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一、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肖伊然[1](2020)在《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文中认为文章以华侨农场归难侨的生活现状为切入点,梳理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过程及其后续发展。文章以龙海市双第华侨农场为个案研究,以华侨农场历史文献档案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实地接触归难侨群,希望由点到面探究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和归难侨群体的社会融入之路。1960年,双第华侨农场确定为接待安置归侨基地,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华侨农场。之后,双第华侨农场共经历了三次领导体制变化。2007年,国家针对华侨农场体制改革长期难以突破困境的背景下,提出“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目标,推动华侨农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殊的体制模式已不复存在,归难侨群体的场员身份意识逐渐转变为村民、居民。双第华侨农场的体制改革呈现了华侨农场从建制到“消亡”的历史过程,见证了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变迁和归难侨群体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方面面。文章从“三融入”体制改革的目的出发,通过体制融入模式、地方治理、归难侨社会保障、侨居工程建设、归难侨生活现状等方面评析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状况。双第华侨农场纳入地方规划之后,结合自身实际发展优势,由“环境促工业”的发展观念转变为“不再下达工业指标,建设生态旅游”。并逐步解决归难侨群体的住房问题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有效的地方治理,归难侨群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成效明显,对于全国华侨农场的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华侨农场在后续发展仍然面临着共性问题。在涉及农场干部队伍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国有土地开发利用以及归难侨子女社会融入等方面,需要开展更深入的工作。华侨农场作为制度性产物,成功“融入”的关键仍然依靠制度建设。笔者认为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的根源在于体制创新,建立一套保证华侨农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引导华侨农场干部创新观念,提高归难侨群体自身素质,注重华侨农场文化建设等路径,增强华侨农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实现彻底融入。

河南省人民政府[2](2020)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文中研究指明豫政[2020]15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按照《河南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69号)规定和有关要求,省政府对2019年9月底前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现将清理结果公布如下:一、《批转省民委<关于进一步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的意见>的通知》(豫政[1985]3号)等891件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

郭书剑[3](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徐云辉[4](2019)在《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困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公益性岗位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为理论视角,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解析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的产生、运行情况,在厘清制度发展中的困境及其成因基础上,明确公益性岗位制度实质,提出今后该项制度的发展路径,力图为促进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世纪初,受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刻影响,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大批冗员亟需安置和再就业,同时,国家治理模式变革也进一步引发了中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变迁和转型,因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受到政策社会取向、维稳思维及路径依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应运而生。公益性岗位制度在其建立之初,安置了大批国企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政策性失业人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岗位制度逐渐形成了通过政府开发和购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工作岗位,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体系。该项制度运行以来,在市场就业之外,开拓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渠道,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失业压力,较好地补充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力量,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增加社会福利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本文认为公益性岗位制度是产生于经济社会转型及变革时期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保障政策,其实质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过渡性的、非正规的就业途径。公益性岗位制度是中国就业保障政策从补偿性福利思维向积极性福利转型的有益探索,更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从依赖福利转向工作福利的一种实现手段。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产生、发展至今已历经十余年,已逐渐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相继帮扶了数百万困难人员就业,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发挥了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难题和补充公共服务力量的双公益作用,也成为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就业保障方式。但作为一项保障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性安排,公益性岗位制度发展、变迁过程中具有强制性、滞后性和单一性等特征,制度由于原有的惯性或路径依赖而陷入非效率的锁定状态,主要表现为:公益性岗位制度尚缺乏理论支撑和顶层设计,政策体系存在风险和漏洞,公共资金投入大幅增长,管理行政成本不断上升,而从业人员薪酬待遇较低,并存在退出机制与市场就业衔接不畅等现象和难题。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给政府部门、基层服务平台带来困扰,而且导致部分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心理失衡,形成了岗位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还引发了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的风险。为此,本研究以公益性岗位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为对象开展了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不同省市公益性岗位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重点分析了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和瓶颈,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途径。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面对中国仍然巨大的就业压力,作为就业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维持公益性岗位制度可持续、高质量地运行对促进和保障困难群体就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中的困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反思,运用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等理论解释、分析,研判制度的实质和必要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吸收、借鉴国外积极促进和保障特殊群体就业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转型目标,即建立积极的“双公益”型公益性岗位制度。围绕目标的实现,公益性岗位制度转型应坚持四个原则,分别是以就业困难群体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为切入点,以我国社会治理转型为契机,以拓宽资金渠道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在明确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积极“双公益”型公益性岗位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即在构建“双公益”型的公益性岗位制度的过程中,在制度的“入口”即确定公益性岗位帮扶对象或聘用人员范围时坚持优先机制,实现需要优先、自愿优先、适合优先;在政策制定和宏观管理层面坚持统筹机制,实现制度统筹、开发统筹和管理统筹;在制度“出口”公益性岗位人员退出帮扶岗位时实行转化机制,实现渐退机制、岗位机制、市场机制;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资金实行多元筹资机制。

