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1SA 检测 HBsAg 的视觉和酶标仪比较

EL1SA 检测 HBsAg 的视觉和酶标仪比较

一、目视与酶标仪对EL1SA法检测HBsAg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方程[1](2021)在《气肿疽梭菌PCR-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Clostridium chauvoei)引起的,主要感染牛、羊等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致死性传染病。病原体易对受损动物机体侵袭,芽孢由咽喉或口腔向血液或受伤组织入侵。临床证实,死亡率与年龄具有相关性,年龄越大,感染率及病死率相对越低,且地方性流行特征明显。若没有进行针对性干预,会增加疾病死亡率,养殖户营业额下降。气肿疽前期症状隐匿,是一种高死亡率、低治愈率传染病,临床防控难度较大,不利于畜牧业正常发展,进而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威胁,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本试验建立了一种对于气肿疽梭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的简便、特异、敏感的气肿疽梭菌PCR-ELISA检测方法。本试验依据GenBank上发布的气肿疽梭菌NagH基因序列(登录号KY064176.1)应用Primer Premier软件设计合成两对特异性引物,并在其中一对引物的上、下游5’端分别标记非放射性引物生物素(Bio)和地高辛(Dig)。将气肿疽梭菌阳性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基因组DNA提取后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获取后纯化回收。将其向pMD-19T simple载体克隆,质粒PCR后双酶切,将取得的阳性结果送至生物公司检验。优化PCR产物稀释度、封闭时间、链酶亲和素浓度、PCR产物稀释度、HRP-抗地高辛抗体显色时间及稀释度,选择最合适反应条件,依据PCR-ELISA步骤操作。选取经PCR检测后35份呈阴性气肿疽梭菌样本,对其进行PCR-ELISA检测,对OD470nm值测定,对气肿疽梭菌病PCR-ELISA临界值计算,选择更准确判断标准。接下来倍比稀释气肿疽梭菌基因组DNA,应用PCR-ELISA法检测,对其敏感性确定。选择合适反应条件,将巴氏杆菌、腐败梭菌、D型及E型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DNA作为反应模版,对PCR-ELISA法检测特异性判断。将150份待检牛抗凝血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不同时间及相同时间下包被酶标板重复性试验稳定性,另外对比常规法与该检测方法检测稳定性,探究该检测方法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常规PCR检测后条带大小约为1 107 bp,与Genbank上发布的气肿疽梭菌基因序列[KY064176.1]的同源性达到99%,证明扩增的目的片段为气肿疽梭菌。经优化实验各个环节,得出如下结论:气肿疽梭菌阴性样本临界值为0.174,阴性是指样本OD470om值≤0.234,反之为阳性。封闭适宜时间为60 min,底物适宜显色时间为15 min,PCR产物及HRP标记抗地高辛抗体适宜稀释度分别为30倍、2 000倍,链酶亲和素适宜浓度为5 μg/mL。气肿疽梭菌DNA经PCR-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其最低浓度为2.2 pg/μL。与常规PCR法检测出的220 pg/μL相比敏感性高100倍,且与D型产气荚膜梭菌、E型产气荚膜梭菌、腐败梭菌和巴氏杆菌等之间无交叉反应,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150份待检牛抗凝血进行检测,阳性检出率为21.3%,高于常规PCR法的16.0%。

黄羚[2](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和免疫探讨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肠积热是小儿常见的病证状态,肺炎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二者常常相互影响,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经验方银莱汤以肺胃同治法立方,治疗小儿胃肠积热合并肺炎临床疗效明确,具有一定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前期研究发现,银莱汤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调控免疫功能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粪菌移植和分子生物技术,采用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胃肠积热影响肺炎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银莱汤的治疗机制。在丰富“肺胃同治”科学内涵的同时,为小儿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一:基于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研究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目的:探索胃肠积热合并肺炎大鼠的肠道菌群及其肠道免疫、炎症反应改变,以及银莱汤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采用4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特制高热量饲料喂养构建胃肠积热大鼠模型,LPS雾化吸入构建大鼠肺炎模型,并以银莱汤进行干预,采用醋酸地塞米松作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正常组(NC)、胃肠积热组(G)、肺炎组(P)、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组(GP)、肺炎治疗组(PT)、胃肠积热合并肺炎治疗组(GPT)、醋酸地塞米松组(DEX)大鼠体质量、腹围、脏器指数和Lee’s指数、体温、进食量,肺、肠组织病理,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分类;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肠和肺组织TLR4/NF-K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肠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的表达;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从而研究银莱汤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结果:①一般情况:银莱汤治疗后大鼠腹围上升(P<0.05)。②银莱汤重塑大鼠肺泡结构,使肺泡壁变薄,炎性浸润减轻。银莱汤可以改善肠组织杯状细胞与上皮细胞排列,减少杯状细胞数量。③银莱汤降低肺泡灌洗液NE%比例,升高MONO%比例(P<0.05)。④银莱汤降低血清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在肺组织中的IL-1β和TNF-α的分泌水平明显下降(P<0.01)。⑤银莱汤降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h1数量和Th1/Th2比例(P<0.05)。⑥银莱汤下调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NF-κB表达(P<0.05),使TLR4、MD2、MyD88的表达呈现下降趋势。⑦银莱汤下调大鼠肠组织TLR4、MD2、MyD88和NF-κB表达(P<0.05)。⑧银莱汤下调肠组织iNOS表达(P<0.05)。⑨银莱汤下调大鼠肺组织MD2及NF-κB表达(P<0.05)。⑩银莱治疗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微生态多样性、有益菌比例、菌群功能接近正常组大鼠。银莱汤提高拟杆菌目、S24-7科等菌群发挥粘膜屏障作用,降低弯曲杆菌目等条件致病菌抵御LPS诱导的免疫炎症。结论:银莱汤能够增加胃肠积热合并肺炎大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微生态多样性、有益菌比例、菌群功能;重塑肺泡结构,减轻肺部炎性浸润;纠正肠道系膜淋巴结Th1/Th2失衡;下调树突状细胞、肠组织、肺组织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免疫机制失调,从而缓解肺部的免疫炎症反应。实验二: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肠道免疫及其干预肺炎的机制第一节: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大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并通过粪菌移植建立胃肠积热肠道菌群,探讨胃肠积热大鼠肠道菌群是否对肠道免疫具有影响,为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发生发展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伪无菌和胃肠积热大鼠的制备:采用15天龄SPF级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热量饲料喂养制备胃肠积热大鼠,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制备伪无菌大鼠。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2)基于粪菌移植研究胃肠积热对肠道菌群与免疫的影响:分别对伪无菌大鼠进行正常大鼠粪菌移植以及胃肠积热大鼠粪菌移植,观察正常组(NC)、胃肠积热组(G)、移植正常粪菌组(FNC)、移植胃肠积热粪菌组(FG)大鼠体质量、腹围、脏器指数和Lee’s指数、进食量、体温、肠组织病理及评分,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肠和肺组织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肠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的表达;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1)伪无菌模型情况:①伪无菌大鼠体质量增长较正常组缓慢。②伪无菌大鼠肠道菌群中物种数目减少,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单一,功能稳定。拟杆菌门、双歧杆菌、变形菌门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升高。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降低,菌群的结构与正常大鼠有差异。(2)粪菌移植情况:①体质量及腹围:FG组大鼠的体重和腹围较FNC组偏低(P<0.05)。②脏器指数:FNC的肝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着增高,FG组的肝脏、胸腺指数均显着增高(P<0.01);FG组的脾脏指数较FNC组增高(P<0.05)。③Lee’s指数:FG组的Lee’s指数显着下降(P<0.01)。④饮食量:FG组的饮食量较FNC组下降(P<0.05)。⑤体温:FG组的大鼠体温高于FNC组(P<0.05)。⑥肠组织病理:G组的肠组织结构完整欠清晰,杯状细胞增多,粪菌移植组可见炎性细胞;两组粪菌移植大鼠的肠总体评分升高(P<0.05);FG组较FNC组结构紧密,杯状细胞数量稍增多。⑦血清炎症因子水平:G组和粪菌移植组大鼠血清IL-1β、IL-6有升高趋势,IL-4有下降趋势。⑧肠道菌群变化:G组大鼠肠道菌群中物种数目增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例升高,放线门、丹毒丝菌目等相对丰度下降。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增高,beta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FG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丰度、结构及功能与G组大鼠相似,肠杆菌目、毛螺菌科明显失调。⑨FG组大鼠的Th1、Th2表达呈现升高趋势。⑩FG组大鼠肠组织MD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FG组大鼠肺组织MD2蛋白MD2、NF-κB蛋白呈现升高趋势。结论:胃肠积热可以改变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能量代谢、免疫功能等,通过粪菌移植能够模拟大鼠胃肠积热的肠道菌群状态。