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防治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防治

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范灵丽[1](2021)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肝硬化腹水预后危险因素分析,从而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0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明确的肝硬化腹水患者434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生存资料。43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中23例腹水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NGS)病原体检测,检测结果分两组:检测无病原体或检测出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的为NGS阴性组,检测出细菌的为NGS阳性组,分析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与病原学结果的相关性。281例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患者纳入合并SBP组,将同一时期153例肝硬化腹水未合并SBP的患者纳入非SBP组。分析对可能会对SBP的发生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的分析,通过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获得最佳临界值并评估其预测价值。81例死亡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同一时期353例预后良好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同上述方法,筛选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获得最佳临界值并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1、153例明确诊断SBP的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其中31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20.26%;434病例中有23例行NGS病原体检测,其中14例腹水检测阳性,阳性率为60.87%。阳性组SAAG水平显着高于阴性组(P<0.05)。2、肝硬化腹水并发SBP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child-pugh评分、年龄、血WBC、血PLT、血ALB、血GLB、血TBIL、PT、腹水ALB、PCT、SAAG显着相关(均P<0.05);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独立危险因素是合并肝肾综合征、血Tb IL升高、血ALB下降、PCT升高、腹水ALB下降、SAAG升高(均P<0.05),且在血TBIL>50.1umol/L、SAAG>22.7g/L时预测SBP发生的准确度分别为0.851、0.827(均P<0.05)。3、肝硬化腹水预后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child-pugh评分、血WBC、血ALB、血GLB、血TBIL、SAAG、PCT显着相关(均P<0.05);血ALB下降、血GLB下降、血TBIL升高、SAAG升高是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在血ALB≤29.4g/L、血GLB≤28.3g/L、SAAG>19.9g/L时预测预后差的准确度分别为0.803、0.801、0.897(均P<0.05)。结论:1、血ALB≤28.1g/L、血TBIL>50.1umol/L、腹水ALB≤8.1g/L、SAAG>22.7g/L有利于预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临床上应重视这些指标,警惕SBP的发生并尽早干预。2、血ALB≤29.4g/L、血GLB≤28.3g/L、SAAG>19.9g/L有利于预测肝硬化腹水预后不良,对于这类患者应及早采取治疗措施,改善其病情转归和预后。3、NGS病原体检测对诊断SBP阳性率高,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蔡单[2](2021)在《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新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最常见的致死性感染,尤其是医院获得性SBP(NSBP)。目前,尚无预测肝硬化腹水患者NSBP发生的理想方法。本研究将系统性回顾分析肝硬化腹水NSBP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继而构建NSBP评分系统,并评价其对NSBP发生的预测价值,为肝硬化腹水NSB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手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腹水并发NSBP的患者为病例组,按1∶1随机选取未并发SBP的单纯肝硬化腹水患者为对照组。查阅病历,收集患者入院时的病史特点、并发SBP前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结果、治疗措施等方面的临床指标,并对连续指标进行“最优离散化”分箱处理(指标加后缀“-bin”)、根据ROC曲线分析进行二值转化(指标加后缀“-B”)和对数转化(指标加前缀“Ln”)。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统计学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以曲线下面积(AUROC)评价各指标对NSBP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寻找NSBP的独立预测指标。优选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的指标建立NSBP预测模型,AUROC评价模型对NSBP发生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模型的预测效能(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阳性和阴性似然比)。绘制预测模型的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其稳定性和临床实用性。通过简化预测模型的有关参数,建立简便实用的NSBP预测评分系统,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36例患者,病例组与对照组各168例,病例组男120例,女48例,年龄54.8±12.4岁;对照组男125例,女43例,年龄52.5±12.9岁,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0.539)。共收集115项各类临床指标,其中46项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其中包括:(1)病因学;(2)NSBP发生前是否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肝衰竭;(3)有无胃底静脉曲张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EVVT);(4)实验室检查:TBIL、DBIL、ALT、AST、GGT、UA、GSP、LDH、CK-MB、TG、HDL-C、LDL-C、K、Na、Cl、WBC、MCH、MCHC、PLT、MPV、LYM%、MON、MON%、NEUT、BASO、PT、PR、PT%、INR、APTT、Fbg、TT、AFP、CEA、CA199;(4)肝病综合指标:Child-Pugh评分及其分级、MELD评分、ALBI指数及其分级。ROC曲线分析显示有31项指标预测NSBP的AUROC≥0.6,其中6项指标的AUROC>0.7,分别是TBIL(AUROC 0.749)、DBIL(AUROC 0.753)、HDL-C(AUROC 0.749)、GSP(AUROC 0.729)、Child-Pugh评分(AUROC 0.752)及MELD评分(AUROC 0.77),其中MELD评分最大。多因素分析筛选出11项对NSBP发生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的临床指标,分别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性脑病、AST、MON%、DBIL-bin、BUN、Na-bin、HDL-C-bin、INR-bin、Ln APTT、AFP-bin。按2∶1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优选4项指标(MELD评分、HDL-C、AFP、MON%)为变量,以训练组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向前逐步回归建模,预测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NSBP。模型在训练组及验证组均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准确度均高于80%,校正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稳定性好,且净效益高于单纯的MELD评分。