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污水收集系统工程截污井施工

白沙污水收集系统工程截污井施工

一、白沙污水收集系统工程污水截流井的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规[2021]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6月25日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广州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落地,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危毛毛[2](2021)在《安徽省典型村镇污水处理系统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选取安徽省典型村镇排水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村镇污水特征及存在问题,探讨适宜村镇排水发展的科学解决方案,以求探索出一种可供后续村镇排水建设发展可参考和借鉴的模式。村镇排水系统作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善在村镇的整体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村镇经济的振兴,村镇人口密度显着增加,伴随而来的是污水排放量的逐年增大,而我国现阶段村镇排水系统建设水平与建设进度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我国乡镇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造成了村镇水环境恶化的潜在风险,因此村镇排水系统的更新换代迫在眉睫,乡镇污水处理体系的构建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的典型村镇污水建设项目为例,经过现场踏勘,分析了乡镇现状可知:排水体制不合理,相关规划不健全,系统残缺,建设标准偏低,排水设施老旧,已建管道中雨污合流管占比较大;企业污废水、雨污混流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受纳水体的情况频发,水体受污染程度较高。此类排水现状与相关规划完善程度低、村镇污水排放点不集中、地形复杂、相应污水处理设施匮乏、未能形成适用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有关。为解决存在问题,形成适宜的村镇处理系统,改善村镇水环境,本文结合村镇污水处理特点,优化了排水体制,重构村镇排水系统,优选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工艺方案,重点从污水系统分区、管网布置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确定优化相关的设计参数,从而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形成便于保障后期设备运行及维护管理的条件。针对管网工程,解析各片区的地形标高数据,合理划定污水汇流区域及污水管网布置,形成污水重力流体系,减少排水体系的能耗。针对污水处理工程,优化处理设施的选址,分析处理工艺的特征,确定了改良A2O一体化设备工艺。综合分析排水系统建设实施后,可大幅度提高乡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有效改善排水现状,进而有效提升乡镇的整体水环境质量。

尤鹏程[3](2021)在《皖南山区某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皖南山区我国着名的自然文化旅游聚集地,是新安江﹑青弋江等众多河流源头,其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山区内整体人口密度较小,群山中分布着大量文化底蕴深厚的城镇,由于地形条件限制人口多以小城镇为聚集单位。目前皖南山区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滞后,整体的污水处理能力较薄弱。国内针对皖南山区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相关设计研究较少,适合山区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也并不完善。本文以皖南山区某典型综合性小城镇为例,研究分析了该山区小城镇的污水水量和水质特点,污水收集管网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特点,最后综合研究确定了适合该小城镇的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的工程设计。此次研究小城镇位于山间河谷中,地形和地质情况较差,镇区有河流和国道穿过,现状地貌较为复杂。因地形和经济条件限制,镇区现状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处于较低水平。污水收集系统设计依据地形地势等因素,将镇区划分为三个污水分区,分别收集各区域污水,最后集中于镇区东北处污水处理厂。污水干管过河方式采用六跨单独管桥过河方式,设计位置靠近现状过河大桥,不破坏原有旅游景观环境。西侧及南侧分区因地势高差较大,设计采用地埋式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进行污水提升。污水管道管材选用适应山区施工条件,且具有可抵抗地质灾害﹑抗冲刷﹑防渗漏的轻质挠性管材。此次研究小城镇城镇规模较小,整体污水水量小。目前该镇工贸业﹑旅游业发展较迅速,旅游﹑学生﹑外出务工等季节性流动人口占比较大,污水量随季节性波动。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另外含有部分工业废水,整体的污水水质情况复杂。针对该镇污水特点,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按照季节性流动人口产生的最大污水量设计,预处理工艺设置较大的调节池。通过对污水厂进水水质特征分析,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具有抗冲击能力强,可调节的改良型A2/O一体化生物处理工艺及深度处理工艺。初期设计规模800 m3,远期设计规模1500m3。通过实际调研及参考周边污水厂进水水质,确定设计进水水质BOD5:150mg/L,CODcr:300mg/L,SS:200mg/L,NH3-H:30mg/L,TN:40mg/L,TP:5mg/L。设计出水水质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排放要求,总体设计研究对于山区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图[23]表[24]

