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培育出世界首个杂交龙眼

福建培育出世界首个杂交龙眼

一、福建育出世界首个杂交龙眼(论文文献综述)

彭洁[1](2021)在《“渝沃无核”沃柑的果实品质和遗传差异初步分析》文中提出沃柑由“坦普尔”桔橙和“丹西”红桔杂交得到,表现出高糖低酸、晚熟、丰产优质等特点,但其种子数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口感和市场接受度。为改良沃柑种子数多的缺点,国家果树种质重庆柑橘圃利用γ辐射获得的沃柑少核突变体“渝沃无核”,其种子数量大幅减少。另外以色列也利用辐射诱变获得过无核沃柑,不仅种子数量大为减少,但同时也出现座果率低、易产生大小不整齐果实的问题。本研究拟通过比较沃柑及其少核/无核沃柑突变株的果实品质,同时结合测序技术,从分子水平上解析造成‘渝沃无核’少核、花期座果率较低等表型差异的主要遗传因素,对后续沃柑的遗传改良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果实品质比较以普通沃柑、091无核沃柑和“渝沃无核”的果实为实验材料,测定果实品质。(1)在种子数量上,“渝沃无核”的种子数量显着少于普通沃柑,相较于091无核沃柑无显着差异,2020年平均种子数量比2019年高。(2)在果实品质上,相比普通沃柑,“渝沃无核”和091无核沃柑的成熟期提前、果皮变厚、较难剥皮,同时三个品种在果实发育后期可溶性固形物、抗坏血酸含量、还原糖含量、转化糖含量、固酸比上升,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其中“渝沃无核”的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抗坏血酸含量最高,可滴定酸、转化糖含量最低。2、全基因组重测序比较以普通沃柑和“渝沃无核”的成熟叶片为材料,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1)“渝沃无核”的串联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上的比例是3.44%,约为普通沃柑(7.46%)的一半。(2)对串联重复序列所在位置的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主要涉及代谢和生物合成,且普通沃柑相关基因只涉及小分子绑定、RNA绑定,“渝沃无核”只涉及RNA聚合酶活性、与物质的跨膜运动有关的ATPase活性。(3)KEGG通路富集主要涉及代谢过程和次生代谢物合成,且普通沃柑只涉及胞吞过程、同源重组,“渝沃无核”只涉及半乳糖代谢和过氧化物酶体相关途径存在差异。3、叶片的转录组比较以普通沃柑和“渝沃无核”的春季幼叶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进行测序分析。(1)共鉴定出349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GO功能注释主要涉及DNA代谢过程、染色体结构、微管基础过程;(3)KEGG通路注释主要涉及DNA复制、蜡质合成和错配修复,其中与蔗糖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渝沃无核”中上调表达。4、花期子房的转录组比较以普通沃柑和“渝沃无核”的花期子房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进行测序分析。(1)在“渝沃无核”和沃柑之间存在4140个DEGs,GO功能富集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β-半乳糖苷酶复合物,(2)KEGG通路富集主要涉及苯丙素生物合成、内质网蛋白加工和次生代谢物合成,其中与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物酶、热休克蛋白、黄酮醇合成酶、生长素早期生长响应相关的DEGs在“渝沃无核”中多数下调表达,花粉相关的G型受体激酶基因上调表达。

