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计算机2003年度目录一览

现代计算机2003年度目录一览

一、现代计算机2003年全年目录一览表(论文文献综述)

吴鑫桐[1](2020)在《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基于“三大经济平台”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全球经济面临深刻转型、经济发展风险不断增加、多极化趋势也愈加明显。在此背景下,各国积极开展跨区域经济合作,大力探索和制定国际最高标准贸易规则。新兴经济体国际参与度和竞争力的提升也将贸易规则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通过划定特殊经济功能区建立先进国际贸易规则是各国竞相采取的做法。自贸港是一国贸易开放的高地,也是探索最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的平台载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人口等要素红利的逐渐消失促使中国迈入对外贸易的新阶段,发展重点从货物贸易流动转向国际贸易规则协调。因此,中国急需转变传统发展思路,从国际贸易规则入手实现新一轮改革开放,积极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自贸港。现有文献多集中在世界知名自贸港或中国各个自贸区试验区,较少文献涉及自贸试验区的区域联动,且鲜有涉及联动的后续侧重和实施路径。本文在已有文献基础上,以中国自贸港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浙沪联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辅之以仿真模拟后,重点研究了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基本思路和实施路径。本文发现:浙沪具备共建自贸港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自贸港建设初期应以“临港新区+大洋山港”的空间模式打造“三大经济平台”,即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平台、期现结合国际油品贸易平台、跨区联动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中后期可拓展为“临港新区+大洋山港+衢山港区”空间模式。浙沪应通过:(1)联动发展江海物流体系、科学规划集疏运网络、构建现代航运服务生态等3条路径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平台;(2)打造油品现货聚集地、构建油品期货交易平台等2条路径建设国际油品贸易平台;(3)加快数字化政府转型、加强智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协调数字环境等3条路径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本文研究有助于深化自贸港发展思路,在理论和实践上具备一定价值。

王胜利[2](2020)在《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40年的中高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多元化,水族产品已渐入寻常百姓家。水族业属于新兴产业,水族产品属于健康休闲的精神消费品,近年来,水族业以10%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成长,水族箱业务市场前景利好。深圳日生公司是一家拥有水族、花园、宠物、机器人、电子类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水族箱标准制定企业,水族器材产品领军企业。然而,经过30年发展,公司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挑战与问题。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大幅加征关税,以对美国出口占60%产值的日生公司而言,出口成本大增;中国老龄化加剧、环保监管趋严、人口红利渐失、原材料及土地成本上涨,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低成本制造不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森森、博宇、海利、佳宝等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同质化过度,智能化制造滞后,国内市场开发严重不足,终端战略欠缺,竞争战略模糊;多重因素的叠加使公司利润空间渐小,利润率降低。在此背景下,如何使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龙头地位,成为公司必须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运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CPM矩阵等工具,对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市场环境进行了充分分析;从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经营现状角度对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内部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确认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劣势。本文运用EFE矩阵对关键外部因素进行分析,量化外部机会与威胁,加权分数2.88分,说明机会大于威胁;利用IFE矩阵对关键内部因素进行分析,量化内部优势与劣势,加权分数2.73分,说明优势大于劣势;运用SWOT矩阵对机会、威胁、优势、劣势进行组合分析,制定可以采取的备选战略;运用QSPM矩阵对备选战略进行优选,确定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应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为确保“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落地,提出了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品牌差异化4个实施措施;提出了人力资源、研究开发、生产与质量、市场营销、品牌战略5个职能战略的实施保障措施;提出了动态风险控制措施;以上措施的落地,有助于深圳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保持持续的行业领先地位。

孙葳[3](2017)在《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生产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传媒的迅猛发展,在传媒资本的驱动下,主要依托网络媒介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类型文学迅速崛起,言情类型小说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类型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论文对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通过对其生产方式、文本模式等方面的深度把握,力图揭示这一文学和文化现象所表征的时代症候与性别诉求,发现蕴藏在这种新形态大众文学中的新的文学可能。论文的绪论简要梳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网络文学如何完成了向类型文学的范式转换。西方类型学理论、类型电影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以盛大集团为代表的大型资本介入文学市场客观上促使了网络文学类型化趋势,近五年来移动终端的参与又一次改变了言情类型小说的创作生态,类型文学完成了从免费到付费,从多种体式并重到以长篇小说为主要形式的变化。第一章主要把言情类型小说放在文学史的脉络中考察,简要追溯我国言情小说发展的历史: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晚清狭邪小说,到上世纪初“革命+恋爱”与海派言情,再到八十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实践与以琼瑶为代表的港台言情小说,以及九十年代以来的网络文学创作潮流,都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创作。第二章深度把握在资本、媒介、已有的文学传统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所呈现出的特定的文本结构特征。显然,言情类型小说在新世纪的海量作品呈现出高度类型化的文本特征,这体现在小说的时空体式、情节和人物设置以及话语风格等多个层面。无疑,文本结构既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下青年读者情感结构契合,又表征了当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权力乃至性别权力等权力形态之间关系配置的变动。本文的第三章则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文本的细读及特殊类型的剖析,力求揭示出言情类型小说话语中暴露出的个体如何在当下复杂的权力结构中想像自我、认知现实。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创作者和读者群体主要是女性,本文第四章集中探究这一类型小说所彰显出的围绕性/别权力的抵抗问题。应该说,大多基于爱情神话的性/别抵抗是暧昧不清的,在爱情神话的虚饰下无法隐藏的又往往是对父权制的仰视与屈服,由女性作家创作的言情类型小说中却潜藏着大量的男权中心主义视角,这与言情类型小说的固有的写作传统不无关联,也是对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曲意迎合。作为一种主要由媒介资本操控的文学生产,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在更大意义上显然是症候式阅读的范例,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一话语空间可能出现的对既有权力结构尤其是性/别权力机制的抵抗,当然,这种抵抗显得如此微弱,但还是在话语戏仿、经典解构以及新媒体语境下读者的生产式参与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本文第五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李振伟[4](2014)在《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房地产税是我国地方税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税种,是我国地方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政策工具,对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规范房地产市场,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房地产市场在我国自形成至今也不过20年左右,目前还处于十分不成熟阶段,房地产税收制度也不健全,导致房地产市场处于濒临失控状态。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在房地产开发过程和交易过程中存在着税与费重复交叉、费与税混淆、费排挤税等现象,另外,税收政策不统一、税负不公平、房地产税收收入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地方财政的需要、税种结构不合理、征税范围过于狭窄、计税依据不科学等,房地产税收征收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我国房地产税滞后于房地行业的发展,这严重影响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学者和民众都呼唤加快房地产税制改革,这也是完善我国地方税收体系,优化税制结构,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本文从房地产税的基本理论出发,明确房地产税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功能,探寻房地产税收的渊源,以我国的房地产税收制度为例,阐述了我国房地产税收的演化历史和基本概况。