田怡曼[4](2019)在《坪山河干流面源污染截留控制方案设计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点源污染治理效果的显着提高,面源污染逐步成为坪山河干流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深度提升坪山河干流水体水质,面源污染控制是关键。为此,坪山建设了截流井和调蓄池组合的截留系统来截留面源污染负荷,在雨水排放口安装SS(悬浮物)在线监测设备,依据SS监测数据对雨水截流井闸门进行控制,调节进入调蓄池的水量和水质,以截浓溢淡为原则,实现精准高效截留面源污染负荷。SS阈值确定是坪山河干流面源污染截留控制方案设计的关键问题,也是坪山河面源污染截留控制工程运行管理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SWMM建立坪山河干流面源污染模型,通过模型对研究区面源污染负荷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水文气象条件探究研究区多种SS阈值确定方法。研究可为坪山河干流面源污染截留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同类研究提供思路、方法等参考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分析产生面源污染的几大因素对研究区面源污染负荷的影响。模拟不同降雨前期干旱天数、不同降雨强度和不同雨型三种不同水文气象组合条件下的研究区面源污染产污总负荷、降雨径流平均浓度以及产污过程。模拟结果表明:不同气象条件对面源污染负荷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降雨强度、降雨前期干旱天数、雨型。大且强降雨径流水质优于小且弱降雨径流水质,且污染物浓度稳定速度快,稳定浓度小,因此小且弱降雨产生的面源污染是面源污染截留的重点。(2)研究区面源污染截留控制方案SS阈值确定方法研究。首选模拟分析确定SS与其他水质指标存在相关性;其次计算不同水质指标在浓度和总量控制方案相应的SS阈值及阈值对应的截留效果,从截留效果和可操作性两方面评价两个方法;最后,提出以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为目标时的SS阈值确定方法。结果表明:相同水质目标时,浓度控制方法平均排放浓度最小,但截留水量大,随着面源污染源发生变化,SS因控制值多,率定过程复杂;总量控制方法在保证平均排放浓度达标的同时截留水量最少,SS控制值少,修改率定过程简单,可操作性强。以总磷确定SS阈值的总量控制方法是研究区最保守的可操性强的SS阈值确定方法,SS、COD及氨氮同时达标;以氨氮确定SS阈值的总量控制方法可使COD、氨氮平均排放浓度同时达标,总磷平均排放浓度在0.33-0.34 mg/L,截留水量较最保守方案减少30%。

刘鹏[5](2019)在《常德市城区排水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快速城镇化建设进程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排水系统设施承受着巨大的考验,一些城市因下大雨出现内涝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偷排污水或者随意将垃圾丢入排水管网导致排水系统设施堵塞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使得当前城市排水管理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如何解决目前城市排水管理出现的困难。本文通过对城市排水、排水管理及海绵城市中的排水理念等概念进行界定,同时搭建相关理论框架,开展了以常德市城区为对象的排水管理研究。在广泛查阅资料和走访相关人员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常德市城区排水现状,同时介绍以建设海绵城市为主的排水管理方面的政府举措,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排水管理问题的严重性。本文结合常德市城区排水特点,从地形地势、规划、建设、运行四个层面提出常德市城区排水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排水先进经验后,从规划、建设和运行三个方面提出排水管理建议。具体包括:提升排水规划设计质量水平、加强排水系统工程建设、提高海绵城市的蓄排结合程度和智能化程度、加强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建立排水管网GIS数据平台和内涝预警机制、加强汛期应急值守、倡导公众参与保护排水系统设施等。本文以常德地区的排水管理为研究对象,得到了该地区排水管理方面的科学经验。这不仅为解决常德市城区排水管理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排水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海松[6](2018)在《某化工园区及所在镇污水工程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城镇管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城镇现在及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城镇的发展建设和人口的快速增加,污水排放量也大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排水管网规划与设计就表现的十分重要。本研究以河北某镇及其工业园区污水管网的设计为例,以优化污水管网系统规划设计,提高排水效率为目的,依据当地具体情况,对污水工程进行了整体规划,完成了污水管网规划设计,为区域水环境的质量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进行污水管网设计过程中,为使污水管道的布置更加合理,充分考虑利用现状地形。大部分污水管道都是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敷设,只有过河的管道利用了泵站提升的方式,其中提升泵站选用一体化泵站,过河的管道从安全的方面考虑选用双管道过河的方式;镇区存在的雨污合流管道,经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可以直接将管道系统改为雨污分流的形式;管道的敷设选择最为常见的直埋方式,而对于敷设提升泵站的出水管道时,压力检查井也需要进行布置,一般大约120m布置一个,除此之外,一并布置的附属设施还包括排气井和泄水井等。污水经规划后的污水管网送至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推荐处理工艺为SBR工艺。预期在该工程实施之后,管网收集系统的作用就会逐渐显现出来,该区域污水的收集效率将会有一个大的提升,直排入河的污水也将有明显的变化,从而使得该镇及化工园区水体环境在好的方面有一个质的转变,污水管网系统的积极作用也能够因此而更好的展现出来。污水管网的建设与完善,在现在还有将来都具备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够对当地人们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还能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维持下游城镇生态环境的平衡,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很大程度的推进作用。

