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二法获取文件列表

三招二法获取文件列表

一、三招两式获取文件列表(论文文献综述)

陈星[1](2017)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起,为缓解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高等学校发展的同质化倾向、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促进高等教育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开始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出,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于是,深化产教融合——包括宏观层面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以及微观层面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的融合,成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核心目标、关键途径和重要内容,也成为新常态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质上是一场牵涉多方利益相关主体的跨系统合作,其合作效果取决于外部主体(应用型高校外部的行业、企业和政府)和内部主体(应用型高校内部的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产教融合动力。然而,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内外部主体并不一定有足够的动力深化产教融合,以致许多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举步维艰,或者华而不实。预调研和经济学分析发现,教育理念含混、利益冲突、资源短缺和制度不完善是造成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的主要缘由。为验证此发现或“猜想”,提出了5大研究假设:(1)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2)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主体的教育理念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3)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主体的利益获得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4)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主体的资源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5)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制度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为验证研究假设,选取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等作为搜集和分析资料的研究方法。访谈的对象包括5所应用型高校的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以及2家企业的管理人员。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为应用型高校的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向10所应用型高校发放问卷1800份。搜集的文献包括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政府政策文本、学校制度文本、人才培养方案、会议资料与新闻报道等。通过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假设研究的结果和结论为:修正研究假设1,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动力总体不足。中央政府、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的产教融合动力比较充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教师的产教融合动力不够充足。修正研究假设2,“形而下”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与方法,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形而上”的教育理念包括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是非、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影响不显着。接受研究假设3,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主体的利益获得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产教融合主体的利益获得不足和利益不相容,是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的根源。接受研究假设4,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主体的资源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应用型高校在经费、学科专业、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占有上的劣势,极大地制约了其产教融合动力。接受研究假设5,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制度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应用型高校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治理机构和非正式制度桎梏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出现以上结果的深层原因是:(1)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动力取决于应用型高校产品(人才、技术和社会服务等)的效用,应用型高校提供的产品特色不鲜明,价格和交易费用高,缩减了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的需求和动力。(2)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动力取决于高等教育机会市场的供求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市场长期供不应求,客观上固化了高等教育的生产者导向,削弱了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危机和动力。(3)高等教育系统的“中心-边缘”结构,造成绝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居于中心地位的重点大学,处于边缘地位的应用型高校办学资源严重短缺,限制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资源和动力。(4)政府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控制,降低了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消减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权力和动力。(5)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主体之间形成了职责不清、监督乏力的委托-代理关系,产教融合的外部主体以及应用型高校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均无需为产教融合的失败负责,弱化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责任和动力。增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的思路有六:其一,秉持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理念,坚持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同时审慎把握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形而上”尺度和“形而下“手段。其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当打破高等教育系统“中心-边缘”的金字塔结构,促进经费、师资、政策、社会资本等资源向应用型高校倾斜。其三,厘定政府和高校的权力边界,以下放专业设置权为突破口,放松政府对应用型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管制。其四,为政府和应用型高校制定相应的责任清单与问责机制,依法追求政府和应用型高校的责任,减少它们在产教融合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五,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应用型高校评价体系,以人事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为核心,多方面变革相关制度体系。其六,倡导教育情怀,加强产教融合主体的自律意识,发扬其奉献精神,以教师境界、大学精神和教育奉献为载体,“一分为三”地提升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综上所述,理念、利益、资源、制度共同构成了影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的分析框架,其中理念是先导,利益是根源,资源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理念的困惑、利益的冲突、资源的匮乏和制度的不完善,共同造成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的结果。增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必须厘清教育理念,依靠外在的制度变革调整利益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凭借内在的精神境界提升化解利益冲突、弥补制度供给不足,让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主体在平衡的权力与责任的约束下,自主自由地深化产教融合。

赵继波[2](2014)在《一维磁流体动力学程序SSS-MHD研究和实验构形模拟计算》文中提出由脉冲强电流流经导体电极板产生的平滑上升的磁压力对平面固体样品材料进行准等熵压缩加载,是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崭新实验技术。炸药爆轰驱动圆柱形金属套筒内爆运动,压缩其内部预置的初始磁场,在轴线附近区域达到极高磁场和磁压,是对低密度材料进行(柱形)高压等熵压缩的主要手段,也是国内新开拓的实验领域。以爆炸或冲击电流为原动力的多种多样的磁驱动、磁压缩实验技术,已成为当代高能量密度物理领域的主要加载手段之一。这类实验的特点是必须考虑作为负载的实验样品构件与传输结构及外电路的电磁相互作用,而且实验中只能使用先进的无接触、高精度光电测量技术,其设计涉及到样品构形形状、几何尺度和加载波形及时间的确定,其数据处理必须根据可测定的样品表面数据去推演样品内部的物理场分布。因此,磁驱动、磁压缩实验的数值模拟必须采用基于多物理过程的基本方程组,多介质、多空腔的样品构形以及与外电路实时耦合计算,才能给出满足设计和实验分析所需要的数据。这类实验的加载手段、电磁传输、光电测量和数据反演以及样品自身的力学、物理和化学过程,其多物理数值模拟计算必须包括爆轰作用、流体弹塑性、等离子体物理、磁流体力学和辐射流体力学。国内现已发表的有关磁流体力学计算基本上只限于磁流体力学方程组本身,缺少计算多空腔(力学空隙与真空磁腔)的功能,往往借助于实验测量的负载电流作为加载条件,不能从给定外电路参数起算,这样的计算不够完备,预示能力不足。对于完整的实验构形磁流体力学计算来说,存在磁场的真空力学腔也是一种“介质”,其力学运动直接影响到电路的变化,并且力学样品与电磁学负载合二而一,只有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才能通过样品力学构形的动态电感计算与集中参数外电路进行实时耦合,实现这两种差别很大,但又互相耦合的物理过程的自洽计算。本文根据磁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对一维弹塑性反应流体动力学编码SSS进行了拉格朗日坐标下磁流体力学计算功能的扩展,针对各种一维的Z或θ实验构形,实现材料动力学、反应流体动力学和磁流体力学的一体化计算,并且较好地解决了计算模型与外电路方程组的实时耦合计算问题,不需要提供实验负载电流作为输入数据。使用本文编制的SSS-MHD编码,对磁驱动实验中平面样品的准等熵压缩过程、磁驱动高速金属飞片、爆炸磁通量压缩实验中内爆圆柱套筒的磁聚积过程和对样品管的准等熵压缩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与多种实验测量数据较好符合的负载电流历史和样品表面速度历史,并且给出了样品内部压力、密度、温度和熵增的分布曲线。本文的组成分为7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磁驱动、磁压缩实验的研究现状;第3章为磁驱动、磁压缩实验原理、装置、测量技术和数据处理;第4章为弹塑性反应磁流体力学编码SSS-MHD研制;第5章为磁驱动准等熵压缩平面样品和磁驱动高速飞片的磁流体力学计算;第6章为内爆圆柱套筒磁通量压缩实验的磁流体力学计算;第7章为总结与展望。

