英语变音法

英语变音法

一、英语变异语音的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辰[1](2021)在《动态系统理论下汉语学习者口语水平发展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动态系统理论框架,从“产出导向法”准中级汉语口语教材实验班级中选取了一名马来西亚籍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该学生16周、12次的口语产出语料,以这些口语材料为依据,对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能力开展了纵向、深入的追踪分析。研究中使用动态系统理论的变异性分析方法对该名学习者口语水平的准确度、复杂度、流利度三个维度进行了考察。分别详细地说明了学生口语动态的变化过程;考察了学习者口语产出的质量;思考了学习者第二语言发展中的“吸态”及“斥态”;并将课堂教学与口语发展阶段对应起来,分析了促使学习者口语发展的课堂因素。通过还原这名准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一学期语言动态发展的轨迹,详细分析其语言各子系统的发展变化后,本文发现:学习者M1的语音准确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总体上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词汇准确度发展有三个阶段,呈现出了波动轨迹,在波动中不断动态发展;句法准确度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漫长的变异状态和一个短暂的引子状态。复杂度维度上,词汇难度先后出现三个发展阶段,显示出了平缓的上升趋势;词汇多样性的发展轨迹复杂,呈现出了波形曲线,到后期有所提升。AS单位平均句长存在较强烈的变异,甚至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最终也没有达成稳定的发展趋势;AS单位小句数量处于平缓的上升,先后经历四个阶段。流利度上,发现学习者的语速流利度很大程度上受自我监控意识的影响,存在为了提升准确度而牺牲流利度的做法;无声停顿率和充实停顿率变化复杂,但总体呈现出在波动中逐渐降低的趋势,证明流利度有所提升。百音节重复率和更改率的变化阶段也是四个,直到教学后期出现动态平衡的引子状态。此外,本文还总结出了学习者口语水平各维度的动态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本文的研究验证了动态系统理论认为的语言发展具有动态、复杂、非线性、充满变异性、不可预测、对初始值敏感等特点。希望本文能够尝试丰富动态系统理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加深学界内对准中级汉语学习者口语发展轨迹的认识。最后,本研究学习者的语料是在“产出导向法”教学下产出的,因此也从学习者“任务”产出质量角度考察了该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一学期以来,教学效果明显,学习者语言系统出现了剧烈的变异波动,在教学力量的推动下积极完成了子系统的自组织和重构。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编写“产出导向法”型汉语口语教材的建议等。

范瑜[2](2021)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习语的变异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因其结构的固化、语义的凝练、使用的频繁,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对习语的研究视角经历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研究方法也逐渐由自省和主观直觉判断转向语料库的使用等实证研究。然而,现有对习语变异性的研究多是对习语变异现象的分类描述或对习语仿拟现象的探讨,对习语变异的内在机制的系统性研究仍然不足,并且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习语的本体研究,但语言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同质的,因此对习语的研究,特别是对习语变异性的研究必须同时考虑外部的社会因素,而目前的习语变异研究几乎没有结合外部的社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开始从认知的体验性和普遍性研究转向语言和认知的社会变异研究,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力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这一新兴视角来探讨习语的变异性,试将内部、主观的认知因素和外部、客观的社会因素相结合对习语变异性进行全面的研究,期望能为习语的研究开辟新的天地。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语料库研究兼内省的研究方法。我们基于CCL(北京大学语料库)、BNC(英国国家语料库)和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等语料库搜索语料,也有部分语料源自网站;之后,对汉英习语变异的语言特点及分类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描述,分析了习语变异的规则并提出了新的习语变异的分类,探讨了习语变异的内在动因以及变异的制约机制,发现了习语变异的内在规律并揭示了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习语变异的方式和类型有哪些?习语变异的动因究竟是什么?2、习语的变异使用对其凝固特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什么限制条件制约了习语的变异?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习语变异除了具有语言学意义,还有什么社会学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就研究问题1,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对习语的变异情况进行了分类,并对习语变异的动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我们认为,习语的变异性反映了人类语言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从认知视角来看,变异性是一个连续统,不同类型的习语因认知机制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变异性,因此,对习语变异类型的分割也是一种模糊性操作。本研究在结合认知和社会因素的操作下梳理出习语变异的五大变异规则,即结构改编、字面场景操控、主题指示、主题关联字面场景操控、歧义,并依托这些规则,从惯用程度、频率和常规化程度、意图程度三个参数来进行评估,将习语变异分为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常见变异和偶发变异、有意变异和无意变异。我们认为,习语的变异使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是由习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组织以及习语这个复杂结构如何适应具体语境的方式决定的。因此,习语变异的动因是复杂多维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习语的变异具有句法动因、语义动因、语用动因和整合动因。1、习语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字面语言的句法特性,因此,作用于字面语言的语法规则常常也可以作用于习语上,这成为习语变异的句法动因。2、习语语义的可分析性、透明度和关联性是习语变异的语义动因。习语的可分析性越高,其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越大;同样,习语的透明度越高,习语发生变异的可能性也越大。语义的关联性包括了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在横向维度上,习语字面意义层的成分之间、修辞意义层的成分之间都会发生互动和关联,成为习语发生变异的动因;在纵向维度上,习语的变异往往是由于习语中的某成分可以与习语外的其他成分发生语义上的关联,包括了同义关联、同音异义关联、一词多义关联、语义相对关联、上下义关联和逻辑颠倒关联。3、习语变异使用的最直接动因是语用动因,习语在高频使用后,由于受到交际需求的驱动,习语使用者为实现最大的交际效果、传达出新的隐含义而竭力为目标概念寻找最恰当表达式,这时就触发了习语的变异。4、人的创造新奇语法构式的能力是促使习语变异的整合动因,可以依赖大脑中存在的认知语法网络将习语变异的多种动因整合起来,促成习语发生变异。第二,就研究问题2,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对习语变异的制约机制进行了解析。认知方面,习语变异受到可识别性、功能性、兼容性、语法性的制约,同时从文字游戏类型的变异到系统变异还受到更加细化的两个条件的制约:非歧义和非突显。虽然习语变异受到诸多认知条件的制约,但各制约条件对不同类型的习语变异的作用力存在细微的差别,功能性条件对文字游戏的变异类型作用力更强,而非歧义和非突显对系统的习语变异的作用力更强,可识别性、兼容性和语法性制约着各种类型的习语变异。社会文化方面,说话人使用习语变异会受到与听话人关系考量的制约,即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言语社区、文化层次和共享知识。