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棉籽脱毛技术

浅谈我国棉籽脱毛技术

一、谈谈我国棉花种子脱绒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宝,王宝应,王园园,孙润润,晁毛妮,张新,宋伟锋,王清连[1](2019)在《一种棉花小材料种子硫酸脱绒机》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棉花育种试验中筛选出的单株及鉴定材料棉种量一般较少,浓硫酸脱绒人工操作程序繁琐,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问题,在MLT10-II型棉种硫酸脱绒设备的基础上,经不断研究和改进,研制出了一种适合单株和鉴定材料棉种脱绒的MLT500-2型小型棉花种子脱绒设备。它适用于棉种毛籽质量30~350 g,可以同时加工6个样品,上酸、加热自动完成,同时完成喷酸、炭化处理、清洗,全过程约需6 min。经过多次试验测试,性能稳定,光籽棉种出芽率≥85%,棉籽破损率≤2%,残绒率≤0.28%,残酸量<0.15%,符合国家棉种脱绒加工规定及要求。本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有效解决了小材料人工脱绒的各种弊端。

陈新,许玉玲[2](2017)在《1例特殊职业病诊断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病的诊断需要联合多学科知识综合判断,我院一例硫酸接触患者的诊断过程,涉及非医学专业,职业病诊断组医师联合化学专家会诊2次最终确诊,诊断为职业性慢性二氧化硫重度性肺病。

张金宝,孙润润,王宝应,王园园,晁毛妮,张新,李成奇,马亮[3](2016)在《一种小型棉种硫酸脱绒机》文中认为针对棉花育种试验用种量一般较少,浓硫酸脱绒人工操作程序繁琐,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问题,河南科技学院与新乡市红旗区江河机械厂在多年不断研究、探索中,研制出了1种小型棉花种子脱绒设备。本装置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进料出籽一条龙作业,一次性完成自动加酸,酸加热、酸温自动控制、搅拌、脱绒和清洗操作,机器轻便、灵活、机构合理,而且清理方便、易操作。经过多次试验,棉种残酸率<0.15%,残绒率<0.27%,发芽率≥95%。本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有效地解决了人工脱绒的各种弊端。

张金宝,孙润润,王宝应,王园园,晁毛妮,张新,李成奇,马亮[4](2016)在《一种小型棉种硫酸脱绒机》文中提出针对棉花育种试验用种量一般较少,浓硫酸脱绒人工操作程序繁琐,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问题,河南科技学院与新乡市红旗区江河机械厂在多年不断研究、探索中,研制出了1种小型棉花种子脱绒设备。本装置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进料出籽一条龙作业,一次性完成自动加酸、酸加热、酸温自动控制、搅拌、脱绒和清洗操作,机器轻便、灵活、机构合理,而且清理方便、易操作。经过多次试验,棉种残酸率<0.15%,残绒率<0.27%,发芽率≥95%。本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有效地解决了人工脱绒的各种弊端。

