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雄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一、雄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文文[1](2021)在《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索利用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构建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评估人免疫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表达水平,分析影响模型构建的因素,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化操作流程。进一步构建前列腺癌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并观察模型中肿瘤生长情况,以及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特点并进行量化分析,以期为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理想的临床前动物模型。方法: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健康献血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并确保其活性和纯度。将分离的PBMC通过尾静脉注射入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NPG/B-NDG B2m小鼠体内。在重建3周后,通过剪鼠尾来收集小鼠的外周血,并从中分离单个核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人CD45+CD3+免疫细胞的占比,以大于25%为标准确定人源化模型重建成功。重建成功后,持续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并在小鼠濒死时处死,收集小鼠心、肝、脾、肺、肠以及骨髓等脏器,使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分析小鼠各器官中人CD45+、CD4+T细胞以及CD8+T细胞的浸润情况,以及免疫系统的分布特点。同时,采用同一供体在不同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品系中进行免疫重建,以及使用同一品系小鼠选择不同的供体进行免疫重建,以比较不同品系小鼠、不同供体等对模型免疫重建效果的影响。进一步构建前列腺癌免疫系统人源化模型,首先利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免疫检查点PD-L1在4种常见的人前列腺癌细胞系(22RV1、PC3、C42、LNCa P)中的表达水平,并在重建成功的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皮下接种高表达PD-L1的人前列腺癌细胞系,持续监测肿瘤的生长速度并与未重建的小鼠体内前列腺癌的生长速度进行比较;待肿瘤长至一定体积后,CO2窒息处死小鼠并收集肿瘤,然后利用免疫荧光分析肿瘤组织中人免疫细胞的分布特点,为后续制定免疫治疗策略提供参考。结果:成功分离了高纯度(>95%)、高活率(>95%)的人PBMC。移植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3周时,小鼠外周血中人CD45+CD3+T细胞>25%,标志着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人源化小鼠重建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步上升,在重建第6周达到77.4%~86.7%。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重建小鼠的心、肝、脾、肠、肺及骨髓中均有人免疫细胞的浸润,说明重建的人免疫系统能够遍及小鼠全身,其中以脾脏重建水平最高。比较发现,同一品系小鼠中不同供体重建水平存在差异,而同一供体在不同品系小鼠中重建效果也不尽相同。检测发现前列腺癌细胞系22RV1中PD-L1高表达,将其植入人源化小鼠后,肿瘤内免疫细胞浸润较少,肿瘤的边缘区域与中心区域只有少量免疫细胞的浸润,这表明前列腺癌是一种“冷”肿瘤,对免疫单药治疗效果有限,可能需要进行联合治疗以改善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效果。结论:成功构建了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并进行鉴定,并在该模型上移植人前列腺癌肿瘤,为后续免疫治疗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临床前模型。

牟唐维[2](2021)在《利用突变技术对HSV2 RL1、UL41和US12蛋白在病毒致病中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纯疱疹病毒2型是引起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可引起疱疹性脑炎和更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该病毒可经性传播和母婴传播。HSV-2感染后可经感觉神经轴逆行至骶背根神经节建立潜伏感染,这种潜伏感染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可以表现为显性感染出现症状。反复感染给患者造成了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由于这种潜伏和反复感染导致HSV-2的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困难重重。另外,感染HSV-2后可增加感染HIV的感染几率。因此研究HSV-2感染宿主后的致病机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以及病毒蛋白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HSV-2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以及我们对HSV-2的致病机理更深入的理解。基于以上事实,本试验第一部分工作围绕与HSV-2免疫逃逸相关基因RL1、UL41、US12开展,首先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HSV-2突变株:M2(HSV-2 RL1-UL41-)、M3(HSV-2RL1-US12-)、M4(HSV-2RL1-UL41-US12-),随后对这三个突变株在细胞和动物试验中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包括增殖动力学检测、蚀斑检测,急性感染、潜伏感染和免疫原性分析。结果表明,M2、M3、M4在细胞水平以及动物水平的急性感染、潜伏感染中都表现出增殖能力下降,且引起较轻的临床症状,其中M4增殖能力下降最为明显;免疫原性分析试验中发现,虽然突变株组能降低病毒的复制能力,但是不能100%保护,其中M4组存活率为90%,M2/M3组存活率均为80%。鉴于这一发现,本试验第二部分工作对野毒株和突变株M1(HSV-2RL-)、M2、M3感染后小鼠阴道、子宫和卵巢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与野毒株相比,最有意思的是突变株M1、M2、M3在阴道、子宫和卵巢组织中均能激活代谢信号通路,其中类固醇激素代谢信号通路和细胞色素代谢信号通路最为明显,且比较后发现,M1对类固醇激素代谢信号通路和细胞色素代谢信号通路影响较大,其可能的机制与RL1抑制细胞对病毒感染产生的应激翻译阻滞的特性相关,其中包括类固醇激素激素和细胞色素代谢过程。综上所述,对突变株M2、M3、M4在细胞和动物试验中比较和分析,筛选得到了一株复制能力较低、致病能力较低、潜伏感染能力较低以及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的M4减毒株,可作为HSV-2减毒活疫苗的候选株。转录组学数据分析发现,M1突变株对类固醇激素代谢和细胞色素代谢具有较大影响,但是继续缺失UL41/US12时,该影响受到了限制,说明病毒蛋白之间也有一个互相平衡的状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RL1的缺失对类固醇激素代谢和细胞色素代谢具有重要影响,这一发现为HSV-2的感染过程中病毒蛋白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龙星博[3](2021)在《雄激素剥夺治疗对前列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近10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有迅速上升的趋势。雄激素剥夺疗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是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基础治疗方法。虽然ADT直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其对前列腺癌免疫微环境的潜在影响及其背后可能的机制仍不清楚。前列腺癌在不同种族人群中表现出高度的基因组变异。这导致了高度可变的临床特征,以及对治疗反应个体间较大的差异。目前关于ADT的研究多基于西方人群,ADT对中国前列腺组织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拟探讨ADT治疗对中国人群前列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以及背后可能的机制。方法1.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ADT治疗前后癌和癌旁正常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DESeq2”包计算癌和癌旁组织ADT前后差异基因并做富集分析。2.利用ssGSEA法计算22种免疫细胞在ADT前后癌和癌旁组织中的浸润活性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验证。3.采用WGCNA算法探寻ADT诱导前列腺组织免疫重建过程中的枢纽基因。并探讨核心基因以及核心基因组成的免疫标签评分与TCGA前列腺癌队列以及我们中心新辅助ADT前列腺癌队列中患者的预后的相关性。4.进一步根据免疫标签评分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免疫分型并比较不同分型的预后以及免疫浸润和突变景观之间的差异。5.利用碳吸附血清连续培养前列腺癌细胞构建雄激素持续剥夺前列腺癌细胞系模型,采用RT-PCR以及免疫印迹技术分析枢纽基因在雄激素持续剥夺后的表达情况。并采用siRNA阻断枢纽基因中的SOCS3基因,并比较雄激素阻断,雄激素阻断加SOCS3基因阻断后前列腺癌细胞系多种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1.ADT治疗可引起前列腺组织许多免疫相关基因的上调和改变,并能同时刺激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相关功能和通路。包括CD8+T细胞在内多种免疫细胞在ADT治疗后显着富集。与癌旁组织相比,ADT对肿瘤组织的免疫重构作用更为强烈。2.与基于欧美人群的研究不同,ADT前后样本中的被检测融合基因数量没有明显差别。此外,一些在西方人群中常见的融合基因如ERG家族在我们的样本中没有被检测到。3.WGCNA分析显示SOCS3、ZFP36和JUNB为ADT诱导的前列腺免疫重建过程中的枢纽基因。并且在TCGA前列腺癌队列以及本中心新辅助ADT前列腺癌队列均显示高表达SOCS3、ZFP36和JUNB的患者有着更好的PSA无复发生存率。4.由SOCS3、ZFP36和JUNB三者组成的免疫标签评分与患者的PSA无复发生存率相关,基于免疫标签评分的前列腺免疫分型与前列腺癌的免疫浸润,肿瘤突变负荷以及突变图谱均显着相关。5.在体外实验方面,持续雄激素阻断能显着提高前列腺癌细胞系SOCS3、ZFP36和JUNB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其中SOCS3基因变化最为明显。RT-PCR发现多种与前列腺癌免疫微环境相关的细胞因子(IL6,CCL5,CCR7和TGFB1)mRNA水平在持续雄激素阻断后显着改变,而利用siRNA将SOCS3沉默后能显着影响持续雄激素阻断培养造成的细胞因子的改变。结论1.我们研究发现ADT对前列腺免疫微环境进行了重建。免疫相关基因SOCS3,ZFP36、JUNB可能在ADT免疫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上述3个基因的前列腺癌免疫分型在PSA无复发生存、免疫浸润、突变图谱方面存在较大差异。2.体外实验发现SOCS3可能通过调节前列腺癌细胞多种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和分泌在ADT诱导的前列腺癌免疫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忠[4](2020)在《肠道菌群对猪行为性状初情期启动及免疫性状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猪肉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种类,而养猪业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肠道菌群具有影响猪饲料利用效率、脂肪沉积等多种重要经济性状的巨大潜力。