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本研究进展

生态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本研究进展

一、生态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本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彩平,姜紫薇,韩宝龙,谭德明[1](2021)在《自然资本价值核算研究综述》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外对自然资本价值核算的理论与方法尚未取得共识,无疑制约了自然资本核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积极作用的发挥。基于此,本文分别从自然资本内涵及其价值核算理论基础、国内外自然资本存量与流量核算方法实证研究、自然资本货币化价值核算的合理性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目前自然资本核算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产品的功能量与价值量核算而缺少生态资产货币价值量核算的研究;当前采用的生态产品价值量核算的生态系统类型系数表、本地化生态过程模型、能值当量替换三种方法在精度适用性、应用推广性和计算便捷性上各有优劣,尚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最后对自然资本货币核算的一些争论进行了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和分析,提出如下新认识:(1)自然资本相关概念尚不统一,已经形成的认识包括:自然资本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使用价值,资本可分为存量资本(又称生态资产)和流量资本(又称生态系统服务);(2)自然资本核算技术繁多,研究成果的横向比较性较差,需要通过标准化核算技术方法和建立生态环境资源数据库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3)相比于基于生态系统类型价值系数方法和基于非市场化货币的当量替代方法,基于本地化参数的生态系统服务过程方法更能够反映本地生态环境特征,评估分析的准确度更高,生态管理抓手更多;(4)尽管自然资本货币核算理论和实践应用仍存在一些争论,但各国政府和各类组织都在推动自然资本核算工作,自然资本的探索性核算成果已在各国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修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吴俊[2](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而生计资本是农户的主要资源,其有效运用不仅是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保证,更是优化生计组合,降低生计脆弱性、维持生存和求得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农村合作社的成立为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提供了帮扶,在自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合作社通过整合生产资源,给农户提供了多种生计策略的选择,对进一步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人文地理学、管理学和运筹学有关人地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聚类优化理论以及可持续生计理论,针对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多样化程度与生计资本优化配置效率不高、生计脆弱性影响因素不明确以及农村合作社对农户生计作用途径不明晰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合作社作为研究对象。2017-2020年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运用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法、聚类分析模型等方法,对比分析农村合作社对农户生计策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重点分析石漠化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的特点及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因素,阐明不同等级石漠化合作社对现阶段农户生计资本的作用路径和表现方面,揭示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的作用机制以及生计资本要素变化对合作社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提出石漠化治理中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的对策,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出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变迁和源动力两大主要影响因素,论证了合作社在提升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本中的重要作用及途经。外力通过作用于生计背景或直接输入对贫困居民生计资本存量产生影响,贫困居民所处脆弱性生存背景、制度和经济形势、社会生活方式和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农户生存的外部环境变迁规律和趋势。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相关种植、养殖的技术经验,帮助农户生产经营,对于生产技术落后的农户给与技术扶持,以此来提升绩效水平。合作社通过直接提供生产资本帮助农户发展生产,从而有效缓解农户金融资本的约束;提高基于制度的信任关系,提高成员农户社会资本水平;通过组织层面投资,提高成员农户可控的物质资本;通过集体投资有效改善农户自然资本水平。(2)研究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合作社影响农户生计的显着性因素,合作社技术帮扶农户情况(显着性2.35)和合作社生产经营市场认可情况(显着性2.07)是提升农户生计的主要因素。农村合作社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合作社经营对农户生计的影响,采用线性组合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提出影响农户生计的显着性因素。研究调查模型中所包含的6种显着性变量的情况,通过显着性分析方法得出:合作社经营制度(显着性0.79)、合作社注册资本(显着性0.67)、合作社生产经营产品的品牌(显着性1.23)、合作社生产经营市场认可(显着性2.07)、合作社技术帮扶农户(显着性2.35)、合作社技术与当地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显着性1.14)。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影响巨大,合作社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变化表现为选择外出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选择经济作物为主和选择粮食作物为主和选择传统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并重的经营方式;因而引起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主动性变化,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扩大了自身生计的策略选择,有机会参与更多的经济活动进行利益的再分配,从而增加了农户主动参与合作社经营的意愿;合作社影响下农户生计资本的嬗变带给农户更多的生计方式,从而达到抵御生计风险的目的。(3)研究了农户最优生计策略的选择方式,通过对比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与未参加合作社农户的年平均收入指标,农户选择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生计策略的人均收入要明显高于其他生计策略。在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中选择六个典型合作社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对比分析三个研究区农户生计资本之间的异同,调研掌握了农户家庭收入的基本构成,基于聚类分析模型将农户的生计策略进行分类,得出5种不同生计策略的类别,在三个研究区中,选择策略2以花椒生产为主的农户人均收入最高,也代表了该地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方向。通过对三个研究区的对比研究表明:一方面,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对农户生计提升效果显着,在无-潜在石漠化地区农户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石漠化地区;另一方面,农户选择合作社影响下的经济作物的生计策略优越性较好。(4)在合作社影响农户生计策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2016年-2020年喀斯特地区农户各生计资本增长状况,分析表明物质资本增幅最大金融资本次之,自然资本最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喀斯特地区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适应策略。加强本地农户生产经营经济作物的意识和技能,通过合作社对农作物生产相关技能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合作社对农户生产经营的引领作用,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帮扶指导,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在喀斯特地区土地种植和经营作物的方向上探索农户土地流转新模式,提高自然资本利用效率;将农户的生产生活用地进行整体规划,引入合作社进行集中生产,最大限度的释放人力资本,提高物质资本投入与异地搬迁相结合;对金融机构向贫困家庭发放贷款给予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向贫困居民发放小额贷款和无息贷款。整合和规范发展民间金融资本,帮助贫困家庭多渠道获得贷款需求帮助农户生产经营实现多方贷款;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引导农户之间加强交往,向合作社学习先进的种植经验,借助合作社的平台推广效应,推广成熟的种植品种。

