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阿战争对石化行业的影响

美阿战争对石化行业的影响

一、美阿开战对石油化学工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丽[1](2020)在《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南海周边区域处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连接带上,涵盖了全球商贸咽喉通道,是大国力量的激烈博弈区和各种政治势力的交叉辐射区。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中心正在向以印度洋-太平洋为中心的区域转移,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各大国陆续将注意力转移至此地区。由于大国的存在,多重经济、政治地区机制安排交叉、重叠存在。从这点来看,南海已经成为上述国家谋划战略空间、进行战略互动及实施战略利益的延伸重叠地。在这样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南海主权争议因为各域外大国的存在而趋于多边化、复杂化和国际化。然而,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南海主权争议能否顺利解决尤为关键。由于日本将南海问题与其海洋政策相关联,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取向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重大干扰变量之一,也是中国能否成功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大绊脚石。论文尝试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搭建了“战略认知与考量——战略选择——战略执行——战略评估”这样一个研究日本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行为分析框架,以厘清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的内在考量、战略决策及实施。论文共分六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并通过回顾分析“2010年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阶段的研究、2010至2016年间的研究以及2016年之后的研究”等以往成果,发现以往的研究存在着学理性不足,对2016年南海形势变化后的日本南海政策研究涉猎较少以及部分研究结论片面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尝试从视角、观点两方面作为研究切入点和突破点展开论述。本章的最后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难点及不足进行了阐述。第一章简要概述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及理论模型,并构建起一个适用于本论题的逻辑分析框架。重点对该理论在解释本命题时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地缘政治、结构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博弈论等的局限性进行了一一阐释。第二章明确了本论题的基础研究背景,包括南海地缘特征及日本地缘特征。在此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南海问题的发展演化,回答了有关南海战略地位、大国南海博弈的动因以及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地缘因素等相关问题。第三章尝试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模型,即“体系刺激——认知——政策选择”来解释日本南海大国博弈行为的政策出台逻辑。从体系与单元两个层面梳理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面临的来自国际体系及国内环境的变量因素。其中体系层面,日本明显受到了美国全球战略收缩、中国地区影响力上升以及中美竞争加剧的体系刺激。而在国内单元层面,日本战略文化中对“强者”、“大国定位”的追求、安倍作为领导人的“强势”个性以及首相官邸主导制度,使日本在回应上述体系刺激方面趋于主动积极、强势而且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安倍个人的政策主张。这一国内因素的影响解释了安倍缘何能在国内推动“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违反战后和平秩序的系列举措。而日本文化中的“强者”心理使得日本在中国崛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这从某种程度上提示了中日不信任的根源,解释了为什么日本在全球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在南海问题上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论文的第四章涉及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所谓“借力”即是指在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过程中,囿于自身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日本无法直接与之抗衡,而只能通过依赖中国或美国等大国力量去制衡或反制衡他们中的一方捞取实利。具体而言,在南海地区,为缓解中国的战略压力,日本试图通过借助美国的力量平衡中国影响力。同时面对美国在东南亚参与力度的减弱,日本的对华政策正变得愈加务实,即试图通过与中国缓和关系,以团结东南亚各小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的空白。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不同于上章,本章在阐述日本的这一战略实施时,侧重于以日本自身为“主导”,其他南海地区国家在其中则扮演“参与”或“配合”的角色。同样受制于政治影响力不足及自身实力的制掣,日本试图利用在南海地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的中小国家,包括东南亚各小国、澳大利亚甚至英法等重点国家,以南海问题为由实现既平衡中国影响力又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可能减少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平衡”策略是在日本自身日渐衰落且又希望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探索发挥一种更为明确、自主的政治大国作用时而实施的一种战略行为,也是在“积极和平主义”外交口号下,由“被动外交”转向“主动外交”的一种尝试。第六章尝试对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实施的战略做出综合评估。首先论文尝试对日本所实施战略手段的合理性及隐蔽性进行论述,并对在这一战略实施中所凸显的日本外交战略特性予以剖析。其次,又关注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系列制约性因素,如联合力量的四分五裂、“印太战略”的不现实性等。最后,本章的后半部分则指出了日本行为的主要影响,即日本在南海地区的系列行为阻碍了东盟中心性、统一性的实现,使中日之间的不信任感加剧。对于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涉入行为,中国一方面应继续强化对南海的海洋控制能力,增强海军的防御能力,提高自身;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从多方面对日本实施战略上的压力,遏止日本南下干预南海问题的势头,将其战略活动限定在日本海附近海域。

