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分子量羟乙基淀粉200/0.5溶液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中等分子量羟乙基淀粉200/0.5溶液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一、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溶液对创伤休克病人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震[1](2016)在《基于急性重度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的血浆代用品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在围手术期广为应用,其原理是主动抽出血液或意外丢失血液的同时,输入无细胞成分的液体维持血容量,降低红细胞比容,达到血液稀释的目的。主动抽出的血液必要时可回输体内,达到自体输血和血液保护的目的,减少异体输血量。意外丢失血液往往发生于重度创伤或术中意外大量失血,患者为稀有血型或其他原因无法及时输血,必须采用无细胞成分的液体维持血容量,机体被动血液稀释。无论主动或被动的血液稀释,均需要输注血浆或大量液体,包括平衡盐液、白蛋白溶液、人工血浆代用品等。近年来,随着严重创伤事故频发,肝移植等大量用血的手术逐渐增多,采用血浆或大量液体进行重度血液稀释的病例日益增多。据病例个案报道,我国某创伤患者术中血液稀释,因稀有血型不能及时输血,人工血浆代用品的使用量高达3500m L。日本某稀有血型患者肝移植术中共输注白蛋白溶液28000m L,血红蛋白低至0.6g/d L。对于血液和血液制品来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人工血浆代用品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人工血浆代用品主要包括右旋糖酐、明胶和羟乙基淀粉三类,目前国内临床上常用的品种包括右旋糖酐40(Dextran 40,Dex40)、琥珀酰明胶(Gelofusine,GEL)、羟乙基淀粉200/0.5(Hydroxyethyl Starch 200/0.5,HES200)、羟乙基淀粉130/0.4(Hydroxyethyl Starch 130/0.4,HES130)、和羟乙基淀粉40(Hydroxyethyl Starch 40,706)。尽管上述品种广为应用,但已有临床研究中血浆代用品的使用量一般为500-1500m L,较少关注重度血液稀释中血浆代用品大量使用对机体的影响,尤其缺乏不同种类血浆代用品的系统比较。因此,本研究采用不同种类的血浆代用品,制备急性重度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观察酸碱平衡、电解质、生理指标和存活等的变化,比较不同血浆代用品对机体的影响,并分析血浆代用品作用差异的原因。以期为临床上血浆代用品的大量使用提供实验依据,为提高大失血或严重创伤病人的救治水平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急性重度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的血气、生理和存活采用放血和输液同时进行的方式,分三步稀释血液,红细胞比容每步降低约为基础值的20%,预期血液稀释结束时达到基础值的40%。与基础值相比,在血液稀释结束及结束后1h,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碱剩余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显着降低,血乳酸显着升高。与血液稀释结束相比,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和血乳酸在结束后1h显着升高,碱剩余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则显着降低。血液稀释开始后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显着降低,血液稀释结束后仍维持,脉压显着升高。心率在血液稀释结束后20min显着升高,并持续升高。在血液稀释结束后1-5h动物存活率依次为100%、53.7%、27.78%、18.52%和11.11%。本部分研究确认了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达到重度血液稀释,出现酸碱平衡紊乱和缺氧,早期存活率显着降低。由于血液稀释引起血液黏度显着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因此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降低。为分析血压的各项指标与酸碱平衡、缺氧指标的相关性,采用血液稀释结束后1h与基础值的差值建立回归方程,发现平均动脉压与碱剩余、血乳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在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缺氧损伤方面,平均动脉压优于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平均动脉压的实时监测对于判断机体损伤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章不同血浆代用品对内稳态参数的影响依据血浆代用品的不同,分为GEL、HES200、HES130、706和Dex40五个组,检测基础值、血液稀释结束和结束后1h的酸碱平衡、电解质、缺氧指标和血糖浓度。Dex40组在血液稀释结束及结束后1h,p H、碱剩余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显着低于其他各组,在血液稀释结束后1h血乳酸和钾离子浓度显着高于其他各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显着低于其他各组。GEL、HES200、HES130和Dex40组在血液稀释结束1h钙离子浓度显着升高。GEL组在血液稀释结束氯离子浓度显着低于其他各组。GEL、HES200和Dex40组在血液稀释结束后血糖浓度显着升高,706组在血液稀释结束后1h血糖浓度显着升高。结果表明,Dex40在维持酸碱平衡和组织供氧方面逊于其他血浆代用品。Dex40引起血钾和血糖升高,重创伤和大失血病人应慎用。第三章不同血浆代用品对生理指标和存活的影响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和心率,比较各组动物的存活率。Dex40组在第一步血液稀释结束时,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平均动脉压均出现一过性降低,显着低于其他组。其后,血压的各项指标均回升,但在血液稀释结束后1h平均动脉压仍低于HES200、HES130和GEL组。HES200组在血液稀释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高于706组,在血液稀释结束后1h平均动脉压高于Dex40、706和GEL组。从血液稀释第二步至结束后30min,Dex40组心率先后高于GEL和HES200组。血液稀释结束后1h各组心率无统计学差异。血液稀释结束后,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ES200、HES130、706、GEL和Dex40。上述结果表明,HES200在维持平均动脉压和改善存活方面有优势。Dex40在血液稀释开始后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其后虽然恢复,但在维持平均动脉压方面仍逊于其他血浆代用品。Dex40组在血液稀释过程中心率较GEL和HES200组加快,提示血容量相对不足或缺氧损伤较重。第四章血浆代用品力学特性的生物力药理学分析根据“生物力药理学”的观点,药物对机体生物力因素的调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中我们将血浆代用品直接输入血液中,因此,其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物力学因素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两方面。血浆代用品的胶体渗透压影响其扩容效果并参与血流动力学调控。在制剂浓度下,胶体渗透压由高到低依次为Dex40、706、GEL、HES130和HES200。与第三章中收缩压的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尽管Dex40的胶体渗透压高于HES200,但扩容效果不及后者。说明体内扩容效果除了与胶体渗透压有关外,还与代谢速率等因素有关。血液流变学特性也影响血浆代用品的作用效果。采用血浆代用品制备红细胞悬液,比较不同剪切速率下的血液黏度。发现HES200组低剪切速率下的血液黏度最低,可能与其在维持平均动脉压方面的优势有关。详细作用机理有待深入探究。另外,采用黏度换算法和动态图像显示法研究不同血浆代用品对红细胞聚集的影响。两种方法中红细胞比容分别为40%和0.3%。黏度换算法结果表明,引起红细胞聚集由强到弱依次为GEL、706和HES130,HES200和Dex40对红细胞聚集无明显影响。