陈全[3](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及时空演变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以来,随着对自然资本价值的认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为核心的生态资产估算需求日益迫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由于受复杂地表与光学卫星成像条件的限制,区域生态环境遥感长期以来面临着混合像元现象严重、高质量光学遥感影像缺失等瓶颈问题,传统基于像元/格网尺度的定量遥感研究方法无法满足区域生态资产精准评估、时空演变机制挖掘以及生态修复决策支持的需求目标,引入遥感图谱认知的前沿理论与方法开展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典型研究区,以遥感图谱认知理论的“图谱耦合”思想和地理图斑智能计算模型“分区分层感知—时空协同反演—多粒度决策”的方法论为指导,从生态资产质量与生态资产服务功能维度出发构建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评估框架,按照“空间—时间—属性”的线性认知过程,深度探索融入地貌分区控制的生态资产基本地理空间单元解构,开展多源数据协同的关键生态因子反演计算与生态资产时空动态评估,并基于经典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挖掘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模式与驱动机制,初步实现对区域近20年来生态资产“位置—结构—指标—演化”的深层理解。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生态资产遥感评估与时空演变研究的理论背景深入分析,从评估与挖掘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近20年来生态资产时空演变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遥感图谱认知理论和地理图斑智能计算模型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评估框架,提出了深度融入地貌分区控制的生态资产地理单元解构、多源数据协同的生态资产时空动态评估、基于地学空间分析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格局理解和驱动机制揭示等关键问题,为按照“空间—时间—属性”的维度递进开展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在分析传统生态环境定量遥感研究方法长期存在的问题与短板的基础上,论述了以具有明确地理意义的基本空间单元为空间基准开展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机制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分区分层感知模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基本空间单元解构思路,并基于高精度DEM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实现了区域地貌单元、地理单元与地理图斑/地块三级基本空间单元的解构。(3)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特征,基于生态资产“存量(stock)”和“流量(flow)”的理论内涵和去价值化的系统评估思路,系统构建了以生态系统类型与数量、NPP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岩石裸露率、植被覆盖度等关键生态因子驱动的生态资产质量与服务功能状况评估模型和生态资产综合指数评估模型,完成不同监测期生态资产质量与服务功能等级划分以及地理单元尺度下区域2000-2018年的生态资产综合评估。(4)围绕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机制理解的目标,以地理单元与地貌单元为基准,将经典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引入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机制研究中,从生态资产时空变化格局和生态资产时空变化驱动机制分析两个方面,分别叠加2000-2018年生态资产变化“图”和驱动因素作用“图”,实现了对不同时间阶段、不同空间尺度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制的阐述和揭示,为区域生态治理与修复提供理论基础与科技支撑。

龚春丽[4](2021)在《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资本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阿克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不断开发利用,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本消耗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经济绿色发展的难题。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提供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目前阿克苏地区土地资源沙漠化、盐碱化严重,并存在不断恶化的风险。了解阿克苏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定性和定量核算阿克苏地区土地自然资本及生态服务价值,有利于评价目前土地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保护政策,实现阿克苏地区经济绿色发展。本文通过对阿克苏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变化分析、土地开发利用驱动力分析、土地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了解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适合阿克苏地区土地自然资本核算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从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足迹深度、足迹广度等方面核算2009-2018年土地自然资本状况。基于生态系统的11种服务功能,核算了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和各项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间,阿克苏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加强,土地面积变化较大的是林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土地面积变化最小的是水域、耕地、沙漠。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和沙漠面积增加,耕地、牧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减少。(2)阿克苏地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为:耕地>牧草地>化石能源用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由大到小为:耕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处于生态盈余状态,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和化石能源用地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但是建设用地生态盈余值不足以抵消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和化石能源用地所造成的生态赤字,故而阿克苏地区整体处于生态赤字状态。(3)2009-2018年间,阿克苏地区各类土地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增加206.56亿元,耕地、牧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减少,林地、园地和沙漠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阿克苏地区11类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大小表现为:涵养水源>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持土壤>气候调节>气体调节>美学景观>原材料生产>食物生产>水资源供给>维持养分循环;土地的开发利用中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功能价值较大。

关青青[5](2021)在《长三角地区三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观已在全球范围达成共识,我国坚定地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积极响应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仍需要具备忧患意识,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问题。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类发展事业不相协调的压力,为了审慎地思考长三角地区满足人类生产需求的同时,如何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谐相处,本研究拟从三维生态足迹的视角来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性。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以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作为研究区域,应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各省市在2010-2018年间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广度、生态足迹深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并通过计算资本流量占用率、存量流量利用比两个指标评估长三角地区自然资本的利用程度及动态演变,随后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探究了地区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的长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2010-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大小排列为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各省市地类构成中人均耕地足迹广度占比最大,其次为人均建设用地足迹广度和人均林地足迹广度,人均草地足迹广度和人均水域足迹广度在总足迹广度中占比最小。(2)2010-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大小排列为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表明地区内存量资本消耗程度和不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地类构成中耕地、草地和水域所生产的自然资源的消耗需要不同程度的修复,林地和建设用地存在部分盈余,人均化石能源足迹深度与总足迹深度发展趋势一致。(3)2010-2018间,长三角地区人均三维生态足迹持续增加,维持地区人口现有的消费水平至少需要相当于2.9个长三角地区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各省市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大小排列为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浙江省。(4)长三角地区资本流量占用率表现为先下降后又趋于上升的趋势,生态供给越来越趋于饱和状态,存量流量利用比的连年递增加快了地区的存量资本消耗速度,生态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大,生态可持续性状态差。(5)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率、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指标与存量流量利用比成正相关,常住人口、第二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生态承载力和三维生态足迹强度指标与存量流量利用比成负相关。

侯鹏,付卓,祝汉收,翟俊,陈妍,高海峰,金点点,杨旻[6](2020)在《生态资产评估及管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生态资产是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属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属性的综合体现,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基础支撑。如何准确评估生态资产状况和正确计量生态资产变化,实现生态资产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对生态资产评估与管理的国外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重点。在生态资产内涵方面,尽管前期国内外学者理解有所不同,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内对生态资产的理解逐渐趋同于国外。在研究内容方面,生态资产评估与度量、核算与账户管理、服务于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及热点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包括自然资源类和生态系统服务类的生态资产综合评估模型方面。今后需要加强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双重属性强化生态资产内涵研究和重要性认知研究,全要素生态资产评估方法及全流程核算与权衡管理研究。在我国,需要加强生态资产核算的基础标准、规范账户管理及应用体系研究。