陈方明[2](2014)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日本的中东政策研究(1967-1979)》文中指出日本人多地狭、资源匮乏,尤其是石油的供应长期依赖进口。战后初期作为美国的附属国,得益于国际市场上稳定低价的石油供给,日本经济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然而,日本政府对于中东的“中立”政策却为日后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遭到重大打击,陷入举国恐慌的状态。以此为契机,日本政府转而实行“亲阿拉伯”的中东政策,这是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从跟随美国逐步转向独立自主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在成功渡过石油危机后,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本文以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日本的中东政策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石油危机前日本的中东政策、日本新中东政策的形成过程、石油危机后日本的中东政策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分析,并结合第四次中东战争和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具体研究。日本的中东政策在石油危机前后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但是在这种转变之间又涉及了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转换,能源政策的变化,日本与美国、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四者之间的外交关系。日本中东政策的变化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形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的中东政策深受美国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特征。今天,中东在日本的对外战略中不仅仅是世界石油中心,更是日本实现“政治大国”梦想的重要突破口。

庞宝庆[3](2014)在《昭和初期财政政策研究(1926~1936)》文中研究表明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核心,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建立起的近代财政体制推动了日本产业发展。总体来说,经济是在政治的大框架下运行的,在战前日本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日本产业发展的特点是国家主导、技术移植和军事工业优先,其前提是巨额财政投入,在经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战争景气的消退,对于普遍处于危机状态的企业,日本政府通过银行进行救济,挽救了一大批濒于破产的企业。进入昭和时代,民政党内阁为重振日本经济,开始把希望寄托于金解禁政策上,在财政上实施紧缩政策,但其紧缩政策所造成的金融恐慌,最终发展成“昭和金融危机”。政友会内阁上台后,仍沿用其传统的积极政策,其预算规模、国债规模进一步扩大。民政党内阁重新上台后,井上准之助开始以“紧缩财政”为核心,实施“均衡财政”,为将来利益实行政策性后退。除缩减预算规模、减少政府财政开支外,其最重要手段是实施“金解禁”政策。但紧缩财政与世界性经济危机重合,严重冲击了日本经济,井上财政以失败收场。政友会重新执政后,高桥是清对传统资本主义体制进行修正,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桥财政思想及政策,虽然与凯恩斯理论有些类似,但不同的是,高桥依靠扩大军事支出的通货膨胀政策使日本率先走出危机。但“军事第一,民生第二”的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是短期的,极易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从长远看则会断送日本经济进一步成长的空间。高桥也看到了这一点,后期高桥财政力图恢复“健全财政”,减少财政赤字,缩减军费开支。但随着“二·二六”事件爆发,高桥财政画上句号。军部法西斯在政治上的势力进一步加强,经过马场财政、结城财政、贺屋财政,日本进入准战时财政体制阶段。

毕世鸿[4](2012)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统制》文中认为1941年12月,深陷侵华战争泥潭的日本孤注一掷,向美、英、荷宣战,发动了所谓“大东亚战争”。数月后,日军占领了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广大地区,并在当地实行严厉的军政统治,经济统制则是其军政统治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东南亚实施的经济统制为研究对象,依据历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参照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工具,在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生、发展、消亡的视角下,宏观论述与个案分析结合,旨在系统考察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对东南亚经济统制的政策方针、组织体系、方法手段和实施效果,阐明这一统制的特点、本质、作用以及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研究目标,在研究路径的设计上,首先阐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对东南亚的认识和政策,以为深入主题的背景和铺垫;然后对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东南亚经济统制的演进进行了全景式叙述和分析,阐明了不同阶段下军政统治方式、经济统制的特点和变化;接着逐次考察了金融、财政、产业、贸易等经济统制子体系的政策手段和实施效果;最后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战时经济统制进行了整体性评论。本文指出,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统制,即期目标是“自给自足”、“以战养战”,远期目的是构建以日本为核心的排他性“大东亚共荣圈”及“日元经济圈”,即通过严厉的军政统治和经济统制,把东南亚纳入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圈,充当日本军需物资的供应地和日本商品的倾销市场,进而实现东南亚经济的对日附属化,成为其“日元经济圈”的第二层经济“补给圈”;由于这一统制是日本国家资本垄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除了国家及当地军政统治机构的强力运作外,财阀等私人资本对东南亚的掠夺和“投资”,也是在战时“物资动员计划”的总体安排下进行的,财阀资本构成了经济统制的手段和内容;无论是与日本在台湾、朝鲜的殖民统治相比,还是与战前欧美诸国对东南亚的殖民统治相比,太平洋战争时期以军政统治为前提的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统制更具有强制性、短期性和残酷性,特别是进入战争中后期,其不顾当地人民死活,政治上残暴统治、经济上竭泽而渔的疯狂掠夺,给东南亚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彻底撕下了日本侵略者自我粉饰的“解放者”伪装,暴露了其“共存共荣”不过是掠夺东南亚各国资源的幌子,“大东亚共荣圈”不过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圈。本文还指出,日本在东南亚推行经济统制的特点是,以金融、财政、产业和贸易统制为重点,旨在最大限度控制和搜刮当地资源,相比之下,物价统制力度不够,因而导致战时东南亚的通货膨胀比其他占领区更为严重。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统制,使东南亚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抗击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成为东南亚各国的首要任务,这是东南亚进入民族独立运动飞跃发展的大转变时期。二战后,日本借赔偿、援助、投资、贸易等经济手段,确保了在东南亚的工业原料和市场,增强了日本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实现了太平洋战争期间依靠武力而无法实现的目标。日本近代所走过的崛起到扩张之路成为反面教材,证明以武力和侵略改变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方式行不通。

