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胜利大坂地区韧性剪切带金矿特征及找矿思路

新疆胜利大坂地区韧性剪切带金矿特征及找矿思路

一、新疆胜利达坂地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特征及找矿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冯京,雷国明,李凤明,徐仕琪,张冀,庄道泽[1](2021)在《新疆“十三五”地质勘查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时期地质勘查处于深度调整期,国家和自治区的地质勘查投入持续下降,经过各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新疆地质勘查仍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稀有金属和萤石矿实现新疆有史以来重大找矿突破,斑岩铜矿再次取得新突破,镍、钴、铅锌、锰、金矿取得新进展,非常规能源勘查发现新的远景区,水工环灾服务民生和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显着,基础地质研究及高新技术应用推动了找矿突破。"十四五"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在"十三五"成果基础上,按照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部署方案,需要持续强化重要成矿带及远景区基础地质及调查评价工作,大力拓展"地质+"服务新领域,加强找矿突破关键问题的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方法手段的应用,加大重要矿集区勘查力度,努力实现新一轮地质找矿突破,拓展服务民生新领域,助力乡村振兴。

李浩然[2](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李宁[3](2020)在《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东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毗邻北山造山带,以晚古生代成矿为特色。但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三叠纪矿床,形成了一条三叠纪钨钼成矿带。小白石头钨(钼)矿床位于东天山的中天山地块东南缘,是一个与三叠纪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作为该成矿带唯一的钨钼矿床,其钨钼共生机制的研究工作不仅丰富了东天山-北山的成矿理论,而且可以拓展找矿方向。本文以小白石头钨(钼)矿为研究对象,针对钨钼共生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在详细野外调查基础上,开展了侵入岩、矿床地质特征、矿物学、成矿流体、年代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讨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流体演化、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元素沉淀机制,建立矿床模型,并与其他钨矿床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总结了东天山钨矿成矿规律。取得主要成果如下:矿区内侵入岩发育,锆石LA–ICP–MS U–Pb年龄确定新元古代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908.1 Ma、泥盆纪花岗闪长岩形成于406.8412.3 Ma、石炭纪辉长闪长岩的侵位时间为324.7Ma,与成矿有关的三叠纪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246.4252.2 Ma。辉钼矿Re–Os年龄加权平均模式年龄分别为245.0±1.7 Ma和251.1±1.6 Ma、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47.6±2.3Ma,表明矿床形成于早三叠世(245251 Ma)。三叠纪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中等铝、镁含量、低钙特征,为高钾钙碱性镁质花岗岩。岩石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弱的负Eu异常,显示为I型花岗岩。矿物学、全岩地球化学、Sr–Nd和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其来源于幔源和壳源物质混合,后期同化混染过程中有更多的地壳物质加入。提出与成矿有关岩石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黑云母花岗岩侵入卡瓦布拉格群碳酸盐岩中,在接触带形成矽卡岩。矿化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少量花岗岩型和大理岩型。成矿过程经历了早期矽卡岩阶段(I)、退化蚀变阶段(II)、石英-硫化物阶段(III)和方解石阶段(IV),钨矿化主要形成于II和III阶段,钼矿化主要形成于III阶段。矿物研究表明I阶段成矿流体的氧逸度逐渐增加,并向弱碱性演化,黄铁矿等硫化物形成于中低温环境。II阶段早期成矿流体的氧逸度较高,白钨矿开始沉淀,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流体。II阶段后期和III阶段成矿流体的还原性不断增加。III阶段中,大气降水大量加入,参与形成白钨矿。4个成矿阶段中成矿流体温度逐渐降低(峰值分别为310℃、300℃、290°C和170°C、150°C);流体盐度逐渐降低(峰值分别为6.5 NaCl equiv.、4.5 NaCl equiv.、4.5.NaCl equiv.和2.5 NaCl equiv.);成矿深度逐渐减小(2.63.3 km、0.70.9 km、0.81.0 km和>0.2 km)。主成矿阶段(II和III)中大气降水加入和压力释放引起成矿流体沸腾作用,形成不均匀流体,导致了白钨矿和辉钼矿大量沉淀。稳定同位素(C、H、O、S、He和Ar)研究表明I阶段流体主要源于岩浆,并在岩浆-热液活动后期经历了强烈分馏作用;II阶段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有大气降水加入;III阶段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和大气降水混合;IV阶段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壳源花岗岩,混合有深源物质。提出钨钼共生关键为壳幔物质共同参与、充分的岩浆演化和开放的成矿环境。揭示了东天山-北山三叠纪钨钼成矿带钨和钼矿床相同的地质构造背景提供了相似物质来源,成矿岩浆岩中老、新地壳组分参与是形成不同矿床类型的根本原因。钨矿形成时代早于钼矿,东天山矿床时代早于北山。斑岩型钼矿与区域构造关系更为密切。对比华南典型钨矿床,东天山三叠纪钨矿床在源岩、构造、围岩、流体演化和物质来源等方面极为相似,具有很大找矿潜力。

