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领域的一些项目技巧

创业领域的一些项目技巧

一、创业领域部分项目提示(论文文献综述)

陈东敏,刘秋颖[1](2021)在《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产学协同创新趋势、复杂性育人学理和“创业咨询”项目》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支持学生统一直接经验与替代经验以及创业与就业,从产学协同创新趋势研判(是什么)、复杂性育人学理澄清(为什么)和"创业咨询"项目创设(怎样做) 3个维度,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就产学协同创新教学生态而言运用理论与实践相联结的设计策略,遵循"抱定原创性宗旨解决复杂问题"这一核心理念,铸就了北京大学"创业咨询"项目设置"全面的主动学习"活动、建设"功用统合—功能凝聚—功能延展"平台以及建构"广义跨学科"机制的文化与理念底蕴。中国大学需要进一步在"广义跨学科"意义上探寻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一般性。

谷晨,张玉利,崔连广,邓舒婷[2](2021)在《调节焦点对创业决策的影响研究——基于认知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调节焦点理论作为分析个体决策及行为的有效工具,在创业研究中的应用仍十分不足。本研究从认知视角入手,通过我国5省市千份有效样本检验了研究提出的调节焦点对创业决策影响的多中介模型,揭示了两类自我调节方式对创业决策差异化的作用及具体机制。结果表明促进型调节焦点会正向作用于个体创业决策,预防型调节焦点则呈现消极影响;个体对创业制度环境、风险和机会的感知完全中介了促进型调节焦点对创业决策的作用,而预防型调节焦点将直接影响个体决策。本研究深化了调节焦点理论,拓展了该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尤其针对创业决策阶段。同时,本研究立足我国创业实践,结论有助于本土创业者提升决策理性和认知能力,也为政策制定者科学设计与推进"双创"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寒[3](2021)在《返乡创业人员的媒介使用行为研究 ——基于泗洪县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徐广平[4](2021)在《双元创业即兴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创新创业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为新创企业带来发展机遇与便利的同时,更是要求其自身能够以创新为驱动,在快速升级的市场需求和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高速成长。然而,并不是所有新创企业都能及时抓住机遇,迅速处置威胁。突如其来的技术革新与行业变化往往使“新生弱性”的新创企业不知所措。在新时期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新创企业试图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制造竞争优势变得愈发困难,事先获取信息的可用性也在逐渐失效。新企业愈发难于维持传统战略逻辑下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取而代之的是以战略突变的形式,通过灵活快速地对所遭遇的突发事件进行战略响应,获取瞬时竞争优势来实现生存与高速成长。那么,新企业如何在频繁变化的竞争格局中实现“弯道超车”,探索新企业高速成长之谜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议题。通过观察成功的创业案例发现,“即兴”是创业者在创建新事业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为现象和决策方式。创业即兴能够弥补已有计划与突发情况之间的落差,创造性地将计划与执行相融合,更有效地应对突发机遇与威胁。新创企业成长的特殊性也要求创业者要打破传统组织管理“秩序”与“控制”的定式思维,通过即兴能力来提高团队的敏捷性,以抓住潜在机会获得卓越绩效。而目前关于即兴能否给组织带来积极的结果还存在争议,创业即兴与新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十分匮乏,这就引发了创业即兴自身该如何定义与管理,及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黑箱应如何打开的疑问。在日益模糊与不确定的环境当中,需要组织保持一种平衡的管理文化,这种文化既要求保持已有战略的定力,同时要根据变化做出创新,避免陷入极端。基于组织双元理论,双元创业即兴一方面要对周边已有和闲置待用的资源进行即时性延伸与精炼,来缓解资源约束,推动机会开发。另一方面要快速搜寻潜在有用的新资源,创造全新的价值主张。即双元创业即兴是兼具开发式和探索式行为特征的战略性行为,要求创业者要处理好二者间的双元协同关系。事实上,双元创业即兴并非随意的“拍脑袋”决策,而是创业者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因形势变化而作出的有限理性决策,具有试探性特征,需要在执行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这就构成了创业过程中的关键学习事件,创业团队在即兴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此同时,双元创业即兴要求企业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对生产资源及其它组织要素的使用方式和效率上进行调整,促使企业战略柔性水平的提升。因此,双元创业即兴能力强的新创企业在创业学习和战略柔性上均具有较佳的表现。而创业团队处置突发状况时的集体效能感反映了团队成员通过相互了解且信任集体所擅长领域的信念,能够促进创业团队完成双元创业即兴带来的全新而复杂的任务要求,克服即兴造成的时间与任务压力,顺利地使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学习,提升战略柔性,使双元协同中的创业即兴行为顺利完成绩效间的传递。因此,本研究以组织双元为切入点,构建了双元创业即兴的作用机制模型,引入创业学习和动态能力来解释双元创业即兴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并分析突发情境下的集体效能感对这一中介路径中的调节效应。具体来讲,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双元创业即兴是否以及如何作用于新创企业绩效;第二,创业学习在双元创业即兴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发挥了何种作用;第三,战略柔性在双元创业即兴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与创业学习又存在哪些关联,这些关联怎样影响双元创业即兴到新创企业绩效的转化;第四,集体效能感对双元创业即兴与创业学习、战略柔性间的关系起到了何种作用,对创业学习、战略柔性中介效用的发挥起到了何种作用。为探索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多案例比较分析和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新创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开展了两阶段问卷调查,以获取关键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以及Bootstrap分析等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获得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双元创业即兴对新创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第二,创业学习和战略柔性在双元创业即兴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分别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第三,创业学习和战略柔性在双元创业即兴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产生完全中介作用和链式中介作用;第四,集体效能感及其三个维度均对双元创业即兴与创业学习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正向调节作用;第五,集体效能感对双元创业即兴与战略柔性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正向调节作用,其中,集体效能感及其领导能力信念和内部联合信念维度正向调节了双元创业即兴与战略柔性之间的关系,但外部资源信念的调节作用不显着;第六,集体效能感正向调节了双元创业即兴通过创业学习、战略柔性对新创企业绩效影响的间接作用。