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报道的潜在因素及对策

虚假报道的潜在因素及对策

一、失实报道的潜在因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劲松[1](2021)在《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劳资冲突网络演化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深度融合,对传统劳资冲突的研究已难以适应社会新发展需求,劳资冲突在网络背景下有了新的特点及趋势。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开展劳资冲突的网络演化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劳资冲突网络演化研究现状,提出研究劳资冲突网络演化的问题。其次结合社会燃烧理论和心理契约理论,从可燃物质、助燃剂、点火温度三个方面对网络背景下劳资冲突予以分析,并对心理契约在劳资冲突演化中的调节作用进行阐述,构建出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劳资冲突网络演化模型。再次本文结合2020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职工调查报告等数据对当前我国劳资冲突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原因进行分析。以百度互联网、微博等网络平台为依托,选取2020年快递员停工案例,并利用社会燃烧理论劳资冲突网络演化模型对快递员停工事件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社会燃烧理论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和化解劳资冲突的四大对策,即以加强企业的党建为重点,构建劳资冲突治理体系现代化机制;以化解劳资冲突矛盾为重点,构建劳资认同机制;以“减压、降阈”为重点构建劳资利益共同体机制;以强化互联网管理为切入点构建政府响应机制。这些治理对策将为政府及企业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的劳资冲突治理体系提供借鉴。

王悦[2](2021)在《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研究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同时,一场信息疫情也在蔓延。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新闻伦理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遭受影响:部分媒体大量发布冲突性、刺激性、负面性报道博取眼球,增加公众焦虑感与恐惧情绪,这不利于舆论正向引导,也不利于疫情防控。面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如何进行新闻实践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建设性新闻无疑能为此提供一种思路。建设性新闻理论诞生于西方,最早出现于2008年。如何能够将西方的建设性新闻理论落地生根,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提供另外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为建构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本文首先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新闻生产中国范式的理论基础、核心理念、实践基础及最终目标等,为建构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提供理论基础。在实践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通过个案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选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武汉“封城”76天内的32条新闻报道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访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线记者,并且统计分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官方微博、《新闻1+1》节目的报道主题、消息来源、传播效果等。通过研究,本文总结梳理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新闻线索收集环节”、“新闻制作环节”、“新闻发布环节”的“建设性”表达特征,以此总结中国经验,打造中国样本,为我国的建设性新闻实践提供参考。除此之外,本文对建设性新闻生产中国范式的未来行动方向进行探究,主要提出建设性新闻与舆论监督、建设性新闻与社会治理、建设性新闻与讲好中国故事三个行动方向,并分别提出具体的实现途径。

王欣然[3](2021)在《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急管理》文中提出一段时间以来,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引发各界广泛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以师生和家长为参与主体,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对学校秩序造成破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威胁师生安全、扰乱学校正常秩序,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稳定发展,导致严重的不良社会后果。研究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急管理,对维护学校秩序、保障师生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Q市初级中学的学生和家长展开调查,对学校的管理人员和Q市教育行政人员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种类复杂多样,而治安安全类的事件发生频率最高,对学校师生的伤害最大;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危害日益严重,对学校教学秩序、师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恶劣,致使家长产生恐慌情绪,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导致初级中学发生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学生安全知识匮乏,防范意识淡薄;学校应急体系有待完善,应急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应急预案内容缺乏系统的规划、可操作性较差,演练流于形式;学校安全疏导不利,对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家庭安全教育欠缺,家长应急防范能力较弱;社会媒体报道失实,引发家长恐慌和社会误解。为了有效防范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重视安全防范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其次,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共同完善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管理;再次,搭建家校安全教育合作平台,通过家长课堂提高家长的应急能力;最后,构建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公开信息,防止媒体失实报道。学校一旦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及时采取应急管理措施,有效遏制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及时启动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控制事态恶化;二是公开事因和相关信息,稳定师生和家长的情绪;三是建立联动处置机制,妥善化解各方矛盾;四是追究相关责任,完善学校问责机制;五是重视事后总结,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学校善后工作。