王跃蓁[5](2012)在《美国对埃及援助及美埃关系研究(1969-1977)》文中研究指明尼克松上台之初,发表了“关岛讲话”,后又扩展为“尼克松主义”,一改其前任对中东地区的政策,积极参与解决阿以争端,以保持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地位。作为阿拉伯世界的代表,埃及同美国的关系伴随着美国对其所提供的援助而显得有些反反复复。自从“六五战争”之后,美国同埃及中断外交往来,实际上两国并未真正中断联系,而是以其他渠道进行沟通。尼克松入主白宫之后,调整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中东地区政策上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对埃及的援助也从“六五战争”之后的中断开始慢慢恢复。这一时期美国同埃及关系的变化,除了与阿以争端、美国的全球计划和美国冷战时期的策略有关之外,援助政策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作为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美国仰仗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对外援助实现了诸多国家目标,维护了美国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国家利益。援助政策的变化与美埃关系的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此外,美国《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和“水门事件”,也使美国对埃及的援助政策倾向产生变化,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而这一点恰被忽略。“十月战争”是美埃关系的又一次转折,之后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福特继任,两国关系又因援助政策的延续一致性而迅速发展。

刘悦[6](2011)在《1973-1974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以1973-1974年石油危机期间的美国政策为研究课题,通过刚解密的档案材料和相关二手资料还原考据这段历史,同时解析归纳美国在石油危机爆发期间政策制定的特点。“石油危机”作为20世纪的新现象,主要表现为在石油成为世界主要能源后,由于石油商品的相对短缺或者其价格的骤然上升,从而引发的能源供应短缺,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史上共爆发的三次石油危机,并都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这主要是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石油已经逐步在多方面替代煤炭成为现代工业的主要能源支柱之一。煤炭一直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的主要能源,这种优势保持到20世纪60年代。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首位,①人类从此进入了“石油时代”。②石油作为一种新的能源本身虽然兼有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等许多自身的优点,但石油在历史上取代煤炭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石油的价格很低廉,并一直是廉价能源的代名词。在中东勘探出大量的石油储备之后,中东的石油价格一直固定在每桶1美元左右,在美国,人们一直相信廉价的石油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美国人经常形容沙特的石油和水一样便宜。廉价的中东石油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能源基础,以美国为首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在20世纪70年代都已经严重依赖波斯湾的石油,数据表明到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所出产的石油已经占世界石油总量的55%③。如此,石油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能源,被波斯湾的少数阿拉伯国家所掌控,这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具备了进行能源垄断的条件,这为“石油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将“石油武器”带上历史舞台的,把世界石油体系推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同时严重的影响力当时世界经济和政治。本课题希望把对1973-1974年石油危机的研究和美国的政策联系起来,在石油危机中论述美国外交政策和能源政策的转变,考察在1973-1974年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政策。同时,分别论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美国决策层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其决策与石油生产国,石油消费国,国际石油公司和主要的相关国际组织的关系。全文共分以下六个部分,其中包括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语。具体内容如下: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意义和这个题目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首先以背景的形式介绍了世界石油储量的分布,原油出产地,原油提炼能力和世界石油消费和供油,其次总体介绍了二战之后美国石油外交的总体情况,其中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政府、约翰逊政府,以及尼克松政府第一任期的石油外交政策;第二章主要解析十月战争爆发后到针对美国的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开始期间的美国外交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对阿拉伯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的各方评估,美国面对阿拉伯国家发出的运用石油武器警告的对策,并介绍了美国在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政策最终导致石油禁运的过程;第三章主要解析了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对策,其中以时间为主线,先后介绍了美国政府同国际石油公司合作的政策、美国的能源自给政策、美国改善拉拢阿拉伯国家的政策、美国对盟国的政策;第四章介绍的是石油危机后美国石油政策的调整,从四方面入手,首先是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对中东政策的调整,其次是美国对盟国政策的调整,再次是美国倡导下的国际能源大会的召开和国际能源组织的成立,最后是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贸易的影响;结语中总结了在此时石油危机期间的决策特点。

潘爽[7](2010)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 ——以日本、德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受资源约束影响。本文在阐述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约束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约束的影响因素,剖析资源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并在分析的过程中主要借鉴资源约束的两个典型国家—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主要是资源结构约束和资源存量约束的代表。对于日本和德国主要是从资源约束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缓解区域资源约束的政策措施。中国是资源大国,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受到资源约束的制约,而且制约程度越来越严重。为此,中国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找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对日本和德国解决资源约束问题方法的分析,得出经验和教训。以供中国资源存量约束和资源结构约束的区域今后经济发展借鉴与参考。

