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联校后的定期资源管理

试论联校后的定期资源管理

一、合校后期刊资源管理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婷[1](2020)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文中指出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离乱纷杂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一流的教育水准、自由的学术风气及坚毅的民族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赞誉其“物质上得不了,精神上了不得”。作为民国研究院所的中坚力量,西南联大继承和发扬了此前就颇具名望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等学府的兴学传统,形成了研究生教育特色,培育出了众多闻名中外的专家学者,为中华民族储存了抗战建国的力量。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不仅成为民国高级人才培育的典范,也为当今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案例参考。因此,本文以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其形成基础、管理体系及培养过程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探究其特色和教育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回溯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的背景。通过对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所学校在合校前各自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溯源,以对联大建校时研究生教育的背景有一个基础性的把握。第二,梳理西南联大研究生的管理体系。从组织结构、招考选拔、奖励资助体系、科研经费和留学交流等方面对西南联大的研究生管理情况作出系统的阐释,力求明晰研究生的组织管理情形。第三,剖析西南联大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在培养模式上,联大构成了联合一体下的院所独立培养体系,形成了以“教学科研型”为培养导向的学、教、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课程与教学上,教师结合个人研究和前沿理论开设了数量不多但内容精深的课程,并将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学术演讲及专题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兼顾中、西学的研究方法;在学生的研究训练上,文、理、工、法、商各科结合着学科发展、国家需要和地域资源,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方向;在师生互动上,教师与研究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并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了学生热心真切的指导与关照。第四,阐述西南联大研究生的培养成效与教育局限。从研究生的毕业去向看,学生大都进入大学或研究所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推动着学术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发展,并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秀的做人品质。虽然联大的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但战争的环境、西方移植的教学模式,以及西南联大以本科为人才培养重心的教育取向,也使得当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受到了许多限制。最后,基于前文的分析,对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分析其教育颇具成效的原因,以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扬结梅[2](2020)在《1945-1975年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高等教育达到了普及化。与此同时,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二战后的三十年被称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接受女子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学校运转的资金大幅度增加,建立的学校数量急剧增加,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这段时间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论述了1945-1975年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第一是社会的需求:美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全面型人才,而接受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第二是联邦政府的重视:从法律和经济方面支持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三是教育界的改革: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和社会需求下,教育界对课程中的不平等进行了改革;第四是女权运动的推动:女权运动要求并保护女性在教育、经济、政治、社会活动等方面平等的权利,同时促使女性自身觉醒。从女子学院式微和男女合校大发展分析1945-1975年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从女性本科生和女性研究生入学情况,获得学位情况、在各类高校中的分布及课程学习情况来分析1945-1975年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文章最后一部分对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论述。女性通过一系列的斗争,获得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自身获得解放,。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提高了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提高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向社会人士证明了女性和男性一样优秀。1945-1975年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多,提供教育的机构规模越来越大,接受教育后的成效越来越好。不仅使很多女性因为接受高等教育而受益,同时也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

