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珠宝业发展的启示

广西珠宝业发展的启示

一、广西珠宝业发展启示录(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1](2021)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成为世界各国竞逐的角力场。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复兴之路究竟该以何作为科学的价值引领?近代以来,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在探讨海洋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沿用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这表明中国学术界在海洋研究领域缺乏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质疑否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或海洋文明,并依循西方海洋文化或西方海洋文明范式来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甚至还以此来指导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事实上,中国海洋文化有其自身发展历程与独特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其底蕴、梳理其源流、探寻其从发轫之初一直延续至今的价值基因,既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亟需面对的问题,也是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的时代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合浦海上古丝路文化底蕴深厚”,合浦及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所孕育的合浦海洋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为其提供了典型样本。合浦海洋文化是指自西汉为加强岭南地区政治军事统治而设立合浦郡以来,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汉民族、岭南地区少数民族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各民族之间通过内河、近海、陆路等途径,在交通贸易、生产交流、文化交往等具体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以开放包容、和合交往为核心价值的一种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合浦海洋文化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海外文化汇聚合浦交融而成,合浦当地出土的各种古代器物是这种文化融合的主要标志。同时根据这些古代器物可以推断,“合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辐射至东南亚、南亚各地区与各民族。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或文明的一般原理,审视汉代合浦郡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融合。为此,在论述展开的过程中,按照“器物—符号—价值”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的方法、跨学科研究与跨地域研究相结合等方法,通过梳理源流、勾勒轮廓、抽象符号、挖掘价值、凝练精髓、总结规律,重新探讨合浦海洋文化过去已经贡献什么、现在及未来能够贡献什么等问题,以此揭示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不仅在于论证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末就已经逐步发展出海洋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尝试突破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主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学术观点方面,提出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与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与“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合浦海洋文化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了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等新观点;二是学术思想方面,探讨构建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作为科学评价体系、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挖掘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基于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及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海陆一体始源价值基因的基础性意义;三是研究方法方面,形成了“器物—符号—价值”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范式。综上,通过深入挖掘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揭示其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所蕴涵的价值基因,由此对以合浦海洋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进行话语重构与价值重塑,从而树立中国海洋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为当前的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价值基础与理论支撑。

马平平[2](2019)在《明清小说与英国近代小说海洋意象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海洋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与之相应,文学世界中的海洋意象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中英小说中都不乏书写海洋的佳作,较之于英国小说的长篇宏制,中国小说有着自己的文本形态,比如它的笔记体性、碎片体性、寓言体性、志怪体性,等等。文本形式虽有差异,但是中英有关海洋书写的小说都蕴含了丰富的海洋意象,反映了海洋在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文化内涵、深层意蕴以及海洋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中英小说及其海洋创作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并不同步,中国小说及其海洋创作是在明清阶段进入繁荣发展时期,而英国小说在文艺复兴至17世纪仍处于发端阶段,其海洋书写也并不繁盛,小说及海洋创作的巅峰发展时期要晚至处于近代的18、19世纪。