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拟可微函数演算Ⅰ:关于凸集集合对空间的一些结果

广义拟可微函数演算Ⅰ:关于凸集集合对空间的一些结果

一、Calculus of Generalized Quasi-differentiable Functions I: Some Results on the Space of Pairs of Convex-Set Collections(论文文献综述)

方文彬[1](2018)在《考虑信息诱导的城市交通网络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通供需的失衡以及由此导致的交通拥堵等问题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发展。缓解供需矛盾的基本策略是增加供给以及调节需求,开展城市交通网络设计是增加供给的主要措施,而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通过向出行者提供信息诱导影响其出行决策,是调节需求、均衡网络交通流分布的重要手段。论文以信息诱导为切入点,针对信息环境下的城市交通网络设计问题展开研究,理论上能够丰富和完善网络交通流理论,实践中能提高交通规划的科学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分析了信息对出行者决策行为的影响,通过将出行者划分为有信息接收装置和无信息接收装置两类,构建了三种不同行为假设下的混合均衡交通分配模型并给出了求解这些模型的算法,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渗透率及信息质量均会影响路网交通流模式。其次,论文以信息诱导下的路网混合均衡模型为下层规划构建了路网储备容量双层规划模型,给出了求解储备容量模型的启发式算法,用算例分析并揭示了信息质量以及信息系统的市场渗透率对储备容量的影响规律。再次,论文以网络均衡时平均每条路段上单位出行成本能够服务的出行者数量作为效率评价指标,针对随机需求路网构建了交通信息环境下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运行效率评估方法,研究了信息的提供对路网运行效率的影响。最后,论文将信息诱导和网络设计过程相结合,依据网络设计问题的目标特性以及决策变量的属性构建了多种考虑信息诱导的城市交通网络设计模型,包括信息诱导下以路网运行效率提升为目标的固定需求连续型网络设计模型、信息诱导下考虑需求随机性的多目标连续均衡网络设计模型以及信息诱导下以道路建设等级和建设规模为优化变量的混合型交通网络设计模型,针对构建的三个网络设计双层规划模型论文采用粒子群算法、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以及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分别用测试网络开展了算例分析。

林思达[2](2017)在《拟微分核及伴随核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拟微分微分学在非光滑分析和优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拟可微函数的拟微分具有不唯一性是拟微分微分学中的一个本质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致力于寻找一个范围尽可能广的且具有良好代数性质的拟可微函数类的子类,且对这类拟可微函数的拟微分存在一种自动有效的选取其代表元的方法.本文先构造一种拟微分代表元的选取方法,并以此定义一个拟可微函数类的子类,再依据这个子类的代数性质,改进拟微分代表元的选取方法,从而定义新的子类,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找到符合预期的函数类,并建立了该类函数的优化问题的最优性理论.本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可概括如下:1.第三章,给出了n维欧式空间中凸紧集的Demyanov差的一个新的重要性质.补充了若干凸紧集在其极点处的法锥和切锥的性质以及凸紧集支撑函数的若干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凸紧集的Demyanov差和Minkowski差相等的若干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重新定义了拟可微函数的拟微分核及K-可微函数,给出了相关的运算性质.讨论了拟微分核的存在性问题,给出了若干拟微分核存在的充分条件,并在一定条件下,给出了拟微分核的具体表示形式,进而分析了 K-可微函数类的结构.2.第四章,定义了拟微分伴随核和K*-可微函数,给出了拟微分伴随核和K*-可微函数的运算性质.研究了拟微分伴随核的存在性问题,给出了拟微分伴随核存在的若干充分条件,并在一定条件下,给出了拟微分伴随核的具体表示形式,继而分析了K*-可微函数类的结构.通过分析K-可微函数和K*-可微函数间的关系,提出了 K°-可微函数的概念,给出了运算性质以及K°-可微函数类的结构.证明了一类随机K°-可微函数的期望值函数也是K°-可微函数.3.第五章,基于K°-可微函数的运算性质以及拟微分核和伴随核的相关理论,研究了 K°-可微优化问题的最优性条件,给出了无约束K°-可微优化问题的一阶最优性条件,对于仅含不等式约束的K°-可微优化问题,给出了几何形式的最优性条件和广义Fritz John型最优性条件.在一定正则条件下,给出了具有等式和不等式约束的K°-可微优化问题的几何形式的最优性条件和广义Fritz John型最优性条件.以VaR和CVaR为风险度量,建立了一个公司投融资决策模型,该模型属于随机K°-可微优化问题.