张宸嘉[7](2020)在《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生计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和前沿性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来,国际社会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努力,以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联合国已经制定了两次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方式是人类经济社会未来的理想发展模式,但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推进却是极端困难的,关键的障碍就是全球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有约20亿人口至今无法解决温饱,脱贫和可持续生计问题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之一。不解决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论文通过迄今最系统的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分析,揭示了国际、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演变趋势、研究前沿、学科体系、竞争态势、学术影响力差距等。柯西河流域是开展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的典型代表性区域。柯西河流域(Koshi River basin,KRB)是位于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脉(Hindu Kush Himalayas,HKH)地区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跨越中国、尼泊尔和印度三个国家的跨境流域。而HKH地区是南亚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复杂区域,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极为敏感。柯西河流域所在区域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特别是地理资源综合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大多数人依赖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加之劳动力素质低,导致解决温饱和生计成为最基本的问题和发展挑战。这样的区域是尼泊尔本国及国际扶贫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是全球开展生计可持续性问题研究的典型区域。论文对此予以深入分析和阐述。从生计资本评价特别是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和评价入手开展柯西河流域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是流域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山地研究中心合作项目,论文以中国及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对该跨境流域的气候、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及生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生计可持续性评价、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及生计政策设计研究,重点以生计资本评价为主要问题,以深入观察和识别制约柯西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本、影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论文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评价了可持续生计国际、国内研究进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生计可持续性、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各种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详细分类,从县域尺度、家庭尺度、性别尺度等3个尺度,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生计资本评价,一是整体生计资本的空间格局、结构、生计资本类型特点等,二是关键资本的定义、识别和评价,获得以下结论及认识:(1)流域内整体生计资本水平较差,上游、中下游地区5种生计资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农户生计可持续状况较差;(2)不同家庭生计资本差异明显,尤其是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农户家庭受气候变化影响,生计资本脆弱性较强、生计可持续能力较差,生计可持续能力受其适应能力、气候变化、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3)流域内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同性别群体的生计可持续性、生计资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4)基于以上三个尺度对五大生计资本的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集成性评价,定义了“关键生计资本”的概念,并以DEMATEL方法进行关键生计资本识别与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识别出对特定区域、特定研究对象的当前生计资本状况影响力最大、最关键的资本类型。(5)生计资本评价、关键生计资本定义和识别,是生计政策与措施设计的关键科学依据。论文在生计资本评价、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上游、中下游流域所处国家的不同国情,适度分析了国情特点,针对不同生计问题对象尺度,提出了面向县域、家庭和性别的可持续生计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应用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全面量化揭示可持续生计研究发展态势与特点。将可持续生计学科研究与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相结合,基于国内CNKI数据库和国际SCI-E、SSCI数据库,以迄今可持续生计领域研究所有文献为分析对象,通过系统定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展示,全面揭示了国际、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态势、前沿方向、合作网络、学术影响力等,这是目前国内关于可持续生计的最前沿科学计量学研究成果。对开展该领域研究及把握国际前沿动态有指导意义。(2)构建了柯西河流域生计资本评价框架并进行了量化评价。开展了针对柯西河流域县域、家庭及性别等3个尺度的生计资本评价研究,三个尺度相互比较、相互印证,丰富和深化了跨境流域生计可持续发展理论。(3)拓展了生计资本的有关概念和内涵,提出了关键生计资本概念。论文创新性的定义了“关键生计资本”的概念,而且进行了关键生计资本的定量评价。综合3个维度的分析,进行了关键生计资本及其影响因素的集成性评价,得出了3个维度的生计资本及其影响因素的关键性、重要性排序。另外,文章还基于柯西河流域的传统农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结合对生计资本的定量评价分析,提出了针对三个不同尺度(区域、家庭及性别)的高度具有针对性的生计策略建议。

蔡梓萱[8](2020)在《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6年的53%,而2016部平均年中国西城镇化率仅为47%。2016年以来,中国开始积极培育和建设城市群,在西部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共4个城市群来加速推动西部城市化进程。这些城市群不是由行政划分的、简单的地域组合,而是政府综合跨区域优势而确定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不仅是中西部省份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载体,而且关系到跨省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目标的战略全局。探索性地从生态足迹方法的核心体系去评价描述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再利用LMDI对影响生态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为建立城市群生态监测体系奠定基础,而且将为推动以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带动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探索新路子,实现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选取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样本,以2005—2017年为研究的时间尺度,在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均生态赤字及各账户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采用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系数评价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并采用足迹深度与广度指标探讨资本流量消耗与资本存量占用程度对生态安全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增加了49.55%,人均生态承载力平缓波动,导致人均生态赤字增加了1.44倍。(2)关中平原城市群EPI较高,生态经济协调性差,2005年以来长期处于“完全不安全”的6级水平。(3)3D生态足迹的结果显示,关中平原城市群需要4.44倍的区域面积才能江中其资源消耗程度,对存量资本的消耗速度是对流量资本占用速度的4.76倍。(4)在各驱动因素中,以结构因素影响最为显着且以促进作用为主,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以抑制作用为主。(5)四种因素中,经济因素的贡献比例最大,达到123.14%。为此,提出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控制大气污染源头、强化土地功能分区的建议。