明清涉及海洋主题的小说既有诸如《西游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后文简称《西洋记》)、《天妃娘妈传》《八仙出处东游记》(后文简称《东游记》)、《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林兰香》《台湾外志》《希夷梦》《海游记》《镜花缘》等长篇小说,又有诸如《剪灯新话》《情史》《喻世明言》《型世言》《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连城璧》《觚剩续编》《聊斋志异》《子不语》《续子不语》《谐铎》《耳食录》《挑灯新录》《夜雨秋灯录》《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短篇小说。明清时期航海事业和海洋贸易的发展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叙事文学的发展,因此上述小说尤其是多部长篇小说虽然在明清时期三教归一的文化背景下,神魔斗法气息很浓,但是却蕴含浓郁的海洋气息和丰富的海洋意象。英国18、19世纪也涌现一批有代表性的海洋书写佳作,比如《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蓝登传》(The Adveodntures of Rerick Random)、《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西尔维亚的两个恋人》(Sylvia’s Lovers)、《珊瑚岛》(The CoralIsland)、《金银岛》(Treasure Island)、《吉姆爷》(Lord Jim)等。本文聚焦中国明清阶段和英国18、19世纪即中英海洋创作繁盛时期小说中的海洋意象,在界定海洋意象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中国和英国小说中的海洋意象,并对它们进行功能上的分类。明清小说中的海洋意象以海神想象、海岛仙话想象、岛人想象、海上航行、航海事业、海洋财富、海权和海防意识以及海外诸国想象等为主。通过梳理可见,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华夏文明传统带来的遥望海洋的视角深深地影响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海洋想象。从明代到清代,随着人们的海上活动更加活跃,参与海洋文学创作的人群迅速增加,小说中的海洋想象经历了发展变化:从居于海中的各路海神和仙人描写到海上的各类精怪野人描写,从海岛风物的仙话描写到更加世俗化的描写,从海神拥有的奇珍异宝描写到海洋蕴藏的珍宝描写,等等。但是这些海洋想象仍是将神、魔和海洋相结合,以“变异海洋”为主。当然,随着清代尤其是清晚期人们对外部世界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小说中的海上风暴、海岛居民、海洋经济以及海防事业发展等都有了更加“身行”性(即参与性和现实性)的发展趋向。英国18、19世纪小说中的海洋意象也主要以海上航行、航海事业发展、海洋贸易、海洋经济、海岛生存、海军形象、海盗形象以及海外国度等为主。在古希腊海洋文明、海洋岛国环境和地理大发现后英国国家海洋力量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无论是航海动机、航行中所遭遇各种危险、航海的专业技能,还是荒岛求生、海洋贸易、海洋捕鲸等,都更以崇力、求真、求知、开拓、探索为特征。海岛生存、海军形象、水手形象及海盗形象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英国不同时代的精神要求。海洋力量崛起、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英国追求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对海洋的探索、开拓及征服;建立海上霸权、控制海上贸易时期,英国人的海岛生存、海岛探险体现了由“斗海”向“亲海”的变化;19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遭遇危机、逐渐丧失贸易垄断地位,英国航海活动缺少了本该有的激情和活力,也缺失了目的和方向。英国现代化进程中这些社会现实的变化与发展体现了英国人追求文明和秩序的阶段性差异。本着异质文化平等对话与沟通互补的立场和原则,本文试图从海神想象、海洋获利方式、海上航行、海上力量生存伦理以及海外异国想象等方面比较中英小说中的海洋意象,探寻不同文化中的海洋意象在文学文本中呈现方式上的异同,并综合中西哲学、文化、历史等多维视角,解释中西海洋意象异同的成因,实现由浅层次异同比较到深层次文化探源的跃进。论文通过对比显示,中西方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的对立观点造成了中英小说海洋意象的呈现差异。以向内聚敛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强调通过内在心性的修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来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种“重道轻器”思想决定了中国小说中的海洋想象不以探究自然、战胜自然为最终目的,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主流强调入世观念,大多数中国文人的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积极关注社会人生,但是当理想受挫,转而独善其身的时候,海洋往往成为中国文人寻求解脱的心灵寄托。所以在传统中国文人的作品中,海洋寄托着很多审美想象,成为中国文人寄怀抒情的载体,而不是探究如何通过掌握“真知”来探索海洋、战胜海洋。文人与海洋,充满天人合一的精神意蕴;而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海洋文明,从根源上就埋下了“天人相分”、“征服自然”观念的理性“种子”。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聚敛相反,西方文化的发展以扬弃为特征,融入了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文化因素,强调融合更新、向外超越,突出对人性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认为理智能力是人类心灵的根本特征。这种文化有对功利的向往,同时也有对现实的批判。因之,英国小说中海洋意象的呈现更加突出人和海洋的对立,强调人如何通过掌握科学知识来探索海洋、征服海洋,以实现开拓疆土、侵略扩张、发财致富的梦想。中国的海神尤其是四海龙王和妈祖在履行维护海上安全的职责时有一定的海权意识,但他们并不好战、不好侵略,亦没有霸权意识,而海神波塞冬则虚荣好战、睚眦必报,体现了侵略者扩张和掠夺的野心。中国小说中的海洋贸易具有机遇性、偶然性、异化性和小农经济的特点,而英国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参与航海的姿态更加积极、主动,海洋经济和海洋贸易活动也充满现实性、目的性、掠夺性和殖民性。中国小说中海岛的神秘、超脱意境和仙话的海洋、航海描写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实践找到了最佳的现实渠道;而英国小说更加善于真实地描写海上航行和海上冒险,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主人公们努力去了解并驾驭自然,不断与自然抗争。中国小说中,海外诸国被看作中华帝国陆疆的延伸,表达了“以夏变夷”、秉承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小说作者们的海外诸国遐想不会超出封建道德准则的范围;而在英国小说中,主人公对海外国家的了解是通过他们不断探知、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和反省来实现的。在象征国家海洋力量的军舰上,个体生命价值观亦分别体现了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中国小说中,为了应对海上妖怪的威胁,个体须服从整理利益的价值观决定了遭遇危机之时,个体只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全船队安全;而西方近代伦理学虽注重整体中的个人本位,但海上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外贸易利益和战争利益的追求导致了海洋和内陆价值观的冲突,因此在英国小说中,个体的身体和生命只能遭到无情的伤害和轻视。