郭静[3](2016)在《基于异质用户的可交易电子路票系统建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交通需求量随之呈井喷式增长,交通拥挤不仅削弱了城市的交通输送能力,同时也成为污染城市环境、阻碍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传统的通过扩建城市交通网络增加网络容量的方式与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相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用户出行需求,甚至扩建的网络吸引了更多新增的交通流量,在暂时缓解网络拥挤之后重新陷入拥挤状态。因此,我们从需求管理角度入手,通过使用可交易电子路票系统限制交通工具上网量的方式来提高网络运行效率,整合优化交通设施资源。同时,网络中的出行者因为经济背景、社会特征的不同,在交通网络中的角色扮演和信息评估有所差异。从实际出发,我们围绕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异质用户的可交易电子路票系统模型。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有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交通网络的现状和影响,对于造成网络拥挤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需求管理的角度入手,比较研究了不同缓解策略的优劣性。第二部分,根据用户均衡原理和系统最优原则,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对异质用户网络的分布情形进行了说明和分析。对静态模型下的网络进行配流,确定各个路段的路票消费率从而引导交通流量分布达到系统最优状态。建立动态网络模型,通过动态收费和动态路径选择的双重调节描绘出异质用户在电子路票系统的实际流量演化过程,且最终达到系统最优状态。第三部分,实例应用。通过数值算例,在给定网络结构和固定需求下,分别验证了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的有效性。达到系统最优状态时确定网络上各路段路径上的出行总费用和路票收费率。通过实例证明网络实现了帕累托改进,路票策略的实施有效引导了交通流量的分布。从而为科学地进行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缩短电子路票理论研究到现实应用的距离。

潘少荣[4](2013)在《星形集空间及其在最优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很多重要的优化问题都是不可微函数表述的.方向可微函数是一类重要的不可微函数类,这类函数的微分性质的研究也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本论文首先建立了星形集空间理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一类新的不可微函数-星形可微函数,讨论了星形可微函数的微分性质以及星形可微函数的最优化问题的最优性条件.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可概述如下:1.第二章提出了星形集空间的概念,研究了星形集空间的性质,引入了偏序(?),逆和(?)和逆数乘(?)运算,满足消去律,使星形集空间成为赋范Riesz空间及拓扑向量格.证明了非负正齐次连续函数空间与星形集空间同构,通过同构映射在该空间引入相应的偏序(?),逆和(?)和逆数乘(?)运算,也满足消去律,从而使非负正齐次连续函数空间也成为赋范Riesz空间及拓扑向量格.2.第三章基于星形集空间的理论在方向可微类函数中定义了一类新的不可微函数-星形可微函数,这类函数是方向可微的,其方向导数可以表示成两个正齐次非负连续函数之差,它的微分称为星形微分,是一星形集对.我们给出例子说明星形可微函数比Demyanov与Rubinov (1986)意义下的拟可微函数类更广泛,同时建立四则运算以及复合函数的星形微分,逐点极大值和极小值函数的星形微分公式,以及星形可微函数的中值定理.3.第四章讨论了星形可微函数的最优性条件.首先,给出了用星形微分描述的星形函数无约束优化问题最优解的最优性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其次,讨论了不等式星形函数优化问题最优解的最优性条件,包括用星形微分刻画的最优性必要条件;基于约束集合正则性的概念的最优性必要条件;以及借助于星形微分的性质,给出一个Fritz-John形式的最优解的必要性条件.最后,用罚函数的方法给出星形可微函数等式约束问题最优解的必要条件.