动态图像显示法中,GEL组聚集体最早出现,且聚集体最大,HES130和HES200组随后出现聚集体,Dex40组聚集体最晚出现,706组无聚集体出现。可见,在不同红细胞比容下,GEL均引起红细胞聚集,红细胞聚集如何影响血浆代用品的作用效果还有待深入探究。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制备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达到重度血液稀释,出现酸碱平衡紊乱和缺氧,早期存活率显着降低。Dex40在维持酸碱平衡、组织供氧和平均动脉压等方面逊于其他血浆代用品,还引起血钾和血糖升高,大失血和严重创伤病人应慎用。HES200在维持平均动脉压和改善存活方面有优势。血液稀释结束后,各组4h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ES200、HES130、706、GEL和Dex40。另外,胶体渗透压的检测结果不能直接反映血浆代用品的扩容效果。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的维持与血浆代用品的分子大小有关。此外,血管内胶体渗透压还与大分子的代谢速率及血管通透性等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血浆代用品本身的黏度不能直接反映血液黏度。GEL通过促进红细胞聚集,引起血液黏度升高。红细胞聚集和血液黏度如何影响血浆代用品的作用效果还有待深入探究。

刘变化[2](2016)在《霍姆复合液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诊急救工作中的常见症。在院前及院内急救阶段,在经过快速的止血同时,在不具备输血条件下,液体复苏成为唯一的选择。但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机制复杂,不合适的液体复苏将会进一步加速休克发展。而机体急性失血后造成的组织低灌注、缺氧和组织代谢障碍,激发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引起机体全身炎症反应(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e syndrme,SIRS)及凝血功能障碍。因此,积极进行有效的出血控制及液体复苏治疗对创伤失血性患者的早期以及远期预后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创伤性休克早期的治疗原则就是大量补充血容量,尽早地进行充分的液体复苏,使机体的血压尽可能的恢复到正常水平,保证机体重要脏器和组织的灌注,但随着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方案也在进一步完善。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使血压维持在一定低水平,不仅可以适当的恢复机体组织器官的的血流灌注,而且可以减少出血量,减轻血液稀释,不至于过多的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但对于复苏液体种类的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建立动物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并研究霍姆复合液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复苏效果。方法本实验采用兔颈动脉放血加股骨创伤法建立创伤失血性动物休克模型,模拟临床患者在不具备输血条件下的急诊救治过程。选取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54只,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0.9%氯化钠,NS)、霍姆复合液组(4.2%氯化钠+7.6%羟乙基淀粉,HHS)、2:1晶胶复合液组(0.9%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其中晶体与胶体体积比为2:1,NHS),每组各18只,分别与模型复制成功时(T0),休克后30min(T1)、60min(T2)、90min(T3),测量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Ca2+、C反应蛋白(CPR)白介素-6(IL-6)及血浆内皮素-1(ET-1)的变化,分析实验对象生命体征、凝血功能及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结果1.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随着三组实验对象使用的液体种类不同,液体使用的总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三组实验对象MAP值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增加,各组液体复苏后T1、T2、T3时间MAP与T0时间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值在逐渐降低,各组液体复苏后与T0时间HR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三组实验对象PT值随着时间变化均成延长趋势,各组液体复苏后T1、T2、T3时间PT值与T0时间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PTT在NS组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在HHS组APTT值变化呈缩短趋势,在NHS组APTT呈延长趋势,各组液体复苏后APTT值的变化与T0时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三组实验对象Ca2+随着时间的变化均成降低趋势,各组液体复苏后T1、T2、T3时间Ca2+值的变化与T0时间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NR值在NS组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出现规律的下降趋势,而在HHS组和NHS组INR值未见明显的的时间变化趋势,NS组和HHS组复苏后T1、T2、T3时间INR值的变化与T0时间相比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三组模型Fbg随着时间变化均呈缩短趋势,于T3达到最小值,三组复苏后Fbg在T1、T2、T3时间与T0时间相比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模型TT随着时间变化均呈缩短趋势,于T3达到最小值,各组液体复苏后T1、T2、T3时间TT与T0时间比较均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6.三组实验对象复苏后T1、T2、T3时间CPR及IL-6水平较T0时间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在各组随着时间变化值呈逐渐升高趋势,HHS组在T2时间时值达到最高,T3时ET-1值水平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S组及NHS组比较,HHS组能减少液体的输入量,迅速升高血压,抑制了凝血级联反应的进行,有效的减缓了PT、APTT值时间的延长,减缓Ca2+、Fbg值的减少,阻止纤维蛋白原的过快下降,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机体炎症因子的释放,这说明了HHS用于治疗创伤出血性休克不仅可以降低机体凝血功能的紊乱,减少出血风险,而且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从而抑制复苏后的全身炎症反应,这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刘斐[3](2014)在《不同剂量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全麻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全麻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按照羟乙基淀粉(130/0.4)补充剂量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分别静脉输注羟乙基淀粉10、15、20ml· kg-1。观察扩容前(T0)、扩容结束后30min (T1)、扩容结束后3.5h (T2)时(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变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ERI)、红细胞聚集指数(EAI)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指标。