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酸法检测铁素体不锈钢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

草酸法检测铁素体不锈钢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

一、草酸法检测铁素体不锈钢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罗先甫,郭仲阳,张恒坤,张文利,刘晓勇,查小琴[1](2020)在《2205双相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的裂纹判定和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通过金相观察(OM)、透射电镜观察(TEM)对2205双相不锈钢经铜-16%硫酸-硫酸铜晶间腐蚀试验后压弯产生的裂纹进行判定,采用拉伸性能测试、残余应力测试和粗糙度检测等对产生裂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675℃×1 h敏化处理后,在铁素体晶界、铁素体-奥氏体相界均析出少量富(Mo, Si)化合物,在铁素体晶粒内部析出弥散碳化物,奥氏体晶内存在少量未转变铁素体,压弯产生的裂纹均为穿晶裂纹,材料无晶间腐蚀敏感性。试验双相钢力学性能符合2205双相不锈钢标准要求,较小的残余拉应力、弯头直径等对裂纹的产生影响不大。压弯后表面粗糙度为1.6μm的试样产生裂纹,表面粗糙度≤0.9μm的试样均未产生裂纹。因此,进行铜-16%硫酸-硫酸铜晶间腐蚀试验前需控制试样的表面粗糙度。

谭逢前[2](2020)在《SUS 430不锈钢TIG焊接工艺优化及后续热处理对焊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铁素体不锈钢的含铬量一般在11-30%之间,具有体心立方晶体结构,除了具有良好的强度、磁性和耐磨性能外,还具有中等的耐腐蚀性能,特别是耐氯化物应力腐蚀和点蚀的性能优异,是船舶、车辆、家用电器、厨房设备以及建筑装饰等行业常用的金属材料,在一些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场合往往可以替代奥氏体不锈钢。但是铁素体不锈钢在焊接过程中存在晶间腐蚀、接头脆化等问题限制了它的发展,因此本文采用TIG的焊接方法对其进行焊接,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以及焊后热处理工艺对SUS 430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到了较好的焊接工艺和焊后热处理工艺,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当焊接电流为160-190 A之间,均得到了表面形貌良好的焊接接头。随着焊接电流的增大,焊缝金属中铬当量不断减小,镍当量不断增大。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主要是等轴晶,焊缝组织主要是靠近焊缝中心的柱状晶和焊缝边缘的等轴晶。焊缝由铁素体和马氏体组成,当焊接电流为170 A时,马氏体含量最多。硬度从母材、热影响区至焊缝中心逐渐提高,母材硬度为180 HV左右,焊缝中心区域的硬度是母材硬度的1.5倍左右。当焊接电流为170 A时,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为456.24 MPa,伸长率为15.84%。2.当热处理时间达到2 h时,430母材中的条带状基本消失,晶界清晰且晶粒大小均匀,此时大部分的晶粒为再结晶的等轴晶粒。继续增大热处理时间,晶粒出现异常长大。经过焊后热处理的焊接接头焊缝和热影响区中马氏体含量明显减少,且当热处理时间为2 h时,焊缝中部分铁素体晶粒内部出现了再结晶。在2 h和20 h时,热影响区中析出物增多,且大多位于铁素体晶粒的晶界处。3.随着焊后热处理时间的增大,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当热处理时间为2 h时,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为483.48 MPa,此时伸长率为21.43%。经过焊后热处理后430母材、焊缝以及热影响区的硬度与焊态下相比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电化学曲线、腐蚀形貌以及腐蚀速率的结果来看,经过焊后热处理后母材和焊缝的耐腐蚀性能均有明显的提高,且时间为10 min时效果最好。在930℃退火2 h,焊件表现出最佳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配合;而在930℃退火10 min后,焊件可表现出最佳的耐腐蚀性能。因此,在对SUS 430铁素体不锈钢TIG焊接接头进行焊后热处理时,设定温度930℃,时间为10 min-2 h,可以获得综合性能较好的焊接接头。本文针对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易脆化、晶间腐蚀的问题,通过选取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以及焊后热处理工艺,降低了焊接接头的脆性,提高了焊接接头的耐腐蚀性能,并且得到了930℃热处理温度下铁素体晶粒的再结晶动力学。