徐宏勇[3](2014)在《煤化工行业水系统集成优化及循环水软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开展煤化工行业水系统集成优化理论与技术研究。首先着眼于全厂水系统的宏观层面,开发了适用于水网络优化的“遗传算法”,并对全厂水网络进行了优化改造;其次针对循环水系统,开展了循环水用水网络优化及软化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针对水网络优化过程的数学问题实质,开发了“小生境退火遗传算法”。首先针对水网络优化求解空间庞杂的问题,开展了求解空间的简化工作,利用浓度约束、流量约束、质量约束等条件,以及夹点技术,对用水网络超结构模型及循环水网络超结构模型进行了精简工作,从而提高了算法的收敛性、准确性、稳定性。其次针对水网络优化约束条件复杂的问题,构建了全新的、具有自适应性的适应度函数,该适应度函数可以很好地平衡约束函数和目标函数,确保算法在求解前后过程中均做出准确的“遗传行为”。通过实例验证,表明该算法适用于单杂质、多杂质、管路约束、循环水网络优化等多种情况。以自主算法为核心,开发了一套用水网络优化软件。该软件具备独立的视窗界面,降低了用户优化操作的难度;设置了约束条件自动生成模块,解决了用户无法独立生成约束条件的困难,提升了算法的易用性;构建了流程图输出模块,便于用户对优化结果的理解。将软件应用于某煤化工企业,优化后一次水节约率为21%;除盐水节约率为29%;废水减排率为66%。针对软化工艺出水浊度高、沉淀产物细小的问题,开展了成核机理、软化速率、粒径分布的研究。在碳酸钙“聚集成核”模型的基础上,假设破碎过程为“二元随机”过程,建立了“聚集-破碎成核”模型,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多重Monte carlo算法考察了不同过饱和度的情况下,体系的成核诱导时间及颗粒粒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聚集-破碎成核”模型的模拟误差(9.8%)小于“聚集成核”模型的模拟误差(24.3%),更接近于实际成核过程,模拟结果显示过饱和度对于细小颗粒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改造万通907型电位滴定仪,建立了定组成实验装置,考察了不同条件(温度、过饱和度、离子强度、pH)下软化速率及产物粒径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上述参数的升高,软化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软化产物中细小颗粒所占的比例也逐步增大,因此在软化过程中,当温度等参数升高时,应添加晶种等措施,以抑制成核现象的发生。针对循环水外排水、地下水软化效率不高的问题,开展了水质分析、混凝剂筛选、添加晶种的研究。水质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水样中存在着天然有机物或阻垢剂,导致水样中方解石、白云石、文石等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过饱和现象,难以结晶析出。研究表明通过添加混凝剂,可以部分去除水体中有机物(40%)或者阻垢剂(>90%),通过添加混凝剂和晶种可以提升软化程度20%至30%。通过软化处理,外排水Ca2+浓度可以降到50mg/L至20mg/L之间;地下水Ca2+浓度可以降到30mg/L左右,单从硬度指标评价,均可以满足循环冷却水的要求。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强化软化”策略,即在传统的软化过程中添加混凝药剂和晶种,在加药点附近控制过饱和度,从而可以有效提升软化效果,改善产物沉淀效果,该策略不但可以应用于软化过程,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难溶盐的沉淀处理。将上述策略应用于该企业循环水补水软化方案设计中,预计改造后每日可减少采水900吨,减少排水900吨,约20个月可以收回项目投资。

刘兴利[4](2012)在《山西北路梆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亦称“雁剧”。形成于清初,主要流行于晋北、内蒙古、陕北、冀西北一带。建国前,当地人称之为“大戏”、“梆子戏”或“代州梆子”,与中路梆子区别时称“上路调”;晋中、晋南人称“北路戏”;省外或泛称“山西梆子”,或专称“代州梆子”;1954年山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始定名为“北路梆子”。北路梆子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过三大流派。即以忻、代二州为中心包括整个内长城以南地区的“代州道”(俗称“小北路”);以大同为中心包括内蒙古地区在内的“云州道”(俗称“大北路”);以蔚县为中心包括原察哈尔和河北西北部地区的“蔚州道”(俗称“东路调”)。今“蔚州道”已绝迹。晋北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所造就的民风民性,必然对北路梆子的形成产生影响。明末清初,晋北已有多个原生戏曲剧种存在且活动频繁。晋北繁剧的现象为北路梆子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而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崇拜及民俗活动(主要是庙会)亦为北路梆子的形成营造了现实的社会氛围。北路梆子是山陕梆子北路化的结果,此过程之完成至迟不晚于清雍正到乾隆间(1723—1795)即十八世纪中后叶。关于山陕梆子北传之路径有“移民说”、“官路说”、“军路说”、“商路说”等诸多提法,其中“商路说”最具可能性。北路梆子源出晋北忻代地区,三大支派之形成为其流播之嚆矢。以“小北路”为主流的剧种整体流播状况可分为形成发展期、鼎盛期及恢复期三个历史阶段。北路梆子借助商路得以在内蒙古、张家口等地流播。最终形成了以“小北路”为主线,内蒙古及张家口等地为副线的双线交织发展格局。北路梆子剧目中所反映出的理念,与晋北当地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而又微妙的关系。其文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基本可分为“尚武精神”的高扬;“君明臣贤、忠胜奸消”的政治理想;“英雄发迹”的功名心;“忠孝节义”观念的颂扬四类。科班是旧时戏曲演员的主要来源路径。北路梆子科班主要集中于晋北及内蒙古两地。职业班社主要集中在晋北、内蒙古及蔚县三个区域内活动。戏班的流动演出,直接带动了艺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剧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票社,亦是北路梆子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北路梆子的表演体制与其它梆子戏剧种基本相同。脚色行当是中国传统戏剧塑造人物的核心手段,其“空框”特征为戏剧刻画人物提供了特殊的空间。舞台美术是“场上之剧”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之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共同促使戏剧由“现实”向“非现实”转化。地方戏之所以称之为地方戏,最重要的两点就是该地区别于它地的地方方言及其特有的音乐体制建构。北路梆子的剧种声腔,包括语言、唱腔、曲牌、板式、乐队五部分内容。对声腔的研究,凸显了北路梆子“这一个”的美学特征。剧团是演出的主要载体。剧团与剧种之间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剧团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剧种的安危。北路梆子国营剧团目前只有3个,且普遍境遇不佳;民营剧团共有7个,均在忻州。民营团与国营团形成事实上“拼抢”市场份额的局面,而非合作共赢。从“他者的”视角对剧团的生存状态作出研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忻州及大同已就此出台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建议或方案,但面临着诸多困难也是不争的事实。本论文就北路梆子保护提出七点建议及措施,认为应该对该剧种之前景抱有忧患意识,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契机,尽快走出“戏曲普遍不景气”的怪圈,摆脱“博物馆艺术”的厄运。

飘零雪[5](2011)在《QQ那些不能说的秘密》文中指出近来QQ"非常规"玩法沉寂了不少,曝出的新招有些也是见光死,但同样也幸存着颇受QQ用户青睐的漏网之鱼。下面,就来看看那些越界玩转QQ的三招两式,但有些擦边球,大家了解一下即可,切忌亲自操刀。QQ群无限刷票升级QQ群每天的投票数量是影响群升级的重要因素,因而就诞生了QQ群自动投票工具,利用它自动刷群皇冠等级。但此类软件多是未注册有使用限制或带有的广告,这款网友破解的彬彬社区QQ群自动投票工具(下载地址:http://www.box.net/