杨艳华[5](2011)在《棉花种子脱绒加工酸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纺国家,棉花的稳定供给对我国的棉纺织产业具有很大意义。棉花种子加工是棉花生产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改变棉花良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的前提下,通过采用一系列的化学、物理方法,去掉棉种表面短绒。据调查,脱绒后的棉花光籽采用精量播种比带绒棉子播种每公顷节省种子82.5-105kg,若将我国460万公顷植棉田全部用棉花光籽精量播种,每年可节约种子38-48万吨,因此棉花种子脱绒技术与设备的运用是棉花种子工程中的基础环节和棉花机械化精量播种、节本增效的关键技术,在棉花生产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脱绒后的棉种再经过精选和包衣处理,可提高棉种的科技含量,改善播种品质,使良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生物学特性充分发挥出来。本文根据棉花种子脱绒加工工艺的运行要求,设计了以PLC为核心控制单元,根据在线采集的反应溶液液位、pH值的变化,控制浓硫酸和水实时定量加注,应用变频调节技术实现酸液均匀搅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配酸过程的稳定性,经过配比的稀硫酸浓度保持在8%~10%的范围内,使残酸率和残绒率符合国标中规定棉种的残酸率小于等于0.15,残绒率小于0.27,生产出来的棉种质量合格,而且完全满足棉花种子脱绒加工的工艺要求,设计的PLC软件保护措施齐全,报警及预警指示完备,查找排除故障方便,实现了棉种脱绒加工酸控系统设备运行的全自动化。借助于“组态王”组态监控软件,设计了运行监控系统,使用命令语言编制相应动画程序,运用监控画面的仿真效果,使系统的运行控制更加直观、明了,实现系统运行状态的远程实时监控。切实提高种子加工质量,解决生产难题。另外,还对棉种脱绒加工酸控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用实验设计的方法选出棉种加工过程中硫酸pH值和滚筒温度的最优组合,并对酸控系统进行优化分析;建立酸控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对于开发和研制符合农艺要求的棉花种子脱绒加工系统,推动棉花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进精量播种技术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万松,王春平,张爱民,郭香墨,张伟,智海剑,田保明[6](2011)在《国内外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体系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国种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中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是种业技术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与发达国家同类标准的比较,探索中国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新体系构建方案。【方法】对世界上重要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122个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与中国相应13个农作物现行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点,根据中国种业发展的情况,提出中国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新体系的构建意见。【结果】(1)中国现行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存在两方面差异:一是质量标准的种子等级系统不一致。发达国家质量标准的种子一致地相应于种子生产四级程序,在育种家种子基础上分为三级,而中国现行的粮、棉、油及薯类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中种子等级程序多样化,有两级,有三级,甚至四级,不一致。二是质量标准的指标系统不健全。发达国家的粮、棉、油作物都基本包括净种子、杂质、其它作物种子总量、其它品种、其它类型、杂草种子、有毒(有害)杂草种子、发芽率和种子含水量等;在薯类作物中,主要突出了应有的病害指标。而在中国的标准中,仅有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四个指标;薯类仅显示纯度、薯块整齐度和不完善薯块率三个指标,缺少当地必要的病害指标。(2)归纳出制定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两原则:一是标准体系中种子生产等级系统的合理性,应体现以育种家种子为种源,通过重复繁殖和限代繁殖,有效保持优良品种的种性;二是体系中指标系统的健全程度,既要体现中国现代种子生产要求,又能与国际接轨,以保证生产出优质种子,建立种子商品在国内外的品牌。(3)根据中国种业发展实情提出了构建中国主要农作物四级种子(包括育种家种子)质量标准新体系的探索方案。【结论】中国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须兼具统一的"四级种子等级系统"和健全的"八项质量指标系统",薯类还应突出应有的薯块病害指标,为建立中国商品种子的国内外品牌奠定基础。