胃肠积热可能通过肠道菌群介导T细胞增殖、TLR4/NF-KB信号通路影响肠道免疫。第二节: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的机制目的:明确胃肠积热肠道菌群对肺部免疫炎症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对第一节实验中的移植正常粪菌组(FNC)、移植胃肠积热粪菌组(FG)两组大鼠进行LPS雾化吸入,观察正常组、移植正常粪菌LPS雾化组(雾化Ⅰ组)、移植胃肠积热粪菌LPS雾化组(雾化Ⅱ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及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肺泡灌洗液进行白细胞分类,从肠道菌群的角度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的机制。结果:①肺组织病理:雾化Ⅱ组炎性浸润更严重(P<0.05)。②大鼠血清和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雾化Ⅱ组血清和肺组织促炎因子IL-1β、TNF-α水平升高(P<0.05)。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分类:雾化Ⅱ组NE%比例升高(P<0.05)。结论:胃肠积热肠道菌群可以加重肺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改变了肠道免疫,进而影响机体整体免疫,加重肺部免疫炎症。实验三:基于TLR4/NF-KB信号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研究银莱汤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作用目的:基于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研究银莱汤的抑炎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以银莱汤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药物安全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LPS对NF-κB基因的激活结合RT-qPCR法检测炎症因子mRNA表达以确定最佳炎症模型。分组为空白对照组、LPS模型组、低、中、高剂量银莱汤治疗组、阳性药地塞米松对照组。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的分泌;RT-qPCR法检测炎症因子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NF-KB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的表达,验证银莱汤抑炎作用及机制。结果:①0~80μg/mL银莱汤溶液是干预RAW264.7的安全浓度范围。②LPS刺激6h时NF-κB活性最强,IL-1β、TNF-αmRNA的表达量最大。③银莱汤降低RAW264.7细胞IL-1β、TNF-αmRNA的表达(P<0.01)。④银莱汤降低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IL-12水平,升高抑炎因子IL-4、IL-10 水平(P<0.01)。③银莱汤降低iNOSmRNA的表达,升高Arg-1mRNA的表达(P<0.01)。④银莱汤降低TLR4和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IκB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银莱汤可以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LR4/NF-κB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有关。

陈莹珊[3](2019)在《甘胆酸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细胞受损并累积可引发肝脏疾病,肝细胞受损程度和肝功能的实时检测评价,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肝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甘胆酸是胆汁酸的主要成分之一,由胆固醇与肝内的甘氨酸结合而成,研究指出,甘胆酸经肾脏排泄明显,与肝胆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是评价肝脏功能的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因此,检测尿液中的甘胆酸对临床检测有一定指导价值,且临床上检测甘胆酸多为取静脉血,对于小儿患者和不便于取静脉血的患者,检测其尿液中的甘胆酸有着其便利性与对疾病诊断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细胞融合获得甘胆酸(GCA)的单克隆抗体,同时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免疫层析试纸条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具体的实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征本实验采用活泼脂法合成的免疫抗原GCA-BSA并免疫雌性Balb/C小鼠,经过细胞融合,获得能够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GCA-BSA-5H2。采用腹水诱生法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先通过辛酸-硫酸铵法初步纯化,再通过Protein G柱纯化和单克隆抗体亚型分型试剂盒鉴定其亚型为IgG1型。2、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本实验将不同稀释度的甘胆酸单克隆抗体注入富集有包被抗原GCA-OVA的CM5芯片,测得单克隆抗体与甘胆酸之间的亲和力为Kd=1.983*10-9M。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标准抑制曲线。IC50为39.8ng/mL,线性范围是13.3-119.4ng/mL。除了与牛黄胆酸(TCA)的交叉反应率达40%,其他的胆酸结构类似物与对应抗体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10%。为了验证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利用间接竞争ELISA与其进行比较,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2=0.9983)。3、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层析试纸条本实验制备了平均粒径约为115.45±10.53nm聚苯胺-金纳米粒子,以聚苯胺-金纳米粒子为标记物制备了聚苯胺-金纳米试免疫层析纸条,对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层析试纸条进行方法学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试纸条特异性好,重复性高,性能稳定,可将其应用于尿液样品中甘胆酸的定性检测。4、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将聚苯胺-金纳米粒子(PPAuNP)标记IgG-HRP,确定CLIA方法的最优工作条件为包被时间为1.5h,封闭为0.75h,抗原抗体反应时间为0.75h,标记的IgG-HRP与抗体反应时间为0.75h,发光底物作用时间为4min。利用GCA建立标准曲线,所建立方法的检测范围(IC15-IC85)为 161.99-61929.99 ng/mL,IC5G值为 274.82,最低检测限(LOD,IC10)为56.26 ng/mL。并对334份人体尿液样本进行检测,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肿瘤组尿液样品中的GCA浓度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6.3倍,9.1倍和10.1倍(P<0.001),阳性率分别为86.4%、78.9%、63.7%。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获得可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GCA-BSA-5H2。以甘胆酸的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免疫层析分析方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通过对尿液中甘胆酸的定性检查,可在在早期筛查中快速判断病变标志物(甘胆酸)是否异常,而甘胆酸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甘胆酸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的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甘胆酸水平的高低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通过与临床指标AST、ALT、AFP相比较,甘胆酸在能够更好的反映潜在的慢性肝损伤,在判断肝硬化与肝肿瘤方面优于AST、ALT、AFP指标。本实验中所研究的免疫学分析方法都可以对甘胆酸进行有效的检测,可实现对肝功能的监控。

蔡雅霜[4](2019)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52型免疫化学质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文中指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全世界第二大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的主要病因。HPV52属于高危型HPV,在亚洲地区具有较高的流行率。HPV52 L1蛋白可在缺乏病毒基因组及L2蛋白时,在体外自组装成T=7的正二十面体的病毒样颗粒(VLP),VLP与天然病毒高度相似,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且其不具有传染性,是HPV疫苗的最佳候选抗原。HPV疫苗是预防HPV感染最具效益的一种途径,目前已有三种基于VLP的HPV疫苗上市,其在减少由HPV感染引起的疾病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是疫苗在市场上流通及使用的必要前提,而疫苗制剂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项处理都可能对终制剂产生影响。因而,需建立相应的质量分析方法以监测疫苗的生产过程,进一步控制疫苗终制剂的效价。免疫化学质量分析方法不仅可对病毒进行分型、鉴定VLP的构象,还可评估疫苗抗原的抗原性,但其结果的准确性主要依靠合适的单抗的使用,因而,筛选出性质良好的单克隆抗体(mAb)对构建有效的免疫化学质量分析方法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杂交瘤技术及克隆化筛选获得25株HPV52单克隆细胞株,经腹水生产及纯化获得其单克隆抗体,对25株单抗及抗体库中的17株单抗的抗体亚型、结合活性、对五聚体的结合倾向性、构象敏感性及中和活性等性质进行检测与分析,筛选出11株优势单抗。同时,本研究发现一些化学处理(DTT、H2O2、CH2O)可能影响HPV52 VLP的结构、热稳定性及对胰酶的敏感性,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一步分析HPV52单抗与化学处理前后的抗原的结合差异性,可分别将42株单抗分成三个类别,并综合考虑单抗的中和活性、结合活性、血清阻断能力及对五聚体的结合倾向性,筛选出5株对具有化学敏感性的优势单抗。从上述两次筛选到的单抗中挑选合适的优质单抗构建HPV52质量分析方法:无标记表面等离子共振法、抗原溶液竞争法及双表位分析的双抗夹心ELISA法。通过优化各实验方法的条件,考察各实验方法的灵敏度及其重现性,最后成功构建了基于7株单抗的SPR检测方法、基于6株单抗的抗原溶液竞争法与双抗夹心ELISA法。此外,本研究进一步利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热加速对HPV52疫苗原液的影响,发现将HPV52疫苗原液置于37 ℃、45 ℃中14天不影响其抗原性。本研究详细鉴定了HPV52单抗的各项理化性质,并进一步分析单抗对化学处理(DTT、H202、CH20)前后的抗原结合活性的差异性。利用筛选得到的优势单抗建立HPV52 VLP质量分析方法,并将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法初步用于HPV52 VLP原液的热稳定性分析中。本研究利用具有化学(DTT、H202、CH2O)敏感性的优势单抗构建HPV52免疫化学质量分析方法,为后续监测HPV52 VLP疫苗生产工艺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同时,本研究也为后续其他型别HPV筛选优势单抗、构建相应的质量分析方法提供研究思路。此外,本研究建立的HPV52质量分析方法为HPV52 VLP疫苗的早期研究、工艺改良、产品上市及放行等提供了管理支持。

