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检测

14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检测

一、14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田紫煜[1](2021)在《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成药的合理规范使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而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进一步加大了此类研究的难点。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适应症提示其可同时用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且其为北京120急救车用于中风急救的唯一必备中成药。但真实世界中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该药用于急性脑卒中的认知态度、使用规范程度以及是不是该早用尚无相关证据。目的旨在为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多角度的证据依据。方法1.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中风的循证证据再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通过系统检索7大中英文常用数据库,纳入有关醒脑静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 stroke,AIS)和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或Meta分析,运用系统综述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及证据质量评价工具GRADE对当前醒脑静治疗AIS、ICH的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及证据质量评价。2.横断面调查:基于某三甲中医医院数据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调取北京某三甲中医院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HIS数据库,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以“AIS”或“ICH”为第一诊断的患者,采集所有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患者的电子病例基本信息及醒脑静使用情况、合并中药西药情况、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信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筛选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疗程、合并疾病、病情轻重(AIS患者入院NIHSS评分;ICH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再灌注治疗与患者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及NIHSS评分变化之间(出院与入院减少1分为临床最小有意义值)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筛选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医师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的认知和态度基于研究2定量数据结果,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临床医师三个焦点组。使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4.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指南依从性稽查以AIS中西医早期基础治疗及中医诊疗规范为稽查主题,在研究2的864例AIS病例中按照患者姓名使用Excel进行随机排序,并通过随机函数随机抽取300例进行临床稽查,西医指南稽查参照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医指南则选取包含诊断、辨证论治及中药处方的相关指南。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5篇,经筛选后最终分别纳入醒脑静治疗AIS、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10篇、13篇。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都非常低。纳入的AIS文献,共20个重要结局指标,有7个(35%)结局指标被评为低质量证据,有10个(50%)结局指标被评为极低质量证据,有3个(15%)结局指标被评为的中等质量证据。纳入的ICH文献,共36个重要结局指标,有2个(5.6%)结局指标被评为中等质量证据,有7个(19.4%)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低,有27个(75%)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极低。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丹参注射液相比,醒脑静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降低AI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相比,醒脑静可降低急性ICH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共10篇SR报告了轻微不良事件,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当前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中所有研究均未关注治疗急性卒中的不同用药时点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当前的研究无法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下肯定结论;2.醒脑静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共调取1024例患者,最终符合急性期诊断的急性ICH患者46例;AIS患者864例。2.1急性脑出血用药特征分析:46例急性ICH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人数为33例,该医院醒脑静在急性ICH患者中使用率为71.7%。33例使用醒脑静的患者中1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入急诊(占33.3%),在急救车开始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3%);20例患者由急诊收治入院(60.6%),共有22例(66.7%)在急诊开始使用醒脑静;33例患者发病6小时内开始使用醒脑静的使用率最高达51.5%(17例);合并使用西药中,天麻素注射液的使用率最高达81.8%(27例)。33例急性ICH患者中,入院出院BI评分共11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22例。因原始病例中对ICH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等是影响患者出院BI的关键因素信息数据的缺失,未对醒脑静不同干预时点等因素对ICH患者出院BI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2.2急性缺血性卒中用药特征分析:8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IS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有167例,该医院醒脑静在AIS患者的使用率为19.3%。167例AIS患者,由急诊入院占比最高达70.1%(117例),由急救车送入院的患者27例,占比16.2%;在120急救车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AIS患者的0.6%);22例动静脉溶栓患者中,有2例在静脉溶栓前口服安宫牛黄丸,占比9.1%,12例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开始用醒脑静占比54.5%;AIS发病72小时后使用醒脑静占比最高达28.1%(47例);AIS患者首次使用醒脑静科室神经内科占比最高达74.8%(125例);合并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阿托伐他汀,使用频率为88.02%(147例);合并使用中成药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51.5%(83例)。预后相关性分析:167例AIS患者中,入院出院NIHSS评分共29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138例。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及非参检验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治疗与AIS患者NIHSS变化具有相关性;不同用药时点与AIS患者出院BI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发病24小时内、发病72小时内)、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对AIS患者出院—入院NIHSS变化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AIS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以及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是出入院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IS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是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的患者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4.099倍(OR=4.099,95%CI 1.459-11.512)。