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老而不朽”技术

砂仁“老而不朽”技术

一、砂仁“老而不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龙浩[1](2021)在《丹参养血功效认知与演变考析》文中研究表明丹参首见于《神农本草经》,陶弘景最早提出其具有养血之功,后世医家对此看法不一。通过系统梳理历代与丹参相关的本草文献,探寻各个时代医家对其养血功效的认知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以期为丹参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补血与养血的不同点,以及各时期文献对丹参养血功能强调的不同侧重点;第二部分为历代医家对丹参养血的认识,以明为界分为两个时间段,明以前医家对丹参养血的认知差异不大,明清时期医家对丹参养血的态度开始分化,着重介绍明清时期医家对丹参养血功效三种不同的看法以及明清时期出现的与丹参养血相关的几个不同的特点。第三部分探讨丹参养血功效认知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早期丹参养血功效产生的背景,一是后期丹参养血功效式微的原因。结论:1丹参养血功效自南北朝时期由陶弘景提出,直到明清民国,一直未从丹参的功效中消失,只是在历代本草文献中强调的重心、所处的地位不同。2明以前医家基本上对丹参养血持支持态度,但很少对养血功效的机理进行探讨;明之后对其养血功效的认知出现分化,一部分支持“养血说”的医家进一步对其进行阐发,并产生了与丹参养血相关的几个新特点,如出现了新的分类方式,丹参归经范围的扩大,认识到炮制、基原对丹参养血的影响,以及药性剧中对丹参养血功效的记载。另一部分不支持“养血说”的医家基于自己的经验批判养血说,认为丹参主要以祛瘀生新,破瘀为主。并由此产生了丹参在应用中的诸多禁忌。3丹参养血功效的提出主要与丹参色赤相关,这种象征与陶氏自身追求长生的诉求相符合;且受到五行五脏配比模式的影响;后期对其认知出现差异,主要与金元时期药性新理论的兴起所导致思维模式产生变化、尊经思想的影响,以及四物汤对丹参养血功效的冲击有关。

赵兵[2](2020)在《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端粒缩短是反应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提示CAG或与胃黏膜衰老有关,然相关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既往临床研究证实,导师根据“胃天年”理论运用固本通络汤治疗CAG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然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与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PO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从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角度探讨CAG的发病机制以及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方法:(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实验设计,收取30例CAG患者及30例CNAG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以确定两组患者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测患者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及衰老与CAG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明确CAG发病的分子机制。(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回顾性的收取经固本通络汤治疗3个月后胃窦部黏膜病理至少改善一个等级的患者30例,对其治疗前后的胃窦部病理标本进行再切片,通过检测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固本通络汤对端粒调控网络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基因p53的影响,从而明确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研究结果:(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性别、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与CNAG组相比,CAG患者中有Hp感染史者更多、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吸烟史、饮酒史、熬夜、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生冷及高盐饮食、胃癌家族史及现症感染Hp等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理情况比较:CAG组患者中,伴萎缩22例(占73.3%)、伴肠化29例(占96.7%)、伴异型增生1例(占3.3%),两组患者胃黏膜病理积分有明显差异(t’=9.682,P<0.001)。两组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均不符合正态分布,C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0.67,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1.06,CAG组较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7.000,P=0.024)两组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胃黏膜TRF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8,P=0.434);TRF2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9,P=0.054);POT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26);TRF1、TRF2、POT1蛋白在CAG组均高表达,与CNAG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p53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796)。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CAG组及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均无相关性(CAG 组:r=-0.303,P=0.131;CNAG 组:r=-0.195,P=0.302)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p53mRNA 及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CAG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r=-0.396,P=0.031),回归方程Y=-0.321X+1.099(F=3.438,P=0.074),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因而不能用p53mRNA表达水平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TRF1、TRF2、POT1及p53mRNA水平均无相关性;CAG组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其中TRF2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1X+1.249(F=1.741,P=0.198),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不能用TRF2蛋白表达量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POT1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3X+1.272(R2=0.206,F=7.249,P=0.012),CNAG 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TRF1、TRF2、POT1、p53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r=-0.410,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Y=-5.018X+11.54(R2=0.181,F=12.81,P<0.001);胃黏膜病理积分与 TRF1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4,P=0.682),与TRF2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9,P=0.008),与 POT1mRNA 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2,P=0.695),与p53mRNA表达水平亦无相关性(r=0.037,P=0.778);胃黏膜病理积分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与TRF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1.974X+0.534(R2=0.437,F=45.04,P<0.001),与 TRF2 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0.848X-1.457(R2=0.138,F=9.312,P=0.003),与POT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 Y=1.743X+0.814(R2=0.294,F=24.15,P<0.001)。CAG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RF1与POT1蛋白表达阳性为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95%CI:1.84-149.03),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95%CI:1.64-50.54)。(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治疗前后病理资料比较: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的构成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萎缩、肠化治疗前后积分及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异型增生病例数仅为1例,因而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胃黏膜端粒长度的比较:治疗前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为0.30±0.16,治疗后为0.32±0.19,治疗前后差值为-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87),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RF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RF2及POT1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因此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2及POT1mRNA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后p53mRNA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CNAG患者缩短,端粒的缩短与CAG的发生密切相关。