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路网规划指标体系

城市路网规划指标体系

一、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宋楠楠[1](2021)在《低碳化导向下的城市居住街区空间形态规划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中居住系统是城市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研究通过新的视角进行城市居住街区空间形态优化研究,并与现行规划控制指标进行对接,从而为低碳发展提供相关指导,提升城市能源绩效。本文在城市街区层面,以西安市中心城区居住街区为研究对象,在对街区可持续发展、集约化发展等理论归纳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总结法、实地调研法及定量化分析法,获取了网络开源数据,进行了以下三个主要内容的研究,包括总结了既有规范中空间形态指标的特征与不足,借鉴国内外居住街区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从低碳化角度构建了空间形态指标,并通过网络开源途径获取研究相关数据对指标进行参数化,分析了西安中心城区居住街区空间形态特征;实地调研并估算了居住街区碳排放量,利用SPSS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和空间形态指标的相关性,筛选了高相关性指标;结合既有规范指标及碳排放量计算结果,确定了西安中心城区居住街区空间形态指标取值优化范围,并选择典型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旨在为基于低碳化角度的城市居住街区空间形态规划优化提供技术依据。通过以上研究内容,本文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1.既有规范中居住街区空间形态相关要素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用地、道路交通、公服设施、绿色开放空间、建筑,主要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路网密度、公服设施用地面积、绿地率等指标。2.研究从低碳化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两个层面的9个居住街区空间形态指标,包括街区用地规模、建筑密度、街区公交站点密度、街区功能多样性、沿街界面连续度、容积率、街区体形系数、街区高度可变系数、分层容积率变化率等指标。3.实地调研了城市居住街区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并结合现有规范中的用量指标和IPCC中相关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提出了城市居住街区居民生活碳排放量估算方法,主要包括用电、用气的碳排放量,并对实地调研数据与估算碳排放量进行了对比分析。4.通过碳排放量与居住街区空间形态指标量化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提取了与碳排放量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指标,同时结合既有规范中的指标限值及碳排放量,针对居住街区空间形态指标给出了建议取值范围,并选取了高碳排放量的街区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进行了优化。

佟昊[2](2021)在《基于路网结构要素评价的济南居住区开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仍然是困扰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存在大量封闭式居住区。大规模封闭式居住区带来了我国城市道路网络中支路网不健全的问题。为了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完善支路网系统,2016年国务院提出要逐步开放封闭式居住区,实现内部道路的公共化。然而在过去的五年中,居住区开放政策的实施进展较为缓慢,路网密度提升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进一步落实居住区内部路网公共化,本文针对居住区的开放性做了详细的研究,以对居住区的开放和路网的优化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首先总结概述了我国目前城市路网的基本特征和开放式居住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详细地对比了我国封闭式和开放式居住区路网特征的差异性,从地块结构和路网布局两方面总结分析了居住区路网的特征要素,并构建了居住区开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聚类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居住区的开放适宜性进行评价。其次,以济南主城区内居住区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济南市城市路网和居住区发展概况,通过ArcGIS和RS技术构建了济南市居住区路网数据库,详细地分析了济南居住区路网结构各项指标的表现,并提出了相应指标的合理阈值和优化措施。运用基于开放适宜性和必要性的分类方法将济南居住区的开放性分为适宜必要开放型、适宜非必要开放型和不适宜开放型三类,并提出了济南目前各类居住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开放建议。最后,基于济南居住区各项指标现状以及评价分类结果,提出当下济南居住区的开放策略,为未来居住区开放规划和改造提供参考。

于舰[3](2021)在《交通事件影响下的城市道路网载能力模型研究》文中认为交通事件是可能引起城市道路网通行能力降低和服务水平下降的非正常事件,为了更加直观、明确地了解交通事件与城市道路网运行状态之间的关系,引入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这一概念来评估交通事件对城市道路网运行状态的影响程度。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评估城市道路网的承载能力,应用城市基础设施、人口、发展水平等参数判断承载能力的变化,对于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的针对性研究较少,有关交通事件对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影响的研究更为稀缺。本文旨在通过对交通事件的归类分析,构建交通事件影响下的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模型,结合动态交通分配方法,研究交通事件对城市道路网运行状态的影响,为更妥善、高效地解决和消除交通事件对城市道路网的影响提供思路。从交通事件特性入手,分析各类交通事件的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探究不同类型交通事件的时空分布特性对城市道路网的影响。界定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概念,研究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的特征,解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融合道路交叉口利用系数、车道综合利用系数等参数,并考虑交通均衡配流建立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模型。提出多节点城市道路抽象化网络、OD路径选择型路网两类城市道路抽象化网络,构建路段影响型事件、路段截断型事件、区域影响型事件和全面影响型事件四类交通事件影响下的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模型,并应用vissim软件的动态交通分配功能实现交通均衡配流,从而具体化分析各类交通事件对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的影响程度。根据构建的交通事件影响下的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模型,以大庆商城区域为城市道路抽象化网络实例,模拟路段影响型事件和全面影响型事件这两类事件的发生状态,应用vissim软件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及可行性,并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交通事件对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影响的变化规律,为交通管理者应对各类交通事件产生的影响提供思路。

