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中草药毒副作用的判断和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培[1](2021)在《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香羊为贵州地方特色山羊品种,由于肉嫩味香而鲜,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雷山县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有利于寄生虫生长,这些寄生虫严重影响小香羊产业发展。大量用伊(阿)维菌素、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防治羊寄生虫病,容易引起药物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寻找对羊无毒无害无残留,还能有效防治寄生虫病的中草药代替抗生素药物,成为现今养羊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开展雷山县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苦楝皮煎液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和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小香羊苦楝中毒和解毒试验,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和影响小香羊繁殖性能试验,得到以下试验结果。1.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用肉眼观察法、粪便检查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对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小香羊养殖场(户)均检出三种蠕虫,其中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感染率分别45.11%、31.47%、27.27%;小香羊三种蠕虫在规模场的混合感染率为25.42%,在散养场混合感染率为57.14%,两者差异极显着;绦虫在全年的感染率均差异不显着(绦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50%、39.29%、39.47%、55.17%),肺丝虫和肝片吸虫在夏季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季节(肺丝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33.82%、42.86%、17.11%、31.03%;肝片吸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25%、42.86%、9.21%、31.03%);三种蠕虫在不同海拔和不同营养条件的感染率均差异不显着;母羊和羔羊比较,绦虫感染率差异不显着(母羊和羔羊绦虫感染率为25%和17.78%),肺丝虫和肝片吸虫感染率均差异显着(母羊和羔羊的肺丝虫和肝片吸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5%、16.67%、6.67%和0)。这些结果表明,雷山县小香羊羔羊阶段绦虫、肺丝虫和肝片吸虫感染率极低,但在半岁以上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且不受季节、区域、海拔、养殖规模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苦楝皮煎液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试验和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用草药“三步骤煎制方法”煎制得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分装于试管中贮存,并于第1d、第90d、第180d进行药液颜色观察、PH值测定和苦楝素含量测定;用水煮法制得400mg生药/m L的中华万年青煎液,测定其部分化学成分。结果发现,经煎熬后,苦楝皮制剂呈黄色、p H值为5.0,苦楝素含量为5.35mg/m L,密封储存6个月后,苦楝皮煎液的颜色没有改变,药液的PH值和药液中苦楝素含量均没有改变,表明苦楝皮煎液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很稳定;中华万年青的强心作用化学成分占比较重。3.苦楝皮煎液对小香羊的安全性评价及中华万年青缓解苦楝体内毒性。分别以灌服法和注射法对30—40kg小香羊给以不同剂量的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对中毒羊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400mg生药/m L)进行解救;选择性行为表现强烈的成年公羊,产羔2胎的双羔母羊,连续2d给服苦楝皮煎液共60m L拌料饲喂。结果显示:(1)灌服法给药平均中毒剂量为580m L,注射法给药平均中毒剂量为120m L。小香羊中毒卧地时,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解救,剂量达100m L时多数中毒羊得到恢复。小香羊苦楝中毒后,GPT、GGT、BUN、TBIL、ALP均升高,TP、ALP、CRE、IP、TCHO、GLU、GLOB、Ca均下降。解毒后这些生化指标均在恢复,到第10d时,基本恢复正常;(2)公羊的性行为表现没有变化,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降低明显,精子畸形率增加明显,经过30d后,公羊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基本恢复完全;(3)母羊当次发情期的排卵明显受到影响,交配后未能成功受孕,但是不影响下次发情周期时间、排卵效果、受孕效果和产羔性别比率。总之,苦楝皮煎液有毒,不同给药法中毒剂量不同,苦楝中毒能引起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发生变化,中华万年青是小香羊苦楝中毒的有效解毒剂,解毒后小香羊的生化指标恢复正常。苦楝皮煎液对公羊的精子密度、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和母羊的发情、排卵、受孕、产羔都有影响,但是当苦楝成分完全排出羊体后,这些繁殖性能都能得到恢复。4.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效果。对羊的绦虫病、肺丝虫病、肝片吸虫病用不同剂量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分别以口服法和注射法进行治疗试验。结果发现:羊三种蠕虫病治疗试验,治疗剂量为40m L和50m L时,注射法比口服法治疗效果好,治疗剂量为60m L时,两种治疗法效果相当。结果表明,苦楝皮是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的良药。综上所述,半岁以上的小香羊绦虫、肺丝虫和肝片吸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且不受季节、区域、海拔、养殖规模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苦楝皮煎液灌服法和注射法给药,小香羊中毒剂量不同,两种给药法都能引起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发生相似改变;苦楝皮煎液对公母羊的繁性能都有影响,但药物代谢排出后均能恢复正常;用含苦楝素5.35mg/m L的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剂量为60m L时,口服法和注射法对小香羊三种蠕虫病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华万年青的强心作用化合物含量较高,是小香羊苦楝中毒的良好解救药物。
朱敬[2](2020)在《两种中草药提取物调控结肠癌细胞自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肠癌是人类消化系统中很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半数以上的病人在确诊为结肠癌时已经出现了远处的转移灶。因此除手术治疗外,寻找更有效的化疗药物防止其复发和转移是结肠癌治疗中的首要任务。在现代科学研究中,许多天然中草药已经成为临床药物的补充和替代,或作为保健品及营养品,用来减轻癌症治疗中化疗药物对患者产生的毒副作用。而且许多天然中草药提取物能够诱导细胞衰老、凋亡或通过激活补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因此,从天然中草药中筛选新型候选药物已经成为药物发现的重要途径。姜黄素是从天然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根茎中分离并提取获得的一种亲脂性酚类化合物。姜黄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等多种生物学效应,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姜黄素的抗肿瘤特性,姜黄素的抗肿瘤机制已经成为很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另一种天然中草药提取物-紫草素(Shikonin)是从传统中药紫草中分离出的主要活性成分,属萘醌类化合物,同样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也具有抗炎及抗肿瘤的作用。这两种中草药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自噬也称为II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自我降解的一种方式,既可以分解细胞里的大分子,进而产生在分解和合成代谢过程中所必需的中间物质;还可以通过降解正常的蛋白来重组新的细胞。此外,细胞自噬可以阻止细胞内出现染色体异常,从而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肿瘤细胞的自噬发挥着双重作用。Hippo/YAP信号通路在进化上是高度保守的。很多研究表明Hippo信号通路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Hippo信号通路中非常重要的转录共激活因子就是YAP(Yes-associated protein)。Hippo信号通路通过一系列的激酶激活过程会导致YAP在细胞质中磷酸化继而被降解;而非磷酸化的YAP则进入细胞核参与转录因子的激活过程。同时,YAP还参与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迁移、侵袭以及化疗耐药等肿瘤生物学行为。有研究显示,YAP参与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以及肿瘤的发展,但其诱导细胞发生自噬的机制并不明确。而寻找靶向Hippo/YAP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抑癌作用的新型药物是肿瘤治疗新策略。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姜黄素诱导结肠癌细胞自噬和对YAP的靶向作用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在体外实验中发现,姜黄素不仅可以诱导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SW620发生自噬,还能显着降低结肠癌细胞HCT116和SW620中YAP的表达。当在结肠癌细胞HCT116和SW620中提高YAP的表达后,发现过表达YAP能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以及抑制细胞发生自噬。即使如此,在过表达YAP的结肠癌稳定细胞系中加入姜黄素后,姜黄素能逆转YAP对细胞的增殖和自噬的影响。同时,实验发现姜黄素是通过上调LATS1的表达来激活Hippo信号通路,从而降低细胞中YAP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当在结肠癌细胞HCT116和SW620中敲低YAP的表达后,会显着增强姜黄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以及对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据此推测,姜黄素可能通过靶向YAP并调控相应的细胞信号通路来激活结肠癌细胞的自噬从而抑制细胞增殖。通过对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姜黄素通过下调YAP后抑制IGF1/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性来诱导结肠癌细胞的自噬。在进一步的裸鼠体内实验中发现,敲低YAP表达会抑制肿瘤在裸鼠体内的生长,并且姜黄素在体内也能下调YAP表达,并通过调控mTOR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在第二部分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另一种天然中草药提取物-紫草素在体外对结肠癌细胞自噬的影响以及对细胞中YAP的调控。研究发现紫草素会诱导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SW620发生自噬从而抑制增殖。进一步发现,紫草素下调结肠癌细胞中YAP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蛋白表达。在此后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发现紫草素通过上调LATS1后激活Hippo信号通路来下调YAP的表达,并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性来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自噬。综上所述,YAP可能在天然中草药提取物姜黄素和紫草素的抗结肠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YAP可能是结肠癌的一种潜在的诊断标志物。
