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的天然抗氧化剂

食用油的天然抗氧化剂

一、用于食用油脂的天然抗氧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凤[1](2021)在《盐肤木叶多酚与天然抗氧化剂复配及在油脂保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是漆树科盐肤木属多年生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盐肤木叶片上的五倍子,因高含量的单宁以及潜在的健康价值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近些年来,天然产物的提取以及应用成为研究热点,有研究表明盐肤木叶多酚具有抗氧化功效,盐肤木叶是五倍子蚜在寄主植物盐肤木叶片上形成的虫瘿,那么盐肤木叶是否具有相关的应用价值,关于盐肤木叶多酚的成分分析和应用研究就成为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以盐肤木叶多酚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提取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并进行成分分析;然后以胡麻油为主要研究原料,以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为主要添加量,选取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作为协同增效组分,定期测定油脂的相关理化指标,以诱导期、总氧化值和抗氧化系数为评价指标对复合抗氧化剂组合进行抗氧化效果的评价和筛选;最后对盐肤木叶复合抗氧化剂组合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响应值最大的点,即抗氧化剂组合的最优添加量,进行验证试验,应用于油脂保鲜,以期替代人工合成抗氧化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成分分析(1)利用UHPLC-Q-Exactive HF/MS对盐肤木叶多酚进行成分鉴定,鉴定出30种多酚类物质,黄酮类物质及其衍生物17种、酚酸类物质有7种、有机酸两种、鞣质1种、其它类物质3种。其中总可溶性多酚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是杨梅苷,含量为735.59μg/m L;酯化多酚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是槲皮苷,含量为178.85μg/m L;结合态多酚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没食子酸,含量为53.87μg/m L,推测黄酮类物质在游离态多酚中可能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而结合态多酚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可能是没食子酸等酚酸类物质。2、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对油脂抗氧化能力比较及复合抗氧化剂的筛选烘箱法加速油脂氧化,定期测定油脂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共轭二烯值等理化指标,结合油脂氧化评价指标对油脂氧化程度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最适添加量为0.05%;盐肤木叶复合抗氧化剂组合为:酯化多酚、茶多酚、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3、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复合抗氧化剂组合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复合抗氧化剂的最佳配方是:酯化多酚添加量0.06%、茶多酚添加量0.04%、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添加量0.01%,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得出油脂的诱导期为4.26天,该值与理论预测值仅相差0.07天,说明该预测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复合抗氧化剂组合对油脂诱导期的影响,达到组合优化的效果;其抗氧化能力远高于合成抗氧化剂BHT。

韩方杰[2](2021)在《基于复合材料构筑的光电化学传感器在抗氧化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细胞在有氧呼吸代谢过程中,或者受到外源刺激时,会产生大量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破坏组织平衡态,进而诱发疾病。天然抗氧化剂能够有效地消除自由基等氧化活性物质,适度的膳食补充体液中抗氧化物质的浓度,对提升生命质量、延缓衰老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合理评估食品中整体清除氧化活性物质的能力,即抗氧化容量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抗氧化剂作为食品添加剂还具有防止或延缓食品氧化的能力,能够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油脂氧化是油脂以及含油脂食品腐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添加抗氧化剂可以有效延长油脂以及含油脂食品的保质期和货架期。然而,常用的一些人工合成抗氧化剂过量使用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能影响人体健康,国家对油品中添加的抗氧化剂含量有严格的限定,因此,发展测定抗氧化剂的方法十分重要。目前,对于抗氧化剂常规的检测方式有色谱法、光谱法、和电化学法。其中色谱法仪器成本昂贵,光谱法易受背景颜色的干扰,电化学法电极易被污染导致重现性差。鉴于此,亟待发展一种简单快捷、低成本、低背景,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的方法克服以上不足.。光电化学分析方法兼具电化学法的低成本、高集成,以及光化学法的高信噪比和高灵敏度等特性,已被应用于诸多化学生物传感及分析领域。基于此,本论文主要从光电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出发,构建光电化学传感器,应用于抗氧化领域分析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氧化MXene制备光电化学传感器并应用于抗坏血酸的抗氧化协同作用分析抗氧化剂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来保护组织免受损伤。当两种抗氧化剂同时摄入时,总抗氧化能力可能通过协同作用而增强。在此,我们开发了一种简单、直接、有效的方法,用光电化学技术来量化抗坏血酸(AA)与其它几种抗氧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以过氧化氢氧化法制备的MXene Ti3C2-TiO2复合材料为光电催化剂构建光电传感平台,探究了抗氧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该传感器对AA的检测表现出很好的线性响应,线性响应浓度范围为12.48-521.33μM,检测限为1.2μM。结果表明,抗坏血酸(AA)与没食子酸(GA)、绿原酸(CHA)、原花青素(P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维生素E(VE)等抗氧化剂有明显的抗氧化协同作用。抗氧化协同作用的关键是具有低氧化还原电位(0.246 V vs NHE)的AA能够还原其它抗氧化剂自由基,促进其再生,提高整体抗氧化性能。并且,抗氧化剂的氧化还原电位越大,协同效应越明显。此外,该传感器还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为抗氧化剂配伍、食品营养分析、保健品设计和质量检验提供了有用的信息。2.基于g-C3N4-TiO2/Ti3C2 MXene异质结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选择性检测叔丁基对苯二酚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是重要的合成抗氧化剂之一,常用来添加到油脂和含油脂食品中以防止或减缓油脂的氧化。过量的TBHQ将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其进行定量检测、严格监控其添加量对于食品安全与质量监控十分重要。在这里,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原位氧化合成g-C3N4-TiO2/Ti3C2 MXene复合材料的免标记光电化学(PEC)传感器,应用于选择性检测TBHQ。该传感器对TBHQ的检测表现出很好的线性响应,线性响应浓度范围为2.49-521.3 μM,检测限为15 nM。该光电化学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重复性好、重现性好的特点。此外,TBHQ由于其具有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更容易被光催化剂产生的空穴氧化,因此构建的光电传感平台可以从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中选择性地识别TBHQ。此外,我们成功地将该传感器应用于食用油中的TBHQ检测。该平台为控制食品安全提供了一种简单、廉价、有效的方法。3.基于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选择性检测没食子酸丙酯没食子酸丙酯(PG)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抗氧化剂,可以有效防止油脂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氧化变质。因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毒性,其测定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化学平台,在该平台中,MoS2/ZnO复合材料表现出相比单一的MoS2与ZnO更优异的光电性能。该传感器在0 V(vs.Ag/AgCl)电位和可见光(470nm)激发下,对PG的测定表现出优异的灵敏度、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和重现性,线性范围为0.125 μM~1.47mM,检测限为12nM。由于MoS2和ZnO之间的能带位置相匹配,光生电子和空穴更容易分离,从而大大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另一方面,我们推测锌(Ⅱ)与PG的酚羟基相邻两个氧原子形成的五元螯合环结构,对选择性检测PG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们成功地将该传感器应用于食用油中PG的检测。进一步证明了该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中检测PG的可靠性,这为食品安全质量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聂根新,吴玲,胡丽芳,周瑶敏[3](2021)在《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油茶籽毛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且含有维生素、植物甾醇、多酚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其氧化稳定性较好。在经过精炼加工后,油茶籽毛油活性物质损失较大,氧化稳定性大幅下降。在贮藏期间,油茶籽油易受氧、光照、温度、金属离子、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氧化速度加快,如果贮藏不当,更易氧化。为减缓油茶籽油氧化速度、提高其氧化稳定性、延长贮藏货架期,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包括探索加工工艺、储存容器材质的选择、最适合的贮藏条件、研发利用各种抗氧化剂等。因此,从油茶籽油的特性、影响抗氧化性能的因素、各种抗氧化剂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提升油茶籽油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今后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方向。

