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购销市场化后浙江省粮食市场的培育与建设

粮食购销市场化后浙江省粮食市场的培育与建设

一、粮食购销市场化后浙江省粮食市场培育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刘奇峰[1](2020)在《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既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亦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不仅关联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更是国家安全、和谐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而各级政府都尤为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出台了种种粮食安全管理政策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方政府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而实施的管理策略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在广泛研究国内外粮食安全概念、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安全评价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J省B县在粮食安全管理方面施行的政策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梳理,运用基于熵权的TOPSIS方法从供给侧、获得性、平稳性、持续性四个方面对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了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策略在“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粮食流通管理、粮食供需管理”等重点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粮食安全管理水平先进国家和国内粮食安全发展先进的市、县的经验,运用公共经济学理论、经济安全理论、产业安全理论和公共产品相关理论,从改进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强粮食质量管理、整合仓储设施布局、拓展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强化粮食安全理念等5个方面提出提高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水平策略。

耿仲钟[2](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杜玲玲[3](2016)在《粮农满意度视角下的粮食订单收购服务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文中指出粮食订单,本质是一种契约,是近几年来实行的一种新型粮食购销合同。粮食种植前,具有收购资格的企业和经营者用签订合同的方式向粮食生产者下单,确定收购粮食的品种与价格、数量与履约的时限等。本文基于粮农满意度视角,以浙江省某县级市桐乡市为例,着重分析现行粮食订单收购服务体系的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进一步丰富和补充我国订单粮食收购服务体系的理论成果和研究内容,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对提升粮农对政府的满意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的绪论,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公共政策执行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粮食订单的内涵等。第三部分为我国现行粮食订单收购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当前在粮食订单数量逐年增长、粮食订单工作更加科学、粮食订单服务日渐完善的情况下依旧存在农民种植意愿下降、部分粮农存在多方签订单、当前订单数量相对偏少等问题。第四部分为调查问卷的总结分析,介绍了数据来源、样本结构及研究发现。第五部分为完善粮食订单收购服务的对策与建议。与此同时,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来进行研究。

杨月锋[4](2015)在《福建省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种粮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目前我国乡村人口数量约6.2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为45.27%,乡村农户约2.68亿户。农户家庭是一个庞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群体。作为连接粮食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环节,农户粮食储备在满足家庭粮食消费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户家庭的粮食储备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50%,其总量及空间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状况。作为国家粮食储备的有效补充,农户分散的粮食储备可弥补国家粮食集中储备在库容小、储备能力不足、占用资金大、陈粮轮换不及时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同时又具有储粮成本低、距离市场近、出售灵活且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释放等特点,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粮食消费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农户的粮食储备行为属于农户家庭的一般经济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然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户家庭开始逐渐放弃传统的储粮行为,尤其是在粮食主销区和粮食市场发达地区,农户家庭的粮食储备水平明显下降。作为全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福建省近年来的粮食产需缺口平均每年都在1000万吨左右,农户家庭的粮食消费安全令人担忧。除了依靠市场供给粮食保障消费,鼓励种粮农户家庭通过自有储备满足自身口粮需求,不失为一种既能通过分散储粮增进农户家庭粮食消费安全感,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供给压力和降低粮食供给成本的做法。在粮食战略安全和国家利好政策这一背景下,基于当前农户储粮意愿减弱的客观现实,开展主销区种粮农户的储粮行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极具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福建省种粮农户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研读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和农户访谈,构建了农户粮食储备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农户储粮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识别;然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储粮行为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进行了分析,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对农户储粮行为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为政府制定促进农户积极储粮和引导农户科学储粮的政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文献研究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相关理论,对农户储粮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系统归纳,表现为5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粮食的产售储用情况、粮食市场体系及价格、政府政策及补贴措施、自然及社会环境条件,共设计了31个变量指标。