安泓霏[3](2020)在《宁夏地区牛子宫内膜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组方泡腾栓的研制》文中提出宁夏具有适合发展奶产业和肉牛产业的自然条件,但中小型规模牛场和散养户的饲养量基数比较大,饲养水平不高导致产科疾病多发,尤其是牛子宫内膜炎最为常见。为了更好的治疗子宫内膜炎,本研究对宁夏6个市、县(区)开展牛子宫内膜炎流行病学调查,对导致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针对性地研制出一种治疗牛子宫内膜炎的中药组方泡腾栓,并对该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和临床治疗实验,收到了良好疗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随机调查宁夏33个规模化养殖场和50个散养户,共抽检2 160头牛,结果显示:2016年1月12月宁夏平均发病率约为27.0%,各市、县(区)之间的发病率差异不显着(P>0.05),发病率与季节气候、饲养管理水平和牛年龄有相关性:发病率春秋季节较低,冬夏季节较高;规模养殖场全年发病率为18.5%,显着低于散养户发病率35.5%(P<0.05);随着牛年龄增长,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呈现高-低-高的趋势,其中4岁时发病率最低为17.17%,8岁时发病率最高为42.0%;不同品种的牛发病率差异不显着(P>0.05)。2.从宁夏6个市、县(区)抽检的180头份牛子宫内膜炎病料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20种细菌。其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53.3%、50.0%、28.9%和18.3%,其他细菌检出率较小;银川市和利通区以单一感染为主,单一感染率分别为60%和53.3%,其它地区均以混合感染为主;在单一感染的病例中,银川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的优势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西吉县、彭阳县的优势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在混合感染的病例中,各地检出的病原菌的种类复杂,不具有规律性;通过药敏实验,测得各市、县(区)分离的主要致病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都产生了耐药性,磺胺类药物耐药率最高,β-内酰胺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次之,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最低。3.选定泡腾栓作为研制药物剂型,对引起宁夏地区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进行中药体外抑菌试验,采用正交法筛选中药组方和泡腾栓辅料,确定中药组方为:连翘、黄连、黄柏、蒲公英、升麻、红花、柴胡、当归,泡腾栓辅料配比为:酒石酸∶碳酸钠碳酸氢钠混合物(1∶9)∶甘露醇乳糖混合物(1∶10)∶十二烷基硫酸钠∶中药干浸膏粉=0.25∶0.2∶0.15∶0.1∶0.3,确定的制粒工艺为滚压干法制粒,共制备三个批次的中药组方泡腾栓。经过质量检验,该处方及配比组成的颗粒外观合格,硬度大于6kg/cm2,脆碎度在0.5%以下,崩解时限在5min以内,重量差异在±5%以内,最小发泡量大于6mL,泡沫持续时间在5558min之间,变形温度在38.538.9°C,融变时限低于30min,需氧菌数量每克小于100cfu,霉菌和酵母菌每克小于10cfu,均符合药典规定,满足使用需求。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测得该中药组方泡腾栓的LD50≈5 788.32mg,属于实际无毒物质,家兔阴道大剂量给药后应激反应较小,对家兔眼睛有轻度刺激性,符合黏膜用药要求。经过临床治疗实验,中药组方泡腾栓治疗急性和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有效率均为90%,与抗生素恩诺沙星相比,不但治疗有效率高,还能更快促进牛恢复发情周期,大幅提高受孕率,尤其是对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疗效显着,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高瑾[4](2020)在《一种新型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抗生素自问世以来就在人类和动物的细菌性感染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后果,比如在动物生产上会诱导细菌耐药性,导致动物肠道菌群失调,造成多重感染,降低畜禽机体免疫功能等。近年来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致病菌的增殖,增强动物免疫功能,是一种替代抗生素的首选制剂。本文通过穿心莲、五倍子、牛蒡子、荆芥及甘草等五味中药与黑曲霉混合发酵,然后与植物乳杆菌复配成一种新型中药微生态制剂,研究其替代抗生素对AA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血清抗氧化指标、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的影响。选用1日龄平均体重为(33.54±1.30)g的AA白羽肉鸡160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20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无任何添加剂的基础饲粮;Ⅱ组为普通中药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普通中药;Ⅲ组为发酵中药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发酵中药;Ⅳ组为中药微生态制剂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发酵中药微生态制剂;Ⅴ组为普通中药菌粉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普通中药菌粉;Ⅵ组为菌粉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菌粉;Ⅶ组为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35‰金霉素;Ⅷ组为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试验期为42d,具体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7d、14d、21d、28d及42d时,中药微生态制剂组平均体重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10.33%(p<0.05)、7.16%(p<0.05)、4.24%(p<0.05)、5.92%(p<0.05)、8.70%(p<0.05);35d时,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10.77%(p<0.01)、抗生素组2.18%(p<0.05)及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3.34%(p<0.05)。在22-42d时,中药微生态制剂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14.55%(p<0.05)、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9.67%(p<0.05),饲料转化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15.96%(p<0.01)、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5.22%(p<0.05);在整个饲养阶段即1-42d时,中药微生态制剂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8.84%(p<0.05),饲料转化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10.70%(p<0.05)、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6.90%(p<0.05)。(2)血清生化指标:中药微生态制剂组肉鸡血清白蛋白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和抗生素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和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p<0.001)。血清总胆固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和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p<0.05)。(3)血清抗氧化指标:中药微生态制剂组肉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和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p<0.01)。血清丙二醛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4)免疫器官指数及血清免疫细胞因子指标:在21d和42d时,中药微生态制剂组脾脏指数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26.39%(p<0.05)、25.53%(p<0.05),法氏囊指数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29.35%(p<0.05)。中药微生态制剂组肉鸡血清IL-1β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5)肠道形态:中药微生态制剂组十二指肠VH/CD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13.59%(p<0.05)和抗生素组7.76%(p<0.05)。(6)盲肠菌群:肉鸡盲肠的放线菌门及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抗生素组及市售微生态制剂组,且该组具有一种未定义菌,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他组。上述结果表明,中药微生态制剂同抗生素和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相比,更有助于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改善肠道形态及增加盲肠菌群多样性,可以发挥替代抗生素的作用,并与抗生素相比,更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替抗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张谦[5](2019)在《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文中指出肉鸡大肠杆菌病是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上防治大肠杆菌病主要依靠抗菌药物,而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耐药菌出现,不仅会降低养鸡业的效益,也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中草药作为天然的原生态药物,在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临床使用中存在药效不理想、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对偏低等问题,限制了中草药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报道,采用经过优选的益生菌发酵中草,可明显提高中草药药效。为提高经典复方白头翁散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对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并对发酵产物在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中药生物转化益生菌的鉴定及其产酶特性分析为使加味白头翁散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采用表型特征法和分子遗传学法对一株与多种中草药具协同作用的益生菌菌株进行鉴定,并对该菌株产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等胞外酶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表型特征及16S rDNA遗传特性显示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在不同底物诱导下,可产生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果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等胞外酶。2.加味白头翁散的发酵及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为提高加味白头翁散的有效成分含量及生物学活性,本试验以益生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种,对白头翁、黄芪、黄柏、黄连、秦皮五味药组方的加味白头翁散进行发酵,并检测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前后有效成分的差异、检测发酵产物的体外抑菌效果以及对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ML DE·2015016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对肉仔鸡人工感染大肠杆菌ML DE·2015016也有预防与治疗作用,保护效果与其他试验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证实,加味白头翁散经发酵后对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的效果较好。3.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确切作用,本研究对感染仔鸡用药前后进行免疫学指标检测和评价。将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饲喂肉仔鸡,同时设未发酵加味白头翁散组、益生菌剂组、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仔鸡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红细胞补体受体花环率及免疫复合花环率;血清IgG、IgA和IgM含量、血清IL-2、IL-6、IL-12、TNF-α和IFN-γ等含量;以及血清T-AOC、GSH-PX、SOD、GSH、CAT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明显提升大肠杆菌感染的肉仔鸡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2)能提高肉仔鸡血液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提高红细胞的补体结合能力;3)能显着提高血清IgG(P<0.05)含量;极显着提高IgA、IgM、IL-2、IL-6、IL-12、TNF-α、IFN-γ含量(P<0.01);4)T-AOC、GSH-PX、SOD、GSH、CAT等抗氧化指标均极显着提高(P<0.01),血清中MDA极显着降低(P<0.01)。因此,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显着提高了肉仔鸡抗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总抗氧化能力。4.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感染肉仔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为探讨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肉仔鸡盲肠微生物的组成、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以及样本聚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组Alpha、Beta多样性指数显着升高(P<0.05)。