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角度看券商的风险与风控

从市场角度看券商的风险与风控

一、从市场角度看券商风险及风险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邸亚丽[1](2021)在《H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指出

戎生贤[2](2014)在《中国证券流通市场利益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伴随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20世纪90年代,我国证券市场逐步的建立起来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是我国证券市场起步的标志。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出现大量违规现象和损害中小投资者的群体性事件,在此背景下,全国统一的证券监管系统得以设立。证券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交易的活跃度,日益走在国际前列,国民经济的证券化率迅速提高。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总市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仅从规模上来看,其高速发展态势已经超越了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证券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当前中小投资者保护、证券市场制度建设、证券创新产品不足、监管适应市场变化的定位问题以及证券行业抗周期能力等等问题成为制约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实践者、监管层以及学术界的重视,各界人士从自身角度出发,对证券市场制度建设提出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学术界对证券市场的研究也涉及制度、产品及监管等各方面。然而,现有研究多数从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角度出发,所得的结论也受制于西方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框架。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利益理论的分析方法,同时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方法,从利益关系的角度看待证券市场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角度看,证券市场的核心是利益及利益关系。因此,利益关系的视角同样适用于研究证券市场。本文尝试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研究和解决证券流通市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本文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之一。通过对于利益主体之间的分析,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体架构。可以说,利益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其具体经济制度和制定具体经济政策时所应该借鉴的哲学层面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利益关系理论出发,通过对复杂而多元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衍生的利益冲突的分析,来认识证券流通市场问题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研究中,“新兴+转轨”是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研究的主要视角,这两个主题词涵盖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再配合对证券流通市场的基本运行层面的划分,分章节研究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当代公共选择理论利益观的对比、证券流通市场主体间利益关系的性质与博弈、证券交易制度的构建对利益主体的影响以及证券流通市场主体与政府监管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相关主题。在提出对策建议之前,还将世界上现存主要证券流通市场的利益主体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对我国证券流通市场管制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利益关系理论出发,构建分析框架,提出并有效界定了证券利益的核心范畴。证券流通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此进行分析很难找到有效切入点,从利益角度出发来研究证券业的问题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性,因为证券领域的行为人的目标是利益极大化。利益的本质是追求现实与未来好处及其机会,这种好处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的,既有具体的利益,也有抽象的利益,既有短期的利益,也有长期的利益。证券流通市场的参与主体所追求的利益范畴相当广泛、多元,利益及其矛盾冲突构成了证券流通市场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二、本文通过多种标准的分类,本文提出并论证了证券利益的本质属性。而且提出证券利益具有虚拟性、信用性、分利性、风险性、垄断性、多元性、增益性等基本属性。这些基本属性有利于以后的宏观监管建立更加抽象和全面的视角。第三、本文提出并论证了防止拥有不同资源和力量的证券利益群体发展成为证券利益集团的思路与建议,杜绝中间过程不当利益的发生,提高市场整体运行效率。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共享利益是证券流通市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证券流通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特别强调了建立大容量、高效率、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证券流通市场,是当前我国金融发展和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由于决定证券利益关系的因素纷繁复杂,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心理的、伦理的等种种因素都可能对证券利益关系产生影响。这些为本文的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据此所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本文的不足之处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现实的局限,我们无法大量数据与资料,无法去检验证券行业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与协调关系,但是,我们尽量依据现有数据和资料以最大的努力分析证券流通市场中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二是由于研究手段不足,无法穷尽所有与证券业存在利益关联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如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与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与租赁公司等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理论基础方面不尽完善,我们在分析探讨中尝试性地放宽了一些研究假设,导致我们无法通过具体的理论模型来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证券流通市场之间的多方交叉利益博弈。所有这些有待在以后的研究探讨和具体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同时,本文根据我本人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试图从实践的角度,和理论分析的高度,分析中国证券流通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转型发展的方向在何方?由于时间关系,本文需要在我以后工作和学习不断思考和探索。

李锐[3](2013)在《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自2010年登陆中国资本市场以来,融资融券业务在中国已经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融资融券业务在完善市场交易机制、规范资本市场运作、增加投资者投资渠道和风险规避途径以及丰富证券公司业务种类和增加证券公司收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在融资融券业务必然获得进一步发展情形下,作为融资融券业务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证券公司对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能否进行有效地控制就成为其能否发展壮大的决定因素。然而,通过对已有文献的考察,我们并没有找到从证券公司角度探讨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结合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的实操经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具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双重价值。在文章中,我们先对融资融券的概念、业务流程、特点、所依赖的条件和作用进行了介绍,可以说,融资融券业务的这些特征和作用一方面决定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成为其风险的重要成因。然后,我们以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的实操为基础,梳理了东兴证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潜在风险类型,并结合前文探讨了这些风险的成因和特征,这些工作将为后文探讨融资融券风险控制措施提供思路。接着,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风控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国外同行在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先进经验,我们选择了内部业务环节作为实施对象,详细地探讨了应该如何最优地进行风险控制,试图为东兴证券今后的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最后,我们探讨了有助于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发挥作用的保障措施。