陈克胜[5](2012)在《拓扑学在中国(1931-1949)》文中研究说明1895年及随后的几年内,法国数学家庞伽莱发表了题为《位置分析》的系列论文,标志拓扑学的诞生。20世纪初,拓扑学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并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此时的中国才有留学生开始学习和研究拓扑学,随后,拓扑学引入国内,并逐渐开展了拓扑学的交流与传播,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拓扑学研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已有的研究文献没有全面地反映中国在拓扑学上的贡献,因此,对拓扑学在中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原始文献和相关的研究文献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在拓扑学的贡献作了全面而详细的研究,主要的成果如下:1.从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出发,考查早期中国所发表的数学论文,论证了中国发表的第一篇拓扑学论文,从而澄清了事实,更正了中国在拓扑学研究的起始点。2.查阅原始文献,厘清了参与拓扑学研究的中国人及其研究成果。统计表明,参与过拓扑学研究的中国人共有16位,共发表了79篇论文,出版了2部着作,完成了6篇博士论文,从而摸清了中国在拓扑学研究的“家底”,突破了已有研究文献的局限性。另外,研究表明,中国拓扑学家之间还存在着师生关系,可分为二代,进而研究了这些拓扑学家及其走向拓扑学研究的之路。3.从79篇中国拓扑学论文中查阅到了63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读,基本弄清了中国拓扑学家的研究工作,并适当对其进行历史评述,从而较为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中国在拓扑学的贡献。其中,首次较为全面地明确了胡世桢、王宪钟等人的拓扑学工作,初步了解了他们的研究过程;首次分析了中国在拓扑学研究的特征,以及这些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表明中国拓扑学家们紧跟一流拓扑学家的工作,抓住了一些主流问题,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并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度;总结了中国在拓扑学的研究领域的成果,主要有同调论、同伦论、同调群与同伦群的关系、不动点类理论、覆盖空间理论、临界点理论、示性类理论、纤维丛理论和有关一般(点集)拓扑的一些领域。4.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和整理原始文献,梳理了中国拓扑学家所开展的活动,包括拓扑学在国内大学的教研、在中国数学会的学术交流和国内外拓扑学家间的交流,分析了这些活动对中国在拓扑学研究的影响。另外,首次评述了中国第一部拓扑学教科书译着,明确了这部译着的历史意义,即基本奠定了拓扑学术语的中文翻译的基调。

郑大腾[6](2010)在《柔性坐标测量机空间误差模型及最佳测量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柔性坐标测量机主要是由高精度机械结构与圆光栅编码器以及多功能软件组成,其技术含量高,是一种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品。然而柔性坐标测量机在现实中的应用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精度达不到实际应用要求。由于柔性坐标测量机是一种多级串联式极坐标测量系统,误差源较多,要实现较高的测量精度必须努力解决若干关键技术难题。用柔性坐标测量机测量工件,当测量位置点不变而姿态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不同的测量误差;而测量工件不同位置点时,其误差大小也不一样,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前一问题本文用泛函网络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空间测量点误差模型;后一问题用支持向量回归机原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空间误差分布模型,并进而讨论了测量空间内的最佳测量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泛函网络基本理论建立了柔性坐标测量机空间测量点误差模型研究了泛函网络理论的三大核心内容:拓扑结构、基函数和学习算法。运用泛函网络理论设计了柔性坐标测量机五层泛函网络拓扑结构,提出了矩阵神经元基函数的概念,讨论了几种求解算法;最后建立了柔性坐标测量机空间测量点误差模型。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误差模型的有效性。该误差模型突破了人们一直以D-H方法建立的测量模型为基础,采用误差分离技术进行的误差建模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误差模型的新型建立方法。(2)运用Monte Carlo方法求解了柔性坐标测量机的测量空间Monte Carlo方法是一种数值方法,但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数值方法,它是采用随机抽样来求解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值方法。该方法不受极限状态、非线性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受柔性坐标测量机自由度数的限制,这为测量空间的求解给出了一种新视角。研究柔性坐标测量机的测量空间,不但有助于进一步证实柔性坐标测量机几何尺寸设计是否符合要求,而且有助于对该测量机最佳测量区的研究。(3)运用支持向量回归机原理建立了柔性坐标测量机空间误差分布模型本文建立的柔性坐标测量机空间误差分布模型的输入量是三维坐标,输出量是测量误差值,建模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研究最佳测量区,这点不同于空间测量点误差模型。文中研究了支持向量回归机的算法和各种核函数的优缺点,选用v-SVM和RBF核函数构建了柔性坐标测量机空间误差分布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算法步骤。(4)研究了柔性坐标测量机最佳测量区及其存在性柔性坐标测量机最佳测量区的研究是在测量空间和空间误差分布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最优规划理论进行的。文中运用凸分析的方法求证了最佳测量区的存在性,讨论了基于单点测量的最佳测量区和基于空间距离测量的最佳测量区,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5)进行了与柔性坐标测量机误差模型相关的实验研究基于泛函网络的空间测量点误差模型和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空间误差分布模型中都存在待定的参数,它们都需要通过实验加以辨识。在实验中采用特制的标准石英棒量块对空间测量点误差模型网络参数进行了辨识,用标准锥窝对空间误差分布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辨识。并对两个模型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泛函网络误差模型计算得到的测量误差小于基于DH矩阵误差模型的测量误差;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空间误差分布模型能较好拟合原始测试点。最后对基于单点测量的最佳测量区和基于空间距离测量的最佳测量区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其结果可指导实际测量操作,从而实现低精度测量机高精度测量。

