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为“不允许”的首次观看日期和文件证据

“不听”为“不允许”的首次观看日期和文件证据

一、“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始见年代及书证(论文文献综述)

邢怒海[1](2018)在《《许衡集》文献与词汇研究》文中认为许衡是元代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理学、政治、教育、文学、天文历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世尊为“元朝一人”“朱子後一人”。许衡以强烈的自觉精神开创了白话直解写作方式,将经典着作与口俗白话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典的传播与普及,顺应了语言文白转型的时代要求。许衡遗着先後冠以《鲁斋遗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名称刊行(现统一称作《许衡集》),内中《语录》《直解》等作品对研究近代汉语的文白发展、转变具有弥足珍贵的语料和文献价值。近五十年来,海内外众多学者着力於许衡及其着述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论文、专着、会议等各种研究形式迭出不断。本文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以四库本为底本,以万历本等为参校,梳理了《许衡集》中《语录》《直解》等作品文本,并分离、整理出其中的全部词语。本文以这些语料和词语为研究基础和切入点,试图展现元初文人的实际口语状况,以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元初汉语词汇的面貌、特点、来源、构成方式、应用范围等,描写元初白话词语系统,既重视共时特徵,又关注历时变化。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九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和总结了近些年来海内外对许衡和《许衡集》进行研究的成果,从研究形式、研究类别来观照海内外许衡研究的总体情况,重点回顾以语言学视角对《许衡集》的分析与探讨。同时交待本文的研究缘由、方法和创新点等。第一章对许衡和他的遗着——《许衡集》进行总体介绍。第一节对许衡的家世、生平、籍贯、墓葬以及交游、贡献等情况进行汇总、简介,展现许衡真实而又鲜活的亲切面貌,使得我们不再陌生於这位古代光辉河南人的生前身後事。第二节考察许衡着述的版本与流传情况,按照单行本、合集、当代标点本三个部分分门别类进行了讨论,对其合集的元、明、清三个版本组群构建了发展脉络,直观展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渊源关系。第二章是《许衡集》词汇概貌,主要分析探讨《许衡集》词汇的构成、来源、状貌,以及词汇的特点和成因问题。词语的构成按照名、动、形等分类进行分析。《许衡集》词汇主要来自承继前代和当代新生,就承继而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许衡的影响比较明显。《许衡集》词汇呈现出历时多源和发展多元的总体面貌,具有鲜明的白话特色、文白杂糅、体现历时变迁、展现语言个性等四个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三章是《许衡集》中词语的同义与反义现象。对於同义词的分析,本章首先确定同义词的判定标准和确定方法,统计了《许衡集》同义词组数频,构成类型,然後按照四库本和其他版本异文两大部分分别探讨,反义词则根据名、动、形不同词性来探讨。第四章是《许衡集》词语的个案考察。第一节对“鉴视”一词的最初来源和它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并探析该词在现代汉语体系中消失的原因。第二节对具有“欺骗”义的俗语词“哄”的语义来源与功能演变进行梳理,并展现《许衡集》中具有“欺骗”义词语的基本面貌。第三节对《许衡集》中量词“件”的句法功能及兴于宋元之际的“一件件”格式的发展进行细致考察。第五章对《许衡集》中的引文进行了全面考证,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许衡在写作中,常常引用他人话语,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後人往往将其与他的原创文字混淆在一起,难分难解。以往研究者对《许衡集》文本中的引文没有充分重视,将这些来自於不同文献的材料当作《许衡集》内在组成部分看待,导致异时异质的语料混杂在一起,影响了《许衡集》文献的真实性。本文借助现代检索工具,对《许衡集》语录、直解等部分进行了全面梳理、考证,共检出上百条近万字的引文引语,同时还对当代三部标点本进行比照,在梳理过程中对异文(许衡引文与所引原文比照)词语进行考释。第六章对许衡诗歌版本异文考释。诗词是《许衡集》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语言研究则是文献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以往少有研究者注意到许衡诗词语言的重要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对因版本不同而产生的诗词异文现象进行了考释,主要有文字异文、词语异文等,考释的价值在於厘清许衡诗词的真实历史面貌。第七章探讨许衡诗词语言的直白之风,认为其语言特点在於字词俗白质朴、叙事方式平民化以及重言叠字的使用,并从语言、思想、社会等方面来分析形成原因。第八章将许衡的《大学直解》与张居正的《四书集注直解》(大学)、朱熹《四书集注》(大学)进行比较。这些着作都是对《大学》进行讲解,在对《大学》同一条目的解读中,三书许多语句、词语都相同、相仿。这些相仿的语句之间产生了异文词语,通过对比这些异文词语借以考量词汇发展的时代差异,进而观照南宋、元、明三代汉语发展的历史轨迹。