姚宏亮,陈宣敏,王心磊,石琪鑫,钱金旖[4](2020)在《甘薯叶黄酮的提取、纯化及其对食用油脂抗氧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醇提法提取甘薯叶黄酮,筛选出AB-8大孔吸附树脂对其进行纯化,以食用油脂的过氧化值为评价指标分析了甘薯叶黄酮粗提物、纯化物对几种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甘薯叶黄酮提取率为(8.40±0.20)%;在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下,甘薯叶黄酮回收率达到(45.61±0.02)%。添加甘薯叶黄酮粗提物以及纯化物的食用油脂在60℃烘箱环境中可比空白对照组延长保存2~3 d,效果接近于二丁基羟基甲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研究为甘薯叶的综合利用以及甘薯叶黄酮作为食用油脂天然抗氧化剂提供了参考。

祖述冲[5](2020)在《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籽资源评价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针对我国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林区6个不同产地采集的红松籽开展了红松籽资源评价研究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在红松籽的资源属性特征评价方面:其资源形态特征,红松籽的平均籽长、籽宽、籽厚、长宽比、长厚比、籽壳厚是确定红松籽筛分、脱壳的技术参数,平均千粒重干重、平均含水率是确定红松籽运输和储存的技术参数,平均出仁率可评估红松籽原料的优劣和预期产量;其资源化学特征,红松籽仁的平均含油率为63.71%,是目前已知含油量较高的油料之一;红松籽仁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为91.94%,皮诺敛酸的平均含量为14.98%;其资源禀赋特征,营造25年结籽的人工红松林,不仅比需80年结籽的天然红松林结籽周期短,而且单产产量高、千粒重重,嫁接苗植苗培育人工红松林6年结实,超过野生红松籽千粒重,皮诺敛酸含量优于野生红松籽;说明人工红松籽的资源禀赋优势可充分满足红松籽油精深加工对工艺原料可持续利用的需求。2、在红松籽油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方面: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提取率最高,过氧化值最低。与野生红松籽仁相比,人工红松籽仁出油率升高、皮诺敛酸含量增加,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油渣中的残油率降低。工艺放大实验,出油率为60.80%,是目前出油率最高的红松籽油提取工艺;不同抗氧化剂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迷迭香提取物能够有效提高红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抗氧化性结果显示,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H自由基能力以及Fe2+还原力,酶解红松籽油均比传统加工红松籽油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单因素法优化得到红松籽油包合物的最优制备工艺,红松籽油固化率为70.95%,含油率为26.88%,激光粒度仪、FTIR、1H-NMR、DSC、TGA、XRD、SEM检测结果表明:与β-环糊精晶体结构相比包合物呈低结晶态,热稳定性与β-环糊精相似;工艺放大实验,所得红松籽油固化率为69%、含油率为27%;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包合物组与红松籽油相比,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皮诺敛酸脂肪酶浓缩法和尿素包合的最优纯化工艺结果显示,皮诺敛酸的纯度为93.51%,得率为13.56%。3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有:(1)应用资源属性特征理论和方法对人工红松籽和野生红松籽进行资源评价研究,说明人工红松籽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可满足红松籽精深加工对工艺原料可持续利用的需求;(2)应用α-淀粉酶干式酶解法提取红松籽油并工艺放大实验,人工红松籽仁与野生红松籽仁相比,出油率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皮诺敛酸含量高,油渣残油率低,证明α-淀粉酶干式酶解法提取红松籽油是先进的制油工艺;(3)应用β-环糊精法固体包合红松籽油并进行工艺放大实验,固化率和含油率均为最高,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也明显提高;(4)应用脂肪酶浓缩和尿素络合纯化综合法纯化红松籽油中的皮诺敛酸,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皮诺敛酸的纯度和得率均为最高。本论文研究开展的红松籽资源属性特征方面的资源评价为红松籽精深加工工艺原料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研制出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红松籽油中高纯度皮诺敛酸纯化工艺,为我国红松籽精深加工提供了先进技术。

林洁[6](2020)在《柚子皮总黄酮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柚子皮为原料,通过烘箱强化贮藏试验,研究了柚子皮总黄酮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柚子皮总黄酮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于没食子酸丙酯(PG)、维生素E和茶多酚;0.20%柚子皮总黄酮对紫苏油、橄榄油及翅果油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柚子皮总黄酮添加量对橄榄油的抗氧化能力呈现剂量-效应关系;0.20%柚子皮总黄酮对橄榄油的抗氧化效果弱于0.20%柠檬酸,强于0.20%PG、0.20%维生素E和0.20%茶多酚;柚子皮总黄酮分别与其他抗氧化剂柠檬酸、维生素E、PG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中,0.10%柚子皮总黄酮与0.10%柠檬酸复配对橄榄油的抗氧化效果最佳。