钱文强[5](2019)在《预算软约束与医保基金支出 ——基于新农合数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基金收支有重要影响。央地之间的“父子关系”,影响地方政府的预期,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这个问题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是否存在?央地关系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有何影响?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央地关系是否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控费行为,回答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中是否面临预算软约束问题。研究使用的数据为宏观数据,主要来自《中国财政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统计手册》。本文首先考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央地事权责任,以及为保障事权责任的履行,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问题,发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属于央地共同事权,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政府补助责任,中央政府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上年度基金结余状况等,制定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其次,本文构建了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央地动态博弈模型,从理论上分析政府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依据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状况,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央先行、地方后行与地方先行、中央后行两种情况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差别。理论分析表明,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旨在实现均等化目标的中央转移支付,对财政实力不同的地方政府影响不同,相比财政实力较强的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相对较弱的地方政府监督努力程度更低。在财政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中央转移支付导致地方政府降低监督努力程度,其结果是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结余较低,中央次年对其提供更多的转移支付。理论分析表明:城乡居民医保中存在预算软约束问题。理论结论在现实中是否成立?本文以新农合为例,首先以转移支付预期衡量预算软约束程度,运用一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One-step Sys-GMM),考察新农合中是否存在预算软约束问题;其次以财政分权程度衡量预算软约束,运用固定效应模型(FE),考察不同财政状况对预算软约束程度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新农合基金面临着预算软约束问题,中央转移支付的增加,降低了地方新农合基金结余;财政分权程度越高,预算约束越硬。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面临预算软约束问题。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中央旨在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策略性行为:当地方预期到中央政府会根据上年度医保基金结余状况提供转移支付时,地方政府会降低监督努力程度,其结果是医保基金结余较低、中央政府对其提供更多的转移支付。二、财政实力不同的地方政府面临的预算软约束程度不同。地方财政实力是影响预算软约束程度的重要因素,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富裕程度越高的地区,其面临的预算约束越硬,相反,财政分权程度越低、越不富裕的地区,其面临的预算约束越软。为硬化预算约束,本文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一是严格遵守、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定原则,硬化中央政府预算约束,捆住中央政府随意救助地方政府的权力。二是在医保项目整合的基础之上,推进管办分开,在经办机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调动经办管理机构的控费动力。三是适当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增强地方政府财政实力。本文有两点创新。一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涉及中央、地方、医保经办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但预算软约束分析的通常是预算约束组织与援助组织两者之间的关系。鉴于地方政府拥有人事任免权,医保经办机构是地方政府的完美代理人,本文把地方政府与医保经办机构合二为一,考察中央转移支付对统筹地区医保机构控费行为的影响。二是传统预算软约束研究以中央富裕程度为切入点,研究地方政府的救助预期及其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而本文则以地方富裕程度为切入点,考察中央富裕程度既定的情况下,地方富裕程度对其被救助的预期以及行为的影响。

蔡尚贤[6](2019)在《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最低工资制度实行的初衷是为了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这部分低收入劳动者日常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最低工资制度也是使低收入劳动者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解决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为研究对象,立足泉州11个县(区、市)的实际情况,先分析论述最低工资制度在泉州市的相关规定及发展沿革,再通过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发展相似城市、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在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探究最低工资制度内容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研政府公务员、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职工,调研其对最低工资制度的看法和建议等问题,并进一步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从政策制定到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在各个区县都得到了有效的施行,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且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但还是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企业劳动定额不合理、采用捆绑式工资结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且弹性较差等。通过从公共选择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由于初级政治市场中,劳动者的偏好不能被有效的表达、企业的偏好被“过度”地表达;政策供给市场中,政策制定程序中政府的失灵、审议程序中公共选择主体的缺位、实施程序中制度的执行不力;政策执行市场中评价的缺失,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还不甚完善。因此,为进一步完善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还要进一步从加强宣传、加强监管与执法、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监管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使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公共选择的主体的偏好能被直接有效表达,制约“过度”表达,实现保障劳动者利益的初衷。

