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早期传播的几个问题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早期传播的几个问题

一、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早期传播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燊[1](2021)在《多重边缘的交流与整合:中缅印交角区文化互动的历史进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冀佳丽[2](2021)在《15世纪至17世纪初马六甲与外来文明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国符[3](2020)在《东马来西亚沙巴原住民音乐文化变迁研究》文中指出东马来西亚沙巴州原住民族群众多,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多年来一直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十九世纪起西方文化进入沙巴,打破了原住民自身的发展进程,解构了原住民的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沙巴原住民最早信仰万物有灵,生活中充满着各种祭祀仪式,伴随着仪式进行的是丰富的音乐文化。西方文化进入后,多数原住民从万物有灵信仰转变为基督教信仰。传统信仰的崩溃使得依附于其上的祭祀仪式活动基本消亡,原住民音乐文化的根基不复存在。沙巴原住民传统音乐文化的变迁主要是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逐步涵化和不断适应渐渐形成的,原住民祭祀仪式音乐因此基本衰亡,生活娱乐音乐则渐趋现代化化。随着民族意识的复兴,部分原住民试图将传统音乐融入西方音乐之中,以创建一种新的传统。同时,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沙巴开始重视原住民传统音乐文化的经济效应,这既给传统音乐文化的复兴创造了一个契机,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获得恰当的平衡是当地音乐传承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为缺失了本民族传统信仰的原住民音乐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保留着原来的形,但是其意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这也是东方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刘润元[4](2020)在《菲律宾华人民间信仰调查研究 ——以马尼拉华人区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受近代西方国家殖民的历史影响,菲律宾是一个宗教氛围极其浓厚的国家,几乎全民信教,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菲律宾华人对宗教也体现出较高的热诚,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家庭关系、社会网络等许多方面都受到影响。华人除了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制度性宗教外,也有一些人信仰来自祖籍国的民间信仰,可以说,民间信仰也是认知菲律宾华人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菲华宗教文化及菲华社会发展的认知,对于全面把握菲华侨情现状也具有参考意义。本研究以实地田野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为主,以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资料为辅,结合马尼拉华人区民间信仰庙宇的典型个案,分庙宇性质、神只体系、仪式过程、传道方式等几个专题对菲律宾华人民间信仰现状展开了深入剖析。一、庙宇性质:菲华民间信仰的庙宇分为公庙和私庙,公庙所有权、管理权归属庙宇隶属的社团,经营权部分下下放,但由于公庙不具有营利性,因此,在吸引信众方面并不积极,因此,随着代际更替,信众流失严重,公庙传承信仰方面的功能在弱化,作为社团联谊平台的功能还在维持。私庙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均归属个人,庙主将其作为生计,经营颇为积极,服务内容也比较丰富,因此,尽管动机比较功利,但在维持信众、传承信仰方面有较好效果。二、神只体系:菲华民间信仰的神只体系多元而杂糅,神只不仅数量多且背景多元,东方与西方、制度性与非制度性、自创性神只混杂在一起。造成多元与杂糅的原因除了功利的考虑外,还与菲华在多元宗教背景下,信仰业已融合有关。多元与杂糅的主要目的在于吸引信众,但是否能达成乃由多方面因素决定,除了庙宇的性质外,神只的功能最为重要,在菲华这个典型的商业社会里,具有“求财”功能的神只最受青睐,功能随时代发展弱化的神只则被冷落。三、仪式过程:菲华民间信仰的仪式活动虽然多样,但总体来说仪式过程较为简单化和灵活化,仪式的简化和变通不仅是受宗教信仰世俗化的影响,同样也受制于专业神职人员的缺乏。仪式变迁中的去神圣化、生活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一方面它降低了信仰的门槛,便利了参与,但另一方面神圣感的淡化也成为致命伤,会失去对信众的吸引力,导致信众的疏离。四、传道方式:菲华民间信仰的传承方式多沿袭传统,并无主动的传道方式,信仰的代际传递依赖惯习,因此,在传统宗教信仰式微的大趋势下,民间信仰诸多庙宇前景堪忧。其中有一个特例,由台湾地区传入的一贯道近年来在菲发展较快,主要与其较为积极外向、有组织的传道方式有关,此外还与其将目标人群拓展到主流社会,以及将一些时新的内容融汇到传统教义中有关。总的来说,受融合发展、代际更替、科技进步及教育的影响,加之民间信仰本身资源的匮乏,目前,菲律宾华人的民间信仰正呈现明显萎缩的现象,主要表现包括:信众明显很少;庙宇减少;现存的庙宇大都香火和人气比较萧条;专职的人员尤其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神职人员极少。总体看来,这种衰落的势头还会加剧发展。

