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孩子的生长发育

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孩子的生长发育

一、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童的生长和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季珂萌[1](2021)在《冻融对小鼠卵母细胞膜上受精介导蛋白Juno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胚胎生物技术的发展,冷冻卵母细胞已成为雌性生育力保存的一种新兴替代选择,并已产生许多健康的婴儿。临床资料也表明成熟期卵母细胞的超低温保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学者发现,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对受精过程和受精卵阶段的胚胎动力学有影响,受精率低于新鲜卵母细胞。而Izumo1精子膜蛋白和相应卵母细胞上的受体Juno被认为是精子与卵母细胞相互作用和融合的必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利用免疫荧光标记等实验技术观察研究抗Juno蛋白对冷冻前后各时期小鼠卵母细胞受精、发育以及对透明带的影响,观察冷冻前后Juno蛋白的分布变化及损伤后的修复,探讨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上受精介导蛋白Juno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玻璃化冷冻和抗Juno蛋白对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中,冷冻组的各时期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的卵裂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经抗Juno蛋白处理未冷冻以及冷冻前后抗Juno蛋白处理的不同时期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卵裂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和冷冻组(P<0.05)。结果表明,玻璃化冷冻使卵母细胞IVF的卵裂率降低;抗Juno蛋白也可使受精过程受到影响,在玻璃化冷冻前后添加抗Juno蛋白均能有效地阻止受精过程。(2)在玻璃化冷冻和抗Juno蛋白对卵母细胞透明带消化时间的影响中,冷冻组的各时期卵母细胞消化透明带所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经抗Juno蛋白处理未冷冻组消化透明带所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冷冻前后抗Juno蛋白处理的卵母细胞消化透明带所用时间与冷冻组无显着差异,但显着低于对照组与抗Juno蛋白处理未冷冻组(P<0.05)。结果表明,透明带损伤主要是由玻璃化冷冻过程造成的,抗Juno蛋白处理对透明带影响不明显。(3)在玻璃化冷冻和抗Juno蛋白对卵母细胞结合精子数影响中,冷冻后各组卵母细胞结合精子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经抗Juno蛋白处理未冷冻组结合精子数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冷冻前后抗Juno蛋白组与冷冻组和抗Juno组差异不显着,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玻璃化冷冻可能导致透明带硬化,使卵母细胞结合精子数降低;添加Juno蛋白单克隆抗体也使卵母细胞结合精子数显着降低。(4)体外成熟0、12、24、36小时和体内成熟的小鼠卵母细胞表面Juno蛋白荧光强度,冷冻组与各个时期的对照组表面荧光强度相比均显着降低(P<0.05);经p H为9的Tris-EDTA抗原修复液热修复后,卵母细胞表面Juno蛋白荧光强度与冷冻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Juno蛋白在体外受精中起着重要作用,冷冻前后抗Juno蛋白处理可使卵母细胞与精子结合数以及受精后卵裂率显着降低;玻璃化冷冻使卵母细胞表面的Juno蛋白受损,表达量减少,经修复后,Juno蛋白表达有所恢复。

黄燕茹[2](2021)在《双胎小于和适于胎龄儿生后第一年体格生长差异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双胎中的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和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生后第一年的体格生长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双胎儿童生后第一年内的体格生长情况及双胎中的SGA和AGA之间体格生长的差异。方法:通过调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随访的0~1岁双胎体格测量(体重、身长、头围)资料及基本信息,运用SAS9.4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双胎中SGA和AGA的体重、身长、头围生长水平、生长速度、体型匀称度的差异及营养不良(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及超重)的发生率,并分析双胎中的SGA和AGA的追赶生长情况。结果:共提取1岁以内双胎数据4096例,其中双胎SGA组908例(22.17%),AGA组3123例(76.25%),LGA(大于胎龄儿)65例。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人群双胎SGA的发生率为22.17%。2.双胎儿童1岁以内的体格生长呈现特殊的生长模式。主要表现为双胎中的AGA和SGA生后第一年体重、身长、头围Z值均呈增加趋势,前6个月增长较快。在1岁左右双胎儿体格生长水平可达正常范围内,但都未达到正常单胎儿童平均水平。AGA组体重和身长Z值均值在-1到0之间,SGA组体重和身长Z值均值在-2到-1之间。SGA组水平明显落后于AGA组,两组身长的水平落后于体重和头围。3.早产与否对双胎SGA和AGA的影响:双胎中早产AGA比例远大于足月AGA。双胎早产AGA的生长速率最快,双胎中的早产儿比足月儿生长潜力更大。但早产SGA仍存在持续的生长指标落后。而足月AGA和SGA在生后第一年体重、身长、头围Z值变化较慢。4.生后早期各组体型匀称度相近,且WFLZ接近0,均处于较合适水平。但SGA的WFLZ在大多数时间点比AGA小。SGA的WFLZ无明显增长,在4月龄后小于0,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早产SGA其WFLZ逐渐接近-1水平。SGA组在11月龄消瘦率达13.46%。双胎AGA组超重发生率高于SGA、早产组超重发生率高于足月组。5.双胎儿童生后第一年的追赶生长:双胎SGA追赶率小于AGA;出生体重Z值在-3左右、胎龄小于34周的双胎AGA和胎龄小于36周的双胎SGA可能更难以发生追赶生长。结论:双胎中的SGA和AGA儿童生后第一年的体格生长及追赶生长存在其特殊性,对于双胎儿童的生长进行临床评估和指导时,需综合考虑其胎龄、出生体重的偏离程度、是否SGA、结合可能的导致SGA的因素,并定期进行体格生长监测来综合判断。

杨娜[3](2021)在《IVF/ICSI助孕夫妇妊娠结局及其子代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不孕症发病率逐年攀升,己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后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1]。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难治性不孕不育患者的生育问题。自1978年世界首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婴儿诞生以来[2],辅助生殖技术飞速发展,其衍生技术不断更新,目前已有800万应用辅助生殖技术的新生儿诞生[3]。随着ART出生人口占社会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ART技术安全性尤其子代健康状况引起全社会和医学界广泛关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妇女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历史性队列研究子代体格和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方法:1、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沈阳菁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包括鲜胚周期和冻胚周期)获临床妊娠妇女共13200名,收集其孕前一般信息、助孕期间治疗情况及助孕后随访信息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妊娠期并发症、子代围产期结局(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畸形、死胎、新生儿死亡)等情况。2、招募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及沈阳菁华医院生殖中心接受ART助孕后出生的子代,纳入年龄1岁~5岁,且居住在沈阳市及其周边城市的儿童作为ART子代组,同期自然受孕后出生的子代作为对照组(NC组),应用盖瑟尔发育量表(GDS)对两组儿童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估,同时测量其身高体重评估其体格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一、IVF/ICSI助孕夫妇妊娠结局及影响因素分析1.基本情况共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助孕(包括鲜胚周期和冻胚周期)后,获临床妊娠女性共13200名。其中49名女性失访,失访率为0.37%。最终入组13151例ART助孕的不孕夫妇,女方平均年龄为32.42±4.34岁;男方平均年龄为34.41±5.30岁。鲜胚周期5733例,占比43.6%;冻胚周期7418例,占比56.4%。IVF组9345例,占比71.1%;ICSI组3300例,占比25.1%;IVF+ICSI组506例,占比3.8%。2.ART生育结局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总流产率为15.71%(2066/13151),早期流产率为11.55%(1519/13151),晚期流产率为4.16%(547/13151),宫外孕率1.13%(148/13151),分娩率为83.16%(10937/13151)。(1)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移植新鲜胚胎/冷冻胚胎、助孕方式、女方吸烟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方不孕因素及移植胚胎阶段均为ART生育结局相关影响因素(P<0.05)。(2)早期流产:男方文化程度低、女性高龄、男方因素、移植冷冻胚胎和移植囊胚发生早期流产的机率增大(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女性BMI、移植新鲜胚胎/冷冻胚胎、助孕方式是早期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等后,女性年龄和BMI增加、移植冷冻胚胎、ICSI助孕,早期流产的风险相对增加。(3)晚期流产:女方文化程度低、女性吸烟、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移植冷冻胚胎和囊胚期胚胎的女性更易出现晚期流产。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年龄、女性BMI、女性文化程度、女性吸烟情况、是否多囊卵巢综合征晚期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等后,女性年龄和BMI增加,女性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晚期流产的风险相对增加。(4)宫外孕:夫妻双方文化程度高、男方因素、IVF助孕、新鲜周期移植和卵裂期胚胎移植的女性更易出现宫外孕。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文化程度、助孕方式是宫外孕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后,文化程度高的女性、IVF助孕发生宫外孕的风险相对增加。3.ART妊娠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1)妊娠期高血压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方年龄大、不孕年限长、女性BMI增加、女性户籍所在地为黑龙江、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单胎分娩的女性更易患妊娠期高血压。