已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与性激素相互作用,诱发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诸多性激素紊乱相关疾病。初情期是后备母猪非常重要的繁殖性状,初情期启动失败多由类固醇性激素分泌障碍引起。目前尚不清楚肠道菌群是否会通过影响性激素而影响后备母猪初情期的启动。此外,疫苗是猪场疾病预防的重要工具,猪群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在个体间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猪群抗体整齐度差会给猪场疾病预防带来风险。前期已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导致宿主流感疫苗抗体的显着降低,表明肠道菌群对于疫苗抗体反应的重要性。肠道菌群是否影响猪只疫苗抗体产生,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探索了肠道菌群对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和疫苗抗体产生两个复杂性状的影响。在第一部分实验中,鉴别了与初情期启动失败显着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类别,研究了后备母猪发情周期四个阶段肠道菌群变化的规律,并基于预测宏基因组功能通路初步探索了肠道菌群引起母猪初情期启动失败的可能原因。在第二部分实验中,通过肠道菌群与猪场常用疫苗抗体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评估了肠道菌群对疫苗特异性抗体水平差异的贡献度,并鉴别了肠道菌群中可能参与疫苗抗体形成关联的菌属。具体结果如下:本论文通过对908头后备母猪的发情行为持续跟踪观察,获得73头至9.5月龄仍未观察到发情的后备母猪样本,选取90头正常发情的全同胞或半同胞作为对照组。对其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两组母猪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发现普氏菌属、密螺旋体属、Faecalibacterium、Oribacterium、琥珀酸弧菌属和厌氧弧菌属在正常发情的母猪肠道中丰度显着更高,而瘤胃球菌科、毛螺菌科、瘤胃球菌属、粪球菌属和颤螺菌属则富集在初情期启动失败的后备母猪中。对肠道菌群功能预测发现视黄醇代谢通路显着富集在正常发情的后备母猪中,表明特定的肠道共生菌可能对后备母猪的初情期启动具有重要作用,视黄醇代谢障碍可能是情期启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观察了22头正常发情后备母猪的发情间期、发情前期、发情期和发情后期四个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通过构建肠道菌群的共发生网络,发现以Sphaerochaeta和密螺旋体属菌为主的共发生网络模块与母猪发情周期的变化密切相关。利用所采集的母猪样品,本论文选取了198头后备母猪,开展肠道菌群影响疫苗抗体水平的研究。于197日龄左右采集血液样品,测定所有母猪的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其中49头还测定了伪狂犬、猪乙型脑炎病毒和猪细小病毒疫苗的抗体水平。同时,采集了所有猪只的粪便样品并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注释获得菌群分类学信息。通过Two-part模型鉴定与抗体水平显着关联的菌属。结果发现,本试验猪群5种疫苗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个体间存在显着差异,肠道菌群能解释个体间抗体水平差异的比例为1.11%~9.35%。与抗体水平关联的肠道微生物菌属中,瘤胃菌科、毛螺菌科、颤螺菌属以及普氏菌属与4种或5种疫苗特异性抗体水平显着相关。此外,我们还对猪瘟及乙脑病毒抗体阳性和阴性个体进行了组间共丰度簇的比较,发现以普氏菌属为主的共丰度簇CAG11和乳酸杆菌属为主的CAG12富集在猪瘟抗体阳性组个体的肠道菌群中,CAG15则富集在猪瘟抗体阴性个体的肠道菌群中。而密螺旋体属为主的CAG28显着富集于乙脑抗体阴性组。我们发现肠道菌群与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相关,肠道微生态的失调可能可通过干扰视黄醇代谢引起后备母猪情期启动失败。这加深了对母猪乏情机制的认识,为通过益生菌/益生元促进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还发现肠道菌群与疫苗抗体水平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这对于猪用疫苗的设计、肠道菌群作为内源性免疫佐剂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胡盼[5](2020)在《EP4受体拮抗剂BY001和PD-1抗体联合治疗前列腺癌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是全球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上升,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由于前列腺癌发病比较隐匿,我国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丧失根治性治疗机会。内分泌治疗是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最主要治疗方法,但绝大多数患者会在治疗后发展为难治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目前,FDA批准的可用于CRPC治疗的药物为卡巴他赛、阿比特龙、阿帕他胺、恩杂鲁胺和镭-223等,但是这些药物延长CRP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不超过2年。免疫治疗是近年新兴的肿瘤治疗策略,作为FDA批准的首个肿瘤疫苗制剂,Sipuleucel-T用于治疗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的转移性CRPC,但患者的生存获益仍然有限。后续兴起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中显示出较好疗效,但在前列腺癌中疗效欠佳。联合治疗不仅是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热点,也是改善治疗效果的重要策略。因此,本论文致力于通过联合治疗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前列腺癌中的效果。已有研究表明,COX-2/PGE2/EP4(PTGER4)信号通路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结肠癌和乳腺癌中,EP4受体拮抗剂有免疫治疗效果。COX-2/PGE2/EP4信号通路在前列腺癌中高度活化,但尚无针对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研究。为探索前列腺癌肿瘤微环境中EP4受体的分布和功能,本论文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单细胞测序和分析,并结合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和既有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到EP4受体是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特异性靶点。随后,我们选择实验室合成和筛选到的新型EP4受体小分子拮抗剂BY001,研究单药治疗以及与PD-1抗体联合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功能和机制。在体外,BY001一方面直接靶向EP4受体阻止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的形成以及MDSC细胞分泌免疫抑制性因子ARG1和i NOS。BY001也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存活和效应功能;另一方面通过靶向肿瘤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间接地逆转肿瘤微环境中MDSC细胞和T细胞的比例,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接下来,我们评估BY001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抗体在前列腺癌同系异种动物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PD-1抗体或者BY001单药治疗只能抑制40%左右的肿瘤生长。尽管治疗效果不显着,但是BY001可以促进肿瘤内部CD8+T细胞的浸润,抑制MDSC细胞的浸润,具有改善前列腺癌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能力。鉴于BY001治疗后,CD8+T细胞依然处于耗竭状态以及临床上联合治疗策略的探索,我们采用BY001和PD-1抗体进行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显着抑制前列腺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内部CD8+T细胞的增加和NK细胞群的富集,抑制MDSC细胞的浸润。联合治疗增强与T细胞招募有关的趋化因子CXCL9、CXCL10和CXCL11的表达,与此同时,抑制与MDSC细胞招募有关的趋化因子CCL2、CCL4、CCL5、CXCL5、CXCL12和CXCL16的表达。此外,联合治疗也促进IFN-γ和TNF-α的表达,抑制ARG1的表达。在前列腺癌原位动物模型和再挑战动物模型中,联合治疗诱导更为有效的肿瘤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或复发,并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初步探索联合治疗的作用机制,我们发现,联合治疗后,肿瘤内部存在更多的CD8+TCF1+T细胞和MHC-Ⅱ+抗原递呈细胞共定位,这表示CD8+TCF1+T细胞与MHC-Ⅱ+抗原递呈细胞联合抱团,组成独立的抗肿瘤基地,维持免疫应答。此外,联合治疗主要通过CD8+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BY001与PD-1抗体具有强烈的协同作用,可以将免疫治疗反应较差的前列腺肿瘤转化为敏感的肿瘤,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期,并维持免疫应答,这为CRPC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新策略。

朱晖,邓康俐[6](2019)在《雄激素剥夺疗法和免疫疗法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列腺癌在美国成年男性中发病率位居第一,癌症相关致死率位居第二。雄激素剥夺治疗是最常用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而且通常伴随患者的终身治疗。雄激素和雄激素剥夺疗法对免疫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目前免疫治疗受到持续关注的情况下这一发现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雄激素剥夺治疗可能对免疫治疗起到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雄激素剥夺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其对前列腺癌细胞及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联合使用雄激素剥夺药物和免疫治疗的前景,为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韩兴发[7](2017)在《GnRH主动免疫对动物生殖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 axis)紧密调控动物的生殖功能和行为,是动物生殖生理的中枢启动激素和调控激素;同时,生殖内分泌与生长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及动物肉品质特别是公猪肉“膻味”形成密切相关。Gn RH主动免疫通过有效“中和”内源性Gn RH,抑制性激素的分泌和配子的发生,从而达到免疫去势目的,已成为目前最有望取代传统外科阉割去势的安全友好的去势方法。