岳莹莹[3](2019)在《热轧不锈钢板酸洗体系设计及酸洗过程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锈钢在热轧退火后,表面会形成成分复杂、结构致密的氧化层与分布不均匀的贫铬层,在后续的冷轧、电镀、着色等工艺处理前必须将其完全去除。硫酸预酸洗配合HNO3-HF酸洗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不锈钢酸洗工艺。其中,HNO3-HF酸洗段承担了去除氧化层、贫铬层与钝化基体的多重酸洗功能,在实际生产中易出现贫铬层去除不完全、局部腐蚀严重等问题。此外,HNO3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带来NOx与亚硝酸盐污染,极大地增加了不锈钢企业的环保压力。因此,亟待开展不锈钢板酸洗体系设计及绿色酸洗新工艺研究。本论文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304奥氏体不锈钢和430铁素体不锈钢为对象,首先考察了两种不锈钢的高温氧化行为,在明确其氧化层与贫铬层组成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热轧不锈钢板的绿色分步酸洗新工艺。在此基础上针对热轧不锈钢板在酸洗过程中涉及的加速腐蚀、腐蚀产物膜转变、局部腐蚀控制及钝化等主要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阐明了酸洗体系中H+、卤素离子与氧化剂对不锈钢腐蚀及钝化行为的影响机理,并确定了不锈钢的预酸洗体系和终酸洗体系。在本论文条件下,得到如下结论:(1)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表面的氧化层均由Fe2O3为主的富铁外氧化层,尖晶石相及铁铬复合氧化物(FeFe2-xCrxO4),和以Cr2O3为主的富铬内氧化层组成。贫铬层分布在氧化前沿/基体1.5~3 μm范围内,其分布形状与氧化前沿形状基本保持一致,Si的优先氧化可缓解贫铬层的“贫铬”程度。(2)430不锈钢在氧化过程中,氧化前沿均匀向内部基体生长,氧化层、贫铬层分布比较均匀;304不锈钢在氧化过程中,会形成多个氧化结节,结节内部内富铬相氧化层与富Ni尖晶石相交错分布,贫铬层分布不均匀。304奥氏体不锈钢的酸洗难度大于430铁素体不锈钢。(3)基于不锈钢在不同酸洗体系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特征,开发了不锈钢的绿色分步酸洗新工艺,并设计了不同类型不锈钢的预酸洗和终酸洗体系。预酸洗阶段实现氧化层与贫铬层的完全去除,终酸洗阶段实现基体钝化并提高耐蚀性。新工艺可以彻底避免不锈钢酸洗过程中的NOx排放和亚硝酸盐污染问题。(4)贫铬层的腐蚀电位位于活性溶解区,而基体金属的腐蚀电位位于钝化区,因此在酸洗过程中,贫铬层可快速溶解,从而使氧化层剥离脱落。此外,溶液中H+参与电极反应,产生的H2也对氧化层起到剥离作用。(5)H+、卤素离子与氧化剂的协同作用决定了不锈钢在酸洗溶液中的开路电位。根据不锈钢在相应酸溶液中的腐蚀极化行为特征,调节不锈钢的开路电位,可使不锈钢达到加速溶解、抛光和钝化等不同的状态。(6)当溶液中存在氧化性金属离子(Fe3+、Cu2+和Hg2+等)时,这些离子与溶液中的H2O和O2等氧化剂一样,起到去极化作用而促进点蚀的发生。腐蚀介质的流速对不锈钢的点蚀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在静止的溶液中易产生点蚀,而在流动的溶液中,则不易产生点蚀。当该区域铬含量降低到钝化所需的极限(12.5 wt%)以下时,在与腐蚀介质接触后,贫铬区受到腐蚀,在腐蚀溶液中形成“碳化铬(阴极区)-贫铬区(阳极)”电池,造成晶间腐蚀。(7)H2O2与羟基自由基(·OH)的强氧化作用,促使不锈钢在H2SO4-H2O2溶液中实现活化-钝化转变。不锈钢表面形成了一层由氧化物(Cr2O3,Fe2O3)、氢氧化物,如Cr(OH)3,FeOOH,以及部分硫酸盐构成多孔钝化膜。该钝化膜为n形半导体膜,稳定膜厚约为3.4±0.2 nm,根据PDM计算可得,钝化膜中的施主密度约为1.6~24×10-21 cm-3,电场强度为75367 V·cm-1,点缺陷扩散系数为8.034×10-16 cm2/s

倪润[4](2019)在《430铁素体不锈钢“砂金”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430铁素体不锈钢砂金现象。主要工作包括分析砂金缺陷的产生原因,研究430不锈钢热轧阶段碳化物析出行为,提出砂金缺陷优化措施。本文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430不锈钢砂金缺陷板的宏观形貌与微观形貌,发现在热轧板的晶界碳化物与砂金现象存在联系。通过实验室热轧实验,还原出现砂金缺陷的热轧板的组织状态。通过金相、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对实验热轧板与钢厂热轧板进行了分析,确定热轧阶段产生的碳化物是导致砂金缺陷的关键因素。(2)通过循环相变实验研究430与410S不锈钢的相变机制。根据430和410S不锈钢的相图特点设计循环相变实验,使用DICTRA对循环过程分别进行LE和PE模型的相变模拟。LE模型的相变模拟,相界面迁移曲线与膨胀量曲线在提高温度变化速率(10、100、200℃/min)时呈现相同特征,且界面迁移规律与循环相变试样组织演变行为对应。实验证明430和410S不锈钢遵循LE模型的相变机制,即在相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铬的分配。(3)通过连续冷却实验研究在热轧温度区间内430和410S不锈钢的相变行为。430不锈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模式为PLE,即发生铬的分配,800℃以下在相界面留下铬的偏聚(2%)。410S不锈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模式分为PLE和NPLE,在1200~900℃为PLE模式,900~800℃为NPLE模式,即只在1200~900℃发生铬的分配,800℃以下在相界面产生铬的偏聚(0.5%)。对连续冷却的阶段淬火试样进行微观组织分析发现在连续冷却过程中产生的相界面铬的偏聚是促进碳化物生成的有利条件。(4)进行热模拟实验研究热轧后冷速与热轧变形量分配对碳化物生成的影响。控制变形后冷却速度5、10、15、20、25、30℃/s,提高变形后的冷却速度可以显着减少晶界碳化物。提高高温区(1200~880℃)的冷却速度至20℃/s,将变形量分配在880℃,可以在5℃/s的冷速条件下使晶界碳化物大量减少。(5)在热模拟的工作基础上,选取三组进行热轧实验。使用尺寸相同的三块铸坯,轧制至相同厚度。工艺一热轧后空冷至室温,工艺二热轧后淬火至室温;工艺三在1200~900℃快速冷却,在900~880℃完成轧制变形,热轧后空冷至室温。工艺一的热轧板晶界出现大量碳化物,工艺二与工艺三的热轧板晶界碳化物量则较少。