邵长勇[7](2010)在《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种业市场竞争关系已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市场关联度明显增强。由于我国种子出口目前还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面临着那些具备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国际跨国种业集团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同在。新阶段、新环境,对我国种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析国际市场种子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关系,用实证来检验中国种子出口规模和结构的贸易模式,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组织策略和政策建议,弥补已有研究实践操作性不强的缺陷,用来指导中国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提高种子质量、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及时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匹配的基本模式,借助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学等理论根基,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组织策略和政策建议。论文包括以下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做出分析总结和评论判断;介绍本文研究的视角、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并阐述论文主要贡献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阐明了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概念,对贸易理论作了系统的回顾,提出了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设计依据,为后文详细分析我国种子出口贸易作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研究中国种子产业的基本特征。从经济学、产品经济学角度,通过对现阶段中国种子市场的总体特征,提出了我国种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对中国种业市场的市场特质、经济学特性进行了分析论述。第四部分着重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分析,为后续几章分析需求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第五部分是研究世界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考察了中国种子出口结构的变动与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变动的关系。第六部分运用恒定市场模型,就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的变动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规模与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不同的世界种子出口市场,就进口市场的规模、产品和市场分布结构、产品竞争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出了对中国种子出口影响不同因素和发展趋势。第七部分从中国种子国内需求的总体情况着手,详细分析了水稻、玉米等八类作物种子的国内需求规模变动与特征情况,运用时间序列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模型,就中国种子国内需求变动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第八部分分析了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以来,对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第九部分从国外种子进口需求规模和需求变动角度,分析和提出了改进和优化中国种子出口贸易格局的发展建议。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中国种子的出口总量和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动趋势与世界种子的进口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世界种子需求的变动对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2、从整个世界种子的进出口贸易市场来看,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与主要出口国之间既存在的激烈竞争,又与主要进口市场的具有互补性和适应性。3、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的扩大是带动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增长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中国种子的产品结构的调整,对中国种子的出口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中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种子产品较少,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性,必须狠抓核心产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成广雷[8](2009)在《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种子作为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料和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种子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早在农业发生之初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了种子的汰劣选优、检验、加工、贮藏等的实践,但作为一门科学被系统研究还时间很短,只不过刚刚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在19世纪中叶以后,种子科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科学的发展进行客观的分析总结。本论文以种子科学研究内容为主线,通过收集、整理文献,明确断代依据,按照历史时序,对国内外古代、近代、现代种子科学的发展背景、重要事件、标志性人物等进行记述。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种子检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对国内外种子科学的发展分阶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利用国内外三个文献数据库,对1950年至今的种子科学文献进行了检索处理,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论文研究结果对我国种子科学与产业的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对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提出了自己的断代依据,梳理出了种子科学确立和发展的背景、标志性人物及里程碑事件。在本研究中,将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公元1869年之前为古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知识主要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经验积累和肉眼观察得出,还没有人专门从种子角度进行有目的实验研究,这一阶段为经验种子科学发展阶段。从1869年建立专业种子实验室至1980年为近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研究有着明确的实验目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显微镜等试验工具、物理和化学技术、动力机械等开始应用于种子科技,种子生物学研究向细胞水平微观层次和生理生化方向发展,该阶段是实验室(经典)种子科学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为现代,该阶段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物理、化学和其他边缘学科的渗透,为种子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现代种子科学研究有趋向多元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一阶段为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应用阶段。2.通过对国内外三大数据库检索,对1950年至2009年种子科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了该阶段有关国家对种子科学的贡献,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得知,该阶段美国对种子科学发展的整体贡献最大,发表文献数比第2位的英国高出2倍多。中国排在日本之后居第4位,其后是德国、法国、丹麦。美国在1950年以后种子科学研究一直居领先位置,上世纪80年代后占绝对优势地位。中国在1985年以前一直处于最落后地位,至1999年首次超越丹麦后开始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有关种子科学的文献发表数量更是直线上升,2005年至今飞速超越德国、日本、英国居世界第2位。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献数已与美国2004年发表数量相当。3.讨论了种子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科研队伍不稳定、学科影响力小、没有真正的建立种子工程学科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对该学科的发展建议。主要观点有:一是种子科学需要连续性、深入性研究,呼唤终身种子科学家;二是种子科学与遗传育种学科分离后其影响力较小,需要建立学科组织,加强学科宣传、公关力度;三是种子科学作为应用性学科不能只搞生物学等基础研究,要加快与信息、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建立真正的种子工程学科。4.对国内外种子产业的种子市场容量、种子出口情况及世界规模企业发展情况有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比较分析,明确了世界种子产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在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研究中,通过对1989—2004年各大作物主产省区审定品种及2004—2007年的主要作物品种推广面积资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对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进行了评价。

