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一、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伟[1](2021)在《河北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文中认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已对畜禽安全生产和人类健康及公共卫生构成了极大威胁,全球对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及传递相关问题极为关注。本研究从河北地区病鸡肝脏分离大肠杆菌,通过生化试验、16S r 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K-B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PCR方法检测其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同时检测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lasmid 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超广谱内酰胺酶基因(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和整合子整合酶基因。参考系统发育群分类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群,本研究旨在阐明河北地区鸡源大肠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分子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56株大肠杆菌生化表型分为8种,以B4为主。血清型分为11种,O78、O2、O157和O1为优势血清型,分别占26.79%、23.21%、17.86%和14.29%。2.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26株,其中EHEC、EAEC和ETEC,分别占76.92%、15.38%和7.69%。56株大肠杆菌携带15种肠道外大肠杆菌毒力基因,fim C和Omp A携带率均为100%;aat A、yij P、irp2、mat和iss的检出率分别为98.21%、98.21%、98.21%、96.43%和92.86%。铁转运相关基因(iro N、fyu A、iuc D和irp2)检出率均高于80%。3.45株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为58.93%~80.36%,携带qnr S、qnr B和aac(6′)-Ib-cr,比率分别为82.22%、4.44%和4.44%。41株大肠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呈现为多重耐药,主要携带blaCTX-M-9、blaCTX-M-1、blaCTX-M-8、blaCTX-M-25、bla OXA、blaSHV和blaTEM,其中blaCTX-M-65基因亚型和blaCTX-M-55型检出率最高。4.56株大肠杆菌分为22种ST型,其中ST1199、ST1200、ST1201、ST1202、ST1203、STN1、STN2和STN3为新型ST型,ST88(12.5%)、ST85(10.71%)和ST243(10.71%)型为优势型。系统发育群检测到D、B2、B1、A群,其分别占42.86%、25%、21.43%和10.71%。41株PMQR大肠杆菌有19种ST型。质粒携带blaCTX-M大肠杆菌有16种ST型,优势型为ST85(16.67%)和ST243(16.67%)。综上所述,河北地区鸡源大肠杆菌O血清型多样,毒力因子种类繁多,普遍携带qnr S和blaCTX-M耐药基因,后者主要以blaCTX-M-55、blaCTX-M-65和blaCTX-M-14为优势耐药基因亚型,MLST分型中检测到6种新型ST型,为河北地区鸡源耐药性致病大肠杆菌病的有效防控及其耐药性及传递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江婉琳[2](2021)在《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从奶牛肛拭子中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研究其血清型、系统进化群、多位点序列分型、毒力基因的分布及耐药性,为奶牛粪源大肠杆菌潜在致病性和指导养殖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1)采集新疆克拉玛依、阿克苏地区奶牛肛拭子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和16S r RNA PCR鉴定。(2)利用玻片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通过三重PCR方法,对chuA,yjaA和TspE4.C2基因进行检测,根据电泳图谱确定大肠杆菌的系统进化群;对7个管家基因(adk、fumC、gyrB、icdA、mdh、purA和recA)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在线提交序列完成MLST分型,根据ST型之间有5个或5个以上管家基因序列号相同的归为一群,用goeBURST软件进行分离株ST型聚类分析。(3)通过PCR的方法对sfaS、crl和fliC等17个大肠杆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4)采用K-B法测定大肠杆菌分离株耐药性,对blaTEM、blaSHV、sul 1、sul 2、aac(3)-Ⅱ、cmlA、tetA、tetB、qnrB等针对β-内酰胺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24种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1)从阿克苏和克拉玛依牛场分别采集了101份和106份肛拭子。经过生化鉴定和16S r RNA PCR检测,获得克拉玛依大肠杆菌分离株55株,分离率为51.89%;阿克苏大肠杆菌分离株51株,分离率为50.50%。(2)血清型结果显示,克拉玛依大肠杆菌分离株55株有31株检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24株未检测出血清型。阿克苏大肠杆菌分离株51株有32株检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19株未检测出血清型。检出率最高的均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EPEC),分别占23.64%(13/55)和33.33%(17/51);均未检测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克拉玛依和阿克苏大肠杆菌分离株优势血清型不同,分别为O142:K86(B)、O15:K?和O125:K70(B15)、O86:K61(B7)、O164:K?。系统进化群结果显示,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分属4个群,69.81%(74/106)为B1群、17.92%(19/106)为A群、10.38%(11/106)为D群和1.89%(2/106)为B2群。克拉玛依和阿克苏大肠杆菌分离株大多数为B1群,分别占68.63%(35/51)和70.91%(39/55)。而B2群分离株仅来自阿克苏地区牛场。MLST分型表明,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分属62种不同的ST型,其中30种ST型存在于现有数据库中,占48.39%;发现新ST型(STn)32种,编号分别为STn-1~32,占51.61%。优势ST型为ST-154,占12.26%(13/106);克拉玛依大肠杆菌分离株ST型相对集中,而阿克苏大肠杆菌各分离株散在分布于各ST型。