郑妮[2](2021)在《‘红美人’柑橘杂交后代群体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早熟优株的筛选》文中提出柑橘育种的根本任务是选育优良新品种,杂交育种可以定向培育出亲本性状互补或超亲遗传的优良品种。柑橘杂交育种始终把果实品质作为第一育种目标,优良的果实品质应同时具备好吃、好看、方便等特点,成熟期也是杂交育种的极为重要的育种目标,尤其是早熟品种的选育。本试验以中熟品种‘红美人’为母本,分别和早熟父本‘金秋砂糖橘’杂交的308株F1代、和中熟父本‘城固冰糖橘’杂交的88株F1代、和晚熟父本‘春见’杂交的202株F1代为试验材料,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观测这三个杂交组合的果实主要性状。以正态分布图体现杂交后代果实主要性状分布变异情况,分析其遗传规律,联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各杂交组合的早熟后代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名。旨在探明以‘红美人’为母本的三个组合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规律,筛选出早熟优异株系或杂交亲本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交后代果实主要性状分布情况在所有杂交后代的10个数量性状中,单果质量、果皮厚度、可滴定酸、固酸比和种子数这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0.30以上,后代出现了较大的性状分离。三个杂交组合杂交后代成熟期均分离了早熟、中熟、晚熟三种成熟期的后代,整体成熟期呈趋中亲特点。‘红美人’ב金秋砂糖橘’的杂交后代主要为早熟单株(146~190 d),占比53.25%;‘红美人’ב城固冰糖橘’的杂交后代成熟期主要为中熟单株(191~250 d),占61.36%;‘红美人’ב春见’的杂交后代中熟单株占68.81%。三个杂交组合的杂交后代果实单果质量、纵径、横径及果形指数呈连续变异,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单果质量性状相较果实纵横径和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为最大,范围为0.39~0.51,其中‘红美人’ב春见’F1代单果质量、果实纵横径、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均为最大。‘红美人’ב金秋砂糖橘’的杂交后代主要为中等和小果型,果形主要为高扁圆形;‘红美人’ב城固冰糖橘’的杂交后代主要为中等果型,果形主要为高扁圆形和圆形或近圆形。‘红美人’ב春见’组合的杂交后代主要为大至极大果型,果形主要为圆形或近圆形和椭圆形。‘红美人’ב金秋砂糖橘’杂交后代黄色:橙黄色:橙红色:深红色=10:63:29:1;‘红美人’ב城固冰糖橘’杂交后代黄色:橙黄色:橙红色=1:16:12;‘红美人’ב春见’杂交后代黄色:橙黄色:橙红色:深红色=4:62:35:1,三个杂交组合均以橙黄色后代占据大多数。三个杂交组合F1代主要为中等果皮厚度。三个杂交组合TSS多在12%以下,高于12%的后代有一部分但较少;TA多分布在0.41~0.80%;TSS/TA多呈两峰或三峰分布,18.01~30.00分布相对较多。三个组合杂交后代的果肉风味变异非常广泛,从酸、偏酸、酸甜、偏甜、甜均有分布,‘红美人’ב金秋砂糖橘’和‘红美人’ב城固冰糖橘’组合杂交后代主要为酸和偏酸风味,酸甜风味略次之;‘红美人’ב春见’组合主要为酸甜风味,酸和偏酸风味略次之。各组合后代以较化渣占绝大部分,不化渣次之,极化渣的最少。‘红美人’ב金秋砂糖橘’F1代无核株系占17.86%,少核株系占33.77%,中等数量株系占28.57%,多核株系占19.81%。‘红美人’ב城固冰糖橘’F1代无核株系占6.82%,少核株系占18.18%,中等数量株系占43.18%,多核株系占31.82%。‘红美人’ב春见’F1代无核株系占26.73%,少核株系占37.62%,中等数量株系占22.77%,多核株系占12.87%。2杂交后代果实主要性状遗传三个杂交组合成熟天数F1均值均接近中亲值,且成熟天数时间段为中熟,说明大多杂交后代的成熟期呈趋中趋势,各组合的遗传力均在0.80以上,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影响较大。三个组合后代的低于低亲率高于其超高亲率,成熟天数小于低亲的比例较多,更偏向于成熟期早的亲本遗传。要想得到更多比例的早熟后代,双亲之一要为早熟株系或者选择两亲本成熟期相差较大的组合杂交。各组合果实单果质量、果实纵横径F1均值都小于中亲值,且其低于低亲率较高,有减小趋势。同样,杂交后代的TSS、TA、TSS/TA也有显着的劣变趋势,以‘金秋砂糖橘’和‘城固冰糖橘’为父本的两组合TSS、TSS/TA含量平均值小于中亲值,低于低亲率也远高于其超高亲率,TA含量平均值高于中亲值,超高亲率较高。以‘春见’为父本的组合的TSS含量平均值小于中亲值,TA、TSS/TA接近中亲值。相应的,杂交后代整体风味和化渣性也弱于双亲,各组合F1评分均值都小于中亲值,且低于低亲率较高。各组合F1代果皮颜色评分接近中亲值,三个杂交组合均以橙黄色后代占据大多数,更偏母本遗传,想要培育果皮红色的品种最好选择红色品种作为母本。三个组合果皮颜色评分遗传力较低,为0.28~0.34,说明果皮颜色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影响较少,可能受基因的显性和上位效应的影响较大。三个杂交后代种子数F1均值皆大于中亲值,超高亲率远高于其低于低亲率,种子数有增多的趋势。种子数性状更偏向于父本遗传,要想选育更多数量的无核建议选择无核的双亲进行杂交,尤其是父本的无核性更为重要。3早熟优株的筛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果实性状简化为4个核心评价指标,联用层次分析法和优劣解距离法计算三个组合早熟杂交后代的综合得分,选取各组合前两名的株系作为优株,最终筛选出中10-4-5、南12-6-12、南29-1-4、南29-1-2、1中20-7-5和2中21-4-8共6个优株,综合品质优良与实际观测结果相符。

侯叶[3](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王琼[4](2018)在《枇杷属植物种间杂交后代的性状分析》文中指出枇杷属(Eriobotrya Lindl.)植物属于蔷薇科(Rosaceae)苹果亚科(Maloideae)。枇杷属植物26个种中只有普通枇杷一个栽培种,为亚热带常绿小乔木或乔木。该种的遗传基础较窄,性状表现单一。另一方面,我国的枇杷属野生资源丰富,其间蕴含了许多优良的遗传性状(抗旱、抗寒、抗虫、种子数少等),通过远缘杂交等方法进行枇杷种质创新,是枇杷遗传改良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于2016-2018年进行,对华南农业大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野生枇杷种质资源圃及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从化民乐基地栽培的共四批9个种间杂交组合共计200多份种间杂交后代植株进行生长结果习性观察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枝梢生长。观察表明:枇杷种间杂种的成花结果枝主要来自夏梢和春延夏梢,因此,观察的重点锁定夏梢,尤其是在种间杂种与其亲本的夏梢萌发期和长度的差异上。多数种间组合的母本为栽培枇杷(1个组合例外),父本为野生枇杷,其种间杂种后代的夏梢萌发期与亲本不同,有早于双亲的,也有迟于双亲的,这种“超亲遗传”具有潜在的价值。其中,‘解放钟’×栎叶枇杷杂交后代的夏梢抽梢期在4月25日-5月20日,母本解放钟的夏梢抽梢时间为5月5日-6月15日,父本栎叶枇杷的夏梢抽梢时间为6月1日-7月15日,其杂交后代抽梢时间提前至少10天;‘解放钟’×台湾枇杷恒春变型杂交后代的夏梢抽梢期在6月10日-7月30日,台湾枇杷恒春变型的夏梢抽梢时间为7月3日-7月下旬,其杂交后代抽梢时间比母本推迟了近一个月,比父本略早,但夏梢停长期相近,且遗传了父本不抽第二次夏梢的特性;其他几个以大渡河枇杷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杂种后代也同样继承了不抽第二次夏梢的习性。种间杂种后代的花期相对集中所有杂交后代的花期都集中在12月-翌年1月,基本上比母本略迟一点,而与其父本可大致分为秋冬季开花和春季开花的情况截然不同。其中栎叶枇杷花期集中在9月-翌年2月,‘解放钟’花期在12月-1月,‘解放钟’×栎叶枇杷杂交后代的花期与母本解放钟类似,与父本的长花期情况不同;台湾枇杷花期在3月-4月,‘解放钟’×台湾枇杷杂交后代的花期较早于父本台湾枇杷,提前了90天左右;台湾枇杷恒春变型花期在12月-翌年2月,‘解放钟’×台湾枇杷恒春变型杂交后代的花期早于父本结束终花期;大渡河枇杷枇杷花期在10月-11月,‘解放钟’×大渡河枇杷杂交后代的花期比大渡河枇杷推迟了60天左右。同一植株不同年份,花期差别不大;同一年份同一枇杷属杂交后代不同植株,花期差异较小,性状相对稳定。果实性状方面,各个杂交后代群体中都出现了若干表现优良的植株,具体表现是单果种子数少,可食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平均单果重比父本大,果实纵横径也较大,果实口感佳。‘解放钟’×栎叶枇杷杂交后代的一些优株单果种子数少、可食率高,例如:JL53单株,单果平均种子数最少,为1.1个,JL59单株种子数为1.2个,可食率最高,为91.39%。‘解放钟’×台湾枇杷恒春变型杂交后代单株JTH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5.48,其中个别单果高达20.95,口感较佳。杂种后代的平均单果重无一例外,均低于母本解放钟,但一些优株明显表现“趋中变异”,单果重明显大于父本,例如‘解放钟’×台湾枇杷的杂交后代JT8,平均单果重为9.97 g,远高于台湾枇杷的3.36g。据此,本研究进一步实施了一些组合的回交,期望回交后代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栽培枇杷的经济性状的同时,更多地吸收野生枇杷种子少、可食率高和TSS高等方面的优点。另外,对各个优选杂交后代植株种子统计萌发率,所有种类萌发率均高于65%。在‘解放钟’与台湾枇杷恒春变型杂交的后代JTH2中发现石细胞,在‘解放钟’和台湾枇杷杂交后代JT8果实中也发现了石细胞。分别对它们进行提取测定,石细胞分别占比2.77%、0.79%,虽低于梨果实中的石细胞比例,但却是对枇杷果实中的石细胞进行定量测定的首次报道。