肖志月[2](2017)在《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听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感觉通道,听觉动词在语言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论文首先根据赵彦春对听觉动词的分类标准,把汉语听觉动词分为听觉动作动词、听觉感知动词和听觉连系动词。然后,依照政治文献、法律文本和文学文本三大类别,分别选取《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中国大陆法律》、《鲁迅小说集》和《围城》为语料。本文拟解决三个问题:每类汉语听觉动词在三类文本中的翻译特点是什么?汉语听觉动词在每类文本中的翻译特点是什么?汉语听觉动词在三类文本中翻译的一般趋势是什么?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本文发现:听觉动作动词在政治文献和文学文本中采用直译的比例更高,分别占总量的50.86%和57.45%。而在法律文本中,意译(隐喻意义翻译法和省略翻译法)比直译比列更大,占总量的55.07%。此外,听觉动作动词在意译时,隐喻意义翻译比省略翻译的比重更大。听觉感知动词在政治文献和文学文本中的直译比例更高,分别占总量的62.64%和70.09%。但在法律文本中仅采用直译翻译法(仅限于本文的语料)。在本研究选取的三类文本中,听觉联系动词只出现在文学文本中,且只采用意译中的省略法。就上述各翻译特点,本论文从顺应论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我们认为: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不但要做出语言层面上的顺应,还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等非语言层面上的顺应。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可以选择直译和意译。听觉动词具有可译性,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听觉上有着相似的认知和体验。因此译者在翻译听觉动词的时候,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意义上,在目标语中都能找到对等的翻译,故多采用直译,更能忠实于原文。但是,当在目标语中找不到与原语相对的翻译时,译者往往会舍弃原文形式,保留内容,故多采用意译,做到意义上的对等以求通顺达意。此外,听觉动词的省略翻译一般基于两大原因,一是由于中西方主客体意识差异而导致的不同表达习惯;二是因为“听”只承载因果诱发机制,译者遵循英语语用重结果的原则,故而省略不译。本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通过对汉语听觉动作动词翻译特点的研究,能够向读者呈现了中西主客体意识在听觉这一感官动词使用上的差异。其次,通过对听觉感知动词的翻译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汉语重过程,英语重结果这一语用原则上的差异。与此同时,本研究能为汉语听觉动词的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些参考和指导。

金玲[3](2017)在《汉韩听觉动词“听/(?)”的对比》文中认为动词是汉语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听觉动词属于感官动词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与听觉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性密不可分。汉韩听觉动词在各自语言中都属于高频动词,在汉韩语言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共时平面上运用对比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考察汉韩听觉动词"听/(?)"在语义、语法方面的异同。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讲述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以及前人的研究概况。其中,研究概况包括汉语学界有关听觉动词的研究成果、韩国语学界有关听觉动词的研究成果以及汉韩对比方面研究成果等三方面。第二章为汉韩听觉动词"听/(?)"的义项对比。主要论述了汉语"听"和韩国语"(?)"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及语义实现条件,并对比分析汉韩听觉动词"听/(?)"的义项的异同点。第三章为汉韩语听觉的语义扩展对比。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和隐喻理论对汉语"听"和韩国语"(?)"的语义扩展过程进行了考察,并对比分析汉韩听觉动词在语义扩展上的异同点。第四章为汉韩听觉动词"听/(?)"的语法对比。主要从搭配功能和句法功能以及构词功能三个方面对汉韩听觉动词"听/(?)"的语法特征进行考察,并对比分析汉韩听觉动词在语法方面的异同点。最后是结论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指出本文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邵天松[4](2016)在《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水城出土文献是继殷墟甲骨、汉晋简牍、敦煌遗书之後的又一重大出土文献发现。其中的宋代(包含辽、金、西夏)汉文社会文献年代明确、内容广泛、用语通俗,是研究宋代语言可靠的文献材料,也是近代汉语研究的宝贵语料,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本文即以此爲选题,对黑水城出土宋代(包含辽、金、西夏)汉文社会文献中的词汇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论文绪论部分首先梳理了黑水城出土文献的发现、收藏与整理的过程,并对“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分类与数量,同时全面介绍了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的研究概况及其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方面的意义。论文的主体共分爲六章。第一章从文献的整理、校勘和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等方面,重点介绍了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研究价值。第二章从共时与历时角度,选取了一份样本语料,对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构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将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词汇分爲基本层、常用层、局域层和边缘层四个部分,发现基本层的词语数量在整个词汇系统构成中比重最大,常用层、局域层、边缘层的词语数量则逐渐呈递减趋势。这一特点真实地反映了宋代汉语词汇的实际面貌。第三章从新事物的出现、宗教文化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新词语出现的成因,同时对这些新词语的构造也进行了专门的分析。第四章采用了领域语言研究的思路以及概念场相关理论对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公文词汇和法律词汇进行了分析研究,一方面抉发了这些“分领域”词汇的特殊意义,一方面对部分词义的系统做了初步的探讨。第五章运用传统训话学理论,从考辨、探源、疏证等方面集中考释了 77则《汉语大词典》、《宋语言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等语文辞书中失收或释义不确的词语。论文的结语部分对今後黑水城出土汉文文献的词汇研究做出了展望。

