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元年的热点在哪里?

新世纪元年的热点在哪里?

一、新世纪首年热点何处寻?(论文文献综述)

任聪颖[1](2015)在《湖上常留处士风 ——晚清民初的西湖隐逸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湖隐逸精神是西湖文化多元内涵的重要一端,从唐宋至清代发展不辍。逮及晚清民初,由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等缘故,此精神与前代相比产生较多新变。本文即以此为论题,结合西湖山水志书、与西湖相关者的诗文别集等材料,试图绘出这一历史阶段西湖隐逸文学发展的轨迹,深味西湖隐士的文化心灵,既而解决隐逸文化与社会转型、传统消亡的关系等问题。文学文本是论述的依托,文化考量则是论文的主题。论文分四章。第一章叙述在太平军攻夺杭州对西湖士人隐居场域的破坏及隐士对战乱的回应,隐士诗词中对乱离的书写蕴含着文化忧患意识。这是西湖文化从丧乱走向复振的时代背景,也为下文西湖隐士的文化功业张本。第二章主要通过丁申、丁丙文澜补阙和薛时雨、俞樾讲学传道等史实来凸显怀抱隐逸理想的士人对战后西湖文化恢复的重要意义,隐士结社之风的兴盛也推动了西湖文化的复苏。当湖山风物恢复旧观后,他乡、异族的诗人来此游赏,受到隐逸精神的影响而萌生隐遁之志。第三章即以此为主题,并附及北京诗人胡俊章编辑《西湖诗录》等内容,由此可见异乡隐士对西湖文学的贡献。辛亥革命后,杭州隐逸文化的中心有从西湖转向西溪的趋势。第四章以遗民诗人在西湖、西溪的文化活动为研究重点,将陈三立、周庆云作为研究个案讨论遗民守护文化命脉的意义,兼及西湖隐逸传统对新文化运动的回应。晚清民初的湖山隐者作为守护西湖传统的主体,其身份尤须辨明。是否具有隐居的动机与隐居的事实是判断的关键。文中与西湖有关的某些士人一般不被视为隐士,是由于其心迹没有得到足够的体认。本文通过诗文对其隐居的志行作了详细的考察,向其心灵世界的开掘亦是颇为深入的。