皮六一[4](2013)在《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本市场的功能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证券交易活动,相应地,证券交易制度始终是证券市场的关键制度之一。证券交易所历来是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的核心,在经济发展和竞争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证券交易制度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证券市场的竞争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证券交易制度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学和制度经济学的重要领域。因此,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不但是中国证券市场研究的核心课题,更是中国如何建设一个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匹配的强大的证券市场必须回答的紧迫课题。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综合采用了形式逻辑、数理模型、几何分析、计量分析、比较制度分析、博弈论、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分析工具。本文试图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比较分析,由此来分析和验证国内外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的关键因素、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从中抽象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经济理论,从而逐步建立一个中国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的整体研究框架。世界各地的证券交易所无论其规模大小和业务多少,其核心功能始终是证券交易,证券交易制度也因此成为证券交易所的核心制度。世界证券市场200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证券交易制度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无论哪个市场在设计与变革证券交易制度时都必须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顺势而为。现行的中国证券交易制度适应封闭条件下新兴加转轨时期的中国资本市场,但不适应人民币国际化时代的全面开放和走向成熟的中国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所在组织证券交易的能力上与国际一流交易所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致命弱点之一。为此,本文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对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进行系统研究,逐一分析证券交易制度怎么做的、现在怎么样、谁来变、将来怎么变等重大问题。本文首先专题研究海外市场证券交易制度的具体实践,回答全球证券交易制度到底是“怎么做的”。交易制度是为交易业务服务的,因此服从于业务发展,受制于实现模式。考察证券交易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两条主线:一是交易机制,二是交易组织体系。交易机制旨在解决使用什么交易方式去交易证券,以及如何控制交易进程的问题。交易组织体系旨在解决证券与机制的搭配问题和市场定位问题。不同的证券市场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复杂型和简单型的交易组织体系。本文比较研究了海外主要证券交易所的具体实践,专门分析证券交易所交易组织体系的范例、成因及发展趋势,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重点剖析证券交易业务的基本类型、创新策略与发展趋势。其次,本文把中国证券交易制度放在国际视野中进行比较分析,回答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现在怎么样”。如何客观地评估一个市场证券交易制度是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横向的国际比较与纵向的历史分析两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一是根据证券交易制度设计的目标与原则,建立了证券交易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从横向上基于国际视野对我国市场证券交易制度的现状进行评估。二是从纵向角度,通过建立证券交易制度效率指数,为计算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同一证券市场证券交易制度的质量提供了定量分析工具。基于上述工作,本文设计了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相配套的一整套的证券交易制度比较分析工具。本文重点研究了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回答“谁来变”的问题,通过分析证券交易制度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发现证券交易所历来在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且随着从会员制向公司制的演变,证券交易所的决定权也不断扩大,交易制度的设计目标也逐步由注重公平转向强调效率。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沪深证券交易所前端控制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揭示出了隐藏在中国证券交易制度中的“监管之手”,提出监管者的意志嵌入是是中国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研究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异化现象以及在国际比较中处于落后地位的重要原因所在。本文提出证券交易制度位于证券市场制度体系的基础部位,对证券交易制度的研究与变革能起到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即通过改革在制度中位于最基础部位的制度结构,像推倒多米诺骨牌那样地对相互关联的制度结构进行改革。本文重点了研究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变革战略及具体实施方案,回答了未来中国证券交易制度“将来怎么变”的问题。本文认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关键在于解决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必须真正把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二是监管体系必须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因此,中国证券交易制度变革必须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和差异化的目标,处理好创新、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产品创新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相互匹配的关系;处理好现货产品与衍生品平衡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金融创新参与各方利益均衡的关系。本文专门设计了证券交易制度变革的三维空间战略,即市场变革战略、交易方式变革战略、产品变革战略。本文具体设计了五类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衍生品市场和柜台市场)根据各自产品类型和交易方式两维度结合后的系列创新矩阵,作为今后交易制度变革发展的指导框架。本文提出了建立差异化交易制度、大力发展大宗交易市场、尽快建立基础衍生品市场、建立做市商制度、逐步实施日内回转交易制度等五项证券交易基础制度变革的具体措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从一个完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程度日益深化的经济体,随着人民币海外化进程的深入,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保护程度最高的部分之一也正面临全面的开放。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基于美元本位制度之上的动荡不安的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通过把持国际组织、联合制定国际标准并强制其他市场采用等方式事实上垄断着国际证券交易制度,因此,深入研究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积极推进其变革完善,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董文[5](2012)在《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与监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记开市锣声的敲响,中国证券资本市场的大门就此打开,那些具有证券投资需要的公众投资者于是蜂拥而入,从此全国证券行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迅速成长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然而,随着证券行业逐步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式也进入了一个必须修正与转变的时期。本文正是以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结合本人证券行业从业的经验和心得,合理运用服务营销和战略管理等理论,以前瞻性的眼光寻找证券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并相应探讨对应的监管方式,促进中国证券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的稳定与发展。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并简要阐述了相关了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学者所做的一些研究成果。第二章在分析了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证券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第三章国际证券行业现状比较与借鉴,则是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分析了美、日、韩三个国家的证券行业发展轨迹,从中总结出几点值得中国证券行业发展借鉴的结论。第四章作为本论文的核心章节,分析了中国证券行业未来发展的几大趋势,并具体阐述了六条可供选择的可行举措以及每条举措的实施方法。第五章是第四章的一个延伸和拓展,主要是在总结中国现行证券行业监管制度特征与缺陷的基础上,探索给出了几条与未来中国证券业发展相适应的监管建议。第六章在前面五个章节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所得到的主要结论,作为本文的结尾。

