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区养牛生产存在的几个问题

农区养牛生产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农区农户养牛生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陆夏媚[1](2021)在《上思县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思县是广西主要的玉米和甘蔗种植基地,农作物秸秆资源多,营养价值较高,当地养牛历史悠久,养牛氛围良好。若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转化为饲料喂养肉牛,发展种养结合模式,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思县水稻、玉米、甘蔗等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情况和肉牛养殖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现状分析。截止2020年底,该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全年可收集利用量为17.80万吨,饲料化利用率18.43%,所辖8个乡镇均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主要农作物秸秆,全县建立有1个秸秆收储加工利用点并已投入使用。截止2020年底,该县拥有肉牛养殖场(户)11309个,全年肉牛存栏量为3.24万头,出栏量为1.15万头,所辖8个乡镇均有发展肉牛养殖。目前,该县肉牛养殖模式中,农户散养模式占主体地位,秸秆饲料化的方式通常为农户采用到田地收集新鲜秸秆直接喂食或晒干切短后方式喂养肉牛,少数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建有小型青贮池。该县肉牛产业链结构主要表现为活牛经个体屠宰户屠宰后以热鲜肉形式进入农贸市场的形式。上思县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秸秆丰富但饲料化利用率低;二是饲养管理粗放,标准化程度不高;三是肉牛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本文结合上思县养牛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建设秸秆收储运加工体系,加快饲料加工业发展。二是推动肉牛生产专业化、组织化,推广标准化饲养方式,整合肉牛养殖模式,培育龙头企业。三是种养结合,打造产、加、销一体链,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经济产业,以肉牛屠宰加工为桥梁拓宽产业链。四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推广科学技术,加强秸秆养牛扶持力度,强化肉牛体制建设和市场监管。

艾美玲[2](2017)在《浅析宁陕县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宁陕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典型的山区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着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近年来全县立足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林下生态养殖发展畜牧业,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通过应运实地调研、查阅文献、对比分析的方法,简析了宁陕县畜牧业发展成绩、现状、优势及劣势,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宁陕县地处秦岭南坡,国土总面积3678km2,全县目前辖11个镇,80个村(社区),总人口7.40万人(年末常住人口7.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7万人)。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2%,草场面积广阔,有可利用草地面积6.53万hm2。全县畜牧资源的形成及其数量、品种、分布,都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发展生态畜牧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确合理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地指导畜牧生产,趋利避害,发挥优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受传统养殖观念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农户仍然存在着小农经济思想,长期以来没有把畜牧业当作主业来抓,全县以生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基础差,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小。自2005年以来,宁陕县把畜牧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经过几年发展,农民过去传统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养殖户的商品意识增强,基础条件、发展规模质量逐年增大提高。宁陕县发展畜牧业主要存在下列几方面问题:畜群结构不够合理,品种退化,生产性能差,商品率低;精饲料品种单一,青绿饲料供应不均,营养不全;基层畜牧兽医站设备简陋,资金缺乏,人员少,技术水平低。宁陕县是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核心水源地,不适宜发展规模化的畜禽养殖,根据这一特定的农业生态条件,为发挥地区优势,合理利用资源,全县应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畜牧业,主要发展策略:树立生态循环农业的思想,搞好农林牧渔结合;合理开发利用草场草坡,有计划的进行草场改良;扩大饲料生产,推广生态饲料加工技术;做好畜禽良种和先进技术推广工作;建设商品基地,打造特色畜产品;加强畜禽疫病的防治和检疫;搞好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宣传生态畜牧业,增强农民参与意识。