庞凌[3](2020)在《大学男女同校教育的历程及影响研究(1919-1937)》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受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影响,我国女性进入大学学习被视为禁忌。五四运动中,受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中的“禁止女性进入大学学习”的观念受到了冲击。知识分子纷纷要求大学开放女禁、实行男女同校教育。大学男女同校教育就在这一争论中慢慢地拉开了序幕。在我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大学男女同校教育从理论上的争论到实践的完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男性知识分子的争论与行动,也有女性知识分子为了争取自身受教育权利而进行的争论与行动。社会开放程度的大小与人们能否接受或者多大程度上接受大学实行男女同校教育这一举措有着相当的联系。这从侧面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当时的政局、社会发展以及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不可分离。随着1921年北京大学招收首届女生,象征着我国大学的男女同校教育得到了实现。本文以大学男女同校教育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撰写。第一,介绍大学男女同校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背景包括对五四运动前后女子教育状况的分析;第二,对大学开女禁以及男女同学同校学习从争论到实践这一过程的梳理。这一部分主要是从男性知识分子和女性知识分子为了女性能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所做出的努力来进行撰写;第三,以华西协和大学为例子,介绍其作为西部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在实行男女同校的历程、同校后的课程设置、女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最后对首届从华西协和大学毕业的学生乐以成进行列举,说明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也能在从事的领域中能够取得好的成绩;第四,分析大学男女同校教育后的发展情况。这一部分主要是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同校后不同年份的女大生人数增减情况;第五,在前面部分的基础之上,分析大学男女同校后对女性、男性以及社会的影响。站在女性主义角度看,大学开放女禁、实行男女同校教育以后,对女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她们的社交观、婚姻观以及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上。同时,实行男女同校教育对男性、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带来的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影响的探析,由此思考近代大学男女同校教育对当代大学的启示与借鉴。

谭春芳[4](2016)在《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公平演进研究—法律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黑人、贫困群体、语言少数族裔和残疾学生是美国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美国主要通过法律手段推进基础教育公平。20世纪50-80年代,立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基础教育机会均等;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基础教育质量公平成为联邦政府关注的重点。本研究试图分析半个世纪以来相关教育法的立法背景、内容、实施及其基础教育公平效果。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阐明选题缘由,对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质量公平、法律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梳理国内外重要的相关文献,并限定研究内容。第一章分析布朗案的具体过程,布朗案是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法律保障的肇始。普莱西案“隔离但平等”判决使种族隔离合法化,根据联邦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联邦最高法院于1954年做出的第一次布朗案判决从法律意义上结束了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判决遭到南部各州的强烈抵制。1955年的第二次布朗案判决提出以“十分谨慎的速度”推进种族合校,种族合校进程缓慢。在1968年的格林案判决中,联邦最高法院要求建立单一、非种族的教育制度,种族合校的速度加快。1969年的斯旺案判决要求学区配置校车接送学生,以推进种族融合。但在1974年的米利肯案中,联邦最高法院没有支持跨学区救济的主张,种族合校速度减缓。第二章阐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法律保障的拓展。20世纪60年代后,联邦立法将基础教育机会均等的受益群体扩大至贫困群体、语言少数族裔和残疾学生。1965年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希望通过联邦政府的资助,使贫困儿童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法案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项目设置和资金使用混乱、实施人员短缺等问题。1968年,《双语教育法》出台,不再限制非英语教学,认可了母语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随着法案的多次修订,英语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英语熟练”最终成为双语教育的目标。加强英语教学是语言少数族裔学生获得均等教育机会的重要保障。1975年,国会通过《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其目的在于保障所有残疾儿童都能获得免费适合的公立教育,向残疾儿童提供能满足其独特需要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使特殊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接受特殊教育的残疾儿童数量增加,特殊教育对残疾儿童表现的改善起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程序保护实施效果不理想、对残疾学生鉴定不可靠等问题。第三章阐述基础教育质量公平法律保障的萌芽。1983年《国家处在危机中》报告使美国社会意识到教育质量危机,制定教育标准、实施择校成为美国推进教育质量公平的主要途径。1989年的夏洛特斯维尔教育峰会提出了美国教育应该达到的6项目标,这些目标重视学习标准和结果。1994年国会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帮助各州制定标准以及相应的评价系统,以保障所有美国儿童均等的教育机会和高水平的教育成就。《改善美国学校法案》致力于使学生获得有挑战性的州教育内容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达到为所有孩子制定的有挑战性的州成绩标准。但是,通过对弱势和优势学生成绩的比较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各群体学生的成绩提高幅度很小,弱势学生和优势学生的成绩差距基本呈扩大趋势,基础教育质量不公平程度提高。教育券、磁石学校和特许学校是美国主要的择校形式,择校为低收入和少数族裔学生提供了选择优质学校的机会。对于择校的教育质量公平效果,争议很大,但不能否认的是,教育质量公平是立法的重要价值选择。第四章探讨基础教育质量公平法律保障的完善。以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为起点,联邦政府开始通过强制性的立法缩小成绩差距。法案Title Ⅰ的目的是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绩。法案的执行遭到一些阻力,教育部放宽了一些执行条款的要求。《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Title Ⅲ为《英语熟练水平有限及移民学生的语言教学》,其基本目的是使英语熟练水平有限学生达到英语熟练,使英语学业成绩达到高水平、达到同所有学生一样的有挑战性学业内容标准和学业成绩标准。2004年的《残疾人教育促进法》修订了高质量教师的标准、学生评估制度、问责制度和个别化教育项目。在贫富学生、黑白学生、英语熟练水平有限学生和非英语熟练水平有限学生、残疾和正常学生成绩差距变化的25组数据中,13组成绩差距缩小,4组成绩差距未变,8组成绩差距扩大,可以说,法案对缩小成绩差距,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公平起到了作用。结语部分总结二战后法律视角下美国基础教育公平演进的基本特征、经验,并对美国基础教育公平的演进进行了反思。本研究认为,美国基础教育公平的演进有三个主要特征:从保障基础教育机会均等到保障教育质量公平,从重视教育投入公平到重视教育产出公平,从对弱势群体的隔离到各群体的融合。演进的特点有: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根据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法案,满足不同时期基础教育公平的需求;制定可操作性的法律文本,保障基础教育公平条款的有效实施。美国基础教育公平的演进值得反思,各主体不同的利益需求使基础教育公平的推进举步维艰,法律对推进基础教育公平起到了作用,但其作用有限。