对上述预测模型的有关参数进行简化处理,构建了NSBP预测评分系统:NSBP评分=MELD评分–13.3*HDL-C+13.7*AFP+12.3*MON%[HDL-C取值:1(<0.3 mmol/L)、2(≥0.3~<0.6 mmol/L)或3(≥0.6 mmol/L);AFP取值:1(<3.8 ng/m L)或2(≥3.8 ng/m L);MONP取值:0(<11%)或1(≥11%)]。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评分在训练组分别为13.3±18.7和-9.7±11.2(P<0.001),在验证组分别为13.6±17.5和-9.2±9.9(P<0.001),在全病例组分别为13.4±18.2和-9.5±10.7(P<0.001)。以0分为界值,该评分系统在训练组AUROC为0.852(95%CI:0.799-0.904),敏感性为72.5%,特异性为86.4%,准确度为79.5%,在验证组AUROC为0.861(95%CI:0.790-0.932),敏感性为78.2%,特异性为86.8%,准确度为82.4%,在全病例组AUROC为0.856(95%CI:0.814-0.898),敏感性为74.5%,特异性为86.5%,准确度为80.5%,均优于MELD评分。结论:1、单因素分析显示TBIL、DBIL、ALT、AST等46项临床指标在肝硬化腹水患者是否发生NSBP存在差异,其中TBIL、DBIL、HDL-C、GSP、Child-Pugh评分及MELD评分对NSBP发生有较大的预测价值,表明上述临床指标与NSBP发生风险相关。2、多因素分析显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性脑病、AST、MON%、DBIL-bin、BUN、Na-bin、HDL-C-bin、INR-bin、Ln APTT、AFP-bin对肝硬化腹水患者NSBP发生具有独立预测价值,提示可用临床指标预测NSBP的发生风险。3、联合应用临床指标(MELD评分、HDL-C-bin、AFP-bin、and MONP-B)成功建立起肝硬化腹水患者NSBP发生的预测模型,并有良好的预测区分度、校正度和临床实用性。4、基于肝硬化腹水患者NSBP发生的预测模型成功建立了简便实用的NSBP发生的预测评分,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丁荣[3](2021)在《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诊疗SBP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和感染科被明确诊断为肝硬化中量-大量腹水患者206例,根据住院期间腹水培养结果选取肝硬化并发SBP患者(SBP组)82例和肝硬化腹水未发生SBP患者(对照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入院时的生化指标、PVD值及一般临床病历资料特征,对可能影响SBP发生的各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病史、门静脉主干内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评分,这8个因素在两组间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C级、门静脉主干内径水平增宽(≥13mm),D-二聚体水平升高(≥500ug/L)为SB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门静脉主干内径水平增宽、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为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具备这些高危因素时应警惕腹水患者SBP的发生。

陈晶[4](2020)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为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01.01~2019.07.3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院感染科及消化内科首次入院的肝硬化合并腹水的患者,并且所有患者均行腹腔穿刺术。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共237例,其中合并SBP患者95例、未合并SBP患者142例。收集以上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外周血红蛋白数值(Hematocrystallin,HB)、外周血小板数值(Platelet,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otal Bilirubin,TBIL)、血清白蛋白水平(Albumin,AL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Cr)、血钠、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水有核细胞数、是否合并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否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否合并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既往是否接受过腹腔穿刺术、既往是否患过SBP等。对可能会影响SBP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影响SBP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针对其中首次诊断SBP的95例患者进行电话或住院病例随访,直至患者发生终点事件(死亡)或本研究的截止时间(2019.07.31),共78例患者资料完整,其中存活31例,死亡47例。采用Kaplain-Meier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探讨此78例患者临床资料中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及结局相关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将有意义的因素带入Cox生存模型,确定影响疾病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结果:1.单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血清总胆红素、血肌酐、血钠、SBP病史及合并肝肾综合征这5个因素在两组病人间对比差异均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是否合并肝肾综合征及既往是否有SBP病史是肝硬化腹水病人并SB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8、0.011、0.042)。2.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其中血红蛋白、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钠、PTA、是否合并肝性脑病、是否合并肝肾综合征以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9个因素在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结局相关(P<0.05)。将上述有意义的临床指标引入Cox生存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血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否合并肝肾综合征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生存期相关(P=0.002、0.003、0.008)。结论:1.高胆红素血症、合并肝肾综合征及既往是否有SBP病史是肝硬化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肝硬化腹水患者应注意监测上述指标,警惕SBP的发生。2.临床上当患者HB<90g/L、ALB≤25g/L、TB>51.3μmol/L、Cr>135μmol/L、血钠≤135 mmol/L、PTA<40%、合并肝性脑病、合并肝肾综合征以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提示可能预后不良。3.血清钠≤135 mmol/L、血清总胆红素>51.3μmol/L以及合并肝肾综合征这3个因素为影响SBP预后的危险因素。

