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高血压与心脑血管并发症

尿毒症高血压与心脑血管并发症

一、尿毒症高血压与心脑血管并发症(论文文献综述)

邹梦林[1](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单中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收集我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等数据,分析影响血透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旨在改善血透患者的生存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MH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CVD组和非CVD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通过绘制饼状图及柱状图描述所有患者的原发病构成,计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有无差异,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明确影响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对血红蛋白及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对比不同血红蛋白组及年龄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结果:1、共有390例患者符合纳排标准,其中男性254例,女性136例,至随访终点,CVD组患者有190例,占48,72%;非CVD组200例,占51.28%。104例患者出现全因死亡,其中心脑血管事件死亡62例,死亡率为59.62%。2、入选患者原发病构成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35例(34.62%),其次为糖尿病肾病125例(32.05%),高血压肾病82例(21.03%),多囊肾16例(4.10%),梗阻性肾病8例(2.05%),其他类型24例(6.15%)。两组患者在高血压性肾病、多囊肾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既往心脑血管疾病史、首次透析住院时长、年龄、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磷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既往有心脑血管事件(OR=2.052,P=0.011)、年龄增加(OR=1.022,P=0.007)、血磷高(OR=1.033,P=0.021)均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OR=0.963,P=0.000)。亚组分析:与T1组(Hb≥90 g/L)相比,T3组(30 g/L≤Hb<60 g/L)、T2组(60 g/L≤Hb<90 g/L)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比分别为9.400、3.103;与Y1组(年龄≤44岁)相比,Y3组(年龄≥60岁)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比是1.872。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高,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占全因死亡比率高。2、慢性肾小球肾炎仍是我中心血透患者主要病因,糖尿病肾病次之。3、心脑血管疾病史、年龄大、低血红蛋白、高血磷是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越低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越高。

司莉莉[2](2021)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柳叶刀》载文指出:到2017年,全球总共有6.975亿慢性肾脏病患者,在中国境内分布有1.323亿(发病率9.5%)。2020年,全球范围内总共有8.5亿的肾脏病患者。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s,CKD)患病率正逐年上升,作为十分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CKD如长期得不到有效药物控制,将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存在多种并发症,即使经过血液透析治疗及常规治疗,仍然经常出现营养不良、微炎症反应、贫血等并发症,患者若没有及时的接受治疗,患者生活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极大的增加了病死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由于CKD/ESRD逐年增高的患病率、严重而复杂的临床并发症、远期预后不良,不管是个人或社会在经济方面的负担都将会加重。如何控制CKD/ESRD的进展、减少患者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是目前全球CKD防治的重要课题。现有研究显示,慢性肾脏病与肠道菌群间关系十分紧密,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CKD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的情况十分严重,而肠道菌群紊乱可以促进CKD患者的病情进展,因为肠道致病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是尿毒症毒素的重要组成成分。益生菌因其能够通过调控胃肠道中的菌群,改善肠稳态,减少体内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的合成而起到良好地肾脏保护作用,有望成为CKD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改善CKD/ESR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后能否改善患者预后?这个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治疗组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个月的尿毒症患者与对照组尿毒症患者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白蛋白、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血红蛋白及主要消化道症状的变化,进一步探索微生态制剂对ESRD的影响,为ESRD提供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在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肾内科进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90例,所有患者的膳食结构保持相对不变,治疗前和观察期间均无明显感染和能引起肾功能急性加重的因素。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肾衰竭的病因、透析频率、透析持续时间、透析充分性、肾功能、微炎症状态、营养情况、贫血严重程度、钙磷代谢、心功能等各个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所有的患者在治疗方案上主要选择采用了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除了同样的治疗,还需要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进行口服,单次口服的粒数为2粒,每天需要口服2次,疗程6个月。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均未应用抗菌药物。每次查血均为血液透析当天空腹抽静脉血。记录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hs-CRP、血清白蛋白、血钙、血磷、PTH、血红蛋白数值每人三次取平均值,治疗后上述指标每人三次取平均值,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对所有患者根据贫血纠正是否达标(血红蛋白≥110g/L)细分为纠正贫血达标组和纠正贫血不达标组,在治疗前后,对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以及血红蛋白分别进行检测,并进行记录,同时还需要展开统计学分析。基于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对6种消化道症状程度进行观察。程度划分如下:轻度:具有相对轻微的症状,处于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对于日常生活并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中度:具有相对重的症状,处于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对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重度:症状严重,超出了忍受的范围,已经妨碍日常生活。将这6种主要消化道症状基于无症状、轻、中、重度记录为0、1、2、3分,对疗效指数进行计算,即[(治疗前评定的得分-治疗后评定的得分)/治疗前评定的得分]×100%。