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火中生”?

平遥古城:“火中生”?

一、平遥古城:在“火中”生存?(论文文献综述)

杨婕[1](2021)在《平遥纱阁戏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遥纱阁戏人是流传在山西省平遥县的一种纸扎艺术,集雕塑、彩绘、剪纸、雕刻、戏曲等多种艺术综合于一体,是国内少有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丧葬祭祀、献戏酬神和娱人祈福的社会功能。清光绪年间留存下来的纱阁戏人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平遥清虚观中,2011年,纱阁戏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遥纱阁戏人,不仅是地方戏曲与商业经济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地方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的表达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以平遥纱阁戏人为研究对象,以其生成、传承和发展为脉络,探讨物与民众、与地方社会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关系。首先对其源流进行考辨,揭示其在地域环境中的生存发展规律;其次,根据纱阁戏人摆放场所的变迁,对其社会功能的消解与重构进行分析,以说明这项民间艺术是如何在社会变迁中逐渐消失、而又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得到重构的;接着,结合作为民间美术的显性存在与隐形存在的探讨,由物及人。物:对纱阁戏人的整体构造与主题选择进行研究,并探寻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演变规律;人:关注工艺背后包括传承人在内的纸扎艺人群体的生存状态,试图探讨物与造物者以及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本文对平遥纱阁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尝试提出相关的解决路径。

刘宇峰[2](2021)在《古城声环境调查与研究 ——以平遥古城为例》文中指出目前,城市生活中的噪音问题日益突出,声环境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推广,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在有关历史街区声环境的研究中,以古城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以往有关古城的研究也大都是从视觉景观和历史沿革入手,很少有从听觉角度切入的探索,其声环境评价体系还不完备,相应的优化策略也仍未成型。文章选取平遥古城为研究对象,首先依据古城功能区划特征选取城内的四个研究样点为:火神庙、明清一条街、县衙博物馆和西巷,并且定点测量结果表明,西巷居民区和火神庙居民区的噪声值达标,而县衙博物馆和明清一条街明显超出噪声限值;其次,通过声漫步法确定主要研究声音为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自然声和历史文化表演声五大类,其中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是古城最主要的声音,历史文化表演声为古城的特色声,自然声和历史文化表演声是人们最喜欢的声音;第三,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平遥古城声环境的五个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舒适性、趣味性、动态性、强度和丰富度,分值统计可知平遥古城中声音的舒适性非常高、趣味性很高、强度和丰富度较高,动态性明显不足,且随着一天内时刻的推移,古城内声音的趣味性、强度和丰富度总体上都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第四,在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取到7个不受功能影响的评价指标,分别为互扰性、穿透性、复杂性、舒适性、自稳性、协和性和乐趣性,而功能是主导声环境影响因子划分方式的根本因素,这种思路详尽了影响因子的构成方式,为SD法中形容词对的选取划定了评价方向。综合分析可知,古城声景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良性声元素缺乏、喜好度较差的声音过多和人与声音的互动性不足三方面。针对这些不足应加以优化,从主观人文性来讲,以人为本是声景设计的核心理念;从客观地域性来讲,因地制宜是声景设计的关键依据;从声音属性来讲,去芜存菁是声景设计的主要方法。在尽可能不破坏古城景观原貌的前提下,从正-负-零三个方向的优化思路中,倾向去选择零向设计思路,以一种可持续的声景发展理念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指引。第一章概述了声环境研究现状,总结了常用研究方法,并以平遥古城为例阐述了研究概况;第二章通过客观调查的方式,以声学测量法获取古城的噪声值,对古城的客观声情况作出评价;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SD法,获取人们对主要声音的主观性评价,也对其主要影响因子的划分和声评价指标的归纳进行了详细说明;第四章就古城声环境现状所体现出来的不足提出一定的优化措施,为此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普适性和参考性。

