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档案中心

上海浦东档案中心

一、上海浦东档案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东方明,魏迟婴[1](2021)在《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 "悬办"这是萧顺德有生以来遭遇的最大的一桩蹊跷事:明明昨天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谭处长跟他谈话时说得很清楚的,让他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充实干部处领导班子,待到他今天拿着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前往市局报到时,扬帆副局长跟他见了面,说了几句话,这事儿就不见影子了!要说扬帆,跟萧顺德也算得上半个熟人,皖南事变后扬帆担任新四军军法处长时,萧顺德就是军部警卫团的连指导员。尽管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可是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余静[2](2021)在《近代上海美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1862-1911)》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开埠后超过广州成为全国的第一港口,且在洋人划立租界的情况下,境内城市空间迅速由传统江南水乡蜕变为近代都市。其中,上海美租界不仅是近代上海重要的港口区之一,还是上海工业萌芽之地,境内水乡面貌向近代城市的转变过程见证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环境转型,其转变过程及其内在的驱动机制更是对认识上海近代城市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历史地理学和ARCGIS的方法,复原了上海美租界地区由传统江南水乡蜕变为近代都市的具体过程,并分析这一演变过程的实现路径与驱动机制。意义在于厘清了开埠初期上海美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突破了已有近代上海美租界城市空间研究在资料和方法方面的瓶颈,并探讨了上海港口区在美租界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的作用。首先,本文利用上海道契等文献资料复原出开埠前上海美租界地区的乡村要素,并对其分布格局与河浜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以河浜与道路为主要切入点,系统的复原出前者的消退与后者的扩张过程,并分析在原始水乡面貌与城市空间扩张的矛盾冲突中,其地产开发、市政建设以及人口集聚在其中的影响。最后,通过对上海港口区发展的梳理,从城市布局形态、经济发展以及人口规模三个方面分析了港口区对美租界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丁闪闪[3](2021)在《中日关系视野下的日资在华纱厂 ——以日华纱厂为例(1918-1937)》文中指出《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获得了在华投资建厂的特权,日本开始逐步对华进行直接投资。上海因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广阔的棉业市场成为了日本纺织资本进入中国的首选之地。随后越来越多的日本纺织工厂进入上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上海也就成为了二战前日资纺织工厂最为集中的地方,日本人将这些在沪纺织纱厂简称为在华纺。1918年日本棉纺织企业家和田丰治与喜多又藏以一千万日元的资本创立日华纱厂,日文全称为日华纺织株式会社。同年收买英商鸿源纺织公司,日华纱厂以这家纱厂为基础,开始了在上海的经营活动。紧接着日华又接连吞并两家华商纱厂,扩充自己的基本盘,最终日华纱厂成长为日本在华纺织公司中第二大规模的纱厂,是日本在华纺中的翘楚。在管理制度上日华纱厂和其他日资纱厂一样,移植了日本国内的纱厂管理制度,废除买办制和工头制,按照周密的组织系统由日本人直接管理。这样的管理制度相比于同时代的华商纱厂的管理模式,日华纱厂的组织管理系统更加精细高效。这样拥有雄厚资金背景、有效的运营模式再加上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经济特权,日华纱厂及其他日本在华纺迅速占领中国棉纺织市场,而发展薄弱的华商纱厂只能逐步退出上海,寻求其他发展机会。日资纱厂在上海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日资纱厂的经营都是顺利的。日资纱厂的管理模式虽然高效,但也极易产生冲突,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引发了数次工人罢工运动和排日运动。日华纱厂自成立以来,工人罢工运动就从未停止过,给日华纱厂造成不小的冲击。而且日华纱厂是所有日资纱厂受战火破坏最为严重的纱厂,这就导致日华纱厂在众多日本在华纺中出现负利率最多的纱厂。不过接踵而来的日本全面侵华,将日华纱厂的颓势再次拉回扩张的道路。

