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草)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退耕还林(草)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退耕还林(草)应处理好四大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袁红军[1](2009)在《德江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的社会、经济变化情况为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对象,以2003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为生态效益评价主要研究对象,对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采用样本随机抽样调查与统计数据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价。通过对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社会效益:退耕还林工程促使德江县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人口素质得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更加稳定,有利于社会进步。(2)经济效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直接促使退耕农户的纯收入得到提高,为退耕户的收入提供了保障,经果林成林后也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同时还为社会提供大量林副产品,此外,退耕地成林后每年的木材蓄积量增加,也带来大量的潜在经济价值。退耕还林还能促使区域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畜牧业蓬勃发展。(3)生态效益:生态效益价值计量结果表明,德江县2002~2006五年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林地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为3483.81万元。其中固土保肥效益约占全部效益的57%,可见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的主要生态效益是固土保肥;其次是固碳释氧效益,约占24%;再次是改善小气候效益,约占15%;最后是水源涵养效益。由此可见,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抑制了德江县的水土流失,还对全球生态系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赵惠丹[2](2008)在《3S技术在县域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 ——以赤峰市敖汉旗为例》文中指出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工程之一,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是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就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治土地沙化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生态效益,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的一些情况,以及什么是3S技术。主体部分论述了3S技术在县域退耕还林(草)的过程中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这部分选择了退耕还林(草)的典型地区—赤峰市敖汉旗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全旗1: 1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土壤侵蚀图、1: 5万地形图、气象气候等相关资料为数据源,分别建立了空间及属性数据库,经过数据处理,叠加分析后绘制土地适宜性评价图及建立数据库。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进行评价分析,得到宜农地、宜林地、宜牧地的数量与空间分布。根据统计,敖汉旗的宜农、宜林、宜牧面积分别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18.38%,46.33%,29.76%。可以看出宜农地面积较小,而宜林地宜牧地面积相对较多,又将宜农地、宜林地、宜牧地分别分成三等、三等、四等,分别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敖汉旗宜农地的质量偏低,宜林地质量中等,宜牧地的质量较好;另一方面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GIS和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下,利用TM影像目视解译,得到敖汉旗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建立敖汉旗土地利用空间及属性数据库。再将敖汉旗土地利用空间及属性数据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得出退耕地数量与空间分布,以及还林还草地数量与空间分布。全旗应退耕面积为259493.61hm2,占2000年耕地面积的63.17%,应还林还草的面积分别为:206716.36hm2、51206.39hm2。应用3S技术研究得出的空间分布情况与野外实测点分布状况基本吻合,精度能够满足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要求。最后,对应用3S技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敖汉旗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后续工作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此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技术模式,可进行推广,对西部大开发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

周金池[3](2008)在《平山退耕还林区林地水肥状况及其改良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河北平山退耕还林区进行了林地水肥状况及其改良技术的研究。首先对研究区的气候和土壤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林地水肥改良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结合气候分析对研究区不同立地下的水分状况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了有效利用当地的水分资源,研究了保水剂和肥料改良水肥状况的效果,并对树种水肥耦合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研究区研究时段(1998~2002)的大气资料,并同30年(1961~1990)的气候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大气温度有上升趋势,较30年前增加了1℃;大气降水有降低趋势,大气蒸发相差无几,其他气候因子变化不大。综合比较大气蒸发和大气降水的比值,研究区有干旱减小的趋势。2.研究区不同立地下的土壤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主要为褐土,土壤质地属于轻壤土和壤土类型,土壤母质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土壤化学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非常贫瘠,酸碱性中等,不同立地下土壤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均出现比较复杂的变化规律,退耕地和未开垦地的土壤状况也有显着差异。3.研究区大气蒸发和地表温度等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与大气蒸发最密切的气候因子是大气压强和地表温度。通过在研究区实地测定地表温度,对研究区实际大气蒸发进行了校正,并结合不同立地下的土壤自然蒸发结果和1600气孔仪测定的树种蒸腾结果,对不同树种的耗水状况进行了研究。4.研究区刺槐保水剂试验结果表明,合理使用一定量(0.1%土量比)的保水剂可以显着增加土壤水分的含量,并促进刺槐生长和土壤结构改良。连续3年的结果表明,刺槐根系能有效利用保水剂中的储藏水分。5.不同肥料在不同树种上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纯化肥可以显着提高核桃的生长量;在纯化肥的基础上添加微生物肥料和菌肥可以显着促进核桃、花椒、侧柏、黄栌和四倍体刺槐的生长量,并缓解化肥的副作用。树种光合和冠层分析结果表明,合理使用肥料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和叶面积指数,且微生物肥料有利于冠层的均态分布。6.2年生幼苗和6年生核桃结果树水肥耦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水肥调控可以在提高生长量的基础上促进土壤水分的利用和根系对肥料的利用。该试验结果为下一步进行水肥正交试验奠定了基础。土壤水分和土壤全氮、碱解氮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当地有限的降水资源。6年生结果树由于人为干扰严重,结果比较复杂,但是依然表现出氮肥能够调水的趋势。