张华[7](2009)在《回收锥与回收函数的某些理论及应用》文中提出本文首先介绍Rockafellar凸分析中回收锥、回收函数概念的提出,并将其中所介绍的回收锥、回收函数的性质进行归纳整理。第二部分介绍回收锥、回收函数的某些理论及应用研究:(1)研究了Rn中一般集合的广义回收锥和上一般函数的广义回收函数,推广了Rockafellar关于凸集和凸函数的回收锥和回收函数的一些结果。(2)函数和集合的下降方向和可行方向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其回收锥来刻画。进而讨论最优解存在性的局部最优性条件和全局最优性条件的关系。(3)介绍一种不可微优化问题的光滑化方法。通过一个光滑参数的控制用一近似问题代替原问题。其中回收函数在构造近似问题中起重要作用。近似问题的最优解和原问题的最优解之间的差别可以通过光滑参数来调控。从而导致原近似问题和其相应的对偶问题之间的关系。(4)利用回收函数讨论优化问题中无界性的数值方法。(5)讨论无限维空间中非凸集合的回收锥,并将其结果应用到研究向量优化问题中的效率条件和优势性质中。(6)给出一线性拓扑空间中其回收锥有非空内部的闭集的一局部刻画定理,继而用这一定理来刻画定义在Ed中的闭子集上的上半连续增函数。第三部分将W.T.Obuchowska和K.B.Murty(2001)关于可微凸函数的回收锥的某些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凸函数的情形,其中最为重要的结果是一向量s为函数f的回收方向的充要条件。

吕世虎[8](2009)在《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研究空前繁荣。相对于一般课程理论研究而言,我国数学课程理论研究则处于刚起步阶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中国数学教育界在面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时显得无奈,对于数学课程改革的争论也是凭借个人经验有感而发,缺少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常常陷入循环圈中。事实上,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历次课程改革中都曾经出现过,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应当是建构中国数学课程理论的重要视角。本研究的论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属于“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领域。该研究对于揭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征,建构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解决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法、比较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本文拟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这个问题,又分解为三个子问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启示?对于这三个子问题回答即是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以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将中国当代数学课程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对每个阶段,从背景、事件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梳理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当代(1949—2000年)代表性的数学教学大纲、主要的数学教材进行纵向比较,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选择性、课程编排方式等方面,梳理总结出这一时期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由只有一般目标发展成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目标结构体系。对目标的陈述方式也经历了由抽象、模糊到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过程;中学数学课程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数量呈“正弦曲线”变化态势;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性经历了由“一纲一本→多纲多本→一纲一本→多纲多本”的循环式发展;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编排方式经历了由“分科→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性发展。平面几何受苏联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影响,采用论证几何体系,并成为50年中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主流。代数内容在各个时期都采用“数→式→方程→函数”的处理方式,也出现过采用“数→方程→式→函数”的处理方式。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以教学大纲、教材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我国当代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补正了已有研究中的一些缺漏;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的定量和定性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以史为鉴,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史料(特别是教材)的收集不全面,对教材的特点研究不够。一些结论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提炼。