贾永华,王飞,孙伟,张文娥[9](2005)在《着毛花卉种子的脱绒技术及聚乙二醇对脱绒种子损伤的修复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以千日红,天人菊两种花卉种子为试材,研究了着毛花卉种子的脱毛技术及PEG对脱毛种子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着毛花卉种子取得最佳脱毛效果时所用得H2SO4浓度不同,千日红,天人菊所用H2SO4浓度分别为70%、60%,而20%PEG-6000对脱毛花卉卉种子的修复作用最好,20%PEG-6000处理脱毛花卉种子后其发芽率、发芽势、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显着提高,而外渗电导率和MDA含量明显降低。

周世寿[10](2005)在《湖北省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省份之一,但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连年减少,通过分析全省棉花生产影响因素,从农业技术推广角度,探讨湖北省棉业发展的对策及产业化途径,这对湖北省棉花生产的稳步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以湖北省三湖农场棉花产业化经验为例,采用文献调查、访谈调查、个案分析法,对湖北省棉花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价格对农户植棉导向十分重要。我国大多数农户的经济行为特点表现为从众型,而农民对棉花种植效益的判断又主要依据棉花市场价格,这就要求政府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预测,建立有效的市场预警系统,避免棉花生产的大起大落。 植棉效益是影响农民植棉的主要因素。利润最大化是农民经济行为的主要目标,农民是否愿意种植棉花,取决于植棉经济效益的高低,农民在利润的驱使下能够适时的对自己的经济行为做出调整,所以要稳定棉花生产必须要围绕提高植棉效益开展工作。 提高植棉效益必须依靠棉花科技推广,只有依靠棉花科技推广不断提高棉花生产水平,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加大棉花科技推广力度,提高棉农种植水平,从而提高棉花单产,增加棉农收入,是稳定发展棉花生产的根本出路。 棉花产业化建设有利于棉花科技推广,并充分调动棉农生产积极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仅稳定了棉花区域种植面积,而且有利于加强棉花科技推广,提高棉花生产水平,从而增加棉农收入,稳定棉花生产。因此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棉花产业化经营,是稳定棉花生产的有效途径。

二、谈谈我国棉花种子脱绒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我国棉花种子脱绒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棉花小材料种子硫酸脱绒机(论文提纲范文)

1 MLT500-2型设备构造及原理
2 MLT500-2型设备主要参数
3 设备主要操作步骤

(2)1例特殊职业病诊断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临床表现
    1.3 诊断方法
2 诊断结果
3 讨论

(3)一种小型棉种硫酸脱绒机(论文提纲范文)

1 MLT10-Ⅱ型设备构造
2 MLT10-II型设备主要参数
3 设备主要操作步骤

(4)一种小型棉种硫酸脱绒机(论文提纲范文)

