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排名有望进入前八

中国外贸排名有望进入前八

一、中国外贸排名可望进入前八名(论文文献综述)

周辰[1](2020)在《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中国城市格局体系的演变,由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所决定。近代中国在西方入侵的背景下,被动卷入世界市场体系,原有的社会秩序亦遭受冲击。经济因素逐步取代政治、军事因素成为推动城市近代转型的根本动力,形成了政治城市衰落、经济城市崛起的格局体系。保定作为直隶省城,是一座地处京畿腹地的内陆城市,近代以前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近代以来发展相对落后。保定依靠行政力量开启了近代化转型的历程,城市经济的发展并非内在需求的产物,而是政治权力推动的结果,其变革属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属于行政导向型发展路径,在我国近代城市转型中具有典型意义。近代以前的保定,因军事而兴起、因政治而显赫,成长路径符合我国传统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政治、军事优先发展。政治、军事地位的提升亦强化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农业、手工业、商业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由北宋时期边境的军镇发展为清代直隶首府。保定的经济功能主要为政治、军事功能提供服务,属于权力控制型经济,商品经济成长动力不足,对外贸易能力有限,经济结构畸形。近代保定在官方的强力推动下开启了近代转型的道路,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官员、军阀的个人权威是推动城市变革的主要力量,保定的经济延续着依附军事政治的传统。保定在社会变革中呈现出“绝对发展”与“相对衰落”并存的特点,城市在工业、金融业、交通与通讯、商业等领域具备了早期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新兴经济城市相比,保定经济成长的动力不足,发展相对缓慢。近代保定区域市场在传统政治力量与近代经济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迅速成长,通过分析商人结构、商品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体系网络结构,可以窥见其并未成长为经济类型的城市,仍然是消费功能为主的传统政治军事城市。保定市场在近代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演变过程,商业腹地因天津经济地位的擢升与新式交通工具的建设而空前扩大,亦因交通枢纽的丧失而有所削弱。保定城市地位由政治功能决定,经济功能依附于政治功能,城市区域地位与行政地位紧密相连。近代以来,经济因素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尽管保定市场地位有所提升,经济功能的不足弱化城市的政治功能,其区域中心位置被天津所取代。商会组织是保定近代商业转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官方与民众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以国家行政推动为主要动力。官方与商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权威、中央集权程度,其互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家权威相对薄弱时期,官方借助商会等民间力量维持统治秩序,双方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契约”关系,商会广泛参与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起到了制衡作用;当国家集权程度较高时,官方极力压制社会力量,商会沦为了官方的附庸机构,无所作为。保定商会属于行政高度管控的地方性商业组织,其成长路径与城市功能属性密不可分,商会组织的成立与改组、各类重大社会活动的开展均与官方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对官方存在较强的依附性。在保定商会与其他商会的互动中,社会属性多而经济属性较少,彰显城市政治地位崇高、经济能力不足的特点。关于保定的成长路径,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权力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行政权力是推动保定城市转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改革避免了保定走向没落的命运;但是官方权力过大也会损害民众的合法权力,抑制区域经济成长的活力。

龙驭球,崔京浩,袁驷,陆新征[2](2018)在《力学筑梦中国》文中研究说明该文讨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力学应起和所起的作用。全文共分9个部分:1)力学;2)科技;3)土木;4)水利;5)交通;6)能源;7)一带一路;8)兴军强军;9)结论。比较详尽地阐述了中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与力学有关的国民经济的重大发展。我们四人均先后任职《工程力学》主编,诚以此文献给2017年10月胜利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党代表大会。今年(2018年)又适逢钱学森先生1958年所做的"争取力学工作大跃进"报告第60个年头,这个报告促进并加强了力学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强大作用,愿以此文兼及纪念。

牛燕军[3](2017)在《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884-1949年)》文中提出清末民国时期是新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城市作为该区域的中心,成为新疆社会经济的重要缩影。由于历史背景、自然地理、以及人文、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代新疆城市演变与社会变迁进程,既经历了与沿海、内地城市相似的历史进程,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演变轨迹。同治朝初年以来新疆的长期战乱和外敌入侵,对城市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使得乾嘉时期形成的良好发展势头出现停滞与衰退。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前后,经过左宗棠、刘锦棠等人一系列新的治理措施的实施,城市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复兴和发展,尤其是开埠通商和新疆新政的推行,进一步推动着边疆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启动。另一方面,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政治控制和和经济侵略程度日益增强,以英俄为代表的外部殖民势力,为将新疆纳入各自势力范围展开激烈博弈,天山南北城镇的半殖民地化色彩不断加深。民国以降,中央政府在西北边疆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御力日趋式微,新疆地方政府长期处于半独立、半割据的状态,新疆历任军阀割据一方,实行独裁统治,使得边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轨迹印烙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对地处西北内陆边疆地区的多民族城市的近代变迁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宽和深化城市史研究领域,而且也能为当前的新疆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经验教训。本文围绕新疆城市的近代变迁这一主题,以天山北路东麓的乌鲁木齐为区域对象,以1884年新疆建省至1949年的新疆和平解放共65年为时段,从空间、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入手,在较为客观、全面和系统勾勒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脉络和变迁状况的基础上,深入揭示新疆城市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点、动因、历史局限性以及现实启示等,为边疆城市史研究提供典型范例。具体而言,首先,勾勒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从“双子城”的复式结构到“一城多区”的多中心结构,再到现代都市建设进程中社会空间显着重构的演变轨迹及特点。其次,以宏观历史事件为线索,将近代乌鲁木齐城市的经济发展史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和阶段,分别为晚清的起步阶段(1884-1911年)、民国前期的初步发展阶段(1912-1933年)、民国后期的曲折发展阶段(1934-1949年)。对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围绕工业、商业贸易、金融等几个方面展开具体、系统的论述。最后,选取反映城市社会变迁的典型层面进行横向的专题研究。具体以城市人口、社会阶层、衣食住行、习俗礼仪、娱乐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等方面为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近代新疆城市社会变迁的丰富图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变迁的总体思考,通过总结归纳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及动因,分析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局限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探讨对当前新疆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启示。总而言之,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历史背景下,多重力量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新疆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城市的传统社会经济发生重要转型和变迁。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多民族共存的内陆边疆城市,社会经济的近代化程度依旧是初步的、局部的,不同民族社会的近代化模式和路径也不尽相同。表现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满汉二城对立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被打破,旧的空间不断重组,以沙俄为主的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空间,和以维吾尔族、回族为主的穆斯林空间等新的空间逐渐生成,城市空间的异质性、复杂性特征表现显着,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从区隔走向交融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历史。