刘迪[7](2020)在《蕨麻黄酮对镉氧化毒性介导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氧化应激作为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一个危险因素已受到高度重视。重金属镉(Cadmium,Cd),因其毒性可致细胞内离子稳态失衡、抗氧化系统损伤、线粒体受损,从而导致ROS增加。ROS的增加,可导致氧化应激效应,激活FoxO通路和抑制Wnt通路,导致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下降、骨质流失等骨质疏松症状。氧化应激诱发OP的主要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离子稳态失衡、线粒体膜受损、线粒体依赖性通路激活,引起细胞凋亡;二是抑制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激活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表达,活化破骨细胞,促进骨吸收。因此,应用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可能是防治OP的新靶点。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酚羟基结构,可与金属离子生成稳定的螯合物,阻止金属离子催化生成氧自由基,终止脂质过氧化反应;还可作为自由基的受体阻碍自由基连锁反应,从而起到抗氧化作用;有人报道,蕨麻黄酮类化合物(PAF)对食用油脂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抑制自由基产生,抗自由基能力优于维生素C和柠檬酸。由此,可推测PAF可能抑制Cd染毒引起的ROS过度蓄积,拮抗氧化应激,从而抑制FoxO信号通路因子、激活Wnt通路,发挥抗OP作用。目的: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以ROS增加是OP发病的起因为主题,以氧化应激致OP发病的机制为主导,模拟骨细胞氧化应激和动物氧化应激性OP,建立Cd染毒细胞及OP动物模型。在梯度浓度PAF和NAC干预下,通过抗氧化、抗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骨质及其生物力学等实验研究,探讨PAF抗OP活性及其机制。为进一步认识OP发病机制、Cd骨氧化毒性以及OP防治提供实验依据,也为蕨麻的开发利用提供思路。方法:1.微波辅助乙醇提取法提取青海玉树秋季蕨麻的PAF。2.Cd梯度浓度染毒MC3T3-E1细胞、BALB/c雄性小鼠,建立Cd细胞毒性和OP动物模型,主要以BMD、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生物力学的变化作为OP模型成功的评价指标,确定Cd造模剂量。3.体外抗氧化实验和MC3T3-E1细胞培养检测PAF抗氧化能力。4.显微和超微观察、比色法、CCK-8和流式细胞术、生化法、ELISA法、Western Blot、qRT-PCR等方法,观察和检测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及磷酸化p66shc蛋白表达;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Bone Gla Protein,BGP)、OPG、RANKL及人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水平;细胞生存率和凋亡率、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线粒体膜电位(MMP)、凋亡相关蛋白;成骨及成脂分化调控因子以及FoxO3a与Wnt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水平。5.检测BMD、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生物力学变化;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骨组织结构变化。结果:1.微波辅助乙醇提取法提取青海玉树秋季蕨麻的PAF。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50%、料液比1:25、微波时间20 min、微波温度70℃。提取量:14.63±0.21mg/g。2.在体外,PAF在3.125 mg/L浓度即有抗氧化活性,而细胞内25 mg/L效果明显,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3.Cd梯度浓度染毒MC3T3-E1细胞,其终浓度达到30μM,ROS含量最高,Cd梯度浓度染毒BALB/c雄性小鼠,浓度达2 mg/kg出现BMD、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生物力学的变化。4.PAF干预,可使Cd染毒细胞和骨质疏松动物模型GSH-Px、SOD和CAT升高,ROS、MDA含量及磷酸化p66shc蛋白表达降低;[Ca2+]i浓度明显下降、MMP恢复,Na+-K+-ATPase、Ca2+-Mg2+-ATPase及ATPase活性增加,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降低,Bcl-2/Bax比值升高、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下降,细胞生存率增高、凋亡率下降;血清ALP、BGP、OPG及OPG/RANKL升高;而RANKL和TRACP5b表达降低;提高成骨分化、降低成脂分化相关调控因子表达;降低FoxO3a蛋白及Gadd45α基因的表达,同时提高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蛋白及靶基因Axin2的表达。5.PAF干预,股骨BMD明显升高,骨小梁厚度、骨小梁体积分数显着增加,骨小梁间距变小;最大载荷和弹性模量显着升高;改善骨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结论:1.初次用微波辅助乙醇提取法提取青海玉树秋季蕨麻PAF,最佳条件下提取量为14.63±0.21 mg/g。2.初次利用Cd氧化毒性建立OP动物模型。Cd致毒剂量,细胞:CdCl2 30μM;小鼠:CdCl2 2 mg/kg,可分别用于建立细胞毒性和OP动物模型。3.PAF无毒性,有效抗氧化剂量,细胞6.2525 mg/L;小鼠1.5 mg/kg。4.Cd的骨毒性源于氧化应激反应、[Ca2+]i稳态失衡、细胞凋亡、激活RANKL/RANK/OPG信号通路,促进骨吸收,导致OP。PAF有较好的抗氧化、稳定离子平衡、保护骨细胞活性、抑制骨吸收,调节骨吸收与骨形成平衡,实现抗OP的作用。5.Cd毒性诱导凋亡的途径是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通路。PAF通过保护线粒体膜、稳定ATP酶活性、升高Bcl-2/Bax比值,下调CytC、AIF、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调节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通路。6.Cd骨毒性通过抑制负责成骨分化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FoxO3a转录因子及靶基因,诱导产生氧化应激,抑制骨形成,从而促进OP发生。PAF能够通过调控FoxO3a/Wnt信号通路发挥抗OP的作用。