(2)CAG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CNAG患者;CAG患者胃黏膜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考虑CAG患者胃黏膜端粒缩短与TRF2、POT1蛋白的过表达有关。(3)CAG患者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CAG患者中端粒长度缩短伴随着p53mRNA表达增高,初步考虑为p53通路的激活以介导细胞衰老,防止端粒过短被识别为DNA损伤,引起染色体不稳定而发生癌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4)本研究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与TRF2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胃黏膜端粒长度、TRF2mRNA表达水平、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可以预测胃黏膜的病变程度。(5)TRF1和POT1蛋白表达阳性是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临床上对胃黏膜TRF1及POT1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CAG诊断和预后的参考指标。通过对固本通络汤治疗后胃黏膜病理改善者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发现:(1)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2)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TRF1mRNA的表达水平。(3)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4)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p53mRNA表达水平,初步考虑固本通络汤可能是通过延缓端粒缩短的速度,为DNA损伤修复机制提供机会,阻断p53介导细胞衰老通路的激活,从而达到延缓胃衰老、逆转CAG的作用,然其机制尚有待于进行细胞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做进一步的验证。

张敏[3](2018)在《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衰老研究一直是医学界乃至全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经久不衰。中国古代抗衰老方剂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散落在中医古籍中的抗衰方剂为中医学抗衰老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素材。古代抗衰老方剂的研究应用现状,主要分为:一、搜集整理成以精选方或实用方的形式集结成册,其优点是方便查阅,不足之处是未按照严格的入选标准进行收纳和探索挖掘组方规律,难以帮助需要者便捷选用;二、古代抗衰老方剂的方药分析研究,尚未进行全面搜集中医古代文献中的抗衰老方剂,并对其组方规律和配伍机制进行研究;三、古代抗衰老方剂的现代药理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方剂的作用机制,基础实验研究较多,缺乏系统临床观察。本研究以现存1911年以前的中医古籍,包括方书类、综合医书类、医论医话类、养生类、本草类书籍为范围,搜集所载抗衰老方剂,以古代抗衰老方剂庞大的数据基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延缓衰老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以期为筛选并重组出安全、可靠、简化的益寿延年方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从以药测证的反向思维,探索中医药衰老学说的理论基础;再者,对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高、现代仍然广泛使用的具有明确抗衰老功效的经典名方,运用文献学的方法,进行溯源、探讨其演变过程。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描述性研究等方法,通过搜集整理文献,获得所需研究资料,通过校对核准原始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对所搜集的古代抗衰老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通过确定关键词,搜索明确记载具有延年益寿、抗衰防老功效的方剂为研究对象。具体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方剂来源、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用法、功效俱备的方剂;②用法为内服的方剂;③方名有明确记载抗老防衰词汇的方剂;④功效中有明确记载抗老防衰词汇的方剂;⑤方名和功效中无“延年”、“益寿”等词汇,但功效描述具有综合抗衰老功用的方剂;同时具备①、②项,并且具备③、④、⑤中的一项。(2)剔除标准:①方剂来源、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用法、功效等资料记载不完整的方剂;②根据入选标准,方名、药物组成、功效完全相同的方剂,收录最早出现者,剔除后出现者;③方名或功效中记载有“延年”、“益寿”等上述词汇,但所载药味均为矿物的方剂;④用法为外用的方剂。资料搜集方法:首先,为抗衰老方剂界定搜索关键词。以抗衰老同义的“延年”、“益寿”、“不老”、“遐龄”等词为线索,选取中医古籍中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为样本进行初步探索,记录描述与抗衰老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词汇,并作以简单分析,确定了研究的可行性。凡中医古籍中记载功效或方名中出现“延年”、“益寿”、“增寿”、“延龄”等术语,或者综合功效具有延年抗衰功效的方剂;功效中虽无明确延年等字眼,但功效描述具有综合抗衰老作用者,均列入抗衰老方剂的范畴。其次,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中医古籍知识库”和第5版《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在上述数据库中分别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进行收录。然后,利用工具书《中医方剂大辞典》查漏补缺,对未检索出的方剂,查明出处,手动录入;最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主要图书馆网站查询收录以上方剂的书目,对相关图书馆实地调研,查阅原书,核对收录方剂中各项目,确保资料的准确性。资料整理与分析:严格按照纳入与剔除标准共收录方剂530首,来源于87部中医古籍。为方便统计分析,制成EXCE1表,设立方剂的基本信息,包括如下14项:方剂编号、方剂名称、异名、方剂来源、药物组成、药物组成(规范后)、功用、制法与药量、剂型、服用时间、特殊服法、禁忌、记载书目朝代、备注等。根据《中华本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涉及中药进行名称标准化处理。经过数据处理后,把收录的古代抗衰老方剂530首,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平台管理”模块中的“方剂管理”,根据需要设计分析的项目录入系统,并由双人负责核对查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用软件内置的描述性统计、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即使用“频次统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统计功能,得出古代抗衰老方剂中所涉及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及潜在的新方组合。分析的结果通过网络可视化展示,直观展示药物间相互关系,提出核心药物组合,并构建新方。论文正文分为8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中医古籍”;“衰老”条目下“衰老释义”、“现代医学对衰老的定义”、“衰老的表现”、“衰老的机制”、“衰老征象的中医认识”;“抗衰老”;“抗衰老方剂”;其次,对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作以介绍。第二部分:对古代抗衰老方剂发展史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分析,包括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第四部分:研究结果(一):首先,对古代抗衰老方剂进行朝代分布统计,宋代抗衰老方剂数量最多,其次为明代;其次,分别对唐、宋、金元、明、清五个时期以及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进行药物频次、药味、药性、归经等统计分析,并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等方法分析此6部分抗衰老方剂的常用药物组合,并构建新方。归经:古代抗衰老方药归经均以五脏为主,归肾经频次高于其他四脏,唐代抗衰老方药归心经的比例高于后世其他朝代;自宋代以后脾胃归经比重逐渐增加,发展至清代时,抗衰老方剂药物脾胃归经之和已超越肾经。药性:古代抗衰老方药药性均以温平为主,寒性药物的使用也占相当比例,热性与凉性药物则较少使用。温性药自宋代开始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药味: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均以甘味为主,辅以苦辛,佐以少量酸、涩、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致性。高频药物: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主要涉及以下药类:利湿药、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安神药、开窍药、收敛固涩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解表药、清热药、化湿药、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其中补虚类药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清代,补虚药的使用发展至顶峰。