马丽安娜[4](2018)在《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的融合评价 ——以长沙市路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与机动化快速发展,使得城市与外界之间的交通需求急剧增长,这也对城市路网与对外交通网络(如高速公路网)的融合衔接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以往路网评价指标的基础,从交通设施、交通安全性及便捷性、衔接线网服务性能、衔接点运行质量等方面考虑,提出采用考虑路网安全性的路网等级匹配度、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互相到达的快捷性、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的衔接网服务水平匹配度、高速公路出入口服务面积率、高速公路出入口服务面积重叠率及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费站使用度六个指标来构建融合路网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城市道路网与高速公路网的衔接优劣性,并进一步提出采用结构熵权一云模型方法进行综合评价。该综合评价方法结合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并考虑评价指标模糊性、随机性特征,通过不确定模型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的有效转换。并以长沙市城市道路网及周边高速公路网络为评价案例,对路网交通参数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各评价指标值,采用结构熵权一云模型法对长沙市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的融合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二网融合的优化改善建议。

曾银平[5](2018)在《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中小城市路网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小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及出行活动频繁导致交通需求量增加,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绿色出行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交通理念,将逐步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新趋势。但是,如何将绿色出行理念与路网规划进行有机结合,真正实现绿色出行已成为当今交通规划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中小城市绿色出行特点的城市路网结构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将绿色出行理念引入路网结构研究中,以期为今后绿色交通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首先,本文界定了绿色出行的概念,对绿色出行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结合四个中小城市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中小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特征进行分析。其次,本文在对绿色出行导向下道路功能划分的必要性和原则阐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满足绿色出行需求的道路功能划分指标体系,并参考相关规范,确定各指标的绿色等级评分标准。然后运用AHP-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采用灰色定权聚类的方法对路段上各指标得分情况进行聚类分析,将中小城市道路网功能划分为交通性功能、生活性功能和综合性功能。接着,分析了国内外现有道路分级情况和我国道路等级配置存在的问题,根据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分别确定各方式出行距离分布规律和各等级道路的优势出行距离,并以居民出行距离为媒介深入剖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将小汽车出行向绿色交通出行转换,得到绿色交通在不同等级道路上的需求周转量;确定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三部分道路设施的供给量。以供需平衡为目标,得到三类道路系统所需的道路资源配置,提出优先满足公共交通出行需求的道路等级级配,并将绿色出行模式下的道路等级级配与现状路网等级级配和相关规范规定的道路等级级配进行对比。最后,在介绍绿色出行模式下路网布局特点的基础上,将道路网分为慢行单元和交通廊道两类要素。采用“慢行单元分类—结构骨架确定—单元内部路网优化”的布局方法,即在一定的划分目的和原则下划分慢行单元,并采用节点重要度和节点聚类分析方法将慢行单元分为重要节点、较重要节点和一般节点三类;采用区位线重要度的方法串联各慢行单元逐级布线形成路网骨架;将路网骨架向慢行单元内部延伸,对慢行单元内部各要素进行全面整合和链接,完善慢行单元内部路线。最终形成近距离以慢行交通为主,远距离以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交通路网,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凯里市的路网规划布局中。