刘明艳[5](2015)在《《游仙窟》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一种短篇文言小说,内容以记述奇闻异事为主,以裴铡的《传奇》为代表,后世称之为唐传奇。《游仙窟》是唐传奇中时代较早的作品,作者张鷟在文中描写叙述了他在“神仙窟”中的游历过程。文章语言较有特色,一是使用了大量人物对话,语言生动形象,涵盖了当时许多口语词和俗语词,如文中用到了许多口语中才用的称谓词和语助词,以及大量的双音节词尤其是双音连绵词;二是使用了四六骈文的行文格式,大量运用同义对举和同义连文,使文中出现了许多同义词。对文中的口语词、俗语词和同义词进行研究,对我们了解唐代口语基本面貌和同义词使用发展情况有重要意义,对汉语词汇史研究有重要价值。本文选取《游仙窟》为研究对象,以语义学词汇理论为指导,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和传统训诂学的方法对其中的口语词和同义词及部分疑难词进行研究。一是选取有代表性的口语词进行详尽的考察,研究其在汉语史上产生和发展变化的情况;二是对文中的同义词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其词义的发展、辨析其使用的不同:三是对文中部分疑难词进行考辨分析。《游仙窟》的词汇面貌反映了唐代初期的语言面貌,一是词缀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和参与构词了,如“子”可以跟在许多单音节名词的后面作词缀,如文中的“手子”、“眼子”、“蜂子”等;二是同义词数量众多,单音节同义词通过并列连文的方式开始大量构成复合词。由此导致唐代双音词数量进一步增加,并且在口语词汇中占明显优势了。另外,《游仙窟》虽以口语化程度高着称,但是其中仍不乏生僻冷涩词汇,本文对其中部分疑难词进行考辨,但是尚有难以确切释义的词,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方一新,刘哲[6](2015)在《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1990年至2012年《中国语文》、《语言研究》所刊登的有关古汉语词汇的文章作了梳理。首先将文章分门别类,回顾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特点。其次,比较了2000年前后十年的文章。意在通过对比,管窥近二十年间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变化和研究趋向。最后,文章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罗斌[7](2012)在《五官动词的语义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五官动词是我们感知世界、社会的行为动词,跟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五官动词在历史长河中,语义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那些高频词。本文对五官动词进行了简单描述,重点选取了目部动词“视”、“相”、“盯”、“瞧”、“眨”,口部动词“吃”、“说”、“叫”、“喝”,耳部动词“听”、“闻”,鼻部动词“嗅”、舌部动词“尝”进行了语义演变分析。并尽量对它们新义项出现的时代进行了考察。本文认为五官动词的语义演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语义演变的复杂性与使用频率成正比一个具体行为词的使用频率越高,语义变化就越丰富。一个词在产生之初,往往是单义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越来越丰富,社会事物也越来越多,新的事物、现象需要新的语言成分来表达,新的思维也需要新的语言成分来表达。另一方面,人们在认知新事物时,往往利用旧有的经验,即将抽象的事物、思维具体化,这属于隐喻和转喻的范畴。这样,势必就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即一个旧词衍生出新的语义。二、往往从五官动词进入心理动词我们在考察时,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五官动词在语义演变过程中,往往可以进入心理动词的范畴。心理动作是一种心理行为,人们往往难以捉摸,但是,人们在观察心理时,往往通过面部,或其他五官。这些可以通过一些俗语体现出现,如“言为心之声”、“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等。因此,心理动作、变化,往往借助五官动词表达出来,而结果就是:五官动词慢慢进入心理范畴,可以表达心理动作、变化。三、语义演变与句法变化紧密相关语义为内容,句法为形式,形式和内容紧密相连。句法演变包括两方面。一是后接成分的变化,二是动词自身的变化,两方面相辅相成。语义的变化会导致句法的变化,倒过来,语义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句法的变化来验证。

于智荣,王恩建[8](2006)在《“不听”的“不允许”义的出现不迟于汉初》文中指出本文针对谢质彬先生认定的“不听”作“不允许”解年代的判定标准、论证过程、相应结论,通过“不许”同“不听”异文、“听”“许”连文、古人对“听”字的训释以及谢文所提两个标准的互相予盾等情况的辨析,论证了“不听”作“不允许”解不迟于汉初的观点。

