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河污染土壤的开挖与治理

深圳河污染土壤的开挖与治理

一、深圳河河道污染土的开挖与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昕[1](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王汝健[2](2021)在《基于河流生境改善的生态护岸构建及脱氮除磷效能研究》文中指出雄安新区府河、孝义河上游来水主要是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水质较差,由于常年受到污染,因此河道自净能力下降,生态功能受损,出水水质严重超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府河、孝义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削减污染负荷、提升河道自净能力为目标,在府河孝义河现场进行了生态护岸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护岸类型对于河岸带土壤脱氮除磷效果的提升和对水质的净化作用,研究了护岸带土壤硝化反硝化能力变化的原因,探讨了护岸带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出了基于生态护岸建设的河道修复技术并进行了工程示范,取得的主要结果有:1、构建了基于石笼和松木桩的生态护岸和生境改善系统。对生态护岸的稳定性和抗冲刷性进行了测定,石笼生态护岸的抗冲系数从2.067 L/g提升至几乎饱和。松木桩生态护岸的抗冲系数从1.848 L/g提高到了3.145 L/g,两种体系都提升了河岸的稳定性和抗冲刷性,石笼护岸的提升效果优于松木桩护岸。2、石笼和松木转生态护岸系统整体都提升了护岸的脱氮除磷效能,对两种系统的氮磷转化能力进行了试验测定,石笼生态护岸和松木桩生态护岸的硝化速率由0.265mg/kg·h和0.15 mg/kg·h提升至0.375 mg/kg·h和0.34 mg/kg·h,反硝化速率由178.90μmol N·m-2h-1和180.28μmol N·m-2h-1转变为154.98μmol N·m-2h-1和481.08μmol N·m-2h-1,整体都提升了护岸带土壤的脱氮效能,松木桩护岸的脱氮效能优于石笼护岸。脱氮功能菌群丰度有所提升,如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ota)在石笼护岸和松木桩护岸的系统中分别提升了104%和129%。两种体系对磷元素的吸附能力和吸附总量略有增加。3、雄安新区府河、孝义河河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增加了河水的自净能力,其中府河生境改善系统建设区域的氨氮削减量为30.2%,总磷的削减量18%。孝义河生境改善系统建设区域的氨氮削减量为15.8%,总磷削减量为44.1%。

史贵君,仝晓辉,汪银龙,刘晓宁,张永宜[3](2020)在《城市高度建成区河道生态补水治理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城市高度建成区河道水质改善方法,以深圳市宝安区铁排河为研究对象,基于各河段的特征差异,计算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需水量、水库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及再生水和雨水的潜力资源,在保障水量及水质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生态补水措施。研究表明:在以铁岗水库最小下泄水量为基础的前提下,铁排河各河段的降雨不能满足生态环境需水量,只能作为间歇补水,固戍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可作为常态性水源;城市高度建成区的河段雨水补水宜采用人工调蓄及物化处理,在可利用空间较大的河段可采用生态调蓄净化雨水,以此削减入河污染浓度。生态砾石床、生态浮岛及水下森林的构建均能改善水环境生态系统,保障生态功能的稳定。

苏振华[4](2020)在《烟台市老城区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山东半岛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创新城市等,烟台市在国家的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城市职能。然而,近几年,随着烟台市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烟台市排水系统逐步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城市内涝、污水外溢、河道污染等问题。造成其问题的原因:一是排水设施不健全,排水设计标准低下,而且少量部分地区没有雨水、污水排放设施。雨水地面径流,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至附近河道,或者渗入地下。二是烟台市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制排水体制,雨水、污水管道错乱搭接。污水管道接入雨水管道,直接排放至附近河道及大海,造成水环境污染;雨水管道接入污水管道,排放至污水处理厂,不但降低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而且增加了处理厂运行成本。三是市政排水管网不完善,城区内部的新建住宅区和商业区,缺少配套的市政主管网,导致雨水、污水无处排放。现有的排水基础设施已经远远落后,很难满足烟台市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本文主要以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为实践背景,结合烟台市的早期排水现状,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等各学科交叉研究的分析方法,提出烟台市雨污分流改造的必要性,并在烟台市雨污分流改造实践中总结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外、国内典型城市排水历程的研究,总结出国内外城市在排水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变革和先进经验。并且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排水经验,为以后指导烟台市的排水设施改造做好铺垫。2.结合改造前烟台市排水体制和排水状况,以及对排水体制(合流制、合流式截流制、分流制)的研究和各方面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最适合烟台市发展的排水体制—完全分流制排水体制。完全分流制排水体制是结合烟台市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和基础市政排水设施建设的正确选择,为烟台市城市排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3.