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乡土树种在造林绿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川乡土树种在造林绿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试论四川乡土树种在造林绿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平[1](2020)在《乡土树种在宁化县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宁化县非常注重高质量、高品位绿色发展要求,人们对乡土树种越来越重视,因而亟须加快乡土树种栽培与保护。本文从乡土树种林业内涵展开分析,阐述了乡土树种在宁化县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从乡土树种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用途多、改良土壤性强、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丰富、林分生产力强、再生繁衍能力强等方面深入探索,从而证明了乡土树种在树种优选方面的重要作用。

陈昊[2](2020)在《中国北方地区乡土栎属树种物候与叶片性状的差异性研究》文中指出乡土树种(native tree species)的保护与利用是新时代林业发展的关键。其中壳斗科(Fagaceae)的栎属(Quercus L.)树种是当前乡土树种研究领域的热点,栎属是壳斗科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属,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是阔叶林森林群落中非常重要的树种。本研究以乡土栎属树种的生长与分布,物候观测,叶片性状(本研究以叶片形态和叶片氮元素含量为例)的差异性为研究重点,利用Arcgis、Morpho J、SPSS等软件分析方法,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乡土栎属树种的生长与分布研究中,以北京地区为例,乡土栎属树种常见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r ex Ledebour)、槲栎(Quercus aliena Blume)、槲树(Quercus dentata Thunberg)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主要分布区为郊区山地,多见于松栎混交林中,管理粗放,甚至破坏严重。另一方面,本研究对北京市内城市景观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乡土栎属树种在北京市内城市景观中十分匮乏,只有极少数的城市景观中,以蒙古栎作为景观绿化树种进行种植。以山西省交口县为例,交口县栎属树种资源丰富,为发展林业扶贫、建立栎属树种保护园,具体调查地点位于交口县脑脑峪,多为异龄混交林,各级别径材储备丰富。蒙古栎在该林分中占突出优势,这也与当地林业部门的调查结果一致。(2)物候观测研究中,主要观测地点位于北京林业大学鹫峰实验林场,主要观测树种为槲栎、槲树、栓皮栎,每年从3月到11月,一般每周或每两周观测一次,展叶期和花期的观测频率更为频繁。通过物候观测,我们得到了该地区槲栎、槲树、栓皮栎的芽期,展叶期,花期,果熟期等重要物候信息。三种栎属树种的:芽期、展叶期、花期大致都在3月份到4月份,果熟期大致都在4月底到9月份。且3种栎树的各个物候期都存在一定的重合现象,尤其是3种栎树的花期存在普遍重合现象,为3种栎树的杂交提供了可能。(3)叶片形态差异性研究中:应用:(1)普氏叠印法(Generalized Procrustes Analysis,GPA)将两物种的所有个体进行叠印,以散点图的形式表现出两个树种叶片各自的平均形态,并将叶形数据分为了叶片大小和叶片形状。(2)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叶形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使用前两个PC轴数据研究这两个物种的叶形变异,结果表明两树种的叶片形态存在显着差异。(3)异速生长分析(Two Blocks Partial Least Squares,2B-PLS)用来分析叶片形状和大小的共变关系,即异速生长。研究发现这两个树种的叶片均存在异速生长模式,即随着叶片越来越大,这两个树种的叶片形态都各自有明显的变化。(4)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A),基于判别函数利用叶片的形态将样品进行归类判别,结果表明槲栎和槲树通过它们的叶片形态特征可以完全的被区分开来,区分率达百分之百。(4)叶片氮元素含量差异性研究中: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海拔高度槲栎叶片中的氮元素含量是有差异的。利用SPSS软件对槲栎叶片中氮元素含量与地理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槲栎叶片的氮元素含量与这几个调查采样地点经度和纬度的相关性不显着,但与海拔高度这一地理因子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这几个调查采样地点的海拔越高,槲栎叶片的氮元素含量越低。