汪以[5](2018)在《枇杷杂交新品种选育及肉色等性状分析》文中指出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是我国南方重要果树,广东省气候、温度等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合发展枇杷产业。但广东枇杷栽培历史较短,且引种的?早钟6号?、?解放钟?、?大五星?等品种在广东种植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因此,需培育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和消费习惯的新品种,从而更好发展广东省枇杷市场。本研究选择?早钟6号?和西班牙大果型枇杷品种?Javierin?、?Peluches?、?Marc?和?Ullera?作亲本,进行杂交育种研究,培育出兼具大果和优质特征,适于市场消费,具有广东省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本文主要对?早钟6号?作母本,西班牙大果型枇杷品种?Javierin?、?Peluches?、?Marc?和?Ullera?作父本的正交组合后代单株的果实性状(包括平均单果重、TSS含量、种子数、果肉颜色、果形、果实风味)进行评价;并以平均单果重或者TSS含量超过?早钟6号?为标准,选出较优单株(株系),进行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同时,对果肉颜色、果实大小、TSS和成熟期等的遗传特点进行总结,并进行优良株系的复选和品系的决选。主要结果如下:1.复选出的潜力株有ZJ9、ZJ77、ZJ191、ZJ193、ZJ176和ZU7,它们的TSS含量均在11%左右,比?早钟6号?高,平均单果重也达到40 g左右,高于?早钟6号?。2.决选的?早佳5号?、ZJ90、?早佳8号?、?早西白?和ZM15这5个品系中,主要选育出了?早佳5号?新白肉品种并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的审定,部分选育的?早西白?和?早佳8号?白肉新品种于?早佳5号?之后也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成为广东省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3.对枇杷果肉颜色的遗传现象做了初步观察,亲本都是黄色,杂交一代却出现了一些白色,而且白肉的枇杷果品质总体上优于黄肉,初步观察推测黄肉对白肉有3:1的显隐性关系。

姚雪倩[6](2017)在《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分离及其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金观音(C.sinensis cv.Jinguanyin)是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旦为父本,经人工杂交育成的茶树优良品种。金观音在芽叶颜色等农艺性状与亲本存在差异,茶叶产量、香气、适应性等性状超过父母本,杂种优势强。有关茶树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目前只停留在亲子代间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制茶品质等方面,用遗传学理论来阐释茶树杂种优势的机理还鲜见报道。探究金观音及其亲本间表观与内在差异现象的分子机理、遗传规律、抗逆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可以为茶树杂交育种的早期选择、茶树杂种优势形成理论、茶树抗逆性分子机制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金观音及其母本铁观音和父本黄旦的春茶嫩梢为供试材料,采用DSN介导的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金观音-铁观音及金观音-黄旦两个正向差减cDNA文库,采用反向Northern-Blotting技术筛选这两个正向差减cDNA文库,获得差异基因的阳性克隆,将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生物学功能,并将这些差异基因进行归类;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金观音(杂种)与其亲本差异基因(与生长发育、抗性和品质相关)表达量的变化,分析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采用RT-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筛选出具有超高亲表达和低于双亲表达模式的基因进行相互验证;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筛选出具有超高亲表达和低于双亲表达模式的基因在其他两个子一代黄观音和金玫瑰上表达量的差异,推测具有杂种优势等基因的双亲的基因型;从父本黄旦和子一代金观音抑制差减文库中获得的杂种优势基因中筛选出一条参与抗逆性相关的片段序列ENO,以铁观音芽叶为材料,克隆并验证该序列的全长编码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抗逆性基因在4种逆境胁迫处理下的动态表达。研究结果如下:1.金观音与其亲本正向抑制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与筛选:两个正向差减文库的滴度分别为2.3 × 105 cfu/mL和3.5 × 105 cfu/mL,两个文库插入片段大小均在1~3 kb之间。采用反向Northern-Blotting技术,分别从金观音-铁观音和金观音-黄旦正向差减文库中筛选出90条和113条有效的单基因序列,其中共有基因为14个,76个差异基因的性状遗传黄旦,99个差异基因的性状遗传铁观音。这两个正向差减cDNA文库中均有筛出参与茶树生长发育、次生代谢、香气代谢、逆境胁迫、信号转导、能量代谢、生物调控、分子功能和细胞构成等基因。2.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表达的遗传分析:与生长发育、抗性和品质形成有关的基因在金观音及其亲本中均有表达,依据表达量的差异可分为5种表达模式。从超高亲和低于双亲表达模式中随机筛选15个基因,采用RT-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它们在金观音及其亲本上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这15个基因在不同样品间RT-PCR扩增产物条带亮度的强弱与荧光定量PCR检测的表达量高低趋势一致,说明这些基因具有超高亲表达量和低于双亲表达量的特点。根据金观音、黄观音和金玫瑰等3个子一代品种与其共同父母本的荧光定量表达量差异,可分为子一代品种的表达量均超过双亲(杂种优势)、低于双亲(杂种劣势)、部分超过双亲和部分低于双亲(兼具杂种优、劣势)3种类型,且每种类型对应的双亲基因型均不同。3.克隆并验证从杂种优势基因中筛选出的一条与抗性相关的片段序列:该序列全长1 753 bp,含有一个1 332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命名为CsENO,登录号KX962311。序列基因编码44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cDNA与其他植物ENO高度保守,包含ENO特异结构域,与苹果(Malus domestica)、白梨(Pyrus × bretschneideri)的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达84%。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CsENO属于稳定、亲水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可能定位到其他亚细胞中,且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ENO在低温、ABA、高盐、干旱逆境胁迫处理下均有表达且表达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

