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程利[1](2021)在《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提升学生的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习作教学未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学生的习作水平普遍较低。支架式教学倡导以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为基础,适时搭建或变更支架,为学生提供帮助,助力学生达成习作目标。“支架”作为一种教学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科的教学中,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效果。但是“支架”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较少,本研究立足于小学语文高段支架式习作教学研究现状,针对问题提出了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策略,以进一步丰富支架理论在习作教学中的研究。本研究在综述“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上,界定了支架式教学和小学习作支架式教学的概念,介绍了支架式教学的研究理论基础、支架的类型、支架设计的原则和支架式教学的环节。论文通过文献的梳理把握支架式教学在习作教学中的研究情况,依据支架式教学环节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支架”在习作教学中的实施现状,总结小学高段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有效的教学支架搭建、教学情境创设不足、自主独立探索困难、协作学习程度不够和效果评价方式单一这五个方面。基于小学高段支架式习作教学的现状问题,论文依据支架式教学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策略。在搭建支架环节,要准确把握学情为搭建教学支架做好准备,研读课标和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搭建习作支架。在创设情境环节,创设真实的、多样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为学生营造习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独立探索环节,教师要依据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为学生搭建有效的教学支架提供帮助。在协作学习环节,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相关教学资源提炼支架设计模板,鼓励学生主动发展,学生之间通过协作学习,互评习作作品,完善习作评改。在效果评价环节,健全教学支架评价体系,从“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方面构建习作教学支架使用效果的评价标准,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蔡其全[2](2021)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学中的经典性、基础性、永恒性的问题,是教育研究者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命题,到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都展现了人们对于知识发展功能的关切。在国内,主流的教学本质观认为,知识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中心”和“起点”。从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文献来看,人们总是从知识学习出发,或者仅仅在知识学习的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的发展问题。当然,仅仅将知识学习作为学生发展的起点、基础,或者主要途径,从逻辑上讲也是合理的。但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育人事业,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们极易将主要的事情当作首要的事情,把首要的事情当作唯一的事情。很多人就将学生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当做是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所谓知识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下的认识成果,也就是书本知识。现行学校教育当中的知识学习,主要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对象的学习。这种知识学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功能,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局限。知识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学生发展是知识学习的可能结果,而不是必然结果。在新时代,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需要超越传统的知识授受的“大框架”,重新审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本研究综合运用思辨研究、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澄清了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的三种误解,揭示和确认了知识学习存在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最终,基于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思路。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分六部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该选题的背景、意义与研究思路。首先,从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矛盾”,知识学习的发展性限度,学生素养的培育,人何以发展四个方面概括了本研究的缘起。然后,通过梳理与评析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学生发展的内容与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而明确了推进本研究的可能方向,也明晰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第一章)厘清了本研究中的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涵义。关于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涵义的理解不一,是造成人们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局限产生误解的根源之一。因此,我们首先从学科立场与知识类型的角度界说了本研究中的知识涵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总结出当前关于知识学习的两种理解,然后基于对这两种理解的综述,确立了本研究中知识学习的概念范畴。本文中知识学习指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对象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或手段的学习活动。第三部分(第二章)考察了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主要认识和观点。在西方,古代教育的认识当中暗含着“知识等于发展”的信念;近代教育阶段,出现了儿童中心与知识中心的“博弈”;现代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在理论上得到无比重视,但在实践中知识却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国内,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学界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与西方类似。从国内外的认识来看,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主要存在三种误解:将知识掌握本身等同于学生发展;在知识学习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发展;将认知发展的规律泛化为全面发展的规律。第四部分(第三章)探讨了学生发展的取向与机制。学生“发展什么”与“怎么发展”的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什么”与“如何学”等问题的回答。因此,我们首先澄清了学生发展概念的实质,将发展概念与人的素质结构关联起来。其次,梳理了我国教育在学生发展取向上的几种类型,并指出当前教育价值取向归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事实。最后,探讨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机制。