赵曼[4](2015)在《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国际竞争力”一词备受各国关注,竞技体育作为国际竞争力构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步引起了人们重视。虽然我国竞技体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重回世界舞台后竞技成绩不断攀升,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取得了金牌第一的历史性突破,但辉煌“成绩”的背后,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在世界竞技体育中的真正地位”、“中国是竞技体育大国还是竞技体育强国”、“中国在世界竞技体育中的竞争力”、“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等问题的质问、争辩、探讨与思考,如何才能更公正、合理地对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实施科学的评价,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专家学者们应该继续深入探讨的焦点。本课题以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调查、数理统计、数学分析与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就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的构建进行研究,通过指标初步筛选和改进Satty等人建立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建立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报名达标人数、实际参赛人数金牌数、奖牌数、前8名人数等指标上对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提升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提供发展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将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指标包括体育人力资源、政策与社会保障、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关注程度、科技服务能力和运动项目发展特征6项指标。2、体育人力资源一级指标包括不同等级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4个二级指标;政策与社会保障一级指标包括竞技体育发展政策法规和竞技体育的经济保障两个二级指标;体育场地设施一级指标包括专业训练场馆拥有情况、竞赛场馆拥有情况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备情况3个二级指标;社会关注程度一级指标包括社会关注力度、青少年体育训练的参与力度和家长对孩子从事体育训练的支持力度3个二级指标;科技服务能力一级指标包括运动队科技服务设施配备情况、运动队科技服务政策支持情况和运动队科技攻关服务情况3个二级指标;运动项目发展特征一级指标包括世界综合性大赛、单项大赛以及洲际大赛运动员参与及竞技成绩表现情况、不同层次青少年国际赛事运动员参与及竞技成绩表现情况、国际影响力大的项目发展情况和运动项目职业化6个二级指标,共21个二级指标。3、21个二级评价指标分别包括了不同数量的三级指标,通过成对比较矩阵以及一致性检验的方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形成了包含56个三级指标的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4、综合评析表明,6项一级指标重要度排序由高到低分别为体育人力资源(0.2971)、政策与社会保障(0.1931)、科技服务能力(0.1400)、体育场地设施(0.1259)、运动项目发展特征(0.1257)、社会关注程度(0.1183)。5、国际竞技体育总体得分上,美国排名第一,中国第二,俄罗斯第三,英国第四,韩国第五名。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林座,陈明旺,刘立菁,卓祖航,朱毅蓉,蒋淞卿,赵智杰,何燊[5](2013)在《1-9月福建经济形势分析》文中提出2013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部分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预计四季度GDP增速与三季度持平或略降,全年增长11.1%左右,CPI涨幅可保持在2.5%的较低水平,完成年初预定的目标把握较大。下一阶段应继续保持投资和出口稳定增长、提振消费,确保完成全年目标。同时做好项目接续和策划,为明年的开局打下良好基础。

王远熙[6](2013)在《医药企业KY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KY集团是一家综合性制药集团,其主导产品为皮质激素原料药、药用氨基酸原料及外用药、心脑血管、抗肿瘤药物等产品,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皮质激素原料药、国内最大的药用氨基酸原料生产、销售企业。随着我国医改政策的深入推进和医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医药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励,KY集团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竞争环境的严峻挑战。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在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障碍,减缓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如何巩固和发展现有的优势,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壮大自身的实力,成为KY集团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KY集团的实际情况,首先采用PEST分析模型,分析了KY集团的外部宏观环境,其次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KY集团所处的行业进行了分析,详细分析了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生产制造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和销售状况,明确了公司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并且对医药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再次,运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得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可行性方案。在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公司实行集中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最后,阐述了企业实施发展战略的原则和措施。本文的研究对KY集团进一步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合理调整和配置内外部资源,增强企业优势实力,缩小自身的劣势,充分把握利用市场机会,规避风险,从而获得企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将具有极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同时,KY集团面临的问题在国内同行业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其他医药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本文提出了自产原料制剂化、制剂原料自产化的思路,这也有利于医药企业打通产业上下游,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利润率。

易仲芳[7](2013)在《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文中指出置身于20世纪20至40年代复杂动荡的政治格局和恶劣严竣的社会环境中,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不仅没有走向衰亡,反而迅速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成为民国时期公认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学术机构,并在其时的经济学界发挥着积极的示范效应和领军作用。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之所以能很快从众多学术机构中脱颖而出,异军突起,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应时顺势,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办学宗旨,以“务实应用”为科教理念,以“中国化”为学术特色,并与工、商、农、学、政及国外学术机构密切互动合作,共同服务社会,推进学术,产生了丰硕的“中国化”学术成果,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性声誉:社会调查“独开风气之先”,指数编制享誉中外,“出版物驰名全球”,建言献策触动朝野。本文以时间演变为经,地点变更为纬,“学术中国化”为主题,截取1927年—1949年的南开经济研究所为研究区间,将考察重点放在群体活动最为频繁、最具影响力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建国前创立、发展、繁荣、衰退四个时期(1927—1949年)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其成败得失进行总结评价,具体阐述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南开经济研究所创立的背景与前提。