展新忠[4](2019)在《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新疆重要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资源预测与靶区评价”(2011BAB06B0803)的成果之一。新疆赛博铜矿床发现之初曾被命名为喇嘛苏外围铜矿床,它与喇嘛苏铜矿床同产于喇嘛苏岩体,空间上毗邻,同属于国家“十三五”深地项目确定的赛博矿集区。赛博铜矿床的发现填补了西天山境内无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的空白,对西天山境内铜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及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成矿流体的研究,详细剖析了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通过找矿勘查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下一步找矿方向,建立了矿床经验找矿模型。赛博铜矿床矿体的产出位置、矿化及蚀变分带受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及断层构造的控制十分明显。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的锆石U-Pb LA-ICP-MS年龄分别为386.2±0.69Ma和386.9±0.71Ma,石英硫化物成矿阶段矿体硫化物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为379.2±7.7Ma,表明赛博铜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泥盆世海西早期岩浆活动有关。矿区主要存在两种蚀变分带:矽卡岩型蚀变和斑岩型蚀变。矽卡岩型蚀变发育在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及其附近构造破碎带中,岩体附近依次发育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和硅灰石矽卡岩。斑岩型蚀变主要发育在斑岩体中,偶见于斑岩体外接触带迭加在矽卡岩型蚀变之上。斑岩型蚀变与斑岩型矿化相伴而生,矿化往往发育在斑岩体内及岩体内接触带上,以含矿石英细脉、石英方解石细脉、含绿泥石(透闪石)石英细脉等多种含矿脉体密集发育为特点。通过矿物学、成矿流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基本查明了赛博铜矿区不同成矿期流体来源及物理化学特征。岩浆晚期-热液早期的成矿流体主要为中高温(430℃545℃)、高盐度(平均13.4%)的岩浆水;早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为中温(475℃510℃)、高盐度(平均16.94%),晚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383℃485℃)和盐度(10.52%)略有下降,推断有少量地表水(海水、大气降水)加入。石英-硫化物阶段地表水(海水、大气降水)增多,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95℃270℃)、低盐度(平均3.3%)的特征,推断其演变为岩浆水与地表水的混合热液。H-O-S特征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岩浆硫和沉积硫混合源特征,成矿早期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晚期,热液演变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成矿斑岩体样品的铝饱和指数(ASI)为0.760.90,均小于1.1,为准铝质花岗岩,P2O5与SiO2的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微量元素Th和Y含量较高,且与Rb呈正相关关系,微量元素Zr+Y+Nb+Ce的值为158.1ppm263.7ppm,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350ppm。通过岩相学研究,进一步发现斑岩体样品中明显缺少A型花岗岩的典型钠闪石类矿物(钠闪石和钠铁闪石等)和S型花岗岩中典型的镁铁质矿物(白云母和石榴石),同时花岗质侵入岩中出现了磁铁矿矿物,表明成矿斑岩体为I型花岗岩。研究发现,成矿斑岩体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Hf同位素具有以下特征:SiO2和CaO含量较高,TFe2O3、MgO、TiO2、K2O和Mg#含量较低,同时Co、Cr、Ni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偏低;εHf(t)和176Hf/177Hf的值较高,εHf(t)介于-0.37和6.45之间,176Hf/177Hf均值为0.283,(Rb/Sr)N比值为0.0770.285,介于上地幔值(0.034)与地壳值(0.35)之间,Nb/Ta比值为9.5012.83,介于地幔值(17.5)与地壳值(8.3)之间,另外,样品具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Sr)和不相容元素(如Th、U),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相对亏损和明显的“TNT”负异常的特征。这表明该矿区I型花岗岩具有壳幔混源特点,源岩应来自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并有新生壳源部分熔融物质的加入。Ⅰ型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86.2±0.69Ma和386.9±0.71Ma,矿体硫化物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为379.2±7.7Ma,表明其成岩成矿时代为泥盆世。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时期,北天山洋持续向南部的伊犁板块下俯冲,使得洋壳在俯冲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并交代地幔楔物质,导致赛里木微陆块的基底陆壳活化,壳幔混源的深部含矿花岗质岩浆沿断裂上侵,与蓟县系库松木切克群灰岩发生交代作用并萃取围岩中的金属元素,在岩体顶部富集形成斑岩型铜矿体,同时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形成矽卡岩型铜矿体,从而富集形成了赛博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矿区开展了找矿勘查工作,发现在岩体周围高磁异常区和极化率高于2.21%的重叠分布区域应考虑为矿致异常,是重要的找矿线索。依据矿床经验找矿模型,综合磁法、激电和EH4测量结果推断矿区北西部、东北部及ZK08周围深部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更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该论文有图74幅,表15个,参考文献240篇。