刘满雨[5](2017)在《不锈钢带极堆焊层化学成分梯度分布规律及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电领域AP1000主设备的运行中,由于长期处于轻水腐蚀和中子辐射的环境,为了防止一回路介质对设备筒体内壁的腐蚀,与一回路冷却剂介质相接触的筒体内壁均要求采用不锈钢带极堆焊。由于AP1000主设备制造和安装过程中所用的关键焊接材料几乎都需要国外进口。因此,近年来,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全面力争实现该类焊接材料的国产化。“核电设备用焊接材料研制”课题主要解决AP1000用焊接材料的研制。AP1000是优越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如何引入、消化、吸收、再创新AP1000技术是我们国家核电发展遇到的技术难题。不锈钢带极堆焊具有效率高、表面成形优,耐蚀性能好等特点,是核电设备制造过程中通常采用的一种焊接方法。在蒸汽发生器、反应堆压力容器等核岛主设备压力容器和一回路与冷却剂接触的低合金钢内表面都要求堆焊奥氏体不锈钢。本文主要研究不锈钢带极堆焊层化学成分分布规律及准确度评定和不锈钢带极堆焊层的成分性能二个方面。通过堆焊层化学成分的梯度规律的探究和评定,以及铁素体含量、剪切、扭转、拉伸、冲击、侧弯、硬度和晶间腐蚀等性能的研究,为第三代核电奥氏体不锈钢耐蚀堆焊材料的国产化的研制,核电领域的奥氏体不锈钢带极耐蚀堆焊产品的改进积累非常宝贵的经验,为解决核电制造业的瓶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因为堆焊接头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核电设备的稳定性,核电主设备带极堆焊接头的成分分布规律在国内少有人深入研究,所以,本文测量成分分布规律和性能的研究的结论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和价值。

万章[6](2015)在《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问题的探讨》文中认为铁素体不锈钢因在特定温度下有碳化物、氮化物和σ相的析出,及其独有的475℃脆性,致使其存在晶间腐蚀敏感性。改变铁素体不锈钢中铬、钼、碳、氮、铌、钛含量,可以适当降低其晶间腐蚀敏感性。铁素体不锈钢应以退火态供货,在焊接过程中尽可能的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焊接过程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其晶间腐蚀敏感性。国内尚未制定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标准。通过对铁素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机理的阐述,分析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影响因素,总结了相关预防措施,提出制定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标准来进一步规范铁素体不锈钢的应用。

秦政[7](2015)在《高纯铁素体不锈钢敏化行为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碳氮总量低于300×10-6的高纯铁素体不锈钢是不锈钢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系统研究高纯铁素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倾向性,对于高纯铁素体不锈钢的生产、加工和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课题以高纯铁素体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通过敏化实验,结合EPR曲线测定、草酸电解浸蚀实验测定、SEM-EDS分析、TEM分析等,研究了不同成分高纯铁素体不锈钢在不同温度下的敏化过程,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600℃~1000℃温度区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高纯铁素体不锈钢的再活化率逐渐下降,晶界处沟槽的深度和宽度逐渐减小,晶间腐蚀敏感性逐渐减弱,在600℃时高纯铁素体不锈钢的再活化率达到最大值。高纯铁素体不锈钢的敏化温度为600℃左右。(2)在600℃敏化处理时,高纯铁素体不锈钢的再活化率与钢中的铌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铌含量的增加可以改善铁素体不锈钢的耐晶间腐蚀敏感性。(3)随着高纯铁素体不锈钢的晶粒尺寸增大,可以提高低能晶界的比例,从而导致晶间腐蚀敏感性减弱。

方勇[8](2015)在《含铜、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不锈钢中的主要合金成分是铬、镍和钼,其中的镍和钼较为昂贵,我国是一个缺镍、少钼、贫铬且不锈钢资源匮乏的国家,再加上镍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供应的紧张,不含镍的铁素体不锈钢则凸显成本低廉的巨大优势,与此同时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废钢量的不断增加,其回收再利用也是一个难题,一个重要的难题是废钢回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钢中铜的积累,劣化钢材的性能。铁素体不锈钢凭借其低的线膨胀系数和优良的高温强度在众多领域都有着重大的用途。铁素体不锈钢使用时主要考察其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现场工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室条件,在含锡铁素体不锈钢中添加一定量的铜来研究铜添加量对不锈钢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所用钢是以添加0.30%锡的430铁素体不锈钢为基本钢种,分别添加0.13%~2.54%的铜来冶炼不同铜含量的含锡铁素体不锈钢。实验用钢通过实验室10 kg真空感应炉进行冶炼,得到铸锭通过轧制获取实验材料。常温拉伸实验和高温拉伸实验表明,在含锡铁素体不锈钢中添加0.45%~2.54%的铜,铜原子在固溶体中产生的固溶强化效果增强不锈钢的抗拉强度,但同时会相应的降低不锈钢的塑性,铜含量在0.45%时,材料力学性能变化较小,但铜含量进一步增加到0.98%或更高时,材料的塑性急剧变差。动电位阳极极化曲线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含锡铁素体不锈钢中添加0.13%~0.65%的铜可以使得不锈钢的点蚀电位升高,在锡含量为0.30%的铁素体不锈钢中添加0.36%的铜,其点蚀电位达到最大值;Cl-浓度和温度对含铜、锡不锈钢耐点蚀性能影响较大。均匀浸泡试验结果表明,在40%H2SO4中,铁素体不锈钢的失重量与时间呈线性相关,在锡含量为0.30%的不锈钢中添加0.45%~2.54%的铜,其腐蚀速率进一步降低,当铜添加量为0.45%时,不锈钢的耐均匀腐蚀速率最低,约为0.0672 g·cm-2·h-1,不锈钢的耐均匀腐蚀性能最好。晶间浸泡试验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锡含量0.30%的铁素体不锈钢中添加0.45%~2.54%的铜,不锈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得到提高,且当在含锡0.30%不锈钢中添加铜量为0.98%时,耐晶间腐蚀性能最好;在含铌钛不锈钢中加入0.13%~0.93%的铜,可提高不锈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