然而,目前Gn RH主动免疫去势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严重阻碍了Gn RH主动免疫去势实践应用:1)少数动物Gn RH主动免疫后反应较小或没有反应,存在免疫“逃逸”现象;2)为了达到良好的免疫去势效果,存在Gn RH去势疫苗抗原用量大且需2次或2次以上注射,提高了Gn RH主动免疫去势的应用成本;3)Gn RH主动免疫去势的分子机制不清楚,严重阻碍了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4)Gn RH主动免疫扰乱生殖内分泌后对动物生长内分泌、免疫系统及公猪肉“膻味”物质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五个试验,以SD雄鼠、雄性绵羊和公猪为试验对象,研究Gn RH新蛋白构型抗原制备策略并系统探讨Gn RH主动免疫对生殖内分泌、生长内分泌、免疫系统及功能、公猪肉“膻味”物质(雄烯酮和粪臭素)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研发高效Gn RH免疫去势疫苗及推动Gn RH主动免疫去势大规模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参考。试验一新蛋白构型Gn RH去势抗原设计及不同新蛋白构型Gn RH去势抗原免疫学及生物学效果对比研究本研究中新蛋白构型Gn RH抗原设计的核心思路是:1)增加Gn RH拷贝数;2)增大抗原分子量。新蛋白构型Gn RH抗原设计如下:以D型赖氨酸(D-lysine)取代天然Gn RH十肽第6位甘氨酸(Glysine)形成与载体蛋白偶连位点(G6K-Gn RH,G6K),以化学合成法合成G6K-Gn RH并列体(G6K-Gn RH-tandem,G6KT)作为新蛋白Gn RH抗原制备的基本单元。将G6KT二聚化,形成本研究抗原○1G6KTD,紧接着将G6KT和G6KTD分别与卵清蛋白(OVA)偶联分别形成本研究抗原○2G6KT-OVA及○3G6KTD-OVA。将3种新蛋白构型Gn RH抗原配于Specol佐剂分别免疫SD雄鼠,6周龄时初免,腿部肌肉注射1ml乳化抗原(含相应新构型Gn RH蛋白100μg),8周后加免,注射剂量与方法同初次免疫,同时设置完整对照组(Intact controls)和手术去势组(Surgical castrates),每试验组12只雄鼠。免疫当天及免疫后4、8、12 wpv(weeks post vaccination)尾动脉采集血液分析血清Gn RH抗体滴度和生殖激素浓度变化,加免后4周断颈处死所有试验鼠,采集垂体及两侧睾丸,q PCR检测生殖相关基因m RNA表达并进行睾丸组织学分析。试验结果显示:1)三种新蛋白构型Gn RH抗原主动免疫后均能刺激雄鼠产生良好的抗体反应(P<0.05)。2)其中G6KT-OVA及G6KTD-OVA免疫组仅初免就能诱发较高水平的抗体产生,初免4周后就显着降低雄鼠体内血清LH、FSH、睾酮及抑制素B浓度(P<0.05);在试验结束时,两免疫组睾丸重量及体积均下降到完整对照组睾丸50%以下,精子发生完全被终止,垂体Gn RHR、LHβ、FSHβ及睾丸LHR、FSHR、INHα,INβA及INHβB m RNA表达显着下调(P<0.05);3)G6KTD免疫组12只雄鼠中,9只(75%)有显着的免疫学和生物学反应(“免疫反应鼠”),而剩余3只(25%)则无明显的生物学反应(“免疫逃逸鼠”);“免疫反应鼠”,G6KTD初免对所测血清生殖激素浓度无明显影响(P>0.05),但加免后显着降低血清LH、FSH、睾酮及抑制素B浓度(P<0.05);处死时其睾丸重量和体积分别减少到完整对照睾丸的64%和62%,且睾丸精子发生受到明显抑制,同时垂体和睾丸所测生殖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而“免疫逃逸鼠”则整个试验期间血清生殖激素浓度与完整对照组雄鼠相似(P>0.05),处死时睾丸精子发生正常,垂体和睾丸所测生殖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完整对照组相似(P>0.05)。因此,新蛋白构型G6KT-OVA和G6KTD-OVA具有极强的免疫原性,初次免疫就能达到抑制生殖轴生殖激素分泌的目的,在作为单剂量Gn RH疫苗方面具良好的开发前景;同时G6KTD也具有较强的免疫原先,可单独作为Gn RH去势抗原,能有效避开Gn RH分子与载体蛋白偶连所面临的Gn RH抗原损失严重及与载体蛋白偶连的后续纯化等问题。试验二Gn RH主动免疫对动物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即,避开物种差异对探讨Gn RH主动免疫去势机理的干扰),我们同时研究了Gn RH主动免疫对SD雄鼠、雄性绵羊和公猪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功能的影响。SD雄鼠、雄性绵羊和公猪均分为:Gn RH免疫去势组、完整对照组和手术去势组。免疫去势组SD雄鼠主动免疫G6KT-OVA,雄性绵羊和公猪主动免疫G6KTD-OVA,加免一次,间隔8周,加免后4-8周处死试验动物,分离下丘脑、垂体及睾丸q PCR分析生殖轴生殖相关基因m RNA表达变化,试验期间采集血液分析血清Gn RH抗体和生殖激素浓度变化。结果显示:1)在SD大鼠、雄性绵羊及公猪上我们均发现,Gn RH主动免疫后随着血清Gn RH抗体滴度的升高,血清生殖激素LH、FSH、睾酮及抑制素(精子发生的biomarker)浓度缓慢降低,加免后随血清Gn RH抗体急速上升到一定浓度时,血清生殖激素降低到极低甚至不可测水平,睾丸萎缩、精子发生受到抑制或完全终止,表明在Gn RH主动免疫初期,抗体“中和”理论完全能解释Gn RH主动免疫去势的机制;2)与完整对照组相比,Gn RH主动免疫显着下调下丘脑弓状核(Arc)及前腹侧室旁核(AVPV)AR、kiss1、GPR54及Gn RH m RNA表达水平和下丘脑正中隆起Gn RH含量(P<0.05),表明Gn RH主动免疫通过下调下丘脑AR-kiss1-GPR54-Gn RH信号通路,显着降低下丘脑Gn RH合成和或释放;动物手术去势后也得到和Gn RH去势后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下丘脑Gn RH上游信号环路完整性和Gn RH正常合成需要睾丸类固醇激素的维持。上述研究结果在SD大鼠、雄性绵羊和公猪上一致,由此说明,Gn RH主动免疫后下丘脑Gn RH的合成和释放的降低是造成Gn RH主动免疫去势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Gn RH抗体滴度降低后Gn RH免疫动物仍然维持不育的重要原因;3)Gn RH主动免疫显着降低(P<0.05)垂体Gn RH基因受体Gn RHR m RNA表达水平及睾丸LHR、FSHR m RNA表达水平且在三种受试动物上研究结果一致。垂体Gn RHR及睾丸LHR和FSHR表达降低,严重破坏生殖轴功能的完整性,这也是Gn RH主动免疫去势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维持较长时间去势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试验三GnRH主动免疫对GHRH/SS-GH-IGF1轴功能的影响本项研究在试验二SD雄鼠和目标动物公猪上进行,动物分组处理见试验二。试验开始后每隔4周采集血清以分析血清生长相关激素浓度变化;记录试验动物每天采食量,并在初免当天、加免当天及试验最后一天称取动物体重,计算各处理组动物从初免到加免、加免到试验结束及整个试验期间的日增重及饲料转化效率;试验结束时采集动物下丘脑、垂体及肝脏q PCR分析生长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试验结果显示,与完整对照组相比,手术去势显着降低雄鼠和公猪下丘脑(P<0.05)Gn IH、GHRH,垂体GH和肝脏IGF1 m RNA表达;显着降低血清(P<0.05)GH和IGF1浓度;显着增加(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与手术去势不同,Gn RH主动免疫对SD雄鼠和公猪下丘脑Gn IH、GHRH,垂体GH和肝脏IGF1 m RNA表达和血清GH浓度无影响(P>0.05);此外Gn RH免疫去势动物血清IGF1和尿素氮含量分别显着高于和低于(P>0.05)手术去势动物血清相应含量;与手术去势动物相比,Gn RH免疫去势SD雄鼠和公猪有更高的饲料转化效率(P<0.05)。由此可知,免疫去势动物较手术去势动物具有更优异的生产性能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免疫去势对GHRH-GH无明显影响所致。Gn IH作为同时能调节生殖内分泌及生长内分泌的因子,很可能是生殖内分泌与生长内分泌间的桥梁分子,是造成手术去势与免疫去势后下丘脑GHRH表达差异的原因。试验四Gn RH主动免疫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在试验三雄性绵羊中开展。试验期间按试验三中所述采集血清分析血清免疫细胞因子浓度,试验结束采集脾脏q PCR分析生殖和免疫相关基因m RN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完整对照组相比,Gn RH主动免疫显着增加(P<0.05)脾脏Gn RH m RNA和蛋白含量;与脾脏Gn RH表达上调一致,Gn RH主动免疫显着上调(P<0.05)脾脏IL-2、IL-4、IL-6、TNF-α及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4、CD8、CD19 m RNA表达水平以及血清IL-2、IL-4,IL-6、TNF-α浓度。与免疫去势相似,手术去势也显着上调(P<0.05)绵羊脾脏Gn RH及免疫细胞因子IL-2、IL-4、IL-6、TNF-αm RNA表达及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TNF-α浓度。此外,Gn RH主动免疫和手术去势均显着下调(P<0.05)脾脏AR m RNA表达,表明免疫或手术去势后脾脏Gn RH表达增加可能是因两种去势处理解除了雄激素对脾脏Gn RH合成的反馈抑制所致。由上推断,Gn RH主动免疫通过解除睾酮对脾脏Gn RH合成的反馈抑制作用,继而上调脾脏Gn RH表达,从而显着增强动物免疫功能。试验五Gn RH主动免疫对公猪“boar taint”及“boar taint”代谢的影响本研究在试验二公猪试验上进行。试验开始后,按试验二中所述采集血液分析血液生殖激素和公猪“boar taint”物质浓度变化;试验结束时采集背部脂肪分析脂肪“boar taint”物质含量,采集肝脏及睾丸分析“boar taint”物质代谢相关基因m 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与完整对照相比,Gn RH主动免疫显着下调(P<0.05)睾丸雄烯酮合成关键酶STAR、CYP11A1、CYP17A1及CYB5A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血清和脂肪雄烯酮水平,表明Gn RH主动免疫能有效抑制睾丸雄烯酮的合成,这是Gn RH主动免疫去除公猪体内雄烯酮沉积最主要原因。此外,Gn RH主动免疫显着上调(P<0.05)肝脏雄烯酮代谢降解酶3β-HSD及SULT2A1 m RNA和蛋白质表达,与手术去势后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睾丸性激素对肝脏雄烯酮代谢酶的表达或活性具有抑制作用,Gn RH主动免疫也可通过抑制睾丸性激素的产生继而增强肝脏雄烯酮清除能力。Gn RH主动免疫显着降低(P<0.05)公猪血清和脂肪粪臭素含量,屠宰时免疫去势公猪血清和脂肪粪臭素含量下降到手术去势公猪水平。与血清和脂肪粪臭素水平降低一致,Gn RH主动免疫和手术去势均显着上调(P<0.05)肝脏粪臭素代谢关键酶CYP2E1、CYP2A19、CYP2C49及CYB5A m RNA表达,表明睾丸类固醇激素对肝脏粪臭素代谢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相关分析显示,相对于血清睾酮及雌二醇,雄烯酮和血清粪臭素含量呈现更加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雄烯酮是肝脏粪臭素代谢的主要抑制因子。由此可知,Gn RH主动免疫能有效清除公猪体内由雄烯酮和粪臭素沉积所引起的“膻味”。其中,睾丸合成雄烯酮的强度似乎是决定公猪脂肪中沉积雄烯酮和粪臭素含量多少的主要决定因素。