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双元视角来审视创业即兴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多案例比较的方式诠释了创业即兴的内涵特征和运作逻辑,强调创业即兴具有试探性和主观向好的积极属性,新创企业能够实现即兴行动悖论间的协同性,并采用定量方法检验了双元创业即兴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双元创业即兴作为整体构念的有效性,深化了以往对于“即兴本质上并无好坏”观点的理解,弥补了现有创业即兴在实证研究上的不足,为未来创业情境下的即兴研究提供了参考;第二,本研究证实了创业学习和战略柔性在双元创业即兴与新创企业绩效间的多重中介及链式中介作用,打开了双元创业即兴到新创企业绩效的过程“黑箱”,拓展了新创企业绩效提升的实现路径;第三,本研究没有将以往常使用的笼统而宽泛的外部环境特征作为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权变因素,而是选择从创业团队内部的集体效能感出发,揭示其在双元创业即兴与创业学习、战略柔性关系之间及创业学习、战略柔性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本研究结论有助于创业领导者更好地应对和把握创业成长中不确定环境带来的突发事件,对提升创业活动质量,塑造新时期新创企业的创业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济浔[5](2020)在《新创企业决策逻辑的研究 ——基于感知性创业控制的视角》文中认为创业活动正强劲地涌现于世界各地,新创企业正成为活跃的经济体。这些新创企业遍及整个市场经济,它们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变革,改变了市场结构,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然而,新创企业因其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新进入者缺陷叠加,失败率居高不下,提高创业决策的有效性和新创企业的存活率,不仅事关创业团队的前途命运,而且也是提高全社会创业资源利用率的最佳办法。为此,本研究以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创业活动中浮现的创业机会为切入点,以效果逻辑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通过引入感知性创业控制这一构念并构建“创业条件感知-感知性创业控制-创业决策逻辑”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创业者的创业活动中的决策,证明了感知性创业控制在创业决策逻辑与创业条件感知之间发挥着显着的中介效应,以及不同群体的创业者特征呈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还采用纵向的案例研究法建立了创业决策逻辑的动态模型,证明了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长期共存。本文首先研究了创业条件的感知对感知性创业控制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发现包括三个方面:持续增加的环境不确定性将导致创业者主动寻找替代方案,增加机会的搜索和利用的范围,从而增加感知性创业控制,而持续减弱的环境不确定性将导致创业者聚集和专注于已有的特定技术和市场,从而减小感知性创业控制;创业资源短缺将激发创业者的智谋,主动增加创业机会的搜索和利用的范围,从而增加感知性创业控制;持续增大的利益相关方压力将导致创业者聚集和专注于已有的特定技术和市场,从而减小了感知性创业控制。不过,环境不确定性感知的作用要稍弱于资源短缺感知和利益相关方压力的感知的影响。同时,感知性创业控制的变化又决定了创业决策逻辑的选择:增加的感知性创业控制促进采用效果推理决策逻辑;减小的感知性创业控制促进采用因果推理决策逻辑。本文还通过创业者特征的三个维度刻画了草根和精英两个不同群体的创业者在创业决策逻辑选择的异同。具体来说,创业者的学习能力增强创业者发现机会并调整创业机会的范围增加感知性创业控制,创业者学习能力也会强化创业者获得资源的能力并强化灵便性和实验,从而更多使用效果决策逻辑;创业者的先验知识有助于形成创业机会的认知框架并与外部资源提供者形成战略同盟,也会强化创业者的创业控制的感知并增加效果决策逻辑的使用机会;创业者的社会网络也有助于增加对不确定环境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强化创业者的创业控制的感知,并最终通过社会网络实现上下游联盟,更有利于效果逻辑使用。本文还运用过程研究视角,研究了新创企业运用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的动态性。结果表明,创业者对效果或因果逻辑关系的采用会随着其在企业创建过程的感知性创业控制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发现对将决策逻辑视为稳定趋势,并认为这种稳定采用某一决策逻辑是由创建时的条件(例如经验和不确定性)所决定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挑战。研究发现,因果逻辑和效果两种决策逻辑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共存,同时在初创企业的早期阶段基于灵活应变的效果决策会更加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创企业本身的发展,其对技术、产品、市场和创业的成熟度持续增加,它将过渡到更多的基于计划的因果决策逻辑,即便如此,两种逻辑在新创企业的某一阶段仍会共存,只是使用频次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构建新创企业决策的静态和动态模型,揭示了新创企业成败的根本原因,推进了不确定性条件下创业决策逻辑的理论化和操作化。首先,研究提出并认证了“感知性创业控制”的概念、测量和中介作用,一方面将效果逻辑理论的可承担损失和计划行为理论的感知性行为控制融合起来,同时应用这一概念拓宽了对效果和因果决策逻辑的条件和动因的理解,它不仅包含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感知外,还包括了组织内部环境,即资源短缺的感知和利益相关方压力的感知确定为影响效果和因果逻辑的条件,提示了决策逻辑的作用机制。其次,阐明了因果逻辑决策和效果决策逻辑之间的关系。因果逻辑作为完备性为代表的预测性决策和效果逻辑作为启发式为代表的适应性决策,在实际的创业决策中混合并存。该混合逻辑同时使用效果和因果关系,而主导逻辑随时间呈现动态变化,支持并详细阐述了关于新创企业创业决策情境依赖的见解。第三,本研究还研究了包括创业者的学习能力、先验知识和社网络在内的创业者特征对创业决策逻辑的调节机制,特别是通过比较草根和精英创业的异同,为提高创业过程的透视化和创业活动的可管理性,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创业激励政策提供直接依据。