陈鑫彬[8](2009)在《当代日本海权战略分析》文中指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海洋对日本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以来,日本一直十分重视对海洋的经略。20世纪上半期日本曾经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通过武力夺取东亚和西太平洋海域的权力。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国控制。在美国核保护伞下,日本奉行质量建军的原则,走渐进军备道路,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海上自卫队,确立了专守防卫的海权战略。冷战结束后,日本在美日同盟继续强化的大背景下加速调整海权战略,专守防卫海权战略转向主动先制海权战略。海上自卫队也向大型化、远洋化和进攻性方向发展。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对海洋的依赖也日益加深。发展的需求要求中国走向海洋,也要求中国密切关注日本海权战略的发展变化。本文从日本近代海权战略入手,渐次分析了二战结束后日本海权战略的转变、冷战后日本海权战略的转变与原因、当代日本海权战略的三大支柱——海上自卫队、日美同盟和日本对外战略,以及日本海权战略对中国的战略空间、对南海问题、台湾问题的影响等。最后,论文从海洋防御战略的转变、海军战备升级、海上权益争端等角度对中国应对日本海权战略进行初步的探索。

詹志华[9](2009)在《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着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着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着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李治军[10](2008)在《美韩同盟与东亚安全:一种结构主义理论的分析》文中认为双边同盟体系是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支柱之一,而长期以来美韩同盟一直是这一同盟体系中重要而稳固的一环。后冷战时代,东亚地区正发生着显着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的崛起无疑是本地区最为显着的特征,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同时,东亚地区多边合作方兴未艾,东亚一体化进程也在加速发展。东亚地区的力量对比正发生着显着变化,权力结构正孕育着新的变动。这一切引起了美国的不安和警惕。为了应对这些变化,美国开始调整东亚的同盟体系,试图继续维持其对东亚地区事务的主导权。作为美国权力链条中重要一环的美韩同盟,也正经历着来自中国因素、东亚一体化进程和地区秩序结构转型的冲击。这三大因素共同构成了对美韩同盟发展的外部制约,美韩同盟的发展将取决于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与这三大外部因素的角力。结构现实主义的“权力结构论”、自由制度主义的“制度结构论”和建构主义的“观念结构论”各有优势和不足。本文在全面分析梳理这三种结构理论及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试图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和分析框架对美韩同盟与东亚地区安全作一全面分析。

二、美阿开战对石油化学工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阿开战对石油化学工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有关2010年以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的研究
        (二)2010至2016 期间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三)2016 年后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1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理论基础
    1.1 新古典现实主义及其运用
        1.1.1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演化
        1.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
    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适用性分析
        1.2.1 传统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局限性
        1.2.2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优越性
第2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背景
    2.1 南海地区地缘特征及南海问题
        2.1.1 南海地区的地缘特点及其战略重要性
        2.1.2 南海问题及南海大国博弈现状
    2.2 日本的地缘环境及其海洋利益
        2.2.1 日本的基本地缘概况
        2.2.2 日本的海洋利益
第3章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及战略选择
    3.1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
        3.1.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体系压力
        3.1.2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形势判断
    3.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3.2.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决策过程
        3.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第4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
    4.1 借美抗中削减中国战略压力
        4.1.1 在南海地区开展“美日联合巡航”
        4.1.2 在南海地区美日力推“印太战略”
    4.2 借中防美增加自我收益
        4.2.1 中日关系加快“正常化”进程
        4.2.2 中日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4.2.3 中日共同拓展多领域创新合作
第5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
    5.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美
        5.1.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国影响力
        5.1.2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空白
    5.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平衡”中美
        5.2.1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构建对华“包围圈”
        5.2.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减少的风险
第6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综合评估
    6.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及其局限性