孙洋洋[8](2020)在《基于荧光光谱的合成酚类抗氧化剂混合物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成酚类抗氧化剂(SPAs)作为食用油脂产品生产、贮存过程中常用添加剂之一,在大豆油中通常以微量形式存在。其具有的毒性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SPAs污染物检测技术已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常规检测方法无法实现对抗氧化剂的快速准确测定。荧光光谱法操作简便、对样品无损害,灵敏度高,可用于检测合成酚类抗氧化剂,对于保障大豆油等油脂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基于三维荧光光谱机理结合两种二阶校正方法对大豆油中抗氧化剂混合物进行类别判断和含量测定,将支持向量机模型应用到定性定量分析中,并进一步讨论实验结果。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讲述荧光发射过程,物质荧光受分子化学结构,环境因素影响,溶液浓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介绍荧光检测仪器的类型及结构,分析荧光法检测抗氧化剂的可行性。(2)实验选取二丁基羟基甲苯、没食子酸丙酯、特丁基对苯二酚三种合成酚类抗氧化剂作为分析物。介绍实验所用试剂、样品,描述样本制备过程;采集光谱,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散射、激发和发射校正)。(3)针对分析物光谱重叠和混合物难分辨的问题,将荧光光谱技术与两种二阶校正法结合,应用满秩平行因子分解法、交替拟合残差三线性分解法对实验室采集好的合成酚类抗氧化剂混合物光谱数据进行直接定性和定量测量,通过性能评价指标比较两种方法优劣。(4)应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抗氧化剂测试样本进行分类。首先将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结合,优化支持向量机参数,然后用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分类预测。实验结果表明,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的有效结合能够加快算法收敛速度,使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分类结果准确率提高,定量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于岩鹏[9](2020)在《抗氧化剂对棕榈油加热过程中单氯丙醇酯和羰基化合物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棕榈油作为世界三大植物油之一,其在食品工业中常作为油炸用油,故易受到氯丙醇酯的污染。氯丙醇酯是一类典型的食品热加工危害物,它包括3-氯-1,2-丙二醇酯(3-monochloropropane-1,2-diol esters,3-MCPD 酯)、2-氯-1,3-丙二醇酯(2-monochloropropane-1,3-diol esters,2-MCPD 酯)、1,3-二氯-2-丙醇脂肪酸酯和2,3-二氯-1-丙醇脂肪酸酯,其中3-MCPD酯与2-MCPD酯统称为单氯丙醇酯(monochloropropanolesters,MCPD酯)。由于单氯丙醇酯在热加工食品中含量高、毒性强,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本文探究了抗氧化剂对棕榈油热处理过程中单氯丙醇酯和羰基化合物生成的影响。首先,建立了 MCPD酯的测定方法;其次,选取市售棕榈油为原料,通过建立棕榈油-氯化钠反应模型和棕榈油-氯化铁反应模型,探究不同反应条件(加热时间、加热温度、盐溶液体积、盐溶液浓度及盐溶液pH)对MCPD酯和羰基化合物生成的影响,并研究了 MCPD酯与油脂氧化、羰基化合物生成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向棕榈油-氯化铁反应模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TBHQ、AP和PG,确定浓度-MCPD酯抑制率关系。并研究了棕榈油-氯化铁反应体系的形成动力学规律和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TBHQ)对MCPD酯的消减动力学规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 MCPD酯的测定方法,优化了样品前处理的相关参数,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在该方法条件下,3-MCPD酯和2-MCPD酯的精密度良好,回收率范围为99.56-118.68%,3-MCPD酯的定量限为0.34mg/kg,检出限为0.1 mg/kg,2-MCPD酯的定量限为0.42 mg/kg,检出限为0.15 mg/kg。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良好,可以满足油脂中MCPD酯的检测要求。2.通过建立棕榈油-氯化钠反应模型和棕榈油-氯化铁反应模型,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分别为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盐溶液浓度、盐溶液体积和盐溶液pH)对MCPD酯和羰基化合物生成的影响。并探究了 MCPD酯与油脂氧化、α-羰基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在棕榈油-氯化钠反应模型中,当提高加热温度时,MCPD酯、MGO、DA的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GO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延长加热时间后,3-MCPD酯的含量呈下降趋势,2-MCPD酯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GO和MGO的含量呈先下降再上升最后下降的趋势,DA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加热时间为12h时,DA的含量最高为1045.87 μM/kg;当提高盐溶液浓度时,3-MCPD酯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而2-MCPD酯、GO、MGO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D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当提高盐溶液体积时,MCPD酯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GO、MGO和DA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当提高盐溶液的pH时,MCPD酯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GO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MGO、DA的含量呈先下降再上升最后下降的趋势。在棕榈油-氯化铁反应模型中,当加热温度低于220℃时,MCPD酯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当加热温度高于220℃时,MCPD酯的含量显着增加,GO、MGO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DA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当延长加热时间后,MCPD酯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加热时间为16h时,3-MCPD酯和2-MCPD酯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917.17 mg/kg和147.78 mg/kg,GO、MGO的含量呈上升趋势,DA的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棕榈油-氯化铁反应模型中,当盐溶液浓度低于2mol/L时,MCPD酯含量无显着性差异,当盐溶液浓度超过2 mol/L时,MCPD酯的含量显着增加,GO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GO和D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当提高盐溶液体积时,3-MCPD酯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2-MCPD酯的含量显着增加,GO、MGO的含量呈下降趋势,DA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提高盐溶液的pH时,3-MCPD酯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2-MCPD酯的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pH=6时,2-MCPD酯的含量最低,为14.55 mg/kg,GO和DA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MGO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反应条件影响MCPD酯与α-羰基化合物、油脂氧化的相关性。3.选用棕榈油-氯化铁反应模型,探究TBHQ、AP及PG对MCPD酯生成的抑制作用,确定浓度-抑制率关系,并探究了 TBHQ对羰基化合物形成的影响。并从动力学角度研究TBHQ对MCPD酯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抗氧化剂的添加量时,TBHQ和PG对MCPD酯的抑制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AP对MCPD酯的抑制率呈先上升后不变的趋势;此外,TBHQ对GO和DA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最后通过向棕榈油-氯化铁反应模型中加入TBHQ,构建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利用SPSS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出幂函数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R2值均在0.80以上,拟合程度较高。