赵雅楠[6](2020)在《社交媒体情境下在线社会资本对创业者机会信念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互动的方式,其带来的强互动性同样影响了创业者对外沟通方式和认知过程。随着Web2.0技术的引入,人们利用博客、微博、论坛等新型在线媒体即时互动,改变人际沟通方式的同时,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联结的互动群体——在线社群,也为创业者识别和验证创业想法,迭代和开发创业机会提供了有利场所。作为创业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概念和核心命题,已有研究对于“有价值的创业机会”界定更多是从企业技术或资源优势出发,或者说从生产者视角出发,认为创业机会是创业者独立思考,或存在于创业者头脑之中的先定性结果。移动互联网时代,异质化的消费需求,不断翻新的社群生态,甚至用户创业现象的兴起,市场与用户作为创业机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如何参与构建机会,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业者能够转化这一机会,将成为创业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以社会情境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本文重点关注社交媒体情境下,创业者开展创业行动的机会评估过程。以在线社会资本为抓手,探究创业者在与用户互动中机会信念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主要研究问题有:社交媒体情境下,在线社会资本与线下社会资本有何差异?对创业者机会信念的形成产生怎样影响?其作用机制如何?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本文以267名创业者填写的问卷作为样本,运用多元统计回归方法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创业者在社交媒体上与用户互动会形成两种在线社会资本,即在线桥梁型社会资本(Online Bridging Social Capital)和在线粘合型社会资本(Online Bonding Social Capital),其中在线桥梁型社会资本的积累有益于创业者机会信念形成;第二,用户换位思考在在线桥梁型社会资本和机会信念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三,数字化程度在在线桥梁型社会资本和机会信念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于丰富社会互动情境下创业者的机会评估过程,尤其是需求方交互的机会“共创”过程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将信息系统领域的“在线社会资本”引入创业研究,对于进一步解读数字创业机制,探索数字创业的多学科融合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夏远[7](2020)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一个复杂的能力结构体,涉及到人力资本结构的多个维度,具体用哪些指标来衡量?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如何形成的?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量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符合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特点及创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3个一级指标,创业动机、创业信心、创新激情等13个二级指标以及35个三级指标。其次,基于评价指标设计问卷量表并展开实际调研,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分值较高,其中创新创业能力得分最高,创新精神的分值次之,创业意识的得分最低。再次,通过理论探讨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生成的内在机理,提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作用的研究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对创业人力资本产生了显着的正相关作用。最后,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基于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个体层面和高校层面两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研究启示。

闫昱新[8](2020)在《退役运动员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的关系 ——创业自我效能与前瞻性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运动员退役之后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创业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创新带来的经济活力可以持续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在创业研究领域中,创业意向是一个根本的和常见的变量,然而目前没有对于运动员的创业意向的相关研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开展对于退役运动员的创业意向的理论及其机制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创业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以退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创业自我效能和前瞻性应对方式为中介变量,探究成就动机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使用《成就动机量表》、《创业自我效能量表》、《前瞻性应对方式量表》、《创业意向量表》对全国九个省市的303名退役运动员进行测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退役运动员成就动机、创业自我效能、前瞻性应对方式、创业意向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2)退役运动员成就动机对创业意向有显着正向影响,标准化的总效应为0.228,退役运动员成就动机水平越高,创业意向越高;(3)退役运动员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关系中,创业自我效能和前瞻性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显着,为部分中介作用,总中介效应效值为1.952,效果量为0.600;(4)退役运动员成就动机对创业意向影响的直接效应为显着的负向影响,直接效应值为-1.298,效果量为0.400;(5)退役运动员创业自我效能与前瞻性应对方式在创业意向影响中存在遮掩效应,瞻性应对方式的遮掩效应量为0.820,创业自我效能的遮掩效应量为0.682。在未来的研究中,拟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逐渐将抽样的范围扩展,涵盖不同地域、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水平尤其是顶尖水平的退役运动员;(2)选用更加精确的测量方法,控制无关变量,提升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开发针对运动员群体的成就动机、创业意向量表,将研究方法扩展到实证研究以外;(3)本研究发现的退役运动员成就动机对创业意向影响的直接效应为负,可以与退役运动员转型相关理论结合,将运动员身份认同引入中介过程中,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朱时琴[9](2019)在《框架理论视角下36氪创业新闻资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提出到现在,“双创”思想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民间,成千上万个创业者投身创新创业行列烘托出浓烈的创业气氛。随之而来的是,关注创业的垂直类媒体崛起,36氪媒体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支。本文以传播学框架理论为指导,以36氪媒体的创业新闻资讯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研究法,辅之以文本分析法开展研究,探究36氪媒体创业新闻资讯的具体框架形态如何及形成原因。本文将研究对象分为资讯文本信息、资讯标题和创业基本信息等三个层次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36氪媒体创业新闻资讯在文本和标题呈现以及创业相关信息呈现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框架形态。36氪媒体创业新闻资讯的两大主题是“公司/产品介绍”和“创业指导/报告”。在创业地域上具有全球视野;早期项目和小团队关注频次多。在创业者形象层面,36氪媒体更倾向于突出男性创业者的地位,女性创业者的声音较弱;且更加强调其以往的工作经验与教育背景。本文将其中显着框架总结为最主要的三种:“创业公司框架”、“分析报告框架”和“倾向及态度框架”。究其原因,本文认为36氪媒体是一家商业媒体,资讯受市场导向明显;并且在2016年经历业务改版,使资讯在数量、传播效果、篇幅、来源等方面产生重要转向。

