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诞辰77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邢台举行

郭守敬诞辰77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邢台举行

一、郭守敬诞辰77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邢台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刘倩倩[1](2020)在《明代状元罗洪先的科学思想和科学贡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士科学家这一特殊群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产物,是人文儒学与自然科学水乳交融的历史缩影,以进士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具有典型性研究价值。在诸多进士科学家中进一步选取明代状元罗洪先作为研究对象,从科技史角度分析罗洪先的科学思想和科学贡献,结合罗洪先所处的时代背景,系统阐释罗洪先科学活动和科学思想的成因,对罗洪先的地理学成就《广舆图》及其它未被关注的科学贡献重新予以评定。通过对罗洪先科学活动、科学贡献和科学思想的挖掘,由点到面,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儒学化特征背后儒学与科学的相互辩证关系,进而批判继承历史科技文化传统,积极寻求对现代科技文明的启示。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科技史视角梳理明代状元罗洪先的科学发展脉络,全面梳理罗洪先的家世、生平、师友交游活动,编制较完整的罗洪先大事年表,总结罗洪先的人生轨迹;(二)提炼罗洪先思想中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尊重客观实际等思想品质,概括他近察远闻、明物察伦、周经改密的科学态度和“求简易”、“务径直”、不以偏概全的求真求简思想,结合罗洪先的个人着述和他人述评探究状元罗洪先科学行为的精神内核;(三)分析归纳罗洪先《广舆图》的创作缘由、参考资料、版本、绘制内容、绘制方法、创作过程及对中外产生的深远影响;(四)归纳罗洪先其他的科学贡献,主要包括“日晷理论”、经纬度以及“月借日光”认识,从历史纵向维度和中西文化交流横向维度对罗洪先做尽可能全面的历史评定,肯定罗洪先在科技史方面的重要价值。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科学包容性极强,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土壤也是催生科学果实的重要力量。中国传统科学是以天人合一为其“体”的东方科学体系,与西方科学范式并道而驰。罗洪先是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古代“逆行”而生的特殊现象,但绝不是个例,结合罗洪先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活动,以小见大,辩证讨论儒学、科举与古代科学的互动关系,批判继承古代科技传统,为当今社会培养文理兼修的综合型人才提供借鉴。

赵婧然[2](2019)在《郭守敬自主创新思想及其科技成就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历史上出现了诸多着名的天文学家、水利工程学家以及数学家,而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郭守敬。郭守敬在天文学领域、水利工程领域以及数学领域都具有较高的成就,其所发表的文章及理论对于我国天文学、水利工程学以及数学方面的研究有着较强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就郭守敬自主创新的思想及其科技成就做了简要的分析,并从天文学、水利工程学以及数学三个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

代业朋[3](2019)在《农村危房改造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贵阳市高坡乡为例》文中认为从试点到推广到全国,农村危房改造有效解决了亿万农民"住有所居"的问题,使得农村五保户、低保户、有残疾人的家庭及因病致贫的家庭等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得到很好的改善。由于农村危改户量大面广及各地区情况复杂等客观问题的存在,危房改造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合理分析高坡乡农村危房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措施,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朱建路[4](2017)在《石刻文献与元代河北地区研究》文中指出河北地区位于腹里地区中部,是元代统治中心的重心。前贤对河北地区研究成果很多,史料缺乏成为制约元代河北地区继续深入研究的瓶颈。利用石刻文献,特别是新发现碑刻墓志无疑有利于推动元代河北地区研究。蒙古南下,贞佑南迁,河北失驭,地方豪杰纷纷聚族自保,形成一股新兴势力。他们后来纷纷投降蒙古,成为一个军功受益阶层。如行唐邸氏家族,金元之际的张子良、刘深等都属此类。蒙古统治者重视根脚,这些军功阶层被视作有根脚者,他们世袭官职,在元朝军事、政治中发挥重要影响。蒙古入主中原,许多北方、西域的少数民族也随之进入中原。如元代真定路有多个畏兀儿人家族,大名路有唐兀昔李氏、唐兀杨氏等多个西夏遗民家族,广平路有蒙古人诺怀家族。他们定居河北,在竭力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逐渐汉化,唐兀昔李氏家族丧葬用朱熹家礼,诺怀工于书法。元代河北地区民族迁入与融合的广度与深度都超过前代。蒙元时期采取宗教自由的政策,各种宗教积极向统治者靠拢以求发展。