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东单8号选育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辉[1](2012)在《玉米抗旱性QTL定位及抗旱品种选育研究》文中指出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干旱是世界范围内导致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随着未来气候的变化,如温度上升和降雨分布不均,干旱胁迫对玉米生产地区的影响会更大,而培育抗旱玉米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途径。本研究的目的包括3个方面:(1)在干旱和灌溉条件下,利用湖南及我国西南主推的10个玉米杂交种进行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2)为了阐明玉米抗旱性的遗传基础并定位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利用抗旱自交系临1和敏感的湘97-7组配160个F2:3家系的定位群体,于2011年在长沙县高桥和长沙市马坡岭,分别在大田干旱胁迫和正常水分条件下进行表型鉴定所考察的性状包括抽雄至吐丝间隔(ASI)、株高、千粒重和产量,并用抗旱系数来衡量抗旱性;(3)根据抗旱性鉴定筛选出来的指标,选育出适宜湖南特殊生态环境的抗旱自交系和杂交种。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干旱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有显着影响。通过产量及产量抗旱系数相关分析筛选出产量、抽雄至吐丝间隔(ASI)、根深、株高和千粒重等5个指标可作为玉米抗旱性鉴定的良好参数,本研究提出5个性状的隶属度均值作为综合隶属度指标来评价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该方法鉴定抗旱性强的品种是富友9号、洛玉1号、临奥1号、科玉2号、农大108,抗旱性中等的为渝单7号、联合3号,抗旱性较差的有东单57、科玉1号、东单16。利用综合隶属度值评价抗旱性评价的结果与这些品种多年生产上抗旱表现相一致。2.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条件下,ASI、株高、千粒重和产量在160个F2:3家系定位群体中呈连续性变异,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在不同水分条件下,ASI和产量都表现为显着负相关,而株高、千粒重和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3.110个SSR标记构建连锁图,图谱总长1246.1cM,标记间平均距离11.33cM,覆盖了玉米全基因组100个区域(bin)中的85个。连锁图谱上SSR标记的排列顺序和染色体区域信息基本上和IBM22008Neighbors Frame参考图谱一致。4.各抗旱相关性状所定位的QTL介于8个~14个之间,共检测到43个QTL。单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介于6.27%-18.27%之间。不同水分条件下所定位到的QTL大多数不相同,表明对干旱胁迫存在不同的适应机制。抗旱性相关性状所定位到的QTL,除第2和10染色体外,在其它染色体上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第1染色体1.02-03和1.06-07区域,以及第3染色体3.04-05区域。在第1染色体标记umc2224和bnlg176区间同时检测到与株高、千粒重和产量有关的QTL簇;标记bnlg1556和umc1128区间检测到与ASI和产量有关的QTL簇。在第3染色体标记umc1773和umcl311区间同时检测到与株高、千粒重和产量有关的QTL簇。这些QTL簇聚集区可能有助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提高干旱地区玉米的抗旱性。5.选育出优质、高产、抗旱的玉米杂交种湘康玉2号,2011年经湖南省审定(湘审玉2011002号)。湘康玉2号在2009和2010年湖南省区试中,平均产量7851.8kg/hm2,日产量71.25kg/hm2,与对照临奥1号相比分别增产9.60%和9.95%,增产点次率100%。经抗旱性对比试验证明,湘康玉2号在主要抗旱性指标产量、ASI、根深、株高和千粒重的抗旱性指数均高于敏感对照东单16。
本刊编辑部[2](2011)在《衡阳农业的一颗金星——记衡阳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林芳仕研究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省着名水稻育种专家,湖南省第六届党代会和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湖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湖南省优秀专家(2002年),衡阳市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5年),衡阳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学术带头人,
蔡世斌,李秀兰,杨巍[3](2001)在《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东单8号选育技术研究》文中指出1994年辽宁东亚种子科学研究院玉米育种所组配出 LD175 x LD53杂交种,2000年4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命名为东单8号。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32d(沈阳),需≥10℃积温2900℃·d,幼苗拱土能力强,长势健壮。一般单产9000-12000 kg/hm2,较掖单13增产7.3%-14.6%,较沈单7号增产14.1%-26.8%;中抗(MR)小斑病,抗(R)丝黑穗病,高抗(HR)茎腐病,根系发达,抗倒伏,活秆成熟。子粒含粗蛋白9.70%,粗脂肪5.53%,粗淀粉70.48%,赖氨酸0.30%,超过国标普通玉米优质指标。