李鹏飞[10](2019)在《基于嵌入悖论的创业网络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创业活动是推动国民就业水平、增强微观经济活力、提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全民创业活动呈现井喷态势。面对新创劣势和弱小劣势,创业网络是创业者发现创业机会、获得创业资源、快速适应经济转型、扩展生存空间以及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但网络嵌入过度会产生路径依赖、网络同质和冗余、网络冲突和机会主义行为等负面影响。基于网络嵌入性的双刃剑属性,形成了“嵌入悖论”的理论命题,不仅表现在关系嵌入层面的关系强度悖论,也表现在结构嵌入层面的网络多样性和网络开放性悖论。作为社会网络研究中的一个着名理论命题,在个体的工作网、讨论网、企业网络、集群网络、创新网络等领域多有涉及,但对网络嵌入悖论的现有讨论,在分析思路和方法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创业网络领域仍集中于研究网络嵌入的正向作用,对负向作用关注不足,对网络嵌入悖论则鲜有研究,因此在创业网络领域讨论网络嵌入悖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创业者在资源约束的前提下,面对网络嵌入悖论创业者如何配置网络结构,也具有显着的实践意义。小微企业早期创业活动中的网络嵌入悖论现象更加突出,所以选择该阶段的网络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解决三个研究问题:(1)创业者如何判断网络结构是否存在嵌入过度?(2)不同网络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网络嵌入悖论的影响是否重要?(3)创业者如何配置同时具有悖论性质的网络结构?为此,以网络嵌入理论和创业网络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选择关系强度、网络多样性、网络开放性三个具有悖论性质的网络维度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面,根据创业网络要素的理论框架,建立“网络结构-创业者能力-创业绩效”的理论模型作为总体分析框架;在实证方面,根据非线性的竞争性中介模型、非线性调节模型、响应面分析模型和块变量模型,构建了“三级叠加、四级交互”的路径分析框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采用Mplus7.4进行检验。对于研究问题一,借鉴ABC(Antecedent-benefit-cost)的分析框架,建立了三个非线性的竞争性中介模型(Modell)。分别以关系强度、网络开放性、网络多样性作为自变量,以创业能力和认知偏差作为竞争性中介变量、创业绩效作用因变量,分析单维度网络嵌入悖论。结果发现关系强度、网络开放性、网络多样性对于创业绩效的总效应都存在网络嵌入悖论,但各自的直接效应、间接作用和总效应存在差异。对于研究问题二,在Model1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三个非线性有调节的竞争性中介模型(Model2)。结果表明,网络多样性对关系强度始终都具有增强型调节作用、网络开放性对关系强度先具有削弱型调节作用后具有增强型调节作用、网络开放性对网络多样性则先具有增强型调节作用后具有削弱型调节作用。对于研究问题三,分别以创业能力、认知偏差和创业绩效作为因变量建立响应面分析模型(Model3-1)。结果发现,在总体上,关系强度与网络多样性的一致性、关系强度与网络开放性的一致性,有利于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降低认知偏差;反之,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开放性的一致性,则会降低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提高认知偏差。在Model3-1和Model1的基础上,建立三个块变量的线性竞争性中介模型(Model3-2)。结果发现,创业能力和认知偏差分别在三个块变量与创业绩效之间具有竞争性中介作用。在Model 3-2和Model 2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块变量的线性有调节的竞争性中介模型(Model3-3)。结果发现,网络开放性对关系强度和网络多样性的一致性与创业绩效之间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总效应具有调节作用。

二、创业领域部分项目提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业领域部分项目提示(论文提纲范文)

(1)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产学协同创新趋势、复杂性育人学理和“创业咨询”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一、“是什么”: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产学协同创新趋势研判
二、“为什么”: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复杂性育人学理澄清
三、“怎样做”: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创业咨询”项目创设
    (一)设置“全面的主动学习”活动
    (二)建设“功用统合—功能凝聚—功能延展”平台
    (三)建构“广义跨学科”机制

(2)调节焦点对创业决策的影响研究——基于认知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调节焦点理论
    2、基于创业认知的调节焦点
    3、调节焦点与创业决策
    4、调节焦点与个体认知
    5、风险感知、机会感知和创业制度环境感知的中介作用
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2、变量的测量
实证结果与假设检验
    1、共同方法偏差与信效度检验
    2、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检验
    3、假设检验
研究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2、理论贡献和意义
    3、实践意义与启示
    4、研究局限与展望

(4)双元创业即兴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关键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组织双元理论
        2.1.2 组织学习理论
        2.1.3 动态能力理论
        2.1.4 社会认知理论
    2.2 创业即兴研究综述
        2.2.1 创业即兴的内涵及核心要素
        2.2.2 创业即兴的类别、维度与测量
        2.2.3 创业即兴的相关研究进展
        2.2.4 研究评述
    2.3 创业学习研究综述
        2.3.1 创业学习的内涵
        2.3.2 创业学习的维度
        2.3.3 创业学习的相关研究进展
        2.3.4 研究评述
    2.4 战略柔性研究综述
        2.4.1 战略柔性的内涵
        2.4.2 战略柔性的维度
        2.4.3 战略柔性的相关研究进展
        2.4.4 研究评述
    2.5 集体效能感研究综述
        2.5.1 集体效能感的内涵
        2.5.2 集体效能感的维度与测量
        2.5.3 集体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进展