夏凡[5](2020)在《琴弦音声》文中研究指明就人类早期的音乐实践来看,琴弦较为直观呈现了人类的音高实践以及对和谐的认知。从古代对琴弦振动特性的观察,到现代音乐声学对琴弦振动特性的阐释,琴弦承载了人类听觉历史中对音高关系的探索和理论总结、对声学特征的观察和发现、对琴弦音声审美倾向的表达与追求。

王鹏[6](2019)在《信仰与乡愁: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东南亚郑和清真寺与华人穆斯林》文中提出作为一项历史人类学研究,本文第一部分选取印尼较有代表性的三座郑和清真寺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结构造型入手,通过与阿拉伯、中国、爪哇、印度传统风格宗教建筑进行比对,探寻这些清真寺对不同文明的借鉴汇融。然后通过对清真寺建造者与当地信众的调研访谈,探究这些凝聚在建筑中的文化因子对当地华人信仰仪式、日常生活、身份认同、族群关系的影响,发掘"郑和记忆"的当代价值。第二部分考察华人穆斯林移居南洋的历史及其信仰之嬗变。这一进程的高潮发生在郑和下西洋时代,华人穆斯林实际上起着传播有中国特色伊斯兰教的作用,与源自中东、南亚的伊斯兰教派一道,共同丰富、重建了当地人的精神世界。东南亚华人穆斯林与中东、南亚穆斯林移民,以及南洋诸岛上的原住民,在漫长的互动与融合过程中,携手创造了共同的信仰与灿烂的复合文明。

赵凯莉[7](2019)在《文莱华人的宗教信仰及其与原乡联结 ——以腾云殿为个案的研究》文中认为文莱位于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北部,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君主制国家。20世纪初期,在文莱定居的华人已有数百人。后来随着文莱石油的发现,大量华人特别是技工涌入,华人开始在文莱安家落户,并逐渐形成规模。腾云殿是文莱唯一的、经过政府注册的华人寺庙,早期由福建华人修建。其前身是1918年腾云寺,1958年迁于位于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市中心地段的现址并更名为腾云殿。腾云殿的境主是从福建南安请去的广泽尊王,同时供奉玄天上帝、保生大帝、注生娘娘、关圣帝君、中檀元帅、福德正神等其他神明。基于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发现,早期的腾云殿从南安凤山寺分香建庙,并运输寺庙装饰物料到文莱;腾云殿成立音乐社后,邀请福建金门的老师前来任教。同时董事会已连续十多年逢中秋节,也正值福德正神和广泽尊王神诞,从福建厦门邀请歌仔戏演出团队到腾云殿进行酬神演出;他们也组织进香团和带领乩童回到祖庙进香和“加灵气”,腾云殿成为文莱华人和原乡联结的重要纽带。本文以腾云殿为个案研究,讨论了文莱华人的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分析了他们与原乡基于对宗乡文化的认同、建构华人族群内部团结及其与政府良好互动的动因,而产生了与家乡、祖庙的联结和酬神、敬神的跨国实践。最后,本文探讨了这种联结,使腾云殿作为文莱唯一合法的华人寺庙的身份得到再确认,强化了文莱华人的族群认同,也使文莱民间的宗教文化得到丰富。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原乡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复兴,以及中国-文莱间关系的友好发展。

王孛丽[8](2019)在《缅甸妙乌古城空间形态与发展研究(1-18世纪)》文中提出缅甸西部沿海地区有着悠久的人类文明史与与经济贸易史,其中古代阿拉干王朝所在的若开邦地区更是作为陆路与海路的联系枢纽,在印度和东南亚之间的经济贸易与宗教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阿拉干王朝的都城妙乌更是一度成为孟加拉湾区域的海上军事强国、经济及宗教中心。然而国内外研究东南亚的学者大多着眼于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大国,对位于印缅交界边缘地区的阿拉干王朝的研究十分匮乏,仅有的相关研究也是将其历史归入缅甸的历史中,忽视了阿拉干王朝作为一个独立帝国的自身发展。而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背景下,对东南亚地区文化输出与政策显得愈发重要,因此加深东南亚城市领域的研究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本文希望通过梳理碎片化分散于考古资料、碑刻铭文、编年史记等文献中有关阿拉干王朝历史、经济贸易、政治、宗教文化、建筑艺术及城市空间形态的信息,为阿拉干王朝的历史演变、城市空间变迁及营造搭建一套较为完善的框架,总结其都城发展的区域独特性与价值,助力中国更好的理解东南亚文化并影响东南亚。论文首先对15世纪前阿拉干都城历史及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解析,分析其空间生成背后的影响因素。其次对阿拉干王朝1430-1784年妙乌时期的三个历史阶段:发展期(1430-1531)、繁荣期(1531-1638)、衰退期(1638-1784)进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及军事力量等不同角度的解读,并分析妙乌古城城市布局背后的动力机制及城市的内、外部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在深入理解阿拉干王朝历史演变及都城空间变迁的基础上,总结其都城发展的区域独特性与价值,为后续妙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确定突出的普遍价值及制定保护与发展规划提供建议。