习语变异受到认知和社会文化的双因素制约,其中认知因素的制约主要作用于语言本体,而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主要作用于习语变异使用事件中的实施者——说话人。通过对习语变异的制约机制的分析,我们发现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是一个连续统上的两端,不同习语处在这两端之间的不同点上,也就是说不同的习语有着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和变异性,越靠着哪一端那一端的特性就强一些。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共同存在于习语中,缺一不可,彼此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包含:1)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谁也离不开谁;2)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但又彼此约束;3)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相互转化,互为补充;习语凝固性和变异性的统一表现在两者的一致性上。第三,就研究问题3,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习语及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构建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当习语被看作是认知参照点时,依据部分-整体的转喻关系,习语会转喻为使用习语的人。因此,习语和习语变异都会映射出社会图式。习语变异是一个创造性的使用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主体,这两个主体也是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形成中的两个主体,此外,习语原型产生的语言定势和社会定势、习语变异激活的新框架、具体话语文体和团体的文化认知模型也是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构建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基于意识和注意力两个因素罗列出了在习语变异使用中听话人产生话语注意力,并且有意识地进行话语范畴化进而进行社会范畴化,形成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社会图式的整个过程:1、听话人根据说话人使用的习语变异情况从整体上确定说话人的社会位置;2、听话人用更具体的方式确定说话人的社会位置;3、听话人依据和自己的关系来定位说话人;4、听话人依据说话人来改变自己的相对位置;5、听话人接受习语变异并进一步固化原型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习语的使用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对字面语言的变异使用,因此,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对习语的社会图式具有类推性。我们还总结出了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该模式包含了一个假说、双向动力、三个阶段、两个原则。一个假说是指习语凝固性及变异性动态发展假说:习语的凝固性和变异性是通过语言结构、认知操作和社会因素的交互动态建构的。该假说又被细化为三个次假说:1)习语符号的语法化并非被限制在个体的认知语法中,而是集体认知固化的结果,这种固化在惯用化的过程中进入特定话语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大脑词汇中,形成共享的思维体系;2)习语社会层面的范畴化形成其社会文化定型。该层面的范畴化与句法和语义层面的范畴化相互作用,彼此牵连,使习语成为一个民族语言中的代表性类型和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3)习语使用的情景化为其变异提供背景,从而突显概念中的某个图形,经过变异使用后的习语将更加凝固。双向动力指的是推动习语凝固性的向心力和触发变异性的离散力。动态发展的三阶段指习语凝固、变异、更凝固的三个阶段。动态发展过程的两条原则是认知优化原则和社会认同原则。本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以下几点创新:1)首次对习语的变异性做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就习语变异的两种分类、变异规则、变异动因、制约机制等做了全面的探讨,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基于对习语原型性质和特征的分析,借助实际语料,对习语变异的以上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2)首次提出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模式;3)研究视角上,以往研究者们多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认知语言学等视角研究习语,而本研究首次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新视角研究习语的变异性。

刘定慧[3](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殷洁[4](2020)在《普通话上声的性别、年龄和方言背景变异》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社会语音学的视角切入,使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自建朗读语音库,调查了普通话中上声的实际表现和性别、年龄和方言背景变异。研究一共调查了40名发音人,其中30名在北京居住的发音人,男女各一半,年龄分为18岁左右、24岁左右和53岁左右三组,每组10人;同时调查了10名(5男5女)24岁左右并且掌握一种南方方言的发音人。上声按上声后接非上声、连上变调前一个上声字、单念上声和承载句句尾上声分为四个位置,每个位置收集到上声字1800个。实验结果发现上声实际调值多样,但在性别年龄上有系统性差异。女性的归一后调值会在除连上变调的其他位置高于男性,而且在单字和句尾上声时男性会比女性更偏向于使用凹调;年龄最大的53岁组归一后的调值曲线起点低,但是在上升部分会逐渐超过其他组,而且随着年龄降低,在单字和句尾上声时会更偏向于使用低平调。上声的嘎裂情况也存在差异。18岁组中嘎裂的性别差别不大,但是男性的嘎裂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而女性的嘎裂则先增多后减少,整体上女性嘎裂多于男性,嘎裂程度也更深。同时,研究还发现句尾上声比单字上声嘎裂多,而且程度深,嘎裂位置更向后扩展,但是调值曲线比单字凹陷更浅,时长更短。在不同方言背景下,同一年龄段的发音人中,有南方方言背景的发音人的五度调值曲线会比北方的更加下凹一些,在单字和句尾上声中更偏向于使用凹调,同时北方方言背景的女性嘎裂率高于南方女性的,但是嘎裂程度相对较浅,而北方方言背景的男性嘎裂率则低于南方男性的,嘎裂程度也更浅。

张武玉玲(Truong Vu Ngoc Linh)[5](2020)在《越南语汉越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中越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频繁接触,越南语深受汉语影响。为满足交际需要,越南语多次从汉语借入大量词语,它们被称为汉越词。汉越词是汉语和越南语长期接触的产物,是现代越南语词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渗透到越南语词汇的各个层次,并制约着越南语的语体风格。“汉越音”“汉越语”“汉语借词”“汉越词”“汉源词”均是学界沿用的术语,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观点、使用的术语也不同。本研究以越南语汉越词为研究对象,统一使用“汉越词”这一术语。本文以汉越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全面描述汉越词语音、语义、语法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以越南官方出版的不同类型代表性报纸《人民报》《青年报》为语料依据,统计不同领域媒体语言的汉越词出现频率及使用特点;以越南中部城市洞海市为调查地,采用实地观察法、图像搜集法以及访谈式问卷调查法,调查汉越词在城市牌匾用文中的使用情况、市民所持态度和期望,并据此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洞海市不同社会特征的调查对象为问卷调查被试,考察洞海市居民和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汉越词的知晓和使用特点,以及相关的语言态度。本研究试图通过以上描写和调查分析,较全面地揭示汉越词在不同领域的使用现状和特点,弥补以往汉越词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汉越词的描写方面。为适用越南语的特点,汉语词借入越南语后经历了语音、语义、构词方式的加工改造,并逐渐定型。汉越词以汉语音译形式为主,既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特点,又在长期本土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多种语音变体形式;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和自造式汉越词方面,其中构词方式以并列复合式和偏正式为主,另有使用汉越语素构造的新词;词义变化主要涉及词义缩小、词义扩大和词义转移;汉越词成语可分为完全音译自汉语成语和汉越成语变体两类,后者主要使用越南语素代替、改造汉越语素或完全使用越南语语素。