史靖塬[7](2018)在《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态保护理念在我国的深入开展,当前城市地区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矛盾、乡村人口与建设用地基数大、城市扩张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乡村人居环境面临更多的生态矛盾,成为国家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在我国西部省份如重庆山地区域,由于面临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更加敏感脆弱,以及适应性规划的思想观念、建设方法与技术方法滞后等问题,亟需开展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生态规划与建设问题的基础上,在理论层面构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理论,并在实证层面探讨重庆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性的规划路径。首先展开对乡村人居传统生态观念及历史规律的梳理,分析当代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理论基础,借鉴人居环境科学空间层级观念,将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问题划分为“宏观—村域、中观—村落、微观—农宅环境”等3个层次。并进一步提出宏观村域层面的生态适应性控制路径、中观村域层面的生态适应性优化路径,以及微观农宅环境层面的生态适应性提升路径。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由6个部分组成。(1)论文沿着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思路,以重庆地区为例,展开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调查。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乡村村域原生状态下良好的生态网络格局需要采取规划措施予以控制,乡村聚落规划结构生态要素层面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及乡村农宅环境生态营建活动还处于较低水平并有待提升等3个核心问题。(2)构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历史规律认知、现代理论基础认知、乡村规划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分析及内容诠释,并提出对应三个层次的规划路径。首先,总结了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性的时间发展规律和生态营建智慧。其次,研究生态适应性的理论基础,从整体指导意义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生态适应性理论,到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适应性规划理论以及适宜技术理论。然后,分析内生机制、外部推动机制、差异化机制和多尺度引导机制等生态适应性机制。最后提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构成内容,包括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目标、原则与要素,以及“格局控制——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规划路径框架。(3)在宏观村域层面,以格局控制为导向,研究重庆乡村村域的景观生态格局控制路径。首先对村域生态适应性的内涵构成进行研究,如景观生态资源调查分析、景观生态格局与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与分区、村域建设适宜性分析与评估等;其次提出生态适应性在村域总体规划的应用路径,如乡村生态特色与定位研究、村域景观生态空间规划、村域空间管制规划、村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等;最后结合重庆地区实际案例展开实证研究。(4)在中观村落层面,以结构优化为导向,研究重庆乡村聚落环境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针对村落空间规划结构层面的各类要素,在路径层面进行调整,以达到有效节约资源与能源、规划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生态目标,并缓解因规划建设产生的生态矛盾。重庆乡村聚落环境空间结构优化路径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点空间结构簇群布局、公共空间乡土化与生态化、道路交通生态化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近自然处理等4个方面。(5)在微观农宅环境层面,以品质提升为导向,研究重庆乡村农宅环境的生态品质提升路径,具体归纳出节地性引导、节能性引导、节材性引导与在地性引导等4种路径。节地性引导路径提出了战略性引导、指标性控制与合理化设计等3种路径。节能性引导路径从农宅居住环境节能规划、适应季节的农宅节能设计、户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节材性引导路径包括了农宅建设材料的节约化和乡土材料的模块化。而在地性引导路径则针对普通农宅环境和传统民居环境两种主要类型进行分析。(6)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视角、生态适应性分析方法,与生态适应性的规划路径等3个方面。首先,论文基于不同空间层次聚居,通过机制和要素分析,尝试提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视角。其次,初步提出“3种生态发展挑战、3个人居环境空间层级、3类生态适应性路径”的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分析方法。最后结合分析方法,针对性提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性的“格局—结构—品质”规划路径,即宏观村域、中观村落与微观农宅环境所对应的生态适应性具体规划路径。

何慧婷[8](2019)在《生态保护视角下村落的排水系统建设研究 ——以茂名市金塘镇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用水量增大,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量也不断增加,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的主要方向还在发展经济,基础设施的建立还在完善中。在排水建设方面,目前尚无针对农村村落的排水规划和管理,排水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由于排水建设缓慢,引起了水污染,影响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排水建设作为城镇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对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排水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排水系统非常薄弱,缺乏排水规划措施,暴露了许多问题,影响了居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本文就粤西地区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的排水建设进行分析,根据该镇的排水设施现状,从规划的角度出发和分析,结合排水工程理论,以生态保护的视角,对村落排水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村落生活污水和雨水进行规划,并从实际出发,根据茂名市20112030年的总体规划,近期和远期结合考虑,对金塘镇村落的排水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共七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界定、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二章至第七章,为本文主体部分。第二章文献综述,综述国内外排水系统的现状及相关理论,生态保护与村落排水的关系,介绍与排水系统相关理论,国内外排水体制的选择及低影响开发的相关理论。根据目前低影响开发应用范围的局限性和农村在低影响措施运用的优势上,将低影响开发研究范围扩展农村地区,将研究对象从雨水扩展至雨水和污废水,从而提出“海绵城乡”概念,并在后续的规划中结合低影响措施进行村落的污水和雨水规划。第三章村落排水水质特征及主要问题,介绍村落排水的水质特征。指出目前村落排水建设主要问题。根据茂名市及金塘镇自然及经济概况分析金塘镇村落污水、雨水、河道排水系统特征。第四章村落污水系统规划,介绍村落污水系统组成,在时间上,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村落排水系统的特点和原因分析,以金塘镇村落为例对金塘镇村落进行污水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第四章的海绵城乡概念的引入,进行污水的管网和水处理规划,结合金塘镇农村村落的发展,按远近期提出污水系统建设相应措施。第五章村落雨水及河道规划,介绍村落雨水系统组成,以金塘镇村落为例进行雨水和河道规划,与污水规划方法一致,先按时间对比过去和现在雨水系统,分析不同时间段的系统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分析其中原因,在空间上从村落至建筑单体在时间上和范围的从水污染的源头开始,并结合远近期的建设,以及海绵城乡的做法,分别对建筑单体、村落、村落间的排水系统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措施。第六章村落排水系统监管制度,从管理角度,提出建立村落的排水系统的监管制度,如建立村落排水责任制、环评制度及信息公告、建立监测站、宣传环保意识、民间环保组织、设备维护,以及排水资金的筹集和分摊。第三部分为文章研究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本文从实际出发,根据排水工程以及排水规划的理论,从排水的收集到处理排放提出适合粤西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的可行性措施,希望这些措施能提高该地区排水建设,并希望能对相类似的传统村落的排水的系统建设有所启发。