林灿婵(Wasuphatthraporn Rungchaya)[9](2018)在《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题目《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研究》泰国位于东南亚地区是个古老的农业国家,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有着几个世纪分离主义运动历史的纠葛。对于此事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可近年来,泰国南部的暴乱事件不仅受到国防部门与国际防恐怖部门的注意,更受到国际媒体界、国际学术界、国际恐怖主义专家们加倍与亲密地关注。为了厘清泰国南部暴乱事件的来龙去脉,本文使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历史悠久,南部暴乱事件成因复杂,其暴乱从古至今、自国王到平民百姓,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揭开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的一层层复杂历史奥秘事件,本文将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泰国的素可泰朝代初期,南部的北大年国已经成为泰国的附属国,可在素可泰朝代期末南部独立,这段历史本文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的统治阶段。到了泰国的阿瑜陀耶朝代、吞武里朝代,直到如今节基(曼谷王朝)初期,本文称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为扩土与征服阶段。直到曼谷王朝的第五世大改革泰国南部政策,采纳更新的治理南部的政策制度,引起了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的强烈地爆发,这段历史本文称为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的经济与文化纠葛阶段。若干年以来,泰国内政一直动荡不安稳,南部分离主义运动暴乱的因素也不明确,此外对于南部的大量大自然资源,吸引了泰国邻国和远方(西方)国家寻找机遇者的青睐有加,本文认为泰国南部已经进入分离主义运动为国际恐怖主义的阶段。

吕鹏[10](2018)在《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的本土化研究》文中提出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一种新文化体系,都要经历一个与原有文化互动变迁的过程,即“本土化”。本土化就是一种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是不同事物间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过程,同时又存在相互抗拒、相互排斥、相互冲突,是一个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史也是其本土化的演进史。自七世纪下半叶开始传入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为适应印度尼西亚的本土因素,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但在不同阶段,伊斯兰教本土化的表现有着显着不同,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在外在形式以及思想内容方面更加兼具印度尼西亚的风格。总体而言,本土化形成了具有宽容性、温和性的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目前印度尼西亚是当今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温和派穆斯林占绝大多数。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本土化的成功推进,主要受伊斯兰教的苏非神秘主义以及沙斐仪学派、特殊的传教环境以及印度尼西亚多元民族与多种宗教并存的社会特点等多种因素影响。总体而言,伊斯兰教本土化对印度尼西亚产生了诸多积极的影响,在经济方面,促进了印度尼西亚商品经济的发展,清真产业尤其是清真旅游业对现代经济的影响日趋重要;在政治方面,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有利于推动印度尼西亚民主化发展进程;在社会文化等方面,伊斯兰教为印度尼西亚社会生活习俗增添伊斯兰色彩,传统伊斯兰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宗教教育逐渐成为当前印度尼西亚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对恐怖主义活动方面,近年来,虽然印度尼西亚恐怖活动增加,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但温和的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使得印度尼西亚的恐怖活动形势远不及中东地区那么严峻。本文以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的本土化研究为关注点,从梳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历史与现状入手,以此阐释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本土化的表现与特征,进而分析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本土化的影响因素,最后试图探究伊斯兰教本土化对印度尼西亚的深远影响。

二、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早期传播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早期传播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3)东马来西亚沙巴原住民音乐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范围界定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田野情况
第一章 东马沙巴原住民原生音乐人文景观
    第一节 东马沙巴原住民源流考
        一、东马沙巴的地理环境
        二、沙巴历史简述
        三、东马沙巴原住民源流
    第二节 东马沙巴原住民宗教音乐观