莫锦标[7](2019)在《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保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劳动者合法权益加以保护,其目的是,一方面,完善社会分配制度,确保各社会阶层的劳动者劳有所得,按劳分配为主,多种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尤其是中低阶层劳动者,确保其生存权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下,更加要保障好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其荣誉感,让广大劳动者乃至全国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阳江市自1988年建市以来,先后经历过多次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由最初2001年的380元/月上调到2018年1410元/月,在这30年建市以来,虽然上升趋势相当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和其他生活成本提高,目前实施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否能够满足当地劳动者基本的生活需求?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带来什么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以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学者在最低工资标准方面的学术以及实证成果进行综述概况,并以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最低限度理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生存工资理论、马克思工资理论作为最低工资的保障性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保障性研究时,结合广东省关于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还有结合阳江市年鉴及有关统计数据,如通过最低工资标准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均GDP、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一系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为了能够切实反映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性,通过官方资料及实地问卷,从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等角度剖析其保障性。接下来利用国际收入比例法进行测算,测算结果显示阳江最低工资标准偏低。通过对阳江市地位位置、交通物流情况、政府决策、法律法规约束和企业运营压力等因素进行解析偏低的原因。在本文最后一章中,根据阳江市目前实施的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性偏低的原因提出提升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性的合理建议,以供参考。

梅州市人民政府[8](2018)在《梅州市人民政府转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梅市府函[2018]13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现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粤府函[2018]187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一、从2018年7月1日起,调整全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职工小

卢小波[9](2016)在《中国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最低工资制度是我国保护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虽然最低工资制度的初衷是保护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但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显示这一制度安排使部分弱势劳动者承担了其负面效果,导致了事与愿违现象的产生。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和税收制度的实施类似,都会对劳动力市场上微观主体的决策行为产生一定的扭曲,因此也存在制度设定与调整过程中对劳动者福利改善与侵害之间的权衡。就理论层面而言,最低工资制度是否存在实施的必要,以及这种制度的实施对劳动力市场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都是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尚未达成一致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国情特色、制度环境和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特点等多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索,为上述论证提供了种种经验或理论层面的证据。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学者也开始尝试就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随着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变化,这种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实践层面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发展,建国初期的一套工资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原因有二:第一,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最低工资标准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小,许多个体、私营企业的劳动者无法得到最低工资标准的保护,许多企业存在侵犯职工利益的现象。政府在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决定机制中存在明显的缺位。第二,1979~1991年中国经济处于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物价增长速度,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速度已经无法与现实接轨。在1985年的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中,国家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人规定的起点工资六类地区为35~38元,与1956年相比货币工资水平仅仅提高了 17%,大大低于同期城镇职工生活费用价格的增长幅度。许多企业为新工人定级时,已经直接是三级、四级甚至五级。上述现象表明当时的最低工资标准已严重脱离实际。因此,制定一套覆盖面广、能够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的最低工资法律法规已势在必行。因此,中国自1984年承认旧中国1930年批准的国际劳工组织第26号《制定最低工资确定办法公约》后,逐步开始着手国内的最低工资制度框架构建,并于1994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最低工资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并直至今日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更加凸显了最低工资制度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围绕于此的相关话题更是层出不穷。国内学者对我国最低工资的效应的研究较零散,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有关最低工资效应研究的焦点问题是最低工资对就业产生的冲击,我国相关的文献比较丰富,但与西方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有的研究关注分散化决策体制下各地区实施最低工资制度的不同影响,有的关注不同行业受最低工资标准影响的差异大小,更多的研究关注农民工群体是否受益于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有等级工资制度。主要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等级工资制度的覆盖范围日益缩小,很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劳动者的收人无法得到保障。除此以外,等级工资调整的速度过慢,跟不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使得工资调整显得更为必要。因此,制定一套覆盖面广、能够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的最低工资标准已势在必行对于最低工资,还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应该更严格地将最低工资纳入法律体系,增强执法力度。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劳动者的福利水平,更好地维护劳动者正当的权益。