goeBURST分析显示,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分成8个克隆群和20个单独型。(3)对hlyA、afa、eaeA、ipa H等17种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fli C、ompA及crl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9.06%及91.51%,远远高于其他毒力基因。本次试验未检出stx-1、iha、sfa、iuc D和afa这5种毒力基因。根据特异性致病变基因分布,存在四种致病变杂交模式EAEC/UPEC、EPEC/ETEC、EIEC/UPEC和UPEC/NMEC。(4)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青霉素耐药率达97%以上;对头孢噻吩耐药率为60%以上;多重耐药率为37.74%。24种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可检测出bla TEM、bla OXA、tetA、aac(3)-II、sul 1等11个基因;未检测出bla CTX-M、qnrA、oqxA、aac(3)-I等13个基因。表型和耐药基因的携带存在一定的一致性。结论:(1)本试验从奶牛粪源肛拭子样品中分离获得106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分离率为51.21%。血清型、系统进化群及MLST分型显示分离株呈现明显的多样性,以O86:K61(B7)、B1群和ST154最为流行。(2)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提示牛粪源大肠杆菌存在致病风险。(3)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青霉素、头孢噻吩等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多重耐药占比为37.74%,存在耐药基因TEM、OXA、qnrS、aac(6’)-Ib-cr、tetA、tetB、sul 1、sul 2、sul 3、cmlA。(4)两个地区大肠杆菌分离株变异程度各不相同:从ST型,毒力基因检测或耐药基因分析推测克拉玛依分离株进化较为集中,而阿克苏分离株进化相对分散。

薛媚[3](2020)在《KdpDE与YgeK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细菌性病原,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二元调控系统(two component system,TCS)、III型分泌系统2(Escherichia coli type three secretion system 2,ETT2)等在APEC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报道,二元调控系统KdpDE与ETT2转录因子YgeK均影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毒力,而KdpDE及YgeK是否影响APEC致病性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针对APEC中二元调控系统KdpDE及ETT2转录因子YgeK的作用进行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禽致病性大肠杆菌TCS及ETT2基因簇鉴定与分析利用Illumina PE150测序平台构建小片段文库,对APEC菌株进行上机测序及原始数据的处理与组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5株APEC共14种ST型、17种血清型、23种毒力因子,APEC菌株ST型、血清型及毒力因子均呈现多样性;25株APEC中TCS普遍存在且Kdp E在不同菌株中高度保守;存在4种类型的ETT2基因簇(其中菌株AE81携带完整的ETT2基因簇);氨基酸数序列比对分析,AE81中YgeK序列比E.coli K-12中的YgeK序列5’末端多189个碱基,与大肠杆菌O157:H7中的相同(除66th)。本章节通过Illumina测序分析了25株APEC基因组特征并筛选KdpDE与YgeK开展后续研究。2、KdpDE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影响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KdpDE缺失株,通过转录组测序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转录水平,结果显示KdpDE显着上调鞭毛装配基因fli P和fli R的转录水平,显着下调鞭毛转录抑制调节子yjj Q和bgl J的转录水平(p<0.0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菌体表面结构发现,原始株菌体表面存在长而弯曲的鞭毛,而KdpDE缺失导致细菌鞭毛形成能力与运动能力减弱;在12.5%,25%和50%浓度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血清中,缺失株的存活能力显着低于原始株(p<0.05),缺失株的LD50值为原始株2倍。本章节证明二元调控系统KdpDE影响APEC致病性。3、转录因子YgeK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影响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YgeK缺失株,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缺失株菌体表面鞭毛受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生物被膜结构稀疏,在10-1-10-5的稀释梯度下过氧化氢敏感性均增强;缺失株在不同浓度的SPF血清中的存活能力、对DF-1细胞的黏附能力均显着低于原始株(p<0.05);通过超滤法抽提胞外蛋白,经SDS-PAGE凝胶分析显示在35k D-150k D范围内,原始株的胞外蛋白高于缺失株;蛋白质组学测序鉴定213个差异蛋白(Qvalue<0.05和Foldchange>1.2),使用PSORTb软件预测发现188个差异蛋白参与亚细胞定位,25个蛋白被分泌至胞外或截留细胞质中;此外,YgeK缺失后APEC致病性显着降低。本章节证明ETT2转录因子YgeK影响APEC致病性。4、转录因子YgeK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为解释转录因子YgeK对APEC生物过程及致病力的影响,利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探究YgeK在APEC中的调控机制。转录组测序共定量4028个基因,YgeK显着下调137个基因,显着上调138个基因(p<0.05和Fold-change>2.0);同位素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技术鉴定91个差异蛋白,超几何检验发现不同调控通路的节点,其中鞭毛装置通路与细菌趋化性通路通过蛋白Fli N与Fli G关联,与TCS通路通过蛋白Flg M与Fli C关联。TCS通路与细菌趋化性通路通过蛋白Che Y关联,与不同环境微生物代谢通路通过Nar Y和蛋白Nar G关联;此外,30个蛋白和基因差异表达关联。通过与STRING数据库比对发现Fli C、Fli D、Fli F、Fli N、Flg E、Flg L、Che Z间存在互作关系(score大于0.6)。本章节通过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发现YgeK主要通过鞭毛相关蛋白联系不同通路并发挥调控作用。本研究主要分析了APEC菌株基因组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等基本特征以及TCS与ETT2基因簇分布情况、探究了二元调控系统KdpDE对APEC致病性的影响,ETT2转录因子YgeK对APEC致病性的影响并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解析了YgeK参与的调控通路,为深入探究APEC致病机制提供数据基础。

