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

河北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

一、河北大学毕业生依旧抢手(论文文献综述)

王书荣[1](2021)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行政法保护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行政机关由单纯的个人信息保护者角色向个人信息使用者和保护者双重角色转变,将收集到的个人信息通过算法自动分析、评估并进行整理,产出的结果会被作为行政机关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既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又提高了行政效率。行政机关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逐渐依赖大数据技术,掌握的个人信息数量会更加庞大、内容会更加详细,但是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制度建设并没有跟上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步伐,导致在收集、使用和储存个人信息等阶段公民都面临着行政机关的不法侵害。具体来说,立法层面存在行政法律规范不完善的问题,包括缺少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和现有法律规定过于分散、笼统,可操作性低;执法层面存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包括缺乏统一的监督主体和统一的监督标准;救济层面存在行政救济制度不完备的问题,包括行政救济手段不足和行政赔偿范围狭窄。因此,为了完善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制度,加强对公权力的约束和控制,规范行政机关收集、使用和储存个人信息的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首先,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原则、公开原则、合目的性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指导和规范行政机关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其次,健全个人信息法律规范体系,包括加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细化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行政机关收集、使用和储存个人信息的程序规则。然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包括成立统一的监督机关—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赋予其监督职权,制定统一的监督标准。最后,完善行政救济制度,包括将个人信息侵权案件纳入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的适用范围,明确监督机关为行政复议机关,引入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行政赔偿制度方面,扩大行政赔偿的范围,允许公民就个人信息侵害案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徐梦艳[2](2020)在《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南京八所高校研支团成员的访谈》文中认为“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从1998年首次组建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采用“接力服务+定期轮换”的工作机制,累计选拔派遣近2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祖国中西部地区,为当地基础教育与扶贫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服务的开展情况、现存问题、改进策略为行文脉络,沿着“理论基础—现状调查—服务反思—问题探寻—对策建议”的思路展开,通过文献梳理及志愿者访谈,归纳总结出当下研支团工作中存在的较具共性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对策。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理论基础及其适用性论述。引入志愿服务理论、教育扶贫理论以及服务学习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生支教是一项表现出志愿性及利他性且以教育扶贫为基本任务的社会活动,其过程中展现出的学习性值得关注并挖掘。第二章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组建背景及意义研究。首先对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相关概念及成立背景进行了梳理,并总结出我国研支团组建意义包括以下三方面:(1)在西部基层组织贡献新力量;(2)为西部基础教育带去新思想;(3)探索“支教+”的服务新模式。第三章是对我国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服务现状的梳理。通过对全国项目办以及各高校的研支团招募文件的解读理清高校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选拔条件以及具体流程。后依托对南京八所高校的36位研支团成员的深度采访,阐述了支教团队员在服务地的生活条件环境、活动开展概况、支教服务中的收获等情况。通过三则故事以期使读者对研究生支教工作产生更为感性立体的认知。第四章是对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服务存在问题的分析。(1)在研究生支教团制度建构层面,当前研支团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多重任务压力难以平衡;作为一项人才资源,未被放在合理位置而造成浪费;同时高校研支团工作在全校范围内曝光度不足。(2)研支团服务准备阶段暴露出支教成员服务动机存在功利性;支教队员招募选拔机制待完善;队员派送与服务地需求不匹配;支教团岗前培训环节亟需加强等问题。(3)在研支团服务开展阶段存在研支团队员在服务地融入困难;研支团教学工作现状有待改善;研支团队员权益保障体系缺位;研支团支教过程呈现出孤立性等问题。(4)在研支团服务完成阶段显现出高校支教工作缺乏传承与反思;服务地与高校考评机制不完善;服务结束后庆祝表彰环节不足;高校对研支团员缺乏后续关注等问题。第五章是改善研究生支教团支教现存问题的建议及策略。本研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尝试借鉴服务学习理念的成熟经验提出如下对策:(1)借鉴服务学习经验完善研支团制度建构:明晰我国研支团定位的同时合理分配各支教团队的多重任务,因地制宜;人才资源配置最优化,制定“下放”机制,实现多方主体互赢互惠;扩大宣传力度,增强其在全校范围内的知晓度。(2)在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准备阶段注重提升志愿者志愿服务意识摒弃功利化;招募选拔机制中增加多维度考量,注重综合实力;调整研支团派送方式注重按需分配;完善支教团岗前培训体系建设。(3)在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开展阶段应着力加强研支团成员的服务地归属感;切实保障基层服务人员的权益;加强研支团间多层次交流互通,消除孤立感;关注研支团支教过程的学习性。(4)在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完成阶段应重视研支团内部的传承与反思;服务地联合高校共同优化考评机制;完善庆祝表彰环节为研支团队员创设仪式感;落实往届研支团队员追踪管理,制定长线培养机制。综上,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历经二十年薪火相传,在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助力教育扶贫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志愿者在基层岗位的服务与奉献中履行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现阶段,我国高校研支团支教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本论文基于文献梳理和质性访谈,在厘清原因的基础上为改进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服务提出了对策建议。

黄梦婉[3](2019)在《追寻智慧之光:中世纪大学的学生生活》文中研究说明学生生活既是考察中世纪大学学生群体的关键,也是理解中世纪大学组织运行、制度实施以及与外部社会之关系的重要切入点。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大学生活可以分为入学前的准备,在校期间的学习与考试,以及离开大学后的求职与就业这三个主要阶段。在不同阶段,学生的生活除了包括不同类型的活动形式之外,还涉及活动实施的背景、环境、方式、过程和场景等多个方面。依据大学的章程和记录、教俗权威的法令、学生的信件和学生手册等历史资料,本文探讨的中世纪大学的学生生活,就其制度背景而言,主要包括:教会颁布的“离职求学许可”,大学制定的入学要求、学习与考试的实施规范等;就学生身处其中的环境而言,主要包括:与司法和经济状况相关的生存环境、围绕时间和空间展开的学习环境,以及求职过程中面临的人才需求等就业环境;就涉及的活动方式而言,主要有:入学宣誓的方式和课堂学习的方式;至于活动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入学礼”的仪式过程、讲习课堂的学习过程,以及不同等级学位的考试过程。最后,借助图像资料、章程规定以及学生课本中的课堂笔记,试图还原他们入学宣誓的仪式场景和课堂学习的活动场景。综合对中世纪大学学生生活的考察,尽管拥有特权的学生群体总是倾向于从既定规则之外寻找认同,但是中世纪大学学生生活的基本特征依然是对智慧真理的探求。他们是中世纪社会的精英团体,大学正是通过他们影响着整个中世纪的时代发展。