报纸语言汉越词使用方面。政治、经济类报道中,汉越词使用率相当高,其数量随时事变化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有一定差异;教育类报道汉越词使用的比例高于文化和文艺类报道。与越南改革开放前相比,改革开放后汉越词在政治领域的使用率高于文化和文艺领域。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和深入,大量汉越词进入越南语词汇系统,并促进了汉越词的进一步本土化。与此同时,越南语口语和书面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牌匾用文方面。城市牌匾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信息,是城市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多数被试支持牌匾使用越英双文,部分被试认为应当使用越南文单文,少数被试表示接受使用外文单文。多数被试希望牌匾能够“更加国际化”“为顾客提供方便”“代表国家形象”。牌匾中出现的汉越词使用率高达78.8%,体现出汉越词在官方语言使用方面的重要地位。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及汉越词使用方面。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大学生不同专业被试的媒体接触和语言使用存在差异,多数被试学习英语,其次是汉语、俄语,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均不高;被试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体是社交网络,各类媒体接触以越南语为主。被试对汉越词的认知与使用存在滥用和误用问题;多数被试不能明确区分越南语词和汉越词的使用场景,这在书面语(如报纸、公文、课堂或会议发言)等正式场合较为普遍。本文全面考察了汉越词的结构特点以及不同领域中的使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汉越词使用的因素,预测了汉越词的发展趋势,为汉越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黄曼[7](2020)在《象似性与范畴化:汉英习语变异构式的理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构式的象似性和范畴化理据是汉英习语变异构式的两种重要理据。在习语变异现象中,构式的象似性理据主要包括语音象似和顺序象似,其中语音象似表现出更强的理据性,也是汉英语料对比较明显之处;顺序象似则是现代汉语的一条重要句法规则,因此基于该理据的汉语习语变异语料较英语中更多。在范畴化理据方面,范畴化理论还应将去(非)范畴化和再范畴化纳入整体考量。范畴化、去(非)范畴化和再范畴化组成动态连续统,就构成了汉英习语变异的第二个重要理据,即范畴化理据,并与其他理据一起形成了该语言现象的识解机制和重要认知原理。汉英语言因其形成的地理、文化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语言本身的性质差异,在具体语言使用中必然存在差异,象似性和范畴化在相应汉英语料中的理据表现也因此产生异质性。

郝晓娟[8](2020)在《儿童腭裂术后普通话单字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唇腭裂是人类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腭裂修复手术会为腭裂患者发出清晰可懂的语音提供生理基础,但术后仍有部分患者会由于腭咽闭合不全或不良的发音习惯出现各种各样的语音障碍,即腭裂语音。本文拟从听辨、声学与鼻化度三方面对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完全组(Velopharyngeal Competency,简称VPC)与腭咽闭合不全组(Velopharyngeal Insufficiency,简称VPI)患者单字音中基础元音、复合元音、清辅音、通音声母与鼻音韵尾的发音情况进行考察,并和对照组的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如下:1.腭裂儿童基础元音偏误类型:鼻音过高、替代、复元音化、添加、舌位偏移、不圆唇化与/u/唇齿化等;七个元音的鼻化度均为对照组小于VPC组小于VPI组,因此,鼻化度可以作为衡量鼻音过高程度的重要参量,鼻化度在0-40、40-60、60-80、80以上,鼻音过高等级可分别定为正常、轻度、中度与重度(时秀娟2019)。VPC组元音/i y/为轻度鼻音过高,其余均正常,VPI组元音/a/鼻音过高等级为正常,/??/为轻度,/u y?/为中度,/i/为重度;元音/i/可作为检测腭裂语音的敏感指标,不宜用元音/a/。2.腭裂儿童复合元音偏误类型:添加、脱落、简化、替代与鼻化等;腭裂儿童与对照组复合元音共振峰差异主要表现在F2上;VPC组与VPI组均较难掌握复合元音的动程,主要表现在/ei、i?、y?、iau、iou、uai、uei/中;腭裂儿童/ou/与/ua/的圆唇度不够;复合元音鼻化度表现为对照组小于VPC组小于VPI组。VPC组/i?、iau、iou/的韵头/i/、/y?/的韵头/y/为轻度鼻音过高,其余均正常。VPI组/ai、au、ua、iau、uai/的韵腹/a/、/uo、ou、iou/的韵腹/o/的鼻音等级为正常,/i?、iou/的韵头/i/、/y?/的韵头/y/为中度,其余均属轻度。3.腭裂儿童清辅音偏误类型:缺失、替代、浊化、鼻漏气与发音含混等,其中以替代和缺失为主;替代主要集中在舌尖音,缺失主要集中于舌根音;VPC组与VPI组塞音与擦音的发音情况好于塞擦音,送气音好于不送气音,双唇音、舌尖中音与舌根音好于舌面音、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对照组、VPC组与VPI组塞音VOT、擦音/s??/摩擦段时长基本为阶梯式上升,塞擦音DOF均为VPI组最大,腭裂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的音素主要集中在不送气音上;女性腭裂儿童塞音VOT、塞擦音DOF与擦音摩擦段时长均长于男性,这与男女各自的生理结构、解剖学差异以及社会语音因素有关;清辅音矫治顺序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中音、舌根音、舌面音、舌尖后音、舌尖前音,塞音、擦音、塞擦音,送气音、不送气音。4.腭裂儿童通音声母偏误类型:鼻音过高/过低、替代、缺失与鼻漏气等;/m n/的鼻化度为对照组大于VPC组大于VPI组,鼻化度可作为衡量鼻音过低程度的重要参量,鼻化度为80以上、60-80、40-60、40以下,鼻音过低等级分别定为正常、轻度、中度与重度(时秀娟2018)。VPC组与VPI组/m n/均不存在鼻音过低的情况;/l?/鼻化度为对照组小于VPC组小于VPI组,VPC组鼻音过高等级为轻度,VPI组为中度;VPC组和VPI组鼻音和非鼻音的界限不明确,尤以VPI组为甚;通音矫治顺序为/m n l?/。5.腭裂儿童鼻音韵尾偏误类型:替代、缺失、鼻化、弱化、添加与发音含混等;腭裂儿童/-?/发音情况好于/-n/,/-?/相对稳定,/-n/易脱落;鼻化度也可作为衡量异常鼻尾的重要参量,鼻化度为60以上、40-60、40以下,鼻尾异常可分别定为正常、轻度与重度(时秀娟夏桐2019);对照组与VPC组鼻化度均是/-?/大于/-n/,而VPI组为/-n/大于/-?/。VPI组生理障碍依旧存在,亟需手术治疗,VPC组生理结构已经恢复,可开展语音训练。本实验还根据敏感音素制定了腭裂语音评估词表(均为阴平调),尽可能地反映汉语音位结合与对立规律。另外,术前的腭裂类型对腭裂儿童术后语音的影响非常小,腭裂成人与腭裂儿童存在的语音缺陷表现基本一致。

胡琼[9](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人称代词历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变异和变化是语言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极其高频使用的词类,人称代词是英语中的一个重要语法范畴。语言学研究者对英语人称代词的研究颇多,但其中多是定性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实证研究较少。而关于人称代词历时变化的定量实证研究就更少了,这主要是因为英语人称代词是封闭词类,成员相对固定,被认为是语法中比较保守的部分,变化比较缓慢。但事实上,语言不断发展变化,人称代词的变化尽管比较缓慢,不易察觉,但也从未停下过脚步。语言中总是存在使用多种形式表达相同或相似意义的现象,其中甚至有一些偏离传统语言规范的用法,这种共时变异现象是历时变化的基础和前提。尽管变异用法的存在最终并不一定导致完全变化,但变异用法往往反映着语言变化在共时时间截面的面貌。因此,语言的历时研究需要同时考虑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本研究基于COHA、AIS、Friends、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Desperate Housewives、BNC、COCA和TIME等英语共时和历时语料库(跨越自18世纪末至今共200余年),从英语人称代词的共时变异用法出发,在性、数、格三个范畴各选取了变异用法案例进行历时维度的定量考察:分析这些变异用法在历时维度的变化趋势;结合跨语言证据以及语法化、变异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类型学等相关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这些变异用法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并探究影响语言变异和变化的结构、功能和社会因素;使用计量手段对人称代词相关用法历时比例的变化进行函数拟合,尝试证实或证伪“S曲线模型”和“恒定速率假说”,并考察频率这一因子对语言变化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英语人称代词在性、数、格三方面均有丰富的变异和变化现象。