在门水平上,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组与其他组相比,除了具有主要的除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外,还增加了互养菌门、软壁菌门、疣微菌门等,而且厚壁菌门比例也增加。在属水平上提高了肉仔鸡盲肠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可改善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修复因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而引起的微生态失衡,在维护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肉仔鸡无抗养殖中的应用为评价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开展了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0-5周龄肉鸡饲喂实验。结果表明,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可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提高ROSS 308肉鸡生产性能、降低死淘率。本研究证实加味白头翁散经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可改变部分中药成分及含量,对仔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提高肉仔鸡淋巴器官指数及天然免疫力,并促进肉仔鸡盲肠菌群微生物种类增加,提高菌群多样性,对肉鸡生产性能和抗病力有明显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陶剑[6](2019)在《3种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及小肠绒毛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研究在保育猪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中草药复方对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免疫、抗应激能力、抗氧化性能以及小肠绒毛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选取968头体型大小一致的21天断奶L×Y二元杂保育猪作为试验动物。仔猪断奶后按性别相同、体重大小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平均40头猪。其中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4组在日粮中按3‰(3.0 kg/t)的比例分别添加中草药复方Ⅰ、Ⅱ、Ⅲ。饲养周期为30天,全程自由采食、饮水,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饲养管理。采试验开始、结束时统计初重、末重、日增重、日采食量、料重比、发病率及死淘率。在试验结束时,每组挑选12头猪采血、分离血清,进行血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等指标的检测,同时每组挑选3头仔猪进行屠宰,检测其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及内脏器官指数情况。试验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中草药复方能促进保育猪生长,提高生长性能,中草药复方I能极显着提高保育猪的日增重(P<0.01)和日采食量(P<0.01),中草药复方III能显着提高日增重(P<0.05)和日采食量(P<0.05),而中草药复方II能显着提高保育猪的日采食量(P<0.05)。2、日粮中添加中草药复方对血清总蛋白、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中草药复方I能显着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P<0.05),极显着降低血清T3浓度(P<0.01),中草药复方II能显着提高IGF-I的分泌(P<0.05),极显着降低血清T3浓度(P<0.01)。3、日粮中添加中草药复方能促进小肠的生长发育,极显着降低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1)、提高空肠绒毛高度(P<0.01)以及改善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P<0.01),三个中草药复方分别能提高保育猪空肠绒毛高度137.70%、147.18%、141.33%。4、日粮中添加中草药复方能降低保育猪的腹泻率、发病率、和死淘率,中草药复方II能显着降低血清Ig M含量(P<0.05),提高TNF-α(P<0.01)。5、日粮中添加中草药复方能够提高保育猪抗应激能力和抗氧化能力,其中中草药复方II能极显着提高血清皮质醇含量(P<0.01)。6、三个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均未检测出毒副作用,血清苯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水平以及肝、肾的内脏指数均有一定下降(P>0.05)
续酉韬[7](2019)在《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采食量、饮水量、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旨在研究在奶牛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中国荷斯坦奶牛采食量、饮水量、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本实验选择18头体重、妊娠期相近的青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g(对照组)、200 g(处理A组)和300 g(处理B组)的复方中草药,预饲期7d,正试期28 d,统计记录奶牛的采食量和饮水量,测定奶牛血清各项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1.处理A、B两组采食量较为稳定,且处理A、B两组的采食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在节料、节本方面,处理A、B两组节料差异不显着,因处理B组复方中草药添加量大,因此没有节本效果;在饮水量方面,基础饮水量因阴雨天气在试验第三周时处理A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总饮水量在第一周对照组显着高于处理A、B两组(0.01<P<0.05)。在消化率方面,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和磷的消化率,对照组显着高于处理A、B两组(P<0.05)。2.血清T-AOC浓度在7、14、21和28 d时,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且处理A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CAT浓度在14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处理B组显着高于处理A组(P<0.05);在21 d时处理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GSH-PX浓度在7、21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28d时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浓度在7、28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14 d时,处理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B组(P<0.05)。血清MDA浓度在7、21、28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14 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血清IgG,在14 d时对照组显着低于处理A、B两组(P<0.05);在28 d时,处理B组血清IgG浓度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3.血清T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在7、14 d处理B组显着升高(0.01<P<0.05)。在21 d时处理B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1)。血清GLB浓度在14、21和28 d时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0.01<P<0.05)。血清TG浓度在7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对照组与处理A组(0.01<P<0.05),在14 d时,处理A、B两组显着低于对照组(0.01<P<0.05)。复方中草药对血清ALB和TC浓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血清酶CK浓度在7 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处理A组,在14 d时处理B组显着低于对照组。血清AST浓度在7 d时,处理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0.01<P<0.05)。对血清LDH、ALP和ALT浓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4.在第7、14 d对照组血清E2浓度显着高于处理A、B两组(P<0.05);在第28 d处理B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处理A组(P<0.05)。在第7 d,处理B组血清P4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LH和FSH浓度在各时间段对照组与处理A、B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
范建平[8](2018)在《两种绿绒蒿属植物醇提物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效应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恶性肿瘤(癌症)现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表明:当前全球每年罹患恶性肿瘤(癌症)的患病人数高达1200万以上,预计到2020年世界上肿瘤发病率将上升50%。现今,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依然是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疗法。传统的化疗药物在治疗肿瘤上对细胞的选择性较差,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特别是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和破坏性,常引发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甚至产生新的肿瘤等副作用,同时还容易引起细胞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临床治疗恶性肿瘤上,寻求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成为现今癌症治疗的迫切需要。当代医学研究发现中草药具有药源性广泛、应用历史悠久,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遗传毒性低等优点,可以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对机体的整体功能进行调理、恢复,增强病人的免疫力,延长生存期,是当前研发抗肿瘤新药的热点。本研究采用产于青藏高原道地藏药全缘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为研究材料,以K562人白血病细胞、L1210小鼠白血病细胞为离体细胞模型,小鼠肉瘤S180细胞荷瘤小鼠为在体研究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多刺绿绒蒿醇提物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全缘绿绒蒿醇提取物和多刺绿绒蒿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别确认了20种、16种不同化学组分;选择K562和L1210两种白血病细胞,利用MTT法研究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白细胞的杀伤作用,筛选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IC50值。2、通过MTT法分析在不同药物浓度下,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和正常小鼠外周血PBMCs细胞及人脐带静脉血HUVEC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结果表明全缘绿绒蒿提取物对K562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相关性,而对PBMCs没有损伤作用;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有一定的增殖抑制效应,而对正常细胞无毒作用,其对L1210细胞的杀伤效应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3、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表面膜结构的影响4、通过DNA凝胶电泳技术、细胞核的HO染色观察细胞内DNA损伤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与MTT结果一致,呈时间和浓度依赖相关性,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可能与细胞DNA损伤相关。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PI双染)分析药物对K562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胞周期发生了改变,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具有浓度依赖性。5、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生化分析不同实验组全缘绿绒蒿醇提物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发生,通过分析ROS产率的变化、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和细胞色素C定位分布变化等探讨了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细胞生物学机制。