王苗[4](2019)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的研究 ——以天津市三所院校为例》文中提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促进学前教育的稳步发展,建设一批素质优良的幼儿园教师极为重要,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幼教行业的主要培养对象,他们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毕业后是否从事幼教行业,所以对天津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调查就显得尤为必要。调查发现,我国研究者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研究较为丰富,涉及到不同的研究领域,但都是对单独某一层次的学生进行研究,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少之又少。本研究选取天津市三所院校不同层次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共1152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三所院校不同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偏上,且在“专业认知”维度上认同最高,“专业就业”维度认同最低。2.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认同在专业支持、专业就业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在各个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且三年级学生专业认同最低。4.不同性别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各个维度上,男生专业认同均高于女生专业认同。5.不同志愿选择学生的专业认同在各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最高。

周衍广[5](2020)在《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与治理对策研究 ——以C市6所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对于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进程中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的重要载体,在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发展过程中承担重大使命。而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行动者,是教育公平理想最直接的践行者。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关键性的教育资源,是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参考指标,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事关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从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关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存在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治理对策?本论文带着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开展研究,既期待能够从理论上对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更期待着对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现实问题的治理提供现实借鉴。论文选取C市6所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作为研究样本,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访谈结果,确定了教师队伍的总数、稳定情况、结构、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五个维度及相应观测点,并编制访谈提纲和问卷,对样本学校校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对样本学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现实问题,探寻城市新建与非新建义务教育学校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特殊性问题,同时随机选取3所城市非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开展了问卷调查。由此发现,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整体偏低、流失情况严峻、专业发展滞后等五个方面的现实问题。此五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滞后了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的良性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管理的“越位”或“缺位”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限制、激励措施与相关制度缺失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束缚、生源质量多元与学生家庭背景复杂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综合来看,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政府、校长和教师等核心利益相关者职责权限的协作共治的问题。有效解决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从平衡政府、学校与教师个体的关系入手,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责,促进校长职能归位,创新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推进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进一步激发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范惠姣[6](2018)在《中芬小学教师教育比较研究 ——以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学院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教育阶段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小学教育阶段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寻求知识的提升。因此,培养的小学教师应该注重综合性学科以及教育教学技能和理念的培养。而我国高等院校对小学教师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甚至有的院校将小学教师按照中学教师的模式来培养,而且在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芬兰的基础教育享誉世界,优质的基础教育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由于芬兰近几年在PISA测试中的良好表现,芬兰的教师教育备受关注,而且芬兰的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培养方式不同,培养的小学教师是全科型教师,中学是学科型教师,而且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培养方式。因此,值得我国借鉴。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法和比较法对芬兰和我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机构、培养模式、招生制度、课程设置、学位授予与教师资格、监督与管理这七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与梳理。并以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学院与我国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为例,介绍了这两所院校在培养小学教师时的培养目标、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实习和学生的毕业与就业情况,最后进行对比,得出芬兰小学教师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总体上来说,芬兰的小学教师教育就是主修教育学课程,各种研究方法的学习为小学教师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之后通过教学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小学教师。对芬兰小学教师教育的研究,可以对我国小学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些借鉴,比如各方合作,培养研究型而不只是会教学的老师,还要提高生源质量,合理安排课程与教学实习等。在借鉴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教师教育。