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分析,从房地产税收制度的体系、税收制度具体因素、税收管理、以及税收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阐述了健全我国房地产税制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设置水平。对比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税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税制改革的建议:一是健全征收管理体制。落实地产产权登记制度,实行房屋与土地产权证书的合并,建立完善的房地产价值评估制度、增设房地产评税机构、完善城市房地产管理体制,为征收房地产税奠定好牢固的基础。二是增加征税种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财产的不断增加,高收入者逐步掌握了更多的房地产资源,对征收私人房产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已具备这样的条件。三是税收体系的规范化。凭借规律逐步规范税种,宽松对待税基,进一步来简化税收制度,严格征税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保持低水平的税率工作。这样一个税收准则是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实际情况制定的。无论是房产的各个环节,包括保有房产和流转以及收入方面都要改变税种重复和税基交叉的现象。四是征收物业税。国家可先让非普通住宅缴纳物业税,再向部分普通住宅征收物业税,将住宅格局调整为征税住宅和不征税住宅。在一开始对物业税进行征收的时候,只有不多的居所是征收对象,渐渐地把这个税种的征收对象扩大了。五是整治房地产行业收费。政府需废除不合理的房地产收费,减轻居民的负担,将经营性的收费和行政事业收费分离开来,使政府行为得到规范,将真正属于税的各种费确定为税收,其主要内容为:将土地征收管理费、农民耕地复耕基金、新菜地建设基金等确定为耕地占用税;将土地闲置费更名为土地闲置税。以2001-201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分析房地产税制改革对房地产市场、社会公共财政收入等方面的影响,为后期房地产税制改革方案的实施作铺垫。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中得出的相关结论如下:(1)房地产税主要通过改变房地产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对房地产市场产生调控作用,使房地产的价格受到房地产交易数量、房地产税和地方的公共支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我国房地产税制采用的是“内外不同,两套税制并存”的税收政策。具体政策有如下4个方面:①内外两套所得税。对国内房地产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而对于外国企业及外资企业征收外国企业所得税及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②内外有别的两套房产税及土地税。目前,对国内企业征收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而对国外企业与外资企业仅仅是征收城市房地产税,况且只对房产课税,对地产不课税。③实施内外有别的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对国内房地产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而对外资企业及外国企业不征收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④内外有异的耕地占用税政策。耕地占用税仅对国内企业征收,而外资企业与外国企业不征收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都属地方税,这些税种的改革与完善,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合理配置房地产资源,优化社会财富再分配。(2)根据分析对比,我国房地产税收存在诸如费和税分类不清、税制结构不合理、计税依据不规范、税基不科学、税收调节功能弱等问题。(3)税收法律法规多变。目前我国房地产各税之中,其基本都为国家行政机关制订、发布的《暂行规定》或《暂行条例》等,通常不是由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公布的法律法规,其立法层次比较低。有些税种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征收的,多次废立或者变更,严重影响国家税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房地产税制改革应该从立法程序上、税制的设计和制定以及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环境要素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我国房地产税的法律法规及体制更加健全。(4)就我国目前房地产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加房地产税中间环节税收、征收契税、合并土地出让金与房地产税、加强房地产税收监管和政策执行力度。要对房地产开发流转环节、房地产取得环节和房地产保有环节进行合理、有序科学的安排,将房产税收收入的重点放在房地产保有环节,以缩减并最终替代房地产开发流转环节和取得环节的税收。总而言之,为了进一步理顺省以下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关系,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差距和财富再分配优化的调节功能,解决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困局,推进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因此,改革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势在必行,而且意义重大。

熊春林[5](2013)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已悄然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成长能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农村和农业不可避免地被席卷入这场空前规模的信息化浪潮中。对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上。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如何提高农民对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满意度为目标,依据公共服务理论、信息化理论、能力理论、系统理论等理论,界定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的相关概念,全面分析与探讨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与其形成基础、形成机制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AHP-CSI和CSI-Logistic研究模型,以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湖南省为实证研究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方法(AHP),从服务设施、服务队伍、信息资源、社会环境、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等7方面构建了25个评价指标,实证分析湖南省14市(州)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形成情况;运用CSI-Logistic研究模型,对湖南四个示范区的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和回归分析;运用AHP-CSI研究模型对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形成评价结果与农民满意度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从基础设施、服务队伍、信息资源、运行机制等4个方面分析美、英、德、日、韩、印度等国的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概况,把握国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的趋势,总结国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经验。最后,本文根据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形成评价和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农民满意度评价,借鉴国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经验,从彰显农民为本、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发展机制、健全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策略。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的评价与建设既要关注服务本身更要关注农民满意度。(2)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但仍较弱。(3)政府和市场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因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变化而变化。(4)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政府与农民上下联动、外部推动与农民自动有机结合。