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显效: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临床症状,疗效指数≥60%。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部分临床症状部分减轻,30%≤疗效指数<60%。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减轻,疗效指数<30%。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6种消化道症状出现的例数,记录两组治疗前、后6种消化道症状的评分,分别计算疗效指数,评定为显效、有效、无效并分别记录例数。对总有效率进行记录: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治疗前例数]×100%。对两组6种消化道症状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所进行的对比在具体方法上主要选择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所进行的对比在具体方法上主要选择采用χ2检验。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特征的比较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构成、肾衰竭原因分布、血液透析频率、血液透析时间、Kt/V值、URR值及及治疗前9项生化指标方面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后7项生化指标变化治疗后,血尿素氮、hs-CRP、血磷、PTH治疗组经过检测后发现显着降低(P<0.01),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P<0.01),组间对比差异十分明显(P<0.01),在血肌酐、血钙指标方面,组内对比差异极小(P>0.05)。3.纠正贫血达标组(血红蛋白≥110g/L)治疗前后贫血指标变化治疗组有27人治疗前纠正贫血达标,对照组有30人治疗前纠正贫血达标,治疗前,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以及血红蛋白组内对比,差异极小(P>0.05),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方面可以展开对比。在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血红蛋白方面,治疗组治疗后的数值情况较为接近于治疗前的数值情况(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这些数值也较为接近(P>0.05)。4.纠正贫血不达标组(血红蛋白<110g/L)治疗前后贫血指标变化治疗组有18人治疗前纠正贫血不达标,对照组有15人治疗前纠正贫血不达标,治疗前,在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血红蛋白方面,治疗组的这些数值情况较为接近于对照组的数值情况(P>0.05),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方面可以展开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血红蛋白基于治疗前显示有显着的升高(P<0.01),不过在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方面,治疗后的数值十分接近于治疗前的数值(P>0.05)。治疗后,在血红蛋白上组间对比,差异经过分析后显示具有明显统计学层面差异(P<0.01)。5.治疗前后6种主要消化道症状变化治疗组治疗后6种消化道症状各自的总有效率均大于70%,而对照组治疗后6种消化道症状各自的总有效率均小于60%,分别对6种消化道症状的总有效率进行两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结论1.口服益生菌制剂能减少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体内尿素氮,对肌酐代谢无明显影响。2.口服益生菌制剂能改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微炎症状态。3.口服益生菌制剂可以升高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其营养状况。4.口服益生菌制剂能干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肾性骨营养不良的进展。5.口服益生菌制剂能改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贫血,对于治疗前血红蛋白已达标(血红蛋白≥110g/L)的患者,口服益生菌制剂对血红蛋白影响不大;对于治疗前血红蛋白不达标(血红蛋白<110g/L)的患者,口服益生菌制剂能促进其血红蛋白达标。6.口服益生菌制剂能改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卢棉[3](2021)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对比血液透析(haemodialysis,HD)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对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的相关因素影响,旨在为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231例尿毒症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对比观察对象非计划再入院的相关因素,包括:一般情况、原发病、透析方式、检验指标、临床因素等。结果:(1)一般情况:性别:共纳入231例透析患者,男性患者152例(65.80%),女性患者79例(34.20%)。本研究中,男性的HD患者再入院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两组再入院患者平均年龄48.01±13.46岁,纳入研究的PD患者平均透析年龄(44.93±12.98岁)偏小于HD组患者(49.98±13.4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中年组再入院透析患者较多,约占总研究病例的50.22%。体重、血压:初入院透析前,两组患者的血压、体重无明显差异,HD组及PD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透析性高血压。HD组经透析治疗后,体重较前下降,而血压无明显改变。而PD组患者透析后,体重较初入院透析前增长,收缩压则较前下降。(2)原发病:231例再入院的尿毒症透析患者原发病病因主要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118例(51.08%),其次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38例(16.45%),高血压肾病24例(10.38%),痛风性肾病13例(5.63%)。(3)透析方式:纳入的231例患者中,HD组患者141例(61.04%),PD组患者90例(38.96%),HD组患者再次入院时间间隔较PD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多在90天以上再入院,约占总研究病例的72.34%。(4)检验指标:经透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酸(uric acid,UA)、血清磷浓度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均较初次透析前下降,而胱抑素-C(cystatin-C,Cys-C)、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血清钙浓度、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均较初次透析前上升。HD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较前提升,血清钾浓度平均水平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D组治疗后易出现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5)临床因素:纳入研究的141例HD患者中,总体再入院原因主要为感染(肺部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通路异常、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等。纳入研究的90例PD患者中,总体再入院原因主要为感染(肺部感染、PD相关性腹膜炎)、水肿等。HD组感染、水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D组,而HD组通路异常的发生率较PD组高。结论:(1)性别、年龄是影响透析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原因之一。(2)肺部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通路异常是HD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主要原因,而肺部感染、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PD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主要原因。