张慧[5](2016)在《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支持工具,对于语言运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以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既要促进双语言的学习,又要承担双文化的传承任务,同时还要克服双语教学中各主体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三通两平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的推动下,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取得显着发展。应然层面,双语教学资源库、语音识别技术、手持数字设备、可弹出视频、双语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的融入,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实然层面,信息技术的强势进入与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需求产生对接错位,海量教育信息资源闲置、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低下、民族文化传承式微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整合成为亟需探讨的课题。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方式、适切性与融合度为切入点,以新疆16所双语学校为调查样本,采用文献梳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提炼出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的典型特征,梳理了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新疆双语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本民族语言、文字是双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双语教学形成了完备的模式和体系;具有完善的双语教学研究与管理体制;南、北疆双语教学发展差异较大。同时,在教育信息化热潮推动下,新疆双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显着进步,一方面嵌套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体系中;一方面也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如构建独立的双语教学资源库、开放交互式双语教学服务体系、维汉双语学习APP等。然而,信息技术支持双语教学的结果却收效甚微。尽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但“教育信息资源”与“本土民族文化”相剥离,造成资源适切性欠缺、民族文化资源“孤立、薄弱”,双语教师与学生资源“饥渴”仍然难解。此外,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出现盲目模仿、急躁冒进现象,而双语教学中的语言障碍、文化传承式微、跨文化适应问题、双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低、相关研究薄弱等多重“短板”,进一步加剧了“信息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特殊性”之间的冲突。由此,本研究基于“共生教育”视野,结合新疆双语教学的特征,从信息技术支持双语教学的方式、双语教学的技术需求、技术如何引领双语教学等多重视角反思,强调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各民族的价值追求、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注重“民族要素之间的异质共存”。具体而言:(1)在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融入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同时关注学校之外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双语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梯级与适用的多媒体双语教材资源;将已有民族特色数据库引入双语教学,并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应用,进而促进本民族语言文化、他民族语言文化、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2)在信息技术应用上,以双向融合理念化解“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之间的冲突,以双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为抓手,通过本土化研究活化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与转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沟通“线上”与“线下”,逐步提升双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新疆双语教学中“活”的问题为取向,关注本地典型案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本土化研究,融通理论与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双语教学的双向融合,实现双语教学体系中各要素及其整体形成共生、共融状态。

钱秋彤[6](2014)在《民汉合校与普通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对比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并在1999年6月13日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经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了相当重要的议程来实施,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是九年制义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新疆民族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新疆蓬勃发展,新疆中学美术教育有了崭新的面貌。近年来民汉合校在新疆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成为新的教育热点。那么在民汉合校下的中学美术教育是如何发展与实施的,教师应如何面对民汉合校下的美术教育发展变化和新疆普通中学的美术教育发展变化?其差别和特点又是怎样的?本文以乌鲁木齐市为例,通过调查走访了乌鲁木齐市内7所民汉合校,并且发放给民汉合校民语部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问卷调查,并且通过对汉族教师、学生、管理者的访谈,较全面地了解了乌鲁木齐市民汉合校下的美术教育实施现状。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对乌鲁木齐市民汉合校下的美术教育现状做了客观分析。并且走访了乌鲁木齐市7所普通中学,了解普通中学的美术教育实施情况,在通过对问卷的客观分析。与民汉合校下的美术教育实施现状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乌鲁木齐市民汉和校中学和普通中学美术教育均衡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美术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美术学科未能与其他学科一样得到应有的重视,美术教学硬实力和软实力在校际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美术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并且组织活动的机会不均等。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重点学校历史遗留问题、传统教育观念;和政策方面,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对策,能够反映出乌鲁木市美术教学的研究和全面均衡的发展有所帮助。