简介欧美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并对中国经济学留学人员群体及中国经济学研究机构的建立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时间和地点的变换,分四个阶段介绍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创立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各阶段人、财、物资源配置情况及学术活动、学术成果进行基本介绍。第二章主要厘清“学术中国化”核心定义,引介“学术中国化”两个层面评判标准,阐明南开经济学人、时人及今人对“学术中国化”的主要认知,及作者本人对“学术中国化”内涵的自我理解,进而为下文探讨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活动作好前期概念与学理上的铺垫工作。第三章主要对南开经济研究所指数调研、工商调研、“三农”调研等社会调研活动进行介绍,并结合西方社会调查方法,总结南开经济研究所“实证调研方法”、“计量方法”、“教授负责制”、“项目负责制”等社会调查“中国化”的特色和优势。介绍民国时期的社会调研概况,说明南开经济研究所社会调研的作用与地位。第四、五、六、七章主要探索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学术思想和经济理论,分类介绍其“中国化”学术活动与学术成果。其中第四章主要探讨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工业思想和理论。本章对比英、法、苏、美等工业强国“工业革命”历程及“工业化”路径选择,结合韦伯等人工业建设理论与主张,阐明南开经济学人对于中国“工业化”的认知,探讨南开经济学人关于“资本因子”面前对外来经验与模式的态度,评析方显廷工业重心思想演变,并总结陈振汉对韦伯等人西方“工业区位”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第五章结合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相关理论和改造手工业有关思想,借鉴美、加、意等欧美国家合作组织模式和经验,介绍南开经济学人何廉、方显廷等人改造“三农”思想,发展乡村工业、农业合作的有关思想与理论,总结其改造“三农”的“中国化”特色与亮点,肯定方显廷、吴知提出的区别于步赫卡尔等人的乡村工业演变制度路径更适合中国国情。第六章探索南开经济学人在苏德成功经济模式面前认知态度,简析其“计划经济”、“统制经济”与“计划自由经济”思想与理论的演变路径,总结其“中国化”的“混合经济”和“计划自由经济”模式,阐明南开经济学人运用西方经济学理立足中国实情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保护”、“外汇合理统制”以及财税改革的主张,并结合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欧文·费雪与霍曲莱的货币学说、皮古现款差额理论等,总结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货币金融与物价管制思想与理论。第七章主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所“教育中国化”举措和思想。首先对“轮回教育”风波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洋化”教育问题进行简要总结,进而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土货化”教育方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与理念进行解析。第八章分析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教研环境,研究其与工、商、农、学、政社会各界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第九章围绕“得”、“失”、“同”、“争”四个方面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的活动与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得”在学科建设的推进;“失”在学理构建中理论缺失;“囧”在教研环境的不到位;“争”在于学术思想上的四次大辩论。“结语”对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的成功之“道”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其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应时顺势”,适应了时代与社会大变革的需求,顺应了政府谋求经济建设的大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建所宗旨、“中国化”学术理念及“实用至上”的服务原则;一流团队建设与多元融资渠道。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发展是部不老的“传奇”,时至今日仍叶繁枝茂,学术生命如日中天。重翻其建国前这部尘封的历史,深挖其“学术中国化”的活动和成果,探索其历百折而不衰的“秘籍”,于昔于今,价值非凡,意义深远。

黄志勇[8](2012)在《基于R-SCP分析的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中药产业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当今世界各国对植物药的需求和重视与日俱增的国际环境下,如何将中药产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是摆在中国政府、企业和学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作为一个较为依赖资源的行业,资源条件的比较优势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其产业竞争力的强弱。本文运用和改进已有理论,在分析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中药产业的特征,在经典SCP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资源要素,构建出基于R-SCP的产业分析框架,然后对我国中药产业的资源要素、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详尽分析。通过结合波特的“钻石模型”、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开放学院(IMD)提出的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等产业竞争力理论,本文进而构建了由资源竞争力、竞争力实力、创新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六个维度组成的中国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分别对我国中成药产业和中药饮片产业2007年-2010年产业竞争力情况进行评价。我国山东、吉林、江西、广东、四川、重庆、河南、黑龙江和江苏的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处于优势地位,特别是山东和吉林两省在中成药产业竞争力水平中具有绝对优势,一直以来作为我国中成药产业的领军,带动着我国整个中成药产业的发展。而四川、山东、河南、安徽和广东的中药饮片产业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通过对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得分及其各维度之间的均衡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中成药产业方面,吉林、河南、贵州不仅具有很强的中成药产业竞争力,而且其产业竞争力各维度之间发展很均衡,说明这些地区中成药产业在未来的全面发展有着相对稳定的态势。而像西藏、海南、新疆、山西和广西,不但在中成药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中处于劣势地位,而且其竞争力要素间的结构均衡性很差,因此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很不稳定。在我国中药饮片行业方面,四川、山东和安徽不仅具有很强的中药饮片产业竞争力,而且其竞争力要素间的结构均衡度较好,这些地区在未来的发展可能比较稳定。相反,像上海、陕西和贵州,不但在中药饮片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中处于劣势地位,并且其竞争力要素间的结构均衡性很差,因此其未来的发展中可能很不稳定。在对我国中药产业组织和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从提高我国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出发,提出要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建立药材战略储备,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中药产业结构,培植大型中成药企业集团;完善政策、法规与标准,强化行业监管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李习凡[9](2011)在《重点中学精英式再生产机制的研究 ——以南京F学校为例》文中认为教育机会的配置与特定的社会制度安排以及受教育者的家庭背景存在紧密关联。在“教育决定命运”的社会流动逻辑下,教育获得对于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动将产生重大影响。故,本研究拟探讨社会结构层面的重点中学制度与个体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因素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获得产生何种影响?通过哪种机制发挥教育复制社会结构?这种机制对社会阶层的流动意味着什么?等等。在具体研究中,本文把教育不平等集中在重点中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空间场域中展开,以南京F中学为典型案例借助抽样调查技术手段来研究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的阶层配置、运作机制、社会功能及其影响等问题,尝试性揭示不同社会群体是如何通过重点中学这一特定的教育制度场域来实现社会结构的代际传承。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全文的导论部分,主要分析了研究重点中学精英再生产的背景与意义,特别指出这一研究对揭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阶层化现象的解释力,回顾了重点中学的制度变迁史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功能的变异,点明了此项研究所具有的潜在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此项研究的依据、方法与样本情况。最后,给出了本项研究的思路、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主要创新。第二章是对相关理论与研究文献的梳理。