蒋磊[3](2016)在《农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行为及其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副产品,农作物秸秆含有较为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如果被随意丢弃,随着雨水、农田用水的浸泡和腐化,将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同时,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废弃物之一,秸秆如果被露天焚烧,将会同样造成环境损害、引发火灾、农田土壤破坏等不利影响。相反,如果对秸秆进行资源化处置,则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并避免秸秆废弃和焚烧所带来的危害。可见,秸秆具有“用则利,弃则废”的特性。在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双重压力的态势下,政府和各界学者对秸秆问题的关注愈加密切,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制度、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支持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秸秆资源化利用也成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农业和低碳农业的重要依赖路径,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和实现绿色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农户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主体之一,其对秸秆的处置行为直接关系到秸秆综合利用的成效。那么,农户作为政府政策层层下达之后的终端受体,在政府连年发文支持秸秆资源化的背景下,其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行为究竟如何,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以及是否存在优化空间,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相关理论,运用统计和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秸秆资源存量及其变动趋势进行了测算,梳理了秸秆资源化利用沿革,明确了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政策背景和发展方向;辨识了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认知和意愿状况,并从分散利用和集中利用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农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行为现状,以及影响农户认知、对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的影响因素和未能出售秸秆的原因;对比分析了种植大户与普通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异同,并对农户与政府及企业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最后基于前述分析结论和国外代表性国家的秸秆资源化利用特点、模式和经验,给出了有效提升我国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和优化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相关策略。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秸秆资源化利用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相伴产生的,大致经历了“启动推广”“巩固支持”和“提升增效”三个阶段依据政府政策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引导方向和技术发展进程,可以将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沿革大致分为“启动推广”“巩固支持”和“提升增效”三个阶段。从现有文件来看,政府对秸秆资源化利用问题的正式关注始于1996年,此后几乎连年发布有关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规制文件。在1996-2007年这一阶段,政府对秸秆问题的认识主要是环境问题,治理重点也在于秸秆禁烧,从而防止污染大气环境。2008-2013年,秸秆资源化利用进入“巩固支持”阶段,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秸秆禁烧工作的通知》《“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并开始强调技术的重要性。2014年之后,政府加强了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整理、集成和推广,对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越来越以追求效率为优先考虑。(2)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认知程度较低,但其利用意愿却较高,且受农户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认知的分析发现,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认知程度较低,还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的研究表明,79.03%的农户具有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说明绝大部分农户愿意对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进一步研究农户利用意愿的影响因素表明,农户具有村干部身份、种植规模越大、农户感知秸秆的价值越高、对秸秆利用能够保护环境的认可度越高、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认知程度越高,其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越强;农户年龄越大、家庭年收入越高,其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越低。(3)在秸秆禁烧背景下,农户逐渐对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具体的资源化利用方式主要受成本收益的影响对农户秸秆分散利用行为的研究表明,在秸秆禁烧的背景下,农户对秸秆的焚烧行为逐渐减少,转而对秸秆进行肥料化(秸秆直接还田)、饲料化(用作饲料)、能源化(用作燃料或制作沼气)、基质化(生产食用菌)和原料化(用作材料)利用。其中,对秸秆直接还田的农户最多,占76.91%,其它利用方式则相对较少。成本收益分析表明,农户之所以更多地对秸秆进行直接还田,是因为其它利用方式均涉及到秸秆的收集,由此产生的时间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较高且难以得到弥补。也正是由于这些成本的存在,农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意愿难以转变为行为。从效率上来看,直接还田并非最优的秸秆利用方式。因此,有必要对农户的分散利用行为进行优化,包括提高技术水平、从分散利用转向集中利用、实行补贴降低农户秸秆收集成本等。(4)大部分农户对于秸秆收集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持肯定态度,但农户的受偿额度和支付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自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对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的农户受偿标准及支付标准的分析发现,95.34%的农户愿意接受一定金额作为秸秆收集利用的补偿,且补偿金额的期望值为56.4359.19元/(月·户);72.46%的农户愿意为秸秆收集利用支付一定的金额,且支付金额的期望值为11.0715.28元/(月·户)。相较而言,农户平均受偿额度约为其平均支付水平的4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从农户受偿额度和支付水平的影响因素来看,农户的受偿额度主要受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农户的支付水平则受到种植规模、是否轮作、兼业类型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从影响因素的差异可以发现,农户的受偿标准较之支付标准有更大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这可能是由于农户存有接受更高补偿的心理,或者对秸秆收集利用的补偿缺乏认知。(5)农户极少对秸秆进行出售,其原因主要基于对秸秆供给、需求和交易成本3个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农户秸秆出售行为的研究表明,样本农户极少出售秸秆。