樊献科[5](2019)在《江西大湖塘超大型钨多金属矿田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西大湖塘超大型钨多金属矿田是近年来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钨矿之一,区内发育多套与成矿作用密切的燕山期花岗岩,矿化类型以细脉浸染型白钨矿为主,兼有石英大脉型黑钨矿和隐爆角砾岩型钨(铜、钼)矿等多种矿化类型,形成“多位一体”的钨(铜、钼)矿床。对大湖塘钨矿的成岩成矿背景、控矿因素、成矿流体特征、成矿作用过程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和深入剖析,了解大湖塘钨矿的矿床成因和成矿机制,建立起“大湖塘式”成矿模型,对江南造山带乃至整个华南地区钨多金属矿的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都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LA-ICPMS独居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大湖塘石门寺矿区的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含斑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斑岩的侵位时间分别为147.9±1.1 Ma、146.4±1.1 Ma、138.6±0.98 Ma和142.8±1.7 Ma.四种花岗岩均为过铝质的S型花岗岩,但黑云母花岗斑岩具有明显的从S型到I型花岗岩过渡的特征。它们来源于相似的岩浆源区,主要为新元古代双桥山群中变泥质岩和变玄武岩的混合源区。石门寺矿区四种花岗岩来自两个独立的、经历不同演化过程的岩浆房。石门寺的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含斑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很可能是来源于同一个岩浆房的三次脉动式岩浆侵位,而黑云母花岗斑岩则来源于另一个不同的岩浆房,两个岩浆房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斜长石的微区剖面分析显示An和Al2O3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An和FeO之间却无明显的相关性。此外,斜长石晶体中Sr和Ba含量之间显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石门寺矿区两套岩浆房系统都没有发生基性岩浆的补给或不同岩浆之间化学成分的混合。石门寺矿区的两套岩浆房均为化学成分封闭的岩浆系统,岩浆演化过程中只有热量混合和/或减压作用,没有镁铁质岩浆的注入和混合作用。大湖塘矿田的燕山期花岗岩体由于体积小,钙含量低,不能为该区形成超大型白钨矿化提供足够的钙元素,而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由于体积巨大、钙含量高,很可能为大湖塘矿田大规模的白钨矿化贡献了所需的钙元素。石门寺矿区隐爆角砾岩和狮尾洞矿区的石英大脉形成时间分别为142.0±0.6 Ma和136.1±0.5 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分别代表了隐爆角砾岩型矿化和石英大脉型矿化的时间。石门寺矿区的隐爆作用应是黑云母花岗斑岩引起。而狮尾洞矿区的石英大脉型矿化可能是似斑状二云母花岗岩晚期热液作用形成。流体从强还原性的母岩浆中出溶之后,从母岩向围岩迁移的过程中,逐渐发生氧化,氧逸度逐渐升高,CO2含量也逐渐增加,流体从强还原性逐渐变为弱氧化性。含矿石英细脉、隐爆角砾岩胶结物和含矿石英大脉等成矿阶段的流体均为弱氧化性-氧化性流体,包裹体中一般出现大量的CO2、CH4和N2气体。大湖塘矿田中隐爆角砾岩型硫化物、石英大脉型硫化物和细脉浸染型硫化物的δ34S值分别变化于-2.05-0.33‰、-36.34-0.02‰和-10.07-1.53‰,δ34S的大范围变化以及远离0的很大负值说明大湖塘矿田的硫不可能是单纯的岩浆硫,还应该有来自沉积岩中的硫,尤其是晚期的石英大脉型矿化阶段的硫,应该有大量来自沉积岩。新元古代双桥山群富钨变质沉积物的部分熔融和岩浆的高度分异结晶导致岩浆中的钨发生初始和进一步富集。石门寺矿床中的钨矿化极大地受到成矿母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控制。从岩浆结晶的早期到晚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含斑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氧逸度有明显下降,但是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斑岩和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较高氧逸度。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含斑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很可能是钨的主要贡献者,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斑岩主要贡献了石门寺矿床的铜和钼。这种长期多相的岩浆作用和长期的成矿作用在大湖塘超大型钨多金属矿田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导致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形成关键因素。