第五部分:研究结果(二),分别对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前十味高频药茯苓、牛膝、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人参、菟丝子、肉苁蓉、山药、天冬等进行组方配伍规律分析。第六部分:抗衰老经典名方,即在中医古籍中反复出现,抗衰老功效记载明确,药物组成平和、安全、精炼的方剂,进行文献梳理。包括“茯苓人参散”、“琼玉膏”、“草还丹”、“还少丹”、“神仙不老丸”、“地仙丸”、“人参固本丸”、“八仙糕”、“延寿丹”及其类似方。第七部分:从古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药性、药味、高频药物、高频药组进行讨论。从方药的角度对“五脏虚损致衰”学说进行了印证。心主神明,调控生理,唐代对心神的关注,体现了当时医家对衰老诱发于心神失调的认同。肾主藏精,生命之根,历代抗衰老方药归经均以肾经为主,明确肾之盛衰对于衰老的主导作用。脾主运化,后天之本,清代抗衰老方药归脾胃经之和超越肾经的突破性发展,是自宋以后重视中焦脾胃思想经过长期发展的结果。古代抗衰老方药以甘温为主,辅以苦辛。甘温能补养形气;苦能坚阴补心;辛能温中行气、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开窍醒神;寒性药物可滋阴填精、清泄虚热。诸药配伍,阴阳互用,五味相济,热无偏热,寒无偏寒,温无聚温,凉无聚凉,得其中和,此古代抗衰老方剂制方之大旨也。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大多在《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具有“延年”、“耐老”、“不老”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均证明具有延缓衰老作用。从药物的使用来看,衰老的病机为五脏虚损为本,气血津液阴阳亏虚,伴有气涩血瘀、心神失养、寒湿内生、虚损滑脱等标证。药物选择以五脏同补、注重补肾养心健脾,兼用安神、活血、理气、祛痰、开窍、利水功效的药物。分别对高频药组人参-茯苓、人参-地黄-天冬(麦冬)、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山药-五味子-肉苁蓉、菟丝子-山药-茯苓-牛膝进行分析。第八部分:本研究基本明确了抗衰老方药的配伍规律,药物的选用和配伍以《神农本草经》为法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倾向性。古代抗衰老方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配伍而成,以发源于《黄帝内经》的衰老学说为指导,历经后世医家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从方药的角度对衰老学说进行了解析和梳理,并初步理清了其发展脉络。中医药抗衰老具有超前的主观意识,提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未衰之时即采取有效干涉,预防早衰发生和延缓衰老进程。本研究以探索抗衰老方剂的用药规律,为抗衰老新方的开发提供借鉴,为其以后发挥作用和缓、副作用小、适应多样性等优势铺平道路。通过防治老年疾病、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从而延缓衰老进程,实现“健康老龄化”。

于天祥,徐瑞荣[4](2016)在《从脏腑传化论治白血病》文中研究表明脏腑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转归与脏腑关系密切,文章试从脏腑传化的整体角度角度来解读白血病,从而为白血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董琳[5](2014)在《“文弱”的身体 ——从体质风俗看明清医学的诊治之道》文中认为本文讨论的“文弱”概念与一般观念中的理解有所不同,它包含着文化传统的多层次性和价值标准的多样性,并不能笼统地代表儒家话语体系或古代中国文化的整体特性,是需要立足特定文化背景和具体社会关系来理解的文人文化感。我们今天之所以理所当然地把“文弱”与儒家思想等同看待,其实是延续了清末以来“民族性”论说中的观点,属于“现代化”过程中的遗留问题。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迈进过程中“改变文弱”的努力,实质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反省和批判文化传统的角度改变中国人的身体文化感,一是依靠政治控制和权力运作等外在力量改造身体状态,而这两种改变都借用了西方“种族体质”论述,因此,清末以来,“文弱”成了对中国“民族性”的一个总结,掩盖了“文弱”一词在运用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以“文弱”为主线,以生活状态为基点,通过分析明清时期医学知识和诊治思维的细微变化,管窥“弱”的文化感如何延伸至医学的身体认知,考察了文人文化感的变化对医药观念变迁产生的重要影响,认为“文”与“弱”内含迥异,但在南北朝时期“文弱”一词却被用来形容儒学之士,且从宋代至清末,多以此指称江南文化和士人文化。“文弱”反映了文化感和身体感交织互渗的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习惯”,正是指特定社会构成中,人们的文化感和身体感,而“文弱”概念既包含身体对文化的感官认同,同时也体现为一种地方性文化习惯,需要放在“理想秩序与地方化意识的关系”这一框架中加以分析。这种文化感融入明清医家对体质与风俗之间关系的解释,并直接影响着医家在诊法和疗法上的取舍。“明医”作为医者评价标准,其内涵丰富,这个说法的产生不仅受儒家价值观影响,还融合了佛教戒律思想和道教养生观。明清时期,士人对医家的评价除了看重道德和医术,也视具体社会关系而定,一个重要变化是:除了身份地位较高的江南世医,一些没有儒者身份、未必生前负有盛名、甚至信仰并不固定的地方医者,也成为士人或当地社会推崇的“明医”,这体现了明清时期士大夫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晚明至清前期,“江南多明医”的观念是士大夫文化感的一种体现。由于晚明社会的颓靡和明清鼎革之变,“扶正培本”的医疗理念成为明清诊治之道的核心精神,深受江南士大夫和医家推崇。明清士人与医家在价值观上的互动,并不单纯反映医学附会儒学,或者医者攀附儒者,而是隐含着复杂多元的信仰、心态、情感等主观因素。这表明作为生活态度的价值观与作为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并不完全一致。不过,也正由于明末清初士人、医家的知识结构和信仰呈现出多样的面相,医疗文化才呈现出复杂化、细致化的趋势,医疗观念的文化内涵才会更加丰富、细腻。明清时期,诊治方式精细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在于,医家诊治思想中越来越多对“人情”的关注,且集中讨论体质与文化习惯之间的关系。明清医家认为,“虚”、“弱”的体质包括先天阳气亏损和后天耗损,后者体现为思虑过多和嗜欲不节,前者则显示出诊治思想中融入了宗教信仰、地方意识等价值观。不过,无论是这些围绕“弱”的不同解释,还是通过审察阴阳、虚实、寒热等体质之后采用的不同诊治方法,都立足“补虚”这一核心理念。清人对大黄的恐惧,除了受温补文化和“补虚”疗法的影响之外,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原因,即有关“外夷”身体的认识。时人对“自我”与“文化他者”身体类型的比较,有时也会通过脾胃强壮与否来判断,进而证明“自我”身体体验和医药观念的正确性。因此,也可以认为,根据医药习惯来判断身体强壮的意识,不仅来自文化的“自我”塑造,也来自对“他者”的想象和建构。这不是单纯的医药观念问题,还涉及到清朝的统治策略、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行政边界与文化边界的差异等诸多复杂因素。通过一味普通的药材,可以透视古代行政地图的变动、文化版图的重构、以及古人的疆域概念等相当宏大的问题。

朱明雪[6](2012)在《四首补益剂对衰老模型小鼠IG、IL-18、5-HT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项研究通过测定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血清中IgA、IgG含量以及皮肤匀浆液中IL-18、5-HT含量的变化,来探讨四首补益剂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丸)、金匮肾气汤(丸)对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差异性,进一步阐明四方的免疫作用机制及虚证的现代免疫学特征。方法:将两个月月龄昆明小鼠随机分成四给药组(四君子汤组、四物汤组六味地黄汤组、金匮肾气汤组)、D-半乳糖组、空白对照组共六组,每组十六只,雌雄各八只。四给药组与D-半乳糖组采用腹腔注射与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的交替注射给药方法,复制亚急性衰老模型,对照组以相同方法注射生理盐水。造模两小时后,四给药组采用灌胃给药方式治疗,其余两组灌胃同体积比生理盐水。于实验第42天将各组小鼠眼球取血,分离血清,利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中IgA、IgG水平;将小鼠断颈处死后取其皮肤制成10%匀浆液,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皮肤中IL-18、5-HT水平。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半乳糖组雌雄总体的IgA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D-半乳糖组相比,四个给药组雌雄总体的Ig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四方对雌雄总体IgA含量作用效果依次为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四物汤>金匮肾气汤。四君子汤对雄性小鼠IgA作用优于雌性小鼠,金匮肾气汤对雌性小鼠IgA作用优于雄性小鼠。(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半乳糖组雌雄总体的IgG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D-半乳糖组相比,六味地黄汤组、金匮肾气汤组、四物汤组雌雄总体的IgG水平明显升高,P<0.01;四君子汤组雌雄总体的IgG水平升高较明显,P<0.05。四方对雌雄总体的IgG水平作用效果依次为六味地黄汤>金匮肾气汤>四物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对雌性小鼠IgG作用优于雄性小鼠;金匮肾气汤、四君子汤对雄性小鼠IgG作用优于雌性小鼠。(3)与空白组相比,D-半乳糖组雌雄总体的IL-18含量升高较明显,P<0.05。与D-半乳糖组相比,四物汤组雌雄总体的IL-18水平降低较明显,P<0.05;四君子汤组、金匮肾气汤组、六味地黄汤组雌雄总体均有降低IL-18水平的趋势,四方对雌雄总体的IL-18含量作用效果依次为四物汤>四君子汤>金匮肾气汤>六味地黄汤。(4)与空白组相比, D-半乳糖组雌雄总体的5-HT含量升高明显,P<0.01。与D-半乳糖组相比,六味地黄汤组、四君子汤组雌雄总体的5-HT水平降低较明显P<0.05;金匮肾气汤组、四物汤组雌雄总体均有降低5-HT水平的趋势,四方对雌雄总体的5-HT含量作用效果依次为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金匮肾气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对雄性小鼠5-HT水平影响优于雌性小鼠。结论:四首补益剂均能够升高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血清中IgA、IgG含量,降低模型小鼠皮肤中IL-18、5-HT水平,但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证明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调补之法即四首补益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中,四方对雌雄总体IgA含量作用效果依次为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四物汤>会匮肾气汤。四方对雌雄总体的IgG含量作用效果依次为六味地黄汤>金匮肾气汤>四物汤>四君子汤。四方对雌雄总体的IL-18含量作用效果依次为四物汤>四君子汤>金匮肾气汤>六味地黄汤。四方对雌雄总体5-HT含量作用效果依次为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金匮肾气汤>四物汤。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IgG、5-HT水平的变化、四个给药组IgA、IgG、5-HT水平的变化与小鼠的雌、雄具有相关性。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虚证的现代免疫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经典补益剂调节衰老免疫机制做出理论指导。