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供给、需求以及交易成本等3个方面。在供给方面,由于存在秸秆收储运成本,农户拥有的秸秆难以形成有效供给;在需求方面,由于收储运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收集层面的自然风险,企业对秸秆的需求难以兑现为有效需求;在交易成本方面,违约风险的存在,容易导致企业建厂之前秸秆市场是买方市场、企业建成之后秸秆市场成为卖方市场,进而导致企业投资建厂的决策更为谨慎,对秸秆的有效需求也难以提升。因此,需要农户层面提供收储场地、企业层面承担运输成本、政府层面保障制度运行,三方的共同配合才有可能实现秸秆的集中利用,解决秸秆的收储运难题,形成秸秆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格局。(6)与普通农户类似,种植大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行为也以秸秆直接还田为主,并未显示出规模化经营在秸秆利用方面的优势通过对种植大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分析发现,种植大户对秸秆的价值、秸秆利用相关政策等方面的认知高于普通农户,但其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与普通农户并无差异。虽然与普通农户一样以秸秆还田为主,但几乎所有种植大户都选择对秸秆进行直接还田处理。尽管种植大户具有秸秆集中利用方面的优势,但由于秸秆需求的不足以及秸秆交易市场的缺失,种植大户几乎未对秸秆进行出售,反而不得不承担更多由秸秆直接还田导致的不利影响。这说明,现阶段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户层面的集中利用并不能优化农户对秸秆的分散利用行为,种植大户与普通农户在秸秆资源化利用中面临着同样的困境。(7)优化农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行为,构建完善的收储运体系以实现对秸秆的集中利用,必须各个主体共同配合优化当前农户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单从农户层面推进将难以实现,必须形成企业和农户共同协议的完善的收储运模式,并借助政府制度的力量来保障协议的执行,因此本文针对农户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博弈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农户与其他利益主体行为的两两博弈分析发现: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农户在进行决策和行动时,均以农户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次,就农户、政府、企业三方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和农户各自的目标函数或价值取向具有不一致性,加之各主体决策信息上的不对称,致使三方的动态博弈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风险,进而影响到了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有效运行。而通过求解三方博弈模型的均衡解,得到的启示是:三方只有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基础上付出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共赢的局面。最后,为提升我国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和优化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文章提出了:要加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确保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落到实处;提高秸秆禁烧政策的普适性,强化农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意识;加快秸秆农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提高农户的分散利用效率;完善财政补贴政策,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的收储体系;激励秸秆相关企业投资建厂,形成企业需求对接农户供给的市场化格局。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分析了秸秆收集利用的生态补偿问题。为治理秸秆焚烧、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效益,对相关主体进行补贴是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但是,有关秸秆收集利用的生态补偿问题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关注,尤其是没有基于受偿意愿(WTA)和补偿意愿(WTP)两种尺度的同时分析。秸秆收集是连接秸秆分散利用和集中利用的桥梁,也是秸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必要前提,本文同时对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的农户受偿标准及支付标准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农户对秸秆收集利用生态价值补偿标准更加真实的评判。(2)提出了以政府引导农户共建秸秆收储基地、以秸秆相关企业进驻运输为构架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制约秸秆由分散利用转为集中利用、影响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于秸秆收储运体系不完善,现有研究主要从收储运环节的成本收益角度分析秸秆收储运体系的构建机制,对机制背后的行为需求探讨不足,而且既有机制也亟待完善。本文认为,从保护性耕作及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的角度,存在收集秸秆的刚性需要。由此提出应由政府引导农户率先共建秸秆收储基地,再吸引企业进驻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构建秸秆收储运体系的一大尝试。(3)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通过对农户行为的分析,本研究获取了如下基本结论: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认知程度较低,但其利用意愿却较高;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主要受成本收益的影响,因此多以秸秆直接还田为主,从而避免了对秸秆收集的困惑;大部分农户对于秸秆收集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持肯定态度,种植大户与普通农户在秸秆资源化利用中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意愿及生态补偿标准受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农户感知特征和地区特征等方面的影响。上述研究结论对优化农户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博[4](2011)在《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利用24个微卫星座位多态性分析夏南牛和皮南牛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杂合度、平均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不同品种的优势等位基因和特有等位基因等。通过对皮南牛核心母牛群各年龄阶段体重、体尺指标测定,并对皮南牛体重、体尺性状建立回归模型,初步探讨皮南牛核心母牛群的生产性能。试验结果如下:1、根据体重(Y)与时间(t)的关系发现Bertalanffy方程拟合度最好,拟合的方程为:Y=505.644×(1-0.535×e-0.096t)32、根据体重(Y)与体高(X1)胸围(X2)体斜长(X3)坐骨宽(X4)管围(X5)的相关关系,利用SPSS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Y=-857.846+0.201X1+6.317X2-2.307X3+0.054X4+29.936X53、采用24个微卫星标记在2个群体中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1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8.75个等位基因。表明2个群体的多态性丰富。4、计算了等位基因频率,并以等位基因频率为基础计算出平均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8053、0.7780、5.82。结果显示2个群体的遗传变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所选位点均能提供较好的信息。5、找到2个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和特有等位基因,优势等位基因体现了群体的特种,而特有等位基因表明群体之间的差别。6、通过群体结构检测表明,所选用的24个位点在2个群体上大都处于哈代温伯格不平衡状态,经位点中性检后发现大多数位点不是中性位点。这可能与群体的数量、采样方式或选择、迁移、遗传漂零等有关。