宋富强[4](2007)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1.8%。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在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工程的不断开展,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如何评价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本研究从黄土高原不同生态区域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着手,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工程效益评价的首要步骤,一方面为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学科理论。本研究首先根据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气候、土壤、地质环境及植被背景条件,将黄土高原分为黄土丘陵沙地退耕还林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退耕还林区、黄土高塬沟壑退耕还林区、黄土高原河谷阶地林网建设区四个不同的生态区域,合理的分区是不同区域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的基础;其次根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典型调查和调度统计的办法,收集1999~2004年安塞县的社会经济数据,生态效益评价采用定点实验和统计数据结合的办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选择最能代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的因素作为指标;从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选取与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相关的8个要素层,28个指标,构建出适宜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依据层次分析法(AHP)的步骤,请教有关从事该领域的专家,结合黄土高原不同生态区域的生态环境,从目标层到指标层建立一、二、三级评价单元,按顺序求出每一评价单元的中各指标权重,最终确定黄土高原四个不同生态区域各因子的权重。在四个不同生态区域的评价指标中,植被覆盖度都占有很高的比重,与退耕还林(草)的目标相一致,其它指标的权重也正确地反映了各个生态区的具体情况。当评价黄土高原某一地区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时,判断该地区属于哪个生态类型区域,得到对应评价指标的数值,就可以评价该地区退耕还林(草)的综合效益。

于艳华[5](2006)在《基于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研究 ——以通辽市奈曼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还草是中国在中西部地区实施的一项国家级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就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科尔沁沙地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重点地区,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其变绿的速度明显加快。为了真实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建设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所取得的生态效应进行量化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全过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后,选取典型区奈曼旗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应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遥感、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奈曼旗遥感影像,并结合野外实地考察与采样,及相关的退耕还林还草的各种统计资料和数据,对奈曼旗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获取科尔沁沙地典型区“林草耕”分布的数量、质量及其近5年变化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选取一定的生态效应评价指标和景观格局指数,从生态结构合理性、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效应空间分异三方面对退耕还林还草所取得的生态效应进行量化研究。最后,对奈曼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后续工作的合理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对于自然地理条件差,且最近5年又连续干旱化的气候条件下,奈曼旗生态环境自然恢复的可能性很小,这就使能够促使生态环境改善的另一方面,即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变得更加突出。事实也说明,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奈曼旗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沙地恢复为草

邵治亮[6](2006)在《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时期陕北丘陵沟壑区发展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面对区域严酷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在对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综合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了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区域经济结构,并对陕北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种草战略进行初步研究。研究首次提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的陕北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种草的基本战略和发展生态草畜业的重大举措。认为在实施退耕种草战略中坚持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利用退耕农田,建立草业基地,满足人民对草畜产品的需求,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达到退耕种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在退耕种草战略实施中,应做到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发展发展区域农村经济同时并进,以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资源保护作为退耕种草战略的切入点。