陈艺宏[5](2017)在《瘦肉精金标检测卡的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瘦肉精是一种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人类摄入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的瘦肉精后,会引起骨骼肌震颤、心律失常、头晕无力等中毒症状。瘦肉精金标检测卡已被广泛用于瘦肉精的快速检测,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直观等优点。本课题对瘦肉精金标检测卡的制备条件及样品的前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初步探究了瘦肉精金标检测卡所需抗原抗体的制备。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烧制胶体金,改变柠檬酸三钠加入量,制备大小不同的胶体金颗粒,并对胶体金进行可见光谱全波长扫描。结果表明:当柠檬酸三钠添加量<2.5 mL时,胶体金颗粒大小随柠檬酸三钠添加量的增大而减小;当柠檬酸三钠添加量>2.5 mL时,胶体金颗粒大小随柠檬酸三钠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将不同颗粒大小的胶体金用于制备瘦肉精金标检测卡,并对其进行性能检测及电镜检测。结果表明:20 nm左右的胶体金颗粒最适于瘦肉精金标检测卡的制备。从电镜中可看出,所制备的胶体金大小较为均一、形状规则、分散度较高、金颗粒无凝聚现象。通过对瘦肉精金标检测卡各项制备工艺的优化,确定的制备工艺为:每毫升胶体金溶液添加3 μL 0.2 mol/L K2CO3;抗体最适添加量为2 μg/mL;金标抗体制备过程中的离心方式为14000 r/min离心15min;金标抗体的复溶体积为50 μL,喷金量为4μL/cm;T线的包被浓度为0.5 mg/mL,C线的包被浓度为0.5 mg/mL。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瘦肉精金标检测卡,可检测出含量大于3 ppb的瘦肉精。通过对3种猪肉前处理方式的比较,最后确定猪肉前处理方法为:称取1g均质猪肉样品,加入1 mL 1 mol/L的盐酸,振荡混匀5min;再加入1 mL 1 mol/L的氢氧化钠,振荡混匀5 min;然后,加入5 mL乙酸乙酯,振荡混匀5min;在4℃,10000r/min下离心5min,取上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在50℃下用氮气吹干;加入1mL样品缓冲液,取120 μL样品液滴加于检测卡。通过此方法对猪肉样品进行前处理,检测限可达到12 ng/g。采用重氮法制备了完全抗原CLB-BSA,将该抗原免疫Balb/c小鼠四次,获得免疫效价1:320000。将该小鼠的抗血清用于制备多抗,采用硫酸铵分级沉降法对小鼠抗血清进行纯化,纯化前抗血清的蛋白浓度为12.62 mg/mL,纯化后多抗的蛋白浓度为1.15mg/mL,其IC50为14.13μg/mL。经验证,自制的CLB-BSA已可应用于瘦肉精金标检测卡的制备。

王贵阳[6](2017)在《调节性B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免疫负性调控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的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目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抗病毒治疗,但是现有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均不能彻底治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但其确切机制不明。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B细胞参与了HBV感染宿主的免疫调控,新近研究发现其中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可能起到重要的免疫负性调控作用。既往有研究报道Breg细胞可通过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参与慢性HBV感染的病理过程。在本论文中,我们系统观察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及其表面TLRs表达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临床特征明确上述免疫学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并探讨相关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对Breg细胞克隆扩增和功能的影响,阐明Breg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对T细胞的负性调控作用,从而有助于完善慢性HBV感染免疫受损机制,同时为寻找免疫治疗新靶标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感染科肝炎门诊2013年11月至2016年7月就诊的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HBV感染者166例,其中免疫耐受期(immune tolerant phase,IT)患者 43 例,免疫活化期(immune reactive phase,IA)患者 71 例,非活动HBV携带状态(inactive HBV carrier state,IC)患者52例,并纳入50例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Breg细胞(CD24hiCD38hi B 细胞)比例,同时检测 Breg 细胞 TLR2,TLR4,TLR6,TLR9,IL-10和IL-35的表达情况。收集部分慢性HBV感染者及健康个体血清,Luminex技术检测血清IL-10水平,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水平。分离健康个体及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以 HBsAg、HBcAg 刺激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reg细胞比例变化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IL-10水平变化,以明确HBV抗原对Breg细胞克隆扩增和功能的影响。磁珠分选出健康个体B细胞及T细胞,分别刺激活化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出Breg细胞,构建Breg细胞和T细胞共同培养体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以及T细胞PD-1、CD69表达,采用ELISA方法检测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以明确Breg细胞对T细胞的影响。结果:(1)166例慢性HBV感染者中男性104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为31.40±8.07岁,50例健康对照者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32.20±9.48岁。IA组ALT和AST水平均显着高于IT、IC和HC组。(2)CHB患者外周血B细胞比例显着高于HC组,且主要以IA组升高为主。CHB患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显着高于HC组,且IA组Breg细胞比例高于IT和HC组,同时IC组Breg细胞比例也高于HC组。(3)CHB患者B细胞及Breg细胞TLR9的表达均较HC组低,而CHB患者Breg细胞TLR2的表达较HC组高。但TLR4,TLR6,IL-10和IL-35的表达在CHB患者和HC组之间无差别。(4)CHB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HC组高,且主要以IA组升高为主,并且和ALT、AST水平呈显着正相关。CHB患者血清BAFF水平较HC组低,且主要以IT组为主,并且和ALT、AST水平呈显着负相关。(5)CHB患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与ALT、AST水平呈正相关,而与HBV DNA、HBsAg、HBeAg等水平无显着相关性。(6)HBcAg能诱导CHB患者Breg细胞增加,且产生IL-10增加,而对健康个体则无此作用。CHB患者和HC均无法被HBsAg诱导产生Breg细胞。(7)Breg细胞能通过上调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而抑制CD4+T细胞,且能抑制 IL-2、IFN-丫、IL-10、IL-8 和颗粒酶 B(Granzyme B,GrB)等细胞因子的产生。结论:(1)CHB患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及IL-10分泌水平较HC高,且不同免疫状态间有差别,Breg细胞可能作为CHB患者进入免疫活化期的标志。Breg细胞TLR9和TLR2的表达在CHB患者和HC者之间有差别,但慢性HBV感染是否通过TLRs途径影响Breg细胞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2)HBcAg能够诱导CHB患者Breg细胞增加,且IL-10产生增加。(3)Breg细胞能够抑制CD4+T细胞及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产生。

高颖[7](2017)在《血清HBV中和抗体水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近2.4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约65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HBV感染相关疾病(WHO)。现有的抗病毒治疗尚不能根治乙肝,接种预防性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降低人群HBsAg(HepatitisB Surface Antigen)携带率最为有效的手段。注射疫苗后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抗体水平,不同的抗体中和活性将决定宿主对于HBV的保护性。有研究显示,约有10-15%的人群在接种疫苗后无应答或低应答,可能需要加大接种剂量。目前主要评价中和抗体活性的方法主要是基于“结合活性”的免疫化学分析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并不能真实反映血清中Anti-HBs抗体的中和活性。本研究拟基于HBV体外感染细胞模型建立一个血清HBV中和抗体水平检测方法。前期本实验室构建的过表达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的肝癌细胞HepG2-NTCP,可作为乙肝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实现HBV体外感染。本研究拟基于该模型构建中和抗体检测方法,通过HBIG作为阳性对照进行预实验,探寻最佳的HBV感染剂量为1.25 GE(Genome Equivalent,基因组当量)/cell以及感染后上清检测时间为感染后第9天,通过检测上清中的HBeAg水平可得知样本的残存的病毒感染力,以最接近对照组的50%抑制率的稀释倍数作为该待测样品的中和抗体滴度(Neutralization Antibody Titer,NAT)。在相同确定条件下,进行了三次重复实验,CV值(coefficient of variation)为10%,说明检测体系的重复性较好。采用我们建立的Anti-HBV对164名来自厦门血站的健康献血志愿者进行了中和活性的评价,中和抗体滴度值由低到高从1到256不等,其中1代表中和抗体水平为阴性,高于1则为阳性。分析这164名志愿者血清样本的Anti-HBs水平和Anti-HBc水平,结果表明Anti-HBs水平与中和抗体滴度显着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70,p<0.05),疫苗免疫产生及既往感染恢复产生的Anti-HBs对HBV感染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p<0.05)。但在Anti-HBs水平相近人群中(p=0.57),既往感染人群(即Anti-HBc阳性人群)血清中和活性(log10(NAT)均值为1.05)要高于未曾感染HBV人群(logio(NAT)均值为0.77)。因此综合考虑Anti-HBs、Anti-HBc定量能更好的反映中和抗体滴度的水平。另外,本研究还用两种目前流行的Anti-HBs检测方法对Anti-HBs水平进行检测,发现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法的定量结果基本一致(R=0.91,Kappa值为0.84,p<0.05),均较好地反映Anti-HBs水平。综上,本研究基于HepG2-NTCP细胞模型建立了血清HBV中和抗体水平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初步分析了 164名厦门血站健康献血者的血清Anti-HBV抗体中和活性。该检测方法可通过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应用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评价,还可以通过分析单克隆/多克隆抗体中和活性对一些新型抗病毒药物进行筛选。另外,健康人群无法进行血清HBV中和抗体水平检测时,可通过综合考虑Anti-HBs、Anti-HBc 来初步评价疫苗针对 HBV 的保护性。