王雅婷[7](2016)在《龙眼属间回交群体及若干选种优株的抗寒性鉴定及利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和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为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常绿果树。本研究对龙眼荔枝属间杂种、种内杂交选种优系及对照品种,共73份种质材料,进行抗寒性鉴定及光合特性分析,结合果实品质分析,系统评价了上述材料的抗寒性和经济价值,为今后的育种利用和生产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以课题组创制的属间杂种‘早紫1号’为母本,与荔枝品种‘无核荔’进行属间回交,获得“早紫1号×无核荔”属间回交苗93株(ZZW群体),已定植于大田,目前大多数单株生长良好。2、以51株ZZW属间回交真实杂种及其亲本为试材,通过测定低温半致死温度,进行抗寒性鉴定。该群体低温半致死温度大体上呈正态分布且分离广泛,获得了四株抗寒性较强的创新种质,分别是‘ZZW124’、‘ZZW26’、‘ZZW35’、‘ZZW33’,其低温半致死温度均在-4℃以下。3、以“早紫1号×无核荔”属间回交群体为试材,于秋季和冬季测定了光合生理指标。低温胁迫下,参试种质的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显着降低,且植株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率△Pn、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率△Fv/Fm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3**、0.952**,初步解释了供试种质的抗寒机理。4、于2016年强寒潮期间,观测了“早紫1号×无核荔”属间回交群体的田间叶片冻害指数和叶片伤害率。相关性分析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与田间叶片冻害指数和叶片伤害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65**和0.954**。5、从龙眼、荔枝DUS测试指南中选取14个营养生长性状,对51株ZZW回交杂种及亲本进行了观测,发现属间回交杂种表现出小叶面积较大,小叶对数较多,生长势较强等特性。6、以4个FD群体选种优系为试材,进行抗寒性鉴定,结合果实品质分析,对其进行了利用评价。获得了两株抗寒性强、综合性状优异的常规杂种。‘FD265’和‘FD105’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半致死温度分别为-4.25℃和-4.00℃,果实品质优异、商品性强,这为其北移栽培和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7、对7个已开花结果的第一代属间杂种进行了抗寒性鉴定,低温半致死温度从-5.83℃到0.98℃,分离比较剧烈。其中‘早紫1号’、‘石紫19号’、‘石紫33号’抗寒性较强,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5.83℃、-4.41℃和-4.01℃,说明属间杂交是龙眼荔枝抗寒育种的有效途径。

陈嘉[8](2016)在《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如何更好地吸收先进技术、促进技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扩散,是目前各个国家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目前经济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国际间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而台商直接投资除具备外商直接投资的一般特征外,其在大陆投资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台湾农业先进技术通过直接投资,向大陆地区扩散的现状、机制及特征等,是对现有技术扩散研究、农业研究及外商直接投资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与拓展。随着台商对大陆地区农业投资的不断发展,其集中于东南沿海的投资态势必将有所转变,而农业投资区位选择及其技术扩散,与地区自然条件等资源禀赋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及其技术扩散的现状、趋势及驱动机制等,将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文章首先充分对比了两岸农业及农业技术发展的历程、禀赋及现状,认为闽台间具有相似的农业发展条件及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时序递差性,具有较大的农业产业转移与合作潜力。通过长时间尺度的台商在大陆及福建省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研究,结论表明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整体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从投资累积量看,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显着集中于沿海地区,其空间格局呈“T型”分布,以沿海与长江经济带为主要轴线,在沿海地区以广东与江苏为双核心,同时沿闽、浙两省形成双核心的“过度地带”;而在福建省内的台商农业投资则显着集中于福州、漳州两市,在空间格局上呈现集聚—分散—再集聚的变化态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侧重从地理学视角,以地理学研究范式研究台湾先进农业技术在大陆及福建省内的空间扩散,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种空间尺度对比分析台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机制、途径与模式,得到结论如下:①在宏观尺度下,开放因子对于福建省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十分显着,FDI、TDI及闽台农业贸易对于福建农业均存在持续的技术溢出,但其溢出效应的大小及其作用方向却存在变化,体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闽台农业贸易是主要溢出渠道,闽台贸易则在闽台全面开放阶段方显示出其对福建农业的显着溢出效应。②在中观尺度下,台商农业技术扩散表现出独特的时空规律。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并随之带来的新品种技术,其时间维度的扩散符合“S型”曲线发展,技术扩散速率的变动符合“钟型”曲线变化,但其扩散周期较其他果树品种更短,且扩散发展迅速,目前扩散已进入平稳发展期。而空间维度扩散,则由于其非政府主导、较少市场经营机构参与的扩散机制,表现为在福建省内形成以一级扩散源为主,叠加二级扩散源扩散效应,呈蔓延式接触扩散与跳跃式扩散并存的扩散格局,而影响技术扩散强度及效果的主要因子有农业投入及地区政府推广机制,同时距离因子、技术扩散源的技术保护对技术扩散也存在显着影响。③在微观尺度下,通过台商农业投资的技术源(台资企业)及技术受体(本地农户)研究,认为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透过多向联系、劳动力流动效应及示范效应多种渠道产生技术的溢出,而其溢出效应的独特性表现在:以“前向溢出”为主的产业链方向的溢出效应,且劳动力流动的溢出效应对于台资企业的影响较小。而形成上述特殊的溢出效应,与台资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技术保护策略有关,还与本地企业的资金、人力资源与公司战略有关。而技术受方的采纳行为,则与家庭劳动力、兼业情况、作物种植现状及种植历史等因子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及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徐炯志,潘介春,秦献泉,徐宁,李鸿莉,朱建华[9](2015)在《福建省龙眼生产考察报告》文中指出为更好地学习和借鉴福建省龙眼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考察组特赴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和宁德市龙眼产区进行考察。文章主要介绍考察地的基本情况,以及值得学习与借鉴的经验做法,并提出广西龙眼产业发展建议。