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C组晶体输入量及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命体征:与A组比较:T0时,B、C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及脉搏氧饱和度均无统计学意义;T1时,B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平均动脉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C组平均动脉压及脉搏氧饱和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T0时,C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T1、T2时,C组平均动脉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T1时、T2时,三组平均动脉压及脉搏氧饱和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T2时,A组脉搏氧饱和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液流变学指标:与A组比较:T0时,B、C组(低、中、高)切变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T1时,B组低切变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低切变率全血粘度、高切变率全血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B组红细胞压积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低切变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T0时,C组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 T2时,C组低切变率全血粘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时,A、B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及全血低切还原粘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B组中切变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刚性指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T2时,A组低切变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指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低切变率全血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指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4)凝血功能指标:与A组比较:T0时,B组、C组PT、APTT、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均无统计学意义;T1时,C组纤维蛋白原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B、C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T0、T1时,C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与T0比较,T1时,三组患者PT、APTT、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A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PTT、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PT、APTT、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T2时三组PT、APTT、FIB及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PT、APTT、FIB及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变化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对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不同剂量的羟乙基淀粉(130/0.4)输入均能够使患者全血粘度降低、红细胞压积减小,红细胞刚性指数及聚集指数降低,羟乙基淀粉(130/0.4)输入剂量增大,患者输入后30min时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明显,在患者输入后3.5h仍有影响。术中输入不同剂量羟乙基淀粉(130/0.4)较小程度改变凝血功能参数,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三组剂量的羟乙基淀粉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黄鹤[4](2013)在《聚合猪血红蛋白在大鼠离体小肠保存与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是脊椎动物血红细胞中重要的氧载体,其含量可达到血红细胞干重的90%以上。长期以来,血红蛋白类氧载体(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s, HBOCs)由于其良好的载氧特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之前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将HBOCs应用于红细胞代用品,将其用作携氧治疗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小肠移植是短肠综合征和不可逆肠功能衰竭的最理想治疗方法,但是小肠离体保存难度大,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小肠移植的临床应用。小肠离体保存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小肠上皮细胞对于缺血非常敏感,因此将具有良好携氧能力的pPolyHb应用于小肠的离体保存或可优化其保存效果。失血性休克是一种由于机体失血造成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多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液体复苏是休克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常用的复苏液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等。HBOCs已经开始作为失血性休克的携氧复苏液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HBOCs有望成为临床中复苏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重要工具。研究目的本研究首次选用猪血作为原料并成功研发了戊二醛聚合猪血红蛋白分子(Polymerized Porcine Hemoglobin, pPolyHb),该制品氧亲和力高,循环时间长,具有稳定四聚体结构。本研究以该pPolyHb作为携氧治疗剂(Oxygen therapeutic agent),探索其在大鼠移植小肠保存和失血性休克复苏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制备戊二醛聚合猪血红蛋白氧载体(Polymerized porcine hemoglobin, pPolyHb),并测量其分子量及理化性质指标。以pPolyHb作为高渗柠檬酸腺嘌呤溶液(Hypertonic Citrate Adenine Solution, HCA)的携氧治疗剂,为大鼠小肠的离体保存供氧,优化其保存条件。大鼠小肠分别保存于2g/dl pPolyHb+HCA液、4g/dl pPolyHb+HCA液和对照组HCA液、威斯康辛大学保存液(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 UW)中,以12h、24h和36h梯度时间保存,然后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组织ATP含量检测、血气分析等,分析pPolyHb对于提高离体小肠保存的效果。为了检测pPolyHb在失血性休克复苏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大鼠抗失血性休克模型,失血时间为90min,失血量为60±5%。