根据烟台市的排水现状和道路规划情况,将烟台市老城区划分为九个片区。针对每个片区所产生的不同排水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改造方案。在雨、污水管线设计中采用最新的设计参数和设计公式,并对雨、污水构筑物规格、材质进行统一规划。从各类管材的指标比选中,选取了钢筋混凝土管、玻璃钢夹砂管作为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雨、污水管材。4.在雨污分流改造中,针对施工现场所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如采用大口径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对原有地下设施采取混凝土包封加固与保护措施、对旧管线的迁移与接入问题等。5.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非开挖技术(密闭式顶管、微型隧道法、微型盾构法、水平定向钻法、夯管法)的应用与研究,结合烟台市的交通、环境状况,探索出适合烟台市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非开挖技术—密闭式顶管法。由于我国现阶段没有完备的标准和相关规范针对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的理论系统,本文通过对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分析与研究,对国内其他的老城区的雨污分流排水设施改造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莹[5](2019)在《重污染城市河流水污染特征分析及补水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大量人口和工业生产向城市聚集,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威胁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中国城市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环境恶化问题极为突出。在许多城市,“水质型缺水”特征明显,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水环境污染每年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水环境评价与模拟是评估区域水污染现状、解析污染源、预警污染风险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首先对面临严重污染问题的深圳市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进行评价,着重分析了严重污染的河道底泥氮磷元素的吸附解吸附特征。MIKE系列软件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优秀水质模拟软件。软件的功能涉及整个水文水质循环,从1D到3D,从水动力到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模拟,其中MIKE-11模型主要用于河口、河流、灌溉系统和其他内陆水域的水文学、水力学、水质和泥沙传输模拟。本文在流域水环境评价的基础上利用MIKE-11模型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研究,模拟了茅洲河流域的水质,并计算了以共和村断面为控制断面,地表水V类水质为标准下的茅洲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最后,利用MIKE-11模型计算了流域基于不同补水景下水质达标情况,发现若仅采用河口建闸拦污和污水厂提标改造的方法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流域水质,因此需要引外流域客水补充地表径流,并评估了引西江补水对流域水质的改善效果,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详实的调查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解析了茅洲河流域的外源污染负荷,2015年COD、氨氮和总磷的入河负荷分别为86201吨/年、8420吨/年和433吨/年,并且发现茅洲河流域各污染来源中,生活源、工业源和径流面源的贡献率依次减小。通过对沿河点源污染排放特征的解析,发现流域中782个排水口有污水排放,每日排放量约为33.44万m3。流域大部分排污口COD、总磷、氟化物和LAS超标在10倍以下,但氨氮浓度超标集中在1050倍之间。河流污染负荷通量的计算表明茅洲河支流每日向干流排入COD 42.4t、氨氮6.26t、总磷0.55t、氟化物2.83t以及LAS 0.229t。(2)基于对底泥采样数据的分析评价,发现茅洲河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Pb、Cd、Cr、Cu、Zn、Ni含量较高。从空间来看,茅洲河主要支流沙井河底泥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茅洲河干流下游,再次是中游。分污染物来看,全河水平上底泥深度为02m有机质含量较高;底泥深度01m总氮总磷含量最高,随深度含量逐渐降低。茅洲河底泥总氮总磷含量垂向变化存在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重金属中Cu含量最高,Zn含量次之,Cd含量最低。各个总金属含量排序为Cu>Zn>Cr>Ni>Pb>Cd。(3)通过对茅洲河底泥中氮磷元素的吸附解吸附特征规律和底泥中的氮释放通量的研究,发现氮磷元素的吸附解吸附实验研究发现01米深度的底泥平衡浓度最高,其次为12米,23米深度的底泥平衡浓度最低。上覆水体的氮磷浓度分别小于2mg/L和0.4mg/L时,发生表层底泥的解吸附现象。(4)利用MIKE-11建立的茅洲河水质数学模型具有很好的精度,准确的模拟了茅洲河水质数据,反映了茅洲河水质变化规律。除个别情况外,共和村断面氨氮浓度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最低氨氮浓度出现的时间差在30分钟之内,同时在该时刻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十分接近,因此模型能够很好地反应共和村断面的氨氮浓度变化规律;通过对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较小,平均为20.68%,因此模型的可靠性较好,该模型能够应用于茅洲河水质数据的模拟预测。(5)通过对四种补水情景的模拟,发现仅利用污水厂出水提标和修建河口挡潮闸的方式虽能显着改善水质,但仍不达标(地表水V类)。在叠加东莞侧和深圳侧引西江水补充径流后,全流域水质达标且有较大的安全冗余。综上所述,本文以茅洲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全面评估了茅洲河流域的内外源污染。应用MIKE-11模型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研究,系统模拟了流域内水质过程,经模型校准和验证,模拟效果良好。在水质模拟的基础上,计算了流域的水环境容量。并通过设置不同的流域补水情景,利用模型分析了引西江补水措施对流域水环境的改善效果。本研究为我国严重污染的城市流域底泥污染释放特征解析与水环境模拟提供了参考案例,并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先进思路。