本文打破以往相关研究局部、零碎和孤立的局面,从宏观到微观对中英小说中的海洋意象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研究,探究海洋发展是如何以文人心态意绪为中介向艺术思维渗透,海洋意象又如何同哲学、宗教、民俗等文学的相关领域发生联系,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中英小说海洋精神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点。海洋意象研究既可加强我们对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中英海洋文明发展历程的了解,又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文学叙事中的海洋具有独特的诗学和文化价值。中国既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文学大国,海洋的影响与海洋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和文学之中。同时,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结合中国和英国海洋题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审美资源,可为我国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新构建提供话语和审美资源。

韩焦[3](2014)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研究文献综述》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纷纷改制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一度进入一个繁荣旺盛的时期而颇受关注。于是,研究者们将工艺美术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产品、市场、管理、政策、法规、创意、品牌、技术、资金及生产组织形态等诸多领域,关于工艺美术行业的研究蓬勃兴起,这一方面体现了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此方面研究的开放性与多样性。本文以艺术学的研究视角为出发点,综合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及艺术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关于工艺美术行业研究的相关论着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及总结。本文将关于工艺美术行业的研究具体分为产品研究、生产组织形态研究、市场研究、行业管理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五个部分,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与分析,试图站在宏观的角度形成一个合理的评判视角,目的是对二十多年来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研究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与了解,整理出一条当代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研究的方法与脉络。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二十多年来中国政府机构、学者、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企业及民间个体等在工艺美术行业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同时也暴露出对这方面研究的缺点与不足,以期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明确未来工艺美术理论的研究方向与方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理论研究可以发现当代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折射出当代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特点,为工艺美术行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梁沐周[4](2012)在《GD珠宝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根据有关材料显示,2011年中国珠宝销售额已达到2600亿元人民币,达到世界总消费额的13%。中国市场上,珠宝品牌群雄并起,香港品牌、中国本土品牌争夺激烈,连国际大牌也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珠宝首饰行业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异军突起,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满足基本生活保障之后的消费焦点。中国的珠宝消费额紧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入了100亿美元俱乐部。GD省GD珠宝首饰公司始创于1990年,隶属于GD省地质局(原省地矿局),是GD省内唯一的一家国有珠宝首饰公司,其业务不仅具有传统珠宝企业的设计、生产、销售,还有更为专业、权威的科研、鉴定业务等。本文通过SWOT的分析方法,来探讨GD珠宝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不足和机会、威胁。文中分别对中国珠宝市场的历史、预期、特征进行分析,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GD珠宝所在的GZ市的消费者进行调查研究。经过笔者研究,GD省GD珠宝首饰公司与市场的需求及同行竞争的比较,仍然不相适应,总体呈现品牌影响力不足、规模不大、实力偏小、竞争力不强、发展潜力不足的态势,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产品品牌缺乏市场影响力;企业规模不足,企业体制需要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不够先进,人力资源不足等。外部原因是:国际知名珠宝品牌占据高端市场;国内其他区域品牌的直接竞争威胁;与其他同行企业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价格战的威胁;成本上升的压力和挑战等。展望未来,GD珠宝公司将以更加高昂的姿态融入现代化的进程中,未来GD珠宝公司的营销方式将更加注重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研究,并且整合创新各种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营销方式,以核心竞争力取代价格战,资本、直销、品牌、学习、创新、信息化、整合资源、聚焦热点、多元化、执行力将成为提升营销水平的关键词。GD珠宝要在行业内发展,未来的营销必然要从传统的单一信息灌输,转向媒体的、内容、传播沟通方式的创新,增强品牌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公司的营销重心也将转向责任感和价值观的营销。