张晶[8](2016)在《新型高敏免疫即时检验技术开发及其应用》文中指出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is,IVD)在疾病预防及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观察、药筛、健康水平评价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球范围内,约占三分之二的医疗决策是基于体外诊断信息而作出的。为了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上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发展体外诊断技术、丰富体外诊断手段是一个重要方向。IVD在大型医院中心实验室已经实现高灵敏度检测及全面自动化,但是受仪器笨重昂贵、耗时长、操作人员须接受严格专业培训等限制,无法满足诸如传染病现场快速诊断、急重症疾病快速诊断等需求,也无法在基层医疗单位使用或者实现家庭自检。即时诊断(Point-of-careTesting,POCT)技术产品降低了对配套设备和操作专业性的要求,可用于传染病现场快速检测,可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等基层医疗单位,并能让患者在家中实现自检。在实际应用中,某些项目(特别是传染病检测项目)无需定量,但往往需要较高的分析灵敏度。使用胶体金产品检测其灵敏度难以满足需求,因而迫切需要建立性能可以与中心实验室检测方法相媲美的高灵敏现场快速免疫检测方法。另一方面,临床上需要现场快速定量检测的免疫指标越来越多,而传统的胶体金产品在灵敏度、线性范围、定量准确性等方面均难以胜任。本论文致力于开发基于免疫层析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实现快速高灵敏度定性检测和快速高灵敏度定量检测。本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标记的免疫层析平台。通过区别于传统层析纸条的布局,专门设计的卡壳,并对底物系统、封闭体系等关键工艺步骤进行了研究,克服了在传统酶免试验中需要洗涤液进行洗涤、显色、终止等多个步骤的问题,最终只需两步操作,在30min内即可完成反应,提升了操作的简便性。且显色后膜背景干净,条带清晰,不会因膜背景控制不利而出现假阳性结果,便于进行结果判读。由于HRP催化底物显色后带来的级联放大效应,基于HRP标记的免疫层析试纸条灵敏度比传统胶体金标记纸条的灵敏度高40倍,同时具备良好的特异性。在该平台上分别研制了甲/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联检诊断试剂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快速诊断试剂,对甲型流感毒株检测的分析灵敏度可达0.00025个血凝滴度(Hemaglutinin,HA),对乙型流感毒株检测的分析灵敏度为0.01HA。评价临床拭子标本共1487例,甲型流感检测对照PCR检测总灵敏度可达77.52%(69.58%-83.87%),特异性达到99.83%(99.37%-99.95%),对鼻咽拭子标本的检出灵敏度为90.16%(80.15%-95.41%),特异性为 99.65%(98.73%-99.90%),对口咽拭子的检出能力相对鼻咽拭子的检出则有一定差距,对口咽拭子的检出灵敏度为66.18%(54.34%-76.29%),特异性为 100%(99.34%-100.00%)。乙型流感检测对照参考试剂的总检出灵敏度为71.17%(63.79%-77.57%),其中鼻咽拭子标本的检出灵敏度为 82.56%(73.20%-89.14%),特异性为 100%(98.70%-100.00%),对口咽拭子标本的检出灵敏度为58.44%(47.29%-68.79%),特异性为99.68%(98.84%-99.91%)。RSV酶免纸条经过了 1078份临床标本评价,对鼻咽抽吸液检测与对照试剂符合率达到96.03%(94.34%-97.32%),对鼻咽拭子检测的符合率为90.52%(86.94%-93.38%),对总共1078份标本的检测总符合率为94.25%(92.69%-95.56%),kappa 值为 0.86(一致性最强)。研究第二部分建立了一种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微球标记的高灵敏度免疫层析定量检测平台,确定了以碳化二亚胺活化方法进行微球和蛋白间共价偶联。研制出了配套荧光纸条的基于线扫描的光纤版扫描式荧光读值仪,确定了以检测线下面积与质控线下面积比值作为原始定量值,读值仪对同一纸条的读值CV不超过3%。研制出了 CRP和PCT定量检测试纸条,CRP可定量范围为1mg/L-100mg/L,PCT可定量范围为100pg/mL-10ng/mL,两者均覆盖了具有临床意义的区间,与具有明确临床背景的标本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34和0.9204。研制出了 TB-IGRA定量试纸条,可定量范围为12.5 pg/mL-400 pg/mL,与商品化ELISA一致,选取29份标本进行两者间的相关性分析,R2为0.9373,1113份临床标本评价与对照试剂总符合率达93.87%(92.30%-95.14%)。基于双抗原夹心法研制出了 HCV定性检测试纸条,分析灵敏度比商品化夹心法ELISA高3-5倍,对42份经CHIRON RIBA确证为抗HCV阳性的来自临检中心的标本进行检测,HCV抗体检测试纸的灵敏度为47.62%(33.36%-62.28%),高于罗氏和北京万泰夹心法和间接法 ELISA 试剂的 21.43%(11.71%-35.94%),19.05%(9.98%-33.30%),19.05%(9.98%-33.30%)。综上,本研究成功开发出一个高灵敏度、定性免疫检测平台和一个高灵敏度、定量检测平台,并分别基于平台开发出多种临床上迫切需求的的快速诊断试剂,在临床上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兴东[9](2015)在《己烯雌酚残留免疫学快速检测研究》文中提出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属于非甾体雌激素,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动物瘦肉率等作用,曾经被当作促生长剂普遍应用于畜禽生产中,因其对人类有很强的致畸、致癌等毒副作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明确规定禁止在畜牧养殖中使用DES。为了降低动物生产成本,不规范使用己烯雌酚的现象仍然存在。传统的理化检测技术虽然能够监测动物源性食品中的DES残留,但其存在用时长、、程序繁琐费用高等不足,因此急需建立一种迅速、简便、灵敏、准确、成本低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应用已制备的免疫原DES-BSA和己烯雌酚单克隆抗体(DES McAb)制备了间接竞争ELISA(ci-ELISA)试剂盒(DES-Kit)和免疫胶体金标记快速检测试纸条(DES-Strip),并用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质联用法(GC-MS)对DES-Kit和DES-Strip的性能进行验证。1.在分析DES分子结构和免疫原性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在DES苯环的羟基(-OH)位点上引入活性基团羧基(-COOH),合成具有半抗原结构特征的己烯雌酚-单-羧基丙基-醚(DES-MCPE),利用活性酯法使DES-MCP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发生偶联,合成免疫原DES-BSA, DES-MCPE与鸡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包被抗原DES-OVA。利用紫外扫描(UV)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初步鉴定,实验结果显示,DES-BSA紫外扫描图的最大吸收峰发生偏移,DES-BSA的泳动率小于BSA,判定DES-BSA偶联成功,并测得DES与BSA分子结合比为12.8:1。用免疫原DES-BSA免疫3只BALB/c小鼠,5次免疫后获得了抗DES多克隆抗体(DES pAb),用间接ELISA检测DES pAb的效价均大于1:1.0×104,用cz-ELISA检测DESpAb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其中测定结果最好的2号小鼠的IC50为18.221 μg/L,与己烷雌酚(HEX)和双烯雌酚的(DIEN)交叉反应率(CR%)分别为8.09%、3.63%与其他竞争物没有交叉反应(CR)。获得了灵敏、特异、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2.利用ELISA筛选细胞融合鼠,应用融合剂聚乙二醇(PEG4000)使SP2/0瘤细胞与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发生融合,生成的杂交瘤细胞进一步筛选、克隆和扩大培养后,采用体内诱生腹水法生产己烯雌酚单克隆抗体(DES McAb),选取4株敏感性和选择性均好的抗DES杂家瘤细胞:1B8 DES McAb、2 C4DES McAb、4 Al DES McAb、4 C7 DES McAb,其细胞上清效价分别为:1:2.56×102、1:4.0×102、1:1.2×102、1:8.0 × 102,腹水效价分别为:1:2.0×105、1:2.56×105、1:128×105、1:5.12×105,亲和常数(Ka)分别为:3.38×109、9.27×109、2.30×109、1.87×1010 L/moL,单抗亚型分别为:]gG2a/κ、IgGl/κ、IgG2a/κ、IgG2a/K。ci-ELISA测定亲和力最高的4C7株的IC50为0.49μg/L,与HEX和DIEN的CR%分别为7.66%、3.83%,与其他竞争物没有CR。3.以DES McAb为基础,优化了ci-ELISA最佳实验条件。DES-OVA的包被浓度为0.5μg/mL, DES McAb的工作浓度为1:6.4×104;酶标二抗(GaMIgG-HRP)的稀释浓度为1:1×103;最佳包被条件为37℃,包被原DES-OVA孵育120min,37℃,5%的猪血清封闭60min;室温条件下,显色时间为TMB显色液作用10min。绘制出的ci-ELISA DES-Kit的标准曲线显示为典型的S型,与4参数logit曲线拟合相符,IC50为0.49ng/mL,检测限为0.5 ng/mL;阴性的鲫鱼肉、猪肉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9.3%和81.63%,平均变异系数(CV)分别为9.28%、8.70%,平均批内CV分别为9.7%、9.3%,平均批间CV分别为7.6%、7.0%,平均批内CV和平均批间CV均小于10%;与HEX和DIEN的CR%分别为6.53%、3.42%,与其他竞争物没有CR;在4℃、避光条件下,DES-Kit可存放6个月。4.建立了胶体金的制备条件:以柠檬酸三钠(Na3C6H5O7·2H2O)作为还原剂,1.0%的氯金酸与1.0%的Na3c6H5O7·2H2O最佳的作用剂量比为1mL:1.7 mL,金颗粒直径为25 nm;胶体金标记DES McAb的最佳标记浓度为7.2 μg/ml。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原理和获得的DES McAb制备DES-Strip, DES-Strip的标准曲线显示为典型的S型,机读检测限为0.25 μg/L,目测检测限为2.0μg/L,10min内即可完成测定,与其类似物没有CR,在4℃干燥条件下DES-Strip的保存期为9个月。5. HPLC的确证检测显示,DES-Kit与HPLC的差异为2.7%~4.3%,DES-Strip与HPLC的差异为1.5%-4.9%;GC-MS的确证检测显示,DES-Kit与GC-MS的差异为1.4%~4.1%,DES-Strip与GC-MS的差异为1.0%-4.6%,实验结果表明,4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测定结果基本相同。

