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八十年代散文特点论文

总结八十年代散文特点论文

问:20世纪80年代,“文化散文”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1. 答:反思包括“文革”以来的中国历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80年代初期,构成思潮的“历史反思”文学主要是指小说创作,作者则主要以“复出”作家和有过“知青”经历的青年作家为主。
问:20世纪80年代台湾散文的特点
  1. 答:1表达个人对合理社会体制的理想, 抒发高压政治下的郁闷与忿懑。
    2失根的乡愁往往成为创作的一种动力。
    3存在“双语现象”,有相当一部分作家只能用日语写作,然后再陆续译成中文。
    4以现实的各处边界,指向人生旅程中接踵而至的“边界”,不断追问思索,而生种种感悟的写作路向。
问:迟子建的散文及他的散文特色是什么呀?八十年代的散文有什么特色?
  1. 答:八十年代的散文特色首先表现为在散文创作中找回了失落的文体精神,真实与真诚是散文文体的基本精神与品格;还显现于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上,作品的视域得到了拓展。散文作者既关注重要的人物事件,又更多的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者作者个人的故事;既关照外在的生活,又“向内转”,大量地表现主体丰富反而心灵世界。
问:谈谈80年代的“学者散文”创作状况
  1. 答:学者散文是八十年代的一个重要现象,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学科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汇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趋向。较早进入散文创作的是金克木、张中行等老资格的学者。
    学者散文的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他们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2. 答:学者散文,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问:80年代散文侧重于主体的个性发展了一种称为什么样的散文形态?
  1. 答:80年代散文更强调的文学“自觉”意识,侧重表现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因此,周涛、贾平凹、刘烨园、周佩红等作家提倡、发展了一种称为_的散文形态。
  2. 答:80年代的散文我觉得更侧重于点,类似于那种叙事性的吧。
总结八十年代散文特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