钱玉锦[4](2021)在《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表明城建档案是城市各项规划与建设工作的见证与记录,为城建机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是服务社会及人民的有利工具。1927年开始,上海华界地区以上海市工务局为主体的城建机构有序开展城建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量城建档案,由此也揭开了近代城建档案工作的序幕。八年日伪时期、抗战胜利至上海解放前的四年恢复时期里,政权性质、各机构组织架设发生变动,城建档案工作也在遭受破坏、缓慢发展与战后恢复中前行。在这一段历史中,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如何更迭,城建档案如何被接收、整理、保管、利用,不应被遗忘。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以上海市档案馆所藏的上海市工务局、日伪上海市工务局等相关档案资料为基础,梳理出上海华界地区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城建档案管理方法的发展变化,分析这一历史期间城建档案工作的特点,揭示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及价值。本文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体系的初步形成(1927—1937)。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上海市工务局的成立背景及城建档案工作开始的情况。介绍了上海市工务局的组织概况以及开展的城市建设情况,重点叙述了工务局对形成的城建档案进行了一些管理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城建档案管理体系。第二部分: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的破坏与缓慢发展(1937—1945)。这一部分主要阐述八年日伪时期城建档案工作的开展情况。受战乱影响与政权变化,原工务局档案秘密转移。日伪政权下的城建工作遭遇停滞,只开展了少量城市建设,形成的城建档案数量也不多,城建档案工作主要以接收档案和规范保管利用的手续为主。第三部分:上海城建档案工作的恢复与移交(1945—1949)。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租界,此时上海没有了租界华界之分,上海城建工作在原先华界开展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本部分对城建工作的恢复情况以及接收、产生的城建档案内容进行较为详尽的叙述,对具体的城建档案管理方法进行作了较为细致的阐述,并交代了上海解放时城建档案如何移交。第四部分: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之回顾。这一部分主要在回顾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建工作的特点及影响。指出档案管理机构变化与档案管理方法变化之间的存在的联系,分析管理特点中共性与差异所在,并结合历史与当今视角,探讨城建档案与城市建设、其他学科研究的关系。

陈甜甜[5](2020)在《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研究 ——基于地方档案馆微信应用的调研与统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需要借助各种移动设备,利用无线网络或3G/4G/5G移动数据网络传递档案信息,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综合档案馆的创新服务模式。而微信作为用户基数大、利用率高的信息移动平台之一,综合档案馆应利用其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这不仅顺应了档案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拓展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方式,也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微信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已成为综合档案馆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档案信息移动服务不仅具有利用方便、方式灵活、资源融通、交流多元等的特点,而且转变了传统综合档案馆单一被动的档案服务模式,丰富了档案信息内容,简化了复杂的程序化查档流程。文章以地方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调查法对地方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开设情况、功能设置情况及服务效果情况进行调研统计,从而分析出我国地方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的现状。通过现状分析,目前综合档案馆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虽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设标准更加规范、内容形式更加多样、文化传播更加便捷。但微信公众平台档案信息移动服务还存在服务内容单薄、服务功能单一,交互效果不佳、服务质量不高,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共享不足,对用户需求研究不足、缺乏个性化服务,区域发展不均衡、网络技术不成熟,安全问题凸显、服务保障不够的问题。可见,强化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极为迫切,着力注重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功能,注重用户交互体验、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改善网络技术条件,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服务保障。