将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8只,应用不同浓度的pPoIyHb(2.0g/kg、1.5g/kg、1.2g/kg、1.0g/kg、0.5g/kg)联合两倍生理盐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进行复苏实验,同时监测各组大鼠血压、心率、呼吸和心电图等基本生命体征和动脉的血气指标,最终筛选出最低有效剂量的pPolyHb浓度。然后随机分为六组,每组8只SD大鼠,采用pPolyHb联合两倍生理盐水、自体血(AB)联合两倍生理盐水、红细胞(RBC)联合两倍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HES)联合两倍生理盐水、三倍乳酸钠林格液(LR)和三倍生理盐水(SPSS)分别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进行复苏实验,同时监测各组大鼠血压、心率、呼吸和心电图等基本生命体征和动静脉的血气指标,并对大鼠重要内脏器官进行病理学分析。研究结果pPolyHb的分子量及理化性质指标结果显示其平均分子量在550~800kD,浓度在11g/dl左右,其中MetHb的含量小于5%;pH值(7.4±0.3)接近生理状态;胶体渗透压也在生理范围内;小分子含量小于3%;从Hemox血氧分析仪测定产品的P50和Hill系数可以看出,经化学修饰后,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受到影响,亚基的协同性也有一定下降。在离体小肠保存实验中,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小肠在pPolyHb+HCA液中短期保存效果(12和24h)与UW液相近,无明显差异,但其长期保存效果(36h)则优于UW液,且无论长期与短期保存效果均优于单纯的HCA溶液(P<0.05)。组织ATP含量检测表明pPolyHb+HCA组中小肠组织的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UW组与HCA组(P<0.05)。血气分析显示pPolyHb+HCA保存液中的pH值始终维持在正常水平、HCO3-的变化值(ΔHCO3-)显着高于对照组,而Lac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这些研究结果表明pPolyHb能够改善离体小肠的保存效果,同时也提示提高离体小肠组织氧供应能够优化其离体保存。在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实验中,生理监测指标显示:五组pPolyHb联合两倍生理盐水组复苏后大鼠的血压、心率、呼吸率等恢复平稳,较高浓度pPolyHb (2.0g/kg和1.5g/kg)联合两倍生理盐水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效果均优于其他三个较低浓度组(1.2g/kg、1.0g/kg、0.5g/kg)。血气指标显示:携氧能力方面,2.0g/kg pPolyHb与1.5g/kg pPolyHb组有更好的携氧能力,但是随着pPolyHb浓度的提高,高铁血红蛋白(MetHb)的含量有所增加;酸碱平衡方面,随着pPolyHb浓度的提高,可纠正休克期的代谢性酸中毒,但呼吸性酸中毒随着pPolyHb浓度的提高呈现下降的趋势;电解质平衡方面,五个浓度的pPolyHb均可有效平衡血液中的电解质;代谢物乳酸的生成量在不同浓度pPolyHb复苏后均有下降;存活率统计情况显示,1.5g/kg pPolyHb组的存活率和2.0g/kg pPolyHb组的存活率均为100%,故在接下来的不同溶液比较实验中选择1.5g/kg作为pPolyHb的最低有效剂量。生理监测指标显示:不同溶液复苏过程中,1.5g/kg pPolyHb+两倍生理盐水组复苏后血压恢复均优于红细胞+两倍生理盐水组、HES+两倍生理盐水组和三倍生理盐水组,心率和呼吸恢复平稳,说明有更好的扩容效果。血气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血氧方面,pPolyHb+两倍生理盐水组的携氧能力明显优于HES+两倍生理盐水组、乳酸钠林格液组和三倍生理盐水组(P<0.05);酸碱平衡方面,pPolyHhH+两倍生理盐水组对于机体休克末的代谢性酸中毒缓解效果优于乳酸钠林格液组,与HES+两倍生理盐水组相似;无氧代谢方面:pPolyHb+两倍生理盐水组复苏后的乳酸含量明显低于HES+两倍生理盐水组、乳酸钠林格液组和三倍生理盐水组(P<0.05)。存活情况显示,pPolyHb+两倍生理盐水组大鼠存活时间与存活率均优于红细胞+两倍生理盐水组、HES+两倍生理盐水组和三倍生理盐水组,与自体血+两倍生理盐水无显着差异。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病理检查结果显示,pPolyHb+两倍生理盐水组大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的病理性变化均优于对照组HES+两倍生理盐水组。结论(一)在12h和24h的短期保存中,pPolyHb+HCA组中的离体小肠保存效果与现行的临床标准UW液相近,但在36h长期保存中,其保存效果要优于UW溶液,pPolyHb可维持组织的有氧呼吸,阻止组织的无氧代谢,是用小肠离体保存良好的携氧治疗剂;(二)血液动力学、血气分析、病理分析的各项指标显示,与现行的临床复苏液相比,pPolyHb作为携氧治疗剂能够更为安全有效的复苏失血性休克大鼠;(三)pPolyHb在大鼠离体小肠保存与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中的应用研究结果为聚合猪血红蛋白临床适应症的选择提供依据。

陈燕[5](2013)在《6%羟乙基淀粉130/0.4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6%羟乙基淀粉130/0.4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动物模型。80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不开腹,n=8)、假手术组(SC组,开腹找到盲肠但不进行结扎和穿孔,开腹后3h注射生理盐水15ml/kg,n=24)、模型组(SEP组,开腹结扎盲肠并穿孔后3h注射生理盐水15ml/kg,n=24)和HES治疗组(HES组,开腹结扎盲肠并于穿孔后3h给与6%羟乙基淀粉130/0.415ml/kg治疗,n=24)。假手术组,模型组和HES治疗组三组在制模后3h、12h、24h3个时间点心脏采血测定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每组8只。结果:模型组PT、TT、APTT自造模后逐渐升高,FIB自造模后逐渐降低,各时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HES给药组PT、TT、APTT升高的程度和FIB降低程度都较其均有所减轻,两者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HES给药组血小板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ES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血小板计数下降缓慢和延迟,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羟乙基淀130/0.4通过对凝血四项指标(TT,PT,APTT,FIB)和血小板的影响可以改善脓毒症的凝血功能障碍,缓解其症状,早期应用羟乙基淀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其进一步的恶化和发展。

董心童[6](2013)在《脉搏氧血红蛋白监测指导不同液体血液稀释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不同容量液体的血液稀释(HD)效应即输入液体量与血红蛋白(Hb)变化之间的关系,不同性质的液体在血管内保留与组织间分布的规律,即不同液体HD后血中Hb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讨不同量和不同性质液体的HD效应及其即时和中后期扩容效果。为临床上合理实施HD,合理输血和体液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和指导。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肠手术的患者60例,ASAI~II级,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以30mL/kg/h的速率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万汶)即W组和乳酸钠林格液即R组,进行60min的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即血液稀释。于HD前即T0、HD中(T1、T2)和HD后(T3、T4、T5)6个时点,每时点间隔为30min,记录并计算主要指标:脉搏氧血红蛋白(SpHb)、血中Hb和HCT,各时点的输液量、尿量和净入液体量;并采用液体容量动力学模型分析血液稀释度和容量扩张效力。