冷玉波[6](2018)在《河道重金属污染土固化/稳定化技术在深圳河第四期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高效处置深圳河第四期工程中河道重金属污染土,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对工程范围内的污染土进行取样检测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8%的水泥并固化15d后,固化物料浸出液危害成分浓度满足渗滤液污染物浓度(TCLP)的要求,污染土固化后的无限抗压强度(UCS)大于1 MPa,可满足工程要求,验证了河道重金属污染土固化/稳定化技术在深圳河第四期工程中应用具有可行性。

吴杰[7](2017)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深圳中心区水系与城市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尺度、速度和范围进行,然而城市的发展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深圳中心区伴随着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经历了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心城区的城市风貌和空间形态也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河流水系作为城市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破坏,或被忽视甚至埋藏于城市建筑的缝隙中,城市山水资源被肆意践踏得支离破碎。本文以中心区河流水系为视角,在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获得的基础资料,分析中心区水系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河流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探究城市河流水系在深圳中心区城市化中的发展变迁及其背后的原因,参照国内外优秀城市水系与城市关系优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提出中心区城市水系与城市空间关系优化策略。研究的内容根据这样的逻辑顺序按章节展开:第一章介绍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快速城市化的选题背景,以水系为切入点研究城市问题的优势,确定了以深圳中心区及其区域范围内的城市水系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研究与实践作为参考依据,阐述了研究目的以及学术、实践意义,确定了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深圳市水系分布、中心区水系概况、城市水系于城市化历程中的演变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阐述了中心区河流水系现状及对现状问题的总结。第三章分析快速中心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水系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关系。第四章针对城市水系与城空间市关系中的具体问题,参照国内外优秀城市水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第五章依托城市水系及滨水资源打造城市绿色基础服务设施,优化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风貌,实现以水系为载体的城市复兴与繁荣。

金映雪[8](2017)在《塔城市滨河生态景观改造研究 ——以加吾尔塔木河、城东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扩张,致使工业污染和城市用地扩张对城市滨河空间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河流水质污染加剧、河道自净功能减弱、河流湿地严重退化,滨河空间生态环境进入恶性循环,并且滨河景观营造也出现趋同现象。目前城市滨河景观建设、生态修复和河道治理是同时进行的,多从生态、景观、水利、人文等方面综合治理。研究滨河空间生态景观的改造是以改善修复滨河生态环境为原则,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情况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的滨河生态景观改造。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修复和景观营造设计两个对立统一的角度,主要结合“近自然河工法”,寻求滨河生态环境和景观营造同时兼顾的方法。在总结滨河生态景观改造和城市河流湿地保护性开发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分析国内外生态河道改造和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相关实践基础上,对城市滨河空间规划的方法理论进行研究,以新疆塔城市滨河空间规划设计为实例,对塔城市加吾尔塔木河和城东河两条现状不同的城市内河进行实地勘察研究及水文基础数据分析,结合塔城市自然文化条件与城市建设现状,建立塔城市城市河道生态改造与河流湿地生态开发的研究方案,以期为改善塔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可操作性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城市滨河空间改造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借鉴国内外滨河景观改造的成功经验,阐明了城市滨河空间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规划原则;并围绕不同功能、等级、条件的河流,在水质改善、透气性护岸模式、河流水环境生态恢复、植物配置、节点设计等滨河空间重点要素中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河流环境景观设计的理论方法;(2)通过实地勘察,多角度的对加吾尔塔木河和城东河进行现状分析,将现状问题进行分类描述。例如河道硬化及单一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矛盾;人类行为对河流的污染;河道现状断面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冲突;城市河流湿地无规划管理和防护措施的危害等。(3)通过对加吾尔塔木河和城东河进行改造研究,力求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修复河流滨河生态环境,使水环境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循环,直至滨河空间更新与人类生活质量需求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达到平衡状态,人类与自然更加和谐相融。