        2.5.4 研究评述
    2.6 新创企业绩效研究综述
        2.6.1 新创企业绩效的内涵
        2.6.2 新创企业绩效的维度与测量
        2.6.3 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
        2.6.4 研究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元创业即兴对新创企业绩效影响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理论预设
    3.2 案例研究设计
        3.2.1 案例研究概述
        3.2.2 案例研究步骤
    3.3 案例研究方法
        3.3.1 探索性案例研究选取
        3.3.2 案例描述
        3.3.3 数据收集及信效度保障
    3.4 案例分析
        3.4.1 突发事件的界定
        3.4.2 数据编码与分析
        3.4.3 案例内分析
    3.5 跨案例结果讨论与初始假设命题提出
        3.5.1 双元创业即兴、创业学习与新创企业绩效
        3.5.2 双元创业即兴、战略柔性与新创企业绩效
        3.5.3 创业学习、战略柔性与新创企业绩效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理论模型的提出
    4.2 研究假设
        4.2.1 双元创业即兴与新创企业绩效
        4.2.2 创业学习的中介作用
        4.2.3 战略柔性的中介作用
        4.2.4 创业学习和战略柔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4.2.5 集体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4.2.6 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研究设计路径选择
        5.1.1 问卷调查方法设计的合理性
        5.1.2 问卷设计过程
        5.1.3 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
    5.2 变量测量
        5.2.1 解释变量
        5.2.2 中介变量
        5.2.3 被解释变量
        5.2.4 调节变量
        5.2.5 控制变量
    5.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5.3.1 预调研数据收集
        5.3.2 预调研问卷检验
        5.3.3 问卷修正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正式调研样本与数据收集
        6.1.1 调研对象的选择
        6.1.2 调研地点的选择
        6.1.3 问卷发放与收集
        6.1.4 样本特征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6.2.1 信度分析
        6.2.2 效度分析
    6.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4 数据汇聚性分析
    6.5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6.6 假设检验
        6.6.1 双元创业即兴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检验
        6.6.2 创业学习在双元创业即兴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6.6.3 战略柔性在双元创业即兴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6.6.4 多个并列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6.6.5 集体效能感的调节效应检验
        6.6.6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6.7 稳健性检验
    6.8 结果分析与讨论
        6.8.1 研究结果汇总
        6.8.2 研究结果讨论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A(用于创业领导者)
附录3 调查问卷B(用于创业员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创企业决策逻辑的研究 ——基于感知性创业控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问题
        1.2.1 创业决策逻辑的内在机理
        1.2.2 创业决策逻辑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路线和方法
        1.3.1 研究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之处
        1.4.1 提出创业决策核心构念
        1.4.2 揭示创业决策机制
        1.4.3 阐明创业决策变化规律
        1.4.4 甑别创业者的特征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创业理论
        2.1.1 创业机会视角
        2.1.2 企业成长过程视角
        2.1.3 创业决策逻辑
        2.1.4 创业理论述评
    2.2 计划行为理论
        2.2.1 感知的行为控制
        2.2.2 创业自我效能感
        2.2.3 感知性创业控制
        2.2.4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
    2.3 社会网络理论
        2.3.1 网络结构
        2.3.2 社会资本
        2.3.3 创业生态系统及新创企业
        2.3.4 社会网络理论的述评
    2.4 技术创新理论
        2.4.1 创新战略及过程管理
        2.4.2 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组织
        2.4.3 技术创新的组织惰性
        2.4.4 技术创新与组织述评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主要假设
    3.1 创业条件感知与感知性创业控制
        3.1.1 环境不确定性的感知
        3.1.2 创业资源约束的感知
        3.1.3 利益相关方压力的感知
    3.2 感知性创业控制与创业决策逻辑
        3.2.1 感知性创业控制相关的关键概念
        3.2.2 感知性创业控制与创业决策
    3.3 不同群体创业者的特征差异及其影响
        3.3.1 创业者的学习能力
        3.3.2 创业者的先验知识
        3.3.3 创业者的社会网络
第四章 量表开发与实证研究
    4.1 研究样本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样本
    4.2 量表开发与变量测量
        4.2.1 新量表的开发
        4.2.2 成熟量表的选用
    4.3 数据分析方法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3.3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4.4 研究假设的验证
        4.4.1 创业条件感知作为自变量
        4.4.2 感知性创业控制的中介作用
        4.4.3 创业者特征的调节效应
第五章 创业决策逻辑的动态性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过程视角
        5.1.2 案例选择
        5.1.3 数据收集
    5.2 数据编码
        5.2.1 创建决策事件列表
        5.2.2 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的编码