陈理[5](2008)在《广西梧州天逸珠宝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广西梧州市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人造宝石加工集散地,年产人工宝石超过60亿粒,其切磨加工、集散交易量占全国的80%,占世界的40%以上,产品销往泰国、印度、美国及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地区。2007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会议授予梧州市“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称号。梧州天逸珠宝公司是一家成立近二十年的台商独资企业,本文对该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做了介绍,然后对企业进行了宏观环境(PEST)分析和五力竞争分析,指出该公司虽然成立以来获得了持续的增长,但存在经营业绩滑坡、发展后劲不足的隐患,急需进行战略调整。在第三章中,作者对中国珠宝市场的整体环境进行了介绍分析,并走访梧州宝石商会采集了大量的行业信息和数据,对公司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第四章中,作者对公司的组织资源和运行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该公司目前的优势和弱点,以及公司在组织结构、生产技术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第五章中,作者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天逸珠宝有限公司的战略调整和选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在特定的市场机遇和挑战面前,该公司应当采取前向一体化、差异化等战略。最后,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组织结构、信息系统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等角度对该战略的执行保障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能为梧州天逸珠宝有限公司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并且对梧州市的人工宝石加工企业如何摆脱产业低端的价格竞争、加快实现产业升级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余平[6](2004)在《广西珠宝业发展启示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广西各主要珠宝工商企业和珠宝市场的调研 ,发现广西珠宝产业近年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着重对广西合成宝石业的发展、珠宝零售市场和“南珠”产业的近况、珠宝“集团”的发展及其弊端作了深刻的分析和述评 ,认为广西珠宝产业的发展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道路 ,让市场去配置资源 ,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形成地方特色 ,切实实施品牌战略 ,才将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7](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王磊选编.-人民出版社,2011.-ISBN978-7-01-00ISBN9783-1:$30.00A163光荣与梦想:斯大林和民族国家的现代抉择/沈国权,林小芳着.-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6.-ISBN978-7-5136-0610-3:$39.80A745;K512.5

陈燕[8](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付心影[9](2021)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挂毯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侯铁军[10](2015)在《他者之物与自我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从物质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兼容社会历史批评、形象学、心理学、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帝国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和宗教研究等视角,通过文本细读和史料分析,以瓷器的物性及其文化意蕴为着眼点,以“china”(瓷器)与“China”(中国)间同音同形的特殊关系为线索,阐发文学文本、瓷器器物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勾连,试图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分析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深入研究瓷器与不同的个体在想象认知、帝国心态、民族身份、性别权利、审美欲望和灵魂诉求等方面的复杂交互关系。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八个章节。1引论本部分在提出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后,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其中的重点研究成果做了较为详细的述评,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本文所使用的几个关键概念,并阐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视角、观点和创新之处。2瓷器与18世纪英国社会和文学本部分再现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中国瓷器热以及瓷器的本土化过程,为研究这一时期英国文学中的瓷器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2.1“‘瓷叶片片漂四洋’:18世纪英国社会和文学中的中国瓷器热”,以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的瓷器书写为主线,探讨了瓷器的物性及其文化意蕴,勾勒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中国瓷器由盛至衰的全景图,分析了中国瓷器在饮食、装饰和社交等方面对18世纪英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当时的英国人对瓷器的推崇、喜爱、迷恋和批评。2.2“新伊特鲁里亚扮装英伦:瓷器的本土化历程与18世纪英国文学”,通过梳理相关文学作品和历史史料,再现了英国人通过加装镶嵌,来样定制,模仿和创造等方法,不断地将瓷器去情境化、再情境化和本土化,把瓷器这个他者之物转变成自我之物的历程。3他者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有关他者中国的想象与认知本部分主要从物质文化研究中器物作为表征符号的视角着手,辅以形象学和中英关系史的相关内容,以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之间的密切联系为线素,研究18世纪英国人通过瓷器想象和认知他者中国的相关文学书写,分析和阐释了这一想象与认知所呈的“瓷器的中国化”与“中国的瓷器化,,特征。3.1“‘瓷器’/‘中国’房子:瓷器的中国化与18世纪英国文学”主要分析拘是“瓷器的中国化”所包括的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革国人根据瓷器的原产地中国,将瓷器命名成“china”,使其与中国的英文名“China”同音同形。其二、作为当时中国科技、艺术和文化的杰出代表,瓷器被视为中国的表征符号,是当时的英国人获取他者中国知识的重要来源。透过数量巨大且随处可见的中国瓷器,英国人情不自禁地在文学书写中想象、认知和建构着遥远而神秘的中华帝国的相关知识,中国也因着瓷器成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3.2“茶杯上的幻想:中国的瓷器化与18世纪英国文学”。“中国的瓷器化”指的是英国人在想象和认知中国时,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将瓷器的某些物性和文化意蕴与中国和中国人等同起来。