王彦楠[6](2011)在《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居民资产的急剧积累,居民的理财意识不断提高,为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券商集合理财业务重新启动,其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张,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继证券投资基金后最具发展潜力的机构投资者,不仅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和投资结构的改善,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理财产品选择。特别是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次贷危机后国内外股市面临剧烈震荡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稳定的收益率,较少出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负收益情况,说明其具有较好的抗风险能力及较高的收益水平,使居民对该类产品的热情大大增加。而在不同的宏观形势以及多样的产品选择中,如何选择投资者心仪的理财产品,将是券商以及理财者本身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风险来源因素分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国内的发展及现状,并选取2009年8月5日至2010年12月31日长江证券的“超越理财灵活配置”集合计划的收益率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由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组成的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各因素产品收益率波动的影响情况进行初次筛选。这样在灰色关联度基础上的层次分析,比起单纯的专家评分更为客观、有说服力,为风险识别工作提供了定量分析方法的新的尝试。根据灰色关联度进行排序,将指标体系优化为24个指标。然后建立理财产品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权重设计了理财产品风险预警指数的关系表达式,从而为券商风险控制和投资者产品选择提供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由于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往往建立在大样本的基础上,而理财产品大多期限短、变量多,而相应的指标数据难以统计或统计不完全,在过去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对券商理财产品的风险来源因素进行细致的定量分析。本文创新性的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与ANP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模型对风险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不仅解决了小样本难题,还加入了专家打分的主观依据。所用数据涉及到宏微观几十个指标,建立了更加全面完善的指标体系,综合了各种因素对理财产品风险的影响情况,并通过实证将各指标以数量形式体现出来。研究结果表明微观因素对理财产品风险的影响程度普遍高于宏观因素。因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指标本身就是产品业绩的主要表现,这也显示了该产品的抗风险能力较强以及稳定性较佳。在宏观因素中,1年期存款利率以及上证指数的得分超过了其他因素。微观因素中,理财产品资产情况以及发展指标排名靠前,尤其是股票投资得到了最高的分数。说明理财产品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理财师的股票投资得失。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还对国内券商集合理财业务的发展提出风险管理的方案设计,包括加快证券市场的建设、加大管理层的支持,以及券商自身投研能力的加强。

肖新华[7](2010)在《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已成为国内外证券公司、理论界和证监会共同关注的对象。在我国,随着证券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世界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研究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对于证券公司风险的有效管理、我国风险管理研究的发展,乃至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实际特点,利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度量——风险的控制”这样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展开,层层递进,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我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的识别、度量、控制及其监管。首先,本文对证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综述。从风险的一般认识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出发,进一步深化了对风险的认识;从证券投资风险的特性、证券投资风险的分类讨论了证券投资风险理论;阐述了在险价值理论,介绍了投资组合理论和控制论。这些理论为证券自营业务风险的识别、度量、构建、实施自营业务风险预警、进行自营业务风险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接着,探讨了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从证券自营业务风险形成的内部根源、自营业务风险形成的外部根源及自营业务风险形成的特殊背景三个方面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的根源进行探讨。然后,应用FAHP方法,在考虑证券自营业务风险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进行了识别,实证表明:各个风险因素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的权重大小依次是投资者信心风险、制度政策风险、操作风险、宏观经济环境风险等。因此,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应将系统风险摆在第一位,注重自营业务者信心的培育;关注政府制度政策的变化;同时在证券公司自营业务时应注意操作风险,从而降低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风险。其次,本文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进行了度量。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股票收益率非正态分布的分析,选取东方证券公司自营股票投资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表明:证券自营业务使用Copula理论中的Gaussian Copula函数及多元函数t-Copula来拟合投资组合中各股票的相依结构,结合Gaussian Copula函数及多元函数t-Copula与时间序列模型,借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就可以很方便地计算证券自营投资组合的的VaR,通过对比,选择VaR最小的自营投资组合,就能有效的规避投资风险。再次,本文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进行了分析。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是帮助并确保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应对措施得以实施的程序。在借鉴国外券商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提出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的总体框架,然后对证券自营的风险控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就完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的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议。最后,通过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监管制度和风险监管博弈的分析,提出应从建立证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的五级监管模式;完善证券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加大证券自营业务违法违规稽查力度;加强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审计四个方面来实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的监管。总之,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证券公司先进风险管理方法理论的基础上,将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风险管理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管进行探讨,并通过FAHP、Copula和VaR的量化分析结果,尝试建立我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风险控制系统,这将对国内证券公司今后在自营业务的风险规避和防范方面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参考。

齐靠民[8](2009)在《证券公司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文中提出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中介机构之一,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证券公司承担风险的大小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安全与稳定。如何防止证券公司承担过大风险,并进而保证国家金融秩序稳定及经济发展和公众利益不受损害,这始终是世界各国证券监管机构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正是缘于此,证券公司在实践中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风险控制方面,却忽视了证券公司经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价值创造。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历程也充分体现这一点。在2004年之前,由于体制、机制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和不足,我国证券公司承担了过大的风险。这一问题在2004年前后集中暴露出来:一批证券公司亏损严重、资金链断裂,甚至纷纷破产倒闭,整个证券行业信用大幅下降,几近崩溃的边缘。随后,证监会及时展开了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工作,改革和完善了各项基础制度,普遍提高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合规经营意识。不过,经过此次治理整顿,部分证券公司对风险的理解和控制却又矫枉过正,创新动力明显不足,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乏人问津,对于股东的价值创造能力显得严重不足。