本章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取向与素质发展机制的探讨,为后文分析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局限提供了的理论基础。第五部分(第四、五章)分析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发展局限,该部分是全文核心部分。第四章基于对“知识学习具有发展功能”的思想前提的考察,重新确立了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分析框架:一是不同的知识学习内容与方式具有不同的发展功能,二是知识学习对不同素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功能。归纳出知识学习对于全面发展的功能:知识学习奠定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知识学习为全面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知识学习是促成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最后,通过对优秀学生发展过程的案例分析确认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第五章首先从知识学习对全面发展取向的悖离,素质发展机制的僭越,语言文字的符号特性,以及知识中心的教育传承四个方面,论证了知识学习为何具有发展局限。然后,揭示了知识学习对于学习本义的违背、对于学习对象的窄化、对于学习过程的简化,以及知识学习可能存在的其他“教育风险”。最后,通过对知识学习导向下的学生发展现状分析、中西方课堂教学的差异比较、典型“发展”案例的剖析等实证方法,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局限进行了确认。第六部分(第六章)澄明了知识学习在教育中的定位问题。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由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知识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性,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决定的。正确把握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发挥知识学习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需要明确知识选择的功能依据,促进多维学习的融合互动,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习中心。基于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的认识,学校教育改革需要在观念层面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在实践层面提升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

王媛[3](2020)在《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及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比重的增加,中国古典诗词再一次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兴趣。2011版新课标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强调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对古代诗词的积累、感悟与应用提高欣赏品味。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自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在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是一线教师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关于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困境,也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但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中,这些研究成果过于宏观,具体的教学实践成果不够充分。所以本文希望尽可能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进行一系列探讨研究,旨在能切实为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解决学生自主鉴赏古诗词的问题。本文结合当下初中语文使用的最新教材,分析吃透教材,寻找教材编排设计的初心与规律,并通过见习期间的听课观察、询问、查找当下最新文献,通过这些对初中古诗词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求取新思路上进行积极探索,发现支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突破初中古诗词教学难的瓶颈,初步认为正确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本文研究主要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绪论当中重点阐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其中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术语界定及国内外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归纳,为后期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使用问卷调查法对支架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做了实地调查分析。在M中学向45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3份,应用访谈法向M中学的六位语文教师进行访问。最后对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调查结果为后期应用操作支架式教学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三部分尝试与探索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与M中学教师合作选取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唐诗五首》以第一课时为实施内容,以王绩的《野望》赏析为主。第四部分从第一次行动研究中总结出的问题,进行调整与优化,重点探索支架的应用,与合作教师探讨决定选取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为研究内容。第五部分结合第一、二次行动研究结果,在第三次行动研究中重点提升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根据M中学教学计划安排和授课教师商讨,选取九年级下册《词四首》中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为最后一轮行动研究。通过三首古诗词进行三轮教学实践研究,最终得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古诗词教学当中的应用情况。第六部分对以上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结论。

赵佳[4](2020)在《支架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XX初中为例》文中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变革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支架式教学方式提倡教师为学生搭建有效概念框架,引导学生沿教学框架深入学习,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学习的能力。全文就支架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情况展开研究与论述。首先,对“支架式教学”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系统阐述了与这一概念紧密相关的基础理论,为论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笔者对XX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支架式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合自身在实习过程中的支架式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得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的成效,主要体现在运用支架式教学利于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增强师生课堂交往互动、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并就支架式教学实践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主要包括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前期准备问题、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的能力不足问题、学生对支架式教学参与不足的问题以及支架式教学评价问题。最后,笔者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授课时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进一步完善支架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施与运用。