3.定性访谈参与访谈的11位临床医师中,神经内科医师5人,神经外科医师3人,急诊科医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西医背景2人,中医背景6人,中西医结合背景3人,工作年限2-2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限9.91年,访谈时间2021.1.24-1.28日。定性资料的结果显示,共获得5个主题,180个编码。必选项:意识障碍、AIS伴出血和渗血,而醒脑静的中医适应症如痰热证、火证等,中医临床大夫也会第一时间使用,而神经外科西医师及非脑病专业的急诊医师则不会第一时间用(影响因素主要是岗位性质原因、医保限制);用法用量则更多是根据个人用药习惯(对医保的解读不同);用药时点及用药顺序:溶栓后,立即使用醒脑静,或溶栓后24小时用(担心药物交互作用,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急性ICH则无特殊考虑;早用的态度(急救车用):支持(中医师认为需辨证使用),中立(西医师)。4.临床稽查4.1急性缺血性卒中西医指南临床稽查300例AIS患者影像学检查、溶栓、血压控制及抗板的治疗符合度为100%,NIHSS的评估达99.7%;而指南未推荐的神经保护剂使用率较高,此条符合度为53.3%;早期康复的符合度仅为13.3%;院内强化降脂的符合度为100%。4.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指南临床稽查中医诊断的符合度为95%,辨证分型的符合度为96.8%,而中草药的处方符合度为84.7%,中成药活血化瘀剂使用疗程等符合度为100%,但对于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时机,指南未给出明确推荐。结论1.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基于某三甲中医院167例住院病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发病6小时内与发病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相比,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虽然中医内科临床医师支持尽早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但当醒脑静与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有时间冲突时,会存在用药顾虑,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疗效的因果关系;2.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该三甲中医院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风急救的不同科室用药存在差异,很大原因是医保的限制,但医生对医保的解读并无统一标准;3.临床稽查发现: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被调查医院中西医治疗方案与西医指南溶栓、血压、血糖控制、抗板、降脂治疗符合度较高;但神经保护剂的使用超出指南推荐范畴,病情稳定患者发病24小时后床旁康复的体现度较低,未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中、西医医院对中医及西医常规诊疗的差异性。

曹静[2](2021)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脑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脑动脉狭窄(CA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安医一附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0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IS组),90例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NC组)。根据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将AIS患者分为无-轻度脑血管狭窄组63例,中度脑血管狭窄组41例,重度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组96例。参考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结果,200例AIS患者被分成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110例),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AIS患者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131例),非不稳定性斑块组(69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明确LP-PLA2水平与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AIS与各种危险因素之间的独立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LP-PLA2对AIS和CAS的诊断价值。结果AIS组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5);血清LP-PLA2水平在无/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或闭塞组依次升高(P<0.05);与非不稳定斑块组相比,血清LP-PLA2水平在不稳定斑块组明显升高(P<0.05);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35,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P-PLA2可作为A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OR=1.057)。当血清LP-PLA2水平的临界值为123.365ng/ml时,诊断AIS的敏感性为74.5%,特异性为86.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P<0.05,95%CI:0.856-0.929);当血清LP-PLA2水平的临界值为136.46 ng/ml时,诊断中-重度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为79.6%,特异性为95.2%,AUC为0.938(P<0.05,95%CI:0.908-0.968)。结论LP-PLA2可能是诊断AIS的生物标志物,是对现有的影像学方法的补充。血清LP-PLA2水平升高与不稳定性斑块和严重神经功能损伤相关。LP-PLA2对中-重度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需要进一步的纵向研究以确定LP-PLA2与AIS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王小婕[3](2021)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住院期内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12351例,选择术后住院期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7例。根据脑血管病的发生类型分为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脑卒中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PCI史、高血压史、房颤史、糖尿病史、心脏瓣膜病史、吸烟、颈动脉狭窄情况),实验室检查资料(Plt、Hb、INR、APTT、D-dimer、CK-MB、c Tn T、TC、TG、LDL-C、HDL-C、FBG),手术资料(术前病房血压、术前手术室血压、术中血压、术后手术室血压、术后病房血压、卒中时血压、术中是否进行球囊扩张、术中冠脉造影病变血管、术中植入支架数、术中肝素用量、术中冠脉血栓抽吸情况、术中是否应用比伐芦定、手术时间),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时间、治疗情况、随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手术资料、治疗方案等。结果1.PCI术后住院期内并发急性脑血管的发生率为0.22%(27/12351),死亡率为7.4%(2/27)。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1.5%,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占18.5%。在一年的随访期内,因再发急性脑血管病死亡5例,病死率为31.3%(5/16)。2.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时间最短为术中30min,最长为术后第5天。大部分发生在术后2h后(74.1%),多为平静状态下发病(48.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大部分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受限、麻木无力(50%),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大部分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60%)。3.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瓣膜病史、PCI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房颤史、颈动脉狭窄情况、吸烟情况没有差别(P>0.05);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相比,UA患者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所占比例高(P<0.05)。