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钾生产过程计算机分布式控制系统

氯化钾生产过程计算机分布式控制系统

一、氯化钾生产过程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涂渝[1](2021)在《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传统的人工施肥施肥量大,抛洒不均匀易溶于泥水表层,水稻根部不易吸收,而且容易流失,造成水田周边污染,耗费人工等缺点。因此,机械施肥逐渐替代人工施肥,测深施肥技术是属于水稻机械化同步深施肥的范畴,水稻测深施肥技术成为目前水稻生产过程中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水稻测深施肥技术,对水稻测深施肥装置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精量施肥的总体技术要求,通过多种控制系统方案进行比较,确定施肥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给出精量施肥系统的工作原理,为下一步系统元器件的选择确定方向。2、对精量施肥控制系统各元器件进行计算选型,硬件电路的设计,采用C语言完成控制系统中排肥轴不同转速的控制程序。3、以圆球形和近圆球形颗粒两种肥料硫酸钾和氯化钾作为实验样本,分别对其三维尺寸、密度、休止角及静摩擦系数进行实验测量。利用EDEM软件对施肥器施肥过程进行离散元仿真实验,通过分析螺旋叶直径、螺距、排肥轴转速等不同参数对施肥过程的影响,为螺旋轴的设计试验提供参考依据。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列出正交表格,将表格输入到Design-Expert 8.0中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再分析各试验因子组合对仿真实验结果排肥量和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的影响,得出各试验因子影响施肥情况的主次关系,优化出一组最佳的参数进行下一步的实验。4、对本文优化后设计的施肥器进行性能检测试验,对其各路施肥器排肥一致性、每个施肥器排肥稳定性与均匀性及排肥的断条率分别进行试验及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测得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曹传飞[2](2021)在《再生铜烟灰湿法处理过程含氯废水循环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彦辉[3](2021)在《垃圾焚烧飞灰对高含磷废液的去除效果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在部分行业如电镀、医药、农药化工、金属加工、造纸产业会产生大量的含磷废液,对水资源及自然生态造成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逐年增加,垃圾焚烧飞灰作为一种危险废物急需有效处理。垃圾焚烧飞灰是垃圾焚烧厂处理垃圾产生的一种危险废物,目前关于飞灰作为吸附剂除磷以及高含磷废液(浓度在1000mg/L以上)的研究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垃圾焚烧飞灰进行高含磷废液的有效去除,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并研究了飞灰改性对除磷的影响以及重金属的释放效果。首先,根据垃圾焚烧飞灰的物理化学特性,从垃圾焚烧飞灰的种类,飞灰与含磷废液的固液比,反应时间,初始化反应温度出发,评估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对于1000mg/L磷酸氢二钾溶液,采用a飞灰,当反应时间达到40min,初始化反应温度为313K,垃圾焚烧飞灰与废液的固液比为12~14g/L,有最佳的除磷效果,除磷效率达到99.95%,最终磷酸盐浓度为0.4391mg/L,而采用b飞灰,当反应时间达到250min,初始化反应温度为313K,固液比为33~35g/L,有最佳的除磷效果,除磷效率达到99.88%,最终磷酸盐浓度为1.12mg/L。注意到对于不同地方产生的垃圾焚烧飞灰,因为产地不同,以及采用的垃圾处理方式的不同,会极大的影响除磷过程。在实验基础上,采用XRD,EDS,电镜等分析手段以及吸附平衡理论,对垃圾焚烧飞灰的除磷机理进行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Ca与P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固体表面的多层吸附过程,共同导致了对磷的去除。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飞灰除磷的能力,采用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钾、微波对飞灰进行改性。并探究改性的飞灰除磷的机理以及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对于a飞灰,在1%硫酸溶液、2%氢氧化钠溶液、2%氯化钾溶液有促进作用,而对于b飞灰,则在1%氯化钾溶液有促进作用。对两种飞灰的重金属释放的研究中,发现对于大多数重金属元素As、Cd、Cu、Mn、Ni、Zn对采用H2SO4改性的飞灰有着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对于Cr、Pb元素对不同改性条件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微波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As、Hg、Mn、Ni、Zn在飞灰除磷过程中的释放。飞灰的吸附特性实验表明了飞灰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综上所述,采用垃圾焚烧飞灰可以实现对高含磷废液的有效去除,并且可以保证在除磷过程中飞灰中的重金属释放可以满足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李靖[4](2019)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处理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印染、医药、化工和农药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这些废水在排放前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处理会导致水环境污染。厌氧生物处理具有有机负荷高、处理效果好,同时产生甲烷实现水中的能量回收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有前景的高盐有机废水处理方法。但是高浓度的盐分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有抑制作用,造成有机物处理效率低下。理清高盐条件对厌氧微生物的抑制影响特性,寻求缓解这种抑制作用及提高含盐有机废水的厌氧处理效率的方法是当前该类废水处理工程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评价了盐分对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探讨盐分对厌氧体系的胁迫效应。借助高通量测序和流式细胞术探讨了不同的盐胁迫条件下厌氧菌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和微生物活性变化,探析厌氧菌群对钠离子的胁迫响应。研究不同含量钠离子胁迫条件下微生物代谢产物,胞外聚合物和微生物酶活性的变化。