苑雪[5](2020)在《基于地图叠加技术个性化设计的教学实证研究 ——以初中地理“东方文明古国—印度(上)”为例》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学习方式不断涌现的同时,利用技术改善学科学习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文化也体现得愈发明显。本研究立足于CTCL研究范式及其基本理念,从学习者“学习之前的认知起点”与“个性化学习促进认知发展”的角度,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改进进行研究。研究是以初中地理“东方文明古国——印度”的学习内容为例,在实施教学前对学习者的认知起点进行测查,探究其认知起点是否可测查、区分与分组。在明确可分组的条件下,将学习者的认知起点进行分类,之后依据学习者的认知起点及其水平进行个性化学习设计,并按照认知起点的不同水平,将学习者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进行个性化学习。实验表明,在本实验中,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可测查、区分与分组的,且针对学习者的认知起点使用适切的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设计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提升学业水平。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本研究假设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前存在着认知起点,教学的目的是将原有认知不断发展完善,促进学生形成更加科学与完善的认知。因此提出问题,基于CTCL研究范式,根据学生在学习本研究内容前的认知起点,如何利用合适的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设计以促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提升教学效果?围绕以上问题,本研究选取“东方文明古国——印度”这一节的部分内容,采用了准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前期通过测查获取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将其进行归纳与分类之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判定两班水平相近后,对其认知起点进行分析与归纳,并以此为依据为实验班进行包括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开发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对照班组织常规教学,在教学实施完成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后测,以此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本研究所涉及内容之前,普遍存在着相应的认知起点,这些认知起点是可以测查与区分的。根据对所测查到的认知起点以及学生前测回答情况分析,参考学生所答要素数目等角度,可将学生的认知起点进一步划分为4种水平类型。最后从后测分数、后测认知水平的提升与分布状况等方面证实,基于CTCL研究范式,利用合适的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设计,能够促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提高学业水平。

王心雨[6](2020)在《癌症晚期患者死亡认知的社会工作实务探索 ——以湖北省Z医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死亡作为生命发展的重要部分,应该给予积极地关注。癌症作为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公共问题之一,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癌症患者在没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被告知即将死亡。受传统生死观的影响、死亡教育的缺乏,使得癌症患者对于突如其来的死亡持有恐惧、逃避的态度。心理上与认知上的巨大压力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使得患者在痛苦与恐惧中度过人生中的最后时刻。笔者运用在湖北省Z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的经历,通过参与观察以及跟踪访谈12名癌症晚期患者,采用认知发展理论和叙事治疗理论,对患者死亡认知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显示,患者的死亡认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否认—愤怒”;“愤怒—协商”;“协商—绝望”;“绝望—接受”。患者最初得知患癌消息,容易将癌症与死亡相联系,产生“怀疑”、“愤怒”的情绪。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在求生意识的影响下,与医生、家人“协商”,“期待”尽可能延长生命期。患者在经历一次次“希望—失望”后,对现实感到无助,产生“绝望”情绪。当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经过长期的心理调试,呈现主动或被动“接受”死亡的心理。基于上述癌症晚期患者死亡认知的4个阶段,笔者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小组工作方案介入。小组工作活动设计为与死亡初识、发掘生命能量、重建生命意义和接纳死亡四个阶段。通过知识普及、体验反思、讨论分享等形式帮助患者认识到焦虑、恐惧的来源,形成科学的死亡认知,提升生命质量。纵观整个研究介入过程,笔者对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晚期患者死亡认知提出建议与反思。在自我层面,引导患者对死亡认知进行转化,通过“叙事治疗”等方法提升患者自我价值感,重塑患者自信心。在他人层面,改善家属、病友对于死亡的态度,促进沟通与互动,缓解情绪压力。在环境层面,联合社会各界合力营造“优逝”的文化氛围,普及死亡教育,帮助患者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戴青尧[7](2020)在《指向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功能。指向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是实施数学教育的关键,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对于师生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本文阐述了课题的选题缘由,然后分别从“数学理解”、“教学设计”和相关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发展情况。其次,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以“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SOLO分类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笔者通过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进行了数学理解与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师生对数学理解的认识还停留在记忆性理解和解释性理解,探究性理解还远远不够。在文献分析和教学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指向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的必要性,提出了设计的主体性、适应性、数学性、指导性、发展性原则,并从学情分析、学习内容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研究了指向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策略。最后,分别就章节起始课、新授课、数学活动课进行了教学设计的实践,并对教学的效果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首先,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数学理解,以学生数学理解的达成为教学设计的价值追求。其次,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数学理解,在教学设计中坚持一定的原则、掌握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策略和方法。同时,教师要评价学生的数学理解,通过科学的评价和指导落实学生的数学理解。