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BMI、多囊卵巢综合征、助孕方式是妊娠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后,BMI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IVF助孕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相对增加。(2)妊娠期糖尿病单因素分析:年龄增加、BMI增加、男方学历低、输卵管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新鲜周期移植的女性更易患妊娠期糖尿病。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不孕年限、BMI、新鲜周期或冷冻周期移植、移植胚胎阶段是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后,年龄增加、BMI增加、新鲜周期移植、移植卵裂期胚胎的女性,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相对增加。4.ART出生子代结局分析共分娩10445个周期,出生12024名新生儿,早产1729周期,早产率16.57%;低出生体重儿1553名,发生率12.92%;新生儿死亡45例,发生率0.37%;死胎16例,发生率0.01%;出生男婴6268例,女婴5756例,男女性别比≈1:1.089。(1)早产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文化程度低、多囊卵巢综合征、IVF助孕、新鲜周期移植、卵裂期胚胎移植和分娩双胎的女性更易早产。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BMI、多囊卵巢综合征、新鲜周期移植/冷冻周期移植和移植胚胎阶段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等后,BMI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新鲜周期移植、移植卵裂期胚胎者发生早产的风险相对增加。(2)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小、男方学历高、多囊卵巢综合征、移植新鲜胚胎和分娩双胎的女性更易有低体重儿出生。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不孕年限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低出生体重儿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阶段等后,不孕年限增加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相对增加。(3)出生儿性别的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IVF助孕、冷冻周期移植和移植囊胚的女性更易育有男孩。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BMI、助孕方式对新生儿性别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校正男女双方基本资料、不孕原因、移植胚胎情况等后,女性BMI增加、IVF助孕的女性育有男孩的概率相对增加。(4)胎儿畸形种类13151名患者中,胎儿畸形例数130例,发生率为0.99%;其中9个胎儿合并2种畸形,总畸形数139个。因畸形引产胎儿69例,出生畸形新生儿61例。胎儿畸形类别分别为中枢神经系统7例;眼、耳、面、颈部8例;心血管循环系统24例;唇腭裂12例;呼吸系统3例;胃肠道消化系统10例;泌尿生殖系统8例,骨骼肌肉系统23例,染色体异常25例,其他未随访到具体畸形的胎儿19例。5.鲜胚周期助孕结局的相关分析(1)在新鲜周期移植的女性群体中,对是否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行logistics回归分析,校正治疗方案、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体重指数、助孕方式、女方文化程度、男方文化程度、女方民族、男方民族等后发现,随BMI的增加,患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均显着增加;此外,IVF助孕、文化程度高的女性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相对增加。(2)在新鲜周期移植的女性群体中,对是否育有低出生体重儿、死胎、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性别行logistics回归分析,校正治疗方案、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体重指数、助孕方式、男女双方文化程度、男女双方方民族等后发现年龄增加、不孕年限增加、IVF助孕的女性育有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相对增加;女性BMI增加,新生儿死亡的风险相对增加;上述信息对是否死胎和新生儿性别无影响。二、IVF/ICSI助孕出生子代神经行为和生长发育情况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ART实际入组236例,其中新鲜周期移植后子代105例,冻胚周期移植后子代131例;自然妊娠(NC组)子代实际入组210例。2.两组基本信息采用SPSS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父母年龄、父母BMI、是否双胎、父母学历、父亲户籍、父母吸烟情况、母亲备孕前补充叶酸或维生素、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早产周数、喂养方式、是否有其他病史、新生儿是否为低出生体重儿有差异(P<0.05),其余项目无明显差异。两组儿童总发育商有明显差异,其中大运动发育商、适应性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NC组均高于ART组,精细动作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未见明显差异,将ART组与NC组中对发育商有影响的各项因素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经过倾向性匹配评分后,两组间各项发育商的统计学差异消失(P>0.05)。3.不同单因素对各项发育商的影响(1)女性儿童总的发育商、大运动发育商、精细动作发育商、语言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均高于男性儿童(93.9±10.5 vs 91.3±14.0、97.2±11.2 vs 94.1±12.1、96.7±11.1 vs 93.0±13.8、96.1±15.0 vs 88.9±15.8、99.8±9.7 vs 93.7±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父母学历大专及以上的儿童适应性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高于父母学历为大专及以下的儿童(93.3±14.9 vs 90.1±16.9、93.3±15.0 vs 90.0±16.8),有统计学差异(P<0.05)。(3)夫妻双方为城市户籍的子代儿童语言发育商高于农村户籍的子代儿童(93.2±15.1 vs 87.3±17.6、93.2±16.5 vs 88.1±13.3),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4)母亲备孕期是否补充营养品对子代的精细动作发育商的影响(96.7±12.2 vs93.7±11.9)有统计学差异(P<0.05)。(5)母亲妊娠并发症对子代的语言发育商影响(93.1±14.5 vs 89.4±18.1)有统计学差异(P<0.05)。(6)足月儿的总发育商评分显着高于早产儿(93.4±12.8 vs 87.7±11.6),其中各项发育商的指标(大运动发育商96.1±11.5 vs 87.7±11.6;精细动作发育商95.4±13.0vs91.0±11.7;适应性发育商93.2±13.6 vs 88.0±11.8;语言发育商92.6±15.9 vs88.5±15.7;个人-社会发育商97.1±12.3 vs 92.3±11.9),均有显着差异(P<0.05)。(7)母乳喂养的儿童总的发育商、精细动作发育商、适应性发育商、语言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高于人工喂养的儿童(93.1±12.4 vs 88.9±13.6、95.4±12.6 vs91.6±12.3、92.9±13.7 vs 88.8±13.5、93.4±16.2 vs 87.3±17.0、97.0±11.8 vs 92.4±14.7),有显着差异(P<0.05),而大运动发育商两组无明显差异。(8)经历新生儿抢救的儿童精细动作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均低于未行新生儿抢救的儿童(90.6±13.0 vs 95.0±12.8、91.4±12.1 vs 96.8±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消瘦的儿童总发育商高于无消瘦情况的儿童(103.1±17.4 vs 92.2±12.6),其中适应性发育商(103.1±17.4 vs 92.0±13.2)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0)母亲生育年龄大于等于31.5岁的儿童总发育商、适应性发育商低于母亲生育年龄小于31.5岁的子代儿童(91.0±13.1 vs 93.7±12.3、91.0±13.1 vs 93.5±13.6),有明显差异(P<0.05)。(11)体格发育迟缓的儿童个人-社会发育商低于无发育迟缓的儿童(88.1±14.1vs 96.5±12.2),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体重低下儿童的发育商高于无体重低下情况儿童的发育商(15.2±2.6 vs12.5±0.6),其中适应性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15.2±2.6 vs 13.2±0.6、17.7±3.1 vs15.6±0.8)有明显差异(P<0.05)。(13)母亲肥胖、超重、正常或偏瘦的儿童总发育商(89.5±11.0、90.2±14.3、94.1±12.3、91.6±12.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大运动发育商、精细动作发育商、适应性发育商和语言发育商均有明显差异(P<0.05)。(14)妊娠胎数、夫妻双方民族、夫妻双方吸烟史、母亲既往妊娠史、母亲备孕前是否补充叶酸或维生素、母亲有无产后出血、母亲分娩方式、子代有无食物药物过敏、母亲初潮年龄是否大于等于14岁、父亲生育年龄是否大于等于33岁、父亲体重等因素,对儿童的发育商均无影响。4.ART组中不同干预因素对发育商的影响在ART组中,促排方案、助孕方式及新鲜周期或冷冻周期移植对子代儿童发育商未见明显差异,但移植卵裂期胚胎的子代儿童总发育商、个人-社会发育商高于移植囊胚的子代儿童(92.2±12.2 vs 88.9±11.2、97.0±12.8 vs 94.0±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冷冻周期移植的子代总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高于新鲜周期移植的子代,移植卵裂期胚胎的子代,总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高于移植囊胚的子代(P<0.05),ART方式、促排方案对子代的发育商没有影响。5.总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早产、儿童体重低下、儿童体格发育迟缓、性别、母亲初潮年龄和母亲BMI对发育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和发育迟缓的儿童发育商低于足月产和非发育迟缓儿童,女性儿童和体重低下的儿童发育商高于男性儿童和非体重低下儿童,随母亲的初潮年龄和BMI增加,儿童的发育商下降。(1)大运动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母亲BMI、儿童性别、早产、父亲民族和母亲初潮年龄对大运动发育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母亲的初潮年龄和BMI增加,儿童大运动发育商下降;女性儿童的大运动发育商高于男性儿童,早产儿和父亲为汉族的儿童大运动发育商低于足月产儿和父亲为少数民族的儿童。(2)精细动作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儿童性别、早产、双胎对精细动作发育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儿童和双胎的儿童精细动作发育商高于男性儿童和单胎的儿童,早产儿童精细动作发育商低于足月产儿童。