结果:①脉搏氧血红蛋白(SpHb)和血中Hb的相关性:两组各时点数据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指标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两组呈高度相关性,经Bland-Altman图分析,两种检测的值有良好的一致性;②HD程度的变化:两组SpHb值和HCT值在HD期间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但两组间SpHb和HCT的变化各有不同,在HD后的后期两指标均呈上升趋势,R组回升快于W组(P<0.05);③HD期间血容量与Hb的变化:经计算,W组的血浆容量增加和中央容量稀释率是R组的3倍、容量扩张效率是R组的2.5倍、ΔSpHb1(T0-T2)是R组的2.5倍、ΔSpHb2(T0-T5)是R组的3.5倍,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稀释60min内,血浆容量增加与Hb值下降呈线性相关;④HD前后循环功能的变化:两组MAP和CVP在血液稀释期间变化趋势各不相同(P<0.05), W组的MAP更稳定,CVP后期的增加高于R组(P<0.05);HR则变化趋势相同(P>0.05)。⑤HD后内环境的变化:两组pH值、Na+、K+和Ca2+浓度在HD期间各不相同(P<0.05),呈现先降后稳之势,但其值均在正常范围。⑥HD前后不良事件:两组在HD前后发生的高血压、低血压、发热、肺水肿和吻合口瘘等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检测技术检测出Hb值有高度相关性、一致性、准确性,在一定条件下两种方法在临床上可以相互代替使用, SpHb可准确反映血中Hb含量。2.等量的万汶比乳酸林格氏液进行HD扩容效果更强更持久,更适用于急性扩容。3. HD早期两种液体的HD效应相当,中后期万汶HD效应优于乳酸林格氏液。4.万汶组进行HD麻醉手术中血流动力学比乳酸林格氏液组更稳定。5.两种液体进行HD对机体内环境如酸碱pH值、电解质等无明显影响。6.两种液体进行HD后,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和术后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

王虹[7](2012)在《血容量扩充剂HES200/0.5的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羟乙基淀粉200/0.5(HES200/0.5)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代血浆产品的一种。本课题采用水媒法制备羟乙基淀粉,对羟乙基淀粉200/0.5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主要工艺包括:1)支链玉米淀粉的醚化,即羟乙基化;2)羟乙基淀粉的水解;3)精制过程,包括后处理和干燥过程。最后将自制的HES200/0.5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13C-NMR)的方法对产品的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测试产品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置换度、C2/C6比值、氯化钠含量和特性粘数等指标,对自制的HES200/0.5进行了系统的表征。首先,以支链玉米淀粉为原料,以环氧乙烷为醚化剂,在碱性条件下,对支链淀粉进行羟乙基化。此过程主要对影响醚化后产品置换度及C2/C6比值的因素:醚化温度、醚化剂用量、碱量及醚化时间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结果显示:醚化温度为35℃C,环氧乙烷量为18g,碱量为4g,醚化时间6h时,得到的产品的置换度和C2/C6比值满足要求。然后,以浓盐酸为催化剂,使高分子量的羟乙基淀粉发生水解断键。通过正交实验对影响水解的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浆液浓度、水解温度、酸度及搅拌速度对水解时间的影响,确定了水解时间比较合适时的浆液浓度(w/v)为35%,水解温度为75℃,水解酸度为0.072mol/L,搅拌速度为400r/min时。通过分析运动粘数与分子量的关系,表明水解过程的溶液运动粘数与产品的分子量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当控制水解后的运动粘数在21~24mm2/s之间时,产品的分子量满足要求。最后对自制的HES200/0.5进行了各项表征,证明自制的HES200/0.5产品的结构正确,分子量满足要求,且分子量分布较窄,产品的置换度、C2/C6值、氯化钠含量和特性粘数等重要指标均符合要求。

邹小丽[8](2012)在《羟乙基淀粉130/0.4质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羟乙基淀粉130/0.4是是目前的血浆代用品市场上的主打品种。由于目前市场上对羟乙基淀粉的需求日益增大,为了对羟乙基淀粉及其制剂进行全面、有效、稳定的整体质量控制,本文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为大幅度提升羟乙基淀粉及其产品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有:(1)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项下的检测方法对羟乙基淀粉130/0.4原料药质量进行检测,羟乙基淀粉130/0.4原料药为白色粉末,且无臭,无味,极具引湿性,在热水中易溶,在甲醇、三氯甲烷或丙酮中几乎不溶。比旋度均在+185.64°至+188.18°之间,特性黏数均在15.4至15.7之间。(2)化学鉴别实验表明供试品为淀粉类物质,该方法只能定性鉴别。红外鉴别法供试品与对照品的图谱基本一致,无显着性差异,表明供试品与对照品是同种物质。(3)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羟乙基淀粉130/0.4中环氧乙烷和乙二醇的检查方法,环氧乙烷在0.502μg/mL~1.506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重复性试验RSD为2.4%,在1小时内避光放置,稳定性良好,RSD为2.9%,符合要求;乙二醇在0.01864mg/mL~0.04349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重复性试验RSD为2.9%,在8小时内避光放置,稳定性良好,RSD为3.0%,符合要求;供试品中环氧乙烷和乙二醇残留均未检出。采用硝酸银滴定法进行氯化钠的检查,供试品中氯化钠的含量均不超过0.2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吸收度的检查,供试品溶液在400nm处的吸收度均不超过0.038。采用澄清度检查法进行澄清度的检查,供试品溶液均浅于1号浊度标准液。采用高效凝胶色谱法建立了羟乙基淀粉130/0.4中分子量的检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重复性试验RSD为1.8%,在8小时内放置,稳定性良好,RSD为1.8%,符合要求。(4)采用旋光法建立了羟乙基淀粉130/0.4原料药含量测定的方法,羟乙基淀粉130/0.4在0.4014g/100mL~1.6007g/100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重复性试验RSD为0.4%,在8小时内放置,稳定性良好,RSD为0.3%,供试品中羟乙基淀粉130/0.4的平均含量为99.56%。(5)对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了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应在密封、防潮、干燥处储存。

李源[9](2012)在《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的制备及抗失血性休克的基础研究》文中认为急性大量失血是紧急灾难或战地前沿上危及伤员生命的最主要的问题。人体急性大量失血时容易引起失血性休克导致心血管虚脱、心脏衰竭,临床通常应用快速输血和输液治疗。然而当遇到有大量伤员致用血量的急剧增加导致血源短缺,或受限于器材与场地,诸如战场、灾区,均难以实施紧急输血和输液救治。血型鉴定和有传播血源性疾病的危险等诸多的因素也限制了输血的广泛应用。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血液代用品的研究与开发,因此也是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纳米淀粉微球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无毒、无免疫原性,贮存稳定,价格低廉,一直以来作为药物载体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应用,目前已进行到动物实验阶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纳米淀粉微球本身具有能够在水中膨胀,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能够根据血管微环境来改变形状,并具有较长时间的扩溶作用。因而,我们根据这一特性推测纳米淀粉微球有助于扩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循环,稳定心血管功能和保护重要器官作用。此外,纳米淀粉微球具有体小而轻,不需要低温储存,可在灾难发生地任何条件下使用,从而可以提高机体大量失血后的存活率,能够拯救大量伤员的性命。