浦洋[8](2016)在《免疫治疗联合去势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的效果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去势治疗是当今治疗前列腺癌的主流疗法,包括手术物理去势疗法和化学去势疗法。该疗法常单独使用和或与其他疗法(如放射治疗,化疗等)联合使用来控制前列腺癌。然而大部分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治疗一定时间后都会出现肿瘤复发,复发后的肿瘤会从去势敏感型前列腺癌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使得去势(抗雄激素)治疗收效甚微。免疫治疗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癌症治疗方案之一,借助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控制肿瘤的同时显着减少传统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因此,探索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具体发生机制并合理设计抗雄激素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揭示了经典化学去势药物——非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削弱免疫治疗与抗雄激素疗法联合治疗前列腺癌抗肿瘤效果的具体机制。为此,本研究首先建立了免疫系统健全的野生型FVB小鼠接种Myc-CaP肿瘤的去势半抵抗性前列腺癌模型。该模型表现为荷瘤小鼠经过抗雄激素治疗后,肿瘤负荷在治疗初期显着降低,但随后肿瘤复发并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对传统抗雄激素治疗出现耐药。小鼠实验中,运用免疫治疗分别联合手术去势疗法和化学去势疗法治疗Myc-CaP前列腺癌,我们发现只有联合手术去势疗法与免疫治疗能够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而联合化学去势疗法与免疫治疗的抗肿瘤效果甚微。本研究进一步实验发现,当前主流的非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恩泽鲁氨等会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活化。使用HSV-1小鼠感染模型和卵清蛋白为模式抗原验证了非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会对机体适应性免疫系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广谱影响,不具有Myc-Cap肿瘤抗原特异性。利用具有高免疫原性且不依赖于雄激素生长的“退化型”肿瘤模型B16-human EGFRhigh对非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产生的免疫抑制机制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无论小鼠在肿瘤接种之前是否接受过去势手术干预,非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给药组的肿瘤均会由“退化型”肿瘤发展为“进展型”肿瘤,说明非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不依赖于雄激素受体信号转导通路。通过体外实验将免疫细胞亚群(T细胞、B细胞、DC细胞,巨噬细胞等)分别进行纯化,对经该类抗雄激素药物处理后各细胞亚群的功能进行细分。结果显示经非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共培养后T细胞活化水平受到显着抑制,表现为IFN-γ和IL-2等细胞因子分泌显着减少,仅为溶剂对照组分泌水平的1/3。此外,B细胞及固有免疫细胞的功能并未受此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类抗雄激素药物通过作用于T细胞上的GABA-A受体抑制T细胞活化,进而影响免疫系统产生有效抗肿瘤免疫反应。在小鼠模型中,GABA-A受体拮抗剂在与该类抗雄激素药物同时给药治疗前列腺癌荷瘤小鼠时,会对免疫细胞上的GABA-A受体与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产生竞争性结合,能够缓解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介导的免疫抑制反应。由于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会影响T细胞早期激活阶段细胞因子IL-2和反应T细胞功能细胞因子IFN-γ的减少,选取与T细胞早期激活相关的经典信号通路JNK、ERK、MAPK、NFAT等进行检验后发现非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给药组中NFAT通路的去磷酸化和核定位较溶剂对照组发生显着变化,说明这类药物通过影响NFAT的去磷酸化从而调控钙离子浓度影响T细胞活化。以此发现为基础,我们对免疫治疗及化学去势疗法联合治疗方案的给药时间和药物选择进行了优化,设计了具有协同效应的抗雄激素治疗和免疫治疗联合方案,即先使用免疫治疗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再对其进行去势治疗。此外,我们使用了一种新型抗雄激素合成的化学去势药物——阿比特龙,联合免疫疗法治疗前列腺癌,首次在小鼠模型中成功抑制了肿瘤复发,高剂量的阿比特龙与免疫治疗相结合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使荷瘤小鼠治疗后生存率达100%。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揭示了非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对免疫系统的负性调控是免疫治疗和化学去势治疗联合疗法无法取得理想疗效的关键。在半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中,合理设计抗雄激素药物和免疫治疗联合的抗肿瘤治疗方案,优化给药顺序和剂量可以增强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揭示了前列腺癌治疗中一个易被忽视的关键问题,为今后更合理的设计化学去势疗法和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王思思[9](2016)在《类激素环境污染物对模式鱼早期生命阶段的免疫毒性》文中认为类激素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中的性激素模拟物或性激素类化学物质,在环境水体中大量检出,不仅干扰鱼类的内分泌系统,还可能影响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中,类固醇激素17α-乙炔雌二醇(EE2)在避孕药中广泛使用,17β群勃龙(TB)则作为人工合成激素用于促进动物的生长。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以及定量PCR的手段,初步确定青鳉胚胎及幼鱼发育时期不同时间点基因的表达规律及性别差异,并检测了两种内分泌干扰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青鳉胚胎及幼鱼发育时期,显着变化的基因主要与神经和发育相关,性别差异主要发生在免疫系统发育相关基因上,如雌性在补体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高于雄性。类激素污染物对免疫系统的的影响明显,能干扰青鳉幼鱼免疫系统各基因的转录。EE2对雌雄补体相关基因造成了显着抑制,而高浓度的EE2能诱导细胞因子的转录。TB对雄性的补体系统有抑制作用,对雌性的补体系统有干扰作用,而高浓度的TB诱导细胞因子的转录。研究结果证实了类激素污染物对鱼类具有免疫干扰效应,为准确评价类激素污染物的生态毒性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李娜[10](2011)在《丙酸睾酮治疗小鼠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胸腺、卵巢组织Foxp3的表达目的:建立并评估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动物模型,初步了解其卵巢及胸腺组织中Foxp3的表达情况。方法:将30只C57BL/6近交系雌性小鼠随机分为POF模型组、佐剂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参照付莉等人报道的方法建立自身免疫性POF小鼠模型:模型组小鼠双侧后脚掌掌心处皮下注射CFA—pZP3(完全弗氏佐剂-小鼠透明带3多肽)混合液0.1ml(每侧0.05m1);佐剂对照组同法注射CFA—三蒸水混合液0.1ml;空白对照组同法注射三蒸水0.1ml。取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小鼠性周期变化;免疫后第14天取外周血并处死小鼠,取卵巢及胸腺组织待测。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清抗透明带抗体浓度;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卵巢生长卵泡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卵巢CD45的表达了解自身免疫性卵巢炎的发生情况。建模成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卵巢及胸腺组织中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1、POF模型组小鼠经皮下注射后性周期紊乱率、外周血清抗透明带抗体平均浓度及自身免疫性卵巢炎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佐剂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POF模型组小鼠卵巢生长卵泡比例明显低于佐剂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佐剂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POF模型组小鼠胸腺、卵巢Foxp3免疫组化平均积分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佐剂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佐剂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胸腺、卵巢Foxp3免疫组化积分及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小鼠透明带3片段可以成功诱导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动物模型;2、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胸腺及卵巢组织中Foxp3的表达均明显下降。第二章不同浓度丙酸睾酮对小鼠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的治疗作用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丙酸睾酮对小鼠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0只C57BL/6近交系雌性小鼠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丙酸睾酮治疗组,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及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小鼠均按第一部分方法建立POF模型;于免疫后第14天开始各丙酸睾酮治疗组小鼠每天分别腹腔注射丙酸睾酮注射液0.02mg, 0.1mg,0.5mg,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0.2mg,模型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均持续2周。取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小鼠性周期变化;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清抗透明带抗体浓度;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卵巢生长卵泡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卵巢CD45的表达了解自身免疫性卵巢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中剂量丙酸睾酮治疗组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性周期紊乱率、血清抗透明带浓度及自身免疫性卵巢炎发生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生长卵泡比例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低、高剂量治疗组性周期紊乱率、血清抗透明带浓度明显高于中剂量治疗组(P<0.05),生长卵泡比例明显低于中剂量治疗组(P<0.05);中剂量丙酸睾酮治疗组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间上述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剂量丙酸睾酮可以改善小鼠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第三章丙酸睾酮治疗小鼠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的机制目的:从AR及Foxp3的表达情况探讨丙酸睾酮治疗小鼠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的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近交系雌性小鼠随机分为丙酸睾酮治疗组,拮抗剂氟他胺治疗组,拮抗剂氟他胺+丙酸睾酮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小鼠均按第一部分方法建立POF模型;于免疫后第14天开始各组小鼠每天分别腹腔注射丙酸睾酮注射液0.1mg,氟他胺0.5mg,丙酸睾酮注射液0.1mg+氟他胺0.5mg;模型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O.1ml,均持续2周。