元代佛道之争的核心区域在河北北部的燕云一线,河北中南部地区佛道争夺较少,体现出汉人世侯在稳定社会秩序中重要作用。元代北方临济宗不只海云一脉,雪堂普仁也是着名临济宗僧人。海云一脉被立为临济正宗及元代大开元一宗的建立,都是统治者扶持的结果。蒙古军事占领对河北地区造成破坏之外,许多自草原带入的北制,如诸色户计划分、官营手工业、分封制等都影响了河北地区经济发展。每年冬季大都及其周边都会聚集大量宿卫马匹,在习惯了游牧的蒙古人看来,大都是他们的冬营地。元代河北地区的冶铁机构有一个分化组合的过程,它和元代定窑都是官营手工业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石刻文献研究元代河北地区,在拓展了史料的同时也深化了对其研究。军功阶层崛起并发挥重要影响,多元族群在这里汇聚融合,诸色户计划分严格,所有这些都使元代河北地区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色;另外,河北地区靠近草原,它既是汉文化的核心区,也处于草原边缘,容易受草原文化影响,具有腹地与边缘二元复合的特征。

潘明涛[5](2014)在《海河平原水环境与水利研究(1360-1945)》文中指出在海河平原,水利对当地半干旱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水利能否在生产中稳定持续发挥作用,取决于水源和水利设施。自1360至1945年期间,海河平原水利经历了剧烈的波动,渠道灌溉最终式微,而井水灌溉后来者居上,成为该地主要灌溉方式。近六百年来水利的变迁过程,不仅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从根本上来说,是海河平原水环境衰退的结果。一定区域内的水环境主要由河流、淀泊和地下水组成。自晚全新世开始,海水消退,海河平原中东部地区的陆地逐渐显露,但由于积水较为严重,许多地方仍不宜居住。早期人口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及燕山南麓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区,随着海河水系趋于稳定,水利也出现在这一带,并逐步向东扩展。总体来看,几千年来海河平原水环境以衰退为大势,但对人类而言,中古以前的地表水量仍过多,涝灾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大致到唐代,海河平原水环境恰好处于一个比较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阶段,加之社会稳定,经济状况良好,水利在此时最为兴盛。待北宋建立塘泺防线,开始出现水源不足,大规模的人工引水活动随之兴起。自1360年开始,海河平原气候趋于稳定,以干冷为主,学界称其为明清小冰期。这种稳定是相对而言,期间也出现几次回暖,且时长不一,最短10年左右,最长60年左右。温润气候容易带来充沛降雨,使得河道充盈。明清时期水利有两个小高峰期,一个是1531至1590年间,另一个是1725至1765年间。前者由于降水一度好转,水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后者得益于朝廷在直隶建立的治水机制,面对涝灾采用“化害为利”的疏水方式,在充足经费的保障下,水利呈现短暂繁盛。但在超过三分之二的时期中,海河平原气候以干冷为主。由于降水减少,地表季节性河流增多,断流现象较为严重,较大的淀泊水域面积持续减小,部分小淀泊与湿地彻底消失。地下潜水层也因长期无法得到持续补给,泉脉开始出现微弱或淤塞现象。为了获得农业生产用水,晚近时期流行大规模植树活动,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涵养水源,企图改变日益衰退水环境。此外民国时期曾举行几次凿泉活动,试图重振水利,但均无多少成效。这种背景下,渠道灌溉在地域上减退至海河平原西部地区。19世纪初的气候和以往略有不同,降水较多,但气温偏冷,这种冷湿气候和通常的干冷、湿润状况恰好相反,表明了气候和水文关系的复杂性,上一次出现类似的气候可追溯至10至13世纪初。虽然降水充足,但海河平原水利却萎靡不振,低洼之处的积水多年无法排泄,年愈淤塞,形成恶性循环,表明了制约水利因素的多重性。缺少必要水利设施源于财政上的困窘,军费、黄河及运河花费了朝廷巨大的精力,加之工料物价上涨、银贵钱贱和河员腐败现象迭现,导致朝廷不得已采取消极的水利政策敷衍了事。明清时期漳水北路迁徙无定,滏水流域曲周以下县份形成“因势而导”的农作习俗,县际水案基本绝迹。自16世纪以来,滏水上游磁州、邯郸和永年因水利规模渐扩而争讼不断。磁州凭自然优势,在水案中得到官府支持,通过立碑、书写、传唱的方式对内外强化了他们对滏水的“实际所有权”。永年在水案结果中屡次败诉,被迫调整食粮种植结构,以适应逐渐滏水的短缺局面。水案在几百年中时空分布的转移,最终以牺牲永年的利益而渐息。另外,滏阳河流域闸内由于权益和责任的表达不甚明确,使得闸渠湮废后难以及时重建;在邢台县,形成了以“镰”为中心的使水制度,这种权利和义务的一体化形式,保障了水利能够在较长时期内稳定运行;而唐县广利渠在二百多年中的状况表明,水利的兴衰并不仅是人事问题,更多由生态恶化所导致。由于地下蓄水层受外界气候影响较小,水量流失缓慢,较之地面河流,能保持相对较长的稳定性,井灌得以兴起。在18世纪之前,井灌通常被视为救荒之备,但因凿井技术和经费问题而难以大范围推广。1920年华北大旱,以华洋义赈会为代表的民间组织和官方开始推行贷款凿井,随着西方工程技术的传入,相关技术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井灌以个体农户为灌溉单位,生产成本相对来说较高,因此主要分布在海河平原三大棉区中,尤其是京汉线地带的西棉区。九一八事变后,满铁机构曾对海河平原灌溉状况进行过详细调查,这些调查报告在抗战时期成为日本在河北沦陷区实施水利措施的重要参考。为满足对棉花的需求,日本利用华北棉花改进会等傀儡机构在西河棉区提倡凿井灌溉。由于棉花价格统制,同时食粮作物价格上涨,棉农无利可图而被迫改种高粱、玉米等作物维生,加之大型役畜的减少,汲取井水成为难题,最终使棉区灌溉井多数成为摆设。