18世纪初前,英国人对瓷器制作的秘密一无所知。在这一时期,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渲染着瓷器的神秘和神奇的功效,并根据瓷器上所描绘的静谧、和谐、美好的文饰,对中国进行理想化施魅,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乐园似的”面纱。及至18下半叶世纪,由于英国人对华的否定性态度以及欧洲种族主义思想等原因,中国的形象开始一落千丈。此时中国瓷器的某些“问题”,如不按透视法原理绘画的现象,外实内空的器形,怪异的人物图案等相关物性,都被用来表征中国和中国人的脆弱易碎、不堪一击、荒谬怪异等,中国和中国人由此而“瓷器化”了。4自我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多元自我的交互关系本部分主要从物质文化研究中人与物的交互关系的视角,首先结合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和中英关系、帝国与殖民地关系等相关史料,从较为宏观的层面,研究中国和英国以及英国和其殖民地围绕瓷器而引发的冲突,论述其背后所凸显的英帝国社会精英的帝国心态以及爱尔兰和美利坚人的民族身份等问题。其次,在微观层面,我们将通过分析男性、女性和属灵个体对瓷器的使用、消费、欣赏、把玩和制作等,论述瓷器与他(她)们的审美和欲望自我以及灵魂自我的交互关系。4.1“从笛福的焦虑到马戛尔尼的自豪: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帝国自我的彰显”主要从物质文化作为表征符号的视角,通过研究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相关瓷器书写,分析中国瓷器在财政、美学和道德层面对当时英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当时的社会精英对此所持的种种态度(如焦虑、愤懑等),并论述他们如何在想象、话语和实践等层面,化解上述心态,表现和彰显他们的帝国自我的。4.2“‘帝国精美而高贵的瓷瓶’破了: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民族自我的建构”,通过分析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文学(包括爱尔兰文学和早期北美文学)中的相关瓷器书写,论述了瓷器在帝国与殖民地纷争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表征政治权利和民族身份的符号功能。殖民地人通过抵制英国瓷器,生产本土瓷器以及到中国购买瓷器等方法,表现了他们的经济、政治和身份诉求,表达和建构了他们的民族目找。4.3“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杯风波:两性审美与欲望自我的诉求与争斗”,从人与物的交互关系视角入手,紧扣瓷器的物性及其文化意蕴,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相关瓷器书写,论述在日常生活中,男性和女性围绕瓷器所产生的复杂交互关系:男性把瓷器类比成女性,将女性物化为瓷器,在这个瓷器的女性化与女性的瓷器化过程中,女性被降格成男性审美和欲望自我的客体;女性则通过索取、观看、把玩、购买、展示、陈列瓷器等方式,在瓷器之上投射了她们的审美和欲望自我,以此彰显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并通过有意识地在话语和实践层面与男性争斗,消解和超越了男性中心主义话语下“陶/男“和”瓷/女”的二元对立。4.4“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白色‘圣杯’:灵魂自我的形塑与提升”同样从人与器物的交互关系视角入手,紧扣瓷器的物性及其宗教意蕴,分析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灵魂自我的内在联系。本章认为,欧洲人对瓷器追捧,从灵魂的层面而言,是他们在罪感意识的驱使下,追寻白色“圣杯”这一宗教诉求的外化。而以鲁滨逊为代表的属灵个体尝试制陶/瓷的过程,则是其灵魂自我的一种投射,其所希望和追求的,是通过制瓷般的历练,形塑和提升自己,涤荡灵魂,把自己变得如同瓷器般圣洁,最终成为“合乎主用”的“贵重器皿”。5结论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分析,我们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主要扮演着自我之物和他者之物的角色。一方面,作为一种集科技、艺术和文化的伟大中国发明,瓷器这个他者之物,被视为整个中华民族及其历史的代表,被用作想象和认知他者中国和中国人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瓷器与18世纪英国文学中不同个体的多元自我有着复杂的交互关系,它彰显了社会精英的帝国自我,建构了爱尔兰和美利坚人民的民族自我,外化了男性和女性的审美和欲望自我,形塑了属灵个体的灵魂自我。

二、广西珠宝业发展启示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珠宝业发展启示录(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与发展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与文明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
        一、海洋概念
        二、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三、海洋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构成
        一、海洋文化的主体
        二、海洋文化的客体
        三、海洋文化的中介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发展理论
        一、海洋文化的发展路径
        二、海洋文化的发展动力
        三、海洋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合浦海洋文化的兴起
        二、合浦海洋文化的繁荣
        三、合浦海洋文化的延续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一、合浦地理位置的海陆一体特征
        二、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
        三、合浦是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影响
        一、与东南亚、南亚诸国深植经济文化交往厚谊
        二、向东南亚、南亚诸国传播和合交往理念
第三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第一节 合浦器物文化符号的主要标志
        一、蚕桑丝绸业是汉民族生产方式的器物文化符号
        二、玻璃烧制技术是海外生产技术的器物文化符号
        三、羽纹铜凤灯是生活用具的器物文化符号
        四、南珠与奇石异物是海上贸易的器物文化符号
        五、钵生莲花器是佛教传播的器物文化符号
        六、宝石珠饰形制是审美价值的器物文化符号
        七、叠涩穹窿顶墓是丧葬习俗的器物文化符号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融合符号
        一、海陆一体是合浦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符号
        二、辐射影响是合浦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文化的融合符号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符号
        一、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开放包容的价值符号
        二、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和合交往的价值符号