首先,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指出其理论发展、范式建构抑或经验研究上的进展。其次,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的理论资源,从社会流动的立足点来看到教育的社会功能问题,分析了“科尔曼报告”、“布劳-邓肯”的经验研究以及柯林斯的文凭社会的问题意识及其理论意义,并回顾了社会资本这一分析工具对教育再生产问题的研究。最后,回到中国自身的教育研究实践中去,分别从国内学术界开展的重点中学经验调查、学理思考等维度来总结国内的研究成果。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作者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强调以重点中学为研究对象的此项研究的潜在独特性。第三章探讨了重点中学入学选拔的社会机制,区分了公开考试、提前签约、与扩招三种选拔类型,通过典型范例说明入学选拔过程中各种社会性力量的介入和影响,指出了文化资本、政治资本、权力资本对重点中学入学选拔机制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此,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扩招录取典型了体现了重点中学入学选拔中的非公开性一面,也就是各种优势社会资源家庭通过非正常途径实现子女到F学校入学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资本、政治资本、权力资本在子女入学选拔中的作用机制。第四章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了F学校这一特殊场域对社会准精英培育过程的社会结构意义。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复制与再生产的特定的制度性载体,F学校无论是在对外交流还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校本课程传授上都独具特色,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环境造就了F学校学生明显高出其他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借助于F学校这一场域,入选者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使之在未来的竞争中已经占据了起跑线上的优势。换言之,借助于F学校的特定场域优势社会阶层全面实施对其继承人的再生产。第五章重在指出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后,F学校的毕业生到底展现出特殊优势:和其他学校相比,F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去向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国内其他中学以高考为中心的单一化升学途径,相反,只有不到10%的人需要参加高考,而其他人或者获得了出国留学机会,或者获得了保送国内大学的机会。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跨越或者承继父辈社会结构优势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为弱社会资本的能力导向型——天分加勤奋;其二为强社会资本的双重禀赋——天分加家庭背景;其三为强社会资本的先赋优势——以父辈优势弥补子辈劣势。较之于自致性因素,个体先赋性的家庭因素对其毕业前途的影响更为深远。第六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与讨论。就重点中学言,其不仅已经嵌入复杂的社会利益结构之中,而且也在日益制造中学教育中的制度化不平等;就代际流动而言,以“择类而教”为主体的重点中学更多的是扮演培育优势社会群体继承人的角色:就精英传承而言,重点中学的精英再生产呈现出日趋封闭态势。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重点优先”的中学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积极推动教育资源均等化。

郝晓燕[10](2011)在《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乳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产业链条长,部门关联效益显着,利益相关主体依存度高的产业经济系统。这个产业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关系到乳品企业和奶农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广大乳业投资者的利益,更关系到广大乳品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近年来,乳业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影响到整个乳业的正常运行,乳业的产业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首先梳理了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继而分析了我国乳业的发展阶段;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乳业的产业安全分析范式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产业经济学视角的乳业安全研究框架(S-L-O-R);基于该理论框架,全文先从产业经济理论的四个方面:产业结构、布局、组织、规制作了单因素分析,继而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进行了多因素综合分析;最后根据前文分析的结果提出维护乳业产业安全的相关政策建议。全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第一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乳业研究和产业安全研究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总结,这一部分体现在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研究基础。(2)第二部分从乳业产业发展的概况出发,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分析了产业周期与产业转移对我国乳业产业安全影响的机理,第三章就此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3)第三部分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设计了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理论分析范式(第四章),继而分别从产业结构、组织、布局、规制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的隐患机理(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4)第四部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乳业安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九章),即对产业结构、组织、布局、规制四大因素的综合分析,为政策建议部分提供实证依据。(5)第五部分基于前文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结果提出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组织、布局、规制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第十章)。文章的主要研究发现:(1)产业安全与产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对于处于幼稚和衰退阶段的产业而言,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和衰退产业的转移,而对于处在成长和成熟阶段的产业而言,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而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乳业正处于成长期阶段,其产业规制处于亟待完善阶段。(2)产业安全的结构因素存在安全隐患,表现为:奶源生产的不稳定性已经成为乳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技术进步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产业劳动密集程度显着上升,乳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成为影响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畜牧业、饲料加工、乳业机械加工制造、批发零售业等这些后向关联产业发展滞后,也会影响乳业的稳定发展;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单一,受乳品企业营销影响较大;我国乳品进口的结构与国内消费结构不匹配,乳品进口的快速增长对我国乳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3)产业安全布局因素的隐患表现为:一方面我国乳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出现均等化现象;另一方面我国乳业发展存在空间的波动性。(4)产业安全组织因素的隐患表现为:我国乳业产业组织模式在保障奶农利益方面还存在改进的余地,保障奶农的利益已经成为稳定乳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乳制品加工环节的SCP分析表明乳业整体绩效较好,但在规模绩效和产权绩效方面已经存在产业安全隐患,外资企业的绩效高于国内乳品企业。(5)产业安全的规制因素分析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安全监管的机构体系、政策法律体系、技术标准与安全控制体系在内的政府规制体系。但是该体系在运行中存在机构职能交叉重合、产业政策尚未成熟等现实问题,集中表现为政府对乳业的安全规制存在严重失灵。(6)产业安全因素的综合分析表明,从空间的维度考虑,我国区域安全隐患因子主要有奶源因子、规模因子、消费水平因子、获利因子、资源禀赋因子、成长因子、后向关联产业因子、前向关联产业因子。从时间维度考虑,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影响乳业安全最显着的变量是政策变量,该结果表明维护乳业安全政府责无旁贷。基于以上研究,文章主要的创新点有:(1)文章首次尝试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广义理论分析范式(S-L-O-R),从产业结构、布局、组织、规制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乳业产业安全的内外因素,并对四个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该研究视角同很多学者强调外资与外贸等外部威胁因素来考察产业安全的研究观点有所区别。(2)文章运用龚柏兹拟合曲线分析法和计算判断法对我国乳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进行了识别,计算结果表明我国乳业正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发展阶段,这与以往学者定性描述乳业的发展阶段有所区别;基于此判断,文章指出乳业受所处生命周期的影响,其安全隐患存在动态性,分析了我国乳业安全面临的共性和特性因素。(3)文章构建了包含技术进步因素的乳业增长模型,运用生产函数和增长速度方程法,测度了技术进步对我国乳业发展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下降而劳动投入的贡献率明显上升,说明乳业的稳定发展已经日益影响到我国就业问题,而乳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乳业的产业安全。(4)文章运用我国投入产出表(2007)的基础流量数据,对乳业进行了产业关联分析,从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测度产业安全问题引发的乳业与其关联部门间的风险波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后向关联产业部门的发展滞后会成为乳业安全的重要隐患。