周佳梦[9](2017)在《基于生态修复的河道景观研究 ——以淄博市范阳河景观规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流作为城市资源与环境的重要载体,其生态健康影响着整座城市甚至周边地区的整体环境效益,但在过去城镇化过速发展的时代,许多河道遭受过传统工程改造,笔直硬质化的河道致使水环境恶化。如今,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转变和对自然环境的渴望,迫使河道需要通过生态学理论基础进行生态修复,为城市和居民塑造一个良好的滨水景观环境。本文从风景园林专业视角,对国内外河道生态修复理念及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河道生态修复的优秀景观案例进行参考借鉴,总结出在景观层面的河道生态修复应力求做到:①丰富河道自然形态;②对河道进行生态化护岸;③增加河道的亲水设施;④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植物景观空间。本文以淄博市范阳河景观规划为例,对范阳河现状进行问题分析,并将文中总结的研究策略运用其中。通过景观层面的生态修复手段恢复范阳河的生态环境,协调平衡人与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关系,打造舒适宜人的生态河道景观。

范元朝[10](2015)在《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管理不当以及人为的对城市河道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对城市河道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满足引水抗旱、防洪排涝的传统功能,更要满足市民休闲散步以及增加城市景观节点的扩展功能。本文结合河道整治的特性以及实例,将河道整治与城市的综合发展结合起来,从创造美丽城市、改善城市格局、提高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驻马店市开源河河道整治工程项目背景以及河道整治的必要性进行客观分析,并阐述河道整治的目的以及意义。同时借鉴国内外河道综合整治的先进经验,根据开源河河道的实际条件,对开源河河道现状以及未来规划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河道综合整治的教训,探讨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指导思想,研究开源河河道工程的开发模式及功能机构,在驻马店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开源河河道的河道景观、道路交通、景观小品、功能分析、滩地利用、土地开发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开源河河道综合整治提出了实际步骤,并从生态、环境、节能、经济等方面对开源河河道进行综合评价,特别引入预算、估算等方法对开源河河道进行成本管理全过程分析,对开源河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管理进行探索与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目标。整治城市环境,疏通城市河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河道建设一般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不被重视,城市河道常常成为纳污的容器或者城市建设用地侵占的目标。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举措,河道综合整治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深圳河河道污染土的开挖与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河河道污染土的开挖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2)基于河流生境改善的生态护岸构建及脱氮除磷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现状
    1.3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气象
        2.1.2 水文
    2.2 生态护岸的构建
        2.2.1 试验地点
        2.2.2 生态护岸类型筛选
        2.2.3 生态护岸的搭建
    2.3 实验方法
        2.3.1 采样方法
        2.3.2 稳定性和抗冲刷性检测
        2.3.4 土壤氮转化能力检测
        2.3.5 土壤除磷能力检测
    2.4 府河、孝义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水质监测方案
        2.4.1 采样方法
        2.4.2 采样时间
        2.4.3 采样位置地点
    2.5 检测指标与方法
        2.5.1 试验测试指标测试方法、所用药品、仪器
第三章 生态护岸稳定性、抗冲刷性分析
    3.1 护岸稳定性测试
    3.2 护岸抗冲刷性测试
    3.3 小结
第四章 护岸带土壤脱氮能力研究
    4.1 护岸土壤常规指标分析
        4.1.1 石笼护岸土壤理化指标分析
        4.1.2 松木桩生态护岸附近土壤常规指标分析
    4.2 生态护岸建设土壤硝化反硝化速率测定与分析
        4.2.1 护岸带土壤硝化速率测定
        4.2.2 护岸带土壤反硝化速率测定
    4.3 相关性分析
    4.4 生态护岸建设前后微生物群落分析
        4.4.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4.2 优势菌群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护岸带土壤除磷能力研究
    5.1 生态护岸建设前后总磷含量
    5.2 生态护岸建设前后土壤磷吸附热力学实验研究