李凤彩[5](2019)在《血浆二胺氧化酶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规律研究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炎症,长期反复炎症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称为乙肝病毒感染的“三部曲”。肝衰竭可发生在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起病凶险,死亡率高,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肝脏和肠道解剖关系密切,通过“肠-肝轴”相互影响。肠道是维持微生态和防止病原体入侵的重要屏障,肠道消化吸收的物质首先通过门静脉转运至肝脏,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壁通透性增加时,肝脏更容易暴露于肠道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加重肝脏原有损伤。血浆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水平是目前最常用的反映肠道屏障功能和肠壁通透性的分子指标,然而我们尚不清楚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的DAO表达规律,以及血浆DAO水平与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因此,研究血浆DAO水平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1、明确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和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浆DAO水平变化规律,阐明血浆DAO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阐明血浆DAO水平作为分子标志物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6个月内再入院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肝硬化患者255例(其中代偿期120例、失代偿期135例)、肝细胞癌患者4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12例,ELISA方法检测血浆DAO水平,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浆DAO差别。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DAO与临床和实验数据的相关性。所有1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为住院患者,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以是否再入院为观察终点,通过电话及住院系统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计算6个月内再入院率。以6个月内是否再入院为因变量,首先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查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再入院的风险因素,然后将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再入院的独立风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浆DAO水平预测失代偿性期肝硬化6个月内再入院的诊断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分界点的累积再入院时间差别。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DAO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4.9(3.3,6.9)vs.1.6(1.4,2.0)ng/mL,P<0.001];肝硬化患者血浆DAO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8(7.9,17.7”s.4.9(3.3,6.9)ng/mL,P<0.05];肝细胞癌患者血浆DAO 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18.3(13.4,20.5)vs.11.8(7.9,17.7)ng/mL,P<0.001]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3(13.4,20.5)vs.4.9(3.3,6.9)ng/mL,P<0.001]。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 阳性组(n=49)血浆DAO水平[5.0(3.8,7.3)ng/mL]与 HBeAg 阴性组[n=21,4.9(2.7,6.3)ng/mL]无明显差别(P>0.05),HBV-DNA 阳性组(n=58)血浆 DAO 水平[4.9(3.1,6.9)ng/mL]和 HBV-DNA 阴性组[n=12,6.3(4.4,6.9)ng/mL]无明显差别(P>0.05)。相关分析提示,血浆DAO水平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血浆总胆红素(TBIL)呈明显正相关(ALT,r=0.530,P<0.001;AST,r=0.483,P<0.001;TBIL,r=0.313,P<0.05),与HBsAg定量、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均P>0.05)。3、肝硬化患者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n=I 35)血浆DAO水平[14.6(10.4,20.3)ng/mL]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n=120,9.4(6.2,13.5)ng/mL,P<0.001]。Child-pugh评分C级患者(n=45)血浆DAO水平[22.4(16.5,29.1)ng/mL]明显高于 B 级患者[n=138,12.6(9.3,16.4)ng/mL,P<0.001],B 级患者的血浆 DAO水平明显高于A级患者[n=72,7.8(5.4,9.9)ng/mL,P<0.001]。肝硬化患者中,腹水组(n=112)与无腹水组(n=143)血浆DAO水平无明显差别(户>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组(n=27)DAO水平[20.9(11.6,30.3)ng/mL]明显高于无消化道出血患者组[n=228,11.4(7.9,16.9)ng/mL,P<0.05],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组(n=21)血浆DAO水平[21.3(17.6,42.6)ng/mL]明显高于无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组[n=234,11.1(7.8,16.4)ng/mL,P<0.05],肝性脑病患者组(n=18)血浆 DAO水平[19.0(16.3,27.1)ng/mL]明显高于无肝性脑病患者组[n=237,11.3(7.8,17.0)ng/mL,P<0.05]。血浆 DAO 水平与 AST、TBIL 呈明显正相关(r=0.14,P=0.026;r=0.574,P=0.000),与 ALB 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230,P=).000)。4、1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访6个月,有36例因肝脏相关疾病再次入院,再入院率为26.7%。单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AO水平(HR=1.126,95%CI:1.068-1.188,P<0.001),Child-pugh 评分(HR=3.700,95%CI:1.665-8.223,P<0.05),消化道出血(HR=5.179,95%CI:2.113-12.690,P<0.001),肝性脑病(HR=4.375,95%CI:1.567-12.215,P<0.001),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HR=3.077,95%CI:1.176-8.049,P<0.001)和血红蛋白(HR=0.979,95%CI:0.963-0.995,P<0.05)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个月内再入院的有意义风险因素。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AO水平(HR=1.102,95%CI:1.023-1.188,P<0.05)和肝性脑病(HR=5.018,95%CI:1.436-17.533,P<0.05)是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个月内再入院的独立风险因素。5、血浆DAO水平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个月内再入院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为 0.769(SE 0.0457,95%CI:0.689-0.837),显着优于 HE[0.598(SE 0.0403,95%CI:0.511-0.682),P<0.05]和 Child-Pugh 评分[0.652(SE 0.0474,95%CI:0.565-0.731),P<0.05]。当血浆 DAO=19.7ng/mL 时,诊断敏感性为58.33%,特异性为84.35%。DAO>19.7ng/mL患者组6个月内再入院率明显高于 DAO≤19.7ng/mL 患者组[(58.3%(21/36)vs.15.2%(15/99),P<0.05]。Kaplan-Meier 分析提示,按照血浆 DAO≤19.7ng/mL 和>19.7ng/mL 分组,两组间的累积再入院时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6、肝细胞癌患者中,肿瘤大小>3cm的HCC患者血浆DAO水平明显高于≤3cm 的患者[20.0(18.3,23.1)vs.13.6(12.3,14.8)ng/mL,P<0.001]。