二、中国外贸排名可望进入前八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外贸排名可望进入前八名(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五、创新性与不足
第一章 保定区位特征与近代以前的经济开发
    第一节 保定地理环境特征
        一、保定的地理位置
        二、保定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保定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节 近代以前保定的经济开发
        一、保定城市人口及结构变迁
        二、近代以前保定农业的开发
        三、近代以前保定手工业的发展
        四、近代以前保定商业地位的嬗变
        五、保定城市布局与经济空间的形成
    第四节 保定经济地位擢升及其原因
        一、保定与北京的互动关系
        二、城市功能的转化
        三、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保定城市经济的转型
    第一节 保定城市经济的近代转型
        一、工业的近代转型
        二、交通、通讯业的近代转型
        三、金融业的近代转型
        四、商业的近代转型
    第二节 保定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及轨迹
        一、保定城市经济的发展路径
        二、保定城市经济转型的阶段性
        三、保定城市经济空间的变化
    第三节 北洋集团与保定近代转型的关系
        一、北洋集团政治变迁与保定近代化发展
        二、北洋集团经营保定的原因
        三、北洋集团对保定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四、行政权力对保定近代化的双重影响
    小结
第三章 近代转型中的保定区域市场
    第一节 保定市场的商人与行业结构
        一、保定市场的商人籍贯分布
        二、商人地域与行业分布
        三、保定市场的商人与商业结构
    第二节 保定市场网络体系的构建
        一、保定商品的类型划分
        二、保定市场的网络体系
    第三节 保定市场功能定位的演变
        一、服务于北京市场的京南转运中心(1860年以前)
        二、服务于天津市场的京南转运中心(1860年至20世纪30年代)
        三、转运地位下降的冀中经济中心城市(20世纪30年代左右)
    小结
第四章 经济转型中的保定城市地位变迁
    第一节 施坚雅模型与“核心区”概念的梳理
        一、施坚雅理论及其缺陷
        二、“核心区”概念的修正
    第二节 近代以前保定区域地位的演变
        一、边缘区的核心区
        二、河北中部地区的核心区
        三、直隶地区的核心区
    第三节 保定与直隶(河北)区域城市体系
        一、保定与直隶(河北)市场体系的演变
        二、保定与直隶(河北)城市体系——以核心区为视角
        三、保定经济及城市地位变迁的动因
    第四节 近代天津、保定城市地位的转换
        一、西方势力的冲击是近代天津崛起的根本原因
        二、清政府官方决策是津、保政治地位转换的推动力
        三、近代保定的衰落与城市功能嬗变
        四、保定与天津近代化启动方式的差异
    小结
第五章 商业组织与保定城市经济——以保定商会为中心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行业组织的转型
        一、会馆、行会的兴衰及功能演变
        二、制度变迁与保定商会的产生
    第二节 保定商会的社会经济功能
        一、调解商业纠纷
        二、陈述诉求意见
        三、参与地方市政管理
        四、参加与组织商品赛事活动
        五、参与爱国运动
    第三节 近代保定商会网络体系的构建
        一、合作与依附: 保定商会与国内商会的互动
        二、积极维权: 保定商会与上级商会的互动
        三、间接交易: 保定商会与外国商团的互动
    第四节 保定商会与政府的联系
        一、政府是保定商会创立及改组的倡导者
        二、政府是保定商会的实际控制者
    小结
余论 权力控制与保定城市发展路径
    一、制度变迁与保定城市发展路径
    二、新时期保定城市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884-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基本史料
        (一) 汉文文献
        (二) 外文文献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重、难点
        (二) 创新之处
上篇 空间演变篇
    第一章 生态环境
        第一节 自然条件
        第二节 人文背景
    第二章 从“双子城”到“一城多区”——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初步转型(1759-1933年)
        第一节 复式城市空间的建构(1759-1884年)
        一、迪化城的初建与扩建
        二、巩宁城的修建
        三、破坏与重建:战乱对城市的影响
        四、城市各民族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节 “一城多区”:多重力量驱动下城市空间的区隔(1885-1933年)
        一、满汉二城的合并与城市空间的初步整合
        二、贸易圈与领事馆:沙俄势力的渗透与与城市空间的异化
        三、会馆与庙宇:城内汉族社会空间的塑造
        四、清真寺与巴扎:城外少数民族商业空间的生成
        五、城市民族结构与居住格局的演变
        六、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城市面貌概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政建设与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1934-1949年)
        第一节 市政规划的出炉与城市空间的延展
        一、市政机构的完善与城市功能分区
        二、城市空间的延伸和扩展
        第二节 市政建设的展开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
        一、城墙的拆建
        二、街道的改扩建
        三、城市房屋的拆迁
        四、城市新式公共空间的辟建
        五、城市公用事业的开发与市民生活空间的演变
        第三节 区隔下的混融:市政建设对城市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一、城内汉族聚居区的散居化
        二、南关穆斯林商业社区居住格局的重构
        三、贸易圈的杂居化
        本章小结
中篇 经济发展篇
    第四章 晚清乌鲁木齐城市近代经济的萌芽(1884-1911年)
        第一节 新疆建省前乌鲁木齐经济的发展概况
        一、传统农业的开发
        二、传统手工业的兴起
        三、传统商贸活动的活跃
        第二节 城市近代经济萌芽的具体表现
        一、清末新政与近代工业的发轫
        二、“八大商帮”的形成与城市商业的复苏
        三、开埠通商与对外贸易的畸形繁荣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杨增新、金树仁统治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杨增新、金树仁时期新疆的内、外部形势概述
        一、杨增新时期的政治危机及其应对
        二、金树仁时期矛盾与危机的激化以及哈密事变的爆发
        三、从“认庙不认神”到南京国民政府统合新疆努力的失败
        四、新苏关系的确立与苏联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渗透
        第二节 城市经济的缓慢发展期(1912-1928年)
        一、官办、商办工业的初步发展
        二、各族商人群体的崛起与商业发展的新趋势
        三、对外贸易的萎缩及重启
        四、近代银行的初设与旧式票号、典当业的并存
        第二节 城市经济的全面衰退期(1928-1933年)
        一、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中断
        二、商业贸易由盛及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盛世才及国民党统治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经济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盛世才、国民党时期新疆内、外部形势概述
        一、从亲苏容共到反苏反共盛世才的政治投机之路
        二、国民党势力入新与苏联支持下三区革命的爆发
        三、新疆省联合政府从成立走向破裂
        第二节 城市经济发展的“黄金期”(1934-1942年)
        一、两期“三年计划”中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
        二、商业贸易的空前繁荣
        三、城市金融业的大力整顿
        第二节 波折与动荡中前行的城市经济(1942-1949年)
        一、工业建设的失调
        二、商业贸易一蹶不振
        三、财政金融濒于崩溃