王慧芳[6](2016)在《基于复杂系统的城市道路网规划“系统量化”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在快速机动化和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城市都面临着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空气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给城市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深究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失衡以及城市空间形态与交通设施布局不协调造成的。针对上述种种的城市交通和环境问题,承载城市功能运转的空间网络尤其是城市道路网络成为关键的研究对象。本文试图融汇系统科学、城乡规划学、交通规划和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理论,借鉴城市形态学、空间句法和和空间规划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引入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和GIS分析模型,以长沙市为主研究区,从城市形态、城市结构等视角切入,以总规、控规、修规三个不同层面验证和探索评估城市道路网规划系统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构建评估城市道路网研究范式,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的系统量化方法以评估现有的城市道路网规划,并由此拓展城市道路网规划的视野和新理论,提升城市各种交通道路网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发挥道路潜力,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效率,促进交通供需平衡。第一部分探讨了城市及其道路网复杂系统的发展背景,指出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现阶段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分析现行城市规划中道路网规划时不重视交通供需关系等相关问题,提出本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该部分主要梳理与城市道路网紧密相关的复杂性科学相关理论、交通规划理论和城市空间相关理论以及城市规划方法论,为后面的方法构建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方法构建。基于上述的理论研究基础,探索城市道路网和道路网规划的复杂性,梳理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法的演变、分析道路网规划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我国道路网规划的现状,提出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动态平衡理论,研究探索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估的可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包含网格法、饱和度法和集成度法的"系统量化"评估方法。第四部分为实证性研究。还原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是由系统复杂性决定的。宏观(总规)、中观(控规)及微观(街区道路)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其应用侧重点不同,方法也需要在城市丰富的现实实践中证实和充实。通过对各层次应用的思路梳理,以及长沙各层次法定规划中道路网规划评估实践,为规划编制和管理服务,并通过一定时期的效果检验,完善城市道路网规划"系统量化"评估方法,积累指标取值检验。这部分内容是本次研究成果的重点。第五部分为结论和展望,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根据复杂性科学整体性与动态性相统一、宏观微观相统一、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统一的原理,在规划的现状分析、规划方案优化和技术审查中应用"系统量化"评估方法[84],有利于增强法定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惯性。通过应用系统量化评估方法对长沙案例的实证研究,主要可以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①总规层面,长沙市总体规划的快速路网和主干道路网的规模和布局基本合理,但其形态依然是单中心,在设定的出行分担比例下,道路网供给不能满足规划人口和用地所需;②控规层面,在设计阶段控规应强制性规定对其道路网的"系统量化"评估,一般把握交通的供需关系,寻找适宜的平衡途径与规划布局。③修规层面,在传统定性分析和简单定量研究方法下编制的控规,可能难以满足对项目修规科的精细化指导和控制。最后,文中指出该研究的不足和未来能够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何石坚[7](2016)在《基于分形方法的城市路网内部结构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道路网内部结构特性直接影响了城市道路网的整体功能和服务水平,但目前用于城市道路内部结构特性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尚不完善。传统的路网评价方法中路网密度、路网连通度和路网等级水平等路网技术指标可对城市路网规模、连通效率进行有效表征,但不能有效地表征路网局部特性和指导路网内部结构的调整。基于此,本文引入分形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城市道路网内部结构特性分析当中,以期得到能有效表征路网内部结构特性和指导路网内部结构优化的分析方法。首先,本文介绍了分形的自相似和无标度区间内的标度不变的特性,并分析了城市道路网所具备的分形特性在城市道路网层次结构划分和布局形式两方面的具体体现,以此论证了分形理论用于城市道路网评价的可行性。其次,本文对用于测算分形参数的Hausdorff简化法进行了引申,获得了能测度城市道路网中各层次路网分形参数的方法。再则,对分形维数的得到过程进行细致讨论,在分形维数Di(r)、连通深度Ri的基础上补充提出了结构协调性指标KDi和结构差异性指标KRi,并建立了相应指标的评价标准。本文将所建立的基于分形方法的路网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评价标准运用到长沙市望城区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分析和评价当中,根据分形方法的评价结果发现了规划方案中城市道路网可能存在的结构问题,并提出相应结构优化措施,得到改进后的规划调整试案。得到的调整试案中路网的分形方法评价结果明显优于原规划方案,以此论证了基于分形理论的路网评价方法用于指导路网内部结构调整的可行性。本文论述了分形理论用于城市道路网内部结构特性的可行性,建立了基于分形的路网内部结构特性分析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以长沙市望城区实例验证了其合理性。所得结论对今后的城市道路网内部结构调整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段德罡,王歆[8](2013)在《基于GIS技术的西北山地城市道路网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道路规划方法难以适应西北山地复杂的地形地貌与特殊气候条件,导致西北山地城市道路网方案在路网安全性与可实施性上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 GIS 技术与山地城市道路网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基于 GIS 技术的西北山地城市道路网评价方法,试图提高山地城市道路网布局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