        一、东马沙巴原住民的万物有灵信仰
        二、宗教观在音乐中的表现
    第三节 东马沙巴原住民生活习俗
        一、恋爱与婚姻
        二、死亡及葬礼
第二章 外来文化对东马沙巴原住民的影响
    第一节 外来文化的进入
        一、中国和东马沙巴的文化交流
        二、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统治下的沙巴(1881-1946)
    第二节 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一、基督教在东马沙巴的传播
        二、伊斯兰教在东马沙巴的发展
第三章 东马沙巴原住民音乐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 仪式祭祀音乐文化的变迁
        一、万物有灵信仰的仪式祭祀音乐
        二、宗教信仰转变和仪式祭祀音乐的衰落
        三、原住民音乐文化对基督教在地化的影响
    第二节 日常生活音乐文化的变迁
        一、沙巴原住民的传统声乐
        二、沙巴原住民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器乐
        三、西方文化对原住民娱乐音乐的影响
        四、不同族群的文化交融和适应
第四章 东马沙巴原住民音乐文化变迁案例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沙巴竹乐团
        一、创建与管理
        二、历程与现状
        三、学习与排练
        四、演出与聚会
    第二节 生活与舞台:沙巴文化村
        一、马里马里文化村(Mari Mari Cultural Village)
        二、蒙索比亚文化村(Monsopiad Cultural Village)
        三、旅游依托的舞台真实性
第五章 东马沙巴原住民音乐文化变迁成因及思考
    第一节 东马沙巴原住民音乐文化变迁概述
        一、祭祀仪式音乐由繁盛走向衰亡
        二、生活娱乐音乐由传统走向现代
    第二节 文化涵化:仪式民俗音乐文化衰亡成因
        一、“文化涵化”的传统民俗变迁基础
        二、“文化涵化”的现代媒介传播加速
    第三节 文化适应:原住民传统音乐现代化成因
        一、乐器现代改造的适应
        二、音乐表现形式的融合
        三、音乐创作手法的趋同
        四、文化适应的代际差异和族群认同
    第四节 沙巴原住民音乐文化变迁的思考
        一、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观照
        三、东方作为西方音乐的他者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菲律宾华人民间信仰调查研究 ——以马尼拉华人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研究
        二、菲律宾华人民间信仰研究
    第三节 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重点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民间信仰的定义
        二、民间信仰的特点
第二章 马尼拉华人区及田野工作概况
    第一节 华人区概况及历史沿革
        一、马尼拉华人区概况
        二、马尼拉华人区历史沿革
    第二节 田野点及田野工作概况
        一、田野点概况
        二、田野工作概况
第三章 庙宇性质:公与私
    第一节 菲华庙宇的形成与发展
        一、公庙的形成与发展
        二、私庙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菲华庙宇的特点与功能
        一、庙宇的特点
        二、庙宇的功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神只体系:多与少
    第一节 菲华神只体系的构成及特点
        一、神只体系的构成
        二、神只体系的特点
    第二节 菲华神只体系的成因及影响
        一、神只体系的成因
        二、神只体系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仪式过程:繁与简
    第一节 菲华庙宇仪式活动的内容与特点
        一、民间信仰仪式的分类
        二、民间信仰仪式的特点
    第二节 菲华仪式变迁的动因及影响
        一、民间信仰仪式变迁的动因
        二、民间信仰仪式变迁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道方式:静与动
    第一节 民间信仰传播方式与特点
        一、传统民间信仰的传播方式
        二、一贯道的传道方式
    第二节 一贯道传道方式的由来及影响
        一、一贯道传道方式的成因及特点
        二、传道方式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受访者信息列表
    附录B:访谈资料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琴弦音声(论文提纲范文)

一、缘起:音高的实践与和谐的认知
二、物质基础:琴弦的声学特性
三、实践技艺:以南音乐器为例
结语

(6)信仰与乡愁: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东南亚郑和清真寺与华人穆斯林(论文提纲范文)

一 郑和清真寺的建筑特色及其体现出的信仰与风俗
    (一) 泗水郑和清真寺 (Masjid Muhammad Cheng Hoo Surabaya)
    (二) 万隆郑和清真寺 (Masjid Al Imtizaj Bandung)
    (三) 岩望郑和清真寺 (Cheng Hoo Mosque Pandaan)
二 东南亚华人穆斯林的历史脉络与近现代变迁
    (一) 唐宋元时期:伊斯兰信仰的中国化与中国东南沿海华人穆斯林群体的形成
    (二) 从妈祖到安拉:东南亚早期的华人穆斯林移民