通过定量分析生态安全水平因素同各资源、环境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解,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发展力度等对策建议,为提高城市群应对生态变化的韧性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钱萍[9](2020)在《移民迁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计驱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文中认为农户是农村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其生计活动决定着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效率,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况,对农村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宁夏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迁入区,自1998年首批移民搬迁开始至今,累计开发水浇地75万亩,搬迁安置宁南贫困8县(区)农户23万余人。近20年来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农户生计行为等均发生了剧烈变化。本文以7个样本村的研究为切入点,采用模型分析法、遥感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实地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对宁夏红寺堡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农户生计转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以及三者之间的时空关联性作了分析,揭示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环境响应机制,以期为旱区生态移民迁入区乡村振兴、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红寺堡区土地利用变化显着,土地利用程度差异突出。2000年以天然牧草地和旱地为主,2018年旱地急剧减少,水浇地和灌木林地大幅增加。传统产业村和特殊供养村的土地利用变化相对简单,特色产业村和劳务输出村的土地利用变化复杂。土地利用程度上,甜水河村变化相对稳定,开元村旱地和水浇地变化活跃;光彩村土地利用相对稳定,呈扩张趋势,中圈塘村水浇地变化较大,兴民村旱地、水浇地和建设用地变化相对较快;弘德村土地利用扩张趋势明显;菊花台村水浇地变化最显着。(2)红寺堡区农户生计资本值差异较大,研究时段内农户生计发生了明显转型。从生计资本来看,研究区农户生计整体处于中下水平,且由高到低依次为特色产业村>传统产业村>劳务输出村>特殊供养村,其中社会资本值最大为0.1292,自然资本值最小为0.0193。2000-2018年,红寺堡区农户生计资本总值由0.3004增至0.372,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生计策略组合更加复杂。(3)红寺堡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显着,2000-2018年,红寺堡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83392.18×104元上升至198301.13×104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不同。其中,水浇地、园地、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贡献度较高。总体来说,水浇地、园地面积的快速扩张是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的主要原因。(4)不同生计作用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效率差异明显,各土地转移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率不同。传统产业村以玉米、小麦为主,土地利用效率略低;特色产业村种植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劳务输出村和特殊供养村以土地流转为主,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传统产业村未利用地转乔木林地和旱地转水浇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贡献率较大,特色产业村水浇地转园地和天然牧草地转灌木林地贡献率较大,劳务输出村旱地转园地贡献率最大,特殊供养村旱地转水浇地贡献率最大。(5)土地利用-生计资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联动效应显着。传统产业村以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为主,除自然资本外,其他生计资本相对较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不大;特色产业村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具有绝对优势,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较大;劳务输出村以务工为主,自然资本较低,金融资本相对较高,有利于非农生计策略的选择,土地的开发利用作用较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不高;特殊供养村以政府供养和社会救济为主,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较低,土地利用程度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6)红寺堡区今后的发展中,建议加快农户生计多样化、促进种植结构转变,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从而促进农户生计-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推进,从而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周升强[10](2020)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区作为农业区与牧业区之间的农牧过渡带及生态脆弱区,长期以来始终面临保护草原生态与改善农牧民生计的双重压力。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草原生态退化问题,改善农牧民生计状况,我国自2011年起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其效用与影响得到了肯定,但在政府要生态与农牧民要生计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激励不相容问题。禁牧与草畜平衡措施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牧业成本普遍上升,生计脆弱性高,可持续性低,致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无法有效调动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积极性,制约了政策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草原生态与改善农牧民生计二者矛盾仍然突出的现实背景,亟需探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的生计状况以及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以通过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的有机结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农民分化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及生态经济人等理论构建了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北方农牧交错区核心区实地调研数据,归纳总结了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生计的现状与问题,分别就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分化、生计资本、牧业生计、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收入以及收入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改善农牧民生计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生计改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虽在宏观层面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农牧民生计仍存在诸如生计缓冲能力弱、牧业生计活动与补奖目标相悖、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收入来源单一且稳定性低等问题。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增加农牧民收入,转变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牧业生产结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宏观层面已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应。农牧民微观层面的调研数据表明,农牧民普遍认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引致牧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对于家庭收入增加的作用有限,农牧民对政策的总体满意度并不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且农牧民生计资本存量低,生计缓冲能力弱,牧业生计活动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目标相悖,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收入来源单一,收入稳定性处于低水平,如何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仍是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促进了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但对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影响并不显着。以非农牧就业比例衡量的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测算结果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家庭选择将家庭劳动力由农牧业就业转移至非农牧就业,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日益显现,且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根据农牧民牧业收入、农业收入与非农牧收入(不包括草原生态补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以及生计活动的差异可将农牧民分为牧业为主型、农业为主型、均衡型、高兼型与深兼型五种类型的农牧民。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农牧民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与所获补奖金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即兼业化程度越高,所获补奖金额越少,收入与生计对牧业依赖度越高,所获补奖金额越高。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虽不具有显着影响,但就影响方向而言具有负向影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农牧民收入维度垂直分化的“内卷化”。(3)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存量低,生计缓冲能力弱,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可通过影响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进而增强农牧民生计资本。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较低,生计缓冲能力极弱,且生计资本存在属性间的分异。