兰图[4](2020)在《奶牛乳房炎生乳中大肠杆菌耐药性、毒力基因和基因分型的研究》文中提出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中常见问题,影响牛奶质量和产量,同样也是奶牛繁殖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奶牛乳房炎是目前人们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大肠杆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重要致病菌之一。目前,人们依旧使用抗生素来进行传统治疗,但是,过量及无效的使用抗生素,导致了微生物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并且牛奶质量出现恶化。抗菌素耐药性的增加是人类和兽医医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抗菌素耐药性病原体的出现影响了人类和动物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经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通过鉴定致病细菌的相关基因,了解治病机理,研究致病菌相关耐药性及基因分型与临床治疗的关系。我五省市奶牛乳房炎生乳中大肠杆菌的流行性、耐药性及其毒力基因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乳房炎生乳中分离并鉴定大肠杆菌,测定我国五省市大肠杆菌的流行性,通过MIC法测定这些分离株的耐药性,以及通过PCR检测其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本研究分别于2017年5月和9月,从中国的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上海市五个奶业主产区,分别从不同规格的牧场采集乳房炎样本(n=497)。使用大肠杆菌特异性16S、通用16SrRNA测序和rpoB基因测序鉴定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通过含琼脂培养后,MIC微量稀释肉汤法以及CLSI判定,通过PCR方法检测其毒力基因。497个样品中共分离出92株大肠杆菌,其中内蒙古自治区19株,河北省19株,上海市24株,黑龙江省18株,山东省12株。对92株菌株进行耐药检测发现,48株耐药,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38株(41.3%),其次为哌拉西林、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共有37种耐药表型,有32株具有多重耐药性,最多对8种抗生素耐药,有两株同时对8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92株分离株中,最多有90株携带耐药基因gyrA,对四环素耐药的菌株中有24株携带tetA基因;共检测有75株携带eae基因,被鉴定为EPEC,有57株携带ipaH基因。结果揭示了,我国五省市大肠杆菌的流行性较高,且存在多重耐药性,携带毒力基因。我国五省市奶牛乳房炎生乳中大肠杆菌基因分型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鉴定来自中国五个省份的乳房炎生乳中大肠杆菌,并且对其基因分型并评估这些分离株的风险。2017年5月和9月,从中国的五个省市收集奶牛乳房炎的生乳样品(n=497),分离鉴定得到大肠杆菌92株,通过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试验。92株分离株中,系统发育分组可分为5组,分别是B1(35.9%),A(31.5%),C(22.8%)和E(4.3%),另有5株未分配到任何一组中。其中,耐药菌株在B1组中最多;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共检测到75株携带eae基因的菌株,被鉴定为EPEC菌株,此75株菌株可分为5个eae分组,分别为eae-μR-ι2,eae-λ,eae-ξR,eae-vR-ε2和eae-η,并且此5个eae分型均为首次在奶牛乳房炎中发现,此前只在住院患腹泻的病人体内发现过;另外,有65株大肠杆菌可分为7个O血清型,分别为O121,O91,O22,O26,O128,O111和O113。该研究结果强调了,大肠杆菌作为奶牛乳房炎重要的致病菌,后续应当将对大肠杆菌耐药与基因分型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以控制治疗大肠杆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的用药过度等现象。因此,政府除了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也应对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在人和动物之间的传播予以关注,对牧场养牛的环境需严格管理,这对由于大肠杆菌引发奶牛乳房炎带来的食品安全和乳及乳制品行业经济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肖亚婷[5](2020)在《ETT2转录调节因子YqeⅠ调控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禽致病性大肠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属于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coli,ExPEC)。除了种类繁多的血清型外,APEC还具有多种毒力因子、转录调节因子和分泌系统参与到致病过程中,危害禽类健康并对养禽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2(Escherichia coli Type ⅢSecretion System2,ETT2)是一种新的Ⅲ型分泌系统,影响细菌的黏附、运动性等致病因素,YqeⅠ是ETT2五个转录因子中的一个,与SPI毒力岛中毒力基因MarT同源,与ygeK共同影响LEE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的分泌,但在APEC中尚未报道过其详细的功能作用。本研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以评估YqeⅠ对APEC致病作用的影响。构建YqeⅠ基因缺失株和回复株,对比基因突变株与原始株之间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利用RNA-Seq筛选差异基因并利用荧光定量验证,结合生物表型结果分析差异基因功能调控通路;针对APEC致病过程,探究YqeⅠ对抗血清杀菌和细胞粘附的影响特点,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具体分析该基因与APEC致病性的作用关系。1.禽致病性大肠杆菌YqeⅠ缺失株和回复株构建及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从实验室保存的临床分离株中挑选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敏感的菌株,PCR筛得含有YqeⅠ基株菌株AE81,利用Red同源重组成功构建YqeⅠ基因缺失株,使用低拷贝质粒pSTV-28连接YqeⅠ基因完成缺失株回补。对得到的野生株、缺失株和回复株进行生物学特性评价,结果显示生长特性没有明显变化;缺失YqeⅠ后运动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透射电镜观察缺失株鞭毛数量减少;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被膜,缺失株膜厚度减少至单层,未形成多层堆积,菌体间纤维素粘黏结构消失;检测革兰氏阴性菌药敏卡中18种药敏程度,但未改变敏感等级。