吴敏志[4](2020)在《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组织化整合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互联网的进步推动了自媒体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微信公众号的普及使得大众话语权得到进一步拓展和释放,传统话语体系逐渐被解构并重组,给警务工作带来了巨大变革和挑战。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是指以民警个人名义自发开通、运营和维护的警务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与单位并无直接关联,其发文具有警察职业性与基层导向性、自我约束性与相对自由性、及时性与权威性、互动性与联动性等鲜明特征。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如“Police”“小警之家”“六品锦衣卫”等兴起与壮大是警务场域适应自媒体时代发展的产物。部分民警积极把握涉警舆论生态重构和秩序再造的重要机遇,入驻微信公众平台持续发声,通过普法宣传、辟谣打谣、倡议引导等,对外积极展示公安工作成果、维护公安队伍形象,对内释放队伍情绪、营造网上警营文化,展现出良好的示范和引导效应。当前,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已经超过大多官方警务平台,特别是在介入涉警舆情时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力和引导力作用于舆论场及警务工作。然而,由于民警的运维水平参差不齐,观察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及语言组织各异等,部分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呈现出“个体化”“碎片化”的发展特点,在发声过程中存在话语失范、情感撕裂、利益负向分化等不合理、不理性的现实困境。这种现象未得到相应的关注与重视,在传播实践中容易引发话语冲突、情感障碍,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为本就复杂的警务舆论环境增添更多的风险因素。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事关警察公共关系与公安队伍内部关系的和谐,如何规范与引导便显得十分重要。对此,警学理论界和实践部门作了初步探索,实践证明,组织化整合是破解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展难题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讲,组织化整合应坚持规范引导与支持保障相统一的原则,促进硬组织与软组织的结构性整合以及规范性与多样性的融合发展,在尽可能保持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原有网络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组织与自组织的整合把关功能,全面整合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话语、情感和利益。警察自媒体的组织建设是组织化整合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核心,现阶段依托“全国公安新媒体矩阵”这一国家组织形式,推进“警界自媒体联盟”等自组织的自律自治,进而实现对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规范引导和支持保障。首先,营造组织化的话语表达氛围,规范议程设置与话语表述,加强组织联动,共享话语资源;其次,重塑组织化的情感引导体系,推动情理交融,引导情感认同,培育情感自觉;再次,完善组织化的利益诉求机制,畅通民警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拓宽群体间利益关系协调途径,强化组织的正当权益维护功能。总之,只有进一步完善警察自媒体的组织建设,在话语、情感、利益等整合维度上持续发力,才能实现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高质量发展。

屈云娟[5](2020)在《全媒体时代J市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各方面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敏感案(事)件类型愈发复杂多样。公安机关由于其常处在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一线,需要以强制力实现国家意志等自身特点,受关注度极高。全媒体时代信息科技使新闻媒体与普通公众意见表达渠道更为畅达。全媒体时代对涉警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一方面可以使涉警舆情所反映的群众关切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另一方面也对公安机关工作效能和国家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发挥推动作用。公安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与公民日常生活关联重大,公安机关及其民警、职工、辅警等相关部门和人员在日常行政执法、个人行为中稍有不慎,便极易引发全媒体时代舆论场关注,形成涉警网络舆论舆情,负面舆情若不能有效进行应对,势必“民意”难平,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损害公安机关形象,损害政府公信力,影响极其严重。近年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涉警舆情形成与发展已经极大消除了地域边界,J市是华北地区一个普通的三线城市,普通城市舆情应对研究更具有普适性价值和研究意义。目前很多学者对舆情应对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但是涉警舆情应对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全媒体时代涉警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生命周期、全媒体时代对涉警网络舆情及其应对产生的影响、J市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现状进行了阐述,运用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生命周期理论等理论,对J市在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在全媒体时代J市涉警网络舆情应对优化对策与建议。希望通过该研究,给J市公安机关提升全媒体时代涉警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供有效帮助,为提升J市公安机关队伍形象,提升J市政府公信力提供参考,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李丹[6](2020)在《后真相时代的新闻真实研究 ——以2015-2019年的反转新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新闻真实”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几乎贯穿了整个学科的发展主线。