丁宗辉[6](2011)在《肿瘤微环境因子乳酸在肿瘤细胞适应葡萄糖缺乏机制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实体肿瘤内肿瘤细胞适应葡萄糖缺乏对于肿瘤进行性生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其机制尚未明确。实体肿瘤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但实体肿瘤内的营养物质供给是非常有限的,主要是因为肿瘤新生血管的紊乱和毛细血管的无功能。持续或间断的葡萄糖缺乏是实体肿瘤尤其是乏血供的实体肿瘤的一个特征。葡萄糖是肿瘤生长所必需的。在体外,肿瘤细胞在葡萄糖缺乏条件下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存活。但实体肿瘤内细胞忍受营养缺乏的事实表明可能有某些未知的适应机制帮助肿瘤细胞存活。肿瘤细胞即使在有氧的情况下,仍主要通过糖酵解利用葡萄糖产生大量的乳酸,因此乳酸酸环境(乳酸根和氢质子)是肿瘤微环境的共同特征之一。高含量乳酸与增加肿瘤转移,差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有关。PKM1取代PKM2后导致的乳酸产生的减少降低了肿瘤细胞在裸鼠上的成瘤性。另外,我们前期的预实验表明当葡萄糖完全消耗之后,如果没有外源乳酸的加入,超过90%的细胞就会在1天内死亡,而添加20mM的外源乳酸之后,90%的细胞会在10天内死亡。对照细胞在葡萄糖没有的情况下,4天内就全死亡了而在含有20mM乳酸的培养基中的4T1细胞甚至在65天后还有存活。在葡萄糖耗竭之后,乳酸几乎没有被细胞所消耗,这表明乳酸在葡萄糖缺乏情况下不是作为能源物质来拯救肿瘤细胞的。乳酸也可以显着地延长在葡萄糖缺乏情况下的其它肿瘤细胞(人乳腺癌细胞株Bcap37,人大肠癌细胞株RKO,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存活时间。我们认为乳酸酸环境在肿瘤细胞适应葡萄糖缺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方法及结果鼠源乳腺癌细胞4T1培养在含3mM葡萄糖和20mM乳酸的RPMI-1640培养基中。收集培养时间分别为第0,1,3,4,5,7,9,11天的细胞,并提取RNA,与Affymetrix Mouse Gene 1.OST芯片进行杂交。基因芯片分析结果表明,首先,葡萄糖缺乏后,乳酸通过上调p27和下调Skp2使肿瘤细胞阻滞在G0/G1期,使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第二,乳酸下调几乎所有的合成代谢,节约能量;第三,葡萄糖耗竭后,高浓度乳酸使细胞糖代谢酶下调,而脂肪代谢比如β-氧化显着上调,说明细胞主动适应环境将能量代谢从糖代谢转换到脂肪分解代谢;第四,葡萄糖耗竭后,高浓度乳酸使细胞启动自噬程序。细胞自噬是细胞在营养缺乏时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分解和重新利用细胞的成分维持必要的代谢;第五,葡萄糖耗竭后,高浓度乳酸上调细胞内吞,使得细胞获得必要的营养以维持基础代谢;第六,葡萄糖耗竭后,高浓度乳酸抑制细胞凋亡;第七,葡萄糖耗竭后,高浓度乳酸启动应急机制,如内质网应激。结论乳酸酸环境通过调节诸如细胞周期、代谢、抗凋亡、细胞自噬和应激反应等细胞过程来减弱因葡萄糖缺乏导致的一些死亡信号,从而使肿瘤细胞适应葡萄糖缺乏的环境。作为肿瘤微环境特征之一的乳酸酸环境为肿瘤细胞提供了一个综合机制,来适应葡萄糖缺乏。

李卓卓[7](2009)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都将知识创新战略的实施置于国家发展的制高点,加大了对信息资源和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投入。与此同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得到了长足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开始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开展广泛的图书馆业绩评估和数字资源绩效评估基础上,进行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定量研究和实践的尝试。我国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探索刚刚起步,开展既符合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规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和实践,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论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利用绩效评估相关模型尝试构建了围绕战略发展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以CALIS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和发现我国当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提高策略。论文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与绩效评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当前,在资源、服务和用户需求变化的多重驱动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必须适应数字环境的新要求并实现战略转变。只有实现战略转移和绩效评估的有效结合、互相促进,才能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绩效评估和图书馆业绩评估的实践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势在必行。第2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方法研究和理论框架。国内外已有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沿用了“输入—输出”模式的绩效评估方法。这种评估策略只关注系统运行的结果,却难以通过绩效评估制定系统绩效的提高策略。论文围绕系统战略目标的实施,从系统绩效的过程和结果出发,分别应用平衡计分卡、PRM理论和方法以及SCP范式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进行了分析,并构建出分析模型,进而建立了面向结果及面向过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第3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论文在对不同视角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模型的要素分析进行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根据第2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对所涉及到的要素进行合并和重组,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六大要素,即资源、成员、服务和利用、投入和产出、管理和流程、外部效益。以要素分析和专家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出由6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构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最后设计了相应的流程实施方案。第4章,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设计。在对CALIS当前发展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当前CALIS绩效评估所需针对的问题。由于CALIS开展的评估活动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也没有形成常规的评估机制,难以满足CALIS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CALIS绩效评估应从CALIS战略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为蓝本,设计全面系统的绩效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第5章,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实施和结果分析。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和模型对CALIS实施绩效评估。通过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发现,CALIS当前绩效有待提高。计算结果表明当前CALIS绩效的优势集中在管理和流程、外部效益以及服务和利用三个方面,而投入和支出、资源是当前CALIS绩效的主要制约因素,重点对各项绩效评估指标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依据调查,指出CALIS绩效评估实施应克服的障碍和需妥善处理的两个关系,设计CALIS绩效评估模板,以实现CALIS绩效评估的规范化和常规化。最后,从绩效评估结果中所反映出的当前CALIS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CALIS应从三个方面,即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强化共同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可组配式共享模式、稳定基础性投入和绩效及扩大融资渠道,解决CALIS现有的问题,全面提升CALIS绩效。第6章,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管理机制创新。首先,从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存在的“共建”和“共享”不对等的问题出发,提出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多模式合作机制;其次针对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战略转移和开放环境中自主发展的经营模式,从外部活动发展战略伙伴、整合战略同盟的预算以及建立危机预警和响应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最后,笔者就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投入”和“产出”的时差、后评估与过程控制等问题,提出了建立绩效评估协作机制的设想,“以评促建”、促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7章,结语。对全文进行梳理,提炼观点,并提出文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研究”(项目编号:08BTQ030)的主要研究成果。(表27,图37)

蔡文喜[8](2008)在《对等网络中的协作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等网络(简写为P2P网络)这种新型互联网应用层体系结构迅速发展,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应用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P2P网络所固有的结点自主性的问题对系统的消极影响逐渐暴露出来。结点的自主性导致结点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在忽略结点自主性的P2P网络协议中会引起严重的free rider问题,极大破坏了结点之间的公平性,甚至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因此需要研究P2P网络的结点协作机制解决结点自主性的问题。P2P网络结点协作机制的研究以结点之间的公平性为前提,包含约束结点进行协作以实现系统设计目标和在原有系统基础上促进结点协作以提高系统性能两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从以上两个方面研究P2P网络中的结点协作机制并通过模拟实际系统来研究结点协作机制对P2P网络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调研P2P网络的协议基础和P2P网络中结点协作机制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成果,了解结点协作机制研究的角度和常用方法,分析结点协作的本质问题,作为结点协作机制研究的基础。(2)研究P2P垂直搜索系统中的结点协作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结点协作的数据备份机制LRS和基于LRS的索引切分方法。LRS机制具有数据可用性高,结点带宽消耗少,结点之间负载均衡等特点。基于LRS的索引切分方法能有效提高系统索引检索的效率。(3)提出一种通用的结点协作机制Hermes。Hermes是一种可选的结点协作机制,设计结点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发起协作请求,基于信用的管理方式能够避免free rider现象。Hermes机制充分利用结点的自主性进行结点之间的协作,极大提高了结点协作的效率。(4)研究P2P网络系统BitTorrent的模拟实现并在模拟的BitTorrent系统中实现Hermes机制。通过实验结果研究结点协作机制对P2P网络的影响。