刘淑娟[10](2014)在《软骨藻酸间接竞争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和初步应用》文中指出软骨藻酸(Domoic acid,DA)是由海洋硅藻中的某些拟菱形藻属产生的一种生物毒素,人类若食用被这种毒素污染的鱼贝类等海产品,会产生腹泻、呕吐、记忆丧失等症状,严重者会昏迷,甚至死亡,因此软骨藻酸又被称为失去记忆性贝毒。生物测试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于检测软骨藻酸的传统方法,然均不能满足快速检测需求,严重影响海产品的食用安全。近年来,酶联免疫法(ELISA)以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和检测迅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分析中。为建立软骨藻酸快速检测方法,本文成功制备软骨藻酸包被抗原DA-BSA和软骨藻酸单克隆抗体,初步组装成软骨藻酸间接竞争ELISA检测试剂盒,确定了一抗、包被抗原和二抗的最佳使用浓度、最佳封闭液和封闭条件、最佳包被条件、最佳温育温度和时间、最佳显色条件等,并对其特异性、吸光度值(optical density,OD)变异系数、阴性样品加标回收率和保质期进行测试。最后用所组装的间接竞争ELISA试剂盒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实际贝类样品中软骨藻酸含量进行了测定与比较。具体结果如下:1.将牛血清蛋白与半抗原软骨藻酸偶联,成功获得包被抗原DA-BSA,并测得其蛋白浓度为12.6 mg·mL-1。2.通过间接竞争ELISA法测得单克隆抗体效价为1:64000,并测得其蛋白浓度为1.0mg·mL-1。3.筛选出一抗稀释400倍、包被抗原稀释12800倍、二抗稀释3000倍分别为一抗、包被抗原和二抗的最佳使用浓度;确定1%PVA-PBS为最佳封闭液,需37 ℃封闭120 min;4℃包被12h为最佳包被条件;一抗与包被抗原37 ℃温育60 min为其最佳温育条件;二抗与一抗43 ℃温育30 min为其最佳温育条件;不避光显色20 min为最佳显色条件。4.建立了检测软骨藻酸的间接竞争ELISA法并组装试剂盒,其线性范围为 1.60-200 ng·mL-1。标准曲线方程为 y =-0.0844x + 0.9185,R2 = 0.9943。该试剂盒与谷氨酸及红藻氨酸无交叉反应;OD值板内和板间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回收率范围为86.8%-103.2%;保质期为两个月。5.利用间接竞争ELISA试剂盒对我国五种贝类样品中软骨藻酸含量进行检测,其中三种贝类样品检出含有软骨藻酸,但软骨藻酸含量均在安全限值以下。6.分析比较了间接竞争ELISA试剂盒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软骨藻酸的相关性,其相关性系数R2=0.817,即二者相关性良好。从以上结果可知,本研究成功建立检测软骨藻酸的间接竞争ELISA法,并初步研制出检测软骨藻酸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试剂盒,其可满足海产品现场检测需求。

二、目视与酶标仪对EL1SA法检测HBsAg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视与酶标仪对EL1SA法检测HBsAg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气肿疽梭菌PCR-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气肿疽病概述
    2 病原体简介
        2.1 培养特性
        2.2 生化特性
        2.3 抵抗力
        2.4 抗原构造及血清学分群
    3 抗原及毒力因子
        3.1 鞭毛蛋白
        3.2 唾液酸酶
        3.3 细胞毒素A
        3.4 透明质酸酶
        3.5 其他毒力因子
    4 致病性与免疫性
    5 诊断方法
        5.1 常规诊断法
        5.2 微生物学检查
        5.3 免疫学诊断法
        5.4 分子生物学诊断法
    6 气肿疽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7 防制措施
    8 PCR-ELISA技术简介
        8.1 引物探针标记法
        8.2 双引物标记法
    9 PCR-ELISA技术的应用
        9.1 病原微生物检测
        9.2 致病菌检测
        9.3 转基因检测
        9.4 其他检测
    10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细胞与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试验主要仪器
        1.4 试验主要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气肿疽梭菌NagH基因的鉴定
        2.2 气肿疽梭菌PCR-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结果
    1 镜检结果
    2 菌落形态和培养特性
    3 目的基因PCR扩增结果
    4 重组质粒pMD 18-T-NagH的双酶切鉴定
    5 测序与分析
    6 链霉亲和素浓度及HRP标记的抗地高辛抗体稀释浓度的筛选
    7 封闭条件筛选
    8 显色时间筛选
    9 PCR循环数筛选
    10 PCR-ELISA临界值的确定
    11 PCR-ELISA特异性检测
    12 PCR-ELISA敏感性检测
    13 PCR-ELISA重复性测试
    14 临床样本检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作者简介)
附录B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

(2)基于肠道菌群和免疫探讨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肠道微生态的概念和生理作用
        2.中医理论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3.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
        4.中医非药物手段调节肠道菌群
        5.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肠轴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肺-肠轴
        2.肺-肠轴与肠道菌群
        3.肺-肠轴与肺脏疾病的关系
        4.肺-肠轴引起肺炎的机制
        5.基于肺-肠轴治疗肺炎
        6.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基于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研究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肠道免疫及其干预肺炎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大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的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的机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研究银莱汤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作用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结论
    2.创新点
    3.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甘胆酸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
第一章 绪论
    1.1 甘胆酸的概述
        1.1.1 甘胆酸的理化性质
        1.1.2 甘胆酸的临床意义
    1.2 甘胆酸的检测方法概述
        1.2.1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1.2.2 色谱法
        1.2.3 放射免疫法
        1.2.4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
        1.2.5 荧光免疫分析
    1.3 抗体研究的发展历程
        1.3.1 多克隆抗体
        1.3.2 单克隆抗体
        1.3.3 基因工程抗体
    1.4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4.1 疾病诊断
        1.4.2 疾病的治疗
        1.4.3 疾病发病机制的应用
        1.4.4 在农业以及食品安全诊断方面的应用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及耗材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动物与细胞
        2.2.4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甘胆酸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的合成
        2.3.2 动物免疫
        2.3.3 小鼠多抗血清效价测定
        2.3.4 细胞融合
        2.3.5 杂交瘤细胞筛选及亚克隆
        2.3.6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2.3.7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2.3.8 SDS-PAGE电泳鉴定抗体纯度
        2.3.9 抗体亚型鉴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Balb/C小鼠的免疫效果鉴定
        2.4.2 细胞融合及杂交瘤细胞的培养
        2.4.3 单克隆抗体纯化效果
        2.4.4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生物传感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缓冲液
    3.3 实验方法
        3.3.1 包被抗原在CM5芯片上的偶联
        3.3.2 单克隆抗体稀释度的优化
        3.3.3 建立表面等离子共振的生物传感器的标准曲线
        3.3.4 单克隆的特异性
        3.3.5 样品的检测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包被抗原在CM5芯片上的偶联
        3.4.2 单克隆抗体稀释度优化及亲和力的结果
        3.4.3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标准曲线
        3.4.4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
        3.4.5 加标回收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层析试纸条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仪器及耗材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胶体金的制备及表征
        4.3.2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4.3.3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的制备
        4.3.4 T线、C线包被浓度的确定
        4.3.5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4.3.6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范围
        4.3.7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检测
        4.3.8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批内重复性检验
        4.3.9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稳定性试验
        4.3.10 尿液样品的检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胶体金的表征
        4.4.2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4.4.3 T线、C线包被浓度确定结果
        4.4.4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范围
        4.4.5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检测
        4.4.6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批内重复性及稳定性评价
        4.4.7 尿液样品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主要仪器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缓冲液
    5.3 实验方法
        5.3.1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PPAuNP)标记IgG-HRP(二抗)的制备
        5.3.2 CLIA方法的检测步骤
        5.3.3 CLIA条件的优化