对企业来说,“创造价值”才是其真正意义之所在。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看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之间的较量,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企业价值的提升是企业长盛不衰并持续发展的根本。如果证券公司被风险过度的束缚,只局限在风险小的业务上,那么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必然也会较小;如果证券公司过多地参与高风险业务,一味追求随之而来的高收益,从近些年的经营情况来看,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也未必会大,并且显然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安全和稳定。因此,本质上讲,证券公司应该通过“经营风险”,在实现风险和收益匹配的前提下,力图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有鉴于此,证券公司如何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并将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相结合,以实现证券公司价值创造的最大化?对此问题的解答,不仅丰富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的相关理论,也对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关于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我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基于EVA理论体系,对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占用等计算项目进行调整,深入剖析EVA指标和RAROC指标在证券公司中的应用,以实现证券公司之间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之间关系的比较。而后,在基于对证券业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选取海通证券、大鹏证券和中金公司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分别计算3家公司近3年的EVA值和RAROC值,在印证前文理论分析的同时,进一步提炼出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之间关系的一般性概念框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选题思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及篇章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梳理并评价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相关的理论文献,旨在找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切入点,是下文各部分理论探讨和案例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三部分界定证券公司风险和价值的相关概念,并明确证券公司风险和价值之间关系,为下文奠定理论和概念基础。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基于EVA理论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联系起来,探讨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之间关系,也即,风险调整下的证券公司价值最大化。第五部分拟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意在印证前文理论框架的同时,深入挖掘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的内在关系,并提炼出更加一般性的概念框架。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与启示,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后续的研究方向。

刘倩[9](2010)在《证券公司动态风险预算》文中研究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引起学术界与实务部门对风险管理技术更多的关注。本文以国内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在风险管理过程前移的基础上,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框架内依据构建了适于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动态风险预算模型,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验证了模型的可操作性。模拟结果表明,动态风险预算能使投资机构在可接受风险范围内获得更高收益,通过在投资组合构建和调整前不断锁定风险,动态风险预算能保证投资机构在不承担额外风险的前提条件下提高资产收益率。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作为全文的理论准备,介绍了风险预算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发展,详细对比了风险预算与资产配置的区别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动态风险预算的思想。“风险预算”是根据投资方案所要达到的风险收益特征,事先设定所能承受的风险水平,然后在投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变化,预算不同的投资机会、资产类别或者风险因子,使风险水平始终保持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并获取最大收益的过程。它突破了传统风险管理的局限性,不再把风险管理和投资过程分割开来,且在传统资产配置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实时量化和配置风险。而本文所构建的动态风险预算方法则是在风险预算的基础上,将风险管理和投资过程动态融合的一种全新方法。第二章从证券公司业务风险特征入手,探讨了证券公司所面临的不同风险,以及如何管理这些风险。通过分析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暴露的形式,本文提出了风险管理的内在需求;通过回答“为什么证券公司需要设立风险预算?”和“为什么风险预算需要不断地调整?”两个问题,分析了建立动态风险预算的必要性。将证券公司的业务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源业务、创新业务和风险业务,其中本源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传统的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创新业务包括资产管理业务与其他证券业务,风险业务即利用自有资金开展的自营业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证券公司战略资产配置的决策能力亟待提高。第三章讨论证券公司监管政策与内部风险管理的关系。结合国内外监管政策,系统讨论净资本规则、资本充足性与内部风险控制之间的相关性与互补性。结合风险预算理论,本文探讨了风险预算与证券公司净资本、风险资本的关系。直观意义上讲,证券公司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引进和开发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逐步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测量和监控程序,使风险管理走向科学化。第四章在现有风险预算模型基础上,本文在资产组合模型中引入投资组合保险思想,为风险预算动态调整基本方法的提供了理论依据。动态风险预算技术根据资产风险的实时变动改变保护性看跌期权(该期权是由一定数量的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复制而成的)的执行价格,即通过简单地调整原有资产规模的方式进行风险对冲。通过模拟分析,发现动态风险预算方法能覆盖既定违约概率下的组合风险,相对于传统的资产配置方法,不仅降低了风险资本,而且提高了资本收益率。第五章以证券公司整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引入保护性看跌期权的动态风险预算模型对证券公司业务发展与资产配置所带来的影响。实证表明动态风险预算能在风险可承受范围内提高资本收益率,释放更多的流动性资产,降低净资本规则与资本充足性的压力。以传统资产配置方式为参照基准,动态风险预算技术不仅提高了业务的风险调整收益率,有利于提高业务部门内部风险控制的积极性,而且改善了业务规模调整的灵活性。第六章结论:动态风险预算模型研究了如何有效率地在各项投资中进行风险管理,通过隐含的保护性看跌期权,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以内,并且极大地提高了资产组合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认为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达到风险的最小化,而是为了最有效地利用风险,使承担的每单位风险都能获得足够的补偿,通过对各种风险来源持续的监测,确保其风险水平与期望收益相匹配。动态风险预算技术通过消除组合承担的非意愿风险,将更多的风险预算配置给具有较高信息比率的投资战略,并且持续不断地监测各种投资战略使其预期收益和风险预算相匹配,使组合的投资效率得到改进。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构建动态风险预算模型,将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方法由静态调整升华为动态调整。鉴于投资者所承担风险受到真实收益和损失的影响,在相关标准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引入投资组合保险的思想,并提供了风险预算调整的基本方法。通过依据决策者风险态度动态调整保护性看跌期权的执行价格,进而通过调整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比例复制该项期权,完成动态风险预算完整流程。最后,本文通过模拟方法验证了动态风险预算方法能覆盖一定违约概率下的组合风险,不仅降低了证券权益资本要求,而且能够释放部分流动性。综上所述,本文以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研究动态风险预算技术对提高资本收益率,持续满足净资本规则、资本充足性监管要求的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动态风险预算不仅能够提高资本收益率,降低资本要求,而且还可以提高证券公司的流动性水平,改善证券公司动态净资本调整机制。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风险预算理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分析不同问题时并不存在统一的框架,也没有一个衡量风险预算效果的规范指标体系,这使其应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对指标体系进一步研究是很有价值的,期待日后有机会能够继续这方面的研究。