6、在分子水平上初步探讨了全缘绿绒蒿醇提物诱导K562细胞p53、Caspase-3、剪切Caspase-9和PARP与药物孵育时间的相关性,分析了药物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7、采用细胞核HO染色法和生化分析研究了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的DNA损伤的影响,实验表明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处理L1210细胞后DNA产生片段化,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药物影响了L1210的细胞周期,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8、分析了 ROS产率的变化和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在多刺绿绒蒿醇提物诱导L1210细胞凋亡中的作用。9、以S180荷瘤小鼠为研究模型,对多刺绿绒蒿醇提物进行了在体抗肿瘤机制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发现其对S180荷瘤小鼠的体重和生活状态没有影响,脏器指数分析表明,对荷瘤小鼠的免疫器官无明显损伤;通过抑瘤率分析可以看出,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和抑制作用,其杀伤和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肿瘤细胞内的促凋亡蛋白Bax、肿瘤抑制基因p53以及Caspase家族蛋白的表达实现的。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肿瘤细胞的明显杀伤和抑制作用,以及其对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低毒、无害,使多刺绿绒蒿有可能作为抗肿瘤药物新药开发,为这一传统藏药合理开发使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张虹[9](2017)在《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苦豆草是在荒漠、草原农田等处生长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豆科槐属。我国属于苦豆草生长大国,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产量都是由我国出产。在我国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北方荒漠地区分布广泛,约有12种类型的苦豆草。苦豆草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其含有的生物碱。其含有的生物碱有槐定碱、槐果碱、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等20多种[1]。主要药理作用是清热利湿、退黄利尿、解毒、消除炎症等[2]。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苦豆草中含量较多、药用价值较大、研究较多的碱类之——苦参碱类具有清热、除湿、抗炎、抗病毒、利尿、抗溃疡、抗腹泻、镇痛降温、抗心率失常、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药用价值[3]。有研究报道苦豆草提取物对于治疗奶牛乳房炎有一定的功效[4,5]。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苦豆草生物碱的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针对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首先,我们进行了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毒性试验研究。采用大鼠作为实验对象,用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灌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通过预实验判断大鼠的最大致死剂量和最小致死剂量。然后配制四个浓度梯度的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灌服后观察记录实验大鼠的行为变化和临诊表现,连续观察10天,其间详细记录死亡大鼠的数量。然后对死亡大鼠进行解剖,检查器官包括皮下、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脑和肠系膜等。并依据简化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其数值为121.42 mg/kg,其90%可信度区间为105.4120.5 mg/kg,说明苦豆草总碱具有急性毒性。2.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为了检测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毒性,对药物安全性做出客观评价,进行了大鼠的长期毒性试验。设高、中、低3个药物剂量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每天以金属胃管经口给Wistar大鼠灌服1次苦豆草总碱灌注液,连续给药28天,空白组大鼠用纯净水灌胃注射。通过对大鼠一般状况及剖检后主要脏器的组织学变化以及对其体重变化、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的生理活动、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主要脏器均无不良影响。试验过程中,各给药剂量组的大鼠未出现中毒反应,无死亡现象,实验结果表明: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没有慢性毒副作用。3.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奶牛乳房炎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研究引起乳房炎的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等。大约90%的奶牛乳房炎都是由这三种致病菌过量增殖导致的。因此我们进行了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这三种致病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我们选择不同浓度的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倾入琼脂中,然后接种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常见细菌,测定苦豆草总碱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及PH、血清浓度和细菌接种量对MIC的影响。结果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的MIC分别为6、6、3 mg/ml,平均MBC分别为100、100、100、50 mg/ml。PH值的改变只对大肠杆菌MIC影响明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影响不明显。三种菌接种量增大,MIC值也随之增大。培养基中血清浓度对三种细菌的MIC影响不明显。说明无乳链球菌对苦豆草总碱灌注液最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其次。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4.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了探究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以不同浓度的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加入大鼠脾脏细胞培养基中,通过MTT比色法测定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苦豆草总碱在70280 ug/ml范围内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但是却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同时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了苦豆草总碱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苦豆草总碱均抑制TNF-α的生成。然后用3H-TdR掺入法检测了苦豆草总碱对大鼠白介素2(IL-2)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豆草总碱在70280 ug/ml范围内可以增强IL-2的活性。综合以上实验,说明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可以影响大鼠的免疫功能,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和TNF-α的生成,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并增强IL-2活性。
蒋浩[10](2017)在《芪楂口服液对猪瘟和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文中提出芪楂口服液是一种用于提高畜禽免疫力的新型中兽药口服液制剂,主要由黄芪、山楂、麦芽、苍术、大黄和大青叶组成,经过一定的制备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制备的口服液制剂。本研究开展了对芪楂口服液的质量分析,并且以猪作为靶动物进行安全性试验,同时进行了芪楂口服液对猪瘟和猪蓝耳病疫苗抗体水平的提高作用的临床试验评价。芪楂口服液的靶动物安全试验:本试验以临床推荐剂量的1倍、3倍和5倍在猪只饮水中添加芪楂口服液42 d,结果显示,各用药组猪只临床表现、饮食欲、粪便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异常变化;1、3、5倍剂量在饮水中添加芪楂口服液组猪只生产性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能提高猪的增重(P<0.05),但1、3、5倍间无显着差异(P>0.05);各用药组猪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这说明按照1、3、5倍剂量在饮水中添加芪楂口服液对猪只无明显不良影响,其对猪群体重的提高作用是受试药物对猪促生长的作用体现,并不是药物的不良反应。本受试药物芪楂口服液对猪群是安全、可靠的。芪楂口服液的实验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饮水中添加芪楂口服液对猪免疫猪瘟疫苗和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具有显着的提高作用(P<0.05),其中,高、中剂量芪楂口服液组的效果最好,但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考虑到用药成本,故将临床推荐剂量确定为中剂量,即每1 L水加本品2 m L,混饮,可连用一周后,隔一周使用一周。芪楂口服液的扩大临床试验:扩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猪饮水中添加2 m L/L芪楂口服液,可显着提高试验猪对猪瘟、蓝耳病疫苗的抗体水平(P<0.05)。综上所述,经靶动物安全试验、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芪楂口服液用于提高猪对猪瘟、蓝耳病疫苗的抗体是安全、有效的。推荐剂量为2ml/L,即在猪群饮水中添加2 mL/L,连续添加1周后,隔1周再用1周。
二、浅谈中草药毒副作用的判断和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草药毒副作用的判断和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小香羊概述 |
1 小香羊分布特征和饲养方式 |
2 小香羊外形和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 |
二、小香羊寄生虫病防控研究进展 |
1 羊寄生虫病的分类 |
1.1 羊的外寄生虫病 |
1.2 羊的内寄生虫病 |
2 羊寄生虫病诊断方法 |
3 小香羊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 |
4 小香羊寄生虫病防治研究进展 |
三、苦楝树研究进展 |
1 苦楝的药用价值发展要略 |
2 苦楝化学成分 |
3 苦楝功效 |
3.1 杀虫作用 |
3.2 抑菌作用 |
3.3 抗病毒作用 |
3.4 抗生育作用 |
3.5 抗炎和镇痛作用 |
3.6 抗肿瘤作用 |
3.7 抗溃疡和抗腹泻作用 |
3.8 降血压、降血脂和降血糖作用 |
3.9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3.10 抗血栓形成作用 |
4 苦楝的毒性副作用及解救研究 |
4.1 不良反应 |
4.2 中毒原因 |
4.3 解救方法 |
5 苦楝加工炮制及临床应用 |
5.1 炮制加工 |
5.2 中药制药工艺 |
5.3 苦楝临床应用 |
四 研究中草药防治小香羊寄生虫病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羊选定 |
1.2 主要试剂及器材 |
1.3 三种蠕虫调查和记录方法 |
1.3.1 待宰羊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调查和记录方法 |
1.3.2 带羔母羊和羔羊的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调查和记录方法 |
1.4 三种寄生虫检查及判断依据 |
1.4.1 绦虫 |
1.4.2 肺丝虫 |
1.4.3 羊肝片吸虫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季节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1 同一季节三种蠕虫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2.1.2 不同季节同种蠕虫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2.1.3 全年三种蠕虫的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2.2 不同养殖场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 不同养殖方式小香羊三种蠕虫混合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4 不同乡镇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4.1 各乡镇内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率差异分析 |
2.4.2 各乡镇间小香羊同种蠕虫感染率差异分析 |