李静[6](2013)在《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连续爆出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危害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凸显现行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失败。如何构建一个切实有效的治理模式,找到一条扭转食品安全严峻形势的可行路径,就成为理论界与现实界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从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这一视角入手,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讨,就现阶段创新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制度设计展开深入研究。本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背景,本项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国内外对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及评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并提出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即要将目前在食品安全领域实行的“一元单向一维”模式转变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历史考察。首先,食品安全问题具有的“外部性、公共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利益相关者、多元治理、网络化治理、协同治理这四个理论,都从学理上说明我国必须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对现行治理模式加以创新。其次,从建国以来食品安全治理法规及机构调整的历史变迁来看,我国的历次食品安全治理的改革大多局限于官僚体制内部,大多关注于机构设置与职能调整。最后,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模式的考察,我们发现在主体设计、架构设计、运行机制设计方面均存在很大问题,亟需创新。第三部分为原因探析。从参与主体这一视角着眼,探析了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对于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阻碍性要素,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本文还结合了在昆明所做的实地调研数据加以分析,以增强研究的实证性。通过障碍性因素分析,为后文的国外先进经验借鉴以及模式重构做好铺垫。第四部分是经验借鉴。通过对美国、日本、欧盟食品安全治理经验以及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五种示范模式的考察,我们发现可以从主体设计、结构设计、运行机制设计这三个维度来借鉴经验,并创新我国治理模式。第五部分是制度设计。本部分从三个维度对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创新模式,即“多元协同模式”进行了制度建构。首先,在主体设计方面,应该明确作为“食品安全治理主导者”的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者”的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直接受益者”的公众、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积极参与者”的社会组织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并努力使其各归其位,实现“多元共治”对于“多头混治”的替代。其次,在结构设计方面,应该通过完善治理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设计,以及信任、协调等网络治理机制的设计,实现“网络多维治理”对于“单向一维监管”的替代。最后,在运行机制设计方面,应该通过由规制到协同的治理理念的转变,网络多维协同结构的建构,治理机制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塑造,理顺府际关系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价值、制度双管齐下对于社会资本的培育,以及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协同网络核心的建设,实现“协同治理”对于“分段监管”的替代。

张谊明[7](2012)在《实体经济虚拟化:理论分析及现实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当今经济学的观点,本文将经济系统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子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日益加深,虚拟经济日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财富的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推动下,从最早的实物贵金属作为财富的象征到货币作为财富的贮藏手段,再到数字化的虚拟财富,财富形式日益虚拟化,表现为价值符号的形态。而且,在虚拟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虚拟资产成为了社会财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及家庭的财富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呈现日益提高的趋势,美国家庭资产中80%的财富以虚拟资产的形式存在,而我国家庭虚拟资产也占到了37%。尽管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总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但是虚拟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对现实社会的经济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不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角度看都具有深远意义。从马克思的《资本论》诞生,阐述了虚拟资本理论以来迄今约150多年的时间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时引起学界的讨论。改革开放以后,成思危先生在2005年提出了研究虚拟经济的五个重点方向,其中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而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考察,任何脱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运行,都将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远的如荷兰的郁金香事件,近的有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潮。近年来,我国现实社会中也有一些引人深思的经济现象,如2010年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2011年的“苹什么”、“沾点盐”等价格剧烈波动的现象,均由过度投机行为所导致。同样,近来中我国房地产价格在不断攀升后居高不下,背后当然也有投机资本的推动。然而,学界对于“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经济现象并未引起“虚”“实”之辩,但是面对房地产的涨价风潮,却产生了“虚”“实”之争。对上述现象的正确认识,显然需要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内在联系入手,尤其需要进行实体经济究竟是如何虚拟化出虚拟经济的系统研究。只有厘清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征及联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既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在我国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融资、优化配置等功能,发挥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作用,又防范经济过度虚拟化的风险,形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互动的国民经济体系。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展开研究,属于研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关系范畴。本文在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运用“实体经济虚拟化”这一概念,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对相关性质进行了描述。本文阐述了财富的积累是推动经济虚拟化过程的根本动因,而这种财富形态表现为各种虚拟资产的形式。对于财富的追求和积累,促使了实体企业进入到了虚拟经济领域。此外,实体经济虚拟化还受到了利润下降趋势、信息技术发展、国际资本的和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主要因素共同促进了实体经济虚拟化的发展。论文将信用制度的发展和货币的虚拟化作为经济虚拟化的基础,依据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从生息资本、产权股份化、债券的发行、中期票据的发行、资产证券化以及衍生品创新等多条路径,分析了各种形式的虚拟资本的生成过程,在阐述这些路径过程中,重点论述了虚拟资本是如何生成的、虚拟资本的虚拟性及其价值运动过程及具体的虚拟化实现形式。指出不同虚拟资本形式的出现,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虚拟化路径,正是这些虚拟资本形式的出现奠定了虚拟经济运行的基础。本文还对实体经济虚拟化的结果进行了考察。由于本文侧重于从微观角度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着重考察了虚拟经济的价值化积累问题及经济运行的泡沫问题。本文认为泡沫是由于过度投机所致,这种过度投机不仅存在于实体经济,也存在于虚拟经济,而且具有传导性。经济泡沫是存在于两个系统中的常见现象,但是如果对泡沫控制不好,很可能会形成泡沫经济,最终会对社会经济运行造成严重的伤害。论文从实体经济虚拟化的起点、路径和结果考察,完整地阐述了实体经济虚拟化的过程,从微观角度建立起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编织起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机联系的纽带,以揭示两种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从宏观角度阐述实体经济虚拟化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前述分析的框架基础上,本文还对房地产的虚拟性进行了辩析,提出一己之见,认为房地产的定价是按照成本加成的方式来定价的,是属于实体经济范畴。本文认为我国房地产存在着泡沫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以投机和泡沫来区别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显然是不严谨的,应该按照虚拟经济运行的本质,即要有虚拟资本的生成和交易,才能够从理论上澄清房地产的“虚”“实”之争。沿着本文阐述的实体经济虚拟化路径,本文还提出了房地产业实现虚拟化可操作的路径,一是发行股票上市;二是发行企业债;三是发行票据;四是实施资产证券化,尤其是信托方式的资产证券化。同时,利用本文理论分析所得出的观点,对中国近年经济“实冷虚热”的现象进行了解读。认为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有所下滑,但还没有处于冷的状态;而虚拟经济总体也难言热:股市冷,票据市场忽冷忽热,资产证券化还处于解冻期,只有民间资金借贷处于狂热的投机中。论文还从实体经济虚拟化的角度对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行了思考,揭示过度虚拟化给经济运行带来的风险,同时指出不能因为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而因噎废食,踌躇不前。因为相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国目前实体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还很低、规模比较小,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虚拟经济还有着很大发展潜力。在面临出口下滑、外需不振的经济环境下,在加强虚拟化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体企业应利用好本文提出的各种实体经济虚拟化的路径,充分发挥融资功能,提升产业升级能力。同时,利用虚拟化路径疏通“热钱”的渠道,引导“热钱”流向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论文对我国实体经济虚拟化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也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完善实体经济管控机制;二是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机制;三是探寻有效的虚拟化路径;四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吕代平[8](2012)在《B2C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催生了新经济的产生。