遵循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应用性等原则。通过切实解决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等有关重大问题与退耕种草战略的关系。同时以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的增长为核心,采取强化草业基地建设、发展生态草畜业、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保障体系等战略措施,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一、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与区域特征为退耕种草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陕北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建设生态环境的重点区域。区域社会经济功能弱,严重影响着区域国土开发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化进程。不断恶化的水土流失给陕北本来就不肥沃的土地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目前退耕种草己经成了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抉择,陕北地区是闻名全国的果业生产基地,果业、薯业、养羊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不断巩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粮食供求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短缺变成了供求平衡、连年有余。区域发展草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实施退耕种草战略,是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突破口。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则应以退耕种草、草牧产品加工为主要方向,同时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二、农民增收是退耕种草战略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陕北丘陵沟壑区目前仍属于我国比较贫困的地区,退耕几年来,国家的退耕补贴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明显地提高了其收入水平。但在国家停止补贴后,仅从经济效益上考察,退耕农民的收入将有可能低于非退耕户,因而存在复耕的可能。寻求有效解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途路显得十分迫切。退耕种草可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符合陕北丘陵

蒋晓丽[7](2006)在《河北省沽源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其对涉及的农户、地方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经济影响,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沽源县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本文选择该地为研究点,以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河北省沽源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确定评价方法,并对河北省沽源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影响进行具体评价分析。研究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通过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理论分析、频度统计、预调查、专家咨询及实地调查等方法筛选评价指标,确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运用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机会成本法和统计分析方法(配对数据的显着性检验、回归分析、统计对比)对沽源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评价;第三,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得出了相关的评价结论,并发现了相关问题,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高增刚[8](2005)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关系中,土地资源始终居于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位置。与其他资源相比,土地资源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资源与环境持续性、社会持续性和经济持续性的重要课题,也是解决当今世界人类问题的主要途径。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之一。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非农化和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削弱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也是我国煤、油、天然气能源矿产富集区,又是“十一五”期间和21世纪投资建设新能源的重要化工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和资源开发,同农、林、牧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就使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上升到一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黄土高原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一个特殊地貌类型。深厚的黄土沉积,切割破碎的地形,恶劣的气候资源,加上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生态环境恶化,致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特点,加之黄土高原地区既是一个内陆地区,又处于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带,更应重视对新问题的研究及整个地区的发展进行分析。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高效利用,是关系黄土高原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黄土高原地区的建设和工农业生产,面临着“需求量不断增长,可供量有限,农业后劲不足”的严峻挑战,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土地、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黄土高原地区作为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又是一个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的地区,做好有限的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且退化严重,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土地污染严重,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制度不稳,宏观管理失控等现实问题,这些限制因素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国土资源学、农业推广学、农业市场学、资源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恢复生态学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归纳概括了土地、土地资源、土地保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回顾了国内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通过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内涵、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土