4.两组患者的Plt、Hb、TC、TG、HDL-C、LDL-C、INR、CK-MB、c Tn T、FPG、Ddimer、APTT没有差别(P>0.05)。5.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中,与术中及术后2h内发病者相比,术后2h后发病者合并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比例较高(P<0.05);其次,与术后2h后发病者相比,术中及术后2h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年龄≥75岁、合并颈动脉狭窄比例较高(P<0.05)。术中及术后2h内发病者与术后2h后发病者房颤、卒中史、糖尿病史、心脏瓣膜病史、PCI史、吸烟情况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植入支架数、冠脉病变血管、球囊扩张情况均无差异(P>0.05);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相比,发生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术中肝素用量较大、术中使用比伐芦定比例较高(P<0.05)。7.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与术后2h后发病者相比,术中及术后2h内发病者冠脉血栓抽吸比例较高(P<0.05)。8.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相比,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组术后病房舒张压、卒中舒张压较高(P<0.05)。两组间术前病房舒张压、术前手术室舒张压、术中舒张压、术后病房舒张压无显着差异(P>0.05)。9.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相比,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组术后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比例大(P<0.05)。10.在一年随访期内,全因死亡7例,其中,因再发急性脑血管病死亡5例。大部分患者肢体活动逐渐恢复正常、言语清晰(60%)。结论1.PCI术后住院期内并发急性脑血管的发生率为0.22%,死亡率为7.4%,发生率低,死亡率较高。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受限、麻木无力及头痛。一年随访期内,病死率为31.3%。2.PCI术后并发急性脑血管病可能与抗栓药物的使用剂量、血压增高或大幅度降低有关。

田园[4](2020)在《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是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72h内出现的神经功能恶化,主要症状是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病情加重。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存在明显相关性。25-羟维生素D3是维生素D3的活性形式之一,最近研究表明,25-羟维生素D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25-羟维生素D3缺乏或不足可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以期为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早期发现及治疗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目的比较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5月到2019年5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31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照是否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神经功能恶化组(n=42)和非神经功能恶化组(n=89)。收集所有病人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疾病史、NIHSS评分、血常规、实验室生化指标等一般资料,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全部1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42例发生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占32.06%。与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患者相比,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患者男性比例显着降低、年龄明显增高、糖尿病比例和冠心病比例明显增高、NIHSS评分显着增高、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减低,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吸烟比例、饮酒比例、高血压比例、高脂血症比例、白细胞计数水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多因素校正后,筛选出25羟维生素D3水平、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降低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朱正保[5](2020)在《血清HGF、DKK-1和GDF-15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中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快,我国的脑卒中负担日渐加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已知的缺血性脑卒中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房纤颤等,但是这些传统预后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结局的风险。如果仅仅依靠现有的这些传统危险因素来筛选和识别不良预后高风险的患者,会导致许多处于中等甚至高等风险、需要加强预防性护理和治疗的个体无法被发现。因此,发现新的危险因素以识别处于不良预后高风险的患者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识别缺血性脑卒中新型预后生物标志物的兴趣与日俱增,以期改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能力。研究发现,肝细胞生长因子(HGF)、Dickkopf-1蛋白(DKK-1)和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然而,HGF、DKK-1和GDF-15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仍不明确,需要在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进行确认。我们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压试验(CATIS)的基础上,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来探讨血清HGF、DKK-1和GDF-15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3个月和1年不良临床结局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在来自于CATIS临床试验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探讨基线时血清HGF、DKK-1和GDF-15水平与患者病后3个月和1年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死亡、严重残疾以及脑卒中再发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参加了 CATIS临床试验并拥有血清标本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合格的研究人员使用统一规范的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疾病史和临床特征等信息。研究对象在入院后24小时内,禁食至少8小时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样。血清HGF、DKK-1和GDF-15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3个月和1年时,由经过培训合格的研究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填写生活自理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同时记录死亡和脑卒中再发情况。本研究主要结局为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mRS量表得分3-6),次要结局包括严重残疾(mRS量表得分3-5)、死亡、脑卒中再发和mRS量表有序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评估血清HGF、DKK-1和GDF-15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严重残疾的关系。使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计算风险比(HR)和95%CI,评估血清HGF、DKK-1和GDF-15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死亡和脑卒中再发的关系。