金永鹏[6](2020)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劳工问题研究(1919-1937)》文中提出20世纪1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苏俄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劳资矛盾与冲突也相伴而生。因而,劳工问题也就成为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包括国共两党共同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一般而言,劳工问题是工业逐步发达的结果,“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工问题,只是工人反对本国的资本家,工人所受到的痛苦,且只是经济力的”。而对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境地的近代中国来说,劳工问题却与政治、民族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其特定的特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对于劳工问题,国民党曾实行以扶助劳工组织,实行劳资合作为内容的基本原则与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国民党虽然一度支持实行“扶助农工”政策,但随着政治形势以及国民党政治地位的变化,国民党对于在国民革命运动中工人运动的“过激”行动加以责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它主张用发展劳工教育、推行劳动立法、保障劳工福利等方式来解决劳工问题,但在实践中并未尽如人意,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混乱无序,很多法规只是一纸具文,无法产生实际效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则在苏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下,提倡“社会革命”,鼓励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领导工人运动以达到改善劳工生活、提高劳工地位,争取民族解放的目的。面对劳工问题,在社会福音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基督教界也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基督教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提出自己的理念与主张,在他们看来,“阶级斗争只会带来更多的斗争而不是合作,暴力产生暴力,由‘剑’建立的体制在一定时期会由‘剑’来灭亡。暴力革命现在看似有用,但历史会证明它不会带来乌托邦,而是革命与反革命纠缠在一起的漫长和疲倦的环圈。”因而,基督教主张用“宁可代罪人死,不要把罪人杀死”的上帝观影响世人的思想,主张通过改造人心,提升道德,培养人格,坚持“爱人”、“牺牲”、“发展人格”、“劳工神圣”的原则,通过劳资调和的方式来解决劳工问题。自1922年起,中国基督教界先后召开了基督教全国大会、基督化经济关系全国大会等相关会议,讨论、制定劳工改革的方案。此外,全国基督教协进会还设立工业委员会,负责调查中国劳工状况,宣传基督教工业思想。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是负责具体实施服务劳工相关事工的基督教组织。他们“竭力提倡推行劳动法”,以保护劳工利益;通过鼓吹舆论、注重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培养研究工业及劳工问题的人才、出版与工业改造相关的书籍等手段,推动工业经济研究;通过在基督教机关刊物《青年进步》中开辟“劳工专号”,介绍欧美教会改造社会的计划,讨论教会在解决这类问题中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创办平民学校、工艺补习班,邀请北美协会亚洲区总干事艾迪,日本着名基督教传道者、劳工运动领袖、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想家贺川丰彦等名人演讲的形式与活动,以“普及工人教育,推广社会教育”,达到向工人“灌输普通的知识”,“增加职业上的能力”,“养成公民的道德”的目的。另外,还通过创办被蒋介石誉为“村舍新模范,社会新仪型”的浦东劳工新村和沪西公社等“模范社区”,达到改善劳工生活,增强劳工幸福的目标。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各项服务社会,谋求劳工改革的理念与事工对于“改良经济”,“改良家庭生活,增进公民智识”,“使人人成为完美之国民,能尽公民充分之责任”有着一定的思想启蒙与促进作用。然而,中国的问题深重,贫穷、衰弱、愚昧、贪污、纷乱五病俱全,“不是可以枝节救济的”,而应当“去求根本的改革”。

曹兆坤[7](2020)在《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工运史一个重要的时期,工人阶级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个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在我党领导下,积极开展反蒋反美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完整接管上海,为上海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以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分析的方法,试图梳理这个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的全过程,探讨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盘踞上海港的各种势力,以及上海港码头工人的悲惨处境等方面来论述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码头工运发生的背景。第二章按照时间脉络,叙述了上海港党组织从恢复、发展到陷入低潮,再到重振组织的全过程。第三章梳理我党领导上海港码头工人的罢工斗争和护港迎解放的斗争过程,试图使用历史档案还原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的真实场景。第四章力图阐述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以及对现实工作的启示。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是码头工人争取福利、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争取全国解放、改变国家命运的结合,有着特殊作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李子璇[8](2020)在《作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组成部分的虹桥国际机场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航空运输大众化、规模化的趋势,机场的功能由单纯为航空运输提供服务的终端逐步转变成为集航空、铁路、地铁、长途客运、城市公交等多元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2010年,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成投用使得上海虹桥机场作为极少数留存至今并维持民航功能的近代机场,蜕变成衔接多种交通方式的大型现代机场综合交通枢纽,也使得虹桥机场能够持续作为我国门户型枢纽机场提供高品质服务,其交通基础设施的整合程度以及自身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本文以虹桥国际机场为研究案例,回顾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尝试分析各关键节点对机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总结虹桥机场提高运行效率的主要策略。本文首先研究了在交通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外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现状,得出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模式以及特有的属性,并以此为切入点,指出我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通过对我国近代机场的使用现状的梳理,明确了虹桥机场的发展在我国民航史中的独特性,并回顾了虹桥机场的早期改扩建历程,总结其建设发展特征。而后,研究了虹桥机场通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以及一号航站楼的升级改造两次改扩建,逐步发展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机场综合枢纽的发展历程,总结其项目实施效果以及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通过对比分析虹桥机场与国内外典型机场的机场运行效率,进一步清晰了虹桥机场高效运营的策略。论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虹桥机场的个例研究,认为在现有机场的基础上建设发展综合交通枢纽能够实现机场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够有效解决大型机场陆侧复杂的交通换乘问题,其实际效能是非常可观和迅速的。此外,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因为涉及广泛,需要政府牵头进行统筹规划,打破行业分割,完善协作机制,依据不同机场自身条件和限制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建设时机和交通网络衔接方案。本文正文共约68000字,图表85幅。