李鹏[6](2019)在《青海省锡铁山铅锌矿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潜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柴达木盆地北缘位于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三大山系交汇处。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段,其形成与改造与柴北缘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论文以锡铁山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Pb同位素测试、原位S同位素测试,结合前人资料,剖析矿床成矿物质来源;通过流体包裹体、热液方解石的C-O同位素研究探讨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通过搜集目前已有的勘探资料,建立了矿体的三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矿山岩石形变规律、矿体空间规律以及主成矿元素的富集规律,并根据矿山勘探资料的深入二次开发、整理、分析,以期对矿床的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指导。对主矿区外围地区开展了地质、物探和化探的工作,结合目前已有的认识,对外围的成矿潜力进行了合理的评价。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前人根据柴北缘一带出露的榴辉岩、石榴石橄榄岩及相关片麻岩厘定出一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该超高压变质带可能记录了从开始的大洋俯冲到之后的大陆俯冲再到最后碰撞的完整演化历史,因此认为锡铁山矿床形成于板块俯冲背景之下的弧后盆地,而非远离岛弧的大陆裂谷。通过地表调查、岩心编录及坑道、采场生产数据整理,证实锡铁山铅锌矿存在后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受断裂裂隙控制的脉状铅锌矿化。同时,通过本次研究,识别出本区存在三处明显的残留喷流管道,现存于锡铁山沟47线、无名沟29线及中间沟07线附近,说明锡铁山铅锌矿经历了前期喷流沉积和后期构造-热液改造两期成矿过程。2、矿区先后经历过深、浅两个不同构造层次的影响。矿区浅层次脆性变形应形成于滩间山群原c岩组紫红色含砾砂页岩沉积之后,即该层位形成后存在一次浅部层次的强烈区域挤压构造事件,这次区域构造挤压作用导致了矿区主要脆性构造行迹的形成,并奠定了矿区目前的构造格架,是本区现有矿体定位的主要因素。3、锡铁山铅锌矿S同位素可划分为两个变化区间。其中代表了海底喷流管道相矿石硫同位素特征的一组以δ34S值变化大为特点,反映出流体多来源的特点;可能代表了晚期热液叠加改造海底喷流沉积型矿石硫同位素的δ34S‰值变化很小,与其它层位晚期热液脉状矿石δ34S‰值变化范围一致,也与变形程度高的管道相矿石δ34S‰值变化范围接近。由此推断这一组矿石成因可能与后期变形变质及热液作用有关,在变形变质作用下,尤其是热液的迁移、渗透过程中,硫同位素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均一化。铅同位素具有造山带与上地壳混合来源的特点,围岩铅与矿石铅组成相似,具有同沉积特征。矿石矿物及脉石矿物Sr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应以壳源为主,与深部循环热水活化迁移矿下火山岩中的物质有关,滩间山群a-2岩组大理岩高锶同位素来源与弧后盆地海底喷流热液有关。综合矿床矿化特征及硫同位素研究,揭示了矿床早期喷流和晚期叠加改造的双重成矿过程。4、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自西向东,矿区内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逐步升高趋势,即矿区西端矿石流体包裹体温度明显低于中部和东部;主赋矿层位矿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非主赋矿层位矿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本次研究显示,流体包裹体温度变化范围很大,可能揭示矿区存在不同期次的热液成矿作用叠加;同时,与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石矿物密切共生的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显示了锡铁山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源自深部(地幔),在喷流沉积过程中与海水发生相互作用,受到海水混染。5、根据锡铁山矿区及中间沟断层沟矿区品位化验数据编制了锡铁山-中间沟-断层沟铅锌矿区Pb、Zn、Ag、Au等元素品位等值线图、矿体厚度等值线图、大理岩视厚度等值线图,系统研究了锡铁山-中间沟-断层沟铅锌矿区矿化富集规律,认为锡铁山矿区矿体及赋矿大理岩存在SE方向侧伏规律,且深部垂直于侧伏方向上存在明显矿化强弱变化规律,深部存在第三矿化富集带;中间沟-断层沟是主矿区延伸段,含矿地层在本区稳定分布,矿体向SE方向侧伏,根据中间沟-断层沟矿化品位、厚度等值线图,认为该矿段主矿体品位及厚度向深部延伸且并未封闭,指示了深部可能仍然存在矿体的可能,显示出本区可能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6、通过汇总区域及矿床地物化各方面信息并结合成矿理论分析,圈定了2个找矿靶区(A级)和2个找矿远景区(B级和C级各一个)。认为锡铁山矿床主矿带下盘可能存在含矿大理岩带,主采区深部可能存在第三矿化富集中心,值得进一步工作,为下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指导。同时指出,在北西矿区和红石岗-绿石岗地区可能矿体埋深较大,目前开采的意义不大,需要进一步研究。

安佰强[7](2018)在《新疆和静县玉希莫勒盖达坂一带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远景浅析》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西天山中段,阿吾拉勒山东部,行政区划属新疆和静县管辖。位于博罗科努古生代复合岛弧带(Ⅲ)与伊犁地块(Ⅲ)交界处附近,构造活动强烈,并具有多期性活动的特点。研究区位于西天山中段阿吾拉勒伊什基里克Cu、Au、Pb、Zn、Fe成矿带内,具有较好的铜、金找矿前景。区内地层出露有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地层。地层分区由老到新依次有: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dC1)、阿克沙克组(aC1)、上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yC2)、上二叠统铁木里克组(tmP2)、早侏罗统八道湾组(bJ1)及第四系。火山-岩浆活动是本区成矿作用主要的热源和矿源。本区石炭纪成矿主要有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期和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期。主要岩性为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安山岩。矿体赋存于石炭系伊什基里克组安山岩、凝灰岩与石炭纪英云闪长岩接触带附近。英云闪长岩为成矿提供部分矿源及充足的动力。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为北西向、北西西向、北东向。其中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为区内主要控矿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化体主要存在于韧性剪切带附近及韧性变形较发育部位、多组断裂交汇部位、断裂构造产状变化处、断裂构造与有利岩层、岩体交汇部位、次级断裂密集发育处等,应重点寻找分析。研究区选取3个典型矿床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铜、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并对区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物化探信息及区域矿产综合信息的研究和分析,对典型矿床进行剖析,查明其成矿地质背景、矿(化)体特征、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地质条件,总结地质条件确定了研究区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建立找矿标志,确定找矿方向。成矿有利地段位于研究区处于博罗科努负磁异常带与伊犁正磁场区的接壤部位,比较吻合区域控矿构造及线状中酸性岩体的分布。据重力区划,研究区属于西天山异常区相对平缓的重力高异常区,重力梯度变化达2.67×105m/s2/km。成矿活动受断裂控制明显,研究区重、磁场特征显示区内成矿条件极为有利,是区域金属、贵金属成矿的最有利部位。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发现元素异常套盒好的异常区7处。通过化探异常的空间分布,研究区划分为玉希莫勒盖Cu、Au、Pb、Zn、As、Sb、Mo、Cr富集区和旺江德克Cu、Ag、Pb、Zn、W、Cd富集区,有望在富集区内发现有价值的矿床。根据玉希莫勒盖达坂一带地质特征、物、化探综合异常信息、区域成矿特征和典型矿床的成矿特征。研究区划分为3处成矿远景区,其中一级(Ⅰ)找矿远景区2处,二级(Ⅱ)找矿远景区1处。通过对远景区找矿潜力评价,圈定2个铜金找矿靶区。