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HGF、DKK-1和GDF-15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mRS得分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或者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血清HGF、DKK-1和GDF-15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的剂量反应关系。根据年龄、性别、发病到入院时间、高血压史、入院收缩压、入院卒中量表评分和是否进行降压干预将研究对象分为多个亚组,分别在各个亚组中研究高水平血清HGF、DKK-1和GDF-15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的关系。在传统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我们计算了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来评估血清HGF、DKK-1和GDF-15能否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共有302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了血清HGF。经过3个月的随访后,共有750名研究对象发生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665名研究对象发生严重残疾,85名研究对象发生死亡,54名研究对象发生脑卒中再发。HGF最高四分位组研究对象3个月的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严重残疾、死亡的发生风险分别是最低四分位组研究对象的 1.80 倍(OR:1.80;95%CI:1.34-2.41)、1.36 倍(OR:1.36;95%CI:1.02-1.83)、8.48 倍(HR:8.48;95%CI:2.60-27.64)。将血清 HGF 四分位数添加到传统模型中,可以改善模型对3个月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NRI:22.8%,P值<0.001;IDI:0.6%,P值<0.001)、严重残疾(NRI:14.8%,P值=0.001;IDI:0.2%,P值=0.041)、死亡(NRI:41.6%,P值<0.001;IDI:1.0%,P值<0.001)的预测能力。经过1年的随访后,共有653名研究对象发生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484名研究对象发生严重残疾,169名研究对象发生死亡,144名研究对象发生脑卒中再发。HGF最高四分位组研究对象1年的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死亡的发生风险分别是最低四分位组研究对象的2.14倍(OR:2.14;95%CI:1.59-2.89)、5.88倍(HR:5.88;95%CI:2.91-11.90)。血清HGF四分位数可以改善传统模型对1年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NRI:26.7%,P值<0.001;IDI:1.0%,P值<0.001)、严重残疾(NRI:10.5%,P值=0.045)、死亡(NRI:46.1%,P 值<0.001;IDI:1.2%,P值<0.001)、脑卒中再发(NRI:24.0%,P值=0.007)的预测能力。本研究中共有31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成功检测了血清DKK-1。经过3个月的随访后,共有805名研究对象发生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715名研究对象发生严重残疾,90名研究对象发生死亡,57名研究对象发生脑卒中再发。分析发现,DKK-1水平与3个月的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严重残疾、死亡、脑卒中再发的发生风险无关。经过1年的随访后,共有687名研究对象发生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510名研究对象发生严重残疾,177名研究对象发生死亡,154名研究对象发生脑卒中再发。DKK-1最高四分位组研究对象1年的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严重残疾的发生风险分别是最低四分位组研究对象的1.37倍(OR:1.37;95%CI:1.03-1.83)、1.44倍(OR:1.44;95%CI:1.06-1.95)。将血清DKK-1添加到传统因素构建的模型中,可以改善传统模型对1年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NRI:11.8%,P值=0.009;IDI:0.2%,P值=0.015)、严重残疾(NRI:13.4%,P值=0.008;IDI:0.3%,P值=0.023)的预测能力。本研究中共有30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了血清GDF-15。经过3个月的随访后,共有762名研究对象发生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676名研究对象发生严重残疾,86名研究对象发生死亡,51名研究对象发生脑卒中再发。GDF-15最高四分位组研究对象3个月的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死亡的发生风险分别是最低四分位组研究对象的 1.51 倍(OR:1.51;95%CI:1.10-2.07)、3.64倍(HR:3.64;95%CI:1.34-9.92)。将血清GDF-15四分位数添加到传统模型中,可以显着改善模型对3个月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NRI:13.8%,P值=0.002;IDI:0.2%,P值=0.026)、死亡(NRI:48.3%,P值<0.001;IDI:0.5%,P 值=0.001)的预测能力。经过1年的随访后,共有653名研究对象发生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485名研究对象发生严重残疾,168名研究对象发生死亡,145名研究对象发生脑卒中再发。GDF-15最高四分位组研究对象1年的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死亡的发生风险分别是最低四分位组研究对象的1.84倍(OR:1.84;95%CI:1.32-2.56)、2.87倍(HR:2.87;95%CI:1.48-5.58)。血清GDF-15四分位数可以改善传统模型对1年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NRI:18.7%,P值<0.001;IDI:0.5%,P值=0.001)、死亡(NRI:40.1%,P值<0.001;IDI:0.7%,P值<0.001)的预测能力。无论是病后3个月还是病后1年,血清水平升高的生物标志物的聚集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显着相关。随着血清水平升高的生物标志物聚集数目的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3个月和1年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死亡的发生风险显着升高,mRS得分越高(P值均<0.05);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增加血清水平升高的生物标志物的聚集程度,可以显着改善传统模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3个月和1年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死亡发生风险的预测能力。结论本研究发现高水平血清HGF和GDF-15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3个月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在传统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增加血清HGF或GDF-15可以显着改善传统模型对3个月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的预测能力。高水平血清HGF、DKK-1和GDF-15与1年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将血清HGF、DKK-1或GDF-15添加到传统危险因素中后,可以为1年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的发生风险提供额外的预后信息。随着血清水平升高的生物标志物数目的增加,患者病后3个月和1年的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加,血清水平升高的生物标志物数目对3个月和1年的死亡或严重残疾复合结局的发生风险有预测价值。