徐佳月[9](2018)在《合肥市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及工程效益评估》文中提出造成我国水体环境恶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初期雨水径流引起的城市面源污染。本课题针对合肥市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的特点,采用建造调蓄池策略应对老城区初期雨水污染问题。同时结合工程设计案例,从现状调查、标准论证、工程设计和效益评估等四个方面探讨老城区合流制污水调蓄技术的可行性与优点。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了老城区排水系统现状与存在问题,基于老城区溢流污染特征、降雨特性分析、降雨量截流率、国内外工程标准选择、老城区管网调蓄能力,确定了老城区溢流污染控制标准;(2)新增调蓄池当量服务调蓄区域的8 mm降雨量,总服务面积5.2 km2。其中杏花调蓄池服务面积:2.9 km2,逍遥津调蓄池服务面积:1.05 km2,包河调蓄池服务面积:1.25 km2,地表雨水径流系数为0.75。因此,本工程拟新增调蓄31500m3,其中杏花排水系统新增调蓄池17500m3,逍遥津排水系统新增调蓄池6500 m3,包河排水系统新增调蓄池7500 m3;(3)以逍遥津调蓄池示范工程为例,完成了老城区调蓄池方案方案论证与工程设计,通过该调蓄池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进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的截流、调蓄以及优化运行调度技术的示范应用;(4)对示范工程总体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调蓄池水量削减率57.8%,CODCr污染负荷削减率45.9%,氨氮污染负荷削减率61.3%,TN污染负荷削减率56.3%,SS污染负荷削减率57.3%,均超过30%;(5)对比2010年与本次监测期间(2016年)的降雨和溢流污水水质数据,降雨量相当,本次监测的溢流污水水质有所改善,2010年调蓄池未建,调蓄池发挥的效益均体现为污染负荷的削减率,可见老城区的示范区溢流口入河污染负荷(SS、NH3-N、CODCr、TN)消减率在 32%以上。

闫宏晔[10](2018)在《茅洲河水环境治理工程排水管网设计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茅洲河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排水管网设计为例,介绍了居民楼雨污水管到市政主干道管网设计思路,提出了一整套管网新建及改造方案,以实现雨污分流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并根据管材价格、施工方式以及管道性能对茅洲河水环境治理工程所用管材进行比选,为水环境治理工程管网设计提供借鉴。

二、白沙污水收集系统工程污水截流井的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沙污水收集系统工程污水截流井的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2)安徽省典型村镇污水处理系统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的背景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典型村镇污水工程系统解析
    2.1 排水管网构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2 典型村镇排水管网构建中的重难点解析
    2.3 排水管网构建中采取的对策
第三章 村镇污水管网工程构建研究
    3.1 排水体制
        3.1.1 排水体制
        3.1.2 排水体制比选
    3.2 污水管网规划
        3.2.1 总体原则
        3.2.2 排水布置形式
        3.2.3 管道定线
    3.3 污水管道过河形式
    3.4 截流井
第四章 村镇排水案例研究
    4.1 村镇排水工程建设背景
    4.2 案例概况及自然条件
        4.2.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4.2.2 地形地貌
        4.2.3 水文水利
        4.2.4 气象与气候
    4.3 给水排水现状与规划
        4.3.1 给水现状
        4.3.2 排水现状
        4.3.3 给排水规划
        4.3.4 给水规划
        4.3.5 排水规划
    4.4 污水水量、水质确定
        4.4.1 污水规模确定
        4.4.2 污水管网布置原则
        4.4.3 管径确定
    4.5 污水收集处理方案选择与分析
        4.5.1 污水收集处理方案比较
        4.5.2 污水收集处理方案确定
    4.6 污水管网系统设计
        4.6.1 排水流域分区
        4.6.2 污水管线平面设计方案
        4.6.3 污水管道设计参数
    4.7 管材
    4.8 污水管网附属设施
        4.8.1 检查井
        4.8.2 管道基础及土方挖填
        4.8.3 倒虹管
        4.8.4 截流井
    4.9 污水处理站情况
        4.9.1 站址选择
        4.9.2 场站建设方案
        4.9.3 工艺流程
    4.10 本工程建设小结
        4.10.1 村镇概况特点
        4.10.2 工程建设特点
        4.10.3 工程建设难点
        4.10.4 村镇排水与城市排水的不同点
        4.10.5 污水工程的效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3)皖南山区某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发展状况
        1.1.2 山区小城镇
        1.1.3 山区小城镇水环境现状
    1.2 国内研究进展和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项目设计研究背景
    2.1 城镇概况
        2.1.1 地理区域
        2.1.2 自然条件
    2.2 城镇规模及类型
        2.2.1 城镇规模
        2.2.2 职能类型
    2.3 给水排水现状及规划
        2.3.1 镇区给水现状及规划
        2.3.2 镇区排水现状及规划
第三章 污水量预测及建设规模
    3.1 小城镇污水量预测现状
        3.1.1 污水量预测现状及问题
        3.1.2 污水量预测影响因素
        3.1.3 应对措施和建议
    3.2 污水量分析预测
        3.2.1 污水量预测方法
        3.2.2 相关预测参数选取
        3.2.3 污水量预测
    3.3 建设规模的确定
第四章 污水收集管网工程方案设计
    4.1 排水体制
        4.1.1 皖南山区城镇排水体制概述
        4.1.2 排水体制选择
    4.2 污水管网分区和定线
        4.2.1 地形地质情况概述
        4.2.2 污水分区
        4.2.3 污水管网布置
    4.3 污水提升泵站
        4.3.1 污水提升泵站选型
        4.3.2 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
        4.3.3 泵站设计规模与位置
    4.4 管道穿越河流设计及附属设施
        4.4.1 管道穿越河流,沟渠设计
        4.4.2 管网附属设施
    4.5 排水管材选择
        4.5.1 待选管材简介
        4.5.2 管材比较选择
    4.6 污水管网设计方案总结
        4.6.1 方案设计研究特点
        4.6.2 方案设计总结
第五章 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方案设计
    5.1 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
        5.1.1 厂址的选址原则
        5.1.2 厂址的选址
        5.1.3 厂址合理性分析
    5.2 进、出水水质预测及分析
        5.2.1 进水水质分析预测
        5.2.2 出水水质及处理程度
        5.2.3 进水水质特征分析
    5.3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论证
        5.3.1 皖南山区污水处理工艺概述
        5.3.2 处理工艺选择原则
        5.3.3 选择依据
        5.3.4 预处理工艺选择
        5.3.5 生物处理工艺选择
        5.3.6 深度处理工艺方案
    5.4 处理后污水与污泥的处置
        5.4.1 尾水处置方案
        5.4.2 污泥处置方案
    5.5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总结
第六章 污水厂工艺设计
    6.1 污水厂总体布置
        6.1.1 平面布置
        6.1.2 水力高程布置
    6.2 污水厂工艺布置
        6.2.1 格栅及调节池
        6.2.2 生化处理设备
        6.2.3 深度处理设备
        6.2.4 紫外消毒设备
        6.2.5 污泥浓缩脱水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附图

