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用脱毛膏在实验动物脱毛中的应用

人用脱毛膏在实验动物脱毛中的应用

一、人用脱毛膏在实验动物被毛去除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方明笋[1](2021)在《中国被毛孢菌丝体对小鼠心衰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从野生冬虫夏草中分离鉴定出的无性型真菌菌株。通过发酵工程进行深层液体发酵获得中国被毛孢菌丝体(Hirsutella sinensis mycelium,HSM)。已有研究显示HSM在肺纤维化和肾纤维化等动物疾病模型中具有抗纤维化作用,但关于HSM对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未见报道。研究表明HSM可通过抑制TGF-β表达,抑制组织纤维化进程。心力衰竭的发病过程中TGF-β介导的心肌纤维化是其主要病理基础。基于以上研究,本论文拟通过主动脉弓缩窄术(transverseaortic constriction,TAC)建立小鼠心衰模型,观察HSM对心衰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具体作用机制。本论文选用C57BL/6J小鼠,通过TAC建立小鼠心力衰竭模型,缩窄用的垫针规格为26G,术后分别于4周、8周、12周,采用超声心动成像、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方法监测心衰小鼠的病程进展。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4周时小鼠左心室前壁显着增厚,但左心室后壁、心室腔内径和射血分数(EF)无显着变化,病理观察可见血管周围有胶原增生;术后8周时小鼠左心室室壁进一步增厚,左心室前壁与后壁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左心室腔内径开始扩张,EF显着下降,心肌胞外基质出现胶原增生;术后12周时小鼠左心室腔内径显着扩张,心肌组织间大量胶原增生可见明显病变,EF显着下降(低于30%)进入心衰期。以上结果表明,本文成功在术后12周建立小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为心力衰竭的治疗研究提供模型基础,可用于下一步药效学实验。成功建模后,进行药物干预实验,在TAC术后一周给予HSM干预治疗并设立卡托普利组作为阳性对照,术后12周为实验终点。通过超声心动成像和血流动力学检测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等手段评价HSM对心力衰竭小鼠的治疗作用。利用Western blot和RT-qPCR分析心肌检测心室重构相关因子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变化,探讨HSM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实验终点时,①通过超声心动成像,发现HSM可显着提高EF、短轴率(FS)等心功能指标,并降低左心室室壁厚度和心室容积等心室重构指标;②应用血流动力学检查,发现HSM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显着升高,±dP/dt max显着增强,接近假手术组;③HE染色和Masson染色发现HSM可显着抑制心肌肥大和纤维化;④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分析心肌组织发现HSM较TAC组可降低心脏组织TGF-β1、Smad3蛋白水平以及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水平。这提示HSM对心脏的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总之,本论文成功构建一个适用于新药开发的小鼠心力衰竭动物疾病模型。在此基础上验证了 HSM可以显着改善心力衰竭小鼠的心功能状态,可防止TAC后胶原增生和心室重构。这些结果为HSM的药用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并进一步提示可以通过TGFβ1/Smad3信号通路,靶向抑制纤维化相关基因和蛋白来治疗心衰。

廖朗坤[2](2021)在《难溶性药物缓释微针的设计和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可溶性微针(Dissolvable microneedles,DMNs)由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制得,打破角质层屏障进入皮肤后可通过材料的溶解释放药物。难溶性药物与DMNs结合可提高其经皮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然而,由于DMNs吸收皮肤间质液后针体快速溶解,导致药物吸收和消除速度较快,仅靠可溶性微针难以达到缓释的目的。本论文旨在设计一种能缓慢控制释放难溶性药物的DMNs,以降低给药频率,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在本研究中选择吲哚美辛(indomethacin,IDM)为模型药,分别通过制备包合物和混合胶束提高IDM的水溶性。进一步将包合物和混合胶束分别与DMNs结合,并表征两种微针的外观形态、机械强度、溶解速度等性能。接着对比考察两种DMNs的体内外释放特性。最后通过建立小鼠关节炎模型对IDM胶束微针的药效学作用进行评价。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建立了IDM含量测定的UV和HPLC分析方法。通过紫外全波长扫描得到了IDM的最大吸收波长是320 nm,确定了用于制备包合物、混合胶束以及微针的材料不会对IDM的UV测定造成干扰。通过专属性实验确定了在设定的色谱条件下微针基质材料和鼠皮浸出液不会干扰IDM的HPLC测定。分别建立了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度高、精密度好、回收率高的UV和HPLC分析方法。对IDM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选择PBS(pH7.4)为体外溶出的接收液,选择20%乙醇-PBS(pH7.4)和20%PEG400-PBS(pH7.4)为透皮实验的接收液。采用溶液搅拌-冷冻干燥法制备IDM的HP-β-CD包合物。选择搅拌温度、搅拌时间、搅拌转速为主要影响因素,选择产率和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IDM-HP-β-CD的制备处方。得到最优处方为搅拌温度60℃、搅拌时间5 h,搅拌转速1440 rpm,该处方制备得到的IDM-HP-β-CD产率为87.28%,包埋率为56.84%,载药量为11.90%。将冻干粉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确定了IDM-HP-β-CD的结构,验证了IDM-HP-β-CD的成功制备。进一步采用两步法制备包裹IDM-HP-β-CD的DMNs,形态表征显示微针阵列排列整齐,每根针高约500μm,底座宽约250μm。借助Parafilm和鼠皮考察IDM-HP-β-CD DMNs的穿刺能力,结果表明该微针具有较好的皮肤穿刺能力。最后分别利用Parafilm和猪皮模拟人体皮肤评价IDM-HP-β-CD DMNs的体外溶出和经皮渗透性能。结果表明IDM-HP-β-CD DMNs的体外释放相对于IDM DMNs较慢,针尖进入皮肤后先快速溶解出现突释,再以一定的速率缓慢渗透,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以Poloxamer F127(PF127)和Soluplus为原料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IDM混合胶束(IDM-MMs)。选择投药量、水化时间、水化量为主要影响因素,包封率、粒径、PDI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法对IDM-MMs的处方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处方为投药量5 mg、水化量5 mL、水化时间1 h。该处方制备的IDM-MMs包封率为80.43%、载药量为5.04%、粒径为58.7 nm、PDI为0.113、Zeta电位为-8.72 mV。通过透射电镜表征IDM-MMs的形态,可知IDM-MMs为均匀分布的实心球型,电镜下的大小与粒径结果一致。体外溶出和储存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IDM-MMs的溶出速率比IDM混悬液慢,IDM-MMs在不同温度环境下可稳定储存至少两个月。通过相容性和吸湿性实验选择PVP/VA为制备IDM-MMs DMNs的材料。以针尖药物利用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IDM-MMs DMNs的制备处方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处方为针尖液PVP/VA浓度7.5%、针尖液加入量45μL、基底液PVP/VA浓度50%和基底液加入量150μL,此时针尖药物利用率为29.22%。借助生物显微镜辅助观察可知针体在皮内可在10 min内溶解完全。体外溶出和经皮渗透评价结果表明,IDM-MMs DMNs比IDM DMNs释放得慢,且能以恒定的速率透过皮肤。