2.基于RNA-Seq筛选禽致病性大肠杆菌YqeⅠ缺失株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对野生株和缺失株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YqeⅠ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表达上的差异,结果表明YqeⅠ显着影响了 587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391个,下调196个;KEGG通路分析涉及鞭毛、趋化性、生物被膜、ABC转运蛋白、抗生素的合成、不同环境中的代谢、群体感应和双组分调控等30个调控类型,其中不同环境中的代谢富集最多有51个差异基因,鞭毛调控通路是差异倍数最大;GO功能分析中参与39项功能,主要富集细胞过程和代谢过程的生物过程,细胞、细胞组分和膜组分的细胞成分,催化活性和粘合物等分子功能。在差异基因中筛选生物表型变化明显的鞭毛和生物被膜相关调控基因。荧光定量结果与转录组数据趋势一致,同时再次了验证转录组测序中鞭毛和生物被膜基因的表达。3.检测YqeⅠ缺失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作用的影响大肠杆菌常引发败血症,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上进行了溶血试验和抗血抗清杀菌试验,溶血性结果显示YqeⅠ的缺失并没有改变野生物株对无溶血性的特征,但抗血清杀菌试验中,随着血清浓度的增加至40%时,缺失株与野生株随时间推移,存活量相差最大,表明YqeⅠ的存在对APEC而言能够协助菌体抵抗宿主体内血液中杀菌成分,达到免疫逃逸的效果;细胞黏附试验结果,缺失株与野生株黏附细胞的能力存在差异,呈减弱趋势;组织载菌量中宿主各组织载菌量均减少,心脏载菌量有显着差异,肝、脾和肺的载菌量差异极显着。因而YqeⅠ极可能对APEC的致病作用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结合生物学特性、转录水平和致病作用的变化,本研究发现YqeⅠ能够调节APEC多个致病过程中需要的调控系统如鞭毛、生物被膜和物质运输等,从而维持细菌的致病能力和在宿主体内的自我保护能力,证实了转录因子YqeI从多角度对APEC致病作用产生了影响。

傅丹丹[6](2020)在《ETT2转录因子eivF调控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作为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常与其他病原菌相互作用,引起禽大肠杆菌病。因其血清型复杂,致病因子众多,其防治仍是重大难题。因此,加强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对养殖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ETT2是大肠杆菌重要的毒力岛,参与细菌毒素分泌与运输等致病过程。转录因子eivF隶属于ETT2毒力岛,目前eivF仅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中有初步研究,发现其可调控LEE毒力岛分泌,参与细菌黏附等过程。迄今为止,eivF尚未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其他大肠杆菌中进行研究。本研究利用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TT2转录因子eivF缺失株和回复株,评价其对AP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利用RNA-Seq技术筛选缺失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受eivF调控的潜在靶点,最后通过致病性试验评价eivF对APEC致病力的影响。本研究为后期深入研究ETT2功能和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制提供研究基础。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1、APEC eivF缺失株和回复株的构建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通过PCR检测和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筛选,证明APEC 81菌株中含有目的基因eivF。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APEC eivF缺失株,使用低拷贝质粒p STV28构建eivF回复株。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与野生株AE81相比,缺失株AE81ΔeivF的生长性能无显着差异。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野生株AE81和缺失株AE81ΔeivF药物敏感性均无显着变化。运动性检测结果表明,野生株AE81形成较大的运动圈,缺失株AE81ΔeivF运动圈明显变小,缺失eivF后其运动能力减弱,回复株基本恢复至野生株状态,形成较大的运动圈。透射电镜观察到野生株AE81鞭毛细长且多,缺失株AE81ΔeivF鞭毛数量明显减少,回复株AE81ΔeivF-comp有较多的鞭毛。生物被膜试验结果表明,野生株AE81成膜能力较强,可形成完整的生物被膜,且膜表面光滑平整,缺失株AE81ΔeivF生物被膜完整且膜表面出现明显褶皱,回复株AE81ΔeivF-comp膜表面出现轻微褶皱。扫描电镜发现野生株AE81生物被膜平整致密,且细菌之间粘连紧密,缺失株AE81ΔeivF生物被膜空间结构更为复杂立体,有类似于三维塔状结构的孔道,回复株AE81ΔeivF-comp生物被膜平整光滑致密,无孔道结构。耐酸和过氧化氢敏感试验结果显示,与野生株AE81相比,缺失株AE81ΔeivF的耐酸能力和抗过氧化氢杀菌能力均显着减弱(P<0.05)。2、APEC野生株与eivF缺失株的RNA-Seq分析通过RNA-Seq技术筛选缺失株AE81ΔeivF差异表达基因,共筛选到576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68个,下调基因208个。GO功能分析发现共有38个功能得到注释,涉及的功能主要有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定位;细胞和细胞组分、膜和膜组分;催化活性、结合、转录活性等。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通路是鞭毛组装、不良环境中微生物代谢、ABC转运蛋白、抗生素生物合成、双组分系统、碳代谢、群体感应、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等。结合研究内容一中鞭毛和生物被膜等生物表型均出现显着差异,从转录组数据中筛选与鞭毛组装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差异基因,发现鞭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鞭毛Ⅱ级和Ⅲ级调控基因,如flg B、flg C、flg D和mot A等。生物被膜差异基因主要涉及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转录调控基因,如mcb R、csg D和mlr A等。筛选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它们转录水平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3、eivF缺失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力的影响通过溶血性试验、血清杀菌、细胞黏附和体内分布试验探究eivF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力的影响。