        5.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5.3.5 交叉反应
        5.3.6 检测人尿液样品中GCA的含量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封闭缓冲液的选择
        5.4.2 CLIA反应时间的优化结果
        5.4.3 IgG-HRP的稀释倍数
        5.4.4 pH值的选择
        5.4.5 化学发光底物最佳作用时间的选择
        5.4.6 CLIA检测方法的建立
        5.4.7 交叉反应率
        5.4.8 人尿液样品中GCA含量的检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52型免疫化学质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语
第一章 前言
    1 重组病毒样颗粒(VLP)
        1.1 重组病毒样颗粒(VLP)及其疫苗的发展
        1.2 重组病毒样颗粒载体的应用
    2 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其疫苗发展概述
        2.1 人乳头瘤病毒
        2.2 宫颈癌疫苗的发展现状
    3 疫苗制剂生产工艺概述
        3.1 二硫苏糖醇(DTT)在疫苗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应用
        3.2 过氧化氢(H_2O_2)在疫苗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应用
        3.3 甲醛(CH_2O)在疫苗制剂生产工艺当中的应用
    4 基于VLP的疫苗制剂的质量分析的现状
        4.1 多表位免疫化学质量分析方法
        4.2 疫苗体外相对效力评估(IVRP)与动物试验相关性分析
    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仪器
    2 实验材料
        2.1 质粒与感受态细胞
        2.2 细胞株与实验动物
        2.3 疫苗原液及佐剂
        2.4 常用酶
        2.5 常用软件
        2.6 主要的试剂与耗材
        2.7 主要试剂配制
    3 主要实验方法
        3.1 HPV52五聚体纯化
        3.2 HPV52单克隆抗体制备
        3.3 抗原抗体性质检测实验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HPV52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及单抗的性质鉴定
        1 HPV52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建立
        2 HPV52单抗常规的性质鉴定
        3 小结
    第二部分 HPV52单克隆抗体与化学处理(DTT、H_2O_2、CH_2O)后的HPV52VLP的结合能力差异性分析
        1 化学处理(DTT、H_2O_2、 CH_2O)对HPV52 VLP的影响
        2 HPV52单克隆抗体与化学处理(DTT、H_2O_2、CH_2O)的HPV52 VLP的结合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3 体外模拟HPV52 VLP在体内的稳定性研究
        4 建立HPV52免疫化学质量分析方法的单抗的确定
        5 小结
    第三部分 用于表征HPV52 VLP疫苗的免疫化学质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1 基于无分子标记测定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法(SPR法)的建立
        2 基于“溶液中”抗原构象检测的竞争ELISA法(rIC_(50))的建立
        3 双抗夹心ELISA法(rEC_(50)法)的建立
        4 HPV52疫苗原液热加速稳定性评估
        5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1 HPV52 VLP与其单抗的性质分析
        1.1 构象依赖的HPV52型特异中和单抗的筛选
        1.2 单抗对五聚体的结合倾向性的鉴定
        1.3 缓冲液的离子强度对HPV52 VLP抗原性的影响
    2 监测化学处理(DTT、H_2O_2、CH_2O)对HPV52 VLP影响的意义
    3 化学处理(H_2O_2、CH_2O)在VLP载体中的应用前景
    4 免疫化学质置分析方法的比较及不足
小结与展望
    小结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瘦肉精金标检测卡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概述
        1.2.1 盐酸克伦特罗简介
        1.2.2 盐酸克伦特罗的功效及作用
        1.2.3 盐酸克伦特罗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1.2.4 相关限定标准
        1.2.5 常用检测方法
        1.2.5.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2.5.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1.2.5.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
        1.2.5.4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1.3 金标检测技术的概述
        1.3.1 胶体金的简介
        1.3.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发展史
        1.3.3 金标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3.3.1 食品中农兽药物残留的检测
        1.3.3.2 食品中菌类的检测
        1.3.3.3 食品中其他添加物和违禁物的检测
        1.3.4 金标检测技术检测小分子物质的原理
        1.3.5 金标检测卡的发展趋势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本课题创新之处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及药品
        2.2.3 实验耗材
        2.2.4 实验所需试剂的配制
        2.2.4.1 瘦肉精金标检测卡相关试剂配制
        2.2.4.2 SDS-PAGE蛋白电泳相关试剂配制
        2.2.4.3 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相关试剂配制
        2.2.4.4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浓度相关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瘦肉精金标检测卡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2.3.1.1 胶体金的烧制
        2.3.1.2 不同大小胶体金颗粒的烧制
        2.3.1.3 瘦肉精金标检测卡的制备
        2.3.1.4 最佳胶体金颗粒大小的选择
        2.3.1.5 胶体金溶液中K_2CO_3最佳添加量的确定
        2.3.1.6 金标抗体制备过程中最佳抗体添加量的确定
        2.3.1.7 金标抗体制备过程中离心方式的选择
        2.3.1.8 金标抗体复溶体积及喷金量的选择
        2.3.1.9 T线包被浓度和C线包被浓度的选择
        2.3.1.10 瘦肉精金标检测测卡灵敏度的测试
        2.3.1.11 猪肉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2.3.2 盐酸克伦特罗抗原抗体的初步研究
        2.3.2.1 完全抗原的合成
        2.3.2.2 完全抗原的鉴定
        2.3.2.3 CLB-BSA偶联比的计算
        2.3.2.4 投料比与CLB-BSA偶联比的关系
        2.3.2.5 免疫计划
        2.3.2.6 免疫效价的测定
        2.3.2.7 硫酸铵分级沉降法纯化抗血清制备多抗
        2.3.2.8 纯化后多抗的浓度、纯度变化及半数抑制率
        2.3.2.9 将自制抗原抗体用于制备检测卡的效果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瘦肉精金标检测卡的制备及调试结果
        3.1.1 不同柠檬酸三钠加入量与胶体金最大吸收波长的关系
        3.1.2 最佳胶体金颗粒大小的选择
        3.1.3 胶体金溶液中K_2CO_3最佳添加量的确定
        3.1.4 金标抗体制备过程中最佳抗体添加量的确定
        3.1.5 金标抗体制备过程中离心方式的选择
        3.1.6 金标抗体复溶体积及喷金量的选择
        3.1.7 T线包被浓度和C线包被浓度的选择
        3.1.8 瘦肉精金标检测卡灵敏度的测试结果
        3.1.9 猪肉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3.2 盐酸克伦特罗抗原抗体的初步研究
        3.2.1 完全抗原的鉴定结果
        3.2.1.1 CLB-BSA的SDS-PAGE电泳鉴定结果
        3.2.1.2 紫外全波长扫描法鉴定完全抗原
        3.2.2 投料比与CLB-BSA偶联比的关系
        3.2.3 免疫效价的测定
        3.2.3.1 包被抗原的工作浓度的确定
        3.2.3.2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3.2.4 纯化后多抗的浓度、纯度变化及半数抑制率
        3.2.4.1 多抗纯化后的蛋白浓度
        3.2.4.2 多抗纯化后纯度的变化
        3.2.4.3 纯化后多抗的半数抑制浓度的测定结果
        3.2.5 自制抗原抗体用于制备检测卡的效果
主要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研究成果

(6)调节性B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免疫负性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性HBV感染的流行现状
    1.2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
    1.3 HBV感染后机体免疫机制
    1.4 调节性B细胞与慢性HBV感染
        1.4.1 调节性B细胞的来源及表型
        1.4.2 调节性B细胞在疾病中的作用
        1.4.3 调节性B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1.4.4 调节性B细胞的活化
        1.4.5 TLRs与慢性HBV感染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免疫状态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及TLRs表达特点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2.2.4 实验试剂
        2.2.5 常用试剂配制
        2.2.6 实验方法
        2.2.7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纳入个体的临床基本特征
        2.3.2 不同免疫状态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B细胞亚群比例
        2.3.3 不同免疫状态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B细胞及Breg细胞表达TLRs水平变化
        2.3.4 慢性HBV感染者不同免疫状态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2.3.5 Breg细胞与HBV感染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HBV抗原对Breg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仪器与耗材
        3.2.3 实验试剂
        3.2.4 常用试剂配制
        3.2.5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采集