鞠彩萍[9](2006)在《《祖堂集》谓语动词研究》文中指出在汉语语法史上,动词及与之相关的句型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禅宗语录《祖堂集》是反映晚唐五代时期语言的重要资料,迄今未见对其动词进行全面研究的论着。本文以《祖堂集》谓语动词为平台,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祖堂集》本身的语言有何特点?《祖堂集》之前的汉魏六朝时期状况如何?发展到《祖堂集》时代有哪些重要的变化?哪些是《祖堂集》新生的语法现象?同时对《祖堂集》谓语动词所在的句型特点、动词的宾语补语类型、《祖堂集》中的新生动词以及具有禅宗语言特色的动词作些探讨。本着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本文在写作中坚持做到: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相结合、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借鉴现代汉语的理论,说明相关语法现象,从而探讨汉语史谓语动词使用和演变的规律。全文共分三章,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在介绍《祖堂集》文本的基础上,对涉及《祖堂集》谓语动词的相关问题作了探讨,如谓语动词的界定,动词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等。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根据语义、语法功能和组合关系,将《祖堂集》谓语动词划分为言说动词、能愿动词、使役动词、心理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存在动词、行为动词、趋止动词九个次类。在借鉴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以下看法:(1)从历时和共时角度考察了“言、语、曰、云、说、话、谓、道”八个言说动词的句法和语义特点,指出现代汉语常用词“说”和“道”在以《祖堂集》为代表的唐五代时期发展已趋成熟,表现在句型结构上更加复杂多样化,在考察这些言说动词的过程中同时发现佛经文献走在语言发展变化的前列。(2)考察言说动词的频率差异,指出《祖堂集》文献文本属性方面的某些特点。(3)考察《祖堂集》特色言说动词,指出禅宗典籍中有一类“问”不表示询问义,它们只相当于一般言说动词“曰”或“说”。同时探讨了《祖堂集》“……则(即)不问……”特殊句式,指出由于这种句式大量使用,已经成为具有禅宗文献特色的程式化语言。(4)对《祖堂集》言说动词的零形式和强化连用现象作了深入分析。(5)考察能愿动词“中”,对前人的研究作了补充,认为“中”上古已见用例,由于使用频率较低,一直都未得到充分发展。(6)考察能愿动词“会”的历史来源,认为表示对事理推测的“会1”来源于动词“符合;相合”义,是隐喻和类推机制促使了“会1”的虚化;表示有能力做某事的“会”来源于动词“领悟;理解”义,是句法环境和动词“会”本身语法功能的发展导致了“会2”的产生。(7)考察《祖堂集》“不得”补语句的使用情况及其历史发展。(8)探讨使役动词“许”的虚化,说明除了隐喻和类推的虚化机制,句法环境也起了重要的影响,“许”虚化为副词的最早用例大约见于晋朝。(9)比较《祖堂集》使令结构和致使结构的差异,指出致使结构是使令结构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导致使令结构语法化的原因有二:一是使令动词动作性弱化,二是所处句法环境发生了变化。(10)探讨使役向被动的转化以及汉语史被动介词的界定与优胜劣汰,认为近代汉语阶段“遭”字句等也经历过词汇意义逐渐虚化的过程,即“遭”曾经拥有过一段时期的作为被动标记词的用法,从而说明界定汉语被动句的标准。(11)从语义角度对《祖堂集》心理动词分类考查,对心理动词的配价及宾语类型作了初步探索。(12)从状态动词所带宾语补语类型着手探讨其所在的句型特点,同时对《祖堂集》动词“了”的虚化轨迹作了挖掘。(13)揭示了《祖堂集》“有”修饰谓词的现象,并结合现代汉语研究的实际探讨其成因,指出“有+VP”句的形成,除了语言接触、传媒诱导等因素外,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同类句式的影响是不应忽视的。(14)考察授与动词“与”的句型发展,指出与现代汉语类似的句型《祖堂集》基本具备。(15)考察动趋式带宾语时宾语的位置,指出唐五代时期动趋式后不带宾语,中宾式和前宾式宋朝始见,而后宾式清朝才有用例。第三章探讨了与动词相关的一些问题。考释了《祖堂集》“卜(居)”“意思”“商量”“通信”“管带”“落采”等几组新兴动词,现行的大型语文辞书或失收,或义项缺漏。此外对《祖堂集》并列式复合动词的构成方式和特点作了初步探讨。

马莲[10](2006)在《《扬雄集》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西汉末年的《扬雄集》词汇爲研究对象,属於汉语史专书词汇研究。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综述了二十世纪以来两汉词汇研究情况,指出了现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然後对《扬雄集》的整理和研究情况进行了考察,对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词的切分标准等问题作了交代。 第二章“《扬雄集》复音词研究”,首先勾勒了《扬雄集》复音词分布概貌,进而穷尽描写了《扬雄集》中复音单纯词、联合式复音词、偏正式复音词以及其他合成词。最後将《扬雄集》同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较爲重要的文献进行历时比较,论述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构词法的发展及《扬雄集》复音词在汉语复音化进程中的地位。 第三章“《扬雄集》新词新义研究”,首先探讨了新词新义的确定标准,然後从词汇史的角度对《扬雄集》中的新词新义作了穷尽性的挖掘,并对新词进行了分析、对新义进行了考释。 第四章“《扬雄集》中的成语研究”,考察了《扬雄集》中的成语来源和发展,分析了《扬雄集》中成语的形成方式和语法结构。 第五章“《扬雄集》词汇研究对大型语文辞书修订的作用”,从增补词条、修正释义、补充义项、提前书证、补充书证等方面论述了《扬雄集》词汇研究对大型语文辞书修订的作用。 第六章“《扬雄集》疑难词语考释”,对《扬雄集》中的部分疑难词语进行了考辨。

二、“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始见年代及书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始见年代及书证(论文提纲范文)