仇宏图[10](2020)在《蓝莓提取物对油脂及油脂凝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蓝莓中含有花青素,花色苷,酚类,黄酮类等多种活性物质,但提取条件不同含有的营养成分有所不同,随之包含白藜芦醇的含量也不同。白藜芦醇属酚类物质的一种,有多种功能特性及药理性能,但视为人体必备微量元素以及作为天然抗氧化剂使用于油脂及油脂凝胶的报道鲜见。因此本实验展开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首先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提高蓝莓提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利用薄层层析法定性,液相色谱法定量,并分离提纯蓝莓提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同时分析提取物中总酚、花青素、白藜芦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②为了确定蓝莓提取物中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特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蓝莓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使用分光光度法进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总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合IC50值判定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③将蓝莓粉提取物与白藜芦醇标品(Resveratrol,R)、合成抗氧化剂BHA、天然抗氧化剂VE及茶多酚添加至花生油和大豆油中,通过烘箱加速氧化测定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比较对花生油和大豆油的氧化贮藏稳定性;④以花生油(Peanutoil,PO)和大豆油(Soybean oil,SO)为基料油,通过添加谷甾醇与卵磷脂凝胶剂制备荷载蓝莓提取物、白藜芦醇的三元油脂凝胶体系,运用质构仪、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脉冲核磁共振(SFC)、差示热量扫描仪(DSC)、流变仪检测凝胶体系物理特性的变化;再通过烘箱加速氧化测定油脂凝胶的POV、TBA值,运用核磁共振技术(1HNMR)研究油脂凝胶在贮藏过程中的氧化历程。结果表明:1、蓝莓提取物中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0(g/mL),果胶酶:纤维素酶(5:1,g/g);酶解温度54.62℃;酶解1h;pH=5在此条件下白藜芦醇提取率最高为235 mg/kg;LC-18 SPE柱分离提纯白藜芦醇,乙酸乙酯溶液分离提纯率最佳,相对含量可达76.61%;总酚在纤维素:果胶酶(1:5);提取温度50℃;pH=5时,含量最高为3358.12 mg/kg,花青素在纤维素:果胶酶(1:1);提取温度50℃;pH=6时,含量最高为1040.34mg/kg。三者之间,总酚与白藜芦醇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总酚与花青素含量之间存在极弱负相关关系;白藜芦醇与花青素之间存在极弱正相关关系。2、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出酸性蓝莓粉提取物(Acid blueberry extract,AC)中活性物质26种,碱性蓝莓粉提取物(Alkalinity blueberry extract,AL)中活性物质11种,其中酸类为主要物质,其次是糖类。各样品的抗氧化能力与样品质量浓度呈量效关系。提取物清除自由基能力AC>AL且存在显着性差异。3、添加蓝莓提取物对油脂的氧化贮藏稳定性结果:随着氧化贮藏时间增长,各油脂体系中过氧化值、TBA值含量缓慢上升;油脂中鲜艳的色彩逐渐消失。AC对PO、SO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AL促进PO氧化。4、荷载蓝莓提取物及白藜芦醇对油脂凝胶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1)物理特性结果表明,质构指标通过PAC分析可较好的区分花生油油脂凝胶(Peanut oil oleogels,POO)与大豆油油脂凝胶(Soybean oil oleogels,SOO)。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两系列油脂凝胶中结晶颗粒数量均增加;荷载R的POO、SOO体系均表现出更致密的网络结构,荷载AL、AC的POO、SOO体系展现出针型与浑圆颗粒状结合的结晶形态。并且荷载AL、AC、R各凝胶样品组均包含了α型、β’型及β型三种晶体特征峰,衍射强度随贮藏时间增加;样品中固体脂肪含量与温度呈反比例关系;荷载AL、AC、R的凝胶体系内部结晶单元数量多,形成的交联网络结构较稳固,具有良好的涂抹性,与空白样品相比没有较大幅度的改变内部稳固的结晶结构,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脆性较低;样品均在50℃之后SFC含量快速下降,凝胶体系晶体数量及内部结构遭到大幅度破坏;频率扫描第零天POO、SOO储能模量G’均大于耗能模量G";POO、SOO强度均是荷载AC、R较大;贮藏至第十天,各凝胶体系内部网络结构被破坏,均处在“真凝胶”状态边缘,稠度系数均是R最大,且POC<SOO。(2)荷载AL、AC、R对油脂凝胶的氧化贮藏稳定性表明,对POO、SOO抗氧化能力均是R最好,AC次之。AL促进POO氧化,可一定程度抑制SOO氧化;油脂凝胶TBA值与油脂相比,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推迟且值均较小;POO次级氧化值趋势呈现“M”型,SOO次级氧化值呈现“N”型趋势。通过豆油与花生油1HNMR指纹图谱分析初级氧化产物中各共轭基团健,均发现两个E,E共轭形式的信号峰,发现两个疑似Z,E共轭形式的信号峰;并发现共7种含量较低的新物质;R、AC可有效控制双键氢含量,AL促进双键氢氧化。POOAL、POOB化学位移δ=5.0-9.0ppm明显出现了氧化峰形,且POOAL值更大,POOAC、POOR并未呈现氧化峰信号;SOO氧化峰值大小依次为SOOB>SOOAL>SOOAC>SOOR。

二、用于食用油脂的天然抗氧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食用油脂的天然抗氧化剂(论文提纲范文)

(1)盐肤木叶多酚与天然抗氧化剂复配及在油脂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植物多酚研究进展
        1.1.1 植物多酚简介
        1.1.2 植物多酚结构和分类
        1.1.3 植物多酚生物活性
    1.2 盐肤木叶多酚研究进展
        1.2.1 盐肤木概述
        1.2.2 盐肤木叶多酚化学成分
        1.2.3 盐肤木叶多酚研究现状
    1.3 油脂氧化概述
        1.3.1 胡麻油营养价值
        1.3.2 油脂氧化的类型
        1.3.3 油脂氧化的危害
    1.4 油脂抗氧化剂研究现状
        1.4.1 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1.4.2 人工合成抗氧化剂
        1.4.3 几种常见天然抗氧化剂
        1.4.4 油脂氧化的评价方法
        1.4.5 抗氧化剂协同增效作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内容
        2.2.1 制备不同形态多酚
        2.2.2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样品的预处理
        2.2.3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色谱-质谱条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负离子模式条件下总离子流图
        2.3.2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定性结果
        2.3.3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半定量结果
第三章 盐肤木叶多酚复合抗氧化剂的筛选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内容
        3.2.1 氧化诱导试验
        3.2.2 理化指标测定
        3.2.3 评价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盐肤木叶不同形态多酚抗氧化能力的筛选
        3.3.2 不同添加量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对胡麻油的抗氧化试验
        3.3.3 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复合抗氧化剂组合的筛选
第四章 盐肤木叶复合抗氧化剂组合的优化及应用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内容
        4.2.1 Schaal烘箱法
        4.2.2 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复合抗氧化剂组合单因素实验
        4.2.3 响应面法优化盐肤木叶酯化多酚抗氧化剂复配组合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3 单因素试验结果
        4.3.4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4.3.5 盐肤木叶酯化多酚复合抗氧化剂与合成抗氧化剂的比较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基于复合材料构筑的光电化学传感器在抗氧化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氧化活性物质与氧化应激
        1.1.2 油脂食品氧化
        1.1.3 抗氧化剂的定义和作用
    1.2 抗氧化剂的分类
        1.2.1 天然抗氧化剂
        1.2.2 合成抗氧化剂
    1.3 抗氧化机制
        1.3.1 氢原子转移机制
        1.3.2 单电子转移机制
        1.3.3 主抗氧化剂和自由基结合
        1.3.4 抗氧化剂间的协同效应
        1.3.5 过渡金属螯合
    1.4 常见的检测抗氧化剂的方法
        1.4.1 光谱法
        1.4.2 色谱法
        1.4.3 电化学法
    1.5 光电化学传感器
        1.5.1 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5.2 光电化学半导体材料
        1.5.3 光电化学半导体材料异质结
        1.5.4 光电化学传感器在抗氧化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6.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6.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氧化MXene制备光电化学传感器并应用于抗坏血酸的抗氧化协同作用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仪器
        2.2.3 Ti_3C_2-TiO_2复合材料的合成
        2.2.4 光电传感器的制备
        2.2.5 协同作用的光电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i_3C_2-TiO_2的表征
        2.3.2 光电性能
        2.3.3 光电传感器用于抗氧化剂分析
        2.3.4 光电传感器用于抗氧化协同作用分析的机理
        2.3.5 实际样品分析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g-C_3N_4-TiO_2/Ti_3C_2 MXene异质结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选择性检测叔丁基对苯二酚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仪器
        3.2.3 g-C_3N_4-TiO_2/Ti_3C_2-MXene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光电传感器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C_3N_4-TiO_2/Ti_3C_2-MXene复合材料的表征
        3.3.2 g-C_3N_4-TiO_2/Ti_3C_2-MXene复合材料的光电性能
        3.3.3 选择性检测TBHQ及其检测机理
        3.3.4 实际样品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基于MoS_2/ZnO异质结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选择性检测没食子酸丙酯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仪器
        4.2.3 MoS_2/ZnO异质结的制备
        4.2.4 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oS_2/ZnO复合材料的表征
        4.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3 定量检测PG
        4.3.4 抗干扰性能与实际样品分析
        4.3.5 检测机理
    4.4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会议摘要