因此,我们根据本研究小组成功制备纳米淀粉微球的经验(在Biomaterials已有文章发表。Cationic amylose-encapsulated bovine hemoglo bin as a nanosized oxygen carrier. Biomaterials2011;32:9425-9433.),拟应用逆相悬浮交联聚合技术制备纳米淀粉微球,并通过检测大鼠血液动力学指标及观察复苏后的存活时间,与临床常用抗休克复苏液林格液(Ringer Locke liquor; LR)和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简称万汶;Hydroxyethyl Starch130/0.4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Voluven)相对照,比较不同浓度的纳米淀粉微球溶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的复苏作用,为研发更具临床实用价值的新型抗低血容量休克的纳米淀粉微球复苏液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目的:探讨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的物理特性和抗失血性休克的药理学作用,为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的成药性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SD (10~12W)大鼠(由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雌雄各半,体质量(225.0±18.1)g。实验分为:LR组、Voluven组和不同浓度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组(分别为浓度0.1%、0.5%、1~6%),每组10只,共100只。实验前禁食、自由饮水。2纳米淀粉微球制备和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和复苏纳米淀粉微球液采用逆相悬浮交联聚合纳米制备技术,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K2S2O8-Na2S03为引发剂,用反相悬浮法合成了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淀粉微球,溶于LR液配置成0.1、0.5、1~6%浓度的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用3%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后行右侧股动脉、股静脉和右颈动脉插管,股动脉插管,用于观察放血和血压。经插管注射肝素钠生理盐水(500U/kg)抗凝;股静脉插管供给药;经右颈动脉插管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等。各组以50%放血量做休克模型,稳定10min,5min内使平均动脉压降至5.33kPa(40mmHg),使其波动在40±5mmHg,即为休克模型复制成功。在达到休克水平后,分别给予LR液、Voluven液和不同浓度纳米淀粉微球溶液(分别为浓度0.1、0.5、1%~6%)进行抗休克治疗。所有液体均在30min内输注完毕。在所有实验大鼠中实验开始后每半小时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酸碱度(pH)、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剩余碱(BE)和血乳酸(Lac)及复苏后的存活时间。3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通过SPSS13.0对组间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 P <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结果一:经纳米粒度仪测量纳米淀粉微球粒径为263.8±10.05nm。从电镜图可看出淀粉聚合物微球则大小较均匀,球形圆整。结果二:1.在七天存活率实验中观察到,分别给予大鼠0.1%、0.5%、1.0%,2.0%,3.0%,4.0%,5.0%,6.0%.浓度的纳米微球溶液,观察生存率。绘制卡普兰-迈耶存活曲线结果显示2.0%浓度以下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组,大鼠生存率为100%。2.根据存活率实验结果,筛选0.5%、1.0%,2.0%浓度的纳米微球溶液体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实施复苏实验,结果显示失血性休克早期大鼠心率加快,SBP、DBP和MAP均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给予纳米微球溶液复苏治疗后,心率下降,血压回升,1倍失血量的2%浓度纳米微球溶液复苏后各时间点HR、SBP、DBP和MAP更接近基础值水平(P<0.05)。3.2%浓度纳米微球溶液与临床常用抗休克复苏液LR液、Voluven液输入1倍失血量相对照。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各组大鼠在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后,休克即时的SBP、DBP和MAP均较基础值明显降低,HR较基础值明显加快(P<0.05)。2%浓度纳米微球溶液、Voluven液复苏后各时间点HR、SBP、DBP和MAP均恢复到接近基础值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MAP在LR组复苏后各时间点明显低于2%纳米淀粉微球液和Voluven组(P<0.05)。pH、PaCO2、PaO2和SaO2变化:复苏组间休克前和休克末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60min、90min, pH和PaCO2无统计学差异(P>0.05),PaO2、SaO2复苏后2%纳米淀粉微球液和Voluven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纳米淀粉微球液、Voluven组较LR液组升高明显(P<0.05)。BE在LR组明显低于2%纳米淀粉微球液和Voluven组(P<0.05),Lac在LR组明显高于2%纳米淀粉微球液和Voluven组(P<0.05)。复苏后2%纳米淀粉微球液和Voluven组BE、Lac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实验合成的淀粉微球为263.8±10.05nm,聚合物微球的形态呈球形圆整,粒径大小均匀,粒径符合血液流变学要求。2.给予相同失血量2%纳米淀粉微球林格液复苏后HR、SBP、DBP、MAP、pH、PCO2、PO2、SaO2、BE和Lac基本恢复到基础值水平,充分保证了休克复苏后组织器官有效的灌注,而单纯使用同等容量的林格液不能有效地增加血容量。2%纳米淀粉微球溶液与Voluven的抗休克作用效果相似。3.纳米淀粉微球抗休克液具有较好的扩容效果,能显着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等症状。能够输入更小的容量达到所需的血压,帮助维持血液循环保护重要器官。

钟京梓[10](2011)在《胶体液在脓毒症及休克液体复苏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不同胶体液在脓毒症及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资料库、MEDLINE(1966-2010.9)、EMBASE (1974 - 2010.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0.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0.9)、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0.9),并手工检索相关领域其它杂志。检索语种为英文及中文,时间截止至2010年9月。纳入应用于脓毒症患者,比较不同胶体液液体复苏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通过讨论解决或邀请第三名评价员协助解决。结局指标采用死亡率,危重病评分的改变(包括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和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评分),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采用x2检验鉴定研究异质性,统计学处理使用Cochranc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结果共纳入17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281例患者。所有试验均报道了死亡率。白蛋白与羟乙基淀粉(HES)的比较纳入了10个研究(n = 413人),相对危险度(RR)为0.98 [0.74, 1.3]。白蛋白与明胶的比较纳入了2个试验(n = 100人),相对危险度(RR)为2.4[ 0.31,18.35] ,HES与明胶的比较纳入4个临床研究(n = 205人),相对危险度(RR)为1.02[95% CI 0.79 to 1.32].HES与右旋糖酐纳入了2个研究(n = 463人),相对危险度(RR)为1.38[ 0.8 ,6.78]。明胶与右旋糖酐纳入1个研究(n= 112人),相对危险度无法计算。4个关于白蛋白和HES的临床研究报道了危重评分的差值,平均差(MD)为3.25[95% CI 0.23 to 6.26]。结论1、本系统分析尚未发现任何一种胶体液比另一种在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降低死亡率方面更有效。2、羟乙基淀粉(HES)在降低病人的危重评分方面有一定的作用。3、儿童的临床研究较少,关于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近一步的探讨。