周梦慧[8](2020)在《运用戏剧教学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阅读教学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发展学生阅读能力、贯彻课程改革理念的需要。戏剧教学法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它是将戏剧元素运用于学科教学的方法。戏剧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言语语言和肢体语言,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国内关于戏剧教学法的研究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多集中于概念、应用价值、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对戏剧教学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的研究较少。小学英语阅读文本体裁多样,能够全面展现戏剧教学法的各种运用形式。因此研究运用戏剧教学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价值,也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新探索。研究综合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展开实证研究,力求掌握运用戏剧教学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现状。运用案例分析了解教师阅读教学的设计现状。运用观察法从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两方面了解教学设计实际的实施现状。依据案例分析结果和观察结果,编制访谈提纲访谈教师,了解教师阅读教学设计行为的背后的想法和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的认识。通过上述研究发现,教师在运用戏剧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存在教学目标表述不清晰、阅读材料的选择范围狭窄、活动形式的设计比较固定等问题。教师应秉持合理设计肢体语言、重视言语语言的训练、灵活变通地进行设计三大设计原则,按照教学设计操作步骤:分析学生特点、准备阅读材料、拟定阅读教学目标、选用戏剧教学法形式、确定教学媒体和技术、谋划阅读教学基本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进行设计反思的顺序进行教学设计。笔者基于研究结果,以一节小学英语阅读课《Tommy’s birthday present》为例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史嘉琪[9](2020)在《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困境研究 ——以F中学为例》文中指出缄默知识是所有显性知识的基础,因具有较强的个人性、经验性和亲和性而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着应用范围广但推行程度低、困境难规避但缺乏应对机制等状况。缄默知识对语文教学的双向作用使其既可能成为有益于语文教学的优质资源,也可能成为影响语文教学的关键因素。语文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不论是对负向功能的缄默知识缺乏规避,还是对正向功能的缄默知识不恰当应用,都会导致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效能降低,甚至会影响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阻碍师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规避或降低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困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参与观察、定性分析等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课堂录音、文本记录、访谈等方式,对本省的重点中学—“F中学”进行小、初、高各阶段的语文课堂观察。并对60个案例归纳整理,选取出相对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以个案辐射整体,展开分析和困境归因。绪论部分主要涉及缄默知识的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性等。主体部分分别从以下四个章节具体呈现:第一章对缄默知识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并对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第二章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例,揭示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诸多困境,并从产生困境的主观因素考虑,对学生、教师两大主体应用缄默知识出现困境的情况展开分析;第三章以缄默知识理论和实际的教学案例为基础,从缄默知识的本体特征和社会因素、缄默知识拥有主体的知识构成两个方面进行归因,并进一步分析学生、教师出现缄默知识应用困境的原因;第四章则针对上一章的归因,一一提出相应的困境解决机制,从知识本体、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给出具体的解决策略。结语部分理性看待了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知识价值,以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的联系为依据,肯定了缄默知识在语文基础教育中推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指出相较缄默知识应用的客观制约因素,应以师生这一主观因素为决策重心,解决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困境。

杨备林[10](2020)在《英国格林尼治大学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汉语学习者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关于英国汉语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小学课堂和学生,针对大学的汉语教学研究较少。而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都具有显着的差异,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大学汉语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应得到重视。文章基于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和学习动机、文化认同等视角进行量表设计,对英国格林尼治大学的大学生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年龄、性别、国籍、专业、汉语学习时长、汉语学习成绩、继续学习意愿)、学习动机(工具型和融入型)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认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情况展开调查,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提供案例和数据支撑。通过相关性分析,对学习背景、学习动机和文化认同情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探讨不同因素对汉语教学的潜在影响,并结合数据分析和教学经验,发现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和跨文化能力理论对汉语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据此为英国大学汉语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该校的汉语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和学习背景具有多样性,其中成绩、继续学习汉语的意愿和学习动机之间的相关性极其显着,学习动机(以工具型动机为主要汉语学习动机)越强,学生的成绩相对越好,继续学习汉语的意愿会越高。在文化认同方面,中国文化在物质层面与制度层面对汉语学习者的影响力相对较大,而在精神文化输出方面较为薄弱;成绩、中文学习时长、年龄、家庭支持、继续学习汉语意愿与文化认同之间相关性较为显着,即学习时长越长、年龄越大、家庭越支持、汉语学习成绩越好、继续学习汉语意愿越强,那么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认同程度越高。学习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关性极其显着,即汉语学习者的动机越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也越高。