徐正德[7](2010)在《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医养生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市场推广应用的实践途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体质及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各种养生保健知识的渴求日益明显。中医养生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其内容既博大精深,又生动有趣,为几千年来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体系。我们有必要将之继承、发扬与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它、喜欢它、运用它、研究它,并且获益于它。本文首先将中医养生学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作一全面对比,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优点和缺点,使大家更容易理解中医养生法,也尽可能减少道、佛二教养生学说科学或者迷信的困惑,利于民众更自由、更放心、更灵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为了更好地继承中医养生学,本文将历代养生学成就以文献研究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本文篇幅有限,但通过本文大纲式的展示,后学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更深一步的切入进行研究。尤其对于药膳学历史的铺陈,有志于药膳事业者可随意切入,去发掘属于自己独有特色的药膳菜品。本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保健方药的介绍,不论是为研究其效果及机理的课题,还是养生保健药品食品的开发,都是非常有益的研发基础。对气功、针灸、推拿、按摩等养生方法的介绍,于保健服务场所的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本文还专门列出一章,介绍了一些常见慢性疾病的常用保健知识,力图尽可能多的减轻众多受慢性疾病折磨患者的病痛,希望能够促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本研究生对中医及道家养生方法极感兴趣,并身体力行,效果良好,愈加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深深迷恋。本人矢志于在耕耘财富的同时服务于民众与国家,将商业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机地结合已是本人多年的梦想。本文通过对养生保健市场发展的研究与探讨,以及对保健旅游业的亲身涉猎与推动的介绍,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并将其普及全国、推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也为两岸经济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孙琳林[8](2009)在《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抗氧化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从实验的角度探讨抗衰老古方左归丸的延缓衰老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法复制衰老大鼠模型,以六味地黄丸为对照药,通过对大鼠一般状态和脑组织海马区超微形态学改变方面的观察以及对防御性抗氧化酶(T-AOC、CAT、GSH-PX、SOD)、自由基浓度(H2O2、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能力)、脂质过氧化产物(MDA)、ATP酶、P16、Bcl-2、Bax和Caspase-3等指标的检测,验证左归丸低、中、高剂量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抗氧化能力的调节作用,探讨其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结果: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出现一般状态较差、活性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加、抗氧化能力明显下降、细胞膜离子转运能力降低、P16过度表达、细胞凋亡增加、海马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损伤以及神经元细胞内脂褐素沉积的病理表现。给予左归丸后,各剂量组大鼠一般状态有所改善,血清T-AOC、肝组织CAT和GSH-PX以及肝、脑组织SOD活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肝、脑组织MDA和血清、肝组织H2O2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血清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强;同时肝、脑细胞膜Na+-K+-ATPase及Ca2+-Mg2+-ATPase活性表现出不同程度提高,肝组织和脑海马区Bcl-2蛋白表达上调而P16、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减轻且脂褐素沉积减少。结论: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能起到改善老化状态、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活性氧自由基的含量、减少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伤、增强细胞膜离子转运能力、下调P16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及其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作用,提示左归丸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左归丸延缓衰老的机理可能与上述作用机制相关,但由于活性氧自由基的攻击可以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细胞膜稳定性降低、细胞凋亡发生和脂褐素沉积增加,故本方抗衰老的作用机理可能主要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及降低活性氧自由基造成的损伤有关。左归丸全方纯补无泻,峻补真阴,体现了中医补肾填精的治法,本实验结果提示补肾填精法可延缓衰老。左归丸三个剂量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衡量左归丸中、高剂量组疗效更为全面和稳定,左归丸低剂量组疗效相对不稳定,提示左归丸的抗衰老作用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剂量升高疗效增强的关系。

吴振武[9](2005)在《中西医学抗衰老领域之机理及治法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选题思路与研究目的 自五十年代西方兴起抗衰老研究至今,取得不少成果,尤其在理论方面,对人类衰老之原因,愈来愈清晰,加上世界人口不断老化,抗衰老学便成为一门历久弥新的科学了。中国乃一文明古国,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更是自古已然,至今不衰。但中国医学主要研究人为主,属于宏观、综合的,与西方医学的主要研究病为主,属于微观的、分析的,有着显着不同,尽管两者要解决的都属于人的机体问题。在抗衰老方面,中西医学无论在机理认识及解决方法均有差异。这种差异在于:(1)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西方医学源属于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于尽理的、分析性的文化,中国文化乃属于重情的、综合性的文化。(2)方法上的差异。西方医学是实验医学,中国医学属于经验医学。 由于中西文化与医学思路之差异,于是产生二者对于抗衰老领域之认识在机理及方法上之差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明确中医在抗衰老理论和方法之特色与应用价值。中国对于衰老之课题,早在《内经》时期便对人的生长壮老已及衰老本质有所认识探讨了。《内经》这些有关衰老的内在原因和衰老机理之观点,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西医学之差异性,除了在认识论、方法论不同外,两者之间有否基本共通之处?共通之点又是什么?这都是值得探讨研究的,这也是本论文研究之目的。 二.研究方法 《内经》对人体正常生理的认识,主要是从病变现象的综合观察,通过逆向推导而获得的。为此,本文从最典型、最常见的衰老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为主。共分两大类别,即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致衰之高血压左室肥厚之逆转,以及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致衰之老人痴呆症两类病症来探讨正常衰老的相关领域及抗衰的机理。 在病理性衰老方面,以补气活血,祛痰通络方药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为研究。由于认真复习、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后,发觉病理性衰老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之病机为气虚血瘀、痰浊阻络,因此从痰瘀两方面入手。鉴于以往研究以中西医结合或单味中药(成分)为主,因此尝试以中药复方为研究,并以益气活血、祛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同理,以益气活血、化痰祛瘀通络方药逆转老人痴呆症为研究目标。根据以往临床经验;老人多气虚血弱、因而产生气滞血瘀现象。