通过添加氯化钾作为调渗剂考察厌氧生物处理的强化效果,并分析外源投加氯化钾对促进厌氧菌群耐高渗透压的调控机制。最终,为了减少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泥的流失和提高含盐有机废水的厌氧处理效率,结合厌氧生物技术及膜技术,构建了以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为核心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并对该反应器在不同盐浓度条件下有机废水的处理性能进行了评价,同时对AnMBR系统的PTFE中空纤维膜的污染特性及清洗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盐浓度的有机废水的中温厌氧消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温厌氧在盐浓度为10.6 g/L时顺利进行,厌氧有机物去除率为82.5%,出水色度为50倍。厌氧的出水色度是由蛋白质和腐殖酸类物质导致的。中温厌氧的盐浓度阈值为42.4 g/L,当盐浓度达到该阈值时厌氧性能急剧恶化,厌氧有机物去除率下降至35.6%。盐浓度对厌氧消化过程中水解、酸化、产氢产乙酸和产甲烷阶段产生的影响不同,对产甲烷阶段影响较显着,会导致挥发性脂肪酸(VFAs)在厌氧体系内的积累。乙酸、丙酸及丁酸产生累积的盐浓度分别为26.5 g/L、42.4 g/L和63.6 g/L。厌氧过程中的水解/酸化阶段对高渗透压具有适应性,厌氧产甲烷阶段是盐胁迫条件下厌氧消化的限制性过程。(2)研究厌氧菌群对钠离子的胁迫响应。厌氧污泥平均粒径与盐浓度成负相关。钠离子浓度为1.2 mol/L时,厌氧污泥平均粒径比正常条件下减小26.4%。厌氧微生物在钠离子胁迫条件下胞外蛋白中低于350 Da的小分子蛋白比例增高,引起胞外聚合物(EPS)的絮凝能力降低,导致污泥平均粒径的减小。钠离子影响厌氧微生物降解葡萄糖的戊糖磷酸途径,为了维持正常的戊糖磷酸途径,需要高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厌氧菌群的整体活性与盐浓度负相关,钠离子浓度为0.2 mol/L、0.5 mol/L、0.8 mol/L和1.2 mol/L时,厌氧微生物中凋亡细胞的占比分别为60.6%、73.7%、88.3%和90.3%。(3)在氯化钠浓度为20.0 g/L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发酵过程中,外源投加0.17%的氯化钾可以促进厌氧产气。此时,厌氧生物处理的有机物去除率为62.7%,比不加氯化钾条件下提高了115.4%。氯化钾可以促进厌氧消化过程中蛋白类物质和腐殖酸类物质的降解,维持甚至提高厌氧微生物的脱氢酶活性。氯化钾的添加同时可提高丝状厌氧菌高盐胁迫下的耐受性,维持球状厌氧菌的形态。(4)采用PTFE中空纤维膜AnMBR处理含盐有机废水。进水含盐量从11.0 g/L逐渐升高到19.0 g/L、27.0 g/L和35.5 g/L时,AnMBR的生物COD去除率逐渐下降,同时PTFE膜过滤的COD去除率上升,确保了AnMBR总的COD去除率维持稳定。研究过程中AnMBR出水COD稳定在549.0 mg/L,AnMBR的COD去除效率达到97.2%。其中生物COD去除率为95.5%-89.9%,较高的有机物去除效率是由于PTFE中空纤维膜对微生物的截留效果,导致耐盐微生物Proteobacteria(丰度为35.7%)和Bacteroidetes(丰度为25.9%)在AnMBR内富集。AnMBR表现出了优异的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性能。(5)采用PTFE中空纤维膜AnMBR处理不同盐浓度的有机废水。维持恒定的膜通量,考察PTFE中空纤维膜的污染特性及污染膜的清洗效果。随着盐浓度从11.0 g/L增加到35.5 g/L,膜组件被污染的趋势也随之增加,膜阻增速从1.88×1011/(m·d)增加到2.63×1011/(m·d)。膜的不可逆污染变化不大。对污染的PTFE中空纤维膜依次采用自来水、氢氧化钠溶液(2.0%)和盐酸(1.5%)过膜清洗10分钟,膜通量恢复率达到92.3%-96.5%。PTFE中空纤维膜是用于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AnMBR理想膜材料。

江罗[5](2018)在《化工尾废气制备电子气体低汞催化剂研究及系统工业应用》文中指出催化剂无汞化是发展方向,但受制于昂贵的制备成本和较低的催化活性,因此难以工业化。目前通过催化剂低汞负载、汞再生及回收是汞减排的主要手段。化工尾废气的处理逐渐从无害化变为化工资源的再利用,尤其资源高值化,成为更先进的发展方向。利用低汞催化剂将PVC副产氯化氢尾废气中乙炔杂质转化为氯代烃,结合连续精馏将轻、重组分杂质脱除的工艺制备电子级氯化氢(HCl),是实现尾废资源高值化及减少汞排放的有效途径。电子级氯化氢气体主要应用于半导体硅片外延工艺,控制HCl气体杂质含量是从尾废气体中制备电子级HCl气体的关键指标。由于乙炔(-84℃)与氯化氢(-85℃)沸点非常接近,通过催化反应使乙炔转化为氯乙烯(-13.9℃),再通过精馏方法脱除杂质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乙炔氢氯化反应中所使用低汞催化剂的高效、稳定是整个工艺的关键技术。载体活性炭的物性对催化剂活性中心的负载分布有着较大影响,对催化剂性能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在制备活性炭载体过程中,通过改变褐煤(HM)和宁夏太西煤(TX)比例、炭化温度、KOH活化剂比例、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添加辅助活化剂Fe304等因素,考察其对活性炭孔结构及孔径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TX有利于活性炭微孔的形成,HM则有利于活性炭中孔的增加;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活性炭比表面积先增后减,在450℃时达到最高的1882 m2/g,孔容达到最大值1.09 cm3/g,中孔比例为59.8%;随着KOH添加比例(R)的增加,活性炭比表面积在R=2.0%时达到最高的1995 m2/g,孔容达到最大值1.38 cm3/g,中孔比例达到65.1%;在活化温度为T=800℃时,比表面积及孔容能够达到较优的1908 m2/g和1.23 cm3/g,同时中孔率、活性炭强度及活性炭收率也能达到一个较佳值;在活化时间为40 min时,比表面积及孔容能够达到2054 m2/g和1.39 cm3/g,同时活性炭强度及收率也较优;辅助活化剂Fe304的添加将活性炭比表面积及中孔率分别增加至2195 m2/g及72.3%,有助于提高活性炭的中孔率,同时也能增强活性炭强度。本文采用多步骤负载活性中心工序,提高其在载体表面及孔道中的分散性,这一方法对提高催化剂整体性能有着明显的作用。不同催化剂载体研 究 表 明,催 化 剂 活 性 顺 序 为 K-TX-O<K-WG-O<K-S20-O<K-S40-O<K-Fe0.8-O,中孔率高的活性炭载体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添加活化剂Fe304后形成的孔结构有利于增强催化剂寿命;添加辅助剂氯化钾,能够将载体中微孔“堵住”,提高催化剂活性中心氯化汞的分散性。同时氯化钾能与氯化汞形成共价配合物增强固汞效果,将催化剂活性下降时间从140小时提高到180小时;通过多次负载法浸渍活性中心氯化汞,使得其分散性得到提高,杂质乙炔剩余含量由0.38 ppm下降至0.29 ppm。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反应温度为140℃、氯化氢质量空速为0.4 h-1、反应压力不低于0.5 MPa时,催化剂活性最佳,能将原料中乙炔降低至0.1 ppm以下,达到催化反应除杂要求指标。