容怀钰[3](2020)在《“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大跃进”高潮时期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下,1958年12月出现了以改善环境面貌为目的的“大地园林化”号召,引领了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发展高潮,推动了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多方面进展。结合建国后的历史背景和园林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收集、整理、解读“大地园林化”的相关文献史料,详细考察了文献作者的社会认知,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从“社会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还原了“大地园林化”号召内涵和运动概貌,分析了“大地园林化”在新时代的演变,诠释了这场运动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进而为现代园林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史料,文章发现“大地园林化”这一着名运动的延续,是国家重视和全民行动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自主性、义务性、系统性等特征。从政治领导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大众,都在这场广泛的全民性绿化运动中有所贡献,是“全民动员”的完美体现;另一方面,要实现全大地的绿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从山地、平原、四旁及空地处,广泛种植,实现绿化、美化、园林化,是“全域绿化”的集中体现。“大地园林化”号召在发起之初,受时代大背景所限,更多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绿化愿景,但在当今,基于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政策,合理延续“大地园林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李巧宁[4](2019)在《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分析了乡土树种的地域性表达,其具有稳定的生态效益、适应性强、低成本等优点,阐述了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限制因素,提出了乡土树种未来发展的对策。

梁俊林,毛绘友,郭丽,付杨,吴福忠,张健,刘洋[5](2019)在《遮阴对3种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探讨3种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幼苗在遮荫条件下的生长及光合作用,为城市绿化乔木树种的引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在遮阴处理(50%和80%的遮阴率)与无遮阴(CK)对照条件下,探究桢楠(Phoebe zhennan)、红椿(Toona cili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3个珍贵乡土树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形态和生理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遮荫处理下的地径和苗高大部分均小于对照组,其中香樟最为显着。在各处理间,3种乡土树种的平均叶面积均差异显着(P<0.05),含水率差异均不显着(P>0.05),红椿比叶面积的变化较大,而香樟和桢楠没有明显的变化。香樟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其含量都增加;桢楠的叶绿素a、总叶绿素含量和红椿的叶绿素b随着遮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桢楠的叶绿素b含量增加,而红椿的叶绿素a及总叶绿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香樟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降低,气孔导度在不同遮阴处理下差异均显着(P<0.05);红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胞间CO2浓度升高;桢楠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呈现不同程度降低,蒸腾速率升高。香樟和桢楠对遮阴的适应性较强,而红椿则适宜在强光照条件下栽植,这为城市园林绿化乔木树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闫蓬勃[6](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吴佳臻[7](2019)在《北京市基调、骨干树种评价选择及保护利用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打造北京市植被景观特征,选择基调、骨干树种及它们的构成方式成为重中之重,依据北京市历史文化、适生植物条件结构分析、北京市植被现状分析、树种所形成的的景观格局、现存苗木资源情况和近十年树种规划及其利用中推论选择。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没有对基调、骨干树种进行明确界定及科学选择。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结合国内外研究机构与学者对于基调、骨干树种界定的动态,从不同视角,完整并分类描述其具体概念,研究目标是科学推论北京基调、骨干树种,为北京市不同地形优质植被构建,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北京常见或乡土树种的调查得出北京地区适生树种,涵盖北京市历史悠久的城区16个行政分区,根据北京地貌分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树种,在进行前期调查优良林分筛选后,逐个进行实地调研,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北京市基调、骨干树种选择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初选和决选,分别确定了北京市市域范围内平原和山区的基调、骨干树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北京主要造林绿化树种及乡土树种现状分析:即分析北京市所处季候区中自然植被群落的组成案例,形成统一的典型代表性,分析群落中树种出现频次及优势树种占比,可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同时随机选取同温度季候条件下样地,得出该季候区植被群落树种组成的典型特点,并进行总结,将其首先作为基调骨干树种选择的重要科学依据。②北京基调、骨干树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前期调查和现状分析,结合北京市行政区划,根据现有基调、骨干树种研究动态,进行子目标层的划分,最终落实到具体指标层,随即进行综合加权,形成总目标层的得分制排名,排名靠前的可供推荐选择。对比前期树种规划中北京市绿地系统对于基调、骨干树种的选择,进行评价分级,再次复核评定结果,反馈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正确性,随后咨询专家得出最终结论。③北京基调、骨干树种评价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根据树种选择结果,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策略的探究,形成母树林选择评价体系,同时进行外业调查,对于树种的保护利用落实到具体行动。从以上分析中,明确选择构成城市林分结构的基调、骨干树种,并且对其加以重视,在之后的规划中形成定式,打造地域特色,并且满足植物对环境和土壤的要求。树种明确后,根据专家建议及种苗规划,提出针对性的基调、骨干树种保护利用策略,形成完整合理的保护利用体系。④北京基调、骨干树种保护利用规划:根据前三项所做研究,同时也为北京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工程规划(2018-2025年)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包括进行良种繁育基地的优选,加大力度发展基调、骨干树种等,为种质资源的保存及科学发展提供保障。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主成分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进行整个专题的探讨。根据评价体系建立,分别决选出北京市平原、山区的基调、骨干树种,并根据山区选择结果,针对性进行母树林的选择。本文创新点在于在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并没有对基调树种及骨干树种进行明确界定及科学选择,本文利用评价体系,对树种选择进行科学定量定性的评价,并且得出结果,指导北京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及后续树种发展。