李如玉[3](2021)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研学旅行实践研究 ——以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下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将世界文化遗产与遗产旅游和青少年遗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遗产的阐释与展示,将遗产的价值传递给公众,最终达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研学旅行为研究对象,将其定义为: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当地社区居民其中一者独立或与其他旅游、教育机构合作举办组织,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了解遗产知识,提高公众遗产意识的活动。本文阐释了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内涵,总结出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在组织者、研学主体、活动范围、学习内容等方面的特征。本文认为,遗产旅游与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有相同点:有相同的目的地,且同为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手段;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比遗产旅游更加注重教育性;以《国际文化旅游宪章》为参考提出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评估方法。本文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是一种遗产展示方法,而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学习内容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本文以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地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对在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进行的研学旅行的学习内容进行研究,运用《ICOMOS文化遗产地阐释与展示宪章》的原则,对其进行评估,分析现象总结存在的问题。在平遥古城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基本概括地了解平遥古城的遗产价值,但不能系统性地学习,存在不能全面深入了解遗产价值的问题;平遥古城居民工作室的研学旅行中,存在遗产价值阐释不足不全不专业的问题,有与普通旅游的内容相同的问题;云冈石窟研修班对遗产价值的阐释较为全面且专业,可以多学科地阐释云冈石窟文化。本文总结出世界文化遗产地实现研学旅行的三种路径,分别是: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古城居民开办工作室、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方组织研修班。运用《国际文化旅游宪章》对其进行评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平遥古城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由停留时间短导致,需要延长学生在平遥古城的停留时间,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平遥古城工作室的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由缺乏专业人才导致,需要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将联盟的作用发挥出来;云冈石窟研修班需要依据学员的兴趣和水平,开办不同主题和层次的研修班。

刘成鑫[4](2021)在《基于空间句法的平遥古城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遥古城作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有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古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古城现有的空间形态。而对各个空间层级的空间形态研究,一直是空间句法最为成熟和经典的领域。空间句法认为,城市功能与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相关性,且空间形态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人的行为活动和思想意识具有反馈和影响作用,这与空间形态的定义相互契合。因此本文以平遥古城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句法对古城整体空间、街巷空间、院落空间、开放空间进行句法分析。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框架、相关概念界定以及文献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首先对古城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以及社会人文环境进行解析,同时梳理了古城的演进过程,随后根据研究需要,通过康熙时期、清末时期、现今三个时期研究古城整体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以及现存问题。第三章首先通过线段模型分析和视线分析,解读古城街巷的空间特征,其次将古城街巷人流量、空间形态、商业业态分布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人在街巷运动的规律和古城商业业态的分布特征,挖掘其内部所存在的关系,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发展问题。第四章根据院落群体的组合方式,将院落划分为独立型院落、串联型院落和并联型院落,其次将院落功能、文化和组构纳入到一个理论框架,基于空间句法的“凸空间模型”,选取5个典型传统民居进行空间结构的定量分析,并对院落各单元的方位特征、组构特征、功能及特点、文化内涵进行归纳总结。第五章选取古城三处开放空间惠泽园、华林园、贺兰公园为研究对象,将句法分析和环境意象评价相互结合,揭示影响空间活力的主导因素。在句法分析中,首先进行实地调研,获取开放空间入口所在街巷的流量数据,并将数据和句法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古城整体空间结构对空间活力的影响,随后进行视线分析,衡量开放空间在整个城市空间系统被发现的难易程度。而在环境意象评价中,将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处理,探讨现存若干问题,并挖掘影响空间品质的重要因子。第六章以问题为导向,根据不同空间层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保护和更新策略。第七章为结论,包括研究结论、创新点以及不足和展望。本文引用空间句法,对平遥古城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古城各层级空间的特征,揭示古城空间结构的内在逻辑,并实证古城现存问题,从而提出保护和更新策略,以期为古城今后的更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乔小容[5](2020)在《平遥古城居游共生关系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着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互不相让、难以两全的局面。这种对峙也将古城内的两类主要人群——居民与游客放在了对立矛盾的立场上。文章从居民与游客在古城中形成的共生关系入手,通过建立包含空间共生、时间共生、异质共生、主观性共生在内的居游共生模型,分析两种人群在古城中的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古城中居游共生关系尚处于偏利共生、间歇共生的初级阶段,需要将其向互惠共生、一体化共生的方向引导。居游共生关系的进步可以为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实现"双赢"。