刘晓龙[7](2018)在《贵州省高校公共管理本科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开始在国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的认可以及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对我国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政策也开始大力扶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仍不容乐观。自2011年开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以3%的速度增长,从2011年的650万人增长至2017年的765万人左右。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毕业生奔波在各地就业招聘会的现场却仍旧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越来越繁重的毕业压力使得高校教育者们必须思考,我们的高校是否培育出了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压力大究竟是因为没有空缺职位还是自身能力的欠缺。随着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公共管理学科综合了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非政府组织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我们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的相关能力培养。而核心能力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学生诸多能力中的核心,近年来已经成为大学生能力研究领域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立足于熟悉的公共管理学科,对公共管理本科生进行核心能力培养研究,无疑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内不同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贵州省高校公管学院本科生核心能力的掌握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贵州省高校公共管理本科生核心能力整体一般,发展较为均衡,自身规划水平较低、实践能力相对较低、公共精神缺乏、以及求知能力有待提高,高校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重知识轻能力和就业指导不足,政府引导力弱,企业需求不明确等现状原因。从高校、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针对贵州省高校公管学院本科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的对策和建议,如高校方面应该注重公共精神的培养、灵活设置设置本科生课程体系、加强就业指导部门功能性改革、完善本科生精英培养计划,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与环境塑造,企业方面应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建学术课题、和建立与推广品牌教育。旨在通过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来提升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一方面,通过提出相关建议来保障贵州省高校公共管理本科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确实而有效地进行;另一方面,通过贵州省高校的研究投射全国,促使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育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得国家教育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马培培[8](2017)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位于高等教育金字塔顶端的精英教育,对于培养社会精英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然而,现代高等教育历史进程中的规模大扩张对精英教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表现为在扩张之前的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全部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承载高深知识和养成健全心智的精英,而当扩张之后尤其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以后,精英教育萎缩成高等教育系统中一个极小的部分,而不再是全部。随之,平等主义的冲击对大学精英主义价值观造成威胁;与此同时,规模的急剧扩张瓦解了传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总之,规模扩张进程中的精英教育面临被抛弃和被放逐的命运。为了在平等和优秀之间、规模与质量之间实现两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妥协成为一种权衡之策,虽然表面上看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实质上并非如此,新的问题由此产生。通过对现状的考察可以看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先发国家中,出现了精英教育发展的多样化趋势,表现在精英教育培养类型的多样化、教育目的的多样化与实践形态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与规模扩张相伴相生的必然现象,也作为精英内涵多样化的自然延伸,为缓解精英教育的危机,更好地发展精英教育指明了航向。但是,从更加深远和广阔的视角进行反思,可以发现多样化并不是精英教育发展最为理想的归宿,规模扩张进程中的精英教育应该遵循三个主要的发展理念。首先应在多样化的趋势下重新关照自身发展的整体性;其次,大众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应从妥协性的共存关系向共生关系发展;最后,精英教育的发展应遵循变革与传统相统一的观念。基于对先发型大众化国家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的问题、现状及出路的分析,反思我国的精英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考虑我国精英教育发展的出路:一是强化精英教育的意识、纠正对精英教育理解的误区;二是通过适度规划和自由竞争促进系统分层和功能分化;三是促进精英教育实践形态的多样化;四是加强实践形态之间的关联度,发挥精英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五是在关于培养什么样的精英方面应具有基本共识。

范冬清[9](2017)在《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文中研究指明科学精英的汇聚与一流大学的成长是一个相互支持、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尽管科学精英的汇聚能够促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是普遍得到承认的一个命题,然而,科学精英的汇聚如何促进大学的提升,一流大学的成长又如何推动科学精英的汇聚,即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的内在协同机理较少被系统阐述。当前无论是先发型国家还是后发型国家都在国家层面实施一流大学战略,对全球科学精英的竞争愈发激烈。理顺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一方面以科学精英的汇聚为切入口,能较好地呈现一流大学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与重要影响要素;另一方面以高等教育强国,尤其是美国为例,阐释与归纳出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对中国的“双一流”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表明,从历史视角来看,科学进入大学启动了现代大学的发展,科学精英的产生及汇聚助力研究型大学成长为一流。二战后科学精英从欧洲转向美国集聚,与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的迅速发展相同步。从20世纪90年代起,主要来自于中国与印度的S&E早期精英汇聚于美国的一流大学。美国是全球科学精英首选的目的地,也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与科学中心。欧洲多数发达国家同时显示出较高的迁入及迁出比例,欧洲大学在排名榜单上占据第二集团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将科学精英回流及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举措,处于积极追赶过程中。从科学精英与现代大学的交互机制来看,二者相互契合与匹配,科学精英产出社会资本、学术资本与物质资本,推动一流大学成长;一流大学通过政府稳定巨额的资助、良性的大学治理、卓越的人才集聚平台以及注重清除对家庭及个人迁移障碍等行为汇聚科学精英。从制度上看,学科制度上注重学科治理中的专业权力、强调R&D经费可用度、发展跨学科、鼓励科学文化,通过学科与院系的协同主体作用,在“底部沉重”的大学组织内实施有效汇聚,直接驱动学科发展与创新。大学制度上实施高效合理的招募引进、职业晋升、学术能力评价、捐赠讲席制度,既优化精英群体动态结构,又扩充工作岗位数量,使得大学达到成长的最优态。加之,移民、政治、经济、文化为科学精英提供宽松包容的环境,也为大学成长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在“双一流”背景下,须重构我国科学精英汇聚与研究型大学成长的关系,以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目标。