TNM分期Ⅲ/Ⅳ的HCC患者的血浆DAO 水平明显高于Ⅰ/Ⅱ 的患者[20.0(18.5,24.0)vs.14.2(12.3,19.1)ng/mL,P<0.05];血浆DAO水平与AF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82,P<0.001),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肝硬化、肿瘤的数量以及HBeAg 状态、ALT、AST、TBIL、ALB、PTA 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浆DAO水平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随病情进展,DAO水平逐渐升高,提示肠道通透性参与慢性HBV感染疾病进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DAO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密切相关;肝硬化患者血浆DAO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密切相关,血浆DAO水平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个月再入院的独立风险因素,可作为分子标志物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6个月内再入院;肝癌患者血浆DAO水平与肿瘤的大小及TNM分期相关。第二部分:血浆二胺氧化酶(DAO)作为分子标志物评估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研究研究背景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衰竭(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ACHBLF)是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基础上,在4周内发生肝功能迅速恶化而引起的肝衰竭,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失代偿和凝血功能障碍。ACHBLF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临床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约50-90%的患者在1个月内即可发生死亡,抢救肝衰竭患者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及精准预测肝衰竭的发展和临床预后。因此,寻找肝衰竭预后的有效、敏感和特异的分子标志物是肝衰竭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s,MELD)是目前常用预测肝衰竭预后的评分系统,用于评估终末期肝病的病情严重程度。然而,MELD评分并不完全适合我国ACHBLF患者的临床特点,在预测ACHBLF死亡率等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存在较大偏差。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是反映肠道屏障功能和肠壁通透性的快速敏感的生物标志物。我们在第一部分研究中,发现血浆DAO水平与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程相关。同时,血浆DAO水平还可以作为有效的分子标志物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个月内的再入院情况,因此,我们推测血浆DAO可能也参与了肝衰竭的疾病进程,并与肝衰竭疾病预后相关。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检测了 ACHBLF患者血浆DAO水平,并评估了血浆DAO作为分子标记物预测ACHBLF患者1个月死亡率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1、研究ACHBLF患者血浆DAO表达规律以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2、评估血浆DAO水平作为分子标志物预测ACHBLF患者1个月死亡率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住院患者,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ACHBLF患者106例,进入前瞻性研究队列,以肝衰竭死亡事件为随访终点,随访时间不少于1个月。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浆DAO水平。分类变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变量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秩和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CHBLF患者1个月死亡率的风险因素,将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浆DAO水平是否ACHBLF患者1个月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素。为了评估血浆DAO水平能否增加MELD积分对肝衰竭预后的诊断价值,我们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了血浆DAO水平和MELD积分的联合诊断模型:变量(血浆DAO联合MELD积分)=0.642×MELD+0.056×DAO-16.671。采用 ROC 曲线评估 DAO、MELD积分、DAO联合MELD积分模型对ACHBLF患者1个月死亡率的诊断准确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不同变量按截断值分组的累积生存时间。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共纳入ACHBLF患者106例,随访结束时共有6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62.3%。死亡组患者 TBIL水平[305(262,385)vs.196(151,248)μmol/L,P<0.001]、MELD 评分[27.3(24.8,32.3)vs.22.0(20.7,26.5),P<0.001]、INR[2.5(2.1,3.7)vs.1.9(1.8,2.1),P<0.01]明显高于生存组患者,死亡组患者 ALB[32.3(30.0,34.7)vs.34.2(31.6,37.4)g/L,P<0.05]、PTA[30(18,33)vs.38(32,39),P<0.05]、AFP[56(39,88)vs.156(104,416)ng/mL,P<0.001]>PLT[129(100,150)vs.132(111,173)×109/L,P<0.05]明显低于生存组患者。死亡组患者的腹水(60.6%vs.17.5,P<0.001)、SBP(54.5%vs.5%,P<0.001)和HE(57.6%vs.12.5%,P<0.00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存组。死亡组和生存组患者的HBV-DNA状态、HBsAg定量、HBeAg状态、ALT、AST、WBC、HGB、Na 和 Cr 无明显差别(均 P>0.05)。2、生存组患者组血浆DAO水平[14.0(7.1,26.5)ng/mL]明显低于死亡组患者[58.6(32.5,121.3)ng/mL,P<0.001]。3、ACHBLF 患者血浆 DAO 水平与 TBIL(r=0.507,P<0.001)、INR(r=0.518,P<0.001)和 MELD 积分(r=0.578,P<0.001)呈明显正相关,与 PTA(r=-0.511,P<0.001)、AFP(r=-0.412,P<0.001)和 HGB(r=-0.231,P=0.017)呈明显负相关。血浆DAO水平与年龄、HBsAg定量、HBeAg状态、HBV-DNA状态、ALT、AST、ALB、Cr、WBC和PLT无明显相关(均P>0.05)。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ELD评分(OR=1.838,P<0.001)、血浆 DAO 水平(OR=1.055,P<0.001)、ALB(OR=0.886,P<0.05)、PLT(OR=0.985,P<0.05)、腹水(OR=7.731,P<0.001)、SBP(OR=22.800,P<0.05)和HE(OR=9.500,P<0.05)是影响ACHBLF患者1个月预后的风险因素。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浆DAO水平(OR=1.053,P<0.05)、HE(OR=7.678,P<0.05)、SBP(OR=15.91,P<0.05)和 MELD 评分(OR=1.680,P<0.05)是影响ACHBLF患者1个月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6、血浆DAO水平用于诊断ACHBLF患者1个月死亡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为 0.880(SE 0.0329,95%CI:0.803-0.935),MELD 积分的 AUROC为 0.843(SE 0.0391,95%CI:0.760-0.907),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43)。DAO 联合 MELD 积分的 AUROC 为 0.916(SE 0.0256,95%CI:0.846-0.961),明显高于MELD积分和血浆DAO(均P<0.05)。7、当选择血浆DAO水平的最佳截断值15.2ng/mL 时,诊断敏感性为95.45%,特异性为62.5%;当选择MELD积分的最佳截断值22.6时,诊断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为67.5%;当选择DAO联合MELD积分联合诊断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为0.07时,诊断敏感性为87.88%,特异性为80%。