钟达权[9](2008)在《液压冲击器的CAx集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压冲击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液压冲击机械,从问世到现在只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发展到今天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采矿、机械等行业中。目前液压冲击器的设计和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重要的新技术产业,随着使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其还将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而目前国内液压冲击器的设计与制造水平与瑞典等国家相比相对较低。面对中国工业化进程正酣,在大量大型基础建设和各行各业对液压冲击器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本论文本着促使传统液压冲击器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走向计算机辅助方式,以便提高设计制造的效率和精度为目的而开展研究工作。这对液压冲击器的设计与生产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在对液压冲击器的设计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双面回油型液压冲击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液压冲击器的粘性阻力模型,对其开展了CAx技术集成的研究。应用UG NX 4.0,MS Visual C++6.0,Mastercam 9.0等建模和编程软件,以液压冲击器设计理论作指导,通过VC++对UG NX 4.0的二次开发,开发出了液压冲击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该系统让用户摆脱了传统的繁琐的液压冲击器设计过程,用户只需输入设计所需的一系列参数,系统就能完成整个设计过程,然后根据设计结果自动生成三维零件模型。如若生成的三维零件模型虽然满足工作性能指标等要求,但是存在结构上的不合理情况,用户还可以调整可选参数的数值,从而达到优化零件结构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液压冲击器活塞的运动仿真,验证其是否满足预定的运动规律。然后将CAD系统自动生成的缸体等主要零件的三维模型,导入Mastercam软件中,进行数控加工图形编程和加工仿真。至此,实现了液压冲击器设计与制造过程中CAx技术的有效集成。本论文所开发的CAD系统具有较强的人机交互功能,界面友好。由于在液压冲击器设计过程中以粘性阻力模型作为研究基础,使得液压冲击器的设计结果更接近实际工况,设计质量大大提高。经实例验证,系统能够满足液压冲击器及其系列产品的设计要求,并具有较高的设计效率和设计精度。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所开发的CAD系统,对改变液压冲击器及其系列产品的传统设计与制造模式,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降低设计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具有较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宋永献[10](2006)在《基于DSP和CAN总线的分布式变电站远动终端的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电力电子装置和其它非线性负载设备的使用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对这些电力参数进行实时的测量、监控和分析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对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安全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RTU(Remote Terminal Unit)的发展情况和研究动态,并对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的应用,CAN现场总线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上的应用情况及RTU结构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基于DSP和CAN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新型变电站RTU的设计方案。然后,给出和分析了各种电力参数的测量算法。 本文在硬件设计上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CPLD技术,使系统的集成化程度和可靠性得到了显着提升。为了提高系统的精度,采用硬件同步以减少同步误差。在设计RTU的软件时,采用了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同时通过广泛利用DSP中断资源,很好的解决了多任务对CPU的同时请求以及交叉的问题,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软件的运行效率。另外,本文引用了我国电力部对远动终端通信协议规定的DL/T634-1997标准。根据RS232和CAN总线通讯的相应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对上述标准作了一定的简化和修改,使之具有更好的实用性。而且根据我们具体的调试过程,对C24xx DSP芯片的开发与编程技巧作了介绍。在实验室环境下,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电力参数的测量结果满足精度要求,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二、三招两式获取文件列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招两式获取文件列表(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评论
    三、研究的创新与价值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价值
    四、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内容框架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及其构建依据
        (二)研究假设的变量说明
        (三)研究方法
        (四)理论分析工具
    二、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的设计
        (二)访谈的实施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一)政府的政策文本
        (二)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制度文本
        (三)人才培养方案
        (四)会议与新闻
第二章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的理念分析
    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是是非非
        (一)是论
        (二)非论
    二、教育和产业的关系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二)教产关系在我国的演变
        (三)产教融合的诱惑与困惑
    三、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一)大学主动适应社会
        (二)大学批判和适当远离社会
        (三)大学超越和引领社会
        (四)大学融入社会
    四、教育类型
        (一)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困惑
        (二)定位于职业教育的挑战
    五、教育目的
        (一)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困惑
        (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
    六、教育内容与方法
        (一)教授何种知识:高深知识、应用知识还是技术技能
        (二)课程设置的困惑
        (三)教学方法选择的困惑
第三章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的利益分析
    一、政府的利益分析
        (一)政府关注民意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政府官员倾向于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三)政府的利益获得和产教融合动力随其层级降低而减弱
    二、行业企业的利益分析
        (一)企业通过生产和交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行业协会代表同行企业利益和政府管理
        (三)行业企业从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中获利微薄
    三、学校管理人员的利益分析
        (一)学校管理人员的利益需求分析
        (二)学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
        (三)学校管理人员的利益获得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
    四、教师的利益分析
        (一)教师的利益需求分析
        (二)教师的利益获得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
        (三)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伤害了教师的短期利益
    五、学生的利益分析
        (一)学生的利益需求分析
        (二)学生的利益获得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
        (三)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短期内无法显着增加学生的利益
第四章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的资源分析
    一、经费分析
        (一)应用型高校办学经费有限
        (二)产教融合缺乏教育专项经费支持
        (三)企业没享受到免税优惠
    二、学科专业分析
        (一)应用型高校学科门类少、实力弱
        (二)师范类应用型高校学科设置偏重相对疏离产业的人文社科
        (三)研究型大学钳制着应用型高校的应用学科专业发展
    三、师资分析
        (一)师资力量整体薄弱
        (二)专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差
        (三)优秀行业企业师资难引进
        (四)教师培训阻力大
        (五)外聘兼职教师不实用
    四、场地设备分析
        (一)校内实训基地数量有限
        (二)实验室条件和运行维护困难
        (三)实践教学设备购买和募捐难
第五章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的制度分析
    一、人事制度分析
        (一)教师编制短缺与职称转换难
        (二)政府管控着学校的人事权
        (三)事业编制成产教融合改革桎梏
    二、薪酬制度分析
        (一)无法有效激励教师加强实践教学
        (二)对学校管理人员寻求行业企业合作的激励较弱
        (三)薪酬制度变革的成本和风险过大
    三、教学制度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脱离地方发展
        (二)实践课程的学分和学时占比低
        (三)教学方法实践性不强
        (四)教学评价制度粗略
    四、科研制度分析
        (一)对科研的奖励高于教学
        (二)没有突出应用研究
        (三)轻视横向项目
    五、治理结构分析
        (一)政府干预存在“越位”和“缺位”
        (二)产教融合的统筹与实施机构缺失
        (三)统筹产教融合的交易费用巨大
        (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治理不足
    六、非正式制度分析
        (一)习惯依赖严重
        (二)民办应用型高校文化凝聚力弱
        (三)“熟人社会”文化泛滥
        (四)官僚作风严重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假设验证与结论
        (一)修正假设 1: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总体不足
        (二)修正假设 2:“形而下”的教育理念对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
        (三)接受假设 3:利益不足和不相容是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的根源
        (四)接受假设 4:应用型高校的资源禀赋削弱了其产教融合动力
        (五)接受假设 5:制度桎梏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
    二、讨论与反思
        (一)无需求不动力: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动力取决于应用型高校产品的效用
        (二)无危机不动力: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动力取决于高等教育机会市场的供求关系
        (三)无资源不动力:高教系统的“中心—边缘”结构限制了产教融合动力
        (四)无权力不动力:政府过度干预消减了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动力
        (五)无责任不动力:无需担责的教育契约关系弱化了产教融合动力
    三、对策建议
        (一)厘清理念:开放中把握产教融合的形而上尺度和形而下手段
        (二)增添资源: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向应用型高校倾斜
        (三)扩大权力:以专业设置权为突破口落实应用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四)强化责任:为政府和应用型高校制定相应的责任约束
        (五)变革制度:以人事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为核心创新制度体系
        (六)内外结合:倡导和培育支持教育发展的教育情怀
结束语—教育改革中的无知、无耻、无力和无奈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一维磁流体动力学程序SSS-MHD研究和实验构形模拟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本文研究内容
    1.3 本文工作的创新点
    1.4 今后预期工作的展望
第二章 国内外磁驱动、磁压缩实验研究现状
    2.1 磁驱动准等熵加载实验技术和装置
        2.1.1 冲击大电流装置
        2.1.2 爆炸磁通量压缩发生器
    2.2 磁驱动加载实验研究现状
        2.2.1 磁驱动准等熵压缩和高速飞片实验
        2.2.2 内爆圆柱套筒磁通量压缩实验
    2.3 磁驱动和磁压缩实验构形的磁流体力学计算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磁驱动、磁压缩实验原理、装置、测量技术和数据处理
    3.1 磁驱动、磁压缩实验的基本原理
        3.1.1 本文磁驱动和磁压缩的概念
        3.1.2 磁驱动平面准等熵压缩或发射飞片实验原理
        3.1.3 爆炸磁通量聚积发生器准等熵压缩实验原理
        3.1.4 磁压力计算公式
        3.1.5 导体中磁扩散的影响
    3.2 理论等熵压缩线和熵增的计算
        3.2.1 理论等熵线的表述
        3.2.2 熵增的计算
    3.3 磁压驱动下压缩波的传播
        3.3.1 固体介质中的声速
        3.3.2 平滑上升压缩波传播的简单波理论
        3.3.3 压缩波转变为冲击波的时空位置
    3.4 流体物理研究所的磁驱动和磁压缩装置
        3.4.1 CQ-1.5 和 CQ-4 装置
        3.4.2 MC-1 装置
    3.5 磁驱动和磁压缩实验的测量技术
        3.5.1 磁驱动和磁压缩实验测量技术特点
        3.5.2 在CQ-1.5和CQ-4装置上进行磁驱动实验的测试技术
        3.5.3 在 MC-1 装置上进行磁压缩实验的测试技术
    3.6 磁驱动准等熵压缩平面样品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
        3.6.1 平行实验样品表面速度历史数据的Lagrange分析
        3.6.2 流体动力学方程组的反积分法
第四章 弹塑性反应磁流体力学编码SSS-MHD研制
    4.1 一维弹塑性—磁流体力学方程组
        4.1.1 Euler坐标系中的弹塑性磁流体力学方程组
        4.1.2 磁扩散方程
        4.1.3 一维方程组的形式
        4.1.4 Lagrange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4.2 SSS编码的磁流体力学扩展
        4.2.1 SSS-MHD的基本方程组
        4.2.2 SSS-MHD编码的离散格式
    4.3 SSS-MHD中的关键问题处理
        4.3.1 物态方程处理
        4.3.2 爆轰反应流动计算
        4.3.3 空(磁)腔
        4.3.4 样品MHD构形和物性描述
        4.3.5 电阻率计算
    4.4 与外电路的耦合计算
        4.4.1 集中参数外电路
        4.4.2 边界与外电路的耦合方式
        4.4.3 磁场边界条件
        4.4.4 磁扩散与电路方程的耦合
    4.5 SSS-MHD编码的结构和功能
        4.5.1 SSS-MHD编码计算流程图
        4.5.2 主要变量
        4.5.3 输入数据文件
第五章 磁驱动准等熵压缩平面样品的磁流体力学计算
    5.1 磁驱动准等熵压缩平面样品的计算模型
    5.2 铝样品准等熵压缩实验的计算
        5.2.1 铝样品的计算模型参数与指数
        5.2.2 铝样品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的比较
        5.2.3 铝样品内部磁场的变化和分布
        5.2.4 铝样品中速度和压力分布
        5.2.5 磁扩散速度与压力波传播速度的比较
        5.2.6 铝样品中密度和温度分布
        5.2.7 铝样品中电流密度和焦耳热分布
        5.2.8 铝样品中熵增的变化
        5.2.9 加载面处的磁压力历史
    5.3 磁驱动高速铝飞片实验的计算
        5.3.1 磁驱动高速铝飞片的计算模型和参数
        5.3.2 高速铝飞片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的比较
        5.3.3 高速铝飞片中密度和温度分布
    5.4 钽样品准等熵压缩实验的计算
        5.4.1 钽样品的计算模型参数与指数
        5.4.2 钽样品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的比较
        5.4.3 钽样品中密度和温度分布
        5.4.4 钽样品中速度和压力分布
        5.4.5 钽样品中熵增的变化
        5.4.6 不同阻抗样品/电极板下的压力剖面和磁场演化
    5.5 炸药样品准等熵压缩实验的计算
        5.5.1 炸药样品准等熵压缩实验的意义
        5.5.2 炸药样品的计算模型和参数
        5.5.3 炸药样品准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的比较
        5.5.4 炸药样品内部物理量的分析
        5.5.5 炸药样品的准等熵压缩线
    5.6 电流波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5.6.1 外电路集中参数对电流波形的调节
        5.6.2 空腔宽度对电流波形的影响
        5.6.3 构形动态电感对电流波形的影响
第六章 内爆圆柱套筒磁通量压缩实验的磁流体力学计算
    6.1 MC-1实验装置的结构和预置磁场
        6.1.1 MC-1实验装置的结构参数
        6.1.2 初始磁场的产生
    6.2 无初始磁场时外套筒内爆运动的计算
        6.2.1 SSS和SSS-MHD两种编码计算内爆运动结果的比较
        6.2.2 内爆运动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比较
        6.2.3 物态方程种类对内爆运动计算结果的影响
    6.3 内爆套筒磁通量压缩的计算
        6.3.1 内爆套筒磁压缩实验的计算模型和参数
        6.3.2 内爆套筒的反转半径
        6.3.3 空腔轴向磁场计算
        6.3.4 样品管内壁表面速度历史计算
        6.3.5 磁压缩过程中套筒和样品管壁物理量的分析
        6.3.6 外套筒反转半径影响因素的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果
        7.1.1 弹塑性反应磁流体力学编码SSS-MHD研制
        7.1.2 磁驱动准等熵压缩平面样品和磁驱动高速飞片的磁流体力学计算
        7.1.3 内爆圆柱套筒磁通量压缩实验的磁流体力学计算
    7.2 论文创新点
        7.2.1 SSS-MHD编码研制
        7.2.2 应用于MHD实验构形的计算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7.3.1 本文不足之处
        7.3.2 对编码的完善和不同类型磁流体力学实验的推广计算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交流情况