    (三) 郑和下西洋:东南亚伊斯兰教的大发展与华人穆斯林的“再在地化”
    (四) 近现代印尼华人穆斯林的信仰、社团与精神家园
三 结论与思考

(7)文莱华人的宗教信仰及其与原乡联结 ——以腾云殿为个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目的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莱华人社会和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文莱华人社会
        一、历史沿革
        二、宗教信仰
    第二节 腾云殿概况
        一、腾云殿的宗教信仰
        二、腾云殿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文莱华人的宗教信仰
    第一节 文莱华人的日常宗教活动
    第二节 文莱华人的“大日子”:广泽尊王神诞日
        一、第一天:农历八月十五日
        二、第二天:农历八月二十日
        三、第三天:农历八月二十一日
        四、第四天:农历八月二十二日
    第三节 腾云殿的仪式与节庆
        一、其他神诞活动
        二、岁时节庆活动
第三章 文莱华人与原乡的联结
    第一节 文莱华人与原乡联结的形式
        一、分香建庙:与家乡的联结
        二、进香乐捐:与祖庙的联结
        三、酬神演出:以歌仔戏联结
        四、乩童敬神:仪式的联结
    第二节 文莱华人与原乡联结的动因
        一、对于宗乡文化的认同
        二、建构华人族群内部团结
        三、与政府的良好互动
第四章 文莱华人与原乡联结的影响
    第一节 对文莱社会的影响
        一、腾云殿身份的再确认
        二、强化华人族群认同
        三、丰富民间宗教文化
    第二节 对原乡的影响
        一、地方层面: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复兴
        二、国家层面:中国-文莱间关系的友好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缅甸妙乌古城空间形态与发展研究(1-18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一带一路”倡议深化,要求我国加深对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研究
        1.1.2 我国目前在东南亚历史城市研究方向存在缺口
        1.1.3 缅甸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与突出地位
        1.1.4 妙乌在东南亚系列历史都城中的重要价值
        1.1.5 东南大学协助缅甸妙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研究时间范围的界定
        1.3.2 研究空间范围的界定
        1.3.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城市空间形态
        1.4.2 城市空间结构
        1.4.3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1.5 研究综述
        1.5.1 关于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1.5.2 关于阿拉干王朝的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查阅法
        1.6.2 实地调研法
        1.6.3 比较分析法
        1.6.4 历史地图空间转译法
    1.7 研究内容与框架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构框架与时期划分
    2.1 建构框架
        2.1.1 历史城市研究的既有方法与视角
        2.1.2 研究视角的确立
    2.2 时期划分
        2.2.1 既有时期划分
        2.2.2 时期划分的主要依据
        2.2.3 部落割据时期的时间划分
        2.2.4 定耶瓦底时期的时间划分
        2.2.5 维沙里时期的时间划分
        2.2.6 莱默河时期的时间划分
        2.2.7 妙乌时期的时间划分
        2.2.8 研究时期划分小结
第三章 部落割据时期及定耶瓦底时期都城空间形态特征(1-6世纪)
    3.1 部落割据时期(1-4 世纪)
        3.1.1 地区环境与聚落分布概述
        3.1.2 地区经济与政治概述
    3.2 定耶瓦底时期(4-6 世纪)
        3.2.1 城市由来
        3.2.2 城市选址
        3.2.3 宗教文化环境
        3.2.4 城市建造思想与布局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维沙里时期及莱默河时期都城空间形态特征(6 世纪-1406 年)
    4.1 维沙里时期(公元6-11 世纪)
        4.1.1 区域政治环境
        4.1.2 宗教文化环境
        4.1.3 经济贸易环境
        4.1.4 城市选址
        4.1.5 城市建造思想与布局
    4.2 莱默河时期(公元11-1406 年)
        4.2.1 区域政治环境
        4.2.2 宗教文化环境
        4.2.3 区域对外交流
        4.2.4 城市选址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妙乌古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1430-1784)
    5.1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阶段
        5.1.1 发展阶段(1430-1531 年)