        5.2.1 样品处理
        5.2.2 实验内容
        5.2.3 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石笼和松木桩生态护岸工程应用成效研究
    6.1 河道生境营造工程方案
        6.1.1 府河生境营造工程
        6.1.2 孝义河生境营造工程
        6.1.3 植物种植
    6.2 水质数据监测
        6.2.1 石笼生态护岸生态修复效果分析
        6.2.2 松木桩护岸生态修复效果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3)城市高度建成区河道生态补水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1 流域概况
    1.2 水功能区及水质现状
2 生态环境需水量及补水来源分析
    2.1 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
    2.2 补水来源分析
        2.2.1 铁岗水库下泄流量分析
        2.2.2 再生水补水潜力分析
        2.2.3 雨水补水潜力分析
3 补水方案设计
4 方案分析
    4.1 补水水源水质水量分析
        4.1.1 铁岗水库水质水量分析
        4.1.2 固戍污水厂再生水水质水量分析
        4.1.3 流域内雨水水质水量分析
    4.2 补水方案工程技术分析
5 河道水环境治理效果分析
    5.1 河道水质大幅改善
    5.2 河道生态修复与功能强化
6 结 论

(4)烟台市老城区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典型城市排水现状
        1.2.2 国内典型城市排水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排水体制的研究
    2.1 排水体制的概念
    2.2 排水体制的分类及特点
        2.2.1 完全直排式合流制概念及特点
        2.2.2 截流式合流制概念及特点
        2.2.3 全处理式合流制概念及特点
        2.2.4 完全分流制概念及特点
        2.2.5 完截流式分流制概念及特点
    2.3 排水体制的比较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烟台市早期排水现状调查研究
    3.1 城市概况
        3.1.1 地理概况及行政划分
        3.1.2 地形地貌
        3.1.3 水文气象
    3.2 域内河流调查
    3.3 烟台市排水历程及排水问题总结
        3.3.1 烟台市排水历史调查
        3.3.2 改造前排水问题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设计实践
    4.1 烟台市雨污分流的必要性
    4.2 烟台市雨污分流设计改造
        4.2.1 烟台市总体规划
        4.2.2 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方案
    4.3 老城区雨水系统设计原则
        4.3.1 雨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4.3.2 暴雨强度公式及设计参数确定
        4.3.3 雨水管道水力计算
        4.3.4 雨水管道附属构筑物
        4.3.5 雨水管材的选用
    4.4 老城区污水系统设计原则
        4.4.1 污水量预测
        4.4.2 污水管道水力计算
        4.4.3 污水管材选用
    4.5 工程投资
        4.5.1 本工程主要内容
        4.5.2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过程重点与难点
    5.1 第一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施
        5.1.1 幸福南路段改造
        5.1.2 支农里小区改造
    5.2 雨污分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5.2.1 地下水对施工影响问题
        5.2.2 交通疏导问题
        5.2.3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问题
        5.2.4 原有管线的勘测与保护问题
        5.2.5 管线接入问题
        5.2.6 管线管理工作
    5.3 非开挖技术研究与应用
        5.3.1 非开挖技术简介
        5.3.2 非开挖技的研究与对比
        5.3.3 烟台市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最适合的非开挖技术(顶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5)重污染城市河流水污染特征分析及补水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黑臭河流成因及治理技术简述
        1.2.2 内源污染释放研究简述
        1.2.3 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1.2.4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性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创新性
2 茅洲河流域外源污染排放规律研究
    2.1 茅洲河流域基础水环境信息介绍
        2.1.1 研究流域概况
        2.1.2 茅洲河水质概况
        2.1.3 茅洲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概况
    2.2 茅洲河外源污染负荷分析
        2.2.1 污染负荷估算方法
        2.2.2 2015年茅洲河污染负荷估算
    2.3 流域沿河点源污染排放特征研究
        2.3.1 调查与分析方法
        2.3.2 数据处理方法
        2.3.3 排污口污染负荷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茅洲河流域内源污染排放规律研究
    3.1 底泥沉积物有机质、氮、磷、重金属分布规律研究
        3.1.1 底泥沉积物有机质分布规律研究
        3.1.2 底泥沉积物氮营养盐分布规律研究
        3.1.3 底泥沉积物磷营养盐分布规律研究
        3.1.4 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储量空间分布
    3.2 流域主要水污染问题诊断