        3.2.6 HBV抗原刺激对Breg细胞的作用
        3.2.7 培养上清IL-10浓度检测
        3.2.8 培养后Breg细胞比例检测
        3.2.9 数据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HBsAg刺激健康个体PBMC及B细胞后Breg细胞比例变化
        3.3.2 HBsAg刺激健康个体PBMC、B细胞及T细胞后上清IL-10水平变化
        3.3.3 HBsAg刺激慢性HBV感染者PBMC后Breg细胞比例及上清IL-10水平变化
        3.3.4 HBcAg刺激健康个体PBMC后Breg细胞比例及上清IL-10水平变化
        3.3.5 HBcAg刺激慢性HBV感染者PBMC后Breg细胞比例及上清IL-10水平变化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Breg细胞对T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仪器与耗材
        4.2.3 实验试剂
        4.2.4 常用试剂配制
        4.2.5 Breg细胞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
        4.2.6 细胞培养后T细胞亚群比例变化检测
        4.2.7 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检测
        4.2.8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细胞培养生长情况
        4.3.2 Breg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后T细胞亚群变化
        4.3.3 Breg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后T细胞表达PD-1水平变化
        4.3.4 Breg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后T细胞表达CD69水平变化
        4.3.5 Breg细胞对T细胞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7)血清HBV中和抗体水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乙型肝炎病毒
        1.1 嗜肝DNA病毒科
        1.2 乙肝病毒的病毒结构
        1.3 病毒基因组结构
        1.4 乙肝病毒的编码蛋白
        1.5 乙肝病毒基因型
    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2.1 乙肝病毒流行情况
        2.2 乙肝病毒传播
        2.3 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相关疾病
    3 乙肝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3.1 乙肝疫苗
        3.2 乙肝免疫球蛋白
        3.3 抗病毒治疗
    4 乙肝病毒体外模型
        4.1 乙肝病毒体外复制模型
        4.2 乙肝病毒体外感染模型
    5 乙肝病毒病毒学指标和血清标志物
        5.1 外膜抗原及其抗体
        5.2 乙肝核心抗体
        5.3 其他病毒血清标志物以及乙肝病毒核酸
    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思路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耗材
        1.3 细胞株
        1.4 常用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试剂
        1.5 实验用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2 方法
        2.1 基本细胞实验操作
        2.2 不同细胞的培养方法
        2.3 HBV的生产
        2.4 Real time PCR定量检测HBV DNA
        2.5 细胞感染及血清中和实验的操作步骤
        2.6 PreS1-binding实验
        2.7 常规的免疫实验方法
        2.8 血清样本抗体检测
    3 研究样本
    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志愿者血清中和抗体滴度(NAT)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细胞感染模型的分析
        1.2 确定中和活性实验感染剂量感染检测时间点
        1.3 中和抗体检测系统稳定性
        1.4 中和抗体滴度检测方法
    2 志愿者血清抗体检测
    3 志愿者血清基本特征分析
    4 比较血清基线抗体水平和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之间的关系
        4.1 Anti-HBs水平与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之间的关系
        4.2 Anti-HBc水平与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之间的关系
    5 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建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检测方法
    2 血清样本乙肝相关抗体的检测
    3 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检测方法应用于164名健康志愿者血清样本评价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新型高敏免疫即时检验技术开发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体外诊断及其发展趋势
    1.2 即时检验(POCT)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1.2.1 干化学技术
        1.2.2 基于膜固相免疫检测技术
        1.2.3 生物传感器技术
        1.2.4 生物芯片技术
        1.2.5 微流控芯片技术
        1.2.6 POCT应用
    1.3 免疫层析类POCT技术及其进展
        1.3.1 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
        1.3.2 酶标记免疫层析技术
        1.3.3 纳米微球标记免疫层析技术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主要仪器
    2.2 试验主要试剂、耗材
    2.3 试验相关溶液配制
    2.4 试验相关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辣根过氧化物酶免疫层析纸条检测平台的建立及其在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诊断上的应用
        3.1 辣根过氧化物酶免疫层析纸条检测平台的建立
        3.1.1 酶层析纸条设计
        3.1.2 层析卡设计
        3.1.3 以商品化TMB显色液为基础初步建立检测模式
        3.1.4 底物系统构建
        3.1.5 层析膜选择及封闭条件的确定
        3.1.6 性能评价
        3.2 流感病毒抗原酶免层析试纸的研制与评价
        3.2.1 单抗配对筛选
        3.2.2 试剂建立
        3.2.3 试剂性能评价
        3.2.4 临床评价
        3.3 呼吸道合胞病毒酶免层析试纸的研制与评价
        3.3.1 单抗配对选择及试剂性能评价
        3.3.2 临床评价结果
    第二部分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平台的建立及其在炎症指标定量检测、TB-IGRA定量检测及丙型肝炎病毒定性诊断上的应用
        3.4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定量平台建立
        3.4.1 荧光颗粒选择及标记工艺确立
        3.4.2 荧光扫描仪设计制作及定量方法选择
        3.5 炎症诊断指标定量试纸条的研制与性能评价
        3.5.1 C-反应蛋白定量试纸条研制及性能评价
        3.5.2 降钙素原定量试纸条研制及性能评价
        3.6 TB-IGRA定量检测试纸条的研制与评价
        3.7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纸条的研制与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HRP作为免疫层析标记物的优势
    4.2 HRP作为标记物的免疫层析平台关键点
    4.3 时间分辨荧光的优势
    4.4 激发光源及定量计算方式的影响
    4.5 研制高通量自动荧光定量检测仪的必要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己烯雌酚残留免疫学快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进展
    1 己烯雌酚的理化性质
    2 己烯雌酚的药理作用
    3 己烯雌酚的临床应用
        3.1 DES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
        3.2 DES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4 己烯雌酚的危害
        4.1 DES对生殖系统的危害
        4.1.1 DES对雄性生殖系统的危害
        4.1.2 DES对雌性生殖系统的危害
        4.2 DES对环境的危害
    5 己烯雌酚在畜牧养殖业的应用规定
    6 己烯雌酚的检测方法
        6.1 理化检测法
        6.1.1 气相色谱法(gas phase chromatography,GC)
        6.1.2 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6.1.3 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
        6.1.4 联用技术
        6.1.5 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
        6.1.6 化学发光(CL)分析法
        6.2 免疫检测法
        6.2.1 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6.2.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7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8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8.1 研究的主要内容
        8.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己烯雌酚人工抗原的合成及抗血清的制备
    1 材料
        1.1 试剂和溶液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动物
    2 方法
        2.1 DES人工抗原的合成
        2.1.1 己烯雌酚-单羧基丙基醚(DES-MCPE)的合成
        2.1.2 DES-BSA免疫原、DES-OVA包被原的制备
        2.2 DES人工抗原的鉴定
        2.2.1 UV鉴定DES人工抗原
        2.2.2 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DES人工抗原
        2.3 DES抗血清(pAb)的制备
        2.4 DES pAb的鉴定
        2.4.1 DES pAb效价测定
        2.4.2 DES pAb敏感性鉴定
        2.4.3 DES pAb特异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DES人工抗原的鉴定
        3.1.1 UV鉴定结果
        3.1.2 SDS-PAGE鉴定结果
        3.2 DES pAb的鉴定结果
        3.2.1 DES pAb间接ELISA检测结果
        3.2.2 DES pAb敏感性鉴定结果
        3.2.3 DES pAb特异性鉴定结果
    4 讨论
        4.1 DES-MCPE的合成