通过对部分失活催化剂及完全失活催化剂的原位红外研究发现,部分失活催化剂失活原因主要是有机物在活性炭载体孔道内的累积,包覆载体表面的活性中心,从而降低了催化剂中活性中心的催化作用,使得催化剂性能下降,完全失活催化剂则还伴随着氯化汞的大量流失。本文利用高纯氯化氢强极性特征,在高温下与有机物形成键合作用,并将其带离载体孔道及活性中心表面,从而恢复催化剂相应活性。原位红外研究再生过程发现,随着再生过程的进行,部分失活催化剂中有机物得到逐步脱除,催化剂载体孔道得到逐步释放,催化活性有所升高;通过考察再生温度、再生氯化氢空速、再生时间等参数得出,优化再生条件为温度220℃、氯化氢空速500 h-1,时间60 hr;通过对完全失活催化剂进行原位氯化氢再生后再体外补汞的研究可知,完全失活催化剂经过体外再生后,其催化性能达到新鲜催化剂水平,寿命与新鲜催化剂相差约12%,再生效果明显。本研究将活性炭载体制备、低汞催化剂制备及催化反应-精馏工艺相集成的技术应用于制备电子用氯化氢中。经过模拟计算,在优化的脱轻组分精馏塔中,在塔板数为28,进料温度为17℃,回流进料比为2.3,经济能耗Y值达到最小,系统条件最优。在脱重组分精馏塔中,当塔板数达到16时,重组分杂质含量下降到设计规格以下,此时进料塔板最优为第12块,回流比为0.45。工业化产品HCl杂质组分达到电子级氯化氢国家标准值以下,满足微纳电子使用要求。连续生产的氯化氢产品稳定性分析结果为,氧、甲烷、一氧化碳、乙炔等杂质Cpk值均大于1.67,氮、二氧化碳、水分杂质Cpk值处于1.33与1.67之间,整体工艺处于A级水平。集成工艺已成功应用在淄博万达利电子氯化氢工业装置中,为国内外电子企业提供数百吨产品。

刘凯[6](2018)在《基于PLC的乳化炸药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乳化炸药作为一种新型工业炸药,在我国民爆行业中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基础建设投入增大,目前对于乳化炸药的需求也持续增加。针对生产该产品的山东某化工企业的生产线存在自动化程度低、安全性差的现状,对其生产线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设计了基于PLC的乳化炸药生产线控制系统,使生产线能够更加智能地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本文首先对乳化炸药生产线系统进行了概述,分析和研究了乳化炸药生产线系统的工艺流程和设计要求,针对系统的控制要求和所要实现的功能,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设计了整条生产线的控制系统。然后重点阐述运用BP神经网络PID算法对油相罐和水相罐的温度控制,采用MATLAB软件建立模型进行仿真。其次,对乳化炸药生产线控制系统的下位机硬件部分进行选型,并设计了总体控制策略及各模块原理接线图。在编程软件上对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配置,设计了控制网络软件,实现生产线系统的自动化运行。最后,通过组态软件WinCC对系统进行画面组态设计,采用PLC采集现场设备参数传送到上位机,实现了智能监控、安全监控、参数调整和智能管理等功能。温度控制系统采用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实现了恒温的控制功能。本课题设计实现了乳化炸药生产线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产品生产质量和产量,降低了设备的损耗和系统的故障率。

曹海宁[7](2017)在《基于DCS的海绵钛生产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空天技术发展、深海潜水技术发展、电子产业、医用亲生物材料和尖端科技用材等一些特殊领域的应用,对海绵钛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越来越苛刻,对硬度低、纯度高、杂质少的海绵钛需求量由此不断攀升。但是在上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传统的海绵钛生产行业的控制设备存在着可靠性差、精密性差、检修维护量大、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从而对具有先进制造控制技术的海绵钛生产工艺控制方案的有了迫切的需求。本文以攀钢钛业15kt/年项目开发为背景,对海绵钛生产的工艺流程做了细致介绍,并结合该项目的实际情况从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选型和集成、硬件组态和软件组态、上位机WinCC监控软件的画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满足海绵钛生产工艺控制要求为目的,选择西门子PCS7构建DCS系统,而西门子作为新一代先进的过程控制系统,具有操作简捷、方便维护与检修、运行稳定可靠、扩展性好、安全冗余高等特点,再加上系统可以无缝的嵌入到西门子的全集成自动化系统中,因此能够为海绵钛生产工艺控制系统提供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迄今为止,该系统已投入稳定运行,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自动化水平,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提升,取得了降低海绵钛生产综合能耗水平、提高生产效率等显着应用成果。

杨兴红[8](2015)在《复杂水盐体系生产过程模拟与优化》文中认为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其开发利用一直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我国,海水综合利用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其中仍存在生产成本高,发展速度缓慢,规模比较小,配套设备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海水化学资源,降低过程生产成本,减少其综合利用过程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以降低过程能耗为目的,对海水综合利用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最终确定最佳工艺路线及操作参数。本文对一些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过程系统模拟与优化、物料及热量衡算及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理论知识。依据层次分解原理,对海水综合利用系统进行分解,并建立了海水综合利用系统层次优化模型。鉴于海水系统的复杂性,以钾石盐为原料制备氯化钾工艺为例,借助Aspen Plus软件,从单元操作和产品生产两个层次对海水综合利用系统优化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如此,为海水的综合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借助Aspen Plus软件,对氯化钾生产工艺进行了模拟与优化。首先,分别选用ELEC-NRTL、Pitzer-2、Pitzer-3模型,分析获得了不同温度下钾石盐的溶解度数据,通过分析对比,确定本文选用的物性方法为Pitzer-3模型。利用该软件获得了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泡点压力、钾石盐最佳加水量及原料加入量和母液循环量。以降低过程能耗为目的,对钾石盐制备氯化钾工艺进行了优化。