首先,英语人称代词存在很多与性范畴属性不符的用法。本文选择了“人称代词属格形式回指复合不定代词”案例进行考察。英语中缺乏专门司职“通性回指代词”功能的形式,数据显示,their被越来越多地用作通性回指代词,且有超越甚至取代his的趋势。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女权运动这一社会因素的影响。Their取代his的变化进程也受到先行词语义和频率的影响。另外,“their用于回指形式上是单数的先行词”用法同时涉及到数范畴的问题,可以被视作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用作单数的变异用法,their在历时维度上赶超his的趋势也是第三人称代词在数范畴的用法变化。英语人称代词在数范畴的变异用法十分丰富,三个人称均有复数形式用作单数的用法。第二人称代词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复数形式you完全取代单数形式的变化。第一人称复数形式we用作单数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并有历时显着增长的趋势。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在口语体中更加显着,但在不同性别中没有表现出差异。第一和第二人称均有通过在复数形式后添加表达复数含义的成分来强化复数含义的用法。英语人称代词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反映出的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或趋势以及通过“强化”实现复数形式更新的手段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这背后受到“表达谦逊和礼貌”、“构建同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格范畴方面,英语人称代词宾格形式频现于本属于主格和属格的领地。主格形式仅在动词前位置保持绝对优势,宾格在英语人称代词格系统中的默认格地位愈加巩固;英语人称代词属格形式整体使用和在高频搭配构式中的使用均全面显着下降,尤其是在与V-ing搭配的用法中显着表现出被宾格形式取代的趋势。三格之间的竞争不仅受到语音、形态、句法演变等方面的交叠影响,还面临语言接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当有其他词汇或句法手段存在时,格系统极易衰退和类并。从类型学的角度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中的格系统在历时维度发生进一步简化的可能性很大。通过考察英语人称代词在性、数、格三个范畴的变异和变化案例,并结合跨语言的的证据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语言变异和变化受到多种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语言结构因素,如语音因素等;也包括语言功能因素,如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礼貌等交际原则;还包括复杂的社会因素,如女权运动、语言接触等。此外,本研究基于英语人称代词在格范畴的历时数据还发现,英语人称代词在相关用法中的历时比例变化符合S曲线函数,这为语言变化传播的计量模型提供了证据。同时,本文的历时数据反对主张“新形式取代旧形式的速率在不同语境中相同”的“恒定速率假说”,但证明词汇扩散理论除了应用于语音变化研究外,在语法变化研究中也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本研究认为频率和构式在语言变异和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相关构式或用法的历时频率可以观测较长时间范围内语言变化的趋势。在语言变化过程中,频率既可能产生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阻碍作用,而不论是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较晚开始的变化,其新形式取代旧形式的速率反而更快。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10](2019)在《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汉维语言文化的密切接触和交织,伴随着维吾尔族群体国语(汉语)水平的快速提高,维汉语混合现象(本文称“语码转换”)在维吾尔双语人相互口语交际中已成为一个自然常态,他们的语言生活、语言风貌发生着变化。维吾尔族双语人使用的语码转换已经成为维吾尔族群体总体语言使用的一种趋势。维吾尔族双语人的语码转换中使用的汉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详情如何?它们对未来维吾尔语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诸多问题都亟需得到解答,而答案则必须在深入研究后才能得到。同时,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分析在理论上有利于深化语言接触等研究,在实践上有利于我国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制订。笔者是生活在乌鲁木齐市的、熟悉维汉语言的维吾尔双语者,是维汉语码转换的实践者,具有研究该问题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充分借鉴了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乌鲁木齐市维汉双语者的非正式口语交际的语码转换的大量自然语料和个人实践,以基础语框架模式理论、对等限制理论、顺应论和标记模式论等为指导,对维汉语码转换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探究,发现了很多新的语言现象,也对维汉语码转换问题有了很多新的研究结论。第一,在维汉语码转换过程中的句法层面上,重点探讨了动词的嵌入规则问题。本文以生成语法为向导,从制约关系最复杂的动词入手,大篇幅讨论汉语动词的嵌入规则,旨在从静态视角探索维汉两种语言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语言变体,努力揭示产生这种变体的深层原因,解答怎么融合,为什么这样融合的问题。具体结论有:(1)来自孤立语的汉语客体动词(V 汉)嵌入到形态复杂的维吾尔语基础语框架时,受到强制性句法制约,因为基础语功能类f-选择的补足语(V汉)的语法特征必须与功能类的相关特征匹配。为了得到功能类的支配,V汉必须顺应基础语的要求在句法角色上“弃动从静”,以静词“身份”与基础语指派的轻动词“qil-/bol-”或动词化语缀“-1A-”结合,才能受到基础语功能类的句法制约,得到时、人称、肯/否、体、态、式等语法功能。汉语单音节动词(V汉单音)还额外受到汉语双音化韵律制约,通过韵律垫音“Le”变为双音化,才能与轻动词结合。本研究同时加以论证了维吾尔语本身对此已有的韵律感知力,这是本文的重要创新之处。(2)维汉动词混合体总是发生在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相互映射的地方。一般情况下转换的语码同时符合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构成对等制约关系(占91.75%),而少部分V 汉只遵循其中一种语言的句法或语义规则,而违背另一种语言的相应规则,构成“第三种语法”(占8.25%),但句子整体结构完全能被接受。(3)基础语的功能结构直接投射于作为补足语的静词类嵌入成分上,不增加任何辅助成分,与被替代成分同值交换。维吾尔语对静词类嵌入成分的包容性导致大量维汉合璧词的产生。比起静态转换,动态转换的意识程度比较高,顺应的动态性更加注重交际中的语用策略。第二,语言功能层面上的维汉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说话人为自己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利益的“算计”行为。客体语的以下功能优势总是起到转换语码的理据。(1)音节的多寡上,汉语在词法和句法上表现出其它语言少有的经济简便性,汉语数词和缩略语的简便性更为突出。(2)当基础语在词法、句法或语义上很难找到最佳表达时,便顺应客体语的优越性来填补缺位,使得语言表达精准到位,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益。(3)在特定物理环境下,特定的汉语词语在语音的清晰度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第三,语用层面上的维汉语码转换。语码转换又是交际者在社会心理动机下的语用策略。在交谈中,社会语境的客观特征与说话者的主观心理交错在一起。维吾尔双语者通过语用策略,根据不同的社会场景,确立新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说话者借助合理的语码调节与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照顾到交际对象的心理感受,在礼貌原则的支配下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本文在以上主要结论的基础上,还探讨了元语言引用、语言习惯、语用得体等与维汉语码转换相关的问题。但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本文无论在材料搜集还是在理论分析上都存在不足。今后会进一步搜集语料,提高语言学理论水平,在语码转换的研究上能更加深入。也希望藉此在理论上为语言学发展添砖加瓦,在实践上为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进而为我国的稳定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做出贡献。