        5.1.2 繁荣阶段(1531-1638 年)
        5.1.3 衰退阶段(1638-1784 年)
    5.2 妙乌古城城市形态演化模式
        5.2.1 选址思想
        5.2.2 规划模式
        5.2.3 动力机制
    5.3 妙乌古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5.3.1 妙乌古城城市外部形态特征
        5.3.2 妙乌古城城市内部结构
第六章 总结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1.1 阿拉干历史都城发展演变总结
        6.1.2 阿拉干历史都城空间形态特点
        6.1.3 妙乌古城杰出普世价值
    6.2 研究创新点
        6.2.1 以妙乌为契机,带动其他东南亚历史古城研究
        6.2.2 以整体性、综合性视角研究妙乌古城
    6.3 研究启示
        6.3.1 构建分层次分系统的保护体系
    6.4 不足与后续研究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分析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六、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泰国与南部的国际关系研究
    第一节 泰国的基本情况
        一、泰国地理资源现状
        二、泰国南部基本情况
        三、泰国历史政治制度
    第二节 泰国与北大年国王朝历史关系
        一、泰国王朝历史
        二、泰国南部北大年国王朝历史
    第三节 泰国与南部的国际关系
        一、泰国南部北大年国成立
        二、泰国与南部北大年国的关系
        三、泰国君主与北大年王侯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的起源研究
    第一节 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统治起源
        一、泰国南部北大年国的成立
        二、泰国南部北大年国成为泰国的藩属国
        三、泰国南部北大年国规划成七个下属县
        四、泰国南部(北大年)的七自治区与朝廷争斗
    第二节 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文化冲突
        一、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与宗教冲突
        二、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教育制度冲突
        三、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官与民冲突
    第三节 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历史研究
        一、古代南部分离主义运动事件及中央政府的应对与缓解策略
        二、近代南部分离主义运动与中央政府的应对缓解策略
        三、现代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的暴力事件与中央政府的应对缓解策略
        四、当代南部分离主义运动与中央政府的应对缓解策略
    第四节 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事件统计
        一、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事件统计
        二、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在三年的暴乱事件统计
        三、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十二年的暴乱事件统计
        四、泰国“熄灭南部焰火的国家预算”统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组织结构研究
    第一节 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
        一、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组织
        二、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起源
        三、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发展
        四、泰国南部分离运动运动立场
    第二节 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策略
        一、泰国南部新北大年国成立后的管辖区
        二、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指挥中心
        三、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的政治制度
        四、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的战略
    第三节 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资金来源
        一、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的国内资金来源
        二、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的国外资金来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研究
    第一节 泰国与国际恐怖主义互动的事件
        一、泰国与国际恐怖主义互动事件
        二、泰国恐怖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互动事件