景希强,何晶,刘军,周旭梅[4](2012)在《丹玉种业在辉煌中跨越发展 丹玉种业的发展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依托单位——丹东农科院,前身丹东市农科所始建于1948年3月,以玉米研究着称全国,60多年来共取得科研成果398项,获奖成果173项。创新和利用的旅大红骨玉米种质成为我国玉米的宝贵资源,成功选育出一系列优良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刊编辑部[5](2011)在《为了大地的丰收——记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曹立勇研究员》文中指出现为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曹立勇博士,1966年8月出生于杭州市萧山区。他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育成的杂交水稻国稻1号、国稻3号、国稻6号等15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增创社会效益60亿多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吕春波,王孝杰,代菁钰,苏娟[6](2007)在《优良玉米自交系丹598的主要特点及对国内玉米生产的贡献》文中认为丹东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专家陈刚研究员主持选育的"优良玉米自交系丹598"是目前国内玉米生产和科研方面应用最广的玉米自交系之一,以丹598为亲本,与Reid和Lancaster种群选系杂交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用其组配的玉米杂交种具有抗性强、米质优、适应范围广等突出特点,如丹玉26号、丹玉39号、丹科2123、丹科2151、丹科2162和东单60等杂交种,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丹598玉米自交系对我国玉米育种与玉米生产的不断进步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永华[7](2018)在《玉米新品种东单6531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文中研究说明对玉米新品种东单6531品种亲本来源及其特征、选育过程等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分析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最后简单提出了该品种的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张坤明,逯晓萍,薛春雷,董婧,李俊伟,韩平安,张瑞霞,李美娜[8](2018)在《玉米品种合饲4号的选育及其不同密度下生物产量与光合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贮饲用玉米新品种合饲4号是以L0823为母本、L98-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于2017年5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更好地了解其栽培特性以及加速该品种的推广,在详细介绍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品质以及抗性表现的同时,又以该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不同种植密度下生物产量以及灌浆期光合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饲4号青贮产量高,收获时中性洗涤纤维含量38.07%、酸性洗涤纤维含量16.37%、粗蛋白8.34%,营养品质高,饲用价值优良,且具有较强抗病抗倒能力;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其灌浆期穗位叶光合速率逐渐减小,初始荧光F0逐渐增加,最大量子数Fv/Fm与PSⅡ的潜在活性Fv/F0逐渐减小,且回归分析表明,合饲4号的最适种植密度为79 043.3株/hm2左右,该密度下其生物产量可达87 008.5 kg/hm2。
二、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东单8号选育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东单8号选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抗旱性QTL定位及抗旱品种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 |
1.2.1 形态指标与抗旱性 |
1.2.2 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 |
1.2.3 产量性状与抗旱性 |
1.2.4 综合指标与抗旱性 |
1.3 玉米抗旱性分子生物学机理 |
1.3.1 连锁分析 |
1.3.2 关联分析 |
1.3.3 转录组学 |
1.3.4 蛋白质组学 |
1.4 玉米抗旱品种选育 |
1.5 研究意义、目的 |
第二章 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来源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记载项目和方法 |
2.1.4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水分胁迫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
2.2.2 干旱胁迫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3 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抗旱系数 |
2.2.4 综合隶属度法评价玉米品种抗旱性的建立与应用 |
2.2.5 抗旱性评价方法的比较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结论 |
2.3.2 讨论 |