沈广,陈幼春,刘强德,赵航[5](2008)在《中国肉牛产业的发展与挑战》文中研究说明肉牛业是繁殖系数低、生产环节多、产业链长、干扰因素多、牛肉及副产品产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生态效应好、关联产业产品众多的节粮型畜牧业。 1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历程中国有着悠久的养牛历史,牛一直作为传统的使役工具被代代相传。自1972年国务院做出解禁宰杀耕牛的规定公布以后,尤其是1983~1984年确定允许自由选购牛羊以后,我国养牛业开始由役

唐晔[6](2008)在《宋代养牛业》文中指出牛是封建社会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农耕之本,关系到国计民生,对社会影响很大,因而成为研究古代经济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牛的生产、流通、以及政府保护政策等三个角度来考察了宋代养牛业。宋代是中国古代养牛业一个高峰期。宋代养牛业主要是以一种依附于种植业的副业形式存在,同时在一些地区也存在大规模放牧形式。以副业形式存在的养牛业又可分为有两种典型的生产模式:集约化饲养和粗放式饲养。前一种以两浙等农业发达地区为代表:农户对牛呵护如子女。这种生产方式出现的背景是经济与人口的发展引起耕地大量开垦,大大缩小了用于放牧的的荒地;粗放型的饲养模式存在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以自然散养为主,其饲养精细程度远逊于前者。牛在各地都是最常见的家畜,但分布不均。南方地区养牛业较北方发达,经常向北方输出耕牛。福建、两广、两浙地区都是当时着名的产牛区;北宋时期又较南宋发达。宋代耕牛贸易比较发达。农户已普遍被卷入耕牛市场,耕牛的长途贩运已经很普遍,耕牛市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政府在耕牛贸易管理方面,对于国内采取鼓励措施,但对外贸易是则多有限制。耕牛出租在宋代是普遍现象,民间和政府都大量出租耕牛给缺牛农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户缺牛牛问题,但也应看到,其代价十分高昂。通过高额牛租,地主进一步加强了对佃农的在经济上的控制。由于天灾人祸不断,宋代耕牛供应一直较为紧张,因而政府对于耕牛问题极其重视,采取了贷款给农户用以买牛、减免牛税等一系列的措施来鼓励和保护农户养牛,同时立法严禁屠宰耕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许科朗[7](2007)在《涟源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缓慢、农业发展投资不足、结构雷同、布局分散等,特别是加入WTO后,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竞争加剧,中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优化产品品种和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中国农业的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肉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对有益健康的绿色食品需求量加大,而牛肉正属于绿色产品之一,可见,其发展的空间与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市场前景的广阔,必将给肉牛产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畜牧业经济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肉牛产业发展状况及产品市场情况;然后结合涟源市肉牛产业发展的背景,介绍了肉牛产业发展进程中主要的工作经验,包括选准一个品种、建好一个基地、扶持一个龙头等,并探讨了涟源市发展肉牛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最后分析了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首先加强组织引导,科学规划肉牛产业发展;然后,从生产环节入手,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肉牛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政府要加大对肉牛产业扶持力度,从科研到技术推广、从生产到市场体系建设、从屠宰加工到整个行业的监督与管理,各个环节都离不丌政府的支持;重要的是,为了解决农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应积极推进肉牛产业化经营模式。本文研究对涟源市肉牛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对丰富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也有一定意义。

师守堃[8](2007)在《牛肉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牛源问题》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牛肉生产仍处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过渡期,牛肉生产的基础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是,在转型进程中出现的牛源丰富、