实证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补奖金额越多,农牧民的生计资本总值越高,以现金补偿为主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增强农牧民生计资本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提高补奖标准,增加农牧民的补奖收入对于增加农牧民的生计资本总量,提高其谋生能力具有现实的可行性。通过补奖金额对农牧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分解回归得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的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补奖金额对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正向促进作用实现的。(4)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农牧民减畜及减畜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的意愿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与农牧民是否减畜及减畜率之间均存在“U型”关系,且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补奖收入不高,对于大部分农牧民而言,补奖收入与农牧民是否减畜以及减畜率之间的关系多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即补奖收入越多农牧民越倾向于不减畜,且减畜农牧民的减畜率越低。非农牧就业对农牧民是否减畜以及减畜农牧民的减畜率均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影响农牧民是否减畜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在政策影响农牧民减畜率中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补奖金额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的意愿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且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补奖收入不高,补奖收入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之间的关系多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农牧民生计分化对牲畜养殖规模的扩大具有抑制作用,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牲畜养殖规模二者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在“倒U型”曲线的左侧,生计分化能够弱化补奖金额对牲畜养殖规模扩大的促进作用;在“倒U型”曲线的右侧,生计分化能够促使补奖金额对牲畜养殖规模的负向影响趋于放缓,有助于避免因补奖金额的增加引致牲畜养殖数量的锐减。(5)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以家庭生计活动和收入度量的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且生计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与以家庭生计活动和收入度量的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在补奖收入未达到拐点所需的补奖收入之前,补奖收入越多农牧民生计活动与收入对草地资源依赖度越高。通过对拐点的计算结果得出,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所获补奖收入普遍低于拐点所需的补奖收入值,导致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将随着补奖收入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纳入生计资本的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自然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生计活动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收入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6)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够重点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增强其收入稳定性。补奖金额对促进贫困农牧民增收,尤其是对促进贫困农牧民中的中等收入水平群体增收效果显着,反映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具有显着的益贫效应,能够缓解贫困农牧民的贫困程度。补奖金额能够显着促进贫困农牧民牧业收入的增加,但对农业与非农牧业收入影响并不显着,即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益贫效应主要通过增加贫困农牧民的牧业收入来实现,表明在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同时,通过舍饲圈养或以草定畜的方式,合理的利用和发挥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引导牧业产业的发展,寻求生态补偿与产业扶贫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补奖金额能够显着促进贫困农牧民收入稳定性的提高,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够通过提高贫困农牧民的收入稳定性,在抑制贫困农牧民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效果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异质性农牧民微观利益的关注;以提高补奖标准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着力提升农牧民非农牧就业能力以引导劳动力要素的非农牧转移;着力提升农牧民的生计资本,降低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同时,应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战略,继续推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扶贫的实施等政策建议。

二、生态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本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本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资本价值核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资本及其核算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1.1 自然资本的概念及内涵
    1.2 自然资本及其价值核算的理论基础
2 自然资本核算实证研究进展
    2.1 自然资本存量核算:生态资产核算
    2.2 自然资本流量核算:生态产品核算
    2.3 不同地区核算结果的比较
3 自然资本货币核算研究的一些争论
    3.1 争论一:多数生态产品没有成熟的市场交易,所以不能进行货币核算
    3.2 争论二:由于自然资本货币价值被低估,可能造成社会不公平
    3.3 争论三:当前各地开展的自然资本货币价值核算不具有可比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对我国开展自然资本核算的启示

(2)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
    (二)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
    (三)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1 野外调查数据
        2 收集资料数据
三 石漠化治理中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部环境变化对生计资本发展的作用
        1 脆弱性生存背景对生计资本的影响
        2 政策和市场对生计资本的作用
        3 社会发展对生计资本的作用
        4 外部环境下生计资本发展困境分析
    (二)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发展的源动力影响因素
        1 有效提升人力资本,保证稳定工资收入
        2 间接提供金融资本或其替代品
        3 提高基于制度的信任关系,提高成员农户社会资本水平
        4 通过组织层面投资,提高成员农户可控的物质资本
        5 通过集体投资有效改善农户自然资本水平
四 喀斯特地区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作用机理
    (一)喀斯特地区合作社调查概况及统计分析
        1 调查数据来源
        2 合作社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3 合作社经营对农户生计影响的调查分析
        4 合作社帮扶对农户的显着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响应机理
        1 合作社影响下农户生计策略选择
        2 合作社影响下农户生计方式分化
        3 农户参与合作社的主动性变化
        4 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模型
五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合作社农户生计绩效评价
    (一)典型合作社概况
        1 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合作社
        2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撒拉溪研究区合作社
        3 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合作社
        4 合作社影响生计资本情况分析
    (二)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1 分析框架
        2 分析方法
        3 生计资本指标体系构建
    (三)农户生计策略分析
        1 农户生计策略类别
        2 农户最优策略比较
    (四)农户最优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自然资本变量的影响
        2 人力资本变量的影响
        3 金融资本变量的影响
        4 社会资本变量的影响
        5 物质资本变量的影响
        6 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
六 喀斯特地区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可持续适应策略
    (一)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1 制定农户生产经营培训的长效机制
        2 引进科学种植养殖专业人才
    (二)提高自然资本利用效率
        1 转变纯农业型农户生计策略
        2 完善自然生态补偿机制
    (三)提高物质资本投入与异地搬迁相结合
        1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部分贫困居民施行异地搬迁
    (四)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1 帮助农户生产经营实现多方贷款
        2 加大农作物种植的技术推广