讨论了不同析晶方式、闪蒸级数、冷却水串冷、母液混冷过程的能耗情况,最终确定了钾石盐最佳的工艺路线和操作参数,为其它无机盐类的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健,陈瀛,何琼,马红烨[9](2014)在《基于循环经济的流程工业企业物质流建模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流程工业属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的行业。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探索降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途径,做好企业内部物质循环,是流程工业企业的迫切需求。本文将物质流分析方法与Petri网方法结合起来,给出一种从物质流分析模型到Petri网模型逐步形式化的建模方法,基于该方法实现某盐湖化工企业生产系统的物质流建模,并利用Matlab中Stateflow工具实现对模型的仿真运行,达到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进行量化分析和动态模拟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物质流分析与混杂Petri网相结合的逐步形式化建模方法,使所建模型既可以清晰直观地描述出错综复杂的物质流动过程,量化企业物质利用情况,又可以体现出物质流动过程的连续性受生产过程离散操作的影响,为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量化评估与决策制定提供了方法及依据,有助于实现整个过程物耗与污染的降低,减少故障发生率,促进流程工业企业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突出了建模方法的应用价值。研究认为,对于流程工业企业,要提高物质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排放,关键在于对物质的流动情况、消耗强度以及污染排放结构的把握,这样才能加强本企业范围内物质循环利用,进而可以推动与企业乃至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最后,针对循环经济系统的特点,文章提出将能量流与信息流考虑在内,构建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耦合Petri网模型,并进一步改进仿真方法,增加仿真过程的可控性等建议。

王红蕊[10](2014)在《氯化钾、氯化镁水合物制备过程的多尺度耦合模型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水化学资源非常丰富,其开发利用被世界所关注。怎样充分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如何确定综合利用工艺路线,使整体工艺到达消耗低,产品价值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海水化学资源综合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以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我们研究系统中两个重要的产品氯化钾和氯化镁水合物的生产过程,以能量消耗最小为目标进行优化研究以确定优化的工艺路线。本文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综述,包括大型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电解质系统特点及热力学模型、相平衡简单理论、氯化钾、氯化镁水合物生产过程。利用Aspen Plus软件得到了氯化钾、氯化镁水合物生产过程基础物性数据,并进行了验证,认为ELECNRTL模型适合此系统。利用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建立了六水氯化镁生产过程的模型,并对物性方法进行了改进。讨论了蒸发器气相分率、冷却终温对产品产率的影响。并且以单位产品能耗最低为目标确定了操作条件。利用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对苦卤蒸发析盐规律模型进行了建立和分析,并对氯化钾生产过程中的蒸发浓缩过程、冷却结晶过程进行了建立和分析,确定了合适的蒸发终点和冷却温度。为了使能耗降低,对蒸发过程进行了优化。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通过分析不同的蒸发方式,确定能耗较低的蒸发方式。通过对以上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模拟的结果可以为今后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的技术问题与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二、氯化钾生产过程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化钾生产过程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水稻侧深施肥装置研究现状
        1.2.2 国内施肥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侧深施肥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2.1 侧深施肥系统工作原理
    2.2 三种施肥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2.2.1 施肥控制系统的一般要求
        2.2.2 基于液压系统控制
        2.2.3 基于步进电机控制
        2.2.4 基于直流电机控制
        2.2.5 施肥控制系统的选取
    2.3 施肥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分析
        2.3.1 中置式侧深施肥机构分析
        2.3.2 开沟施肥机构分析
        2.3.3 肥料箱的分析
    2.4 施肥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2.4.1 系统的方案
        2.4.2 螺旋输送机构的设计
    2.5 运行与技术依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施肥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实现
    3.1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1 单片机的选用
        3.1.2 电源模块的设计
        3.1.3 转速传感器输入模块设计
        3.1.4 施肥电机控制模块设计
        3.1.5 通讯模块设计
        3.1.6 控制器功能
    3.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2.1 主控模块概述
        3.2.2 参数获取输入设计
        3.2.3 数据采据模块设计
        3.2.4 通信模块设计
    3.3 系统运行结果和插秧施肥量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肥器施肥过程离散元仿真实验与分析
    4.1 肥料颗粒物理及力学特性测试及目的
        4.1.1 肥料颗粒物理特性的测定
        4.1.2 肥料颗粒力学特性的测定
    4.2 排肥器排肥过程离散元仿真模型建立与分析
        4.2.1 EDEM简介
        4.2.2 仿真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4.2.3 排肥过程仿真分析