赖略[8](2019)在《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供给市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造林绿化行业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业化市场,园林绿化企业发展与造林绿化苗木专业市场发展日趋成熟。投入城市绿化建设的资金多,苗木需求量增大,苗木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如何有效把握苗木的市场行情及需求走势,是苗木企业和种植户的重要思考方向,因此在苗木生产方面力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不盲目跟风生产,供需双方信息及时沟通,加快技术改革,加快建设苗木市场供需平台。河源市苗木市场供给量逐年增长,生产规模及质量也走在广东的前列。但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苗木产业的市场格局、产销形势、供求关系以及交易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使河源市苗木市场更加稳健的发展,在充分了解供给企业苗木生产和市场供给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绿化苗木供给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苗木供给的主客观因素,以实现苗木行业发展的合理规划。首先,本文对造林绿化苗木生产、供给以及供给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其次,界定了苗木、绿化苗木以及造林绿化苗木三个概念,并阐述了供给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的相关内容。根据文献成果和基础理论,设计了市场调查问卷,对河源市城市绿化和苗木市场现状进行了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了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总体生产供应情况、绿化苗木的生产分布情况;并进一步通过建立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价格、成本、信息流通、政策制度和经营风险等几个方面对绿化苗木供给的影响方式及程度。最后,基于前文的研究结论,从技术上、管理等方面,挖掘河源市苗木市场发展的提升空间,提出促进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发展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为:(1)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生产供给有所增长,且种类多样化,但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2)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有城市绿化需求的情况下,价格走势会稳步上升。(3)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企业以私营育苗企业为主,多数为经营型苗圃,且供给结构较为相似。(4)基于河源市32家造林绿化苗木供给企业的调查数据,构建Tobi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生产成本、价格波动、信息流通以及经营风险是影响当前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供给的主要因素。而由于当前河源市乃至广东省范围内苗木供给的相关政策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对政策制度的认知并未能对其生产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5)为促进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的有效供给,需大力推进以下举措:降低生产成本;稳定价格波动;构建信息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经营风险。

亓军红[9](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李冲,韩婧[10](2017)在《乡土树种在成都市公园绿地中的应用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对成都市8个主要城市公园已应用的园林树种进行系统调查,并针对当前乡土树种在应用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结果显示:成都市区公园中已应用的乡土树种有103种,占整个树种总数的63.19%,外来树种60种,占整个树种总数的36.81%;部分外来树种长势较差,与当地的植物特色不协调;近几年来乡土树种在公园绿化中越来越不受重视。

二、试论四川乡土树种在造林绿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四川乡土树种在造林绿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乡土树种在宁化县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宁化县森林资源概况
2 宁化县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2.1 重砍轻造破坏性采伐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2.2 灾害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2.3 不科学的经营措施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3 宁化县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建设的紧迫性
4 宁化县传统的乡土树种生活习性及环境适应性
5 乡土树种在宁化县生态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1 保持林地生产力,不易引起林地退化
    5.2 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5.3 保持森林生物多样性、独特性和完整性
    5.4维护森林的文化底蕴和乡愁
    5.5资源的可再生性