(2)对福建省种粮农户实施问卷调查,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农户储粮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粮食市场影响因子、农户态度认知影响因子、农户家庭特征影响因子、政府政策影响因子、粮食储备条件影响因子、户主年龄影响因子等6个因子变量对农户是否储粮这一行为决策产生了显着影响,共产生了21个关键变量。(3)在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的基础上,针对调查样本中的储粮农户,进一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关键影响因素对农户储粮行为的作用路径,得出了7条主要的路径关系,分别是:“行为主体特征”、“储备对象特征”、“粮食市场因素”和“政府政策因素”均对“农户储粮行为”有显着的直接影响,其中“粮食市场因素”通过“储备对象特征”、“行为主体特征”对“农户储粮行为”有显着的间接影响,“政府政策因素”通过“储备对象特征”对“农户储粮行为”有显着的间接影响。(4)针对上述研究结果,从行为主体层面提出了全面提升农户储粮意识和分类引导农户储粮行为、从储备对象层面提出了支持农户粮食生产行为和探索农户储粮新型模式、从粮食市场层面提出了发挥市场价格引导作用和保障粮食流通渠道顺畅、从政府政策层面提出了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和建立储粮补贴长效机制等促进农户积极储粮和引导农户科学储粮的对策及政策建议。本研究构建了农户储粮行为潜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进一步对农户储粮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丰富了农户储粮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证研究成果;同时,本研究从农户微观层面出发,运用实地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地发掘种粮农户的储粮动机和目的,找出影响农户储粮行为的关键因素,为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储粮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高瑛[5](2006)在《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此,中央政府把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根据资源禀赋、经济制度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制订不同的粮食政策,但总的来说就是对其购销实行各种管制措施,以保障粮食安全。 本研究以粮食安全保障为着眼点,通过对粮食安全现状和粮食各产销环节(生产、流通、国际贸易和消费)的分析,指出粮食产销利益失衡是影响我国安全保障的重要因素。从粮食安全现状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近些年,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从1980—2003年粮食安全各个评价指标实际值变动情况及粮食安全指数综合评价值看,粮食产量波动和价格波动对粮食安全影响最大,粮食贸易和储备对粮食安全影响较小。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由国内的生产和流通所引起。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贸易各个环节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也支持了上述的研究结论。这样一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就必须从解决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着手。 在对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的分析中,笔者重点分析了粮食产销利益失衡的原因、粮食产销利益主体以及粮食产销利益失衡的表现。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的出现既有政策上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工业偏向的发展战略使得农业剩余成为工业化原始资金积累的源泉,而传统的粮食统购统销加剧了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通过对粮食产销利益主体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利用博弈的方法分析粮食产销利益失衡可以发现利益的流向及其具体表现,即粮食生产者利益向经营者和消费者转移、粮食主产区利益向粮食主销区转移(进一步表现为粮食主产区政府利益向主销区政府转移)。 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给,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充分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但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相比,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存在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益协调政策缺乏、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解决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必须借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长效机制。 建立新型粮食产销协作关系是建立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我

徐建春[6](2005)在《粮食流通体制与耕地保护政策法规调整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8-2000年,浙江省率先在全国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研究表明,粮改以后出现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粮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农用地结构变化(耕地减少,园地、鱼塘等增加)→与现行耕地保护政策法规若干条款的矛盾。文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耕地保护、乡村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在浙江各地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浙江粮改后对耕地保护的新举措——将优质园地补划为基本农田等措施。提出转变耕地保护观念、拓展耕地保护内涵、在省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措施,并对耕地保护法规若干条款提出了修改和调整的建议。