陆克刚[6](2020)在《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嗜酸性粒细胞在既往研究中表明其计数下降严重影响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可用于评估重症监护室患者的预后情况。然而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相关机制间的关系现仍不明确,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这也是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在不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下的一般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情况,旨在探讨不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急性脑卒中的病情以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092019.12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住院的30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使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设备测定其相关生化、常规指标,按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是否低于总白细胞数的0.5%分成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组和嗜酸性粒细胞正常(Eosino)组,并在入院30分钟内及出院当天完成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 stroke scale,NIHSS),在出院后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完成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指标,进一步对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01),且年龄(P=0.048,OR=1.031,95%CI=1.0001.062)、白细胞(P=0.027,OR=1.170,95%CI=1.0181.34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32,OR=1.052,95%CI=1.0041.101)、嗜酸性粒细胞减少(P=0.012,OR=2.771,95%CI=1.2526.136)、感染(P=0.006,OR=2.825,95%CI=1.3485.920)和入院NIHSS评分(P=0.001,OR=2.451,95%CI=1.8283.287)均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急性脑卒中Eosino组相比,Eosino-组患者显着多见高龄者、有房颤史者,感染风险也显着提高,在空腹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收缩压、心率、住院时间、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以及3个月mRS评分方面显着高于Eosino组(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心源型卒中患者多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P<0.05),而小血管闭塞型卒中病人则大部分表现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水平(P<0.05);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各分组间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表现更为严重且短期预后不良(P<0.05),在病程中出现感染风险显着增加并且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增高(P=0.032,OR=1.052,95%CI=1.0041.101)虽然也是影响急性脑卒中预后的不良因素,但这种结果并不影响嗜酸性粒细胞对急性脑卒中机制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减少(P=0.012,OR=2.771,95%CI=1.2526.136)是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有效评估患者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王小波[7](2019)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针对性防治策略提供科学支持;2.分析吞咽障碍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内在关联,为其病因防治提供理论依据;3.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4.观察通腑中药“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所有出院诊断为“脑梗死”临床病历资料,然后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根据有无肺炎发生及有无吞咽障碍划分亚组;2.收集纳入病历人群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中医、西医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类型,入院后的洼田饮水评分及肺部感染评分,神经功能评分(NIHSS),影像学脑梗死病变部位,入院后抗生素使用情况及通便药物使用情况等资料;3.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其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独立危险因素,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和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观察“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按照纳排标准共纳入符合要求患者273例,其中卒中合并肺炎患者78例(33.2%),住院期间发生吞咽障碍者共84例(30.8%);2.高龄,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卒中病史与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密切相关(P<0.05);合并吞咽障碍,留置胃管,便秘,NIHSS评分(5分),洼田饮水试验V级,基底节区及多部位梗死等因素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密切相关(P<0.05);3.留置胃管、吞咽障碍、便秘、高NHI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吞咽障碍明显(洼田饮水V级)的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更大(P<0.05);4.急性缺血性中风卒中中医证候类型以为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阴虚风动5种类型为主,其中痰热腑实证比例最高(112例,41.0%),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痰热腑实证患者与其他证型的患者相比,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5.住院期间使用“通腑醒神胶囊”是肺部感染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使用通腑醒神胶囊治疗组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更加确切,(P<0.05)。结论:1.留置胃管、吸烟史、发生便秘等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留置胃管、高NHISS评分、便秘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吞咽障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痰热腑实证是急性缺血性中风卒中最主要的中医证候类型之一,中药“通腑醒神胶囊”较西药缓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痰热腑实证有更好的疗效。

童俊生[8](2019)在《急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证型特点及预后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情况,比较中医证型与预后情况,同时探讨不同预后的急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在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比较相关实验室指标与急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急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自2012年2月至2018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本次住院情况、相关实验室指标、中医四诊资料等临床资料,完成入院24小时的GCS评分、NIHSS评分、mRS评分。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分组的急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在预后方面差异,探讨不同预后急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在3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中,痰证患者最多,其次为肝风内动证、血瘀证、火热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患者最少;在18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中,痰证患者最多,肝风内动证、血瘀证、火热证及气虚证患者均为2例,阴虚阳亢证患者最少。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有冠心病病史是无冠心病病史患者发生预后差风险的3.594倍。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入院心率、FIB、ALT与预后呈负相关,ALB/GLB与预后呈正相关。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肝损害中医证型为气虚证患者是诊断为其他证型患者发生预后差风险的4.036倍。结论: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候以痰证患者最多,其次为肝风内动证、血瘀证、火热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患者最少。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有冠心病病史是无冠心病病史患者发生预后差风险的3.594倍。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入院心率、FIB、ALT与预后呈负相关,ALB/GLB与预后呈正相关。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肝损害中医证型为气虚证患者是诊断为其他证型患者发生预后差风险的4.036倍。