岑雅衍[10](2009)在《中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以监管不完备为视角》文中指出我国债券市场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无论在市场规模、产品覆盖和市场参与度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我国政府对债券市场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通过改进监管来促进债券市场顺利发展的要求更加强烈,债券市场监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90年代以来,我国债券市场的监管法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存在不完备性。在监管组织方面,监管组织多元化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市场发展。在市场行为监管方面,也存在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手段行政化、结算托管后台不统一和风险控制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在债券市场投资者权益保护方面,也有法规制定部门众多、立法层次不一、法律法规的保护内容和手段还不够充分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作实证研究,分析其不完备的原因,进一步提出改进的建议。本文的重点是从监管不完备角度对中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对债券市场的法律制度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法律规范本身,必须深层次思考这些法律制度的形成机理。虽然“福利经济学”等理论对债券市场的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这些理论本身只是从不同角度推论出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提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并没有就政府干预本身是否完备进行讨论。公共选择理论从监管目标设定、监管利益角度提出了阿罗不可能定理、寻租和政治集团等理论,论证了市场监管本身必然存在的不完备性。这些不完备,在债券市场体现出来的是监管体制的不统一、监管行政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对投资人法律保护力度不足。对不完备的改进,不是一时的,只有认识到监管本身存在的不完备,对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持续地进行近距离实证分析,对债券监管制度进行持续的修正,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监管对市场的正激励和安全运行保障作用,才能实现监管的目的——保护投资者、确保市场的透明度、公平和效率、降低系统风险。在整篇论文的结构安排上,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三章侧重监管不完备的理论和形成机理,第四、五、六章分别从市场监管组织体系、债券市场行为监管和债券市场投资人权益保护角度对我国债券法律制度展开实证研究,最后一章则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我国债券市场监管的建议。具体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分析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贡献和不足。第二章主要是对监管不完备进行理论分析。福利经济学、诠释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和法律不完备理论,或者从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角度,或者从法律不完备角度,得出监管引入的必要性结论。但这些理论并不能得出政府干预和政府监管完备性的结论。而阿罗不可能定理、寻租理论、监管生命周期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分别从多重角度等对监管不完备进行探讨。阿罗不可能定理借助数学公理化的方法,对监管意图取得的社会整体利益的存在提出了质疑,从监管目标实现角度论证了监管本身存在的不完备性。寻租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都是通过不同角度对政府干预和政府监管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证,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市场主体自身各自的利益冲突,以及不同利益集团在寻租、设租、创租过程中的利益平衡方面,说明了政府监管存在不完备性。夏洛夫从监管法规的生命周期提出了监管不可能永远如其在产生期和青春期那么有生命力,在成熟期开始就出现了严重的不完备现象。委托代理理论从监管当事人关系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规制者的信息滥用,从新的角度得出规制或监管自身存在不完备的必然性。第三章分析我国债券市场监管不完备的形成机理。从利益冲突角度看,我国债券市场中客观存在着几个利益集团,分别是强效的监管利益集团、次强效的债券发行人(以及机构投资者、服务商利益)集团和弱效的个人投资者利益集团。他们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他们之间甚至各利益集团内部都存在利益冲突,但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核心冲突是监管集团内部的利益冲突。2008年我国债券市场的中期票据风波可以说明两个主要监管集团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监管者的局限性(包括监管者的信息局限和经验局限)同样是造成债券市场监管不完备的一个原因。而我国债券市场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轨迹,也从另一角度对监管不完备的形成做出了解释。第四章从监管组织方面对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体系。在监管架构上出现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发改委等监管组织多元化的问题。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体系及其内在结构很好地反映了这个特点。而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债券监管体制具有统一的政府监管和完善的自律监管特点。从定价、流动性、市场成本和交易成本角度看,多元监管法律制度都存在市场和监管效率低下问题,监管组织多元化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市场发展。第五章从市场行为监管方面对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进行实证分析,共分四节。用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对债券的发行、交易、结算、托管以及债券评级等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目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多元化监管、行政化色彩过浓、市场化不足以及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备等问题。第六章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视角对我国债券市场的监管不完备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债券市场投资者保护是监管目标之一,其法律框架主要包括合同法保护、经济法强制保护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三种保护方式。债券发行人通过招募说明书等合同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属于合同法保护方式。由于这种方式具有自发性、差异性、单向性特点,因此实践中无论在保护范围还是在保护力度上都十分有限。为了弥补合同法保护的漏洞,每个国家都从市场公平和效率出发,通过以公司法和证券法为主要核心的法律制度,从公司设立、公司治理、公司破产、债券发行上市、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债券投资人保护的最低限制。这种经济法保护的方式具有强制性和普适性。证券投资资者保护基金则是新的债券投资者保护途径。第六章介绍了我国投资者保护的相关法律和实践,并指出在这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监管不完备并非意味着监管无用,而是说明监管改进的重要性。第七章是在前六章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最急迫的是解决监管组织多元化的问题,有必要建立一个债券市场统一监管的法律制度。在解决监管组织多元化问题后,必须理清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国债券监管法律体系。必须建立对新监管法规的影响分析制度,以及动态的法规审查制度,来确保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持续有效。有效的法律制度要发挥作用,还需要完善监管执法,保证法律制度得以遵从。此外,还需要特别关注加强和完善投资者保护的相关制度,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是实现监管目的的重要方面。笔者最后对债券发行、自律监管、信息披露、风险控制和投资者保护等具体法律制度提出了改进建议。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要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从不完备理论探讨、不完备形成机理以及监管机构、行为监管和投资者保护三个方面对我国债券市场的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其他的研究方法包括通过语义分析法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实证分析法对债券监管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借助(国别、类别)比较分析法分析我国债券监管现状;根据价值分析法对债券监管法律制度进行评价;使用历史分析法追溯我国债券监管法律的历史,以说明不完备的形成机理。

二、从市场角度看券商风险及风险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市场角度看券商风险及风险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证券流通市场利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1.3 主要创新和潜在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主义的证券市场利益关系思想
    2.2 西方经济学中的证券市场理论关系思想
    2.3 证券监管理论的证券市场利益关系思想
    2.4 公共选择理论的特殊利益集团思想
第三章 证券流通市场的利益主体与利益关系
    3.1 证券流通市场概念
    3.2 证券流通市场的利益概念
    3.3 证券流通市场的利益主体
    3.4 证券流通市场的利益关系
第四章 博弈视角下的证券流通市场基本利益关系
    4.1 证券流通市场利益博弈及其宏观效应
    4.2 证券流通市场利益博弈及其产业效应
    4.3 证券流通市场的同盟利益博弈
    4.4 危机视角下的证券流通市场利益博弈
第五章 政府监管下的证券流通市场利益关系
    5.1 政府监管下的证券经纪利益关系分析
    5.2 政府监管下的证券自营利益关系分析
第六章 信息披露下的证券流通市场利益关系
    6.1 信息披露的利益相关者
    6.2 信息披露的利益关系分析
    6.3 证券流通市场信息披露的政策含义