在“重情绪,轻事实”的后真相时代,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赋予了普通人接近与使用媒体的权利,新闻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与便捷程度;但与此同时也颠覆了大众传媒时代的新闻真实理论,其内涵、实现方式、追求本质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可以说,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问题正变得复杂,需要给予新的思考与探究。本研究以后真相时代的典型新闻现象——反转新闻为例,基于内容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解读后真相时代的新闻真实嬗变,思考适应新闻真实嬗变的对策。本研究以2015-2019年五年时间国内权威媒体盘点的“年度反转新闻”为研究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从首发特征、反转特征与内容特征三个方面分析反转新闻的传播特征;通过对2018年“王凤雅小朋友之死”事件的个案研究,分析反转新闻在“发生——发展——反转——沉淀”不同阶段的不同传播特点。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在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表现为:新闻“事实”外延扩大,新闻真实是通过碎片化传播实现,认知真实成为新闻真实的追求以及真实的实现是社会诉求的反映。为此,新闻媒体机构需增强自身议程设置能力,网友需明确自身传播角色,网络媒体平台也应承担相应责任,通过这三方面的配合适应新闻真实的嬗变,从而有助于向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服务。

刘春[7](2020)在《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的利益侵害与媒体权利》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为分析对象,基于收集到的87则相关案例的分析,从信息传播和司法实践两个角度探讨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相关问题及其利益侵害,以及公共利益和生鲜农产品相关主体之间的法益平衡。相较于一般的大宗类商品,生鲜农产品自身易腐烂、储存难等特征导致失实信息对其商业利益的侵害具有不可逆性,与此同时,生鲜农产品事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权,因此规范化相关信息传播模式很有必要。信息传播实践层面,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的“病症”主要体现为缺乏权威和直接的消息来源。前者表现为匿名专家出现频次高和信息传播者误读专家观点,后者集中体现于间接引语和隐性采访的不恰当使用,以及源自政府的消息的缺失。鉴于“议题注意周期”和“媒体互动”理论的研究基础,本论文提炼出该类信息所呈现的特征:1)生鲜农产品本身的季节周期是触发媒体注意周期的重要因素;2)在失实信息的媒体互动中,传统媒体提供假性的权威、社交媒体诉诸“善意”;3)实验和标题失实导致该类新闻处于隐性失实状态,不易被察觉。本论文认为该类失实信息的法益侵害具有反复性、不易消除性和累积性的特征。“信息传播目的是否关乎公共利益”“从传播效果角度看,信息接受者有无对被报道对象的性质产生认知上的改变”“法律认可的证据的掌握”可作为划分该类信息在司法层面判定失实程度的三个可操作化标准。生鲜农产品承载的法益集中体现在商业利益上,失实信息直接侵害相关主体的商誉,其被视为商业利益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利益侵害的特殊性体现在:被报道对象多处于农村的“熟人社会”中,他们的商誉和名誉关系紧密。以失实为外在表现的过错和可经证明的既定损害事实可作为构成私人法益侵害的认定标准。具体而言,过错包括具有逻辑漏洞的基本内容失实、以匿名消息来源和无消息来源为主体的严重失实。本论文主张在认定商业利益受侵害事实时,以群体为考察单位。生鲜农产品在“熟人社会”中的商业利益明显受损可作为名誉受侵害的可操作化认定标准之一。另外,断言式传播模式的不断增加以及互联网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模糊的实际情况加剧媒体权利和私人法益平衡的难度。在司法实践层面,该类新闻侵害的客体分散且利益非显着,其治理现状以行政责任承担和社交媒体为违法主体。民事公益诉讼或可成为优化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法益侵害保护模式的司法路径。

涂雨扬[8](2020)在《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探讨 ——以《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为例》文中提出通过影像的呈现,受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个社会。诸多新出现的电视剧中,描述记者和媒体真实生存状态的题材越来越多,新闻题材电视剧应运而生。新闻题材电视剧借助影像中塑造出来的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形象,引发受众对现实中的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关注。通过新闻题材电视剧影视化的呈现,受众能够从电视剧中了解到目前媒体和记者真实的生存状态。可以说,新闻题材电视剧是一种真正能用镜头语言来隐喻现实中的媒体的电视剧题材。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手机作为媒介进行传播和接受信息活动的“拇指文化”开始流行。人们依赖于通过手机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新闻,殊不知手机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通过手机的信息传输和传播,人们可以接收海量的信息以及传播信息,却不能时刻客观、公正地对待手机传递过来的信息。其原因在于,利用手机来传播信息的绝大部分受众的媒介素养并不是很高。因此,新闻媒体和记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能否更真实、客观、公正、有效的将信息传播给这类受众,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有话语权的记者和媒体,更应该注重用规范和约束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此时,记者和媒体遵守新闻伦理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本文试图从新闻伦理的角度,结合两部新闻题材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中的剧情、人物,探讨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陈述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以及对相关研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新闻题材电视剧和新闻伦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介绍,旨在能够在研究之前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什么是新闻题材电视剧,什么是新闻伦理,新闻伦理与新闻题材电视剧有什么联系等,疏通行文思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的指导和参考;第三部分是对新闻题材电视剧中出现的新闻伦理问题的探讨,首先详细说明选取《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作为案例的原则和代表性,并从媒体的行为失范问题和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两部电视剧中的剧情、人物,分析新闻题材电视剧中普遍存在的新闻伦理问题;第四部分是对研究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所带来的启示分析,具体结合两部电视剧中出现的有违新闻伦理的行为,探讨新闻题材电视剧中陈述出的新闻伦理问题会给现实中的记者和媒体带来的预警和启示作用,进而引出研究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具有的启示和实践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新闻题材电视剧中呈现出的新闻伦理问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提醒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该意识到遵守新闻伦理的重要性和记者应该秉持的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希望对新闻传播业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徐霖晨[9](2020)在《后真相时代我国虚假新闻的媒介话语构成与传播逻辑分析》文中认为虚假新闻作为新闻业诞生以来长期存在的痼疾,进入后真相时代后,其媒介话语和传播逻辑发生了一定的变异。