1 MLT10-Ⅱ型设备构造
2 MLT10-II型设备主要参数
3 主要操作步骤

(5)棉花种子脱绒加工酸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棉花种子脱绒加工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棉花种子脱绒加工的研究现状
        1.2.2 棉种脱绒加工酸控系统研究现状
        1.2.3 国外棉花种子脱绒加工的研究现状
    1.3 几种棉花种子脱绒加工的特点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棉种脱绒加工概述及总体设计方案
    2.1 棉种脱绒加工工艺流程
    2.2 棉种脱绒加工酸控系统概述
        2.2.1 酸控系统的组成
        2.2.2 控制系统
    2.3 棉种脱绒加工酸控系统总体结构
第三章 基于PLC下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3.1 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述
        3.1.1 PLC可编程控制器发展状况及特点
        3.1.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
    3.2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3.2.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3.2.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硬件
        3.2.3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软件
    3.3 酸控系统设计
        3.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3.3.2 系统控制要求
    3.4 系统硬件配制及选型
        3.4.1 系统硬件配制
        3.4.2 系统硬件选型
        3.4.3 系统硬件结构
        3.4.4 PLC端口配置
    3.5 系统软件设计
        3.5.1 程序设计思想
        3.5.2 PLC程序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4.1 组态软件概述
        4.1.1 组态软件的特点
        4.1.2 常见的组态方式
        4.1.3 组态软件的基本构成
    4.2 基于组态软件的选择及控制
        4.2.1 组态软件的选择
        4.2.2 组态王6.53
    4.3 基于组态王监控系统功能的实现
        4.3.1 通讯连接
        4.3.2 组态监控画面的设计
        4.3.3 数据库的设计
        4.3.4 动画连接
        4.3.5 编写控制语言及命令程序
        4.3.6 建立报警和事件窗口
        4.3.7 历史趋势曲线和实时趋势曲线
        4.3.8 报表系统
    4.4 安全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种脱绒加工系统实验研究
    5.1 试验平台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5.1.1 试验平台结构
        5.1.2 试验平台工作原理
    5.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5.2.1 试验系统与方法
        5.2.2 试验指标及影响因素
        5.2.3 试验方案
        5.2.4 试验结果分析
    5.3 棉种脱绒加工系统优化
        5.3.1 酸控系统优化
        5.3.2 滚筒温度控制优化
    5.4 棉种脱绒加工酸控系统仿真
        5.4.1 模型建立
        5.4.2 控制器形式选择与参数整定
        5.4.3 反馈解耦
        5.4.4 系统仿真
        5.4.5 模型仿真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外种子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
        1.3.2 种子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1.3.3 种子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3.4 种子出口结构相关研究
        1.3.5 国内种子消费需求的相关研究
        1.3.6 贸易壁垒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相关研究
        1.3.7 国内外应用CMS模型分析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3.8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价
    1.4 种子出口贸易国内外发展动态
        1.4.1 国外发展动态
        1.4.2 国内发展动态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数据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范围
        1.6.2 数据说明
        1.6.3 技术路线
    1.7 拟解决的问题
    1.8 研究的主要创新
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于需求角度的贸易理论
    2.2 需求影响贸易发展及其结构变动的机理
        2.2.1 需求的概念
        2.2.2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2.2.3 需求模式的贸易效应
        2.2.4 需求模式与贸易结构的关系
    2.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设计依据
        2.3.1 研究视角的选择依据
        2.3.2 研究途径的选择依据
        2.3.3 实证方法选用依据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种子产业的特征
    3.1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3.1.1 国有种子公司
        3.1.2 民营种子企业
        3.1.3 育种科研单位
        3.1.4 跨国种子企业
        3.1.5 小结
    3.2 中国种子产业的市场特质
        3.2.1 市场结构二重性
        3.2.2 种子需求价格弹性
        3.2.3 行业进出门槛
        3.2.4 消费主体购买行为
    3.3 中国种子产业的经济学特征
        3.3.1 中国种子产业交易费用特征
        3.3.2 中国种子产业需求特征
        3.3.3 中国种子产业供给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规模与结构特征
    4.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4.1.1 我国种子出口贸易概况
        4.1.2 我国种子出口前景
    4.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特征
        4.2.1 产品结构特征
        4.2.2 市场结构特征
    4.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种子出口量少,出口国家与地区狭窄
        4.3.2 种子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增强
        4.3.3 国家对种子技术及产品出口的限制增强
        4.3.4 种子质量较差,品种不优
        4.3.5 缺乏出口核心种子企业
        4.3.6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4.4 本章小结
5 世界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1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变动规律
        5.1.1 世界种子需求特征及其结构变动
        5.1.2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特征
    5.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变动关系
        5.2.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规模关系
        5.2.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结构关系
    5.3 主要进口市场的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关系
        5.3.1 日本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2 美国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3 欧盟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4 东盟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5 巴基斯坦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6 孟加拉国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4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种业市场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
        5.4.1 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与主要出口国家的竞争性
        5.4.2 中国种子的出口与主要出口国家的互补性
    5.5 本章小结
6 世界进口需求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检验
    6.1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影响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6.1.1 数据说明
        6.1.2 模型分解结果分析与评价
    6.2 主要结论
7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变动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
    7.1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总体情况
        7.1.1 中国水稻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2 中国玉米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3 中国小麦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4 中国花生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5 中国豆类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6 中国油菜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7 中国棉花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8 中国蔬菜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2 影响中国种子国内需求的主要因素
        7.2.1 效益低是影响种子需求的最大制约因素
        7.2.2 种子商品化率低
        7.2.3 种子跨区自由销售仍有壁垒
        7.2.4 种子质量意识淡薄,品种不优
    7.3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与种子出口贸易关系协整
        7.3.1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7.3.2 种子出口总量与国内总需求的协整关系及因果关系
        7.3.3 实证结果分析及评价
    7.4 本章小结
8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
    8.1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国内种子市场的影响
        8.1.1 对种子可获性的影响
        8.1.2 对种子市场结构的影响
    8.2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种子出口的影响
        8.2.1 进出口总量波动分析
        8.2.2 分品种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9.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优化
        9.1.1 依据世界进口规模变动的种子出口结构选择
        9.1.2 依据竞争力变动的出口产品结构选择
    9.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优化
        9.2.1 依据进口需求规模的出口目标市场选择
        9.2.2 依据竞争力的出口目标市场选择
    9.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区域贸易结构优化
        9.3.1 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分析
        9.3.2 区域贸易市场战略调整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及研究展望
    10.1 几点建议
        10.1.1 农业先进国家种子出口的成功经验
        10.1.2 发展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对策思考
    10.2 主要结论
        10.2.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规模显着扩大,但存在结构问题
        10.2.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
        10.2.3 世界进口需求变动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显着
        10.2.4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不显着
    10.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研究成果