同时,加大最低工资的宣传力度,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对最低工资的执行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使最低工资能够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即便如此,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究竟对劳动力市场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保护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并促进了劳动者就业?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从而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福利?目前学界就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历史溯源、形成机理、中外比较和经验借鉴等方面尚有待完善。此方面的研究,还能为现实层面上的政策制定、评估、调整和执行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拟从中国各省级单位1994年最低工资设定以来的政策进行评估,分析的切入点是对劳动者供给的数量进行分析。主要尝试回答如下三个问题:首先,中国省级单位中地级市层面最低工资的设定和调整对劳动者供给决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涉及最低工资静态和动态的影响分析。其次,导致这种影响产生的内在传导机制何在?再次,如何在设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制度的过程中,最小化对劳动者和市场的负面冲击?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显着的空间非均衡性,因此全样本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局部之间的异质性。因此,本文将首先从整体和局部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此外,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对最低工资的遵从以及认识存在差异,最低工资具有较为显着的动态特征。具体而言,最低工资的制定和实行之间存在时滞,并且部分企业可能会选择违反最低工资的制度约束,因此市场上的劳动者对最低工资的规定和执行具有学习效应,同时对最低工资变动也会逐渐产生一定的预期效应,并会根据这两种效应适当调整自身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潜在的失业风险。因此,本文将主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本文通过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0.95‰抽样数据和中国地级市数据进行匹配,从绝对和相对两个层面上,研究了最低工资设定及变化对流动劳动者劳动供给效应的影响。本文发现最低工资设定对流动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存在挤出效应,这种影响程度约为-0.06左右。此外,最低工资变化也存在挤出效应,影响程度约为前者的十分之一。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文献综述、技术路线和创新不足进行说明。本文在第二部分中准备在梳理最低工资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第三部分就最低工资制度的设计框架进行分析。在第四部分中,针对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对中国目前市场上的最低工资制度执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在第五部分中,本文将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分别就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标准设定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说明,并选择具有可比性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最低工资实施以来对中国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也是第六部分的考察重点。本文拟采用2000年人口普查0.95‰抽样数据和中国地级市的匹配数据,就中国地级市层面上最低工资对流动劳动者劳动供给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尝试揭示其中内在的影响机理。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詹华[10](2013)在《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年社会经济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保障步入老年期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人口赡养比率的日益提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改革、健全、完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政府官员、工商实业界人士、专家学者们等共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与焦点民生问题之一。在国内外有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研究方面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名家辈出、着述颇丰。丰富、充实的研究文献资料对于开展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研究而言是大有裨益的,为研究的有效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物质条件,也提供了比较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线索,使本研究能够充分借鉴前人的学术成果,站在较高的理论视角上,对福建城镇社会基木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沿革以及在此历史进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体制运行的机制性问题做一番比较全面、客观、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于中国而言,特别是对处于东南沿海的主要省份福建而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较低的历史条件下,面临较快的社会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面对社会人口日益老龄化的现实,构建一套符合现阶段国情与省情的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与严肃的政治任务。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基本上没有完整、现成的范例可以充分效仿,它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验和探索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学术理论的先行先试,即学术理论方面的先行性探索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是国家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地区化管理和运作的重要内容。探索与研究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问题必须要引入本土化的视角,立足于福建省的具体省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据。建国以来建立和不断健全、完善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福建省情的重要体现,不同历史阶段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发展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福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运行状况所决定的。每个历史阶段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发展都有着包涵时代特色的鲜明特征。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会民生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既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体制优越性和积极因素,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负面因素。对于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历史性评价,应当要有一个全面、客观、辩证、理性的认识。因此,要充分地理解和认识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问题的实质,必须对其整个历史沿革的概况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做一个全方位、详细、深入的考察,由此可见,开展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相关历史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客观必要性。