(3)适应性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早产、儿童体重低下和发育迟缓对适应性发育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和发育迟缓的儿童适应性发育商低于足月产和非发育迟缓的儿童,体重低下的儿童适应性发育商高于非体重低下的儿童。(4)语言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儿童性别、母亲BMI、母亲户籍、出生体重、儿童体重低下和发育迟缓对语言发育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儿童和体重低下儿童的语言发育商高于男性儿童和非体重低下儿童,母亲为农村户籍的儿童和发育迟缓的儿童语言发育商低于母亲为城市户籍的儿童和非发育迟缓的儿童;随母亲的BMI增加,儿童的语言发育商下降;随出生体重的增加,儿童语言发育商增加。(5)个人-社会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儿童性别、早产、儿童发育迟缓和消瘦对个人-社会发育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儿童和消瘦儿童的个人-社会发育商高于男性儿童和非消瘦的儿童,早产和发育迟缓的儿童个人-社会发育商低于足月产和非发育迟缓的儿童。结论:1.女性年龄、BMI与早期流产及晚期流产发生率呈正相关;冷冻周期移植、ICSI助孕是早期流产的危险因素;PCOS是晚期流产的危险因素。2.BMI增加、PCOS及IVF助孕是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BMI、文化程度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呈正相关;新鲜周期移植、卵裂期胚胎移植、新鲜周期IVF助孕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3.BMI增加、PCOS是早产的危险因素;女性不孕年限长、PCOS、新鲜周期IVF助孕、高龄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女性不孕年限长、BMI增加、高龄、双胎分娩是新生儿死亡的危险因素。4.ART出生子代的总发育商、大运动发育商、精细动作发育商、适应性发育商、语言发育商及个人-社会发育商与自然妊娠(NC)出生子代相比无统计学差异,ART对子代神经行为发育未见明显负面影响。5.在体格发育方面,ART组出生子代不低于自然妊娠组(NC)子代。ART本身对子代的体格发育未发现负面影响。6.ART出生子代中,冷冻周期移植、卵裂期胚胎移植的子代总发育商和个人-社会发育商评分相对较高。7.早产、儿童体格发育迟缓、母亲BMI增加对子代神经行为发育存在负面影响。

隋红阳[4](2021)在《出生体重不一致双胎与产母及新生儿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出生体重不一致双胎和出生体重一致双胎的产母及新生儿相关情况,探讨出生体重不一致双胎与产母孕期疾病、新生儿围生期疾病的关系,及对新生儿体格生长发育及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2018—2019年本院出生并在门诊随诊双胎共54对,根据出生体重差异是否≥20%分为出生体重一致组(一致组)及出生体重不一致组(不一致组),不一致组内分为体重较高组(较高组)和体重较低组(较低组)。收集所有双胎及其产母基本资料、产母孕期及双胎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疾病、双胎体格生长发育指标及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测试评分。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院2018-2019年活产分娩双胎中出生体重不一致双胎占比16.0%。2.一致组剖宫产率、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高于不一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一致组胎盘异常发生率高于一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组1min、5min、10min Apgar评分与不一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组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不一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一致组产母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高于一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期间的疾病:新生儿窒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湿肺、颅内出血、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败血症、贫血、低血糖、胆汁淤积综合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一致组与不一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一致组内较高组与较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出生、3、6、9、12月龄(纠正月龄)时体重、身长、头围,一致组与不一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较高组平均体重高于较低组,3、6、9、12月龄时较高组平均体重、身长、头围均高于较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一致组与不一致组双胎出生时平均体重、身长、头围均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男、女儿童平均水平;一致组6月龄后平均体重、身长超过九市平均体重、身长,9月龄后平均头围超过九市平均头围;不一致组中,较高组3月龄后平均体重、身长、头围超过九市平均水平,较低组平均体重、身长、头围12月龄时仍未超过九市平均水平,但差距较出生时减少。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产母妊娠期高血压及胎盘异常是出生体重不一致双胎的独立危险因素。7.18月龄(纠正月龄)时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儿心量表)测试评分,一致组精细运动评分高于不一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产母妊娠期高血压及胎盘异常是出生体重不一致双胎的独立危险因素。2.双胎出生体重的差异可能对其远期生长发育有持续性影响,应定期监测出生体重不一致双胎生长发育,提高随访依从性。

刘昕,梁燕婷,李映,江蕙芸[5](2020)在《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体格发育的追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的体格发育进行追踪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应用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60名婴儿列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完全随机抽取同期在产科出生并在儿童保健科随访的自然受孕婴儿相同例数作为对照组,对比试管婴儿与自然受孕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两组小儿在3 m~1 y各个阶段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血红蛋白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儿在6月龄、12月龄各个阶段评估各能区的发育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技术追踪,了解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的体格发育与自然受孕儿无明显差异,但仍需继续追踪,获得更全面的数据资料。

陆群[6](2020)在《辅助生殖技术对新生儿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及其与婴儿生长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新生儿微生物群落的获取和定植是建立健康的宿主-微生物共生关系的关键。人体发生首次微生物定植的时间仍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表明婴幼儿的内在宿主微环境因素(例如胎龄)与外源性因素(例如分娩方式)可以推动生命早期微生物群落的定植和成熟,且宿主内在微环境因素起着更关键的作用。因此,产前阶段对子代微生物群落的定植至关重要,生物系统的发育可能决定胎儿微生物群落的定植和形成,并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代谢功能以及子代未来的健康状况。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致力于探索婴幼儿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并探讨其与儿童发育和健康的关系。然而,据我们所知,尚无研究描述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孕育的新生儿的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辅助生殖技术是一种采用医疗辅助手段人为操纵配子、合子和胚胎以使不孕不育夫妇妊娠的技术,已成为全球各个生殖医疗中心治疗不孕不育夫妇的标准和普遍做法。自1978年在英国成功实践以来,全世界通过辅助生殖技术诞生人口总数已超过500万,目前我国“试管婴儿”人数已超过40万,且呈持续、快速增加趋势。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与通过自然受孕出生的新生儿相比,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出生的新生儿早期肠道微生物结构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此外,新生儿微生物组成对其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仍然未知。新生儿出生后首次排泄的胎便中存在的微生物反映了微生物群落在人体最早的定植和形成,在随后的几天中,新生儿肠道微生物结构会逐渐受到饮食,营养和医疗因素的影响。目的:通过16s r RNA测序技术,全面比较辅助生殖新生儿和自然受孕新生儿早期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识别相对丰富度存在显着差异的微生物群落。并探讨辅助生殖治疗因素以及孕妇因素对差异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评估早期肠道微生物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共纳入118个辅助生殖家庭和91个自然受孕家庭。所有参与研究的家庭均来自中国国家出生队列研究项目(China National Birth Cohort(CNBC)Study),CNBC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比较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妊娠与自然妊娠的出生结局,并系统地评估可能影响出生结局的环境和遗传因素。在本研究中,我们于2017年8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期间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和苏州市立医院共招募了228个家庭,并在孕妇分娩后24小时内采集到了新生儿首次胎便样本。随后,在信息整理阶段,如果缺少主要的孕产妇(例如辅助生殖治疗,孕前BMI)或新生儿(例如出生体重,满月体重)数据,或数据可疑,我们将这些家庭从本项研究中剔除,信息核查阶段共有19个家庭因不满足上述数据质量要求而被剔除。最终纳入研究分析的共有209个家庭,其中118名新生儿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91名新生儿通过自然受孕后出生。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和自然受孕的孕妇通过面访来完成标准化和结构化的电子问卷,以收集其人口基线信息和生殖生育史等。在分娩期间,从临床信息中收集妊娠结局信息,并摘录新生儿的体格测量数据。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约42天,以及6月龄时,均至医院进行了健康检查和体格测量。除新生儿分娩后首次排泄的胎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在其出生后住院期间每日采集一次粪便样本。