作为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增强经济竞争实力的有效手段,使其成为评价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B2C电子商务市场实现高速发展,且呈现出替代C2C成为网络购物第一大主流的趋势。相比于高度集中的C2C市场,我国B2C市场中的企业格局较为分散,行业竞争更为激烈。目前,B2C电子商务企业发展面临诚信、物流、支付等问题,在发展策略选择上和具体的经营层面同质化较为普遍。因此,合适的策略运用是电子商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此背景,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探索B2C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策略,有利于帮助企业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和行业进步。此外,由于目前B2B、C2C模式向B2C模式转型的趋势越发明显,深入研究B2C电子商务市场与企业策略运用,对于B2B企业和C2C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从电子商务相关理论入手,首先界定了电子商务和B2C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结合现有的研究总结了B2C电子商务企业的分类和特点;根据模式分类的不同,选取各自模式下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并总结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诚信、物流、支付三方面的问题;结合以上问题,采用PEST分析方法和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了B2C电子商务网站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以价值链分析方法分析了B2C电子商务网站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进一步就B2C电子商务网站发展策略选择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根据策略选择的环境分析和关键问题分析,提出了B2C网站发展的宏观策略选择,并针对不同的模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选择建议,最后对我国B2C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周骞[9](2012)在《基于语料库的当代中国大学英语教材词汇研究》文中提出大学英语教材在当今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教师而言,具体的备课、内容讲解、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离不开大学英语教材;对学生而言,知识点的汲取与建构、词汇的习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课后复习和备考四六级考试等也离不开大学英语教材。虽然大学英语教材在大学英语的课程与教学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研究价值,但是长期以来对我国现行主流大学英语教材的相关研究却存在着研究范围不明、研究内容缺乏深入性、研究方法缺少科学性等不合理情况。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四套我国现行主流的大学英语教材,并运用统计学和语料库等相对科学的研究手段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课文词汇的编制和构成问题。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内的具体参考词表及参考词组表的规定,本研究最终得到了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当中的补充词表和词组表,为使用这些教材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第一手教学参考资料。本研究主要包含了六个章节。它们是:引论、文献回顾、研究范围的选取及语料库的制定、教材的内容及组成形式的研究、教材词汇结构语料库对比研究以及总结与展望等部分。第一章引论部分由研究缘起、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理论基础等四部分构成,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1.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2.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范围的划定;3.几个重要的二语习得及语言学理论流派。本研究在此章节的第4部分提出了研究问题和假设,并在说明本研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拟定了三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即基本形式及内容分析、词汇初级研究、词汇覆盖率和复现率研究等。第二章文献部分参考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本研究具体的研究范围梳理了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论介绍、教材评价研究、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大学英语教材词汇研究的相关文献。本部分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回顾了相关的研究进展成果,并指明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研究的第三章是针对以往研究缺少明确说明的基础上单独列出的,这部分包含研究范围的选取以及语料库的具体制作两个实证操作内容。为了确定本研究的范围,笔者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亲自在上海和西安各大高校进行了实地的调研,最终选定了四本我国现行主流的大学英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教材语料库的制作也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第四章研究了以往研究缺少的一个话题——当前我国四套主流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及组成形式。这部分的研究是按照划定的标准,结合统计学所做出的实证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性研究,本部分的研究有助于各高校大学英语教研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选择教材,本研究也为之后的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相关研究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本文的第五章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该部分研究通过借助语料库软件WordSmith Tools以及Range等对语料库的数据进行了科学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手段对教材词汇问题展开了比较全面的剖析。本研究结论基本反映了四套教材中词汇结构的基本特征,为各出版社编辑和改进教材提供了第一手的参考资料。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产出的词汇表和词组表是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参考词汇表和词组表编写的,并在教材缺失的基础上做出的,因此对于学生、教师以及出版社均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最后一章总结和展望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贡献以及不足之处。希望这部分的具体结论能对今后相关的研究者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李绍刚[10](2012)在《黑河综合业务软件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民族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浪潮的冲击,也已作出积极的反应。行业革命愈演愈烈,各个行业领域内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操作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黑河综合业务处理软件系统,针对黑河的具体情况,以SQL数据库为基本依托,利用SQL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的创建和存储,并指定了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如何进行处理,由外部指令调用数据库完成原来由人工进行的公式计算等工作,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由于整个公司的业务庞大、数据繁多,我们将要创建的数据库按照部门的功能分别创建成为独立分离的数据模块,增强了数据的维护性和安全性。针对操作者,我们利用IIS6的.net框架技术创建了独立的客户端工作界面。在页面创建时,我们在框架技术上推陈出新进一步提高,采用了相对前沿的雾凇框架,风格简洁明朗,由于多数工作在计算机后台完成,整个处理系统相对使用者而言内部数据封闭,增强了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减少了系统维护量、提高了更新和升级能力,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为了在整个系统中,将水电行业领域里常见的业务处理分成了十五个独立的操作页面,将十五个页面分别作为独立的子程序由团队分别研讨,每个页面与指定的数据库模块相连接。这些数据库模块也需要由指定人员专门进行创建,并将预先规范好的操作存储在数据库模块中,最后将操作界面和数据库建立连接。用户使用时,只需要在操作页面中填写或选择明确的业务信息,连接服务器后计算机就会在指定的数据库中找到预设好的操作并依次完成,并将处理好的结果文档以指定的规范效果显示给操作者,这个过程中操作者只是提供了基本数据信息并从计算机中得到最终结果,所有操作都由后台数据库完成,这样不仅降低了操作难度,也使操作流程更加规范、整洁。在整个系统软件成功后,我们希望实际的工作人员只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就可以简单顺利的掌握本软件,而进行数据库常规维护的工作人员才需要有使用过大型软件的经验。

二、现代计算机2003年全年目录一览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计算机2003年全年目录一览表(论文提纲范文)

(1)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基于“三大经济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自贸港发展经验
        2.1.1 国际发展经验
        2.1.2 国内发展经验
    2.2 平台经济理论与全球城市
    2.3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相关研究
        2.3.1 自贸港合作研究
        2.3.2 长三角区域合作研究
    2.4 小结
3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现实背景