        4.2.4 排肥器参数对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的影响
        4.2.5 交互因素对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的影响
        4.2.6 排肥器最佳参数的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肥系统排肥器排肥性能实验及分析
    5.1 施肥系统样机搭建
        5.1.1 试验主设备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时间及地点
    5.2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5.2.1 两种肥料排肥量与排肥轴转速之间关系的确定
        5.2.2 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和排肥稳定性测试
        5.2.3 施肥均匀性测定
        5.2.4 施肥断条率测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3)垃圾焚烧飞灰对高含磷废液的去除效果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城市工业含磷废水排放现状
    1.2 含磷废液处理的主要技术及优缺点
    1.3 国内外废液处理现状
    1.4 垃圾焚烧飞灰理化特性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反应物料
        2.2.1 高含磷废液
        2.2.2 飞灰及其他试剂
    2.3 飞灰除磷实验方法
    2.4 飞灰改性处理方法
        2.4.1 硫酸改性处理
        2.4.2 氢氧化钠改性处理
        2.4.3 氯化钾改性处理
        2.4.4 微波改性处理
        2.4.5 改性后飞灰反应工况
    2.5 含磷废液磷浓度检测方法
    2.6 重金属浸出检测实验
        2.6.1 处理后废液中重金属含量
        2.6.2 飞灰中原有重金属浸出浓度
        2.6.3 飞灰反应后重金属浸出浓度
第三章 飞灰处理含磷废液的研究
    3.1 样品成分特性分析
        3.1.1 含磷废液样品的物理化学特性
        3.1.2 飞灰样品的选取及物理化学特性
    3.2 影响因素
        3.2.1 飞灰固液比及飞灰种类的影响
        3.2.2 反应时间影响
        3.2.3 初始化反应温度影响
    3.3 废液中重金属浸出情况分析
    3.4 a飞灰除磷反应机理
    3.5 b飞灰除磷反应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酸、碱、盐、微波对飞灰改性的除磷研究
    4.1 硫酸对飞灰的改性处理
        4.1.1 硫酸浓度对飞灰改性除磷的影响
        4.1.2 不同种类飞灰改性后的除磷影响
        4.1.3 硫酸改性对a飞灰理化特性的影响
        4.1.4 处理后废液中重金属含量
    4.2 氢氧化钠对飞灰的改性处理
        4.2.1 氢氧化钠浓度对飞灰改性除磷的影响
        4.2.2 不同种类飞灰改性后的除磷影响
        4.2.3 氢氧化钠改性对飞灰理化特性的影响
        4.2.4 处理后废液中重金属含量
    4.3 氯化钾对飞灰的改性处理
        4.3.1 氯化钾浓度对飞灰改性除磷的影响
        4.3.2 不同种类飞灰改性后的除磷影响
        4.3.3 氯化钾改性对飞灰理化特性的影响
        4.3.4 处理后废液中重金属含量
    4.4 微波水热对飞灰的改性处理
        4.4.1 微波对飞灰改性除磷的影响
        4.4.2 不同种类飞灰改性后的除磷影响
        4.4.3 微波对飞灰理化特性的影响
        4.4.4 处理后废液中重金属含量
    4.5 改性效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金属的迁移规律及飞灰的吸附性研究
    5.1 前言
    5.2 废液中重金属的释放情况
    5.3 飞灰中重金属的迁移规律
    5.4 飞灰的吸附特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处理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含盐有机废水的来源
        1.1.2 含盐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难点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高含盐废水物化处理研究进展
        1.2.2 生物法处理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
        1.2.3 AnMBR研究进展
        1.2.4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流式细胞术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内容
        1.3.3 技术线路图
第二章 盐对厌氧体系胁迫效应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接种污泥
        2.2.2 模拟废水
        2.2.3 试剂和仪器
        2.2.4 实验设计
        2.2.5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盐浓度对厌氧有机物降解率的影响
        2.3.2 盐浓度对VFAs浓度的影响
        2.3.3 盐浓度对厌氧产甲烷的影响
        2.3.4 盐浓度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及厌氧出水色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厌氧菌群对钠离子的胁迫响应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接种污泥
        3.2.2 模拟废水
        3.2.3 试剂和仪器
        3.2.4 实验设计
        3.2.5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钠离子对污泥平均粒径的影响
        3.3.2 钠离子对胞外蛋白的影响
        3.3.3 钠离子对胞外多糖的影响
        3.3.4 钠离子对G6PDH酶活的影响
        3.3.5 钠离子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渗因子促进厌氧菌群耐高渗调控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接种污泥
        4.2.2 模拟废水组份
        4.2.3 试剂与仪器
        4.2.4 实验设计
        4.2.5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产甲烷潜力测试结果
        4.3.2 氯化钾对厌氧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
        4.3.3 氯化钾对VFAs影响变化规律