(2)中国北方地区乡土栎属树种物候与叶片性状的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乡土树种资源的研究概况
    1.2 壳斗科栎属的研究概况
        1.2.1 栎属资源调查研究概况
        1.2.2 栎属物候观测的研究概况
        1.2.3 叶片形态的研究概况
        1.2.4 氮元素含量测定的研究概况
        1.2.5 物种介绍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气候概况
    2.3 资源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乡土树种资源的研究方法
    3.2 栎属树种资源调查方法
        3.2.1 北京地区乡土栎属树种调查
        3.2.2 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脑脑峪乡土栎属树种调查
    3.3 几种常见乡土栎属树种的物候观测
        3.3.1 物候观测地概况
        3.3.2 栎属树种物候观测方法
    3.4 栎属树种叶片形态种间差异性研究
        3.4.1 样本采集
        3.4.2 形态学数据获取
    3.5 栎属树种叶片氮元素含量种内差异性研究
        3.5.1 样品采集和处理
        3.5.2 实验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乡土栎属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4.2 物候观测的结果与分析
    4.3 栎属树种叶片形态的种间差异性分析
        4.3.1 普氏叠印法分析
        4.3.2 离群值处理
        4.3.3 形态差异分析
        4.3.4 异速生长分析
        4.3.5 判别分析
        4.3.6 综合分析
    4.4 栎属树种叶片氮元素含量的种内差异性分析
        4.4.1 氮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4.4.2 地理分布对氮元素含量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地园林化”理念与实践研究现状
        1.3.2 “绿化祖国”运动研究现状
        1.3.3 建国以来其他相关“绿色”思想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从“绿化”到“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进程
    2.1 起步时期(1949-1953)
        2.1.1 机构初设,发展教育
        2.1.2 普遍护林与重点造林
        2.1.3 传统造园的延续与开放
    2.2 建设时期(1953-1957)
        2.2.1 “绿化祖国”的提出
        2.2.2 青年群体“大力造林”
        2.2.3 学习“苏联绿化模式”
        2.2.4 造园中学苏与传统辩证应用
    2.3 跃进时期(1958-1960)
        2.3.1 “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2.3.2 发展育苗,加速造林
        2.3.3 普遍绿化与结合生产
    2.4 调整时期(1960-1965)
        2.4.1 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
        2.4.2 “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偏颇
    2.5 停滞与倒退时期(1966-1976)
        2.5.1 “四旁”与平原绿化整顿
        2.5.2 园林绿化的破坏与损失
    2.6 恢复重建与蓬勃发展时期(1976-至今)
        2.6.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针的回归
        2.6.2 “大地园林化”的新发展
        2.6.3 百花齐放的园林建设
    2.7 本章小结
        2.7.1 由点到面,科学规划
        2.7.2 由量到质,合理造林
        2.7.3 由少到多,广泛动员
3 “大地园林化”史料生产的社会动力
    3.1 政治人物的眼界
        3.1.1 绿化理念的前瞻视野
        3.1.2 绿化建设的实践考量
        3.1.3 理性思考与政策延续
    3.2 林业人士的观点
        3.2.1 林业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3.2.2 绿化方向上的规划建设
        3.2.3 林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3.3 农业人士的认知
        3.3.1 林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
        3.3.2 农业园林化的实现措施
    3.4 水利人士的态度
        3.4.1 水土保持与园林化
        3.4.2 黄河两岸的园林化
    3.5 园林人士的理念
        3.5.1 发展大地园林化
        3.5.2 重提大地园林化
    3.6 大众媒体的传播
        3.6.1 大众文学艺术传播
        3.6.2 区域社会活动领域传播
    3.7 本章小结
        3.7.1 政治人物率先引导了“大地园林化”
        3.7.2 各类专家理性推动了“大地园林化”
        3.7.3 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了“大地园林化”
4 “大地园林化”农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4.1 以防护为主的造林
        4.1.1 水土保持林
        4.1.2 水岸防护林
        4.1.3 农田防护林
        4.1.4 护村林
    4.2 以生产为主的造林
        4.2.1 用材林
        4.2.2 特用经济林
        4.2.3 苗圃
        4.2.4 果园
    4.3 基于交通线路的造林
        4.3.1 铁路
        4.3.2 公路
        4.3.3 交叉口
        4.3.4 道路绿化
    4.4 本章小结
        4.4.1 实施统一规格标准,超量完成造林任务
        4.4.2 树种选择的单一化,栽植质量良莠不齐
5 “大地园林化”园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5.1 公共绿地的园林化
        5.1.1 公园园林化
        5.1.2 车站园林化
        5.1.3 纪念地园林化
        5.1.4 广场绿化
    5.2 专用绿地的园林化
        5.2.1 居住区园林化
        5.2.2 学校园林化
        5.2.3 工厂园林化
    5.3 本章小结
        5.3.1 生产化的大众造园
        5.3.2 地域性的园林差异
        5.3.3 愿景式的理想规划
6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1.1 “园林化”的生产生态认知
        6.1.2 社会认知下的全民性运动
        6.1.3 社会实践下的理想与现实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乡土树种的优点
    1.1 乡土树种能很好地进行地域性表达
    1.2 乡土树种具有稳定的生态效益
    1.3 乡土树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的能力
    1.4 乡土树种可实现低成本、低维护
2 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应用中的限制因素
3 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的对策