根据《内经·灵枢、天年》人生五十至九十岁,身体肝、胆、心、脾、肺、肾各脏腑依次虚衰,而脾为生痰之源,加上气衰血不行,因而产生痰瘀夹杂,阻塞经络;当痰瘀上扰脑海,因而导致痴呆。另外人六十岁心气始衰,而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刘明洁[10](2005)在《复方淫羊藿口服液抗衰老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在总结古今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衰老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关于衰老机理研究,对具有补肾固本,益气填精的复方淫羊藿口服液进行抗衰老的药效学实验研究,以期通过较为系统的科研设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实验检测指标包括:老龄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老龄小鼠血清丙二醛MDA的含量;D-半乳糖衰老大鼠大脑脂褐质(LPF)含量;D-半乳糖衰老大鼠血清和脑组织SOD活性;D-半乳糖衰老大鼠血清和脑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D-半乳糖衰老大鼠血清单胺氧化酶(MAO)含量;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小鼠溶血素抗体的生成;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小鼠抗疲劳、抗缺氧能力等。结论:复方淫羊藿口服液抗衰老作用与提高血清SOD和GSH-Px的活性,抑制血清中MAO的活性,增强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降低血中MDA和脂褐质的含量,减少脂褐质的蜡样质的形成与沉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使小鼠RES吞噬功能增强;增强体液免疫,使小鼠溶血素抗体含量升高;使免疫器官胸腺、脾脏增重;提高抗疲劳、抗缺氧能力等诸多因素有关,为复方淫羊藿口服液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二、砂仁“老而不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砂仁“老而不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养血功效认知与演变考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养血的内涵
    1.2 丹参养血的内涵
2 古代医家对丹参养血功效的认识
    2.1 明之前对丹参养血功效认识
    2.2 明之后对丹参养血功效认识
        2.2.1 丹参养血功效的不同认识
        2.2.2 丹参养血功效认知的新特点
3 丹参养血功效认知差异原因探析
    3.1 丹参养血功效的产生背景
        3.1.1 道家追求养正延命观念的影响
        3.1.2 五行五脏配比模式的变化
    3.2 丹参养血功认知效式微的原因
        3.2.1 药性理论的兴起
        3.2.2 尊经思想的影响
        3.2.3 四物汤对丹参养血的冲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2)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前言
    附: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GA、GIM、Dys
        1.2 病因学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
        1.5 治疗
        1.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药治疗
        2.4 实验研究
        2.5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3.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现状
        3.1 端粒概述
        3.2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
        3.3 端粒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
        3.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4. 周斌教授从“胃天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4.1 “胃天年”理论的创立及学术思想溯源
        4.2 周斌教授基于“胃天年”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4.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探讨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3)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抗衰老方剂研究进展
1 前言
    1.1 相关概念
        1.1.1 中医古籍
        1.1.2 衰老
        1.1.2.1 衰老释义
        1.1.2.2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定义
        1.1.2.3 衰老的表现
        1.1.2.4 衰老的机制
        1.1.2.5 衰老征象的中医认识
        1.1.3 抗衰老
        1.1.4 抗衰老方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对象
2 古代抗衰老方剂发展史
    2.1 抗衰老方剂的起源
    2.2 抗衰老方剂的初始发展时期
    2.3 抗衰老方剂发展的成熟时期
    2.4 抗衰老方剂发展的鼎盛时期
    2.5 抗衰老方剂发展的缓慢时期
3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分析
    3.1 资料搜集
        3.1.1 古代抗衰老方剂的界定
        3.1.2 古代抗衰老方剂的来源
        3.1.3 古代抗衰老方剂的选取
    3.2 资料整理与分析
        3.2.1 资料整理
        3.2.2 数据准备
        3.2.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一)
    4.1 古代抗衰老方剂朝代分布
        4.1.1 古代抗衰老方剂分布表
        4.1.2 小结
    4.2 唐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4.2.1 药物频次
        4.2.2 唐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2.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2.5 小结
    4.3 宋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4.3.1 药物频次
        4.3.2 宋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3.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3.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3.5 小结
    4.4 金元抗衰老方剂分析
        4.4.1 药物频次
        4.4.2 金元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4.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4.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4.5 小结
    4.5 明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4.5.1 药物频次
        4.5.2 明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5.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5.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5.5 小结
    4.6 清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4.6.1 药物频次
        4.6.2 清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6.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6.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6.5 小结
    4.7 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分析
        4.7.1 药物频次
        4.7.2 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7.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7.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7.5 小结
5 研究结果(二)
    5.1 含茯苓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1.1 含茯苓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1.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1.3 小结
    5.2 含牛膝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2.1 含牛膝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2.4 小结
    5.3 含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3.1 含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3.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3.3 小结
    5.4 含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4.1 含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4.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4.3 小结
    5.5 含枸杞子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5.1 含枸杞子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5.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5.3 小结