毛灵芳,郭静[7](2012)在《高校合并后档案管理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统计了2000年至2011年高校合并后档案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从高校合并后档案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与对策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评价。

朱远来[8](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丁坤[9](2011)在《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1837-2000 ——女性主义视角》文中认为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端于19世纪初,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虽曲折起伏却成绩斐然。从1837年奥柏林学院首次招收女生到如今女性几乎在高等教育各阶段全面赶超男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实现了量的突破;从追求入学权到关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性别平等,从模仿男校到尊重女性特点,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实现了发展理念的突破;从聚焦主流群体到满足不同女性群体的要求,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实现了多样性发展。纵观这段历史,可以发现,这是美国女性主动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的历史。作为一个历史中的弱势群体,女性追求高等教育权利的过程中尤其容易受到传统性别文化、女性自我意识、公共政策和经济环境、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等因素的影响。20世纪末,随着美国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和反性别歧视教育法规的推行,高等教育内部基于性别差异的学科限制被打破,对女性友好的课堂和校园环境日渐形成,女性学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课程多元化和综合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到专业选择和“玻璃天花板效应”的影响,美国高学历女性依然无法享有与男性完全平等的地位,高等教育与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仍显疏离。本文以女性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社会性别分析、历史文献、图表、比较研究等方法,按时间顺序对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史实进行梳理和评价,着重探讨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成就和经验,并尝试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由绪论、主体四章、结语等六部分组成。主体四章既从宏观层面勾勒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概况,又从微观层面分析评价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具体来讲,第一章讨论了女子学园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起源的关系,女子学院、分院制与男女合校模式的形成,并以凯瑟琳·比彻思想为例探究早期女子高等教育思想;第二章主要分析1929年经济大萧条至1960年代中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陷入衰退的原因,并以《1944年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为例探讨公共政策对女性教育权利的影响;第三章在当代女权运动的背景下,讨论男女合校大发展,联邦政府反性别歧视高等教育立法对女子高等教育快速、全面恢复的作用与意义。第四章在1980年代以来女性入学人数全面赶超男性的背景下,讨论女性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及“新性别差距”所带来的挑战;结论部分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集中讨论影响美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结合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现状提出建议。

李晓洁[10](2011)在《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已经是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在我国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这一重大政策背景下,合并后的乡镇中心学校集中了农村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条件正在逐步改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于一般的乡村地区但又滞后于城镇化的要求。所以当昔日的农村教育朝着城镇化方向变革时,我们的农村学校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农村教师是否有所发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走向何处?他们的困境在哪里?能否构建适合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探求,本论文聚焦在了乡镇中心校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希望通过解读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为该校和同类型学校的发展现状和改革空间提供合理的解释。本文选取一所合并后的河南省A镇中心小学作为个案,深入农村学校和课堂了解个案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访谈、参与观察和现有资料分析,实证调研的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工作的基本状况,教师个人的专业状态和专业发展活动的现实状况四个部分。调研的主体是专业发展活动的现实状况包含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途径(是否举行过、频率、重视程度、投入程度、效果),需求和制约因素四个项目内容。通过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和访谈观察,发现个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工作状况令人堪忧,但教师专业素养具有发展潜质。在学校内部,保守与变革的矛盾、安逸与竞争的矛盾、注重个人经验与追求合作学习的矛盾在教师身上汇聚和交融。本文从个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和主要矛盾出发,建议以现实需求和愿望为导向,激发教师发展的自觉主动性;以教师团队为载体,力争每位教师的参与及合作;以课堂实践为基础,直接关注教学研讨活动;以校本模式为支撑,实施草根化的校本途径。

二、合校后期刊资源管理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校后期刊资源管理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历史认识的需要
        (二)现实改革的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资料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价值
    四、核心概念
        (一)研究生教育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形成的基础
    第一节 抗战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
        一、清朝末期研究生教育的萌芽