针对以上研究结果,为提高英国大学汉语教学质量和海外汉语教学效果,可以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三方面着手:在学习动机方面,汉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汉语的出发点和学习目标,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设计教学,以此加强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于具有较大提升空间的融入型动机,海外汉语教学者应当具备敏锐的文化察觉思维,利用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引起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兴趣;在文化认同方面,教师应该正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为目标,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案例、现象或理论,循序渐进地对精神文化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进行解释,促进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方面,教师可以构建汉语学习的情景,让学生在习得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在跨文化情景中完成跨文化交际。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并帮助学习者构建互动开放的文化交流观,从自身的单一思维方式中跳脱出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最后,教师也应该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特点,根据不同的环境、教学群体和社会文化模式等因素调整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现状
        1.3.2 支架理论在国内外作文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小学习作支架式教学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支架式教学
        2.1.2 小学习作支架式教学
    2.2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 支架的类型、设计原则及教学环节
        2.3.1 支架类型
        2.3.2 支架式教学设计原则
        2.3.3 支架式教学环节
3 小学高段支架式习作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3.1 小学高段支架式习作教学学生情况调查
        3.1.1 调查工具设计
        3.1.2 调查过程实施
        3.1.3 调查结果分析
    3.2 小学高段支架式习作教学教师情况调查
        3.2.1 调查工具设计
        3.2.2 调查过程实施
        3.2.3 调查结果分析
    3.3 小学高段支架式习作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3.3.1 缺乏有效教学支架的搭建
        3.3.2 教学情境创设不足
        3.3.3 自主独立探索困难
        3.3.4 协作学习程度不够
        3.3.5 效果评价方式单一
4 基于支架理论的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策略探究
    4.1 搭建支架,了解学情
        4.1.1 准确把握学情,为搭建教学支架做准备
        4.1.2 研读课标与教材,准确搭建习作支架
    4.2 创设情境,营造习作氛围
        4.2.1 创设真实情境,表露真情
        4.2.2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习作
        4.2.3 创设任务情境,引发思考
    4.3 独立探索,搭建有效支架
        4.3.1 搭建问题支架,启发习作思考
        4.3.2 搭建范例支架,示范习作结构
        4.3.3 搭建建议支架,拓展习作思维
        4.3.4 搭建图表支架,梳理习作思路
        4.3.5 搭建组合支架,提升习作效果
    4.4 协作学习,加强合作交流
        4.4.1 教师指导,鼓励主动发展
        4.4.2 作品互评,促进习作评改
    4.5 效果评价,构建评价体系
        4.5.1 构建习作教学支架使用效果的评价标准
        4.5.2 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学高段习作教学问卷调查(学生卷)
附录 B 小学高段习作教学问卷调查(教师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现实回应: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矛盾”
        (二) 理论省察:知识学习的发展性限度
        (三) 时代诉求:学生素养的培育
        (四) 个人旨趣:人何以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
        (三) 关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与机制
        (四) 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价值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知识与知识学习
    一、知识界说
        (一) 知识的立场与类型
        (二) 知识的相关概念
        (三) 本文中的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涵义
        (一) 知识学习的两种理解
        (二) 知识学习的涵义界定
        (三) 知识学习的概念辨析
第二章 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西方对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
        (一) 古代教育中的认识
        (二) 近代教育中的认识
        (三) 现代教育中的认识
    二、国内对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理解
        (一) 民国初期:“死读书”与“学做合一
        (二) 建国之后:“知识至上”与“开门办学”
        (三)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学习的超越
    三、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的三种误解
        (一) 将知识掌握本身等同于学生发展
        (二) 在知识学习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发展
        (三) 将认知发展的规律泛化为全面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 学生发展的取向与机制
    一、学生发展的实质
        (一) 发展概念述评
        (二) 学生发展的实质
    二、学生发展的取向
        (一) 知识取向与发展取向
        (二) 学生发展的取向类型
        (三) 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向
    三、学生发展的机制
        (一) 发展的本能与可能
        (二) 学生发展的机制
第四章 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
    一、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立论基础
        (一)知识学习的双重功能
        (二) 为什么知识学习具有发展功能
    二、知识学习与素质发展的结构剖析
        (一) 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分析框架
        (二) 知识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发展功能
        (三) 知识学习对不同素质的发展功能
    三、知识学习在全面发展中的功能表现
        (一) 知识学习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
        (二) 知识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
        (三) 知识学习是促成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
        (四) “优秀学生”的成长透视:知识学习全面发展功能的案例剖析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发展局限
    一、理论分析:知识学习为何具有发展局限
        (一) 全面发展取向的背离
        (二) 素质发展机制的僭越
        (三) 语言文字的符号特性
        (四) 知识中心的教育传承
    二、现实表征:知识学习具有哪些发展局限
        (一) 坍缩学习的本义
        (二) 窄化学习的对象
        (三) 简化学习的过程
        (四) 知识学习的可能风险
    三、实证分析:知识学习发展局限的确认