曾慧娟[4](2021)在《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是 2 1 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慢性肾脏病(CKD,chronic kidney disease)因为起病隐匿并发症严重,医疗资源消耗巨大,患者生存质量低,对家庭、社会、国家影响严重,CKD同样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CKD患病率高,在中国CKD患病率达10.8%,特别在CKD早期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识别及管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下,强调基层预防疾病为重点,目前暂缺云南省CKD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等相关调查,结合目前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已有的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管理基础,本研究将CKD在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中融合起研究,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公共卫生角度按健康生态学模型理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居民进行CKD的四部分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KD的影响因素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建立社区CKD诊断模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提供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策略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1.探索CKD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管理的可及性,基于健康生态模型理论,采用多维多层次健康相关调查方法,探讨云南省昆明市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中CKD影响因素等。2.基于目前已有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基础,对CKD高危人群(糖尿病和高血压人群),进行CKD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KD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高危人群中CKD防控提供理论支持。3.考虑个体基因层面,对筛查出CKD患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调查,发现云南省昆明市社区居民CKD易感基因,提供精准的实验室诊断依据。4.探索构建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方便实用的CKD早期诊断模型,为社区CKD早期防治提供实用工具。5.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相关政策建议及管理策略。[方法]首先,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全部居民,采用宏观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调查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关于CKD的基本情况,掌握居民关于CKD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评价及居民健康素养情况调查。其次,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管理的慢性病人群(高血压和及糖尿病患者)进行CKD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体格检查、血清实验学检测、尿常规分析、尿早期肾损伤(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得出这两类CKD高危人群中CKD流行情况。再次,针对个体先天特质,对CKD易感基因PVT1基因进行检测5个SNP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为CKD诊断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基于前三部分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建立四种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发现13个指标对模型建立起主要作用。并建立社区CKD诊断模型,对社区居民实现早期诊断CKD,为CKD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最后,总结四部分研究结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提出建议及策略。[结果]第一部分,发现社区居民中对CKD管理需求度高,社区居民中CKD危险因素存在并在慢病人群突显,居民CKD知晓率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民对CKD的供需矛盾不平衡,居民个人健康素养意识强,但实际居民健康效能评价低,特别需要关注慢性病CKD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人群),慢性病人群对社区CKD管理的需求更高。第二部分,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CK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CKD总患病率为42.6%。高尿酸、男性、肥胖是CKD危险因素。采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白蛋白尿异常阳性率高达37.0%。分别采用中国人改良MDRD公式、2009 CKD-EPI公式、2012 CKD-EPI胱氨酸抑制素C公式计算eGFR下降率不同,其中2012CKD-EPI胱氨酸抑制素C公式估算eGFR下降阳性率最高(13.4%),用中国人改良MDRD公式估算eGFR下降阳性率最低(4.8%)。通过采用患者积极度量表(PAM13)分析不同分组的慢性病人群,发现不同分组对疾病积极度有统计学差异,需要社区医护及患者提高对慢性病的积极度。第三部分,在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采用PCR-RFLP 进行 PVT1 基因 5 个 SNP 位点(rs1499368、rs1121947/rs2608030、rs11993333、rs2720659、rs2720660)多态性研究,基因 PVT1rs11993333 及rs2720659多态性在CKD组及非CK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rs11993333基因型TC及TT基因和rs2720659基因型AG及GG在CKD组人群中高表达,其可能为CKD诊断预测的因素之一,并且建议采用PCR-RFLP对社区CKD高危人群进行PVT1基因进行SNP多态性检测,在早期筛查、疾病随访观察及并发症监测中作为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前三部分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发现13个指标对模型建立起主要作用,纳入并建立SVM、RF、Naive Bayes和ANN建立CKD预测模型,比较四种模型各项性能,提出最佳社区CKD诊断ANN模型。最后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实用方便的CKD诊断预测模型,最后提出社区筛查、管理CKD的策略及建议,为社区CKD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 论]基于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有的条件及资源,对社区中不同风险居民进行CKD防控非常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CKD管理,做好CKD基层预防。需要在社区慢性病人群(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开展早期CKD筛查,并对该类人群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以提高医护对CKD早期筛查的意识,给予社区管理的慢性病患者更多CKD早期防治干预。建立并实现为社区医护方便实用的社区CKD早期诊断模型,提高社区居民对CKD认识、早期发现CKD患者,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的CKD管理提供三级预防管理理论依据和策略。本研究创新性:本研究为云南省昆明市首个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调查,研究按健康生态学模型理论,从个体先天特质、个体行为、家庭、社区及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卫生政策,包括健康因素的整个多维多层次内容,融合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从公共卫生角度调查出发,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CKD与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防控结合,从全社区普通居民到CKD高危人群,再到筛查出CKD人群基因多态性分析,调查方法全面包括:宏观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清生化检测及尿液检测、肾损伤早期标志物检测、基因多态性分子检测,弥补了既往单个层面的研究,最后构建出社区CKD早期诊断模型,为社区早期诊断评估CKD提供实用工具。