二、英语变异语音的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变异语音的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系统理论下汉语学习者口语水平发展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动态系统理论的建构与应用
        2.1.1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2.1.2 动态系统理论下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2.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口语水平发展研究
        2.2.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研究
        2.2.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水平测量维度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问题
    3.3 语料收集与处理
        3.3.1 语料的收集
        3.3.2 语料的处理
    3.4 研究方法及工具
        3.4.1 研究方法
        3.4.1.1 口语水平各维度的测量方法
        3.4.1.2 口语水平各维度的分析方法
        3.4.2 研究工具
    3.5 研究步骤
4 汉语学习者口语各维度动态发展情况考察
    4.1 学习者口语准确度发展情况
        4.1.1 语音准确度
        4.1.2 词汇准确度
        4.1.3 句法准确度
    4.2 学习者口语复杂度发展情况
        4.2.1 词汇复杂度
        4.2.1.1 词汇难度
        4.2.1.2 词汇多样性
        4.2.2 句法复杂度
        4.2.2.1 AS单位平均句长
        4.2.2.2 AS单位小句数量
    4.3 学习者口语流利度发展情况
        4.3.1 语速
        4.3.2 停顿
        4.3.2.1 无声停顿率
        4.3.2.2 充实停顿率
        4.3.3 自我修正性
        4.3.3.1 百音节重复率
        4.3.3.2 百音节更改率
        4.3.4 小结
5 汉语学习者口语水平动态发展情况研究结论及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口语水平各维度动态发展趋势
        5.1.2 口语水平各维度动态发展规律
        5.1.3 口语水平各维度动态发展模式
    5.2 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5.2.1 对学生的启示
        5.2.2 对教师的启示
        5.2.3 对“产出导向法”汉语口语教材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语料转写文本节选)

(2)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习语的变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的框架及简要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定义
        2.1.1 习语
        2.1.2 习语的凝固性及变异性
    2.2 习语研究概述
        2.2.1 习语的总体研究
        2.2.2 习语的变异性研究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 认知社会语言学概述
        3.1.1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定义与理论特征
        3.1.2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3.1.3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核心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问题
        3.2.2 具体方案
第四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基础
    4.1 习语的生成
        4.1.1 符号单位与语言语义
        4.1.2 从概念到语法构式
        4.1.3 习语的认知固化
        4.1.4 作为认知微模型的习语
    4.2 习语的原型
        4.2.1 习语原型的定义
        4.2.2 习语原型的句法性质和特征
        4.2.2.1 结构的固化性
        4.2.2.2 结构的开放性
        4.2.3 习语原型的语义性质和特征
        4.2.3.1 意义的完整性
        4.2.3.2 概念的双层性
        4.2.3.3 内涵的丰富性
    4.3 习语的理解
        4.3.1 习语的加工
        4.3.1.1 传统观
        4.3.1.2 组构观
        4.3.1.3 对习语变异研究的启示
        4.3.2 习语的理据
        4.3.2.1 隐喻理据
        4.3.2.2 转喻理据
        4.3.2.3 象征理据
        4.3.2.4 整合理据
第五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分类
    5.1 习语变异类型的分析维度
    5.2 习语变异的技术分类
        5.2.1 形式变异
        5.2.1.1 词汇变异
        5.2.1.2 语法变异
        5.2.2 语义变异
        5.2.2.1 一词多义
        5.2.2.2 歧义
        5.2.2.3 意义改编
    5.3 习语变异的规则
        5.3.1 结构改编
        5.3.2 字面场景操控
        5.3.3 主题指示
        5.3.4 主题关联字面场景操控
        5.3.5 歧义和双关
    5.4 习语变异的类型
        5.4.1 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
        5.4.2 常见变异和偶发变异
        5.4.3 有意变异与无意变异
第六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动因
    6.1 习语变异的生成
        6.1.1 语言生成过程论
        6.1.2 创造使用过程论
    6.2 句法动因
        6.2.1 习语句法的组构性
        6.2.2 习语句法的非组构性
    6.3 语义动因
        6.3.1 习语语义的可分析性
        6.3.2 习语语义的透明度
        6.3.3 习语语义的关联性
        6.3.3.1 横向关联
        6.3.3.2 纵向关联
    6.4 语用动因
        6.4.1 交际需求
        6.4.2 基于使用
    6.5 整合动因
第七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制约
    7.1 习语变异的认知制约
        7.1.1 可识别性
        7.1.1.1 激活概率
        7.1.1.2 突显的习语次结构
        7.1.1.3 概念启动
        7.1.2 功能性
        7.1.3 兼容性
        7.1.4 语法性
        7.1.5 非歧义和非突显
    7.2 习语变异的社会文化制约
        7.2.1 言语社区
        7.2.2 文化层次
        7.2.3 共享知识
    7.3 习语变异性和凝固性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 习语变异的认知社会语言学解读
    8.1 习语的社会图式
        8.1.1 语言定势
        8.1.2 社会定势
    8.2 习语变异的社会图式
        8.2.1 图式要素
        8.2.2 图式解读
    8.3 习语变异的模式
        8.3.1 一个假说
        8.3.2 双向动力
        8.3.3 三个阶段
        8.3.4 两条原则
        8.3.4.1 认知优化原则
        8.3.4.2 社会认同原则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9.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9.2.1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9.2.2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9.3 本研究的理论启示和应用价值
        9.3.1 对习语教学的启示
        9.3.2 对词典编撰的启示
        9.3.3 对语料库应用的启示
        9.3.4 对文化符号学研究的启示