        二、民国初年研究生教育的起步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西南联大建校前三校的研究生教育
        一、国立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二、国立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三、私立南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四、三校培养模式的特点小结
第二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管理体系
    第一节 三足分立的教育组织机构
    第二节 严格要求的学生招考选拔
        一、高标准的专业分组招生考试
        二、高质量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源
    第三节 鼓励研学的奖励资助体系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的科研经费支持
    第五节 公费择优的留学交流管理
第三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过程
    第一节 培养模式
        一、联大一体下的各院所独立培养体系
        二、以科研为导向的“学、教、研”一体模式
    第二节 课程教学
        一、各专业教师自定开设的课程科目
        二、联系前沿并融汇西学的教学内容
        三、由通至专且本硕衔接的课程体系
        四、重视学术讨论和报告的教学方式
        五、欧美教材与外语授课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科学研究
        一、注重国学文化的文科
        二、因时制宜的理、工科
        三、结合社会实际的法科
        四、联系战时经济的商科
    第四节 师生互动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严谨求真的学术指导
        三、热心真切的人生关照
        四、学术救国的价值追求
第四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成效与局限
    第一节 学生毕业及三校复员
        一、研究生的毕业或离校去向
        二、联大解散后三校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恢复
    第二节 教育成效
        一、推进学术理论的深化与创造
        二、引领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三、塑造学子的治学方向与品质
    第三节 教育局限
        一、战争环境对科研条件的约束
        二、西方教学模式的移植缺陷
        三、有限的研究生培养规模
第五章 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总结
    第一节 科研为主与精化课程的教研体系
    第二节 自由包容与多元导引的教学理念
    第三节 融会中西与紧跟前沿的国际化教育
    第四节 联系国情与结合地域的研究训练
    第五节 德学并重与言传身教的教师指导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1945-1975年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重难点及创新
第一章 1945-1975年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联邦政府的重视
    第三节 教育界的改革
    第四节 女权运动的推动
第二章 女子学院和男女合校的发展
    第一节 二战前女子学院、男女合校发展的回顾
    第二节 1945-1975年美国女子学院的发展
    第三节 1945-1975年男女合校的发展
第三章 女性本科生教育和女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二战前女性本科生教育、女性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回顾
    第二节 1945-1975年女性本科生教育发展
    第三节 1945-1975年女性研究生教育发展
第四章 1945-1975年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评价
    第一节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进步
    第二节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学男女同校教育的历程及影响研究(1919-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研究
        1.3.2 大学男女同校的研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女禁
        1.4.2 开女禁
        1.4.3 男女同校
    1.5 研究范围界定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分析法
        1.7.2 统计分析法
        1.7.3 案例研究法
第2章 大学男女同校产生的历史背景
    2.1 五四前女子教育状况
        2.1.1 传统的中国女子教育
        2.1.2 五四前夕女校发展状况
        2.1.2.1 教会学校的创办
        2.1.2.2 我国自办的女校
    2.2 西方传教士思想的传入
        2.2.1 男女平等思想的涌入
        2.2.2 女权思想的传入
    2.3 五四运动推动的结果
        2.3.1 知识分子提倡尊重女子独立思想、发展个性
        2.3.2 社会呼吁开放女禁,促进男女教育平等
        2.3.3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3章 “开女禁”与“大学男女同校”从争论到实践
    3.1 男性知识分子“开女禁”之争论
    3.2 女性知识分子呼吁开放“女禁”,实行大学男女同校教育
        3.2.1 邓春兰与北京大学首招女学生
        3.2.2 张佩英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招女学生
第4章 大学男女同校教育的个案分析:以华西协和大学为例
    4.1 华西协和大学的开创
    4.2 华西协和大学的早期教师概况
    4.3 华西协和大学男女同校教育的历程
    4.4 校长毕启的办学理念
    4.5 华西协和大学课程设置
        4.5.1 科系设置
        4.5.2 教学计划
    4.6 女学生管理方面
    4.7 华西协和大学首个医学女博士乐以成
第5章 大学男女同校教育发展情况分析
    5.1 大学男女同校教育发展历程
    5.2 男女同校教育发展特点
第6章 大学男女同校教育的影响探析
    6.1 女性:社会身份的重构
        6.1.1 女性社交观的变化
        6.1.2 女性婚姻观的变化
        6.1.3 女性获得经济与精神上的独立
        6.1.4 女性参与政治权利意识的增强
    6.2 男性:自身的变化以及对女性身份的认可
    6.3 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6.4 推动了男女平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4)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公平演进研究—法律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法律保障的肇始
    第一节 布朗案前争取黑人教育机会均等的斗争
        一、南北战争后至19世纪末的黑人教育
        二、普莱西案判决及对黑人均等教育机会的剥夺
        三、隔离时期争取黑人教育机会均等的斗争
    第二节 布朗案的审理
        一、布朗案的缘起和初审
        二、联邦最高法院的复审和第一次布朗案判决
    第三节 第一次布朗案判决的执行
        一、第二次布朗案判决
        二、种族合校的推进
        三、对布朗案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效果的分析
    小结
第二章 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法律保障的拓展
    第一节 贫困学生基础教育机会均等的法律保障
        一、《初等和中等教育法》颁布的背景