(3)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茶籽油的特性
2 油茶籽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2.1 加工工艺影响
        2.1.1 预处理工艺
        2.1.2 精炼工艺
    2.2 贮藏条件的影响
3 抗氧化剂的应用
    3.1 合成抗氧化剂应用
    3.2 天然抗氧化剂的应用
    3.3 复配抗氧化剂的应用
4 研究展望

(4)甘薯叶黄酮的提取、纯化及其对食用油脂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1.3 几种甘薯叶黄酮提取率的比较
    1.4 甘薯叶黄酮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
    1.5 甘薯叶黄酮提取工艺正交实验
    1.6 甘薯叶黄酮纯化工艺研究
        1.6.1 甘薯叶黄酮粗提液的制备
        1.6.2 纯化树脂的筛选
        1.6.3 纯化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1.7 对食用油脂抗氧化效果研究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甘薯叶黄酮提取率
    2.2 甘薯叶黄酮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
    2.3 甘薯叶黄酮提取正交试验结果
    2.4 不同树脂纯化效果
    2.5 纯化过程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2.6 甘薯叶黄酮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效果
3 结 语

(5)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籽资源评价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松籽资源评价与红松籽精深加工对我国红松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
        1.1.1 我国红松籽资源的加工利用正在向由以原料粗加工为主向以原料精深加工为主的的战略方向转变
        1.1.2 红松籽精深加工将有利促进我国红松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红松籽的资源属性特征
        1.2.1 红松籽的资源形态特征
        1.2.2 红松籽的资源化学特征
        1.2.3 红松籽的资源禀赋特征
    1.3 红松籽油是我国食用植物油中的一个新油种
        1.3.1 食用植物油概述
        1.3.2 红松籽油概述
    1.4 干式酶解法提取红松籽油工艺研究
    1.5 红松籽油包合物工艺研究
        1.5.1 喷雾干燥法
        1.5.2 物理吸附法
        1.5.3 复合凝聚法
        1.5.4 乳液聚合法
        1.5.5 分子包埋法
    1.6 皮诺敛酸的纯化工艺研究
        1.6.1 低温结晶法
        1.6.2 分子蒸馏法
        1.6.3 精馏分离法
        1.6.4 吸附分离法
        1.6.5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1.6.6 脂肪酶浓缩法
        1.6.7 尿素络合法
    1.7 课题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7.1 解决的问题
        1.7.2 研究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红松籽资源属性特征的资源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红松籽的采集
        2.3.2 红松籽资源形态特征测定
        2.3.3 红松籽资源化学特征测定
        2.3.4 红松籽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2.4 结果和分析
        2.4.1 红松籽的资源形态特征
        2.4.2 红松籽的资源化学特征
        2.4.3 红松籽的资源禀赋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与理化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红松籽的预处理
        3.3.2 红松籽仁含油量计算
        3.3.3 红松籽油提取率计算
        3.3.4 红松籽粕残油率计算
        3.3.5 不同工艺对红松籽油提取率影响
        3.3.6 固体酶制剂的筛选
        3.3.7 红松籽油提工艺单因素优化
        3.3.8 红松籽油的理化性质检测
        3.3.9 红松籽油脂肪酸成分检测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红松籽仁的含油量
        3.4.2 不同红松籽油提取工艺的出油率、提取率及籽粕残油率
        3.4.3 提取酶的选择结果
        3.4.4 松籽油的α-淀粉酶干式酶解法提取工艺单因素优化
        3.4.5 松籽油提取最优工艺验证
        3.4.6 红松籽油的理化性质检测(脂肪酸成分分析)
        3.4.7 红松籽油的脂肪酸成分检测
    3.5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制备工艺放大实验技术方案
        3.5.1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制备工艺放大实验
        3.5.2 红松籽油干式酶解法制备工艺放大流程图
    3.6 本章小结
4 红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过氧化值及丙二醛检测方法
        4.3.2 不同种类抗氧化剂对红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影响
        4.3.3 红松籽油贮藏实验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种类抗氧化剂对红松籽油氧化稳定性影响结果
        4.4.2 温度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影响
        4.4.3 光照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影响
        4.4.4 空气对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红松籽油的体外抗氧化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清除DPPH自由基
        5.3.2 清除ABTS自由基
        5.3.3 Fe~(2+)还原能力
        5.3.4 清除羟(~-OH)自由基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5.4.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5.4.3 Fe~(2+)还原力分析
        5.4.4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
    5.5 本章小结
6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与表征
    6.1 引言
    6.2 材料和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制备及检测方法
        6.3.2 单因素优化实验方法
        6.3.3 红松籽油包合物表征
        6.3.4 红松籽油包合物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单因素优化实验结果
        6.4.2 红松籽油包合物最优工艺验证
        6.4.3 红松籽油包合物表征结果
        6.4.4 生物利用度检测结果
    6.5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放大技术方案
        6.5.1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放大实验
        6.5.2 红松籽油固体包合物制备工艺放大流程图
    6.6 本章小结
7 红松籽油中皮诺敛酸(PLA)纯化制备工艺与结果验证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和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红松籽油游脂肪酸的制备
        7.3.2 PLA脂肪酶浓缩法制备
        7.3.3 PLA含量测定
        7.3.4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制备
        7.3.5 PLA脂肪酶浓缩法单因素优化
        7.3.6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单因素优化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PLA标准曲线
        7.4.2 PLA脂肪酶浓缩法单因素优化结果
        7.4.3 PLA脂肪酶浓缩法结果验证
        7.4.4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单因素优化结果
        7.4.5 PLA尿素络合纯化法结果验证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柚子皮总黄酮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1.3.2 柚子皮总黄酮提取方法
        1.3.3 羟基自由基清除试验
        1.3.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试验
        1.3.5 油脂抗氧化性试验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柚子皮总黄酮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
    2.2 柚子皮总黄酮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
    2.3 柚子皮总黄酮对不同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
    2.4 不同添加量的柚子皮总黄酮对橄榄油的抗氧化作用
    2.5 柚子皮总黄酮与其他抗氧化剂的抗氧化作用比较
    2.6 柚子皮总黄酮与其他抗氧化剂的协同增效作用
3 结 论