    5.3 分析战略
        5.3.1 案例内两种逻辑的应用
        5.3.2 案例间两种逻辑的比对
        5.3.3 两种逻辑的共存与交互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6.1 创业条件客观不确定性的影响
        6.1.1 基于事件的决策
        6.1.2 基于创业机会的决策
        6.1.3 基于感知性控制的决策
    6.2 创业者特征主观不确定性的影响
        6.2.1 创业者特征和精英与草根创业
        6.2.2 精英与草根决策逻辑差异的表现
        6.2.3 精英与草根决策逻辑差异的根源
    6.3 创业决策逻辑的动态性模型
        6.3.1 混合决策逻辑
        6.3.2 转换触发条件
        6.3.3 动态决策模型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理论贡献
        7.1.1 提出创业决策的核心构念
        7.1.2 发展创业决策逻辑的混同模式
        7.1.3 提出创业者的跃升路径
    7.2 实践应用与展望
        7.2.1 助力创业政策制定
        7.2.2 提示创业教育本质
        7.2.3 为创业者建言指路
    7.3 研究局限和未来建议
        7.3.1 研究数据与样本
        7.3.2 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新创企业及其决策逻辑》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社交媒体情境下在线社会资本对创业者机会信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三节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一、论文结构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情境认知理论
        二、社会资本理论
    第二节 机会信念
        一、创业机会及其影响因素
        二、机会信念的提出
        三、机会信念的形成机制和测量
        四、机会信念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五、社交媒体情境下的创业机会研究
        六、研究述评
    第三节 在线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定义
        二、社会资本分类
        三、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研究
        四、在线社会资本的提出
        五、在线社会资本与创业研究
        六、研究述评
    第四节 用户换位思考
        一、换位思考定义
        二、换位思考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三、研究述评
    第五节 数字化程度
        一、数字化与创业研究
        二、研究述评
    第六节 研究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提出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在线社会资本和机会信念
        二、在线社会资本和用户换位思考
        三、用户换位思考和机会信念
        四、用户换位思考的中介作用
        五、数字化程度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 研究框架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第一节 问卷设计
    第二节 变量测量
        一、在线社会资本的测量
        二、机会信念的测量
        三、用户换位思考的测量
        四、数字化程度的测量
        五、控制变量
    第三节 小样本测试
        一、小样本数据来源
        二、小样本信度检验
    第四节 正式调研与数据收集
第五章 实证检验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一、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共同方法偏差
    第三节 信效度检验
        一、在线社会资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机会信念的信效度分析
        三、用户换位思考的信效度分析
    第四节 相关性分析
    第五节 假设检验
        一、在线社会资本和机会信念的关系
        二、在线社会资本和用户换位思考的关系
        三、用户换位思考和机会信念的关系
        四、用户换位思考的中介作用
        五、数字化程度的调节作用
    第六节 结果讨论
        一、在线社会资本对机会信念的作用
        二、用户换位思考的中介作用
        三、数字化程度的调节作用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在线社会资本与线下社会资本的区别
        二、在线桥梁型社会资本的积累有益于创业者机会信念形成
        三、用户换位思考在在线桥梁型社会资本和机会信念起中介作用
        四、数字化程度在在线桥梁型社会资本和机会信念有调节作用
    第二节 研究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在线社会资本原始量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研究型高校
        1.2.2 大学生创业
        1.2.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
    1.3 研究路径
        1.3.1 研究问题及内容构成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相关研究综述
        2.1.1 研究型大学
        2.1.2 创业教育
        2.1.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
    2.2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人力资本理论
        2.3.2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
        2.3.3 素质冰山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建构
    3.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要素的筛选
        3.1.1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的关键要素筛选
        3.1.2 通过文献筛选的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要素
        3.1.3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关键要素筛选
        3.1.4 基于德尔菲法筛选的评价指标要素
        3.1.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指标的构建
    3.2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量表
        3.2.1 量表的设计思路
        3.2.2 评价指标要素分析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4 问卷预测试的基本情况
    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1 量表的效度检验与因子提取
        3.3.2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量表的信度检验
