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布依《古邪经》及其年表

论布依《古邪经》及其年表

一、布依族《古谢经》及其断代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杨军昌,苏梓睿[1](2021)在《布依族民间文献中的生态意蕴及其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献重要组成部分的布依族民间文献,反映了布依族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等情况,有神话传说、古歌(史诗)、摩经、歌谣、故事、童话、寓言、民谚等民间文献或口碑文本。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族民间文献承载了较为丰富的生态伦理、生态知识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不仅与这一地区布依族所处的生态环境关系密切,而且与森林植被、水井、海子等生态资源以及信仰习俗等密切相关,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布依族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又为当今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积极的资治素材。

贾晨娇[2](2020)在《布依族社会生活研究 ——以布依族典籍文献为中心》文中认为本文以布依族典籍文献为主,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布依族独特的社会生活做了具体的分析。布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根据汉文典籍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越人。布依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将创造积累的历史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记录、传承下来形成民族古籍资料,包括文献典籍、口头传承和碑刻铭文,其内容涉及各民族的经济、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天文历法等。除了布依族民间艺人通过口头传承的神话、传说、歌谣、故事外,现存布依族先民仿照汉字创制的布依方块字记录的典籍本,大多在清朝时记录,内容涉及布依族民族起源、丧葬习俗、婚嫁习俗,是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的一手资料。布依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族称如何被一步步确定,如何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社会生活,与其他民族杂居如何保持自身的民族的独特性都可以从历史典籍中反映出来。这样可以加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文化多样化发展。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中首先阐明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布依族典籍现有保存情况,将目前国内学者对布依族典籍研究的情况作了整体把握。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布依族的历史和典籍,一方面梳理典籍中布依族历史发展脉络,一方面整理布依族典籍的分布地区及典籍主要记录的特色内容,并对布依族文字、书籍与汉族文化关系、布依族典籍特点做了一点探讨。第二章从典籍中记载的布依族古歌、神话中可以体会布依族人民对早期人类社会的现实构建,布依族人民对人类、世界起源的思考是一种原始世界观、人生观的体现。第三章从布依族典籍探究其经济生活,一般经济生活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布依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不仅勤于耕种而且在劳动中总结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体现出悠久的农耕文化。除了悠久的农业,布依人民的手工技艺高超,制造材质包括木材、金属;服饰、乐器、饰品做工精湛,满足日常所需。作为传统的农业民族布依族人民不擅长经商,但是乐于学习尝试,在经济生活中也与其他民族进行通过各种市场进行商贸往来。第四章主要研究布依族的日常生活和民族关系。日常生活包括饮食、建筑与服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特的地理孕育出独特的布依族,第一探讨布依族的饮食习惯,其与火的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用火来烧烤食物,做腊肉、糍粑,蒸粮酿酒。此外,酸食也在布依族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记述布依族居住方式随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发生的改变。第三,研究布依族的服饰文化,从材质、颜色、工艺入手。第五,研究古代布依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主要体现出和平共处、经济、文化往来和战争三种复杂情况。第五章研究布依族的精神文化方面,主要包括布依族节日、婚姻和伦理道德。节日、婚庆是布依族社会生活中重要部分,伦理道德是布依族为人处世重要标准,从中可以更好的发掘其民族精神与内涵。

陈发玲[3](2017)在《布依族殡亡经中的“死后世界”探析 ——以《用牛祭祖词》和《布依嘱咐经》为中心》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布依族殡亡经文本中的死后世界构想,主要选取了两种殡亡经译本:云南罗平的《摩经·用牛祭祖词》和贵州望谟的《布依嘱咐经》,结合田野调查的资料,分析经文中所描写的死后世界构想的具体内容以及布依族的"仙界"信仰情况,挖掘布依族殡亡经中的死后世界构想的思想文化意义。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起,对与布依族殡亡经"死后世界"观相关的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本论文的选题意义,说明论文的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梳理殡亡经所描述的"登仙之路"及其寓意,分析"登仙之路"上的各种叉坝、街、层、桥等关卡的寓意。第二章重点研究"仙界",首先分析两本殡亡经所描绘的"仙界"所具有的富庶与神异的特点,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布依族人的"仙界"信仰情况,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第三章讨论布依族"登仙之路"上出现的各种鬼神形象的来源及其寓意,分析《布依嘱咐经》吸收的佛道教神灵形象及其特点,讨论殡亡经对于佛道教文化的吸收,结合田野调查搜集的材料,分析布依族社会中的佛道教信仰情况。第四章综论布依族的死后世界构想所体现出的对人间社会的反映与变形,思考布依族殡亡经中的死后世界构想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意义。结语部分对论文的主要论点进行总结,并反思布依族摩文化的传承。