对于粪便中微生物16s rRNA测序数据的处理,我们将超过97%的相似度的序列归为一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选择每个分类单元的种子序列用于微生物群落注释。我们基于每个样本的微生物分类单元结构计算微生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通过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评估了辅助生殖组和自然受孕组胎便微生物结构的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鉴定了辅助生殖组和自然受孕组之间的差异微生物群落。我们使用索伦森指数来衡量个体内不同时间样本的微生物结构之间的相似性。最后,我们通过关联分析来探讨辅助生殖新生儿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生命早期肠道微生物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结果:本研究发现,与自然受孕出生的新生人相比,辅助生殖组新生儿出生后首次排泄的胎便中微生物α多样性(辛普森指数)降低(辅助生殖组:0.59±0.29;自然受孕组:0.68±0.28,P=0.03)。两组之间另外两种α多样性(Chao1指数和香农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分析了通过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胎便微生物α多样性,并且仍观察到辅助生殖组剖宫产分娩新生儿胎便微生物辛普森指数较低(辅助生殖组:0.60±0.29;自然受孕组:0.78±0.28,P<0.001)。主坐标分析的图像显示,辅助生殖新生儿和自然受孕新生儿胎便微生物以组别为单位分开聚集,两组微生物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P=0.001)。在自然受孕后出生的新生儿胎便样品中,相对丰富度最高的门水平分类微生物群落是变形菌门(相对丰富度均数±标准差:41.4%±36.3%),其次是厚壁菌门(7.3%±32.8%),而辅助生殖组新生儿胎便样品中,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厚壁菌门(48.7%±35.8%),其次是变形菌门(36.3%±36.0%)。在两组中,相对丰富度排在第三位的都是拟杆菌门(辅助生殖组:5.5%±8.4%;自然受孕组:10.5%±15.7%,P=0.01 after Bonferroni Correction)。在属水平分类的微生物群落中,我们观察到相比于自然受孕新生儿,辅助生殖组新生儿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富度增加了1倍,而拟杆菌属相对丰富度减少了50%(葡萄球菌属:辅助生殖组:19.4%±33.0%;自然受孕组:7.9%±18.7%,P=0.03 after Bonferroni Correction;拟杆菌属:辅助生殖组:1.7%±3.5%;自然受孕组:4.5%±10.2%,P=0.04 after Bonferroni Correction)。在辅助生殖组新生儿中,母体既往是否有过妊娠经历与胎便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富度相关(既往怀孕过相比于既往未曾怀孕:βadj=-0.05,95%CI=-0.11,-0.002,P=4.11×10-2)。我们发现经阴道使用黄体类支持药物相比于通过其他途径使用黄体类支持药物与拟杆菌门相对丰富度有较显着的正相关关系(βadj=0.11,95%CI=0.04,0.17,P=1.79×10-3)。相比之下,在辅助生殖治疗过程中使用拮抗剂方案促排卵相比于激动剂长方案,冷冻胚胎移植相较于新鲜胚胎移植都可显着降低辅助生殖新生儿胎便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富度(促排卵方案:βadj=-0.09,95%CI=-0.17,-0.02,P=1.90×10-2;移植胚胎类型:βadj=-0.06,95%CI=-0.12,-0.01,P=2.89×10-2)。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不论是辅助生殖组新生儿还是自然受孕组新生儿,胎便中微生物α多样性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富度都与其早期体重增速成反比。辅助生殖组新生儿胎便微生物α多样性(辛普森指数)或拟杆菌门相对丰富度降低都与从出生至42天体重快速增加有关(辛普森指数:βadj=-11.0,95%CI=-18.3,-3.63,P=4.13×10-3;拟杆菌门相对丰富度:βadj=-56.4,95%CI=-80.7,-32.0,P=1.42×10-5)。在自然受孕出生新生儿中,出生至42天体重增速与拟杆菌门相对丰富度显着负相关(βadj=-39.2,95%CI=-54.2,-24.2,P=1.83×10-6),但与辛普森指数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βadj=-7.20,95%CI=-17.5,3.12,P=1.75×10-1)。结论:在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我们确定了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出生的新生儿肠道微生物结构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提供了早期肠道微生物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的证据。

张莉[7](2019)在《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早产儿是生长不良的高风险人群,其在生命早期(细胞数量和体积大量增加的时期)发生的生长障碍可造成永久性不良影响,如成年期矮身材、代谢性疾病风险增加等,因而需要密切的监测和随访,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善其生长情况。目前已有健康足月儿的标准生长数据,如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生长标准,但早产儿的生长数据有限,其生长曲线不够理想,不一定能体现最佳生长状况。常用的早产儿生长评估方法是:纠正足月前使用宫内胎儿大小图表(超声估计的胎儿体重图表或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大小图表),纠正足月后使用足月儿生长图表;或者,以胎儿发育正常且几乎无短期并发症的早产儿的纵向生长状况为基准,来评估早产儿出生后的生长情况,如最新发表的21世纪国际胎儿和新生儿生长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tal and Newborn Growth Consortium for the 21st Century,INTERGROWTH-21st)国际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等。前者在目前广为使用,但以胎儿或新生儿大小参考/标准评估早产儿生后早期生长可能导致早产儿的生长不充分,纠正足月后采用足月儿生长标准(如WHO 0-5岁儿童生长标准)评估早产儿出院后的生长亦是历来广受争议,其主要原因在于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宫内和宫外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后者是基于早产儿纵向生长数据构建的早产儿生长图表,理论上能更好地反映早产儿出生后的实际生长水平和模式,更利于监测早产儿的异常生长,如INTERGROWTH-21st国际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被建议用于所有早产儿出生后至月经后年龄(Postmenstrual age,PMA)64周的生长评估。但现有的早产儿纵向生长数据结论间存在很大的异质性,这可能与研究方法、人群种族等的异质性有关;且目前采用早产儿纵向生长数据评估早产儿生长的资料尚十分有限,不能反映远期结局;而INTERGROWTH-21st国际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在中国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其是否适合于监测中国当代早产儿出生后的生长情况尚未得到验证。另外,由于不同的围产期因素可对早产儿的生长产生不同程度和效力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可独立作用,又可协同作用改变早产儿的遗传生长潜力。临床上常将早产儿根据胎龄、胎数、出生体重等围产期因素分层:如根据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Early Preterm Infants,EPI)和晚期早产儿(Late Preterm Infants,LPI);根据胎数,分为双胎早产儿(Twin Preterm Infants,TPI)和单胎早产儿(Singleton Preterm Infants,SPI);根据出生体重,分为正常出生体重儿(Normal Birth Weight,NBW)、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LBW)、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ELBW);根据胎龄和出生体重,可分为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和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等。不同的早产儿群体的生长水平和模式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结论。需要对早产儿群体进行随访,监测和比较不同的早产儿群体的生长模式和适宜的生长目标,确定最适宜的生长评估方法和标准。本研究为正在进行的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早产儿生长发育纵向随访研究,对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产科出生并在儿童保健中心进行登记查体的早产儿出生至纠正年龄约2岁期间的生长进行系统的监测,以不同的围产期因素分层,分三部分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探讨:1)分析健康晚期早产儿出生至纠正足月期间身长和体重的生长速度及其影响因素;2)分析单胎早产儿出生至PMA 156周期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并与同中心单胎足月儿、常用的生长图表进行比较;3)分析双胎早产儿出生至PMA 156周期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并与同中心单胎早产儿、常用的生长图表进行比较。以此了解目前山东济南地区不同围产期特征的早产儿出生至纠正年龄约2岁期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初步探索影响因素,分析在使用常用的国际生长图表进行本地区早产儿的生长评估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构建基于本地区早产儿人群不同围产期特征分层的早产儿生长曲线的必要性。第一部分健康晚期早产儿出生至纠正足月期间身长和体重的生长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晚期早产儿(Late Preterm Infants,LPI),指出生时胎龄(Gestational Age,GA)为34-36+6周的新生儿,是早产儿中最庞大的群体。然而,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国内外对新生儿医疗服务的重点仍集中在早期早产儿上,而晚期早产儿出生后的生长情况未被引起广泛的关注。出生后早期最适宜的生长对晚期早产儿的生命早期和后期的健康至关重要。理论上,出生后没有受新生儿并发症及营养问题影响的健康晚期早产儿的生长状况可作为评估当地晚期早产儿群体的适宜生长水平的参考。目前,健康晚期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的生长速度及其相关的围产期因素尚未得到广泛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监测健康晚期早产儿出生至纠正足月期间身长和体重的生长速度及分析其影响因素,了解晚期早产儿群体生后早期适宜的生长速度,初步探索构建基于不同围产期相关因素分层的晚期早产儿生长标准的必要性。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早产儿生长发育纵向随访研究的一部分。按照制定的筛选标准,从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产科出生、在儿童保健中心登记查体的795例早产儿中筛选了 599例无新生儿并发症和营养问题且在纠正足月时(随访时PMA在37.7-42.3周内)进行查体的健康晚期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记录围产期因素、从出生至纠正足月期间的生长参数(身长、体重)及根据Fenton参考计算的生长参数的Z分值的变化(Δ HAZ和ΔWAZ)。