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成分输血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一、成分输血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吉华,陆国平[1](2020)在《儿童成分输血与输全血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临床实践中成分输血已普遍应用,全血输血仅用于少数临床场景。成分输血的优点在于疗效好、副反应小,节约血资源,便于保存运输。常用的成分输血制品种类包括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等。该文旨在对儿童成分输血中所涉及的各主要血液成分的选择、输注适应证、输注阈值、输注剂量、输注速度和特殊要求等临床问题进行探讨。

袁秋芳[2](2019)在《成分输血在儿童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成分输血在儿童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的126例接受成分输血治疗的儿童血液疾病病历资料。结果经分析,发现A型患儿共输注64次(50.79%)、B型患儿共输注20次(15.87%)、O型患儿共输注36次(28.57%)、AB型患儿共输注6次(4.76%);其中洗涤红细胞共3次、红细胞悬液87次、血小板24次、血浆12次;126份病历资料出现6例不良反应(4.76%)。结论按照输血指征指南,结合患儿具体病情,予以成分输血治疗,利于优化患儿临床疗效,以及保障患儿临床治疗安全。

林鸿星,毛晓丹,翁斌,陈陆飞[3](2018)在《一家三甲妇幼保健院PICU血浆输注的应用情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本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血浆输注的应用情况,总结血浆输注的经验,为血浆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5—2017年PICU收治的共计2 07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血浆输注记录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近3年PICU成分输血中血浆的使用率最高,平均为38. 64%,近2年使用率稳定(36. 05%vs 38. 30%,P>0. 05),较2015年均减低(43. 01%)(P<0. 05)。2)血浆输注人数与其收治人数相关性较小(r=0. 369,P<0. 05),血浆输注率为(10. 96±4. 08)%,危重/极危重组患儿的输注率高于非危重组(13. 58%vs9. 94%,P<0. 05);人均输注量为(4. 06±1. 92) U,逐年增长(P<0. 05)。3)血浆需求量在儿科系、全院总用量中占比分别为(67. 75±15. 86)%、(25. 16±11. 63)%。4)血浆用量及输注人数列一、3位的病因均为各种感染及血液系统疾病,列第2位的分别是脏器功能衰竭和外科疾病。单病种中肺炎是血浆输注的主要病因。5) 12. 39%(28/226)患儿血浆输注前未检测凝血指标,非危重组未检测率低于危重/极危重组(P<0. 05); 27. 88%(63/226)患儿血浆输注前后均检测凝血指标; 33. 63%(76/226)患儿有输注后检测值。6)血浆输注组患儿住PICU平均天数长于未输注组(7. 12 d vs 4. 36 d,P<0. 05);在非危重组及危重/极危重组的同级比较中,血浆输注组天数长于未输注组(7. 00 d vs 4. 34 d,7. 44 d vs 4. 42 d,P<0. 05)。7)血浆输注不良反应1例,发生率为0. 44%(1/226),表现为过敏反应,停止输注后,经对症治疗缓解。结论部分临床医生对血浆输注的指征把握不严,非危重组患儿血浆输注的不合理应用较多,有待改善。还需完善输注前的检查和输注后的疗效评估,进一步保障用浆疗效和安全。