韩纪鹏[9](2015)在《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制备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含锡铁素体不锈钢具有优异的耐应力腐蚀性能和较好的加工成型性能,但要实现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工业化大生产,还须解决锡在钢中容易偏析和造成加工性能恶化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对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析出行为、耐腐蚀性能等进行综合评价和理论研究。研究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冶金行为、力学性能(尤其是高温力学性能)可以为冶炼过程锡的合金化工艺、热加工成型过程的控制和应用提供指导;对其耐腐蚀性能、钝化膜结构、析出行为等进行深入系统的基础研究,对于新一代铬镍资源节约型高品质不锈钢板带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应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在对现场工艺和产品质量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电阻炉和氩气保护下的感应炉制备Fe-Cr-Sn系含锡铁素体不锈钢,对其冶金行为、微观组织进行分析,并对含锡铁素体不锈钢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进行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在含锡铁素体不锈钢冶炼过程中,锡的收得率为80-97%,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冶炼难度不大。钢中典型夹杂物为氧化物和硫化物,同时也能发现部分含锡夹杂物。含锡夹杂物呈四边形等不规则形状,尺寸在1μm左右。MnS熔点接近炼钢温度,在炼钢温度下形成的MnS可能以液态形式存在,与Al2O3等高熔点夹杂物相比,MnS的形核析出较晚。在不锈钢的凝固过程中,锡容易以MnS为形核质点,在其周围析出,形成锡包裹的MnS类夹杂物。锡可固溶于不锈钢基体中,而在一定温度下保温和冷却处理时,已固溶于基体的锡可重新从α相中再次析出。非平衡状态下的液相结晶会造成锡元素在晶界偏聚和表面富集,与晶内产生较大的浓度差。当其含量超出它在不锈钢中溶解度时,会以共晶化合物的熔融态存在于晶界,弱化晶问结合力,破坏晶界连续性,导致不锈钢热塑性的降低。本研究中当铁素体不锈钢中锡含量>0.29wt%时,可从扫描电镜分析结果中看出锡的富集现象,从而证实了锡在晶界的析出。基于微观偏析模型的计算结果,Sn的偏析比虽不如P、S严重,但Sn的凝固偏析比要大于其它元素。并且随着固相率的增加,Sn的偏析比逐渐增大,从初始的1.0增加到2.6, Si、Mn在凝固末期偏析比增至1.4左右,Cr的偏析比低于1.2。凝固初始相为铁素体BCC相,当碳含量超过0.2wt%时,凝固过程会出现奥氏体FCC与BCC的混合相,随着温度降低,还会析出碳化物和Sigma相。随着C含量的增加,低碳钢在凝固前沿固相由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各溶质的偏析比发生较大变化,P、S、Sn等的偏析程度大幅增加。微观偏析理论也可解释在第三类脆性温度区间的塑性凹槽现象。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较430不锈钢略有增加,抗拉强度最大值为450 MPa,比未添加Sn的钢种高20 MPa左右,延伸率变化不大。根据固溶强化机理,Sn原子融入铁素体不锈钢基体中造成晶格畸变,增大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使滑移难以进行,从而使材料强度增加,起到固溶强化作用,使不锈钢固溶体的抗拉强度有所提高。当温度升高时,原子振动幅度增加,点阵常数加大,Sn原子引起的畸变降低,固溶强化作用下降,因此温度超过800℃后,试验钢与430不锈钢的抗拉强度基本相同。含锡铁素体不锈钢在400-800℃时的拉伸断口存在大量韧窝,在此温度区间钢的塑性较好,拉伸时发生塑性断裂。锡对铁素体不锈钢n值没有太大影响,其基本保持在0.23左右。而随着钢中锡含量的增加,r值增幅不明显,但△r值随着锡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锈钢在深冲成型时容易产生制耳现象。不锈钢随着变形速率的增加,晶界强度比晶内强度增加得快,会导致在高温变形过程中断裂类型的不同。含锡铁素体不锈钢在800℃、应变速率0.002/s的高温拉伸过程中,断口呈现沿晶脆性断裂;当应变速率增加至0.02/s时,断口以塑性断口为主,呈现穿晶断裂;在0.2/s的应变速率下,断口同样呈现穿晶断裂。证实了高应变速率将改变等强温度,同时也改变了铁素体不锈钢的高温断裂方式。含锡铁素体不锈钢耐均匀腐蚀实验在40wt%H2SO4中进行,其腐蚀量随时间呈线性变化,其腐蚀速度是均匀的。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耐均匀腐蚀性能得到了改善,Sn含量为0.38wt%时,铁素体不锈钢的腐蚀速率为0.3130 g·cm-2·h-1,腐蚀速率最低。从动电位阳极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法的实验结果看,加锡后铁素体不锈钢的点蚀电位上升,在Sn含量为0.27wt%时,其点蚀电位达到最大值,耐点蚀性能最好。随着Cl-浓度的增加,不锈钢耐点腐蚀性能显着降低,极化电阻也显着降低;在酸性环境中,随着H+浓度的增加,耐点腐蚀性能显着降低,在碱性环境中,点蚀电位较高,耐点蚀性能较好;随着试验温度的增加,不锈钢耐点腐蚀性能显着降低,极化电阻显着降低;在锡含量为0.18wt%时,铁素体不锈钢的再活化率最低,耐晶间腐蚀性能最优,随着锡含量的进一步增加,其耐晶间腐蚀性能下降。XPS分析含锡铁素体不锈钢表面钝化膜层,观测到Fe2p, Cr2p, Ols, Cls和Sn3d的谱线。对钝化膜表层进行窄区扫描后,发现外层钝化膜以CrOOH, Cr(OH)3, Fe(OH)3等氢氧型化合物或羟基化合物为主,内层主要由Cr2O3, CrO3, FeO, Fe2O3和Fe3O4组成,同时还有少量CrO42-, Fe2+, Fe3+。随着溅射深度增加,开始有金属Cr和Fe出现。Sn在外层钝化膜中主要以SnO2为主,Sn存在膜内层,保持膜的稳定性。钝化膜表层以羟基氧化物为主,羟基的存在说明金属元素有可能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于钝化膜表层,提高膜的再钝化能力。当外层钝化膜遭到破坏,金属离子从内层偏移到表面并与周围的结合水形成羟基化合物,阻止金属的继续破坏和溶解。当内层氧化物继续遭到破坏,在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界面富集的锡元素能形成稳定的氧化层,有利于提高膜的稳定性,阻止膜的破坏和点蚀的发生。