王春芳[9](2005)在《塔里木河下游受损生态人工恢复与重建探讨》文中提出塔里木河地处中国西部干旱区,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特点,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世人瞩目。近50年来,在人类对自然水资源时空格局的改变为主要形式的扰动下,塔里木河干流以胡杨林为主要建群种的自然植被受到严重影响,荒漠植被全面衰败,生物多样性受损,沙漠化过程加剧。因此从恢复生态学角度深入探讨受损生态系统,建立天然植被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受损生态系统人工恢复与重建措施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及生态环境退化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退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大量长期监测和试验的成果,文章总结出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策略,包括封育、生态输水、人工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并从恢复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生态恢复的方法、思路及人工恢复的具体措施和重建对策。 对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模式和人工生态林的实际效果综合效益评估结果显示: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对提高林草覆盖率、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气候、改善水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得到改善和提高。 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地下水生态响应和天然植被恢复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输水后地下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地下水有显着的提高;生态输水后天然植被有很好的响应,植被丰富度、胡杨冠幅、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植被丰富度指数均有明显的增加,天然草地大面积恢复,沙漠化得到一定的遏制。这说明生态输水对天然植被的恢复效果是显着的。

邵治亮,贾志宽,亢福仁[10](2005)在《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农田的合理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农田在发展林果草业上有显着优势,牧草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退耕农田种草在防止水土流失、发展畜牧业生产、促进退耕还林(草)和改善生态条件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生态作用,通过建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收并蓄的林草种群结构,推行保护性种植模式,合理规划沟域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扩大种植规模和实行产业化发展等措施促进退耕农田的高效合理利用和开发。

二、退耕还林(草)应处理好四大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退耕还林(草)应处理好四大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德江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退耕还林及效益评价研究概况
        1.3.2 国内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概况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2 社会经济情况
    2.3 土地资源现状
    2.4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
        2.4.1 工程建设情况
        2.4.2 造林主要树种及模式
        2.4.2.1 主要树种
        2.4.2.2 主要造林模式
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3.1.2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经济效益评价研究
        3.1.3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生态效益分析和计量评价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方法
        3.3.2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方法
        3.3.2.1 调查样地的选择
        3.3.2.2 调查样地的设置和调查内容
        3.3.2.3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4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社会效益分析
    4.1 退耕还林工程后德江县社会结构的变化
    4.2 退耕还林工程对德江县人口素质的影响
    4.3 退耕还林工程对德江县生活质量的影响
    4.4 退耕还林工程对德江县社会稳定的影响
    4.5 退耕还林工程对德江县社会进步的影响
5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经济效益评价
    5.1 直接经济效益
    5.2 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5.2.1 退耕还林促使地区劳动生产率提高
        5.2.2 退耕还林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
6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生态效益分析和计量评价
    6.1 固土保肥效益
        6.1.1 固土保肥效益实物计量方法
        6.1.1.1 德江县退耕还林固土效益实物计量模型
        6.1.1.2 德江县退耕还林保肥效益实物计量模型
        6.1.2 固土保肥效益价值计量方法
        6.1.2.1 固土效益价值计量模型
        6.1.2.2 保肥效益价值计量模型
        6.1.3 固土保肥效益实物计量
        6.1.3.1 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侵蚀量
        6.1.3.2 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6.1.3.3 德江县退耕还林固土保肥效益实物计量结果
        6.1.4 固土保肥效益价值计量结果
        6.1.4.1 固土效益价值计量结果
        6.1.4.2 保肥效益价值计量结果
    6.2 水源涵养效益
        6.2.1 水源涵养效益实物计量方法
        6.2.1.1 林地蓄水效益的实物计量方法
        6.2.1.2 林地增加地表有效水效益的实物计量方法
        6.2.2 水源涵养效益价值计量方法
        6.2.2.1 水源涵养效益价值计量模型
        6.2.3 水源涵养效益实物计量结果
        6.2.3.1 不同退耕林地类型土壤的物理性质
        6.2.3.2 不同退耕林地类型水源涵养效益实物计量结果
        6.2.4 水源涵养效益价值计量结果
    6.3 大气质量改善效益
        6.3.1 大气质量改善效益实物计量方法
        6.3.2 大气质量改善效益价值计量方法
        6.3.2.1 大气质量改善效益价值计量模型
        6.3.3 大气质量改善效益实物计量结果
        6.3.4 大气质量改善效益价值计量结果
    6.4 改善小气候效益
        6.4.1 改善小气候效益实物计量模型
        6.4.2 改善小气候效益实物计量