七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2019年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合作社发展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及时空演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生态资产理论研究进展
        1.2.2 生态资产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进展
        1.2.3 生态资产遥感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1.2.4 喀斯特地区生态资产评估研究进展
        1.2.5 研究进展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科学问题
    2.2 研究内容
        2.2.1 研究内容设计
        2.2.2 研究内容逻辑关联
    2.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案
        2.3.2 研究技术路线
    2.4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4.1 研究区代表性论证
        2.4.2 研究区概况
        2.4.3 研究区自然环境
        2.4.4 研究区社会经济
        2.4.5 研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三章 生态资产评估与时空演变研究框架构建
    3.1 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资产评估
        3.1.1 生态资产评估范围
        3.1.2 生态资产评估内容
    3.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面临的困难
    3.3 遥感图谱认知理论
        3.3.1 地学信息图谱
        3.3.2 遥感信息图谱
        3.3.3 遥感图谱认知理论
        3.3.4 地理图斑智能计算模型
    3.4 基于遥感图谱认知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研究框架
        3.4.1 评估框架
        3.4.2 关键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资产评估基本空间单元解构
    4.1 引言
    4.2 基于分区分层感知模型的生态资产基本空间单元解构
        4.2.1 分区分层感知模型
        4.2.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基本空间单元解构
    4.3 基于高精度DEM的地貌/地理单元划分
        4.3.1 基于高精度DEM的地貌单元边界优化
        4.3.2 基于高精度DEM的地理单元划分
    4.4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地理图斑/地块提取
        4.4.1 地理图斑/地块提取方法
        4.4.2 地理图斑/地块精度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源数据协同的生态资产时空动态评估
    5.1 引言
    5.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
        5.2.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评估体系
        5.2.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方法
    5.3 多源数据协同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反演
        5.3.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反演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3 喀斯特山区岩石裸露率反演方法
        5.3.4 喀斯特山区岩石裸露率反演结果
    5.4 基于时序遥感数据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NPP估算
        5.4.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NPP估算
        5.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3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NPP估算方法
        5.4.4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NPP估算结果
    5.5 不同尺度下生态资产时空动态评估结果
        5.5.1 地块与像元尺度的生态资产质量与服务功能状况评估
        5.5.2 地理单元尺度的生态资产综合评估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机制分析
    6.1 引言
    6.2 基于时空动态度模型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6.2.1 不同地理单元生态资产时空变化特征
        6.2.2 不同地貌单元生态资产时空变化特征
    6.3 基于ESTDA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格局分析
        6.3.1 生态资产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6.3.2 生态资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6.3.3 生态资产局部空间格局演化趋势分析
    6.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驱动因素分析
        6.4.1 生态资产时空变化分异的地理探测
        6.4.2 生态资产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交互作用分析
        6.4.3 生态资产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作用强度变化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资本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自然资本的研究
        1.2.3 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3.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土地人口承载力
        2.1.2 土地资源稀缺性
        2.1.3 土地资源自然资本
        2.1.4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与环境价值论
        2.2.2 效用价值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市场失灵
第3章 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及与环境的关系
    3.1 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分析
        3.1.1 土地利用类型静态分析
        3.1.2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分析
    3.2 土地开发利用的驱动力分析
        3.2.1 农业活动
        3.2.2 工业活动
        3.2.3 城镇化建设
    3.3 土地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分析
        3.3.1 土地开发利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3.3.2 土地开发利用对水环境的影响
        3.3.3 土地开发利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3.4 阿克苏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4.1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3.4.2 土地质量差,生态环境脆弱
        3.4.3 土壤退化、污染严重
        3.4.4 未利用土地规模优势明显,进一步开发受水资源限制
        3.4.5 农业生产环境较差,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阿克苏地区土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本核算分析
    4.1 自然资本核算方法介绍
    4.2 阿克苏地区土地自然资本核算方法
        4.2.1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确定
        4.2.2 生态足迹模型构建
        4.2.3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
    4.3 阿克苏地区土地自然资本核算结果分析
        4.3.1 生态足迹核算分析
        4.3.2 生态承载力分析
        4.3.3 生态赤字/盈余分析
        4.3.4 生态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分析
    5.1 土地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介绍
        5.1.1 生态服务功能分类
        5.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法
    5.2 阿克苏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
        5.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确定
        5.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确定
    5.3 阿克苏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5.3.1 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
        5.3.2 不同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6.2.2 加强土地生态脆弱区的治理
        6.2.3 制定可行的土地资源保护制度,加强违法治理
        6.2.4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6.2.5 坚持水土共治,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致谢

(5)长三角地区三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1.2.2 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
        1.2.3 足迹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框架
第2章 方法模型与数据来源
    2.1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
        2.1.1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2.1.2 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
    2.2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
        2.2.1 足迹广度
        2.2.2 足迹深度
        2.2.3 三维生态足迹计算
    2.3 数据来源