窦锋昌[2](2013)在《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研究 ——以《广州日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报业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报纸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市场压力不断传导到报纸的内容生产领域。世界范围内的报业纷纷启动基于新闻生产内容的改革,从消息来源到采访写作、再到版面编辑、直至新闻发布的生产全流程产生了巨大变化,希望重塑网络时代传统新闻业的操作常规。基于此背景,本文主要以广州日报为例探索网络时代报纸新闻生产方式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革,并建构网络时代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下:网络时代,报纸新闻生产流程如何趋向开放式生产格局?开放式生产之下,新闻生产的四重逻辑如何发挥掣肘与互动作用?在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学理论又该做出怎样的调适?在理论框架上,文章采用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把重点放在当下报纸新闻生产全流程的剖析上,考察新闻生产过程与组织内外部社会控制因素之间的掣肘与互动关系。同时,由于本研究聚焦于编辑部这个独特空间,会引入编辑部职业场控制的核心概念。新闻工作常规是决定新闻报道面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透视新媒体技术逻辑如何渗透到报纸新闻生产流程的集中体现。本文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网络时代报纸新闻工作常规的嬗变。文章先对广州日报的时政新闻操作常规、编辑常规以及专业新闻生产的变化做一个厚重描述,这些涵盖了广州日报新闻生产的主要领域,随后又聚焦新媒体逻辑对新闻生产内容平台、组织架构产生的影响和需求。报纸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了一套稳固的话语体系——在缜密的生产规范指引下设置公众议程,影响舆论进程,并在相对封闭的精英式的新闻生产系统中,主导着新闻定义的大权,属于“闭合式新闻生产”,但进入网络时代以后,这一切都变了,这种变化“静悄悄但强有力”,一种全新的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正在形成中。在第六章中,笔者总结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机制。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具有消息源开放化、多元化,新闻采写编社会协作化、网友多路径介入新闻文本,新闻效果开放化,报纸新闻传播半径也无限延伸等多重面相。开放式新闻生产打破了传统报纸“内部循环”、“以我为主”的生产模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传播路径、面相、特点。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比较了报纸新闻生产的传统模式与开放式生产模式的差异。同时,开放式新闻生产也有其固有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维度,新闻的主观性增强、虚假新闻产生的可能性增大、独家新闻减少、宣传管制强化。与此同时,记者的身份认同感出现危机。这些缺陷和危机来自于新闻生产四重逻辑的相互牵引和制约,特别是其中的宣传逻辑所发挥的负向作用尤为值得重视,在全链条开放的新闻生产中,宣传逻辑成为了限制开放式生产的一个主要角色。要突破这些限制,需要报纸在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最后,论文试图在模式总结的基础之上关照传统新闻学理论与传统新闻业的基本问题,对于新闻的定义、新闻从业者角色定位、新闻专业主义问题进行深化研究。笔者认为在开放式新闻生产体系下,专业机构需要流程再造,重构体系内采编关系,还要囊括专业机构外部拥有庞大社会信息节点的网络体系。