        4.3.4 氯化钾对溶解性有机物降解变化规律
        4.3.5 氯化钾对脱氢酶活性影响
        4.3.6 氯化钾对微生物活性影响
        4.3.7 氯化钾对微生物形态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nMBR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接种污泥
        5.2.2 模拟废水
        5.2.3 试剂与仪器
        5.2.4 实验设计
        5.2.5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电导率及氧化还原电位变化情况
        5.3.2 pH及 VFA变化
        5.3.3 COD去除率变化
        5.3.4 污泥平均粒径随时间变化
        5.3.5 胞外聚合物组份变化
        5.3.6 微生物种群演替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n MBR运行及膜污染特性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接种污泥
        6.2.2 模拟废水成分
        6.2.3 试剂与仪器
        6.2.4 实验设计
        6.2.5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跨膜压差变化
        6.3.2 过膜阻力差异分析
        6.3.3 PTFE中空纤维膜污染特性分析
        6.3.4 PTFE中空纤维膜清洗方式
        6.3.5 PTFE中空纤维膜清洗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化工尾废气制备电子气体低汞催化剂研究及系统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氯化氢气体
        1.2.1 含C_2H_2杂质HCl尾气的来源
        1.2.2 含乙炔HCl尾废气气国内生产现状
    1.3 含乙炔HCl尾气处理现状
    1.4 电子工业用氯化氢生产方法
        1.4.1 原料合成法制备电子级氯化氢
        1.4.2 尾气吸附法制备电子级氯化氢
        1.4.3 尾气连续精馏法制备电子级氯化氢
        1.4.4 国内外电子级氯化氢制备进展
    1.5 催化剂及其活性炭载体
        1.5.1 汞及其氯化物催化剂的特点
        1.5.2 汞催化剂现状及发展策略
        1.5.3 低汞催化剂开发及汞污染控制
    1.6 汞催化剂活性炭载体
        1.6.1 载体活性炭孔结构调节
    1.7 汞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1.8 本论文研究主要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载体活性炭、低汞催化剂制备所用试剂、仪器设备和方法
        2.1.1 实验原料及所用设备
        2.1.2 活性炭载体及低汞催化剂制备方法
    2.2 催化剂活性评价及反应产物组分分析
        2.2.1 催化剂活性评价
        2.2.2 反应产物组分分析
    2.3 活性炭载体及催化剂表征技术
    2.4 活性炭性载体性能测定
        2.4.1 亚甲基蓝吸附量测定
        2.4.2 碘吸附量测定
        2.4.3 四氯化碳吸附率测定
        2.4.4 活性炭强度测定
        2.4.5 活性炭活化收率测定
    2.5 电子级氯化氢产品的分析
        2.5.1 产品DID色谱分析方法
        2.5.2 水分杂质分析方法
        2.5.3 产品杂质稳定性分析
第三章 低汞负载量载体设计及制备
    3.1 配煤比例的影响
        3.1.1 原煤的分析
        3.1.2 活性炭载体的制备
        3.1.3 N_2吸脱附表征结果及分析
        3.1.4 SEM表征结果及分析
        3.1.5 亚甲基蓝吸附结果及分析
        3.1.6 碘吸附值、四氯化碳吸附率结果及分析
        3.1.7 活性炭强度测定结果及分析
    3.2 炭化温度的影响
        3.2.1 活性炭载体的制备
        3.2.2 N_2吸脱附表征结果及分析
        3.2.3 SEM表征结果及分析
        3.2.4 亚甲基蓝吸附结果及分析
        3.2.5 碘吸附值、四氯化碳吸附率结果及分析
        3.2.6 活性炭强度测定结果及分析
    3.3 KOH比例的影响
        3.3.1 活性炭的制备
        3.3.2 XRD表征结果及分析
        3.3.3 N_2吸脱附表征结果及分析
        3.3.4 SEM表征结果及分析
        3.3.5 亚甲基蓝、碘吸附值、四氯化碳吸附率结果及分析
        3.3.6 活性炭强度测定结果及分析
    3.4 活化温度的影响
        3.4.1 活性炭的制备
        3.4.2 N_2吸脱附表征结果及分析
        3.4.3 亚甲基蓝、碘吸附值、四氯化碳吸附率结果及分析
        3.4.4 活性炭收率及强度测定结果及分析
    3.5 活化时间的影响
        3.5.1 活性炭的制备
        3.5.2 N_2吸脱附表征结果及分析
        3.5.3 亚甲基蓝、碘吸附值、四氯化碳吸附率结果及分析
        3.5.4 活性炭收率及强度测定结果及分析
    3.6 辅助活化剂Fe_3O_4的影响
        3.6.1 活性炭的制备
        3.6.2 XRD表征结果及分析
        3.6.3 N_2吸脱附表征结果及分
        3.6.4 SEM表征结果及分析
        3.6.5 亚甲基蓝、碘吸附值、四氯化碳吸附率结果及分析
        3.6.6 活性炭强度测定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汞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活性评价
    4.1 活性炭载体的影响
        4.1.1 活性炭载体的选择
        4.1.2 低汞催化剂的制备
        4.1.3 N_2吸脱附表征结果及分析
        4.1.4 XRD表征结果及分析
        4.1.5 SEM表征结果及分析
        4.1.6 TG表征结果及分析
        4.1.7 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4.1.8 催化剂寿命评价结果及分析
    4.2 添加辅助剂KCl的影响
        4.2.1 含添加剂低汞催化剂的制备
        4.2.2 N_2吸脱附表征结果及分析
        4.2.3 XRD表征结果及分析
        4.2.4 SEM表征结果及分析
        4.2.5 TG表征结果及分析
        4.2.6 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4.2.7 催化剂寿命评价结果及分析
    4.3 分步浸渍氯化汞的影响
        4.3.1 催化剂的制备
        4.3.2 N_2吸脱附表征结果及分析
        4.3.3 XRD表征结果及分析
        4.3.4 SEM表征结果及分析
        4.3.5 TG表征结果及分析
        4.3.6 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4.3.7 催化剂寿命评价结果及分析