杨永超[10](2014)在《含锡铁素体不锈钢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鉴于我国镍资源和不锈钢废钢资源缺乏,扩大铁素体不锈钢的比重是我国不锈钢品种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铁素体不锈钢都可以说是一种节约资源的环保材料。随着近年来冶炼技术的发展,低C,N的铁素体不锈钢将在社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铁素体不锈钢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力学和腐蚀问题。本课题在对现场工艺和产品质量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热模拟实验,对含锡430铁素体不锈钢进行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研究。实验钢种为10kg真空感应炉冶炼的含锡量分别为0.1%-0.4%的430铁素体不锈钢,对比钢种为未添加锡的430铁素体不锈钢。拉伸试验和杯突试验结果表明,锡的添加使430铁素体不锈钢发生一定的点阵畸变,通过固溶强化增加钢的抗拉强度,略微降低不锈钢塑性,同时提高其塑性应变比(r值),在本实验钢种条件下,较高的锡含量(0.1%-0.4%)未对铁素体不锈钢的加工性能造成不利影响。随着拉伸时温度的升高,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塑性凹槽温度降低,锡的添加反而增加了不锈钢的塑性。含锡不锈钢在400-800℃C拉断后断口为大量韧窝,在此温度区间钢的塑性较好,拉伸时发生韧性断裂。锡的添加提高了430铁素体不锈钢的拉胀成形性能,塑性变形能力和局部成形性能有所提高。均匀腐蚀浸泡实验结果表明,在40% H2SO4中,含锡430铁素体不锈钢的腐蚀量随时间呈线性变化,即其腐蚀速度是均匀的。向430铁素体不锈钢添加微量合金元素锡后,其腐蚀速率减小,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耐均匀腐蚀性能得到了改善。在0.3%的Sn添加量时,430铁素体不锈钢的腐蚀速率为0.3130 g·cm-2·h-1,腐蚀速率最低。动电位阳极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法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Sn之后,430铁素体不锈钢的点蚀电位上升,在Sn含量为0.3%时,其点蚀电位达到最大值,耐点蚀性能最好;Cl-浓度对含锡430铁素体不锈钢耐点腐蚀性能有显着影响,随着Cl-浓度的增加,耐点腐蚀性能显着降低,极化电阻也显着降低;溶液pH值对含锡430铁素体不锈钢耐点腐蚀性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酸性环境中,随着H+浓度的增加,耐点腐蚀性能显着降低,极化电阻也显着降低;而在弱碱性环境中,点蚀电位高于430不锈钢,耐点蚀性能较优;温度对含锡430铁素体不锈钢耐点腐蚀性能有显着影响,随着实验温度的增加,点蚀电位降低,极化电阻也显着降低,表明耐点腐蚀性能显着降低。晶间腐蚀浸泡实验以及动电位再活化实验结果表明,在锡含量为0.2%时,实验钢种的再活化率最低,耐晶间腐蚀性能最为优秀;随着锡的进一步添加,耐晶间腐蚀性能下降。Sn在外层钝化膜能检测到微弱峰的存在,主要以SnO2为主,Sn存在膜内层,当内层氧化物遭到破坏,在金属氧化物与金属界面能形成一定的锡氧化层,有利于提高膜的稳定性,阻止膜的破坏和点蚀的发生。