进一步对比IDM-HP-β-CD DMNs和IDM-MMs DMNs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建立了大鼠血浆中IDM含量测定的HPLC分析方法,排除血浆内源性物质对内标物和药物的干扰,得到线性关系良好的标准曲线。然后对大鼠进行分组、给药和采血,分析结果得出IDM-MMs DMNs比市售贴片更快达峰,更长效。相比IDM-HP-β-CD DMNs在0.5 h快速达到峰浓度后只能维持较低浓度达24 h,IDM-MMs DMNs的缓释作用更突出。最后选择缓释效果更好的IDM-MMs DMNs进行药效学实验。通过给小鼠足跖注射CFA建立AIA模型,然后分别从关节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脾指数、组织病理学、炎性因子五个方面评价模型的稳定性和IDM-MMs DMNs的有效性。结果表明,IDM-MMs DMNs给药后上述指标都得到明显的改善(p<0.01),而且IDM-MMs DMNs隔天给药的治疗效果与市售贴片每天给药的效果一致,初步证明IDM-MMs DMNs具有一定的长效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设计的IDM-MMs DMNs给药系统制备简单、生物相容性好、使用方便,显着提高了IDM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延长了作用时间,降低了给药频率,大大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给药系统。

赵铭宇[3](2020)在《五加丹方对去势雌性大鼠下丘脑Kiss-1/GPR54/GnRH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去卵巢雌性成年期SD大鼠复制绝经综合征动物模型,以大鼠阴道脱落细胞涂片的结果判断大鼠动情周期的变化并作为去势成模的标准。通过对模型大鼠的体温、体质重量及子宫指数、子宫病理形态学、血清性激素、下丘脑弓状核组织中与生殖内分泌相关的神经递质的水平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临床治疗绝经综合征的经验用方五加丹方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将入选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五加丹方高、中、低剂量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去势法造模,术后以阴道脱落细胞涂片结果确定模型复制成功。2.成模后给予五加丹方及中、西对照药灌胃。记录大鼠行为学及体温变化。实验结束时测体质重量,子宫重量,计算子宫指数。病理组织学观察子宫微观形态。3.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EL I SA技术检测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各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组织取材,ELISA技术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PLC-β 1、IP3、IP3R、CaM水平。PCR技术检测下丘脑弓状核组织 Kiss-1、GPR54、GnRH、IP3R-1、PLC-β mRNA 的表达变化,Western-blot 技术检测 Kiss-1、GPR54、GnRH、CaM 蛋白的表达。结果1.五加丹方对MPS大鼠体温的影响:各组大鼠平均腹温略高于同组平均耳温,但尚不具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平均耳温及平均腹温均显着升高(P<0.01),以术后第3周最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五加丹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中药、西药对照组的平均耳温与平均体温均显着下降(P<0.0 1);低剂量组平均耳温显着下降(P<0.01),平均腹温也明显下降(P<0.05)。2.五加丹方对MPS大鼠子宫指数及子宫病理形态的影响:去势后各组大鼠较空白组体质重量均上升(P<0.01),子宫重量下降(P<0.01),子宫指数降低(P<0.01),但假手术组体质重量则下降(P<0.05),子宫重量无明显变化(P>0.05)。高剂量组子宫重量、子宫指数均增加(P<0.01)。镜下发现模型组子宫内膜层、肌层萎缩,腺体萎缩、血管腔明显狭窄;各给药组内膜层、肌层明显增厚,腺体增大、血管腔充盈,以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改善最为明显。3.五加丹方对MPS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模型组血清E2明显降低(P<0.01),血清FSH、LH升高(分别为P<0.01和P<0.05),表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相比,五加丹方各组FSH均明显降低,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血清E2升高,高剂量组LH水平降低。4.五加丹方对MPS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递质的影响:去势后Kiss-1、GPR54、GnRH、PLC-β 1、IP3R1 mRNA和Kiss-1、GPR54、GnRH、CaM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均升高,五加丹方能够下调这些神经递质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也能够使去势雌性大鼠下丘脑组织中升高的 PLC-β 1、IP3、IP3R、CaM 水平下降。结论1.五加丹方可有效缓解MPS大鼠体温的升高。五加丹方可以增加去势大鼠子宫重量,升高子宫指数,以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效果明显。2.五加丹方可以改善MPS大鼠子宫的微观形态,使子宫腺体和毛细血管明显增多,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3.五加丹方能够有效升高MPS大鼠血清E2水平,降低血清FSH、LH水平,五加丹方可以提高去势雌性大鼠体内雌二醇水平或者促进体内雌二醇的转化生成,从而起到改善MPS的作用。4.五加丹方通过对MPS大鼠下丘脑弓状核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的上游调节因子 Kiss-1、GPR54 及 PLC-β 1、IP3、IP3R、CaM等表达的影响,起到下调GnRH 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从而协调生殖轴功能,改善MPS患者生殖内分泌水平。

刘学[4](2020)在《生发、乌发中草药复方的筛选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头发不仅可以保暖,还可以使人更加美观。头发生长具有周期性,其周期可分为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正常情况下三个阶段周期长度相对稳定。生理或药物作用导致休止期延长而出现毛发减少,表现为脱发现象;黑素合成减少而导致白发的产生,严重影响了毛发的外观。目前,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年轻人出现脱发和白发现象。临床上脱发的治疗西药主要为米诺地尔与非那雄胺,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副作用大且易反弹;白发一般通过染发来达到乌发的目的。文献报道,许多中草药及其复方具有生发和乌发的功效,并具有毒副作用小,使用人依从性好等优势。尽管市场上已经拥有一些产品,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本研究首先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咪喹莫特诱导C57BL/6小鼠脱发模型和氢醌诱导C57BL/6小鼠白发模型,对文献报道具有生发或乌发功效的中药材及其复方进行功效筛选,然后对最佳复方提取工艺和制剂工艺进行优化,最后进行药效学评价。脱发模型的复制、复方筛选及其工艺优化。首先在实验室复制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和小鼠脱发模型,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模型对4个复方进行活性筛选,结果发现4号复方抗炎效果良好。在4号复方组成的基础上设计4个新的复方,应用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和小鼠脱发模型进行筛选,发现7号复方效果良好。对7号复方进行提取工艺优化,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的方法,获得最佳工艺为:药材溶剂比1:10,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80℃。在最佳的提取工艺下,浸膏得率由19.68%提升至23.53%,黄酮含量由3.51%提高至3.92%,姜辣素含量从0.26%提升至0.40%,没食子酸含量由0.30%提升至0.36%。随后,对水凝胶制剂工艺进行优化,发现最佳的制剂工艺条件为:2%卡波姆40%、甘油10%、丙二醇10%,三乙醇胺0.5%,透皮剂3%氮酮。在优化条件下所制凝胶粘度适宜,易于涂抹,透皮性好。