屈柯暄,宝福凯,柳爱华[4](2018)在《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减少儿童输血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2009~2014年儿童受血者输血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儿童医院连续6年成分输血30 51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66人次,发生率为0.54%;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占80.73%(134/166),其次为发热反应,占12.65%(21/166)。儿童常用的血液成分中,机采血小板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明显高于其他血液成分(P<0.05)。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无关;1岁以上年龄组儿童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0~1岁儿童(P<0.05);有3次及以上输血史的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血液肿瘤病区、肾脏和风湿免疫病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区(均为P<0.05)。结论儿童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输血存在风险,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对儿童输血患者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在血液肿瘤病区和肾脏、风湿免疫病区,年龄大于1岁、有3次及以上输血史的儿童,输注机采血小板时,应加强输血过程的监测和护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屈柯暄[5](2017)在《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基线数据,与成人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输血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1、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4年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例资料30518例,调查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基线数据,分析影响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2、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比较的方法,收集昆明地区2家三级甲等医院儿童和成人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资料59168例,进行比较,了解儿童和成人输血不良反应的差异及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特征。[结果]1、调查的30518例儿童受血者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54%,过敏反应占79% (131/166),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3% (21/166);不同血液成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差异,单采血小板1.98% (74/3743)、血浆0.41% (55/13132)、红细胞0.27% (37/13480);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有关,1岁以上年龄组儿童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0~1岁儿童(P<0.05);有3次及以上输血史的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血液肿瘤病区、肾脏和风湿免疫病区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病区(P<0.05)。2、调查人群中0~18岁儿童30518人次,18~85岁成人28650人次,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成人的1.86倍(0.54%/0.29%),明显高于成人(P<0.05);儿童输注单采血小板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组(P<0.05),而红细胞和血浆相当;儿童发生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占79%,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是成人的 2.26 倍(0.43%/0.19%)。[结论]1、儿童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血小板是最容易引起输血反应的血液成分;年龄、输血史、病区或疾病、血液成分等因素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密切相关,输注的血液成分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2、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成人,单采血小板最容易引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应严格控制输注指征,权衡利弊后做出决定。针对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特征,儿科工作者在制定预防和控制输血不良反应措施时,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输血史、疾病、输注血液成分等因素,将过敏反应的皮肤体征,非溶血性发热、循环超负荷等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和体征,作为儿科输血时的监测指标,以期在不良反应的早期有效识别,将输血不良反应对儿童的损害降到最小。

李文芳[6](2017)在《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医学的进步,输血疗法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重要的作用,通过定期监测临床输血的情况,才能及时发现输血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儿童输血治疗的方案,降低临床输血反应的发生,从而为儿童临床输血提供更精准的指导方案。另一方面,由于输注的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儿童生理生化和免疫功能等方面与成人存在不同的特殊性,儿童患者在输血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输血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急性肺损伤、静脉炎症等[1],可能明显的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由于输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极大,对儿童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分析儿童输血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此可一定程度的降低输血患儿输血反应的发生。目的1.分析本院近1年内所有接受输血治疗患儿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合理、规范输血提供参考数据;2.分析本院近年患儿输血反应发生率、主要临床表现、输血反应类型等特点,分析输血患儿发生输血反应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预防措施。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输血治疗患儿的共计16091人次,其中包括发生了输血反应的儿童213人次;2.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整理分析输血患儿的年龄、性别、输血次数、输注血液成分;统计患儿输血反应发生率、输血反应类型、血型等临床资料,总结输血反应临床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年龄、输血次数、输注血液成分等)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3.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以P<0.05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我院患儿这一年内输血治疗病例16091人次,接受输血患儿总人数3980人;除外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血液制品药物,共输注血量红细胞8353U,血浆572950ml,冷沉淀5845U,血小板26030U。输血成分中以红细胞的输注频数相对最多,达9184人次(57.08%)。接受输血治疗的年龄分布中以0-3岁组患儿人次最多,达8445人次,占52.48%。接受输血治疗患儿中以男性患儿居多,达9540人次,占59.29%;输血治疗人次最多的3个科室依次为血液科6795人次(42.23%)、重症医学科3943人次(24.50%)、新生儿科1750人次(10.88%),输血患儿血型分布中AB型输血人次明显少于A型,B型,O型人次;儿童输血中多次接受输血治疗患儿常见。2.我院这一年内共发生输血反应213人次,总计148人,输血反应总发生率为1.32%;儿童输血反应中平均年龄(6.31±1.03)岁,3-12岁年龄患儿居多。其中男性患儿输血反应达121例,占比56.81%,较女性患儿多;发生输血反应的患儿多次接受输血治疗常见;发生输血反应的患儿中血小板人次最多,达164人次,占77.00%。3.本研究中输血反应患儿主要为非溶血性发热、非溶血性发热合并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其中以过敏反应为主,达193人次,占90.61%。4.儿童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皮肤风团皮疹伴瘙痒、局部水肿表现,咳嗽及咽喉不适,呼吸困难,发热,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有过敏性休克,其中以皮疹、局部皮肤瘙痒及局部水肿等皮肤过敏症状为主。5.患儿不同年龄组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7-12岁患儿输血反应发生率较高。6.接受多次输血治疗的患儿发生的输血反应居多,不同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输血次数越多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7.不同输血成分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以输注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1.我院全年输血治疗病例数量较大、婴幼儿组输血治疗最多,年龄越大的组别输血治疗越少;血液科、重症监护科和新生儿科是输血治疗最多的科室;男性患儿接受输血治疗较女性患儿多。2.患儿输血反应总体发生率较高,输血风险不可忽视。输注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儿童输血反应类型包括非溶血性发热、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合并过敏反应,其中过敏反应常见。3.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中以风团皮疹伴瘙痒、局部水肿等皮肤症状常见,严重可出现呼吸困难及休克表现。4.患儿年龄、有多次输血史、血小板、白血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引起输血反应的主要的相关危险因素。