二、草酸法检测铁素体不锈钢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酸法检测铁素体不锈钢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1)2205双相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的裂纹判定和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 晶间腐蚀裂纹判定
    2.1 OM观察
    2.2 TEM观察
3 晶间腐蚀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力学性能对晶间腐蚀试验的影响
    3.2 残余应力对晶间腐蚀试验的影响
    3.3 表面粗糙度对晶间腐蚀试验的影响
4 结论

(2)SUS 430不锈钢TIG焊接工艺优化及后续热处理对焊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不锈钢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不锈钢的发展
        1.2.2 国内不锈钢的发展
    1.3 铁素体不锈钢
        1.3.1 铁素体不锈钢的分类
        1.3.2 铁素体不锈钢的应用
    1.4 铁素体不锈钢的焊接性
        1.4.1 晶间腐蚀
        1.4.2 焊接接头的脆化
    1.5 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性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2.1 SUS 430不锈钢的成分、组织及性能
        2.2.2 焊材的成分及性能
    2.3 焊接试验
        2.3.1 焊接方法
        2.3.2 接头形式
    2.4 组织分析及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焊接电流对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焊接电流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3.3 显微组织分析
        3.3.1 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
        3.3.2 焊缝的微观组织
        3.3.3 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
    3.4 焊接接头的硬度分布
    3.5 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处理时间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
    4.1 引言
    4.2 母材的显微组织
    4.3 再结晶动力学
        4.3.1 再结晶的定义
        4.3.2 再结晶动力学模型
    4.4 焊缝的微观组织
    4.5 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处理时间对焊接接头力学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拉伸性能
    5.3 硬度分布
    5.4 焊接接头耐腐蚀性能
        5.4.1 电化学极化曲线结果与分析
        5.4.2 腐蚀形貌
        5.4.3 腐蚀速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以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