    9.4 本研究的局限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1.6.1 语言接触研究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3.2.3 特殊匹配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3.3.1 汉俄语音差异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4.2.3 音译形式独立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4.3.1 音义相兼
        4.3.2 词义变化
        4.3.3 语用意义变化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5.2.1 活力程度
        5.2.2 活力特征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普通话上声的性别、年龄和方言背景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社会语音学与普通话的上声研究
    1.1 社会语音学研究概述
        1.1.1 社会语音学的兴起与特点
        1.1.2 语音社会变异的主要表现
        1.1.3 社会因素对语音变异的影响
    1.2 普通话上声研究概述
        1.2.1 上声的调位与调位变体
        1.2.2 重音和语调对上声的影响
        1.2.3 社会因素对上声的影响
    1.3 嘎裂的跨语言研究概述
        1.3.1 嘎裂与女性
        1.3.2 嘎裂与句法因素
    1.4 小结
2 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假设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问题与假设
        2.2.1 性别因素与上声变异
        2.2.2 年龄因素与上声变异
        2.2.3 方言背景因素与上声变异
    2.3 研究方法
        2.3.1 发音人与语料收集
        2.3.2 语料切分与标注
        2.3.3 数据测量与归一化处理
3 性别因素与上声变异
    3.1 五度调值平均值曲线
        3.1.1 上声双字组字调
        3.1.2 上声单字调
        3.1.3 上声句尾字调
        3.1.4 上声字调跨位置对比
    3.2 嘎裂情况
        3.2.1 嘎裂位置
        3.2.2 嘎裂程度
    3.3 分析与讨论
4 年龄因素与上声变异
    4.1 五度调值平均值曲线
        4.1.1 上声双字组字调
        4.1.2 上声单字调
        4.1.3 上声句尾字调
        4.1.4 上声字调跨位置对比
    4.2 嘎裂情况
        4.2.1 嘎裂位置
        4.2.2 嘎裂程度
    4.3 分析与讨论
5 性别、年龄对上声变异的交互影响
    5.1 五度调值与嘎裂情况
    5.2 总结与讨论
6 方言背景与上声变异
    6.1 五度调值平均值曲线
        6.1.1 上声双字组字调
        6.1.2 上声单字调
        6.1.3 上声句尾字调
    6.2 嘎裂情况
        6.2.1 嘎裂位置
        6.2.2 嘎裂程度
    6.3 总结
7 总结与讨论
    7.1 上声与语言内部因素
    7.2 上声与语言外部因素
        7.2.1 女性归一后调值高于男性
        7.2.2 女性嘎裂率高于男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本信息采集表
附录二 :录音内容

(5)越南语汉越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汉越词的概念界定与历史分期
        (一) 概念界定
        (二) 历史分期
    三、汉越词研究综述
        (一) 音系研究
        (二) 词汇研究
        (三) 其他研究
        (四) 以往研究不足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一) 研究内容
        (二) 调查研究方法
        (三) 理论依据
第一章 汉越词的描写
    第一节 语音特点
        一、语音系统
        二、汉越词的形成及发展
        三、汉语音保留与分化并存
        四、汉越词与越南语本族词的语音对应
    第二节 词汇特点
        一、词义对应的越南语本族词
        二、无词义对应的越南语本族词
    第三节 词义变化
        一、词义扩大
        二、词义缩小
        三、词义转移
    第四节 词性变化
        一、词义不变,词性改变
        二、词义、词性均改变
    第五节 构词特点
        一、单音节汉越语素特点
        二、构词方式
        三、构词方式变体
        四、自造式汉越词
    第六节 汉越词成语
        一、越南语中的汉语成语
        二、汉越成语变体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报纸语言汉越词使用调查
    第一节 《人民报》和《青年报》的汉越词使用
        一、《人民报》中汉越词的使用
        二、《青年报》中的汉越词使用
        三、《人民报》和《青年报》中汉越词使用对比
    第二节 《人民报》和《青年报》中汉越词的特点和变化
        一、汉越词的语音变化
        二、汉越词的词汇变化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平省洞海市牌匾用文及汉越词调查
    第一节 调查概况
        一、调查点和调查对象
        二、问卷结构及调查方法
    第二节 洞海市牌匾用文
        一、牌匾用文种类
        二、牌匾用文现状
    第三节 市民对牌匾用文的态度
        一、外语学习情况
        二、对牌匾用文的态度
    第四节 越南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与洞海市牌匾用文的历史变迁
        一、越南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
        二、洞海市牌匾用文的历史变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及汉越词使用调查
    第一节 语言能力调查
        一、学习外语的种类
        二、外语能力
    第二节 语言使用调查
        一、日常生活语言使用
        二、专业阅读和写作的语言使用
        三、语言使用的社会差异分析
    第三节 汉越词的使用现状
        一、使用领域
        二、词语选择与使用
        三、汉越词成语使用
        四、汉越词使用的语境
    第四节 语言使用的差异分析
        一、词语使用
        二、词义识别
        三、成语使用
        四、句子使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语言使用调查结论
        二、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
第五章 汉越词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二节 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汉越词使用的总结与反思
    一、汉越词使用的总结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民报》文章篇目表
附录二: 《青年报》文章篇目表
附录三: 越南广平省洞海市民及大学生牌匾用文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四: 洞海市民和大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调查问卷
附录五: 洞海市学生语言使用调查问卷
后记

(7)象似性与范畴化:汉英习语变异构式的理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式”与“习语”
二、汉英习语变异构式的象似性理据
三、汉英习语变异构式的范畴化理据
四、结论

(8)儿童腭裂术后普通话单字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腭裂语音研究现状
        1.2.1 国外腭裂语音研究现状
        1.2.2 国内腭裂语音研究现状
    第三节 实验说明
        1.3.1 实验被试
        1.3.2 实验设备
        1.3.3 实验录音
        1.3.4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及困难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困难
第二章 单侧唇腭裂儿童术后普通话单字音语音缺陷的类型
    第一节 基础元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2.1.1 基础元音听辨实验研究
        2.1.2 基础元音一般声学实验研究
        2.1.3 基础元音鼻化度实验研究
        2.1.4 10名患者元音发音情况分析
        2.1.5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2.1.6 结语