第3章 长三角地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环境特征
        3.1.2 自然资源现状
    3.2 社会经济概况
        3.2.1 人口状况
        3.2.2 经济状况
        3.2.3 社会发展状况
    3.3 区域生态现状
        3.3.1 大气污染
        3.3.2 土壤污染
        3.3.3 水污染
第4章 三维生态足迹分析
    4.1 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分析
        4.1.1 时空序列变化
        4.1.2 地类组分构成
    4.2 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分析
        4.2.1 时空序列变化
        4.2.2 地类组分构成
    4.3 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分析
        4.3.1 时空序列变化
        4.3.2 地类组分构成
第5章 生态可持续性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长三角生态可持续性
        5.1.1 计算方法
        5.1.2 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5.2 生态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5.2.1 指标选取
        5.2.2 数据处理
        5.2.3 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与建议
        6.1.1 主要结论
        6.1.2 相关建议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长三角各影响因素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生态资产评估及管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资产的概念和内涵
2 研究的核心内容及热点领域
    2.1 生态资产评估与度量
    2.2 生态资产核算与账户管理
    2.3 生态资产服务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
3 生态资产管理及其实践
4 讨论与展望
    4.1 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双重属性强化生态资产内涵研究和重要性认知研究
    4.2 全要素生态资产评估方法及全流程核算与权衡管理研究
    4.3 中国生态资产核算的基础标准、规范账户管理及应用体系研究

(7)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本文研究方法
第3章 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量化评价
    3.1 可持续生计的内涵与发展演进
    3.2 国际生计可持续研究进展及文献计量分析
        3.2.1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数据源
        3.2.2 数据检索与处理
        3.2.3 文献特征分析
        3.2.4 主要研究力量空间分布及其合作关系分析
        3.2.5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3.2.6 主要研究者及其社会网络结构分析
        3.2.7 研究热点分析
    3.3 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文献计量分析
        3.3.1 国内研究进展及阶段分析
        3.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3 发文整体情况分析
        3.3.4 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3.3.5 学术影响力分析
        3.3.6 主要研究主题与热点领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域柯西河流域概述
    4.1 柯西河流域地理位置
    4.2 柯西河流域自然地理
        4.2.1 柯西河流域河流概况
        4.2.2 柯西河流域地貌概况
        4.2.3 柯西河流域气候及降水概况
    4.3 柯西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4.4 柯西河流域的能源状况
    4.5 柯西河流域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4.6 柯西河流域居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及其研究意义
第5章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评价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5.1 县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方法
        5.1.1 评价数据来源
        5.1.2 评价指标选取
        5.1.3 评价测度模型选择
        5.1.4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差异测度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
        5.1.5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2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评价结果
    5.3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格局特征
    5.4 农户生计资本聚集特征
    5.5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柯西河流域家庭生计资本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案例区选择: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
        6.1.2 数据收集及实地考察
        6.1.3 指标构建:生计脆弱性指数与可持续生计指数
        6.1.4 SLI指数及测度方法
        6.1.5 基于IPCC框架的科学性验证
    6.2 结论结果及分析
        6.2.1 Kavre、Sindhuli及Saptari县生计脆弱性分析
        6.2.2 县域LVI-IPCC得分
        6.2.3 Kavre、Sindhuli和Saptari县可持续生计指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柯西河流域不同性别群体生计资本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1 尼泊尔的性别不平等状况
    7.2 性别不平等的测量指标与方法
        7.2.1 指标体系构建
        7.2.2 计算方法
    7.3 性别维度生计资本空间分布特征
    7.4 基于县域的两性生计资本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5 日喀则地区柯西河流域上游不同性别群体生计资本评价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关键生计资本评价研究
    8.1 关键资本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DEMATEL方法
    8.2 不同分析维度的主要资本及其影响因素判别
    8.3 DEMATEL方法分析的实现步骤
    8.4 柯西河流域关键资本及影响因素分析
        8.4.1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区域视角
        8.4.2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性别视角
        8.4.3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家庭视角
        8.4.4 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流域可持续生计策略的建议
    9.1 流域县域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9.1.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1.2 面向县域尺度的可持续生计战略
    9.2 流域家庭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9.2.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2.2 面向家庭尺度的可持续生计策略
    9.3 流域性别群体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
        9.3.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3.2 面向性别尺度的可持续生计措施
    9.4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讨论
    10.1 研究主要结论
    10.2 论文主要创新点
    10.3 论文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农户家庭调查问卷
附录 2 基于Dematel方法的农户关键资本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方法
    2.2 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
    2.3 LMDI模型研究进展
3 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特征
        3.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 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足迹模型及改进
    4.1 生态足迹理论与研究方法概述
        4.1.1 生态足迹
        4.1.2 生态承载力
        4.1.3 均衡因子
        4.1.4 产量因子
    4.2 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
        4.2.1 增加水资源账户
        4.2.2 考虑水资源的生态承载力
        4.2.3 生物资源账户的细分
    4.3 数据来源及说明
        4.3.1 数据来源
        4.3.2 相关参数来源及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足迹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
    5.1 用于评价城市群生态安全的指标构建
        5.1.1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5.1.2 生态压力指数与安全等级
        5.1.3 生态经济协调系数
        5.1.4 足迹深度与广度
    5.2 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测算结果分析
        5.2.1 人均生态赤字及各账户的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5.2.2 生态安全水平等级评估
        5.2.3 足迹深度与广度对生态安全水平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LMDI模型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6.1 LMDI模型的简介
        6.1.1 Divisia迪氏指数法
        6.1.2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