胡萍[9](2019)在《基于MEWS的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构建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MEWS评分的基础上联合影响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预后预测评分系统,优化对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优化临床管理及合理分配临床资源,提高护士病情观察能力,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入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8月1日到2018年9月30日首次诊断的急性脑卒中成人患者200例,进行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构建;2018年11月1日到2018年11月30日首次诊断的急性脑卒中成人患者104例,进行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验证。分别随访30天,统计30天后的临床结局。结局评定指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02分诊断为预后良好,36分诊断为预后不良组。入院时收集可能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INR、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白蛋白、C反应蛋白、尿酸、尿素氮等12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β值并结合OR值赋予分值,并联合MEWS建立预后预测评分系统。通过绘制ROC曲线及Hosmer Lemeshow法对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进行综合评价及验证,检验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经单因素分析:年龄、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INR、入院血糖及C反应蛋白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尿素氮水平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分别为:年龄、白细胞、C反应蛋白,其风险值(OR值)分别为:1.047倍、1.469倍、1.071倍。(3)建立危险因素的统计方程模型为:Logit P=-7.127+0.046X1+0.385X2+0.067X3(注:X1:年龄、X2:白细胞、X3:C反应蛋白),得出总分为40分的方程模块,并与MEWS联合形成脑卒中短期预后预测评分系统。(4)最终构建的预后预测评分系统总分为53分,并绘制ROC曲线图,所得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P<0.001);通过配对卡方检验及一致性检验(kappa值)可知其灵敏度为82.2%,特异度为80.9%,总的一致性为0.815,kappa值为0.628。且通过对ROC曲线图的坐标值分析可知:当评分为7分时,该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最强,即7分为该评分系统的最佳诊断界值。(5)分别对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进行验证,其中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5(P<0.001),且当评分为7分时,其预测效能最强;针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22(P=0.003),当评分为11分时,预测效能最强。(6)经验证组验证,预后预测评分系统评分与其预后不良率密切相关,证明预后预测评分系统具有中等的预测能力。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23,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87.0%,总的一致性为0.817,kappa值为0.635。依据预后预测评分系统评分:当总评分≥7分时预后不良率为75.5%;总评分<7分预后不良率为11.5%。结论(1)入院时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有显着影响,可做为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2)建立的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预测评分系统,应用简单便捷,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3)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经过验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且优于MEWS的预测效能。

张菲菲[10](2018)在《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急性脑卒中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讨论高血压患者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与急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其与脑卒中急性期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性别差异,探求血尿酸与急性脑卒中其它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急性脑卒中的防治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收住我院神经内科高血压患者共305例,其中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98例,高血压伴急性脑出血(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ACH)患者11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97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43例。收集临床一般资料,实验组测量其入院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另分别于次日晨测定血尿酸、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并进行比较。体检组于体检当日检测上述指标。同时依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进行评分,按照评分分成三个亚组,即1-4分为轻度脑卒中、5-15分为中度脑卒中,16分及以上归为重度脑卒中。收集整理资料并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BMI、SUA、TG、TC、LDL水平,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组>高血压伴急性脑出血组>单纯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FBG水平则高血压伴急性脑出血组>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组>单纯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DL水平在健康对照组中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组、高血压伴急性脑出血组及单纯高血压组中无差异。(2)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中SUA升高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5.479,95%CI 2.172-13.822,P<0.01),同时也是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OR=4.501,95%CI 2.275-8.907,P<0.01)。(3)高血压人群中重度脑梗死组急性期血尿酸水平高于中度脑梗死组,中度脑梗死组血尿酸水平高于轻度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组重度脑出血组急性期血尿酸水平高于中度脑出血组,中度脑出血组血尿酸水平高于轻度脑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高血压患者脑梗死急性期血尿酸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组急性期血尿酸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高血压人群中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BMI、TG、LDL、FBG均与SUA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61、0.605、0.669、0.795、0.786。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年龄、BMI、TG、LDL、FBG均与SUA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67、0.690、0.675、0.774、0.838。结论:1.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其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高血压患者脑卒中急性期血尿酸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尿酸水平越高,病情越重。3.男性高血压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较女性更为明显。4.高血压患者脑卒中急性期血尿酸水平与脑卒中其它危险因素年龄、BMI、FBG、TG、LDL密切相关。