曹曼[6](2014)在《新世纪以来国内元代水利史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水利史研究呈现出多视角、多方法以及学科交融的研究趋势,元代水利史方面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本文从农田水利与河湖治理、治水人物及文献、水利机构、河海漕运、水利社会等五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国内元代水利史研究进行综述。

刘秋果,马瑞红[7](2013)在《浅谈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如何引导民众从“看热闹”到“品文化”——以郭守敬纪念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是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的重要载体。2008年年初,博物馆响应四部委号召对民众实行免费开放,使广大普通民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这也使得一向冷清的博物馆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然而,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内这种喧嚣、热闹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广大民众参观博物馆实际上成了看热闹、走过场,没学到太多知识,没受到应有的教育。本文结合郭守敬纪念馆免费开放后的实际情况,从修改现有陈列展览、搞好导游讲解工作、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三个方面浅谈了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应如何引导广大民众从"看热闹"到"品文化",真正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大众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赵建坤,高现朝,尼米聪[8](2011)在《邢台历史文化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对邢文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综述,提出几点合理化的建议,对今后深入研究邢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任红敏[9](2010)在《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古时期,蒙哥汗即位,忽必烈以太弟之尊,开府金莲川,思“大有为于天下”,广延藩府旧臣与四方文学之士,形成了一个有着相同的政治目标和生活环境的,特殊的文人群体,即所谓忽必烈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他们活跃于当时的政治舞台和北方文坛,影响着一个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对忽必烈以汉法治汉地,乃至后来缔造大元帝国,都做出了很大贡献。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是一个由政治因素促成的特殊文人群体,其成员大多为旧金士大夫和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名士,代表了由金入元(蒙)文士的精英。根据其来源地和学术渊源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怀卫理学家群,(二)邢州学派,(三)由东平、真定、顺天三个汉族世侯幕府延纳的文士及其余金源文士,(四)藩府侍从中的文士,包括精通儒学的汉族侍卫和有着一定汉文化修养的非汉族侍卫。他们无论是在忽必烈为藩王时供职藩府,还是在忽必烈即位后为朝臣,都处于蒙古政权的中心。他们鼓吹名教,向忽必烈及其他蒙古贵族灌输中原传统的伦理教化观念,提倡汉法,促进儒治,努力恢复中原地区固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秩序,恢复和重建中原文化,从而也影响了元初的文化政策,进而影响了有元一代学术与文学的发展。金莲川藩府文人多经济之士、义理之士,但他们大多又是诗文作家,他们用自己的创作,创造了北方文坛的繁荣。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主张,都深深地影响了元初以及整个元代的诗文发展。在金莲川藩府之中,集中了当时北方一些代表性的诗文作家。如郝经,堪称金末元初北方文坛影响一代的名家,其文大气包举,苍浑绮丽,条理清晰,雄奇奔放、汪洋恣肆,为“元文中之杰然者”。诗歌风格多样,或慷慨悲怆,或含蓄苍凉,或清新绮丽,或明秀清雅,亦或豪迈奇崛,清代顾嗣立在《寒厅诗话》中说:“元诗承宋金之季,西北倡自元遗山(好问),而郝陵川(经)、刘静修(因)之徒继之,至中统、至元而大盛”,充分肯定了郝经在元代诗史上的地位。刘秉忠也是元初重要的诗人,诗章乐府“皆脍炙人口”,其诗清雅而明洁,雄浑而质直,淳厚而和平,具有鲜明的特色。许衡虽不以文章名世,其诗也雅洁深稳而又质实,其文亦如其人,质朴温醇,富有学者气息,代表了元初北方儒者之文风特色。王磐主盟文坛二十馀年,言论清简,义理精谙,其为文冲粹典雅,得体裁之正,不取尖新以为奇,不尚隐僻以为高。诗则述事遣情,闲逸豪迈,不拘一律。他们是蒙古政权中较早的一批文学家,也是元代文学的主要奠基者,并以富有时代特色的诗文风格和文学主张,对元代文学的开局及其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这一群体及其创作,对于认识元代文学,具有特别的意义。