Kaplan-Meier方法提示,按照血浆 DAO≤15.2ng/mL 和>15.2ng/mL 分组,MELD≤22.6 和>22.6分组,DAO联合MELD诊断模型≤0.07和>0.07分别分组,各组间的累积生存生存时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均P<0.001)。结论血浆DAO水平与ACHBLF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独立的分子标志物预测ACHBLF患者1个月预后。同时,血浆DAO可增加MELD积分预测ACHBLF患者1个月预后的诊断价值。第三部分: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前期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DAO)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初步探讨研究背景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临床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近年来逐渐认识到,在未发生肝衰竭的慢性HBV感染患者中提前预测具有肝衰竭风险的患者,促进“诊断节点”前移,对于降低肝衰竭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肝衰竭前期”的概念,即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选择具有高胆红素血症和凝血功能障碍但还未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的阶段,作为“肝衰竭前期”,给予临床重点监测和治疗。根据亚太肝病学会的诊断标准,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前期(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pre-Liver Failure,pre-ACHBLF)是指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肝衰竭过程中的前期阶段,以血清总胆红素(TBIL)≥85umol/L且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为特征。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血浆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水平可反映ACHBLF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ACHBLF患者存在肠道通透性增加。然而,我们并不清楚处于pre-ACHBLF阶段的患者,是否存在血浆DAO水平的变化及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如何,以及血浆DAO 水平的表达规律和肠道菌群的关系。因此,我们通过收集pre-ACHBLF患者的血浆和粪便样本,观察血浆DAO的表达规律,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粪便样本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阐明Pre-ACHBLF患者血浆DAO的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目的1、研究pre-ACHBLF患者血浆DAO水平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研究pre-ACHBLF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3、研究pre-ACHBLF患者血浆DAO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pre-ACHBLF患者31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26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DAO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DAO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集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粪便样本,16S rR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分布规律,微生物多样性分析、NMDS分析和物种组成差异分析研究肠道菌群的规律。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血浆DAO水平与临床指标及差异菌群的相关性。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pre-ACHBLF患者血浆DAO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1.7(22.1,43.2)vs.1.7(1.4,2.2)ng/mL,P<0.001]。pre-ACHBLF 患者血浆 DAO 水平与 TBIL水平(r=0.672,P=0.000)和AST水平(r=0.369,P=0.041)呈明显正相关,与ALB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548,P=0.001),与ALT水平、PTA水平、MELD评分、年龄、HBsAg定量、HBeAg状态、HBV-DNA状态、肌酐(Cr)、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之间无显着相关(均P>0.05)。2、57例粪便标本共获得5,101,887条测序序列,所有序列按97%的相似性聚类,所有样本共聚类得到916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其中两组共有的OTU为501个,健康对照组特有的OTU为358个,pre-ACHBLF 特有的 OTU 为 57 个。3、与健康对照相比,Pre-ACHBLF患者:菌群多样性指数包括shannon指数明显降低(P<0.01)和simpson指数显着降低(P<0.01);菌群丰度指数包括Chaol指数显着降低(P<0.01)和ACE指数显着降低(P<0.01)。4、微生物群落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分析提示pre-ACHLBF组和健康对照组可以比较容易的区分开来,应力函数值(stress)为0.161。样品组间差异显着性检测(Anosim)结果提示,pre-ACHBLF组和健康对照组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R=0.3873,P=0.001)。5、在门的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re-ACHBLF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0.544 vs.0.641,P=0.035),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加(0.163 vs.0.069,P=0.008)。6、在属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我们共筛选出19个丰度有差异的菌属,其中pre-ACHBLF显着缺失的有11种,pre-ACHBLF菌群丰度增加的属有8种。7、血浆DAO水平与韦荣球菌(Veillonella)相对丰度呈正相关(r=0.665,P=0.000);与链球菌(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呈正相关(r=0.436,P=0.014。结论Pre-ACHBLF患者血浆DAO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re-ACHBLF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的改变,异常富集的韦荣球菌、链球菌与血浆DAO水平关系密切。

何彩,周涛,习晓丽,廖莉[6](2018)在《复合乳酸菌胶囊辅助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复合乳酸菌胶囊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96例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复合乳酸菌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8例;另外选取48例肝硬化腹水非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采用抗感染、补充白蛋白、保肝、利尿等常规治疗。复合乳酸菌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合乳酸菌胶囊口服。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观察复合乳酸菌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7 d后的疗效。结果: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组血浆PCT、IL-6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乳酸菌治疗组治疗后血浆PCT、IL-6和CR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乳酸菌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75%vs 72.92%,P<0.05)。结论:复合乳酸菌胶囊辅助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浆中PCT、IL-6和CRP的水平。