取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小鼠性周期变化;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清抗透明带抗体浓度;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卵巢生长卵泡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卵巢CD45的表达了解自身免疫性卵巢炎的发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胸腺AR、Foxp3及卵巢Foxp3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胸腺AR、Foxp3蛋白的表达情况;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胸腺AR、Foxp3 mRNA的转录情况。结果:1、丙酸睾酮治疗组小鼠性周期紊乱率、血清抗透明带浓度及自身免疫性卵巢炎发生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生长卵泡比例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氟他胺治疗组、丙酸睾酮+氟他胺治疗组小鼠性周期紊乱率、血清抗透明带浓度及自身免疫性卵巢炎发生率明显高于丙酸睾酮治疗组(P<0.05),生长卵泡比例明显低于丙酸睾酮治疗组(P<0.05);氟他胺治疗组及丙酸睾酮+氟他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丙酸睾酮治疗组小鼠胸腺AR蛋白相对表达量、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氟他胺治疗组及丙酸睾酮+氟他胺AR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丙酸睾酮治疗组(P<0.05);氟他胺治疗组及丙酸睾酮+氟他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AR阳性表达率及免疫组化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丙酸睾酮治疗组小鼠胸腺Foxp3阳性表达率、免疫组化积分、蛋白相对表达量、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丙酸睾酮+氟他胺及氟他胺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丙酸睾酮治疗组(P<0.05);氟他胺治疗组及丙酸睾酮+氟他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丙酸睾酮治疗组小鼠卵巢Foxp3阳性表达率、免疫组化积分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丙酸睾酮+氟他胺及氟他胺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丙酸睾酮治疗组(P<0.05);氟他胺治疗组及丙酸睾酮+氟他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丙酸睾酮可能通过上调AR及Foxp3的表达改善小鼠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

二、雄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雄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临床材料及伦理审查
        2.1.3 主要仪器、耗材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与纯化
        2.2.2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
        2.2.3 流式细胞术监测外周血、脾脏及骨髓中人免疫细胞的比例
        2.2.4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脾脏和骨髓中人免疫细胞的比例
        2.2.5 荧光免疫组化染色
        2.2.6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成功构建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
        2.3.2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各脏器中人免疫细胞的占比
        2.3.3 影响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构建的因素
    2.4 讨论
第三章 前列腺癌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及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细胞系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前列腺癌细胞系 PD-L1 的表达
        3.2.2 前列腺癌荷瘤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3.2.3 肿瘤体积监测
        3.2.4 重建与未重建小鼠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情况
        3.2.5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几种常见前列腺癌细胞系 PD-L1 表达水平的分析
        3.3.2 前列腺癌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及鉴定
    3.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利用突变技术对HSV2 RL1、UL41和US12蛋白在病毒致病中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单纯疱疹病毒2型概述
    单纯疱疹病毒2型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征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应答
    单纯疱疼病毒2型疫苗研究现状
    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与性激素
    性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
    性类固醇激素调节免疫能力
    性类固醇激素与能量代谢
    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 HSV-2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
        1.1.2 细胞
        1.1.3 实验用动物
        1.1.4 质粒与载体
        1.1.5 试剂和商品化溶液
        1.1.6 主要耗材
        1.1.7 主要仪器设备
        1.1.8 主要溶液及配置
        1.1.9 引物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1.1 细胞复苏
        1.2.1.2 细胞传代
        1.2.1.3 细胞冻存
        1.2.1.4 细胞计数
        1.2.2 病毒培养
        1.2.2.1 病毒的扩增及收获
        1.2.2.2 病毒滴度的测定
        1.2.3 PX330质粒的构建
        1.2.4 HSV-2突变株的构建
        1.2.4.1 质粒转染
        1.2.4.2 病毒感染
        1.2.4.3 收获病毒
        1.2.4.4 病毒核酸的提取
        1.2.4.5 病毒基因组PCR鉴定
        1.2.4.6 病毒克隆的筛选、扩增和鉴定
        1.2.5 突变株HSV-2 M2、HSV-2 M3、HSV-2 M4在细胞水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1.2.5.1 病毒增殖动力学测定
        1.2.5.2 Vero细胞蚀斑形态分析
        1.2.5.3 突变株HSV-2 M2、HSV-2 M3、HSV-2 M4感染VK2细胞,细胞中免疫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分析
        1.2.6 突变株HSV-2 M2、HSV-2 M3、HSV-2 M4在动物水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1.2.6.1 突变株HSV-2 M2、HSV-2 M3、HSV-2 M4在动物水平的急性感染分析
        1.2.6.2 突变株HSV-2 M2、HSV-2 M3、HSV-2 M4在动物水平的潜伏感染分析
        1.2.6.3 突变株HSV-2 M2、HSV-2 M3、HSV-2 M4在动物水平的免疫原性分析
    2. 结果
        2.1 HSV-2突变毒株的构建和纯化
        2.2 HSV-2 M2、M3、M4突变株在细胞水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2.2.1 HSV-2 M2、M3、M4突变株病毒增殖动力学测定
        2.2.2 HSV-2 M2、M3、M4突变株在Vero细胞上的蚀斑形态分析
        2.2.3 HSV-2 M2、M3、M4突变株在VK2细胞中免疫相关信号分子转录水平检测
        2.2.4 突变株HSV-2 M2、HSV-2 M3、HSV-2 M4在动物水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2.2.4.1 突变株HSV-2 M2、HSV-2 M3、HSV-2 M4在动物水平的急性感染分析
        2.2.4.2 突变株HSV-2 M2、HSV-2 M3、HSV-2 M4在动物水平的潜伏感染分析
        2.2.4.3 突变株HSV-2 M2、HSV-2 M3、HSV-2 M4的免疫原性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HSV-2突变株M1、HSV-2突变株M2、HSV-2突变株M3与野毒株感染后小鼠阴道、子宫和卵巢的转录组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
        1.1.2 商品化试剂
        1.1.3 引物
        1.2 方法
        1.2.1 本试验所用细胞、病毒和病毒感染后动物水平与第一部分急性期感染相同,不同的内容如下:
        1.2.2 动物感染
        1.2.3 HSV-2野毒株和HSV-2 M1突变株感染后小鼠阴道、子宫和卵巢转录组学检测分析
        1.2.4 转录组数据分析
        1.2.4.1 差异基因分层聚类(Heatmap)
        1.2.4.2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1.2.4.3 差异基因KO富集分析
        1.2.5 数据分析数据库和软件
        1.2.6 HSV-2野毒株和HSV-2突变株M1感染VK2细胞后免疫和代谢相关分子检测
        1.2.7 HSV-2野毒株和HSV-2突变株M1感染小鼠后血清中激素及其代谢相关分子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HSV-2野毒株、HSV-2 M1突变株、HSV-2 M2突变株和HSV-2 M3突变株感染后小鼠阴道、子宫和卵巢差异基因分析
        2.1.1 HSV-2野毒株、HSV-2 M1突变株、HSV-2 M2突变株和HSV-2 M3突变株感染后小鼠阴道、子宫和卵巢差异基因总体概况
        2.1.2 HSV-2野毒株、HSV-2 M1突变株、HSV-2 M2突变株和HSV-2 M3突变株感染后小鼠阴道差异基因分析
        2.1.2.1 HSV-2野毒株、HSV-2 M1突变株、HSV-2 M2突变株初HSV-2M3突变株感染后小鼠阴道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2.1.2.2 HSV-2野毒株、HSV-2 M1突变株、HSV-2 M2突变株和HSV-2M3突变株感染后小鼠阴道差异基因KEGG分析
        2.1.3 HSV-2野毒株、HSV-2 M1突变株、HSV-2 M2突变株和HSV-2 M3突变株感染后小鼠子宫差异基因分析
        2.1.3.1 HSV-2野毒株、HSV-2 M1突变株、HSV-2 M2突变株和HSV-2M3突变株感染后小鼠子宫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2.1.3.2 HSV-2野毒株、HSV-2 M1突变株、HSV-2 M2突变株和HSV-2M3突变株感染后小鼠子宫差异基因KEGG分析
        2.1.4 HSV-2野毒株、HSV-2 M1突变株、HSV-2 M2突变株和HSV-2 M3突变株感染后小鼠卵巢差异基因分析