邓群刚[10](2010)在《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 ——以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互助组至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终结的特殊历史时期——集体化时代,是中国山区变动最为剧烈和深刻的时期。在此期间,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山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一直是夺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孜孜追求的目标。以国家话语为中心的一系列山区建设工程,前后相继,一路走来,促使中国山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加强对集体化时代山区建设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前学界方兴未l艾的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添砖加瓦,而且能够为当前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以山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利用新近发现的《乔钦起工作笔记》,结合基层档案材料和田野调查所得的口述资料,着重考察集体化时代邢台县西部山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山区、建设山区的总体历程,探讨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活动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影响山区的命运的,进而对集体化时代山区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当前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反思。邢台县西部山区人多地少,长期存在一个粮食问题。由于耕地不足和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传统社会时期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一方面向山要地、大修梯田,向河要粮、大造滩地,使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采取大力兴修农田水利、修整土地、增施肥料、合理密植、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机械等措施,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两者相结合,为邢西山区粮食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通过规模宏大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促使邢台县西部山区实现了从“糠菜半年粮”到“粮食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转变奠定了基础。邢台县西部山区资源丰富,有着发展多种经营的良好基础,其中尤以经济林特产资源品种居多,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是受开发条件的限制,在传统时期山区资源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还比较重视多种经营的发展。其间虽也曾受到“以粮为纲”等政策的影响,但是“文革”后期,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山区建设没有了后顾之忧,山区建设方针实现了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的转变,以林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获得了发展空间,邢台县西部山区从此踏上了富裕之路。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区生产的生命线。由于乱伐滥砍、毁林毁草、开荒种粮、放牧过度等历史原因,传统时期的邢台县西部山区,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山区群众深受其害。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经历了合作化时期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沟谷治理、大跃进时期以生物措施为主的大造林、调整时期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经济沟建设等阶段,最终实现了从“光山秃岭”到“山青水秀”的转变,最终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蓄水保土之路,影响全国。靠山吃山,靠山用山,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是会吃和会用。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既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考验,又遭受过多年“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但出于国家不断的调整政策,广大基层干部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山区群众的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实现了从“糠菜半年粮”到“粮食自给有余”、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从“光山秃岭”到“山青水秀”三大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邢西山区传统时期“穷山恶水”的面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影响全国的“太行山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集体化时代邢台县西部山区三大历史性转变的实现,与集体化时代实行的集体化体制、基层干部的素质、乡村政治结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具有密切的关系。