        6.1.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
        6.1.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局限性
    6.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及走向
        6.2.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
        6.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日本的中东政策研究(1967-197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五 关于“中东”概念的说明
第一章 石油危机前日本对中东的“中立”政策
    第一节 日本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政策的转变
    第二节 日本对中东“中立”政策的背景
    第三节 日本确立对中东的“中立”政策
    第四节 日本“中立”政策的评价
第二章 石油危机的爆发与日本中东政策的转变
    第一节 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
    第二节 日本对中东 “中立政策”的失败
    第三节 美日关于石油危机的磋商
    第四节 日本“亲阿拉伯”政策的出台
第三章 石油危机后日本的“亲阿拉伯”政策
    第一节 政治上加强交往
    第二节 经济上加强联系
    第三节 文化上相互交流
    第四节 日本“亲阿拉伯”政策的评价
第四章 日本对中东政策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以石油为核心的功利主义
    第二节 深受美国的影响
    第三节 日本的中东政策与“政治大国”战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昭和初期财政政策研究(1926~193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的界定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的研究状况
        1.2.2 日本方面的研究状况
    1.3 论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论文的基本结构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1.4 文献资料介绍
        1.4.1 中文文献资料
        1.4.2 日文文献资料
第2章 大正时期财政政策
    2.1 近代财政政策的建立
        2.1.1 近代财政制度的建立
        2.1.2 近代金融制度的建立
        2.1.3 近代货币制度的建立
    2.2 大正前期财政政策
        2.2.1 一战前财政政策
        2.2.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财政政策
        2.2.3 “金禁止”政策的出台
    2.3 大正后期财政政策
        2.3.1 一战后的财政政策
        2.3.2 大正后期金解禁问题
        2.3.3 大正时期的国债政策
    2.4 大正时期租税政策
        2.4.1 一战时期租税政策
        2.4.2 一战后租税政策
        2.4.3 1926 年税制改革
        2.4.4 关税法的修改
    2.5 小结
第3章 昭和金融危机
    3.1 昭和金融危机的连发
        3.1.1 若槻内阁财政政策
        3.1.2 若槻内阁国债政策
        3.1.3 昭和金融危机的连发
    3.2 田中内阁的财政政策
        3.2.1 田中内阁金融危机善后政策
        3.2.2 田中内阁时期“金解禁”问题
        3.2.3 田中内阁财政政策的展开
        3.2.4 田中内阁的国债政策
        3.2.5 地方税委让问题
    3.3 小结
第4章 井上紧缩财政
    4.1 井上财政的展开
        4.1.1 井上准之助的经济思想
        4.1.2 井上紧缩财政的展开
        4.1.3 井上财政时期的国债政策
        4.1.4 井上财政时期租税政策
    4.2 金解禁政策的实施
        4.2.1 旧比价金解禁准备政策的完成
        4.2.2 旧比价金解禁的实行及其破产
    4.3 小结
第5章 前期高桥财政
    5.1 高桥财政的历史背景
        5.1.1 犬养内阁建立与高桥财政的起步
        5.1.2 高桥是清的经济思想
    5.2 高桥财政时期的金融政策
        5.2.1 再次停止金本位制
        5.2.2 低利率政策的推出
    5.3 赤字财政与赤字公债
        5.3.1 “五·一五”事件与政党政治的终结
        5.3.2 赤字财政的展开
        5.3.3 日本银行认购公债政策
    5.4 时局匡救事业与地方财政
        5.4.1 时局匡救计划
        5.4.2 地方财政
    5.5 小结
第6章 后期高桥财政
    6.1 “均衡”财政政策
        6.1.1 冈田内阁的建立
        6.1.2 藤井财政与公债渐减方针政策
    6.2 后期高桥财政
        6.2.1 高桥财政与“健全财政”方针
        6.2.2 高桥财政时期租税政策
        6.2.3 高桥财政的产业政策
        6.2.4 高桥财政对产业资本的影响
    6.3 小结
第7章 后高桥时代财政政策
    7.1 马场财政
        7.1.1 二·二六事变的爆发
        7.1.2 马场锳一的财政思想
        7.1.3 马场财政的实施
    7.2 结城财政
    7.3 贺屋财政与准战时财政体制的确立
        7.3.1 贺屋财政的实施
        7.3.2 准战时财政体制的确立
        7.3.3 1940 年税制改革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统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概要
Abstract
序章
    一 选题由来及价值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概念释义与界定
    四 研究视角与方法
    五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前日本的东南亚认识及其行动
    第一节 一战结束前的日本与东南亚
        一、 日本的“崛起”与对外扩张
        二、 一战前日本的对外观与东南亚认识的演进
        三、 一战结束前日本的“北进”与“南进”
    第二节 两次大战期间的日本与东南亚
        一、 冲破“一战后国际体系”的对华侵略扩张
        二、 “南进论”下东南亚地位的确认
        三、 “南进”行动的准备
    第三节 二战爆发后的日本与东南亚
        一、 侵华战争与“南进”
        二、 “南进”东南亚计划的加速
        三、 武力“进驻”法属印支
        四、 孤注一掷的“南进”决断
    小结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东南亚军政统治的演变
    第一节 开战前的军政统治计划
        一、 军政统治原则的制定
        二、 军政统治机构的规划
        三、 经济统制规划
    第二节 战争初期的军政统治
        一、 初期军政统治的实施
        二、 初期军政的统治机构
        三、 初期经济统制政策
    第三节 战争中期的军政统治
        一、 军政统治方式的调整
        二、 军政统治机构的强化
        三、 经济统制政策的展开
    第四节 战争末期的军政统治
        一、 决战军政下的统治方式
        二、 决战军政下统治机构的变化
        三、 决战军政下的经济统制政策
    小结
第三章 金融和财政统制
    第一节 军票和南方开发金库券的使用
        一、 在法属印支的军票使用
        二、 外币军票在东南亚占领区的使用
        三、 南方开发金库的设立及其金库券的使用
    第二节 日本对东南亚的货币金融统制
        一、 货币金融统制政策的变迁
        二、 货币金融统制的操作
        三、 对占领区的外汇统制
        四、 对法属印支和泰国的货币金融统制