(1)《许衡集》文献与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许衡研究概况
        二、许衡学术思想研究
        三、许衡作品的文学研究
        四、许衡作品的语言学研究
        五、研究评价
    第二节 研究缘由、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许衡与《许衡集》
    第一节 许衡简介
        一、许衡家世谱系
        二、许衡生平与籍贯墓葬等
    第二节 许衡着述的版本与流传
        一、许衡着述概貌
        二、许衡着述的版本与流传
第二章 《许衡集》词汇概貌
    第一节 《许衡集》词汇构成
        一、词
        二、成语
    第二节 《许衡集》词汇来源
        一、承继词语
        二、新生词语
        三、《许衡集》词汇状貌
    第三节 《许衡集》词汇特点与成因
        一、《许衡集》词汇特点
        二、《许衡集》词汇特点的成因
第三章 《许衡集》同义词与反义词
    第一节 同义词与《许衡集》同义词概况
        一、同义词的概念
        二、同义词的判定
        三、《许衡集》同义词概况
    第二节 《许衡集》同义词分析
        一、四库本同义词
        二、版本异文同义词
    第三节 反义词与《许衡集》反义词概况
        一、反义词的概念与判定
        二、《许衡集》反义词概况
    第四节 《许衡集》反义词分析
        一、名词性
        二、动词性
        三、形容词性
第四章 《许衡集》词汇个案考察
    第一节 “鉴视”的来源、发展与语义演变
        一、《许衡集》“鉴视”的意义
        二、“鉴视”的出现和发展
        三、“鉴视”的语义及演变
        四、“鉴视”的同义词
        五、小结
    第二节 “欺骗”义“哄”的历史来源与功能演变
        一、“哄”的“欺骗”义来源
        二、“欺骗”义“哄”的功能演变
        三、《许衡集》“欺骗”义词语
        四、小结
    第三节 量词“件”的结构形式及句法功能
        一、“数词+件”
        二、“指示代词+件”
        三、“件件”
        四、“一件件”
        五、小结
第五章 《许衡集》引文与异文词语考
    第一节 引文内容与原文相同
        一、整理本引文既未加引号也未注出处
        二、整理本引文或未加引号或未注出处
    第二节 引文内容与原文相异
        一、整理本引文既未加引号也未注出处
        二、整理本引文或未加引号或未注出处
    第三节 《许衡集》引文词语分析
        一、《许衡集》引文的词语变化
        二、《许衡集》引文词语变化原因
        三、鉴别引文引语的价值与作用
第六章 许衡诗歌版本异文考
    第一节 许衡诗歌版本
        一、元刻
        二、明刻
        三、清刻
    第二节 许衡诗歌异文
        一、文字异文
        二、词语异文
        三、诗句、诗题异文
第七章 许衡诗词语言特点与成因
    第一节 许衡诗词概貌
        一、许衡的诗词创作
        二、许衡诗词的收录
    第二节 许衡诗词语言的特点
        一、俗白质朴的字词
        二、重言叠字的格式
        三、平民化的叙事方式
    第三节 许衡诗词直白之风的成因
        一、语言因素
        二、文学因素
        三、思想因素
        四、个人因素
第八章 《大学直解》与《四书章句集注》《四书集注直解》词语比较
    第一节 三书词语比较的基础
        一、三书简介
        二、作品的代表性
        三、受众的相似性
        四、创作时间的明确性
        五、三书的承袭模仿
    第二节 三书异文词语比较
        一、不同音节词语替换
        二、同素异序词语替换
        三、白话词替换文言词
        四、新词替换旧语
        五、方言替换通语
        六、三书异文词语比较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元许衡《鲁斋遗书》(部分)
    附录二《许衡集》词汇音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Questions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4 Theoretical Basis
    1.5 Research Significance
    1.6 Thesis Structure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Sensory Verbs
        2.1.1 Linguistic Studies
        2.1.2 Translation Studies
    2.2 Auditory Verbs
        2.2.1 Linguistic Studies
        2.2.2 Translation Studies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Data-based Translation Study of Chinese Auditory Verbs
    3.1 Translation of Each Category of Chinese Auditory Verbs
        3.1.1 Chinese Auditory Verbs of Action
        3.1.2 Chinese Auditory Verbs of Perception
        3.1.3 Chinese Auditory Verbs of Copula
    3.2 Three Categories of Chinese Auditory Verbs in Texts of Each Genre
        3.2.1 Political Writings
        3.2.2 Legal Genres
        3.2.3 Literary Genres
    3.3 Three Categories in Texts of Three Genres
    3.4 Summary
Chapter Four Explanation to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uditory VerbsBased on Adaptation Theory
    4.1 Adaptations to Communicative Context
        4.1.1 Adaptations to Mental World
        4.1.2 Adaptations to Social World
    4.2 Adaptations to Structural Objects
        4.2.1 Lexical Level
        4.2.2 Syntactic Level
        4.2.3 Discourse Level