当前的山区建设应该在山区建设的规划、多种经营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干部的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时代精神的发扬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郭守敬诞辰77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邢台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郭守敬诞辰77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邢台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状元罗洪先的科学思想和科学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价值
        1.1.1 进士科学家是传统文化文理交融的缩影
        1.1.2 罗洪先是兼备儒学与科学素养的进士科学家代表
        1.1.3 罗洪先《广舆图》及其他科学贡献意义重大
        1.1.4 罗洪先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弥足珍贵
    1.2 研究综述
        1.2.1 罗洪先地图学研究综述
        1.2.2 关于罗洪先的其他相关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3.2 人文地理学研究法
        1.3.3 个案归纳概括法
    1.4 资料来源
    1.5 突破与创新
第一章 罗洪先生平经历考论
    1.1 罗洪先家世概述
    1.2 罗洪先生平概述
    1.3 罗洪先交游考
        1.3.1 幼好守仁传习录
        1.3.2 师事同邑李中
        1.3.3 结交阳明弟子
        1.3.4 契心挚友唐顺之
        1.3.5 归田精究学问
        1.3.6 除弊顿,躬振给,引寇去
    1.4 罗洪先科举仕进考
        1.4.1 第一次入朝——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
        1.4.2 第二次入朝——请告逾期,离家赴任
        1.4.3 第三次入朝——召任春坊左赞善,起复经筵讲官
        1.4.4 时事日非,决意仕进
    1.5 小结
第二章 罗洪先科学思想考论
    2.1 罗洪先科学思想的形成因素
        2.1.1 社会因素
        2.1.2 个人因素
    2.2 “天高地下,日东月西”的科学认识
    2.3 “格物笃行”的科学观
        2.3.1 近察远闻知民困
        2.3.2 明物察伦致学问
        2.3.3 周经改密纯实际
    2.4 小结
第三章 罗洪先《广舆图》再研究
    3.1 中国传统舆地图特点概述
    3.2 罗洪先《广舆图》考
        3.2.1 《广舆图》创作缘由
        3.2.2 《广舆图》资料来源
        3.2.3 《广舆图》版本信息梳理
        3.2.4 《广舆图》内容及绘制方法
    3.3 罗洪先《广舆图》的价值和影响
        3.3.1 保存珍贵的古地图资料
        3.3.2 《广舆图》的“作图四义”
        3.3.3 纠正历史遗留错误观念
        3.3.4 对中国的影响
        3.3.5 对国外的影响
        3.3.6 《广舆图》影响广泛原因分析
        3.3.7 《广舆图》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
    3.4 《广舆图》的“非科学性”
    3.5 小结
第四章 罗洪先的其他科学贡献
    4.1 “日晷辩”与现代纬度概念
        4.1.1 元郭守敬所制圭表概况
        4.1.2 大都日晷,其缪何疑
        4.1.3 日晷辩,复详其制
        4.1.4 圭表测影与现代纬度
    4.2 “月借日光说”
    4.3 小结
结语
    1.1 儒学与古代科学的辩证关系
    1.2 科举与古代科学的辩证关系
    1.3 批判继承古代科技文化传统
    1.4 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2)郭守敬自主创新思想及其科技成就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更新旧的天文理念, 实现科技为民
二、以科学合理的数学方法指导数学研究
三、指导水利工程建设, 使之不累于民
四、结语

(3)农村危房改造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贵阳市高坡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坡乡农村危房改造的现状
二、高坡乡农村危房改造中的问题分析
三、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对策建议
四、结语

(4)石刻文献与元代河北地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起
    概念界定
    研究状况述评
    资料、创新点、难点