第七章 证券流通市场利益关系的国际处理经验
    7.1 美国证券流通市场的利益关系
    7.2 日本和德国证券流通市场的利益关系
    7.3 国际投行金融创新与证券流通市场利益关系
第八章 中国证券流通市场利益关系的调整及创新
    8.1 通过制度创新 协调证券市场利益关系
    8.2 借鉴国际经验 理顺证券流通市场的利益关系
    8.3 通过打击市场操纵与内幕交易 保护合理的证券流通市场利益
    8.4 加强政府监管 平衡证券流通市场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3)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融资融券交易的研究
        1.2.2 关于融资融券风险控制问题的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
第2章 融资融券相关知识概述
    2.1 融资融券交易的概念
    2.2 融资融券交易的特点
    2.3 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所需条件
    2.4 融资融券的功能及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东兴证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剖析
    3.1 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的基本情况
    3.2 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的潜在风险类型
        3.2.1 流动性风险
        3.2.2 客户信用风险
        3.2.3 运营风险
        3.2.4 法律法规与监管风险
        3.2.5 市场风险
        3.2.6 系统风险
        3.2.7 业务规模风险
    3.3 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的成因
    3.4 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的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风控措施的优化设计
    4.1 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风控体系的现状
        4.1.1 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构成
        4.1.2 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4.2 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优化的要领
        4.2.1 完善内部控制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4.2.2 完善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基于业务环节的风控设计
    4.3 小结
第5章 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风控体系的保障措施
    5.1 融资融券业务外部风控保障
        5.1.1 行政监管
        5.1.2 自律监管
        5.1.3 新型监管力量
    5.2 与融资融券业务相关的组织制度保障
        5.2.1 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
        5.2.2 逐步扩大标的证券范围
        5.2.3 适度扩展融资融券业务规模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4)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S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际市场证券交易制度概述
    第一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国际实践
    第二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具体组合方式
    第三节 证券交易业务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证券交易业务的创新策略
    第五节 证券交易业务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评价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效率评估
    第一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效率评估
    第二节 研究数据与方法
    第三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效率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证券交易制度效率指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证券交易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体制与证券交易制度
    第二节 交易所合并趋势下的证券交易制度
    第三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前端控制制度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前端控制制度
    第二节 前端控制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前端控制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节 前端控制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变革战略
    第一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主要不足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亟待深层次变革
    第三节 证券交易制度变革战略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证券交易制度变革三维空间战略
    第五节 香港证券交易制度变革剖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变革方案设计
    第一节 建立差异化交易制度
    第二节 大力发展大宗交易市场
    第三节 尽快建立基础衍生品市场
    第四节 建立做市商制度
    第五节 逐步实施日内回转交易制度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1 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业务清单
    附录2 国际市场代表性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制度比较
    附录3 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以来交易制度变革大事记
    附录4 香港证券交易所2007年以来交易制度变革大事记
    附录5 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与监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
    2.2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2.3 影响证券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 国际证券行业发展轨迹分析
    3.1 美国证券行业发展轨迹分析
    3.2 日本证券行业发展轨迹分析
    3.3 韩国证券行业发展轨迹分析
    3.4 美日韩三国证券行业发展对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的启示
4. 中国证券业未来发展
    4.1 中国证券业发展趋势分析
        4.1.1 盈利模式多元化
        4.1.2 经营管理规范化
        4.1.3 发展逐步规模化
        4.1.4 行业竞争国际化
    4.2 中国证券业未来发展与监管的几条可行举措
        4.2.1 优化券商的市场环境
        4.2.2 改善券商的政策环境
        4.2.3 努力开展经营创新
5. 对中国证券行业监管的评价分析与建议
    5.1 中国现行证券业监管制度的特征及主要缺陷
        5.1.1 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监管体系功能发挥不充分
        5.1.2 长期制度建设缺乏,特别是对中小投资者的保障制度严重缺乏
        5.1.3 监管理念不明确
        5.1.4 监管效率低下
    5.2 对未来中国证券业监管的建议
        5.2.1 健全监管体制,转变监管理念
        5.2.2 将重心由全国统一监管向区域性监管转移,强化派出机构监管职能
        5.2.3 允许券商适度杠杆化
        5.2.4 未来中国证券业监管的几条具体实施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文献综述
        0.3.1 国外研究情况
        0.3.2 国内研究情况
    0.4 论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0.5 论文的创新点
1 相关理论基础
    1.1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基本介绍
        1.1.1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发展情况
        1.1.2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分类
        1.1.3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市场分析
        1.1.4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区分
        1.1.5 “超越理财灵活配置”产品概述
    1.2 理财产品风险识别的相关理论
        1.2.1 风险识别的内容
        1.2.2 风险识别程序
        1.2.3 风险识别的方法
        1.2.4 风险识别的基本原则
    1.3 模型及方法简介
        1.3.1 灰色关联方法
        1.3.2 网络层次模型ANP
2 券商理财产品风险因素的初步筛选
    2.1 券商理财产品的风险来源分析
        2.1.1 宏观风险
        2.1.2 微观风险
    2.2 券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波动测度
    2.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风险因素筛选
        2.3.1 灰色关联度方法引入
        2.3.2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2.3.3 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券商理财产品风险因素识别
    3.1 网络层次模型(ANP)导入
        3.1.1 ANP 方法原理
        3.1.3 ANP 方法结构的超矩阵与加权超矩阵
        3.1.4 ANP 方法的局部权重向量
        3.1.5 ANP 方法的决策步骤