    4.3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3)汉韩听觉动词“听/(?)”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语料来源
    1.4 前人研究概况
        1.4.1 汉语学界的研究
        1.4.2 韩国语学界的研究
        1.4.3 听觉动词对比研究
第二章 汉韩听觉动词"听/(?)"的义项对比
    2.1 汉语听觉动词"听"的义项
        2.1.1 "听"的基本义
        2.1.2 "听"的引申义
    2.2 韩国语听觉动词"(?)"的义项
        2.2.1 "(?)"的基本义
        2.2.2 "(?)"的引申义
    2.3 汉语听觉动词"听"和韩国语听觉动词"吾(?)"的义项异同
        2.3.1 汉语"听"和韩国语"(?)"义项的共同点
        2.3.2 汉语"听"和韩国语"(?)"义项的不同点
第三章 汉韩听觉动词"听/(?)"语义扩展对比
    3.1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扩展机制
    3.2 汉语听觉动词"听"的语义扩展
        3.2.1 "听"的转喻扩展
        3.2.2 "听"的隐喻扩展
    3.3 韩国语听觉动词"(?)"的语义扩展
        3.3.1 "(?)"的转喻扩展
        3.3.2 "(?)"的隐喻扩展
    3.4 汉语听觉动词"听"和韩国语听觉动词"(?)"的语义扩展异同
第四章 汉韩听觉动词"听/(?)"的语法对比
    4.1 汉韩听觉动词"听/(?)"的搭配功能
        4.1.1 汉语听觉动词"听"的搭配功能
        4.1.2 韩国语听觉动词"(?)"的搭配功能
    4.2 汉韩听觉动词"听/(?)"的句法功能
        4.2.1 汉语听觉动词"听"的句法功能
        4.2.2 韩国语听觉动词"(?)"的句法功能
    4.3 汉韩听觉动词"听/(?)"的构词功能
        4.3.1 汉语听觉动词"听"的构词功能
        4.3.2 韩国语听觉动词"(?)"的构词功能
    4.4 汉语听觉动词"听"和韩国语听觉动词"(?)"语法异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黑水城与黑水城出土文献
        一、黑水城的历史
        二、黑水城出土文献的发现、收藏与整理
        三、黑水城文献与西夏文献
    第二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的分类和数量
        一、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的分类
        二、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的数量
    第三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研究概况
        一、文本整理研究
        二、专题研究
    第四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与宋代汉语词汇研究
        一、有助於扩大宋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范围
        二、有助於深化对宋代汉语词汇的认识
        三、有助於探索宋代汉语“分领域”词汇研究的新路径
第一章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研究价值
    第一节 语料价值
        一、时代的可靠性
        二、文献的真实性
        三、用语的通俗性
        四、内容的广泛性
    第二节 词汇研究价值
        一、文献的整理与校勘
        二、语文辞书的编纂与修订
第二章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系统构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基本词汇的界定
        二、词汇分层结构
    第二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历时考察
        一、具体考察办法
        二、来自上古汉语的词汇成分
        三、来自中古汉语的词汇成分
        四、来自近代汉语前期的词汇成分
        五、来自宋代汉语的词汇成分
        六、小结
    第三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共时考察
        一、词语使用普遍性的判断标准
        二、共时考察的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系统构成分析
        一、来源於汉语词汇基本层系统的词语
        二、来源於汉语词汇常用层系统的词语
        三、来源於汉语词汇局域层系统的词语
        四、来源於汉语词汇边缘层系统的词语
        五、小结
第三章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的新词新义
    第一节 新词新羲的成因
        一、新事物的出现
        二、宗教文化的影响
        三、外来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新词的构造
        一、词法学造词法
        二、句法学造词法
        三、隐喻造词法
第四章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分领域”词汇
    第一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公文词汇
        一、文书名词
        二、层次结构词语
        三、程式词语
    第二节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法律词汇
        一、“控告”概念场
        二、“逮捕”概念场
        三、“囚禁”概念场
第五章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语考释
结语
徵引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後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游仙窟》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游仙窟》中的口语词
    第一节 口语词的概念和界定
    第二节 《游仙窟》口语词概貌
    第三节 《游仙窟》口语词例释
第三章 《游仙窟》中的同义词
    第一节 同义词概述
    第二节 《游仙窟》同义词概貌
    第三节 《游仙窟》同义词组释
第四章 《游仙窟》中的疑难词
    第一节 《游仙窟》疑难词概貌
    第二节 《游仙窟》疑难词考辨
参考文献
致谢