        6.4.3 改善小气候效益价值计量
    6.5 生态效益价值计量结果评价
7 结果与讨论
    7.1 主要结果
        7.1.1 退耕还林工程对德江县社会效益影响显着
        7.1.2 退耕还林工程对德江县经济效益影响明显
        7.1.3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生态效益明显
        7.1.3.1 各项生态效益实物计量结果
        7.1.3.2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计量结果
    7.2 问题讨论
        7.2.1 社会,经济效益方面
        7.2.1.1 存在问题
        7.2.1.2 对策建议
        7.2.2 生态效益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附录

(2)3S技术在县域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 ——以赤峰市敖汉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退耕还林(草)的目的、意义
        1.1.1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背景情况
        1.1.2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范围
        1.1.3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的目标及任务
        1.1.4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情况
    1.2 退耕还林(草)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3S 技术及其综合应用
        1.3.1 遥感( RS)技术
        1.3.2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1.3.3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1.3.4 3S 技术的综合应用
    1.4 3S 技术在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
        2.1.7 土地利用状况
    2.2 人文地理概况
        2.2.1 人口及其组成
        2.2.2 社会经济状况
3 3S 技术在敖汉旗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
    3.1 建立遥感影像库和矢量图形库
    3.2 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
        3.2.1 遥感图像的投影变换和几何纠正
        3.2.2 建立遥感解译的分类系统
        3.2.3 野外调查
        3.2.4 室内判读并生成矢量专题图
    3.3 建立 DEM
    3.4 坡度带的划分
4 土地适宜性评价
    4.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述
        4.1.1 定义
        4.1.2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4.1.3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4.2 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
        4.2.1 评价单元的划分
        4.2.2 评价因素的选取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4.2.3 确定因子权重
        4.2.4 计算综合指数划分适宜等级
    4.3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4.3.1 宜农地
        4.3.2 宜林地
        4.3.3 宜牧地
5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及退耕还林(草)地区分布
    5.1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5.2 退耕地的分布
    5.3 还林还草地的确定
6 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6.1 3S 技术在县域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不足
    6.2 对敖汉旗退耕还林(草)提出的建议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平山退耕还林区林地水肥状况及其改良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综述
        1.1.1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1.2 解决退耕还林前期主要问题的建议
        1.1.3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建议(2008以后)
    1.2 国内外林地土壤水分状况研究进展综述
        1.2.1 土壤水的归属问题
        1.2.2 土壤水分研究的不均衡性
        1.2.3 土壤水分研究的理论进展
        1.2.4 土壤水分测定方法进展
        1.2.5 土壤水分的应用研究进展
        1.2.6 土壤水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国内外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和提高土壤肥力技术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土壤改良技术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林业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水肥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平山退耕还林区造林研究中的森林培育学理论
        2.1.1 造林树种选择理论
        2.1.2 造林模式设计理论
        2.1.3 造林后期抚育理论
    2.2 退耕还林土壤改良研究中的土壤学理论
        2.2.1 土壤基本结构理论
        2.2.2 土壤水基本理论
    2.3 土壤水分与肥力研究中气象、水文的基本理论
    2.4 退耕还林区土壤肥力研究中的植物营养理论
    2.5 退耕还林区林木生长研究中植物生理学的理论
        2.5.1 植物光合作用基本原理
        2.5.2 植物冠层测定基本原理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自然状况介绍(资料来源于平山县志,1992)
    3.2 研究区初期造林模式介绍
    3.3 论文试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3.3.1 研究区土壤基本状况分析
        3.3.2 研究区研究时段(1998~2002)气候因子的分析
        3.3.3 研究区林地水分状况研究
        3.3.4 研究区土壤改良技术改进林地水分状况的研究
        3.3.5 研究区水肥调控技术改进林地水分和肥力的研究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区土壤基本状况分析
        4.1.1 研究区不同立地土壤物理性状分析
        4.1.2 研究区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4.1.3 研究区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养分随地势的变化规律
        4.1.4 小结
    4.2 研究区研究时段(1998~2002)气候因子的分析
        4.2.1 平山县气候状况综述
        4.2.2 研究区研究时段(1998~2002年)大气降水和大气蒸发的分析
        4.2.3 研究区研究时段其他气候因子的月变化规律分析
        4.2.4 研究区研究时段气候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4.2.5 研究区研究时段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
        4.2.6 研究区土壤温度的测定与大气蒸发的校正
        4.2.7 小结