本文以后真相时代的虚假新闻为研究对象,选择近十年《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年度假新闻为研究样本,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分析了其话语内容、话语修辞及传播过程,以此对虚假新闻的媒介话语构成、传播特点和传播机制展开研探,并结合实际需要与实践可行性,总结出了三条虚假新闻传播的规避策略。本文具体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现状、研究设计和创新点;第二部分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从话语内容和话语修辞两方面呈现了虚假新闻的媒介话语构成;第三部分借助对后真相时代社会特点的把握和虚假新闻传播实例的研判,提炼出了内容情绪化、路径社交化和影响裂变化三大传播特点;第四部分溯源虚假新闻生发、发酵、长尾三个阶段,结合新闻反转、算法推荐、圈层传播、逆火效应和沉默的螺旋等多种传播现象和理论剖析了其各阶段的传播机制,并对其中的影响因素、传播走势等做了分析;第五部分则依托上述研究成果,分别从内容核验、圈群识别、情绪校正三个维度讨论了虚假新闻传播的规避路径,详述了三种方式的运作逻辑和优缺点。在后真相时代的背景下,虚假新闻的媒介话语和传播逻辑均较以往出现了异化的倾向,表现为情绪色彩的突出、社交因素的融入、影响力和影响面的放大等等。为此,当下对虚假新闻的治理不能再依靠单一的内容打假,将追踪传播圈群和校正潜在情绪一同考虑在内,虚假新闻才有可能得到根本上的控制。

郑钧元[10](2020)在《涉权力性侵女性的媒介呈现 ——基于国内四起典型事件的分析》文中提出2017年底,女性平权运动#MeToo如火如荼地展开,女性自发讲述权力性侵遭遇更成为媒体集中关注的社会问题。依托于历史传统,在国内女性讲述或控告遭遇权力性侵是一个年轻且大胆的话题。各类媒介中,涉事女性从模糊的桃色绯闻、权势罪责、红颜祸水中逐渐脱离男性附属品的标签呈现出愈发清晰的样貌,与此同时却也伴随着一系列伦理失范现象与强暴迷思。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分析、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四个方法:个案选取自2017年以来国内四起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内容分析以百度为抽样平台,结合媒介性别敏感指标以及费尔可拉夫三维框架理论,依次进行文本、话语、社会三个向度的类目编码;文本分析借助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逐句解读具有传播效力的文本;最后结合深度访谈的相关内容分析问题与提出对策。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内容分析法,文本向度对女性的定性总体以受害者居多,不同事件间男性凝视与物化女性存在差异;话语向度出现两性数量(字数、图片数)相当的表象却潜藏诉诸方式的差异,不同事件间性别歧视强弱程度与性别差异表现类型有所不同;社会向度总体媒介呈现的失范现象较多,且与强暴迷思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通过文本分析法,不同事件的媒介呈现相继出现关键法律概念阐释模糊、涉事男性无端隐形、性侵归因于女性个体、极化的民粹主义倾向等问题。针对涉权力性侵女性的媒介呈现综述,媒体对于性侵与女性存在颇多误读,性侵易陷入阴谋论假说、成为暧昧的权力游戏,而女性依旧易受到较多的苛责与身份的制约。最后,通过借鉴相关事件的优秀报道案例,为媒体提供从女性气质、女性形象、女性身体三维建构涉权力性侵女性的呈现方法。

二、失实报道的潜在因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失实报道的潜在因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劳资冲突网络演化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劳资冲突
        2.1.2 群体性事件
        2.1.3 意见领袖
        2.1.4 网络集群行为
    2.2 基本理论
        2.2.1 社会燃烧理论
        2.2.2 心理契约理论
3 劳资冲突的社会燃烧理论分析
    3.1 社会燃烧理论对劳资冲突研究的适用性
    3.2 劳资冲突的“可燃物质”
    3.3 劳资冲突的“助燃剂”
    3.4 劳资冲突的“点火温度”
    3.5 心理契约在劳资冲突演化中发挥调节作用
    3.6 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劳资冲突网络演化机理
4 我国劳资冲突现状、特点及成因
    4.1 我国劳资冲突现状
        4.1.1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及参与人数呈现双增长趋势
        4.1.2 集体劳动争议劳动者人数高位运行
        4.1.3 因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导致的劳动争议占比较高
        4.1.4 以调解方式处理劳动争议占比较高
    4.2 我国劳资冲突的特点
        4.2.1 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加速了网络集群的形成
        4.2.2 互联网的粘性增强了劳资冲突组织效果
        4.2.3 互联网的集体记忆加剧了劳资冲突的同类示范作用
    4.3 影响我国劳资关系的原因
        4.3.1 企业对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4.3.2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不高
        4.3.3 劳方议价能力不强
        4.3.4 对劳动者的保障机制不到位
        4.3.5 企业内部诉求及表达渠道不畅通
        4.3.6 政府危机响应机制不完善
5 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快递员停工事件案例分析
    5.1 事件概述
    5.2 事件背景
        5.2.1 我国快递行业的运行模式各有差异
        5.2.2 快递员招募方式的不规范
    5.3 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快递员停工的演化分析
        5.3.1 快递员停工之可燃物质分析
        5.3.2 快递员停工之助燃剂分析
        5.3.3 快递员停工之点火温度分析
    5.4 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快递员集体停工演化
6 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劳资冲突治理对策
    6.1 以加强企业的党建为重点构建劳资冲突治理体系现代化机制
    6.2 以化解劳资冲突矛盾为重点构建劳资认同机制
        6.2.1 以完善利益分配为核心,构建劳资认同心理契约机制
        6.2.2 以加强工会组织现代化建设为契机,构建工会服务精准化机制
    6.3 以“减压、降阈”为重点构建劳资利益共同体机制