王歆[9](2013)在《基于GIS技术的西北地区山地城市道路优化设计初探》文中认为随着西北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向山地发展由于能够解决严峻的人地矛盾问题,因此逐渐成为西北城市发展的方向。但是,当前西北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缺乏符合地域特征的合理规划技术手段,道路规划仍然套用传统平原城市的规划技术方法,山地城市道路网建设的“建设性破坏”与“破坏性建设”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城市生态危机与自然地质灾害频发。本研究以西北山地城市道路规划为研究对象,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道路网方案优化设计为研究重点,试图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传统山地城市道路规划技术进行修正与优化,形成一套基于GIS技术的西北山地城市道路优化设计技术路线,并尝试运用于《彭阳县城悦龙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道路方案优化设计中。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山地城市道路规划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提出当前我国山地城市道路规划技术方法在面对西北独特自然、社会与经济情况时的局限性,同时分析研究山地城市道路规划的特征,为构建西北地区特色的山地城市道路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在系统分析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引入山地城市道路评价与设计中,利用GIS技术在基础数据分类整理与空间分析等方面的优点,综合分析影响山地城市道路布局的诸多因子,通过因子分析法、费用模型建立等方式,构建一套适用于西北山地城市特色并能够覆盖城市道路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优化设计方法,提高山地城市道路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通过对GIS技术的分析与研究,将其引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建立一套适应西北山地城市道路网优化设计的技术路线,提高城市道路规划的效率、与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我国西北山地城市道路方案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陆继起[10](2013)在《基于丘陵地形的中小城市道路网规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镇化与汽车化的快速推进,许多丘陵地区中小城市也正在同时追求着这样一对自身相互矛盾的目标。一方面,他们寻求从日益扩展的道路网中获取多种利益,包括经济的强力发展、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及用廉价土地建造优质房屋;另一方面,人们也开始日益关注这一切给丘陵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威胁,包括对水网生态环境及丘陵特色景观的破坏等。鉴于此,本文在对丘陵地形与中小城市道路网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道路景观生态学理论,以道路网与丘陵地形的融合共生为目标,建立了丘陵路网的规划方法体系,同时也给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综合评价路线图。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与第2章):主要是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分析丘陵地形与中小城市道路网,同时概况了丘陵地形最显现的两种形态“山形肌理”和“丘陵水网”,提炼出了中小城市道路网最基本的两种结构关系“树形”与“方格”。第二部分(第3章):引入道路景观生态学将中小城市道路网与丘陵地形进行结合,建立相应的规划方法体系,此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具体方法包括:微观上,结合山形肌理提出了路网规划策略;中观上,将树形路网与方格路网分别叠加在丘陵水网上进行应用分析,得出树形路网更适合丘陵水网的结论;宏观上,提出了适合丘陵地形道路网规划的主导原则及两种比较理想的路网建设模式。第三部分(第4章):建立了丘陵地区中小城市道路网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中方县工业园为例对其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梳理总结和研究展望。

二、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低碳化导向下的城市居住街区空间形态规划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范围和对象
2 相关理论研究梳理及实践经验借鉴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新城市主义理论
        2.1.2 精明增长理论
        2.1.3 可持续社区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街区
        2.2.2 居住街区
        2.2.3 街区空间形态
    2.3 实践经验借鉴
        2.3.1 协和太平洋社区
        2.3.2 普雷亚维斯塔社区
        2.3.3 幕张新都心住区
    2.4 小结
3 低碳化导向下的城市居住街区空间形态指标构建
    3.1 居住街区空间形态既有指标
        3.1.1 既有规范中的指标
        3.1.2 既有低碳化评价体系中的指标
        3.1.3 既有指标的特征与不足
    3.2 居住街区空间形态规划指标构建
        3.2.1 居住街区空间形态规划指标分类
        3.2.2 居住街区水平结构规划指标
        3.2.3 居住街区垂直结构规划指标
    3.3 居住街区空间形态研究数据及规划指标参数化
        3.3.1 研究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3.2 研究数据类型
        3.3.3 规划指标参数化
    3.4 小结
4 西安中心城区居住街区碳排放量估算与空间形态规划指标量化分析
    4.1 西安中心城区居住街区碳排放量规划估算与校正
        4.1.1 居住街区碳排放量规划估算
        4.1.2 西安中心城区居住街区碳排放量现状调查研究
        4.1.3 西安中心城区居住街区碳排放量规划估算误差系数校正
    4.2 西安中心城区居住街区空间形态规划指标量化
        4.2.1 水平结构规划指标量化结果
        4.2.2 垂直结构规划指标量化结果
    4.3 西安中心城区居住街区空间形态分布特征
        4.3.1 居住街区研究样本空间分布特征
        4.3.2 居住街区空间形态水平结构空间分布特征
        4.3.3 居住街区空间形态垂直结构空间分布特征
    4.4 小结
5 西安中心城区居住街区空间形态规划优化
    5.1 西安中心城区居住街区碳排放量与空间形态规划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1.1 统计分析工具和数据支撑
        5.1.2 变量正态性分布检验
        5.1.3 多元回归模型验证
    5.2 西安中心城区居住街区空间形态指标规划优化
        5.2.1 空间形态指标与既有指标的衔接
        5.2.2 基于既有指标的空间形态指标目标值
        5.2.3 基于碳排放量的空间形态指标目标值
    5.3 西安中心城区居住街区空间形态规划优化实证
        5.3.1 居住街区空间形态优化实证样本选择
        5.3.2 居住街区空间形态优化实证样本指标取值范围
        5.3.3 居住街区实证样本碳排放量优化
    5.4 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图表目录