    5.6 含人参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6.1 含人参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6.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6.3 小结
    5.7 含菟丝子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7.1 含菟丝子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7.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7.3 小结
    5.8 含肉苁蓉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8.1 含肉苁蓉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8.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8.3 小结
    5.9 含山药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9.1 含山药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9.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9.3 小结
    5.10 含天冬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10.1 含天冬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10.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10.3 小结
6 抗衰老经典名方
    6.1 茯苓人参散
    6.2 琼玉膏
    6.3 草还丹
    6.4 还少丹
    6.5 神仙不老丸
    6.6 地仙丸(方)
    6.7 人参固本丸
    6.8 八仙糕
    6.9 延寿丹
7 讨论
    7.1 古代抗衰老方药归经
        7.1.1 心主神明,调控生理
        7.1.2 肾主藏精,生命之根
        7.1.3 脾主运化,后天之本
        7.1.4 五脏坚固,长寿之本
    7.2 古代抗衰老方药药性
    7.3 古代抗衰老方药药味
        7.3.1 甘味
        7.3.2 辛味
        7.3.3 苦味
    7.4 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1 唐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2 宋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3 金元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4 明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5 清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6 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5 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组
        7.5.1 人参-茯苓
        7.5.2 人参-地黄-天冬(麦冬)
        7.5.3 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
        7.5.4 山药-五味子-肉苁蓉
        7.5.5 菟丝子-山药-茯苓-牛膝
8 总结
本文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简介
    附录2: 数据库介绍
    附录3: 中药名称标准化处理表
    附录4: 古代抗衰老方剂来源书目
    附录5: 历代抗衰老方剂举隅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从脏腑传化论治白血病(论文提纲范文)

1 脏腑传化在白血病发病原因中的作用
2 脏腑传化在白血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3 脏腑传化在白血病治疗中的作用
4 脏腑传化在白血病预后中的作用

(5)“文弱”的身体 ——从体质风俗看明清医学的诊治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化感与身体感交织:“文弱”涵义溯源
    引言
    第一节 作为标签的“文弱”:文人文化感的建构
        一、先秦至魏晋“文”、“弱”含义的变化
        二、南北朝“身体文弱”的象征意义
        三、建构“文弱”——文人文化感的形成
    第二节 明清时期“文弱”概念的重构
        一、明末士人的文化感与“文弱”论
        二、清代的“正统”观与“文弱”论
    第三节 清末“文弱”概念再检讨
    小结
第三章 江南多明医:明清士人的文化感和医疗实践
    引言
    第一节 明清士人观念中的“明医”:从一种择医倾向说起
    第二节 何谓“明医”
        一、医学论着中的“明医”论
        二、宗教传统中的“明医”观念
        三、延续中古“名医”内涵的“明医”
    第三节 明代士人的“明医”观念
    第四节 阴德观与明清江南文人的行医之道
    小结
第四章 补偏救弊:明清医家的“补虚”疗法
    引言
    第一节 扶正培元:丹溪学派的“医学正派”地位
    第二节 以偏补偏:温补学说的救弊之道
        一、“温补”概念体现的文人价值观
        二、先天不足之“阳”:温补医家的“命门”身体观
        三、“补虚”的文化意涵
    第三节 体质分南北:温病学派的“南北异治”论
    小结
第五章 虚体不宜猛药:明清关于大黄的文化建构
    引言
    第一节 “毒药”抑或“良药”:清人认识大黄的复杂心态
        一、“一药两面”——医家对大黄的看法
        二、“大黄为疠”——清代的世俗之见
        三、“汤海秋之死”——士大夫的观念世界
    第二节 大黄药用传统的演变
        一、大黄药物学知识的变迁
        二、疾病观念变化与大黄的应用
    第三节 明清中国对身体与用药之间关系的文化想象
        一、“驭外之具”:大黄之于番、夷的重要性
        二、身体感的延伸:饮食习惯、气候环境与大黄的象征意义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6)四首补益剂对衰老模型小鼠IG、IL-18、5-HT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衰老与免疫之间的关系
        1.1 衰老的定义
        1.2 引发衰老的原因以及免疫衰老学说的提出
        1.3 衰老所造成的免疫系统变化
        1.4 中医药调节免疫作用方面的研究
    2. 亚急性衰老模型的建立
    3. 四首补益方剂与免疫之间的关系
        3.1 四君子汤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3.2 四物汤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3.3 六味地黄汤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3.4 金匮肾气汤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4. 免疫球蛋白A、G在免疫学中的作用
    5. IL-18、5-HT在皮肤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5.1 皮肤衰老与皮肤免疫系统的相关性
        5.2 白介素-18在皮肤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5.3 5-羟色胺在皮肤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及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实验方法
        2.3 样本采集与制备
        2.4 指标测定的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四首补益方剂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3.2 四首补益方剂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血清IgA的影响
        3.3 四首补益方剂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血清IgG的影响
        3.4 四首补益方剂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皮肤匀浆液IL-18的影响
        3.5 四首补益方剂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皮肤匀浆液5-HT的影响
讨论
    1. 四方方义分析
        1.1 四君子汤方析
        1.2 四物汤方析
        1.3 六味地黄汤(丸)方析
        1.4 金匮肾气汤(丸)方析
    2. 四方中单味药的免疫调节作用概述
        2.1 人参的免疫调节作用
        2.2 白术的免疫调节作用
        2.3 茯苓的免疫调节作用
        2.4 甘草的免疫调节作用
        2.5 山茱萸的免疫调节作用
        2.6 生地黄的免疫调节作用
        2.7 当归的免疫调节作用
    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1.1.1 儒家
        1.1.2 道家
        1.1.3 释家
    1.2 中医养生学概
        1.2.1 中医养生理论
        1.2.2 中医养生方药
        1.2.3 中医非药物养生方法
    1.3 中医养生保健市场
    1.4 小结
第二章 中医养生文献探讨
    2.1 养生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2.1.1 春秋战国时期
        2.1.2 两汉时期
        2.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2.1.4 唐代时期
        2.1.5 宋元时期
        2.1.6 明清时期
        2.1.7 民国及新中国时期
    2.2 药膳养生的发展历史
        2.2.1 上古时期
        2.2.2 周朝时期
        2.2.3 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
        2.2.4 魏晋南北朝与唐朝时期
        2.2.5 宋元时期
        2.2.6 明清与现代时期
    2.3 小结
第三章 中医养生法比较研究
    3.1 中医方药养生法
        3.1.1 养生方剂
        3.1.2 养生滋补中药
        3.1.3 养生方药应用事项
    3.2 四时养生法
        3.2.1 春季药食养生法
        3.2.2 夏季药食养生法
        3.2.3 秋季药食养生法
        3.2.4 冬季药食养生法