彭娜娜[4](2014)在《终极秩序—布依族非正常死亡仪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自然历程,但又不仅只象征着人类生物生命的结束,它更是一个综合了自然、生物、文化与社会等多重意义的人类历程。因此,对任何群体而言,死亡都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人另一种“生存状态”的开始。本文是基于贵州省盘县布依族丧葬仪式中专门针对“非正常亡者”的“非正常死亡仪式”研究。这里的“非正常”包含的不仅有法医学上的“定义”,还有一个民族群体“观念”上的“定义”,民族群体“观念”上的定义也许还更能体现一个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内在结构。本文正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了民族学、人类学等理论,对“死亡—紊乱—仪式—秩序重构”之间的终极关系及表现形式进行探讨,深入分析“非正常死亡仪式”的结构转换与象征表达;从布依族人在丧葬仪式中所表现的死亡观念为出发点,尝试性分析丧礼仪式对族群秩序关系的普适性意义。文章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在绪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田野点的选择做了介绍;第一章从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两方面入手,对布依族的死亡观念及丧葬习俗做了概况性介绍;第二章以布依族“非正常死亡仪式”为案例,论述了布依族“观念”上的“非正常死亡”与“正常死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非正常死亡仪式歌”的文化涵义;第三章以“仪式”与“秩序重构”为主要论题,从人类学结构功能、仪式象征等理论角度,探讨“非正常死亡仪式”对群体“秩序重构”的终极性意义。结语:一种的成熟的文化,必定是善待死亡的文化。在布依族人观念中,不具备举行“正常死亡”葬礼的“非正常亡者”对其所属群体秩序造成了终极性“颠覆”,通过仪式来对秩序进行调适与整合在一个民族的内隐文化结构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样一种意义可以是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民族在这一文化事项上的缩影,是人类对生命最高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周国茂[5](2013)在《布依族传统择吉书古文字:古骆越文字的活标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布依族传统择吉书古文字广泛流行于贵州、云南等省布依族三个土语区。从结构形式看,这个文字体系包含了象形字、部分汉字和至今尚未识读的字符。用这些文字记载的典籍文献主要内容是择吉日良辰、择方位、占卜等,属于布依族先民的巫书。布依族传统择吉书所使用的古文字是壮侗语族先民古骆越文字。这些文字及其文献,对布依学、百越文明史乃至汉字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罗正副[6](2009)在《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 ——以布依族为个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人类众多民族中,系统地创制出自己文字的少,无文字的民族占多数。我们将人类分为有文字民族和无文字民族,只是强调民族有无文字的区别,就二者的文化传承而言,除了有无文字记载的不同以外,还有许多相同的传承方式。(一)口语,作为人类文明源头,显而易见是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形式。民歌的传唱,即是口语传承的代表之一。布依族民歌《家乡美》、《铜鼓十二则》和《造万物》,分别表现和陈述了布依族村落面貌与生存环境、四季生活与生计模式,及英雄祖先与一体宇宙观等文化信息。(二)事实上,口头语言与实践行为相结合,即具有言传身教特性的实践记忆,是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所谓实践记忆(practice memory),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生活、行为或仪式实践活动中,耳闻目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习得的文化记忆。布依族“送宁”仪式实践的案例,不仅体现了实践记忆的文化传承作用和功能,而且展示了实践记忆立足现在,重构过去和开启未来的特点。(三)物一旦与人“发生关系”,其“物性”往往被人赋予“人为”的理念、价值、思想等相似性的文化蕴涵。布依族以糯食为贵的饮食文化特点,在节庆活动中将稻作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鸡在个人生命成长仪式过程则起到了重要的“引渡”作用;而铜鼓每一图符的含义,都是某一方面文化理念的浓缩。显然,物化象征在无文字民族的文化传承里,是其它传承方式不可替代的。如果说上述的文化传承方式是“与生俱来”的话,那么下面的文化传承方式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承不停地作出自我调适,与人类一起不断向前演进的结果。(四)当无文字民族遭遇文字的时候,如何应对这一文化承载体就立即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在无文字民族与有文字民族互动交融的文字借用过程里,往往历经他者书写、采借转化、涵化整合等不同阶段,与此同时,无文字民族深层的文化内核也透显出“草根性”力量。就布依族借用汉字而言,从文献资料上我们可以考证汉族知识分子自明清到民国时期对“仲家”的书写和描绘;而布依族借用“天地君亲师”,不再是汉族神牌儒家伦理的原义,已经转化成自己文化信仰的家神;布依族大量借用汉字来记载摩经,体现了自己深层的信仰世界和生死哲学。如此看来,文字借用成为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方式是不容置疑和忽视的。(五)现代传媒的发展,非但没有弱化无文字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反,在文化传承的内在调适机制的作用下,无文字民族实现了“传统的复兴”,甚至创造性地实践“传统的发明”或“传统的制作”。布依族自制光碟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再现了布依族“浪哨”文化和传统民族歌舞,而且使摄像机成为民间的刀笔吏,从主位的视角书写和记录本民族的日常生活、重大仪式和节庆活动。这种“光碟文化",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案例上的反思,即何为影视人类学影片?何为媒介?等等。(六)网络社会的崛起,为人类文化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互联网文本、图像和声音等超文本(hypertext)的叙事整合,为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便利的空间。由于研究对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网络中作田野”成为研究虚拟网络社区思考的方法论问题。网络的虚拟认同最直接地体现在个人网名的设置上。而创制文字在网络中也成了无文字民族的“文明”诉求。这些网络文化的描述和观点的获得,文章主要是基于布依族网的考察和研究。看来,网络作为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调适应对新的社会技术变化是不言而喻的了。在人类文化的进展或不同文化形态的层出叠现过程中,生成各式各样的传承形式,多元的文化传承之间交错重叠,互为补充,各“施”其“职”,各尽其事,彼此的关系并非是“取代”,而是一起“丰富”和传承文化。