(4)坪山河干流面源污染截留控制方案设计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面源污染特性研究
        1.2.2 面源污染截留措施与标准研究
        1.2.3 城市面源污染模型的介绍与应用情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河流水系
    2.2 水文气象
    2.3 地质概况
    2.4 土地利用
    2.5 区域入河污染负荷与河流水质
    2.6 工程概况
3 研究区面源污染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率定
    3.1 SWMM模型原理
        3.1.1 地表径流模型
        3.1.2 地表污染物累计冲刷模型
        3.1.3 管网水动力学模型
    3.2 基于SWMM建立研究区域面源污染模型
        3.2.1 建模资料收集
        3.2.2 研究区管网、子汇水区建模
        3.2.3 模型参数初值设置
        3.2.4 降雨资料
    3.3 模型参数率定
        3.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3.3.2 水量模型率定
        3.3.3 水质模型率定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面源污染负荷分析研究
    4.1 不同干旱天数下面源污染负荷分析
        4.1.1 计算条件
        4.1.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2 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面源污染负荷分析
        4.2.1 计算条件
        4.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不同雨型条件下面源污染负荷分析
        4.3.1 计算条件
        4.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面源污染截留控制方案SS阈值确定方法研究
    5.1 典型水文气象条件确定
    5.2 SS阈值的确定
        5.2.1 SS与水质指标关系的模拟分析
        5.2.2 SS阈值计算
        5.2.3 不同水质指标确定的SS阈值截留效果比较
    5.3 以总量控制方法确定SS阈值
        5.3.1 SS阈值计算
        5.3.2 不同水质指标确定的SS阈值截留效果比较
    5.4 阈值确定方法比较
        5.4.1 截留效果比较
        5.4.2 阈值确定方法实际可操作性分析比较
        5.4.3 阈值确定方法选择
    5.5 以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为目标时的SS阈值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常德市城区排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城市排水管理的概念及理论阐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排水
        2.1.2 城市排水管理
        2.1.3 海绵城市中的排水理念
    2.2 排水体制
        2.2.1 合流制排水系统
        2.2.2 分流制排水系统
        2.2.3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2.3 理论基础
        2.3.1 公共管理理论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3 生态城市理论
        2.3.4 海绵城市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常德市城区排水管理基本情况
    3.1 常德市基本情况
    3.2 常德市城区排水现状
        3.2.1 排水管理部门
        3.2.2 排水体制现状
        3.2.3 排水系统建设情况
    3.3 排水管理方面的政府举措
        3.3.1 常德市城区排水许可管理实施办法
        3.3.2 建设海绵城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常德市城区排水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常德市城区排水管理问题
        4.1.1 规划方面的问题
        4.1.2 建设方面的问题
        4.1.3 运行方面的问题
    4.2 导致排水管理出现问题的自然条件
    4.3 导致排水管理出现问题的人为因素
        4.3.1 规划方面的原因分析
        4.3.2 建设方面的原因分析
        4.3.3 运行方面的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外排水管理先进经验
    5.1 德国和荷兰的排水管理经验
    5.2 瑞士的雨水工程
    5.3 美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5.4 国外先进经验总结
        5.4.1 国外经验对比分析
        5.4.2 国外经验的实用性
第6章 常德市城区排水管理建议
    6.1 常德市城区排水规划管理建议
        6.1.1 规划编制企业提高规划成果质量
        6.1.2 政府相关部门注重排水规划管理
    6.2 常德市城区排水建设管理建议
        6.2.1 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建设
        6.2.2 提高海绵城市的蓄排结合程度和智能化程度
        6.2.3 加强排水系统工程建设
    6.3 常德市城区排水运行管理建议
        6.3.1 加强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6.3.2 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
        6.3.3 建立排水管网GIS数据平台
        6.3.4 建立内涝预警机制
        6.3.5 加强汛期应急值守
        6.3.6 提高宣传力度和公众参与度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某化工园区及所在镇污水工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排水管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课题研究的依据及方法
        1.6.1 课题研究依据
        1.6.2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小城镇污水管网特点
    2.1 污水管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 污水管网设计的特点与难点
    2.3 污水管网建设中的问题
    2.4 污水管网建设问题的对策
第3章 污水管网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研究分析
    3.1 排水体制
        3.1.1 排水体制
        3.1.2 排水体制的选择
    3.2 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3.2.1 规划与设计原则
        3.2.2 管网布置原则
        3.2.3 排水规划基础资料
        3.2.4 排水分区及管道布置
        3.2.5 管道定线
        3.2.6 管道设计基本参数
    3.3 污水管网计算
    3.4 污水管道过河设计
    3.5 污水泵站
        3.5.1 污水泵站设计
        3.5.2 污水泵站出水管
    3.6 截流井设计
第4章 工程实例
    4.1 项目背景
    4.2 自然条件
        4.2.1 地形地貌
        4.2.2 气象
        4.2.3 水文资源
    4.3 给水排水现状与规划
        4.3.1 给水现状及规划
        4.3.2 排水现状及规划
        4.3.3 管网布置原则
        4.3.4 主要规范及标准
    4.4 水量预测及管径确定
        4.4.1 水量预测
        4.4.2 排水管网建设规模的确定
        4.4.3 污水总变化系数的确定
        4.4.4 管径确定
        4.4.5 流速的确定
    4.5 污水处理厂简要情况
        4.5.1 水厂选址
        4.5.2 处理工艺的选择
        4.5.3 工艺流程
    4.6 污水管网的定线
    4.7 河流、排洪沟处管道设计
    4.8 提升泵站
        4.8.1 提升泵站的确定
        4.8.2 提升泵站位置的确定
        4.8.3 提升泵站设计
        4.8.4 泵站出水管设计
        4.8.5 一体化提升泵站特点
    4.9 管道附属设施规划设计
    4.10 排水管材的选择
    4.11 管道基础及沟槽开挖与回填
        4.11.1 直埋管道基础
        4.11.2 过河管道基础设计
        4.11.3 污水管道敷设位置
    4.12 本工程特点
        4.12.1 城镇及园区现状特点
        4.12.2 工程设计特点
    4.13 污水工程效益的分析
        4.13.1 社会经济的效益
        4.13.2 环境的效益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图纸目录