李鹤[5](2020)在《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知信行理论构建血液透析患者Teach-back法(回授法)健康教育方案,并进行临床应用观察其效果。旨在提高MHD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为MHD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的制定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第一部分:确定健康教育方案。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因素,经过专家访谈和多次课题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初稿;通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行筛选与修改,形成正式版健康教育方案。第二部分:使用正式版健康教育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哈市某综合三甲医院治疗的MH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签订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知信行为基础的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干预期12周。干预前填写一般调查表。干预前后记录发作性低血压频数、肌肉抽搐频数、生化指标、甲状旁腺、血压和IWGR%。最后将所得数据输入到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构建了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共包含考核目标及内容: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99个三级指标。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作性低血压、肌肉抽搐、生化指标、甲状旁腺激素、血压和IW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试验组组内比较:MHD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次减少;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干预前均有显着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比干预前均有显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血压、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WGR%值比干预前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对照组组内比较:MHD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肌肉抽搐、生化指标、甲状旁腺激素、血压和IW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两组患者比较: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次减少;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干预前均有显着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比干预前均有显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WGR%值比干预前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主要指标好转,说明试验组整体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6.试验组干预后舒张压小幅升高,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收缩压、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适合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Teach-back方案,包括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99个三级指标;具体内容包括尿毒症及其相关知识、透析及其并发症、营养与饮食、透析患者常见疾病及用药、透析通路维护、抗阻及有氧运动指导。2.Teach-back健康教育方案能降低MHD患者透析中低血压、肌肉抽搐的发生;可降低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提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IWGR%值比。3.Teach-back法的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可改善患者透析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李昌艳[6](2020)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终末期肾脏病是所有慢性肾脏病的最终结果,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血液透析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依然存在并发症多,而且死亡率也会比较高。心脑血管疾病,尤其脑血管事件导致的的死亡占所有透析患者死因的第2位,但目前相关围绕MHD患者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研究数量有限,样本量偏少,且多为单因素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对MHD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较全面的研究,为临床上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MHD患者脑血管事件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透的1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是否并发脑血管事件将其分为两组,即并发组和非并发组。采集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吸烟、原发病、透析龄、血压及实验室检查数据Hb、TG、LDL-C、UA、Ca、P、ALB、PTH、PPI、BMI、WC、FPG、24hPG、FT4、TSH、Kt/V并分析比较;记录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转归情况,寻找患者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2例MHD患者,其中男性98例,女性94例;城市人口103例,农村人口89例;纳入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2879岁,平均年龄49.25±12.45岁,以50-59岁人群居多;本组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和高中偏多,职业以工人和农民居多;人均年收入中以1-10万元的人群为多;本组人群中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比例分别为36.98%和43.75%;脂代谢异常、超重和/肥胖、Hb异常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6.67%、17.70%和31.25%;在纳入研究的192例患者中,将其基础资料及检验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是否出现脑血管事件为界,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其中并发症组66例,占总比的34.38%;此外根据基线统计结果,本研究还发现脑血管事件并发症组的患者中糖尿病、高血压、超重/肥胖、脂代谢异常、Hb异常以及吸烟分别占57.57%,81.81%,36.36%,24.24%、71.21%以及56.06%,均明显高于非并发症组。66例并发症患者中,脑出血20例,脑梗死14例,脑白质稀疏及变性5例,颈部血管斑块27例,分别占并发症人群总比的30.30%,21.21%,7.57%和40.91%。