    第三节 日本对东南亚的财政统制
        一、 财政统制政策的变动
        二、 财政统制的推行
        三、 临时军费特别会计的东南亚专项支出
        四、 物价统制
    小结
第四章 产业统制
    第一节 农业统制
        一、 农业统制政策
        二、 粮食统制
        三、 其他主要农产品及种植园统制
    第二节 矿业统制
        一、 矿业统制政策
        二、 石油业统制
        三、 其他矿产业统制
    第三节 工业统制
        一、 工业统制政策
        二、 产行业统制
        三、 各占领区的生产资料统制
    第四节 交通运输统制
        一、 交通运输统制政策
        二、 水上运输统制
        三、 陆地运输统制
        四、 航空运输统制
    小结
第五章 贸易统制
    第一节 战前日本与东南亚的贸易
        一、 战前东南亚的对外贸易
        二、 战前日本与东南亚的贸易谈判
        三、 战前日本对东南亚的贸易统制机构
    第二节 战时日本对东南亚的贸易统制政策
        一、 战时贸易统制体制的形成
        二、 临时军费下的购拨型贸易
        三、 战时贸易统制的效果
    第三节 东南亚各地贸易统制的状况
        一、 陆军占领区的贸易统制
        二、 海军占领区的贸易统制
        三、 法属印支和泰国的贸易统制
    小结
终章
    一 战时东南亚经济统制的本质
    二 战时东南亚经济统制的特征
    三 战时东南亚经济统制的效果
    四 战时东南亚经济统制的遗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美国对埃及援助及美埃关系研究(1969-197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二战后美国对埃及的援助与美埃关系(1945—1969)
    第一节 杜鲁门政府对埃及的援助与美埃关系(1945—1953)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埃及的援助与美埃关系(1953—1961)
    第三节 肯尼迪政府对埃及的援助与美埃关系(1961—1963)
    第四节 约翰逊政府对埃及的援助与美埃关系(1963—1968)
第二章 尼克松政府对埃及的援助与美埃关系(1969—1974)
    第一节 尼克松政府援助埃及的背景
    第二节 尼克松政府对埃及的援助
    第三节 美埃恢复外交关系
第三章 福特政府对埃及的援助与美埃关系(1974—1977)
    第一节 福特政府援助埃及的背景
    第二节 福特政府对埃及的援助
    第三节 美埃关系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6)1973-1974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现状综述
    一、对现有原始文献的整理
    二、国外学者对“1973-1974 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这一主题的研究状况
    三、国内对“1973-1974 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这一主题的研究状况
引言
    一、“石油危机”的概念界定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 二战后到1973 年前的美国石油政策
    第一节 背景
        一、世界石油储量的分布
        二、世界主要的原油出产地
        三、世界石油的提炼能力
        四、世界石油的消费和供应
        五、石油的国际贸易流向
        六、美国石油的供求情况
    第二节 二战后美国的石油外交政策
        一、二战后美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二、美国对石油卡特尔的遏制
        三、美国国内的控制石油进口政策
        四、美国石油权利的削弱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兴起
    第三节 石油危机前美国对中东的石油政策
        一、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中东的石油政策
        二、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对中东的石油政策
    第四节 第一届尼克松政府的石油政策
        一、第一届尼克松政府的石油进口政策
        二、总统公开声明和进口配额的取消
第二章 从十月战争到石油禁运
    第一节 美国各方对阿拉伯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的评估
        一、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
        二、美国对阿拉伯国家向美国使用石油武器的评估
        三、美国在阿以战争所采取的政策
    第二节 十月战争的爆发和石油武器的运用
        一、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警告的态度
        二、十月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对策
        三、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的单方提价减产
    第三节 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和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的开始
        一、十月战争和美国对以色列的紧急援助
        二、尼克松时期的对以色列军援政策
        三、沙特宣布石油禁运的开始
第三章 石油危机和美国的对策
    第一节 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和美国能源自给政策
        一、美国领导下的国际石油公司“苦难均分”的石油配给政策
        二、尼克松的能源自给宣言
    第二节 美国对粮食禁运和军事夺取油田政策的评估
        一、美国对粮食禁运政策评估
        二、美国对军事占领油田政策评估
        三、阿拉伯国家自爆油田的威胁
        四、盟国反对政策对美国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改善与激进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的政策
        一、美国帮助埃及第三军脱险
        二、美国在联合国范围内调解阿以矛盾以缓和石油危机
        三、基辛格达成埃以脱离协定为石油禁运解除提供条件
    第四节 美国拉拢温和阿拉伯国家的政策
        一、美国支持伊朗和沙特的双柱政策
        二、美国争取沙特以解除石油禁运
        三、美国针对德黑兰会议及油价上涨的对策
    第五节 美国的外交努力和石油禁运的解除
        一、美国和盟国之间的矛盾
        二、美国的政策下的中东石油输出国的矛盾
        三、美国的外交努力和石油输出国大会对石油禁运的解除
第四章 石油危机后美国石油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石油危机后美国中东的石油政策
        一、美国援助沙特保证石油安全供应
        二、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军事援助
    第二节 美国联合石油消费国抵制石油输出国的努力
        一、与英国对石油问题的协商
        二、美国试图联合西欧和日本的政策
    第三节 美国倡导下的国际能源组织的成立
        一、美国组织的石油消费国的联合和石油消费国大会
        二、国际能源组织的成立
    第四节 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石油产品禁运和涨价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二、石油危机对美国贸易的影响
        三、美国应对石油危机的政策及影响
        四、石油危机对美国中东政策的影响
结语
    一、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决策层
    二、石油危机期间的决策特点