(2)基于路网结构要素评价的济南居住区开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开放式居住区路网特征分析
    2.1 我国开放式居住区发展现状
    2.2 开放式居住区与封闭式居住区的路网差异性
        2.2.1 封闭式居住区路网特征
        2.2.2 开放式居住区路网特征
    2.3 路网结构特征要素分析
        2.3.1 案例对比分析
        2.3.2 路网结构要素开放性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居住区路网结构的开放适宜性评价
    3.1 评价目标及流程
    3.2 城市居住区评价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2 各评价指标含义
    3.3 基于AHP-灰色聚类法的综合评价方法
        3.3.1 综合评价方法选取
        3.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3.3 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济南市居住区开放性研究
    4.1 济南市居住区概况
    4.2 济南居住区路网指标研究
        4.2.1 济南居住区路网基本特征
        4.2.2 居住区路网指标优化分析
    4.3 基于开放适宜性评价的居住区分类
        4.3.1 居住区分类方法
        4.3.2 各类居住区的分布
        4.3.3 济南各类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开放性分析
    4.4 济南市居住区开放策略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卸及答辩情况表

(3)交通事件影响下的城市道路网载能力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交通事件特性及时空分布
    2.1 交通事件内涵及分类
        2.1.1 交通事件内涵
        2.1.2 交通事件分类
    2.2 交通事件特性
        2.2.1 交通事件特点
        2.2.2 交通事件持续时间及影响程度
    2.3 交通事件的时空分布
        2.3.1 交通事件的时间分布影响
        2.3.2 交通事件的空间分布影响
        2.3.3 交通事件的时空分布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分析及模型构建
    3.1 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定义及特性界定
        3.1.1 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定义
        3.1.2 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要素
        3.1.3 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特性
    3.2 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 影响城市道路网系统需求压力的因子
        3.2.2 影响城市道路网系统支撑力的因子
        3.2.3 影响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因素相互作用分析
    3.3 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模型构建
        3.3.1 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结构分析
        3.3.2 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模型相关研究及构建思路
        3.3.3 考虑交通均衡配流的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考虑交通事件的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模型及仿真分析
    4.1 城市道路抽象化网络构建
    4.2 交通事件对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影响模型构建
        4.2.1 交通事件归类分析
        4.2.2 交通事件对城市道路网影响模型相关研究及启发
        4.2.3 考虑交通事件的城市道路网承载能力模型构建
    4.3 考虑动态交通分配的交通事件对道路网承载能力影响仿真研究
        4.3.1 多路径动态交通分配仿真算例
        4.3.2 考虑动态交通分配的交通事件对道路网承载能力影响算例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大庆商城区域道路网基础数据调查
    5.2 大庆商城区域道路网承载能力计算
        5.2.1 大庆商城区域道路网仿真模型构建
        5.2.2 现状大庆商城区域道路网承载能力计算
    5.3 交通事件对大庆商城区域道路网承载能力影响分析
        5.3.1 路段影响型事件对大庆商城区域道路网承载能力影响
        5.3.2 全面影响型事件对大庆商城区域道路网承载能力影响
        5.3.3 交通事件对大庆商城区域道路网承载能力影响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的融合评价 ——以长沙市路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的融合评价指标
    2.1 高速公路衔接线(网)的评价指标体系
    2.2 路网融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2.2.1 考虑路网安全性的路网等级匹配度
        2.2.2 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互相到达的快捷性
        2.2.3 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的衔接网服务水平匹配度
        2.2.4 高速公路出入口服务面积率
        2.2.5 高速公路出入口服务面积重叠率
        2.2.6 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费站使用度
    2.3 评价指标合理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结构熵权—云模型的二网融合评价方法
    3.1 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3.1.1 典型综合评价方法介绍及适用性分析
        3.1.2 云模型评价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分析
    3.2 权值确定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3.2.1 典型权值确定方法介绍及适用性分析
        3.2.2 结构熵权法的特点及适用性分析
    3.3 结构熵权—云模型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3.4 基于结构熵权—云模型的融合评价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沙市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融合现状指标值的计算与分析
    4.1 长沙市城市路网与对外高速公路网的现状
    4.2 局域融合指标值的计算与分析
        4.2.1 局域划分
        4.2.2 各局域融合指标值的计算与分析
    4.3 全域融合指标值的计算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沙市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现状的综合评价及改善建议
    5.1 全域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5.2 各局域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5.3 改善建议
        5.3.1 全域层面上的改善建议
        5.3.2 局域层面上的改善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及创新点
    6.2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三环线收费站的出入口汇总表
附录C 对外高速公路与出入口衔接路网的技术等级值
附录D 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互相到达的快捷性路径描述一览表
附录E 衔接道路调查数据一览表
附录F 出入口等时线合围面积一览表(不含三环外)
附录G 出入口各时间界限等时线合围示意图
附录H 相邻出入口等时线合围重叠面积一览表
附录I 指标数字特征值一览表
附录J 局域融合路网评价综合云模型示意图