对生发最佳复方进行药效学研究,制备生药含量分别为10g/100g水凝胶、20g/100g水凝胶、30g/100g水凝胶三个浓度,应用小鼠脱发模型对其药效进行考察,选择米诺地尔作为阳性药,共给药20天。结果:当生药含量为20g/100g水凝胶时,生发评分达4.33,单位面积毛密度2.96,毛囊切片显示中剂量高于低剂量和高剂量,与阳性药米诺地尔效果相当。白发模型的复制、复方筛选和药效学研究。首先建立体外酪氨酸酶活性测定模型、小鼠B16黑素瘤细胞模型和氢醌诱导C57BL/6小鼠白发模型,应用酪氨酸酶模型对18味药材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女贞子、何首乌、紫苏叶等9味中药材提取物的酶促进活性较强;进而设计两种药材复合物和三种药材复合物,并进行活性的筛选,获得最佳的组合物为:女贞子何首乌丹参(女何丹)、女贞子何首乌紫苏叶(女何紫)、何首乌丹参紫苏叶(何丹紫)共三种;其次,应用细胞模型考察三种组合对B16黑素瘤细胞增殖与黑素生成的影响,对细胞增殖活性最强的为“女何丹”与“女何紫”组合,促进细胞黑素生成作用最强的为“女何紫”组合。制备乌发复方水凝胶,使用氢醌诱导C57BL/6小鼠白发模型考察了生药含量分别为30g/100g水凝胶、40g/100g水凝胶、50g/100g水凝胶三个浓度的乌发效果,结果:给药28天后,乌发中剂量组皮肤色素恢复区比例高达95%,评分3.83分,显微观察毛囊黑素含量最高。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筛选获得生发与乌发功能的新中草药复方,为中草药复方在头发护理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冯放[5](2019)在《中药生发凝胶对雄激素性秃发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雄激素性秃发(AGA)是临床常见的脱发疾病,本病在我国的流行病学为:男性患病率21.3%,女性患病率6.0%。AGA常发生在青春期和青春期后,并有低龄化趋势,主要表现为雄激素性受体敏感区毛发逐渐减少。严重影响患者的形象、自信心和生活质量。是目前皮肤科、整形外科和医疗美容科的研究的焦点和热点。目前本病的治疗方法均为暂时性改善,停止治疗后的1-2年,恢复到起始状态,并继续加重。因此,该病需要早期、长期、规范、联合、个体化治疗,日常养护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同等重要。目前,功能性的防脱育发类产品受到患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亟待一个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适宜的新型外用药物。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列举了雄激素性秃发常用中药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分析其药理作用与雄激素性秃发发病机制的关系。文献综述二概述了C57BL/6小鼠脱发模型研究进展。根据相关文献,总结了C57BL/6小鼠脱发模型的造模步骤、药物选择、观察指标等。第二部分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研究目的:1、临床试验:应用毛发图像分析系统研究生发凝胶治疗雄激素性秃发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2、动物实验:通过脱毛诱导C57BL/6小鼠毛发进入生长期,对脱毛区域外用中药生发凝胶,观察中药生发凝胶对于小鼠毛发生长情况的影响。研究方法:1、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单盲和自体前后对照的方法。将69名雄激素性秃发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生发凝胶治疗组和空白凝胶对照组,按2:1的比例随机分配于中药生发凝胶组46人,空白凝胶组23人。中药生发凝胶组患者在额角头皮两侧(女性患者使用于头发中缝处)使用中药生发凝胶,每晚1次。空白凝胶组患者在额角头皮两侧(女性患者使用于头发中缝处)使用空白凝胶,每晚1次。患者4周复诊1次,进行病例报告表填写,毛发镜检测,临床照片拍摄。观察时间为6个月。最终通过统计患者毛发镜下毛发直径变异率、总毛发数、头皮炎症等指标及患者主观感受(根据病例报告表中填写的内容),统计中药生发凝胶治疗雄激素性秃发的效果及安全性。2、动物实验: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3组分别为:米诺地尔组,生理盐水组,生发凝胶组。在小鼠背部2cm×4cm区域用脱毛喷雾脱毛。诱导脱毛区毛囊进入生长期。脱毛次日,在各个组小鼠的脱毛区域内涂抹相应物质,生理盐水组涂抹生理盐水,米诺地尔组涂抹5%米诺地尔酊,生发凝胶组涂抹生发凝胶。每天观察小鼠皮肤颜色及长毛程度的变化。并于第9天将每组3只小鼠进行背部皮肤取材,HE染色。第18天将每组剩余的5只小鼠同样取材、制片。观察其真皮厚度。并于每只小鼠的相同部位随机拔取10根毛发,测量其长度。研究结果:1、临床试验:试验组用药前后对比,在毛发变异率方面,治疗后平均下降了3%(P<0.05)。在头皮炎症方面,治疗后平均降低了0.56级(P<0.05)。在头皮瘙痒程度方面,治疗后平均改善了0.33分(P<0.05)。在头皮油脂程度方面,治疗后平均改善了0.31分(P<0.05)。在毛囊炎方面,治疗后平均改善了0.53分(P<0.05)。对照组用药前后,在毛发变异率、头皮炎症、油脂程度改善、瘙痒程度、毛囊炎改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毛发增长率(P<0.05)、头皮炎症(P<0.05)、油脂改善(P<0.05)、满意度(P<0.05)方面优于对照组。在毛发变异率、瘙痒程度、毛囊炎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各组小鼠皮肤局部未见破损、水肿、红肿、渗液等变化。根据统计结果,根据统计结果,在真皮厚度方面,第9天生发凝胶组小鼠与米诺地尔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生理盐水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在第9天,生发凝胶组与米诺地尔组小鼠毛囊进入生长期情况优于生理盐水组,两组间情况相似。第18天三组间真皮厚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毛发长度方面,米诺地尔组与生发凝胶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与生理盐水组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试验:中药生发凝胶组用药前后对比,试验组用药前后对比,中药生发凝胶对毛发变异率、头皮炎症、瘙痒程度改善、油脂程度改善、毛囊炎改善方面,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两组间用药后对比,生发凝胶与空白凝胶对比,在毛发增长率、头皮炎症、油脂程度改善、满意度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安全性良好。2、动物实验:生发凝胶组在真皮厚度、毛发长度方面优于生理盐水组,与米诺地尔组效果相似,生发凝胶可缩短毛囊进入生长期时间,并促进毛发生长,安全性良好。意义:中药生发凝胶在治疗雄激素性秃发中具有较好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何亚楠[6](2018)在《YNT涂膜剂抗血栓、抗炎作用及其透皮吸收特性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经过前期筛选,采用YN和TV1混合,制备外用透皮吸收制剂YNT涂膜剂,初步探讨YNT涂膜剂经皮给药的抗血栓、抗炎作用,考察YNT涂膜剂联合用药的疗效;对YN涂膜剂和TV1涂膜剂的透皮吸收特性开展研究,为后续YNT涂膜剂的透皮吸收实验及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方法YNT涂膜剂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采用大鼠实验性脑血栓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YN涂膜剂组(10 mg/kg)、TV1涂膜剂组(3.33mg/kg)、YNT高(TV1:YN 6.67:10 mg/kg)、YNT中(TV1:YN 3.33:10 mg/kg)以及YNT低(TV1:YN 1.67:10 mg/kg)剂量组,以神经行为学评分、血液流变学、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以及脑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IL-6、IL-10、IL-1β、TNF-α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考察YNT涂膜剂对大鼠脑血栓形成的影响。