师守堃[9](2007)在《牛肉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牛源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多方资料判断,当前我国牛肉生产仍处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过渡期内。肉牛产业转型的早期完成标志之一是养牛目的由役用转向肉用。耕牛退役致使我国牛肉生产每5年的增长率出现明显变化,耕牛大批退役开始之初的1970年时此项指标还不足18%,到1975年时已达到接

师守堃[10](2007)在《牛肉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牛源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多方资料判断,当前我国牛肉生产仍处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过渡期内。肉牛产业转型的早期完成标志之一是养牛目的由役用转向肉用。耕牛退役致使我国牛肉生产每5年的增长率出现明显变化,耕牛大批退役开始之初的1970年时此项指标还不足18%,到1975年时已达到接近37%的高速增长,

二、农区农户养牛生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区农户养牛生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上思县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秸秆
        2.1.2 秸秆饲料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秸秆综合利用理论
        2.2.2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第三章 上思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3.1 上思县基本概况
        3.1.1 自然资源条件优越
        3.1.2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3.2 上思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
        3.2.1 上思县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3.2.2 上思县养牛业发展情况
第四章 上思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秸秆丰富但饲料化利用率低
        4.1.1 秸秆饲料技术推广不足
        4.1.2 种植条件和养殖方式的制约
        4.1.3 收集储运加工体系不健全
    4.2 饲养管理粗放,标准化程度不高
        4.2.1 饲养方式落后,管理粗放
        4.2.2 规模化生产水平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4.3 肉牛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
        4.3.1 种养分离较明显
        4.3.2 缺乏屠宰深加工企业
    4.4 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五章 推进上思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应用的对策
    5.1 加强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
        5.1.1 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
        5.1.2 建设秸秆收储运加工体系,加快饲料加工业发展
    5.2 推动肉牛生产专业化、组织化
        5.2.1 推广标准化饲养方式
        5.2.2 整合肉牛养殖模式,培育龙头企业
    5.3 种养结合,打造产、加、销一体链
        5.3.1 打造种养结合循环经济产业
        5.3.2 以肉牛屠宰加工为桥梁拓宽产业链
    5.4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5.4.1 加大力度推广科学技术
        5.4.2 加强秸秆养牛扶持力度
        5.4.3 强化肉牛体制建设和市场监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浅析宁陕县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生态畜牧业的涵义
        1.2 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1.3 世界生态畜牧业的生产模式
    第二章 宁陕县基本概况与经济产业发展
        2.1 地理地貌
        2.2 自然资源
        2.3 经济发展
        2.4 特色优势产业
        2.5 畜牧饲草饲料资源
调查研究
    第三章 调查目的、意义和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3.3 调查范围
        3.4 国内外进展情况
        3.5 研究方法
        3.6 预期结果
    第四章 宁陕县畜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4.1 宁陕县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概况
        4.2 宁陕县畜牧业生产现状
        4.3 宁陕县畜牧业发展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第五章 宁陕县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5.1 宁陕县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5.2 宁陕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5.3 宁陕县畜牧业的发展途径
        5.4 宁陕县畜牧业发展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农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行为及其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秸秆焚烧废弃的危害
        1.3.2 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潜力估算
        1.3.3 秸秆资源化利用路径研究
        1.3.4 农户对秸秆的处置行为研究
        1.3.5 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政策研究
        1.3.6 研究进展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5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5.1 理论基础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秸秆资源量测算及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沿革
    2.1 秸秆的概念和种类
    2.2 秸秆资源量测算
        2.2.1 测算方法
        2.2.2 全国秸秆资源量的测算
        2.2.3 全国秸秆资源的区域分布
        2.2.4 调查区域(湖北、安徽、山东三省)的秸秆资源量
        2.2.5 讨论
    2.3 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的沿革
        2.3.1 启动推广阶段(1996-2007 年)
        2.3.2 巩固支持阶段(2008-2013 年)
        2.3.3 提升增效阶段(2014 年至今)
        2.3.4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认知和意愿分析
    3.1 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3.1.1 数据来源
        3.1.2 样本基本特征
    3.2 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认知分析
        3.2.1 农户对秸秆价值的认知
        3.2.2 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价值的认知
        3.2.3 农户对秸秆焚烧影响的认知
        3.2.4 农户对秸秆利用相关政策的认知
    3.3 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意愿分析
        3.3.1 农户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
        3.3.2 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对秸秆的分散利用行为分析
    4.1 农户对秸秆的焚烧行为现状
    4.2 农户对秸秆的分散利用行为现状