赵粉艳[6](2020)在《应对旅游发展的阆中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古城古镇旅游热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古城镇将旅游作为地方的支柱产业,加大了旅游发展的力度。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阆中古城,其旅游在近些年来也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这种快速变化的趋势对古城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探究旅游发展对阆中古城空间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存在哪些威胁,以及在古城未来的发展中应如何平衡旅游发展与古城保护之间的关系等成为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历史文献的整理、实地调研以及对比分析等方式,对阆中古城的空间格局构成要素及其演变,以及近些年来旅游发展对于古城空间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先,结合空间格局相关理论,本文认为阆中古城空间格局构成要素包括“自然山水格局、城垣格局、城市空间功能结构、‘因水成街’的城江关系、传统街巷、标志节点、公共建筑、传统民居”等几个方面;其次,20世纪受战争及城市建设的影响,古城的城垣格局、城江关系等空间格局要素遭到破坏;当前,旅游发展对于阆中古城空间格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空间功能置换、传统街巷空间的改变、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变化”等方面。本文通过对旅游发展与古城空间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利益主体的空间需求是引起古城空间演进的主要原因,而不当的旅游发展方式则是产生“保护与旅游矛盾论”的根源。因此探索适当的发展方式,实现古城保护与旅游的协同化发展是阆中古城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基于此,本文从“空间协同”与“管理协同”两个方面提出了阆中古城空间格局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的策略。空间层面,通过“构建城墙标识系统,织补古城空间格局;调整道路交通结构,优化古城城江关系;传承传统产业,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延续古城居住功能,保护传统生活活态性;划定旅游经营范围,引导旅游设施合理布局”等方式,强化古城特色,在空间格局保护的基础上促进旅游发展。管理层面,通过“完善法制体系,规范发展方式;鼓励社区参与,提升居民主体地位;拓宽融资渠道,保障资金来源;探索激励机制,促进多方参与保护”等策略,引导并规范旅游发展方式,促进古城保护,进而实现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张昕昱[7](2020)在《韩城古城旅游开发的“地方感”评价及规划设计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旅游黄金时代的到来,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许多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不约而同加强了对古城古镇的开发。中国古城同其他城市相比,地域特征更加明显,传统文化更加集中,使用者也更容易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地方情感和恋地情结,是旅游开发中的重点对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化进程逐步放缓,地域文化危机日益凸显,运用地方理论进行古城旅游开发评估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作为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本研究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理论方面,本研究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内容,细化丰富了地方理论。在方法论上,突破了过往研究中仅通过问卷来获取数据的方法,结合了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从“地”与“人”两方面着手,研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使用者的地方感。从地方感视角对韩城古城景区的旅游开发进行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归纳出古城景区地方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未来韩城古城发展的适宜性模式和规划设计提升策略。同时旨在以韩城古城为例,探讨对于已建成旅游景区开发现状评价中地方感理论的应用,构建适用于古城型旅游景区地方感测度的方法体系。首先,从“地”的方面,对韩城古城景区目前的旅游开发现状进行解析,之后分别从山水意向、空间层面、地方建筑和地方文脉这四方面,对古城景区的地方性进行了详细解读。研究发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对其他城市地域特色明显,发展路径具有“基因”脉络,其地方特色具有很强的可感知性。其次,从“人”的方面,积极寻找比较综合、客观地评估韩城古城景区使用者的地方感方法,建立一套能真实反映古城型空间的地方感测度体系。本文引入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大量的网络游记和质性访谈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并基于扎根理论进行三级编码,建立使用者地方感根植性的测度模型。最后基于对古城景区使用者地方性根植性测度,设计地方感测度量化研究量表问卷,结合景区实际情况和地方感测度结果,提出相应的规划提升策略。

张韶帅[8](2020)在《新冠疫情冲击与文旅产业发展》文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结合疫情的特点,以平遥古城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典型案例,为疫情后旅游业的复苏提供建议。疫情使旅游行业自身的发展模式、营商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竞争格局等发生了改变,这给旅游行业带来了危机与转型发展的机遇,引发我们对旅游业长远发展的思考。

张照俊[9](2019)在《晋中传统窑居院落改造设计研究 ——以平遥段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乡村人居环境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提升窑洞聚落生活环境,是乡村窑居院落景观设计的首要问题。窑居院落作为乡村农耕文明的物质容器,承载了地域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窑居院落空间作为室外环境的重要活动场所,与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下更应重视窑居院落空间的景观营造与人们现代需求的关联性设计。当下晋中地区的乡村窑居院落面临着风貌破坏、发展断续的问题。因此适应性改造提升窑居院落空间环境,对于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保护窑居院落特色,传承乡村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极具晋中特色的平遥段村的窑居院落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风景园林专业的视角剖析现有窑居院落的改造利用之策。首先对晋中传统窑居院落的基础理论与现状进行解读,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窑居院落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传统窑居院落的演变脉络,其次,通过对国内典型院落改造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对比分析了典型院落的空间层面、装饰层面、景观布局层面改造设计的异同点,以此提出了晋中传统窑居院落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整体协调、以人为本、生态可持续等四个方面的改造设计原则,并提炼了与其相适应的改造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对平遥段村传统窑居院落的风貌较好型、风貌一般型、风貌遗失型三种典型实例进行设计实践方案研究,探索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窑居院落空间新模式。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以平遥段村传统窑居院落改造设计实践的研究探索,对晋中地区今后传统窑居院落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促进作用,对窑居院落设计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和依据。