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透析龄、血压、脉压、Hb水平、TG、LDL-C、ALB、UA水平、血磷、钙磷乘积、PTH、Kt/V、PPI方面存在差异,而年龄、性别、BMI、WC、FPG、24hPG、HDL-C、FT4、TSH及吸烟例数上无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龄长、低ALB、UA水平高、高血压、高磷、钙磷乘积高、PTH水平高、低Kt/V、PPI值较高、Hb水平较高是MHD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MHD患者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表现为颈部血管硬化斑块的最多,脑出血和脑梗死次之,最后是脑白质稀疏。2、MHD患者脑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高血压、超重/肥胖人群以及吸烟人群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MHD患者脑血管并发症组在透析龄、ALB、UA、SBP、DBP、TG、LDL-C、血磷、钙磷乘积、Kt/V、PPI、Hb、PTH水平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4、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有透析龄长、高血压、低ALB、高尿酸血症、高磷、钙磷乘积水平高、低Kt/V、PPI水平高、高Hb水平、高PTH是MHD患者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祁孟丽[7](2020)在《尿毒症透析并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尿毒症是终末期肾脏病指各种原发或继发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功能丧失,代谢废物无法排除体外,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随着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渐改善,以及透析技术的进步,尿毒症透析患者群体基数增多,生存质量有提高,生存时间也逐渐延长。尿毒症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概率较正常人群显着增高,是正常人群的310倍,且预后更差。脑出血是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分析维持性透析合并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预后的潜在影响因素并及时进行干预,对于优化维持性透析合并ICH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维持性透析患者致死致残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影响尿毒症行维持性透析并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尿毒症行维持性透析并ICH患者54例均给予透析及降颅压、控制血压、止血、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并随访6个月评定Rankin评分,根据Rankin评分、生存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Rankin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Rankin评分3-6分及住院和或出院30 d内死亡)。比较组间各项临床资料,并分析尿毒症行维持性透析并IC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根据危险因素权重构建风险模型。结果(1)维持性透析并ICH患者的统计结果发现入院时年龄、糖尿病比率、空腹血糖、脑出血量、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平均动脉压控制情况与患者的预后显着相关(p<0.05),其他因素(组间性别比例、心血管疾病比率、脑出血破入脑室比率、脑出血部位、透析方式、透析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肌酐、尿素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预后无相关性。(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平均动脉压、脑出血量、血清白蛋白是影响维持性透析并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回归方程:P预测=-29.923-0.202X1+0.050X2+0.278X3-0.106X4,X1:年龄、X2:平均动脉压、X3:脑出血量、X4:血清白蛋白。(3)ROC曲线的Youden指数最大值为0.816,截断值为0.764,敏感性为87.3%,特异性98.7%,曲线下面积为0.952。该模型拟合效度好,预测价值高。结论1、入院时年龄、糖尿病比率、空腹血糖、脑出血量、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平均动脉压控制情况与患者的预后显着相关。2、年龄、平均动脉压、脑出血量、血清白蛋白是影响维持性透析并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评估效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黄喆[8](2020)在《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透析患者的预后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血液透析滤过对血液透析患者在营养状态、毒素清除、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其在不同使用频率下对患者获益情况的影响。以期提供当前中国社会条件下最经济、有效的维持性透析治疗模式。方法 收集90例于2012年6月-2018年6月起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临床数据(首次透析前及2019年12月末次透析前(死亡患者收集最后一次透析))。其中男性55例,女性35例,年龄29—86岁,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9例,糖尿病肾病22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16例,多囊肾8例,Ig A肾病4例,痛风性肾病1例。根据透析模式不同,分为两组:血液透析组(HD组)与血液透析滤过组(HD+HDF组),进一步根据HDF治疗频率不同,将HD+HDF组细分为HD+HDF1组13例、HD+HDF2组16例、HD+HDF3组23例,血管通路均为动静脉内瘘,标准内瘘穿刺。采用低分子肝素或者常规肝素抗凝。通过检测营养状况相关指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透析效果评价指标(尿素氮、肌酐,血清钙、血清磷、β2微球蛋白)记录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统计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对各组间临床基线资料进行差异性比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选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选用卡方检验。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筛选出与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可能相关的因素,再通过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来确定引起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相应透析模式长期规律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营养状态:末次透析前HD+HDF组血红蛋白升至112.87±13.00g/L,白蛋白升至40.53±3.73g/L,优于HD组(P<0.05)。HD+HDF各亚组在营养指标上均优于HD组(P<0.05)。透析效果:末次透析前两组间血肌酐、尿素、血钙水平均较前无明显差异,HD+HDF组血磷(1.39±0.37mmol/L)、β2微球蛋白(2.53±0.48mmol/L)水平较HD组降低(P<0.05)。在HD+HDF各亚组,末次透析前,HD+HDF1组血钙水平2.39±0.24mmol/L明显高于HD组(P<0.05);3个亚组的血磷水平均低于HD组(P<0.05)。并发症:本研究常见并发症依次为感染性事件(58.9%)、急性心脑血管事件(16.7%+13.3%)、透析内低血压(28.9%)、透析内高血压(15.6%)、上消化道出血(6.7%),其中感染性事件以呼吸系统感染最常见。在并发症发生率上面,HDF组要低于HD组(P=0.04),亚组与HD组比较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HD+HDF组在急性心血管事件、感染、透析内高血压的发生率低于HD组(P<0.05)。HD+HDF各亚组感染性事件的发生率较HD组降低(P<0.05),其余并发症无差异。死亡率:总死亡率为18.9%。其中HD组36.8%;HD+HDF组5.8%,两组死亡率有显着差异(p<0.01)。死亡原因以心衰、脑出血、感染为主。死亡因素分析:发现死亡组中,患者的年龄(64.22±10.25岁)高于非死亡组(56.69±10.87岁),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死亡组,以及是否联用HDF均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将上述自变量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相对于HD模式,HD+HDF透析模式发生死亡的风险是0.1倍(P<0.01,OR=0.1,95%CI:0.03-0.38)。结论 1、HD+HDF联用的模式是有临床益处的,并且有可能通过更大程度地去除大、中尿毒症毒素来改善患者预后。2、HDF的应用频率在不少于3个月1次时,似乎就可使透析患者在营养状态、毒素清除、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有所获益,并且随着HDF频次的增加,获益可能越大。