刘丽[9](2008)在《几类变分不等式和算子方程的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60年代,Lions和Stampacchia创立了变分不等式理论。80年代以来,作为现代偏微分方程理论重要部分的变分不等式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变分不等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力学、控制论、经济数学、对策论和最优化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变分不等式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及本文所做的工作。讨论了两种类型的变分不等式的迭代算法。其中第二章讨论了广义集值混合拟变分不等式,建立了寻求其近似解的一类迭代算法,并利用预解算子方程和极大单调算子的性质证明了由此算法生成的近似解序列的收敛性。第三章讨论了随机广义集值混合拟变分不等式,提出了解这类不等式的三阶迭代算法,并证明了由此算法生成的近似解序列的收敛性。最后,在一致光滑Banach空间中,讨论了非线性算子方程问题,提出了方程的三阶有偏差修正迭代法,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性,讨论了关于强伪压缩算子的有偏差修正Noor迭代法和有偏差Mann迭代法的等价性。本文的结果可以看成对以往一些相应结果的推广和提高。II

李婵娟[10](2008)在《一类新的混合拟类变分包含问题组的解的存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一类新的混合拟类变分包含问题组,我们首先在q-一致光滑Banach空间中通过构造理论算法得到它的解的存在性,并在把集值映射的条件予以加强的情况下,得到不依赖于算法的解集的性质,接着研究了混合拟类变分包含问题组的解的存在唯一性,最后,给出了一类新的广义类变分不等式组,通过辅助问题构造算法,证明这类变分不等式组的解的存在性和算法的收敛性。

二、Calculus of Generalized Quasi-differentiable Functions I: Some Results on the Space of Pairs of Convex-Set Collect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lculus of Generalized Quasi-differentiable Functions I: Some Results on the Space of Pairs of Convex-Set Collections(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信息诱导的城市交通网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设计研究现状
        1.2.2 ATIS研究现状
        1.2.3 现状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信息诱导下的网络均衡模型与算法
    2.1 网络均衡的概念与相关模型
        2.1.1 网络均衡的基本概念
        2.1.2 网络均衡常用建模方法
        2.1.3 几种常用的网络均衡模型
    2.2 信息对出行者选择行为影响分析
    2.3 信息诱导下的网络均衡模型及其求解
    2.4 信息诱导下的网络均衡模型算例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诱导对路网容量及路网运行效率的影响
    3.1 信息诱导对路网容量的影响
        3.1.1 路网容量的定义
        3.1.2 路网容量的测算方法
        3.1.3 信息诱导下的路网储备容量模型及求解算法
        3.1.4 信息诱导对路网容量影响的算例研究
    3.2 信息诱导对路网运行效率的影响
        3.2.1 路网运行效率的涵义
        3.2.2 路网运行效率评价指标
        3.2.3 信息诱导对路网运行效率影响的分析流程
        3.2.4 信息诱导对路网运行效率影响的算例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诱导下的固定需求单目标连续均衡网络设计
    4.1 网络设计的建模及求解概述
        4.1.1 交通网络设计的双层规划方法
        4.1.2 几类常见的交通网络设计模型
        4.1.3 交通网络设计双层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
    4.2 信息诱导下面向运行效率的连续均衡网络设计模型
    4.3 信息诱导下面向运行效率的连续均衡网络设计模型求解算法
    4.4 信息诱导下面向运行效率的网络设计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诱导下的随机需求多目标连续网络设计
    5.1 引言
    5.2 交通需求随机性的刻画
    5.3 网络设计的多目标分析
    5.4 信息诱导下考虑需求随机性的多目标连续网络设计模型
    5.5 信息诱导下考虑需求随机性的多目标连续网络设计模型求解算法
    5.6 信息诱导下考虑需求随机性的多目标连续网络设计算例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诱导下的混合型交通网络设计
    6.1 引言
    6.2 信息诱导下的混合型交通网络设计模型
        6.2.1 单目标混合网络设计模型
        6.2.2 多目标混合网络设计模型
    6.3 信息诱导下的混合型交通网络设计模型求解算法
    6.4 混合型交通网络设计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总结
    研究创新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论文及科研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拟微分核及伴随核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非光滑分析与优化
        1.1.2 拟可微分析与优化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预备知识
    2.1 非光滑分析相关预备知识
    2.2 拟可微分析相关预备知识
    2.3 拟可微优化的最优性理论
3 Demyanov差与拟可微函数的拟微分核
    3.1 引言
    3.2 凸紧集的差
    3.3 Demyanov差与Minkowski差等价的条件
    3.4 拟微分核和K-可微函数
        3.4.1 定义和运算性质
        3.4.2 拟微分核的存在性
    3.5 本章小结
4 拟可微函数的拟微分伴随核
    4.1 引言
    4.2 拟微分伴随核和K~*-可微函数
    4.3 拟微分伴随核的存在性
    4.4 K-可微函数和K~*-可微函数的关系
    4.5 K°-可微函数
        4.5.1 定义和运算性质
        4.5.2 K°-可微函数类的结构
        4.5.3 一类随机K°-可微函数
    4.6 本章小结
5 K°-可微优化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5.1 引言