(5)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中小城市路网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网结构研究
        1.2.2 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路网规划研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色出行基础理论及其特性分析
    2.1 绿色出行基础理论介绍
        2.1.1 绿色出行理念内涵
        2.1.2 绿色出行相关理论
    2.2 中小城市绿色出行特征分析
        2.2.1 研究对象选择
        2.2.2 中小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灰色定权聚类的道路功能分类
    3.1 道路功能分类概述
        3.1.1 道路功能分类发展历程
        3.1.2 绿色导向型道路功能划分的必要性
        3.1.3 绿色导向型道路功能划分原则
    3.2 绿色出行模式下路网功能指标体系构建
        3.2.1 道路功能划分指标确定
        3.2.2 绿色指标量化与等级评定
    3.3 基于灰色定权聚类模型
        3.3.1 灰色定权聚类原理
        3.3.2 白化权函数的确定
        3.3.3 AHP-熵值法确定聚类权
        3.3.4 确定灰类
    3.4 基于灰色定权聚类的道路功能划分
        3.4.1 基础数据处理
        3.4.2 灰类和聚类权重确定
        3.4.3 白化权函数确定
        3.4.4 绿色出行模式下道路功能划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出行模式下道路等级配置研究
    4.1 城市道路分级与存在问题
        4.1.1 城市道路分级
        4.1.2 现有等级配置存在问题
    4.2 出行分布与道路等级配置互动机制
        4.2.1 各方式出行分布规律
        4.2.2 各等级道路优势出行距离
        4.2.3 出行方式与道路资源配置关系分析
    4.3 基于供需平衡的道路等级配置模型
        4.3.1 平均出行距离
        4.3.2 道路需求周转量
        4.3.3 道路供给量
        4.3.4 基于供需平衡的路网等级配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公交和慢行的道路布局结构
    5.1 绿色出行导向下路网布局特点与要素分析
        5.1.1 绿色出行导向下路网布局特点
        5.1.2 道路网布局空间构成要素
    5.2 绿色出行导向下城市路网布局方法研究
        5.2.1 慢行单元划分
        5.2.2 城市路网骨架构建
        5.2.3 单元内部道路网完善
    5.3 实证研究
        5.3.1 凯里市慢行单元划分
        5.3.2 城市路网络骨架构建
        5.3.3 单元内部慢行系统完善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6)基于复杂系统的城市道路网规划“系统量化”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 复杂性科学相关理论
        2.1.1 复杂系统
        2.1.2 复杂网络
    2.2 交通规划相关理论
        2.2.1 可达性影响土地使用的理论
        2.2.2 城市成长的交通理论
        2.2.3 人类行为相互影响理论
        2.2.4 Trip-based理论
        2.2.5 当斯-托马斯理论
    2.3 城市空间相关理论
        2.3.1 城市形态学理论
        2.3.2 空间句法理论
        2.3.3 空间规划方法论
    2.4 小结
第3章 城市路网规划"系统量化"评估方法的构建
    3.1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界定
        3.1.1 城市道路网
        3.1.2 城市道路网规划
    3.2 影响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关键因素
        3.2.1 城市发展规模
        3.2.2 城市空间形态
        3.2.3 城市交通模式
    3.3 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法的演变维度
        3.3.1 肌理性布局方法
        3.3.2 通行能力布局方法
        3.3.3 交通供需互动方法
    3.4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现实困境
        3.4.1 道路网规划的机制有待健全
        3.4.2 道路网规划的内容有待完善
        3.4.3 道路网规划的方法有待创新
    3.5 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估的理论探讨
        3.5.1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动态平衡理论
        3.5.2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评估机制建设
    3.6 小结
第4章 总规道路网规划"系统量化"评估实证
    4.1 评估思路
    4.2 评估案例
    4.3 评估方法
        4.3.1 网格法评估
        4.3.2 饱和度法评估
        4.3.3 集成度法评估
    4.4 评估结论
    4.5 优化建议
        4.5.1 总规增加内容建议
        4.5.2 总规并行互动规划建议
        4.5.3 总规技术改进建议
第5章 控规道路网规划"系统量化"评估实证
    5.1 评估思路
    5.2 评估案例
        5.2.1 案例一:五一商圈
        5.2.2 案例二:高铁新城
    5.3 评估方法
        5.3.1 案例一评估
        5.3.2 案例二评估
    5.4 评估结论
    5.5 优化建议
        5.5.1 五一商圈优化建议
        5.5.2 高铁新城优化建议
第6章 修规中"系统量化"评估的应用
    6.1 评估思路
    6.2 评估案例
    6.3 评估方法
        6.3.1 网格法评估
        6.3.2 饱和度法评估
        6.3.3 集成度法评估
    6.4 方案优化
        6.4.1 次干道与支路网的优化
        6.4.2 精细化处理交叉口
        6.4.3 引入公共交通设施
        6.4.4 用地布局优化
    6.5 优化后再评估
        6.5.1 网格法评估
        6.5.2 饱和度法评估
        6.5.3 集成度法评估
    6.6 评估结论
结论和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分形方法的城市路网内部结构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分形与城市道路网结构分析的关系
    2.1 分形
    2.2 城市与城市道路网
    2.3 城市道路网与分形的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道路网评价模型
    3.1 分形参数的获得过程
    3.2 城市道路网分形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沙市望城区城市道路网的分形实测
    4.1 长沙市望城区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基本情况
    4.2 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分形指标测算
    4.3 城市道路网规划调整试案的分形指标测算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课题
详细摘要
文献综述
    一、引言
    二、阅读文献概述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参考文献