谢一青[10](2013)在《小果油茶种内类型划分、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果油茶(Camellia meiocarpa Hu.)是我国栽培面积和年产量仅次于普通油茶的油料树种,但对其遗传改良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小果油茶为异花授粉植物,种内变异类型极为丰富。为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遗传变异,本文在前期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小果油茶种内自然变异类型进行了划分,同时针对小果油茶分类地位仍存在异议的问题,从孢粉学、表型、基因组DNA和基因转录水平上对典型小果油茶类型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小果油茶生物学特性及种群遗传特点,结合前期的调查资料,初步对小果油茶种内变异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小果油茶树体、果实、叶片、花等表型性状变异十分丰富,其中树体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大(平均CV=43.79%),其次是果实性状(平均CV为26.09%),叶和花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平均为16.84%和16.53%。综合R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及成熟期等生态表现,提出以果实横径、果皮厚度和成熟期作为类型划分的指标,将小果油茶初步划分为10个类型。2.比较了部分典型小果油茶类型和普通油茶的花粉形态,并分析其与山茶属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小果油茶的花粉均具有山茶属植物花粉的种属特征,即:花粉粒为长形球、近球形,赤道面观长椭圆形,极面观三裂圆形,具三孔沟,但花粉粒的外观表面纹饰特征因不同类型而异。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小果油茶类型的单果质量、鲜出籽率与花粉粒极轴长(P值)呈显着负相关,与沟间距离呈显着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花粉形态特征来鉴别小果油茶类型。通过比较小果油茶和36个山茶物种间的花粉形态特征,发现小果油茶花粉大小与油茶组、红山茶组的大部分种相似,而与连蕊茶组、短柱茶组、糙果茶组等大部分种相差甚远,初步说明,小果油茶与油茶组和红山茶组的大部分种有较近的亲缘关系。3.对部分典型小果油茶类型和42个山茶属油用类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6个物种(类型)的表型性状变异极为丰富,叶片、花、果实及其经济性状等39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达4.95%159.41%,尤其是单果质量和单果籽质量的变异系数更是高达159.41%和134.72%;通过聚类分析将46个物种(类型)分为2大类群,其中小果油茶大果薄皮立冬籽(龙眼茶)、中果薄皮霜降籽(羊屎茶)、小果薄皮寒露籽(珍珠茶)和中果薄皮寒露籽(宜春白皮中籽)先与钝叶短柱茶聚在一起,再与短柱茶、粉红短柱茶、小果短柱茶、普通油茶等12个物种聚为一个亚类,说明小果油茶的表型性状和这些物种的表型性状相似性较高。4、采用AFLP标记对部分典型小果油茶类型和42个山茶属油用类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对AFLP引物组合共检测到642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占95.69%;小果油茶羊屎茶与珍珠茶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9539,越南油茶与滇北红山茶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5272)。通过聚类分析将46个物种(类型)划分为5个类群:越南油茶和小果短柱茶分别单独为一类;糙果茶组聚为一类;14个红山茶属物种和短柱茶组中果实性状较为类似的陕西短柱茶、攸县油茶和闽鄂山茶聚为一大类;小果油茶与除小果短柱茶外的油茶组、短柱茶组部分种聚为一类。与形态学标记相比较,发现两种标记的聚类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补。5.以小果油茶和普通油茶的嫩叶及种仁为材料,建立了适合油茶的cDNA-AFLP反应体系。结果表明:总RNA中分离的mRNA经合成双链cDNA后,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MseⅠ在37℃下5h内完全酶切,经5U T4连接酶16℃连接的产物稀释10倍后直接用于预扩增;在20μL选择性扩增体系中,以预扩增产物稀释30倍为模版、dNTP (10mM)1.5μL、引物(10μM)1.0μL、Taq酶用量1.25U时的扩增效果较好。利用优化体系成功筛选出61对可以获得带型丰富且重复性好的引物组合。6.为进一步分析典型小果油茶类型间差异的遗传学基础,本文尝试用cDNA-AFLP技术对小果油茶基因表达差异进行分析。13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649条转录衍生片段(TDFs),其中差异显示的TDFs有3557个,多态率高达97.48%。研究发现在大果薄皮立冬籽龙眼茶和普通油茶中特异表达的TDFs占总差异带的4.27%,在龙眼茶和宜春白皮中籽中特异表达的TDFs占4.53%,在龙眼茶和羊屎茶中特异表达的TDFs有1.57%,在龙眼茶、羊屎茶和宜春白皮中籽中均特异表达的TDFs占1.88%,而在龙眼茶、宜春白皮中籽和普通油茶中均特异表达的TDFs占3.54%,说明龙眼茶与普通油茶和宜春白皮中籽的亲缘关系可能较近,而与羊屎茶的亲缘关系可能相对较远。基于TDFs表达模式差异的多态性将5个参试材料分为3类,其中龙眼茶和宜春白皮中籽聚为一类,羊屎茶和珍珠茶归为一类,普通油茶独立为一类,这与基因组DNA的AFLP分析结果一致。差异TDFs经回收及测序,获得了789个差异基因片段。经BlastX/N同源性比对,有716个在GeneBank中找到了同源序列,其功能主要涉及信号转导、转录因子、蛋白质合成、代谢、运输、细胞防御等方面。以上研究结果为小果油茶的分类、遗传改良、种质资源保护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福建育出世界首个杂交龙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育出世界首个杂交龙眼(论文提纲范文)