2.5 不同海拔地区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5.1 同种蠕虫在海拔1000m以上的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分析 |
2.5.2 同种蠕虫在海拔1000m以下的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分析 |
2.5.3 在同一季节中同种蠕虫在不同海拔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2.6 不同营养条件下小香羊三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分析 |
2.7 不同年龄小香羊三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分析 |
2.8 带羔母羊和羔羊三种蠕虫调查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苦楝皮煎液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测定及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苦楝皮和中华万年青的选择 |
1.2 方法 |
1.2.1 苦楝皮药液煎制方法 |
1.2.2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观察、PH值测定和苦楝素含量测定方法 |
1.2.3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方法 |
1.2.4 数据统计及显着性检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PH值和苦楝素含量观察和检测结果分析 |
2.2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PH值和苦楝素含量观察和检测结果 |
3.2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苦楝皮煎液对小香羊的安全性评价及中华万年青缓解苦楝体内毒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羊的选择与编号 |
1.1.1 苦楝皮煎液中毒和缓解试验羊的选择 |
1.1.2 苦楝皮煎液影响繁殖性能试验羊的选择 |
1.2 主要器材 |
1.3 药物煎制方法 |
1.3.1 苦楝皮药液 |
1.3.2 中华万年青药液 |
1.4 给药方法 |
1.4.1 中毒和缓解试验的给药方法 |
1.4.2 影响繁殖性能的给药方法 |
1.5 繁殖性能试验羊饲养管理方法 |
1.6 测定方法 |
1.6.1 中毒和缓解试验血样采集及其生化检测方法 |
1.6.2 公羊性行为和繁殖性能试验测定 |
1.6.3 母羊性行为和繁殖性能试验测定 |
1.6.4 公母羊选配方法 |
1.7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灌服和注射苦楝皮煎液致小香羊中毒的用药和用时结果和分析 |
2.2 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至小香羊恢复正常的用药和用时结果和分析 |
2.3 小香羊中毒前、后和解毒后致恢复正常的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分析 |
2.4 公羊性行为及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
2.4.1 性行为表现结果分析 |
2.4.2 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
2.5 母羊服用苦楝煎液后发情、排卵、受孕和产羔结果与分析 |
2.5.1 发情结果分析 |
2.5.2 排卵检测结果分析 |
2.5.3 受孕结果分析 |
2.5.4 产羔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苦楝煎液皮灌服法和注射法后致小香羊表现中毒反应 |
3.2 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至小香羊恢复正常的用药效果 |
3.3 解毒前后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
3.4 公羊性行为表现及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变化的讨论 |
3.5 关于母羊服用苦楝煎液后发情表现、排卵、受孕产羔结果讨论 |
4 小结 |
4.1 苦楝致小香羊中毒及中华万年青缓解 |
4.2 苦楝影响小香羊繁殖性能 |
第三章 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绦虫病、肺丝虫病、肝片吸虫病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羊的选择和分组 |
1.2 苦楝皮煎液煎制方法 |
1.3 给药方法 |
1.4 试验羊饲养管理 |
1.5 绦虫、肝片吸虫和肺丝虫的观察和检测方法 |
1.6 数据统计和差异显着性检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治疗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1 活羊三种蠕虫检测结果分析 |
2.1.2 屠宰羊三种蠕虫检测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小香羊蠕虫定性检查(测)方法 |
3.2 关于苦楝皮煎液剂量的选择和给药方法 |
3.3 关于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绦虫病、肝片吸虫病和肺丝虫病效果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全文结论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 |
(2)两种中草药提取物调控结肠癌细胞自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结肠癌概述 |
1.2.1 肿瘤细胞概述 |
1.2.2 致癌因素 |
1.2.3 结肠癌的特点及治疗 |
1.3 天然中草药提取物 |
1.3.1 姜黄素及其主要功效 |
1.3.2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 |
1.3.3 紫草素及其主要功效 |
1.4 细胞自噬 |
1.4.1 细胞自噬及分类 |
1.4.2 自噬发生的过程 |
1.4.3 自噬发生过程的信号调控 |
1.4.4 细胞自噬的功能及其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 |
1.5 Hippo/YAP信号通路 |
1.5.1 Hippo信号通路 |
1.5.2 YAP概述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姜黄素诱导结肠癌细胞自噬以及下调YAP的分子机制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细胞 |
2.2.2 主要实验用药物 |
2.2.3 质粒 |
2.2.4 相关抗体及来源 |
2.2.5 shRNA序列 |
2.2.6 RT-qPCR引物序列 |
2.2.7 扩增全长引物序列 |
2.2.8 主要试剂 |
2.2.9 主要仪器 |
2.2.10 主要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质粒的构建和提取 |
2.3.2 细胞复苏 |
2.3.3 细胞培养 |
2.3.4 细胞冻存 |
2.3.5 细胞转染 |
2.3.6 构建稳转细胞系 |
2.3.7 MTT实验 |
2.3.8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 |
2.3.9 细胞迁移实验 |
2.3.10 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实验) |
2.3.11 脂质体转染真核表达质粒eGFP-LC3 |
2.3.12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实验) |
2.3.13 RNA的提取 |
2.3.14 逆转录 |
2.3.15 实时荧光定量 PCR(RT-qPCR) |
2.3.16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姜黄素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
2.4.2 姜黄素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2.4.3 姜黄素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自噬 |
2.4.4 姜黄素下调结肠癌细胞中YAP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 |
2.4.5 在结肠癌细胞中,姜黄素通过上调LATS1激活Hippo信号通路来下调YAP的表达 |
2.4.6 构建过表达YAP的结肠癌稳定细胞系 |
2.4.7 姜黄素抑制过表达YAP结肠癌稳定细胞系的增殖 |
2.4.8 姜黄素逆转过表达YAP对结肠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2.4.9 在结肠癌细胞中,姜黄素逆转过表达YAP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和SW620自噬的影响 |
2.4.10 在结肠癌细胞中,过表达YAP会拮抗姜黄素下调细胞中YAP下游靶基因的蛋白表达量 |
2.4.11 在过表达YAP的结肠癌细胞系中,姜黄素通过上调LATS1激活Hippo信号通路从而降低YAP的表达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YAP参与姜黄素诱导结肠癌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细胞 |
3.2.2 主要实验用药物 |
3.2.3 相关抗体及来源 |
3.2.4 主要试剂 |
3.2.5 主要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构建低表达YAP的结肠癌稳定细胞系 |
3.4.2 在低表达YAP的结肠癌稳定细胞系中,低表达YAP使姜黄素对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
3.4.3 低表达YAP促进姜黄素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
3.4.4 低表达YAP促进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自噬的诱导 |
3.4.5 姜黄素降低YAP低表达结肠癌细胞系中YAP以及YAP下游靶基因的蛋白表达 |
3.4.6 YAP通过IGF-1/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姜黄素诱导的结肠癌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裸鼠模型中姜黄素的抑癌作用以及对YAP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人结肠癌细胞株SW620、低表达YAP的结肠癌SW620细胞系 |
4.2.2 实验动物 |
4.2.3 实验试剂 |
4.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4.2.5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结肠癌SW620裸鼠模型和低表达YAP的结肠癌SW620shYAP裸鼠模型的建立 |
4.3.2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治疗方案 |
4.3.3 姜黄素对移植性裸鼠结肠癌SW620的抑制作用 |
4.3.4 肿瘤组织的HE染色 |
4.3.5 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实验 |
4.3.6 免疫印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4.3.7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结肠癌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
4.4.2 姜黄素和低表达YAP联用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4.4.3 姜黄素对移植瘤裸鼠模型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影响 |
4.4.4 姜黄素通过激活移植瘤裸鼠模型中皮下移植瘤的Hippo信号通路中的LATS1下调YAP的表达 |
4.4.5 姜黄素对移植瘤裸鼠模型皮下移植瘤中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紫草素通过下调YAP参与调节结肠癌细胞的侵袭与自噬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细胞 |
5.2.2 主要实验用药物 |
5.2.3 相关抗体及来源 |
5.3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4.1 紫草素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和SW620的增殖 |
5.4.2 紫草素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
5.4.3 紫草素能诱导结肠癌细胞HCT116和SW620发生自噬 |
5.4.4 紫草素通过调控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诱导结肠癌细胞HCT116和SW620发生自噬 |
5.4.5 紫草素下调结肠癌细胞HCT116和SW620中YAP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蛋白表达 |
5.4.6 紫草素通过上调LATS1来激活Hippo信号通路抑制YAP表达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宁夏地区牛子宫内膜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组方泡腾栓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
1 牛子宫内膜炎概述 |
1.1 牛子宫内膜炎的分类 |
1.1.1 产褥期子宫内膜炎 |
1.1.2 临床型子宫内膜炎 |
1.1.3 隐性子宫内膜炎 |
1.2 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
1.2.1 病原微生物感染 |
1.2.2 日粮营养失衡 |
1.2.3 环境因素 |
1.2.4 继发性因素 |
1.2.5 内分泌因素 |
1.2.6 遗传因素 |
1.3 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
1.3.1 临床诊断 |
1.3.1.1 直肠检查 |
1.3.1.2 阴道检查 |
1.3.1.3 超声波检查 |
1.3.2 实验室诊断 |
1.3.2.1 子宫分泌物检查 |
1.3.2.2 精液试验 |
1.3.2.3 尿液组胺检查 |
1.3.2.4 乳中孕酮含量检测 |
1.3.2.5 子宫组织与细胞检查 |
1.4 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1.4.1 子宫内疗法 |
1.4.1.1 子宫冲洗治疗 |
1.4.1.2 子宫灌注治疗 |