    4.4 催化剂反应条件的研究
        4.4.1 反应温度的影响
        4.4.2 反应空速的影响
        4.4.3 反应压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失活催化剂的原位及体外补汞再生
    5.1 部分失活催化剂的物理表征
        5.1.1 EDS表征结果及分析
        5.1.2 N_2吸脱附表征结果及分析
        5.1.3 SEM表征结果及分析
        5.1.4 TG表征结果及分析
        5.1.5 FT-IR表征结果及分析
    5.2 部分失活催化剂的原位再生、表征及活性评价
        5.2.1 催化剂的原位再生及傅里叶红外谱图
        5.2.2 再生催化剂EDS表征结果及分析
        5.2.3 N_2吸脱附表征结果及分析
        5.2.4 TG表征结果及分析
        5.2.5 再生后催化剂活性、寿命评价结果及分析
    5.3 部分失活催化剂再生条件的研究
        5.3.1 再生温度的影响
        5.3.2 氯化氢空速的影响
        5.3.3 再生时间的影响
    5.4 完全失活催化剂的物理表征
        5.4.1 EDS表征结果及分析
        5.4.2 N_2吸脱附表征结果及分析
        5.4.3 TG表征结果及分析
    5.5 完全失活催化剂的体外再生、表征及活性评价
        5.5.1 氯化氢再生后EDS表征
        5.5.2 氯化氢再生后N_2吸脱附表征结果及分析
        5.5.3 TG表征结果及分析
        5.5.4 体外补汞后催化剂活性及寿命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汞催化剂工业制备及反应-精馏工业化集成
    6.1 高中孔率活性炭的工业化制备
        6.1.1 配煤及磨粉工序
        6.1.2 煤粉混捏、成型工序
        6.1.3 炭化工序
        6.1.4 活化工序
    6.2 低汞催化剂的工业化制备
    6.3 精馏系统的理论模拟
        6.3.1 物性方法的选择
        6.3.2 氯化氢原料组成分析
        6.3.3 工艺流程模拟
        6.3.4 精馏设计产能及杂质指标
    6.4 脱轻精馏系统设计
        6.4.1 理论塔板数的影响
        6.4.2 进料板位置的影响
        6.4.3 进料原料温度的影响
        6.4.4 回流-进料比的影响
        6.4.5 脱轻精馏系统的参数优化
    6.5 脱重精馏系统设计
        6.5.1 理论塔板数的影响
        6.5.2 进料板位置的影响
        6.5.3 回流比的影响
    6.6 尾废气工业化制备微纳电子用氯化氢
        6.6.1 工业化流程及设备控制
        6.6.2 反应工艺开车准备
        6.6.3 精馏系统操作
    6.7 氯化氢产品质量分析
        6.7.1 产品杂质组分稳定性分析
        6.7.2 化学组分杂质使用模拟分析
        6.7.3 电子级氯化氢销售市场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基于PLC的乳化炸药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乳化炸药生产线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乳化炸药生产线概述
    2.2 乳化炸药生产线控制的基本要求
    2.3 乳化炸药生产线整体的控制策略
    2.4 乳化炸药生产线温度控制策略
    2.5 本章小结
3 乳化炸药生产线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3.1 常规PID控制
    3.2 基于BP神经网络PID控制
    3.3 被控对象
    3.4 神经PID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下位机控制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4.1 控制网络PLC的配置
    4.2 PLC控制网络的总体方案设计
    4.3 控制网络的软件结构设计
    4.4 系统变频控制方案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上位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SIMATIC WINCC软件的介绍
    5.2 上位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5.3 监控系统功能组态的实现
    5.4 监控系统与神经网络PID算法的集成
    5.5 控制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制药工段输入输出变量地址分配表
致谢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7)基于DCS的海绵钛生产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价值
    1.3 国内外现状及研究趋势
    1.4 本文硏究的主要内容
2 海绵钛生产工艺简介
    2.1 制备海绵钛的方案
    2.2 集散控制系统功能介绍
    2.3 PCS7过程控制系统介绍
    2.4 本章小结
3 DCS海绵钛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3.2 氯化精制工序控制系统设计
    3.3 还原、蒸馏工序控制系统
    3.4 镁电解及精炼工序控制系统
    3.5 海绵钛加工工序控制系统
    3.6 全厂控制中心系统组成
        3.6.1 全厂控制中心控制系统的硬件
        3.6.2 全厂控制系统的功能
    3.7 本章小结
4 海绵钛生产控制程序设计
    4.1 氯化系统程序设计
        4.1.1 原料部分
        4.1.2 氯化部分
    4.2 精制系统
    4.3 还原蒸馏系统
    4.4 电解系统
        4.4.1 镁电解工序
        4.4.2 镁精炼工序
    4.5 加工系统
    4.6 控制系统调试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复杂水盐体系生产过程模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海水综合利用发展现状
    1.2 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过程系统模拟与优化
        2.1.1 化工系统模拟的层次
        2.1.2 流程模拟模型的构成
        2.1.3 流程模拟方法
        2.1.4 过程模拟与优化的关系
        2.1.5 最优化方法及数学模型
    2.2 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
        2.2.1 物料衡算方程
        2.2.2 热量衡算方程
    2.3 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
        2.3.1 Aspen Plus简介
        2.3.2 主要模块性质及热力学方程
        2.3.3 Aspen Plus中成功应用的电解质溶液模型
3 海水综合利用系统优化分析方法
    3.1 海水综合利用系统层次优化模型的建立