        4.2.1 农户对秸秆的肥料化利用行为现状
        4.2.2 农户对秸秆的能源化利用行为现状
        4.2.3 农户对秸秆的饲料化利用行为现状
        4.2.4 农户对秸秆的基质化利用行为现状
        4.2.5 农户对秸秆的原料化利用行为现状
        4.2.6 讨论
    4.3 农户对秸秆分散利用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
        4.3.1 基本假定
        4.3.2 成本收益分析
        4.3.3 样本农户实际行为分析
        4.3.4 讨论
    4.4 秸秆收集利用的生态补偿研究
        4.4.1 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提出的缘由
        4.4.2 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的农户受偿标准研究
        4.4.3 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的农户支付标准研究
        4.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对秸秆的集中利用行为分析
    5.1 农户对秸秆的出售行为现状
    5.2 农户未出售秸秆的原因分析
        5.2.1 秸秆供给方面的原因
        5.2.2 秸秆需求方面的原因
        5.2.3 交易成本的影响
        5.2.4 小结
    5.3 种植大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行为分析
        5.3.1 种植大户基本情况
        5.3.2 种植大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认知分析
        5.3.3 种植大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意愿分析
        5.3.4 种植大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行为分析
        5.3.5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相关主体的博弈行为分析
    6.1 农户与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博弈行为分析的意义
    6.2 农户与农户的博弈行为分析
    6.3 农户与政府的博弈行为分析
    6.4 农户与企业的博弈行为分析
    6.5 农户与政府以及企业的三方博弈分析
        6.5.1 三方博弈模型构建
        6.5.2 三方动态博弈模型的均衡解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优化策略
    7.1 国外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经验与借鉴
        7.1.1 美国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状况及经验
        7.1.2 欧盟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状况及经验总结
        7.1.3 日本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状况及经验
        7.1.4 其他国家秸秆资源化利用状况及经验
        7.1.5 国外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经验启示
    7.2 优化我国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策略
        7.2.1 加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确保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落到实处
        7.2.2 提高秸秆禁烧政策的普适性,强化农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意识
        7.2.3 加快秸秆农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提高农户的分散利用效率
        7.2.4 完善财政补贴政策,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
        7.2.5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的收储体系
        7.2.6 激励秸秆相关企业投资建厂,形成企业需求对接农户供给的市场化格局
    7.3 本章小节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夏南牛和皮南牛的概况
        1.1 夏南牛
        1.2 皮南牛
    2 畜禽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意义
        2.1 家畜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2.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3 微卫星DNA 标记
        3.1 微卫星DNA 的含义及其分布
        3.2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及其遗传特点
        3.3 微卫星标记的特性
        3.4 微卫星标记在肉牛上的研究进展
    4 动物生长模型的研究
        4.1 生长模型的含义
        4.2 动物生长曲线模型的种类及特点
        4.3 生长曲线的作用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皮南牛核心群母牛生长曲线的拟合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拟合曲线方程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Logistic、Gompertz、Von Bertalanfy 方程的参数估计
        2.2 参数的标准误和置信区间估计
    3 讨论和结论
第四章 皮南牛核心母牛群体尺性状回归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性状的表型统计量
        2.2 表型相关分析
        2.3 通径分析
        2.4 表型相关系数的剖分
        2.5 最优回归模型的建立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夏南牛、皮南牛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DNA 标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试剂与溶液的配制
        1.4 基因组DNA 的提取
        1.5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牛基因组DNA 琼脂糖检测
        2.2 PCR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2.3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2.4 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及其基因频率
        2.5 群体内遗传变异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取样及样本数量的问题
        3.2 关于微卫星位点选取的问题
        3.3 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关于DNA 提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5 关于 PCR 扩增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3.6 对凝胶电泳的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3.7 关于凝胶电泳染色的几个问题
        3.8 关于“影子带”问题
        3.9 关于基因型判读的问题
        3.10 关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 全文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6)宋代养牛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代牛畜养殖业
    第一节 畜力农具在宋代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 牛的饲养方式
    第三节 对宋代养牛业的评价
第二章 耕牛的流通
    第一节 牛的买卖市场
    第二节 耕牛租赁市场
第三章 宋代对农户养牛的扶持及耕牛保护政策
    第一节 政府鼓励扶持农户养牛的措施
    第二节 政府保护耕牛的政策
    第三节 对宋政府"耕牛政策"的评价
结语
参考书目