(3)煤化工行业水系统集成优化及循环水软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的“水危机”
        1.1.2 中国工业用水情况分析
        1.1.3 工业节水的实施步骤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水网络系统集成优化技术
        2.1.1 工业水网络系统简介
        2.1.2 水系统集成优化技术
    2.2 水网络优化问题的数学求解
        2.2.1 水网络优化问题求解的基本方法
        2.2.2 超结构模型的数学实质
        2.2.3 超结构模型的求解算法
        2.2.4 水网络优化问题求解软件
    2.3 循环水系统软化技术
        2.3.1 循环冷却水水质指标
        2.3.2 常用的软化处理方法
        2.3.3 循环水系统软化对象的特点
        2.3.4 循环水系统软化工艺中应关注的问题
    2.4 离散体系群体平衡模型数值模拟
        2.4.1 离散体系群体平衡模型的基本概念
        2.4.2 离散体系群体平衡模型的求解算法
    2.5 深度软化处理方法
        2.5.1 强化混凝技术
        2.5.2 臭氧氧化技术
第3章 工业水系统集成优化超结构模型
    3.1 超结构模型的建立
    3.2 超结构模型参数及符号
        3.2.1 索引符号说明
        3.2.2 模型集合说明
        3.2.3 模型参数说明
        3.2.4 模型变量说明
    3.3 超结构图示说明
    3.4 约束方程
        3.4.1 流量平衡与杂质质量守恒
        3.4.2 单元中水损失、单元出口浓度限值
        3.4.3 系统对外排放浓度
        3.4.4 管路流量限值的选择
        3.4.5 最大可允许的管线数量
        3.4.6 管线选择
    3.5 目标函数
    3.6 优化空间的简化
        3.6.1 应用水夹点规则简化超结构模型
        3.6.2 上下限的确定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生境退火遗传算法
    4.1 超结构模型求解障碍分析
        4.1.1 搜索初值问题
        4.1.2 搜索收敛的问题
        4.1.3 搜索方向的问题
        4.1.4 搜索空间的问题
    4.2 超结构适用的遗传算法解析
        4.2.1 生成随机初值
        4.2.2 提高收敛的准确性
        4.2.3 控制搜索方向
        4.2.4 缩小搜索范围
        4.2.5 运算算子
    4.3 小生境退火遗传算法流程
        4.3.1 小生境策略操作步骤
        4.3.2 多种群策略操作步骤
        4.3.3 主要算法符号的介绍
        4.3.4 通用参数设定
        4.3.5 约束条件的处理
        4.3.6 收敛准则的确定
        4.3.7 适应度函数的构造
    4.4 算例验证
        4.4.1 算例1:十单元、单杂质
        4.4.2 算例2:三单元、三杂质
        4.4.3 算例3:八单元、三杂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循环冷却水用水网络集成模型
    5.1 循环冷却水中间水道超结构模型概述
    5.2 循环冷却水超结构图示
    5.3 循环冷却水超结构模型参数及符号
        5.3.1 上下标索引符号说明
        5.3.2 系统集合说明
        5.3.3 系统参数说明
        5.3.4 系统变量说明
    5.4 算例验证
        5.4.1 算例1:四换热单元
        5.4.2 算例2:十换热单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Monte carlo法模拟碳酸钙溶液成核过程
    6.1 聚集模型
    6.2 聚集-破碎模型
        6.2.1 聚集-破碎模型机理
        6.2.2 聚集核函数
        6.2.3 破碎核函数
    6.3 多重Monte carlo算法
        6.3.1 时间驱动型Monte carlo方法的基本概念
        6.3.2 聚集事件的处理
        6.3.3 破碎事件的处理
        6.3.4 时间步长的设置
        6.3.5 算法终止条件设定
        6.3.6 算法框图
    6.4 模拟结果
        6.4.1 MMC-ABM、MMC-AM、QIAN-AM模拟效果对比
        6.4.2 MMC-ABM与MMC-AM对N_(av)和破碎反应模拟效果的比较
        6.4.3 高S_(a)对t_(ind)和PSD的影响
    6.5 模拟结果讨论
        6.5.1 MMC-ABM较QIAN-AM预测结果更加准确
        6.5.2 改进加药方式可以强化沉淀处理效果
        6.5.3 调节反应体系浓度以降低过饱和度
        6.5.4 通过添加晶种延长成核诱导时间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影响结晶过程的因素研究
    7.1 实验试剂和仪器
    7.2 定组成法实验系统设计
        7.2.1 定组成法监测原理
        7.2.2 定组成法控制参数选择
        7.2.3 定组成系统的计算方法
        7.2.4 定组成实验装置
        7.2.5 定组成法操作步骤
        7.2.6 定组成系统监测
    7.3 非定组成试验系统设计
        7.3.1 试验装置
        7.3.2 试验操作及内容
    7.4 定组成实验结果
        7.4.1 温度对结晶速率和粒径分布影响
        7.4.2 相对过饱和度对成长速率的影响
        7.4.3 pH值对成长速率的影响
        7.4.4 离子强度对成长速率的影响
    7.5 非定组成实验结果
        7.5.1 快速投药体系
        7.5.2 匀速投药体系
        7.5.3 投加晶种的匀速投药体系
        7.5.4 沉淀产物的粒径分布
        7.5.5 匀速沉淀法生成碳酸钙颗粒的分析
    7.6 实验结果讨论
        7.6.1 定组成实验的验证
        7.6.2 温度对软化工艺的影响
        7.6.3 pH、过饱和度、离子强度对软化工艺的影响
        7.6.4 加药操作方式对软化工艺的影响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循环冷却水补水强化软化技术研究
    8.1 实验方法
        8.1.1 实验内容
        8.1.2 外排水直接软化处理
        8.1.3 外排水混凝预处理实验
        8.1.4 软化反应器软化实验
        8.1.5 地下水软化处理实验
        8.1.6 地下水混凝预处理实验
    8.2 实验仪器与装置
        8.2.1 软化混凝实验装置
        8.2.2 软化模拟反应器
        8.2.3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
    8.3 水质分析及模拟
        8.3.1 水质分析
        8.3.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8.3.3 无机物形态分析
        8.3.4 水质分析模拟结果讨论
    8.4 外排水软化实验结果
        8.4.1 晶种强化软化对比实验
        8.4.2 混凝强化软化对比实验
        8.4.3 混凝强化软化机理分析
        8.4.4 混凝+晶种强化软化对比实验
    8.5 地下水软化实验结果
        8.5.1 地下水直接软化
        8.5.2 地下水的混凝-软化处理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某煤化工企业用水网络优化及循环水补水软化方案
    9.1 项目实施背景
    9.2 用水网络概况
    9.3 用水网络优化技术路线
        9.3.1 优化软件开发
        9.3.2 确定优化参数
    9.4 筛选水阱水源
    9.5 确定优化对象
    9.6 完善用水单元极限数据
    9.7 补水软化除盐工程
        9.7.1 工厂现状
        9.7.2 改造路线
    9.8 处理技术筛选
        9.8.1 除盐技术的确定
        9.8.2 浓水软化除盐技术的确定
        9.8.3 软化工艺控制要点
        9.8.4 除硅技术的确定
    9.9 补水处理工艺方案
        9.9.1 工艺流程
        9.9.2 工艺设计参数
        9.9.3 污泥脱水工艺
        9.9.4 构筑物及用电负荷
        9.9.5 投资费用
        9.9.6 日常处理费用
        9.9.7 减排改造成果
    9.10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全文总结
    10.2 创新点
    10.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山西北路梆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成场域
    第一节 晋北地理环境
        一、土壤贫瘠,鲜事商贾
        二、好勇任侠,重武轻文
        三、三关险要,战略要冲
        四、驿道纵横,交通便捷
    第二节 晋北演剧状况
        一、赛戏
        二、晋北秧歌
        三、晋北道情
        四、耍孩儿
        五、河曲二人台
    第三节 晋北演剧成因探析
        一、民俗信仰与演剧
        二、晋北庙会与演剧
第二章 生成年代及流派考论
    第一节 生成年代补考
    第二节“三大”流派形成及内蒙古“西路调”释疑
    第三节 北路梆子名称之异变考
第三章 源流辨析
    第一节 移民说
    第二节 军路说
    第三节 官路说
    第四节 商路说
        一、盐路
        二、茶路
        三、粮路
        四、布商
第四章 流播考述
    第一节 在晋北的流播
        一、形成发展期
        二、鼎盛期
        三、恢复期
    第二节 在张家口的流播
        一、同治年间至光绪中叶
        二、光绪中叶至末叶
        三、宣统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
        四、抗日战争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第三节 在蔚县的流播
    第四节 在内蒙古的流播
        一、北路梆子的传入
        二、北、中路梆子的交锋
        三、建国后的发展
第五章 剧目剧本
    第一节 传统剧目概述
        一、剧目丰硕,思想驳杂
        二、同源异流,相互借鉴
    第二节 传统剧本分析
        一、“尚武精神”的高扬
        二、“君明臣贤、忠胜奸消”的政治理想
        三、“英雄发迹”的功名心
        四、“忠孝节义”观念的颂扬
第六章 科班、班社及票社
    第一节 科班
        一、晋北科班
        二、内蒙古科班
    第二节 班社
        一、晋北班社
        二、内蒙古班社
        三、蔚县班社
    第三节 票社
        一、忻州座腔班
        二、大同座腔班
        三、南茹子弟班
        四、内蒙王府票社
第七章 表演体制
    第一节 脚色行当
        一、脚色行当分工
        二、特殊身段谱及舞台特技
    第二节 舞台美术
        一、服饰衣箱
        二、砌末道具
        三、脸谱
        四、化妆
        五、检场人与二道幕式布景
第八章 声腔体系
    第一节 方言及音韵
        一、“方音润腔,音随地改”
        二、音韵系统
    第二节 打击乐
        一、锣鼓字谱
        二、武场的乐器配置与组合
        三、锣鼓点儿的感情处理
        四、鼓板的指挥与“底号”
        五、锣鼓点儿的分类
        六、打击乐的实际运用
    第三节 唱腔体系
        一、唱词格式
        二、调高、音域、音阶、调式
        三、板式构成
        四、曲牌音乐
    第四节 文、武场及乐队编制
        一、乐器的结构、性能及演奏法
        二、乐队编制
        三、场面布局
    第五节 唱腔曲式分析
第九章 演出团体生存现状考察及对策
    第一节 国营剧团生存现状考察