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采用尾静脉注射胶原蛋白-肾上腺素复合诱导剂诱导小鼠偏瘫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YN涂膜剂组(20mg/kg)、TV1涂膜剂组(18.88 mg/kg)、YNT高(TV1:YN 37.75:20 mg/kg)、YNT中(TV1:YN 18.88:20 mg/kg)以及YNT低(TV1:YN 9.44:20 mg/kg)剂量组,以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情况、偏瘫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作为检测指标,考察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抗炎作用的影响研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200mg/kg)、YN涂膜剂组(20 mg/kg)、TV1涂膜剂组(18.88mg/kg)、YNT高(TV1:YN 37.75:20 mg/kg)、YNT中(TV1:YN 18.88:20 mg/kg)以及YNT低(TV1:YN 9.44:20 mg/kg)剂量组,以小鼠耳足肿胀度、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组间差异显着性,作为检测指标,考察YNT涂膜剂对小鼠抗炎作用的影响。YNT涂膜剂透皮吸收特性初探,采用改良的TPY-2型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借助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考察YN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吸收特性;利用ADP诱导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模型,通过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考察YN涂膜剂对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并用HPLC法检测YN体内代谢的血药浓度;采用改良的TPY-2型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建立TV1涂膜剂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方法。YN涂膜剂和TV1涂膜剂的透皮吸收实验研究,为后续YNT涂膜剂的透皮吸收实验提供方法参考和实验基础。结果1 YNT涂膜剂的抗血栓、抗炎作用探究1.1 YNT涂膜剂对大鼠脑血栓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假手术组,神经行为学无异常;模型组,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与模型组比较,YNT(TV1:YN)涂膜剂高、中、低(6.67:10 mg/kg.BW、3.33:10 mg/kg.BW、1.67:10 mg/kg.BW)剂量组,神经功能有恢复趋势,造模后24 h神经功能评分TV1组、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高、中、低剂量组有降低切变率在10/s、60/s、150/s、200/s下的全血粘度、卡松粘度、FIB含量、延长PT的趋势;高剂量组能显着降低全血粘度1/s、红细胞聚集指数(P<0.05),提示YNT涂膜剂可能是通过改善神经功能缺失、血液黏度、血液流动状态,来抑制脑血栓形成和发展。与模型组比较,YN涂膜剂高剂量组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高、低剂量组IL-10含量有升高趋势;YNT低剂量组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高、中剂量组TNF-α含量有降低趋势(P>0.05),提示YNT涂膜剂的脑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脑内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与TV1涂膜剂组比较,YNT涂膜剂抑制大鼠实验性脑血栓的形成和发展作用没有显着性差异,YN的加入对YNT涂膜剂的疗效没有增强的作用。1.2 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YNT(TV1::YN)涂膜剂高(37.75:20 mg/kg.BW)剂量组能显着抑制小鼠偏瘫形成(P<0.05),病理学组织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有轻度淤血,无明显出血,提示YNT涂膜剂可能对抑制小鼠体内血栓形成和发展有一定作用;与TV1涂膜剂组比较,YNT涂膜剂抑制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没有显着性差异,YN的加入对YNT涂膜剂的疗效没有增强的作用。1.3 YNT涂膜剂对小鼠抗炎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YNT(TV1:YN)涂膜剂高、中、低(37.75:20 mg/kg.BW、18.88:20 mg/kg.BW、9.44:20 mg/kg.BW)剂量组有抑制腹腔毛细管通透性亢进趋势,低剂量组有抑制耳肿胀度趋势,提示YNT涂膜剂对急性炎症可能有效,其抗炎机制和有效剂量待进一步研究;与TV1涂膜剂组比较,YNT涂膜剂对小鼠抗炎作用没有显着性差异,YN的加入对YNT涂膜剂的疗效没有增强的作用。2 YNT涂膜剂透皮吸收特性初探2.1 YN涂膜剂透皮吸收实验方法摸索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YN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良好,该检测分析方法科学可靠,适用于YN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吸收实验。2.2 YN涂膜剂的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内血药浓度检测方法摸索实验结果表明:YN涂膜剂对ADP诱导下大鼠的体内血小板聚集有一定抑制作用,30 min处有最大抑制率和最高血药浓度。2.3 TV1涂膜剂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方法摸索经实验初步发现,TV1涂膜剂在体外透皮吸收实验中,2 h开始TV1的B峰能明显透过皮肤进入到接收液中,透皮吸收72 h后在接收液中TV1的B峰仍能检测得出,其余峰暂时还未能在接收液中检测出。结论综上所述,YNT涂膜剂可能是通过改善神经功能缺失,改善大鼠血液黏度,从而对抑制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产生一定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小鼠体内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可能有效,同时有一定抗急性炎症作用,在抗血栓和抗炎药效方面,YN的加入对YNT涂膜剂的疗效没有增强的作用;为YNT联合用药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和新的思路;所建立的YN含量测定方法及TV1透皮吸收方法的摸索,为后续YNT涂膜剂经皮给药体内外实验研究和经皮制剂研发提供了方法参考。

卢晓晓[7](2017)在《超声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多巴胺释放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变,其最显着的特征是脑内DA(dopamine,DA)含量的降低,DA含量在基底节中减少的程度与中脑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选择性地变性、死亡、缺失,以及残存神经元细胞DA生物合成能力下降有关。临床上当DA含量降低超过70%时即会出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一系列的运动障碍。现有的治疗PD的“金标准”为左旋多巴药物替代治疗,主要通过外源性的补充DA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不过长期服用左旋多巴会导致一系列如运动并发症及精神障碍等不良影响,其副作用的不断出现使人们逐渐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建立DA能神经元细胞模型及MPTP帕金森动物模型,并利用超声对以上两种模型进行辐射,探讨超声辐射是否可促进DA释放量的增加。首先,以DA能神经元细胞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超声物理刺激为作用途径,利用不同参数组合的超声辐射DA能神经元细胞模型,检测DA能神经元细胞模型释放入培养基内的DA含量,验证超声辐射在细胞层面上是否可促进培养基内DA含量的增加。其次,在动物层面上以PD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同样以超声物理刺激为作用途径,利用超声辐射PD动物模型,检测纹状体内DA含量,探讨超声辐射在模型动物层面上是否可促进纹状体内DA含量的增加。通过DA能神经元模型及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为今后利用超声治疗P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基础。第一章DA能细胞模型及PD动物模型构建DA能细胞模型选定未分化的PC12细胞,以50ng/mL NGF诱导其分化。通过测量细胞胞体直径及最长突起的长度对造模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模型诱导至72h,细胞的突起数目增多且长度增长,各突起交织成网,呈现出典型的神经元形态。