(8)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种子科学史研究进展
        2.1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现状
        2.2 种子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3.2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中阶段的划分
        3.3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3.3.1 研究方法
        3.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 中国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1 中国古代种子形态生物学的发展
        1.1.1 种子形态学的早期记载和发展
        1.1.2 中国古代植物生殖器官的名称及描述
        1.2 中国古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1.2.1 中国古代对种子发育的整体认识
        1.2.2 古人对水、肥及其他农艺措施影响种子形成发育的认识
        1.2.2.1 对水分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1.2.2.2 对肥料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1.2.2.3 对中耕除草、压蔓影响种子发育的认识
        1.2.3 对物理方法控制开花结实的认识
        1.2.4 对种子败育现象发现及防治的认识
        1.2.5 对种子成熟及后熟的认识
        1.2.5.1 对适时收获的认识
        1.2.5.2 对种子后熟和休眠现象的认识
        1.3 中国古代种子生理生态学的发展
        1.3.1 古代对生态环境影响种子生产的整体认识
        1.3.2 对节气、物候影响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1.3.3 对水分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1.3.4 对光照、温度影响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认识
        1.3.5 对土壤、肥料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1.3.6 对其他生态因素影响种子安全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1.3.7 对有关农艺措施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1.3.8 对播深、镇压影响种子萌发生长的认识
        1.3.9 对播量、密度及其种群分布影响种子萌发、生长发育的认识
        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奠基
        2.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3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及评述
        3. 中国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发育的研究及进展
        3.2 现代种子活力的研究进展
        3.3 现代种子劣变及寿命的研究进展
        3.4 现代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 国外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1 国外古代的种子科技知识及早期文献
        1.2 国外古代对种子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及认识
        1.2.1 对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认识
        1.2.2 对果皮和种皮的认识
        1.2.3 对种子传播的认识
        1.2.4 对土壤、水分、温度、气候等生态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1.2.5 对种子寿命、种子休眠及后熟作用的认识
        1.2.6 对生态环境影响豆类硬实的认识
        1.2.7 对种子群体效应的认识
        1.2.8 对种子发育的认识
        2.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确立及发展
        2.1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萌芽及奠基
        2.2 近代种子生物学建立及其标志
        2.3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3.1 近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2.3.2 近代种子解剖学、种子形态解剖学及生理学的发展
        2.3.3 近代种子发芽生理的发展
        2.3.4 近代种子寿命的研究及发展
        2.3.5 近代种子休眠研究及发展
        2.3.6 近代种子活力研究及发展
        3. 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发育研究进展
        3.2 现代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3.3 现代种子寿命、劣变研究进展
        3.4 现代种子休眠研究进展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1. 中国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1.1 中国古代的种子收获及加工工具
        1.2 中国古代的种子处理技术
        1.2.1 古人应用物理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1.2.1.1 光、热处理技术
        1.2.1.2 温、湿处理技术
        1.2.1.3 种子层积处理技术
        1.2.1.4 硬实种子处理技术
        1.2.2 古人应用化学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1.2.2.1 药、肥处理技术
        1.2.2.2 包衣处理技术
        1.3 中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方法及贮藏生理知识
        1.3.1 我国古代对种子贮藏生理的认识
        1.3.2 我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技术和方法
        2.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引进和发展
        2.2 中国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2.3 中国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中国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加工设备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3.2.1 化学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2 物理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3 生物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3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3.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3.3.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国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历史
        1. 国外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2.1 产业革命及种子产业发展与种子收获、加工机械化
        2.2 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2.3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2.3.2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2.3.1.1 近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2.3.1.2 近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3.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3.1.1.1 “知识爆炸时代”与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3.1.1.2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及特点
        3.1.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3.1.2.1 化学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1.2.2 物理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1.2.3 生物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2.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3.2.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方法研究的发展
第四章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检验科学技术及检验机构的发展
        1. 中国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中国近代种子检验机构及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中国现代种子检验机构、规程和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检验机构及规程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2.1 电泳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3.2.2 免疫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3.3.3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3.3.4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第二节 国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1. 国外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近代种子检验机构的创立及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2.1 近代种子检验室、检验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2.1.1 世界第一所种子检验实验室的出现