    3.1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国际背景
        3.1.1 世界经济面临深刻转型
        3.1.2 国际贸易规则成为竞争制高点
        3.1.3 自贸港是先进规则的集中体现
    3.2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国内背景
        3.2.1 对外贸易面临新挑战
        3.2.2 探索建设自贸港的条件日趋成熟
        3.2.3 浙沪联动探索自贸港建设的优势
    3.3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机遇与挑战并存
        3.3.1 临港新片区概述
        3.3.2 临港新片区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4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可行性分析
    4.1 上海自贸试验区产业基础
        4.1.1 国际航运层面
        4.1.2 国际油品贸易层面
        4.1.3 数字化建设层面
    4.2 浙江自贸试验区产业基础
        4.2.1 国际航运层面
        4.2.2 国际油品贸易层面
        4.2.3 数字化建设层面
5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仿真模拟——基于合作博弈模型
    5.1 理论框架
    5.2 模型设定
    5.3 指标与参数选取
    5.4 仿真模拟
6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基本思路
    6.1 平台经济与浙沪联动
    6.2 浙沪联动的核心定位及总体目标
        6.2.1 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平台
        6.2.2 期现结合国际油品贸易平台
        6.2.3 跨区联动数字化信息平台
    6.3 浙沪联动的空间模式选择
        6.3.1 发展初期:临港新片区+大洋山港
        6.3.2 发展中后期:临港新片区+大洋山港+衢山港区
7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路径选择
    7.1 国际经验借鉴
        7.1.1 新加坡港借鉴
        7.1.2 鹿特丹港借鉴
        7.1.3 纽约-新泽西港借鉴
    7.2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路径选择
        7.2.1 构建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平台
        7.2.2 搭建期现结合国际油品贸易平台
        7.2.3 打造跨区联动数字化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2)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工具与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理论
        2.1.1 企业战略与战略管理定义
        2.1.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2 竞争战略理论
    2.3 波特五力模型
    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5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章 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3.2 水族箱业务行业与市场环境分析
        3.2.1 水族行业总体形势分析
        3.2.2 水族箱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3.2.3 水族箱业务市场与顾客分析
第四章 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4.1 日生公司企业资源分析
        4.1.1 有形资源
        4.1.2 无形资源
        4.1.3 人力资源
    4.2 日生公司企业能力分析
        4.2.1 组织管理能力
        4.2.2 研发创新能力
        4.2.3 生产制造能力
    4.3 日生公司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4.3.1 财务现状分析
        4.3.2 波士顿矩阵分析
        4.3.3 企业文化分析
第五章 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5.1 日生公司战略目标体系
        5.1.1 公司使命
        5.1.2 公司愿景
        5.1.3 发展战略
        5.1.4 业务目标
    5.2 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的设计
        5.2.1 外部内素评价矩阵(EFE矩阵)
        5.2.2 内部内素评价矩阵(IFE矩阵)
        5.2.3 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SWOT矩阵
    5.3 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5.3.1 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QSPM矩阵
        5.3.2 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第六章 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实施与控制
    6.1 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实施措施
        6.1.1 产品差异化
        6.1.2 服务差异化
        6.1.3 渠道差异化
        6.1.4 品牌差异化
    6.2 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实施保障
        6.2.1 人力资源管理
        6.2.2 研究开发管理
        6.2.3 生产质量管理
        6.2.4 市场营销管理
        6.2.5 品牌战略管理
    6.3 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风险控制
        6.3.1 深圳日生公司平衡计分卡框架
        6.3.2 深圳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地图
        6.3.3 深圳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 KPI 指标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CPM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E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 C I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 D 质量机能展开QFD模型
附录 E 新产品开发立项书
附录 F FMEA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工具
致谢
作者简介

(3)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生产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网络文学、类型文学与言情小说
        (一)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简要历程
        (二) 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产生与繁荣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类型文学”:理论溯源与概念辨析
        (二) 国内研究状况:网络文学到类型文学的范式转换
        (三) 国外研究状况简介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写作路线与方法
    注释
第一章 生产与传播:言情类型小说的前世今生
    一、言情类型小说的前史
        (一) 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
        (二) 现代传媒与清末民初的言情小说
        (三) 革命年代言情的“潜在书写”
        (四)“后革命”与港台言情的流行
    二、网络时代言情小说的勃兴
        (一) BBS、同人站点与言情的可能
        (二) 商业网站与言情类型的产生
        (二) 频道细分与言情小说的繁荣
        (四) IP时代、影视衍生与经典化
    注释
第二章 文本与结构:言情类型小说的文体特征
    一、故事场景与时空想象
        (一) 虚拟历史:穿越、架空与重生
        (二) 封闭空间:宫宅、职场与校园
        (三) 另类现实:玄幻、仙侠与“吸血鬼”
    二、人物设置与情节模式
        (一) 暴君与霸道总裁:王子遇见灰姑娘
        (二)“高干男”与“凤凰男”:爱情的阶级差异
        (三) 玛丽苏与白莲花:多男恋一女,圣母独钟情
    三、话语与风格
        (一) 文体风格的两极:“甜宠”与“虐”
        (二) 以现实逻辑为标准:“小白文”与“中二病”
        (三) 以艺术真实为尺度:“正剧”与“谐剧”
    注释
第三章 多重力量的交锋:个体想象与现实隐喻
    一、匿名的他者与“主体”质询
        (一) 职场空间与个体想象
        (二) 古典生活与自我装扮
    二、内向生长的“身体美学”
        (一) 情爱书写与身体消费
        (二) 欲望空间与脆弱的“异托邦”
    三、无处可逃:苍白的乌托邦
        (一)“种田文”与现代隐逸
        (二)“异次元”与末世情结
    注释
第四章 暧昧的抵抗:爱情神话与性/性别权力
    一、爱情神话掩饰下的权力意识
        (一) 父权制的魔力
        (二) 症状表达:直男癌、厌女症与偏执狂人格
    二、女性主义的诉求与反叛
        (一) 网络女性主义叙事伦理
        (二)“女性向”言情的性别革命
    三、性别的置换与位移
        (一) 耽美同好社群的话语实践
        (二) 百合文隐匿的身份确认
    注释
第五章 微弱的可能:戏仿、自反与读者生产
    一、戏仿与解构:在典雅与流俗之间
        (一) 对“红楼世界”的解构
        (二) 对琼瑶式言情的戏仿
    二、反穿越、反言情与文体突破
        (一) 言情类型小说内部的自反性
        (二) 文体的突破性尝试:快穿文
    三、作者的权力与作为生产者的读者
        (一) 互动生产中的作者
        (二) 作为生产者的读者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索引
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综述总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房地产税基本理论
    2.1 房地产税相关概念
        2.1.1 房地产税、房产税、财产税和物业税
        2.1.1.1 房产税
        2.1.1.2 房地产税
        2.1.1.3 物业税
        2.1.1.4 财产税
        2.1.1.5 房地产税、房产税和财产税的关系
        2.1.2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体系
    2.2 房地产税的特点
    2.3 房地产税的类型
    2.4 房地产税的功能
    2.5 房地产税的理论基础