        6.3.1 以转变企业理念为重点构建劳资利益共同体
        6.3.2 以劳资双方平等合作为重点构建劳资利益认同机制
    6.4 以强化互联网管理为切入点构建政府响应机制
        6.4.1 以加强劳资冲突的系统治理为重点,构建劳资冲突政府响应机制
        6.4.2 以净化网络生态为重点构建互联网信息管理机制
        6.4.3 以舆情传播治理为重点完善员工利益表达机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研究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建设性新闻
        二、中国范式
        三、新闻生产
        四、正面报道
        五、积极心理学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建设性新闻”研究综述
        二、“新闻生产”研究综述
        三、新闻传播学领域“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舆论学
        三、中国思想文化
    第二节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核心理念
        一、坚持党性原则
        二、坚持人民性原则
        三、解决问题导向,社会效益为首
        四、正面报道引导舆论
    第三节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实践基础
        一、正面报道的成就
        二、正面报道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最终目标
第三章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表达特征
    第一节 “新闻线索收集”环节的“建设性”
        一、搭建公共空间,组织公众对话
        二、拓宽线索来源,注重包容多样
        三、聚焦社会议题,关注公众需求
    第二节 “新闻制作”环节的“建设性”
        一、党性原则 人民立场
        二、正面宣传 积极情感
        三、多元视角 多方对话
        四、媒体公众 协同生产
    第三节 “新闻发布”环节的“建设性”
        一、公信力: 信任建构 增强粘性
        二、影响力: 全媒矩阵 融合互动
        三、传播力: 技术加持 创新手段
        四、引导力: 设置议程 舆论引导
第四章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行动方向
    第一节 建设性新闻与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的内涵
        二、“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实现途径
    第二节 建设性新闻与社会治理
        一、社会治理的内涵
        二、“建设性”参与社会治理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 建设性新闻与讲好中国故事
        一、中国故事的内涵
        二、“建设性”讲好中国故事的实现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深度访谈的具体内容
附录2: 相关疫情报道案例
附录3: 图表汇总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急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1)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社会问题
        (2)研究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有关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急管理研究相对匮乏
        2.选题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1.群体性突发事件
        2.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
        3.应急管理
    (三)理论依据
        1.社会冲突理论
        2.公共治理理论
        3.应急管理理论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目标和创新点
    (七)研究设计
一、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状
    (一)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种类复杂多样
    (二)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增加
    (三)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危害日益严重
    (四)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社会影响恶劣
二、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安全疏导不充分
    (二)学校应急体系不完善
    (三)安全防范意识较淡薄
    (四)家庭安全教育的欠缺
    (五)社会媒体的推波助澜
三、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效防范措施
    (一)重视安全防范和心理疏导,提高师生防范意识
        1.重视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学生防范意识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注重安全防范培训,提高教师防范能力
    (二)加强各部门间协调联动,完善学校防范管理
        1.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
        2.完善学校安全防范管理机制
        3.实行部门间的协调联动管理
    (三)开展家校安全教育合作,提高家长应急能力
        1.广泛宣传安全教育知识
        2.搭建家校安全交流平台
        3.建立长效安全防范机制
    (四)建立信息公开机制,防止社会媒体失实报道
        1.建立学校信息公开机制
        2.拓宽学校信息公开渠道
四、优化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措施
    (一)快速反应,启动学校应急管理机制
    (二)查清事因,客观公开事件相关信息
    (三)联动处置,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四)追究责任,不断完善学校问责机制
    (五)反馈总结,切实做好学校善后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录2 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调查问卷(家长用)
附录3 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访谈提纲(学校管理人员用)
附录4 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访谈提纲(教育行政人员用)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4)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组织化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兴起与壮大