    5.2 无约束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5.3 约束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5.4 公司投融资决策模型
        5.4.1 目标函数
        5.4.2 融资约束
        5.4.3 投资约束
        5.4.4 模型和说明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异质用户的可交易电子路票系统建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可交易电子路票策略
    2.1 交通网络拥挤成因
    2.2 两种应对策略
        2.2.1 增加供给策略
        2.2.2 需求管理策略
    2.3 可交易电子路票策略
        2.3.1 可交易电子路票策略优势
        2.3.2 可交易电子路票策略
    2.4 可交易电子路票机制实施的硬件要求
    2.5 异质用户
第三章 基于异质用户的静态可交易电子路票系统模型
    3.1 交通网络符号定义及表达
    3.2 基于异质用户的用户均衡可交易电子路票系统模型
        3.2.1 数学模型
        3.2.2 用户均衡
    3.3 以货币来衡量的异质用户可交易电子路票系统最优问题
        3.3.1 系统最优
        3.3.2 数学模型
    3.4 求解算法
    3.5 算例分析
第四章 基于异质用户的动态可交易电子路票系统
    4.1 模型描述
    4.2 算例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4)星形集空间及其在最优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不可微函数与优化
    1.2 拟可微函数与优化
    1.3 广义拟可微函数与优化
    1.4 本文内容介绍
2 星形集空间与非负正齐次连续函数空间
    2.1 引言
    2.2 星形集空间
    2.3 非负正齐次连续函数空间
    2.4 本章小结
3 星形可微函数与星形微分
    3.1 引言
    3.2 星形可微函数
    3.3 星形微分的运算
    3.4 星形可微函数的中值定理
    3.5 本章小结
4 星形可微优化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4.1 引言
    4.2 无约束优化的最优性条件
    4.3 不等式约束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4.3.1 几何形式的最优性条件
        4.3.2 约束集合的正则性
        4.3.3 Fritz-John形式的最优性条件
    4.4 等式约束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创新点摘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拓扑学在中国(1931-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史料来源
    四.本文的工作
        (一)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创新性
        (五)论文的框架
1 拓扑学的发展概况(至 1949 年)
    1.1 前史时期
    1.2 初创时期
    1.3 飞跃时期
2 拓扑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至 1949 年)
    2.1 拓扑学在中国的起始之争
        2.1.1 源起
        2.1.2 第一篇拓扑学论文辩考
        2.1.3 俞大维的数学论文内容
        2.1.4 江泽涵的第一篇数学论文的内容
    2.2 中国拓扑学家
        2.2.1 第一代拓扑学家
        2.2.2 第二代拓扑学家
    2.3 中国拓扑学家的研究概况
        2.3.1 着作出版情况
        2.3.2 博士论文完成情况
        2.3.3 论文发表情况
        2.3.4 中国的贡献
3 中国拓扑学家开展的活动
    3.1 国内的开展情况
        3.1.1 拓扑学在国内科研院所的开设情况
        3.1.2 拓扑学在中国数学会的交流情况
    3.2 中国第一部拓扑学教科书译着
        3.2.1 原着及其翻译经过
        3.2.2 译着的主要内容
        3.2.3 评述
    3.3 与国外的交流
        3.3.1 来华讲学的国外拓扑学家
        3.3.2 去海外访问的中国拓扑学家
4 中国拓扑学家的研究工作(上)
    4.1 同调论
        4.1.1 同调论的发展背景
        4.1.2 同调论在中国的研究
    4.2 同伦论
        4.2.1 同伦论的发展背景
        4.2.2 同伦论在中国的研究工作
    4.3 同调群与同伦群的关系理论
        4.3.1 同调群与同伦群的关系的研究背景
        4.3.2 中国的研究工作
    4.4 不动点类理论和覆盖空间理论
        4.4.1 国外的研究背景
        4.4.2 中国的研究工作
5 中国拓扑学家的研究工作(下)
    5.1 临界点理论
        5.1.1 临界点理论的研究背景
        5.1.2 中国在临界点理论的研究工作
    5.2 示性类理论
        5.2.1 示性类理论的研究背景
        5.2.2 中国在示性类理论的研究工作
    5.3 纤维丛理论
        5.3.1 纤维丛理论的研究背景
        5.3.2 中国在纤维丛理论的研究
    5.4 一般(点集)拓扑
        5.4.1 拓扑空间的有界性
        5.4.2 集合的稀缺性和区域性
        5.4.3 齐次空间
6 拓扑学在中国的特点与启示
    6.1 拓扑学在中国的特点
        6.1.1 拓扑学在中国的外部环境
        6.1.2 拓扑学在中国的内在因素
    6.2 拓扑学在中国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柔性坐标测量机空间误差模型及最佳测量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坐标测量机概述
        1.2.1 正交坐标测量系统
        1.2.2 非正交坐标测量系统
        1.2.3 坐标测量机的发展方向
    1.3 柔性坐标测量机的研究状况
        1.3.1 柔性坐标测量机的发展
        1.3.2 柔性坐标测量机存在的精度问题
        1.3.3 柔性坐标测量机误差模型与最佳测量区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柔性坐标测量机空间测量点误差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泛函网络基本理论
        2.2.1 泛函网络产生背景
        2.2.2 泛函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2.2.3 泛函网络基函数的选择