侯绍庄[7](1989)在《布依族《古谢经》及其断代刍议》文中研究表明一近年来,我省安顺地区民委古籍办公室与镇宁、安顺两县民委古籍办公室密切配合,对流行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古籍,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发掘,获得了许多民间珍藏的抄本。

侯绍庄[8](1988)在《布依族《古谢经》及其断代刍议》文中研究指明一近年来,我省安顺地区民委古籍办公室与镇宁、安顺两县民委古籍办公室密切配合,对流行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古籍,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发掘,获得了许多民间珍藏的抄本。

二、布依族《古谢经》及其断代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依族《古谢经》及其断代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布依族民间文献中的生态意蕴及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北盘江流域生态环境与布依族民间文献生态信息
二、农耕文化视域中的布依族民间文献生态意蕴
三、布依族生态文献的价值识隅

(2)布依族社会生活研究 ——以布依族典籍文献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课题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布依族族源及其典籍
    第一节 布依族称及其来源
    第二节 布依族历史典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布依族典籍中对早期世界的构建
    第一节 布依族典籍中创世界、万物神话
    第二节 布依族典籍中创人神话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布依族经济生活与贸易活动研究
    第一节 采集渔猎经济
    第二节 农业、手工业
        一、农业
        二、手工业
    第三节 商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布依族物质生活研究
    第一节 布依族饮食及其文化
        一、火的认识与使用
        二、糯食
        三、腊肉、酸食
        三、酒
    第二节 布依族建筑与居住生活
    第三节 布依族服饰生活
    第四节 历史中布依族与周围民族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布依族精神生活及其他
    第一节 布依族节日、婚姻文化生活
        一、节日
        二、布依族婚姻文化
    第二节 布依族伦理道德
        一、家庭伦理道德
        二、社会伦理道德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 获奖
致谢

(3)布依族殡亡经中的“死后世界”探析 ——以《用牛祭祖词》和《布依嘱咐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1. 选题意义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布依族殡亡经对"登仙之路"的描绘
    第一节 布依族的"登仙之路"
        1. 各本殡亡经中的"登仙之路"
        2. 《用牛祭祖词》与《布依嘱咐经》中的"登仙之路"
        3. 田野调查中了解到的"登仙之路"
        4. 非正常死亡者的"登仙之路"
    第二节 "登仙之路"的寓意
        1. 数字寓意与结构布局
        2. 考验与磨难
        3. 指示正确的"登仙"路线
第二章 布依族殡亡经对"仙界"的描绘
    第一节 《用牛祭祖词》与《布依嘱咐经》中的"仙界"
    第二节 布依族人的"仙界"信仰
        1. "登仙者"的资格
        2. 不同年龄与受汉文化教育程度者的"仙界"信仰情况分析
        3. "仙界"构想对布依族人现实生活的影响
第三章 布依族殡亡经对冥界鬼神的描述
    第一节 "登仙之路"上的模糊的鬼神形象
        1. 殡亡经中的女鬼、神形象
        2. 动物与其他半路鬼的形象
        3. 动物、半路鬼形象的来源及寓意
    第二节 《布依嘱咐经》中的佛教、道教鬼神形象
        1. 化用与借鉴:"十王"与"八仙"形象
        2. 布依族地区的佛、道教信仰情况调查
第四章 布依殡亡经"死后世界"构想的思想文化意义
    第一节 人间社会的倒影
        1. 对人间自然景象的反映
        2. 对人间社会的折射
    第二节 生死有别:变形了的死后世界
    第三节 道德劝诫与精神信仰
        1. 殡亡经的劝善思想
        2. 布依族人的生死哲学与灵魂观念
        3. 对布依族摩文化传承现状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田野点详细介绍
附录2:对《用牛祭祖词》与《布依嘱咐经》的详细介绍
附录3:古歌《十二层天、十二层海》
附录4:布依族的文化与风俗