此时最长突起长度达到并超过细胞胞体直径的2.669倍,符合文献所述的NGF诱导PC12细胞分化为DA能神经元的标准。动物模型选定为C57/BL6小鼠,以30mg/kg/d的剂量腹腔注射MPTP连续注射5d进行造模。通过小鼠行为学检测、纹状体内DA含量测量、中脑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免疫组化、中脑黑质区及纹状体区域HE染色对动物造模进行评价。动物模型造模结束后小鼠表现出震颤、后肢僵硬、行动减缓、蜷卧等一系列症状。模型组小鼠爬杆测试及旷场试验、纹状体内DA含量、黑质致密部TH阳性神经元计数均低于对照组,且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HE染色结果显示PD模型组中脑黑质区出现神经元细胞死亡、消失(++),纹状体内出现神经元胞体及神经纤维变性坏死(++),对照组的各神经元胞体及纤维均正常。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利用MPTP对C57/BL小鼠进行PD造模,符合文献所述的MPTP模型的标准。第二章超声辐射促进DA能细胞模型DA释放的实验研究本章首先按照第一章第一节所述的方式构建DA能神经元模型,再以超声辐射功率(P=0.1W/cm2;0.2W/cm2;0.3W/cm2)、超声辐射时间(t=10s;20s;30s;40s;50s;60s)及超声辐射后观察时间(T=0h;3h;6h;12h;24h)设计三因素多水平的析因实验(n=3)。在超声辐射DA能神经元细胞模型的实验中,以ELISA法对培养基内DA含量进行检测,另以MTT实验、细胞凋亡率检测来探讨超声对细胞正常生存状态的影响。在超声辐射DA能神经元细胞模型的实验中,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超声辐射功率的增高、超声辐射时间的延长、超声辐射后观察时间的延后DA释放量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最终DA的释放量在P=0.2W/cm2,t=40s,T=12h处达到最大值,此时MTT实验检测模型细胞的相对增殖率与对照组相比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细胞凋亡率检测结果显示也模型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以超声参数(f=1MHz,P=0.2W/cm2)辐射DA能细胞模型40s,12h后可在保证细胞正常生存状态的基础上使DA的释放增量达到最大值。第三章超声辐射促进PD动物模型DA释放的实验研究本章首先按照第一章第二节所述的方式构建MPTP小鼠模型,依据第二章细胞实验结果结合文献中的研究结论,以超声参数(f=1MHz,P=0.3W/cm2)、超声辐射时间(t=5min;10min;15min)、超声辐射天数(D=1d;5d;10d)对超声辐射组小鼠进行辐射。利用动物行为学测试、神经生化指标检测、病理切片等指标评估各超声辐射组与PD观察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同时通过HE染色对超声辐射通路上所经组织(头部皮肤、颅骨、脑组织)进行细胞形态检测,以显示超声辐射过程中对超声通路上各组织细胞的影响。在超声辐射PD动物模型的实验中观察到,随着超声辐射时间、超声辐射天数的延长,US组模型小鼠纹状体内DA释放量逐渐增加。以超声(f=1MHz,P=0.3W/cm2)辐射US组模型小鼠15min分别连续辐射1d、5d、10d后,纹状体内DA含量与相对应观察时间的PD观察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f=1MHz,P=0.3W/cm2,t=15min,D=10d组,模型小鼠纹状体内D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组参数作用下,TH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小鼠的爬杆测试、旷场测试、一般行为变化均与PD1Od观察组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辐射结束后各US组模型小鼠头部皮肤均正常,未出现青紫肿胀等情况,颅骨组织完好,脑组织正常。各组织(头部皮肤、颅骨、脑组织)HE染色显示,全部组别与对照组在各细胞形态上未见病理差异。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以f=1MHz,P=0.3W/cm2的超声处理MPTP小鼠模型,当辐射时间为t=15min、辐射天数D=10d时,促进了模型小鼠纹状体内DA含量的释放、中脑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数目的恢复及运动能力的改善。综上,本研究中建立了符合文献所述的DA能神经元细胞模型及PD动物模型,在超声辐射DA能神经元细胞模型实验中,实验结果显示超声辐射可促进培养基内DA含量的增加,同时保证模型细胞正常的生存状态;在超声辐射PD动物模型实验中,实验结果显示超声辐射可促使纹状体内DA含量的增加,TH阳性神经元数目恢复,模型动物的运动能力的改善,同时可保证超声辐射通路上各组织细胞无异常病理改变。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合理的超声参数可促使DA含量释放的增加,由此提示以超声物理刺激为作用途径的治疗方式可能为PD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陈红云,思德智,李涛,杜清春,李江雁[8](2016)在《脱毛剂对实验动物损伤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由碳酸钠、滑石粉、过氧化氢、40%乙醇溶液以及玫瑰香精与硫化钠组成不同配方脱毛剂对成年实验小鼠皮肤的损伤程度,试图找到对实验动物皮肤损伤小、脱毛耗时短的脱毛剂配方。方法:在体实验,从涂药到开始脱毛所需的时间和鼠毛完全脱光所耗时间及小鼠皮肤的损伤情况。结果:五个配方的脱毛剂从涂药到开始脱毛所需的时间分别85.90±32.487、120.30±2.772、128.80±34.647、123.50±32.803、98.80±29.204;鼠毛完全脱光所耗时间分别为98.20±33.349、137.40±32.901、145.30±34.887、140.40±31.921、116.10±28.376。脱毛剂的皮肤损伤评价分别为:良、中、优、优、差。结论:每个配方的脱毛剂都能把小鼠的毛完全脱下,急性脱毛可用只加入了玫瑰香精并以40%乙醇溶液定容后的硫化钠脱毛剂。

严小鹏,任冯刚,师建华,薛飞,李建鹏,王善佩,白纪刚,吕毅[9](2016)在《实验犬腹部外科围手术期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犬是进行腹部外科手术操作较为理想的模型动物。围手术期的正确管理和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及时有效处理对犬的存活和实验结果影响颇大。尽管实验犬围手术期管理与临床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基本原则一致,但在具体实施时又有很多特殊之处,不可完全照搬临床患者管理经验。我们近5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梦工场"大动物实验室,开展了1000余台次实验犬的各种腹部外科手术,熟练掌握了实验犬的术前评估、术前准备、麻醉、腹部手术操作及术后管理的方法和技巧,现归纳总结如下。

江林恬[10](2016)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血清CK、IL-6及形态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记录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后,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的大鼠损伤局部组织形态改变,以及血清中肌酸激酶(CK)含量、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探讨黄芪对骨骼肌急性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上缩短骨骼肌急性损伤治愈周期,减轻病人痛苦,提供治疗的新思路。方法:健康的八周龄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取6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大鼠采用自制的“小质量重物自由落体”连续击打三次,制造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其中74只造模成功)。再从中随机选72(造模成功的)只用计算机将随机分为三大组(n=24),I组为实验组(黄芪注射液组)、II组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III组为空白组(自然愈合组)。再依据不同的观察时间点,每大组再分为4小组(n=6)。从造模当天起以后每隔24小时,分别给于黄芪注射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2 g(生药/kg)和1ml生理盐水,给药时间一直持续到每只大鼠处死前,自然愈合组任其自然愈合,不给于任何方式的药物干预。