(1)“渝沃无核”沃柑的果实品质和遗传差异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常规杂交育种和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1.1 柑橘常规杂交育种
        1.1.2 柑橘辐射诱变育种
    1.2 柑橘的果实品质
        1.2.1 外观品质
        1.2.2 内在品质
    1.3 转录组测序
        1.3.1 转录组测序技术
        1.3.2 转录组测序在柑橘上的应用
        1.3.3 转录组测序在辐射诱变上的应用
    1.4 全基因组测序
        1.4.1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
        1.4.2 全基因组测序在柑橘上的应用
        1.4.3 全基因组测序在辐射诱变育种上的应用
    1.5 测序技术在揭示果实无核机制上的应用
第2章 前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3章 果实品质比较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种子数在年度间的变化
        3.3.2 果实外观品质分析
        3.3.3 果实内在品质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全基因组重测序比较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基因组DNA提取
        4.2.2 基因组测序数据过滤和评估
        4.2.3 基因组组装
        4.2.4 基因组注释
        4.2.5 候选基因的富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因组二代测序、组装
        4.3.2 全基因组三代测序、组装
        4.3.3 重复序列注释
        4.3.4 基因结构注释
        4.3.5 基因功能注释
    4.4 候选基因的GO和 KEGG注释
    4.5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叶片的转录组比较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RNA提取
        5.2.2 cDNA的合成与荧光定量PCR
        5.2.3 数据分析
        5.2.4 构建RNA文库和测序
        5.2.5 转录组数据的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渝沃无核”和普通沃柑叶片的测序数据分析
        5.3.2 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富集分析
        5.3.3 部分差异基因的分析
        5.3.4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验证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花期子房的转录组比较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渝沃无核”沃柑和普通沃柑子房的测序数据分析
        6.3.2 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富集分析
        6.3.3 功能富集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6.3.4 种子发育、坐果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6.3.5 差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6.4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红美人’柑橘杂交后代群体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早熟优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柑橘生产现状
    1.2 杂交育种
        1.2.1 国内外杂交育种现状
        1.2.2 我国杂交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
        1.2.3 育种目标
        1.2.4 亲本选择
    1.3 柑橘果实主要性状遗传
        1.3.1 成熟期
        1.3.2 果实大小
        1.3.3 果皮性状
        1.3.4 果实糖酸
        1.3.5 果肉风味及化渣性
        1.3.6 种子数
    1.4 综合评价方法
        1.4.1 主成分分析法
        1.4.2 层次分析法
        1.4.3 优劣解距离法
        1.4.4 各评价方法联用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主要内容
        2.2.1 杂交后代果实性状的分布情况
        2.2.2 杂交后代果实性状的遗传
        2.2.3 杂交后代早熟优株的筛选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与材料
        3.1.1 试验地点
        3.1.2 实验材料
        3.1.3 亲本材料概况
    3.2 果实品质测定
        3.2.1 成熟期
        3.2.2 果实大小
        3.2.3 果皮颜色及果皮厚度
        3.2.4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及固酸比
        3.2.5 果肉风味和化渣性
        3.2.6 种子数
    3.3 遗传力的计算
    3.4 综合评价方法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杂交后代果实性状的分布情况
        4.1.1 杂交后代成熟期分布
        4.1.2 杂交后代果实大小分布
        4.1.3 杂交后代果皮颜色及果皮厚度的分布
        4.1.4 杂交后代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固酸比分布
        4.1.5 杂交后代果肉风味及化渣性分布
        4.1.6 杂交后代种子数分布
    4.2 杂交后代的果实性状的遗传
        4.2.1 杂交后代成熟期遗传
        4.2.2 杂交后代果实大小遗传
        4.2.3 杂交后代果皮颜色及果皮厚度的遗传
        4.2.4 杂交后代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固酸比的遗传
        4.2.5 杂交后代果肉风味及化渣性的遗传
        4.2.6 杂交后代种子数遗传
    4.3 杂交后代早熟优株的筛选
        4.3.1 核心评价指标的确定
        4.3.2 核心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3.3 早熟株系综合评分
        4.3.4 早熟优株的各性状值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杂交后代果实成熟期
        5.1.2 杂交后代果实大小
        5.1.3 杂交后代果实果皮颜色及果皮厚度
        5.1.4 杂交后代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固酸比
        5.1.5 杂交后代果肉风味及化渣性
        5.1.6 杂交后代果实种子数
        5.1.7 优株的筛选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枇杷属植物种间杂交后代的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枇杷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1 枇杷的原产地和分布
        1.1.2 枇杷的分类
    1.2 枇杷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2.1 常规杂交育种进展
        1.2.2 种间杂交
    1.3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枝梢生长观测
        2.2.2 花期调查
        2.2.3 果实品质测定
        2.2.4 种子萌发率测定
        2.2.5 根冠比测定
        2.2.6 石细胞含量测定
        2.2.7 回交实验
        2.2.8 数据处理
3 结果和分析
    3.1 枝梢生长
        3.1.1 夏梢生长
        3.1.2 夏梢长度
    3.2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群体花期观察结果
        3.2.1 第二批杂交后代植株
        3.2.2 第三批杂交后代植株
    3.3 果实性状
    3.4 石细胞的提取测定
    3.5 种子萌发率
    3.6 根冠比
4 讨论与结论
    4.1 枇杷属远缘杂交在普通枇杷遗传改良方面的应用潜力
    4.2 枇杷属远缘杂交可育性高提出的新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枇杷杂交新品种选育及肉色等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进展
        1.1.1 国内外枇杷栽培生产概论
        1.1.2 枇杷杂交育种进程
        1.1.3 本研究品种选育目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亲本的选择及杂种组合的选配
        2.2.2 果实品质鉴定的分析测试
        2.2.3 枇杷多点比较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选育过程之复选
        3.1.1 2015 年优良杂种后代单株的分析与选择
        3.1.2 2016 年优良杂种后代单株的分析与选择
        3.1.3 2017 年优良杂种后代单株的分析与选择
    3.2 新品种选育过程之决选
        3.2.1 '早佳5号'新品种选育
        3.2.1.1 品种(含杂交种亲本)特征特性
        3.2.1.2 '早佳5号'枇杷多点比较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3.2.1.3 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评述
        3.2.2 其他决选品种
        3.2.2.1 '早西白'特征特性及多点比较试验
        3.2.2.2 '早佳8号'特征特性及多点比较试验
    3.3 果肉颜色和果实成熟期性状的分析
        3.3.1 枇杷果肉颜色性状的观察分析
        3.3.2 果实成熟期的分析
    3.4 栽培技术要点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枇杷果肉颜色性状的遗传倾向分析
        4.1.2 枇杷果实形状与大小
        4.1.3 枇杷杂交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浅谈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分离及其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植物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2.1.1 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
        2.1.2 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2.1.3 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
        2.1.4 表观遗传学与杂种优势
        2.2 茶树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
        2.2.1 茶树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2.2.2 茶叶生化成分的杂种优势
        2.2.3 茶树抗性的杂种优势
        2.2.4 茶树特异性状的杂种优势
    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筛选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1.3 试验方法
        1.3.1 铁观音、黄旦和金观音鲜叶总RNA的提取
        1.3.2 cDNA第一链的合成与纯化
        1.3.3 Tester ds cDNA、T-Driver ds cDNA和H-Driver ds cDNA的制备
        1.3.4 杂交与DSN处理
        1.3.5 差异cDNA的扩增与克隆
        1.3.6 差减cDNA文库插入片段大小的检测
        1.3.7 差异基因阳性克隆的筛选
        1.3.8 阳性克隆的测序与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观音与其亲本正向抑制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
        2.2 金观音与其亲本正向抑制差减cDNA文库的筛选
        2.3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金观音与其亲本重要差异基因的EST分析
    3 讨论
        3.1 金观音与其亲本抑制差减杂交cDNA文库阳性克隆的筛选与分析
        3.2 金观音与其亲本参与生物学进程相关基因的发掘
        3.3 重要差异基因的EST分析
第三章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表达的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1.3 试验方法
        1.3.1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1.3.2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表达量比较并筛选
        1.3.3 RT-PCR检验筛选出的15个差异基因
        1.3.4 差异基因在黄观音和金玫瑰中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表达量分析
        2.1.1 金观音与其亲本参与生长发育类基因的表达模式
        2.1.2 金观音与其亲本参与抗性类基因的表达模式
        2.1.3 金观音与其亲本参与品质类基因的表达模式
        2.2 15个差异基因的RT-PCR验证
        2.3 差异基因在亲本与其3个子一代中荧光定量PCR和基因型分析
    3 讨论
        3.1 半定量RT-PCR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比较
        3.2 茶树杂种与亲本之间基因表达差异的遗传分析
第四章 烯醇酶基因CsENO的克隆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中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1.3 试验方法
        1.3.1 供试材料总RNA的提取
        1.3.2 CsENO的筛选和全长验证
        1.3.3 CsENO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分析
        1.3.4 CsENO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树CsENO全长cDNA序列的验证及序列分析
        2.2 茶树CsENO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 蛋白基本性质预测
        2.2.2 同源性比对和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
        2.3 CsENO相对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龙眼属间回交群体及若干选种优株的抗寒性鉴定及利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龙眼育种研究进展
    1.2 荔枝育种研究进展
    1.3 远缘杂交育种进展
        1.3.1 果树远缘杂交进展
        1.3.2 龙眼、荔枝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4 果树抗寒性育种研究
        1.4.1 抗寒育种的目的与意义
        1.4.2 果树抗寒性的鉴定方法
        1.4.3 果树抗寒性状与机理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ZZW属间回交群体的创制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及其配方
        2.1.4 方法
        2.1.4.1 花粉采集与处理
        2.1.4.2 人工授粉
        2.1.4.3 栽培养护与播种育苗
    2.2 抗寒性鉴定
        2.2.1 供试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方法
        2.2.3.1 样品的采集与清洗
        2.2.3.2 样品的分装与处理
        2.2.3.3 相对电导率和伤害率的测定
        2.2.3.4 半致死温度的计算
        2.2.4 属间杂种后代半致死温度的遗传规律分析
    2.3 抗寒性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2.3.1 供试材料
        2.3.2 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2.3.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3.4 叶绿素指数的测定
    2.4 2016年强寒潮期间田间抗寒性调查
        2.4.1 供试材料
        2.4.2 叶片田间伤害率的测定
        2.4.3 叶片田间冻害指数调查
    2.5 部分植物学性状观测
        2.5.1 供试材料
        2.5.2 观测方法
        2.5.3 属间杂种叶片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ZZW属间回交群体的创制
        3.1.1 父本花粉采集及人工授粉
        3.1.2 杂交果实采收、播种与育苗
    3.2 抗寒性鉴定
        3.2.1 ZZW属间回交真实杂种的抗寒性鉴定
        3.2.1.1 参试种质材料的相对电导率
        3.2.1.2 参试种质材料的伤害率
        3.2.1.3 参试种质材料的低温半致死温度
        3.2.1.4 ZZW群体半致死温度的遗传规律分析
        3.2.2 龙眼优株优系的抗寒性鉴定
        3.2.2.1 参试龙眼优株优系的相对电导率
        3.2.2.2 参试种质材料的伤害率
        3.2.2.3 参试种质材料的半致死温度
    3.3 抗寒性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3.3.1 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3.3.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3.3.3 叶绿素指数的测定
        3.3.4 相关性分析
    3.4 2016年强寒潮期间田间抗寒性调查
        3.4.1 叶片田间伤害率的测定
        3.4.2 叶片田间冻害指数调查与分级
        3.4.3 相关性分析
    3.5 部分植物学特性观测
        3.5.1 ZZW属间回交群体植物学特性观测
        3.5.2 ZZW群体叶片遗传规律分析
        3.5.3 相关性分析
    3.6 优异杂种单株的选育
        3.6.1 FD群体优株
        3.6.2 龙眼属间杂种优株抗寒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龙眼荔枝属间回交群体的育种价值
    4.2 抗寒性室内鉴定与大田观测的一致性
    4.3 FD优株(系)的抗寒性及利用评价
    4.4 属间杂种的抗寒性及利用评价
    4.5 净光合速率与抗寒性
    4.6 叶绿素荧光参数与抗寒性
致谢
参考文献