张梦琳[9](2020)在《深圳地区单中心十年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病因谱及伴随疾病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病率和患病率持续升高,中国CKD患者人数也在增加。国内诸多研究显示CKD患病率为10.1%~13.5%,南方地区CKD患病率高于北部地区。关于CKD的流行病学研究,2012年报道的首个中国成人CKD大型横断面研究虽极具全国代表性,但对于华南地区CKD疾病特征欠缺特异性。深圳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城市,其CKD患者病因谱变化及其伴随疾病的变化特征研究,不仅可指导临床和卫生行政部门调整应对策略,而且对其他地区也有较好的借鉴价值,但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近十年区CKD住院患者人口学特征、入住科室、病因谱变化和伴随疾病情况,从而反映深圳地区CKD住院患者病因谱和伴随疾病变化特点,对CKD的防治提供临床证据。方法:依靠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病历系统,调取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所有住院患者病案首页资料,根据ICD-10-CM系统诊断码,排除不合格资料后按照不同CKD病因筛选入院CKD患者共30581人次。采集入选CKD患者住院人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诊断资料、手术/操作资料、入院科室等资料。结果:本研究纳入30581人次CKD患者入院资料,平均入院年龄48.5±16.69岁。所有CKD患者中50岁以上CKD患者占比46.27%。最常见CKD病因依次为肾小球肾炎(26.25%)、梗阻性肾病(18.81%)、糖尿病肾病(17.52%)、高血压肾病(12.18%)。CKD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的百分率分为别31.9%、54.5%、17.7%、11.9%、3.1%。CKD患者入住肾内科占比呈下降趋势,10年间占比自65.0%降至53.5%;CKD患者入住其他内科及其他科室的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CKD患者入住外科的占比整体呈小幅度下降趋势。结论:本研究纳入的CKD患者平均年龄为48.5±16.69岁,超过一半CKD患者年龄小于50岁,老年患者占比相较全国范围内研究明显减小。本研究提示目前深圳地区CKD首位病因为肾小球肾炎(26.25%),其次为梗阻性肾病(18.81%)、糖尿病肾病(17.52%)、高血压肾病(12.18%)。本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地区肾小球肾炎、梗阻性肾病的比例明显升高。这提示深圳地区CKD的防治重点应向肾小球肾炎和梗阻性肾病偏斜。本研究结果显示CKD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的百分率分为别为31.9%、54.5%、17.7%、11.9%、3.1%。大约一半的CKD患者入院科室为肾内科,近年来CKD患者入住肾内科的占比呈下降趋势,入住其他内科及其他科室的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

吴卿霞[10](2019)在《单中心10年腹膜透析病人的死亡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膜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18日于我院行腹膜透析的患者832例作为研究对象。于本院病案室收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腹膜透析患者的资料。统计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置管时间、转归情况、转归时间、转归原因、原发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患者分组为:死亡组265例和在透组358例。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原发病、死亡原因等指标。结果:(1)纳入研究的83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5%、87.3%、72.4%。(2)截至2019年6月18日,832例腹膜透析患者中有358例继续进行腹膜透析,265例患者死亡,57例患者进行肾移植,125例转为血液透析,9例患者拔管,18例患者失访率。(3)死亡组患者共有265例,在透组患者共有35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显着大于在透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7.38±13.27 vs 58.04±14.68 p<0.05)。而中位透析时间,死亡组患者则明显短于在透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中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与在透患者的原发病均包括十余种。死亡组患者首位原发病为糖尿病,其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其比例分别为30.57%、28.68%、24.15%。其余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发病分别为多囊肾、痛风以及肾病综合征,比例分别为5.28%、2.64%和1.89%。在透组患者的首位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高血压和糖尿病,其比例分别为51.40%、21.79%、12.01%。在透组中其余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发病分别为多囊肾、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痛风,比例分别为6.70%、3.07%、1.40%和1.96%。由原发病构成可发现,死亡组原发病前三位依次为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而在透组的前三位原发病虽与死亡组病种相同,但比例不同,其顺序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和糖尿病。经卡方检验显示,死亡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占比低于在透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中糖尿病患者的占比高于在透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和在透组的高血压占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根据原发病是否为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81例和非糖尿病组184例。糖尿病组患者的中位透析时间显着低于非糖尿病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265例腹膜透析死亡患者死亡原因占首位的是心血管事件(25.66%),第二位是脑血管事件,占14.72%,第三位是肺部感染,占9.81%,第四位为腹膜炎占6.79%,全身衰竭、恶性肿瘤以及营养不良占比也较高,分别为6.42%、5.66%以及5.28%,其余比例较低的死亡原因有消化道出血、休克、呼吸衰竭、意外死亡、自杀等。根据生存时间将死亡组患者分为0-1年、1-3年、3-5年以及5年以上四组患者。四组患者的前两位死亡原因均为心血管事件和脑血管事件。0-1年组和1-3年组患者的第三位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3-5年组和5年以上患者第三位死亡原因为腹膜炎。(6)68例腹膜透析患者因心血管事件死亡,包括心衰46例、心肌梗死5例、心律失常2例、心源性猝死15例,原发病构成以糖尿病最多。39例腹膜透析患者因脑血管意外死亡,脑出血者32例,脑梗死者7例,原发病以高血压和糖尿病居多。26例腹膜透析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原发病以糖尿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居多。18例腹膜透析患者因腹膜炎死亡,原发病构成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首位,其次为高血压和糖尿病。18例腹膜炎死亡患者,共发生腹膜炎33次,发生次数1次-7次,27次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81.82%。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最多,为12次(36.36%),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共10次(30.30%),其余依次为混合感染和真菌,分别为3次(9.09%)和2次(6.06%)。17例腹膜透析患者因全身衰竭死亡,原发病构成以高血压为首位。15例腹膜透析患者因恶性肿瘤死亡。