1.4.1.3 子宫填塞药物治疗 |
1.4.2 全身抗菌治疗 |
1.4.3 激素治疗 |
1.4.4 激光治疗 |
1.4.5 其它疗法 |
1.5 牛子宫内膜炎的预防 |
1.5.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
1.5.2 加强牛产后护理和保健 |
2 泡腾栓剂的研究进展 |
2.1 栓剂简介 |
2.2 中药泡腾栓的研究概况 |
3 宁夏养牛业现状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宁夏地区牛子宫内膜炎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调查对象 |
1.1.2 采样地点 |
1.1.3 药品与试剂 |
1.1.4 耗材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抽样方法 |
1.2.2 养殖基本情况调查 |
1.2.2.1 选址与布局(20分) |
1.2.2.2 设施与设备(30分) |
1.2.2.3 管理制度与人员配备(30分) |
1.2.2.4 环保要求与生产性能(20分) |
1.2.3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调查 |
1.2.3.1 临床症状检查 |
1.2.3.2 直肠检查 |
1.2.3.3 实验室诊断 |
1.2.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结果 |
2.2 子宫分泌物检查结果 |
2.3 养殖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
2.4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2.5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季节变化的相关性 |
2.6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地域的相关性 |
2.7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饲养模式的相关性 |
2.8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年龄的相关性 |
2.9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品种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养殖基本概况 |
3.2 宁夏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情况 |
3.3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季节变化的相关性 |
3.4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地域的相关性 |
3.5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饲养模式的相关性 |
3.6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年龄的相关性 |
3.7 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和品种的相关性 |
第三章 宁夏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剂与药品 |
1.1.3 耗材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分泌物的采集 |
1.2.2 细菌的分离培养 |
1.2.3 高智能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鉴定 |
2 结果 |
2.1 宁夏各县、市(区)分离菌株生化鉴定结果 |
2.2 宁夏各市、县(区)牛子宫内膜炎检出细菌的分布 |
2.3 宁夏各市、县(区)牛子宫内膜炎感染类型 |
2.4 宁夏各市、县(区)细菌的耐药率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分离鉴定 |
3.2 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
第四章 治疗牛子宫内膜炎中药组方泡腾栓的研制 |
实验一 中草药组方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中草药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中草药筛选 |
1.2.2 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 |
1.2.3 供试菌液的制备 |
1.2.4 中草药抑菌正交实验 |
1.2.5 中草药组方的确立与体外抑菌效果观察 |
2 结果 |
2.1 中草药组方筛选正交设计试验结果 |
2.2 中草药组方抑菌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中药组方泡腾栓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泡腾栓辅料的选择 |
1.2.2 中药和辅料的预处理 |
1.2.3 泡腾栓辅料配比优选实验 |
1.2.4 中药组方泡腾栓制备工艺流程 |
1.2.5 中药组方泡腾栓质量检查 |
2 结果 |
2.1 中药组方泡腾栓辅料配比优选结果 |
2.2 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
2.3 中药组方泡腾栓质量检查结果 |
2.3.1 外观检查 |
2.3.2 硬度、脆碎度和崩解时限检查 |
2.3.3 重量差异检查 |
2.3.4 pH值、发泡量、泡沫持续时间测定 |
2.3.5 变形温度、融变时限和微生物限度测定 |
2.3.6 中药组方泡腾栓抑菌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中药组方泡腾栓安全性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器材与药品 |
1.2 方法 |
1.2.1 小鼠腹腔给药急性毒性预实验 |
1.2.2 小鼠腹腔给药急性毒性正式实验 |
1.2.3 家兔阴道给药急性毒性实验 |
1.2.4 家兔Draize眼部刺激试验 |
2 结果 |
2.1 小鼠腹腔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2.2 家兔阴道给药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2.3 家兔Draize眼部刺激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
3.2 家兔眼部刺激试验结果分析 |
实验四 中药组方泡腾栓对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药品 |
1.1.2 实验器材 |
1.1.3 实验动物 |
1.2 方法 |
1.2.1 实验分组与设计 |
1.2.2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
2 结果 |
2.1 两种药物对急性、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效果 |
2.2 两种药物对患病牛发情时间和受孕率的影响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4)一种新型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
1.1.1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
1.1.2 微生态制剂产生的背景 |
1.1.3 微生态制剂的现状 |
1.2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1.2.1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概述 |
1.2.2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1.2.2.1 改善禽类产品中营养物质 |
1.2.2.2 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力 |
1.2.2.3 提高生长性能 |
1.2.2.4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
1.3 中药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
1.3.1 中药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
1.3.2 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发展 |
1.3.3 中药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 |
1.3.3.1 益生菌提高中药生物利用度 |
1.3.3.2 益生菌减轻中药毒副作用 |
1.3.3.3 益生菌改善中药口感 |
1.3.3.4 中药提供营养成分,促进益生菌增殖 |
1.3.3.5 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
1.3.3.6 生物夺氧 |
1.3.3.7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1.3.4 中药微生态制剂在畜禽养殖业的应用 |
1.3.4.1 改善饲料生物利用率 |
1.3.4.2 提高动物的存活率 |
1.3.4.3 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
1.3.4.4 治疗动物的腹泻 |
1.3.4.5 缓解应激性反应 |
1.4 研究目的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中药 |
2.1.2 微生物 |
2.1.3 基础日粮 |
2.1.4 实验动物 |
2.1.5 仪器设备 |
2.1.6 试剂及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植物乳杆菌分离、筛选及鉴定 |
2.2.1.1 植物乳杆菌的分离和形态学观察 |
2.2.1.2 革兰氏染色实验 |
2.2.1.3 过氧化氢酶实验 |
2.2.1.4 抑菌实验 |
2.2.1.5 耐酸、耐高温及耐胆盐筛选 |
2.2.1.6 生理生化性能鉴定及基因序列的检测 |
2.2.1.7 菌株生长周期的监测 |
2.2.2 中药的筛选 |
2.2.2.1 中药的提取 |
2.2.2.2 中药的抑菌实验 |
2.2.3 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 |
2.2.3.1 中药的发酵 |
2.2.3.2 益生菌菌粉的制备 |
2.2.3.3 中药与益生菌复配后的体外效果评价 |
2.2.4 中药微生态制剂体内效果评价 |
2.2.4.1 实验分组设计 |
2.2.4.2 饲养管理 |
2.2.4.3 生长性能指标的检测 |
2.2.4.4 免疫器官指数 |
2.2.4.5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2.2.4.6 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检测 |
2.2.4.7 血清免疫细胞因子的检测 |
2.2.4.8 黏膜抗体水平检测 |
2.2.4.9 肠道形态检测 |
2.2.4.10 肠道菌群检测 |
2.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植物乳杆菌分离、筛选及鉴定结果 |
3.1.1 形态学观察结果 |
3.1.2 革兰氏染色实验结果 |
3.1.3 过氧化氢酶实验结果 |
3.1.4 细菌抑菌实验结果 |
3.1.5 耐酸、耐高温及耐胆盐筛选结果 |
3.1.6 生理生化性能鉴定及基因序列检测结果 |
3.1.7 生长周期监测结果 |
3.2 中药筛选结果 |
3.3 菌粉冻干保护剂筛选结果 |
3.4 中药微生态制剂体外效果评价结果 |
3.5 中药微生态制剂体内效果评价结果 |
3.5.1 生长性能指标 |
3.5.2 免疫器官指数 |
3.5.3 血清生化指标 |
3.5.4 血清抗氧化指标 |
3.5.5 血清免疫细胞因子指标 |
3.5.6 黏膜抗体水平 |
3.5.7 肠道形态 |
3.5.8 肠道菌群 |
第4章 总结,讨论与后续工作展望 |
4.1 总结 |
4.2 讨论 |
4.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5)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1.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1.1.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
1.1.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血清型分布 |
1.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
1.2.1 产酶耐药 |
1.2.2 靶位结构改变 |
1.2.3 主动外排系统 |
1.2.4 外膜通透性降低 |
1.2.5 形成生物被膜 |
1.3 中药消除鸡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作用机理 |
1.3.1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质粒 |
1.3.2 中药防止生物被膜的形成 |
1.3.3 抑制主动外排泵 |
1.3.4 抑制β-内酰胺酶 |
1.4 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应用 |
第2章 中药发酵研究进展 |
2.1 中草药发酵机理及优势 |
2.1.1 降解中草药传质屏障,提高有效组分的含量 |
2.1.2 消除或减少中草药毒性成分,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
2.1.3 改变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加强血药浓度的叠加作用 |
2.1.4 提高微生物代谢功能,产生新的活性物质 |
2.1.5 发酵中草药药渣,提高药源利用 |
2.2 益生菌发酵中草药研究进展 |
2.2.1 中草药对益生菌的促生长作用 |
2.2.2 益生菌对中草药代谢、吸收的影响 |
2.3 益生菌发酵中草药在养禽业中的应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一株中药生物转化益生菌的鉴定及其产酶特性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CCTCC M2011286 形态及生化特征鉴定 |
1.2.2 CCTCC M2011286 基因测序鉴定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加味白头翁散的发酵及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前后成分的检测结果 |
2.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的体外抑菌结果 |
2.2.3 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模型建立 |
2.2.4 肉仔鸡攻毒保护试验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病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3.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 |