(7)五官动词的语义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五官动词语义演变研究现状
        1.1.1 有关语义演变的理论问题
        1.1.2 五官动词研究现状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框架
第二章 目部动词的语义演变分析
    2.1 目部动词概况
    2.2 “视”字的语义演变
        2.2.1 “视”字的几个义项
        2.2.2 “视”字的语义演变
    2.3 “相”字的语义演变
        2.3.1 “相”字研究概况
        2.3.2 “相”字的几个义项
        2.3.3 “相”字的语义演变
    2.4 “盯”字的语义演变
        2.4.1 “盯”字的几个义项
        2.4.2 “盯”字的语义演变
    2.5 “瞧”字的语义演变
        2.5.1 “瞧”字的几个义项
        2.5.2 “瞧”字的语义演变
    2.6 “眨”字的语义演变
        2.6.1 “眨”字的几个义项
        2.6.2 “眨”字的语义演变
第三章 口部动词的语义演变分析
    3.1 口部动词语义演变概况
    3.2 “吃”字的语义演变
        3.2.1 “吃”字研究概况
        3.2.2 “吃”字的几个义项
        3.2.3 “吃”字的语义演变
    3.3 “说”字的语义演变
        3.3.1 “说”字的几个义项
        3.3.2 “说”字的语义演变
    3.4 “叫”字的语义演变
        3.4.1 “叫”字研究概况
        3.4.2 “叫”字的几个义项
        3.4.3 “叫”字的语义演变
    3.5 “喝”字的语义演变
        3.5.1 “喝”字研究概况
        3.5.2 “喝”字的几个义项
第四章 耳部动词的语义演变分析
    4.1 耳部动词语义演变概况
    4.2 “听”字的语义演变
        4.2.1 “听”字研究概况
        4.2.2 “听”字的几个义项
        4.2.3 “听”字的语义演变
    4.3 “闻”字的语义演变
        4.3.1 “闻”字研究概况
        4.3.2 “闻”字的几个义项
        4.3.3 “闻”字的语义演变
第五章 鼻部和舌部动词的语义演变分析
    5.1 鼻部和舌部动词语义演变概况
    5.2 “嗅”字的语义演变
    5.3 “尝”字的语义演变
        5.3.1 “尝”字的语义演变
        5.3.2 “尝”字的语义演变
结束语:五官动词语义演变的几个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祖堂集》谓语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1 关于《祖堂集》
    1.2 关于词类划分的原则及动词的界定
        1.2.1 词类划分的原则
        1.2.2 动词的定义及鉴定标准
    1.3 关于动词研究的现状
    1.4 关于研究目的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二 《祖堂集》谓语动词分类考察
    1. 言说动词
        1.1 概述
        1.2 《祖堂集》言说动词历时考察
        1.2.1.“言”和“语”
        1.2.1.1 《祖堂集》中的基本情况
        1.2.1.2 中古文献中的“言”和“语”
        1.2.1.3 《祖堂集》同时代文献中的“言”和“语”
        1.2.1.4 “言”和“语”在元明时期渐趋消亡
        1.2.2 “曰”和“云”
        1.2.2.1 《祖堂集》中的基本情况
        1.2.2.2 中古文献中的“曰”和“云”
        1.2.2.3 《祖堂集》同时代文献中的“曰”和“云”
        1.2.2.4 “曰”和“云”在元明时期消亡
        1.2.3 “说”和“话”
        1.2.3.1 《祖堂集》中的基本情况
        1.2.3.2 中古文献中的“说”和“话”
        1.2.3.3 《祖堂集》同时代文献中的“说”和“话”
        1.2.3.4 “说”和“话”在元明时期的发展
        1.2.4 “谓”和“道”
        1.2.4.1 《祖堂集》中的基本情况
        1.2.4.2 中古文献中的“谓”和“道”
        1.2.4.3 《祖堂集》同时代文献中的“谓”和“道”
        1.2.4.4 “谓”和“道”在元明时期的消亡和发展
        1.2.5 小结
        1.3 从言说动词的分布看《祖堂集》文本色彩
        1.4 《祖堂集》特色言说动词
        1.4.1 问
        1.4.1.1 不表询问的“问”
        1.4.1.2 “问”的句式变化与发展
        1.4.1.3 《祖堂集》特殊句式
        1.4.2 特色动词:举(似)
        1.4.3 特色动词:代云代语
        1.4.4 特色动词:肯
        1.4.5 特色动词:拈(问)
        1.4.6 特色动词:记 预记
        1.4.7 特色动词:唱 举唱 提唱
        1.4.8 特色动词:转(读)
        1.4.9 特色动词:抵对
        1.4.10 特色动词:扣击
        1.4.11 特色动词:魔魅
        1.4.12 特色动词:拈掇
        1.5 言说动词的零形式和强化连用
        1.5.1 言说动词的零形式
        1.5.2 言说动词的强化连用
        1.5.2.1 连续连用
        1.5.2.2 间隔连用
        1.6 《祖堂集》中的“不作声”,兼论“不吱声”、“不则声”的方言分布
    2. 能愿动词
        2.1 概述
        2.2 《祖堂集》能愿动词分类描写
        2.2.1 可能类能愿动词
        2.2.2 意愿类能愿动词
        2.2.3 应当类能愿动词
        2.3 能愿动词“能”与“可”之比较,兼论可能类能愿动词与其前后成分的语义制约关系
        2.4 《祖堂集》能愿动词“中”
        2.5 能愿动词“会”历史渊源考
        2.6 《祖堂集》“不得”补语句
        2.7 能愿动词的连用
        2.8 能愿动词的配价以及与副词的共现
        2.9 小结
    3. 使役动词
        3.1 概述
        3.2 《祖堂集》使役动词分类描写
        3.2.1 使令类使役动词
        3.2.2 致使类使役动词
        3.2.3 应允类使役动词
        3.3 《祖堂集》中的使役动词“许”及其虚化
        3.3.1 使役动词“许”
        3.3.2 “许”的虚化
        3.4 使令结构和致使结构的差异
        3.5 从《祖堂集》使役动词的被动用法谈汉语被动介词的界定与优胜劣汰
        3.5.1 由遭受类动词虚化而来的被动句
        3.5.1.1 “遭”字句
        3.5.1.2 “蒙”字句
        3.5.1.3 “得”字句
        3.5.1.4 “着(着)”字句
        3.5.2 由使役类动词虚化而来的被动句
        3.5.2.1 “使”字句
        3.5.2.2 “遣”字句
        3.5.3 由授与类动词虚化而来的被动句
        3.5.3.1 “把”字句
        3.5.3.2 “拨”字句
        3.6 表被动来源的使役动词、遭受动词、授与动词三者之间的关系
    4. 心理动词
        4.1 概述
        4.2 情感类心理动词
        4.2.1 《祖堂集》情感类心理动词
        4.2.2 情感类心理动词的配价
        4.3 认知类心理动词
        4.3.1 《祖堂集》认知类心理动词
        4.3.2 认知类心理动词的配价
        4.4 小结
    5. 状态动词
        5.1 概述
        5.2 状态动词的特点
        5.2.1 状态动词不带宾语
        5.2.2 状态动词带使动宾语
        5.2.3 状态动词带当事宾语
        5.2.4 状态动词带处所宾语
        5.2.5 状态动词带时量宾语
        5.2.6 状态动词带补语
        5.3 试析《祖堂集》中的“了”字句
        5.4 小结
    6. 关系动词
        6.1 概述
        6.2 关系动词分类描写
        6.2.1 判断类动词
        6.2.2 比类动词
        6.2.3 称呼类动词
        6.2.4 所属类动词
    7. 存在动词
        7.1 概述
        7.2 “有”字句
        7.2.1 《祖堂集》“有”字句描写
        7.2.2 《祖堂集》中的特殊“有”字句
        7.2.3 “有”修饰谓词的历时考察及成因探讨
    8. 行为动词
        8.1 概述
        8.2 行为动词中的特殊句式,“V又V不X”
        8.3 《祖堂集》泛义动词“打”及其句式
        8.4 《祖堂集》授与动词“与”及其句型发展
        8.4.1 “与”的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
        8.4.2 《祖堂集》授与动词“与”的句型发展
        8.4.3 《祖堂集》授与动词“与”语义成分的省略和隐含
    9. 趋止动词
        9.1 概述
        9.2 《祖堂集》中的“起”“起来”和“起去”
        9.3 趋止动词“来”句法功能考察
        9.3.1 “来”进入单动结构
        9.3.2 “来”进入连动结构
        9.3.3 “来”进入动补结构
        9.4 趋止动词“往”和“去”句法功能考察
        9.4.1 “往”和“去”进入单动结构
        9.4.2 “往”和“去”进入连动结构
        9.5 趋止动词“上”和“下”句法功能考察
        9.5.1 “上”和“下”进入单动结构
        9.5.2 “上”和“下”进入连动结构
        9.5.3 “上”和“下”进入动补结构
        9.6 动趋式带宾语时宾语位置的历时考察
三 相关问题探讨
    3.1 《祖堂集》中的新词新义
    3.2 《祖堂集》中的并列式复合动词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年来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二: 代表性论文选录 禅籍点校匡补
附录三: 代表性论文选录 试说“常”有“甚”义
附录四: 语词索引
后记