(8)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选题背景与意义
    2.研究目标与内容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技术路线
    4.研究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综述
    1.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1 技术与农业技术
        1.2 技术扩散及相关概念
        1.3 技术扩散相关概念辨析
        1.4 农业技术扩散及其特征
    2.技术扩散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 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
        2.3 地理学的空间扩散理论
    3.技术扩散研究进展
        3.1 技术扩散国内外研究进展
        3.2 FDI技术扩散研究进展
        3.3 国内外农业技术扩散
        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二章 闽台农业技术发展条件及历程比较
    1.农业发展条件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农业资源
        1.3 经济发展水平
        1.4 人口与劳动力
    2.闽台农业发展历程
        2.1 福建农业发展历程
        2.2 台湾农业发展历程
    3.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台商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研究
    1.数据来源
    2.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
        2.1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历程
        2.2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空间格局
        2.3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行业分布
    3.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
    4.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闽台农业发展及其技术进步对比
    1.引言
    2.模型与数据
        2.1 农业生产效率计算模型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计算结果及分析
        3.1 农业产值及部门结构对比
        3.2 闽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4.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宏观尺度下的台商农业技术扩散
    1.福建省农业技术进步
    2.闽台开放对福建农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
        2.1 回归分析模型
        2.2 变量选取及说明
        2.3 回归分析结果
    3.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观尺度下的台商农业技术扩散
    1.研究区概况
    2.台湾农业技术的时空扩散—以台湾青枣为例
        2.1 农业技术的时间维扩散
        2.2 农业技术的空间维扩散
        2.3 农业技术的时空扩散机制
    3.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微观尺度下的台商农业技术扩散
    1.台商农业投资的技术溢出—技术源分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调研结果分析
    2.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技术受方行为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分析框架
        2.2 台商农业技术扩散及其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3.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研究主要结论
        1.1 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水平对比研究
        1.2 宏观尺度下台商农业技术的扩散效应
        1.3 中观尺度下特殊的农业技术时空扩散模式
        1.4 微观尺度下台商农业技术源及技术受方技术扩散及其影响因子
        1.5 政策建议
    2.研究展望
附录1:漳浦县青枣种植面积各年扩散分布图
附录2:农业技术扩散与扩散环境(企业主)调查问卷
附录3:农业技术扩散与扩散环境(农户)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福建省龙眼生产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考察地的基本情况
    1.1 福州市考察情况
    1.2 宁德市考察情况
2 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做法
    2.1 注重新品种的选育研究
    2.2 调整品种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2.3 狠抓品牌建设
    2.4 发展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延伸产业链
    2.5 矮化树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龙眼品质
    2.6 疏花疏果,保丰产稳产
    2.7 盖膜防冻,留树延后采收
3 体会与建议
    3.1 体会
    3.2 建议