魏莹莹[7](2018)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预后分析及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一般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影像学特征及生存时间,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1年的预后影响因素,并通过相关影响因素建立危险指数模型。2分析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探讨中医各证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为中医医师在临床治疗中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首次诊断为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320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PPI用药,益生菌用药史,实验室检测指标(ALT、AST、ALB、TBIL、CR、NA、WBC、NE、LY、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PT、PTA、INR、PCT、CRP),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胃镜、腹部CT及腹部MRI),腹水培养及腹水PMN。研究终点是死亡,截止时间是2017年12月31日。通过对生存组和死亡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将筛选出有意义的临床指标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危险指数模型,并通过kaplan-meier方法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2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诊断为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62例。记录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等,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实验室检测指标(ALT、AST、ALB、TBIL、CR、NA、WBC、NE、LY、PLT、N/L、PT、PTA、INR、PCT、CRP),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胃镜、腹部CT及腹部MR),腹水培养及腹水PMN,根据四诊进行辨证分型(包括水湿内阻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比较中医各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320例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生存组246例,死亡组74例,患者的病死率为23.10%。通过生存组和死亡组一般情况分析发现,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使用PPI、饮酒史及是否发生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肝硬化病因、合并高血压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两组生存时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结果显示:在ALB、NA、TBIL及PTA水平上,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较生存组有较低的ALB水平、较低的NA水平、高TBIL水平及PT延长。181例患者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术:腹水白蛋白及PMN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腹水培养中阳性率较低,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影像学结果显示:生存组和死亡组中的门脉宽度及脾脏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纳入的患者中,腹水程度主要以重度为主,生存组和死亡组重度腹水患者分别占52.80%和58.1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以重度为主,生存组和死亡组重度患者分别占57.60%和65.7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的患者中Child-pugh分级主要以Child-C级为主,并且死亡组Child-pugh和MELD评分显着高于生存组。4将对SBP患者1年的预后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高血压病史、ALB、NA以及MELD评分是影响患者1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指数(PI)模型,PI=0.036×年龄-0.067×ALB-0.073×NA+0.053×MELD+0.818×高血压病史(是为1,否为0).PI值越大,患者死亡的风险越高,Cut-off值为0.353。通过kaplan-meier分析对年龄、ALB、血清钠NA、MELD评分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6岁,ALB≤28g/L,NA≤135mmol/L,MELD评分>10分时SBP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较高,差异显着。5通过中医各证型与相关指标分析发现:ALT水平上,水湿内阻证与湿热内蕴证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值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水湿内阻证;ALB水平上,水湿内阻证与其他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均值水湿内阻证>湿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TBIL水平上,水湿内阻证与湿热内蕴证两者之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值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水湿内阻证;CR水平上,湿热内蕴证及脾肾阳虚证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值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水湿内阻证>脾肾阳虚证;WBC水平上,水湿内阻证与湿热内蕴证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值湿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水湿内阻证;PT、PTA水平上,水湿内阻证与肝肾阴虚证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值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内蕴证>水湿内阻证;INR水平上水湿内阻证与肝肾阴虚证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值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水湿内阻证。结论:1经过单因素分析显示,SBP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病史、低ALB水平、低NA水平、高TBIL水平、PT延长、INR升高,以及Child和MELD评分升高。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SBP患者1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病史、ALB、NA以及MELD评分,建立危险指数(PI)模型,PI=0.036×年龄-0.067×ALB-0.073×NA+0.053×MELD+0.818×高血压病史(是为 1,否为 0)。通过kaplan-meier分析对年龄、ALB、NA、MELD评分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6岁,ALB≤28g/L,NA≤135mmol/L,MELD评分>10分时SBP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较高,差异显着。2此研究共纳入62例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归为四型,分别为水湿内阻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中湿热内蕴证居多。通过中医各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发现:中医各证型与相关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王正国[8](2017)在《肝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6月80例肝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与临床治疗措施。结果经过治疗后,80例患者中,治愈25例,有效41例,无效13例,死亡1例;所有患者的相关细菌阳性率均有所降低、多形核白细胞均有所上升。结论对于肝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应采取多种检查手段进行诊断,确诊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才能提高肝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治愈率。