二、14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4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1 急性中风流行病学调查
        2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3 急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2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
    研究一 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中风循证证据再评价
        1 背景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解释性序列混合方法研究
    前言
    研究二 横断面调查: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急性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定性研究: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临床医师对急性卒中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认知和态度
        1 方法
        2 访谈提纲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四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早期管理临床稽查
        1 背景
        2 稽查主题
        3 稽查标准及内容
        4 抽样与数据收集
        5 结果
        6 讨论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3 不足和展望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脑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 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死亡率、病死率
    2.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
    3.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特征比较
    4.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化检测指标比较
    5.不同发病时间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6.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手术资料比较
    7.不同发病时间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冠脉血栓抽吸比较..
    8.两组不同时间舒张压比较
    9.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术后抗栓治疗比较
    10.治疗及随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住院期内并发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
    2.3 25羟维生素D3测量
    2.4 一般资料的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END组和非END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ACI 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3.3 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论文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维生素 D 水平缺乏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参考文献

(5)血清HGF、DKK-1和GDF-15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血清HGF、DKK-1和GDF-15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技术路线图
        三、基线资料收集
        四、血清HGF、DKK-1和GDF-15水平的检测
        五、随访
        六、研究结局
        七、统计分析
    结果
        一、血清HGF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
        二、血清DKK-1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
        三、血清GDF-15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
        四、生物标志物聚集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综述一 HGF、DKK-1和GDF-15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前言
        HGF与缺血性脑卒中
        DKK-1与缺血性脑卒中
        GDF-15与缺血性脑卒中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糖、肾功能和心率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
        前言
        血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肾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心率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表1 急性脑卒中病人入院临床记录表
附表2 脑卒中病例基线调查问卷
附表3 生活自理程度Modified Rankin量表
附表4 NIHSS卒中量表
附表5 脑卒中再发及死亡的诊断与评估表
附表6 死亡的诊断与评估表
致谢

(6)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2.1 一般资料收集
        2.2 样本采集与处理
    3.相关指标评定及分组
        3.1 评分标准
        3.2 嗜酸性粒细胞分组
        3.3 中性粒细胞分组
        3.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组
        3.5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分组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1.1.1 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
        1.1.4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概况
        1.1.5 小结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发病机制
        1.2.2 危险因素的研究
        1.2.3 SAP临床诊断与评估
        1.2.4 小结
    1.3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相关性肺炎康复治疗进展
        1.3.1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1.3.2 小结
    1.4 “通腑醒神胶囊”及“通腑醒神、豁痰开窍”治法的研究现状
        1.4.1 “通腑醒神胶囊”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1.4.2 “通腑醒神胶囊”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
        1.4.3 通腑疗法的使用现状
        1.4.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研究目的
    2.2 临床资料
        2.2.1 研究对象
    2.3 诊断标准
        2.3.1 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排标准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5 卒中相关性肺炎疗效判定标准
    2.6 研究步骤与方法
        2.6.1 数据采集方法
        2.6.2 数据采集项目
        2.6.3 录入《病例调查表》
        2.6.4 《病例调查表》制定标准
        2.6.5 数据录入规则
    2.7 统计软件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统计学资料分布情况
        3.1.1 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分析结果
        3.1.2 27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资料分布情况
        3.1.3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结果分布情况
        3.1.4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规律