董晓培[10](2019)在《“地方性知识”视域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性知识观意在说明科学知识是一种标准化了的地方性知识,它的产生、发展无一不处于动态的实践变化过程之中,受地方情境的影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静态的标准化的知识,它是在异质性因素的耦合作用下生成的知识,具有地方性特征。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定地域、特定群体的地方性文化,它的形成过程蕴含有自身的内部运行法则和机制,这与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地方性知识观有相似之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多是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进行分析探讨,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或者就某一民俗事象进行研究,较少从哲学视角给予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观照和思考。基于科学实践哲学中“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从历史情境和地方情境出发揭示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特征,丰富的情境负载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启迪。另外,结合本土民俗知识的深入化、细致化研究将为科学实践哲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的实践依据和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利用地方性知识解决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符合时代的需求,也是尊重知识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诉求。文章首先对国内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做出系统性阐述,之后分别从地方性知识的情境性、多样性与拓展性三个方面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进行详实的对比分析和探讨,对其隐含的地方性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最后对于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保护提出反思与展望,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做实践支撑。运用地方性哲学视角对民俗文化的类比研究既有利于揭示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情境性和地方情境性,又有助于厘清“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理论之间的本质区别,可以进一步地为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促进科学哲学的理论研究。

二、平遥古城:在“火中”生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遥古城:在“火中”生存?(论文提纲范文)