        本章小结
下篇 社会变迁篇
    第七章 城市人口和社会阶层的演变
        第一节 人口的变迁
        一、人口数量的变动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
        三、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社会阶层的变动
        一、新式政府职员的形成
        二、新兴产业工人的出现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四、新型知识分子的涌现
        五、边缘阶层的膨胀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城市日常生活的近代转型
        第一节 碰撞与交汇: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服饰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交织
        二、饮食的多元荟萃
        三、建筑风格的中西杂糅
        四、交通工具的新旧并行
        第二节 良莠混杂:精神生活的近代转型
        一、习俗与礼仪的变革
        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三、思想观念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城市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清末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民国时期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近代图书报刊事业的转型
        一、图书报刊业的初创阶段
        二、图书报刊业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节 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命运
        本章小结
结语 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思考及启示
    一、乌鲁木齐在新疆城市近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性
    二、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动因
    三、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局限性
    四、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竞技体育所具有的现代社会价值
        1.1.2 国家竞争影响下竞技体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1.1.3 竟技体育成绩多极化发展的客观必要性
        1.1.4 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性要求
        1.1.5 竞技体育评价现状的客观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3.2 体育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3.3 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
        1.3.4 文献的述评
    1.4 研究思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数学分析法
        2.2.5 比较分析法
3 竞技体育及评价指标相关介绍
    3.1 竞技体育国际发展概况
    3.2 评价指标释义
    3.3 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支撑
4 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4.2 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4.3 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过程
    4.4 初步筛选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4.4.1 筛选指标的方法
        4.4.1.1 经验选择法
        4.4.1.2 专家咨询法
        4.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5 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4.5.1 确定权重的方法介绍
        4.5.1.1 权重的定义
        4.5.1.2 确定权重的方法介绍
        4.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结果与分析
        4.5.2.1 调研专家基本情况分析
        4.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与分析
5 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5.1 评价对象与内容
    5.2 评价结果与分析
6 研究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7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完善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5)1-9月福建经济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一) 经济增长保持稳定
    (二) 经济运行亮点与难点并存
        1. 部分指标好于全国。
        2. 部分实体指标有所回升。
        3. 经济结构优化。
二、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一) 全球经济持续缓慢复苏
        1. 前三季度全球经济主要特点。
        2. 四季度世界经济预测
    (二) 中国经济“升级版”基本面向好
        1. 工业经济继续稳步回暖。
        2. 进出口呈现低位企稳态势。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稳步提升。
    (三) 福建经济增速继续领跑东部
        1.1-8月福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东部第一。
        2.1-8月福建外贸增速在东部排名靠前。
        3.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东部第二。
        4. 东部多地同时竞逐下一自贸区。
三、四季度经济运行展望
    (一) 潜在增长率下降, 短期总供给缺乏弹性
    (二) 宏观政策更重长远, 总需求存在下行压力
        1. 融资难度加大, 固定资产投资面临下行压力
        2. 收入增长加快, 消费需求有回升迹象
        3. 外需温和复苏, 出口增长可能止跌企稳
四、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
    (二) 提升消费拉动作用
    (三) 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
    (四) 突出做好项目工作

(6)医药企业KY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KY 集团简介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5.1 论文内容
        1.5.2 论文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的发展和演变
    2.2 战略管理的定义
    2.3 战略管理的特征
    2.4 医药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2.5 战略管理的作用
    2.6 战略管理层次
    2.7 战略管理过程
    2.8 战略管理的工具
        2.8.1 宏观环境 PEST 分析模型
        2.8.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8.3 SWOT 分析模型
第三章 KY 集团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分析
        3.1.1 政策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医药产业竞争分析
        3.2.1 国际医药行业分析
        3.2.2 国内医药行业分析
        3.2.3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3.2.4 替代品的威胁
        3.2.5 新加入竞争者的威胁
        3.2.6 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3.2.7 最终用户的影响
    3.3 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第四章 KY 集团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4.1 组织结构
    4.2 生产研发能力状况
        4.2.1 生产能力情况
        4.2.2 研发能力情况
    4.3 人力资源状况
    4.4 财务状况
    4.5 销售状况
        4.5.1 原料药市场销售情况
        4.5.2 制剂市场销售情况
    4.6 管理能力分析
    4.7 KY 集团 SWOT 分析及战略选择
        4.7.1 企业外部机会和威胁
        4.7.2 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
        4.7.3 企业 SWOT 分析矩阵
        4.7.4 企业发展战略设计
第五章 KY 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5.1 企业实施发展战略的原则
    5.2 企业实施发展战略的措施
        5.2.1 技术创新战略
        5.2.2 市场营销战略
        5.2.3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5.2.4 集团管控战略
        5.2.5 企业文化战略
        5.2.6 投融资战略
        5.2.7 安全生产战略
    5.3 企业发展战略的控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回顾与学术综述