3.2.3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3.2.4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5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血清指标的影响 |
3.2.6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感染肉仔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2 方法 |
4.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4.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肠道菌群的影响高通量测序分析 |
4.3 结果 |
4.3.1 肉仔鸡盲肠内容物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结果 |
4.3.2 肉仔鸡盲肠内容物微生物16SrDNA V3-V4 可变区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肉仔鸡无抗养殖中的应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ROSS308 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3种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及小肠绒毛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1 前言 |
1.1 仔猪的早期断奶 |
1.1.1 保育猪消化吸收能力低 |
1.1.2 保育猪免疫力低 |
1.1.3 保育猪的“早期断奶应激综合征” |
1.2 抗生素在畜牧业的应用 |
1.2.1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
1.2.2 抗生素的替代品 |
1.3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 |
1.3.1 中草药的抗菌作用 |
1.3.2 中草药的抗病毒作用 |
1.3.3 中草药增强免疫的作用 |
1.3.4 中草药的安全性 |
1.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生产的应用 |
1.4.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养猪上的应用 |
1.4.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反刍动物的应用 |
1.4.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家禽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2 试验材料 |
2.1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2.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组成 |
2.3 仪器 |
2.4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5 试验设计 |
2.6 测定指标以及方法 |
2.6.1 生产性能指标的测定 |
2.6.2 保育猪血清指标的检测 |
2.6.3 屠宰试验 |
2.6.4 内脏脏器系数测定 |
2.6.5 组织切片制作 |
2.6.6 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测量 |
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2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生长类激素的影响 |
3.1.3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4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小肠绒毛和隐窝的影响 |
3.2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免疫机能的影响 |
3.2.1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健康情况的影响 |
3.2.2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蛋白的影响 |
3.2.3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 |
3.3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抗应激能力的影响 |
3.4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5 不同中草药复方毒副作用评估 |
3.5.1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肝脏的影响 |
3.5.2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内脏器官系数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1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2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生长类激素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1.3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小肠绒毛和隐窝的影响 |
4.2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免疫机能的影响 |
4.2.1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4.2.2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免疫因子的影响 |
4.3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抗应激能力的影响 |
4.4 不同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5 不同中草药复方的毒副作用评估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采食量、饮水量、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妊娠后期奶牛生理及营养研究进展 |
1.2.1 妊娠后期奶牛生理特点及营养特点 |
1.2.2 国内外对妊娠后期奶牛的研究 |
1.3 中草药添加剂概述 |
1.3.1 中草药添加剂的分类 |
1.3.2 中草药添加剂的特点 |
1.3.3 中草药添加剂的优势 |
1.3.4 中草药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
1.4 中草药添加剂在动物临床上的作用 |
1.4.1 增强畜禽免疫性能 |
1.4.2 提高畜禽抗氧化能力 |
1.4.3 改善畜禽繁殖性能 |
1.4.4 改善畜禽产品品质 |
1.5 中草药添加剂存在问题及展望 |
1.5.1 存在的问题 |
1.5.2 中草药添加剂在未来的发展 |
1.6 本实验所用复方中草药简介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节水节料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2.1.4 试验设计 |
2.1.5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1.6 饲料与粪中营养物质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2.2.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饮水量的影响 |
2.2.3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节料和节本的影响 |
2.2.4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消化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2.3.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饮水量的影响 |
2.3.3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节料和节本的影响 |
2.3.4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消化率的影响 |
第三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生化指标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3.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3.1.4 试验设计 |
3.1.5 血液采集与保存 |
3.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
3.2.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血清酶浓度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
3.3.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血清酶浓度的影响 |
第四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抗氧化及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4.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4.1.4 试验设计 |
4.1.5 血液采集与保存 |
4.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 |
4.2.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 |
4.3.2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五章 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生殖激素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5.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5.1.4 试验设计 |
5.1.5 血液采集与保存 |
5.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5.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2 结果 |
5.2.1 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妊娠后期奶牛生殖激素影响 |
5.3 讨论 |
5.3.1 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妊娠后期奶牛生殖激素影响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一、全文结论 |
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两种绿绒蒿属植物醇提物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效应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肿瘤 |
1.2 肿瘤的发生与形成 |
1.2.1 肿瘤的概念 |
1.2.2 肿瘤的形成与发展 |
1.2.3 肿瘤的预防和治疗 |
1.3 肿瘤研究的新进展 |
1.3.1 肿瘤(tumor)与基因组印记 |
1.3.2 肿瘤与微卫星DNA |
1.3.3 肿瘤免疫编辑 |
1.3.4 肿瘤干细胞 |
1.3.5 细胞周期与肿瘤 |
1.3.6 细胞信号转导与肿瘤 |
1.3.7 细胞死亡与肿瘤 |
1.3.8 血管形成与肿瘤 |
1.4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
1.4.1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
1.4.2 天然抗肿瘤药物 |
1.4.3 化学合成药物 |
1.4.4 生物工程药 |
1.5 当今世界抗肿瘤药物发展趋势 |
1.6 我国抗肿瘤药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
1.7 中药(包括藏药)与抗肿瘤研究 |
1.7.1 中药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 |
1.7.2 中药抗肿瘤机制研究 |
1.7.3 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依据、研究内容、研究特色及创新性 |
2.1 研究依据 |
2.2 研究内容 |
2.3 本项目的研究特色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全缘绿绒蒿提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作用机制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试剂仪器 |
3.1.1 材料 |
3.1.2 实验细胞来源 |
3.1.3 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 |
3.1.4 试剂配制 |
3.1.5 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和内容 |
3.2.1 全缘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 (Maxim.) Franch.)醇提物制备 |
3.2.2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化学成分分析-GC/MS检测 |
3.2.3 实验分组及处理条件 |
3.2.4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抑制作用 |
3.2.5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DNA损伤的检测 |
3.2.6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对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
3.2.7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周期影响的分析 |
3.2.8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V-FITC/PI试验) |