溶血性试验结果表明,缺失eivF后,缺失株AE81ΔeivF溶血状态无显着变化。血清杀菌试验结果表明,缺失株AE81ΔeivF在10%、20%、30%和40%血清浓度下,其抗血清杀菌能力无显着变化,但在50%血清浓度下其抗血清杀菌能力显着增强(P<0.05),回复株AE81ΔeivF-comp与野生株相比无显着差异。鸡胚成纤维细胞黏附试验结果显示,与野生株AE81相比,缺失株AE81ΔeivF黏附细胞的能力极显着增强(P<0.001),RT-q PCR检测发现缺失株的tsh、bcf A、ibe A黏附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极显着上调(P<0.001),fim C无显着变化。体内分布试验发现,缺失eivF后,缺失株AE81ΔeivF在雏鸡的心、肝、脾和肺组织中的定植数目显着增多。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eivF缺失株和回复株,缺失eivF后,AE81菌株的运动能力、耐酸和过氧化氢敏感显着降低,生物被膜形成、抗血清杀菌能力、细胞黏附和体内组织载菌量均显着增强,对生长性能和溶血性无显着差异,eivF影响鞭毛、生物被膜和黏附等基因的转录水平。表明eivF参与调控APEC生物表型和致病作用,其可能通过调控鞭毛、生物被膜和黏附基因进而影响APEC致病过程。

罗魁[7](2020)在《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毒力相关分子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分析ExPEC的背景信息,对ExPEC菌株进行PFGE分型,了解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菌株的优势克隆群。(2)进行抗菌素敏感性实验,分析ExPEC的耐药情况,比较分析不同克隆群菌株的耐药表型差异。(3)优势克隆群ExPEC菌株测序,进行MLST分型。分析各PFGE克隆群的MLST型别以及不同MLST型和PFGE型ExPEC菌株的毒力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4)分析菌株的测序信息,了解ExPEC不同克隆群之间的进化关系。方法(1)复苏保存在-80℃冰箱的菌株,筛选培养后挑取单菌落,用全自动快速生物质谱检测仪鉴定病原菌种属。(2)培养经鉴定的大肠杆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获得的图像使用bionumeric软件处理,分析获得菌株分型结果。(3)根据PFGE分型的结果,选择优势克隆群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参考(GNX2F药敏板)抗生素敏感性实验说明书进行药敏实验。(4)在 Center for Genomic Epidemiology、VFDB 和 CARD 数据库中比对检测已测序大肠杆菌的耐药、毒力基因。(5)使用MUMmer(V3.23)软件,将组装好的基因组比对到参考基因组获得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使用FastTree(V2.1.11)软件绘制进化树并进行可视化。(6)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对ExPEC耐药数据、毒力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经鉴定761株样本菌株属大肠杆菌。将大肠杆菌进行PFGE分型,分析获得7个主要克隆群共324株菌株。(2)七个主要克隆群共324株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其中耐药率较高的是SXT(67.08%)、CIP(58.77%)、LVX(57.23%)、DOX(52.31%)和 FOT(51.38%),碳青霉烯类药物 DOR(4.31%)、DOR(1.54%)、MEM(1.23%)和 IMI(0.62%),有五株ExPEC对POL和COL耐药,只有TGC耐药率为零。有214株菌同时对三类及以上的抗生素耐药,多耐药率为66.05%。(3)七个克隆群中除Cluster 1外Cluster 2至Cluster 7分别主要属于CC69、CC95、CC14、CC10、CC131和CC38。各克隆群的多耐药率如下:Cluster 1:40.74%;Cluster 2:64.91%;Cluster 3:20.59%;Cluster 4:64.62%;Cluster 5:72.73%;Cluster 6:86.89%;Cluster 7:88.89%。(4)324株菌株分别属于6个进化枝,CC14和CC131是最大ExPEC的流行克隆群,ampC等耐药基因携带率高达94.14%。大量的毒力因子如摄铁因子entA的携带率为91.04%,allR的携带率为90.12%,侵袭因子ompA、aslA分别达到41.36%和80.86%,除两株菌株未发生gyrA突变,所有的ST1193菌株均出现喹诺酮耐药相关的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点突变。结论(1)大肠杆菌是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除去新生儿患者本研究ExPEC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40到90岁的中老年人。(2)本研究收集的菌株主要有七个流行克隆群,其中包含世界各地都有流行的大流行克隆群ST131,其多耐药特征显着,不同克隆群的耐药特征差异较大,新的流行克隆群ST1193或将成为下一个常见的多耐药克隆群,ST95作为人畜共患大肠杆菌病的重要致病原,是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3)ExPEC菌株严重的多耐药问题值得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泛耐药株的出现以及耐粘菌素菌株的流行,ExPEC广泛携带抵抗人体免疫系统清除的毒力因子,这些毒力因子在肠道环境的传播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王俊丽[8](2020)在《鸡源大肠杆菌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文中提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一种可以感染鸡、火鸡等禽类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的病原菌,其引起的禽大肠杆菌病给国内外家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长期以来,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控主要依赖于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长期、不科学的使用,导致APEC耐药性增强,且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一类感染细菌、真菌、支原体、蓝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细菌病毒的总称。烈性噬菌体的强裂解性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给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从山东地区采集的大肠杆菌病发病鸡只肝脏病料或粪便、养殖场污水等样品中,分离、纯化出鸡源大肠杆菌及噬菌体。