    3.3 本章小结
4 河道底泥氮磷污染物吸附解吸附特征规律研究
    4.1 预实验研究
        4.1.1 底泥中总氮的吸附/解吸附特征
        4.1.2 底泥中总磷的吸附/解吸附特征
        4.1.3 试验结论
    4.2 底泥吸附解吸正式试验研究
        4.2.1 底泥中总氮的吸附/解吸附规律
        4.2.2 底泥中总磷的吸附/解吸附规律
        4.2.3 底泥中氨氮的吸附/解吸附规律
    4.3 茅洲河底泥沉积物氮释放通量研究
        4.3.1 样品采集与分析
        4.3.2 计算方法
        4.3.3 不同点位底泥总氮释放通量分析
        4.3.4 茅洲河沉积物氮释放通量推算
        4.3.5 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茅洲河干流水质模拟及水环境容量研究
    5.1 MIKE-11 模型
        5.1.1 模型概况
        5.1.2 模型基本原理
        5.1.3 操作方法
    5.2 基础数据与茅洲河干流MIKE-11 水质模型建模
        5.2.1 建模数据简介
        5.2.2 模型构建
    5.3 模型验证和优化
        5.3.1 模型验证
        5.3.2 模型优化
        5.3.3 模型的缺点分析
    5.4 茅洲河水环境容量估算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MIKE-11 的茅洲河干流补水改善水质方案研究
    6.1 补水必要性分析
    6.2 补水水源分析
        6.2.1 流域内水资源潜力分析
        6.2.2 水库水量补水潜力分析
        6.2.3 再生水补水潜力分析
        6.2.4 新建扩建蓄水工程分析
        6.2.5 城市雨水利用潜力分析
        6.2.6 区外调水
        6.2.7 补水水源对比分析
    6.3 补水情景方案设计
    6.4 补水改善河道水质效果分析
        6.4.1 本底情景(S-Ⅰ)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6.4.2 S-Ⅱ情景下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6.4.3 S-Ⅲ情景下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6.4.4 S-Ⅳ情景下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6.4.5 S-Ⅴ情景下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治理对策建议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茅洲河综合整治难点与对策建议
        7.2.1 茅洲河综合整治难点
        7.2.2 茅洲河综合整治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或申请的专利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河道重金属污染土固化/稳定化技术在深圳河第四期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污染土的采样分析
    2.1 采样点位与采样周期
    2.2 实验室分析方法
    2.3 评价方法
    2.4 采样结果与分析
3 河道底泥固化试验
    3.1 固化物料的选取
    3.2 污染土取样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 污染土固化处理技术在深圳河第四期工程中的应用
    4.1 固化处置场
    4.2 污染土开挖、运输及存放
    4.3 污染土固化
    4.4 固化物检测与回填
5 结论

(7)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深圳中心区水系与城市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1.1.2 深圳中心区快速城市化的背景
        1.1.3 以水系为切入点研究深圳中心区城市问题
    1.2 研究对象、目的、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内容、理论依据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理论依据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城市化背景下的深圳中心区水系
    2.1 深圳中心区水系概况
        2.1.1 深圳水系分布
        2.1.2 中心区水系概况
    2.2 深圳中心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水系演变
        2.2.1 水系于城市化历程中的演变
        2.2.2 中心区快速城市进程带来的问题
    2.3 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心区河流水系现状
        2.3.1 河流水系现状
        2.3.2 水系现状问题总结
第三章:中心区水系与城市关系分析
    3.1 水系与生态环境
        3.1.1 山水格局完整性遭破坏
        3.1.2 水系的联系纽带作用丧失
        3.1.3 生态可达性差
    3.2 水系与城市交通
        3.2.1 中心区交通网络组成
        3.2.2 水系与城市交通网络的关系
    3.3 水系与历史人文
        3.3.1 滨水历史资源现状
        3.3.2 水系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3.4 水系与城市功能
        3.4.1 水系与主要城市功能节点
        3.4.2 水系与居住建筑
        3.4.3 水系与城市开放空间
        3.4.4 水系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3.5 总结
第四章:中心区水系与城市关系优化策略
    4.1 强化区域水系生态格局
        4.1.1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完整性
        4.1.2 水质与水环境的改善
        4.1.3 恢复水网结构的连通性
    4.2 滨水道路交通规划和组织
        4.2.1 完善城市道路结构,优化城市道路层级
        4.2.2 有效组织滨水沿岸交通,提升滨水空间活力
        4.2.3 优化滨水地区道路景观设计,提升滨水区空间品质
    4.3 将滨水空间与历史文化相结合
        4.3.1 重塑历史文化风貌