同时,新媒体语境下,报纸新闻生产所呈现的多元化主体、社会化流程、多样化形态,也拓展了传统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甚至在如何对新闻进行再定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赵晓岚[3](2001)在《姜夔与南宋文化》文中指出本文是古代文学与文艺学、文化学的综合研究,由个案推及时代,是微观推及宏观的论析。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编,共七章,四十万字。 上编论述姜夔的文艺思想与学术成因。第一章分别从姜夔的诗论、书论、乐论以及词作观来探讨姜夔的文艺思想。文中指出姜夔诗论的文学背景,论述其中出入于江西诗派的轨迹,尤重在其讲法而又不为法拘的创新精神以及对自然高妙的追求,就气象、体面、血脉、韵度与涵养,论其对诗的要素与诗人之要求的思想,又从“四种高妙”说论其诗歌意境论,姜夔诗论中尚有体性与源流论和创作论,文中皆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姜夔书论的最大特点是从道德批评转为美学批评,《续书谱》对魏晋风度的向往与对唐人平正之失的批判亦与其诗论的取向一致,都重在发扬个性,归于自然,而其对书法审美价值的肯定和强调在书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乐论则集中表现了姜夔重中和之美的儒家礼乐观,文中对其“和”的思想作了时代与文化背景的分析,且结合其创作实践证其对“和”的追求。姜夔虽没有词论留下,但前人多以其诗论作词论,本文亦从此角度作了一番“无中生有”的探视,此外,对其追求高雅格调及对倚声填词的突破也有论析。第二章分别从南宋文化环境的雅化趋势、宋学的特点与精神、白石文艺观的宋学影响、白石与朱熹文艺思想的对照等方面,探讨其文艺思想的文化背景及学术成因,文中注意到雅文化对姜夔创作的影响,特别强调了宋学的融铸佛老、疑古精神、心性修养在姜夔文艺思想中的印迹。因姜夔曾受知于朱熹,文中分析了姜夔文艺思想上的涵养、为学、气象、观世与观人、诗教观、复古与尚雅、自然与平淡、主虚静、求平淡诸说所受到的朱学之影响。 中编主要论述姜夔的文艺创作。第三章论姜夔的词,在内容方面,分析其爱国词、抒怀词、恋情词、咏物词的独特面貌,对过去评论中无视其词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发覆之见;对其词中的身世之感、不遇之叹、奔走江湖却又守贫守节,对其恋情词的缘起和词人的无奈,均作了“同情之了解”,并肯定其意义;对其咏物词的政治寄托和感情寄托均有发掘。在艺术方面,从姜夔词继承与革新以及后人对姜夔词的接受,论述了姜夔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尤其从宋词的“变”与“通”肯定了姜夔词在豪放、婉约之外别树一帜的贡献,并从艺术心灵的角度分析了姜夔词“清空”、“骚雅”的艺术风貌。第四章论姜夔的诗,确定其诗歌分期,分别从内容上论其关怀现实之作、言志不遇之作、江湖之作及酬赠之作,结合其诗论思想,较全面地分析了姜菱诗的艺术渊源与特点。第五章论姜菱的音乐创作,文章首次从雅乐创作和俗乐《歌曲》两方面综合研究姜菱音乐作品的特点,尤其从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角度,对其《歌曲》以及文学界尚少人问津的《饶歌》与《越九歌》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 下编论姜菱在南宋文化中的定位。第六章探讨南宋的政治文化和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姜蔓的关系。文中提出宋代文化可作北、南之分的观点,此在学术界为原创性见解,文中作了深入论证,并指出正是南宋独特的政治文化影响了姜萄的人生道路。第七章论江湖文化与姜蔓的人格精神,由江湖诗派而提出“江湖文化”的新概念,并视为南宋文化的一个新品种,文中描述了从先秦到北宋关于江湖、隐逸与“中隐”的发展,分析了南宋江湖文化的成因及特点,在对比之中强调了姜蔓独立不羁、清高不屈的人格精神;同时,就姜菱“晋宋人物”的含义、封建社会后期士大夫主流文化及“文化人格”提出了新的看法。 结语部分谈姜菱人生矛盾与生活道路给予我们的历史启迪,认为姜蔓以其独特的经历,开创了有异于中国传统士大夫“仕”、“隐”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并以其富有魁力的人格精神,成为了士大夫的人生典范。