熊辛格[9](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研究说明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辛甜雪[10](2020)在《民生档案远程服务途径探析——以上海浦东新区档案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民生档案远程服务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档案服务形式。民生档案远程服务不仅有足不出户的线上终端,还有家门口即可办理查询的社区村居服务中心,更有跨省联动、跨馆合作。上海市浦东新区档案馆与时俱进,整合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了便捷高效的民生档案远程服务体系,最大程度节省了市民的时间和精力。

二、上海浦东档案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浦东档案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悬办”
第二章 失踪的“特费”
第三章 寻找“青痣瘢”
第四章 烈士遗物
第五章 醉春楼遇险
第六章 外国神父
第七章 黑衣人之谜
第八章 国药号老板
第九章 油锅捞秤砣
第十章 蹊跷的爆炸案
第十一章 三官镇惊变
第十二章 三友观夜谈
第十三章 曹家渡劫案
第十四章 镇长之死
第十五章 车行老板的隐秘
第十六章 狭路相逢
第十七章 “叛徒”的女儿

(2)近代上海美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1862-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对象和重要概念厘定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上海城市化之前的水乡面貌
    第一节 上海地区河浜体系的形成
        一 塘浦圩田式的农田开发体制
        二 半人工水网的脆弱性
    第二节 虹口美租界乡村景观要素的复原与分析
        一 乡村景观要素的初步复原
        二 由水系串联的乡村要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上海美租界城市化过程中河浜体系的演变与驱动机制
    第一节 河浜体系的时段性复原及其特征
        一 1848年前美租界内的河浜分布状况
        二 上海美租界河浜体系的演变及其特征(1848—1911)
    第二节 上海美租界河浜体系演变的驱动机制
        一 私人地产商的无序开发
        二 租界内市政建设与技术的进步
        三 人口的增多与其卫生观念的进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上海美租界城市空间扩展过程
    第一节 近代上海美租界城市道路系统的形成与驱动机制
        一 城市道路的辟筑与延伸(1862—1911)
        二 城市道路形成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新式住宅区里弄的兴起
        一 传统村落、集镇与新式住宅
        二 新式住宅区兴起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上海港口区对美租界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1842—1911)
    第一节 港口区的空间演变与重心区转移
        一 近代上海港口区的扩张(1842—1911)
        二 近代上海港口重心区的转移(1842—1911)
    第二节 港口区对美租界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
        一 狭长形港口区
        二 港口经济下的工业区
        三 人口规模与职业结构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日关系视野下的日资在华纱厂 ——以日华纱厂为例(1918-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日华纱厂成立背景
    第一节 上海的投资环境
        一 基础设施完善
        二 外资的天堂
    第二节 在沪日资棉纺织企业的发展阶段
        一 初始阶段(1895年-1914年)
        二 发展繁荣阶段(1914年-1931年)
        三 调整转型阶段(1931年-1937年)
    小结
第二章 日华纱厂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日华纱厂的创立与扩张
        一 日华纱厂的创立
        二 并购宝成纱厂
        三 接手华丰纱厂
    第二节 日华纱厂的内部运营
        一 组织与管理
        二 日华纱厂职员与工人
        三 设备的增设与更新
    小结
第三章 日华纱厂与罢工运动
    第一节 日华纱厂建立初期的工人罢工
        一 20世纪20年代初的工人罢工
        二 卷入二月大罢工的漩涡
    第二节 罢工潮对日华纱厂的冲击
        一 卅运动及后期罢工潮(1925年-1926年)
        二 北伐战争时期的总罢工(1927年)
    第三节 北伐之后的罢工衰退期
    小结
第四章 排日运动与战争给在华纺带来的影响
    第一节 抵制日货运动对日本在华纺的冲击
        一 危机下的日本在华纺
        二 在华纺的应对政策
    第二节 日华纱厂在战时的沉浮
        一 战事带来的营业低迷
        二 “七七”事变后再次扩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日华所属工场设备情况表(截至1945年)
附录 B:日华纱厂股东名册
附录 C:日华纱厂日籍职员履历表
附录 D:日华纱厂给芳泽外务大臣密电
致谢