第四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与学术意义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精髓
        一、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
        二、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
        三、合浦海洋文化是“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核心价值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
        一、对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批判
        二、对中国海洋文化失觉的反思
        三、合浦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核心价值的根本区别
第五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双重展望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展望
        一、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二、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发展理念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现实展望
        一、为中国海洋文化夯实发展基础
        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三、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明清小说与英国近代小说海洋意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小说中的海洋意象
        二、主题学中的海洋意象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代小说海洋意象研究
        二、英国小说海洋意象研究
        三、中英小说海洋意象对比研究
    第三节 明清和英国18、19世纪小说海洋意象的可比性
        一、可比性分析
        二、比较研究价值
第一章 明代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一节 海洋神祗
        一、海龙王及龙宫想象
        二、南海观音菩萨
        三、天妃娘娘
        四、其他海神
        五、海洋精怪
    第二节 海岛想象
        一、海外仙山想象
        二、海岛的变异想象
    第三节 海外诸国
        一、赍赐贸易
        二、中华文明优越性
        三、异国想象妖魔化
    第四节 海上航行
        一、航海动机
        二、航海风险
        三、海上力量和海权意识
    第五节 海洋财富
        一、海洋得宝
        二、海洋经济
        三、海洋贸易
第二章 清代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一节 海神和海上仙山
        一、海神想象
        二、海外奇禽异兽、奇花异草
    第二节 海中生物和海岛描写
        一、海中奇异生物
        二、海岛和岛人
    第三节 海上航行
        一、航海动机
        二、航海风险
    第四节 航海事业的发展
        一、民间造海船
        二、航海技能
        三、海洋异象
        四、海洋探索
    第五节 海权意识和海防发展
        一、海防的威胁
        二、海防的发展
    第六节 海洋财富
        一、海洋得宝
        二、海洋贸易
    第七节 海外诸国
        一、现实讽喻
        二、海外理想之国
        三、海外建功立业
        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第三章 18世纪英国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一节 14至17世纪英国小说的海洋意象
        一、14至17世纪英国海洋与社会发展
        二、14至17世纪英国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二节 海上航行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一、航海动机
        二、航海风险
        三、海上船舶
        四、航海准备
        五、航海工具和航海知识
        六、海员形象
    第三节 海洋获利
        一、海洋贸易
        二、奴隶贸易
        三、海上历险获利
    第四节 海岛和海外国度
        一、海岛生存
        二、遭遇岛人
        三、殖民海岛
        四、海上国度
    第五节 海军制度
        一、黑暗的制度
        二、军舰生活
        三、残酷的海战
第四章 19世纪英国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一节 海上航行
        一、航海动机
        二、航海风险和航海实践
        三、水手的形象发展
    第二节 海洋贸易和海洋经济
        一、海上贸易
        二、运输朝圣者贸易
        三、海上走私
        四、捕鲸业
    第三节 英国海军形象
        一、海军形象
        二、海军的现实问题
    第四节 海岛和海外国度
        一、海岛生存意象的发展
        二、海岛丰富多样的动植物
        三、海外建功立业、施展抱负
    第五节 海盗形象
        一、海盗的兴起
        二、小说中的海盗形象
    第六节 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航海活动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海洋的隐喻意义
第五章 中英小说中的海洋获利方式
    第一节 海洋之利
        一、中国的海洋经略
        二、英国的海洋经略
    第二节 魔幻式获利
        一、佛教中的海中珍宝
        二、海神财富
        三、海上奇遇获利
        四、海上献宝
    第三节 现实性获利
        一、渔盐经济和深海渔业
        二、海洋贸易的机遇性、偶然性和目的性、掠夺性
第六章 中英小说中的海上航行
    第一节 文学作品中的航海实践
        一、中国小说中的航海实践
        二、英国小说中的航海实践
    第二节 航海动机
        一、航海动机的发展脉络
        二、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航海风险
        一、神魔化和现实化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第七章 中英小说中的海洋力量生存伦理
    第一节 海军的发展
        一、中国的海上力量
        二、英国海军
    第二节 中英小说中的海军
        一、《西洋记》和《兰登传》中的海军
        二、对身体和生命的态度
第八章 中英小说中的海外异国想象
    第一节 相似的人物形象异化
        一、人物形象的放大或缩小
        二、人物形象的扭曲和畸变
    第二节 相异的文化积淀和发展路向
        一、向内聚敛和“以夏变夷”
        二、向外超越和融合更新
第九章 海洋神灵的文化异质性研究
    第一节 中西方的海神
        一、中西方海神信仰的起源