        1.1.2 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1.1.3 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分类与主要特征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警察自媒体的研究
        1.4.2 关于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研究
        1.4.3 关于组织化整合的研究
    本章小结
2 “议程设置”与“把关人”:组织化整合的传播学机理
    2.1 “议程设置”的主要内容
    2.2 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议程设置”
    2.3 “把关人”的主要内容
    2.4 组织化整合与“把关人”
    本章小结
3 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困境
    3.1 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话语失范
        3.1.1 话语表达的失实
        3.1.2 话语表达的非理性
        3.1.3 留言评论的选择性偏见
    3.2 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情感撕裂
        3.2.1 情感滥用与情绪放大
        3.2.2 情感的认同危机
        3.2.3 群体间情感的分化嬗变
    3.3 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利益负向分化
        3.3.1 利益诉求的个体化与碎片化
        3.3.2 利益表达的非理性
        3.3.3 群体利益的博弈与冲突
    本章小结
4 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运行中的潜在风险
    4.1 话语失范加剧话语冲突
        4.1.1 消解官方舆论场的公信力
        4.1.2 激化群体的话语对抗
        4.1.3 加深对警话语的“刻板印象”
    4.2 情感撕裂引发情感障碍
        4.2.1 推动警队的群体极化
        4.2.2 弱化组织认同与内部团结
        4.2.3 诱发群体间的情感对立
    4.3 利益负向分化影响社会稳定
        4.3.1 加剧涉警舆论场的紧张
        4.3.2 加速与利益冲突群体的疏离
        4.3.3 放大公安队伍的内部分化
    本章小结
5 组织化整合的原则:规范引导与支持保障的统一
    5.1 硬组织与软组织的结构性整合
    5.2 规范性与多样性的融合发展
    5.3 组织化整合与社会控制的区分
        5.3.1 组织化整合不是限制言论自由
        5.3.2 组织化整合不是简单的行政化
    本章小结
6 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组织化整合的路径
    6.1 组织建设: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组织化整合的核心
        6.1.1 警察自媒体组织的共建框架
        6.1.2 组织把关的规范性价值
        6.1.3 组织的服务保障职能
    6.2 营造组织化的话语表达氛围
        6.2.1 规范议程设置与话语表达
        6.2.2 组织联动形成话语合力
        6.2.3 共享和融通话语资源
    6.3 重塑组织化的情感引导体系
        6.3.1 情理交融:以情感连接为基础的理性引导
        6.3.2 组织归属:情感认同的内容建设
        6.3.3 情感自觉:自律自治的内在动力
    6.4 完善组织化的利益诉求机制
        6.4.1 畅通民警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6.4.2 拓宽群体间利益关系协调途径
        6.4.3 强化组织的正当权益维护功能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Police”微信公众号2019年1-6月推送抽样汇总表
附录 B“六品锦衣卫”微信公众号2019年1-6月推送抽样汇总表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全媒体时代J市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现状评述
    0.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思路
    0.4 论文创新点及难点
        0.4.1 论文创新点
        0.4.2 论文难点
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
        1.1.1 全媒体时代
        1.1.2 涉警网络舆情
        1.1.3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
    1.2 相关理论
        1.2.1 沉默的螺旋理论
        1.2.2 公共危机管理生命周期理论
2 全媒体时代对涉警网络舆情及其应对的影响
    2.1 全媒体时代对涉警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
        2.1.1 发声门槛降低
        2.1.2 传播信息更便捷
        2.1.3 各类炒作盛行
        2.1.4 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斗争掺杂其中
        2.1.5 影响波及范围更扩大
    2.2 全媒体时代对涉警网络舆情应对产生的影响
        2.2.1 亟需更有效应对
        2.2.2 对舆论传播“把关”变难
        2.2.3 对应对队伍专业素质要求更高
        2.2.4 永久在线要求应对更经得起时间检验
        2.2.5 处置更需“法、理、情”统一
3 全媒体时代J市涉警网络舆情应对概述
    3.1 全媒体时代J市涉警网络舆情类型
        3.1.1 行政事项类涉警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3.1.2 队伍建设类涉警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3.1.3 重大案件类涉警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3.1.4 执法争议类涉警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3.1.5 其他敏感事件类涉警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3.2 全媒体时代J市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现状
        3.2.1 组织架构与保障
        3.2.2 应对体系与流程
        3.2.3 典型案例
4 全媒体时代J市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全媒体时代J市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4.1.1 舆情应对过于“官方”不亲民
        4.1.2 舆情应对媒介素养低
        4.1.3 舆情潜伏期预警疏导水平不足
        4.1.4 舆情爆发期反应迟缓管控不力
        4.1.5 舆情发展期引导力欠缺
        4.1.6 舆情消解期警示意义挖掘不够
    4.2 存在问题之原因分析
        4.2.1 对应对重要性认识不足
        4.2.2 应对体系不健全
        4.2.3 应对机制不能与时俱进
5 全媒体时代J市涉警网络舆情应对优化对策与建议
    5.1 贯彻一盘棋应对理念
        5.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工作
        5.1.2 加强自身建设减少风险
    5.2 完善应对体系
        5.2.1 加强组织建设盘活应对体系
        5.2.2 加强保障力度支撑应对体系