(1)平遥纱阁戏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现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平遥纱阁戏人源流考辨
    第一节 平遥纱阁戏人生成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何为“纱阁戏人”
        一、县志文本中的“纱阁戏人”
        二、民间口传中的纱阁戏人
        三、有关“纱阁戏人”的几点考辨
    第三节 平遥纱阁戏人的形成与发展
        一、平遥纱阁戏人的形成
        二、平遥纱阁戏人的发展
第二章 平遥纱阁戏人摆放场所的变迁:社会功能的消解与重构
    第一节 丧葬灵前:祭奠亡魂与丧葬审美
        一、由陪葬俑到平遥纱阁戏人
        二、平遥丧葬礼俗与“服侍侍”
        三、丧葬仪式中摆放纱阁戏人的意义
    第二节 市楼:献戏酬神与娱人祈福
        一、市楼——平遥信仰空间的缩影
        二、娱神与娱人之争——市楼摆放纱阁戏人的意义
    第三节 展览馆:文物保护与非遗展示
        一、平遥纱阁戏人作为文物与非遗的展示意义
        二、纸扎可以陈列展览吗?
第三章 平遥纱阁戏人的整体结构及主题研究
    第一节 平遥纱阁戏人的整体结构
        一、微型戏台:木阁
        二、台前台后:隔断
        三、警世之言:题壁
        四、纱阁之魂:戏人
        五、砌末传神:道具
    第二节 平遥纱阁戏人的主题研究
        一、纱阁戏人戏曲场景的选择与表现
        二、纱阁戏人戏曲主题与道德教化意义
第四章 平遥纱阁戏人制作工艺及纸扎艺人群体研究
    第一节 对平遥纱阁戏人制作工艺的描述与反思
        一、对平遥纱阁戏人制作工艺的描述
        二、对平遥纱阁戏人制作工艺的反思
    第二节 传承人、纸扎艺人及其行业生存现状
        一、疏离纸扎行业的非遗传承人
        二、平遥纸扎艺人群体生存与销售路线的转变
        三、工的多与少——纸扎价值评判的标准
        四、殡葬改革政策下的纸扎行业生存现状
第五章 平遥纱阁戏人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第一节 平遥纱阁戏人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继无人
        二、工艺的断流
        三、民众的遗忘
        四、戏曲在民间的衰落
    第二节 平遥纱阁戏人传承保护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培养后继人才
        二、开拓销售渠道
        三、回归民间民俗
        四、在戏曲课堂中寓教于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纱阁戏人脚色装扮
附录2 清代28 阁纱阁戏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古城声环境调查与研究 ——以平遥古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历史性建筑空间
        1.2.2 现代型建筑空间
    1.3 常用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4.4 研究方法
        1.4.5 技术路线
        1.4.6 论文框架
第2章 客观评价
    2.1 测量地点
    2.2 测量方案
    2.3 结果分析
        2.3.1 西巷居民区
        2.3.2 火神庙居民区
        2.3.3 明清一条街
        2.3.4 县衙博物馆
        2.3.5 总体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观评价
    3.1 预实验
    3.2 问卷设计
    3.3 结果分析
        3.3.1 声源构成
        3.3.2 声喜好度
        3.3.3 视觉景观与声景观
        3.3.4 主要影响因子
        3.3.5 评价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要不足及其优化
    4.1 主要不足
    4.2 优化理念
    4.3 优化措施
        4.3.1 正向设计
        4.3.2 负向设计
        4.3.3 零向设计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平遥古城声环境问卷
附录 B HS6298B型噪声频谱分析仪单组测量步骤
附录 C 平遥古城定点测量记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研学旅行实践研究 ——以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概况
    第五节 概念界定
    第六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内涵阐释
        一、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
        二、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的世界文化遗产
        三、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国际文化旅游宪章》与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
        一、遗产旅游与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关系
        二、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评估方法
    第三节 《ICOMOS文化遗产地阐释与展示宪章》与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
        一、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与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关系
        二、平遥古城的价值阐释与展示
        三、云冈石窟的价值阐释与展示
第三章 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研学旅行的内容研究
    第一节 平遥古城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一、平遥古城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学习内容
        二、观察评估
    第二节 平遥古城居民开办的工作室
        一、平遥古城居民开办研学工作室的学习内容
        二、评估与总结
    第三节 云冈石窟研究院研修班
        一、研修班学习内容
        二、评估、评价与问卷反馈
第四章 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研学旅行的实现路径研究
    第一节 路径一: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主体分析
        二、组织形式
        三、路径属性与问题对策
    第二节 路径二:平遥古城居民开办的工作室
        一、市场化的游客来源
        二、组织模式
        三、问题、对策与评估
    第三节 路径三:遗产地管理方组织的研修班
        一、游客来源
        二、组织参观与讲座
        三、评估与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空间句法的平遥古城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空间句法
        1.5.2 空间形态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6.1 空间句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2 传统城市研究现状
        1.6.3 平遥古城相关研究概述
        1.6.4 空间句法对平遥古城研究的适用性阐述
第2章 平遥古城整体空间研究
    2.1 平遥古城概述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人文环境
    2.2 平遥古城演进过程
    2.3 平遥古城整体空间句法分析
        2.3.1 线段模型的建立
        2.3.2 全局整合度分析
        2.3.3 局部整合度分析
        2.3.4 可理解度分析
    2.4 平遥古城空间形态演变规律
        2.4.1 古城整体空间结构相对稳定
        2.4.2 多核共生,共性特性共存
        2.4.3 时代背景因素影响整体风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遥古城街巷空间研究
    3.1 古城街巷概述
    3.2 古城街巷空间特征分析
        3.2.1 研究范围的确定
        3.2.2 整合度分析
        3.2.3 选择度分析
        3.2.4 控制值分析
        3.2.5 视线分析
    3.3 古城街巷人流量与商业业态分布的句法分析
        3.3.1 街巷游客人流量统计
        3.3.2 线段模型下的街巷游客人流量分析
        3.3.3 古城商业业态分布
        3.3.4 线段模型下的商业业态分布分析
    3.4 古城街巷生活服务商铺的句法分析
        3.4.1 古城街巷生活服务商铺现状
        3.4.2 空间句法与生活服务商铺结合的应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遥古城院落空间研究
    4.1 古城院落空间概述
    4.2 基于院落分类的院落空间句法分析
        4.2.1 基本型院落分析
        4.2.2 串联型院落分析
        4.2.3 并联型院落分析
    4.3 院落空间特征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遥古城开放空间研究
    5.1 研究概述
        5.1.1 开放空间的选取
        5.1.2 研究思路
    5.2 古城开放空间句法分析
        5.2.1 开放空间活力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5.2.2 开放空间视线分析
    5.3 古城开放空间环境意象评价
        5.3.1 环境意象评价的必要性
        5.3.2 环境意象评价思路
        5.3.3 数据获取及分析
        5.3.4 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因子提取
    5.4 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平遥古城空间形态保护和更新策略
    6.1 古城整体空间保护和更新策略
        6.1.1 以“历史建筑”为载体激发非商业区活力
        6.1.2 火神庙片区微更新
        6.1.3 增强古城可识别性
    6.2 古城街巷空间更新策略
        6.2.1 利用街巷内部废弃棕地增加开放空间
        6.2.2 改变东大街东段商业业态
        6.2.3 增加居民就近购物商铺
    6.3 古城院落空间保护和更新策略
        6.3.1 功能、文化、组构相互协调
        6.3.2 使不同功能具有相应的空间属性
        6.3.3 通过视线整合度和闭合度的交替变化增强景观效果
    6.4 古城开放空间优化建议
        6.4.1 区位合理选择
        6.4.2 空间结构与城市肌理的有机契合
        6.4.3 优化内部空间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7.3.1 不足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街巷人流量统计详图
附录 B 研究院落详图
附录 C 环境意象评价详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平遥古城居游共生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平遥古城居游共生模型建立
    1.1 共生单元
    1.2 共生环境
2 居游共生模式
    2.1 空间共生
        2.1.1 商业点位
        2.1.2 街巷界面
        2.1.3节点空间
        2.1.4空间共生关系评价
    2.2 时间共生
        2.2.1 活动时段
        2.2.2外出活动次数及时长
        2.2.3时间共生关系评价
    2.3 异质共生
    2.4 主观性共生
3 居游共生关系升级策略
    3.1 重视“中间领域”
    3.2 认识古城“四维性”
    3.3 优化区域结构
    3.4 改变管理策略
4 总结