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致病性、毒力基因分布与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及宿主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及大肠杆菌噬菌体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鸡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采集山东省聊城、潍坊和烟台地区养鸡场病料、粪便及污水等500份样品,分别接种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平板,37℃恒温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生化试验观察其生化特性,并采用PCR方法对其进一步鉴定;了解本地区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布特点,采用凝集试验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的测定。共分离到364株鸡源大肠杆菌,经过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及PCR鉴定,均符合大肠杆菌的特性;在364株鸡源大肠杆菌中,有251株可以确定其血清型,定型率为68.96%,其中优势血清型为O78(9.34%)、O1(7.42%)、O35(5.77%)、O2(4.67%)、O8(6.37%)、O15(4.40%)、O26(2.47%)、O76(2.20%)、O14(1.92%)、O127(1.92%)。毒力基因分布及致病性试验。为了掌握本地区鸡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对分离菌株进行了yijp、fim C等18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选取部分大肠杆菌进行鸡胚攻毒试验,以研究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对鸡源大肠杆菌常见的18种毒力基因进行鉴定,yijp、fim C、mat、omp A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未检测到neu C基因,其中携带5~9种毒力基因的大肠杆菌最为普遍,占总数的69.78%;鸡胚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携带毒力基因的数量与鸡胚的死亡率呈正相关。从病死鸡脏器中分离的大肠杆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具致病性的菌株中血清型O78的菌株致病性最强,其次为O2血清型菌株。同一血清型、携带不同毒力基因菌株的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除O15外,其他血清型皆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分离的195株鸡源大肠杆菌为宿主菌,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大肠杆菌的噬菌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并进一步研究其温度稳定性、p H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最佳保存温度等生物学特性。分离鸡源大肠杆菌的噬菌体共155株,PLCF1噬菌体在电镜下呈现多面体立体结构,平面观察头部大致呈长六角形,长径约为120 nm,横径约为120 nm,无明显尾部结构。对两株形态差异较大的噬菌体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噬菌体效价可达109以上,在温度40℃以内可以保持较高的活性,最佳p H值为7,PLCF1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PLCF72最佳感染复数为0.01,一步生长曲线可以看出PLCF1的裂解性能强于PLCF72;噬菌体的短期保存可以选择4℃、-20℃,长期保存则-80℃条件最为适宜。噬菌体的宿主谱及覆盖率。对分离到的噬菌体用双层平板点滴法,测定噬菌体的宿主谱;通过对宿主谱的分析,选取噬菌体科学组合制成噬菌体混合制剂,用双层平板点滴法对实验室分离保存及不同地区采集的鸡源大肠杆菌覆盖率的进行筛查。83株大肠杆菌噬菌体对282株大肠杆菌菌株的宿主谱,裂解率可达78.01%,其中能裂解含宿主菌在内10株以上的噬菌体有49株,占所有噬菌体的59.04%。筛选组合宿主谱覆盖最广的10株噬菌体组成噬菌体的混合制剂Pmix,其对本实验室保存携带最多毒力基因的100株大肠杆菌的裂解率为62%,对全国各地不同地区随机采集100株大肠杆菌裂解率为41%。

王世震[9](2019)在《四川部分地区腹泻家兔大肠杆菌及其毒力因子的流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能引起人类、哺乳动物等广泛宿主的腹泻,一些毒力、传播力和耐药性强的菌株给公共卫生及畜牧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掌握四川主要家兔规模化养殖区兔大肠杆菌腹泻相关毒力基因的流行情况,清楚大肠杆菌分子流行特征,对大肠杆菌进行毒力基因的分布调查和分子分型研究。20152017年间从四川部分地区(成都、德阳、雅安、自贡、绵阳)养殖场采集腹泻家兔肛门拭子样本,经麦康凯(MAC)、伊红美蓝(EMB)选择培养基、形态学及特异性PCR鉴定获得兔源大肠杆菌。随后,对涉及肠毒素(Enterotoxin)、志贺毒素(Shiga-toxin,Stx)、菌毛粘附素(Fimbrial adhesins)、侵袭因子(Invasive factors)、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EAEC)和毒力岛(Pathogenicity island,PAI)等类别的17种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通过Fisher精确检验,对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进行比较。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分离株进行7个管家基因的扩增和测序后,在Warwick数据库比对获取序列型,再采用MAGA 6.0、SplitsTree4软件基于管家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各序列型的亲缘关系;另外,用DnaSP6软件进行管家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分析。采用美国疾控中心PulseNet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案,用Quantity One软件进行基因分型。最后,综合分析MLST和PFGE分型结果与毒力基因检出情况之间的关联性。结果从腹泻家兔病例中共分离、鉴定39株大肠杆菌,对其进行的17种毒力基因检测发现携带6种毒力基因,分别为肠细胞脱落位点(LEE)毒力岛eae(41.0%)、ler(41.0%);兔菌毛粘附素ral(33.3%)、afr2(10.3%);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PI)irp2(15.4%);肠毒素astA(7.7%),其余11种毒力基因(aggR、aap、aaf、aggA、IpaH、STa、STb、LT、stx1、stx2、afr1)均未检出。39株大肠杆菌中24株至少拥有一种或多种与腹泻相关的毒力基因,共有6种毒力基因组合:eae-ler-ral(50%)、eae-ler-afr2(13%)、eae-ler-afr2-ral(4%)、irp2(21%)、astA(8%)和astA-irp2(4%)。统计学分析发现成都、德阳两地20152016年与2017年的毒力分布有显着差异,20152016年间成都、德阳、雅安、自贡、绵阳5个地区的毒力分布有显着差异。MLST将39株大肠杆菌分为17个序列型,U328(8株)、ST162(6株)、ST328(4株)、ST380(3株)、ST20(3株)为主要的序列型,管家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U328和ST328亲缘关系很近。7个管家基因序列核苷酸多态性(Pi)范围为0.00342(purA)0.01374(fumC/icd)。PFEG将39株大肠杆菌分成21个型,菌株总体表现为较高多样性,但在部分区域基因型也较为单一。PFGE分型-MLST-毒力基因综合分析表明:MLST与PFGE分型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PFGE的分辨率略高于MLST。本研究表明四川省5个地区39株腹泻家兔大肠杆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但在部分养殖区域存在大肠杆菌基因型较为单一的情况;毒力基因研究表明,调查区域的家兔大肠杆菌毒力基因谱存在时空差异且eae、ler、ral和afr2等毒力基因与MLST序列型有较密切的相关性。