在造模后第2、24、48小时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和在造模后第1、4、7、10天(分别在1、4、7、10天处死,取血清)通过酶联反应(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的变化,并观察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处死,取组织,进行脱水、包埋、切片处理,切片用HE染色方法)。结果:1、在×400倍的光镜下,对局部组织的HE染色切片,观察发现形态学变化:在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第1天,三组大鼠均出现肌肉组织肌纤维受损甚至坏死,间质增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在损伤后第4天至第7天,黄芪注射液组局部损伤呈愈合趋势。在第4天,黄芪注射液组在镜下观察到肌纤维间炎性细胞浸润。到第7天,在镜下观察到肌纤维结构完整,纤维束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断裂及波浪样变性;间质未见炎细胞浸润、脂肪浸润等,而生理盐水组和自然愈合组镜下仍可见肌纤维受损,可见红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在损伤后第10天,三组均可观察到肌纤维结构完整,纤维束形态结构正常,未见炎性细胞浸润等。2、通过生化检测,血清CK含量变化:在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第2小时,三组大鼠的血清CK含量均有升高,并达到峰值,之后均呈下降趋势。在第24小时和第48小时,黄芪注射液组大鼠的血清CK含量均小于自然愈合组及生理盐水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第48小时,黄芪注射液组合自然愈合组大鼠的血清CK含量均下降到正常水平。生理盐水组血清CK值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且高于自然愈合组,p<0.05。3、通过酶联反应(ELISA)检测结果显示血清IL-6含量变化:在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第1天,三组大鼠的血清IL-6含量都明显升高,之后均成下降趋势。在伤后第4天、第7天,黄芪注射液组大鼠的血清IL-6含量均小于生理盐水组及自然愈合组,p<0.05,且接近正常水平。损伤后第10天,黄芪注射液组的大鼠血清IL-6含量下降到了正常水平,生理盐水组和自然愈合组的大鼠血清IL-6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1、早期使用黄芪注射液能缩短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愈合的时间。2、其作用机制可能是:1)黄芪注射液能降低骨骼肌急性损伤后血清CK含量。2)黄芪注射液能降低炎性细胞,抑制血清IL-6的产生和释放。

二、人用脱毛膏在实验动物被毛去除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用脱毛膏在实验动物被毛去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被毛孢菌丝体对小鼠心衰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冬虫夏草发酵菌丝体
        1.1.1 冬虫夏草发酵菌丝体概述
        1.1.2 冬虫夏草发酵菌丝体的药理作用
    1.2 心力衰竭
        1.2.1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1.2.2 心力衰竭的机制
        1.2.3 心力衰竭动物疾病模型
    1.3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选题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鼠主动脉弓缩窄心力衰竭模型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和药物
        2.2.3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鼠主动脉弓心衰模型的建立
        2.3.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鉴定模型
        2.3.3 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小鼠心室结构和心功能
        2.3.4 小鼠左心室质量指数测量
        2.3.5 病理组织学检查小鼠心肌病变程度
        2.3.6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TAC手术小鼠的存活情况及并发症
        2.4.2 TAC术后模型鉴定
        2.4.3 TAC术后不同时期左心室质量指数变化
        2.4.4 TAC术后不同时期小鼠的心室结构变化
        2.4.5 TAC术后不同时期小鼠的心功能变化
        2.4.6 TAC术后不同时期心肌HE染色
        2.4.7 TAC术后不同时期心肌Masson染色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被毛孢菌丝体对小鼠主动脉弓缩窄心衰模型的治疗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试剂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试剂和药物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4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小鼠主动脉弓心衰模型的建立
        3.3.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3.3.3 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小鼠心室结构和心功能
        3.3.4 小鼠左心质量指数测量
        3.3.5 血流动力学检测小鼠心功能
        3.3.6 病理组织学检查小鼠心肌病变程度
        3.3.7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心肌中纤维化相关基因相对蛋白表达水平
        3.3.8 RT-qPCR检测小鼠心肌中纤维化相关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
        3.3.9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TAC手术小鼠的存活情况
        3.4.2 HSM对TAC术后心衰小鼠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影响
        3.4.3 HSM对TAC术后心衰小鼠左心室结构的影响
        3.4.4 HSM对TAC术后心衰小鼠心功能的影响
        3.4.5 HSM能有效改善TAC术后小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
        3.4.6 HSM抑制TAC术后心衰小鼠心肌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2)难溶性药物缓释微针的设计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难溶性药物制剂的研究现状
        1.1.1 聚合物胶束
        1.1.2 固体分散体
        1.1.3 包合物
        1.1.4 自乳化
    1.2 微针经皮给药的研究现状
    1.3 微针结合微粒给药体系用于经皮给药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处方前研究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吲哚美辛分析方法的建立
        2.2.1 紫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2.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2.3 吲哚美辛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吲哚美辛包合物微针的制备与评价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IDM-HP-β-CD的制备及处方优化
        3.2.1 IDM-HP-β-CD的制备
        3.2.2 IDM-HP-β-CD包埋率的测定
        3.2.3 IDM-HP-β-CD的制备工艺优化
    3.3 IDM-HP-β-CD的特性表征
        3.3.1 红外吸收光谱表征
        3.3.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4 IDM-HP-β-CD DMNs的制备及表征
        3.4.1 IDM-HP-β-CD DMNs的制备
        3.4.2 IDM-HP-β-CD DMNs药物利用率的测定
        3.4.3 IDM-HP-β-CD DMNs穿刺能力的测定
    3.5 IDM-HP-β-CD DMNs体外释放评价