(6)应对旅游发展的阆中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古城旅游成为促进古城保护的重要手段
        1.1.2 古城保护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的潜在威胁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古城保护历程概述
        1.3.2 国内古城保护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1.3.3 关于古城旅游及其对古城保护影响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古城空间格局的相关研究
        1.3.5 关于阆中古城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阆中古城空间格局的形成及其演变
    2.1 阆中古城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地理区位
    2.2 阆中古城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2.2.1 秦“张仪城”
        2.2.2 汉代时期
        2.2.3 唐宋时期——格局初具,城址稳定
        2.2.4 明清时期——修葺重建、格局形成
    2.3 清末阆中古城空间格局的要素构成
        2.3.1 城垣格局
        2.3.2 城市空间功能布局
        2.3.3 天心十道的街巷格局
        2.3.4 因水成街的城江关系
        2.3.5 标志节点
        2.3.6 公共建筑
        2.3.7 传统民居
    2.4 民国以来阆中古城空间格局演变
        2.4.1 民国时期战争因素导致城垣及城内建筑破坏
        2.4.2 新中国成立初期古城传统空间格局及肌理的破坏
        2.4.3 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市建设及其对空间格局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阆中古城旅游发展对古城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3.1 阆中古城旅游发展历程
        3.1.1 阆中古城旅游的参与阶段(1986年—2004年)
        3.1.2 阆中古城旅游的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3.1.3 阆中古城旅游发展现状
    3.2 阆中古城旅游发展对古城保护的积极作用
        3.2.1 旅游发展调动地方政府工作积极性
        3.2.2 旅游发展促进古城空间环境的改善
        3.2.3 旅游促进阆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3.2.4 旅游发展为古城空间保护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3.3 阆中古城旅游发展对古城空间格局的现实影响及潜在威胁
        3.3.1 古城空间功能的变化及潜在威胁
        3.3.2 传统街巷空间的变化及潜在威胁
        3.3.3 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的变化及潜在威胁
        3.3.4 南津关历史文化街区的消失
    3.4 阆中古城旅游发展对古城空间格局变化的作用机制
        3.4.1 旅游城市的定位推动古城用地功能的调整
        3.4.2 旅游者消费需求是引起古城空间变化的主导因素
        3.4.3 外来投资者的参与加速了空间的变化
        3.4.4 旅游发展与空间变化及潜在威胁之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阆中古城空间格局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同策略研究
    4.1 阆中古城空间格局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的基本目标
        4.1.1 保护古城空间格局的真实性
        4.1.2 织补古城空间的完整格局
        4.1.3 实现古城旅游发展与原住民生活延续性的平衡
    4.2 阆中古城空间格局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空间协同
        4.2.1 构建城墙标识系统,织补古城空间格局
        4.2.2 调整道路交通结构,优化古城城江关系
        4.2.3 传承传统产业,活化利用工业遗产
        4.2.4 延续古城居住功能,保护传统生活的活态性
        4.2.5 划定旅游经营范围,引导旅游设施合理布局
    4.3 阆中古城空间格局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管理协同
        4.3.1 完善法制体系,规范发展方式
        4.3.2 鼓励社区参与,提升居民主体地位
        4.3.3 拓宽融资渠道,保障资金来源
        4.3.4 探索激励机制,促进多方参与保护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基本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致谢