    3.4 验证性因子分析及指标重构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的评价
    4.1 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4.1.1 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原理
        4.1.2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4.2 模糊综合评价
        4.2.1 数据来源及抽样方案
        4.2.2 评价过程
        4.2.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分析
    4.3 样本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4.4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主要问题
        4.4.2 原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形成机理
    5.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形成的机理
        5.1.1 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逻辑
        5.1.2 专业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
        5.1.3 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的机理
    5.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检验
        5.2.1 结构方程模型
        5.2.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5.2.3 模型结果的理论分析
        5.2.4 模型反映的问题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启示
        6.3.1 个体层面
        6.3.2 高校层面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B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和专家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退役运动员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的关系 ——创业自我效能与前瞻性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创业意向研究综述
        1.1.1 创业意向的概念
        1.1.2 创业意向理论模型
        1.1.3 创业意向影响因素
        1.1.4 创业意向的结构及测量
    1.2 成就动机研究综述
        1.2.1 成就动机的概念及其理论
        1.2.2 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的关系
    1.3 创业自我效能研究综述
        1.3.1 创业自我效能的概念及其影响
        1.3.2 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1.4 前瞻性应对方式研究综述
        1.4.1 前瞻性应对方式概念及理论
        1.4.2 前瞻性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1.5 总体述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流程
        2.3.1 使用量表的信度及效度检验
        2.3.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2.3.3 正态分布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各变量的平均得分、标准差与相关性检验
    3.2 成就动机影响创业意向的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4 讨论
    4.1 退役运动员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的关系
    4.2 退役运动员创业自我效能与前瞻性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
        4.2.1 退役运动员创业自我效能与前瞻性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显着
        4.2.2 退役运动员成就动机对创业意向影响的直接效应显着
        4.2.3 退役运动员创业自我效能与前瞻性应对方式在创业意向影响中的遮掩效应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9)框架理论视角下36氪创业新闻资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双创”浪潮下创业媒体的崛起
        1.1.3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价值和意义
        1.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2 选题目的与创新点及难点
    1.3 概念界定及说明
        1.3.1 创业
        1.3.2 创业新闻资讯
    1.4 文献综述
        1.4.1 “36 氪”研究综述
        1.4.2 “创业新闻资讯”研究综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阐述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阐述
        2.1.1 框架的渊源及定义
        2.1.2 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学领域
        2.1.3 框架理论在国内研究现状与成果
    2.2 研究方法及设计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设计
第三章 36氪创业新闻资讯的框架建构分析
    3.1 资讯文本信息分析
        3.1.1 数量趋势分析:五年平缓,三年陡增
        3.1.2 文章篇幅特征:中短篇幅为主,辅之长篇资讯
        3.1.3 传播效果特征分析:资讯传播效果与数量成反比
        3.1.4 资讯来源分析:原创数量最多,转载量少质优
        3.1.5 文章主题特征分析:两大写作主题
        3.1.6 文章整体倾向:主观态度明显
    3.2 资讯标题信息分析
        3.2.1 句型结构框架:陈述为主,问句为辅
        3.2.2 标题字数倾向:中长标题占多数
        3.2.3 关键词使用分析
    3.3 创业基本信息分析
        3.3.1 创业地域分布: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3.3.2 创业领域:互联网化2B与2C多元并存,高端科技备受关注
        3.3.3 创业公司发展阶段分析:早期项目领先,中后期紧随
        3.3.4 创业团队人数分析:50 人内团队占主流
        3.3.5 创业者性别分析:男性居于主导地位,女性力量微弱
        3.3.6 创业者身份特征分析:强调工作经验与教育学历
第四章 36氪创业新闻资讯的显着框架总结与原因探析
    4.1 36氪创业新闻资讯的显着框架
        4.1.1 创业公司框架
        4.1.2 分析报告框架
        4.1.3 倾向及态度框架
    4.2 36氪创业新闻资讯框架形成和演变的原因探析
        4.2.1 宏观层面:经济发展驱动,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形成