于扬[10](2016)在《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校不断的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化,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解决企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查阅文献法、对比研究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通过分析以唐山学院为代表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模式同质化,专业设置模式单一化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理念陈旧、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特色专业不明确等问题,对如何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更好的发挥应用型大学的职能,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更强的服务地方行业的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唐山学院的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思想转变问题、学科设置的问题、师资短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分析中提出转变办学思想、培养模式转型、学科设置科学化等合理化的建议。提出应该注重产学用一体化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多元化、高技能、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要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要关注社会需求,培养出的人才要贴近产业需求,符合区域产业结构更新,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

二、河北大学毕业生依旧抢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大学毕业生依旧抢手(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行政法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概述
    1.1 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介绍
    1.2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概念及保护理论学说
        1.2.1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概念
        1.2.2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理论学说
    1.3 大数据时代行政机关侵害个人信息的表现及特征
        1.3.1 大数据时代行政机关侵害个人信息的表现
        1.3.2 大数据时代行政机关侵害个人信息的特征
    1.4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的意义
        1.4.1 有效避免行政机关侵害个人信息
        1.4.2 有利于控制行政权扩张
        1.4.3 加快构建法治政府进程
第2章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法体系不完善
        2.1.1 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缺位
        2.1.2 现有法律规定过于笼统
    2.2 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监督机制不健全
        2.2.1 缺少统一的监督主体
        2.2.2 缺乏统一的监督标准
    2.3 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救济制度不完备
        2.3.1 行政救济手段不足
        2.3.2 行政赔偿范围狭窄
第3章 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的域外经验及启示
    3.1 美国的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
        3.1.1 立法模式
        3.1.2 监督制度
    3.2 欧盟的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
        3.2.1 立法模式
        3.2.2 监督制度
    3.3 日本的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
        3.3.1 立法模式
        3.3.2 监督制度
    3.4 对我国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的启示
第4章 大数据时代我国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的完善建议
    4.1 完善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基本原则
        4.1.1 合法原则
        4.1.2 公开原则
        4.1.3 合目的性原则
        4.1.4 利益平衡原则
    4.2 加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4.3 细化行政机关处理个人信息的程序规则
    4.4 健全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的监督机制
        4.4.1 设立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
        4.4.2 制定统一的行政监督标准
    4.5 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救济制度
        4.5.1 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4.5.2 引入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4.5.3 扩大行政赔偿范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南京八所高校研支团成员的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生
        (二)支教
        (三)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
        (四)服务学习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与研究生支教团相关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外关于服务学习的研究综述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适用性分析
    第一节 志愿服务理论及其适用性
        一、志愿服务理论
        二、志愿服务理论的适用性
    第二节 教育扶贫理论及其适用性
        一、教育扶贫理论
        二、教育扶贫理论的适用性
    第三节 服务学习理论及其适用性
        一、服务学习理论
        二、服务学习理论的适用性
第二章 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组建背景及意义
    第一节 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组建背景
    第二节 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组建意义
        一、在西部基层组织贡献新力量
        二、为西部基础教育带去新思想
        三、探索“支教+”服务新模式
第三章 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服务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二、研究伦理问题讨论
    第二节 研究生支教团招募选拔机制
        一、高校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选拔条件
        二、高校选拔研支团成员的具体流程
    第三节 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服务现状
        一、研究生支教团在服务地的生活条件环境
        二、研究生支教团在服务地的活动开展概况
        三、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支教服务中的收获
    第四节 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故事分享及思考
        一、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肥皂计划”
        二、读书的意义是否可以用金钱来换算?
        三、大山深处为何再难出“贵子”?