(7)韩城古城旅游开发的“地方感”评价及规划设计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空间(space)与地方(place)
        2.1.2 地方感与场所感
        2.1.3 地方性和无地方性
        2.1.4 使用者
        2.1.5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
    2.2 理论基础分析
        2.2.1 人文主义地理学理论
        2.2.2 地方理论
        2.2.3 行为地理学理论
        2.2.4 扎根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外地方感的理论研究
        2.3.2 国内外地方感的方法研究
        2.3.3 旅游规划中的地方感研究
        2.3.4 旅游开发中的质性研究
        2.3.5 关于韩城古城的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韩城古城景区旅游开发现状解析
    3.1 韩城古城景区基本概况
    3.2 韩城古城旅游开发现状
        3.2.1 韩城古城景区旅游开发历程
        3.2.2 韩城古城景区旅游市场竞争现状
        3.2.3 韩城古城景区旅游发展现状
    3.3 韩城古城景区地方性解读
        3.3.1 古城山水意向的地方性解读
        3.3.2 古城空间格局的地方性解读
        3.3.3 古城地方建筑的地方性解读
        3.3.4 古城独特文脉的地方性解读
    3.4 韩城古城景区地方性与地方感的耦合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古城型景区旅游开发地方感测度方法体系构建
    4.1 古城型景区旅游开发地方感测度方法体系的构建思路
    4.2 基于质性研究的古城型景区地方感测度模型构建
        4.2.1 数据来源
        4.2.2 资料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
        4.2.3 地方性元素和地方情感倾向识别
        4.2.4 基于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
    4.3 本章小结
5 韩城古城景区使用者地方感测度及评估
    5.1 研究设计与数据获取
        5.1.1 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5.1.2 问卷发放与抽样方法
    5.2 地方感测度的问项设计
        5.2.1 古城地方性感知调查问项设计
        5.2.2 古城景区使用者地方感测量问项设计
    5.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5.4 韩城古城使用者地方感分析
        5.4.1 使用者基本特征分析
        5.4.2 使用者地方感总体特征分析
        5.4.3 使用者地方性要素感知特征分析
        5.4.4 不同使用者各维度地方感表现差异
        5.4.5 景区旅游开发地方认同特征分析
        5.4.6 本地居民地方感特征分析
    5.5 韩城古城地方感存在问题
        5.5.1 地方感内外异化的问题
        5.5.2 宏观层面感知不足的问题
        5.5.3 非物质文化感知不足的问题
        5.5.4 旅游开发对于古城格局感知的弱化
        5.5.5 旅游服务设施对于地方感提升作用较少
    5.6 本章小结
6.强化地方感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6.1 地方感强化的规划设计原则与层次
        6.1.1 历史原真性原则
        6.1.2 可识别性原则
        6.1.3 层次性原则
        6.1.4 内外群体共同构建原则
        6.1.5 地方感营造的层次
    6.2 宏观层面:地方感格局营造
        6.2.1 保护山水形胜的环境格局
        6.2.2 保护古城风水格局,塑造特色地点氛围
        6.2.3 强调重要视域、视廊,延长空间序列
        6.2.4 古城的基底与界面的整合
    6.3 中观层面:地方感组团营造
        6.3.1 地方感组团划分
        6.3.2 北关历史文化风貌组团重塑
        6.3.3 南关——庙后历史文化风貌组团重塑
    6.4 微观层面:地方感单元营造
        6.4.1 重要节点重塑
        6.4.2 场域空间重塑
        6.4.3 地方感单元的路径联系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愿望
    7.3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7.3.1 研究内容创新
        7.3.2 研究对象创新
        7.3.3 研究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附录
    质性访谈提纲A-深度访谈
    质性访谈提纲B-深度访谈
    韩城古城景区地方感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8)新冠疫情冲击与文旅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旅游经济的影响
    (一)疫情在宏观层面上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二)疫情在中观层面上对旅游行业格局的影响
    (三)疫情在微观层面上对旅游企业经营的影响
三、疫情对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影响
四、疫情影响下平遥古城景区采取的措施
五、疫情后旅游业的变化趋势
六、文化旅游行业应对疫情冲击的对策建议
    1.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结构
    2.政策制定部门重视文化旅游,加大扶持力度
    3.行业互助和跨行业协助
    4.旅游企业自救
七、结论