        2.1.2 种子检验室及种子检验协会的建立和发展
        2.1.3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性质及其业务
        2.2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2.2.1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创立的背景
        2.2.2 近代种子规程及标准方法的发展
        2.2.3 近代种子检验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2.3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免疫检测技术在种子纯度及健康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2.3.2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2.3.3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上的应用及发展
第五章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4.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历史的横向比较
        5.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
    第二节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第三节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第四节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文献计量比较分析
        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内容整体比较及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1.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有关内容比较
        1.2 国内外种子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1.3 有关各国种子科学贡献比较及发展分析
        1.4 各国种子科学研究内容及整体贡献分析比较
        2.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2.1 有关国家种子萌发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2 有关国家种子休眠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3 有关国家种子寿命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4 有关国家种子活力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3.1 有关国家种子加工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2 有关国家种子处理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3 有关国家种子包衣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4 有关国家种子贮藏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4.1 有关国家种子检验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2 有关国家种子纯度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3 有关国家品种鉴定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第六章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与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
        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的确立及发展
        1.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机构的建立及沿革
        1.2 品种审定机构的建立及发展
        2.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2.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
        2.1.1 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种子自给阶段(1957 年以前)
        2.1.2 计划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形成阶段(1957—1980 年)
        2.1.3 双轨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1980—2000 年)
        2.1.4 市场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2001 年以后)
        3. 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
        3.1 主要作物主产省区品种审定情况计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1.1 各主产省区水稻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2 各主产省区小麦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3 各主产省区玉米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4 各主产省区棉花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2 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1 水稻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2 小麦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3 玉米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4 棉花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4. 中国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评价
        4.1 主要作物主产省份品种审定及育成单位构成
        4.2 有关省区育种科研实力、育成单位构成及品种贡献
    第二节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
        1. 国外种子管理及立法的发展
        1.1 国外种子管理立法
        1.2 发达国家的种子管理体制及其模式
        2.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
        2.1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以美国为例)
        2.2 国际种子贸易及企业发展
        2.2.1 各国种子市场容量
        2.2.2 世界种子贸易的发展
        2.2.3 世界规模种子企业的发展
        2.2.3.1 世界种业巨头的兼并重组
        2.2.3.2 世界种业十强变化及发展
        2.2.3.3 种子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3.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比较分析
        3.1 国内外主要种子市场容量及比较
        3.2 全球种子贸易的发展及比较
        3.3 国内外种子规模企业发展与比较
        3.4 国内外新品种保护力度比较
        3.5 国内外种业科技投入方式和力度比较
第七章 结论、讨论
    1. 讨论
    2. 结论
        2.1 梳理出了种子科学发展的断代依据及阶段特点
        2.1.1 古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1.2 近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1.3 现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2 对国内外种子科学及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及评价比较
        2.2.1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评价与比较
        2.2.2 国内外种子产业发展评价与比较
    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9)着毛花卉种子的脱绒技术及聚乙二醇对脱绒种子损伤的修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脱绒毛处理
        1.2.2 硫酸处理后种子的发芽试验
        1.2.3 PEG-6000对脱绒花卉种子的处理
        1.2.4 PEG处理后种子的生理指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花卉种子脱绒毛的最佳硫酸处理浓度选择
    2.2 不同培养方式对脱绒种子发芽的影响
    2.3 PEG-6000浸泡后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2.4 PEG-6000处理对脱绒花卉种子外渗电导率的影响
    2.5 PEG-6000处理对CAT活性的影响
    2.6 PEG-6000处理对SOD活性的影响
    2.7 PEG-6000处理对MDA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两种花卉种子脱绒毛的最适硫酸浓度
    3.2 两种培养方式的比较
    3.3 PEG-6000处理对脱绒毛后种子的活力以及膜透性的影响
    3.4 PEG-6000处理对种子酶活性和过氧化产物等的影响