        4.2.2 中观层面:媒体属性决定,商业媒体以市场为导向
        4.2.3 微观层面:业务调整影响,媒体业务的拆分及回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嵌入悖论的创业网络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切入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理论基础与述评
    2.1 创业网络理论
        2.1.1 创业网络要素
        2.1.2 创业网络结构
        2.1.3 创业网络治理机制
        2.1.4 创业网络节点能力
        2.1.5 创业网络内容
    2.2 网络嵌入理论
        2.2.1 网络嵌入理论的源起
        2.2.2 网络嵌入的维度
        2.2.3 网络嵌入的效用机制
    2.3 网络嵌入悖论
        2.3.1 网络嵌入的二重性
        2.3.2 关系强度悖论
        2.3.3 网络多样性悖论
        2.3.4 网络开放性悖论
    2.4 现有研究述评
        2.4.1 现有悖论研究思路
        2.4.2 三个网络结构维度之间的联系
        2.4.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3 研究框架与假设
    3.1 研究框架
        3.1.1 基于创业网络要素的理论框架
        3.1.2 基于悖论形成机理的模型框架
    3.2 研究假设
        3.2.1 单维度创业网络嵌入悖论的研究假设
        3.2.2 双维度创业网络维度交互匹配的研究假设
        3.2.3 双维度创业网络维度差异匹配的研究假设
4 问卷开发和数据收集
    4.1 构念测量
    4.2 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样本来源
        4.2.3 样本描述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4.5 信效度分析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 单维度创业网络嵌入悖论的检验
    5.1 Model-1模型构建
    5.2 关系强度悖论检验
    5.3 网络多样性悖论检验
    5.4 网络开放性悖论检验
6 双维度创业网络交互匹配的检验
    6.1 Model-2模型构建
    6.2 关系强度与网络多样性的交互匹配检验
    6.3 关系强度与网络开放性的交互匹配检验
    6.4 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开放性的交互匹配检验
7 双维度创业网络差异匹配的检验
    7.1 Model-3模型构建
        7.1.1 Model-3-1响应面分析模型
        7.1.2 Model-3-2块变量中介模型
        7.1.3 Model-3-3块变量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7.1.4 数据变换
    7.2 关系强度与网络对多样性差异匹配的检验
        7.2.1 响应面分析
        7.2.2 块变量中介模型
        7.2.3 块变量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7.3 关系强度与网络开放性差异匹配的检验
        7.3.1 响应面分析
        7.3.2 块变量中介模型
    7.4 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开放性差异匹配的检验
        7.4.1 响应面分析
        7.4.2 块变量中介模型
8 研究结论和讨论
    8.1 研究结论
        8.1.1 单维度创业网络嵌入悖论的结论
        8.1.2 双维度创业网络维度交互匹配的结论
        8.1.3 双维度创业网络维度差异匹配的结论
    8.2 讨论
        8.2.1 单维度创业网络嵌入悖论的讨论
        8.2.2 双维度创业网络维度交互匹配的讨论
        8.2.3 双维度创业网络维度差异匹配的讨论
    8.3 创新点
    8.4 实践启示
    8.5 研究不足
    8.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创业者网络结构正式问卷
附录B 关系强度与网络多样性对创业能力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C 关系强度与网络多样性对认知偏差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D 关系强度与网络多样性对创业绩效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E 网络开放性对块变量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附录F 关系强度与网络开放性对创业能力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G 关系强度与网络开放性对认知偏差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H 关系强度与网络开放性对创业绩效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I 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开放性对创业能力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J 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开放性对认知偏差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K 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开放性对创业绩效的响应面分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创业领域部分项目提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产学协同创新趋势、复杂性育人学理和“创业咨询”项目[J]. 陈东敏,刘秋颖. 高等理科教育, 2021(04)
  • [2]调节焦点对创业决策的影响研究——基于认知视角[J]. 谷晨,张玉利,崔连广,邓舒婷. 管理评论, 2021(06)
  • [3]返乡创业人员的媒介使用行为研究 ——基于泗洪县的实证分析[D]. 张寒.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双元创业即兴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 徐广平. 吉林大学, 2021(01)
  • [5]新创企业决策逻辑的研究 ——基于感知性创业控制的视角[D]. 刘济浔.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 [6]社交媒体情境下在线社会资本对创业者机会信念的影响研究[D]. 赵雅楠.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7]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D]. 夏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8]退役运动员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的关系 ——创业自我效能与前瞻性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D]. 闫昱新.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9]框架理论视角下36氪创业新闻资讯研究[D]. 朱时琴. 西北大学, 2019(12)
  • [10]基于嵌入悖论的创业网络结构研究[D]. 李鹏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创业领域的一些项目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