第四章 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关于研究生支教团制度建构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准备阶段的问题
        一、支教成员服务动机存在功利性
        二、支教队员招募选拔机制待完善
        三、队员派送与服务地需求不匹配
        四、支教团岗前培训环节亟需加强
    第三节 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开展阶段的问题
        一、研支团队员在服务地融入困难
        二、研支团教学工作现状有待改善
        三、研支团队员权益保障体系缺位
        四、研支团支教过程呈现出孤立性
    第四节 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完成阶段的问题
        一、高校支教工作缺乏传承与反思
        二、服务地与高校考评机制不完善
        三、服务结束后庆祝表彰环节不足
        四、高校对研支团员缺乏后续关注
第五章 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服务的改进策略
    第一节 借鉴服务学习经验完善研支团制度建构
    第二节 对于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准备阶段的建议
        一、加强志愿服务意识摒弃功利化
        二、招募选拔机制增加多维度考量
        三、调整研支团派送方式按需分配
        四、完善支教团岗前培训体系建设
    第三节 对于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开展阶段的建议
        一、加强研支团员的服务地归属感
        二、切实保障基层服务人员的权益
        三、加强研支团间多层次交流互通
        四、关注支教过程中的双向学习性
    第四节 对于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完成阶段的建议
        一、重视研支团内部的传承与反思
        二、服务地联合高校优化考评机制
        三、完善庆祝表彰环节增添仪式感
        四、落实往届研支团队员追踪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追寻智慧之光:中世纪大学的学生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对象与范围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视角及方法
    六、史料说明
第一章 大学城的“异乡人”——学生的求学许可及其在大学的生存保障、入学仪式
    第一节 离职求学许可
        一、受俸教士
        二、教士团教士的离职求学许可
        三、教区教士的离职求学许可
    第二节 司法归属与经济资助
        一、学生的司法归属
        二、学生的经济资助
    第三节 新生注册与“入学礼”
        一、入学注册
        二、“入学礼”
        三、“涅盘重生”:新生入学的仪式解读
    小结
第二章 密涅瓦的“信徒”——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与场景
    第一节 学习与时日
        一、大学课堂的主要类型
        二、校历中的学习时间
        三、课程日的学习时间
    第二节 学习的空间与场所
        一、学校的空间分布
        二、课堂学习的场所
        三、宿舍内部的学习空间与环境
    第三节 课堂学习的活动与场景
        一、课堂笔记的记录方式与工具
        二、课堂笔记中的学习实践
        三、课堂学习的活动场景
    小结
第三章 “最后的审判”——学生考试的准备、过程及毕业仪式
    第一节 考试前的准备
        一、资金筹措
        二、课业复习
        三、服装定制
        四、其它事务
    第二节 学士学位考试
        一、博艺系科的“问题应答”与“判定辩论”
        二、神学系科的“开书演讲”
    第三节 业士学位考试
        一、以巴黎为代表的“执事——系科”考核
        二、以博洛尼亚为代表的“教师协会”考核
    第四节 硕/博士学位“考试”
        一、“考试”资格
        二、“考试”流程
        三、“考试”后的宴请和娱乐
    小结
第四章 重新启程——学生就业的形势、途径及大学教育的职业影响
    第一节 教俗权威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
        一、“知识”:政权和教权统治的工具
        二、教会对大学教育的青睐
        三、世俗权威对大学教育的青睐
    第二节 学生的职业类型与就业倾向
        一、大学内部的教学和行政岗位
        二、教会的神职晋升
        三、世俗职业
    第三节 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
        一、家族的关系
        二、大学的支持
        三、校友的帮助
    第四节 大学教育、职业与阶层晋升
    小结
结语
    一、实践中的“学生生活”
    二、在规则外寻找认同:中世纪大学学生生活的特殊性
    三、追寻智慧之光:中世纪大学学生生活的基本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一、史料
    二、着作
    三、论文
后记

(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的研究 ——以天津市三所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学前教育迅速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
    (二)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是优化幼儿园教师的关键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学前教育
    (二) 认同
    (三) 专业认同
三、相关文献综述与分析
    (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基本理论研究
    (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研究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设计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
    (二)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情况差异比较
七、讨论
    (一) 为什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就业”维度上得分最低?
    (二) 为什么专业认同水平没有随着年级升高而增高?
    (三) 为什么男生专业认同高于女生专业认同?