赵金龙[10](2019)在《DHEA对小鼠抵抗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在自然界广泛存在。随着畜禽集约化养殖模式的不断发展,畜禽感染E.coli O157:H7非常普遍,这给畜禽养殖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多宿主、多途径传播等一些特点,导致E.coli O157:H7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作为机体血液循环中含量最丰富的类固醇物质,因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而被认为是具有多向性的“激素缓冲剂”。目前,对DHEA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对机体代谢、中枢神经系统、氧化应激等方面,有关DHEA对细菌感染的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因而,本试验选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在探讨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之上,通过体外阐明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缓解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旨在揭示DHEA对小鼠抵抗细菌感染、缓解炎症的确切作用及相关通路间的“对话”关系。研究结果将为揭示DHEA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保障畜禽和人类健康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1 DHEA对小鼠抵抗E.coli O157:H7感染的研究本实验以ICR小鼠为研究对象,在建立E.coli O157:H7感染小鼠模型基础之上,探讨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存活情况、免疫指数、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以期揭示DHEA对小鼠抗E.coli O157:H7感染能力的影响。小鼠腹腔注射E.coli O157:H7探讨小鼠对E.coli O157:H7的耐受性,以便确定E.coli O157:H7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小鼠灌胃3周不同浓度的DHEA后腹腔注射LD50的E.coli O157:H7,一周后采集血清、脾脏、小肠等组织,待测。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小鼠腹腔液细菌浓度;HE染色观察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E.coli O157:H7对小鼠的LD50为2.3×108CFU。LD50的E.coli O157:H7感染导致小鼠小肠组织出现肠绒毛断裂、脱落、出血等病理学变化,而DHEA处理能够降低E.coli O157:H7感染所致的损伤、提高小鼠成活率,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此外,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提高小鼠脾脏免疫指数、脾脏中乳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并显着降低小鼠腹腔液细菌浓度(P<0.05)。以上结果提示,DHEA处理可调节脾脏免疫功能、清除感染细菌,提高小鼠的成活率。2 DHEA对小鼠抵抗E.coli O157:H7感染作用的机制研究本试验以E.coli O157:H7感染的小鼠为研究对象,探讨DHEA对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转导机制,旨在揭示DHEA抵抗E.coli O157:H7感染生物化学机制。小鼠灌胃DHEA并用LD50的E.coli O157:H7感染,试验结束后采样、待测。试剂盒检测脾脏和血清中iNOS活性和NO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脾脏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FN-γ、IL-4和IL-10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脾脏和血清中IFN-γ和IL-4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MAPK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0.2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降低血清中iNOS活性(P<0.05),2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降低血清中NO含量(P<0.05)。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均可显着降低脾脏中iNOS活性(P<0.01)以及TNF-α、IL-1β和IFN-γmRNA表达水平(P<0.05);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降低脾脏IL-6mRNA表达水平(P<0.05)。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升高脾脏IL-4 mRNA表达水平(P<0.05),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升高脾脏IL-10 mRNA表达水平(P<0.05)。2 mg/kg DHEA处理可极显着降低脾脏IFN-γ含量(P<0.01),而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升高血清IL-4含量(P<0.05)。此外,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均可显着降低脾脏中p-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P<0.05),而对p-ERK1/2和p-JNK1/2蛋白水平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均可极显着降低p-IκB-α和细胞核内NF-κB蛋白水平,升高胞质中IκB-α和NF-κB蛋白水平(P<0.01)。以上结果提示,DHEA可降低炎性介质和促炎因子的表达、促进抗炎因子的表达而缓解E.coli O157:H7诱发的炎性反应,且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p38 MAPK和NF-κB的表达而实现的。