        2.1.4.1 HSV-2野毒株、HSV-2 M1突变株、HSV-2 M2突变株和HSV-2M3突变株感染后小鼠卵巢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2.1.4.1 HSV-2野毒株、HSV-2 M1突变株、HSV-2 M2突变株和HSV-2M3突变株感染后小鼠卵巢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2.1.5 HSV-2野毒株、HSV-2突变株M1、HSV-2突变株M2和HSV-2突变株M3感染后小鼠阴道、子宫和卵巢性类固醇激素相关基因热图分析
        2.1.6 HSV-2野毒株、HSV-2突变株M1、HSV-2突变株M2和HSV-2突变株M3感染后小鼠阴道、子宫和卵巢细胞色素相关基因热图分析
        2.2 HSV-2野毒株和HSV-2突变株M1感染VK2细胞后代谢相关分子检测分析
        2.3 HSV-2野毒株和HSV-2突变株M1感染小鼠后血清中激素及其代谢相关分子检测分析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单纯疱疹病毒与天然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3)雄激素剥夺治疗对前列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RNA测序样本
    1.2 本中心新辅助ADT队列
    1.3 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前列腺癌队列
    1.4 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前列腺癌队列
    1.5 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数据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器材
    2.2 实验耗材
    2.3 主要实验溶液配方
3. 实验方法
    3.1 RNA提取和RNA测序
    3.2 RNA测序数据分析流程
    3.3 免疫组化
    3.4 RT-PCR
    3.5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3.6 SOCS3 siRNA细胞转染
    3.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ADT引起前列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在转录组水平的改变情况
    2. ADT对中国人群融合基因上的影响
    3. ADT对前列腺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4. 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ADT诱导前列腺免疫重构过程中的枢纽基因
    5. 枢纽基因ZFP36、JUNB和SOCS3及由它们组成的免疫标签评分与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无复发生存相关
    6. 基于免疫标签评分的前列腺免疫分型与前列腺癌的免疫浸润相关
    7. 高低免疫亚型在前列腺癌细胞突变景观上的差异
    8. 抑制SOCS3基因的表达能有效逆转ADT引起的前列腺癌细胞免疫相关因子的改变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免疫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在前列腺癌治疗现状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肠道菌群对猪行为性状初情期启动及免疫性状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肠道菌群概述
        1.1 肠道菌群影响猪健康和经济性状
        1.2 影响肠道菌群因素
        1.3 肠道菌群的互作网络
    2 肠道菌群与母猪初情期启动失败关系的研究进展
        2.1 母猪初情期启动失败
        2.2 影响母猪初情期启动的因素
        2.3 肠道菌群与类固醇激素的相互作用
    3 肠道菌群对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
        3.1 动物肠道免疫系统概述
        3.2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
        3.3 疫苗抗体水平的个体间差异
        3.4 疫苗抗体反应差异的影响因素
        3.5 肠道菌群影响疫苗抗体反应的作用机制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肠道菌群对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的影响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表型测定和样品收集
        2.2 粪便微生物DNA的提取和16 S rRNA基因测序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后备母猪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3.2 初情期启动失败母猪与正常发情母猪肠道菌群共丰度簇差异的比较
        3.3 与初情期启动失败关联的肠道菌群类别鉴定
        3.4 初情期启动失败母猪肠道菌群功能的改变
        3.5 后备母猪发情周期四个发情阶段肠道菌群共发生网络的变化
        3.6 发情周期中各发情阶段富集微生物种类的鉴定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猪肠道菌群对宿主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和样品收集
        2.2 疫苗接种和特异性抗体测定
        2.3 粪便微生物DNA提取和16S rRNA基因测序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试验后备母猪疫苗抗体的产生情况
        3.2 后备母猪个体间肠道菌群组成的差异
        3.3 鉴别影响疫苗抗体水平的肠道微生物类别
        3.4 影响多种疫苗抗体水平的肠道微生物类别
        3.5 肠道菌群对抗体水平个体间差异的影响程度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EP4受体拮抗剂BY001和PD-1抗体联合治疗前列腺癌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列腺癌概述
        1.1.1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1.1.2 前列腺癌的致病因素
        1.1.3 前列腺癌的发展进程
    1.2 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1.2.1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
        1.2.2 前列腺癌的诊断
        1.2.3 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评估
        1.2.4 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
    1.3 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现状
        1.3.1 肿瘤疫苗疗法
        1.3.2 双特异性抗体疗法
        1.3.3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
        1.3.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
    1.4 前列腺癌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
        1.4.1 肿瘤突变负荷
        1.4.2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1.4.3 MDSC细胞
    1.5 前列腺癌与COX-2/PGE2/EP4 信号通路
        1.5.1 COX-2/PGE2/EP4 通路与肿瘤免疫
        1.5.2 EP4受体拮抗剂的免疫治疗现状
        1.5.3 前列腺癌中COX-2/PGE2/EP4 通路高度活化
第二章 EP4受体是前列腺肿瘤免疫治疗的特异性靶点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P4受体与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2.3.2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结果
        2.3.3 EP4受体损害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2.4 小结
第三章 PGE2调控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GE_2影响肿瘤细胞分泌趋化因子
        3.3.2 PGE_2损害T细胞的功能
        3.3.3 PGE_2 促进MDSC细胞的形成和免疫抑制因子的分泌
    3.4 小结
第四章 EP4受体拮抗剂BY001调控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Y001的结构和功能
        4.3.2 BY001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
        4.3.3 BY001逆转肿瘤细胞分泌趋化因子
        4.3.4 BY001增强T细胞的功能
        4.3.5 BY001 抑制MDSC细胞的形成
        4.3.6 BY001 抑制MDSC细胞的功能
    4.4 小结
第五章 BY001抑制前列腺肿瘤的体内生长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免疫治疗动物模型的建立
        5.3.2 PD-1抗体治疗前列腺癌的效果评价
        5.3.3 BY001抑制前列腺癌的体内生长
        5.3.4 BY001改善前列腺癌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
    5.4 小结
第六章 BY001联合PD-1抗体抑制前列腺肿瘤的体内生长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BY001和PD-1抗体联合治疗显着抑制前列腺肿瘤生长
        6.3.2 联合治疗改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
        6.3.3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亚群的变化
        6.3.4 联合治疗促进抗肿瘤基地的形成
        6.3.5 初步探索联合治疗的作用机制
        6.3.6 多种动物模型验证联合治疗的效果
    6.4 小结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 表格索引
附录3 图片索引
附录4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表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致谢

(6)雄激素剥夺疗法和免疫疗法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雄激素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2 ADT药物的分类
3 ADT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4 ADT联合免疫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
5 结语

(7)GnRH主动免疫对动物生殖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字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生殖轴-HPG轴
    2 生殖免疫调控
        2.1 促性腺激素生殖免疫
        2.2 性腺类固醇激素生殖免疫
        2.3 GnRH免疫去势
        2.3.1 GnRH免疫原制备
        2.3.2 GnRH免疫去势应用前景
        2.3.3 GnRH免疫去势的机理
    3 GnRH主动免疫对生长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4 GnRH主动免疫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4.1 性腺类固醇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4.2 GnRH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4.3 LH和FSH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 GnRH主动免疫对“boar taint”物质代谢调控机制