(4)终极秩序—布依族非正常死亡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选题来源
        (二) 研究目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对人类死亡观念的研究
        (二) 仪式、象征与秩序的研究
        (三) 布依族丧葬文化的研究
        (四) "非正常死亡"丧葬仪式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田野点的选择
第一章 布依族的死亡文化
    第一节 布依族基本概况
        一、布依族的历史与分布
        二、布依族信仰文化
    第二节 布依族的死亡观念和丧葬习俗
        一、文献记载的布依族丧葬习俗
        二、田野调查中的布依族丧葬活动
    第三节 布依族正常死亡葬礼仪式个案
        一、盘县羊场乡布依族葬礼仪式个案
        二、盘县羊场乡布依族葬礼仪式歌
第二章 布依族“非正常死亡”和仪式
    第一节 非正常死亡和仪式
        一、“非正常死亡”的界定
        二、“非正常死亡”仪式个案
    第二节 “正常死亡”仪式和“非正常死亡”仪式
        一、“两个仪式”的横向关系
        二、“两个仪式”的纵向关系
    第四节 “非正常死亡”仪式歌的文化解析
        一、“非正常死亡”仪式歌的主要指向
        二、“十二水塘”:死者世界的生存想象
        三、水生到陆地:渔猎到农耕的族群记忆
第三章 “终极秩序”的整合与重构
    第一节 丧祭仪式与社会秩序
        一、群体性生存与丧祭仪式
        二、死亡和社会失衡
    第二节 “非正常死亡”——秩序的终极性“颠覆”
        一、非正常死亡的极端性
        二、非正常死亡的危机和恐惧
    第三节 过渡仪式——非正常死亡仪式的结构转换与象征表达
        一、丧葬仪式的三阶段:分隔—边缘—聚合
        二、“污秽”到“洁净”的转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非正常死亡”仪式歌(解难歌)
附录B 盘县羊场乡布依族丧祭仪式图
附录C 田野日志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布依族传统择吉书古文字:古骆越文字的活标本(论文提纲范文)

一、布依族传统择吉书古文字的流传情况及特点
二、择吉书是古代布依族先民使用的巫书
三、布依族传统择吉书古文字是古骆越文字

(6)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 ——以布依族为个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思路历程与内容述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讨论
    第二节 个案概况与选取缘由
    第三节 民族文化传承的分类与反思——2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经历
第二章 文明源头:口语传承
    第一节 "家乡美":村落样态与生存环境
    第二节 "铜鼓十二则":生计模式与四季生活
    第三节 "造万物":英雄祖先与"一体"宇宙观
    小结
第三章 言传身教:实践记忆
    第一节 实践记忆的知识谱系与界定
    第二节 实践记忆的来龙去脉
    第三节 实践记忆与仪式展演:以"送宁"仪式为例
    小结
第四章 物化象征:实物意符
    第一节 糯米:以节庆为线索的考察
    第二节 鸡:生命仪式的"引渡"
    第三节 铜鼓:图符的文化含义
    小结
第五章 互动交融:文字借用
    第一节 他者书写:明清以来"仲家"考论
    第二节 互动转化:汉族与布依族神牌的比较考察
    第三节 "草根"力量:"方块布依字"与摩经的信仰世界
    小结
第六章 传统转化:传媒介质
    第一节 肇端:山歌光碟的滥觞
    第二节 现状:光碟的发展
    第三节 讨论:光碟的人类学分析及其文化传承功能
    小结
第七章 虚拟真实:网络论坛
    第一节 方法反思:在网络中作田野
    第二节 虚拟认同:网名的诠释
    第三节 "文明"的诉求:新布依文字的创制
    小结
第八章 结论:文化传承的内在调适与现代演进
征引与提及文献
致谢

四、布依族《古谢经》及其断代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布依族民间文献中的生态意蕴及其价值[J]. 杨军昌,苏梓睿.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1(05)
  • [2]布依族社会生活研究 ——以布依族典籍文献为中心[D]. 贾晨娇.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0)
  • [3]布依族殡亡经中的“死后世界”探析 ——以《用牛祭祖词》和《布依嘱咐经》为中心[D]. 陈发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8)
  • [4]终极秩序—布依族非正常死亡仪式研究[D]. 彭娜娜. 贵州民族大学, 2014(03)
  • [5]布依族传统择吉书古文字:古骆越文字的活标本[J]. 周国茂. 贵州社会科学, 2013(06)
  • [6]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 ——以布依族为个案的研究[D]. 罗正副. 厦门大学, 2009(12)
  • [7]布依族《古谢经》及其断代刍议[J]. 侯绍庄. 布依学研究, 1989(00)
  • [8]布依族《古谢经》及其断代刍议[A]. 侯绍庄. 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88

标签:;  ;  

论布依《古邪经》及其年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