        2.5.1 土地经济学理论
        2.5.2 中性论及非中性论
        2.5.3 税收负担及税负转嫁归宿论
        2.5.4 受益论与新论
第3章 房地产税制经济分析
    3.1 房地产租、税、费关系分析
        3.1.1 房地产租金与税收
        3.1.2 房地产收费与税收
    3.2 房地产税收水平分析
        3.2.1 从税收的角度分析
        3.2.2 从土地的租赁及缴纳方面分析
    3.3 房地产商品税分析
    3.4 房地产所得税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国外及香港地区房地产税概况及经验借鉴
    4.1 境外房地产税制情况
        4.1.1 美国
        4.1.2 英国
        4.1.3 日本
        4.1.4 香港
    4.2 国外房地产税制的比较分析
        4.2.1 房地产税制系统分析
        4.2.2 要素分析
        4.2.3 房地产税征收管理分析
        4.2.4 管理方式和方法分析
    4.3 国外房地产税制建设的实践认识
第5章 房地产税实证分析
    5.1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方法介绍
        5.1.1 房地产税收的数据
        5.1.2 相关数据
        5.1.3 分析方法
    5.2 模型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5.2.1 房地产税制改革对消费者的影响
        5.2.2 税制改革的影响
        5.2.3 房地产行业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5.2.4 房地产税制改革对中央财政收入的影响
        5.2.5 房地产税改革对房地产市场交易量的影响
    5.3 地方公共支出、房价和税收之间的关系
        5.3.1 构建模型和选择合适的变量
        5.3.2 计量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我国房地产税的现状与问题
    6.1 我国房地产相关税制的历史变迁
        6.1.1 开始时期(从 1950 年到 1957 年)
        6.1.2 停止倒退时期(从 1958 年到 1978 年)
        6.1.3 恢复和发展阶段(1979-2003)
        6.1.4 进行改革的时期(从 2003 年至今)
    6.2 目前房地产税在我国财政中所处的地位
    6.3 重庆及上海房产税改革试点情况
        6.3.1 重庆模式
        6.3.2 上海模式
        6.3.3 实施效果及不足
    6.4 我国房地产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6.4.1 税制结构不合理
        6.4.2 税种设计不合理
        6.4.3 税基窄,难以发挥地方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作用
        6.4.4 税收立法权制定不合理
        6.4.5 征收管理的形势不明朗
    6.5 小结
第7章 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构想
    7.1 房地产税制的改革方向及其基本点
    7.2 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7.2.1 坚持“宽税基、简税制、低税率”的基本原则
        7.2.2 建立合理规范的税费制度
        7.2.3 完善房地产税制结构
    7.3 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基本构想
        7.3.1 税制结构的整体设计
        7.3.2 具体税种设置
        7.3.3 完善税收征管制度
    7.4 征收统一物业税的制度设计
        7.4.1 税制要素设计
        7.4.2 税收征管及配套制度建设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5)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来源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1.2.2 推进农村民主进程
        1.2.3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1.2.4 改进农村社会管理
        1.2.5 保障农村生态良好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方法
        1.6.2 调查研究方法
        1.6.3 计量研究方法
        1.6.4 比较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信息化
        2.1.1 信息化概念的由来
        2.1.2 信息化的内涵
    2.2 农村农业信息化
        2.2.1 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异同
        2.2.2 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2.2.3 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特点
    2.3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
        2.3.1 公共服务理论
        2.3.2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内涵
    2.4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
        2.4.1 能力理论
        2.4.2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的内涵
        2.4.3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的特点
第三章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3.1 系统论与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系统
        3.1.1 系统论
        3.1.2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系统
    3.2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目的与原则
        3.2.1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目的
        3.2.2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原则
    3.3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结构模型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3.3.1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结构模型构成要素
        3.3.2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形成的实证研究
    4.1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4.2 计量模型与变量定义
        4.2.1 层次分析方法
        4.2.2 变量选择与测量
    4.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4.3.2 运用AHP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4.3.3 数据处理与计算
    4.4 结果分析
        4.4.1 二级指标得分结果分析
        4.4.2 一级指标得分结果分析
        4.4.3 最终得分结果分析
第五章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顾客满意度理论与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评价
        5.1.1 顾客满意度理论起源与发展
        5.1.2 顾客满意度理论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5.2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5.2.1 研究假设
        5.2.2 变量选择
    5.3 调查设计与实施
        5.3.1 问卷设计
        5.3.2 调查实施
    5.4 数据处理
    5.5 Logistic模型及其回归结果
    5.6 实证结果分析
        5.6.1 实证结果的总体分析
        5.6.2 四个示范区实证结果的比较分析
    5.7 农民满意度与服务能力形成评价的结果相关分析
第六章 国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经验借鉴
    6.1 国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概况
        6.1.1 美国
        6.1.2 英国
        6.1.3 德国
        6.1.4 韩国
        6.1.5 日本
        6.1.6 印度
    6.2 国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的趋势
        6.2.1 服务技术由单一化向集成化发展
        6.2.2 服务内容专业化与综合化的结合
        6.2.3 服务过程阶段性与全程性的统一
    6.3 国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经验
        6.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6.3.2 突出法律法规保障
        6.3.3 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6.3.4 建立多种投资模式
        6.3.5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6.3.6 重视信息资源开发
        6.3.7 选择适宜发展模式
第七章 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策略研究
    7.1 宗旨——彰显农民为本
        7.1.1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7.1.2 切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7.1.3 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7.2 根基——加强基础建设
        7.2.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7.2.2 注重信息资源开发
        7.2.3 提升服务队伍水平
        7.2.4 改善发展外部环境
    7.3 关键——完善发展机制
        7.3.1 改善组织领导机制
        7.3.2 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7.3.3 改进建设投入机制
        7.3.4 创新服务运行机制
    7.4 保证——健全绩效评估
        7.4.1 确定多元的评估主体
        7.4.2 确立合理的评估指标
        7.4.3 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
        7.4.4 建立规范的评估流程