通过二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与ΔHAZ和ΔWAZ潜在相关的围产期因素(P<0.1的变量),纳入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以P<0.05进一步评估这些变量,排除混杂变量,确定Δ HAZ和ΔWAZ的相关围产期因素(变量)。利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以各相关变量分组的晚期早产儿亚群之间调整后的ΔHAZ和ΔWAZ。追赶生长被定义为调整后的Δ HAZ或ΔWAZ>0.67。P<0.05被定义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晚期早产儿从出生(平均PMA 35.38周)至纠正足月(平均PMA 40.84周),身长增加5.58±2.05 cm,体重增加1.41±0.43 kg。2、根据Fenton参考,出生时至纠正足月时和身长和体重的平均Z分值的变化(ΔHAZ和ΔWAZ)分别为0.28和0.65。身长和体重的追赶生长现象普遍存在,可分别达到30.7%和46.2%。3、较快的HAZ增长(ΔHAZ)与男孩、出生时PMA(即出生孕周)大、母亲年龄较小及就诊时PMA较大有关;较快的WAZ增长(Δ WAZ)与男孩、宫内生长受限程度重(即SGA>AGA>LGA)、双胎及就诊时PMA较大有关。4、在对相关的协变量进行调整后,出生时PMA为36周、男孩、双胎和SGA亚组中均存在体重的追赶生长,而AGA亚组几乎达到这一标准,平均调整后Δ WAZ为0.66。尽管这些亚群都没有达到身长的追赶生长标准,但PMA为36周出生的早产儿的身长生长明显快于34周和35周出生的早产儿亚群(34周、35周和36周亚组的平均调整后Δ HAZ分别为0.10,0.22,0.38,P<0.05)。研究结论1、健康晚期早产儿从出生到纠正足月期间身长和体重的生长速度均明显高于Fenton参考,尤其是体重,其追赶生长现象普遍存在于晚期早产儿。2、健康晚期早产儿从出生到纠正足月期间的身长和体重的生长具有不同的相关围产期因素。第二部分单胎早产儿出生后前两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与单胎足月儿、常用的生长图表比较分析研究目的充分了解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的最佳生长模式对于改善早产儿的存活率和长期生存结局至关重要。这需要通过可靠的生长图表以密切监测和评估早产儿是否存在潜在的预示不良健康状况的异常生长,以便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改善其生长情况。目前记录早产儿生长情况的生长曲线仍不够理想,对于最合适的图表的选择仍缺乏共识。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早产儿的生长参考或标准有:Fenton胎儿-婴儿生长参考(适于PMA 23-49周)、INTERGROWTH-21st国际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适于PMA 27-64周)和WHO 0-5岁儿童生长标准(PMA 40周之后)。近年来的趋势是构建和使用国际性生长图表,如WHO生长标准被认为适合于所有种族背景的婴儿和儿童的生长评估,INTERGROWTH-21st国际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被建议用于所有早产儿从出生至PMA 64周的生长评估。然而,医学界一直担心某些人群或亚人群可能并不适合使用这些国际生长标准,若对所有人群使用同一标准可能导致对生长不良或过度生长的误诊及误治,特别是早产儿。此外,最近发表的INTERGROWTH-21st国际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在中国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其是否适合于监测和评估中国早产儿的生长尚未得到验证。为此,本研究对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出生并登记查体的单胎早产儿人群生后前2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与同中心单胎足月儿对照组、常用的生长图表进行了比较分析,以评估当地单胎早产儿出生后至纠正年龄约2岁间的生长状况是否为适宜生长,验证目前常用的或推荐的生长图表是否能充分、适当地评估其生长水平和检测异常生长(生长偏离)。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早产儿生长发育纵向随访研究的第二部分。从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间在产科出生、在儿童保健中心登记查体的795例早产儿和2012例出生时PMA为40周(40周+0天~40周+6天)的足月儿中,排除双胎、患先天性畸形和/或综合征和生长评估次数<3次的婴儿,入组301名符合条件的单胎早产儿(平均出生时PMA为34.55周)作为研究对象和1753例单胎足月儿作为对照组。2、研究方法:监测单胎早产儿和单胎足月儿从出生到PMA 156周(相当于纠正年龄2.2岁)期间的生长情况。记录每个婴儿每次体检的人体测量学数据(身长/身高、体重、头围(Head Circumference,HC)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其通过Fenton胎儿-婴儿生长参考、INTERGROWTH-21st国际新生儿大小标准及早产儿出生后生长标准、WHO生长标准计算的Z分值(身长/身高、体重、HC和BMI的Z分值分别记录为HAZ、WAZ、HCZ和BAZ),根据随访频率,回顾性地将数据分配到从出生到PMA 156周期间的11个年龄组:出生、40-46 周、46-52 周、52-58 周、58-64 周、64-72 周、72-84 周、84-96 周、96-112周、112-132周、132-156周(各年龄组包括最低值但不包括最高值,如40-46周指PMA≥40周&<46周)。计算各年龄组的测量人次数及PMA、体格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通过单样本T检验(早产儿与各生长图表比较)或协方差分析(早产儿与足月儿比较),对单胎早产儿、单胎足月儿、Fenton参考、INTERGROWTH-21st标准、WHO 0-5岁儿童生长标准(2006)和中国九市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2005)的生长水平和模式进行比较。计算各年龄段出现正向偏离(Z分值>2)和负向偏离的人群(Z分值<-2)比例,与应有比例(2.3%)进行比较。P<0.05被定义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从PMA 40到52周,单胎早产儿调整PMA差异后的身长、体重、HC和BMI均明显高于单胎足月儿(除了 HC在PMA 40-46周,两者无统计学差异之外,其他各体格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从PMA 52周开始直至156周,单胎早产儿各年龄组的身长、体重、HC和BMI均值均与单胎足月儿无明显差异,即保持与单胎足月儿高度一致的生长水平和生长模式。2、从出生至PMA156周,单胎早产儿的身长/身高、体重、HC和BMI的生长水平均明显高于常用的生长参考/标准。3、使用常用的生长图表评估早产儿的生长偏离时,正向偏离的早产儿比例显着高于应有比例(2.3%),而负向偏离的早产儿比例则显着低于应有比例。研究结论1、单胎早产儿纠正足月至PMA 52周(相当于纠正3月龄)的生长高于单胎足月儿,PMA 52-156周的生长水平和模式与单胎足月儿一致。2、单胎早产儿出生后前两年的生长水平显着高于常用或推荐的生长参考/标准。3、使用常用的生长图表评估当地早产儿出生后前两年的生长可能会高估正向偏离人群,而低估负向偏离人群。第三部分双胎早产儿出生后前两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与单胎早产儿、常用的生长图表比较分析研究目的早产是双胎妊娠最常见的新生儿并发症,半数以上的双胎妊娠可发生早产,而早产儿中双胎的比例可达1/5左右。因而,双胎早产儿是双胎群体和早产儿群体中的重要的交叉人群,兼具两个群体的特点,可能又具有其未知的自身特征。目前单独就双胎早产儿群体出生后的生长水平和模式进行系统跟踪随访的研究尚很匮乏。由于妊娠后期减慢的宫内生长速度和胎龄缩短(特别是早产)的共同作用,是目前所普遍认知的双胎婴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小于单胎的重要原因。双胎早产儿兼具了双胎的宫内生长受限及早产的胎龄不足,与单胎足月儿相比,其出生时的生长不足尤为明显。而与同是胎龄不足的单胎早产儿相比,双胎早产儿出生时的生长不足基本上可归因于宫内生长受限,单纯的宫内生长受限对双胎早产儿的影响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目前尚无定论。此外,因大多数高质量的生长曲线都是基于单胎足月婴儿的生长构建的,这些生长参考/标准是否适用于监测双胎早产儿的生长,亦没有明确的结论。为此,本研究对双胎早产儿出生至纠正年龄约2岁期间的生长进行随访监测,并将其与同中心单胎早产儿及常用的国际生长图表及进行比较,旨在了解双胎早产儿各体格指标的生长水平及模式与单胎早产儿有无差异,尤其是双胎早产儿何时能去除宫内生长受限的影响,追赶上单胎早产儿水平;评估目前常用的或推荐的生长图表是否能充分、适当地评估双胎早产儿生长,确定是否需要单独对双胎早产儿构建出生后的生长曲线。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早产儿生长发育纵向随访研究的第三部分。从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间在产科出生、在儿童保健科登记查体的795例早产儿中,排除先天性畸形和/或综合征婴儿和生长评估次数<3次的婴儿,入组112例双胎早产儿(56对,平均出生时PMA为35.07周)作为研究对象和301例单胎早产儿(平均出生时PMA为34.55周)作为对照组。2、研究方法:监测双胎早产儿和单胎早产儿从出生到PMA 156周(相当于2.2岁)期间的生长情况。记录每个婴儿的人体测量学数据(身长/身高、体重、HC和BMI)及其通过Fenton胎儿-婴儿生长参考、INTERGROWTH-21st国际新生儿大小标准及早产儿生后生长标准、WHO 0-5岁儿童生长标准计算的Z分值(身长/身高、体重、HC和BMI的Z分值分别记录为HAZ、WAZ、HCZ和BAZ)。根据随访频率,将这些数据回顾性地分配到从出生到PMA 156周间的11个年龄组:出生、40-46 周、46-52 周、52-58 周、58-64 周、64-72 周、72-84 周、84-96周、96-112周、112-132周、132-156周(各年龄组包括最低值但不包括最高值,如40-46周指PMA≥40周&<46周)。统计双胎早产儿组及单胎早产儿对照组的各年龄组的测量人次数、PMA及体格指标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各年龄段的生长水平差异。P<0.05被定义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从出生至PMA 156周,以协方差分析去除出生时PMA差异的影响,则出生时双胎早产男孩体重及身长均小于单胎男孩,其余各年龄组双胎早产男孩与单胎早产男孩的平均PMA及各体格指标(身长/身高、体重、HC和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胎和单胎早产女孩各年龄组PMA无统计学差异,而双胎早产女孩的HC高于单胎女孩,且多数年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MA 40-46 周、58-64 周、64-72 周、84-96 周、112-132 周、132-156 周,P 均<0.05),其余体格指标(身长/身高、体重和BMI)在各年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常用的生长图表比较:1)出生时,虽双胎早产儿的平均PMA大于单胎早产儿(P<0.05),但双胎早产儿HAZ和WAZ均小于单胎早产儿:根据Fenton参考,双胎和单胎早产儿的HAZ分别为:-0.02(0.76),0.40(1.00),P<0.05;WAZ 分别为:-0.28(0.73),0.04(1.04),P<0.05。根据 INTERGROWTH-21st新生儿大小标准,双胎和单胎早产儿的HAZ分别为:0.26(1.00),0.74(1.19),P<0.05;WAZ 分别为:0.03(0.79),0.35(1.09),P<0.05;2)PMA 40-156 周,各年龄组双胎和单胎早产儿的生长水平均高于各常用国际标准,因各生长指标的Z分值均明显>0。研究结论1、与单胎早产儿相比,双胎早产儿出生时的生长不足至纠正足月时已完全纠正(达到单胎早产儿水平)。2、PMA 40-156周,双胎早产儿与单胎早产儿的身长/身高、体重及BMI具有相似的生长水平和生长模式(男孩及女孩),但双胎早产女孩的头围较单胎早产儿大,男孩的头围则相似。3、PMA40-156周,双胎早产儿各体格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各常用的或推荐的生长标准/参考。