        5.1 雄烯酮代谢
        5.2 粪臭素代谢
        5.3 GnRH主动免疫对公猪“膻味”(boar taint)物质代谢的影响
    6 GnRH主动免疫去势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
第三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新蛋白构型GnRH去势抗原设计及不同新蛋白构型GnRH去势抗原免疫学及生物学效果对比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新蛋白构型GnRH免疫原构建及乳化
        1.1.1 新蛋白构型GnRH免疫原构建及制备
        1.1.2 乳化
        1.2 试验动物处理及样品采集
        1.3 血清GnRH抗体滴度及生殖激素浓度测定
        1.4 睾丸组织学分析
        1.5 生殖相关基因qPCR定量分析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血清抗GnRH抗体滴度
        2.2 睾丸重量及大小
        2.3 血清睾酮(testosterone)和抑制素B(inhibinB)激素含量
        2.4 血清LH和FSH含量
        2.5 不同新蛋白构型GnRH主动免疫对睾丸形态学影响
        2.6 不同新蛋白构型GnRH主动免疫对垂体-睾丸生殖基因mRNA表达水平影响
        2.7 G6KTD免疫组数据重分析
        2.7.1 G6KTD免疫亚组间各指标对比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GnRH主动免疫分子机制研究
        1 GnRH主动免疫对SD雄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影响
        1.1 材料和方法
        1.1.1 组织样品采集及指标分析
        1.1.2 血清GnRH抗体及生殖激素含量检测
        1.1.3 下丘脑正中隆起GnRH含量测定
        1.1.4 下丘脑生殖相关基因mRNA表达测定
        1.2 结果
        1.2.1 血清抗体及激素含量浓度
        1.2.2 下丘脑正中隆起GnRH含量及垂体重量
        1.2.3 GnRH主动免疫对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生殖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2 GnRH主动免疫对雄性绵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疫苗
        2.1.2 动物选取与分组
        2.1.3 样品采集及屠宰测量
        2.1.4 血清抗GnRH抗体及生殖激素含量测定
        2.1.5 基因的检测
        2.1.6 睾丸组织学分析
        2.1.7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血清GnRH抗体滴度
        2.2.2 血清生殖激素浓度
        2.2.3 睾丸组织学
        2.2.4 mRNA表达水平
        3 GnRH主动免疫对公猪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疫苗
        3.1.2 动物选取与分组
        3.1.3 样品采集及屠宰测量
        3.1.4 血清抗GnRH抗体及生殖激素含量测定
        3.1.5 下丘脑正中隆起GnRH含量测定
        3.1.6 基因的检测
        3.1.7 睾丸组织学分析
        3.1.8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血清抗体滴度
        3.2.2 睾丸重量、体积及垂体重量
        3.2.3 血清生殖激素浓度
        3.2.4 下丘脑正中隆起GnRH含量
        3.2.5 睾丸组织学分析
        3.2.6 生殖轴生殖基因mRNA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试验三 GnRH主动免疫对GHRH/SS-GH-IGF1轴功能的影响
        1 GnRH主动免疫对SD雄鼠GHRH/SS-GH-IGF1轴的影响
        1.1 材料和方法
        1.1.1 试验动物、处理及分组
        1.1.2 采食量及体重测定
        1.1.3 样品采集及屠宰测量
        1.1.4 血清激素测定
        1.1.5 血清尿素氮测定
        1.1.6 基因的检测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GnRH主动免疫对SD雄鼠生产性能的影响
        1.2.2 血清激素及尿素氮浓度
        1.2.3 mRNA表达水平
        2 GnRH主动免疫对公猪GHRH/SS-GH-IGF1轴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疫苗、试验动物及分组
        2.1.2 采食量及体重测定
        2.1.3 样品采集及屠宰测量
        2.1.4 血清激素测定
        2.1.5 血清尿素氮测定
        2.1.6 基因的检测
        2.1.7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GnRH主动免疫对公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2.2.2 血清激素及尿素氮
        2.2.3 血清雌二醇和尿素氮
        2.2.4 公猪下丘脑-垂体-肝脏基因mRNA表达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四 GnRH主动免疫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疫苗、试验动物及分组
        1.2 样品采集
        1.3 血清GnRH抗体、生殖激素浓度测定
        1.4 血清免疫细胞因子测定
        1.5 下丘脑正中隆起和脾脏组织GnRH含量测定
        1.6 下丘脑、肝脏基因mRNA表达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血清GnRH抗体及睾丸重量及体积
        2.2 下丘脑正中隆起GnRH含量和脾脏重量
        2.3 血清免疫细胞因子浓度
        2.4 下丘脑和脾脏基因mRNA表达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五 GnRH主动免疫对公猪“boar taint”及“boar taint”代谢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疫苗、试验动物及分组
        1.2 样品采集
        1.3 血清GnRH抗体、生殖激素浓度测定
        1.4 血清和脂肪雄烯酮和粪臭素浓度测定
        1.5 睾丸及肝脏Boartaint物质代谢酶测定
        1.6 下丘脑、肝脏基因mRNA表达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血清激素浓度
        2.2 血清和脂肪雄烯酮和粪臭素含量
        2.3 雄烯酮和粪臭素代谢酶蛋白含量
        2.4 雄烯酮和粪臭素代谢酶相关基因mRNA表达
        2.5 血清性激素和IGF1与血清粪臭素相关关系
        2.6 血清性激素和肝脏雄烯酮代谢关键酶mRNA表达及脂肪雄烯酮含量相关关系
        2.7 血清性激素和肝脏粪臭素代谢关键酶mRNA表达及脂肪粪臭素含量相关关系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体讨论、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新蛋白构型GnRH抗原的设计和制备
    2 GnRH主动免疫去势的分子机理
    3 GnRH主动免疫对生长内分泌及动物生产性能(performance)的影响
    4 GnRH主动免疫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 GnRH主动免疫对公猪“boar taint”及“boar taint”代谢的影响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免疫治疗联合去势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的效果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2. 前列腺癌治疗策略及进展
        2.1 雄激素去势疗法的作用机制
        2.2 常见去势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3. 雄激素、免疫系统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3.1 雄激素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3.2 去势治疗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4. 前列腺癌的肿瘤免疫治疗
        4.1 肿瘤免疫概述
        4.2 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ion)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4.3 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4.4 联合治疗
        4.4.1 化疗和免疫治疗
        4.4.2 放疗和免疫治疗
第二章 手术去势疗法与免疫疗法联合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与作用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方法
        2.2.3 小鼠双侧睾丸切除术
        2.2.4 联合物理去势治疗与腹腔抗体治疗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2.2.5 联合物理去势治疗与瘤内给Ad-Light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2.2.6 联合物理去势治疗与瘤内给anti-EGFR-IFNβ 或CpG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2.2.7 使用联免疫斑点法(ELISpost)检测手术去势和CpG联合引起的免疫应答
        2.2.8 使用Stem cell公司的Easy Step mouse CD11c+ selection kit纯化树突状细胞
        2.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建立适用于前列腺癌复发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研究的模型
        3.2 去势治疗后肿瘤的消退和复发不依赖于免疫系统
        3.3 上调T细胞共刺激分子无法抑制物理去势后的前列腺癌复发
        3.4 下调T细胞共抑制分子也无法抑制物理去势后的前列腺癌复发
        3.5 Cpg治疗可以延缓手术去势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复发
        3.6 Ad-Light能够较好地控制物理去势后的前列腺癌复发
        3.7 Anti-EGFR-IFNβ 融合蛋白能够较好地控制物理去势后的前列腺癌复发
        3.8 检测T细胞在物理去势后是否产生耐受
        3.9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学去势疗法与免疫疗法联合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与作用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最大化化学去势药物联合CpG的抗肿瘤作用
        3.2 非甾体类化学去势药物联合CpG的抗肿瘤作用
        3.3 非甾体类化学去势药物联合CpG的在不同年龄小鼠中抗肿瘤作用
        3.4 联合化学去势疗法与免疫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检测
        3.5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会直接影响T细胞的功能
        3.6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介导的免疫抑制不具有前列腺癌抗原特异性