周煜杰[8](2018)在《伊宁地块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伊宁地块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特殊复杂,地理位置特殊。近年来由于伊宁地块在找矿方面的重大突破,对该地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由于其构造较为复杂,地质演化和成矿规律产生一些较大的争议。在经过最新资料总结及野外工作后,从以下方面做了系统研究。通过对西天山地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的岩石地层单位清理,对中酸性侵入岩分布、线性构造分布、全区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背景等资料的调查与综合集成,为寻找伊宁地块含矿层位、优选有利成矿岩体、总结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成矿规律、优选新的找矿调查区等项工作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本次研究系统理清晚古生界,调查岩石组合、形成环境,研究和查找含矿层位。调查研究区内中酸性侵入岩的分布、岩石组合、演化序列、蚀变与矿化类型,优选有利成矿岩体。研究与成矿有关的线性构造的分布,构造属性,形成和演化,分析其对成矿作用的控制。研究全区的重、磁场特征,分析区域性主干断裂及其组合特征,确定火山机构及可能存在的隐伏岩体,总结已知矿区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总结全区Au、Fe、Cu及其相关元素的勘查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已知矿区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筛选出有找矿潜力的地球化学异常。解剖尼新塔格、查岗诺尔、松湖等铁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总结区域中铁矿的成矿规律,试建铁矿床找矿模型,总结典型矿床的成矿规律,为以后找矿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在对伊宁地块重点成矿区域调查与资料整合后,系统整理了伊宁地块的重点含矿层位,圈定成矿远景区3处,研究中绘制了研究区最新的1:25万地质图、1:50万航磁异常、重力异常图。

何格[9](2017)在《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成因、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大青山金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北山古生代裂谷系南亚带西段,处于大青山-红十井-白山金、铜、铁、盐类成矿带上。长期以来,针对大青山金矿床的研究多集中于矿床地质特征,在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以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几乎处于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矿床及成矿带中其他类似金矿床的找矿进程。鉴于此,本文在大量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质学、同位素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在查明大青山金矿床成因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成矿规律,指明了下一步找矿方向。矿床产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变质岩中,其原岩为一套杂砂岩、亚杂砂岩和长石砂岩夹粘土岩。矿区内识别出3期变质变形作用,分别对应3期石英脉,其中第2期为含金石英脉矿体。金矿体受库鲁克脆韧性-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断裂控制,总体走向NEE。矿石类型分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石中金属矿物有自然金、毒砂、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铜蓝及赤铁矿等;非金属矿物包括石英、绢云母、方解石、绿泥石、铁白云石、菱铁矿及钠长石等。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绿泥石化、钠长石化和碳酸盐化为主。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期石英脉中主要赋存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CO2-H2O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总体属于中高温(205423℃)、低盐度(0.228.80%NaCleqv)、中等密度(0.550.85 g/cm3)的H2O-CO2±CH4±N2体系。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变质水,并与围岩发生了水-岩反应。流体不混溶作用可能是该矿床中金等成矿物质大量沉淀的原因。成矿作用发生于早二叠世(274 Ma),与赋矿地层中的变质增生锆石形成时代(269.6 Ma)一致。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毗邻的三峰山VMS铜矿床及其赋矿玄武岩。大青山金矿床属于海西期末区域变质过程中形成的造山型金矿床。综合研究表明,大青山金矿床受地层、构造、蚀变围岩等因素控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造-成矿作用过程,建立了矿床的成因模式,认为区内4号、37号、41号、68号、104号、109号及115号石英脉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王建其,王居里,杨猛[10](2016)在《对新疆萨日达拉金矿成矿流体的He、Ar同位素示踪》文中认为采用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方法,通过分析萨日达拉金矿载金黄铁矿中流体包裹体的He、Ar同位素组成,对成矿流体进行示踪研究。结果表明,萨日达拉金矿黄铁矿流体包裹体中He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R/Ra值为0.341.59,显示壳幔混合特征,二元混合模型计算结果显示以地壳放射性成因氦为主,并有地幔氦的加入;Ar同位素组成较均一,40Ar/36 Ar值为305359,平均336,36Ar/38Ar值为5.345.44,平均5.40,显示叠加有部分放射性成因40Ar的大气降水成因氩同位素组成。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萨日达拉金矿成矿流体为由大气降水深循环改造而成的地壳流体,其所具有的地幔He同位素组成应继承自下部地壳中隐伏的壳幔混合成因地质体。

二、新疆胜利达坂地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特征及找矿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胜利达坂地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特征及找矿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十三五”地质勘查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三五”地质工作成果
    1.1地质找矿新突破
        1.1.1稀有金属矿
        1.1.2有色金属矿
        1.1.3非金属矿
        1.1.4石材矿
        1.1.5非常规能源
    1.2重要矿区新进展
        1.2.1火烧云铅锌矿
        1.2.2玛尔坎苏锰矿
    1.3服务民生新成效
        1.3.1水资源调查
        1.3.2富硒富锌土壤调查
        1.3.3旅游地质
    1.4创新应用新进步
        1.4.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
        1.4.2大宗矿产资源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
2 地质工作展望
    2.1 开展基础类区域调查评价
    2.2 加强重要矿产勘查评价
    2.3 大力拓展地质服务业
    2.4 全面提升地质科技创新水平
    2.5 加快实施“走出去”步伐
3 结语