        二、文学作品中的海神
    第二节 海神信仰的形成和发展
        一、四海龙王信仰的形成
        二、波赛冬信仰的形成
    第三节 海神的形象
        一、龙头人身
        二、健硕完美
    第四节 海神的职能
        一、四海龙王的职能
        二、波塞冬的职能
    第五节 海神的人格个性
        一、四海龙王的懦弱谦卑
        二、波塞冬的虚荣好战
    第六节 海神的文化异质性
        一、中国传统的集权思想
        二、希腊传统的竞争意识
        三、个人欲望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研究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研究历程述略
    第一节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的徘徊期
    第二节 21 世纪至今的再发展期
第二章 工艺美术产品研究
    第一节 产品创新研究
    第二节 品牌建设研究
第三章 工艺美术生产组织形态研究
    第一节 个体独立式生产组织形态研究
    第二节 公司垂直一体化式生产组织形态研究
    第三节 产业集群研究
第四章 工艺美术市场研究
    第一节 工艺美术市场现状及发展研究
    第二节 工艺美术品拍卖与收藏市场研究
    第三节 工艺美术进出口贸易研究
第五章 工艺美术行业管理研究
    第一节 行业管理现状研究
    第二节 市场经济制约下政府职能研究
    第三节 行业法规体系建设研究——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
第六章 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研究
    第一节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第二节 学校教育模式研究
    第三节 非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第四节 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研究着作目录索引
    一、专着
    二、部分相关着作
    三、发展报告
    四、会议论文集
附录二: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研究论文目录索引
    一、期刊论文
    二、学术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GD珠宝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珠宝首饰市场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的研究
        1.2.2 珠宝行业营销理论的研究
        1.2.3 对顾客的购买意愿与珠宝营销之间联系的研究
        1.2.4 对珠宝首饰的营销战略的研究
        1.2.5 对珠宝首饰的网络营销战略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性
2 GD珠宝内外部环境现状
    2.1 中国大陆地区珠宝市场环境分析
        2.1.1 中国大陆地区珠宝市场现状与前景分析
        2.1.2 国内珠宝行业销售渠道研究
    2.2 GD珠宝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2.2.1 GD珠宝公司简介
        2.2.2 GD珠宝公司目前的主要销售模式
    2.3 对GZ珠宝市场的调查
        2.3.1 GZ地区消费者对珠宝的认知度
        2.3.2 消费者习惯佩戴的珠宝种类
        2.3.3 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
        2.3.4 对珠宝市场目前主要购买渠道调查结果
        2.3.5 被调查者对各种销售渠道的接受度调查结果
3 GD珠宝公司营销问题分析
    3.1 内部原因
        3.1.1 思想观念落后导致企业体制机制僵化
        3.1.2 GD珠宝品牌影响力不足
        3.1.3 投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做大做强的资金投入
        3.1.4 体制机制和投融资等问题,导致经营管理、珠宝鉴定人才不足
        3.1.5 企业规模不大,基本实力和竞争能力不足
    3.2 外部原因
        3.2.1 国际知名珠宝品牌占据高端市场
        3.2.2 众多区域强势品牌众星捧月
        3.2.3 GD珠宝首饰公司与其他同行企业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价格战的威胁
        3.2.4 经营成本的增加使得公司承受巨大压力
        3.2.5 网络销售对传统实体店销售带来巨大挑战
4 GD珠宝公司SWOT分析
    4.1 SWOT分析方法
    4.2 GD珠宝公司的SWOT分析
5 GD珠宝公司营销策略调整建议
    5.1 塑造品牌的专业性、权威性
    5.2 吸引战略投资者,增强资本实力
    5.3 积极培养、吸引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
    5.4 以完善的服务,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
    5.5 建立完善信息化销售管理系统
    5.6 营销思路的调整
        5.6.1 重视文化营销
        5.6.2 强调本土化营销
        5.6.3 拓展参与式营销
        5.6.4 大力推进“事件营销”、“会议营销”方式
        5.6.5 尝试珠宝首饰、钟表、眼镜一体化营销术
    5.7 营销方向要聚焦热点话题
参考文献
致谢

(5)广西梧州天逸珠宝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
    1.3 我国珠宝首饰业研究现状
    1.4 天逸公司概况
第二章 珠宝首饰行业概述
    2.1 珠宝玉石的概念和分类
        2.1.1 珠宝玉石的概念
        2.1.2 珠宝玉石的分类
        2.1.3 珠宝首饰的分类
    2.2 珠宝首饰产业的划分和特点
        2.2.1 珠宝首饰产业
        2.2.2 行业特点
    2.3 我国珠宝首饰业发展历程、现状与特点
        2.3.1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的发展历程
        2.3.2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现状
        2.3.3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的特点
    2.4 中国主要区域性珠宝首饰加工行业概况
        2.4.1 深圳珠宝首饰行业概况
        2.4.2 广东番禺珠宝首饰产业集群
        2.4.3 广东揭阳、平洲、四会玉石加工业
        2.4.4 云南珠宝玉石行业概况
        2.4.5 浙江义乌饰品制造行业
第三章 梧州天逸珠宝有限公司外部环境战略分析
    3.1 梧州珠宝首饰行业概况
        3.1.1 梧州珠宝首饰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1.2 梧州珠宝首饰生产的产业链分析
    3.2 宏观环境(PEST)分析
        3.2.1 政治与法律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与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3.3.1 潜在进入者
        3.3.2 产业内竞争
        3.3.3 买方分析
        3.3.4 供应商分析
        3.3.5 替代品分析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第四章 梧州天逸珠宝有限公司内部条件战略分析