    6.2 LMDI模型的依据与构建
        6.2.1 模型依据—Kaya公式
        6.2.2 LMDI—生态足迹模型的构建
    6.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策与建议
    7.3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移民迁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计驱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2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3 样本村村情简介
第三章 红寺堡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1 数据与方法
    3.2 红寺堡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3 红寺堡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
    3.4 红寺堡区土地利用转移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3.5 红寺堡区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生计选择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
    4.1 农户生计可持续评价体系
    4.2 红寺堡区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分析
    4.3 红寺堡区农户生计策略特征分析
    4.4 红寺堡区农户生计转型分析
    4.5 红寺堡区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的关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寺堡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测评
    5.1 研究方法
    5.2 红寺堡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现状分析
    5.3 红寺堡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分析
    5.4 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分析
    5.5 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理探讨
    5.6 土地利用-农户生计-生态服务的关联特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3 特色与创新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研究
        1.3.2 农牧民分化
        1.3.3 农牧民生计研究
        1.3.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6.1 研究区域概况
        1.6.2 数据来源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基本概念
        2.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2.1.2 农牧民
        2.1.3 农牧民分化
        2.1.4 农牧民生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农民分化理论
        2.2.4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5 生态经济人理论
    2.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与农牧民生计现状及问题
    3.1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3.1.1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演变
        3.1.2 基于宏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践效果
        3.1.3 基于农牧民微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践效果
    3.2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现状
        3.2.1 农牧民分化现状
        3.2.2 农牧民生计资本现状
        3.2.3 农牧民牧业生计现状
        3.2.4 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
        3.2.5 农牧民收入及收入稳定性现状
    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生计现存问题
        3.3.1 农牧民分化显着
        3.3.2 生计缓冲能力弱
        3.3.3 牧业生计活动与补奖目标相悖
        3.3.4 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
        3.3.5 收入稳定性水平较低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分化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
    4.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4.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2.2 模型设立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职业维度水平分化的影响
        4.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维度垂直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5.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2.2 模型设立
    5.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5.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的影响
        5.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分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牧业生计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
        6.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影响的理论分析
        6.1.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影响的理论分析
        6.1.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影响的理论分析
    6.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行为的影响
        6.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2.2 模型设立
        6.2.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6.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的影响
        6.3.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3.2 模型设立
        6.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6.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的影响
        6.4.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4.2 模型设立
        6.4.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
    7.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7.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7.2.2 模型设立
    7.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活动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劳动力就业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8.1 理论分析
    8.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8.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8.2.2 模型设立
    8.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8.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稳定性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生态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本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资本价值核算研究综述[J]. 张彩平,姜紫薇,韩宝龙,谭德明. 生态学报, 2021
  • [2]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D]. 吴俊.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及时空演变机制研究[D]. 陈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4]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资本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D]. 龚春丽.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5]长三角地区三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关青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生态资产评估及管理研究进展[J]. 侯鹏,付卓,祝汉收,翟俊,陈妍,高海峰,金点点,杨旻. 生态学报, 2020(24)
  • [7]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D]. 张宸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8]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蔡梓萱.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9]移民迁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计驱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D]. 钱萍. 宁夏大学, 2020
  • [10]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D]. 周升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生态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本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