14例患者死于营养不良,原发病构成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糖尿病居多。(7)将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其中血红蛋白、血钙、白蛋白、铁蛋白、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血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龄、贫血、低白蛋白血症、血清铁蛋白升高是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生存率1年、3年、5年分别为94.5%、87.3%、72.4%,与我国大部分地区水平相当,但是老年患者比例高,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67.38±13.27)岁,在透患者的平均年龄(58.04±14.68)岁。(2)死亡患者最常见原发病是糖尿病肾病,占比30.57%,显着高于在透患者;死亡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期显着低于非糖尿病患者,提示糖尿病肾病行腹膜透析患者较其他原发病预后更差。(3)腹膜透析患者的死因心脑血管疾病为首位原因,其次是感染,其它因素包括全身衰竭、恶性肿瘤以及营养不良等,所以要提高腹透患者生存率,要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并积极控制感染。(4)年龄、血红蛋白、白蛋白、铁蛋白可能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因素。

二、尿毒症高血压与心脑血管并发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毒症高血压与心脑血管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单中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
        2.2.2 研究对象观察指标
        2.2.3 相关定义及诊断
        2.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入选患者
    3.2 CVD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原因构成
    3.3 患者原发病构成及统计学分析
    3.4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3.5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
    3.6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7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8 亚组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原发性疾病
    4.2 患者的一般资料
    4.3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2)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菌群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液透析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4)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1. 慢性肾脏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现状
        3. 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
        4. 健康生态学模型及我国慢病防控
        5. 研究基础及重要性
    研究目的及框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 社区居民中CKD宏观基本情况调查——CKD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评价及居民健康素养情况调查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研究地点选取
        4. 抽样框架
        5. 诊断标准
        6. 调查研究方法
        7. 统计方法
    结果
        1. 人口学特征描述
        2. 居民个人健康体检情况
        3. 居民CKD危险因素分析
        4. 居民对CKD知晓情况分析
        5. 居民健康素养评价
        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PCAT评价
        7. 社区居民关于慢性肾脏病在社区管理意愿调查
    讨论
        1. 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居民基本情况
        2. 昆明市主城区居民CKD危险因素
        3. 昆明市社区居民CKD知晓率
        4. 昆明市社区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分
        5. 社区CKD管理可行性分析
    结论
第二部分 高危人群CKD筛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CK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诊断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人口学特征描述
        2. 社区不同慢性病人群实验室检测结果
        3. 社区慢性病人群CKD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慢性病人群慢性病控制情况问卷调查
        5. 社区慢性病人群其他慢性病调查情况
        6. 社区居民家庭支持调查及疾病指导需求调查
        7. 慢性病患者积极度量表调查
    讨论
        1.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CKD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2.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慢病控制调查分析
    结论
第三部分 CKD患者基因多态性研究——PVT1基因5个位点实验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实验研究方法
        4. 数据分析
    结果
        1. PVT1 5中SNPs实验图谱
        2. 调查对象人口学资料
        3. 基因型Hard-Weinbery平衡检验
        4. PVT1 5个SNPs基因型在所有组间分布比较
        5. PVT1 5个SNPs基因型在CKD和非CKD组间分布比较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建立CKD早期诊断预测模型——基于前期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建模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和相关资料
        2. 统计学方法
        3. 社区慢性肾脏病预测模型的建立
    结果
        1. Logistic回归建立CKD风险评估系统
        2. SVM模型预测结果
        3. RF模型预测结果
        4. Naive Bayes模型预测结果
        5. ANN模型预测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的意义
    2. 本研究创新性
    3. 本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4. 政策建议
        4.1 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防为主、做好基层CKD防控
        4.2 结合社区慢病管理基础,针对高危人群重点防控CKD
        4.3 基于社区,建立CKD三级防控
        4.4 基于本研究结果,具体建议和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1 CKD调查普通居民用表
附录2 CKD调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用表
综述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列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基本概念及内涵
        1.1 血液透析
        1.2 Teach-back
        1.3 知信行理论
    2 终末期肾病流行病学现状
    3 血液透析相关研究现状
        3.1 国外血液透析发展现状
        3.2 国内血液透析发展现状
        3.3 MHD患者死亡率
    4 MHD患者并发症频发死亡率高的原因
        4.1 血液净化本身
        4.2 患者本身
    5 MHD患者常见并发症
        5.1 透析中的并发症
        5.2 透析远期并发症