        (一) 知识学习导向下的学生发展现状
        (二) 中西方学生发展状况与课堂教学的比较
        (三) 典型的“发展”案例
第六章 知识学习在教育中的定位
    一、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
        (一) 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二) 知识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性
        (三) 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二、如何发挥知识学习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一) 明确知识选择的功能依据
        (二) 促进多维学习的融合互动
        (三) 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习中心
    三、基于知识学习发展功能与局限的教改启示
        (一) 观念转变:更新知识观与学习观
        (二) 实践变革:提升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
        1.1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1.2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部分的新变化
        1.3 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契合性
        1.4 初中古诗词教学需要注入“新能量”
    2.研究的意义
    3.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行动研究法
        3.3 访谈法
        3.4 问卷调查法
    4.相关概念界定
        4.1 古诗词教学
        4.2 支架
        4.3 支架式教学
    5.国内外文献综述
        5.1 国外研究
        5.2 国内研究
第一章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1.学生问卷分析
        1.1 情景的创设
        1.2 思维的历练过程
        1.3 情感的体验活动
        1.4 言语产品的分享时间
    2.教师访谈结果
        2.1 情景的创设方面
        2.2 思维的训练方面
        2.3 情感的体验活动方面
        2.4 言语产品的分享方面
    3.现状调查总结
第二章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行动研究一:初探
    1.研究计划
        1.1 对象分析
        1.2 内容分析
        1.3 流程分析
    2.实施过程
        2.1 搭建支架,独立探究
        2.2 创设情境,协作学习
        2.3 撤销支架,自学新诗《黄鹤楼》
        2.4 课堂总结,效果评价
    3.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
        3.1 课堂观察
        3.2 教学反思
第三章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行动研究二:调整
    1.研究计划
        1.1 对象分析
        1.2 内容分析
        1.3 流程分析
    2.实施过程
        2.1 创设情景,诵读领情
        2.2 搭建支架,独立探究
        2.3 小组合作互助探究
        2.4 学习效果评价
    3.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
        3.1 课堂观察
        3.2 教学反思
第四章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行动研究三:提升
    1.研究计划
        1.1 对象分析
        1.2 内容分析
        1.3 流程分析
    2.实施过程
        2.1 背景支架
        2.2 对话支架
        2.3 问题支架
    3.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
        3.1 课堂观察
        3.2 教学反思
    4.三次行动研究总结
结语
    1.支架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古诗词是可行的
    2.支架式教学能够更好地解决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难题
    3.支架式教学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支架
    4.讲解古诗词教学方式与支架式古诗词教学的对比
    5.本文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M中学初中学生研习中国古典诗词调查问卷
附录2 M中学初中语文中国古典诗词教学访谈提纲
附录3 课堂观察表
附录4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表
致谢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支架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XX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关于支架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支架式教学核心概念界定及其基础理论
    第一节 支架式教学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支架式教学的基础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支架式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教学实践分析
    第一节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以XX初中为例
        一、基于同行访谈的支架式教学运用现状调查
        二、基于课堂观察的支架式教学运用现状调查
    第二节 支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为例
        一、支架式教学课前准备
        二、搭建支架——导入新课
        三、攀登支架——讲授新课
        四、支架撤离——独立探索
        五、支架式教学评价
    第三节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成效
        一、学生潜力得以发掘
        二、师生互动得以增强
        三、教学方式得以改善
    第四节 支架式教学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支架式教学课前准备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二、支架式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三、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四、支架式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支架式教学的提升策略
    第一节 加强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的课前准备
        一、深刻把握教学目标与主题
        二、重视学情分析
    第二节 增强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的能力
        一、增强创新设计能力
        二、根据框架节点灵活选用素材
    第三节 培养学生参与支架教学的主体意识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二、促进学生有序参与教学
    第四节 完善支架式教学评价机制
        一、评价标准多样化
        二、注重发展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基于地图叠加技术个性化设计的教学实证研究 ——以初中地理“东方文明古国—印度(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认知起点、认知发展的相关研究
    2.2 CTCL范式的相关研究
    2.3 地理学科发展的相关研究
        2.3.1 学科与技术融合
        2.3.2 区域地理的研究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问卷调查法
        3.1.2 访谈法
        3.1.3 准实验研究法
        3.1.4 观察法
    3.2 研究框架
第4章 认知起点的测查
    4.1 测查内容的选定
    4.2 认知起点测查与分类
        4.2.1 认知起点的测查
        4.2.2 认知起点的分类
第5章 教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5.1 前测及其结果分析
        5.1.1 被试介绍
        5.1.2 教学前测