罗守全[7](2005)在《中国粮食流通政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敏感问题,同时又是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长期潜心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粮食流通对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2004年,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标志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行政策的不完善,当前我国粮食流通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粮食信贷支持政策不完善、粮食产销区的购销协作关系不稳定、政府粮食储备管理机制不活、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滞后,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会阻碍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本文认为,解决我国粮食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供求引导粮食流通。其次,为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保证粮食安全,政府必须对粮食流通实施宏观调控。最后,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应注意把握好方式和力度,防止干预过度。 在粮食收购问题上,应继续坚持价格支持政策,这是当今世界各国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的通行做法。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应借鉴美国、欧盟等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为将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对市场干预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应采取直接价差补贴方式。 在粮食信贷问题上,政府必须给予政策性金融支持。在粮食市场放开后,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农业发展银行在粮食信贷资金供应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惜贷”现象是正常的。为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对粮食信贷的支持,需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剥离企业的政策性债务,提高其资产质量和还贷能力;同时需要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向粮食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政府应该对其他金融机构从事粮食信贷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措施。 在粮食产销区购销协作问题上,中央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粮食产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可以使粮食合理有序地从粮食产区向粮食销区流动,有利于发挥产销区各自的比较优势。当前,产销区购销协作关系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受短期利益的驱使。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粮食风险基金分配方式的办法,打破过去地方政府博弈的低效率均衡,促进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真正形成。 在政府粮食储备问题上,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承储企业管好储备粮的积极性。在储备粮轮换方面,应通过粮食批发市场运用招标和拍卖机制进行操作,降低轮换成本,更好地发挥调控作用。 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问题上,为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促进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应适当保留部分效益比较好的国有骨干粮食企业,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改组改造。 总之,只有妥善解决上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才能保证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王跃梅[8](2004)在《浙江粮食市场化与粮食安全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浙江在粮食供需上一直采取以区域自给、自我平衡为主的政策,从80年代中期开始粮食生产逐步弱化,比较优势已不复存在,产需缺口逐年扩大,2001年国务院决定浙江等省市实施粮食市场化改革。随着浙江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消费结构的变化等,各级政府粮食行政部门直接掌握和可以调控的粮源大幅度减少,对外依赖加大,区域粮食安全体系变数加大。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浙江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中,如何保持持续稳定的粮食获取能力,实现与省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可持续粮食安全;如何保证“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安全的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维持一种健康、活跃的生活”,已成为必须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浙江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与实现粮食安全目标是相一致的,从浙江粮食供求趋势看,自给自足的政策选择不仅导致资源配置低效,而且不利于安全水平的提高。浙江粮食购销市场化对吸纳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稳定粮价,实现粮食供求动态平衡,加速建设全国统一的粮食大市场,发挥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各自的区位优势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构框架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导言,第二部分是对浙江粮食体制演变分析;第三部分分析市场化进程中浙江粮食供求变化及存在的风险;第四部分提出了浙江粮食安全发展战略的选择;并探讨浙江粮食市场化中的政府作用的边界。第五部分是结束语。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深刻了解浙江粮食供求现状,分析对粮食市场具有长远影响的推动因素。结合浙江省情,发挥浙江比较优势,通过制度安排构建高效的市场运行体系,建立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等,为销区浙江粮食安全的政策选择提供参考。

宁自军[9](2004)在《粮食购销市场化与主销区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国务院对包括浙江省在内的8个主销区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这项改革要求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可调控库存和财政支农力度,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必将对销区粮食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文章以具有浙江"粮仓"之称的嘉兴市为例,就主销区粮食安全的现状及粮食购销市场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