(4)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解析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体系的初步形成(1927-1937)
    第一节 上海市工务局的成立与城建档案的集中接收
        一、上海市工务局的成立
        二、城建档案的集中接收
    第二节 城建档案工作的初步探索
        一、构建档案分类体系
        二、制定档案编目方法
        三、明确装订保存要求
        四、开展档案利用服务
第二章 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的破坏与缓慢发展(1937-1945)
    第一节 上海城建档案工作的破坏
        一、原工务局城建档案秘密转移
        二、城建档案管理机构频繁更迭
    第二节 城建档案工作的缓慢发展
        一、城建档案的流转与接收
        二、城建档案工作的规范
第三章 上海城建档案工作的恢复与移交(1945-1949)
    第一节 上海市工务局的重新建立与城建档案的全面接收
        一、上海市工务局重新建立
        二、城建档案的全面接收
    第二节 城建档案工作的恢复
        一、精简档案分类类别
        二、规范档案装订方法
        三、深化档案利用服务
    第三节 上海解放城建档案工作的移交
        一、赵祖康对工务局档案交接工作的指示
        二、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档案的接收
第四章 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之回顾
    第一节 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的影响
        一、对当时的影响
        二、对后世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研究 ——基于地方档案馆微信应用的调研与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微信公众平台与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理论概述
    2.1 微信公众平台
        2.1.1 微信公众号
        2.1.2 微信小程序
        2.1.3 区别与联系
    2.2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
        2.2.1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内涵
        2.2.2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内容构成
        2.2.3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主要平台
        2.2.4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主要特点
    2.3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现实依据
        2.3.1 由静态馆转为动态馆为移动服务提供了服务空间
        2.3.2 由纸质化转为数字化为移动服务提供了服务媒介
        2.3.3 由复杂化转为便捷化为移动服务优化了服务流程
第3章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3.1 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3.1.1 总体调研情况分析
        3.1.2 具体开设情况分析
        3.1.3 服务功能情况分析
        3.1.4 服务效果情况分析
    3.2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取得的成效
        3.2.1 建设标准更加规范
        3.2.2 内容形式更加多样
        3.2.3 文化传播更加便捷
    3.3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
        3.3.1 服务内容单薄,服务功能单一
        3.3.2 交互效果不佳,服务质量不高
        3.3.3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共享不足
        3.3.4 对用户需求研究不足,缺乏个性化服务
        3.3.5 区域发展不均衡,网络技术不成熟
        3.3.6 安全问题凸显,服务保障不够
第4章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发展策略
    4.1 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功能
        4.1.1 加强档案数字资源建设
        4.1.2 整合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4.1.3 拓宽档案信息检索功能
    4.2 注重用户交互体验,提高服务质量
        4.2.1 强化交互功能,建立反馈机制
        4.2.2 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4.2.3 增加体验项目,建设档案科普平台
    4.3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改善网络技术条件
        4.3.1 注重区域协同发展
        4.3.2 改善网络技术条件
    4.4 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服务保障
        4.4.1 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4.4.2 制定应急预防措施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劳工问题研究(1919-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创建及发展历程
    一、基督教青年会的成立与入华
    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发展历程
    三、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组织与运行
第二章 劳工问题的提出及国共两党的政策
    一、中国劳工问题的起源及发展
    二、国民党的劳工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与劳工运动
第三章 基督教对于实业和经济问题的态度
    一、“基督教改造社会的根本原理”
    二、相关会议的召开
    三、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工业委员会的成立
第四章 服务社会,谋求劳工改革
    一、“鼓吹舆论”,“提倡工业经济的研究”
    二、推行工人教育,“养成公民的道德”
    三、创建“模范社区”,“增进劳工幸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的背景
    第一节 解放战争初期上海港码头盘根错节的各方势力
        一、抗战胜利后上海港码头概况
        二、外国势力对上海港的控制
        三、官僚资本在上海港的经营
        四、民族资本在上海港的存在
        五、上海港码头的工会组织
    第二节 上海港码头工人的生存状况
        一、残酷的剥削
        二、繁重的劳动
        三、血腥的迫害
        四、苦难的生活
第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党组织的发展
    第一节 解放战争初期上海港党组织的恢复与挫折
        一、上海港码头党组织的恢复
        二、上海港码头诸多党组织遭到破坏
    第二节 新任务的提出和上海港党组织的重振
        一、全国解放战争进入新阶段
        二、码头工运的领导核心——航运支部成立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的开展
    第一节 上海港码头党组织领导下的罢工斗争
        一、大来码头工人罢工斗争
        二、公和祥码头工人罢工斗争
        三、招商局码头工人罢工斗争