(7)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二元矛盾背景下,乡村规划生态适应性理念滞后
        1.1.2 乡村建设基数大所导致的生态问题
        1.1.3 乡村生态问题的模糊性与严重性
        1.1.4 城市发展对乡村传统生态优势的影响
        1.1.5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生态宜居需要
        1.1.6 重庆乡村具有生态适应的典型代表性
    1.2 研究对象、范围及基本概念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方法
        1.4.2 现场调研
        1.4.3 文献研究
        1.4.4 比较研究
        1.4.5 其他研究方法
    1.5 相关研究及综述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工作
        1.5.3 研究综合评述
    1.6 研究框架
        1.6.1 主要研究思路
        1.6.2 研究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重庆乡村人居环境面临的生态问题
    2.1 宏观层面:全域乡村景观生态格局发生变化
        2.1.1 城乡用地结构变化及生态格局影响较大
        2.1.2 村域景观生态格局逐渐被改变
    2.2 中观层面:乡村聚落重构的生态丧失
        2.2.1 村落空间构成状态的生态丧失
        2.2.2 村落公共空间规划的生态丧失
        2.2.3 聚落交通组织的生态丧失
        2.2.4 聚落基础设施的生态丧失
    2.3 微观层面:乡村农宅环境的生态缺失
        2.3.1 农宅环境用地集约度低
        2.3.2 农宅环境的能源问题
        2.3.3 农宅环境用材待生态提升
        2.3.4 农宅环境地域特征的缺失
    2.4 三个层面的核心问题分析
        2.4.1 宏观层面的核心问题
        2.4.2 中观层面的核心问题
        2.4.3 微观层面的核心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理论研究
    3.1 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传统观念的发展演进
        3.1.1 远古时期——朴素的择居适应
        3.1.2 封建时期——和谐的自然观念
        3.1.3 当代时期——觉醒的生态意识
    3.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理论基础
        3.2.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3.2.2 生态适应性理论
        3.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4 生态适应性规划理论
        3.2.5 适宜技术理论
    3.3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机制分析
        3.3.1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内生机制
        3.3.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外部推动机制
        3.3.3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差异化机制
        3.3.4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多尺度空间引导机制
    3.4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内容构成
        3.4.1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目标
        3.4.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原则
        3.4.3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要素
        3.4.4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路径
    3.5 本章小结
4 重庆乡村村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格局控制路径
    4.1 村域规划生态适应性内涵的构成
        4.1.1 村域景观生态资源分析
        4.1.2 村域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4.1.3 村域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估
        4.1.4 村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与分区
        4.1.5 村域建设适宜性分析与评估
    4.2 生态适应性在村域总体规划的应用
        4.2.1 乡村生态特色与定位研究
        4.2.2 村域景观生态空间规划
        4.2.3 村域空间管制规划
        4.2.4 村域产业发展规划
        4.2.5 村域空间布局规划
    4.3 案例研究:以重庆南川区金龙村村域总体规划为例
        4.3.1 金龙村基本情况
        4.3.2 村域生态适应性研究
        4.3.3 研究结论在村域总体规划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重庆乡村聚落环境规划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5.1 村落居民点因地制宜的簇群布局
        5.1.1 簇群布局的基本规律与规划手法
        5.1.2 簇群农宅单元的组合类型解析
        5.1.3 整体空间形态与设计
    5.2 公共空间规划的乡土化和生态化
        5.2.1 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分析与规划准则
        5.2.2 重庆村落公共空间的乡土化规划
        5.2.3 重庆村落公共空间的生态化规划
    5.3 道路交通的生态化规划
        5.3.1 重庆村落道路交通的特征
        5.3.2 重庆村落道路交通的类型归纳
        5.3.3 重庆村落道路交通的生态化规划
    5.4 基础设施的近自然处理
        5.4.1 重庆村落基础设施类型的适应要求
        5.4.2 近自然处理的概念与特征
        5.4.3 重庆村落基础设施的近自然处理方法
    5.5 案例研究:以重庆大观镇高山移民村落规划为例
        5.5.1 村落规划背景
        5.5.2 村落规划现状要素简要评析
        5.5.3 村落规划中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重庆乡村农宅环境规划的生态品质提升路径
    6.1 重庆乡村农宅环境生态品质提升路径的基本思路
        6.1.1 农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6.1.2 生态品质提升路径的原则
        6.1.3 生态品质提升路径的目标和构成
    6.2 重庆乡村农宅环境规划的生态品质提升路径解析
        6.2.1 农宅环境规划的节地性引导路径
        6.2.2 农宅环境规划的节能性引导路径
        6.2.3 农宅环境规划的节材性引导路径
        6.2.4 农宅环境规划的在地性引导路径
    6.3 案例研究:重庆合川塘湾村农宅环境节能性评定与规划改进
        6.3.1 案例背景与节能性标准评定
        6.3.2 基础分评定——农宅节能与能源利用
        6.3.3 附加分评定——农宅场地风环境分析
        6.3.4 问题总结与优化改进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
    7.4 研究工作的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附录1: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与生态需求调研问卷
    D.附表