沈国强[10](2003)在《粮食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浙江农业结构变化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2001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粮食市场化改革,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把农业生产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农户,引导农户以市场为导向,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市场化环境。因此如何研究粮食市场化改革对浙江农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问题,将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在简单回顾与评述粮改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浙江农业结构变化的历史进程,并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了粮改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程度,以及基于成本比较分析了浙江主要农作物的国内和省内区域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进一步优化浙江农业结构的有关政策建议。 本文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导论部分,主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现状。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中,首先阐述了粮改历程分为市场化起步、“双轨制”和以浙江为代表的新一轮粮改等三个阶段,接下来对浙江粮改政策主要内容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相关评述。 第三部分,在介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浙江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农业总产值比重、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以及种植业比重都呈大幅下降趋势、农业产业结构呈多元化发展和粮经作物结构比长期相对稳定而2000年后大幅度向经济作物倾斜等主要特征。 第四部分,本文就粮改政策对浙江种植业生产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量经济实证分析。其中,实证分析结果,粮改政策对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动具有明显的负向效应。 第五部分,经过基于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对国内、省内主要农产品区域的生产比较优势的分析,其结果显示出:(1)与国内省份比较浙江总体上缺乏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比较优势;(2)浙江省各地区就不同农作物的生产比较优势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3)就不同品种的稻谷生产方面,浙江的有些区域仍具有一定生产比较优势。 经过前面几部分的阐述和分析之后,在本文的最后部分从进一步调减粮棉油种植面积、培育市场化农地流转、加快农作物品种更新、提高龙头企业带头作用、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就浙江农业结构优化问题的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二、粮食购销市场化后浙江省粮食市场培育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粮食购销市场化后浙江省粮食市场培育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粮食安全
        2.1.2 粮食安全管理策略
        2.1.3 粮食安全等级
        2.1.4 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经济学理论
        2.2.2 经济安全理论
        2.2.3 产业安全理论
        2.2.4 公共产品理论
第三章 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状况及存在问题
    3.1 粮食安全管理状况
        3.1.1 粮食生产安全状况
        3.1.2 粮食供需管理情况
        3.1.3 粮食流通管理情况
        3.1.4 粮食储备管理情况
        3.1.5 粮食安全管理政策情况
    3.2 基于熵权的TOPSIS法的粮食安全管理评价实证分析
    3.3 生产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3.3.1 耕地保护水平不高
        3.3.2 粮食生产科技基础设施薄弱
        3.3.3 粮食补贴政策种类少
        3.3.4 培育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能力不强
    3.4 供需安全管理
        3.4.1 粮食消费的结构矛盾突出
        3.4.2 粮食质量监管水平低
    3.5 储备安全管理
        3.5.1 粮食储备库点规划布局不合理
        3.5.2 县级粮食储备规模不到位
    3.6 流通安全管理
        3.6.1 粮油供应网络建设水平不高
        3.6.2 粮食产业支持力度不够
        3.6.3 粮食交易市场化水平低
        3.6.4 粮食物流体系发展缓慢
第四章 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4.1 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4.2 区域自身资源劣势
    4.3 人力资源匮乏
    4.4 粮食产业经济内生动力不足
    4.5 粮食安全改进政策施行压力较大
第五章 国内外在粮食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
    5.1 西方国家粮食安全管理政策案例
        5.1.1 美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5.1.2 新西兰的农业改革和科技创新
    5.2 东方国家粮食安全管理政策案例
        5.2.1 新加坡的立体食品生产科技
        5.2.2 日本的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5.3 国内粮食安全管理尖端市县
        5.3.1 苏州的国家级示范粮安工程
        5.3.2 宝应的国粮企改革
第六章 提高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6.1 改进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6.1.1 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
        6.1.2 发挥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
        6.1.3 改进粮食生产补贴政策
        6.1.4 发展新型粮食经营主体
    6.2 加强粮食质量管理
        6.2.1 健全粮食调控机制
        6.2.2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6.3 整合仓储设施布局
        6.3.1 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
        6.3.2 创新地方粮食储备机制
    6.4 拓展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
        6.4.1 建设一体化粮食供应链
        6.4.2 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6.4.3 构建多层次粮食市场体系
        6.4.4 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
    6.5 强化粮食安全理念