(7)蕨麻黄酮对镉氧化毒性介导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OP发病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
    2.氧化应激介导OP的机制
    3.Cd毒性与氧化应激
    4.中医学对OP病因病机的认识与防治
    5.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6.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
    7.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技术路线
实验一 微波辅助乙醇提取PAF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备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芦丁标准曲线
        2.2 定性结果分析
        2.3 实验方法评估
        2.4 LC-MS检测PAF结果
        2.5 PAF提取单因素结果分析
        2.6 正交试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Cd的氧化毒性与OP动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动物实验
        1.4 统计分析
    2.实验结果
        2.1 Cd染毒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
        2.2 Cd染毒致小鼠OP模型的建立
    3.小结
实验三 PAF体外抗氧化活性及细胞内药效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体外抗氧化实验方法
        1.3 PAF细胞内药效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PAF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
        2.2 PAF细胞内药效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四 PAF干预对Cd诱导MC3T3-E1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PAF干预对Cd染毒MC3T3-E1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PAF干预Cd诱导MC3T3-E1细胞凋亡的影响
        2.3 PAF干预对Cd染毒MC3T3-E1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2.4 PAF干预对Cd染毒MC3T3-E1细胞[Ca~(2+)]i的影响
        2.5 PAF干预对Cd染毒MC3T3-E1细胞MMP的影响
        2.6 PAF干预对Cd染毒MC3T3-E1细胞FoxO/Wnt信号通路影响
    3 小结
实验五 PAF对Cd染毒小鼠骨质疏松的保护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一般观察
        2.2 PAF干预对Cd染毒小鼠骨密度和骨形态计量学的影响
        2.3 PAF干预对Cd染毒小鼠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2.4 PAF干预对Cd染毒小鼠血清骨转换指标的影响
        2.5 PAF干预对Cd诱导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3 小结
讨论
    1.关于PAF提取方法与最佳提取条件
    2.关于PAF抗氧化药效及其作用机制
    3.关于Cd的氧化毒性与OP动物模型的建立
    4 关于Cd的氧化毒性及其致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5.PAF干预Cd致骨质疏松的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荧光光谱的合成酚类抗氧化剂混合物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抗氧化剂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荧光光谱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4 多元校正方法发展概论
        1.4.1 仪器响应数据类型描述
        1.4.2 多元校正方法在物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1.5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豆油中抗氧化剂荧光检测原理
    2.1 引言
    2.2 光致发光原理
    2.3 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2.3.1 荧光量子产率
        2.3.2 分子结构与荧光强度关系
        2.3.3 环境因素与荧光强度关系
        2.3.4 溶液浓度与荧光强度关系
    2.4 荧光分析法的分类
        2.4.1 二维荧光光谱法
        2.4.2 三维荧光光谱法
        2.4.3 导数荧光光谱法
        2.4.4 同步荧光光谱法
        2.4.5 动力学荧光光谱法
    2.5 荧光法检测合成酚类抗氧化剂的可行性
        2.5.1 合成酚类抗氧化剂简介
        2.5.2 可行性分析
    2.6 荧光检测仪器结构
        2.6.1 激发光源
        2.6.2 分光器件
        2.6.3 光电转换器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豆油中抗氧化剂光谱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1 引言
    3.2 目标分析物与待测溶液配置
        3.2.1 实验材料与溶液配制
        3.2.2 实验仪器与光谱测量
    3.3 光谱数据预处理
        3.3.1 散射影响及处理方法
        3.3.2 激发和发射光谱校正
    3.4 待测物光谱特征分析
        3.4.1 单组分SPAs光谱特征分析
        3.4.2 SPAs混合物荧光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阶校正法检测大豆油中抗氧化剂
    4.1 引言
    4.2 二阶校正算法
        4.2.1 三线性模型理论
        4.2.2 满秩平行因子(FRA-PARAFAC)算法
        4.2.3 交替拟合残差三线性分解(AFR)算法
        4.2.4 算法性能评价指标
    4.3 组分数确定
    4.4 二阶校正法对抗氧化剂混合物检测及定性定量分析
        4.4.1 建立实验模型与定性分析
        4.4.2 实验结果与定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支持向量机模型检测大豆油中抗氧化剂
    5.1 引言
    5.2 支持向量机在有机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5.3 支持向量机基本理论
        5.3.1 支持向量机模型
        5.3.2 核函数的定义
        5.3.3 常用的核函数
    5.4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
        5.4.1 遗传算法简介
        5.4.2 遗传算法的实现流程
        5.4.3 粒子群算法简介
    5.5 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结合
    5.6 GA-PSO-SVM对合成酚类抗氧化剂混合物分类和定量分析
        5.6.1 GA-PSO-SVM模型
        5.6.2 实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抗氧化剂对棕榈油加热过程中单氯丙醇酯和羰基化合物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单氯丙醇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食品中单氯丙醇酯的来源
        1.1.2 单氯丙醇酯的形成机理
        1.1.3 3-氯丙醇酯的危害
        1.1.4 单氯丙醇酯的测定
    1.2 羰基化合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食品中羰基化合物的来源
        1.2.2 羰基化合物的形成机理
        1.2.3 羰基化合物的危害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性
        1.3.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油脂中3-MCPD酯和2-MCPD酯的同步测定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处理
        2.3.2 GC-MS工作条件
        2.3.3 含量计算方法
        2.3.4 方法学考察
        2.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酯裂解反应条件的优化
        2.4.2 衍生反应条件的优化
        2.4.3 方法学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脂氧化与单氯丙醇酯和羰基化合物生成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棕榈油模拟体系的建立
        3.3.2 单氯丙醇酯的测定