        一、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现状
        二、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现状
        三、国营剧团处境维艰原因探析
    第二节 民营剧团生存现状考察
        一、人员构成
        二、收入情况
        三、演出情况
        四、启示
    第三节 重构语境:对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之反思
        一、大同市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方案
        二、忻州市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建议
        三、保护和发展北路梆子的建议及措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晋北演剧民俗一览表
    附录B:北路梆子传统剧目一览表 以“大北路”为例
    附录C:梅琳北路梆子民营剧团2011年演出记录
    附录D:北路梆子艺人小传
    附录E:各艺校北路梆子专业招生名单
    附录F:相关文件
    附录G:剧团工资表
    附录H:《算粮》谱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6)肿瘤微环境因子乳酸在肿瘤细胞适应葡萄糖缺乏机制的生物信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缩略语表
目次
1 绪论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系
        2.1.2 实验试剂
        2.1.3 基因芯片
        2.1.4 主要实验设备
        2.1.5 基因芯片软件和数据库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常用实验试剂的配置
        2.2.3 细胞系总RNA的提取(Qiagen RNeasy Mini Kit)
        2.2.4 RNA的纯化(Qiagen RNeasy Total RNA Isolation Kit)
        2.2.5 生物芯片实验
        2.2.6 表达谱芯片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1 芯片RNA的鉴定
    3.2 芯片数据的获得
    3.3 葡萄糖缺乏下乳酸酸环境对细胞的基因表达的调控
    3.4 葡萄糖缺乏下乳酸酸环境对细胞周期G1/S转换的加强调控
    3.5 葡萄糖缺乏下乳酸酸环境全面地下调合成代谢
    3.6 葡萄糖缺乏下乳酸酸环境从糖酵解转换到脂肪酸的B氧化
    3.7 葡萄糖缺乏下乳酸酸环境通过诱导自噬来拯救细胞
    3.8 葡萄糖缺乏下乳酸酸环境通过内吞和溶酶体通路来维持基本生活
    3.9 乳酸酸环境使细胞对葡萄糖缺乏引起的凋亡更具抗性
    3.10 葡萄糖缺乏下乳酸酸环境在葡萄糖耗尽前诱导UPR减弱内质网应激
    3.11 讨论和小结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外研究相关统计
        0.2.2 国外研究状况
        0.2.3 国内研究状况
        0.2.4 国内外研究评析
    0.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案
        0.3.3 研究方法
    0.4 研究难点与创新
        0.4.1 研究难点
        0.4.2 主要创新
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与绩效评估
    1.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演变
        1.1.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历程
        1.1.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转变中的绩效评估
        1.1.3 案例分析——OhioLINK战略调整和绩效评估
    1.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相关基础理论
        1.2.1 系统论及其相关理论
        1.2.2 资源保障理论
        1.2.3 资源配置理论
        1.2.4 拥有存取理论
        1.2.5 文献老化理论
        1.2.6 共享粒度理论
        1.2.7 经济管理相关理论
    1.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必要性
        1.3.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施的可行性
        1.3.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意义
    1.4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相关实践进展
        1.4.1 信息资源利用绩效评估实践
        1.4.2 图书馆业绩评估实践
        1.4.3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践分析
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2.1 绩效评估方法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的应用
        2.1.1 面向结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
        2.1.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
    2.2 面向过程和结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和模型
        2.2.1 利用平衡计分卡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
        2.2.2 PRM理论和方法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2.2.3 SCP范式应用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分析
        2.2.4 面向过程和结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
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
    3.1 不同角度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1 系统观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2 资源观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3 功能观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4 利用统计标准确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5 利用模型确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分析
        3.2.1 资源
        3.2.2 成员
        3.2.3 服务和利用
        3.2.4 投入和支出
        3.2.5 流程和管理
        3.2.6 外部效益
    3.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3.3.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3.3.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标准体系
        3.3.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3.4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流程
        3.4.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步骤
        3.4.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流程管理
4 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设计
    4.1 CALIS发展战略分析
        4.1.1 组织管理
        4.1.2 三级网络结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4.1.3 "十五"期间的建设
        4.1.4 可持续发展
    4.2 当前CALIS开展的绩效评估状况
        4.2.1 CALIS对资源和服务的效益评估实践
        4.2.2 CALIS评估的研究探索
        4.2.3 当前CALIS系统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4.3 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的CALIS绩效评估内容和指标
        4.3.1 评估目标和评估对象
        4.3.2 评估内容和评估设计
5 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实施和结果分析
    5.1 CALIS绩效评估调查实施情况
        5.1.1 CALIS绩效评估实施原则
        5.1.2 CALIS绩效评估实施过程
        5.1.3 CALIS绩效评估调查项目
    5.2 CALIS绩效评估调查总体结果
        5.2.1 资源
        5.2.2 成员
        5.2.3 服务和利用
        5.2.4 投入和支出
        5.2.5 管理和流程
        5.2.6 外部效益
        5.2.7 CALIS绩效评估结果计算
    5.3 CALIS绩效评估模板及实施策略
        5.3.1 CALIS绩效评估实施障碍分析
        5.3.2 CALIS绩效评估模板
        5.3.3 CALIS绩效评估实施策略
    5.4 提高CALIS绩效的策略
        5.4.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强化共同建设
        5.4.2 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可组配式共享模式
        5.4.3 稳定基础性投入和绩效,扩大融资渠道
6 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管理机制创新
    6.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多模式合作机制
        6.1.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合作的矛盾
        6.1.2 多模式合作机制的动因分析
        6.1.3 多模式合作机制的构建
    6.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
        6.2.1 对共建共享风险的认识
        6.2.2 高风险不一定产生高绩效
        6.2.3 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6.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协作机制
        6.3.1 "投入"和"产出"的时差问题
        6.3.2 后评估和过程控制的问题
        6.3.3 绩效评估协作机制的构建
7 结语
    7.1 总结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调查表
附录Ⅱ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二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附录Ⅲ OCLC的产品和服务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谢辞