    4.3 研究区林地水分状况的研究
        4.3.1 研究区土壤表层(0~20cm)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4.3.2 研究区不同立地类型土壤自然蒸发结果
        4.3.3 研究区不同树种耗水量分析
        4.3.4 小结
    4.4 研究区林地保水剂土壤改良技术的研究
        4.4.1 研究区刺槐保水剂试验地概况
        4.4.2 研究区保水剂对刺槐生长量的影响
        4.4.3 研究区保水剂对刺槐根系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4.4 保水剂对刺槐光合作用的影响
        4.4.5 保水剂对土壤养分改良的研究
        4.4.6 小结
    4.5 研究区林地肥料应用效果研究
        4.5.1 研究区林地肥料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4.5.2 研究区肥料对树种光合作用的影响
        4.5.3 肥料对树种冠层分布的影响
        4.5.4 小结
    4.6 林地水肥耦合调控技术的研究
        4.6.1 水肥调控试验地土壤基本状况
        4.6.2 研究区水肥耦合调控试验苗木选择
        4.6.3 水肥耦合调控对2年生核桃苗木生长的影响
        4.6.4 水肥处理对2年生核桃冠层的影响
        4.6.5 水肥耦合调控对6年生核桃结果树生长的影响
        4.6.6 水肥处理对2年生核桃苗木土壤表层含水率的影响
        4.6.7 水肥处理对核桃幼苗土壤表层全氮、碱解氮的影响
        4.6.8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
    5.1 本论文主要结论
        5.1.1 土壤物理化学基本状况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贫瘠、立地条件差,需要进行土壤改良。
        5.1.2 研究期大气资料分析表明研究区干旱有减小的趋势。根据气候因子得相关性分析推导出研究区的年大气蒸发量和大气降水量
        5.1.3 研究区林地水分状况结果表明侧柏、紫穗槐等树种密度可以在初始造林密度(3×4m)的基础上适当增大,而四倍体刺槐和火炬树等造林密度要适当减小。
        5.1.4 通过施用土壤保水剂可以起到改良研究区土壤状况和促进苗木生长的作用,进而提高林地土壤水分和养分水平。
        5.1.5 肥料能显着促进苗木生长和改良土壤,进而可以提高研究区林地水分和养分状况。
        5.1.6 水肥调控技术能促进苗木生长和改良土壤水分状况,进而起到提高研究区林地水分的作用。
    5.2 讨论与展望
        5.2.1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5.2.2 林地水分和养分状况的研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意义。
        5.2.3 本论文研究中的限制因素及克服方法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4)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概况
        1.3.2 我国的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
        1.4.1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退耕还林区域的划分
        1.4.2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4.3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区域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2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资源与环境特征
        2.2.1 气候资源
        2.2.2 水资源
        2.2.3 耕地资源
        2.2.4 森林资源
        2.2.5 草场资源
        2.2.6 矿产资源
        2.2.7 自然环境特征
    2.3 社会经济特征
        2.3.1 人口超速增长
        2.3.2 经济发展缓慢
    2.4 退耕还林概况
第三章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划分
    3.1 划分的原则
        3.1.1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一致性原则
        3.1.2 土壤侵蚀现状和治理措施的相似性原则
        3.1.3 农林牧生产条件的一致性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原则
        3.1.4 地域的分异原则
        3.1.5 尽量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
        3.1.6 综合性原则
        3.1.7 主导性原则
    3.2 划分的指标和分区
        3.2.1 分区的指标与依据
        3.2.2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
    3.3 黄土高原各生态分区概述
        3.3.1 黄土丘陵沙地退耕还林区
        3.3.2 黄土丘陵沟壑退耕还林区
        3.3.3 黄土高塬沟壑退耕还林区
        3.3.4 黄土高原河谷阶地农田林网建设区
第四章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4.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主导性原则
        4.1.3 可操作性原则
        4.1.4 综合性原则
        4.1.5 简便性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4.2.2 社会经济效益指标的选择
第五章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区域各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5.2.1 权重计算的方法
        5.2.2 权重计算的步骤
        5.2.3 权重的计算
    5.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黄土高原类型区的划分
        6.1.2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6.1.3 构建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6.1.4 确定了黄土高原不同生态区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6.2 讨论
        6.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6.2.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研究 ——以通辽市奈曼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 容 摘 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数据信息和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奈曼旗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环境
    2.3 土地利用现状
3 林、草、耕地动态变化分析
    3.1 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
    3.2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变化
    3.3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
4 生态效应的影响因子分析
    4.1 自然因子
    4.2 社会经济因子
5 奈曼旗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评价
    5.1 生态结构合理性评价
        5.1.1 景观格局分析中数量化指标的选用
        5.1.2 景观结构变化分析
        5.1.3 景观异质性分析
    5.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5.2.1 相对生态价值的确定