        5.2.3 强化总结反馈机制形成体系闭环
    5.3 健全应对机制
        5.3.1 与传播格局相结合建全应对机制
        5.3.2 与生命周期相结合建全应对机制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后真相时代的新闻真实研究 ——以2015-2019年的反转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反转新闻的定义与研究梳理
        (二)新闻真实的定义与研究梳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样本选择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的传播特征分析
    第一节 “后真相时代”的定义与特点
    第二节 反转新闻的首发特征
    第三节 反转新闻的反转特征
    第四节 反转新闻的内容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传播过程分析
    第二节 传播结果思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真实嬗变
    第一节 新闻“事实”外延扩大
        一、传播者的情感与观点
        二、炒作事件
    第二节 碎片化传播实现新闻真实
        一、新闻信息的碎片化传播
        二、多元主体拼凑新闻真实
    第三节 认知真实成为新闻追求
    第四节 真实的实现伴随社会诉求的反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新闻真实嬗变的对策
    第一节 新闻媒体机构增强议程设置能力
        一、关注热点议题
        二、核实新闻真相
        三、平衡各方观点
    第二节 网友明确自身传播角色
        一、理性判断的接收者
        二、谨慎扩散的传播者
    第三节 网络媒体平台承担相应责任
        一、做好新闻信息的“把关人”
        二、给予优质内容更多权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反转新闻案例实况(2015-2019年)
    表1“2015年年度十大反转新闻”概述
    表2“2016年年度十大反转新闻”概述
    表3“2017年年度十大反转新闻”概述
    表4“2018年年度十大反转新闻”概述
    表5“2019年年度十大反转新闻”概述
附录2 :内容分析编码表(2015-2019年)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的利益侵害与媒体权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失实信息构成的利益侵害
        二、商业利益侵害的法律问题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失实信息
        二、生鲜农产品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的质化内容分析
    第一节 缺乏权威和直接的消息来源
        一、权威消息来源的功能失效
        二、直接消息来源作用的缺失
    第二节 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呈现的特征
        一、传播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显着
        二、冠以真实之名的隐性失实
        三、媒媒相护:受蚕食的媒体权威
第三章 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侵害法益的司法层面分析
    第一节 失实信息侵害法益的累积性
        一、反复性:更正失效
        二、不易消除性:基于知识壁垒的误导
        三、累积性:反复性×不易消除性
    第二节 失实信息的过错状态与法益侵害
        一、严重失实:假“公共利益”之名的故意
        二、司法真实界限:以“质”和“证”为准绳
        三、生鲜农产品法益重心:经营主体的商业利益
第四章 避免生鲜农产品信息失实侵权的法益平衡
    第一节 避免失实信息的法益侵害
        一、构成私人法益侵害的认定标准
        二、规避新闻失实侵害私人法益
        三、平衡媒体权利与私人法益
    第二节 法益侵害的公益诉讼的可行性
        一、现实基础:受侵害权益主体分散且利益非显着
        二、治理现状:行政责任承担和社交媒体作为违法主体
        三、问题解决路径:民事公益诉讼的倡导与完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实践维度的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总览表
    附录B 第二章论述相关的具体案例表格
    附录C 第三章论述相关的具体案例表格
    附录D 第四章论述相关的具体案例表格
    附录E 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8)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探讨 ——以《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新闻题材电视剧概述
    第一节 新闻题材影视剧的概念
        一、新闻题材电影的内涵
        二、新闻题材电视剧的概念
    第二节 新闻题材电视剧的特点
        一、现实观照
        二、包含新闻传播学视角
    第三节 新闻题材电视剧案例选取原则
        一、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注重时效性和时代性
        三、案例选取的合理性
第二章 新闻伦理概述
    第一节 新闻伦理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新闻伦理的内涵
        二、新闻伦理的重要性
    第二节 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客观原则
        二、人文关怀原则
        三、适当适度原则
第三章 《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中的新闻伦理问题
    第一节 对剧中媒体行为失范的探讨
        一、剧中媒体唯收视率是图的问题
        二、剧中媒体处理新闻原则缺失的问题
        三、剧中媒体报道导致传媒审判的问题
    第二节 对剧中记者违背职业道德问题的探讨
        一、记者报道导致新闻真实性缺失的问题
        二、记者采访行为缺失人文关怀的问题
        三、记者滥用话语权以谋取私利的问题
第四章 研究新闻题材电视剧中新闻伦理问题的启示
    第一节 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对新闻媒体的启示
        一、新闻媒体应重视公信力的塑造
        二、新闻媒体应构建良性舆论环境
    第二节 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对新闻记者的启示
        一、记者应重视新闻真实客观性原则
        二、记者应持质疑和谨慎的新闻精神
        三、记者采访行为上应注重人文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后真相时代我国虚假新闻的媒介话语构成与传播逻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关键概念界定
        一、虚假新闻
        二、后真相及后真相时代
        三、媒介话语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虚假新闻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后真相时代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选择
        二、研究时间跨度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后真相时代虚假新闻的媒介话语构成