    3.2 ANP 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3.3 风险因素识别的ANP 实证分析
        3.3.1 建立理财产品风险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
        3.3.2 内部依存的准则及元素的权重的确定
        3.3.3 超矩阵的计算
        3.3.4 计算指标的综合权重
        3.3.5 风险的综合预警指数
    3.4 本章小结
4 券商理财产品风险规避的方案设计
    4.1 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4.1.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投资者风险意识
        4.1.2 监管机构积极促进和支持
    4.2 加强券商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
        4.2.1 建立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4.2.2 提高理财产品的研发水平
        4.2.3 提高理财经理专业化水平
        4.2.4 提供差异化理财服务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框架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与基本框架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2.1.1 对风险的认识
        2.1.2 风险管理及其基本程序
    2.2 证券投资风险理论
        2.2.1 证券投资风险的一般特性
        2.2.2 证券投资风险的分类
    2.3 在险价值理论
    2.4 投资组合理论
    2.5 控制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描述性分析
    3.1 我国证券公司概况
    3.2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分析
        3.2.1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特点
        3.2.2 自营业务的组织形式
        3.2.3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原则
    3.3 证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3.3.1 自营投资研究工作缺位
        3.3.2 自营投资管理水平肤浅
        3.3.3 风险管理流程没有完全奏效
    3.4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形成的根源
        3.4.1 自营业务风险形成的内部根源
        3.4.2 自营业务风险形成的外部根源
        3.4.3 自营业务风险形成的特殊背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的识别
    4.1 证券自营业务风险识别的基础
        4.1.1 掌握自营业务风险形成规律
        4.1.2 把握自营业务的风险点
    4.2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的识别方法
        4.2.1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的定性识别方法
        4.2.2 FAHP分析方法
    4.3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的识别
        4.3.1 系统风险
        4.3.2 非系统风险
    4.4 基于FAHP的证券自营业务风险识别的实证分析
        4.4.1 构建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识别层次分析结构
        4.4.2 根据专家打分,构造模糊风险判断矩阵
        4.4.3 计算模糊综合重要程度值
        4.4.4 计算权重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度量
    5.1 我国证券市场股票收益率非正态分布分析
        5.1.1 我国证券市场指数收益率形态
        5.1.2 我国证券市场单只股票的收益率形态
    5.2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中投资组合的风险度量
        5.2.1 Copula理论简介
        5.2.2 证券公司自营投资组合的蒙特卡罗方法的VaR计算
        5.2.3 Copula在自营投资组合中的应用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
    6.1 国外券商自营业务风险控制借鉴
        6.1.1 国外券商自营业务风险控制分析
        6.1.2 我国证券公司与海外券商自营业务风险控制比较
        6.1.3 海外券商自营业务风险控制对我国证券自营的借鉴
    6.2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的总体框架
        6.2.1 事前: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和有效的风险监管
        6.2.2 事中:风险预警与实时监控系统
        6.2.3 事后:风险转移及风险处置
    6.3 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的实证研究
        6.3.1 自营业务风险控制模型
        6.3.2 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的实证研究
    6.4 完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的保障
        6.4.1 审时度势、确立全局观
        6.4.2 完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流程及制度
        6.4.3 优化自营投资现金留存的数量
        6.4.4 加强证券自营投资者风险控制意识的培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的监管
    7.1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监管制度分析
        7.1.1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监管制度变迁
        7.1.2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监管制度现状
        7.1.3 证券自营业务风险监管制度有效性分析
    7.2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监管博弈分析
        7.2.1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监管博弈模型假设
        7.2.2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监管博弈分析
        7.2.3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监管策略选择
    7.3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监管的实施
        7.3.1 建立证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的五级监管模式
        7.3.2 完善证券公司自营内部监管机制
        7.3.3 加大证券自营违法违规稽查力度
        7.3.4 加强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审计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创新
        8.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1.2 本文的创新点
    8.2 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的不足
        8.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证券公司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方法、创新与不足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2.3 创新点
        1.2.4 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方向
    1.3 本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的一般理论研究综述
        2.1.1 风险控制相关理论
        2.1.2 风险控制研究综述
        2.1.3 价值创造相关理论
        2.1.4 价值创造研究综述
    2.2 证券公司的的相关概念
    2.3 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研究综述
        2.3.1 证券公司风险控制研究综述
        2.3.2 证券公司价值创造研究综述
    2.4 文献简评
3 证券公司的风险与价值
    3.1 证券公司的风险
        3.1.1 证券公司风险的概念界定
        3.1.2 证券公司风险大小与业务类型
    3.2 证券公司的价值
        3.2.1 企业价值的评价标准
        3.2.2 证券公司价值的评价方法
    3.3 证券公司的风险和价值的关系
4 EVA理论在证券公司的应用:风险调整下的价值最大化
    4.1 EVA价值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VBM
        4.1.1 VBM
        4.1.2 VBM实施步骤和效果
        4.1.3 VBM的主要工具:EVA
    4.2 EVA价值管理体系
        4.2.1 理论基础和数学模型
        4.2.2 基于EVA价值管理的治理体系
    4.3 EVA的计算方法
        4.3.1 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
        4.3.2 资本占用(Capital)
        4.3.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
    4.4 EVA应用于证券公司的调整项目
        4.4.1 调整原则与目的
        4.4.2 具体调整项目
    4.5 证券公司资本成本率的计算及说明
        4.5.1 资本成本率计算模型
        4.5.2 债务资本成本率的计算方法
        4.5.3 股权资本成本率的计算方法
    4.6 EVA的不足与改进
        4.6.1 EVA的不足
        4.6.2 EVA的改进——RAROC
5 证券公司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典型案例
    5.1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案例——风险控制过度,价值创造较小
    5.2 大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案例——风险失控,公司破产,价值创造为零