陈雪亭[8](2019)在《早期早产儿精神及体格发育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了解胎龄小于34周的早期早产儿体格的追赶生长及精神发育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早期早产儿及足月儿的病史资料,以身高、体重、头围进行体格发育评估,观察其3岁以内的生长发育趋势。采用《盖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进行精神发育评估,结合问卷调查分析早期早产儿体格及发育的影响因素。结果:1.早期早产儿盖塞尔测试结果等级的影响因素控制胎龄因素,不同出生体重组的早期早产儿在12月龄、24月龄及36月龄时粗动作能、精细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发育商等级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是否参加早教班,母亲是否应用辅助生殖技术,父母的学历、职业、平均每天陪伴时间以及家庭年收入是否相同的早产儿的发育商等级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家庭生活舒适度不同的早产儿的应物能与应人能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的早产儿的言语能及应人能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比女性早产儿言语能、应人能落后至少一个等级,OR分别为6.883、9.497。独生与非独生早产儿的粗动作能有统计学差异(p<0.05)。独生比非独生早产儿的粗动作能落后至少一个等级,OR为0.185。母亲孕期健康状况不同的早产儿的精细动作能、应物能有统计学差异(p<0.05)。母孕期健康状况很好、好、一般的儿童比母孕期健康状况差的儿童精细动作能高至少一个等级,OR分别为9.879、1.414、1.436;应物能高至少一个等级,OR分别为4.911、5.355、2.267。2.出生后体格发育随访情况出生胎龄<30周组早产儿的身长及体重在30-36个月时反超足月儿组,其余胎龄组早产儿在36个月前身长、体重及头围均未追赶至正常足月儿水平。出生体重<1250g组早产儿在36个月龄前身长、体重、头围均未追赶至正常足月儿水平。1250g-<1500g组身长在30-36月龄期间追赶上了足月儿组。1500g-<2000g组身长及体重在24-30个月期间追赶上足月儿组。2000g-<2500g组体重在24-30月龄期间追赶上足月儿组。3.盖塞尔发育测试不同胎龄组早产儿在12、24、36月龄时盖塞尔测试发育商平均值与足月儿相比都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随着年龄增长,除应物能以外的四项能区测试结果正常的百分比也随之增加。结论:1.控制胎龄因素的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早产儿言语能及应人能评价等级高;生活舒适家庭的早产儿应物能及应人能等级更高;非独生早产儿动作能等级更高;母孕期健康的早产儿精细动作能、言语能、应人能等级更高。2.胎龄<30周组早产儿的身长及体重在30-36月龄时反超足月儿组,其余胎龄组早产儿在36月龄前身长、体重及头围三个方面的体格发育均未追赶至正常足月儿水,但总的趋势都呈追赶生长。3.不同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在24个月前体格发育均落后于足月儿。出生体重大于1250g的早产儿在24-36个月时体格发育逐步追赶上足月儿,出生体重小于1250g的早产儿36个月前未能追赶上足月儿。4.早期早产儿精神及体格发育的各个方面都较足月儿落后。胎龄越大,早产儿的粗大动作能、言语能及应人能的发育越接近足月儿。5.早产儿尤其胎龄和出生体重越小者体格发育和精神发育与正常足月儿之间有明显差异,故应长期儿保科随访观察并及早干预,以免对之后的生活、学习、社交等造成不良的影响。

张贤丽[9](2019)在《1848例住院早产儿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早产儿临床特点、短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1848例早产儿回顾性研究背景: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发生的重点人群,也是易发生长期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而早产相关并发症是早产儿死亡率较高的最重要原因。早产儿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数据大多来自欧美人群,中国人群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医疗水平的进展,早产儿的存活率和临床转归在得到改善,因此,我们设计了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早产儿的临床特点,探究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早产儿的病例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早产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013-2018年期间在NICU住院治疗的早产儿1848例。平均胎龄31.35±2.95周,平均出生体重 1651.68±620.63g,SGA180例(9.8%),其中男性1133例(61.3%)。常见早产可能原因依次为胎膜早破(31.0%)、自发性早产临产(30.8%)、多胎妊娠(24.2%)、胎儿窘迫(12.7%)、胎盘异常(10.7%)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2%)。常见并发症依次有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IVH-PVL)、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呼吸道UU定植、显着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完成治疗出院的有1476例(79.9%),自动出院的有200例(10.8%),放弃治疗死亡的有140例(7.6%),住院期间死亡的有32例(1.7%),自动出院和放弃治疗的患儿中包括外院转入的处于疾病终末期的早产儿和患有难治性先天性畸形的早产儿。出院的1676例早产儿中,416例(24.8%)出院体重低于同性别同纠正胎龄的第10百分位,其中141例(33.9%)是SGA患儿。完成治疗出院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是41.32±24.68天。男性(OR=1.312,95%CI:1.077-1.597,P=0.007)、剖宫产(OR=1.237,95%CI:1.012-1.513,P=0.038)、产次(OR=1.172,95%CI:1.008-1.362,P=0.039)是RDS的独立危险因素,胎膜早破(OR=0.654,95%CI:0.530-0.880,P<0.001)、入院体温(OR=0.803,95%CI:0.747-0.864,P<0.001)是RDS的独立保护因素。男性(OR=l.472,95%CI:1.038-2.087,P=0.030)、5分钟 Apgar 评分≤7分(OR=1.823,95%CI:1.230-2.702,P=0.003)、合并RDS(OR=1.844,95%CI:1.303-2.608,P=0.001)、合并呼吸道UU定植(OR=1.961,95%CI:1.294-2.973,P=0.002)、合并PDA(OR=2.300,95%CI:1.488-3.555,P<0.001)、有创机械通气天数(OR=1.153,95%CI:1.109-1.199,P<0.001)是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OR=0.273,95%CI:0.142-0.523,P<0.001)、胎龄(OR=0.843,95%CI:0.756-0.940,P=0.002)是BPD的独立保护因素。共有115例(6.2%)发生VAP。其中细菌感染112例(6.1%),真菌感染4例(0.2%),常见的病原体依次有鲍曼不动杆菌(43例,38.4%)、肺炎克雷伯菌(43例,38.4%)、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16.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 6例,14.3%)、大肠埃希菌(7例,6.3%)、阴沟肠杆菌(7例,6.3%)、产气肠杆菌(6例,5.4%)和铜绿假单胞菌(6例,5.4%)。共283例(15.3%)早产儿发生呼吸道UU定植,其发生比例随胎龄、出生体重的增长呈下降趋势。1 分钟Apgar评分≤7分(OR=1.437,95%CI:1.137-1.815,P=0.002)、机械通气天数(OR=1.010,95%CI:1.004-1.017,P=0.002)是IVH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胎龄(OR=0.902,95%CI:0.862-0.943,P<0.001)是IVH的独立保护因素。多胎妊娠(OR= 1.534,95%CI:1.094-2.152,P=0.013)、5分钟Apgar评分≤7分(OR=1.473,95%CI:1.039-2.089,P=0.030)、合并RDS(OR=2.025,95%CI:1.479-2.772,P<0.001)是PDA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OR=0.655,95%CI:0.610-0.704,P<0.001)是PDA的独立保护因素。胎龄(OR=0.756,95%CI:0.680-0.840,P<0.001)、出生体重(OR=0.236,95%CI:0.116-0.479,P<0.001)、男性(OR=0.702,95%CI:0.505-0.977,P=0.036)是ROP的独立保护因素。男性(OR=1.464,95%CI:1.055-2.029,P=0.022)、多胎妊娠(OR=1.428,95%CI:1.023-1.995,P=0.036)是NEC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OR=0.434,95%CI:0.316-0.598,P<0.001)是NEC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早产儿最常见的短期并发症是呼吸系统疾病。2男性、剖宫产、产次大、入院体温低是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胎膜早破则是其独立保护因素。3出生体重低、胎龄小、男性、生后5分钟Apgar评分≤7分、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呼吸道UU定植、合并血流动力学显着改变的动脉导管未闭、有创机械通气天数长是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4NICU早产儿呼吸机相关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杆菌。5早产儿呼吸道解脲脲原体定植常见,其发生比例随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减小呈增加趋势。6胎龄小、生后1分钟Apgar评分≤7分、机械通气天数长是早产儿发生脑室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7胎龄小、多胎妊娠、生后5分钟Apgar评分≤7分、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发生血流动力学显着改变的动脉导管未闭的独立危险因素。8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女性是早产儿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独立危险因素。9男性、出生体重低、多胎妊娠是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 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并发症和生长的影响背景:母乳喂养被认为是所有婴儿的最佳喂养方式,因为它对婴儿及其母亲的健康有益。母乳喂养在胃肠功能、宿主防御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公认的益处,但同时也和早产儿院内生长不良相关。本中心自设立母乳库以来,鼓励和支持住院患儿母乳喂养,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占比呈上升趋势。因此,我们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估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并发症的影响和对生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早产儿的病例资料。纳入标准:1、入院日龄≤24h。2、出生体重<1500g。排除标准:1、入院72小时内放弃治疗出院或死亡2、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根据母乳喂养量占肠内喂养总量的比例分为≥75%母乳组、<75%母乳组、配方奶组。结果:共纳入383例早产儿,≥75%母乳组、<75%母乳组和配方奶组分别有133例、65例和185例。