    3.2 常见病因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3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4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情况的危险因素分析
    3.5 中医证候类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的相关性
    3.6 洼田饮水分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的关系
    3.7 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3.8 “通腑醒神胶囊”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
第四章 讨论
    4.1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4.2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及“通腑醒神胶囊”的治疗效果分析
    4.3 研究的局限性
    4.4 小结
    4.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急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证型特点及预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急性脑卒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急性脑卒中的患病率
        二、急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
    第二节 急性脑卒中伴肝损害西医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
        二、急性脑卒中伴肝损害形成机制的研究
        三、急性脑卒中伴肝损害预后研究
    第三节 历代医家对于中风的研究进展
        一、古代医家对于中风病的经验研究
        二、近现代医家对于中风病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
        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各项指标与预后关系
        三、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各项指标与预后关系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一般临床资料结果分析
        一、样本量差异
        二、性别
        三、年龄
        四、既往病史
    第二节 不同预后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相关性评估
        一、入院生命体征
        二、纤维蛋白原水平
        三、入院时血糖
        四、肝功能指标与急性脑卒中伴肝损害预后关系
    第三节 中医证型分布及预后关系
        一、证型分布特点
        二、证型与预后关系
结语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基于MEWS的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构建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基于MEWS的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构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资料收集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1.2.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分析
        2.2 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
        2.5 预后预测评分系统最佳诊断界值的确定及预测效能评价
        2.6 预后预测评分系统对缺血性及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效能比较
        2.7 预后预测评分系统与MEWS的预测效能比较
    3 讨论
        3.1 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评价
        3.1.1 临床常用脑卒中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分析
        3.1.2 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评价
        3.2 纳入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预测评分系统中各危险因素的分析
        3.2.1 年龄
        3.2.2 炎症反应
        3.3 其他危险因素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
        3.4 MEWS评分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比较
第二部分 基于MEWS的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验证与评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分析
        2.2 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的评价
        2.3 预后预测评分系统与MEWS预测效能的比较
    3.讨论
        3.1 预后预测评分系统预测效能的综合评价
        3.2 预后预测评分系统与MEWS预测效能的比较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急性脑卒中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指标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高血压伴急性脑卒中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较 2
    高血压伴急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 3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急性期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急性期血清尿酸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5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急性期血尿酸与性别的关系 6
    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讨论 1
    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及急性脑卒中的关系 2
    血脂、血糖与高血压及急性脑卒中的关系 3
    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卒中急性期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4
    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卒中性别的关系 5
    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卒中其它指标的相关性 6
    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尿酸水平与脑卒中研究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卒中量表相关评分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14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D]. 田紫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脑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D]. 曹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D]. 王小婕.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D]. 田园.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5]血清HGF、DKK-1和GDF-15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D]. 朱正保. 苏州大学, 2020(06)
  • [6]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陆克刚.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7]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D]. 王小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急性脑卒中伴肝损害患者证型特点及预后相关性分析[D]. 童俊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基于MEWS的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预测评分系统的构建及评价[D]. 胡萍.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急性脑卒中临床相关性研究[D]. 张菲菲. 石河子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14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