3.2.9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影响检测 |
3.2.10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作用于K562细胞中活性氧(ROS)变化检测 |
3.2.11 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内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的变化 |
3.2.12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诱导K56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 |
3.2.13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作用于K562细胞对细胞表面结构的影响 |
3.2.14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及分析 |
3.3.1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化学成分分析(GC-MS检测分析) |
3.3.2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毒效应 |
3.3.3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使DNA发生片段化 |
3.3.4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肿瘤细胞核形态发生改变 |
3.3.5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能够引起K562细胞发生细胞周期阻滞 |
3.3.6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引起细胞凋亡分析 |
3.3.7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研究 |
3.3.8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活性氧ROS生成检测 |
3.3.9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细胞色素C释放检测 |
3.3.10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检测分析 |
3.3.11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24,48h后,K562细胞表面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小鼠白血病细胞L1210增殖效应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及试剂仪器 |
4.1.1 细胞来源与细胞培养 |
4.1.2 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 |
4.1.3 试剂与配制 |
4.1.4 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多刺绿绒蒿乙醇提取物的获取 |
4.2.2 实验分组 |
4.2.3 多刺绿绒蒿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4.2.4 细胞活性检测 |
4.2.5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的DNA损伤效应研究 |
4.2.6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
4.2.7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处理对L1210细胞周期的影响 |
4.2.8 Annexin V-FITC/PI检测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4.2.9 细胞膜完整性检测 |
4.2.10 活性氧生成检测 |
4.2.11 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观察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GC-MS分析 |
4.3.2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小鼠L1210细胞的毒效应 |
4.3.3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作用L1210细胞,对DNA损伤的影响 |
4.3.4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
4.3.5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周期的影响 |
4.3.6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诱导L1210细胞凋亡检测 |
4.3.7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膜损伤效应 |
4.3.8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ROS的影响 |
4.3.9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影响L1210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S180荷瘤小鼠抗肿瘤作用研究 |
5.1 材料与试剂 |
5.1.1 材料 |
5.1.2 药品与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细胞培养 |
5.2.2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
5.2.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5.2.4 小鼠体重及移植瘤大小的测量 |
5.2.5 EMH对S180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
5.2.6 EMH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器官作用 |
5.2.7 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有关凋亡蛋白 |
5.3 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均以Mean±SD进行表示。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EMH对S180荷瘤小鼠生理状态的影响 |
5.4.2 EMH对S180荷瘤小鼠实体瘤的肿瘤抑制情况 |
5.4.3 EMH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5.4.4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小鼠实体瘤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表达的影响 |
5.4.5 EMH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Bcl-2家族蛋白表达的研究 |
5.4.6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作用 |
5.4.7 EMH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
5.4.8 EMH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促凋亡蛋白p53表达的探究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
1.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现状 |
1.2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
1.3 乳房炎的发病机理 |
1.4 奶牛乳房炎的临床诊断 |
1.5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
1.6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
1.7 乳房炎防治研究方向 |
2 苦豆子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2.1 苦豆子的地理分布 |
2.2 苦豆子的生物学特性 |
2.3 苦豆子的化学成分 |
2.4 苦豆子生物碱的药理作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药品 |
1.3 试验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1.5 病理检查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慢性毒性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药品 |
1.3 试验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奶牛乳房炎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与培养基 |
1.2 试验菌株 |
1.3 试验仪器 |
1.4 三种菌液的制备 |
1.5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1.6 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 |
1.7 PH值、细菌接种量和血清浓度对MIC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最低抑菌浓度MIC浓度结果 |
2.2 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结果 |
2.3 PH值、细菌接种量和血清浓度对MIC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药品 |
1.3 试验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1.4.1 苦豆草总碱对大鼠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1.4.2 苦豆草总碱对大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1.4.3 苦豆草总碱对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 |
1.4.4 苦豆草总碱对大鼠白介素2(IL-2)活性的影响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简介1 |
导师简介2 |
(10)芪楂口服液对猪瘟和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具有免疫增强效果的中兽药研究现状 |
1.2 中草药在提高家畜免疫力上的应用 |
1.3 芪楂口服液的处方来源 |
1.4 猪瘟的概述及防治 |
1.5 猪蓝耳病及蓝耳病的防治 |
1.5.1 猪蓝耳病病原特性 |
1.5.3 PRRS的流行病学研究 |
1.5.4 PRRS的临床症状 |
1.6 PRRS的诊断鉴别 |
1.6.1 抗原检测 |
1.6.2 抗体检测 |
1.7 猪蓝耳病的防治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及饲料 |
2.2 供试药品及试剂 |
2.3 试验仪器 |
2.4 供试药物质量分析 |
2.5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
2.6 实验性临床试验 |
2.7 扩大临床试验 |
3 结果 |
3.1 供试药芪楂口服液质量分析结果 |
3.1.1 性状 |
3.1.2 薄层色谱鉴别 |
3.1.3 含量测定 |
3.1.4 微生物限度测定 |
3.2 安全性试验结果 |
3.2.1 临床表现 |
3.2.2 增重情况 |
3.2.3 芪楂口服液对猪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4 芪楂口服液对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实验性临床试验结果 |
3.3.1 芪楂口服液对猪免疫猪瘟疫苗后抗体水平的影响 |
3.3.2 芪楂口服液对猪免疫猪蓝耳病疫苗后抗体水平的影响 |
3.4 扩大临床试验结果 |
3.4.1 临床表现 |
3.4.2 芪楂口服液对各组猪免疫猪瘟疫苗后的抗体影响 |
3.4.3 芪楂口服液对各组猪免疫蓝耳病疫苗后的抗体影响 |
4 讨论 |
4.1 芪楂口服液对猪的安全试验结果 |
4.2 芪楂口服液对猪瘟抗体的调节作用 |
4.3 芪楂口服液对蓝耳病抗体的调节作用 |
5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浅谈中草药毒副作用的判断和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D]. 王家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两种中草药提取物调控结肠癌细胞自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朱敬.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3]宁夏地区牛子宫内膜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组方泡腾栓的研制[D]. 安泓霏.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一种新型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D]. 高瑾. 湖北大学, 2020(02)
- [5]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D]. 张谦. 吉林大学, 2019(02)
- [6]3种中草药复方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及小肠绒毛发育的影响[D]. 陶剑.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7]复方中草药对妊娠后期奶牛采食量、饮水量、抗氧化和生殖激素的影响[D]. 续酉韬.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8]两种绿绒蒿属植物醇提物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效应的生物学机制研究[D]. 范建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9]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生物活性研究[D]. 张虹.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0)
- [10]芪楂口服液对猪瘟和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D]. 蒋浩.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