八、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九、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与治理对策研究 ——以C市6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论题说明
        (一)研究缘起
        (二)论题说明
    二、文献综述
        (一)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意义的研究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
        (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成因研究
        (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治理对策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五、框架结构
    六、研究创新
第一章 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概念、特征与诉求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
        (二)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三)教师质量
        (四)教师专业发展
        (五)学校治理
    二、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应然特征
        (一)教师队伍的数量满足城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教师队伍的质量满足城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教师队伍的发展态势满足城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诉求
        (一)推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三)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
        (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章 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
    一、教师队伍总数不足
        (一)教师引进受编制限制
        (二)优秀教师引进乏力
    二、教师队伍结构失衡
        (一)在学历结构上以本科为主
        (二)在年龄结构上以年轻教师为主
        (三)在职称结构上中高级教师比例偏低
        (四)在学科结构上音体美等各学科教师配置不均衡
    三、教师队伍质量整体偏低
        (一)教师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教师教学技能不足
    四、教师队伍流失情况严峻
        (一)新任教师留任时间短暂
        (二)成手教师流失情况明显
    五、教师专业发展滞后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辅助资源不足
        (二)教师缺乏自我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章 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管理“越位”或“缺位”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限制
        (一)校长在教师招聘上权力受限
        (二)校长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缺少必要的资源
        (三)新建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缺少必要的灵活性
    二、激励措施与相关制度缺失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束缚
        (一)教师整体发展囿于常态,机制创新缺乏
        (二)教师梯度建设不力,优秀教师不能快速成长
    三、生源质量多元与学生家庭背景复杂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
        (一)新建义务教育学校生源受地域限制明显
        (二)新建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家庭背景差异明显
第四章 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治理理念转变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核心利益相关者
        (二)治理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三)基于政府、校长和教师等三方核心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念转化
    二、重新定位政府职责
        (一)明确权力边界,完善治理体系
        (二)精准配置资源,提升治理效能
        (三)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形成正确引导
    三、促进校长职能归位
        (一)归位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二)将教师质量提升作为校长的重点工作
        (三)完善教师绩效工资激励制度
    四、创新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一)打破常规,为教师成长提供条件保障
        (二)围绕需求,统筹安排在职教师培训研修
        (三)创设情境,全面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氛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中芬小学教师教育比较研究 ——以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学院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3.相关概念界定
    4.研究现状综述
    5.研究方法
    6.内容及创新点、难点
第1章 中芬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1.1 芬兰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1.1.1 20世纪70年代教育改革之前的芬兰小学教师教育
        1.1.2 综合学校改革之后的芬兰小学教师教育
        1.1.3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芬兰小学教师教育
    1.2 中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1.2.1 中师学历的小学教师教育
        1.2.2 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教育
        1.2.3 本硕学历的小学教师教育
第2章 中芬小学教师教育的现状
    2.1 芬兰小学教师教育的现状
        2.1.1 培养目标
        2.1.2 培养机构
        2.1.3 培养模式
        2.1.4 招生制度
        2.1.5 课程设置
        2.1.6 学位授予与教师资格
        2.1.7 监督与管理
    2.2 中国小学教师教育的现状
        2.2.1 培养目标
        2.2.2 培养机构
        2.2.3 培养模式
        2.2.4 招生制度
        2.2.5 课程设置
        2.2.6 学位授予与教师资格
        2.2.7 监督与管理
第3章 中芬小学教师教育的案例比较
    3.1 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学院
        3.1.1 培养目标:研究型
        3.1.2 招生制度:综合考核,高淘汰
        3.1.3 课程设置:重视教育类课程
        3.1.4 教学实习: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3.1.5 毕业与就业:就业率高
    3.2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3.2.1 培养目标:知识型
        3.2.2 招生制度:考核单一
        3.2.3 课程设置:重视学科课程
        3.2.4 教学实习:时间短而集中
        3.2.5 毕业与就业:就业率一般
    3.3 两所学校小学教师教育的比较
        3.3.1 培养目标的比较
        3.3.2 招生制度的比较
        3.3.3 课程设置的比较
        3.3.4 教学实习的比较
        3.3.5 毕业与就业的比较
第4章 芬兰小学教师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4.1 芬兰小学教师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探析
        4.1.1 理论支撑
        4.1.2 外部支撑
    4.2 芬兰小学教师教育的启示
        4.2.1 各方通力合作,提升师范生的研究能力
        4.2.2 严格制定师范生的入学标准,增加面试与心理测试
        4.2.3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科学规划课程
        4.2.4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改进实习内容
        4.2.5 严格小学教师学历,积极培养全科教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贵州省高校公共管理本科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主要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核心能力内涵的研究
        1.4.2 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核心能力现状和特点的研究
        1.4.3 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1.4.4 提高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核心能力的对策的研究
        1.4.5 评述
    1.5 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公共管理本科生
        2.1.2 公共管理本科生核心能力
    2.2 公共管理本科生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
        2.2.1 求知能力
        2.2.2 创新能力
        2.2.3 团队合作能力
        2.2.4 公共精神
        2.2.5 适应能力
        2.2.6 职业规划能力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人力资本理论