≥75%母乳组Ⅱ-Ⅲ期NEC发生的比例低于另外2组(1.5%vs6.8%,P=0.023)。母乳喂养量占肠内喂养量的百分比增加和Ⅱ-Ⅲ期NEC(OR=0.985,P=0.028)发生风险降低相关。配方奶组达全肠内喂养明显早于<75%母乳组和≥75%母乳组(30.73±17.68vs41.16±19.62,38.80±17.41)。出院时≥75%母乳组的平均体重比<75%母乳组低145.63g,比配方奶组低195.57g。出院时≥75%母乳组的体重z值、身高z值、头围z值分别明显小于配方奶组。出院时体重<第10百分位的比例明显比配方奶组高(41.4%,38.2%vs21.3%),≥75%母乳组出院时头围<第10百分位的比例明显高于<75%母乳组和配方奶组(32.0%vs23.6%,19.1%)。所有的早产儿出院时的生长指标z值都较入院时有明显的下降(P<0.001)。≥75%母乳组和<75%母乳组出院时体重z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配方奶组(0.83±0.67,0.78±0.78vs0.18±0.64)。≥75%母乳组出院时身高z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配方奶组(0.79±1.44vs0.33±1.38)。<75%母乳组出院时头围z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配方奶组(1.04±1.50vs0.56±1.28)。≥75%母乳组和<75%母乳组院内体重增长率低于配方奶组(24.27±4.50,25.19±5.89vs29.87±5.22)。≥75%母乳组院内身高增长率低于配方奶组(1.05±0.43vs 1.19±0.50)。结论:1母乳喂养和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NEC发生风险相关。2在母乳喂养时应同时保证蛋白质和热卡充足以发挥母乳喂养的最大优势。由于疾病所致的肠外营养时间延长可能部分导致添加母乳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生长较迟缓,难以发挥单纯母乳喂养的最大优势。

王祺婧[10](2019)在《体外受精出生小鼠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达变化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体外受精出生小鼠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达的变化目的:评估体外受精(IVF)出生小鼠从幼年到老年的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各基因及其心血管效应基因表达变化。材料及方法:1.利用C57BL/6J小鼠建立IVF及体内受精小鼠(in vivo)模型。出生小鼠饲养至3周,10周及1.5年时,分别给予安乐死获取两组小鼠的心脏组织。2.TRIZOL法抽提小鼠心肌组织中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两组中RAS系统基因Ren1,Ren2,Ace,Ace2,Agt,Agtr1a,Agtr1b,Agtr2,及其心血管效应基因Col1a1,Col1a2,Col3 and Ctgf的mRNA相对表达量。3.用含蛋白酶抑制剂的RIPA蛋白裂解液提取心肌组织的蛋白质,采用BCA法进行蛋白浓度测定,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GTR1,AGTR2,CTGF and COL3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在3周龄时,IVF组的Ren1,Ace,Agtr1a,Col3和Ctgf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体内组。同样,在10周龄时,IVF组中的Ace,Agt,Agtrlb,Agtr2,Col1al和Col3的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体内组。当达到1.5岁时,IVF组Ren1,Ace,Agtr1b,Col3和Ctgf的mRNA表达水平仍然高于体内组。2.在3周龄时,IVF组AGTR1和CTGF的蛋白表达水平与体内组相比显着增加。10周龄时两组中AGTR1,AGTR2和CTGF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老年时,IVF组AGTR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但其余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结论:IVF出生小鼠幼崽期,心肌组织中RAS系统部分基因及其心血管发育和功能调节相关效应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且这种改变可以持续存在,直到老年阶段,提示ART过程可影响出生小鼠心肌组织RAS系统基因表达,并可能是IVF后代心血管畸形或功能障碍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第二部分 体外受精出生小鼠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达改变机制研究目的:研究IVF出生小鼠心肌组织中RAS改变的调控机制,阐明IVF作用因素可能影响子代成年后心血管的关键作用环节,探究基因相互作用机制,为降低IVF出生子代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提供思路和途径。材料及方法:1.使用DNeasy血液和组织试剂盒提取两组小鼠心肌组织中的基因组DNA。对基因组DNA进行亚硫酸盐修饰,并使用靶向捕获测序技术,检测Col1l1,Ctgf以及印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情况。2.提取小鼠心肌组织中的总RNA,逆转录后,通过miRNA芯片检测老年时期两组小鼠中的miRNA表达谱。3.在芯片筛出的差异miRNA中,聚焦在miRNA数据库预测后分别与Col3a1,Agtr1a和Col1a2相互作用的miRNA:miR-100,miR-297和miR-758作为检测目标。通过定量PCR技术,验证miR-100,miR-297,and miR-758在两组中的表达情况。4.通过构建分别带有AGTR1 3’-UTR或AGTR1 3’-UTR突变片段并将其插入pmiR-RB-Report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分别转染miR-297a-3pmimic或阴性对照(NC)到293T细胞,检测AGTR1与miR-297的相互作用情况。5.培养H9c2心肌细胞,转染microRNA mimic,在心肌细胞中过表达miR-297。6.细胞转染后48小时,用含蛋白酶抑制剂的RIPA蛋白裂解液提取心肌细胞中的蛋白质,采用BCA法进行蛋白浓度测定,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GTR1,CTGF和COL3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7.细胞转染后48小时,向培养物中加入5-乙炔基-20-脱氧尿苷(EdU)(10μM),并使细胞再生长2小时。分别使用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9c2心肌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1.与体内组相比,IVF组3周时Ctgf的平均DNA甲基化水平显着下降。10周时Ctgf的CpG位点18和Ctgf在老年时期的CpG位点2和14的甲基化水平在IVF组中显着降低。2.在3周龄时,Col1a1的CpG位点4的甲基化水平在IVF组中显着降低。Col1a1在10周时的CpG位点6和8以及Col1a1在老年时期的CpG位点1,2和3的甲基化水平在IVF组中显着降低。3.在3周龄时,两组之间未发现miR-100,miR-297和miR-758的表达水平显着改变。而在第10周,miR-100和在IVF组中观察到miR-758与体内组相比显着升高。在老年时期也有类似的趋势,发现IVF组miR-100,miR-297和miR-758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4.miR-297a-3p模拟物显着调节pmiR-AGTR1-WT载体的萤光素酶活性。然而,pmiR-AGTR1-Mut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不受miR-297a-3p模拟物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miR-297a-3p直接靶向AGTR1并调节其表达。5.miR-297过表达48 h,后AGTR1和CT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表明miR-297可与AGTR1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CTGF蛋白的表达。6.与对照组相比,miR-297过表达能够显着促进心肌细胞增殖。7.IVF组的Igf2r在1.5年时的平均DNA甲基化水平显着降低;IVF组的Mest在10周时的平均DNA甲基化水平有明显升高;IVF组的Snrpn在3周龄时的平均DNA甲基化水平显着降低。结论:1.IVF出生小鼠心肌细胞Ctgf和Col1a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其Ctgf和Col1a1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甲基化水平降低所致。2.miR-100,miR-297和miR-758可能参与了 IVF出生小鼠心肌细胞COL3,AGTR1和COL1表达的调控,且miR-297表达水平改变可能调节心肌细胞增殖活性。3.IVF可能通过改变表观遗传学的调控,导致的IVF出生小鼠RAS表达改变,该机制可能是IVF后代心血管畸形或功能障碍的潜在危险因素。

二、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童的生长和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童的生长和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1)冻融对小鼠卵母细胞膜上受精介导蛋白Juno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表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前言
    1.1 体外受精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1.1.1 体外受精技术的发展
        1.1.2 体外成熟技术的历史
        1.1.3 体外受精液及胚胎培养液体
        1.1.4 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
    1.2 Juno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精卵结合过程中重要的受精介导蛋白
        1.2.2 Juno蛋白介导受精的过程及机制
    1.3 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的影响
        1.3.1 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的研究进展
        1.3.2 玻璃化冷冻造成卵母细胞损伤的原因
        1.3.3 玻璃化冷冻与慢速冷冻的比较
        1.3.4 玻璃化冷冻常用的载体
        1.3.5 冷冻对不同发育阶段卵母细胞的影响
        1.3.6 玻璃化冷冻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设计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玻璃化冷冻对体外成熟24 小时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
        2.2.2 玻璃化冷冻对体外成熟36 小时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
        2.2.3 玻璃化冷冻对体内成熟MⅡ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透明带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设计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透明带消化时间的影响
        3.2.2 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结合精子个数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冻融对卵母细胞膜上Juno蛋白表达的影响及修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设计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玻璃化冷冻对不同成熟时间卵母细胞膜上Juno蛋白的影响