    第二节 复合元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2.2.1 复合元音听辨实验研究
        2.2.2 复合元音一般声学实验研究
        2.2.3 复合元音鼻化度实验研究
        2.2.4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2.2.5 结语
    第三节 清辅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2.3.1 清辅音听辨实验研究
        2.3.2 清辅音声学实验研究
        2.3.3 清辅音错误类型百分比
        2.3.4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2.3.5 结语
    第四节 通音声母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2.4.1 通音声母的听辨实验研究
        2.4.2 通音声母的一般声学实验研究
        2.4.3 通音声母的鼻化度实验研究
        2.4.4 实验结果及相关问题讨论
        2.4.5 实验结语
    第五节 鼻音韵尾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2.5.1 鼻音韵尾的听辨实验研究
        2.5.2 鼻音韵尾的一般声学实验研究
        2.5.3 鼻音韵尾的鼻化度实验研究
        2.5.4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2.5.5 结语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双侧唇腭裂儿童术后普通话单字音语音缺陷的类型
    第一节 基础元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3.1.1 基础元音的听辨实验研究
        3.1.2 基础元音的一般声学实验研究
        3.1.3 基础元音的鼻化度实验研究
        3.1.4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3.1.5 结语
    第二节 复合元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3.2.1 复合元音听辨实验研究
        3.2.2 复合元音一般声学实验研究
        3.2.3 复合元音鼻化度实验研究
        3.2.4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3.2.5 结语
    第三节 清辅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3.3.1 清辅音听辨实验研究
        3.3.2 清辅音声学实验研究
        3.3.3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3.3.4 结语
    第四节 通音声母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3.4.1 通音声母的听辨实验研究
        3.4.2 通音声母的一般声学实验研究
        3.4.3 通音声母的鼻化度实验研究
        3.4.4 实验结果及相关问题讨论
        3.4.5 结语
    第五节 鼻音韵尾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3.5.1 鼻音韵尾的听辨实验研究
        3.5.2 鼻音韵尾的一般声学实验研究
        3.5.3 鼻音韵尾的鼻化度实验研究
        3.5.4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3.5.5 结语
    第六节 单侧与双侧唇腭裂儿童单字音发音缺陷的比较
        3.6.1 单侧与双侧唇腭裂儿童基础元音发音缺陷比较
        3.6.2 单侧与双侧唇腭裂儿童复合元音发音缺陷比较
        3.6.3 单侧与双侧唇腭裂儿童清辅音发音缺陷比较
        3.6.4 单侧与双侧唇腭裂儿童通音声母发音缺陷比较
        3.6.5 单侧与双侧唇腭裂儿童鼻音韵尾发音缺陷比较
        3.6.6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VPC组与VPI组儿童单字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基础元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4.1.1 基础元音听辨实验研究
        4.1.2 基础元音声学实验研究
        4.1.3 基础元音鼻化度实验研究
        4.1.4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4.1.5 结语
    第二节 复合元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4.2.1 复合元音听辨实验研究
        4.2.2 复合元音声学实验研究
        4.2.3 复合元音鼻化度实验研究
        4.2.4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4.2.5 实验结论
    第三节 清辅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4.3.1 清辅音听辨实验研究
        4.3.2 清辅音声学实验研究
        4.3.3 清辅音发音错误类型表现
        4.3.4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4.3.5 实验结论
    第四节 通音声母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4.4.1 通音声母听辨实验研究
        4.4.2 通音声母声学实验研究
        4.4.3 通音声母鼻化度实验研究
        4.4.4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4.4.5 实验结论
    第五节 鼻音韵尾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4.5.1 鼻音韵尾的听辨实验研究
        4.5.2 鼻音韵尾的声学实验研究
        4.5.3 鼻音韵尾的鼻化度实验研究
        4.5.4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4.5.5 实验结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成人腭裂术后普通话单字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基础元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5.1.1 基础元音听辨实验研究
        5.1.2 基础元音声学实验研究
        5.1.3 基础元音鼻化度实验研究
        5.1.4 小结
    第二节 复合元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5.2.1 复合元音听辨实验研究
        5.2.2 复合元音声学实验研究
        5.2.3 复合元音鼻化度实验研究
        5.2.4 小结
    第三节 清辅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5.3.1 清辅音听辨实验研究
        5.3.2 清辅音声学实验研究
        5.3.3 小结
    第四节 通音声母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5.4.1 通音声母听辨实验研究
        5.4.2 通音声母声学实验研究
        5.4.3 通音声母鼻化度实验研究
        5.4.4 实验结果与相关问题讨论
        5.4.5 实验结论
    第五节 鼻音韵尾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
        5.5.1 鼻音韵尾的听辨实验研究
        5.5.2 鼻音韵尾的声学实验研究
        5.5.3 鼻音韵尾的鼻化度实验研究
        5.5.4 小结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第一节 腭裂儿童基础元音结论
    第二节 腭裂儿童复合元音结论
    第三节 腭裂儿童清辅音结论
    第四节 腭裂儿童通音声母结论
    第五节 腭裂儿童鼻音韵尾结论
    第六节 腭裂语音评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人称代词历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研究对象
        1.1.1 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
        1.1.2 人称代词体现的语法范畴
        1.1.3 人称代词的变异用法和变化
    1.2 研究问题
    1.3 语料来源、方法和工具
        1.3.1 语料来源
        1.3.2 软件工具
        1.3.3 数据收集和处理
    1.4 本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结构
2 研究现状分析
    2.1 英语的语言变化史和现状
        2.1.1 语言的规约和英语用法的整体转向
        2.1.2 英语的变体