    3.3 气功养生法
    3.4 针灸养生法
    3.5 推拿养生法
    3.6 情志养生法
    3.7 运动养生法
        3.7.1 运动项目的选择
        3.7.2 运动须知
    3.8 小结
第四章 当代常见慢性病的养生探讨
    4.1 冠心病
    4.2 高血压
    4.3 高血脂
    4.4 糖尿病
    4.5 中风后遗症
    4.6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
    4.7 老年痴呆
    4.8 类风湿性关节炎
    4.9 慢性胃炎
    4.10 小结
第五章 中医养生的市场实践
    5.1 中医养生保健事业的前景与展望
    5.2 中医养生保健事业投资的构思
        5.2.1 投资规划
        5.2.2 投资兴建
    5.3 中医养生保健事业的管理摸式
        5.3.1 营销管理
        5.3.2 行政管理
        5.3.3 营业管理
    5.4 养生实务
        5.4.1 养生药膳实务
        5.4.2 其他养生实务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经历与见证
    6.2 研究目的与贡献
    6.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养生保健的其它方法
    附录2 老年人的脑保健研究
    附录3 投资专案
        3.1 台湾新竹九华国际度假山庄
        3.1.1 九华度假山庄区位环境及交通
        3.1.2 九华度假山庄愿景
        3.2 南京白鹭湖度假山庄
        3.2.1 白鹭湖度假山庄区位环境及交通
        3.2.2 南京白鹭湖度假山庄规划经营动机
        3.2.3 资源保护
        3.2.4 建设规划设计与营运预估
        3.2.5 白鹭湖度假山庄未来的发展
研究论文
致谢词
作者简介

(8)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抗氧化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一.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和中医药抗衰老的研究进展
        (一)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与阐释
        1.肾气衰、天癸竭是衰老发生的根本机制
        2.阴虚亦是衰老发生的主要病机
        3.五脏皆衰是衰老最终的整体特征
        4.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皆可影响衰老的发生
        (二) 衰老发生机制的研究与进展
        1.主虚说
        2.主本虚标实说
        3.其它衰老学说
        (三) 补益药与抗衰老
        1.古人延年,以补为先
        2.今人抗衰,亦重补益
    二.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和抗衰老的研究动态
        (一)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1.衰老的定义
        2.衰老的发生机制
        (二) 抗衰老药物的研究概况
        1.抗氧化剂
        2.激素
        3.增强脑功能药
        (三) 衰老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1.自然衰老动物模型
        2.根据衰老发生机制学说建立的衰老模型
        3.快速老化衰老模型
        4.其它衰老模型
    三.左归丸的研究进展
        (一) 左归丸临床研究概况
        1.肾藏精,阴虚精亏则它脏失养
        2.肾主生殖,阴虚精亏则生殖功能异常
        3.肾主骨,阴虚精亏则筋骨失养
        4.肾生髓,阴虚精亏则髓海失充
        5.其它
        (二) 左归丸实验研究概况
        1.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2.补肝肾作用机理的研究
        3.影响生殖内分泌、免疫功能的研究
        4.延缓衰老及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
        5.其它
        (三) 左归丸研究进展小结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用药及制备
        (三)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1.主要试剂
        2.主要仪器设备
    二.实验方法
        (一) 动物分组
        (二) 造模及给药方法
        1.造模方法
        2.给药方法
        (三) 观察指标及方法
        1.大鼠一般状态的观察
        2.防御性抗氧化酶类活性测定
        3.脂质过氧化产物及自由基浓度测定
        4.细胞膜离子转运能力的测定
        5.对大鼠脑、肝组织的蛋白表达的测定
        6.对大鼠脑组织海马区超微结构的观察
        (四) 统计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 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二) 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防御性抗氧化酶类的影响
        1.对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2.对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的影响
        3.对肝、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
        4.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防御性抗氧化酶类活性影响实验小结
        (三) 左归丸对D-半乳糖(D-gal)致衰老大鼠脂质过氧化产物及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1.对肝、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对肝组织、血清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3.对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4.对抑制羟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5.对脂质过氧化产物及自由基浓度的影响实验小结
        (四) 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肝、脑细胞膜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
        1.对肝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影响
        2.对脑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影响
        3.对肝、脑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小结
        (五) 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肝、脑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
        1.对肝组织和脑海马区P16表达的影响
        2.对肝组织和脑海马区Bcl-2表达的影响
        3.对肝组织和脑海马区Bax表达的影响
        4.对肝组织和脑海马区Caspase-3表达的影响
        5.对脑、肝组织蛋白表达影响实验小结
        (六) 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讨论
    一.左归丸方析
        (一) 左归丸立方之意
        (二) 左归丸组方原理
    二.补肾填精与抗老防衰
        (一) 肾精与衰老
        (二) 补肾填精与抗衰老
    三.对D-gal致亚急性衰老模型的评价
        (一) D-gal致衰机理
        (二) D-gal致亚急性衰老模型的病理生理机制
    四.左归丸延缓衰老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一) 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对D-gal致衰老大鼠T-AOC、CAT和GSH-PX含量的影响
        2.对D-gal致衰老大鼠SOD活力、MDA含量的影响
        3.对D-gal致衰老大鼠H_2O_2含量、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二) 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肝、脑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影响
        (三) 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肝、脑组织P16、 Bcl-2、 Bax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1.左归丸对D-gal致衰老大鼠P16表达的影响
        2.左归丸对D-gal致衰老大鼠Bcl-2、 Bax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3.自由基与细胞凋亡
        (四) 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1.线粒体与衰老
        2.脂褐素与衰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9)中西医学抗衰老领域之机理及治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Ⅰ.衰老之定义
    1.1 西方对衰老之定义
    1.2 内经对衰老之阐释
    1.3 现代医学对衰老之解读
Ⅱ.衰老之机理
    2.1 西方医学对衰老机理之认识与探讨
    2.2 中医学对衰老机理之研究
        2.2.1 《黄帝内经》对人体发展规律之深刻认识
        2.2.2 《黄帝内经》对影响人寿夭因素之观点
        2.2.3 《黄帝内经》对衰老机理之探讨
        2.2.4 历代中医学对衰老机理之认识与探讨
        2.2.5 现代中医学对衰老机理之认识与探讨
Ⅲ 中西医学抗衰老治法对比研究
    3.1 西方医学延缓衰老方法研究
    3.2 中医学延缓衰老研究
        3.2.1 《黄帝内经》延缓衰老治法
        3.2.2 历代中医学延缓衰老治法
        3.2.3 现代中医学延缓衰老治法
        3.2.4 历代中医学延缓衰老方药
        3.2.5 现代中医学延缓衰老方药
Ⅳ.中西医学抗衰老理论对比研究
    4.1 中西医学抗衰老方法汇通
        4.1.1 中西医学抗衰老机制及治法汇通