        4.2.2 抗原修复处理对不同成熟时间卵母细胞膜上Juno蛋白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双胎小于和适于胎龄儿生后第一年体格生长差异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双胎SGA和 AGA的生长水平、生长速度和体型匀称度
    2.3 双胎SGA和 AGA的追赶生长
    2.4 双胎SGA和 AGA的营养不良发生率
3 讨论
    3.1 双胎SGA的发病率高于单胎
    3.2 双胎儿童呈现特殊的生长模式
    3.3 双胎儿童追赶生长的特殊性
4 局限与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双胎小于胎龄儿的病因及生长发育状况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IVF/ICSI助孕夫妇妊娠结局及其子代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IVF/ICSI助孕夫妇妊娠结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ART生育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早期流产、晚期流产、宫外孕及分娩的相关性分析
        3.2.2 早期流产和正常分娩分类变量的比较
        3.2.3 晚期流产和正常分娩分类变量的比较
        3.2.4 宫外孕和正常分娩分类变量的比较
        3.2.5 早期流产的多因素分析
        3.2.6 晚期流产的多因素分析
        3.2.7 宫外孕的多因素分析
        3.3 妊娠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3.4 子代出生结局
        3.4.1 早产的分析
        3.4.2 低出生体重儿的分析
        3.4.3 胎儿畸形的种类
        3.4.4 新生儿死亡分析
        3.4.5 死胎的分析
        3.4.6 新生儿性别分析
        3.5 鲜胚周期分娩患者的相关分析
        3.5.1 鲜胚周期妊娠高血压多因素分析
        3.5.2 鲜胚周期妊娠期糖尿病多因素分析
        3.5.3 鲜胚周期中低体重儿多因素分析
        3.5.4 鲜胚周期中畸形种类
        3.5.5 鲜胚周期中死胎、新生儿死亡和新生儿性别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ART生育结局
        4.2 ART与妊娠期并发症
        4.3 ART与子代出生结局
        4.4 鲜胚周期分娩患者的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IVF/ICSI助孕出生子代神经行为和生长发育情况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辅助生殖(ART)子代组
        2.1.2 自然受孕(NC)子代组
        2.2 研究方法与分组
        2.2.1 研究方法
        2.2.2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2.2.3 分组
        2.2.4 质量控制
        2.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数据比较
        3.1.1 ART组与NC组人群基本特征比较
        3.1.2 ART组与NC组子代各项发育商比较
        3.2 ART组与NC组子代体格发育情况比较
        3.3 不同单因素对发育商的影响
        3.4 ART组儿童发育商分析
        3.5 发育商的多因素分析
        3.6 ART组与NC组发育商的倾向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综述 辅助生殖技术子代安全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出生体重不一致双胎与产母及新生儿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出生体重不一致双胎发生率
    2.双胎出生基本资料
    3.产母基本资料
    4.产母孕期疾病
    5.双胎入住NICU期间疾病情况
    6.体格生长发育指标
    7.生长趋势及偏离情况
    8.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9.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资料
讨论
    1.出生体重不一致双胎发生率
    2.产母基本情况
    3.双胎基本情况
    4.产母孕期疾病
    5.新生儿入住NICU疾病
    6.儿童体格生长发育
    7.儿童神经心理发育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胎不一致的病因及与产母及新生儿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体格发育的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体格检查:
        (2)智能测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2.2 两组小儿不同月龄时智能测试结果比较
3 讨 论

(6)辅助生殖技术对新生儿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及其与婴儿生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生命早期微生物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词的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7)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健康晚期早产儿出生至纠正足月期间身长和体重的生长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单胎早产儿出生后前两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与单胎足月儿、常用的生长图表比较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双胎早产儿出生后前两年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与单胎早产儿、常用的生长图表比较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8)早期早产儿精神及体格发育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及评价方法
        2.2 数据采集
        2.2.1 调查问卷
        2.2.2 盖塞尔发育测试
        2.2.3 小儿一般信息
        2.3 研究分组
        2.4 质量控制
    3.统计分析
        3.1 统计描述
        3.2 统计推断
二、结果
    1.早期早产儿盖塞尔测试结果等级的影响因素
        1.1 性别、出生体重、是否独生子女
        1.2 环境因素
        1.3 父母情况
    2.出生后体格发育随访情况
        2.1 不同出生胎龄组早期早产儿及足月儿身长、体重、头围的发育情况
        2.2 不同出生体重组早期早产儿及足月儿身长、体重、头围的发育情况
    3.早期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发育商情况
        3.1 不同胎龄早产儿及足月儿盖塞尔测试得分平均值情况
        3.2 不同胎龄早产儿及足月儿盖塞尔测试得分等级情况
三、讨论
    1.早期早产儿盖塞尔测试结果等级的影响因素
    2.早产儿体格发育较足月儿的追赶情况
    3.早期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发育商情况
四、结论、思考与建议
    1.结论
    2.思考建议
        2.1 本研究的不足
        2.2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9)1848例住院早产儿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早产儿临床特点、短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1848例早产儿回顾性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相关定义
        2.3 患儿临床资料收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NICU早产儿基本信息
        3.2 NICU早产儿常见并发症
    4 讨论
    5 研究局限性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并发症和生长的影响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相关定义
        2.3 营养管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短期并发症的影响
        3.2 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5 研究局限性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体外受精出生小鼠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达变化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体外受精出生小鼠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达的变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体外受精出生小鼠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达改变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成果

四、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童的生长和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冻融对小鼠卵母细胞膜上受精介导蛋白Juno的影响[D]. 季珂萌. 广西大学, 2021(12)
  • [2]双胎小于和适于胎龄儿生后第一年体格生长差异的回顾性研究[D]. 黄燕茹.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IVF/ICSI助孕夫妇妊娠结局及其子代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杨娜.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4]出生体重不一致双胎与产母及新生儿关系的研究[D]. 隋红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体格发育的追踪研究[J]. 刘昕,梁燕婷,李映,江蕙芸.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28)
  • [6]辅助生殖技术对新生儿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及其与婴儿生长的关系[D]. 陆群.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7]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的生长水平和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张莉. 山东大学, 2019(02)
  • [8]早期早产儿精神及体格发育的影响因素[D]. 陈雪亭.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1848例住院早产儿临床诊治分析[D]. 张贤丽. 浙江大学, 2019(03)
  • [10]体外受精出生小鼠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达变化及机制研究[D]. 王祺婧. 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孩子的生长发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