        1. 政策制定的中央集权化
        2. 政策制定的暗箱操作
        3. 政策制定的信息支持
    三、总结
参考文献
    一、美国档案文件
    二、英国相关文件
    三、英文着作
    四、英文硕博论文
    五、英文期刊论文
    六、中文译着
    七、中文着作
    八、中文硕博论文
    九、中文期刊论文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资源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 ——以日本、德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1.2.2 国内关于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1.3 论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结构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约束
    2.1 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的地位和作用
        2.1.1 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1.2 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2 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约束的概念
        2.2.1 资源约束
        2.2.2 资源结构约束和资源存量约束
        2.2.3 中国资源约束问题的基本判断
    2.3 资源约束下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2.3.1 基本的资源约束模型
        2.3.2 资源约束下的技术效应与经济增长
        2.3.3 资源约束下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约束的影响因素
    3.1 资源的配置能力
        3.1.1 资源配置能力的概念
        3.1.2 资源配置方式
        3.1.3 资源配置过程
    3.2 资源的流动性
        3.2.1 资源流动的影响因素
        3.2.2 资源流动的一般规律
        3.2.3 资源流动的靶向性
    3.3 资源约束的地域变迁
        3.3.1 区域内部资源的地域性变迁
        3.3.2 区域之间资源的地域性变迁
    3.4 资源约束的制度分析
        3.4.1 增强资源配置能力的制度保障——体制转轨
        3.4.2 增强资源流动性的制度保障——制度创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源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
    4.1 普遍认同的经济增长模式
        4.1.1 资源约束的改变是经济增长模式提升的驱动力
        4.1.2 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式提升对中国的现实启迪
    4.2 资源结构约束区域的发展路径
        4.2.1 日本资源结构约束分析
        4.2.2 日本的“资源节约战略”
        4.2.3 日本节约资源的经验
        4.2.4 日本节约资源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4.3 资源存量约束区域的发展路径
        4.3.1 鲁尔区资源存量约束分析
        4.3.2 鲁尔区的“资源替代战略”
        4.3.3 鲁尔区重建的经验
        4.3.4 鲁尔区重建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约束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资源约束与经济体制
        5.1.1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5.1.2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5.2 资源约束与产业政策
        5.2.1 日本的产业政策
        5.2.2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政策
    5.3 资源约束与技术创新
        5.3.1 日本突破资源约束的技术创新战略与政策分析
        5.3.2 德国突破资源约束的技术创新战略与政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源约束条件下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政策建议
    6.1 资源结构约束地区经济的发展
        6.1.1 中国东部地区资源的现状
        6.1.2 发展路径
        6.1.3 产业政策的选择
        6.1.4 技术创新战略与措施
    6.2 资源存量约束地区经济的发展
        6.2.1 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的现状
        6.2.2 发展路径
        6.2.3 产业政策的选择
        6.2.4 技术创新战略与措施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论文摘要
Abstract

(8)当代日本海权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本文特色
第一章 当代日本海权战略传承
    一、近代日本海权战略演进
    二、二战后日本海权战略的确立与调整
    三、当代日本海权战略的初步确立
第二章 冷战后日本海权战略调整的深层次动力分析
    一、传统安全与地缘安全压力
    二、海上航行安全因素
    三、日本海权战略思维的惯性
    四、日本政治x结构保守和右倾趋势
第三章 当代日本海权战略支柱
    一、国际战略支柱:美日同盟
    二、力量支柱:海上自卫队与海军战略
    三、空间支柱:具有扩展效能的外交政策
第四章 日本海权战略目标
    一 、保卫日本海上运输线与维护国家安全
    二、实现军事政治大国战略目标
    三、与美国共享西太平洋的海权
    四、日本海权战略各层次目标内在联系
第五章 日本海权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一、日本海权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二、中国的应对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学史学史及其研究概况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史概述
    第一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机构和团体选介
    第三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会议、刊物选介
    第四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论着选介
    第五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之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开创及早期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低谷、转机与兴起
    第三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建制与繁荣
第三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历史学科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传统哲学
    第三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哲学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第四章 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
    第一节 科学史学的创新意蕴