        3.1.1 层次分解原理
        3.1.2 模型的建立
    3.2 海水综合利用系统优化
        3.2.1 单元操作模块优化
        3.2.2 产品生产过程优化
    3.3 结论
4 钾石盐制备KCl工艺模拟与优化
    4.1 钾石盐制备氯化钾工艺
    4.2 模型的建立
    4.3 物性方法的选择
    4.4 参数的确定
        4.4.1 钾石盐最佳加水量的确定
        4.4.2 泡点压力的求取
        4.4.3 原料加入量及母液循环量的确定
    4.5 模型优化
        4.5.1 不同析晶方式分析
        4.5.2 闪蒸级数分析
        4.5.3 冷却水串冷分析
        4.5.4 母液混冷分析
    4.6 结论
5 结论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 致谢
附录

(9)基于循环经济的流程工业企业物质流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企业物质循环问题研究现状
2 流程工业企业特点
3 流程工业企业的物质流分析
    3.1 基于生产单元的物质流分析模型
    3.2 基于生产系统的物质流分析模型
    3.3 企业生产系统物质流评价指标体系
4 基于Petri网的流程工业企业生产系统物质流建模
    4.1 Petri网理论
    4.2 物质流分析模型与Petri网模型的比较
    4.3 企业生产系统物质流Petri网模型的形式化定义
        定义
    4.4 基于Petri网的生产单元物质流模型构建
5 应用案例
    5.1 盐湖化工企业氯化钾生产系统物质流分析
    5.2 盐湖化工企业氯化钾生产系统物质流Petri网模型
    5.3 结果分析
6 结论

(10)氯化钾、氯化镁水合物制备过程的多尺度耦合模型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
2 理论部分
    2.1 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
        2.1.1 Aspen Plus简介
        2.1.2 Aspen Plus单元操作模块介绍
        2.1.3 Aspen Plus物性模型
        2.1.4 Aspen Plus模型分析工具
    2.2 电解质系统特点及热力学模型
        2.2.1 电解质溶液特点
        2.2.2 电解质溶液热力学模型
    2.3 相平衡简单理论
        2.3.1 相平衡判据
        2.3.2 一些关于相平衡的重要规律
        2.3.3 汽液平衡(VLE)
        2.3.4 固液平衡(SLE)
    2.4 氯化钾、氯化镁水合物生产过程介绍
        2.4.1 氯化钾、氯化镁水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2.4.2 氯化钾、氯化镁水合物的生产工艺
3 氯化钾、氯化镁水合物物性数据的获得
    3.1 无机盐基础物性数据的获得方法
        3.1.1 热力学性质和传递性质数据的获得
        3.1.2 相平衡数据的获得
        3.1.3 活度系数和溶度积的获得
    3.2 氯化镁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基础数据
        3.2.1 MgCl_2-H_2O的溶解度
        3.2.2 氯化镁水溶液的沸点
        3.2.3 氯化镁水合物的溶解平衡常数
        3.2.4 氯化镁水溶液的电解质参数
    3.3 氯化钾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基础数据
        3.3.1 氯化钾生产过程中的基础物性数据
        3.3.2 混合卤中组分的溶解度数据
        3.3.3 混合卤中组分的平衡常数
        3.3.4 混合卤中组分的电解质参数
    3.4 本章小结
4 氯化镁生产过程的流程模拟与优化研究
    4.1 六水氯化镁生产过程模型的建立
        4.1.1 单元操作的确定
        4.1.2 组分的定义
        4.1.3 物性方法的选择和改进
    4.2 六水氯化镁生产过程模型的分析
        4.2.1 蒸发器气相分率对产率的影响
        4.2.2 冷却终温对产率的影响
    4.3 六水氯化镁生产过程模型的优化与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氯化钾生产过程的流程模拟与优化研究
    5.1 苦卤等温蒸发析盐规律的模拟
        5.1.1 苦卤蒸发析盐规律模型的建立
        5.1.2 苦卤蒸发析盐规律模型的分析
    5.2 氯化钾生产过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2.1 氯化钾生产中蒸发浓缩过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2.2 氯化钾生产中冷却结晶过程的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3 氯化钾生产过程的流程模拟的优化
        5.3.1 三效顺流蒸发
        5.3.2 其他形式的多效蒸发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 致谢

四、氯化钾生产过程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系统研究[D]. 涂渝.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2)
  • [2]再生铜烟灰湿法处理过程含氯废水循环与资源化技术研究[D]. 曹传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垃圾焚烧飞灰对高含磷废液的去除效果与机理研究[D]. 李彦辉. 浙江大学, 2021(07)
  • [4]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处理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D]. 李靖. 江南大学, 2019(05)
  • [5]化工尾废气制备电子气体低汞催化剂研究及系统工业应用[D]. 江罗.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6)
  • [6]基于PLC的乳化炸药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刘凯.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2)
  • [7]基于DCS的海绵钛生产控制系统研究[D]. 曹海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
  • [8]复杂水盐体系生产过程模拟与优化[D]. 杨兴红.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5)
  • [9]基于循环经济的流程工业企业物质流建模与仿真[J]. 张健,陈瀛,何琼,马红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07)
  • [10]氯化钾、氯化镁水合物制备过程的多尺度耦合模型与优化研究[D]. 王红蕊.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氯化钾生产过程计算机分布式控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