        2.2.4 泛函网络学习算法理论
    2.3 基于泛函网络理论的柔性坐标测量机点误差建模
        2.3.1 误差模型泛函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2.3.2 多角度输入变量的基函数选择
        2.3.3 误差模型泛函网络参数求解算法
    2.4 柔性坐标测量机点误差建模仿真
        2.4.1 待辨识网络参数的模拟仿真
        2.4.2 泛函网络误差模型的仿真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坐标测量机测量空间的求解及其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
        3.2.1 Monte Carlo 方法的基本思想
        3.2.2 伪随机数的产生方法
    3.3 基于 Monte Carlo 方法的柔性坐标测量机测量空间的求解
        3.3.1 柔性坐标测量机测量空间位置模型
        3.3.2 基于 Monte Carlo 六个关节变量的伪随机数
        3.3.3 测量空间的生成
    3.4 测量空间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坐标测量机测量点误差空间分布模型
    4.1 引言
    4.2 支持向量回归机原理
        4.2.1 支持向量机概述
        4.2.2 支持向量机理论基础
        4.2.3 支持向量回归机算法
        4.2.4 支持向量回归机的核函数
    4.3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空间误差分布建模
        4.3.1 支持向量回归机空间误差分布模型
        4.3.2 支持向量回归机核函数的选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坐标测量机最佳测量区研究
    5.1 引言
    5.2 最佳测量区理论基础
        5.2.1 最佳测量区的存在性条件
        5.2.2 最佳测量区的求解算法
    5.3 柔性坐标测量机最佳测量区
        5.3.1 柔性坐标测量机最佳测量区的存在性
        5.3.2 柔性坐标测量机最佳测量区的求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坐标测量机空间误差模型与最佳测量区实验
    6.1 空间测量点误差模型实验
        6.1.1 标定模型
        6.1.2 标准石英棒量块
        6.1.3 基于标准石英棒量块的空间测量点误差模型网络参数辨识实验
    6.2 空间误差分布模型与最佳测量区实验
        6.2.1 柔性坐标测量机单点测量精度的评定标准
        6.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6.2.3 参数辨识结果
        6.2.4 最佳测量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1 泛函网络误差模型标定原始数据
附录2 使用石英量块标定原始数据

(7)回收锥与回收函数的某些理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非光滑最优化的背景与意义
    1.2 无界性的背景及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文章结构
2 凸集回收锥、回收函数的基本理论
    2.1 回收锥的基本理论
        2.1.1 回收锥的定义
        2.1.2 回收锥的性质
    2.2 回收函数的基本理论
        2.2.1 回收函数的定义
        2.2.2 回收函数的性质
3 回收锥、回收函数的各种应用
    3.1 广义回收锥和广义回收函数
        3.1.1 广义回收锥的性质
        3.1.2 广义回收函数及其基本性质
    3.2 最优性条件和回收锥
        3.2.1 回收锥、可行方向和下降方向
        3.2.2 局部最优性条件和全局最优性条件
    3.3 不可微优化问题的光滑化
        3.3.1 光滑化方法
        3.3.2 误差分析
        3.3.3 对偶问题
    3.4 如何处理优化问题中的无界性
        3.4.1 基本概念:回收锥、回收函数、强制性
        3.4.2 回收函数和数值方法
    3.5 回收锥和向量优化中的优势性质
        3.5.1 回收锥
        3.5.2 效率条件
        3.5.3 优势性质
    3.6 非凸集合的回收锥和增函数
        3.6.1 一局部判定定理
        3.6.2 回收锥和增函数
4 凸函数回收锥的一些结论
    4.1 引言
    4.2 回收锥的一些改进结果
    4.3 例题
    4.4 结束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 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二)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 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有关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一) 当代
        (二) 中学
        (三) 数学课程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第二章 文献述评
    一、文献收集的基本思路
    二、收集到的主要文献及其述评
        (一) 中国官方的课程文件
        (二) 中学数学教材
        (三) 数学课程研究的文献
    三、文献述评的总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一) 历史研究法
        (二) 文献法
        (三) 比较法
        (四) 文本分析法
        (五) 访谈法
    二、研究过程
    三、论文的结构
第四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
    一、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 学习外国数学课程时期(1862—1928)
        (二) 探索本土化数学课程时期(1929—1949)
    二、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
        (一) 继承和改造原有中学数学课程时期(1949—1951)
        (二) 全面学习苏联数学课程时期(1952—1957)
    三、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
        (一) 探索和尝试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65)
        (二) 数学课程发展遭遇挫折时期(1966—1976)