第一章 失序社会中崛起的河北军功阶层
    第一节 元代河北的军功阶层述论
    第二节 蒙元时期行唐邸氏研究
    第三节 金元之际张子良事迹考略
    第四节 蒙元军将刘深考实
第二章 元代河北地区的异域来客
    第一节 蒙元时期河北的民族分布
    第二节 元代大名路达鲁花赤小李钤部墓志考释
    第三节 元代唐兀人李爱鲁墓志释补
    第四节 元代真定路的几个畏兀儿人家族
    第五节 元代蒙古酎温台家族史事考
第三章 蒙元时期河北地区的宗教
    第一节 蒙元河北宗教概述
    第二节 蒙元时期河北地区的佛道之争
    第三节 蒙元时期北方临济宗的法脉传承
    第四节 元代大开元一宗新探
第四章 元代草原因素对河北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蒙元统治对河北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元代大都及周边地区的官马饲养
    第三节 元代直隶省部地区铁冶研究
    第四节 元代的定窑与定瓷
余论
    一、元代河北地区的新特征
    二、石刻文献的价值及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附录一:读元代碑刻札记四则
附录二:河北地区元代碑刻整理
参考文献
    一、古代史籍文献
    二、现代着作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与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5)海河平原水环境与水利研究(1360-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一) 海河平原
        (二) 时限
    三 研究综述
        (一) 历代水利史研究
        (二) 海河平原历史气候及水环境研究
        (三) 海河平原水利史研究
    四 资料和使用说明
    五 研究架构安排
第一章 水环境的形成与早期水利
    前言
    第一节 历史时期海河水系与淀泊演变
        一 海河水系雏形阶段
        二 海河水系稳定阶段
        三 海河平原淀泊演变
    第二节 水利与水环境的变迁
        一 战国:引漳十二渠
        二 汉唐:水利鼎盛期
        三 宋元:塘泺防线与屯田
    小结
第二章 降水与治水:多雨期的水利
    前言
    第一节 波动的气候与水环境
        一 明代气候:干冷与温湿交替
        二 顺康时期:干冷气候与祈雨
        三 雍乾时期:温润气候与降水
    第二节 化害为利:治水系统的建立
        一 明代:水利经费无序化
        二 清代:治水经费与机构
        三 水环境的治理
    第三节 明清水利:地域及时间的集中化
        一 明代渠道灌溉
        二 清代渠道灌溉
    小结
第三章 缺水与寻水:干旱期的水利
    前言
    第一节 水环境的衰退特征
        一 地下泉水流量减弱
        二 淀泊蓄水能力下降
        三 旱涝无定及沿河土壤沙碛化
    第二节 涵养水源:植树的水环境意义
        一 树木的匮乏
        二 植树与改善水环境
        三 植树中的困难与失败
    第三节 重疏泉眼:晚近时期的渠道灌溉
        一 晚清灌溉面积萎缩
        二 凿泉:寻找新水源
        三 水利工程的修建与设想
        四 民国渠道灌溉
    小结
第四章 19世纪初的经费困境与水利政策
    前言
    第一节 气温、降水与水利
        一 寒冷的气温
        二 充沛降雨与祈晴
        三 萎靡不振的水利
    第二节 地方水利经费来源的嬗变
        一 财政改革与经费来源的明确化
        二 重陷无序化的地方水利经费
    第三节 新水利政策的形成
        一 消极经济因素
        二 嘉道时期新的水利政策
    小结
第五章 水案与用水制度:水环境的社会折射
    前言
    第一节 铸成水案:种植结构、水权归属与利益诉求
        一 曲周以下:漳滏分流与“顺势利导”农作习俗
        二 永邯之争:水利习俗的形成与纠纷初现
        三 永磁之争:稻作生产习俗与滏水所有权
        四 决定水案:利益诉求与现实结果
    第二节 二次分配:闸内用水制度
        一 破坏与重建:滏阳河流域的用水制度
        二 镰:权利与义务的集中体现
        三 用水制度的解体与广利渠衰落史
    小结
第六章 井灌的兴起:地下水与农业灌溉
    前言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井灌
        一 作为救荒之备的井灌
        二 凿井技术与汲水工具
        三 井灌与经济作物
    第二节 观念、技术与资金
        一 井灌观念的兴起
        二 凿井技术与汲水装置的进步
        三 经费来源的明确化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井灌
        一 官方的推动(1929-1936年)
        二 凿井数量和地域集中化
        三 井灌的农业生产意义
    小结
第七章 日本与棉花:抗战时期的井灌
    第一节 早期满铁调查与棉区井灌状况
        一 日本对棉花的需求
        二 调查计划的形成
        三 井灌状况及问题
    第二节 井灌方案的形成与实施
        一 抗战初期井灌推广方案的形成
        二 华北棉产改进会
        三 井灌实施经过
    第三节 被破坏的井灌生产系统
        一 抗战时期棉区推行井灌特点
        二 战争对井灌的影响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个人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新世纪以来国内元代水利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田水利与河湖治理