        6.5.1 强化区域粮食安全理念
        6.5.2 建立粮食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6.5.3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3)粮农满意度视角下的粮食订单收购服务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粮食订单概念界定
        一、粮食订单的起源
        二、粮食订单的发展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一、公共政策执行含义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和模式
    第三节 顾客满意度理论
        一、顾客满意度概念
        二、顾客满意度类型与特性
第三章 粮食订单收购服务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粮农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一、内部因素
        二、外部因素
    第二节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一、调查问卷
        二、数据来源
        三、样本结构
        四、研究发现
    第三节 粮食订单收购服务面临的问题
        一、种粮比较效益偏低
        二、收购环节仍有漏洞
        三、订单数量相对偏少
第四章 粮食订单收购服务体系构成与发展
    第一节 粮食订单收购服务体系的构成
        一、订单收购服务体系基本内容
        二、订单收购服务体系主要功能
    第二节 粮食订单收购服务体系的发展
        一、粮食订单数量逐年增长
        二、粮食订单工作更加科学
        三、粮食订单服务日渐完善
第五章 粮农满意度视角下粮食订单收购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完善粮食订单政策
        一、制定配套扶持政策
        二、提高农业补贴
        三、加大金融扶持
    第二节 提升订单收购服务质量
        一、完善传统服务
        二、开展一站式服务
        三、提升服务水平
    第三节 加强粮食订单扶持力度
        一、改善生产条件
        二、培育规模种粮户
        三、增加粮食订单数量
    第四节 提高粮食订单种植效益
        一、加大科学种粮力度
        二、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三、推进粮食品种改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福建省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种粮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文献述评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2.1.1 研究对象
        2.1.2 相关概念
    2.2 相关文献述评
        2.2.1 关于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研究
        2.2.2 关于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研究
        2.2.3 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发和借鉴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公共物品理论
        2.3.2 市场供求理论
        2.3.3 理性行为理论
        2.3.4 委托代理理论
3 农户粮食储备现状分析
    3.1 我国农户粮食储备发展阶段
        3.1.1 无粮可储阶段(1949-1952年)
        3.1.2 有粮无储阶段(1953-1984年)
        3.1.3 储粮饱和阶段(1985-2003年)
        3.1.4 储粮稳定阶段(2004年至今)
    3.2 我国农户粮食生产、销售、储备及消费情况
        3.2.1 农户粮食生产情况
        3.2.2 农户粮食销售情况
        3.2.3 农户粮食储备情况
        3.2.4 农户粮食消费情况
    3.3 福建省粮食生产概况及农户储粮现状
        3.3.1 福建省粮食生产概况
        3.3.2 福建省农户储粮现状
4 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理论分析
    4.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4.1.1 理论简述
        4.1.2 理论启示
    4.2 农户储粮行为特征
        4.2.1 生存理性与市场理性并存
        4.2.2 储粮成本、收益与风险并存
        4.2.3 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并存
    4.3 农户储粮行为测量变量设计
        4.3.1 农户粮食结转储备量
        4.3.2 农户年末存粮数量
    4.4 农户储粮行为潜在影响因素确定
        4.4.1 因素之一: 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
        4.4.2 因素之二: 粮食的产售储用情况
        4.4.3 因素之三: 粮食市场体系及价格
        4.4.4 因素之四: 政府政策及补贴措施
        4.4.5 因素之五: 自然及社会环境条件
5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农户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过程
        5.1.2 问卷主要内容
    5.2 数据收集
        5.2.1 调查区域选择
        5.2.2 数据收集过程
    5.3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分析
        5.3.1 样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5.3.2 样本农户家庭粮食生产情况
        5.3.3 样本农户家庭粮食出售情况
        5.3.4 样本农户家庭粮食储备情况
        5.3.5 样本农户家庭粮食消费情况
        5.3.6 样本农户家庭收入情况
        5.3.7 样本农户储粮态度认知
6 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6.1 分析方法选择
        6.1.1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
        6.1.2 Logistic回归分析法
    6.2 数据的信效度检验
        6.2.1 信度检验
        6.2.2 效度检验
    6.3 因子分析模型
        6.3.1 因子分析前提条件
        6.3.2 因子提取
        6.3.3 因子命名
        6.3.4 因子得分计算
    6.4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6.4.1 模型建立
        6.4.2 结果分析
7 关键影响因素对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作用路径
    7.1 研究方法选择
    7.2 变量设计
    7.3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7.3.1 结构方程概念模型
        7.3.2 研究假设
    7.4 模型实证分析
        7.4.1 量表信效度检验
        7.4.2 初始模型检验
        7.4.3 模型修正与评价
        7.4.4 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
    7.5 模型结果讨论
        7.5.1 行为主体特征讨论
        7.5.2 储备对象特征讨论
        7.5.3 粮食市场因素讨论
        7.5.4 政府政策因素讨论