        5.1.3 实验组学生的前测结果初步分析
        5.1.4 学生前概念状况分析
    5.2 个性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
        5.2.1 学生实验目标分析
        5.2.2 学生实验内容分析
        5.2.3 个性化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
    5.3 教学实验实施
        5.3.1 学生实验教学的实施
        5.3.2 非学生实验教学的实施
    5.4 教学后测与结果分析
        5.4.1 教学后测
        5.4.2 教学后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5.4.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成绩对比分析
        5.4.4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测认知水平对比分析
        5.4.5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测分数提升率对比分析
    5.5 课堂录像观察结果分析
        5.5.1 实验班课堂录像观察分析
        5.5.2 对照班课堂录像观察分析
        5.5.3 实验班和对照班课堂录像对比分析
    5.6 教学实验总结
第6章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测查卷
附录B 前测卷
附录C 后测卷
附录D 实验班任务单
附录E 实验班、对照班学生参考彩页地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癌症晚期患者死亡认知的社会工作实务探索 ——以湖北省Z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政策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1.3.2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1.3.3 研究评述
    1.4 理论基础
        1.4.1 认知发展理论
        1.4.2 叙事治疗理论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创新
2. 癌症晚期患者死亡认知的发展过程
    2.1 否认—愤怒
    2.2 愤怒—协商
    2.3 协商—绝望
    2.4 绝望—接纳
3. 癌症晚期患者对死亡认知的原因分析
    3.1 个人层面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文化程度
        3.1.4 宗教信仰
        3.1.5 个体的病情进展
    3.2 他人层面
        3.2.1 亲属
        3.2.2 病友
    3.3 环境层面
        3.3.1 社会文化的影响
        3.3.2 死亡教育的推广
4、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晚期患者的死亡认知
    4.1 服务的设计
        4.1.1 服务对象的选择
        4.1.2 组员需求评估
        4.1.3 服务目标与介入策略
        4.1.4 小组预期困难及应对预案
    4.2 阶段化服务的实施
        4.2.1 服务实施前期—与死亡初识
        4.2.2 服务实施发展期—发掘生命能量
        4.2.3 服务实施中期—重建生命意义
        4.2.4 服务实施后期—接纳死亡
    4.3 活动效果评估
        4.3.1 过程评估
        4.3.2 结果评估
5、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晚期患者死亡认知的建议与反思
    5.1 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晚期患者死亡认知的建议
        5.1.1 自我层面
        5.1.2 他人层面
        5.1.3 社会层面
    5.2 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晚期患者死亡认知的反思
        5.2.1 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晚期患者死亡认知的现实困境
        5.2.2 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晚期患者死亡认知的经验总结
6、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指向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已有研究综述
        1.2.1 对数学理解的已有研究
        1.2.2 对教学设计的已有研究
        1.2.3 相关应用的已有研究
    1.3 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
    2.3 建构主义理论
    2.4 SOLO分类理论
第3章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的思路
    3.2 文献研究法
    3.3 访谈法
        3.3.1 目的与内容
        3.3.2 对象
    3.4 问卷调查
        3.4.1 调查目的
        3.4.2 调查对象
        3.4.3 调查问卷的编制
        3.4.4 调查的实施
第4章 数学理解与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4.1 对教师的调查
    4.2 对学生的调查
        4.2.1 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式
        4.2.2 数学理解的现状与认识
    4.3 初步结论
第5章 指向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提出
    5.1 指向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5.2 指向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原则
    5.3 指向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要点及策略
第6章 指向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的实践
    6.1 几类典型课的教学设计
        6.1.1 章节起始课的教学设计
        6.1.2 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6.1.3 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6.2 教学效果的检验
        6.2.1 课例—《一元二次方程》起始课
        6.2.2 课例—活动课《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6.3 初步结论
结语
    1 研究的结论
    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8)运用戏剧教学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1.1.2 戏剧教学法凭借独特价值越发受到关注
        1.1.3 戏剧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研究不足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问题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假设与创新点
        1.6.1 研究假设
        1.6.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戏剧教学法
        2.1.2 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教学设计理论
第3章 运用戏剧教学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现状调查
    3.1 案例研究
        3.1.1 案例的选择
        3.1.2 案例分析维度的设计
        3.1.3 案例分析与结果
    3.2 观察研究
        3.2.1 观察对象的选择
        3.2.2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3.2.3 观察结果与分析
    3.3 访谈研究
        3.3.1 访谈对象的选择
        3.3.2 访谈提纲的设计
        3.3.3 访谈结果与分析
    3.4 存在的问题
        3.4.1 教学目标的表述不够清晰
        3.4.2 阅读材料的选择范围狭窄
        3.4.3 活动形式的设计比较固定
        3.4.4 对不足之处的认识反思不够
第4章 运用戏剧教学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过程
    4.1 设计原则
        4.1.1 合理设计肢体语言
        4.1.2 重视言语语言的训练
        4.1.3 灵活变通地进行设计
    4.2 准备阶段
        4.2.1 分析学生的特点