二、治水人物及文献
三、水利机构
四、河海漕运
五、水利社会
六、总结

(7)浅谈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如何引导民众从“看热闹”到“品文化”——以郭守敬纪念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根据“三贴近”原则修改现有陈列展览
二、以精品意识打造馆区优美环境, 增加文化元素
三、以人为本搞好导游讲解工作
四、多种形式办活动, 丰富宣传教育内容

(9)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概述
    二、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的基本特征
    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上编 金莲川藩府文人文人群体研究
    第一章 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的形成
        第一节 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形成的历史状况
        第二节 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形成的主观原因与社会时代因素
        第三节 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形成的过程
        一、总领漠南之前,对儒士文臣的重视与延请四方文士讲论治道
        二、受命总领漠南军国事务,开府金莲川,藩府人才济济
    第二章 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的构成(上)
        第一节 怀卫理学家群
        一、鲁斋许衡
        二、雪斋姚枢
        三、汉卿窦默
        四、智迂
        五、陵川郝经
        第二节 邢州学派
        一、邢州的历史状况和地理环境
        二、邢州学派的学术特点
        三、邢州学派文士谋臣其人以及入侍藩府
        四、刘秉忠其人及入侍藩府
    第三章 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的构成(下)
        第三节 由三个汉族世侯幕府进入金莲川藩府的文士及其他
        一、由东平入藩的文士
        二、由真定入藩的文士
        三、由顺天入藩的文士及其他
        第四节 金莲川藩府侍从中的文士
        一、汉族侍从中的文士群体
        二、非汉族谋臣侍从中的文士群体
    第四章 金莲川藩府文人之事功
        第一节 政治、经济上的功业
        第二节 汉族藩府文人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一、理学在北方的传播
        二、提倡教育和礼乐
        三、文化上的成就
        第三节 少数民族侍卫谋臣文人对元代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第五章 金莲川藩府文人心态:特殊文人群体的心理解读
        第一节 忧患意识与华夷观
        第二节 藩府文人的金莲川情结
        第三节 仕与隐的冲突
下编 金莲川藩府文人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
    第六章 怀卫理学家群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怀卫理学家之文
        一、政论之文
        二、各体杂文
        第二节 怀卫理学家诗歌所展示的儒者气象
        一、"道"的彰显
        二、人性精神与人道情怀
        第三节 许衡的诗歌创作
        一、叹逝意味
        二、隐逸情怀
        三、关心民瘼
    第七章 郝经的各体诗歌创作
        第一节 五言古诗
        一、以组诗寓意说理
        二、山水之作
        三、咏怀之作
        第二节 和陶诗
        一、和陶诗的缘起
        二、和陶诗的内容
        三、和陶诗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歌诗
        一、中州千古英雄气
        二、沉郁苍浑
        三、哀感顽艳
        第四节 律诗、绝句
    第八章 刘秉忠与邢州学派文人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刘秉忠的文学创作
        一、三教通融与刘秉忠诗歌的文化意蕴
        二、刘秉忠诗歌之清莹境界
        三、刘秉忠诗歌之独特魅力
        第二节 刘秉忠及其他藩府文人词创作
        第三节 其他邢州学派文人的文学创作
        一、张文谦质醇而情深的行状
        二、王恂以传记写碑铭
    第九章 由汉族世侯幕府入藩文士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散文创作
        一、典雅严谨的诏、制、敕书等诏令类散文
        二、序文杂记类散文
        三、碑铭墓志类散文
        第二节 诗歌创作
        一、忧世之作
        二、咏怀之作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编年
    附录B 忽必烈藩府方外之士考