吴扞卫,胡伟跃,徐芳[9](2017)在《血清sCD14与腹水乳铁蛋白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治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血清sCD14与腹水乳铁蛋白(LF)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8例肝硬化患者,根据病患者病情将患者分成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组(A组=30例)与单纯性腹水肝硬化组(B组=58例),同时另选取44例来我院做常规检查的健康居民作为对照组。抽取患者的血液以及腹水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查,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腹水乳铁蛋白,采用细胞分流术检测sCD14的表达水平,观察腹水乳铁蛋白与sCD14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诊治意义。[结果]A组患者sCD14、WBC、ALT、AST为[(47.59±11.34)mg/L、(16.75±3.25)×109/L、(156.85±32.61)U/ml、(132.65±23.51)U/ml],显着高于B组与对照组[(3.64±0.57)mg/L、(8.41±1.21)×109/L、(45.26±6.61)U/ml、(36.43±9.62)U/ml,(0.52±0.11)mg/L、(7.45±1.03)×109/L、(37.24±5.14)U/ml、(31.24±5.41)U/ml,(P<0.05)];A组患者LF阳性表达率为(90.00%)、表达水平为(162.52±37.21)ng/ml,显着高于B组[(17.24%)、(76.49±11.24)ng/ml、(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CD14、腹水LF水平随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Child-Pugh分级升高而增加[r=0.814、r=0.734,P<0.05]。组间比较,Child-PughC级患者血清sCD14与LF水平最高,Child-PughB级患者血清sCD14与LF水平次之,Child-PughA级患者血清sCD14与LF水平最低,经综合治疗后,A组患者sCD14与LF值为[(4.63±1.02)mg/L、(35.62±11.02)ng/ml],显着低于治疗前[(47.59±11.34)mg/L、(162.52±37.21)ng/ml,(P<0.05)],B组患者治疗后sCD14与LF值为[(0.51±0.12)mg/L、(33.02±10.34)ng/ml],显着低于治疗前[(0.76±0.21)mg/L、(76.49±11.24)ng/ml,(P<0.05)]。[结论]血清sCD14与腹水LF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与无菌性腹膜炎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并且还能用于预测Child-Pugh的分级,为临床上疾病评估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张毅[10](2017)在《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多种危险因素:肝硬化病因(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酒精性、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不明原因、血吸虫性),既往SBP史,是否并发肝性脑病,是否伴有呼吸道或者消化道感染,糖尿病史,有无上消化道出血,Child-pugh评分,血清白蛋白水平(ALB),白蛋白及球蛋白比值,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钠水平(Na),血清的谷丙转氨酶(ALT)以及谷草转氨酶(AST),外周血血小板数值(PLT),腹水的白蛋白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性别、年龄等。分析危险因素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在安医大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以及感染科住院的肝硬化伴有腹水病人184例,其中并发SBP的78例患者纳入SBP组,未并发SBP的106例患者纳入非SBP组。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对可能会对SBP的发生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的分析,将有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可以确定为独立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血钠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合并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评分以及既往SBP病史这6个因素在两组病人间对比差异均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着将有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血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及既往SBP病史是肝硬化腹水病人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8、0.044、0.032)。结论:血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及既往SBP病史是肝硬化腹水病人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独立高危因素,对有这些高危因素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应高度警惕SBP的发生。

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汉英缩略语名词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肝硬化腹水的概述
    1.2 SBP概述及其发病机制
        1.2.1 SBP概述
        1.2.2 SBP发病机制
    1.3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及预后分析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资料收集
    2.3 方法
    2.4 Child-pugh评分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分析
        3.1.1 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
        3.1.2 肝硬化腹水腹水培养和NGS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3.1.3 SAAG与肝硬化腹水NGS结果分析
    3.2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危险因素分析
        3.2.1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单因素分析
        3.2.2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多因素分析
        3.2.3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 ROC曲线分析
    3.3 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3.1 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3.2 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3.3 肝硬化腹水预后ROC曲线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肝硬化腹水临床症状和腹水病原体的分布