(9)基于GIS技术的西北地区山地城市道路优化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上山建城已成为西北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1.1.2. 西北山地独特自然环境对传统道路规划技术的挑战
        1.1.3. GIS 技术的发展为道路规划技术提供新方法
    1.2. 提出问题
        1.2.1. 西北山地城市道路规划缺乏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
        1.2.2. 传统山地城市道路规划方法存在局限性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解析
        1.3.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山地城市道路规划相关研究
        1.4.1. 山地城市道路规划相关理论研究
        1.4.2. 山地城市道路布线相关理论研究
        1.4.3. 城市道路断面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1.4.4. 城市道路规划方案优化设计中 GIS 应用
        1.4.5. 相关理论研究的启示
        1.4.6. 当前西北山地城市道路优化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特征与传统设计方法分析
    2.1. 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特点
        2.1.1. 山地城市交通特征分析
        2.1.2. 山地城市出行特征分析
        2.1.3. 山地城市道路特征分析
    2.2. 西北山地城市道路规划的原则
        2.2.1. 重视对地形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估
        2.2.2. 建立符合西北山地城市特点的指标体系
        2.2.3. 重视西北山地城市道路的竖向设计
    2.3. 传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优化方法分析
        2.3.1. 传统城市道路规划的程序
        2.3.2. 传统城市道路规划的优化方法
        2.3.3. 山地城市道路规划的优化方法
    2.4. 传统城市道路规划与优化方法的局限性
        2.4.1. 难以高效、准确分析城市现状
        2.4.2. 技术陈旧与工作效率较低
        2.4.3. 依赖主观经验,缺乏定量研究
3. GIS 支持下的西北山地城市道路优化设计方法
    3.1. 山地城市道路空间数据库建立
        3.1.1. 山地城市道路空间数据分析
        3.1.2. 山地城市道路成果数据输出
    3.2. 西北山地城市道路网评价技术路线
        3.2.1. 道路网用地适应性评价
        3.2.2. 道路网通行能力评价
        3.2.3. 道路网指标评价优化
    3.3. 西北山地城市道路布线技术路线
    3.4. 西北山地城市道路断面设计技术路线
        3.4.1. 道路路基条件模拟
        3.4.2. 道路断面形式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 GIS 技术的西北山地城市道路网评价技术
    4.1. 基于 GIS 技术道路网用地适宜性评价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2. 用地评价指标的量化
        4.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实例研究——悦龙新区道路网方案评价
        4.2.0. 宁夏彭阳县城悦龙新区概况
        4.2.1. 彭阳悦龙新区资料收集
        4.2.2. 道路网用地适宜性评价
        4.2.3. 道路网通行能力评价
        4.2.4. 道路网技术指标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 GIS 技术的西北山地城市道路布线技术
    5.1. 基于 GIS 技术的道路布线技术优化分析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2. 用地评价指标的量化
        5.1.3. 布线指标权重的确定
        5.1.4. 道路布线模型的设计
        5.1.5. 道路布线模型的求解
    5.2. 实例研究——彭阳悦龙新区道路布线设计
        5.2.1. 道路布线实验区择
        5.2.2. 道路布线技术流程
        5.2.3. 道路布线因子分析
        5.2.4. 道路布线因子权重
        5.2.5. 费用数据模型建立
        5.2.6. 费用数据模型求解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 GIS 技术的西北山地城市道路断面优化设计
    6.1. 山地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概念与特点
        6.1.1. 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6.1.2. 山地城市道路断面特征
    6.2. 山地城市分离式路基断面的概念与特征
        6.2.1. 分离式路基的定义与特点
        6.2.2. 分离式路基断面的类型
        6.2.3. 分离式路基断面的适用范围
        6.2.4. 分离式路基断面布局的问题
    6.3. 基于 GIS 技术的道路横断面设计
        6.3.1. 分离式路基道路断面分类与特征
        6.3.2. 适合西北山地城市特征的道路断面设计
        6.3.3. 道路横断面布局技术路线
    6.4. 实例研究——悦龙新区道路横断面优化设计
        6.4.1. 道路断面优化设计实验区选择
        6.4.2. 道路路基条件模型建立
        6.4.3. 规划道路网指标分析
        6.4.4. 城市道路横断面选择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基本结论
        7.1.1. 构建 GIS 技术下西北地区山地城市道路网评价技术方法
        7.1.2. 构建了基于 GIS 技术的西北山地城市道路布线技术方法
        7.1.3. 构建了基于 GIS 技术的西北山地城市道路断面布局技术
    7.2. 主要创新与特色
    7.3.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一:悦龙山新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节选
附录二:城市道路网与基地适应性影响因子权重计算
附录三:城市道路布线综合评价影响因子权重计算
附录四:悦龙新区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模拟模型建立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读期间参与的项目