        2.3.2 学术资本理论
        2.3.3 能力结构理论
3 贵州省高校公共管理本科生核心能力现状分析
    3.1 问卷及访谈简介
        3.1.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1.2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2 贵州省高校公共管理本科生核心能力结果与分析
        3.2.1 贵州省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核心能力的总体状况
        3.2.2 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核心能力状况的差异分析
4 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核心能力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核心能力现在问题
        4.1.1 公共管理本科生的求知能力有待提高
        4.1.2 公共管理本科生自我规划水平较低
        4.1.3 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较低
        4.1.4 公共管理本科生公共精神缺乏
    4.2 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核心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高校方面原因分析
        4.2.2 政府方面原因分析
        4.2.3 企业方面原因分析
5 提升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核心能力的对策建议
    5.1 高校培养方面对策建议
        5.1.1 高校应注重公共精神的培养
        5.1.2 高校应灵活设置本科生课程体系
        5.1.3 高校应完善本科生精英培养计划
        5.1.4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部门功能性改革
    5.2 政府方面对策建议
    5.3 企业方面对策建议
        5.3.1 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5.3.2 校企合作——共建学术课题
        5.3.3 校企合作——品牌教育的建立与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问卷
附录B-访谈题纲
附录C-培养规格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8)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 规模扩张进程中发展精英教育具有必要性
        (二)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遭遇发展危机
        (三)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精英教育发展面临困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精英教育内涵研究
        (二)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的精英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三)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 精英
        (二) 精英教育
        (三)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主要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五、论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演变
    第一节 古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一、古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源起
        二、古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变迁
        三、古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特征
    第二节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近代精英教育的变迁
        一、大学:与生俱来的精英教育机构
        二、近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变迁
        三、近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特征
    第三节 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一、现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本质及其实践形态
        二、美国、欧洲以及东亚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三、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特征及其趋势
第二章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精英教育发展的危机
    第一节 规模与质量的矛盾
        一、规模扩张对精英教育质量观的冲击
        二、规模扩张对传统精英教育形式的挑战
        三、规模扩张使精英教育地位逐渐式微
    第二节 平等与优秀的冲突
        一、优秀的获得与平等的牺牲
        二、平等的承诺与优秀的丧失
        三、规模扩张进程中两种价值观冲突导致的精英教育危机
    第三节 精英与大众的妥协
        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区隔
        二、大众化进程中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妥协
        三、妥协与精英教育的危机
        四、重塑精英教育的必要性
第三章 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第一节 精英内涵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
        一、精英内涵的演变及类型的多样化
        二、精英教育选拔对象的多样化:以美国为例
        三、一个突出的个案:哈佛大学学生选拔类型的多样化
        四、精英教育选拔对象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先发国家的普遍趋势
    第二节 教育目的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
        一、精英教育目的及其多样化
        二、教育目的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以欧洲为例
        三、教育目的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三节 实践形态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
        一、精英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
        二、非独立机构的精英教育实践形态
        三、一种精英教育实践形态发展的趋同化取向:从集中到分散
第四章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的反思
    第一节 精英教育的发展应关照基于多样性之上的整体性
        一、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多样化的必然性
        二、多样性的利弊之争
        三、精英教育的发展应重新关照整体
    第二节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应从共存走向共生
        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何以共存
        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何以共生
        三、启示
    第三节 精英教育发展应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寻求平衡
        一、传统之于精英教育
        二、变革之于精英教育
        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寻求平衡的可能性
        四、传统与变革之间取得平衡的路径: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相统一
第五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精英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一、清末精英教育的肇始与存在的问题
        二、民国时期精英教育变革的经验
        三、建国后精英教育发展遭致双重断裂
        四、改革开放后精英教育改革成效甚微
    第二节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精英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精英教育意识的淡薄和观念的误区
        二、高等教育机构的同质化导致精英教育的承担主体不明确
        三、精英人才培养的异化
    第三节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精英教育发展的出路
        一、强化精英教育的意识、纠正对精英教育理解的误区
        二、通过适度规划和自由竞争促进系统分层和功能分化
        三、促进精英教育实践形态的多样化
        四、加强实践形态之间的关联度,发挥精英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功能
        五、在关于培养什么样的精英方面应具有基本共识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9)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概念界定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一流大学成长中科学精英汇聚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个人—组织契合理论
        一、P-O fit理论概述
        二、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动力学理论
        一、系统思考动力学理论概述
        二、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三节 组织资本与个人资本理论
        一、组织资本理论概述
        二、个人资本理论概述
        三、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章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产生与汇聚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科学家角色的出现与大学科研职能的萌发