赵小丽,郭玉荣[7](2015)在《成分输血在新生儿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输血疗法是儿科最常应用的治疗手段之一,由于胎儿及新生儿的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使得小儿输血,特别是新生儿的输血更成为医务人员的热点领域。输血的基本目的是恢复血容量和(或)补充某种血液成分,以恢复或保持受血者机体血液循环的平衡和生理功能。成分输血针对性强,患者需要什么成分,就补充什么成分。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剂。

曹艳珍,张雅西[8](2015)在《成分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临床疗效比较及护理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进一步研究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可靠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案。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临床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入我院治疗的患者。全部入选对象共计62例。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观察两组实施不同治疗和护理措施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和胆红素以及临床护理整体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输血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输血前均得到了显着改善,本组治疗前后各项数据比较,统计验证结果显示,比较数据差异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施输血后,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甲组患者的Hb、网织红细胞和胆红素水平均显着高于乙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着地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甲组显着低于乙组,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5.4153,P=0.0200)。结论成分输血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临床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可靠选择之一。

王鸿武,林丽敏,杨汉华,陈秋蓉,刘思征,冯学永,林广裕,马廉[9](2014)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成分输血应用情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对本院20112013年PICU成分输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PICU近3年收治患儿2 598例(危重组:2 111,极危重组:487),成分输血732例,危重组输血率为22.7%(479/2 111)、极危重组输血率为52.0%(253/487);治愈好转率输血组高于未输血组(P<0.05)。2)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丙种球蛋白、血浆、人血白蛋白,分别占59.50%、11.76%、9.38%;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3)输血的病因前3位为重症感染、脏器功能衰竭、免疫性疾病,分别占39.15%、20.59%、13.33%,输血成分主要为丙种球蛋白、血浆、人血白蛋白;4)丙种球蛋白用量前3位病因分别为重症感染、脏器功能衰竭及免疫性疾病;血浆用量前3位病因分别为脏器功能衰竭合并凝血功能障碍、重症感染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和原发性出凝血疾病;人血白蛋白用量前3位病因分别为重症感染(主要为重症脑炎)、脏器功能衰竭(严重低蛋白血症)和中毒意外。5)输血不良反应5例,发生率为0.70%,其中输红细胞发生不良反应2例,输血浆、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各1例,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反应,经对症治疗均缓解,完成输注。结论成分输血是儿科危重症治疗的重要手段,患儿危重程度越高,输血率越大,合理输血对改善PICU患儿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有着重要的地位。

马曙轩,徐樨巍,宋文琪,赵宇东,靳剑芸,邵华[10](2013)在《82例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检验指标分析及成分输血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检验指标变化及成分输血在该病支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条件的患儿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统计分析患儿病原体检测结果,分别比较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单纯天冬氨酸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C-反应蛋白等结果,统计输血组不同ABO血型患儿输注成分血的品种和数量。结果在78.05%(64/82)的患儿体内检出病原体,其中巨细胞病毒感染占大多数(73.44%,47/64)。2组患儿的多项检验指标均有异常,输血组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检验指标较未输血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检验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患儿输注最多的血液成分是新鲜冰冻血浆(人均700ml),其次是悬浮红细胞(人均4.44U)。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导致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发病的主要诱因,该病患儿为多脏器受累,多种检验指标严重异常。成分输血,尤其是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在重症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支持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成分输血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分输血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成分输血与输全血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全血
    1.1 概况
    1.2 保存
    1.3 成分选择和特殊要求
    1.4 适应证
2 红细胞
    2.1 浓缩红细胞(少浆血)
    2.2 红细胞悬液
    2.3 少白细胞红细胞
    2.4 洗涤红细胞
    2.5 保存
    2.6 成分选择和特殊要求
    2.7 适应证和输注阈值
    2.8 输注剂量和输注速度
3 血小板
    3.1 浓缩血小板(由全血制备手工分离)
    3.2 血小板浓缩液(以机器单采法采集)
    3.3 保存
    3.4 成分选择和特殊要求
    3.5 适应证和输注阈值
    3.6 输注剂量和输注速度
4 血浆
    4.1 新鲜冰冻血浆(FFP)
    4.2 普通病毒血浆(FP)
    4.3病毒灭活血浆
    4.4 冷沉淀
    4.5 保存
    4.6成分选择和特殊要求
    4.7 适应证和输注阈值
    4.8输注剂量和输注速度
5 ABO血型不合异型输血