(9)晋中传统窑居院落改造设计研究 ——以平遥段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
        1.1.2 传统窑居院落自身的发展问题
    1.2 地域范围与研究对象
        1.2.1 地域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水平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 晋中传统窑居院落发展脉络概述
    2.1 基础概念阐释
        2.1.1 传统与传统窑居
        2.1.2 院落与庭院
        2.1.3 传统窑居院落
    2.2 晋中地区概况
        2.2.1 自然环境
        2.2.2 人文环境
        2.2.3 民风习俗
    2.3 晋中传统窑居的历史演变与分类特征
        2.3.1 晋中传统窑洞的产生与分类
        2.3.2 晋中窑居的古今演变
        2.3.3 晋中传统窑居院落的现存类型
        2.3.4 晋中传统窑居院落的构成元素
    2.4 晋中传统窑居院落的形态要素分析
        2.4.1 外部造型
        2.4.2 内部空间
        2.4.3 装饰及雕刻艺术
    2.5 本章小结
3 典型院落改造案例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2 陕西三原县柏社村传统下沉式窑居院落改造
        3.2.1 基本概况
        3.2.2 柏社村院落改造
        3.2.3 案例总结
    3.3 北京传统四合院扭院儿改造案例
        3.3.1 基本概况
        3.3.2 改造分析
        3.3.3 案例总结
    3.4 平遥横坡村沿崖覆土窑洞院落案例分析
        3.4.1 基本概况
        3.4.2 院落改造分析
        3.4.3 横坡村窑居院落改造传承的创新点
        3.4.4 案例总结
    3.5 院落改造的对比分析
        3.5.1 空间层面
        3.5.2 装饰层面
        3.5.3 景观布局
    3.6 本章小结
4 晋中传统窑居院落改造设计的原则及策略
    4.1 传统窑居院落改造设计的原则
        4.1.1 满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原则
        4.1.2 整体协调性原则
        4.1.3 以人为本原则
        4.1.4 生态可持续原则
    4.2 传统窑居院落改造设计的策略
        4.2.1 窑院文化构(饰)件的保留修复
        4.2.2 院落空间形态的协调
        4.2.3 依据传统风貌,分类改造
        4.2.4 适应性提升院落功能
        4.2.5 本土材料的运用与创新
        4.2.6 乡土植物的保护与栽植
        4.2.7 营造意境,重构院落空间
    4.3 本章小结
5 平遥段村传统窑居院落改造设计实践
    5.1 背景分析及案例选取
        5.1.1 段村概况
        5.1.2 段村传统窑居院落现状
        5.1.3 改造设计实践案例的选取介绍
    5.2 平遥段村传统窑居院落改造设计的目标
        5.2.1 承续传统风貌,提升人居环境
        5.2.2 建筑及文化构件的修缮与复原
        5.2.3 行为需求引导院落空间重构
        5.2.4 创造适老化的庭院生活空间
    5.3 “风貌一般型”永庆街12 号院落改造设计
        5.3.1 基地分析
        5.3.2 改造设计总平面图
        5.3.3 院落围合实体
        5.3.4 院落交通流线
        5.3.5 院落景观立面
        5.3.6 植物配置
        5.3.7 景观小品及装饰构件
    5.4 “风貌较好型”杏沟街4号院落改造设计
        5.4.1 基地分析
        5.4.2 改造设计总平面图
        5.4.3 院落围合实体
        5.4.4 院落交通流线
        5.4.5 景观立面
        5.4.6 植物配置
        5.4.7 景观小品及装饰构件
    5.5 “风貌遗失型”永庆街4号院落改造设计
        5.5.1 基地分析
        5.5.2 改造设计总平面图
        5.5.3 院落围合实体要素
        5.5.4 院落交通流线
        5.5.5 景观立面
        5.5.6 植物配置
        5.5.7 景观小品及装饰构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10)“地方性知识”视域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第一节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展
        一、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研究
        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知识挖掘
        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融合
    第二节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的意义
        一、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章 地方性知识视角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性
    第一节 地方性知识的情境性
        一、科学认知对象的情境性分析
        二、科学认知主体的情境性分析
        三、科学认知场所的情境性分析
        四、科学认知过程的情境性分析
    第二节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性
        一、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情境性
        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情境性
    第三节 情境性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启示
        一、保护与传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观点
        二、基于情境性的科学态度
第三章 地方性知识视角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第一节 地方性知识偶然性
        一、地方性知识偶然性的产生机制
        二、地方性知识偶然性的哲学内涵
    第二节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一、偶然性导致多样性
        二、习俗多样性
        三、仪式多样性
    第三节 多样性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启示
        一、民俗文化品牌建设与多样性保护的统一
        二、民俗文化发展中的多元性分析
        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地方性知识
第四章 地方性知识视角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展性
    第一节 地方性知识的拓展性
        一、地方性知识拓展性的表现
        二、地方性知识拓展性的哲学内涵
    第二节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展性
        一、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性的内涵
        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拓展性
        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拓展性
    第三节 拓展性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启示
        一、拓展性对民俗博物馆建设工作的启示
        二、拓展性对传承人培养工作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平遥古城:在“火中”生存?(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遥纱阁戏人研究[D]. 杨婕.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古城声环境调查与研究 ——以平遥古城为例[D]. 刘宇峰.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研学旅行实践研究 ——以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为例[D]. 李如玉. 山东大学, 2021
  • [4]基于空间句法的平遥古城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研究[D]. 刘成鑫.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平遥古城居游共生关系初探[J]. 乔小容. 城市建筑, 2020(34)
  • [6]应对旅游发展的阆中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策略研究[D]. 赵粉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韩城古城旅游开发的“地方感”评价及规划设计提升策略研究[D]. 张昕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新冠疫情冲击与文旅产业发展[A]. 张韶帅. 2020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 疫情应对, 2020
  • [9]晋中传统窑居院落改造设计研究 ——以平遥段村为例[D]. 张照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地方性知识”视域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 董晓培.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平遥古城:“火中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