(8)对等网络中的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对等网络概述
        1.1.1 P2P发展历史简要回顾
        1.1.2 P2P应用系统简介
        1.1.3 P2P研究的关键问题
    1.2 对等网络协作问题
        1.2.1 P2P网络中的协作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1.2.2 P2P网络中的协作机制研究的现状
        1.2.3 P2P网络中的协作机制研究的困难和挑战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3.1 研究什么和不研究什么
        1.3.2 各章节结构
第2章 相关工作
    2.1 P2P协议研究
        2.1.1 非结构化P2P协议
        2.1.2 结构化P2P协议
    2.2 P2P网络中的协作机制研究
        2.2.1 Free-rider现象和危害
        2.2.2 基于交易机制研究
        2.2.3 基于激励机制研究
        2.2.4 其他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2P网络的torrent文件搜索系统的协作机制
    3.1 pST系统整体设计
        3.1.1 系统结构
        3.1.2 搜索的关键结构
    3.2 结点协作机制
        3.2.1 数据备份策略
        3.2.2 索引的切分和查询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平高效的P2P网络协作机制Hermes
    4.1 协议基础
        4.1.1 P2P网络结点分类
        4.1.2 Small world网络
    4.2 总体设计
        4.2.1 设计概述
        4.2.2 设计目标
    4.3 详细设计
        4.3.1 逻辑描述
        4.3.2 协议模块组成
        4.3.3 协议分析
    4.4 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P2P网络协作机制的性能分析
    5.1 P2P网络性能分析概述
    5.2 BitTorrent模拟系统
        5.2.1 模拟系统概述
        5.2.2 实验细节
    5.3 模拟实验
        5.3.1 实验设置与说明
        5.3.2 实验数据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进一步工作
    6.1 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论文"Hermes:一种高效的P2P系统协作机制"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液压冲击器的CAx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液压冲击器发展概况
    1.2 国内外液压冲击器的研究方法现状
    1.3 国内外液压冲击器的CAx集成研究和应用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液压冲击器设计理论
    2.1 液压冲击器的工作原理
    2.2 液压冲击器活塞的运动分析
    2.3 液压冲击器活塞运动参数和结构参数的计算理论
        2.3.1 初算微分方程中的有关参数
        2.3.2 活塞的结构设计
    2.4 利用微分方程求解精确的运动参数
        2.4.1 实际油压推力的计算
        2.4.2 计算粘性系数C
        2.4.3 利用微分方程求解精确运动参数的程序构想
    2.5 液压冲击器的流量计算
        2.5.1 冲击器所需的流量Qj
        2.5.2 冲击器油缸的泄漏量Qx
        2.5.3 滑阀耗油量Qfh
        2.5.4 冲击器实际的耗油量Qs
    2.6 滑阀的设计计算
        2.6.1 油道直径d的计算
        2.6.2 滑阀的结构设计
        2.6.3 滑阀动力学分析
    2.7 活塞缸和导向环的结构设计
        2.7.1 内缸的结构设计与强度校核
        2.7.2 左右导向环的设计
        2.7.3 外缸的结构设计
    2.8 钎杆的结构设计
    2.9 左右端盖的设计
        2.9.1 左端盖的设计
        2.9.2 右端盖的设计
    2.10 蓄能器的设计计算
        2.10.1 高压蓄能器
        2.10.2 低压蓄能器
        2.10.3 蓄能器选用和设计
    2.11 液压系统设计
    2.1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G NX 4.0二次开发与活塞的运动仿真
    3.1 UG NX/OPEN以及MICROSOFT VISUAL C++ 6.0简介
        3.1.1 UG NX4.0
        3.1.2 UG NX 4.0/Open
        3.1.3 Microsoft Visual C++ 6.0
    3.2 二次开发之前的各项设置
        3.2.1 检查NX 4.0/Open工程向导文件是否存在
        3.2.2 注册工程路径
    3.3 在NX 4.0中嵌入用户定义的菜单
        3.3.1 编制菜单
        3.3.2 注册菜单路径
        3.3.3 菜单文件的放置
    3.4 创建系统的界面
    3.5 使用VC++6.0进行NX 4.0的二次开发的过程
        3.5.1 建立NX 4.0二次开发框架
        3.5.2 运行VC++6.0并添加文件
        3.5.3 程序结构介绍
        3.5.4 程序调试
    3.6 详释程序代码
        3.6.1 头文件
        3.6.2 源代码的第一部分
        3.6.3 源代码的第二部分
        3.6.4 源代码的第三部分
        3.6.5 源代码的第四部分
    3.7 程序运行情况及结果分析
        3.7.1 设计实例
        3.7.2 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3.8 活塞的运动仿真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零件的数控加工编程
    4.1 软件功能简介
        4.1.1 任务管理
        4.1.2 零件造型功能
        4.1.3 多轴加工
        4.1.4 加工参数管理及优化工具
    4.2 外缸的数控加工仿真及其数控代码的产生
        4.2.1 工件设置以及加工工序划分
        4.2.2 与活塞腔轴线平行的两个侧面的加工仿真及其图形数控编程
        4.2.3 与活塞腔轴线垂直的两个侧面的加工仿真及其图形数控编程
        4.2.4 上表面的加工仿真及其图形数控编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5.2 主要结论
    5.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以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A.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A.2 参加的科研项目