        5.2.2 生态环境指数变化
        5.2.3 生态贡献率分析
        5.2.4 生态效应的空间分异
    5.3 生态效应总体评价
6 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6.1 问题讨论
    6.2 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1:奈曼旗2004 年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2:奈曼旗2002 年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3:奈曼旗2000 年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4:奈曼旗2000—2004 年退耕还林还草动态图
附图5:奈曼旗实地考察线路及考察区图
附图6:奈曼旗土地利用变化生态价值分区图
致 谢

(6)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背景
    1.2 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1.2.1 土地的不合理耕种急需改变
        1.2.2 水土流失急需控制
        1.2.3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历史机遇
    1.3 国内外退耕工作研究进展
        1.3.1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进展及现状
        1.3.2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概况
        1.3.3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对我国的启示
    1.4 实施退耕种草的战略意义
        1.4.1 退耕种草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4.2 退耕种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1.4.3 退耕种草利于国际贸易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选题的目的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环境分析与综合评价
    3.1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分析
        3.1.1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概况
        3.1.2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现状剖析
        3.1.3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1.4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的必要性
    3.2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建设及农牧草业发展状况分析
        3.2.1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状况
        3.2.2 陕北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
        3.2.3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的可行性
    3.3 陕北丘陵沟壑区区域经济特征辨识
        3.3.1 区位条件分析
        3.3.2 区域城市发展现状
        3.3.3 区域资源结构特征
        3.3.4 区域资源利用分析
    3.4 陕北丘陵沟壑区粮食供求状况与农民收入状况
        3.4.1 粮食供求情况
        3.4.2 农民收入问题
    3.5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系统特征
        3.5.1 退耕种草系统概述
        3.5.2 退耕种草系统的特征分析
        3.5.3 退耕种草系统要素间关系分析
第四章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战略抉择
    4.1 退耕种草战略思想
    4.2 退耕种草战略目标
    4.3 退耕种草战略重点
    4.4 退耕种草战略实施原则
第五章 退耕种草战略实施中应正确处理的几个重大问题
    5.1 退耕种草战略与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5.1.1 退耕种草战略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5.1.2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与区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5.1.3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5.1.4 退耕种草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5.2 退耕种草战略与农民增收问题
        5.2.1 农民收入与退耕种草
        5.2.2 退耕种草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调查
        5.2.3 退耕种草可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5.2.4 退耕种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5.3 退耕种草战略与粮食安全问题
        5.3.1 退耕种草与粮食安全
        5.3.2 退耕种草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实施退耕种草的战略措施
    6.1 组建草业基地
        6.1.1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的成功范例
        6.1.2 建立草业基地可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6.1.3 苜蓿的生态适应性和生产潜力
        6.1.4 草业基地建设的措施
    6.2 发展生态草畜产业
        6.2.1 实行农牧耦合工程
        6.2.2 陕北丘陵沟壑区农牧耦合发展的条件和模式
        6.2.3 陕北丘陵沟壑区舍饲养羊技术
        6.2.4 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草畜产业发展对策
    6.3 完善政策法规
        6.3.1 建立合理的生态林草产权制度,优化退耕地的产权配置
        6.3.2 财政补贴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确保退耕种草的长效激励
        6.3.3 利用地方优势,大力发展后续产业
        6.3.4 加强科学技术在退耕种草中的运用
        6.3.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草畜业产业化建设
        6.3.6 政府调控和群众参与相结合
        6.3.7 加强退耕种草工程的法制化建设,确保退耕种草的规范化
    6.4 健全保障体系
        6.4.1 强化退耕种草科学研究
        6.4.2 加快退耕种草服务体系建设
        6.4.3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6.4.4 积极寻求对外合作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河北省沽源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准备
    2.1 退耕还林工程基本情况
    2.2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综述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3 河北省沽源县概况
    3.1 研究地的选取依据
    3.2 沽源县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3.3 沽源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
    3.4 研究地调查情况介绍