        (三) 继续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77—1991)
    四、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
        (一) 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六·三"、"五·四"制初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二) 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第五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从课程目标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课程目标体系发展的特点
        (二) 课程目标内容发展的特点
        (三) 结论
    二、从课程内容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领域变化的特点
        (二)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单元变化的特点
        (三) 结论
    三、从课程选择性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二) 从教科书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三) 结论
    四、从课程编排方式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二) 从微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三) 结论
第六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二)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
    二、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二) 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 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
    三、中学数学课程选择性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
        (二) 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
        (二) 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几类变分不等式和算子方程的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变分不等式的发展
    1.2 对于变分不等式的研究
    1.3 拟变分不等式
    1.4 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第2章 广义集值混合拟变分不等式解的算法
    2.1 引言
    2.2 预备知识
    2.3 广义集值混合拟变分不等式解的三阶算法
        2.3.1 广义集值混合拟变分不等式
        2.3.2 三阶迭代算法生成的必要条件
        2.3.3 三阶迭代算法的生成
    2.4 广义集值混合拟变分不等式解的算法的收敛性证明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随机广义集值混合拟变分不等式解的算法
    3.1 预备知识
    3.2 随机广义集值混合拟变分不等式
    3.3 随机广义集值混合拟变分不等式解的迭代算法
    3.4 随机广义集值混合拟变分不等式解的算法的收敛性定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线性算子方程的三阶有偏差修正迭代法
    4.1 预备知识
    4.2 非线性算子方程的三阶有偏差修正迭代法的收敛性证明
    4.3 有偏差修正Noor迭代法和有偏差修正Mann迭代法的等价性证明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一类新的混合拟类变分包含问题组的解的存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一类广义混合拟类变分包含组
    2.1 定义及引理
    2.2 一类新的广义混合拟类变分包含组
    2.3 广义混合拟类变分包含组解的存在性和收敛性
    2.4 解集的性质
第3章 广义混合拟类变分包含组解的存在唯一性
    3.1 预备知识
    3.2 解的存在唯一性
第4章 广义类变分不等式组和它的辅助问题及算法
    4.1 广义类变分不等式组
    4.2 解的存在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四、Calculus of Generalized Quasi-differentiable Functions I: Some Results on the Space of Pairs of Convex-Set Collect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信息诱导的城市交通网络设计研究[D]. 方文彬.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2]拟微分核及伴随核的研究与应用[D]. 林思达.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9)
  • [3]基于异质用户的可交易电子路票系统建模与分析[D]. 郭静.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4]星形集空间及其在最优化中的应用[D]. 潘少荣.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8)
  • [5]拓扑学在中国(1931-1949)[D]. 陈克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6]柔性坐标测量机空间误差模型及最佳测量区研究[D]. 郑大腾.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1)
  • [7]回收锥与回收函数的某些理论及应用[D]. 张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0)
  • [8]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D]. 吕世虎.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9]几类变分不等式和算子方程的算法研究[D]. 刘丽. 东北大学, 2008(03)
  • [10]一类新的混合拟类变分包含问题组的解的存在性研究[D]. 李婵娟. 内蒙古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广义拟可微函数演算Ⅰ:关于凸集集合对空间的一些结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