(5)遮阴对3种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方案设计
    1.3 数据测量
        1.3.1 地径和苗高测定
        1.3.2 生理指标测定
        1.3.3 光合速率测定
        1.3.4 叶绿素含量测定
        1.3.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3个树种地径和苗高的变化
    2.2 3个树种的生理指标变化
    2.3 3个树种的叶绿素含量变化
    2.4 3个树种光合作用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3.1 遮阴处理对树种生长的影响
    3.2 遮阴处理对树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 遮阴处理对树种光合作用的影响

(6)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北京市基调、骨干树种评价选择及保护利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树种选择的相关认知
        1.3.2 基调、骨干树种选择的研究动态
        1.3.3 基调、骨干树种选择研究的不同观点
        1.3.4 乡土树种与基调、骨干树种的概念划分
        1.3.5 北京绿地系统构建及城市绿化树种规划研究关注的问题
    1.4 树种选择及评价原则
    1.5 北京基调、骨干树种选择总则
        1.5.1 基调树种
        1.5.2 骨干树种
        1.5.3 二者关系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研究重点
    1.8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9 研究方法
        1.9.1 层次分析法
        1.9.2 主成分分析法
        1.9.3 相关性分析法
        1.9.4 文献调查法
        1.9.5 比较研究法
        1.9.6 实地调研法
    1.10 研究技术路线
    1.11 样地复查内外业设置
        1.11.1 外业调查方案
        1.11.2 内业分析实验
        1.11.3 预期收获数据库及目标
2 北京主要造林绿化树种及乡土树种现状分析
    2.1 北京市自然条件概况
        2.1.1 地形多样,“北京湾”由山区向平原过渡
        2.1.2 气候和自然灾害
    2.2 水、土资源特点
        2.2.1 水文条件
        2.2.2 土壤特点
    2.3 海拔梯度变化构建丰富植被多样性
        2.3.1 植被丰富,形式多样
        2.3.2 植被按照海拔垂直分层分布
        2.3.3 植物区系及周边区域植被分布
    2.4 森林资源状况
    2.5 乡土物种运用现状
        2.5.1 乡土物种数量及种类
        2.5.2 乡土物种分布
        2.5.3 乡土树种应用现状及展望
    2.6 北京树木历史文化
        2.6.1 古树资源
        2.6.2 古树文化
    2.7 北京市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评价分数标准总则
3 北京市平原区基调、骨干树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3.1 平原区基调、骨干树种具体定义
    3.2 平原区评价指标的选择
        3.2.1 北京市历史文化分析
        3.2.2 北京市平原区适生植物条件结构分析
        3.2.3 北京市平原区现状条件分析
        3.2.4 树种所形成的景观格局
        3.2.5 现存苗木资源情况
        3.2.6 近十年来北京市平原区树种规划及其利用
    3.3 平原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 平原区权重值计算
    3.5 北京市平原区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评价分级细则
    3.6 平原区乔木的综合评价排序
    3.7 平原区树种评价选择结果
4 北京市山区基调、骨干树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4.1 山区基调、骨干树种具体定义
    4.2 山区评价指标的选择
        4.2.1 北京市历史文化分析
        4.2.2 北京市山区适生植物条件结构分析
        4.2.3 北京市山区现状条件分析
        4.2.4 树种所形成的景观格局
        4.2.5 近十年来北京市山区树种规划及其利用
    4.3 山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山区权重值计算
    4.5 北京市山区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评价分数标准
    4.6 山区乔木的综合评价排序
    4.7 山区树种评价选择结果
5 北京市山区主要基调、骨干树种良种基地建设研究
    5.1 山区主要基调、骨干树种良种基地调查与分析
        5.1.1 确定树种选择
        5.1.2 样地调查概况
        5.1.3 土壤情况
        5.1.4 更新情况统计
    5.2 北京市初选15种树木良种基地评价
        5.2.1 本次规划中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内容及总原则
        5.2.2 母树林营建技术及要求
        5.2.3 母树林经营管理
        5.2.4 良种基地(母树林)评价指标的选择
        5.2.5 北京市初选15种树木良种基地评价体系
        5.2.6 良种基地(母树林)选择权重值计算
        5.2.7 良种基地(母树林)选择评价分数标准
        5.2.8 基地评分结果排序
        5.2.9 基地选择建议
    5.3 北京市山区基调、骨干树种保护利用规划现状
        5.3.1 林木种质资源现状
        5.3.2 存在问题
    5.4 北京市山区基调、骨干树种保护利用规划预期及策略(2018-2025)
        5.4.1 建设初期(2018-2019)
        5.4.2 建设中期(2020-2021)
        5.4.3 建设后期(2022-2025)
        5.4.4 规划指导北京树种发展态势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研究成果
        6.1.2 评价体系权重赋值结果
        6.1.3 北京市基调、骨干树种选择评价结果
        6.1.4 山区母树林良种基地选址结果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供给市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