(10)小果油茶种内类型划分、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小果油茶研究现状
        1.2.2 其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经费来源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果油茶种质资源形态变异及类型划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果油茶生物学特性
        2.2.2 单性状分类
        2.2.3 形态特征的变异
        2.2.4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5 小果油茶类型划分指标选择
        2.2.6 小果油茶种内自然类型的划分
        2.2.7 不同小果油茶类型的形态差异
        2.2.8 小果油茶优良类型选择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不同小果油茶类型花粉形态及亲缘关系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类型小果油茶果实形态比较
        3.2.2 不同类型小果油茶花粉形态比较
        3.2.3 小果油茶果实性状与花粉粒特征指标的相关性
        3.2.4 不同类型小果油茶与其近缘种间的亲缘关系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小果油茶类型亲缘关系的形态学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形态性状观察与测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表型性状及其赋值
        4.2.2 果实性状差异
        4.2.3 叶性状差异
        4.2.4 花性状差异
        4.2.5 基于形态学标记的聚类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小果油茶类型亲缘关系的 AFLP 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AFLP 多态性分析
        5.2.2 遗传相似性分析
        5.2.3 基于 AFLP 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
        5.2.4 基于 AFLP 数据的主坐标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油茶 cDNA-AFLP 技术反应体系建立的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油茶总 RNA 的质量
        6.2.2 cDNA 酶切及预扩增结果
        6.2.3 选择性扩增结果
        6.2.4 引物筛选结果
        6.2.5 差异片段的回收及检测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小果油茶典型类型的 cDNA-AFLP 分析
    7.1 材料和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RNA 提取结果
        7.2.2 cDNA-AFLP 分析
        7.2.3 差异片段的回收
        7.2.4 差异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7.2.5 差异片段的序列比对
        7.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
        7.2.7 半定量 RT-PCR 验证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福建育出世界首个杂交龙眼(论文参考文献)

  • [1]“渝沃无核”沃柑的果实品质和遗传差异初步分析[D]. 彭洁. 西南大学, 2021(01)
  • [2]‘红美人’柑橘杂交后代群体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早熟优株的筛选[D]. 郑妮. 西南大学, 2021(01)
  • [3]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枇杷属植物种间杂交后代的性状分析[D]. 王琼.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枇杷杂交新品种选育及肉色等性状分析[D]. 汪以.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分离及其表达分析[D]. 姚雪倩. 福建农林大学, 2017
  • [7]龙眼属间回交群体及若干选种优株的抗寒性鉴定及利用评价[D]. 王雅婷.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8]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陈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9]福建省龙眼生产考察报告[J]. 徐炯志,潘介春,秦献泉,徐宁,李鸿莉,朱建华. 中国园艺文摘, 2015(12)
  • [10]小果油茶种内类型划分、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D]. 谢一青.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标签:;  ;  ;  ;  ;  

福建培育出世界首个杂交龙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