二、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溶液对创伤休克病人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溶液对创伤休克病人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急性重度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的血浆代用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急性重度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器材
        1.1.3 实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主要试剂配制
        1.2.2 重度ANH大鼠模型的制备
        1.2.3 指标检测方法
        1.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重度ANH大鼠Hct及Hb的变化
        1.3.2 重度ANH大鼠pH、BE、ScvO2和Lac的变化
        1.3.3 重度ANH大鼠BP和HR的变化
        1.3.4 重度ANH大鼠存活率的变化
        1.3.5 BP与BE、Lac相关性分析
    1.4 讨论
    本章结论
第二章 不同血浆代用品对内稳态参数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器材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试剂配制
        2.2.2 实验分组
        2.2.3 重度ANH大鼠模型的制备
        2.2.4 动静脉血气检测方法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酸碱平衡的变化
        2.3.2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电解质的变化
        2.3.3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缺氧指标的变化
        2.3.4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血糖的变化
    2.4 讨论
    本章结论
第三章 不同血浆代用品对生理指标和存活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器材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主要试剂配制
        3.2.2 实验分组
        3.2.3 重度ANH大鼠模型的制备
        3.2.4 生理指标检测方法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血压的变化
        3.3.2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心率的变化
        3.3.3 不同血浆代用品作用下重度ANH大鼠存活率的变化
    3.4 讨论
    本章结论
第四章 血浆代用品力学特性的生物力药理学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器材
        4.1.3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主要试剂配制
        4.2.2 实验样品的获取
        4.2.3 胶体渗透压检测
        4.2.4 不同血浆代用品水化半径的检测
        4.2.5 黏度换算法检测血液黏度和红细胞聚集
        4.2.6 动态图像显示法观察红细胞聚集
        4.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不同浓度血浆代用品胶体渗透压的变化
        4.3.2 不同血浆代用品的水化半径
        4.3.3 不同血浆代用品对血液黏度的影响
        4.3.4 黏度换算法检测不同血浆代用品对红细胞聚集的影响
        4.3.5 动态图像显示法检测不同血浆代用品对红细胞聚集的影响
    4.4 讨论
    本章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霍姆复合液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剂量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全麻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4)聚合猪血红蛋白在大鼠离体小肠保存与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氧载体
        1.1 血红蛋白
        1.2 血液代用品
        1.3 血红蛋白类氧载体
        1.4 聚合猪血红蛋白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2 移植器官的保存
        2.1 移植器官的保存方法
        2.2 主要器官保存液及其组分
        2.3 移植小肠保存研究进展
    3 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3.1 失血性休克的分级
        3.2 临床常用的复苏液体
第二部分 聚合血红蛋白在离体小肠保存中的应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试剂与耗材
        2.3 主要仪器
    3 方法
        3.1 戊二醛聚合猪血红蛋白的制备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3.2 大鼠离体小肠保存的手术操作
        3.3 大鼠离体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
        3.4 大鼠小肠组织ATP的含量测定
        3.5 大鼠小肠保存液血气分析
        3.6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pPolyHb理化性质和分子量检测结果
        4.2 大鼠离体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4.3 大鼠小肠组织ATP的含量
        4.4 大鼠小肠保存液血气分析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聚合血红蛋白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试剂与耗材
        2.3 主要仪器
    3 方法
        3.1 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的建立
        3.2 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过程中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和血气分析
        3.3 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的存活时间记录
        3.4 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后的各器官组织的病理分析
        3.5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不同浓度pPolyHb复苏过程中基本生命体征监测结果
        4.2 不同浓度pPolyHb复苏过程中血气分析结果
        4.3 不同溶液复苏过程中基本生命体征监测结果
        4.4 不同溶液复苏过程中血气分析结果