        一、科学家角色的出现与确立
        二、大学科研职能的萌发
    第二节 科学精英的产生与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一、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二、科学精英的产生与流动
    第三节 科学精英的汇聚与世界一流大学集群的形成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含义
        二、科学精英在美国的集聚状况
        三、黄金时代: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科学精英汇聚促进一流大学成长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科学精英社会资本提升大学声誉的机制分析
        一、科学精英与一流大学的契合关系
        二、科学精英声誉机制助推大学成长为一流
    第二节 科学精英学术资本实现大学职能的机制分析
        一、科学精英推动一流大学的科研
        二、科学精英推动一流大学研究生及职业生涯早期科学家培养
    第三节 科学精英物质资本助力大学成长的机制分析
        一、科学精英驱动一流大学在创新联动中捕获发展机会
        二、科学精英通过教学与科研促使大学获得不菲物质资本
第四章 一流大学吸引科学精英汇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府对一流大学R&D的巨额资助
        一、政府为一流大学科研付费的动机
        二、政府为一流大学科研付费的力度
        三、付费背景下政府促进科学精英朝一流大学集聚的机制
    第二节 良性的大学治理
        一、一流大学搭建良性治理架构以吸引及挽留科学精英
        二、一流大学平衡学术商业化与科研自主以保护科学精英少受干扰
    第三节 卓越的人才集聚平台
        一、一流大学与科学精英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利于人才集聚
        二、科学精英之间的互惠关系有利于人才类聚
        三、科学精英在一流大学达到一定阈值会稳定类聚行为
    第四节 家庭结构及个人因素约束流动得以消减
        一、家庭因素对科学精英流动的约束作用
        二、个人因素对科学精英流动的约束作用
        三、家庭结构及个人因素约束流动得以消减的途径
第五章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学科制度分析
        一、学科治理:大学内外部治理中专业权力的发挥促进科学精英集聚
        二、学科资助:R&D经费可用度与科学精英集聚存在正向相关
        三、学科构建:跨学科(IDR)推动科学精英集聚
        四、学科运行:科学文化与院系管理文化的共生促进科学精英集聚
    第二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大学制度分析
        一、科学精英招募引进制度
        二、科学精英学术职业晋升与薪酬制度
        三、科学精英学术能力评价制度
        四、一流大学私人捐赠讲席制度
    第三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制度环境分析
        一、科学精英汇聚的跨国格局及动因分析
        二、高等教育强国的精英移民制度分析
        三、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政治环境分析
        四、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经济环境分析
        五、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文化环境分析
第六章 科学精英汇聚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情况
        二、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国际比较
        三、我国一流大学综合性人才竞争力国际比较
    第二节 科学精英的汇聚决定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成败
        一、系统思考:科学精英汇聚决定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成败
        二、驱动之驱动:我国研究型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背景及路径分析
        三、间接之驱动:科学精英汇聚愿景是我国大学改革的源动力
    第三节 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实现科学精英汇聚的关键
        一、改善大学内部治理,打造利于精英汇聚的扁平式生态
        二、完善大学外部治理,打造有利于精英汇聚的保护式生态
        三、打破学术界-产业界行业分隔,营造利于精英汇聚的开放式生态
    第四节 科学精英队伍的国际化是我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科学精英国际化的现状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提升科学精英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提升科学精英国际化的可能解决路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2.1 地方新建本科的内涵及特点
    2.2 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及特点
    2.3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依据
        2.3.1 理论依据
        2.3.2 政策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3.2 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现状分析
        3.2.1 唐山学院发展历程
        3.2.2 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具体做法
    3.3 唐山学院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4 唐山学院转型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学校及家长观念的固化
        3.4.2 新建院校的特色不突出
        3.4.3 教学资源的匮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分析及其启示
    4.1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案例分析
        4.1.1 应用科技大学的由来、发展历程及地位
        4.1.2 应用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及入学要求
        4.1.3 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4.1.4 应用科技大学师资构成
    4.2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经验启示
        4.2.1 产学用一体化,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打造“精品专业”
        4.2.2 联合地方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4.2.3 强化应用功能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4.2.4 引培并重,龙头引领,建设专业教师教学团队
        4.2.5 校企共建创新技术研究,企业学校互利共赢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基本思路
    5.1 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内容
        5.1.1 思想观念转型
        5.1.2 培养模式转型
        5.1.3 学科专业转型
        5.1.4 师资队伍转型
        5.1.5 学科课程体系转型
    5.2 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保障机制
        5.2.1 及时转变办学思路
        5.2.2 建立优良的师资队伍体系
        5.2.3 实训基地的选址与建立
        5.2.4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评估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河北大学毕业生依旧抢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行政法保护研究[D]. 王书荣. 河北大学, 2021
  • [2]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南京八所高校研支团成员的访谈[D]. 徐梦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3]追寻智慧之光:中世纪大学的学生生活[D]. 黄梦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 [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的研究 ——以天津市三所院校为例[D]. 王苗.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5]城市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与治理对策研究 ——以C市6所学校为例[D]. 周衍广.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中芬小学教师教育比较研究 ——以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学院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为例[D]. 范惠姣. 河北大学, 2018(01)
  • [7]贵州省高校公共管理本科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D]. 刘晓龙. 贵州财经大学, 2018(01)
  • [8]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研究[D]. 马培培.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9]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D]. 范冬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10]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研究[D]. 于扬. 燕山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河北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