        4.2.2 选择和组织阅读材料
        4.2.3 分析阅读材料
    4.3 设计阶段
        4.3.1 拟定阅读教学目标
        4.3.2 选用戏剧教学法形式
        4.3.3 确定教学媒体和技术
        4.3.4 谋划阅读教学基本过程
        4.3.5 设计教学评价
    4.4 设计的实施和反思
第5章 运用戏剧教学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案例
    5.1 设计说明
    5.2 教学设计操作步骤
        5.2.1 设计前期工作
        5.2.2 准备阶段
        5.2.3 设计阶段
        5.2.4 设计的实施和反思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教师访谈笔录(Y老师)
    附录四 :教师访谈笔录(C老师)
致谢

(9)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困境研究 ——以F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缄默知识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述
        (一)起源于哲学领域的缄默知识
        (二)发展至其它领域的缄默知识
        二、国内研究概述
        (一)涉及教育学领域的研究
        (二)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性、意义与价值
        一、研究的创新性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第四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语文缄默知识
        二、语文教学的再定义
第一章 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探讨
    第一节 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的关联
        一、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关联
        二、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关联
        三、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的意会性关联
    第二节 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呈现形态
        (一)作为隐性课程的产物,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二)作为教师的缄默知识,表现在语文教学行为中
        (三)作为学生的缄默知识,表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
        二、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一)丰富语文知识体系,支撑师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建构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关系,促进语文教学
第二章 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困境
    第一节 体现学生缄默知识应用困境的教学案例
        一、表现在课堂教学环节的缄默知识应用困境
        二、表现在课堂反馈环节的缄默知识应用困境
    第二节 体现教师缄默知识应用困境的教学案例
第三章 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困境归因
    第一节 受制于缄默知识本体特征和社会因素
        一、与显性知识冲突,难以被承认和重视
        二、权威化教学压制缄默知识的“话语权”
        三、“应试教育”观念阻碍缄默知识的生存
    第二节 受制于缄默知识拥有主体的知识构成
        一、有关学生的缄默知识
        (一)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阻碍缄默知识的发展
        (二)学生负向功能的缄默知识难以引导和修正
        二、有关教师的缄默知识
        (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储备不充分
        (二)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水平不足
第四章 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困境解决机制
    第一节 建设校园学习共同体,实现文化共享
        一、建立缄默知识观,审视并重构教学目标
        二、审视语文教学,明确“教什么”“如何教”
    第二节 组织教学,发展引导学生的缄默知识
        一、开展语文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以阅读生活化促进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
        (二)以写作生活化激发显现学生的缄默知识
        二、理性引导学生自我修正负向功能的缄默知识
        (一)利用实践性教学促使学生意识缄默知识
        (二)优化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评并接受他评
    第三节 创设机制,转化应用教师的缄默知识
        一、建立“师徒制”教师交流平台,优化教师的缄默知识
        二、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能力
        (一)开设缄默知识专题讲座,使教师主动意识缄默知识
        (二)营造实践性反思氛围,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英国格林尼治大学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英国汉语课堂教学现状研究
    2.2 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
    2.3 学习动机
    2.4 文化认同
    2.5 跨文化能力
第3章 调查对象和问卷设计
    3.1 调查对象
    3.2 问卷设计
第4章 学习背景、动机、文化认同分析
    4.1 学习背景分析
    4.2 学习动机分析
        4.2.1 学习动机特征分析
        4.2.2 动机与学习背景的相关性分析
    4.3 文化认同分析
        4.3.1 文化认同特征分析
        4.3.2 文化认同与学习背景的相关性分析
    4.4 动机和文化认同相关性分析
第5章 基于文化认同的汉语教学研究
    5.1 文化认同和学习动机
        5.1.1 文化认同的三个层次
        5.1.2 文化认同的三个阶段
        5.1.3 文化认同与学习动机
    5.2 文化认同与汉语教学
        5.2.1 跨文化认同的延伸与拓展
        5.2.2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跨文化能力构建
        5.2.3 超文化模式下的跨文化教学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学习动机方面
        6.2.2 文化认同方面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 程利. 成都大学, 2021(07)
  • [2]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D]. 蔡其全.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媛.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4]支架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XX初中为例[D]. 赵佳.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基于地图叠加技术个性化设计的教学实证研究 ——以初中地理“东方文明古国—印度(上)”为例[D]. 苑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癌症晚期患者死亡认知的社会工作实务探索 ——以湖北省Z医院为例[D]. 王心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指向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研究[D]. 戴青尧. 扬州大学, 2020(04)
  • [8]运用戏剧教学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 周梦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困境研究 ——以F中学为例[D]. 史嘉琪.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10]英国格林尼治大学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研究[D]. 杨备林.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