    第二节 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
    第三节 科学史学与科技发明
第五章 境外科学史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境外科学史学的组织与会议
    第三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文献与刊物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一节 境外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二节 国外科学史学之借鉴意义
    第三节 中外科学史学交流之途径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科学史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美韩同盟与东亚安全:一种结构主义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选题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结构主义理论:三大主流范式及其基本评估
    第一节 “权力结构论”: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及评析
        一、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渊源及概念
        二、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 “制度结构论”:新自由主义对新现实主义的挑战
        一、国家中心论
        二、相互依存
        三、收益与国际合作
        四、对新自由主义结构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观念结构论”:建构主义结构理论评析
        一、国际体系的观念结构
        二、无政府状态和国际政治变革
        三、对建构主义结构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 三大主流范式结构主义理论评估
第二章 东亚地区体系结构的变迁与美韩同盟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双重”两极结构与美韩同盟的形成
        一、东亚两极结构与美国的结盟需求
        二、朝鲜半岛两极结构与韩国的结盟需求
        三、美韩同盟的功能
    第二节 两极结构的瓦解与美韩同盟的弱化
        一、俄罗斯和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调整
        二、朝鲜半岛力量对比的变化
        三、美韩同盟功能的弱化
    第三节 后冷战结构下美韩同盟强化的动因分析
        一、应对朝鲜威胁依然是美韩同盟存续和加强的根本原因
        二、强化东亚安全主导权
        三、防范中国
第三章 东亚地区结构中的中国因素及其对美韩同盟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发展及其对东亚权力结构的影响
        一、中国对东亚地区发展影响力加大
        二、中国在东亚权力结构中的位置相对上升
        三、中国实力的增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东亚权力结构
    第二节 中韩关系对美韩同盟的影响
        一、快速发展的中韩全面关系
        二、中韩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三、中韩关系对美韩同盟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防范及其对美韩同盟的影响
        一、美国对中国身份的战略定位
        二、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防范
        三、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防范压缩美韩同盟生存和发展空间
第四章 东亚一体化进程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对美韩同盟的影响
    第一节 东亚一体化进程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东亚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二、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发展
        三、东亚意识的萌芽
        四、中国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东亚一体化进程的结构特征
        一、内部“松散性”特征
        二、内部“竞争性”特征
        三、外部“排他性”特征
        四、外部“开放性”特征
    第三节 东亚一体化进程的结构特征对美韩同盟的影响
        一、东亚一体化进程对美国霸权的解构
        二、“排他性”特征对韩美同盟的分离作用
        三、美韩同盟存续的契机
第五章 东亚地区秩序转型与美韩同盟的未来
    第一节 东亚地区秩序转型:现状及动力分析
        一、东亚地区秩序的现状
        二、东亚地区秩序转型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 美国“霸权稳定”地区模式及其对美韩同盟的影响
        一、美国东亚霸权稳定模式的初步确立
        二、东亚霸权稳定模式面临的挑战
        三、美国构建东亚霸权稳定秩序对美韩同盟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和谐东亚”构想及其对美韩同盟的影响
        一、“和谐东亚”——未来地区秩序的中国范式
        二、“和谐东亚”理念的内涵
        三、“和谐东亚”构想对美韩同盟的影响
    第四节 美韩同盟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中国安全的影响
        一、美韩同盟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美国强化美韩同盟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三、中国的应对之策
结论
人名译名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美阿开战对石油化学工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D]. 刘玉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2]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日本的中东政策研究(1967-1979)[D]. 陈方明. 苏州科技学院, 2014(04)
  • [3]昭和初期财政政策研究(1926~1936)[D]. 庞宝庆. 吉林大学, 2014(09)
  • [4]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统制[D]. 毕世鸿. 南开大学, 2012(07)
  • [5]美国对埃及援助及美埃关系研究(1969-1977)[D]. 王跃蓁. 暨南大学, 2012(10)
  • [6]1973-1974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D]. 刘悦.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7]资源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 ——以日本、德国为例[D]. 潘爽. 吉林大学, 2010(08)
  • [8]当代日本海权战略分析[D]. 陈鑫彬. 暨南大学, 2009(10)
  • [9]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 詹志华. 厦门大学, 2009(01)
  • [10]美韩同盟与东亚安全:一种结构主义理论的分析[D]. 李治军. 复旦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美阿战争对石化行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