(7)涟源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研究方法与内容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肉牛产业发展状况及产品市场分析
    1 国内外肉牛产业发展状况
        1.1 国内肉牛产业发展特点
        1.1.1 发展速度快
        1.1.2 区域相对集中
        1.1.3 规模化饲养水平稳步提高
        1.1.4 牛肉价格继续走高,产销区价格差距扩大
        1.2 国外肉牛产业发展特点
        1.2.1 完善的肉牛繁育体系
        1.2.2 现代生物技术在养牛业中不断得到应用
        1.2.3 经营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科学化
        1.2.4 育肥方式更加科学
    2 肉牛市场前景分析
        2.1 国内牛肉消费总量潜力巨大,对高档牛肉需求旺盛
        2.1.1 国内牛肉消费量不断增加
        2.1.2 国内对优质高档牛肉需求旺盛
        2.1.3 国内牛肉贸易稳中有升
        2.2 国外牛肉需求总量不断增加
        2.2.1 世界牛肉的消费不断增长
        2.2.2 世界牛肉贸易相对稳定
        2.3 牛肉价格将进一步升高
        2.4 肉牛副产品开发及生化制品市场前景看好
第三章 涟源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有利条件
    1 涟源市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1.2 自然资源状况
        1.3 社会经济状况
        1.4 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2 涟源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经验
        2.1 产业现状
        2.2 发展肉牛产业的主要经验
        2.2.1 选准一个品种
        2.2.2 建好一个基地
        2.2.3 扶持一个龙头
        2.2.4 致富一方农民
    3 涟源市肉牛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1 政策环境
        3.2 资源优势
        3.3 市场优势
        3.4 科研开发能力
        3.5 基础设施条件
第四章 涟源市肉牛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涟源市肉牛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肉牛种质总体水平差,个体生产力水平低
        1.2 饲养粗放,管理技术落后
        1.3 资金投入不足,动摇了肉牛产业发展基础
        1.4 观念滞后,养牛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还未深入人心
第五章 快速稳健推进涟源市肉牛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加强组织引导,科学规划肉牛产业发展
    2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肉牛业的科技含量
        2.1 树立以科技为先导的意识,加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2.2 实行科学繁育,加强品种改良
        2.3 改良牧草,开发秸杆资源
        2.4 改变传统饲喂方式,大力推广青贮及氨化等科学饲喂技术
        2.5 加强肉牛疫病防治工作
        2.6 采用先进标准,提高优质肉牛屠宰加工的科技含量
    3 正确处理政府与肉牛养殖主体之间的关系
        3.1 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和市场弥补功能
        3.2 加大对肉牛业资金扶持力度
        3.3 加强肉牛产业的监督与管理
        3.4 完善肉牛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4 实施产业化经营,加速肉牛产业发展进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牛肉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牛源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肉牛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从资源有限角度看牛源问题。
    2. 从资源浪费角度看牛源问题。
二、促进牛源生产发展的思路
    1. 要认清看准牛源生产的特点。
    2. 要认清找准基础产业链的软肋。
三、促进牛源生产发展的可行措施
    1. 坚持因地制宜, 在
    2. 要充分重视小规模分散养殖的牛源生产。
    3. 要在有条件的地区
    4. 政府要加大对副业
    5. 地方政府要逐步将
    6. 要在政府相关部门

四、农区农户养牛生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思县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对策研究[D]. 陆夏媚. 广西大学, 2021(12)
  • [2]浅析宁陕县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策略[D]. 艾美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3]农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行为及其优化策略研究[D]. 蒋磊.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 [4]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D]. 刘博. 河南农业大学, 2011(06)
  • [5]中国肉牛产业的发展与挑战[A]. 沈广,陈幼春,刘强德,赵航. 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08
  • [6]宋代养牛业[D]. 唐晔. 河北大学, 2008(S1)
  • [7]涟源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许科朗.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
  • [8]牛肉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牛源问题[J]. 师守堃. 中国牧业通讯, 2007(16)
  • [9]牛肉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牛源问题[J]. 师守堃. 北方牧业, 2007(14)
  • [10]牛肉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牛源问题[A]. 师守堃. 第二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07

标签:;  ;  ;  ;  ;  

农区养牛生产存在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