    三、研究时段的说明与研究的困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与可能创新点
第一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创立及其组织发展
    一、南开经济研究所创立的背景与前提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创立及其发展(1927.9-1949.1)
    小结
第二章 “学术中国化”社会认知、内涵与评判标准
    一、“学术中国化”社会认知
    二、“学术中国化”概念厘定
    三、“学术中国化”两个层面的评判标准
    小结
第三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社会调研及其“中国化”特色与优势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调研概况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社会调研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社会调研的“中国化”特色与优势
    小结
第四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工业“中国化”之途径探索与抉择
    一、工业化思潮的兴起与南开经济学人“工业化”的主要认知
    二、南开经济学人“资本因子”的权衡与论争
    三、方显廷“工业重心”的思想演变
    四、陈振汉关于“工业区位”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小结
第五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农业“中国化”之体系改造与建构
    一、何廉“三农”主张与农业合作理论
    二、南开经济学人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三、南开经济学人的乡村工业理论与实践
    小结
第六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中国化”经济发展之路的思辨与扬弃
    一、南开经济学人“统制(计划)经济”思想与“计划自由经济”主张
    二、南开经济学人关于国际贸易与外汇问题的研究
    三、南开经济学人关于财税问题的研究
    四、南开经济学人的货币金融与物价管制思想
    小结
第七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教育“中国化”之模式改革与创新
    一、教改的缘起:“轮回教育”风波
    二、风波的背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实用性致上:“教育中国化”探索
    小结
第八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之互动合作
    一、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国民政府的互动合作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工商企业的互动合作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农业的互动合作
    四、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学术界的互动合作
    小结
第九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得失冏争
    一、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得:学科推进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失:学理构建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冏:教研环境
    四、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争:学术“论剑”
    小结
结语
    一、逆境崛起:时局面前的抉择
    二、“中国化”:南开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学术宗旨
    三、内外兼重:一流团队建设与多元融资渠道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R-SCP分析的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及竞争力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
        2.1.1 产业组织理论的内涵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体系
        2.1.3 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
        2.2.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2.3 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经典钻石模型
        2.3.2 钻石模型的扩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1 中药产业的基本概念及属性
        3.1.1 中药
        3.1.2 中药产业
    3.2 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历程
        3.2.1 古代中药产业的发展
        3.2.2 近代中药产业的发展
        3.2.3 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
    3.3 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我国中药行业市场现状
        3.3.2 我国中药行业进出口现状
        3.3.3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状况与国外天然药物市场比较
    3.4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3.4.1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优势
        3.4.2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劣势
        3.4.3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挑战
        3.4.4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机遇
    3.5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趋势
        3.5.1 政策未来发展趋势
        3.5.2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中药产业R-SCP分析
    4.1 我国中药产业的资源禀赋分析
        4.1.1 我国中药资源分布
        4.1.2 我国中药资源禀赋
        4.1.3 我国中药资源保障前景
    4.2 我国中药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4.2.1 我国中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4.2.2 我国中药产业的产品差异化分析
        4.2.3 我国中药产业的规模经济分析
        4.2.4 我国中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4.3 我国中药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4.3.1 我国中药产业价格行为分析
        4.3.2 我国中药产业并购行为分析
        4.3.3 我国中药产业研发行为分析
        4.3.4 我国中药产业广告促销行为分析
    4.4 我国中药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4.4.1 我国中药产业的利润状况
        4.4.2 我国中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4.4.3 我国中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R-SCP分析的我国中药产业的竞争力评价模型
    5.1 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传统产业竞争力理论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5.1.2 影响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5.2 基于R-SCP的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2 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5.3 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6.1 数据来源
    6.2 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过程
        6.2.1 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评价
        6.2.2 我国中药饮片产业竞争力评价
    6.3 评价结果分析
        6.3.1 我国不同地区中成药产业竞争力的实证比较分析
        6.3.2 我国不同地区中药饮片产业竞争力的实证比较分析
        6.3.3 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均衡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7.1 着力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7.2 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和建立药材战略储备
    7.3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培植大型中成药企业集团
    7.4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标准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研究项目

(9)重点中学精英式再生产机制的研究 ——以南京F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背景、意义与可行性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可行性