    6 MHD患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7 Teach-back法在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应用
    8 理论框架
        8.1 Teach-back
        8.2 德尔菲法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的编制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回顾法
        1.2 德尔菲(Delphi)法
    2 研究步骤
        2.1 研究对象
        2.2 专家函询过程
        2.3 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2.4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回顾法结果
        3.2 德尔菲法研究结果
        3.3 权重的计算
        3.4 小结
第二部分 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临床干预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样本量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干预内容
    4 观察指标
        4.1 发作性低血压
        4.2 肌肉抽搐
        4.3 生化指标
        4.4 高血压和IWGR%
    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6 质量控制
结果
    1 干预前基线资料比较
        1.1 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前两组患者透析效果相关资料比较
    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资料组内比较
        2.1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数的组内比较
        2.2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生化指标组内比较
        2.3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血压及IWGR%组内比较
    3 干预后两组患者资料组间比较
        3.1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数的组间比较
        3.2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生化指标组间比较
        3.3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血压及IWGR%组间比较
讨论
    1 研究内容的科学性
    2 研究内容的可靠性
        2.1 函询专家的代表性
        2.2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3 MHD患者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内容及分析
    4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
        4.1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的急性并发症的影响
        4.2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血压和IWGR%的影响
    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局限性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5.3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节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进展 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尿毒症透析并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透析患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2.透析方式与分组
    3.检测指标及方法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一般情况
    2.营养状况相关指标
    3.透析效果评价指标
    4.并发症
    5.死亡率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DF降低透析患者心血管源性死亡的可能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9)深圳地区单中心十年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病因谱及伴随疾病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排除标准
    2.3 识别CKD患者
    2.4 识别透析患者
    2.5 识别CKD伴随疾病
    2.6 统计方法
    2.7 年龄段划分标准
3.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CKD病因分析
    3.3 CKD伴随疾病分析
    3.4 CKD患者入院科室构成
4.讨论
5.展望
6.结论
7.参考文献
附录:个人简历
致谢
文献综述 慢性肾脏病伴随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参考文献

(10)单中心10年腹膜透析病人的死亡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相关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83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2. 83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
    3. 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与在透患者基本特征比较
    4. 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与在透患者的原发病构成
    5. 腹膜透析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构成
    6. 腹膜透析不同死亡原因患者的特征分析
    7. 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
    2. 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膜透析的应用现状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尿毒症高血压与心脑血管并发症(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单中心分析[D]. 邹梦林. 南昌大学, 2021(01)
  • [2]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疗效观察[D]. 司莉莉. 山东大学, 2021(12)
  • [3]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的影响[D]. 卢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4]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D]. 曾慧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D]. 李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D]. 李昌艳.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7]尿毒症透析并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模型构建[D]. 祁孟丽.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8]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透析患者的预后研究[D]. 黄喆.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深圳地区单中心十年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病因谱及伴随疾病变化研究[D]. 张梦琳.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单中心10年腹膜透析病人的死亡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吴卿霞. 苏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尿毒症高血压与心脑血管并发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