        2.1.3 英语的全球化和口语化
        2.1.4 语言接触
    2.2 英语人称代词变异和变化研究现状
        2.2.1 英语人称代词的史学和语法学研究
        2.2.2 基于使用的英语人称代词变异和变化研究
        2.2.3 小结
    2.3 理论背景
        2.3.1 语法化理论
        2.3.2 社会语言学理论
        2.3.3 语言类型学理论
    2.4 语言演变的计量规律
    2.5 小结
3 英语人称代词性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3.1 英语性范畴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3.2 英语人称代词性范畴的变异用法
        3.2.1 通性回指代词用法
        3.2.2 与自然性属性相悖的用法
    3.3 通性回指代词——复合不定代词回指词历时研究
        3.3.1 样本选择和标注方法
        3.3.2 研究结果
        3.3.3 影响通性回指代词选择及历时变化的因素
    3.4 英语人称代词性范畴的历时变化
    3.5 小结
4 英语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4.1 英语数范畴的历史和现状
    4.2 英语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历史和现状
    4.3 英语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变异用法
    4.4 案例研究——英语第一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4.4.1 研究方案
        4.4.2 研究结果
        4.4.3 案例讨论
    4.5 英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
        4.5.1 英语第二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发展变化
        4.5.2 英语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复数代词的单数化
    4.6 英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单数化:跨语言的视角
        4.6.1 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
        4.6.2 复数人称代词更新的常见方式
    4.7 小结
5 英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5.1 英语格范畴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5.2 英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历史和现状
    5.3 英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变异用法
    5.4 案例研究——英语人称代词属格形式的历时变化
        5.4.1 研究方案
        5.4.2 研究结果
        5.4.3 英语人称代词属格形式变异和变化的动因
    5.5 案例研究——英语人称代词主宾格形式的历时变化
        5.5.1 研究方案
        5.5.2 研究结果
        5.5.3 英语人称代词主宾格形式的历时竞争
        5.5.4 普通格和默认格
    5.6 英语格系统的历时变化:跨语言的视角
    5.7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因素
        5.7.1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结构因素
        5.7.2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社会因素
        5.7.3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功能因素
    5.8 小结
6 英语人称代词历时变化的计量特征
    6.1 语言演变的计量规律
        6.1.1 语言变化的计量规律——S曲线模型
        6.1.2 基于“S曲线模型”的恒定速率假说
        6.1.3 频率对语言变化进程的影响
    6.2 语言变化的计量特征——以英语人称代词的历时变化为例
        6.2.1 英语人称代词的历时变化与S曲线模型
        6.2.2 英语人称代词的历时变化与恒定速率假说
        6.2.3 频率对英语人称代词历时变化进程的影响
    6.3 讨论
        6.3.1 语言变化的基本过程
        6.3.2 语境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6.3.3 频率与语言变化的关系
    6.4 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发现
    7.2 本文的贡献和创新
    7.3 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主要方法
    1.3 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应用意义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
    2.3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辨析
        3.1.1 语言接触
        3.1.2 语码转换
        3.1.3 双语者
        3.1.4 语体
        3.1.5 语域
    3.2 理论基础
        3.2.1 语码转换的结构限制理论
        3.2.2 语言顺应理论
        3.2.3 标记模式理论
第4章 嵌入语类对基础语框架的静态顺应
    4.1 词汇类
        4.1.1 动词
        4.1.2 名词
        4.1.3 形容词
        4.1.4 副词
    4.2 功能类(附加语码转换)
        4.2.1 “的、得、地”的嵌入
        4.2.2 连词
        4.2.3 语气助词
        4.2.4 感叹词
        4.2.5 复数范畴
        4.2.6 人称从属范畴
        4.2.7 格位范畴
        4.2.8 系动词
        4.2.9 混合短语
    4.3 小结
第5章 基础语对嵌入语功能优势的动态顺应
    5.1 嵌入成分的经济简便性
        5.1.1 维汉语言的经济性对比
        5.1.2 汉语新词的借入理据
        5.1.3 汉语嵌入数词的简便性
    5.2 借词语义的演变
        5.2.1 义项的选择性借入
        5.2.2 义项的扩大(Lexical broadening)
    5.3 精准表达功能
        5.3.1 填补语义差异
        5.3.2 解除歧义
        5.3.3 填补词汇空缺
        5.3.4 注释功能与羡余型获得
    5.4 语码转换对物理环境的顺应
    5.5 小结
第6章 维汉语码转换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动态顺应
    6.1 受社会规约而作出的语码转换
        6.1.1 语境关系顺应
        6.1.2 出于情感动机而作出的语码转换
    6.2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本研究结论
    预测未来
    对维汉语码转换的功能与转换动机的几点补充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术期刊
    三、论文集
    四、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英语变异语音的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系统理论下汉语学习者口语水平发展个案研究[D]. 张雪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习语的变异性研究[D]. 范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4]普通话上声的性别、年龄和方言背景变异[D]. 殷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越南语汉越词研究[D]. 张武玉玲(Truong Vu Ngoc Linh).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象似性与范畴化:汉英习语变异构式的理据研究[J]. 黄曼.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8]儿童腭裂术后普通话单字音发音缺陷的实验研究[D]. 郝晓娟.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人称代词历时研究[D]. 胡琼. 浙江大学, 2020(08)
  • [10]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D].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英语变音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