(8)生态保护视角下村落的排水系统建设研究 ——以茂名市金塘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排水建设现状
        1.1.2 排水建设中的历史教训
        1.1.3 村落排水建设的急迫性
        1.1.4 气候恶化下茂名频遭暴雨袭击
        1.1.5 水在生态系统中重要性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排水系统研究现状
        2.1.2 国内村落排水系统研究现状
    2.2 生态保护与村落排水
        2.2.1 生态系统与水
        2.2.2 水循环与排水系统
        2.2.3 人居环境与排水系统
        2.2.4 排水系统与生态保护
    2.3 排水系统相关理论——排水体制
        2.3.1 排水体制概述
        2.3.2 村落排水体制的选择
        2.3.3 村落排水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
        2.3.4 村落排水规划与城市排水规划
    2.4 排水系统相关理论——低影响开发
        2.4.1 低影响开发理论在国外的建立和发展
        2.4.2 我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的发展状况
        2.4.3 低影响开发的措施
        2.4.4 低影响开发目前应用范围的局限性分析
        2.4.5 海绵城乡概念的提出
        2.4.6 海绵城乡的合理性分析
第三章 村落排水特征及主要问题
    3.1 村落排水的水质特征
        3.1.1 村落排水的来源与分类
        3.1.2 本文研究的村落排水类型的界定
    3.2 目前村落排水建设主要问题
    3.3 金塘镇村落自然环境特征
        3.3.1 茂名市自然环境特征
        3.3.2 金塘镇村落自然概况
    3.4 金塘镇村落经济特征
        3.4.1 茂名市经济概述
        3.4.2 金塘镇经济、耕地特征
        3.4.3 .金塘镇区位条件
        3.4.4 金塘镇村落人口特征
    3.5 金塘镇村落污水排水现状
        3.5.1 茂名市排水总规
        3.5.2 金塘镇村落格局与水污染
        3.5.3 种植业、养殖业排水
    3.6 金塘镇村落河流及雨水排水系统概况
        3.6.1 地形地貌
        3.6.2 水文状况
        3.6.3 金塘镇村落河网与村落的关系
        3.6.4 金塘镇村落降雨量特征及水质型缺水
第四章 村落污水系统规划
    4.1 村落污水系统组成
    4.2 过去村落排水系统分析
        4.2.1 水与村落选址
        4.2.2 节水惜物朴素的价值观
        4.2.3 循序使用的节水生活方式
        4.2.4 民居布局与生活排水
        4.2.5 有机的生产方式及良好的自然循环
    4.3 现在村落排水系统分析
        4.3.1 村落污水无组织排放
        4.3.2 村落污水的水质变化
        4.3.3 村落人口变化与污水量
        4.3.4 现代居民楼布局及生活排水
        4.3.5 现代生活用水习惯变化
        4.3.6 水源污染造成杂用水水源单一化
        4.3.7 生产方式的改变——养殖业
    4.4 对比综合分析
    4.5 污水管网规划
        4.5.1 污水量的预测
        4.5.2 污水管网的布置
    4.6 排水系统的建议及措施
        4.6.1 村落生活排水系统的建议及措施
        4.6.2 关于建筑单体家庭生活排水的改进建议
    4.7 污水管道材料的选择
    4.8 排水管网的附属设施
    4.9 污水处理系统
        4.9.1 污水处理系统分析
        4.9.2 污水处理系统建议及措施
        4.9.3 污泥处理处置方案
        4.9.4 养殖粪便处理方案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村落雨水及河道规划
    5.1 村落雨水系统组成
    5.2 村落旧时的雨水排水系统
        5.2.1 水质未受到污染
        5.2.2 采用斜屋面散排雨水
    5.3 村落现在的雨水排水系统分析
        5.3.1 屋面雨水管道收集
        5.3.2 庭院硬化
        5.3.3 水沟渠化造成生态失衡
    5.4 村落雨水管网规划
        5.4.1 雨水量的计算
        5.4.2 雨水管网规划
        5.4.3 村落雨水排水系统建议及措施
        5.4.4 近期村落雨水系统的改进
        5.4.5 关于建筑单体雨水排水系统的建议
    5.5 村落河道规划
        5.5.1 村落河流——排水系统排出口现状分析
        5.5.2 排出口河道整治建议及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村落排水系统监管制度
    6.1 建立排水系统监督管理体制
        6.1.1 建立符合当地城镇传统村落的排水监督管理体制及实施细则
        6.1.2 在村落中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6.1.3 建立公开透明的环评制度及信息公告
        6.1.4 设置村落环境监督检测站
        6.1.5 进行水环境保护的宣传的建议及措施
        6.1.6 发展民间环保组织
        6.1.7 设置维护设备
    6.2 排水建设资金的筹集及分摊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9)合肥市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及工程效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合流制污水溢流研究进展