8 引导农户科学储粮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8.1 行为主体层面
        8.1.1 全面提升农户储粮意识
        8.1.2 分类引导农户储粮行为
    8.2 储备对象层面
        8.2.1 支持农户粮食生产行为
        8.2.2 探索农户储粮新型模式
    8.3 粮食市场层面
        8.3.1 发挥市场价格引导作用
        8.3.2 保障粮食流通渠道顺畅
    8.4 政府政策层面
        8.4.1 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
        8.4.2 建立储粮补贴长效机制
9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储粮行为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进行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假说和研究内容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理论基础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五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第二节 我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第三节 粮食流通与我国粮食安全
    第四节 我国粮食消费、贸易与粮食安全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分析
    第一节 粮食产销利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粮食产销利益主体分析
    第三节 粮食产销利益失衡分析
第四章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及评价——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比较
    第一节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主要政策简介
    第二节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简介
    第三节 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看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主要缺陷
第五章 我国粮食产销协作关系研究
    第一节 粮食产销协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粮食产销协作模式现状
    第三节 粮食产销协作机制的委托——代理分析
    第四节 新型粮食产销协作模式的构建
第六章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实施方案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路径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粮食流通政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粮食流通概论
    第一节 粮食与粮食流通
    第二节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第三节 世界主要国家粮食流通体制
    第四节 文献综述及评价
第三章 粮食收购问题研究
    第一节 我国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粮食收购政策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粮食收购政策的设计思路
第四章 粮食信贷问题研究
    第一节 我国粮食信贷政策的实践与发展
    第二节 粮食购销市场化过程中农发行惜贷现象分析
    第三节 粮食市场放开后银行信贷博弈分析
第五章 粮食产销区购销协作关系研究
    第一节 粮食产销区粮食购销协作关系发展回顾
    第二节 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产销区建立稳定购销协作关系的机制设计
第六章 政府粮食储备问题研究
    第一节 我国政府粮食储备的建立和发展概况
    第二节 政府储备粮储存管理的委托一代理机制设计
    第三节 政府储备粮轮换的招标机制设计
第七章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研究
    第一节 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民营化
    第三节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展望
第八章 总结
    第一节 政策建议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浙江粮食市场化与粮食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导言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 论文研究的观点与内容简介
2.浙江粮食体制演化分析
    2.1 浙江粮食体制演化分析
        2.1.1 粮食商品的特点和粮食安全的机理分析
        2.1.2 浙江粮食体制演化分析
    2.2 浙江粮食市场化的实施背景与内容
    2.3 浙江粮食的现状分析
3.市场化进程中的浙江粮食供求分析
    3.1 浙江内外部粮食供求分析
        3.1.1 浙江内外部粮食供给分析
        3.1.1.1 浙江外部粮食供给分析
        3.1.1.2 浙江粮食生产及其综合能力分析
        3.1.2 浙江粮食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3.1.2.1 浙江粮食需求分析
        3.1.2.2 影响浙江粮食需求的因素分析
    3.2 浙江粮食产需缺口及供求均衡条件分析
        3.2.1 浙江粮食产需缺口状况
        3.2.2 浙江粮食均衡条件分析
        3.2.2.1 粮食均衡指标体系
        3.2.2.2 粮食自给率分析
        3.2.2.3 粮食储备规模的确定
        3.2.2.4 流通能力的制约
        3.2.2.5 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3.3 浙江粮食风险分析
        3.3.1 粮食政策风险
        3.3.2 粮食生产风险
        3.3.3 粮食流通风险
        3.3.4 粮食消费风险
4.浙江粮食发展战略的选择
    4.1 浙江粮食的要素禀赋分析
        4.1.1 比较优势规律与粮食生产
        4.1.2 比较优势化的农业结构
        4.1.3 粮食自给底线与贸易利益
    4.2 浙江粮食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
        4.2.1 粮食产能的储备与转化
        4.2.1.1 浙江土地现状与趋势
        4.2.1.2 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
        4.2.1.3 土地的休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4.2.2 浙江粮食的生产、流通与储备战略
        4.2.2.1.粮食的生产能力的界定
        4.2.2.2 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培育与发展
        4.2.2.3 粮食储备的多元化发展
        4.2.2.4 对付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4.3 浙江粮食发展战略中政府作用的边界
        4.3.1 提供公共服务、影响收入分配
        4.3.2 维护市场秩序、培育市场主体
        4.3.3 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发挥财政功能
        4.3.4 进行制度创新、对资源合理利用的产生影响