本论文着重于从历史学的视角,对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演变情况进行研究。考虑到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研究有着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应用性,由此,本论文将采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资料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并用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本文以“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为题,围绕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发展的基本线索,充分结合史料,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了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内涵以及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构建的主要思想理论依据与制度建立、发展的历史渊源,论述了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发展历程,对各个历史阶段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归纳和分析,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等角度入手,对不同历史时期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社会历史背景做了较为详细、深入地剖析与说明,就不同历史阶段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状况进行了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重点分析了其运行机制的历史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性,最后论述了现阶段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发展的主要改进思路。

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萌芽阶段(1980-1995年)
        二、发展阶段(1996-2006年)
        三、深入阶段(2007年至今)
    第三节 文献资料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地域
        一、行政区划
        二、自然环境
第二章 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提出和实施
    第一节 华侨农场的缘起
        一、东南亚排华
        二、国内安置
    第二节 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次领导体制变化(1950—1977年)
        二、第二次领导体制变化(1978-1985年)
        三、第三次领导体制变化(1985年至今)
        四、“三融入”体制改革的背景
    第三节 “三融入”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内容
        一、体制融入地方
        二、管理融入社会
        三、经济融入市场
第三章 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具体执行
    第一节 “三融入”之前的双第华侨农场
        一、场员安置
        二、生产与经营管理体制
        三、社会职能管理
        四、场员薪资福利
    第二节 体制融入模式
    第三节 地方治理
        一、发展布局
        二、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归难侨社会保障
    第五节 侨居造福工程
        一、实施背景
        二、实施过程
    第六节 归难侨生存现状
第四章 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农场干部队伍建设
        一、理顺体制机制
        二、优化农场干部队伍
    第二节 归难侨子女的社会融入
    第三节 土地利用
    第四节 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论文资助项目

(3)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4)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价值
        1.1.3 现实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性
        1.4.2 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1.4.3 研究目标的创新性
        1.4.4 研究过程的难点和不足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公益性岗位制度研究述评
    2.2 公益性岗位政策文件述评
        2.2.1 国家层面的公益性岗位法规政策
        2.2.2 各地出台的公益性岗位政策性文件
第3章 公益性岗位制度的产生─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及路径依赖
    3.1 公益性岗位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3.1.1 经济体制转型
        3.1.2 国有企业改革
        3.1.3 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及行政体制改革
        3.1.4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转型
    3.2 公益性岗位制度产生的原因
        3.2.1 维护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稳定的需要
        3.2.2 满足社会成员对基层公共服务的需求
        3.2.3 计划安置就业的路径依赖与维护国企改革的现实选择
    3.3 公益性岗位制度的产生的意义分析
        3.3.1 从直接的经济补偿到提供就业岗位援助
        3.3.2 从保障基本生活到促进社会融入
        3.3.3 从被动下岗分流到主动提供社会服务
第4章 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情况—基于部分省市公益性岗位制度现状的实证研究
    4.1 我国公益性岗位制度建设基本情况
    4.2 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分析——以吉林省为例
        4.2.1 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制度发展历程与建设情况
        4.2.2 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和人员构成
        4.2.3 吉林省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情况调查实证分析—基于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视角
        4.2.4 吉林省不同类别公益性岗位案例调查分析——基于公益性岗位开发、使用部门视角
        4.2.5 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制度社会效益分析
    4.3 东中南部5省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对比分析
        4.3.1 五省公益性岗位政策体系建设
        4.3.2 五省公益性岗位的开发
        4.3.3 五省公益性岗位管理体制
        4.3.4 五省公益性岗位筹资渠道及从业人员薪酬待遇
        4.3.5 五省公益性岗位制度的综合比较
第5章 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的困境及其成因
    5.1 岗位依赖
        5.1.1 出口不畅
        5.1.2 “一岗难求”现象
    5.2 制度风险
        5.2.1 政府负担过重
        5.2.2 非正规就业产生了新的排斥
        5.2.3 公共服务作用发挥不充分
        5.2.4 公益性岗位管理模式不适应就业发展趋势
    5.3 困境的成因
        5.3.1 制度原因
        5.3.2 结构原因
        5.3.3 体制原因
第6章 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的优化—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
    6.1 公益性岗位制度优化的必要性
    6.2 其他国家及地区积极促进和保障特殊群体就业的经验及启示
    6.3 公益性岗位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优化路径
        6.3.1 公益性岗位制度的目标
        6.3.2 “双公益”型的公益性岗位制度构建需要坚持的四个原则
        6.3.3 “双公益”型的公益性岗位制度建设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预算软约束与医保基金支出 ——基于新农合数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预算约束线与预算软约束
        二、事前救助与事后救助
        三、软约束与硬约束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可置信承诺:以Ma央地关系模型为例
        二、财政分权理论