    第二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样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样本简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安排
        三、主要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一、教育社会学的"教育"观
        二、教育社会学的现代演变
        三、研究领域与理论流派
    第二节 来自社会学的理论解释
        一、社会流动视野中的教育再生产
        二、国外教育再生产的经验研究
        三、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教育再生产
        四、身份集团理论对教育不公的解释
    第三节 国内教育代际承继研究
        一、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研究
        二、国内代表性经验调查研究
        三、对重点学校制度的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 入学选拔的社会机制
    第一节 入学选拔的类型意义
        一、起跑线上的入学选拔
        二、面向大众的公开选拔
        三、定向录取的二次选拔
    第二节 幸运儿的背后故事
        一、选拔结果的分布特征
        二、素质报告书的证言
        三、校园之外的选拔竞争
    第三节 影响入学选拔的资本因素
        一、文化资本的影响
        二、政治资本的影响
        三、权力资本的影响
第四章 学校场域的教育过程
    第一节 学校场域的载体功能
        一、场域之社会结构意义
        二、学校场域的教育再生产
        三、F学校的特殊场域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学校实践
        一、开拓心智的对外交流
        二、丰富志趣的校园文化
        三、超越应试的校本课程
    第三节 学校场域的社会建构
        一、被期冀的学校场域
        二、素质获得的场域意义
        三、学校场域的社会建构
第五章 精英教育的毕业去向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精英生产
        一、走向世界的发展之路
        二、多元流向的毕业之路
        三、不拘一格的成才之路
    第二节 升学模式的学校特征
        一、绿色通道:国内保送
        二、个性选择:出国留学
        三、少数人的抉择:高考之路
    第三节 毕业去向的社会筛选
        一、弱社会资本的能力导向
        二、强社会资本的双重禀赋
        三、强社会资本的先赋优势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重点中学:制度性不平等
        一、嵌入社会的重点中学
        二、多方博弈的利益格局
        三、从"有教无类"到"择类而教"
    第二节 代际流动:结构性再造
        一、代际流动的结构特征
        二、代际流动的精英生产
        三、代际流动的政策干预
    第三节 精英传承:封闭性再生产
        一、社会精英的转换机制
        二、精英传承的封闭性再生产
        三、走向开放的精英选拔
参考文献
附件1之调查问卷
附件2之访谈提纲
后记

(10)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1.2.1 乳业相关研究
        1.2.2 产业安全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的分类
        2.1.2 产业安全的定义与种类
        2.1.3 产业安全的特征
    2.2 产业安全的理论体系
        2.2.1 产业安全思想的理论溯源
        2.2.2 产业安全思想的总结
        2.2.3 产业安全理论的进展
    2.3 主要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实践
        2.3.1 发达国家
        2.3.2 发展中国家
    2.4 本章小结
3 乳业的发展阶段与空间转移
    3.1 中国乳业发展概况
        3.1.1 上游奶源
        3.1.2 中游乳制品加工
        3.1.3 乳品外贸
    3.2 中国乳业的产业周期
        3.2.1 产业生命周期的含义与各阶段特征
        3.2.2 产业生命周期的识别指标与方法
        3.2.3 中国乳业产业生命周期的识别
        3.2.4 产业周期与产业安全的关系
    3.3 乳业的扩张与产业转移
        3.3.1 世界乳业发展概况
        3.3.2 产业转移现状
        3.3.3 产业转移与产业安全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产业安全的研究框架设计
    4.1 乳业产业安全问题的提出
        4.1.1 乳业产业安全的相关概念
        4.1.2 乳业安全的现状
    4.2 乳业产业安全理论框架的构建
        4.2.1 分析范式——产业经济学视角
        4.2.2 理论模型
        4.2.3 产业安全因素评价体系
    4.3 本章小结
5 产业安全的结构因素分析
    5.1 供给因素
        5.1.1 乳业内部结构
        5.1.2 乳业的产业关联结构
    5.2 需求因素
        5.2.1 内部需求
        5.2.2 外部需求
    5.3 本章小结
6 产业安全的布局因素分析
    6.1 中国乳业的区域分布
        6.1.1 影响产业分布的一般因素
        6.1.2 影响我国乳业区域分布的因素
    6.2 中国乳业产业布局的安全因素分析
        6.2.1 研究现状
        6.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2.3 中国乳品制造业空间差异性的测算
        6.2.4 计算结果与启示
    6.3 本章小结
7 产业安全的组织因素分析
    7.1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7.1.1 基本概念
        7.1.2 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与发展
    7.2 SCP 范式的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组织因素分析
        7.2.1 我国乳业的产业组织模式
        7.2.2 原奶环节
        7.2.3 乳制品加工环节
    7.3 本章小结
8 产业安全的政府规制因素分析
    8.1 中国乳业政策及其法律法规的演变
        8.1.1 乳业主要政策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
        8.1.2 中国乳业主要政策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涉及的领域
    8.2 中国乳业安全的规制现状
        8.2.1 安全监管的机构体系
        8.2.2 安全监管的制度体系
        8.2.3 我国乳品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
    8.3 中国乳业安全规制的效果
    8.4 国外主要乳业政策及其安全监管体系
        8.4.1 主要发达国家的乳业政策及其安全监管体系
        8.4.2 主要发展中国家的乳业政策及其安全监管体系
    8.5 本章小结
9 产业安全隐患的综合分析
    9.1 产业安全隐患的因素识别——空间维度
        9.1.1 研究方法
        9.1.2 数据来源
        9.1.3 分析过程
        9.1.4 计算结果与启示
    9.2 产业安全隐患多因素分析——时间维度
        9.2.1 模型设定
        9.2.2 分析过程
        9.2.3 计算结果与启示
    9.3 本章小结
10 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10.1 产业结构方面
        10.1.1 存在的问题
        10.1.2 政策建议
    10.2 产业布局方面
        10.2.1 存在的问题
        10.2.2 政策建议
    10.3 产业组织方面
        10.3.1 存在的问题
        10.3.2 政策建议
    10.4 产业规制方面
        10.4.1 存在的问题
        10.4.2 政策建议
    10.5 本章总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观点
    二、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中国外贸排名可望进入前八名(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D]. 周辰. 苏州大学, 2020(06)
  • [2]力学筑梦中国[J]. 龙驭球,崔京浩,袁驷,陆新征. 工程力学, 2018(01)
  • [3]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884-1949年)[D]. 牛燕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4]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D]. 赵曼. 曲阜师范大学, 2015(03)
  • [5]1-9月福建经济形势分析[J].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林座,陈明旺,刘立菁,卓祖航,朱毅蓉,蒋淞卿,赵智杰,何燊. 发展研究, 2013(11)
  • [6]医药企业KY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王远熙. 天津大学, 2013(01)
  • [7]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D]. 易仲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8]基于R-SCP分析的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黄志勇. 中南大学, 2012(02)
  • [9]重点中学精英式再生产机制的研究 ——以南京F学校为例[D]. 李习凡. 南京大学, 2011(12)
  • [10]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D]. 郝晓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中国外贸排名有望进入前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