吕立新[4](2001)在《新世纪首年热点何处寻?》文中认为 热点问题分析一、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主要障碍表现为:其一,市场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我国股票总市值和流通市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规模也很有限,证券化率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比例尚不足5%,且水平有待提高,绝大多数是资金量不大的个人投资者,抗风险能力弱。其二,我国证券经营机构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券商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数量少、规模小、业务雷同、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

二、新世纪首年热点何处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首年热点何处寻?(论文提纲范文)

(1)湖上常留处士风 ——晚清民初的西湖隐逸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西湖隐逸精神的源头
        (一) “湖山小隐”林和靖
        (二) “大隐”与“中隐”之辨
    二、西湖隐逸精神的流变
    三、有关西湖隐士之文献及研究综述
        (一) 撰写论文所依托的文献之简述
        (二) 隐士文化之研究综述
        (三) 近代西湖文化研究综述
第一章 庚辛之变中西湖隐士的抉择及对乱离的书写
    一、乱离时代的湖山隐者:以蒋坦、魏谦升为例
    二、亦官亦隐者的抉择:以江湜、戴熙为例
    三、西湖隐士的战乱书写
        (一) 围城惨祸的历史记忆
        (二) 湖山风物与文化之殇
        (三) 战后风俗之异变
        (四) 湖山“原罪”之说
        (五) 文化生命之挺立
    小结
第二章 西湖隐士与庚辛之变后的西湖文化重建
    一、丁申、丁丙对西湖文献复兴之贡献
        (一) 丁氏昆仲的隐逸情怀
        (二) 丁氏昆仲与文澜阁
        (三) 丁氏昆仲的高隐理想与文化功绩在绘画中的投射
        (四) 丁氏昆仲对乡邦文献之整理
    二、薛时雨、俞樾与西湖书院文化之盛衰
        (一) 薛时雨对西湖文化之珍护与栖隐湖山之想望
        (二) 俞樾在诂经精舍安顿文化生命
        (三) 俞樾泛湖游山的隐逸生活与隐士身份之辨
        (四) 俞樾文化生命之魅力及其守护传统之努力
        (五) 俞樾隐遁之地与文化理想的双重危机
    三、西湖结社文化的复兴
        (一) 湖舫吟社
        (二) 西泠吟社 附湖舫、皋园修禊会
        (三) 铁花吟社 附杭州驻防营结社之风的兴盛
        (四) 吟社核心成员的隐逸情怀:以秦缃业、吴兆麟为例
    小结
第三章 他乡异族之士向西湖隐逸精神的归化
    一、彭玉麟对西湖隐逸文化的认同
        (一)从中兴名将到西湖隐士——彭玉麟身份的转变
        (二)小灭洲对小蓬莱——彭玉麟与俞樾文化心灵的投契
        (三)前身许我是林逋——彭玉解的梅花之咏
    二、李桓仕隐之心迹
        (一) 李桓与曾国藩的政治恩怨
        (二) 西湖隐逸精神对李桓心性的洗练
        (三) 略述李桓的文化功业
    三、少数民族诗人的隐逸理想与西湖文化
        (一) 三多仕宦人生中的隐逸情结
        (二) 宗室诗人宝廷与西湖的诗词情缘
    四、胡俊章与《西湖诗录》
    小结
第四章 民国初年西湖文化遗民在乱局中的坚守
    一、民初西湖遗民诗人群落的建构与成形
    二、陈三立的遗民心态与西湖文化精神
        (一) 陈三立西湖诗在其隐逸人生中承先启后的意义
        (二) 朱舜水遗民精神的隔代投射
        (三) 古樟幽独之坚节与遗民精神相通
        (四) 隐遁西湖时期散原诗心的平静与激越
    三、儒商周庆云的隐逸理想及对西湖文化的贡献
        (一) 周庆云的遗民立场与隐逸情怀 兼论灵峰补梅事
        (二) 民国纪元后周庆云对西湖文化的功绩
        (三) 略论周庆云的评价问题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西湖纪游诗
附录二:南湖吟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研究 ——以《广州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媒体用户快速增长
        1.1.2 网络媒介进入Web 2.0阶段
        1.1.3 报纸新闻生产发生变革
    1.2 核心问题
        1.2.1 个案选择缘由
        1.2.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文献综述
        1.3.1 新旧媒体融合研究
        1.3.2 报纸新闻生产研究
        1.3.3 新闻生产方式变革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
        1.4.2 “深度访谈”法
        1.4.3 参与式观察法
    1.5 理论突破:“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构建
        1.5.1 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提出
        1.5.2 新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
        1.5.3 研究计划
2 发现常规:时政新闻生产从“闭合”到“开放”
    2.1 跑线记者:网络时代的工作常规
        2.1.1 新闻线索获取方式的开放化
        2.1.2 新闻采访方式的“开放化”
        2.1.3 新闻写作方式的“开放化”
    2.2 报料记者:记者工作常规嬗变研究
        2.2.1 新闻线索来源推倒“专业围墙”
        2.2.2 网络报料下的选题呈现新特点
        2.2.3 网络报料提供“价值性参考”
        2.2.4 三个维度透视报料新闻文本
    2.3 网闻记者:新闻生产过程梳理
        2.3.1 网闻版的消息来源分析
        2.3.2 网闻选题确定的基本原则
        2.3.3 网闻采访中的便利与陷阱
        2.3.4 网闻写作要警惕新型“大词”
        小结:网络新闻生产的常规变化
    2.4 深度记者:新的困境与出路
        2.4.1 网络为深度报道提供无限可能性
        2.4.2 新局面下深度报道的三重困境