        4.3.5 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及必要的行政控制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粮食购销市场化与主销区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粮食安全概念及类型
    1.1 粮食安全的概念
    1.2 粮食安全的类型
2 当前粮食安全衡量标准及嘉兴市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2.1 当前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标
    2.2 嘉兴市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2.2.1 粮食生产安全分析。
        2.2.2 粮食流通供给安全分析。
        2.2.3 粮食消费安全分析。
        2.2.4 粮食质量安全分析。
3 粮食购销市场化对嘉兴市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3.1 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3.2 粮食购销市场化对嘉兴市粮食安全的影响
        3.2.1 粮食购销市场化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
        3.2.2 粮食购销市场化将使本地粮食产量迅速减少, 从而带来粮食的不安全。
4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4.1 稳定财政支农扶农政策, 开展“定单”粮食
    4.2 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促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4.3 创新优化品种, 建立产业化的粮食生产体系
    4.4 扩大储备规模, 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
    4.5 培育壮大粮食批发市场, 完善粮食质量监控体系
    4.6 加强对粮食市场供求的行情分析, 建立科学灵敏的安全预警体系

(10)粮食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浙江农业结构变化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基本思路
    1.4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主要结论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政策的历史变迁
    2.1 市场化改革起步阶段(1979-1984年)
    2.2 “双轨制”阶段(1985-2000年)
        2.2.1 “双轨制”建立和调整阶段(1985-1990年)
        2.2.2 粮食市场三放开阶段(1991-1997年)
        2.2.3 以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重点的新阶段(1998年-2000年)
    2.3 以浙江为代表的新一轮粮改及其实施情况(2001年-至今)
3 粮食政策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浙江农业结构变化及其特征
    3.1 我国农业结构的变迁
        3.1.1 农业结构的界定
        3.1.2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阶段
        3.1.3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诱因分析
        3.1.4 粮食卖难成为历次结构调整的主要诱因
    3.2 浙江省农业结构变化及其主要特征
        3.2.1 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概述
        3.2.2 浙江省的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
        3.2.3 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与粮改的关联性
    3.3 小结
4 粮改政策对浙江粮食生产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
    4.1 粮改政策对浙江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假设
        4.1.1 粮改政策对浙江粮食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
        4.1.2 粮改政策对浙江粮食生产影响的相关假设
    4.2 实证分析
        4.2.1 线性回归模型的变量设置
        4.2.2 线性回归模型结构
        4.2.3 数据来源和计算说明
        4.2.4 参数估计结果和说明
    4.3 小结
5 浙江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及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5.1 研究农产品比较优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5.1.1 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与研究方法
        5.1.2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
    5.2 基于国内资源成本法的浙江省主要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5.2.1 区域和农产品的选择
        5.2.2 数据处理
        5.2.3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分析结果
    5.3 小结
6 新形势下优化浙江农业结构的有关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粮食购销市场化后浙江省粮食市场培育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J省B县粮食安全管理策略研究[D]. 刘奇峰. 苏州大学, 2020(03)
  • [2]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3]粮农满意度视角下的粮食订单收购服务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D]. 杜玲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福建省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种粮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D]. 杨月锋.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5]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 高瑛.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6]粮食流通体制与耕地保护政策法规调整的关系研究[A]. 徐建春. “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2005
  • [7]中国粮食流通政策问题研究[D]. 罗守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06)
  • [8]浙江粮食市场化与粮食安全研究[D]. 王跃梅. 浙江大学, 2004(07)
  • [9]粮食购销市场化与主销区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宁自军. 经济地理, 2004(02)
  • [10]粮食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浙江农业结构变化与政策研究[D]. 沈国强. 浙江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粮食购销市场化后浙江省粮食市场的培育与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