    5.3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案例——风险控制适度,价值创造较大
    5.4 其他案例
    5.5 证券公司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一个概念性框架
6 结论与启示
    6.1 主要结论
    6.2 启示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证券公司动态风险预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绪论
    0.1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0.2 研究方法
    0.3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1.动态风险预算理论内涵及发展
    1.1 动态风险预算理论综述
    1.2 风险预算与资产配置
    1.3 风险预算模型与发展
2.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与风险预算
    2.1 证券公司的本源业务——证券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
    2.2 证券公司的创新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其他证券业务
    2.3 证券公司的风险业务——证券自营业务
    2.4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2.5 证券公司动态风险预算的必要性
3.证券公司资本监管与风险预算
    3.1 净资本计算
    3.2 风险准备计提
    3.3 监管规定与风险管理
4.动态风险预算模型
    4.1 风险与资本要求
    4.2 资本要求的计算
    4.3 动态风险预算
    4.4 模拟分析
5.证券公司动态风险预算应用
    5.1 资产组合及风险设定
    5.2 风险限额及风险配置
    5.3 动态风险调整与控制
    5.4 资本收益率与资本要求
6.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VaR、CVaR的推导过程
    附录二:执行价格推导过程
    附录三:matlab程序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中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以监管不完备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现实背景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的现实背景——我国资本市场多样化需求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债券监管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思路、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有关名词的说明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贡献、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 监管不完备理论剖析
    第一节 对政府监管一般理论的反思
        一、福利经济学及其反思
        二、诠释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及其反思
        三、法律不完备理论及其反思
    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对监管不完备的考察
        一、阿罗不可能定理——从目标的不可能出发
        二、寻租理论和政治集团理论——从监管者的利益出发
        三、监管生命周期理论——从进化论出发
        四、委托代理理论——从信息不对称出发
第三章 我国债券市场监管不完备形成机理
    第一节 监管中的利益冲突
        一、利益集团与利益冲突的一般性分析
        二、我国债券市场利益集团存在形式
        三、我国债券市场利益冲突探究
        四、利益冲突对债券监管不完备性的影响——一个案例
    第二节 监管者的局限性
        一、监管者的信息局限
        二、监管者的能力局限
        三、监管者局限的一个实证案例
    第三节 监管的路径依赖
        一、路径依赖理论对制度变迁的解释
        二、我国债券监管路径依赖范式
        三、路径依赖对监管不完备的解读
第四章 债券市场监管机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债券监管机构法律制度结构与特点
        一、我国债券市场多元监管机构
        二、债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结构分析——对多元监管机构的实证考察
        三、债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国际比较
        四、我国债券监管架构法律体系特征分析
    第二节 发达国家债券监管机构特点与启示
        一、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
        二、发达的自律监管
        三、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监管模式的启示
    第三节 监管机构法律制度下的效率目标
        一、债券市场效率及监管机构法律制度的影响
        二、监管机构法律制度下的市场效率实证分析
第五章 债券市场行为监管法律制度
    第一节 债券发行交易监管法律制度
        一、我国债券发行交易监管法律制度
        二、我国债券做市及做市商监管法律制度
        三、我国债券发行交易法律制度评价
    第二节 债券结算监管法律制度
        一、债券结算法律功能及其监管目标
        二、我国债券结算机构法律制度
        三、我国债券结算方式法律制度
        四、结算风险控制法律制度
        五、我国债券结算监管法律制度评价
    第三节 债券市场托管法律制度
        一、债券托管法律制度的市场功能
        二、债券托管法律制度的监管取向
        三、我国债券托管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四、我国债券托管法律制度不完备分析
    第四节 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
        一、债券信用评级内涵及其监管手段属性
        二、信用评级监管主要内容
        三、美国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
        四、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法律制度
第六章 债券市场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第一节 债券市场监管目标与债券投资者保护体系
        一、债券市场监管目标之一——投资者保护
        二、有关债券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
        三、债券投资者保护法律体系建构
    第二节 投资者权益合同法保护法律制度
        一、合同法保护方式特性
        二、合同法保护的基本架构
        三、我国债券投资人合同法保护效果分析
    第三节 投资者权益经济法保护法律制度
        一、一般债权人角度下经济法保护机制
        二、债券持有人角度下经济法保护机制
        三、诉讼法的保护机制
        四、我国债券投资者权益经济法强制保护评价
    第四节 债券持有人权益保护新途径
        一、投资者保护新途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
        二、我国保护基金公司的法律地位和性质
        三、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筹资法律原则
        四、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偿付法律制度
        五、我国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评价
第七章 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改进
    第一节 建立债券市场统一监管的法律制度
        一、对我国债券市场分割和监管多元化的再认识
        二、统一债券监管法律制度架构设想
    第二节 完善债券监管法律的制定与执行
        一、梳理完善现有债券监管法律体系
        二、完善债券立法的程序和方法
        三、加大债券监管法律制度执行力度
    第三节 债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具体改进
        一、发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改进
        二、加强中介组织和自律组织监管
        三、完善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
        四、提高债券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四、从市场角度看券商风险及风险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H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研究[D]. 邸亚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中国证券流通市场利益关系研究[D]. 戎生贤. 复旦大学, 2014(12)
  • [3]东兴证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的研究[D]. 李锐. 湘潭大学, 2013(06)
  • [4]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D]. 皮六一.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5]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与监管探讨[D]. 董文.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2)
  • [6]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 王彦楠.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7]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肖新华. 中南大学, 2010(11)
  • [8]证券公司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D]. 齐靠民.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9]证券公司动态风险预算[D]. 刘倩.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
  • [10]中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以监管不完备为视角[D]. 岑雅衍. 华东政法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从市场角度看券商的风险与风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