        3.5.1 Parafilm模拟皮肤的体外释放实验
        3.5.2 体外透皮释放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吲哚美辛混合胶束微针的制备与评价
    4.1 仪器与试剂
        4.1.1 仪器
        4.1.2 试剂
    4.2 IDM-MMs的制备和处方优化
        4.2.1 IDM-MMs的制备
        4.2.2 IDM-MMs包封率的测定
        4.2.3 IDM-MMs的粒径及Zeta电位的测定
        4.2.4 IDM-MMs的处方优化
    4.3 IDM-MMs的特性表征
        4.3.1 IDM-MMs的形态考察
        4.3.2 IDM-MMs的稳定性考察
    4.4 IDM-MMs的体外释放实验
    4.5 IDM-MMs DMNs的制备及处方优化
        4.5.1 IDM-MMs DMNs的制备
        4.5.2 IDM-MMs DMNs的处方优化
    4.6 IDM-MMs DMNs的特性表征
        4.6.1 IDM-MMs DMNs的外观评价
        4.6.2 IDM-MMs DMNs穿刺能力的测定
        4.6.3 IDM-MMs DMNs皮内溶解速度的评价
        4.6.4 IDM-MMs DMNs的稳定性考察
    4.7 IDM-MMs DMNs体外释放评价
        4.7.1 透析法
        4.7.2 体外透皮释放实验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1.1 仪器
        5.1.2 试剂
        5.1.3 动物
    5.2 大鼠血浆中IDM的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5.2.1 色谱条件
        5.2.2 溶液的配制
        5.2.3 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5.2.4 专属性考察
        5.2.5 线性考察
        5.2.6 定量下限考察
        5.2.7 准确度考察
        5.2.8 精密度考察
        5.2.9 提取回收率考察
        5.2.10 稳定性考察
    5.3 IDM-MMs/IDM-HP-β-CD DMNs的药动学研究
        5.3.1 给药量考察
        5.3.2 给药与取血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吲哚美辛混合胶束微针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6.1 仪器与材料
        6.1.1 仪器
        6.1.2 试剂
        6.1.3 动物
    6.2 小鼠AIA模型的建立
    6.3 动物的分组与给药
    6.4 小鼠右腿肿胀度评价
    6.5 关节炎指数评分
    6.6 脾指数考察
    6.7 组织病理学评价
    6.8 小鼠血清中IL-1β和 TNF-α含量的检测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名词缩写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五加丹方对去势雌性大鼠下丘脑Kiss-1/GPR54/GnRH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绝经综合征的认识
        1.1 古代中医文献有关经断前后诸症的论述
        1.2 现代中医对经断前后诸症的认识
        1.3 辨病论治
        1.4 中成药治疗
        1.5 中医特色其他治疗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绝经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2.1 绝经综合征的概念
        2.2 绝经综合征的流行病学概况
        2.3 诊断标准
        2.4 临床表现
        2.5 绝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
        2.6 绝经综合征的治疗
    3 五加丹方的应用研究
        3.1 五加丹方组方依据及方药来源
        3.2 五加丹方的方药分析
        3.3 刺五加品种考证
实验研究
    实验1. 五加丹方对去势雌性大鼠体温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2. 五加丹方对去势雌性大鼠血清性激素及下丘脑弓状核Kiss-1、GPR54表达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3.五加丹方对去势雌性大鼠下丘脑弓状核PLC-β、IP3、IP3R、CaM、GnRH表达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绝经综合征模型的复制
    2. 五加丹方对去势雌性大鼠体温及子宫指数的影响
    3. 五加丹方对去势雌性大鼠血清性激素及下丘脑弓状核Kiss-1、GPR54表达的影响
    4. 五加丹方对去势雌性大鼠下丘脑弓状核PLC-β、IP3、IP3R、CaM、GnRH表达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4)生发、乌发中草药复方的筛选及其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1 绪论
    1.1 脱发的治疗研究
        1.1.1 脱发的中医治疗研究
        1.1.2 脱发的西医治疗研究
        1.1.3 脱发动物模型的研究
    1.2 白发的治疗研究
        1.2.1 白发的中医治疗研究
        1.2.2 白发的西医治疗研究
        1.2.3 白发动物模型研究
    1.3 中药凝胶剂研究现状
        1.3.1 凝胶基质及其种类
        1.3.2 溶剂及助溶剂
        1.3.3 保湿剂
        1.3.4 防腐剂
        1.3.5 抗氧化剂
        1.3.6 香精
        1.3.7 透皮促进剂
    1.4 立题依据
    1.5 研究内容
2 脱发模型建立、复方筛选、制备工艺优化及药效学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抗炎和脱发动物模型的建立
        2.3.2 中药生发复方的筛选
        2.3.3 中药生发复方提取与制剂工艺的优化
        2.3.4 中药生发复方对C57BL/6脱发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2.4 实验结果
        2.4.1 抗炎和脱发动物模型的建立
        2.4.2 中药生发复方的筛选
        2.4.3 中药生发复方提取与制剂工艺的优化
        2.4.4 中药生发复方对C57BL/6脱发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白发模型建立、复方筛选及药效学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白发动物模型的建立
        3.3.2 中药乌发复方的筛选
        3.3.3 中药乌发复方对C57BL/6白发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3.4 实验结果
        3.4.1 白发动物模型的建立
        3.4.2 中药乌发复方的筛选
        3.4.3 中药乌发复方对C57BL/6白发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申请
致谢

(5)中药生发凝胶对雄激素性秃发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治疗雄激素性秃发常用中药的成分及药理分析
        1 单味中药
        2 中药复方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C57BL/6小鼠脱发模型研究进展
        1 动物的选择
        1.1 小鼠年龄
        1.2 小鼠性别
        2 动物的数量与分组
        3 脱毛
        3.1 麻醉剂的选择
        3.2 脱毛剂的选择
        3.3 脱毛区域及面积
        4 给药方案
        5 观测指标
        5.1 一般指标
        5.2 组织病理指标
        5.3 其他指标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中药生发凝胶治疗雄激素性秃发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试验资料
        1.1 患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严重程度分级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终止标准
        1.7 治疗方案
        1.8 观察指标
        1.9 随访周期