(3)热轧不锈钢板酸洗体系设计及酸洗过程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热轧不锈钢板表面氧化层结构的研究现状分析
        1.2.2 不锈钢酸洗工艺与酸洗机理的研究现状分析
        1.2.3 不锈钢钝化与局部腐蚀行为的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试样制备
    2.2 电化学测试方法
        2.3.1 开路电位(OCP)测试
        2.3.2 动电位极化曲线(PDP)测试
        2.3.3 线性极化电阻(LPR)测试
        2.3.4 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
        2.3.5 耐点蚀性能测试
    2.3 检测分析方法
        2.3.1 形貌观察
        2.3.2 物相及组成分析
第3章 热轧不锈钢板的高温氧化行为分析
    3.1 方案设计
        3.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1.2 实验方案及步骤
    3.2 热轧不锈钢板的表面氧化层分析
        3.2.1 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氧化层的演变
        3.2.2 铁素体不锈钢与奥氏体不锈钢氧化过程对比
    3.3 热轧不锈钢板表面贫铬层分析
        3.3.1 氧化过程中不锈钢板贫铬层的分布特征演变
        3.3.2 不同气氛条件下贫铬层的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轧不锈钢板的酸洗过程分析
    4.1 实验方案
    4.2 热轧不锈钢板在无硝酸酸洗体系中的酸洗行为分析
        4.2.1 热轧不锈钢在H_2SO_4-HF溶液中的酸洗行为
        4.2.2 热轧不锈钢在盐酸基溶液中的酸洗行为
    4.3 热轧不锈钢板绿色酸洗体系的选择及其理论依据
        4.3.1 不锈钢在无机酸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特征
        4.3.2 热轧不锈钢板的绿色分步酸洗工艺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轧不锈钢板在盐酸基酸洗溶液中的局部腐蚀控制
    5.1 实验方案
    5.2 热轧不锈钢板在盐酸基酸洗溶液中的溶解行为
        5.2.1 不锈钢在盐酸基溶液中的溶解过程
        5.2.2 Fe~(3+)对不锈钢溶解行为的影响作用
    5.3 热轧不锈钢板在盐酸基酸洗溶液中腐蚀产物膜的转变机理
        5.3.1 H_2O_2对腐蚀产物膜的影响
        5.3.2 Fe~(3+)对腐蚀产物膜的影响
        5.3.3 盐酸基溶液中腐蚀产物膜的转变机理
    5.4 热轧不锈钢板在盐酸基酸洗溶液中的局部腐蚀控制
        5.4.1 不锈钢板局部腐蚀行为的发生规律
        5.4.2 不锈钢板局部腐蚀的控制思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热轧不锈钢板在硫酸基酸洗溶液中的钝化行为研究
    6.1 热轧不锈钢板在硫酸基酸洗溶液中的活化-钝化转变
    6.2 基于PDM和Mott-Schottky的钝化膜生长动力学分析
    6.3 不锈钢板在硫酸基溶液中的钝化机理分析
    6.4 硫酸基溶液对不锈钢板的钝化效果评价
        6.4.1 方案设计
        6.4.2 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4)430铁素体不锈钢“砂金”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不锈钢的概述
        1.2.1 不锈钢的特点
        1.2.2 不锈钢的分类
        1.2.3 铁素体不锈钢的应用前景
    1.3 不锈钢的晶间腐蚀
        1.3.1 腐蚀的分类
        1.3.2 晶间腐蚀现象
        1.3.3 影响晶间腐蚀的元素
    1.4 基于Thermo-Calc&DICTRA的相变热动力学模拟
        1.4.1 CALPHAD方法
        1.4.2 Thermo-Calc&DICTRA
        1.4.3 局部平衡模型(LE)
        1.4.4 准平衡模型(PE)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以及试样
    2.2 实验方法
        2.2.1 微观表征
        2.2.2 相变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模拟
        2.2.3 热模拟实验
        2.2.4 热轧实验
第3章砂金缺陷研究
    3.1 砂金现象分析
    3.2 砂金缺陷与热轧板的关联性
        3.2.1 实验室热轧实验
        3.2.2 热轧板对比分析
        3.2.3 热轧板微观形貌及元素分布
    3.3 430&410S不锈钢相变机制研究
        3.3.1 430不锈钢相变机制研究
        3.3.2 410S不锈钢相变机制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430&410S不锈钢连续冷却实验与模拟
    4.1 连续冷却实验
        4.1.1 连续冷却实验方案
        4.1.2 430&410S不锈钢相变行为分析
    4.2 连续冷却相变动力学模拟
        4.2.1 430不锈钢连续冷却模拟
        4.2.2 410S不锈钢连续冷却模拟
    4.3 铬分配对碳化物析出行为的影响
        4.3.1 微观组织演变
        4.3.2 微观组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砂金缺陷解决措施研究
    5.1 热轧工艺研究
        5.1.1 冷速的研究
        5.1.2 变形的研究
    5.2 热轧碳化物析出行为研究
        5.2.1 冷速研究的微观组织分析
        5.2.2 变形研究的微观组织分析
    5.3 砂金缺陷解决措施
        5.3.1 热轧实验的工艺
        5.3.2 热轧板微观组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不锈钢带极堆焊层化学成分梯度分布规律及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核电带极堆焊技术和焊材发展
        1.2.1 带极堆焊的发展过程
        1.2.2 国内外核电不锈钢带极堆焊焊材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核电带极堆焊焊材和国外产品存在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1.3 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测定
        1.3.1 使用直读光谱仪进行成分测定的原因及仪器介绍
        1.3.2 直读光谱仪的准确度评定
        1.3.3 各元素对不锈钢焊材成分性能的影响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试剂和焊接材料
    2.2 试件焊接设备及检测设备取样方法
        2.2.1 带极堆焊设备
        2.2.2 焊接取样方法
        2.2.3 力学性能检测取样方法
        2.2.4 晶间腐蚀性能检测取样方法
    2.3 材料表征及测试方法
        2.3.1 火花直读光谱仪
        2.3.2 氧氮分析仪
        2.3.3 万能材料试验机
        2.3.4 冲击试验机
        2.3.5 晶间腐蚀试验设备
        2.3.6 维氏硬度计
        2.3.7 铁素体含量测定
第3章 不锈钢带极堆焊层化学成分和铁素体含量分布规律及准确度评定
    3.1 引言
    3.2 直读光谱仪的准确度评定
        3.2.1 正确度的评定
        3.2.2 精密度的评定
        3.2.3 评定结果及验证
    3.3 堆焊层化学成分和铁素体含量分布规律
        3.3.1 堆焊层化学成分梯度分布规律
        3.3.2 堆焊铁素体含量梯度分布和微观组织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锈钢带极堆焊层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铁素体含量控制对断后伸长率的研究
    4.3 堆焊方法对剪切性能的研究
    4.4 堆焊方法扭转性能的研究
    4.5 堆焊方法对拉伸、冲击性能的研究
        4.5.1 EQ308L熔敷金属拉伸和冲击性能
        4.5.2 EQ309L熔敷金属拉伸和冲击性能
        4.5.3 堆焊方法对Z向拉伸性能的影响
    4.6 堆焊方法对晶间腐蚀性能的研究
        4.6.1 埋弧堆焊晶间腐蚀性能研究
        4.6.2 电渣堆焊晶间腐蚀性能研究
        4.6.3 堆焊方法对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
    4.7 堆焊方法对侧弯性能的研究
    4.8 堆焊层硬度性能的研究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机理
    1. 1碳化物和氮化物析出
    1. 2 σ 相的析出
    1. 3 475 ℃ 脆性
2铁素体不锈钢的影响因素
    2. 1化学成分的影响
    2. 2状态的影响
    2. 3焊接性能的影响
3预防措施
4晶间腐蚀敏感性检测方法
5结束语

(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敏化行为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铁素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2.1.1 晶间腐蚀
        2.1.2 点蚀
    2.2 不锈钢晶间腐蚀的研究方法
        2.2.1 化学浸蚀法
        2.2.2 电化学方法
        2.2.3 物理试验法
    2.3 铁素体不锈钢的敏化行为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实验钢制备
    3.2 实验设备
    3.3 实验过程
    3.4 分析方法
        3.4.1 极化曲线分析
        3.4.2 晶粒度级别分析
        3.4.3 透射电镜分析
        3.4.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晶间腐蚀敏感性研究
        4.1.1 EPR曲线测定
        4.1.2 草酸电解浸蚀实验测定
    4.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组织形貌与晶粒尺寸研究
        4.2.1 组织形貌分析
        4.2.2 晶粒尺寸变化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含铜、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铁素体不锈钢简介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铁素体不锈钢的力学性能的研究
        2.1.1 铁素体不锈钢力学性能概述
        2.1.2 铜元素对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2.1.3 锡对铁素体不锈钢力学性能影响
    2.2 铁素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研究
        2.2.1 铁素体不锈钢的耐点蚀性能研究
        2.2.2 铁素体不锈钢耐晶间腐蚀性研究
    2.3 锡和铜对铁素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含铜、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3.1 含铜、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制备
        3.1.1 真空感应炉
        3.1.2 真空感应炉的具体冶炼过程
    3.2 拉伸试验
        3.2.1 常温拉伸试验
        3.2.2 高温拉伸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铜、锡铁素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研究
    4.1 耐点蚀性能的实验研究
        4.1.1 实验方案
        4.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 耐均匀腐蚀性能的实验研究
        4.2.1 实验方案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耐晶间腐蚀性能的实验研究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专利