        4.3.2 以水系串联滨水历史文化展示带
    4.4 重构以水系为主导的城市功能区
        4.4.1 打造多样滨水空间
        4.4.2 依托滨水开放空间打造中心服务区
        4.4.3 打造特色滨水商业区提升城市活力
        4.4.4 提升滨水景观设计,打造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带
    4.5 小结
第五章: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塔城市滨河生态景观改造研究 ——以加吾尔塔木河、城东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滨河景观研究现状分析
    2.1 河流滨河景观改造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2 河流滨河景观改造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3 滨河景观相关理论概述
    2.4 小结
第3章 塔城市河流现状研究分析
    3.1 研究对象选择动因分析
    3.2 加吾尔塔木河河流现状分析
    3.3 城东河河流现状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滨河空间改造在塔城生态城市建设的地位
    4.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2 扩大城市景观营造
    4.3 小结
第5章 塔城市滨河生态景观改造对策研究
    5.1 加吾尔塔木河模仿自然的滨河生态景观改造研究
    5.2 城东河滨河生态景观保护利用开发研究
    5.3 塔城市两条河滨河景观改造研究小结
    5.4 塔城市滨河景观改造的发散思考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滨河生态景观营造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生态修复的河道景观研究 ——以淄博市范阳河景观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流与城市
        1.1.2 目前河道面临问题
        1.1.3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1.2 相关基本概念
        1.2.1 河道景观
        1.2.2 河道生态修复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有关河道生态修复的研究概况
    2.1 国外有关河道生态修复的研究概况
        2.1.1 德国及欧洲河溪近自然化治理
        2.1.2 美国河川生态工程
        2.1.3 日本河道的生态化治理
        2.1.4 启示与问题
    2.2 国内有关河道生态修复的研究概况
        2.2.1 研究进展
        2.2.2 启示与问题
3 河道生态修复
    3.1 河道生态修复理念
    3.2 河道生态修复目标
        3.2.1 防洪安全与水质健康
        3.2.2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2.3 打造亲水性河道
        3.2.4 降低经济成本
    3.3 河道生态修复原则
        3.3.1 生态性原则
        3.3.2 地域性原则
        3.3.3 亲水性原则
4 河道生态修复的景观策略
    4.1 丰富河道自然形态
        4.1.1 河道的蜿蜒性
        4.1.2 河道的连续性
        4.1.3 河道湿地恢复
    4.2 生态化河道护岸
        4.2.1 植物护岸
        4.2.2 石笼护岸
        4.2.3 抛石护岸
    4.3 增加河道亲水性
        4.3.1 亲水活动
        4.3.2 亲水设施
        4.3.3 防洪与亲水性的协调
    4.4 重塑河道植物景观
        4.4.1 植物景观修复目标
        4.4.2 植物选择原则
        4.4.3 植物配置
5 相关国内外案例分析
    5.1 深圳福田河生态修复景观
        5.1.1 福田河修复原因
        5.1.2 福田河设计思路
        5.1.3 福田河主要策略
    5.2 遂宁河东新区滨江景观带规划
        5.2.1 遂宁河的挑战机遇
        5.2.2 遂宁河的匠心之意
        5.2.3 遂宁河的设计策略
    5.3 上海张家浜河道湿地公园
        5.3.1 张家浜河道问题
        5.3.2 河道修复的必要性
        5.3.3 河道生态修复景观策略
    5.4 洛杉矶河与Piggyback Yard规划
        5.4.1 从铁路场地到“河流目的地”
        5.4.2 Piggyback Yard修复改造原则
        5.4.3 Piggyback Yard可行性研究
    5.5 斯坦福市弥尔河绿廊生态修复
        5.5.1 弥尔河渠化问题
        5.5.2 弥尔河绿廊规划原则
        5.5.3 弥尔河绿廊借鉴启示
6 淄博市范阳河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6.1 项目背景
        6.1.1 自然背景
        6.1.2 规划背景
        6.1.3 场地规划范围
        6.1.4 场地外部分析
        6.1.5 场地内部分析
        6.1.6 现状资源评价与分析
    6.2 规划愿景
        6.2.1 规划原则
        6.2.2 规划定位
        6.2.3 规划目标
    6.3 生态修复策略
        6.3.1 策略一: 拓河蓄水、丰富水形
        6.3.2 策略二: 防洪蓄洪、生态护岸
        6.3.3 策略三: 适度保留、主题营造
        6.3.4 策略四: 绿道贯通、慢行休闲
    6.4 总体规划
        6.4.1 景观结构
        6.4.2 功能分区
        6.4.3 总体规划
        6.4.4 节点规划
        6.4.5 鸟瞰图
    6.5 专项规划
        6.5.1 水系统规划
        6.5.2 植物景观规划
        6.5.3 道路体系规划
        6.5.4 服务设施规划
    6.6 分区规划
        6.6.1 水岸童趣区
        6.6.2 朴野赏林区
        6.6.3 湿地观鸟区
    6.7 用地平衡表
7 结论
附录一 植物名录
附录二 设计图册
    图册目录