    4.2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3 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4.1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
        2.4.2 肝硬化腹水未并发SBP
    2.5 研究对象的入选
        2.5.1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入选
        2.5.2 肝硬化腹水未并发SBP患者的入选
    2.6 收集资料
    2.7 评价单项临床指标预测肝硬化腹水发生SBP的价值
    2.8 评价同类临床指标联合预测肝硬化腹水发生SBP的价值
    2.9 评价各类临床指标联合预测肝硬化腹水发生SBP的价值
    2.10 评价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和临床实用性
    2.11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入选过程
    3.2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
    3.3 单项临床指标预测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价值
    3.4 肝硬化腹水发生SBP的独立预测指标
    3.5 肝硬化腹水医院获得性SBP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3.5.1 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区分度
        3.5.2 预测模型的校正度
        3.5.3 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
    3.6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预测工具:NSBP评分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3)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相关定义
        1.4 检测仪器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患者中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分组方法
    4.研究内容
    5.研究方法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影响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
    2.影响自发性腹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讨论
    1.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危险因素
    2.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和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5)血浆二胺氧化酶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规律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浆二胺氧化酶(DAO)作为标志物评估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前期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DAO)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文章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复合乳酸菌胶囊辅助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实验室仪器及试剂
    1.4 标本采集
    1.5 疗效判断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血浆PCT、IL-6、CRP比较
    2.2 复合乳酸菌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PCT、IL-6、CRP比较
    2.3 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PCT、IL-6、CRP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血浆PCT、IL-6、CRP水平比较
    2.5 两组治疗7 d后疗效对比
3 讨论
4结论

(7)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预后分析及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研究概况
        1 致病因素
        2 发病机制
        3 诊断标准
        4 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5 治疗
        6 预后分析
        7 预防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
        1 肝硬化腹水与脾的关系
        2 肝硬化腹水从脾论治的机理
        3 肝硬化腹水从脾论治的临床研究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预后分析
        1 研究对象
        2 入组标准
        3 数据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研究
        1 研究对象
        2 入组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肝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诊断方法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9)血清sCD14与腹水乳铁蛋白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治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标准
        1.2.2 标本采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被检者sCD14以及相关系数比较
    2.2 A组与B组患者LF水平比较
    2.3 sCD14与LF在A组患者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2.4 A组与B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sCD14与腹水乳铁蛋白变化情况
3 讨论

(10)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及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小结和展望
7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D]. 范灵丽. 南昌大学, 2021(01)
  • [2]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新方法[D]. 蔡单. 南昌大学, 2021(01)
  • [3]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的研究[D]. 丁荣.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陈晶.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血浆二胺氧化酶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 李凤彩. 山东大学, 2019(02)
  • [6]复合乳酸菌胶囊辅助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 何彩,周涛,习晓丽,廖莉.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8(04)
  • [7]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预后分析及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研究[D]. 魏莹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肝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J]. 王正国. 大医生, 2017(10)
  • [9]血清sCD14与腹水乳铁蛋白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治中的意义[J]. 吴扞卫,胡伟跃,徐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7(09)
  • [10]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毅.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