    附录C 近五十年刘秉忠研究回顾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 ——以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资料介绍
    五、概念说明
    六、论文框架
第一章 传统时期的邢西山区状况
    第一节 邢西山区的社会生态
    第二节 邢西山区的资源开发
    第三节 生态环境
    小结
第二章 战争状态下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组织起来,生产度荒
    第二节 战争状态下的山区农业
    第三节 以副补农:战争状态下的山区副业
    第四节 植树造林
    小结
第三章:山区建设的起步:合作化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山区建设方针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必须解决粮食问题:农业
    第三节 植树造林,绿化山区
    第四节 多种经营
    第五节 从沟谷治理到综合治理:合作化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建设繁荣幸福的新山区":"大跃进"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演变
    第二节 人民公社在山区:邢西山区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
    第三节 山区农业大跃进
    第四节 多种经营与社队企业
    第五节 大造林:大跃进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六节 山区农村电气化的初步尝试
    小结
第五章 "一手抓山,一手抓川":调整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一手抓山,一手抓川":山区建设方针的形成
    第二节 一手抓川:修滩地
    第三节 下楼出院:山区的半机械化工具改革
    第四节 一手抓山: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战天斗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山区建设方针的确定
    第二节 向山要地:综合治理英谈沟
    第三节 向河要地:决战南河滩
    第四节 建设高标准大寨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五节 一种、二养、三加工、四采掘:多种经营
    小结
第七章 太行山道路的先行者: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改革开放新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转变
    第二节 科技初进太行山
    第三节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第四节 办企业,跨小康
    第五节 新世纪,再创业
    第六节 集体化道路的坚守者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集体化时代邢西山区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集体化时代邢西山区建设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集体化时代的邢西山区建设所留下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郭守敬诞辰77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邢台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状元罗洪先的科学思想和科学贡献研究[D]. 刘倩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2]郭守敬自主创新思想及其科技成就探究[J]. 赵婧然.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06)
  • [3]农村危房改造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贵阳市高坡乡为例[J]. 代业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06)
  • [4]石刻文献与元代河北地区研究[D]. 朱建路. 南开大学, 2017(05)
  • [5]海河平原水环境与水利研究(1360-1945)[D]. 潘明涛. 南开大学, 2014(07)
  • [6]新世纪以来国内元代水利史研究综述[J]. 曹曼. 农业考古, 2014(04)
  • [7]浅谈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如何引导民众从“看热闹”到“品文化”——以郭守敬纪念馆为例[J]. 刘秋果,马瑞红. 中国纪念馆研究, 2013(01)
  • [8]邢台历史文化研究综述[J]. 赵建坤,高现朝,尼米聪. 邢台学院学报, 2011(01)
  • [9]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 任红敏. 南开大学, 2010(08)
  • [10]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 ——以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D]. 邓群刚. 南开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郭守敬诞辰77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邢台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