        二、《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对贫困学生基础教育机会均等的保障
        三、《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实施
        四、《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效果
    第二节 语言少数族裔学生基础教育机会均等的法律保障
        一、《双语教育法》颁布的背景
        二、《双语教育法》对语言少数族裔学生基础教育机会均等的保障
        三、总结与分析
    第三节 残疾学生基础教育机会均等的法律保障
        一、《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颁布的背景
        二、《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对残疾学生基础教育机会均等的保障
        三、《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的实施
        四、《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的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效果
    小结
第三章 基础教育质量公平法律保障的萌芽
    第一节 基于标准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质量公平
        一、基于标准教育改革的背景
        二、基于标准教育改革的相关法律与基础教育质量公平
        三、基于标准教育改革相关法律的实施
        四、基于标准教育改革的基础教育质量公平效果
    第二节 择校与基础教育质量公平
        一、择校产生的背景
        二、择校相关法律与基础教育质量公平
        三、择校相关法律的实施
        四、关于择校基础教育质量公平效果的争议
    小结
第四章 基础教育质量公平法律保障的完善
    第一节 黑人和贫困学生基础教育质量公平的法律保障
        一、《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TitleⅠ颁布的背景
        二、《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TitleⅠ对黑人和贫困学生基础教育质量公平的保障
        三、《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TitleⅠ的实施
        四、《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TitleⅠ的基础教育质量公平效果
    第二节 语言少数族裔学生基础教育质量公平的法律保障
        一、《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TitleⅢ颁布的背景
        二、《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TitleⅢ对语言少数族裔学生基础教育质量公平的保障
        三、《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TitleⅢ的实施
        四、《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TitleⅢ的基础教育质量公平效果
    第三节 残疾学生基础教育质量公平的法律保障
        一、《残疾人教育促进法》颁布的背景
        二、《残疾人教育促进法》对残疾学生基础教育质量公平的保障
        三、《残疾人教育促进法》的实施
        四、《残疾人教育促进法》的基础教育质量公平效果
    小结
结语
    一、二战后法律视角下美国基础教育公平演进的特征
    二、二战后法律视角下美国基础教育公平演进的经验
    三、二战后法律视角下美国基础教育公平演进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5)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已有研究基础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一)新疆双语教学的历史概况
    (二)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现状
    (三)新疆双语教学的特点
二、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疆双语教学的发展规划
    (二)信息技术进入双语课堂的方式及应用频率
    (三)双语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情况与需求分析
    (四)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三、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一)“教育信息资源”与“本土民族文化”相剥离
    (二)“信息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特殊性”出现冲突
四、共生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一)共生教育:“信息资源”与“民族文化”的和谐之道
    (二)双向融合:“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冲突的化解之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民汉合校与普通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对比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方法
    1.2 文献综述
2 被调查乌鲁木齐市民汉合校的基本情况
    2.1 乌鲁木齐第三十中学基本情况
    2.2 乌鲁木齐第二十中基本情况
    2.3 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概况
    2.4 乌鲁木齐市第六中学概况
    2.5 乌鲁木齐第二中学概况
3 乌鲁木齐市民汉合校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3.1 学生个人情况
        3.1.1 学生性别
        3.1.2 学生语言使用状况
    3.2 学生的美术学习基本情况
        3.2.1 学生了解美术知识的基本途径
        3.2.2 学生所在班级讲授美术课的特点
        3.2.3 学生对学校美术课外活动的态度
        3.2.4 学生美术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调查
        3.2.5 学生不能按时完成美术作业的原因
        3.2.6 学校美术班级开课情况
        3.2.7 美术上课节数情况
    3.3 美术教师情况
        3.3.1 教师民汉分布比例
        3.3.2 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3.3.3 美术教师的交流学习情况
        3.3.4 美术教师专业培训情况
        3.3.5 美术教师对待出去培训学习的态度
4 乌鲁木齐市普通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4.1 学生美术学习情况
        4.1.1 学生性别
        4.1.2 学生了解美术知识的途径
        4.1.3 学生对待美术课的态度
        4.1.4 学生对待美术课外活动的态度
        4.1.5 被调查普通中学学生所在班级美术可授课特点
        4.1.6 被调查普通中学美术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的原因
    4.2 学生所在班级美术授课情况
5 乌鲁木齐市民汉合校中学和普通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5.1 乌鲁木齐市民汉合校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6 乌鲁木齐市民汉合校中学和普通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7)高校合并后档案管理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统计分析
二、高校合并后档案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高校合并后档案管理的现状