第二章 基本医疗保险中政府间关系
    第一节 政府间基本医疗保险事权
        一、职工医保中央地事权责任
        二、城乡居民医保中央地事权责任
    第二节 医疗保险领域政府间转移支付
        一、财政补助标准
        二、转移支付分配依据
        三、转移支付过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算软约束与转移支付
    第一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
        一、中央政府均等化的目标
        二、地方政府净收入最大化的目标
    第二节 模型设定与分析讨论
        一、模型设定
        二、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农合基金结余和政府补助描述性分析
    第一节 新农合基金结余现状分析
        一、新农合基金收支情况
        二、新农合基金结余过多吗
    第二节 政府补助情况分析
        一、中央财政补助
        二、地方财政补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算软约束与新农合基金支出
    第一节 实证策略
        一、预算软约束度量
        二、实证设计与数据
    第二节 预期与新农合基金结余
        一、预期拟合值与新农合基金支出
        二、邻近地区滞后一期转移支付与新农合基金支出
    第三节 财政分权与新农合基金结余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二、实证结果
    本章小结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框架结构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最低工资标准
        二、最低工资制度
    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
        一、政治市场—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领域
        二、政治市场的参与者及其行为
    第三节 最低工资制度的公共选择理论研究
第三章 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现状分析
    第一节 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泉州市现行最低工资制度基本框架
        一、制订机构及其制订依据
        二、适用范围
        三、最低工资标准的界定
        四、相关主体责任和违反处罚规定
    第三节 对泉州市现有最低工资标准的比较分析
        一、泉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纵向比较
        二、泉州市最低工资标准与我国其它地市对比分析
        三、泉州市最低工资标准和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第四节 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执行现状
        一、地方政府的执行和监管情况
        二、企业的执行情况
第四章 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的调研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
        一、问卷设计
        二、调查过程
    第三节 调查结果
        一、有效样本统计
        二、有效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 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
        二、劳动定额不合理
        三、“含有水分的高工资”假象
        四、最低工资标准偏低且弹性较差
        五、最低工资“一刀切”,且未得到普遍执行
    第二节 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初级政治市场的制度约束
        二、政策供给市场的政府失灵
        三、政策执行市场的评价缺失
第六章 完善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的若干建议
    第一节 初级政治市场
        一、加强最低工资制度宣传
        二、加强企业引导和工会组织建设
        三、建立健全最低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第二节 政策供给市场
        一、提升最低工资制度的立法层次
        二、继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
        三、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各级人大审议的机制
        四、多管齐下,保障制度实施
    第三节 政策执行市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政府公务员访谈提纲
附录B 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企业职工调查问卷
附录C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健全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报备制度的通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保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最低工资标准的研究综述及理论依据
    2.1 最低工资标准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性的研究综述
        2.1.4 文献评价
    2.2 最低工资标准理论基础
        2.2.1 工资最低限度理论
        2.2.2 生存工资理论
        2.2.3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现状
    3.1 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的发展历程及执行现状
        3.1.1 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现状
    3.2 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发展历程及执行现状
        3.2.1 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发展历程
        3.2.2 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现状
    3.3 最低工资标准的现实意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保障性分析
    4.1 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影响因素
        4.1.1 最低工资标准及其保障性的关系
        4.1.2 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性的影响因素
    4.2 最低工资标准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比较
    4.3 最低工资标准与人均GDP比较
    4.4 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平均工资比较
    4.5 最低工资标准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较
    4.6 最低工资标准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保障性调查
    5.1 衣食住行支出
        5.1.1 服饰价格因素
        5.1.2 食品价格因素
        5.1.3 住宅价格因素
        5.1.4 交通因素
    5.2 教育支出
    5.3 医疗支出
    5.4 赡养人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性偏低的成因
    6.1 国际收入比例法测算
        6.1.1 国际收入比例法概述
        6.1.2 实证分析
    6.2 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性偏低的成因
        6.2.1 地理位置因素
        6.2.2 交通物流因素
        6.2.3 传统发展模式因素
        6.2.4 政府层面因素
        6.2.5 法律意识因素
        6.2.6 企业运营成本因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性的对策建议
附录 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性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中国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的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论文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创新及不足
2 最低工资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制度沿革
    2.1 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理论基础
        2.1.1 最低工资劳动者保护层面的理论
        2.1.2 最低工资劳动者挤出层面的理论
    2.2 最低工资调整的制度设计框架剖析
        2.2.1 制度设计的初衷与发展