(10)基于丘陵地形的中小城市道路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1.1.2 汽车化的迅猛发展
        1.1.3 道路网的无序蔓延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应用价值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有关路网思想研究综述
        1.4.2 有关丘陵路网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丘陵地形与中小城市道路网的基础研究
    2.1 丘陵地形基础研究
        2.1.1 丘陵地形概念
        2.1.2 丘陵地形特征
        2.1.3 丘陵地形形态
    2.2 中小城市道路网基础研究
        2.2.1 路网概念
        2.2.2 路网解析
        2.2.3 路网结构
    2.3 小结
第3章 基于丘陵地形的中小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法体系
    3.1 结合的核心思想道路景观生态学
        3.1.1 主要特点
        3.1.2 基本理论
        3.1.3 分析方法
    3.2 结合山形肌理的路网策略
        3.2.1 丘陵路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2.2 丘陵道路的要素特征
        3.2.3 路网规划策略
    3.3 结合丘陵水网的路网结构
        3.3.1 路网对丘陵水网的生态影响
        3.3.2 影响模型的建立
        3.3.3 树形与方格的叠加分析
        3.3.4 树形与方格的应用总结
    3.4 结合丘陵地形的路网模式
        3.4.1 丘陵路网的主导原则
        3.4.2 丘陵路网的建设模式
    3.5 小结
第4章 丘陵地区中小城市道路网的适应性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2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4.2.1 权重的确定
        4.2.2 元素分值的确定
    4.3 实例评述——以中方县工业园道路网评价为例
        4.3.1 基本概况
        4.3.2 设计过程
        4.3.3 评价结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致谢

四、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低碳化导向下的城市居住街区空间形态规划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宋楠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路网结构要素评价的济南居住区开放性研究[D]. 佟昊. 山东大学, 2021(12)
  • [3]交通事件影响下的城市道路网载能力模型研究[D]. 于舰.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城市路网与高速公路网的融合评价 ——以长沙市路网为例[D]. 马丽安娜.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5]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中小城市路网结构研究[D]. 曾银平. 福州大学, 2018(03)
  • [6]基于复杂系统的城市道路网规划“系统量化”评估研究[D]. 王慧芳. 湖南大学, 2016(07)
  • [7]基于分形方法的城市路网内部结构特性的研究[D]. 何石坚.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4)
  • [8]基于GIS技术的西北山地城市道路网评价方法研究[A]. 段德罡,王歆. 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规划信息化与新技术), 2013
  • [9]基于GIS技术的西北地区山地城市道路优化设计初探[D]. 王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10]基于丘陵地形的中小城市道路网规划研究[D]. 陆继起. 湖南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城市路网规划指标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