(10)湖北省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湖北省农业概况
    2.2 湖北省棉花生产现状
    2.3 三湖农场棉花生产概况
第三章 湖北省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户经济行为特点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3.2 经济效益对农户植棉的影响
    3.3 棉花科技推广对农户植棉的影响
    3.4 棉花产业化建设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第四章 稳定发展湖北省棉花生产的对策
    4.1 加快建立有效的棉花生产预警系统
    4.2 创新农业推广体系
    4.3 加快棉花产业化建设步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谈谈我国棉花种子脱绒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棉花小材料种子硫酸脱绒机[J]. 张金宝,王宝应,王园园,孙润润,晁毛妮,张新,宋伟锋,王清连. 中国棉花, 2019(08)
  • [2]1例特殊职业病诊断的思考[J]. 陈新,许玉玲.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7(02)
  • [3]一种小型棉种硫酸脱绒机[J]. 张金宝,孙润润,王宝应,王园园,晁毛妮,张新,李成奇,马亮. 中国棉花, 2016(10)
  • [4]一种小型棉种硫酸脱绒机[A]. 张金宝,孙润润,王宝应,王园园,晁毛妮,张新,李成奇,马亮. 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16年年会论文汇编, 2016
  • [5]棉花种子脱绒加工酸控系统设计[D]. 杨艳华.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6]国内外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体系比较[J]. 张万松,王春平,张爱民,郭香墨,张伟,智海剑,田保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1(05)
  • [7]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D]. 邵长勇.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8]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 成广雷.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6)
  • [9]着毛花卉种子的脱绒技术及聚乙二醇对脱绒种子损伤的修复作用[J]. 贾永华,王飞,孙伟,张文娥. 中国农学通报, 2005(10)
  • [10]湖北省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 周世寿.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浅谈我国棉籽脱毛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