        4.2 选择适宜的载体蛋白
        4.3 半抗原的偶联比
        4.4 免疫动物和免疫途径的选取
        4.5 DES完全抗原的鉴定
    5 小结
第三章 己烯雌酚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的鉴定
    1 材料
        1.1 试剂与溶液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动物
    2 方法
        2.1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2.1.1 选择细胞融合备用鼠
        2.1.2 SP2/0骨髓瘤细胞(SP2/0 Myeloma cells)的准备
        2.1.3 饲养细胞的制备
        2.1.4 脾细胞的制备
        2.1.5 细胞融合
        2.1.6 杂交瘤细胞(Hybridoma cells)的筛选
        2.1.7 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
        2.1.8 Hybridoma cells的扩大培养
        2.1.9 Hybridoma cells的冻存
        2.2 DES McAb的制备
        2.3 DES单克隆抗体(McAb)的鉴定
        2.3.1 DES McAb效价的测定
        2.3.2 DE SMcAb敏感性鉴定
        2.3.3 DES McAb亲和力鉴定
        2.3.4 间接ELISA鉴定DES McAb的亚型
        2.3.5 DES McAb特异性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融合细胞的显微镜检查
        3.2 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3.3 效价测定结果
        3.4 敏感性鉴定结果
        3.5 亲和力鉴定结果
        3.6 亚型分析结果
        3.7 特异性鉴定结果
    4 讨论
        4.1 影响细胞融合的因素
        4.1.1 Myeloma cells系的选择
        4.1.2 脾细胞的敏感性
        4.1.3 饲养细胞的量
        4.1.4 融合剂聚乙二醇的使用
        4.2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4.3 DES pAb和DES McAb的对比
        4.4 关于DES McAb的大量生产
        4.4.1 体外细胞培养法
        4.4.2 动物体内诱生法
        4.5 DES McAb的鉴定
    5 小结
第四章 己烯雌酚间接竞争ELISA试剂盒的研制
    1 材料
        1.1 试剂与溶液
        1.2 仪器
        1.3 杂交瘤细胞、DES McAb
    2 方法
        2.1 DES检测ci-ELISA实验条件的优化
        2.1.1 DES-OVA的包被浓度、DESMcAb的工作浓度的选取(方阵滴定实验)
        2.1.2 GaMIgG-HRP稀释浓度的选取
        2.1.3 DES-OVA包被时间的选取
        2.1.4 封闭液、封闭时间的选取
        2.1.5 TMB显色液显色时间的选取
        2.1.6 ci-ELISA方法的建立
        2.1.7 绘制标准曲线
        2.2 DES-Kit的配置、操作步骤和结果判定
        2.2.1 DES-Kit的配置
        2.2.2 测定样品的前处理
        2.2.3 DES-kit的操作步骤
        2.2.4 结果判定
        2.3 DES-Kit的性能测定
        2.3.1 准确度
        2.3.2 精密度
        2.3.3 特异性
        2.3.4 灵敏度(检测限)
        2.3.5 稳定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DES检测ci-ELISA反应条件的优化
        3.1.1 DES-OVA包被浓度和DEESMcAb工作浓度的选取
        3.1.2 GaMIgG-HRP稀释浓度的选取
        3.1.3 DES-OVA包被时间的选取
        3.1.4 封闭液、封闭时间的选取
        3.1.5 TMB显色液显色时间的选取
        3.1.6 标准曲线的绘制与曲线拟合
        3.2 DES检测ci-ELISA反应体系的建立
        3.3 DES-Kit的性能测定
        3.3.1 准确度检测结果
        3.3.2 精密度检测结果
        3.3.3 特异性检测结果
        3.3.4 灵敏度检测结果
        3.3.5 稳定性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小分子半抗原的ELISA检测技术的反应模式
        4.2 ELISA的各个关键技术环节
        4.2.1 包被结果
        4.2.2 封闭效果
        4.2.3 GaMIgG-HRP的稀释浓度
        4.3 DES-Kit的质量特性
        4.4 测定样品的添加回收率
        4.5 样品的提取及纯化
    5 小结
第五章 己烯雌酚残留快速检测免疫金标试纸的制备、性能测定
    1 材料
        1.1 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DES McAb的制备与纯化
        2.2 胶体金的制备、质量鉴定
        2.2.1 胶体金的制备
        2.2.2 胶体金的质量鉴定
        2.3 胶体金标记抗体
        2.3.1 胶体金溶液和将要标记的DES McAb的前处理
        2.3.2 DES McAb最优胶体金标记浓度的选取
        2.3.3 胶体金标记DES McAb
        2.4 检测试纸的制备
        2.4.1 金标抗体(Au-McAb)玻璃纤维棉的处理
        2.4.2 NC膜印迹的制备
        2.4.3 检测试纸的组装
        2.5 试纸检测方法的建立
        2.5.1 目测半定量测定法的建立
        2.5.2 机读定量测定法的建立
        2.6 测定样品的前处理
        2.7 DES-strip的性能测定
        2.7.1 重复性检测
        2.7.2 敏感性检测
        2.7.3 有效期检测
        2.7.4 特异性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胶体金的质量鉴定
        3.1.1 紫外可见扫描
        3.1.2 投射电镜扫描
        3.2 DES McAb最优胶体金标记浓度的选取
        3.3 DES-Strip的组装
        3.4 DES-Strip检测方法的建立
        3.4.1 定量机读测定法的建立
        3.4.2 半定量目测测定法、检出限
        3.5 DES-strip的性能测定
        3.5.1 重复性检测
        3.5.2 敏感性检测
        3.5.3 有效期检测
        3.5.4 特异性检测
    4 讨论
        4.1 胶体金的制备
        4.1.1 胶体金的还原技术
        4.1.2 胶体金颗粒直径的选取
        4.1.3 胶体金的质量评定
        4.2 胶体金标记DES McAb
        4.2.1 胶体金标记DES McAb时的pH值的选取
        4.2.2 胶体金标记DES McAb最优浓度的选取
        4.3 硝酸纤维素膜的选取
        4.4 DES-strip的检测原理
        4.5 DES-strip的质量特性
    5 小结
第六章 DES-KIT、DES-STRIP和GC-MS、HPLC确证方法的对比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的饲喂
        2.2 DES-Kit、DES-Strip法标准品配制及测定
        2.3 GC-MS法标准品配制及检测
        2.3.1 标准品配制
        2.3.2 固相萃取
        2.3.3 衍生化处理
        2.3.4 确定GC-MS检测条件
        2.3.5 绘制标准曲线、得出回收率
        2.4 HPLC法标准品的配制及检测
        2.4.1 标准品配制
        2.4.2 检测波长的选择
        2.4.3 流动相的筛选
        2.4.4 色谱条件的确定
        2.4.5 绘制标准曲线、得出回收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DES-Kit、DES-Strip和GC-MS、HPLC技术参数的对比
        3.2 DES-Kit、DES-Strip与HPLC的对比
        3.3 DES-Kit、DES-Strip与GC-MS的对比
        3.4 DES-Kit、DES-Strip和GC-MS检测猪尿液中DES含量的结果对比
    4 讨论
        4.1 测定DES含量方法的标准
        4.2 DES不同测定技术灵敏性的对比
        4.3 DES残留不同检测技术所需时间和费用的对比
    5 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软骨藻酸间接竞争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和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赤潮毒素及危害
    1.2 记忆缺失性贝毒污染现状和研究进展
    1.3 软骨藻酸检测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包被抗原的制备和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 试验方法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 试验方法及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间接竞争ELISA法试剂盒的组装及性能测试
    4.1 实验仪器及材料
    4.2 试剂盒的组装
    4.3 试剂盒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5 试剂盒的使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间接ELISA法试剂盒检测贝类样品
    5.1 实验仪器和材料
    5.2 实验方法与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目视与酶标仪对EL1SA法检测HBsAg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气肿疽梭菌PCR-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方程. 延边大学, 2021(02)
  • [2]基于肠道菌群和免疫探讨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D]. 黄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甘胆酸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研究[D]. 陈莹珊.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3)
  • [4]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52型免疫化学质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D]. 蔡雅霜. 厦门大学, 2019(09)
  • [5]瘦肉精金标检测卡的技术研究[D]. 陈艺宏. 福州大学, 2017(04)
  • [6]调节性B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免疫负性调控作用研究[D]. 王贵阳. 南京大学, 2017(05)
  • [7]血清HBV中和抗体水平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 高颖. 厦门大学, 2017(06)
  • [8]新型高敏免疫即时检验技术开发及其应用[D]. 张晶. 厦门大学, 2016(06)
  • [9]己烯雌酚残留免疫学快速检测研究[D]. 杨兴东. 四川农业大学, 2015(12)
  • [10]软骨藻酸间接竞争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和初步应用[D]. 刘淑娟. 东华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EL1SA 检测 HBsAg 的视觉和酶标仪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