(2)成分输血在儿童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血液成分。
    1.3 输血指征。
2 结果
    2.1 成分输血应用情况。
    2.2 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3)一家三甲妇幼保健院PICU血浆输注的应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计算方法
        1.2.2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PICU成分输血中血浆应用情况
    2.2 PICU血浆输注的相关概况
    2.3 PICU血浆用量在儿科系、全院血浆用量中的占比分析
    2.4 PICU血浆输注病因及各病种血浆输注应用概况
    2.5 PICU血浆输注中凝血筛查试验 (PT、APTT) 应用情况分析
    2.6 输注血浆组与未输血浆组间患儿在PICU治疗时间比较
    2.7 血浆输注不良反应分析
3 讨论

(4)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5)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儿童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儿童与成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儿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成分输血在新生儿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生儿贫血的类型
    1.1 新生儿生理性贫血
    1.2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
        1.2.1 宫内或产程中 (经胎盘输血) 引起失血。
        1.2.2 产科意外。
        1.2.3 产伤性内出血。
    1.3 新生儿出血症
    1.4新生儿溶血病
    1.5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 新生儿输血特点
    2.1 Hb需要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
    2.2 急性失血者急输、慢性失血者慢输
    2.3 输血时注意控制血液温度
    2.5 去除白细胞输血
    2.6 γ射线照射防止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2.7 判定血型要用高效价标准血清
3 新生儿输血原则及指征
4 儿科常用成分输血制品[10, 11]
    4.1 红细胞
        4.1.1 浓缩红细胞。
        4.1.2 少白细胞红细胞 (LPRC) 过滤法或洗涤法。
        4.1.3 红细胞悬液。
        4.1.4 洗涤红细胞。
    4.2 血小板
    4.3 血浆
        4.3.1 新鲜冰冻血浆 (FFP) 含有全部凝血因子。
        4.3.2 病毒灭活血浆。
        4.3.3 冷沉淀。
    4.4 白细胞
5 结语

(8)成分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临床疗效比较及护理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输血方法和护理措施
        1.2.1输血方法
        1.2.2护理措施
        1.2.2.1心理护理
        1.2.2.2输血护理
        1.2.2.3输血后护理
    1.3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输血方式后的相关临床检测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
3 讨论

(9)儿科重症监护室成分输血应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ICU患儿的输血率与危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2 PICU成分输血情况统计
    2.3 PICU成分输血原因及各病种成分输血情况
    2.4 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3 讨论

(10)82例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检验指标分析及成分输血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患儿一般资料
    2 HPS诊断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患儿一般资料
    2 实验室检查
        2.1 病原学检查:
        2.2 血液学检查:
讨 论

四、成分输血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成分输血与输全血的选择[J]. 周吉华,陆国平.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0(12)
  • [2]成分输血在儿童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袁秋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64)
  • [3]一家三甲妇幼保健院PICU血浆输注的应用情况分析[J]. 林鸿星,毛晓丹,翁斌,陈陆飞. 中国输血杂志, 2018(10)
  • [4]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 屈柯暄,宝福凯,柳爱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04)
  • [5]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D]. 屈柯暄.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6]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李文芳. 重庆医科大学, 2017(01)
  • [7]成分输血在新生儿患者中的应用[J]. 赵小丽,郭玉荣. 甘肃医药, 2015(07)
  • [8]成分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临床疗效比较及护理方法探讨[J]. 曹艳珍,张雅西. 中国医药科学, 2015(11)
  • [9]儿科重症监护室成分输血应用情况分析[J]. 王鸿武,林丽敏,杨汉华,陈秋蓉,刘思征,冯学永,林广裕,马廉. 中国输血杂志, 2014(10)
  • [10]82例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检验指标分析及成分输血治疗[J]. 马曙轩,徐樨巍,宋文琪,赵宇东,靳剑芸,邵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3(01)

标签:;  ;  ;  ;  ;  

成分输血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