    第二节 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与国际恐怖主义互动的发展趋势
        一、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与东盟国际恐怖主义互动的发展趋势
        二、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与西方国际恐怖主义互动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10)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的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理论与概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的早期传播
        一、初步发展时期(7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末)
        二、局部发展时期(13世纪末至14世纪末)
        三、全面发展时期(15世纪至16世纪末)
    第二节 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教
        一、荷兰殖民统治时期(16世纪末-1942年)
        二、日本占领时期(1942-1945年)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独立后伊斯兰教的发展
        一、苏加诺执政时期(1945-1965年)
        二、苏哈托执政时期(1965-1998年)
        三、后苏哈托时代(1998年至今)
第二章 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本土化的表现与特征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本土化的表现
        一、外在形式方面
        二、思想内容方面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本土化的特征
        一、信仰主体的日渐本土化
        二、国家命运高于宗教教义
        三、宗教管理中的世俗化倾向
第三章 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本土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伊斯兰教自身因素
        一、苏非神秘主义容易引起共鸣
        二、沙斐仪学派的容忍性
    第二节 特殊的传播环境
        一、特殊的国际环境
        二、动乱与冲突中的国内形势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社会因素
        一、多元民族的特征
        二、宗教竞争与融合的局面
第四章 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本土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印度尼西亚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伊斯兰模式
    第二节 对印度尼西亚政治的影响
        一、维护民族独立
        二、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三节 对印度尼西亚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生活
        二、文化教育
    第四节 对印度尼西亚恐怖主义活动的影响
        一、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兴起
        二、印度尼西亚恐怖活动的弱恐怖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早期传播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重边缘的交流与整合:中缅印交角区文化互动的历史进程研究[D]. 李佩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15世纪至17世纪初马六甲与外来文明互动研究[D]. 冀佳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东马来西亚沙巴原住民音乐文化变迁研究[D]. 陈国符.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4]菲律宾华人民间信仰调查研究 ——以马尼拉华人区为中心[D]. 刘润元. 华侨大学, 2020(02)
  • [5]琴弦音声[J]. 夏凡. 民族艺术, 2020(03)
  • [6]信仰与乡愁: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东南亚郑和清真寺与华人穆斯林[J]. 王鹏. 东南亚研究, 2019(04)
  • [7]文莱华人的宗教信仰及其与原乡联结 ——以腾云殿为个案的研究[D]. 赵凯莉.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8]缅甸妙乌古城空间形态与发展研究(1-18世纪)[D]. 王孛丽. 东南大学, 2019(07)
  • [9]泰国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研究[D]. 林灿婵(Wasuphatthraporn Rungchaya). 云南大学, 2018(04)
  • [10]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的本土化研究[D]. 吕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早期传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