(9)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制备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铁素体不锈钢简介
        2.1.1 铁素体不锈钢特点
        2.1.2 铁素体不锈钢发展现状
        2.1.3 非金属夹杂物对铁素体不锈钢性能的影响
        2.1.4 合金元素在铁素体不锈钢中的作用
    2.2 含锡不锈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 含锡不锈钢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含锡不锈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3 含锡钢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基础
        2.3.1 锡的物理化学性质
        2.3.2 锡在不锈钢中的溶解度行为研究
        2.3.3 锡在钢中偏析理论模型研究
        2.3.4 锡在不锈钢凝固过程中的行为研究
    2.4 铁素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研究
        2.4.1 铁素体不锈钢力学性能概述
        2.4.2 加工硬化指数(n)
        2.4.3 塑性应变比(r)
        2.4.4 杯突值
    2.5 铁素体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研究
        2.5.1 铁素体不锈钢耐点蚀性能研究
        2.5.2 铁素体不锈钢耐晶间腐蚀性能研究
    2.6 文献评述
第3章 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冶炼和凝固偏析行为研究
    3.1 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冶金行为研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材料加入量的理论计算
        3.1.3 实验设备与装置
        3.1.4 实验步骤
        3.1.5 实验结果及讨论
    3.2 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偏析行为研究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 含锡不锈钢溶质偏析模型研究
        3.3.1 微观偏析方程
        3.3.2 温度计算方法
        3.3.3 凝固模型计算方法
        3.3.4 凝固过程平衡固相预测
        3.3.5 结果及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锡铁素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制备与分析
        4.1.1 真空感应炉熔炼
        4.1.2 铸锭表面质量及冒口分析
        4.1.3 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轧制工艺
        4.1.4 试样的显微组织
    4.2 含锡不锈钢室温拉伸及成形性能研究
        4.2.1 再结晶退火对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4.2.2 室温拉伸性能的实验研究
        4.2.3 应变速率对含锡铁素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4.2.4 成形性能实验研究
        4.2.5 杯突性能实验研究
    4.3 含锡不锈钢的高温力学性能研究
        4.3.1 实验温度对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4.3.2 锡含量对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4.3.3 应变速率对不锈钢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锡铁素体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研究
    5.1 耐均匀腐蚀性能实验研究
        5.1.1 实验研究方案
        5.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 耐点腐蚀性能研究
        5.2.1 实验方案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 耐晶间腐蚀性能的实验研究
        5.3.1 浸泡法测晶间腐蚀性能
        5.3.2 动电位再活化测定晶间腐蚀性能
    5.4 含锡铁素体不锈钢钝化膜结构研究
        5.4.1 钝化膜的制取实验条件
        5.4.2 钝化膜的制取过程
        5.4.3 XPS表面分析过程
        5.4.4 钝化膜XPS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及发明专利
致谢

(10)含锡铁素体不锈钢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铁素体不锈钢简介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铁素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2.1.1 铁素体力学性能概述
        2.1.2 加工硬化指数(n)
        2.1.3 塑性应变比(r)
    2.2 铁素体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研究现状
        2.2.1 铁素体不锈钢耐点腐蚀性研究
        2.2.2 铁素体不锈钢耐晶间腐蚀性研究
    2.3 锡在铁素体不锈钢中的作用
        2.3.1 锡在钢中的危害
        2.3.2 锡在钢中的有利作用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含锡铁素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制备
    3.2 试样的显微组织
    3.3 拉伸试验
        3.3.1 常温拉伸试验
        3.3.2 高温拉伸试验
        3.3.3 杯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锡铁素体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研究
    4.1 耐均匀腐蚀性能研究
        4.1.1 实验方案
        4.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 耐点腐蚀性能研究
        4.2.1 实验方案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耐晶间腐蚀性能研究
        4.3.1 浸泡试验方法
        4.3.2 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测定方法
    4.4 钝化膜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草酸法检测铁素体不锈钢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 [1]2205双相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的裂纹判定和影响因素分析[J]. 罗先甫,郭仲阳,张恒坤,张文利,刘晓勇,查小琴.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20(06)
  • [2]SUS 430不锈钢TIG焊接工艺优化及后续热处理对焊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 谭逢前. 湘潭大学, 2020(02)
  • [3]热轧不锈钢板酸洗体系设计及酸洗过程的基础研究[D]. 岳莹莹. 东北大学, 2019(01)
  • [4]430铁素体不锈钢“砂金”现象研究[D]. 倪润. 东北大学, 2019(02)
  • [5]不锈钢带极堆焊层化学成分梯度分布规律及性能的研究[D]. 刘满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6]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问题的探讨[J]. 万章.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15(04)
  • [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敏化行为的实验研究[D]. 秦政. 东北大学, 2015(12)
  • [8]含铜、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研究[D]. 方勇. 东北大学, 2015(01)
  • [9]含锡铁素体不锈钢的制备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D]. 韩纪鹏. 东北大学, 2015(07)
  • [10]含锡铁素体不锈钢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的研究[D]. 杨永超. 东北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草酸法检测铁素体不锈钢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