4 河北省沽源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2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与方法
    4.3 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述
5 河北省沽源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评价方法的确定
    5.1 公共政策评估方法总结
    5.2 本研究评价方法的确定
6 河北省沽源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评价
    6.1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增收的影响评价
    6.2 退耕还林工程对地方的经济影响评价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的基本结论
    7.2 相关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8)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1.3 国内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2.1 黄土高原地区的范围、位置、地貌及土地资源类型
    2.2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3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
第三章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
    3.1 自然因素
    3.2 人为因素
    3.3 政策因素
第四章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4.1 总体布局与长远规划相互协调
    4.2 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4.3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4.4 节约利用与集约经营相结合
    4.5 开发与治理相结合
第五章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对策
    5.1 改良土壤环境,加大整治力度
    5.2 开发“四荒”资源,深化土地改革
    5.3 治理土壤侵蚀,搞好水土保持
第六章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案例分析
    6.1 农业用地综合整治模式
    6.2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6.3 陕北“山川秀美”工程模式
    6.4 退耕还林模式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塔里木河下游受损生态人工恢复与重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塔里木河下游流域的气候条件
    2.2 塔里木河下游流域的地貌状况
    2.3 塔里木河下游流域的植被状况
    2.4 研究区生态环境建设在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退化评价及原因
    3.1 生态脆弱性界定
    3.2 评价方法
    3.3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脆弱性评价
    3.4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退化原因分析
第四章 受损生态系统的人工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策略
    4.1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治理基本思考
    4.2 基本恢复策略
    4.3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与重建涉及的几个问题
    4.4 人工生态恢复物种的选择和栽培技术的探讨
    4.5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五章 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效果及评价
    5.1 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模式
    5.2 天然植被人工恢复途径与技术
    5.3 塔里木河下游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效果
    5.4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及天然植被恢复效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农田的合理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退耕农田及相关资源条件的辨析
    1.1 土地资源概况
    1.2 退耕农田资源条件辨析
    1.3 退耕农田开发利用方向
2 发挥退耕农田林果以及草产业的地域资源优势
    2.1 退耕农田建设林果草业具有不可忽视的生态效益
        2.1.1 防止土壤侵蚀, 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1.2 改善生态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2.1.3 生产牧草, 促进畜牧业发展
    2.2 发挥林草果业值得重视的经济效益
    2.3 退耕地三大效益兼收并蓄的林草种群选择
        2.3.1 不同退耕地适宜的林草种群综合分析
        2.3.2 林果优势种群选择
        2.3.3 高效牧草种群选择
3 退耕农田种草的三大效益兼收并蓄开发及利用途径
    3.1 建立三效益具备的林草种群结构
    3.2 推行保护性的种植模式
    3.3 沟域规划与调整结构
    3.4 林草规模扩大与草产业构建

四、退耕还林(草)应处理好四大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德江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袁红军. 贵州大学, 2009(S1)
  • [2]3S技术在县域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 ——以赤峰市敖汉旗为例[D]. 赵惠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01)
  • [3]平山退耕还林区林地水肥状况及其改良技术的研究[D]. 周金池.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6)
  • [4]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宋富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5]基于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研究 ——以通辽市奈曼旗为例[D]. 于艳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02)
  • [6]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种草战略研究[D]. 邵治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7]河北省沽源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评价研究[D]. 蒋晓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2)
  • [8]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高增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9]塔里木河下游受损生态人工恢复与重建探讨[D]. 王春芳.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10]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农田的合理利用研究[J]. 邵治亮,贾志宽,亢福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05)

标签:;  ;  ;  ;  ;  

退耕还林(草)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