(10)《扬雄集》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二十世纪以来的两汉词汇研究概况
    第二节 扬雄和他的着作
    第三节 《扬雄集》的整理和研究情况
    第四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关於词的切分标准问题
第二章 《扬雄集》复音词研究
    第一节 复音单纯词
    第二节 联合式复音词
    第三节 偏正式复音词
    第四节 其他合成词
    第五节 从《扬雄集》看汉语构词法的发展和复音化的趋势
第三章 《扬雄集》新词新义研究
    第一节 《扬雄集》中的新词
    第二节 《扬雄集》中的新义
第四章 《扬雄集》中的成语研究
    第一节 《扬雄集》中的成语来源
    第二节 《扬雄集》成语的形成方式和语法结构
第五章 《扬雄集》词汇研究对大型语文辞书修订的作用
    第一节 增补词条
    第二节 修正释义
    第三节 补充义项
    第四节 提前书证
    第五节 补充书证
第六章 《扬雄集》疑难词语考释
附录 《扬雄集》复音词表
主要引用与参考文献
後记

四、“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始见年代及书证(论文参考文献)

  • [1]《许衡集》文献与词汇研究[D]. 邢怒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2]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D]. 肖志月.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5)
  • [3]汉韩听觉动词“听/(?)”的对比[D]. 金玲. 延边大学, 2017(01)
  • [4]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研究[D]. 邵天松.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5]《游仙窟》词汇研究[D]. 刘明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6]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J]. 方一新,刘哲. 中国语文, 2015(01)
  • [7]五官动词的语义演变研究[D]. 罗斌.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8]“不听”的“不允许”义的出现不迟于汉初[J]. 于智荣,王恩建.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6(05)
  • [9]《祖堂集》谓语动词研究[D]. 鞠彩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06(05)
  • [10]《扬雄集》词汇研究[D]. 马莲.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不听”为“不允许”的首次观看日期和文件证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