        7.4.5 充分地使用评估结果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源起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源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研究难点、尚存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述:理论基础与架构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食品及其相关概念
        二、食品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三、治理及其相关概念
        四、模式及治理模式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特殊属性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多元治理理论
        四、网络化治理理论
        五、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叙事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变迁
        一、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法规建设
        二、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机构调整与职能变迁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现状
        三、我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模式考察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模式失灵的原因探究
    第一节 政府多头混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一、现有规制激励不相容导致政府多头混治
        二、标准及检测技术滞后导致政府多头混治
        三、社会公共利益与地方利益冲突诱发地方保护主义
        四、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加剧地方保护主义
    第二节 企业自律与制度他律缺失的影响
        一、食品供应不足导致食品安全信用缺失
        二、企业自律的丧失: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位
        三、制度他律的缺失:基于昆明调研数据的分析
    第三节 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或过度反应:基于昆明的实证研究
        一、食品安全信息的充足供给与有效获得的缺失
        二、消费者购买习惯对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影响
        三、消费者维权渠道不畅导致维权实效不佳
    第四节 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力缺失的影响
        一、独立性与自治权缺失导致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力虚化
        二、继受权模糊不清导致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力先天缺陷
        三、软权力生成受限导致监督强制路径单一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美国网络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治理机构之间的多维网络
        二、治理全过程的多维网络
        三、美国网络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日本多元参与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以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为例
        二、企业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以“FCP”为例
        三、社会组织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以日本生协组织为例
        四、日本多元参与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欧盟协同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欧盟部门及各成员国协同机制
        二、欧盟食品安全全过程协同监管
        三、欧盟食品危害协同预警体系
        四、欧盟协同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五种示范模式的经验总结
        一、江苏苏果超市模式
        二、福建银祥猪肉模式
        三、陕西洛川苹果模式
        四、北京物流控制模式
        五、山东寿光蔬菜模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主体设计
    第一节 多元共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现行模式的体制内“多头混治”
        二、“多元共治”的行动逻辑
        三、“多元共治”的现实呼唤
    第二节 多元共治的要素分析
        一、多元共治的组织维度
        二、多元共治的动力来源
        三、多元共治的模型设计
    第三节 “多元共治”的实现路径:参与主体各归其位
        一、政府:食品安全治理的主导者
        二、企业: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者
        三、公众:食品安全的直接受益者
        四、社会组织: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结构设计
    第一节 食品安全网络结构的生成逻辑:理论与现实的契合
        一、网络化治理的兴起
        二、网络化治理的独特性规范
        三、现行“单向一维结构”的失败
    第二节 食品安全治理网络的构成域
        一、网络治理主体:平等赋权的多元存在
        二、网络治理架构:独特性的自在
        三、网络治理机制:信任协商的实践
        四、网络治理工具:契约合作的替代
    第三节 大部制视域下的食品安全治理网络设计
        一、治理网络主体间关系设计
        二、网络治理机制设计
        三、网络治理迷思:治理实效何以保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设计:由“分段监管”到“协同治理”
    第一节 运行机制创新缘由:现行机制治理绩效低下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二、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价体系的多维度考察
        三、食品安全监管绩效的总体分析
    第二节 协同治理的运作规则商议:价值、动力及障碍
        一、协同治理的价值取向:与“分段监管”的比较研究
        二、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利益、民主诉求与官僚制的失败
        二、协同治理的阻碍要素:体制危机与权力纠葛
    第三节 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政策耦合
        一、治理理念的转变:由规制到协同治理
        二、治理结构的建构:网络多维协同结构
        三、治理机制的重塑: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塑造
        四、府际关系的理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魔咒
        五、社会资本的培育:价值制度双管齐下
        六、协同核心的确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重新定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经销商对食品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认知调查
附录2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实体经济虚拟化:理论分析及现实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与不足
        1.3.1 论文可能的创新
        1.3.2 论文存在的不足
2. 核心概念、研究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核心概念
        2.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虚拟资本的研究
        2.2.2 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
        2.2.3 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探讨
    2.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2.3.1 研究思路
        2.3.2 分析框架
3. 实体经济虚拟化的动因与影响因素
    3.1 财富的创造与积累
        3.1.1 物质财富观面临的挑战
        3.1.2 虚拟经济中财富的属性
    3.2 实体经济虚拟化的动因—财富积累
        3.2.1 价值增殖新途径的开辟
        3.2.2 实体经济虚拟化对财富积累的作用
    3.3 实体经济虚拟化的影响因素
        3.3.1 投机资本的机会主义
        3.3.2 利润率下降倾向法则
        3.3.3 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
        3.3.4 金融创新的推动作用
4. 实体经济虚拟化的起点
    4.1 虚拟资本生成的重要基础
        4.1.1 货币虚拟化
        4.1.2 信用制度
    4.2 虚拟资本的生成与分类
        4.2.1 虚拟资本的生成
        4.2.2 虚拟资本的分类
    4.3 虚拟资本运动形式与特点
        4.3.1 虚拟资本运动形式
        4.3.2 虚拟资本运动的特点
5. 实体经济虚拟化的路径
    5.1 路径1:生息资本
        5.1.1 生息资本运动过程
        5.1.2 生息资本的虚拟性
        5.1.3 生息资本实现形式
    5.2 路径2:产权股份化
        5.2.1 股份公司产权制度特征
        5.2.2 股票的虚拟性
        5.2.3 股票发行的市场选择
    5.3 路径3:债券的发行
        5.3.1 债券发行的制度基础
        5.3.2 公司债券的虚拟性
        5.3.3 公司债券的发行
    5.4 路径4:中期票据的发行
        5.4.1 中期票据发行过程
        5.4.2 中期票据的虚拟性
        5.4.3 中期票据现状及趋势
    5.5 路径5:资产证券化
        5.5.1 资产证券化过程
        5.5.2 资产证券化的虚拟性
        5.5.3 资产证券化的起步与发展
    5.6 路径6:衍生品创新
        5.6.1 金融创新的内涵
        5.6.2 金融创新的动因
        5.6.3 衍生品的虚拟性
6. 实体经济虚拟化的结果考察
    6.1 虚拟经济的市场构成
        6.1.1 市场构成要素
        6.1.2 市场行为特征
    6.2 虚拟资本的定价
        6.2.1 虚拟资本的价值与价格
        6.2.2 价值和价格的决定
    6.3 虚拟经济的价值运动