    2. 高校合并后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 高校合并后档案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4. 高校合并后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结语

(8)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1837-2000 ——女性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分期理由及主要研究内容
    四、 文献综述
    五、 研究方法
    六、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肇始与成形:1837-192918
    第一节 女子学院与女子高等教育的肇始
        一、 美国女子学院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 女子学院的形成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肇始
    第二节 男女合校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一、 男女合校高等教育的兴起
        二、 男女合校高等教育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 女子教育先驱凯瑟琳·比彻及其女子高等教育思想
        一、 凯瑟琳·比彻的教育活动
        二、 职业为先:凯瑟琳·比彻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衰退与沉寂:1929-196349
    第一节 大萧条时期及二战期间的美国女子高等教育
        一、 大萧条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
        二、 二战时期的美国女子高等教育
    第二节 1945 年至 1960 年代初的美国女子高等教育
        一、 战后初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 战后初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三、 女子继续教育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 《1944 年军人权利法案》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
        一、 《1944 年军人权利法案》对退伍军人的教育培训资助
        二、 《1944 年军人权利法案》对战后初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恢复与调整:1963-198084
    第一节 1963 年至 1970 年代末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与动因分析
        一、 该阶段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二、 该阶段女子高等教育全面恢复的动因分析
    第二节 联邦政府反性别歧视高等教育立法的积极影响
        一、 美国联邦政府反性别歧视高等教育立法演变
        二、 补偿优先:肯定性行动法案
        三、 弥合差距:1972 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
        四、 消除刻板印象:妇女教育平等法
        五、 1960、70 年代联邦政府女子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
    第三节 第二次女权运动与美国女性高等教育
        一、 女性学的兴起及其对女性高等教育的影响
        二、 以服务为出发点:大学校园妇女中心的创建
    第四节 女子学院的式微与男女合校的大发展
        一、 女子学院的式微
        二、 男子学院的合校之路:以耶鲁和普林斯顿为例
        三、 男女合校大发展的动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1980—2000130
    第一节 1980-2000 年美国女子高等教育概况
        一、 20 世纪末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 20 世纪末美国女子高等教育概况
    第二节 反性别歧视教育政策的困境
        一、 肯定性行动法案与“209 提案”
        二、 克林顿社会福利改革对弱势女性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的影响
    第三节 女性学的成熟与高校妇女中心的新发展
        一、 女性学在美国高校的普及与影响
        二、 高校妇女中心的改革与职能的完善
    第四节 女子学院的转型与特色化
        一、 单一性别院校的合法性遇到挑战
        二、 20 世纪末女子学院的新特点
        三、 反思:女子学院的价值
    本章小结
结语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 打破传统性别观念,革新女性高等教育目的
    二、 制定和执行反性别歧视教育政策,促进性别平等
    三、 加强女性研究及其在高校的普及,提高社会性别意识
    四、 增加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关注弱势女性群体权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本文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过程
第三章 调查分析之一:个案学校教师的工作概况
    一、工作时间与工作量
    二、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
第四章 调查分析之二:个案学校教师的专业状态
    一、不同性别不同学校来源教师专业状态比较
    二、不同教龄段不同学校来源教师专业状态比较
    三、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校来源教师专业状态比较
第五章 调查分析之三:专业发展活动的现实状况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三、发展的需求
    四、制约因素
第六章 个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困境分析
    二、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后记

四、合校后期刊资源管理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D]. 张玉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2)
  • [2]1945-1975年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 扬结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3]大学男女同校教育的历程及影响研究(1919-1937)[D]. 庞凌.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公平演进研究—法律的视角[D]. 谭春芳. 天津师范大学, 2016(04)
  • [5]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 张慧. 西南大学, 2016(02)
  • [6]民汉合校与普通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对比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D]. 钱秋彤. 新疆师范大学, 2014(02)
  • [7]高校合并后档案管理研究综述[J]. 毛灵芳,郭静. 云南档案, 2012(08)
  • [8]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9]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1837-2000 ——女性主义视角[D]. 丁坤. 河北大学, 2011(05)
  • [10]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D]. 李晓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试论联校后的定期资源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