(2)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0.3.3 存在问题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0.5 主要工作量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2 区域地层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1.2.2 柴北缘造山带
    1.3 区域构造
        1.3.1 昆南断裂
        1.3.2 昆中断裂
        1.3.3 昆北断裂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1.3.9 阿尔金断裂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1.4 区域岩浆岩
        1.4.1 东昆仑地区
        1.4.2 柴北缘地区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4.4.4 成矿模式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钨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
        1.1.2 钨矿床时空分布
        1.1.3 东天山地区钨矿床特征
    1.2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带
    2.3 区域岩浆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侵入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3.1 岩体地质
    3.2 样品及测试方法
    3.3 年代学
    3.4 地球化学
    3.5 Lu-Hf同位素
    3.6 Sr-Nd同位素
    3.7 岩浆来源和构造环境
        3.7.1 岩石类型、成因以及来源
        3.7.2 构造环境
        3.7.3 区域构造格架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地层
    4.2 构造及侵入岩
    4.3 矿体特征
    4.4 矿化类型
    4.5 热液蚀变
    4.6 成矿期次阶段
第五章 矿物学研究
    5.1 矿物岩相学
    5.2 电子探针分析
        5.2.1 样品、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
        5.2.2 矿物成分指示意义
    5.3 LA-ICP-MS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5.3.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3.2 白钨矿原位微量元素
        5.3.3 白钨矿原位Sr同位素
第六章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
    6.1 样品及测试方法
        6.1.1 流体包裹体
        6.1.2 稳定同位素
    6.2 流体包裹体研究
        6.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6.2.2 显微测温结果
        6.2.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6.2.4 群体包裹体成分
    6.3 稳定同位素研究
        6.3.1 H-O同位素
        6.3.2 S同位素
        6.3.3 He-Ar同位素
        6.3.4 C-O同位素
    6.4 成矿流体来源
    6.5 成矿物质来源
        6.5.1 S同位素示踪
        6.5.2 C同位素示踪
        6.5.3 Re同位素示踪
第七章 成矿时代及成矿作用
    7.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7.2 测试结果
        7.2.1 辉钼矿Re–Os定年
        7.2.2 白云母40Ar–39Ar定年
    7.3 小白石头矿床成矿时代
    7.4 区域成矿时代对比研究
    7.5 钨钼共生
    7.6 成矿作用
第八章 区域矿床对比研究
    8.1 与东天山-北山三叠纪矿床对比研究
    8.2 与华南侏罗纪钨矿床对比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情况