    4.1 内部资源与条件分析
        4.1.1 公司宗旨与文化
        4.1.2 管理组织结构
        4.1.3 市场营销
        4.1.4 产品研究与开发
        4.1.5 人力资源
    4.2 IEF评价矩阵
第五章 梧州天逸珠宝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5.1 梧州天逸珠宝有限公司战略选择
        5.1.1 SWTO分析
        5.1.2 公司战略选择
    5.2 梧州天逸珠宝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5.2.1 公司宗旨与企业文化
        5.2.2 组织结构调整
        5.2.3 生产工艺改革与创新
        5.2.4 人力资源
        5.2.5 管理信息系统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8)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基础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角度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3.1 演出产业
    3.2 音像产业
    3.3 影视产业
    3.4 艺术品业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4.1 文艺体制改革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他者之物与自我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意义
        1.2.1 文学研究层面的意义
        1.2.2 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研究层面的意义
        1.2.3 建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层面的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英国文学中的瓷器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研究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1.4 相关概念说明
        1.4.1 18世纪
        1.4.2 英国文学
        1.4.3 瓷器
    1.5 研究视角与内容
        1.5.1 主要研究视角
        1.5.2 本文的思路、基本观点、创新点
2 瓷器与18世纪英国社会和文学
    2.1 “瓷叶片片漂四洋”:18世纪英国社会和文学中的中国瓷器热
        2.1.1 “埏埴以为器”:瓷器的物性及其文化意蕴
        2.1.2 “辗转世界市场上”:中国瓷器在18世纪的欧洲各国
        2.1.3 “来到英伦文明地”:蔚为大观的中国瓷器热
        2.1.4 “荣光时日去不返”:中国瓷器在英国的衰落
    2.2 “新伊特鲁里亚扮装英伦”:瓷器的本土化历程与18世纪英国文学
        2.2.1 “拱形圆柄镶金饰”:18世纪英国的镶嵌瓷
        2.2.2 “式多奇巧,岁无定样”:18世纪英国的定制瓷
        2.2.3 “媲美中国最好的瓷器”:18世纪英国的仿制瓷
        2.2.4 “新伊特鲁里亚扮装英伦”:18世纪英国瓷业的发明创造
3 他者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有关他者中国的想象与认知
    3.1 “瓷器”/“中国”房子:瓷器的中国化与18世纪英国文学
        3.1.1 “china/China":以国为名的瓷器
        3.1.2 作为“整个中华民族及其所有历史回忆”表征的瓷器
    3.2 “茶杯上的幻想”:中国的瓷器化与18世纪英国文学
        3.2.1 “神秘”与“乐园”:理想化的施魅
        3.2.2 “脆弱”、“不堪一击”与“怪异”:贬低化的去魅
4 自我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多元自我的交互关系
    4.1 从笛福的焦虑到马戛尔尼的自豪: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帝国自我的彰显
        4.1.1 笛福的焦虑:瓷器与帝国的财政危机
        4.1.2 诗文报刊的训诫:瓷器与帝国的品位和道德滑坡
        4.1.3 “中国人是我们的陶工”:瓷器与帝国自我的话语建构
        4.1.4 鲁滨逊的陶/瓷罐:帝国优越性的想象建构
        4.1.5 马戛尔尼的礼物:英国瓷器与帝国的自豪
    4.2 英帝国“精美而高贵的瓷瓶破了”: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民族自我的建构
        4.2.1 斯威夫特的呐喊:爱尔兰对大英帝国瓷器的抵制
        4.2.2 “再见,瓷桌”:北美对英国瓷器的抵抗
        4.2.3 “高贵而精美的瓷瓶破了”:美利坚民族自我的建构
        4.2.4 到中国去买瓷器:美利坚自我的宣言
    4.3 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杯风波:两性审美与欲望自我的诉求与争斗
        4.3.1 “瓷器精致似女子”:男性审美和欲望自我的投射
        4.3.2 “瓷器是任何年纪女性的玩物”:女性审美和欲望自我的外化
        4.3.3 “瓷器既已破?生命算什么”:两性审美与欲望自我的争斗
    4.4 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圣杯”:灵魂自我的形塑与提升
        4.4.1 追寻白色“圣杯”:瓷器制造的灵魂维度
        4.4.2 鲁滨逊制瓷:灵魂自我的形塑与提升
5 结语
附表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广西珠宝业发展启示录(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D]. 王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明清小说与英国近代小说海洋意象比较研究[D]. 马平平. 扬州大学, 2019(04)
  •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研究文献综述[D]. 韩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4(08)
  • [4]GD珠宝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梁沐周.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3)
  • [5]广西梧州天逸珠宝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理. 广西大学, 2008(01)
  • [6]广西珠宝业发展启示录[J]. 余平. 珠宝科技, 2004(06)
  • [7]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5)
  • [8]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 [9]法国路易十四时期挂毯艺术研究[D]. 付心影.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10]他者之物与自我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研究[D]. 侯铁军. 武汉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广西珠宝业发展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