        3.7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会非特异性损伤机体免疫系统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HSV-1 病毒的生产,纯化及滴度测定
        2.2.2 小鼠血清中AST、ALT浓度的测定
        2.2.3 ELISpost检测OVA特异性T细胞
        2.2.4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OVA特异性IgG
        2.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会降低小鼠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
        3.2 非甾体类化学去势药物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3.3 非甾体类化学去势药物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3.4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引起的免疫抑制不依赖于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
        3.5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对于各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非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抑制适应性免疫应答
        3.2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对T细胞的影响
        3.3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对B细胞的影响
        3.4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会抑制T细胞的早期活化
        3.5 合理的给药顺序可以降低化学去势药物对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
        3.6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免疫抑制源于药物脱靶效应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对T细胞激活主要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3.2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引起的免疫抑制与淋巴细胞上的GABA-A受体相关
        3.3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会影响人的T细胞应答
        3.4 GABA-A受体拮抗剂能够恢复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应答
        3.5 GABA-A受体抑制剂与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合用能够缓解机体的免疫抑制
        3.6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一代化学去势药物协同免疫疗法治疗前列腺癌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剂量阿比特龙联合CpG的抗肿瘤作用
        3.2 高剂量阿比特龙联合CpG的抗肿瘤作用
        3.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类激素环境污染物对模式鱼早期生命阶段的免疫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类激素环境污染物概述
        1.1.1 类激素环境污染物EE2 概述
        1.1.2 类激素环境污染物TB概述
        1.1.3 类激素环境污染物的危害
    1.2 鱼类早期免疫系统
        1.2.1 固有免疫应答
        1.2.2 非特异性免疫因子
    1.3 类激素污染物对鱼类免疫毒性的研究进展
    1.4 青鳉性别决定基因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青鳉早期生命阶段个体发育的转录组测序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计
        2.2.3 转录组测序前处理
        2.2.4 转录组测序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时期青鳉胚胎或幼鱼发育状况
        2.3.2 青鳉胚胎或幼鱼性别鉴定
        2.3.3 0 dpf、6dpf、15dpf、30dpf的转录组测序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免疫相关基因在青鳉早期个体发育阶段的转录水平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计
        3.2.3 基因检测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发育阶段雄性青鳉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3.3.2 不同发育阶段雌性青鳉内分泌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3.3.3 不同发育阶段青鳉免疫相关基因的性别差异
    3.4 讨论
        3.4.1 不同发育阶段雌雄青鳉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3.4.2 不同发育阶段青鳉免疫相关基因的性别差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类激素污染物对不同性别青鳉早期发育的免疫毒性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计
        4.2.3 基因检测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不同浓度EE2 对雌雄青鳉内分泌相关基因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EE2 对雌雄青鳉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
        4.3.3 不同浓度TB对雌雄青鳉内分泌相关基因的影响
        4.3.4 不同浓度TB对雌雄青鳉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丙酸睾酮治疗小鼠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胸腺、卵巢组织FOXP3的表达
    1.1 材料与试剂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小鼠的饲养条件及分组
        1.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1.2.3 动物模型的鉴定
        1.2.4 POF模型小鼠卵巢、胸腺Foxp3的表达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1.4 结果
        1.4.1 POF动物模型的鉴定
        1.4.2 POF模型小鼠胸腺Foxp3表达情况
        1.4.3 POF模型小鼠卵巢Foxp3表达情况
    1.5 讨论
        1.5.1 小鼠POF动物模型的建立
        1.5.2 Foxp3与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
第二章 不同浓度丙酸睾酮对小鼠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的治疗作用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的饲养条件及分组
        2.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3 疗效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小鼠性周期的改变
        2.4.2 小鼠血清抗透明带抗体浓度
        2.4.3 小鼠卵巢生长卵泡比例
        2.4.4 小鼠自身免疫性卵巢炎
    2.5 讨论
第三章 丙酸睾酮改善小鼠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的机制
    3.1 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小鼠的饲养条件及分组
        3.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3.2.3 疗效观察指标
        3.2.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卵巢、胸腺AR及Foxp3的表达
        3.2.5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胸腺Foxp3、AR及卵巢Foxp3蛋白的表达
        3.2.6 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胸腺Foxp3、AR及卵巢Foxp3 mRNA的表达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4.1 雄激素和氟他胺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的疗效
        3.4.2 丙酸睾酮和氟他胺对小鼠胸腺AR、Foxp3及卵巢Foxp3表达的影响
        3.4.3 丙酸睾酮和氟他胺对小鼠胸腺Foxp3、AR蛋白表达的影响
        3.4.4 丙酸睾酮和氟他胺对小鼠胸腺Foxp3、AR mRNA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5.1 雄激素的作用途径
        3.5.2 雄激素对AR表达的调控作用
        3.5.3 雄激素对Foxp3表达的影响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雄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应用[D]. 郭文文. 延安大学, 2021
  • [2]利用突变技术对HSV2 RL1、UL41和US12蛋白在病毒致病中的生物学机制研究[D]. 牟唐维.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雄激素剥夺治疗对前列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龙星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肠道菌群对猪行为性状初情期启动及免疫性状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D]. 王忠.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5]EP4受体拮抗剂BY001和PD-1抗体联合治疗前列腺癌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 胡盼.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6]雄激素剥夺疗法和免疫疗法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朱晖,邓康俐. 肿瘤防治研究, 2019(10)
  • [7]GnRH主动免疫对动物生殖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韩兴发.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8]免疫治疗联合去势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的效果和机制研究[D]. 浦洋.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9]类激素环境污染物对模式鱼早期生命阶段的免疫毒性[D]. 王思思.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5)
  • [10]丙酸睾酮治疗小鼠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及其机制的研究[D]. 李娜. 中南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雄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