    设计图册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际状况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实际状况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实际状况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阅
        1.5.2 案例分析
        1.5.3 现场调研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相关理论
    2.1 城市河道的相关理论
        2.1.1 城市河道的概念
        2.1.2 城市河道的功能
        2.1.3 城市河道的类型
    2.2 城市河道整治的定义与城市的关系
        2.2.1 城市河道整治的定义
        2.2.2 城市河道整治与城市的关系
    2.3 城市河道景观的相关概念
        2.3.1 滨水景观
        2.3.2 自然景观
        2.3.3 人工景观
    2.4 城市河道的公共空间发展及问题
    2.5 小结
第3章 驻马店市概况及现状
    3.1 城市自然条件概述
        3.1.1 地理特征
        3.1.2 气候条件
        3.1.3 水文特征
        3.1.4 自然灾害
    3.2 城市社会条件概述
        3.2.1 城市历史沿革
        3.2.2 城市历史文化条件
        3.2.3 人口结构
        3.2.4 科技发展水平
        3.2.5 基础设施
    3.3 驻马店中心城区水系现状概况
    3.4 驻马店中心城区水系现存问题
第4章 开源河河道工程概况
    4.1 开源河河道工程项目概况
        4.1.1 开源河河道工程背景及必要性
        4.1.2 开源河河道工程开发范围
        4.1.3 开源河河道工程开发目的
        4.1.4 开源河河道工程整治的意义
    4.2 开源河河道现状调研
        4.2.1 开源河河道区域规划现状
        4.2.2 开源河河道周边现状
        4.2.3 开源河河道现状
        4.2.4 开源河河道景观现状
    4.3 开源河河道现状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开源河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5.1 总则
        5.1.1 城市建设控制
        5.1.2 人工造景设计
        5.1.3 水系设计
        5.1.4 植被配置
    5.2 规划理念
    5.3 规划原则
    5.4 规划目标
    5.5 规划定位
    5.6 设计指导思路
        5.6.1 景观设计思路
        5.6.2 植物景观思路
        5.6.3 场地特征分析
        5.6.4 入园人流分析
    5.7 规划内容
        5.7.1 沿河综合开发策略研究
        5.7.2 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
        5.7.3 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
        5.7.4 控制指标体系的编制
    5.8 总体构思
        5.8.1 景观序列构架
        5.8.2 主题区段的布置
        5.8.3 服务功能的组织
        5.8.4 植物景观特色划分
        5.8.5 滨水景观处理意向
        5.8.6 场地竖向
    5.9 功能分区与规划结构
    5.10 用地规划与设计导则
        5.10.1 布局原则
        5.10.2 滨水区及岸线设计
        5.10.3 绿地和景观规划
        5.10.4 综合交通规划
        5.10.5 建筑小品规划布局
    5.11 小结
第6章 开源河河道综合整治措施及生态技术的应用
    6.1 开源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概况
    6.2 防洪排涝工程措施
        6.2.1 防洪标准
        6.2.2 水文分析计算
        6.2.3 防洪除涝工程措施规划
    6.3 水系整治工程措施
        6.3.1 水网分级整治
        6.3.2 城市河道水系连通规划
        6.3.3 河道水系生态水量保障措施
        6.3.4 河道水系水质控制与保障
    6.4 河道环境保护整治工程措施
        6.4.1 河道环境保护目标
        6.4.2 河道环境保护措施
    6.5 河道涉水工程措施
    6.6 投资估算
        6.6.1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方法
        6.6.2 规划方案投资估算
    6.7 规划实施意见及建议
    6.8 近期建设规划
        6.8.1 近期建设原则
        6.8.2 近期建设重点
        6.8.3 近期建设项目
    6.9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深圳河河道污染土的开挖与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河流生境改善的生态护岸构建及脱氮除磷效能研究[D]. 王汝健. 河北大学, 2021(09)
  • [3]城市高度建成区河道生态补水治理方案研究[J]. 史贵君,仝晓辉,汪银龙,刘晓宁,张永宜. 人民长江, 2020(04)
  • [4]烟台市老城区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践与探索[D]. 苏振华.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5]重污染城市河流水污染特征分析及补水方案研究[D]. 张莹. 重庆大学, 2019(01)
  • [6]河道重金属污染土固化/稳定化技术在深圳河第四期工程中的应用[J]. 冷玉波. 水电能源科学, 2018(06)
  • [7]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深圳中心区水系与城市关系研究[D]. 吴杰. 深圳大学, 2017(07)
  • [8]塔城市滨河生态景观改造研究 ——以加吾尔塔木河、城东河为例[D]. 金映雪.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9]基于生态修复的河道景观研究 ——以淄博市范阳河景观规划为例[D]. 周佳梦.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研究[D]. 范元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深圳河污染土壤的开挖与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