    第一节 虚假新闻的话语内容
        一、社会类议题为主
        二、话题性内容居多
        三、负面情绪占比高
    第二节 虚假新闻的话语修辞
        一、标签化文本的情绪导入
        二、冲突元素的注意力吸引
        三、类新闻表述的认知误导
        四、文图结合的虚拟信度增强
第二章 后真相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
    第一节 传播内容情绪化
        一、情绪驱动内容传播
        二、内容唤起情绪反应
        三、真实情绪与虚构内容的伴随扩散
    第二节 传播路径社交化
        一、社交关系网的传播嵌套
        二、虚假新闻的社交货币化
    第三节 传播影响裂变化
        一、少数群体拉动影响泛化
        二、指数级增长扩张影响规模
第三章 后真相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机制
    第一节 虚假新闻的生发
        一、真实事件背景下的母本创作
        二、多种动机驱动下的内容臆造
    第二节 虚假新闻的发酵
        一、多主体参与的议程设置
        二、社群传播中的情绪置换
        三、算法作用下的茧房效应
        四、智能时代惯养的思维惰性
        五、新闻反转里的情绪站队
    第三节 虚假新闻的“长尾”
        一、权威话语介入澄清
        二、逆火效应下的真假角力
        三、信任重筑后的沉默螺旋
        四、虚假新闻的可复发性
第四章 后真相时代虚假新闻传播的规避
    第一节 内容核验:大数据支撑下的事实核查
    第二节 圈群识别:阻断虚假新闻的社交式传播
    第三节 情绪校正:公众刻板印象的缓释
结语
附录 《新闻记者》年度虚假新闻汇总(2009-2018)
参考文献
后记

(10)涉权力性侵女性的媒介呈现 ——基于国内四起典型事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键词阐释
        1.2.1 性侵
        1.2.2 权力性侵
        1.2.3 涉权力性侵女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涉权力性侵女性媒介呈现的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操演理论”应用于性侵报道
        2.1.2 “批判话语分析”应用于性侵报道
    2.2 研究样本选择
        2.2.1 内容分析法所用样本:网络媒体代表百度网页
        2.2.2 文本分析法所用样本: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相结合
    2.3 研究类目建构
        2.3.1 理论变式推导
        2.3.2 文本向度类目建构
        2.3.3 话语向度类目建构
        2.3.4 社会向度类目建构
    2.4 研究内容编码
        2.4.1 样本内容编码表
        2.4.2 样本内容信度检验
3.涉权力性侵女性媒介呈现的内容分析
    3.1 各涉权力性侵事件基本情况概述
        3.1.1 媒体参与情况
        3.1.2 影响力指数
        3.1.3 高频词分析
    3.2 各涉权力性侵事件网络报道内容的实证分析
        3.2.1 微观文本向度:女性个体直接体现
        3.2.2 中观话语向度:两性间的间接凸显
        3.2.3 宏观社会向度:伦理失范加固强暴迷思
    3.3 媒介呈现内容分析综述
4.涉权力性侵女性媒介呈现的文本分析
    4.1 主流媒体标题文本:刘强东被曝性侵明大女学生事件
        4.1.1 标题文本解读:强化男性无罪而忽略女性立场
        4.1.2 标题文本问题:言语误区与两性失衡
    4.2 主流媒体标题文本:女生称曾遭朱军性骚扰事件
        4.2.1 标题文本解读:女性单方控诉
        4.2.2 标题文本问题:过分突出暴力细节与涉事男性长期缺位
    4.3 传播力显着自媒体文本:媒体人章文涉性侵事件
        4.3.1 信息源:大量引用当事者发文
        4.3.2 评述文本:塑造两性的观点明确
        4.3.3 文本问题:存在荡妇滤镜与民粹倾向
    4.4 脱口秀节目文本:林奕含自杀事件
        4.4.1 “金星秀”文本解读:淡化性侵影响将女性作为归因主体
        4.4.2 金星脱口秀文本问题:渲染性侵是女性的致命悲剧
    4.5 媒介呈现文本分析综述
5.涉权力性侵女性媒介呈现综述及问题成因
    5.1 涉权力性侵女性媒介呈现综述
        5.1.1 一再处于媒介检视中的女性
        5.1.2 权力至上的两性媒介话语天平
        5.1.3 游走于伦理失范灰色地带的媒介呈现
    5.2 涉权力性侵女性媒介呈现问题与成因
        5.2.1 缺失新闻专业主义的媒体环境
        5.2.2 厌女情结浓厚的文化环境
        5.2.3 将女性视作消费符号的经济环境
        5.2.4 权力意识主导的社会环境
6.涉权力性侵女性媒介呈现对策建议
    6.1 媒体避免成为性别暴力的话语施暴者
        6.1.1 媒体需控制涉性犯罪的“情境变量”
        6.1.2 媒体需采用性别平等语言
    6.2 媒体应该三维建构涉事女性
        6.2.1 女性气质:塑造普通的幸存者
        6.2.2 女性形象:选择合理的女性具象方式及身份表达
        6.2.3 女性身体:兼顾两性视角
    6.3 媒体应该强化性别意识理性对待女性维权
        6.3.1 媒体需具备性别意识
        6.3.2 媒体需理性对待避免极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失实报道的潜在因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劳资冲突网络演化及应对策略研究[D]. 杨劲松.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2]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研究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D]. 王悦. 山东大学, 2021(12)
  • [3]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急管理[D]. 王欣然.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民警个人微信公众号的组织化整合研究[D]. 吴敏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5]全媒体时代J市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 屈云娟.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后真相时代的新闻真实研究 ——以2015-2019年的反转新闻为例[D]. 李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生鲜农产品失实信息的利益侵害与媒体权利[D]. 刘春. 南京大学, 2020(06)
  • [8]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探讨 ——以《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为例[D]. 涂雨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后真相时代我国虚假新闻的媒介话语构成与传播逻辑分析[D]. 徐霖晨.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10]涉权力性侵女性的媒介呈现 ——基于国内四起典型事件的分析[D]. 郑钧元.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虚假报道的潜在因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