        2.2.2 现代制度设计的运行模式
3 中国的制度环境与影响测度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度环境
        3.1.1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
        3.1.2 中国最低工资制度设计
    3.2 最低工资与劳动力市场供给:静态分析
        3.2.1 数据来源和指标构建
        3.2.2 实际影响的测度
        3.2.3 传导机制的分析
    3.3 最低工资与劳动力市场供给:动态分析
        3.3.1 总体特征
        3.3.2 局部特征
4 最低工资的设定标准和调整趋势
    4.1 主要国家或地区的标准
        4.1.1 美国和俄罗斯最低工资标准
        4.1.2 欧洲国家最低工资标准
        4.1.3 亚洲其他国家最低工资标准
        4.1.4 拉丁美洲最低工资标准
    4.2 国内主要省级单位的情况
        4.2.1 北京
        4.2.2 上海
        4.2.3 广东
        4.2.4 其他地区
        4.2.5 比较分析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文章的主要结论
        5.1.1 挤出效应被证实
        5.1.2 内在机理的分析
    5.2 政策建议与改革方向
        5.2.1 形成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的机制
        5.2.2 继续完善以最低工资为主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
        5.2.3 进一步明确最低工资制度的功能定位,统一标准内涵
        5.2.4 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方法,规范调整程序
        5.2.5 积极推进最低工资运行的评估和监督工作
        5.2.6 逐步成立国家和地方的最低工资委员会
        5.2.7 逐步改善相关数据质量
        5.2.8 加强劳动工资法制建设和宣传
        5.2.9 重视最低工资政策的执行,强化劳动监测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主要概念、基本内涵、思想理论来源及历史渊源
    第一节 制度的主要概念
        一、社会保险的定义和显着特征
        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定义
        三、制度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制度的基本内涵
        一、制度的基本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
        二、制度构建的理念与原则
        三、制度的筹资模式
    第三节 制度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社会养老保障的思想简述
        二、西方社会养老保障理论简述
    第四节 制度的历史渊源
        一、国际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历史渊源
        二、中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历史渊源
第二章 建国后至文革时期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研究
    第一节 体制的发展概况
        一、体制的管理机构沿革
        二、企业退休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制度
        三、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四、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五、企业退休职工出国及出境定居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六、企业退职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第二节 体制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建国后至文革前体制适度参照了苏联的国家保险模式
        二、文革前在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方面实行全国统筹制度
        三、重视对社会特定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政策的制定
        四、文革期间国营企业基本成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责任主体
    第三节 体制运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社会政治背景
        二、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社会经济背景
    第四节 体制运行的主要社会历史作用
        一、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历史积极作用
        二、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历史局限性
第三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研究
    第一节 体制的发展概况
        一、体制管理机构沿革、相关管理职能的变化以及管理队伍的建设概况
        二、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发展概况
        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建立、发展概况
        四、福建省城镇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建立、发展概况
        五、特殊社会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以宗教教职人员为例)
        六、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七、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节 体制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逐步实行“统帐结合”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模式
        二、不同行业间及同一行业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度差异
        三、体制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不断增加
        四、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征收和支付水平不断提高,收支平衡且略有结余
        五、重视对特定社会群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等政策的制定
        六、政府成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责任主体
    第三节 体制运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社会政治背景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社会经济背景
    第四节 体制运行的主要社会历史作用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历史积极作用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历史局限性
    第五节 体制的主要改进思路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四、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D]. 肖伊然. 华侨大学, 2020
  • [2]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J].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10)
  • [3]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4]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困境研究[D]. 徐云辉. 吉林大学, 2019(10)
  • [5]预算软约束与医保基金支出 ——基于新农合数据的研究[D]. 钱文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泉州市最低工资制度研究[D]. 蔡尚贤. 华侨大学, 2019(01)
  • [7]阳江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保障性研究[D]. 莫锦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梅州市人民政府转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J]. 梅州市人民政府. 梅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6)
  • [9]中国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影响研究[D]. 卢小波. 武汉大学, 2016(08)
  • [10]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D]. 詹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