        6.3.1 虚拟经济价值运动机制
        6.3.2 虚拟经济价值运动与经济增长
7. 实体经济虚拟化泡沫分析
    7.1 泡沫与投机的关系
    7.2 实体经济虚拟化与泡沫
    7.3 实体经济泡沫
        7.3.1 实体经济定价方式
        7.3.2 实体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
    7.4 虚拟经济泡沫
        7.4.1 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
        7.4.2 虚拟资本泡沫产生的原因
        7.4.3 虚拟资本泡沫度量
    7.5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泡沫传导机制
        7.5.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泡沫传导性
        7.5.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泡沫传导过程
    7.6 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
        7.6.1 经济泡沫
        7.6.2 泡沫经济
        7.6.3 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的辨析
8. 对房地产虚拟化及中国经济“实冷虚热”的思考
    8.1 如何理解房地产的虚拟化
        8.1.1 房地产实体经济分析
        8.1.2 房地产实现虚拟化的过程
        8.1.3 房地产泡沫化问题
    8.2 对中国经济“实冷虚热”现象的解读
        8.2.1 我国近年来实体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8.2.2 我国虚拟经济的运行情况
        8.2.3 正确理解“实冷虚热”
9. 实体经济虚拟化过程风险防范
    9.1 我国实体经济虚拟化面临的发展机遇
        9.1.1 美国实体经济虚拟化历程考察
        9.1.2 我国实体经济虚拟化面临的机遇
    9.2 实体经济过度虚拟化的教训
        9.2.1 美国次贷危机案例
        9.2.2 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9.3 规范我国实体经济虚拟化的建议
        9.3.1 完善实体经济管控机制
        9.3.2 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机制
        9.3.3 探寻有效的虚拟化路径
        9.3.4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9.4 后续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B2C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电子商务相关理论
    2.1 电子商务概念
    2.2 B2C 电子商务模式的界定
    2.3 B2C 电子商务企业的分类
    2.4 B2C 电子商务的特点
第三章 B2C 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策略选择现状分析
    3.1 垂直模式类——京东商城发展策略分析
    3.2 综合模式类——当当网发展策略分析
    3.3 平台模式类——天猫发展策略分析
    3.4 传统企业网络直销模式——苏宁易购发展策略分析
    3.5 B2C 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B2C 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4.1 PEST 模型分析——宏观环境分析
    4.2 波特的五力模型——微观环境分析
    4.3 价值链模型分析
第五章 B2C 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关键因素分析
    5.1 产品价格与服务质量
    5.2 扩大规模增强盈利能力
    5.3 商业模式
    5.4 持续创新
第六章 B2C 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对策与展望
    6.1 中国 B2C 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策略选择
    6.2 对中国 B2C 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9)基于语料库的当代中国大学英语教材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拟创新点
    1.2 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
        1.2.1 大学英语教材
        1.2.2 词汇
    1.3 理论基础
        1.3.1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
        1.3.2 现代语言学的不同方法流派及语料库语言学
        1.3.3 二语习得中的频率效应
    1.4 研究问题及主要假设
        1.4.1 研究问题确立的基本原则
        1.4.2 主要研究问题
        1.4.3 研究假设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研究综述
    2.2 大学英语教材评价研究
        2.2.1 教材评价理论介绍
        2.2.2 当代国外英语教材评价的相关研究发展史
        2.2.3 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的进展
    2.3 语料库语言学的文献综述
        2.3.1 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2.3.2 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2.4 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教材的词汇研究
第三章 研究范围的选取及语料库的制定
    3.1 研究范围的选取
    3.2 CEMC语料库的建立
第四章 教材的内容及组成形式的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关于大学英语的内容研究
        4.2.1 四套教材课文内容的研究
        4.2.2 四六级真题内容的研究
        4.2.3 总结
    4.3 教材形式组成的研究
        4.3.1 四套教材整体的形式研究
        4.3.2 四套教材练习题的组成研究
        4.3.3 四套教材的其它特点对比
    4.4 对四套教材内容和形式的研究结论
第五章 教材词汇结构语料库对比研究
    5.1 总论及界定
    5.2 研究问题及假设
    5.3 研究工具
    5.4 研究内容
        5.4.1 四套教材词汇结构的基本总体特征分析
        5.4.2 词汇的覆盖率研究
        5.4.3 词表词汇在教材当中的重复比例研究
        5.4.4 大学英语教材的常见词组搭配研究
    5.5 大学英语教材词汇部分研究的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贡献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黑河综合业务软件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2.1 ASP.NET
    2.2 IIS 6.0
    2.3 SQLSERVER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描述
    3.2 系统功能需求
    3.3 系统性能需求
        3.3.1 精度
        3.3.2 时间特性要求
        3.3.3 灵活性
        3.3.4 输入输出要求
        3.3.5 故障处理要求
        3.3.6 其他专门要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1.1 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4.1.2 运行环境设计
        4.1.3 界面设计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子系统
        4.2.2 设备管理子系统
        4.2.3 生产技术管理子系统
        4.2.3.1 安全月报
        4.2.3.2 生产管理制度及标准
        4.2.3.3 技术指标
        4.2.3.4 生产调度
        4.2.3.5 生产计划(带有审批流程的,不签字也可以打印,打出来后手签)
        4.2.4 计划统计管理子系统
        4.2.5 安全监察管理子系统
        4.2.6 可靠性管理子系统
        4.2.7 检修管理子系统
        4.2.8 系统管理子系统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 设计原则
        4.3.2 表设计
        4.3.3 视图设计
        4.3.4 存储过程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设计的实现与测试
    5.1 安装与初始化
        5.1.1 服务器安装
        5.1.2 应用程序安装
        5.1.3 软件安装
        5.1.4 启动 ASP.NET 服务
        5.1.5 数据库配置
    5.2 数据库的具体实现
    5.3 测试原则
    5.4 测试环境
        5.4.1 硬件环境
        5.4.2 软件环境
    5.5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四、现代计算机2003年全年目录一览表(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基于“三大经济平台”建设[D]. 吴鑫桐. 浙江大学, 2020(02)
  • [2]日生公司水族箱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王胜利. 兰州大学, 2020(01)
  • [3]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生产与表征[D]. 孙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11)
  • [4]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研究[D]. 李振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1)
  • [5]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 熊春林.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6]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D]. 李静. 南京大学, 2013(08)
  • [7]实体经济虚拟化:理论分析及现实应用[D]. 张谊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1)
  • [8]B2C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策略研究[D]. 吕代平. 重庆工商大学, 2012(12)
  • [9]基于语料库的当代中国大学英语教材词汇研究[D]. 周骞. 上海师范大学, 2012(12)
  • [10]黑河综合业务软件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绍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现代计算机2003年度目录一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