第三章 大田环境下玉米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供试材料和群体构建 |
3.1.2 田间试验设计 |
3.1.3 抗旱相关性状考察 |
3.1.4 基因型分析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分子标记和遗传图谱 |
3.2.2 表型数据分析 |
3.2.3 抗旱相关性状QTL分析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图谱的饱和性 |
3.3.2 不同地点和水分条件下QTL的比较 |
3.3.3 抗旱相关性状QTL簇 |
3.3.4 玉米抗旱性的遗传改良 |
第四章 优质高产抗旱玉米杂交种湘康玉2号的选育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来源 |
4.1.2 亲本自交系Y06-2-3的选育 |
4.1.3 湘康玉2号选育过程 |
4.1.4 湘康玉2号抗旱性试验 |
4.1.5 记载项目和方法 |
4.1.6 统计方法 |
4.2 亲本鉴定及杂交种选育结果与分析 |
4.2.1 亲本来源及选育 |
4.2.2 Y06-2-3选育抗旱性鉴定 |
4.2.3 杂交种湘康玉2号试验结果 |
4.3 杂交种抗旱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结论与讨论 |
4.4.1 选育出的湘康玉2号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性强 |
4.4.2 湘康玉2号抗旱性强 |
4.4.3 湘康玉2号居国内先进水平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工作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主要试剂 |
作者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课题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4)丹玉种业在辉煌中跨越发展 丹玉种业的发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丹玉种业品种选育历程 |
1. 自交系选育历程 |
2. 杂交种选育历程 |
二、丹玉种业的产业化历程 |
1. 计划经济时期 |
2.1978年以后 |
3.1995年以后 |
4. 股份制改造 |
三、丹玉种业发展前景展望 |
1. 我国种业的发展趋势 |
2. 丹玉种业的优势 |
3. 企业服务扩展 |
企业文化 |
企业荣誉 |
专家队伍 |
自交系简介 |
获国家奖单交种 |
(7)玉米新品种东单6531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来源及特征 |
1.1 亲本来源 |
1.2 亲本特征 |
2 选育过程 |
3 特征特性 |
3.1 植株性状 |
3.2 经济性状 |
3.3 生育期 |
3.4 品质表现 |
3.5 抗性水平及稳产性 |
4 产量表现 |
4.1 区域试验 |
4.2 生产试验 |
5 栽培技术要点 |
5.1 选地与施底肥 |
5.2 适期播种 |
5.3 加强田间管理 |
6 制种技术要点 |
6.1 选地与隔离 |
6.2 播种 |
6.3 肥分管理 |
6.4 病虫害防治 |
6.5 除杂 |
6.6 收获 |
(8)玉米品种合饲4号的选育及其不同密度下生物产量与光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选育过程和方法 |
1.3 品种比较试验 |
1.4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
1.5 密度试验 |
1.6 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要特征特性 |
2.2 物候期及发病情况 |
2.3 生产性能 |
2.3.1 品种比较试验 |
2.3.2 区域试验 |
2.3.3 生产试验 |
2.4 营养品质 |
2.5 密度试验结果 |
2.5.1 不同种植密度对净光合速率以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
2.5.2 不同密度下合饲4号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 |
2.5.3 不同密度下合饲4号生物产量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四、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东单8号选育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抗旱性QTL定位及抗旱品种选育研究[D]. 陈志辉. 中南大学, 2012(12)
- [2]衡阳农业的一颗金星——记衡阳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林芳仕研究员[J]. 本刊编辑部. 农业科技通讯, 2011(08)
- [3]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东单8号选育技术研究[J]. 蔡世斌,李秀兰,杨巍. 玉米科学, 2001(S1)
- [4]丹玉种业在辉煌中跨越发展 丹玉种业的发展及展望[J]. 景希强,何晶,刘军,周旭梅. 新农业, 2012(04)
- [5]为了大地的丰收——记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曹立勇研究员[J]. 本刊编辑部. 农业科技通讯, 2011(02)
- [6]优良玉米自交系丹598的主要特点及对国内玉米生产的贡献[J]. 吕春波,王孝杰,代菁钰,苏娟. 杂粮作物, 2007(04)
- [7]玉米新品种东单6531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J]. 杨永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8(08)
- [8]玉米品种合饲4号的选育及其不同密度下生物产量与光合特性研究[J]. 张坤明,逯晓萍,薛春雷,董婧,李俊伟,韩平安,张瑞霞,李美娜. 北方农业学报,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