        4.5 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后的存活时间
        4.6 采用1.5g/kg pPolyHb+两倍生理盐水与HES+两倍生理盐水复苏后的各器官组织病理分析结果比较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6%羟乙基淀粉130/0.4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
    1.4 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的比较
    2.2 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
3 讨论
    3.1 关于脓毒症动物模型
    3.2 本实验的研究基础
    3.3 实验结果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附件

(6)脉搏氧血红蛋白监测指导不同液体血液稀释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血容量扩充剂HES200/0.5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代血浆产品的分类
        1.1.2 国外羟乙基淀粉的发展情况
        1.1.3 国内的羟乙基淀粉发展情况
        1.1.4 羟乙基淀粉类产品的制备方法
    1.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实验方案设计
    2.1 合成方案设计
        2.1.1 醚化
        2.1.2 水解
        2.1.3 脱色
        2.1.4 超滤
        2.1.5 干燥
        2.1.6 表征
    2.2 本章小结
第3章 醚化
    3.1 仪器设备及原料
        3.1.1 仪器设备
        3.1.2 实验原料
    3.2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醚化温度的确定
        3.3.2 浆液浓度的影响
        3.3.3 多因素正交试验
        3.3.4 单因素影响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解部分研究
    4.1 仪器设备及实验原料
        4.1.1 仪器设备
        4.1.2 实验原料
    4.2 实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因素正交实验
        4.3.2 单因素影响实验
        4.3.3 水解运动粘数对分子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精制过程
    5.1 实验设备与实验原料
        5.1.1 仪器设备
        5.1.2 实验原料
    5.2 脱色研究
        5.2.1 脱色活性炭的选择
        5.2.2 脱色pH值的选择
        5.2.3 脱色温度的选择
    5.3 超滤过程研究
        5.3.1 超滤膜的选择
        5.3.2 超滤工艺的研究
    5.4 干燥
        5.4.1 干燥工艺的选择
        5.4.2 喷雾干燥各参数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HES200/0.5的表征
    6.1 仪器设备
    6.2 红外吸收光谱
        6.2.1 红外吸收光谱原理
        6.2.2 红外光谱图对比及解析
    6.3 核磁共振分析
        6.3.1 核磁共振原理
        6.3.2 核磁图谱及解析
    6.4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6.5 产品摩尔取代度的测量
        6.5.1 化学滴定法测羟乙基淀粉的置换度
        6.5.2 气相色谱法测羟乙基淀粉的置换度
        6.5.3 羟乙基淀粉置换度测试方法的确定
    6.6 C2/C6比值的测定
        6.6.1 试验原理
        6.6.2 羟乙基淀粉的气相图谱分析
    6.7 羟乙基淀粉其他性能的表征
        6.7.1 氯化钠含量的测量
        6.7.2 特性粘数的测定
    6.8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羟乙基淀粉130/0.4质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血浆扩容剂研究现状
        1.1.1 晶体液
        1.1.2 胶体液
    1.2 羟乙基淀粉临床研究进展
    1.3 羟乙基淀粉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羟乙基淀粉130/0.4质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与结果
        2.2.1 羟乙基淀粉130/0.4性状检测
        2.2.2 羟乙基淀粉130/0.4鉴别
        2.2.3 羟乙基淀粉130/0.4的化学纯度分析
        2.2.4 羟乙基淀粉130/0.4含量检测分析方法的建立
    2.3 小结
第三章 羟乙基淀粉130/0.4的稳定性研究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与结果
        3.2.1 影响因素试验
        3.2.2 加速试验
        3.2.3 长期试验
    3.3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的制备及抗失血性休克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一 纳米淀粉微球的制备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纳米淀粉微球液对失血性休克复苏的基础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胶体液在脓毒症及休克液体复苏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部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部分
    Abstract
    Backgrou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Conclusion
    Acknowledgments
    Reference
    附录

四、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溶液对创伤休克病人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急性重度等容血液稀释大鼠模型的血浆代用品比较[D]. 王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2)
  • [2]霍姆复合液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兔的实验研究[D]. 刘变化. 新乡医学院, 2016(04)
  • [3]不同剂量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全麻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D]. 刘斐. 宁夏医科大学, 2014(03)
  • [4]聚合猪血红蛋白在大鼠离体小肠保存与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中的应用研究[D]. 黄鹤. 西北大学, 2013(05)
  • [5]6%羟乙基淀粉130/0.4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D]. 陈燕. 桂林医学院, 2013(03)
  • [6]脉搏氧血红蛋白监测指导不同液体血液稀释效应的研究[D]. 董心童. 暨南大学, 2013(02)
  • [7]血容量扩充剂HES200/0.5的合成与表征[D]. 王虹. 河北科技大学, 2012(06)
  • [8]羟乙基淀粉130/0.4质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稳定性研究[D]. 邹小丽. 山东大学, 2012(02)
  • [9]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的制备及抗失血性休克的基础研究[D]. 李源. 第四军医大学, 2012(01)
  • [10]胶体液在脓毒症及休克液体复苏疗效的系统评价[D]. 钟京梓.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中等分子量羟乙基淀粉200/0.5溶液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