(4)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赛博铜矿床地质特征
    2.1 区域成矿背景
    2.2 矿区地质特征
    2.3 矿体特征及矿化类型
    2.4 矿石特征
    2.5 围岩蚀变特征
    2.6 小结
3 赛博铜矿床成矿岩体演化特征
    3.1 成矿岩体岩相学特征
    3.2 成矿岩体岩石化学特征
    3.3 成矿岩体岩浆岩成因
    3.4 成矿岩体年代学及意义
    3.5 小结
4 赛博铜矿床成因分析
    4.1 成矿流体特征
    4.2 成矿流体来源
    4.3 成矿物质来源
    4.4 成矿时代
    4.5 小结
5 赛博铜矿床与赛里木地块成矿环境
    5.1 地层含矿性
    5.2 构造控矿性
    5.3 岩浆岩与成矿
    5.4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成矿
    5.5 构造演化与成矿环境
    5.6 成矿机制
    5.7 小结
6 赛博铜矿床找矿勘查模式及工程示范
    6.1 矿区岩(矿)石物性特征
    6.2 找矿标志
    6.3 综合物化探找矿勘查
    6.4 钻探验证结果
    6.5 综合勘查模式研究
    6.6 找矿靶区预测
    6.7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江西大湖塘超大型钨多金属矿田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我国钨矿床研究现状
    1.3 大湖塘钨矿田研究进展
        1.3.1 大湖塘钨矿田勘查历史简介
        1.3.2 大湖塘钨矿田科研进展
    1.4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分析测试
    2.1 独居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2.2 全岩主微量分析
    2.3 电子探针分析
    2.4 斜长石原位微量元素
    2.5 原位S同位素
    2.6 白云母~(40)Ar-~(39)Ar定年
    2.7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
    3.1 大地构造背景
    3.2 区域地层
        3.2.1 双桥山群
        3.2.2 登山群
    3.3 区域构造
    3.4 区域岩浆岩
    3.5 区域矿产
第四章 大湖塘矿田地质特征
    4.1 地层
    4.2 构造
    4.3 岩浆岩综述
    4.4 各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4.4.1 石门寺矿区
        4.4.2 平苗矿区
        4.4.3 一矿带矿区
        4.4.4 狮尾洞矿区
    4.5 围岩蚀变及与矿化关系
        4.5.1 围岩蚀变类型
        4.5.2 围岩蚀变分带及与矿化的关系
    4.6 成矿蚀变阶段
第五章 燕山期花岗岩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
    5.1 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5.2 独居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组成
        5.2.1 独居石U-Pb年代学
        5.2.2 独居石微量元素组成
    5.3 全岩主量元素
    5.4 全岩微量元素
    5.5 讨论
        5.5.1 成岩时代
        5.5.2 岩石成因类型
        5.5.3 岩石早期结晶温度
        5.5.4 岩浆起源和源区特征
        5.5.5 岩浆结晶分异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研究
    6.1 黑云母和白云母矿物学研究
        6.1.1 黑云母
        6.1.2 白云母
    6.2 斜长石剖面原位主量元素分析
        6.2.1 斜长石原位主量元素组成
        6.2.2 斜长石An-Al_2O_3-FeO关系剖面图
    6.3 斜长石剖面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6.4 讨论
        6.4.1 岩浆氧逸度
        6.4.2 成岩动力学过程
        6.4.3 钙的来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7.1 成矿年代学
    7.2 流体包裹体研究
        7.2.1 岩相学特征
        7.2.2 包裹体成分特征
    7.3 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
    7.4 讨论
        7.4.1 隐爆角砾岩和石英大脉的形成
        7.4.2 成矿流体氧逸度特征
        7.4.3 成矿物质来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
    8.1 成岩成矿时代及构造环境
    8.2 成矿元素钨的来源
    8.3 各岩浆单元与W-Cu-Mo矿化的关系—来自氧逸度的制约
        8.3.1 钨矿化
        8.3.2 铜钼矿化
    8.4 成矿模型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主要结论
    存在问题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石门寺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数据
    附表2 石门寺独居石微量元素数据
    附表3 石门寺花岗岩全岩主微量元素
    附表4 石门寺花岗岩中黑云母电子探针-EPMA
    附表5 石门寺花岗岩中白云母电子探针-EPMA
    附表6 石门寺花岗岩中斜长石原位主量元素分析-EPMA
    附表7 石门寺花岗岩中斜长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青海省锡铁山铅锌矿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构造背景
        1.2.2 地层层序格架
        1.2.3 矿床成因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物、化探特征
        2.4.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2.3 劈理构造
        3.2.4 构造线理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4.1 锡铁山铅锌矿区矿体特征
        3.4.2 中间沟-断层沟矿区矿体特征
        3.4.3 北西铅锌矿区矿(化)体特征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类型及矿石矿物组成
        3.5.2 矿石结构
        3.5.3 矿石构造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第四章 成矿机制及成因模式
    4.1 测试方法
        4.1.1 原位S同位素
        4.1.2 Sr同位素
        4.1.3 C-O同位素
    4.2 成矿时代
    4.3 成矿大地构造背景
        4.3.1 陆间裂谷
        4.3.2 活动大陆边缘岛弧
    4.4 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来源
        4.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4.2 矿区流体温度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4.4.3 成矿流体来源
    4.5 成矿物质来源
        4.5.1 Pb同位素特征
        4.5.2 Sr同位素
        4.5.3 S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4.6 矿床成因
        4.6.1 喷流管道相的识别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4.6.2 矿床矿化特征对成因的指示意义
第五章 控矿因素及矿化富集特征
    5.1 岩石形变与构造控矿
        5.1.1 不同岩石单元构造变形及力学特征
        5.1.2 矿区构造分期
        5.1.3 构造应力场分析
        5.1.4 构造控矿分析
    5.2 矿体形态与地层控矿
        5.2.1 矿体空间形态
        5.2.2 岩性控矿规律
    5.3 矿化富集规律
        5.3.1 Zn元素富集规律
        5.3.2 Pb元素富集规律
        5.3.3 Ag元素富集规律
        5.3.4 Au元素富集规律
        5.3.5 黄铁矿空间分布规律
        5.3.6 矿体品位厚度规律
        5.3.7 大理岩厚度变化规律
        5.3.8 典型剖面铅锌品位变化规律
第六章 找矿潜力评价
    6.1 锡铁山铅锌矿主采区深部潜力评价
    6.2 中间沟-断层沟矿段潜力评价
    6.3 北西矿区找矿潜力评价
        6.3.1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6.3.2 综合物探测量
        6.3.3 北西铅锌矿区找矿方向
    6.4 绿石岗-红石岗矿区找矿潜力评价
        6.4.1 原生晕数据处理及解释
        6.4.2 物探综合异常数据处理及解释
        6.4.3 绿石岗-红石岗矿区找矿方向
    6.5 找矿靶区圈定
        6.5.1 靶区优选与分级
        6.5.2 靶区预测
        6.5.3 靶区验证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7.1 主要的结论及认识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新疆和静县玉希莫勒盖达坂一带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远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1.1.1 研究区位置
        1.1.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1.2 以往工作研究程度及存在主要问题