        2.4.3 网络情境下深度报道突围路径
    2.5 评论生产:新情境下的流程开放
        2.5.1 新情境下的广日评论操作
        2.5.2 报纸新闻生产中“观点纸”抬头
        2.5.3 网络拉近评论员与新闻现场的距离
        2.5.4 评论生产寻求两舆论场的平衡
        小结:网络时代评论生产的新趋势
3 编辑与版面:重塑网络时代的编辑常规
    3.1 报纸新生态与编辑新思路:从厚报到优报
        3.1.1 优报的“两重坐标系”
        3.1.2 优报的形式与内容
        3.1.3 优报对网络语言的取舍标度
    3.2 网络时代报纸版面的简洁化趋向
        3.2.1 版面形式服务于新闻内容生产
        3.2.2 克制“版面创作冲动”
        3.2.3 “报纸是用来阅读,而不是观看的
    3.3 “浅阅读+专题”,两种编辑原则的协调
        3.3.1 “浅阅读+专题”的含义
        3.3.2 艺术化生产方式的平静回归
        3.3.3 报纸开张小型化或者瘦型化
    3.4 报纸新闻编排借鉴网络设计元素
        3.4.1 “导读与索引”引领新时代报纸“变脸”
        3.4.2 借鉴网络新闻编排的特点
        3.4.3 “导读与索引”版的操作原则
    3.5 “第一纸”与“身边纸”的理念与实践
        3.5.1 新媒体冲击与“第一纸”诞生
        3.5.2 “身边新闻纸”的本地化理念
4 专业新闻:由平面到平台的嬗变
    4.1 网络时代的专版新闻生产
        4.1.1 分众化传播与专版的定位
        4.1.2 从平面到平台,从专版到周刊
        4.1.3 专业定位:行业的观察家,消费的金手指
        4.1.4 直接挑战网络的二维码尝试
    4.2 网络时代的娱乐新闻生产
        4.2.1 网络时代与娱乐新闻生产的嬗变
        4.2.2 娱乐新闻的编辑思路调整
        4.2.3 新媒体业态与娱乐新闻走向
    小结:报纸专业新闻向杂志化转型
5 机构重组与平台搭建:开放式新闻生产的运转框架
    5.1 国外报纸编辑部改造的一般共性
        5.1.1 编辑部重心向数字媒体平台靠拢
        5.1.2 七天24小时全天候的新闻操作机制
        5.1.3 新闻与技术的融合渗透于编辑部每个角落
        5.1.4 编辑部改造以数字化媒体为战略重点
    5.2 国内报纸在编辑部改造方面的三种模式
        5.2.1 小型通讯社模式的“全媒体采编系统”
        5.2.2 一报一网,一个编辑部两个发布终端
        5.2.3 结对运行,跨媒体联动,打破介质界限
    5.3 搭建多重数字化发布平台
        5.3.1 官方微博与官方网站
        5.3.2 报纸与网站的互动与互导
        5.3.3 新闻生产需更多数字化平台
        5.3.4 地铁报与社区报,报纸对抗网络的分众平台
6 模式再造: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建构
    6.1 技术逻辑视角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切换
        6.1.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发展
        6.1.2 新模式形成的一般过程
        6.1.3 两种新闻生产模式
    6.2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传播路径
        6.2.1 线索来源丰富,网络线索引发新闻事件
        6.2.2 传统媒体与网络互动,推动议程设置
        6.2.3 网络热点事件呈现出全新传播特点
    6.3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六个面相
        6.3.1 新闻线索来源的“开放化”
        6.3.2 新闻采访的“开放化”
        6.3.3 新闻事件演变的“开放化”
        6.3.4 新闻写作的“开放化”
        6.3.5 新闻传播效果的“开放化”
        6.3.6 新闻发布平台的“开放化”
7 “结构性制约”:新闻四重逻辑下的开放式新闻生产
    7.1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四个缺陷
        7.1.1 新闻的主观性和个人性显现
        7.1.2 虚假新闻产生的可能性增加
        7.1.3 独家新闻减少,新闻渐趋同质化
        7.1.4 制度性控制加强,舆论空间缩窄
    7.2 报业危机与记者身份认同危机
        7.2.1 中国报业危机:四个特殊因素的制约
        7.2.2 职业焦虑:生存压力与本领焦虑
        7.2.3 “阉割”话语:监管收紧记者心理压抑
        7.2.4 “为谁说话”:党报记者身份认同危机
    7.3 新闻四重逻辑视角下的模式之困
        7.3.1 新闻生产“四重逻辑”分析
        7.3.2 “四重逻辑”共同制约新闻生产开放体系
        7.3.3 开放式生产与新闻职业场控制
8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突围路径
    8.1 开放式生产与公共利益的维护
        8.1.1 公共利益是新闻业不可退守的底线
        8.1.2 开放式生产模式对于公共利益的维护
    8.2 新情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再塑
        8.2.1 网络环境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8.2.2 新媒体为专业新闻生产提供新平台
        8.2.3 媒体记者的生存之道在于专业素养
    8.3 全环节改造新闻生产流程
        8.3.1 构建全新的新闻源监控网络
        8.3.2 记者要做信息的结点而非终端采集者
        8.3.3 专业采编重心转向求证和调查
        8.3.4 倾注全力强化本地新闻报道
        8.3.5 生产有品质有品牌的新闻
9 结语:开放式新闻生产下的新闻学理论
    9.1 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理论价值
        9.1.1 五种主要模式的概括
        9.1.2 五种模式的同与不同
        9.1.3 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解释力
    9.2 新闻再定义
        9.2.1 新闻内置话语权的均衡化
        9.2.2 新闻内含传受关系节点化
        9.2.3 新闻定义表达内涵延展
    9.3 留待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后记