    2.1. 合流制污水溢流水质特点及污染现状
    2.2. 国内外城市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研究概况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溢流污水调蓄措施研究
        2.3.1. 雨水调蓄池的作用原理及类型
        2.3.2. 雨水调蓄池的规模设计
第3章 合肥市降雨特性与排水系统现状调研
    3.1. 合肥市降雨资料调研分析
    3.2. 老城区排水系统现状
        3.2.1. 排水体制
        3.2.2. 雨水排水系统
        3.2.3. 污水排水系统
    3.3. 老城区调蓄池建设现状
        3.3.1. 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实施情况
        3.3.2. 调蓄池建设必要性
        3.3.3. 调蓄池改建状况
    3.4. 老城区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3.4.1. 雨水积涝严重
        3.4.2. 初期雨水污染
        3.4.3. 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标准缺乏
    3.5. 排水系统规划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肥市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方案总体设计与效果分析
    4.1. 合肥市老城区溢流污染水质特征
    4.2. 合肥市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设计
        4.2.1. 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工程设计标准选择
        4.2.2. 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设计参数确定及效果分析
    4.3. 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调蓄池建设整体工程方案
        4.3.1. 老城区现有泵站高程及调蓄池建设思路
        4.3.2. 工程总体方案
        4.3.3. 调蓄池选址及评价
        4.3.4. 除臭工艺方案
        4.3.5. 主要设备选型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合肥市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效益评估
    5.1. 示范工程建设概况
    5.2. 示范工程设计及运行技术参数
        5.2.1. 设计参数与工程布置:
        5.2.2. 示范工程运行模式
    5.3. 示范工程效益评估
        5.3.1. 工程运行记录
        5.3.2. 污染物监测结果
        5.3.3. 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5.3.4. 总体效益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合肥市老城区排水系统总图
附录二 杏花调蓄池相关设计图
附录三 逍遥津调蓄池相关设计图
附录四 示范工程运行数据

(10)茅洲河水环境治理工程排水管网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简介
2 工程措施
    2.1 截污工程
    2.2 接驳工程
    2.3 雨污分流工程
    2.4 管道布置原则
    2.5 管道回填
3 管材选择
4 结语

四、白沙污水收集系统工程污水截流井的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2)
  • [2]安徽省典型村镇污水处理系统构建与实践[D]. 危毛毛.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皖南山区某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计研究[D]. 尤鹏程.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坪山河干流面源污染截留控制方案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 田怡曼.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5]常德市城区排水管理研究[D]. 刘鹏. 湖南大学, 2019(07)
  • [6]某化工园区及所在镇污水工程设计研究[D]. 王海松.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2)
  • [7]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 史靖塬. 重庆大学, 2018(09)
  • [8]生态保护视角下村落的排水系统建设研究 ——以茂名市金塘镇为例[D]. 何慧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5)
  • [9]合肥市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及工程效益评估[D]. 徐佳月.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
  • [10]茅洲河水环境治理工程排水管网设计探讨[J]. 闫宏晔. 给水排水, 2018(01)

标签:;  ;  ;  ;  ;  

白沙污水收集系统工程截污井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