    第二节 上海港码头工人护港迎解放的斗争
        一、上海港码头工人反劫运、反破坏斗争
        二、工人纠察队、人民保安队的护港护产斗争
        三、上海港码头工人许孔珊策反209师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的意义与启示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的意义
        一、打击了国民党在上海的统治
        二、凝聚了码头工人的信心与力量
        三、为解放后新上海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的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胜利保证
        二、群众路线是生命线
        三、统一战线是法宝
        四、斗争中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作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组成部分的虹桥国际机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分析
    2.1 国内外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现状
        2.1.1 国外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现状
        2.1.2 国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现状
        2.1.3 案例研究
    2.2 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模式
        2.2.1 “一体式”布局模式
        2.2.2 “前列式”布局模式
        2.2.3 “共享式”布局模式
        2.2.4 “衔接式”布局模式
        2.2.5 小结
    2.3 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特征
    2.4 我国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现状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虹桥国际机场早期改扩建研究
    3.1 近代机场利用模式研究
        3.1.1 航空运输功能延续模式
        3.1.2 非航空功能综合开发模式
        3.1.3 小结
    3.2 虹桥机场早期改扩建历程
        3.2.1 始建
        3.2.2 重建
        3.2.3 改扩建
    3.3 建设发展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虹桥国际机场向综合交通枢纽的蜕变
    4.1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概况
        4.1.1 功能定位
        4.1.2 总体布局
        4.1.3 规划设计特点
    4.2 虹桥国际机场扩建概况
        4.2.1 地理位置
        4.2.2 功能定位
        4.2.3 虹桥机场T2航站楼扩建工程
        4.2.4 虹桥机场与综合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
    4.3 虹桥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造概况
        4.3.1 项目背景
        4.3.2 项目概况
    4.4 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4.5 现存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虹桥国际机场运行效率研究
    5.1 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
        5.1.1 集约程度评价指标
        5.1.2 土地利用评价
        5.1.3 原因分析
    5.2 多式联运与换乘
        5.2.1 评价指标
        5.2.2 机场与城市及区域的交通衔接
        5.2.3 换乘步行交通组织
        5.2.4 原因分析
    5.3 航站楼构型及效率
        5.3.1 评价指标
        5.3.2 航站楼构型
        5.3.3 原因分析
    5.4 旅客流程
        5.4.1 评价指标
        5.4.2 航站楼流线
        5.4.3 空间识别性
        5.4.4 智慧民航服务
        5.4.5 原因分析
    5.5 商业服务设施布局
        5.5.1 评价指标
        5.5.2 商业比例及商业密度
        5.5.3 商业布局
        5.5.4 原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3 研究不足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一 :1988年新建虹桥机场国际候机楼图纸
附录二 :1994年扩建虹桥机场国内航站楼图纸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一)公路类约章
        (二)航运类约章
        (三)铁路类约章
        (四)航空类约章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租界道路规划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民生档案远程服务途径探析——以上海浦东新区档案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民生档案远程服务概述
    1.1 民生档案远程服务
    1.2 民生档案远程服务的途径
2 民生档案远程服务途径——线上终端
    2.1 微信公众号查档
    2.2 APP查档
        2.2.1 “浦东档案”APP
        2.2.2 上海“市民云”APP
    2.3 自助查档机
3 民生档案远程服务途径——线下窗口
    3.1 社区查档
    3.2 村居委查档
    3.3 跨馆查档
4 民生档案远程服务途径——线上线下相结合
    4.1 网上预约,就近取件
    4.2 传真
5 结语

四、上海浦东档案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J]. 东方明,魏迟婴. 啄木鸟, 2021(07)
  • [2]近代上海美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1862-1911)[D]. 余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中日关系视野下的日资在华纱厂 ——以日华纱厂为例(1918-1937)[D]. 丁闪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近代上海华界城建档案工作研究(1927-1949)[D]. 钱玉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研究 ——基于地方档案馆微信应用的调研与统计[D]. 陈甜甜. 湘潭大学, 2020(02)
  • [6]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劳工问题研究(1919-1937)[D]. 金永鹏.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研究[D]. 曹兆坤.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作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组成部分的虹桥国际机场发展研究[D]. 李子璇. 南京大学, 2020(04)
  • [9]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民生档案远程服务途径探析——以上海浦东新区档案馆为例[J]. 辛甜雪.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0(02)

标签:;  ;  

上海浦东档案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