        4.1.1.1 中医肾虚衰老与现代西医学理论之关系
        4.1.1.2 中医肾虚衰老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关系
        4.1.1.3 中医肾虚衰老与免疫系统
        4.1.1.4 中医肾虚衰老与老化代谢产物及其相关酶
        4.1.1.5 中医肾虚衰老与脂质、核酸、环核苷酸
        4.1.1.6 中医肾虚衰老与骨、肝、肺、脏器
        4.1.1.7 中医肾虚衰老与微量元素之关系
        4.1.1.8 肾虚衰老与遗传之关系
        4.1.1.9 脾胃虚衰与现代西医学理论之关系
        4.1.1.10 脾胃虚衰与蛋白质
        4.1.1.11 脾胃虚衰与维生素
        4.1.1.12 脾胃虚衰与消化吸收功能之关系
        4.1.1.13 脾虚与免疫功能之关系
        4.1.2 补肾、健脾,及脾肾双补方药延缓衰老作用对比
        4.1.3 中医阴阳气血虚衰与现代西医学理论之关系
        4.1.3.1 气虚衰与自由基过剩
        4.1.3.2 气血双虚、气虚血瘀衰老与红细胞功能、免疫分子生物学改变
        4.1.3.3 气阴两虚衰老与免疫功能
        4.1.3.4 阴虚、阳虚衰老与神经、内分泌功能
        4.1.3.5 津液不足衰老学说之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4.1.4 中医血瘀致衰学说与现代医学理论之关系
        4.1.4.1 气虚血瘀与衰老
        4.1.4.2 气阴两虚挟瘀与衰老
        4.1.4.3 脾肾两虚挟瘀与衰老
        4.1.4.4 多脏器虚损挟气滞血瘀痰浊与衰老
    4.2 中西医学抗衰老药物汇通
        4.2.1 单味中药抗衰老与现代医学理论之关系
        4.2.1.1 改善细胞传代与生存实验
        4.2.1.2 调节免疫功能
        4.2.1.3 改善机体代谢
        4.2.1.4 改善内脏功能
        4.2.2 中药复方抗衰老与现代医学理论之关系
        4.2.2.1 补肾类
        4.2.2.2 益气健脾及脾肾双补类
        4.2.2.3 其他类
Ⅴ 现代中西医学对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致衰治法对比研究——以病理性衰老高血压左室肥厚为例
    5.1 现代西医学对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致衰型高血压左室肥厚之病理机理,认识及其治法
        5.1.1 现代西医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之病理认识
        5.1.1.1 左心室肥厚时心脏组织与功能之改变
        5.1.1.2 左心室肥厚的不良后果
        5.1.2 现代西医学对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致衰型高血压左室肥厚之机理认识
        5.1.2.1 血压升高
        5.1.2.2 神经、体液因素及血管性物质
        5.1.2.3 钙超载
        5.1.2.4 相关原癌基因
        5.1.2.5 高粘滞血症
        5.1.2.6 其他因素
        5.1.3 现代西医学对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致衰型病理性衰老高血压左室肥厚治法
    5.2 现代中医学对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致衰病理性衰老高血压左室肥厚治法
Ⅵ 益气活血、祛痰化瘀治法逆转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致衰病理性衰老高血压左室肥厚研究
    6.1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之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6.2 益气活血、祛痰化瘀治法逆转气虚血瘀、痰浊致衰之病理性衰老高血压LVA方药研究
    6.3 从生物化学角度看痰及痰瘀相关理论
    6.4 益气活血、祛痰化瘀治法逆转气虚血瘀、痰浊致衰之病理性衰老高血压LVH之临床研究
        6.4.1 资料与方法
        6.4.1.1 临床资料
        6.4.1.2 治疗方法
        6.4.1.3 观察指标
        6.4.1.4 统计学处理
        6.4.2 结果
        6.4.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Ⅶ 现代中西医学对老年痴呆症之机理认识及治法对比研究
    7.1 现代西医学对老年痴呆之阐释
    7.2 老年痴呆之诊断标准
    7.3 现代西医学对老年痴呆症之病理认识
    7.4 现代西医学对老年痴呆症之机理认识
    7.5 老年痴呆症之临床表现
    7.6 现代西医学对老年痴呆症治法研究
    7.7 现代中医学对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致衰之老年痴呆之认识及其治法
        7.7.1 《内经》对老年痴呆之阐释
        7.7.2 历代中医学对老年痴呆症之认识
    7.8 中医学对老年痴呆之病机探讨
    7.9 中医学老年痴呆症治法
    7.10 现代中医学治疗老年痴呆症方药研究
Ⅷ 益气活血、化瘀祛痰治法逆转香港地区老年痴呆症临床研究
    8.1 导言
    8.2 香港人口
        8.2.1 香港老年人60岁及80岁后平均预期寿命
        8.2.2 香港香港老年人健康状况
    8.3 香港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疾病
    8.4 香港地区老年痴呆症研究
    8.5 香港老年痴呆症面面观
    8.6 益气活血、化瘀祛痰治法逆转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致衰之老年痴呆症方药研究
    8.7 益气活血、化瘀祛痰治法逆转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致衰之老年痴呆症临床研究
        8.7.1 资料与方法
        8.7.2 临床资料
        8.7.3 治疗方法
        8.7.4 观察指标
        8.7.5 统计学处理
        8.7.6 结果
        8.7.7 临床结果分析
Ⅸ 总结与展望
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附表5
附表6
附表7
附表8
附表9
附表10
附表11
附表12
附表13
附图1
附图2
致谢

(10)复方淫羊藿口服液抗衰老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正文
    1 复方淫羊藿口服液组方原理
        1.1 药物组成
        1.2 处方根据
        1.3 配伍原理
    2 实验研究
        2.1 复方淫羊藿口服液抗氧化作用研究
        2.1.1 对自然老龄小鼠代谢产物和相关酶的影响
        2.1.1.1 实验材料
        2.1.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1.2.1 分组与给药
        2.1.1.2.2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2.1.1.2.3 清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2.1.2 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大鼠代谢产物和相关酶的影响
        2.1.2.1 实验材料
        2.1.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2.2.1 分组与给药
        2.1.2.2.2 动物建模
        2.1.2.2.3 大脑脂褐质(LPF)含量的测定
        2.1.2.2.4 血清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2.1.2.2.5 血清和脑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的测定
        2.1.2.2.6 血清中单胺氧化酶(MAO)含量的测定
        2.2 复方淫羊藿口服液增强免疫力功能研究
        2.2.1 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RES)吞噬功能的影响
        2.2.2 对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的影响
        2.2.3 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2.3 复方淫羊藿口服液抗疲劳、抗缺氧作用研究
        2.3.1 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2.3.2 对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的影响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研究概况
    3 中药抗衰老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四、砂仁“老而不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养血功效认知与演变考析[D]. 赵龙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D]. 赵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研究[D]. 张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4]从脏腑传化论治白血病[J]. 于天祥,徐瑞荣. 辽宁中医杂志, 2016(09)
  • [5]“文弱”的身体 ——从体质风俗看明清医学的诊治之道[D]. 董琳. 南开大学, 2014(04)
  • [6]四首补益剂对衰老模型小鼠IG、IL-18、5-HT影响的实验研究[D]. 朱明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7]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 徐正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2)
  • [8]左归丸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抗氧化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孙琳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9]中西医学抗衰老领域之机理及治法对比研究[D]. 吴振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06)
  • [10]复方淫羊藿口服液抗衰老药效学研究[D]. 刘明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砂仁“老而不朽”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