        1.5.1 问卷设计
        1.5.2 调查地点
        1.5.3 样本选择
        1.5.4 数据使用原则与方法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造林绿化苗木生产研究
        2.1.2 造林绿化苗木供给研究
        2.1.3 造林绿化苗木供给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2.1.4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苗木
        2.2.2 绿化苗木
        2.2.3 造林绿化苗木
        2.2.4 供给理论
        2.2.5 外部性理论
3 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供给分析
    3.1 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总体生产供给分析
        3.1.1 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的育苗面积
        3.1.2 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的产量
        3.1.3 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供给类型
        3.1.4 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供给品种
        3.1.5 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供给价格走势
    3.2 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的生产分布
        3.2.1 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的生产及分布
        3.2.2 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供给途径
        3.2.3 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供给企业类型
4 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供给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供给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1 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分析
        4.1.2 影响价格的因素分析
        4.1.3 影响市场信息流通的因素分析
        4.1.4 影响政策制度环境的因素分析
        4.1.5 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4.2 变量选取
    4.3 模型建立
    4.4 回归结果与分析
        4.4.1 生产成本对造林绿化苗木供给的影响分析
        4.4.2 价格波动对造林绿化苗木供给的影响分析
        4.4.3 信息流通对造林绿化苗木供给的影响分析
        4.4.4 政策制度对造林绿化苗木供给的影响分析
        4.4.5 经营风险对造林绿化苗木供给的影响分析
5 促进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发展的建议
    5.1 降低生产成本
    5.2 稳定价格波动
    5.3 构建信息平台
    5.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5.5 降低经营风险
6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河源市绿化苗木市场发展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9)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10)乡土树种在成都市公园绿地中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和公园访谈
    2.2 实地踏勘和调查
    2.3 统计分析法
    2.4 比较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公园乡土树种的应用情况
    3.2 成都城市公园乡土树种应用现状
    3.3 乡土树种在成都城市公园绿化中的应用趋势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四、试论四川乡土树种在造林绿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乡土树种在宁化县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作用[J]. 周晓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20(20)
  • [2]中国北方地区乡土栎属树种物候与叶片性状的差异性研究[D]. 陈昊.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D]. 容怀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李巧宁. 现代园艺, 2019(19)
  • [5]遮阴对3种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 梁俊林,毛绘友,郭丽,付杨,吴福忠,张健,刘洋.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9(04)
  • [6]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北京市基调、骨干树种评价选择及保护利用策略[D]. 吴佳臻.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河源市造林绿化苗木供给市场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赖略.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9]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乡土树种在成都市公园绿地中的应用探析[J]. 李冲,韩婧. 南方农业, 2017(18)

标签:;  ;  ;  ;  ;  

四川乡土树种在造林绿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