(10)基于DSP和CAN总线的分布式变电站远动终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RTU的发展与研究动态
    1.2 DSP的发展及其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1.3 CAN总线及其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RTU结构的总体设计
    2.1 RTU结构简介
    2.2 总线结构RTU的工作原理
        2.2.1 变电站RTU的功能要求
        2.2.2 总线式RTU的特点
    2.3 RTU的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参数计算原理与分析
    3.1 交流电参量的采集方法选择
    3.2 电参量有效值的计算
    3.3 有效值误差的分析与控制
    3.4 系统功率参数的计算
        3.4.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原理
        3.4.2 有功功率的计算
        3.4.3 无功功率的计算
        3.4.4 视在功率与功率因数
    3.5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电流检测
    3.5 基于FFT的谐波电流频谱分析与实现
        3.5.1 按时间抽取的基-2 FFT算法
        3.5.2 谐波量的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TU的硬件电路设计
    4.1 概述
    4.2 通信主控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
        4.2.1 通信主控模块的总体结构
        4.2.2 CAN接口电路
        4.2.3 高速串行通信接口电路
        4.2.4 显示和键盘接口电路
        4.2.5 LF2407A的EEPROM扩展及SRAM电路的设计
    4.3 信号测控模块的电路设计
        4.3.1 信号测控模块的总体结构设计
        4.3.2 模拟电参量的采集实现
        4.3.3 开关量与脉冲量的采集
    4.4 复杂可编程逻辑控制电路(CPLD)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与通信协议实现
    5.1 简介
    5.2 C24xx DSP芯片的开发与编程环境
        5.2.1 DSP芯片的C语言开发
        5.2.2 C语言和汇编的混合编程
    5.3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5.3.1 通信主控模块的软件设计
        5.3.2 信号测控模块的软件设计
    5.4 远动终端(RTU)通讯规约设计
        5.4.1 RS232通讯规约设计
        5.4.2 基于DL/T634-1997的CAN总线通信协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系统开发平台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总结
    6.4 本文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对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三招两式获取文件列表(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 陈星. 西南大学, 2017(12)
  • [2]一维磁流体动力学程序SSS-MHD研究和实验构形模拟计算[D]. 赵继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4(03)
  • [3]煤化工行业水系统集成优化及循环水软化技术研究[D]. 徐宏勇.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8)
  • [4]山西北路梆子研究[D]. 刘兴利. 山西师范大学, 2012(08)
  • [5]QQ那些不能说的秘密[J]. 飘零雪. 网友世界, 2011(13)
  • [6]肿瘤微环境因子乳酸在肿瘤细胞适应葡萄糖缺乏机制的生物信息学研究[D]. 丁宗辉. 浙江大学, 2011(12)
  • [7]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D]. 李卓卓. 武汉大学, 2009(01)
  • [8]对等网络中的协作机制研究[D]. 蔡文喜. 清华大学, 2008(09)
  • [9]液压冲击器的CAx集成研究[D]. 钟达权.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10]基于DSP和CAN总线的分布式变电站远动终端的设计[D]. 宋永献. 江苏大学, 2006(01)

标签:;  ;  ;  ;  

三招二法获取文件列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