(3)姜夔与南宋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上编 姜夔的文艺思想及学术成因
    第一章 姜夔的文艺思想
        第一节 姜夔的诗论
        一 诗论的文学背景
        二 诗论的独创意义
        三 诗论的江西色彩与突破
        四 诗之要素与对诗人之要求
        五 意境论
        六 体性与源流
        七 创作论
        第二节 姜夔的书论
        一 从道德批评转为美学批评
        二 从崇尚唐人变成上追魏晋
        三 发扬个性,归于自然
        四 书体 技法 源流
        第三节 姜夔的乐论
        一 《大乐议》的音乐思想
        二 《歌曲》的音乐思想
        第四节 姜夔的词作观
        一 以词陶写寂寞
        二 高格雅调的追求
        三 倚声填词的突破
        四 《诗说》与词论
    第二章 姜夔文艺思想的文化背景与学术成因
        第一节 南宋文化环境的雅化趋势
        一 物质文化的雅化
        二 精神生活的雅化
        三 词人雅趣的发展
        第二节 宋学的特点与精神
        一 宋学的发展
        二 融铸佛老
        三 疑古精神
        四 心性修养
        第三节 姜夔文艺观的宋学影响
        一 “中和”观
        二 “涵养”论和疑古精神
        第四节 姜夔与朱熹
        一 涵养 为学 气象
        二 观世与观人
        三 诗教观
        四 复古与尚雅
        五 主虚静
        六 尚自然与重法度
        七 求平淡
中编 姜夔的文艺创作
    第三章 姜夔的词
        第一节 姜夔词的淑世情怀
        一 伤时念乱的黍离之悲
        二 对偏安现实的不满
        三 对北伐胜利的期许
        第二节 姜夔词的身世之感
        一 对晋宋风度向往而不得的矛盾
        二 奔走江湖的无奈
        三 人生迟暮之悲
        四 守贫守节的人生信念
        五 怀才不遇之叹
        第三节 姜夔的恋情词
        一 姜夔合肥行实
        二 姜夔合肥情词的特点
        三 姜夔合肥情词的意义
        四 姜夔合肥情词辨析
        第四节 姜夔的咏物词
        一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
        二 姜夔咏物词的寄托
        三 姜夔咏物词的特色
        四 姜夔咏物词的意义
        第五节 姜夔词的艺术性
        一 姜夔词的接受史与变通观
        二 清空论
        三 骚雅论
    第四章 姜夔的诗
        第一节 姜夔诗的分期
        第二节 姜夔诗的内容
        一 关怀现实之作
        二 言志之作
        三 江湖之作
        四 酬赠之作
        五 其他
        第三节 姜夔诗的艺术性
        一 艺术渊源
        二 构思措意与体面、血脉
        三 用学、用事、措辞及其他
        四 体裁、意格、意境、气象、韵度
    第五章 姜夔的音乐创作
        第一节 雅乐《圣宋铙歌》和《越九歌》
        一 《铙歌》《越九歌》的风人之旨
        二 《越九歌》的音乐特色
        第二节 琴歌《古怨》
        一 古琴的特点及在古代音乐中的地位
        二 琴歌《古怨》的特色
        三 琴歌《古怨》的意义
        第三节 俗乐《歌曲》
        一 歌曲的创作场合与创作方法
        二 歌曲的技法特点
下编 姜夔在南宋文化中的定位
    第六章 南宋的政治文化和道释文化与姜夔
        第一节 宋型文化之两分
        一 以唐观宋——宋代文化可作北、南之分
        二 南、北宋政治文化的不同
        第二节 姜夔与道释文化
        一 佛道文化在南宋的发展
        二 姜夔与禅
        三 姜夔与道
    第七章 江湖文化与姜夔的人格精神
        第一节 江湖、隐逸与中隐——从先秦到北宋
        第二节 南宋的江湖文化
        第三节 人在江湖,身能由己
        第四节 姜夔与晋宋人物及士大夫人格
        一 姜夔“晋宋人物”辨
        二 什么才是封建社会后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
代结语 姜夔人生矛盾与生活道路的历史启迪
参考征引书目

四、新世纪首年热点何处寻?(论文参考文献)

  • [1]湖上常留处士风 ——晚清民初的西湖隐逸文学研究[D]. 任聪颖.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2]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研究 ——以《广州日报》为例[D]. 窦锋昌. 武汉大学, 2013(06)
  • [3]姜夔与南宋文化[D]. 赵晓岚. 华东师范大学, 2001(01)
  • [4]新世纪首年热点何处寻?[J]. 吕立新. 中国经济信息, 2001(01)

标签:;  ;  ;  ;  

新世纪元年的热点在哪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