        1.2.1 以往区域地质工作情况
        1.2.2 以往矿产地质工作情况
        1.2.3 以往科研工作
        1.2.4 存在问题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2.1 石炭系
        2.2.2 二叠系
        2.2.3 侏罗系
    2.3 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韧性剪切带
        2.3.3 脆性断裂构造
    2.4 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矿产概况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新疆巴音铜矿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2 新疆萨日达拉金矿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3 新疆松树沟铜矿
        3.3.1 矿区地质
        3.3.2 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第4章 成矿地质条件与找矿标志
    4.1 成矿地质条件
        4.1.1 成矿与地层的关系
        4.1.2 成矿与构造的关系
        4.1.3 成矿与岩浆岩的关系
    4.2 找矿标志
        4.2.1 物探标志
        4.2.2 化探标志
第5章 成矿远景分析及评价
    5.1 成矿远景分析
        5.1.1 成矿远景区划分
        5.1.2 成矿远景区地质特征
    5.2 矿产资源远景评价
        5.2.1 玉希莫勒盖达坂铜金一级远景区
        5.2.2 旺江德克银铜一级远景区
        5.2.3 乔尔马金铜二级远景区
    5.3 优选靶区的圈定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5.3.1 找矿靶区划分原则及结果
        5.3.2 找矿靶区地质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伊宁地块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伊宁地块地质背景
    2.1 伊宁地块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2.2 伊宁地块大地构造背景
        2.2.1 准噶尔板块
        2.2.2 北天山构造带
        2.2.3 中天山北缘缝合带
        2.2.4 伊宁地块
        2.2.5 中天山板块南缘缝合带
        2.2.6 南天山被动陆缘
        2.2.7 塔里木板块
    2.3 伊宁地块地层划分
    2.4 伊宁地块侵入岩
    2.5 伊宁地块断裂构造
    2.6 伊宁地块火山岩
第三章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3.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3.3 地球物理异常与成矿的关系
    3.4 区域重力、航磁与石炭系地层关系
第四章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1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背景特征
    4.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成矿关系
        4.2.1 依连哈比尔尕Au、Cu、Ni异常带
        4.2.2 博罗霍洛Au、Pb、Zn、Cu、Mo异常带
        4.2.3 阿吾拉勒-伊什基里克Cu、Pb、Zn、Au异常带
        4.2.4 那拉提Cu、Ni、Au、W、Sn异常带
第五章 伊宁地块成矿规律研究
    5.1 区域成矿规律
        5.1.1 区域成矿带划分
        5.1.2 矿产在空间上的分布
        5.1.3 矿产在时间上的分布
        5.1.4 主要控矿因素
        5.1.5 典型铁矿床成因模式
    5.2 伊宁地块金元素成矿规律
    5.3 伊宁地块铜元素成矿规律
    5.4 伊宁地块铁元素成矿规律
    5.5 成矿远景区划分及特征
        5.5.1 成矿远景区圈定依据
        5.5.2 成矿远景区特征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成因、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3 大青山金矿床研究现状
        1.3.1 地质勘查现状
        1.3.2 科学研究现状
        1.3.3 主要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韧性剪切带
        2.2.3 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变质作用
    2.5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2.5.1 地球物理特征
        2.5.2 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
    2.7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岩石学特征
        3.1.2 原岩恢复与构造背景
        3.1.3 变质岩含矿性
    3.2 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和韧性剪切带
        3.2.3 劈理和节理
        3.2.4 变质变形期次及其构造样式
        3.2.5 讨论
    3.3 石英脉期次及与构造配套关系
    3.4 含金石英脉矿体产出特征
    3.5 矿石类型
    3.6 矿石物质组分
    3.7 矿石组构
    3.8 围岩蚀变
第4章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4.1 石英脉含金性分析
    4.2 成矿元素相关性分析
    4.3 矿体横向元素分带特征
    4.4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
第5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3 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5.4 成矿压力与深度
    5.5 激光拉曼分析
    5.6 三期流体性质对比
    5.7 流体不混溶作用与成矿
第6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成矿年代学
    6.1 氢氧同位素
    6.2 热液锆石U-Pb定年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7.1 成矿背景和成矿基本特征
    7.2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
    7.3 成矿时代
    7.4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第8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8.1 控矿因素
    8.2 成矿规律
    8.3 找矿标志
    8.4 找矿方向
第9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对新疆萨日达拉金矿成矿流体的He、Ar同位素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概况
2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分析结果影响因素
    3.2 氦同位素组成
    3.3 氩同位素组成
4 讨论
    4.1 成矿流体中的幔源组分成因与氩同位素组成异常
    4.2 成矿流体演化
5 结论

四、新疆胜利达坂地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特征及找矿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十三五”地质勘查回顾与展望[J]. 冯京,雷国明,李凤明,徐仕琪,张冀,庄道泽. 新疆地质, 2021(02)
  • [2]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3]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宁.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
  • [4]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D]. 展新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5]江西大湖塘超大型钨多金属矿田成矿机制研究[D]. 樊献科.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07)
  • [6]青海省锡铁山铅锌矿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潜力评价[D]. 李鹏.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7]新疆和静县玉希莫勒盖达坂一带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远景浅析[D]. 安佰强. 吉林大学, 2018(04)
  • [8]伊宁地块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研究[D]. 周煜杰. 长安大学, 2018(02)
  • [9]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成因、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D]. 何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10]对新疆萨日达拉金矿成矿流体的He、Ar同位素示踪[J]. 王建其,王居里,杨猛. 西北地质, 2016(02)

标签:;  ;  ;  ;  ;  

新疆胜利大坂地区韧性剪切带金矿特征及找矿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