        3.3.3 α-二羰基化合物的测定
        3.3.4 油脂紫外吸收度的测定
        3.3.5 茴香胺值的测定
        3.3.6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加热温度对食用油脂反应模型的影响
        3.4.2 加热时间对食用油脂反应模型的影响
        3.4.3 盐溶液浓度对食用油脂反应模型的影响
        3.4.4 盐溶液体积对食用油脂反应模型的影响
        3.4.5 pH对食用油脂反应模型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氧化剂对单氯丙醇酯和羰基化合物生成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抗氧化剂的最适添加量
        4.3.2 单氯丙醇酯的测定
        4.3.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抗氧化剂浓度对MCPD酯生成的影响
        4.4.2 抗氧化剂浓度对MCPD酯抑制率的影响
        4.4.3 TBHQ浓度对羰基化合物生成的影响
        4.4.4 棕榈油-氯化铁反应模型中MCPD酯形成的动力学研究
        4.4.5 棕榈油-氯化铁-TBHQ反应模型中MCPD酯消减的动力学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蓝莓提取物对油脂及油脂凝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蓝莓提取物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1.2.1 蓝莓活性成分提取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蓝莓活性物质的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1.2.3 国外蓝莓活性物质的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1.3 白藜芦醇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1.3.1 白藜芦醇的提取及药理研究进展
        1.3.2 国内白藜芦醇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1.3.3 国外白藜芦醇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1.4 油脂的氧化及抗氧化剂的使用
        1.4.1 国内外蓝莓中活性物质对油脂的抗氧化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1.4.2 国内外白藜芦醇对于油脂抗氧化特性研究进展
    1.5 油脂凝胶的研究进展
        1.5.1 油脂凝胶定义
        1.5.2 可食用油脂凝胶剂
        1.5.3 油脂凝胶在食品中应用现状研究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蓝莓粉乙醇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的制备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3 薄层层析法定性白藜芦醇
        2.2.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藜芦醇的含量
        2.2.5 蓝莓提取物中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单因素试验
        2.2.6 蓝莓提取物中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2.2.7 LC-18 SPE柱分离提纯样品中白藜芦醇
        2.2.8 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酚、花青素及白藜芦醇的含量
        2.2.9 数据统计和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薄层层析法定性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藜芦醇含量
        2.3.3 蓝莓粉复合酶解单因素实验
        2.3.4 蓝莓提取物中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2.3.5 SPE-C18柱分离提纯蓝莓粉提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分析结果
        2.3.6 分光光度法测定蓝莓粉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蓝莓提取物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本章使用简称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
        3.2.3 抗氧化活性
        3.2.4 油脂氧化
        3.2.5 数据统计和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样品挥发性成分分析
        3.3.2 蓝莓粉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3.3 蓝莓提取物对油脂体系的抗氧化特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莓提取物对油脂凝胶体系的氧化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本章使用简称
    4.2 实验方法
        4.2.1 蓝莓粉提取物的制备
        4.2.2 油脂凝胶的制备
        4.2.3 油脂凝胶固体脂肪含量测定
        4.2.4 油脂凝胶POV值、TBA值测定
        4.2.5 核磁共振(~1HNMR)测定油脂凝胶氧化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固体脂肪含量的测定
        4.3.2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氧化特性研究
        4.3.3 ~1H-NMR分析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官能团变化
        4.3.4 ~1H-NMR分析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氧化产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体系物理特性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1.3 本章使用简称
    5.2 实验方法
        5.2.1 蓝莓提取物的制备
        5.2.2 油脂凝胶的制备
        5.2.3 质构特性
        5.2.4 油脂凝胶微观结构分析
        5.2.5 油脂凝胶晶型分析
        5.2.6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5.2.7 油脂凝胶流变学行为分析
        5.2.8 数据统计和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TPA结果
        5.3.2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微观结构分析
        5.3.3 荷载蓝莓提取物的油脂凝胶宏观结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用于食用油脂的天然抗氧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 [1]盐肤木叶多酚与天然抗氧化剂复配及在油脂保鲜中的应用研究[D]. 李静凤. 山西大学, 2021(12)
  • [2]基于复合材料构筑的光电化学传感器在抗氧化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D]. 韩方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进展[J]. 聂根新,吴玲,胡丽芳,周瑶敏. 江西农业学报, 2021(03)
  • [4]甘薯叶黄酮的提取、纯化及其对食用油脂抗氧化性能的研究[J]. 姚宏亮,陈宣敏,王心磊,石琪鑫,钱金旖.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20(03)
  • [5]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籽资源评价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D]. 祖述冲.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6]柚子皮总黄酮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J]. 林洁. 江苏农业学报, 2020(04)
  • [7]蕨麻黄酮对镉氧化毒性介导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刘迪. 兰州大学, 2020(01)
  • [8]基于荧光光谱的合成酚类抗氧化剂混合物检测方法研究[D]. 孙洋洋. 燕山大学, 2020
  • [9]抗氧化剂对棕榈油加热过程中单氯丙醇酯和羰基化合物形成的影响[D]. 于岩鹏. 南昌大学, 2020(01)
  • [10]蓝莓提取物对油脂及油脂凝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影响[D]. 仇宏图. 延边大学, 2020(05)

标签:;  ;  ;  ;  

食用油的天然抗氧化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