        1.10 研究预期可能的不良反应
        1.11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组资料对比
        2.2 试验组治疗前后变化
        2.3 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
        2.4 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
        2.5 质量控制
        3 讨论
    实验二 中药生发凝胶对C57BL/6小鼠毛发生长影响的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毛囊生长周期的诱导
        2.3 治疗给药
        3 观测指标
        3.1 小鼠皮肤局部情况
        3.2 小鼠皮肤颜色变化及长毛情况
        3.3 小鼠皮肤真皮厚度情况
        3.4 小鼠毛发长度测量
        3.5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小鼠皮肤变化
        4.2 小鼠皮色及毛发变化
        4.3 小鼠真皮厚度分析
        4.4 小鼠毛发长度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YNT涂膜剂抗血栓、抗炎作用及其透皮吸收特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YNT涂膜剂抗血栓、抗炎作用探究
    第一节 YNT涂膜剂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5 结果讨论
        6 实验结论
    第二节 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5 结果讨论
        6 实验结论
    第三节 YNT涂膜剂的小鼠抗炎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5 结果讨论
        6 实验结论
第二部分 YNT涂膜剂体外透皮吸收初探
    第一节 YN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方法摸索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5 实验结论
    第二节 YN涂膜剂的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内血药浓度检测方法摸索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5 实验结论
    第三节 TV1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方法摸索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5 实验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已发表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超声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多巴胺释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DA能神经元细胞模型及PD动物模型构建
    第一节 构建DA能神经元细胞模型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构建MPTP-PD小鼠模型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超声辐射促进DA能神经元细胞模型DA释放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辐射促进PD动物模型DA分泌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脱毛剂对实验动物损伤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材料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10)黄芪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血清CK、IL-6及形态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骨骼肌急性损伤的临床表现
    2.2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机制
        2.2.1 机械损伤学说
        2.2.2 钙离子代谢紊乱学说
        2.2.3 自由基学说
        2.2.4 炎症反应学说
    2.3 骨骼肌损伤后修复过程
    2.4 中医对骨骼肌急性损伤的认识
    2.5 目前骨骼肌急性损伤的治疗方法
        2.5.1 西医治疗
        2.5.2 中医治疗
    2.6 研究骨骼肌急性损伤实验模型
        2.6.1 急性钝挫伤模型
        2.6.2 急性牵拉伤模型
        2.6.3 下坡跑损伤模型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动物饲养条件
        3.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1.4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造模、分组
        3.2.2 给药剂量、途径、方法
        3.2.3 常规观察
        3.2.4 大鼠局部损伤症候观察
        3.2.5 大鼠处死及取材
        3.2.6 大鼠血清CK、IL-6 的检测
        3.2.7 大鼠组织形态学的标本制备及观察
        3.2.8 数据统计
4 实验结果
    4.1 实验中大鼠的基本情况
    4.2 实验中大鼠骨骼肌急性顿挫伤后组织形态学结果
    4.3 实验中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血清CK含量结果
    4.4 实验中大鼠骨骼肌急性顿挫伤后血清IL-6 含量结果
5 讨论
    5.1 骨骼肌急性损伤模型选择
    5.2 大鼠脱毛方式选择
    5.3 大鼠麻醉方式选择
    5.4 黄芪对骨骼肌急性损伤的作用
        5.4.1 骨骼肌急性损伤的新认识
        5.4.2 中药黄芪的功效特点
        5.4.3 黄芪能促进骨骼肌急性损伤的愈合
    5.5 黄芪对骨骼肌急性损伤的作用机制
        5.5.1 黄芪对骨骼肌急性损伤后血清CK的影响
        5.5.2 黄芪对骨骼肌急性损伤后血清IL-6 的影响
    5.6 实验的不足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人用脱毛膏在实验动物被毛去除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被毛孢菌丝体对小鼠心衰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方明笋. 浙江大学, 2021(01)
  • [2]难溶性药物缓释微针的设计和评价[D]. 廖朗坤.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3]五加丹方对去势雌性大鼠下丘脑Kiss-1/GPR54/GnRH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D]. 赵铭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生发、乌发中草药复方的筛选及其药效学研究[D]. 刘学.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2020(08)
  • [5]中药生发凝胶对雄激素性秃发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冯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YNT涂膜剂抗血栓、抗炎作用及其透皮吸收特性初探[D]. 何亚楠. 大理大学, 2018(01)
  • [7]超声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多巴胺释放的实验研究[D]. 卢晓晓. 东南大学, 2017(04)
  • [8]脱毛剂对实验动物损伤的初步研究[J]. 陈红云,思德智,李涛,杜清春,李江雁. 教育教学论坛, 2016(47)
  • [9]实验犬腹部外科围手术期管理[J]. 严小鹏,任冯刚,师建华,薛飞,李建鹏,王善佩,白纪刚,吕毅.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6(10)
  • [10]黄芪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血清CK、IL-6及形态学的影响[D]. 江林恬. 成都体育学院, 2016(03)

标签:;  ;  ;  ;  

人用脱毛膏在实验动物脱毛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