3 DHEA调节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抗E.coli O157:H7感染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本试验以ICR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DHEA对E.coli O157:H7引起的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试验首先分析E coli O157:H7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损伤的时间效应,以确定DHEA的处理浓度和E.coli O157:H7作用时间。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 TNF-α、IL-1β 和 IL-6 含量;Western blot 法分析 iNOS、COX-2、p38 MAPK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00 μmol·L-1的DHEA显着降低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活力(P<0.05)。E.coli O157:H7感染细胞3 h时产生显着性损伤,且一定浓度的DHEA预处理可显着缓解E.coli O157:H7诱发的损伤(P<0.05);但当E.coli O157:H7感染细胞4 h时产生DHEA处理无法缓解的严重损伤。不同浓度的DHEA处理对细胞的吞噬能力没有显着影响(P>0.05)。0.1μmol·L-1 DHEA处理极显着降低细胞培养液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P<0.01),而0.1 μmol·L-1和1 μmol·L-1 DHEA均能显着降低细胞培养液中IL-6的含量(P<0.05)。0.1μmol·L-1和10 μmol·L-1 DHEA处理均能显着降低细胞iNOS和COX-2蛋白水平(P<0.05)。0.1 μmol·L-1和10 μmol·L-1 DHEA具有与SB203580(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相似的生物学作用,其均可显着降低p-p38 MAPK蛋白水平、显着升高IκB-α蛋白水平(P<0.05);0.1μmol·L-1-10 μmol·L-1 DHEA均能显着降低p-IκB-α和细胞核中NF-κB蛋白水平,并显着抑制细胞质中NF-κB的减少(P<0.05)。以上结果提示,DHEA通过下调p38 MAPK和NF-κB活化而降低E.coli O157:H7诱导的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过度产生,最终表现为缓解炎症的发展。结果提示,DHEA可提高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指数、降低腹腔菌体浓度、减轻小肠组织的病理损伤,整体上表现为提高E.coli O157:H7感染小鼠的成活率。DHEA可降低iNOS、COX-2、TNF-α、IL-1β、IL-6等炎性介质的过度产生,同时促进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分泌,从而缓解E.coli O157:H7感染导致的炎症损伤。DHEA通过抑制p38 MAPK蛋白活化而阻断NF-κB的活化入核,进而调节炎性因子的表达以缓解过度的炎症反应,最终实现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的保护效应。

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1.2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3 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鸡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鸡源大肠杆菌致病性及毒力基因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子分型及系统发育群分布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2)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大肠杆菌的生物特性
        2.1.1 大肠杆菌的特征
        2.2 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
        2.3 大肠杆菌分型
        2.3.1 大肠杆菌的血清分型
        2.3.2 大肠杆菌的系统进化群
        2.3.3 大肠杆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2.4 大肠杆菌致病性及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2.5 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2.5.1 大肠杆菌耐药性
        2.5.2 大肠杆菌耐药机理
        2.5.3 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3 研究内容
        3.1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3.2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
        3.2.1 血清型
        3.2.2 系统进化群
        3.2.3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3.3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3.4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1.2.2 大肠杆菌的分离
        1.2.3 大肠杆菌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
        2.2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的PCR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检测
        1.2.2 系统进化群
        1.2.3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肠杆菌分离株血清分型
        2.2 大肠杆菌分离株系统进化群
        2.3 大肠杆菌分离株MLST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三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毒力基因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四 奶牛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药敏试验及多重耐药分析
        1.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2.3 耐药基因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敏试验及多重耐药分析
        2.1.1 药敏试验
        2.1.2 多重耐药分析
        2.2 耐药基因的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KdpDE与YgeK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研究进展
        1.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
        1.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
    2 二元调控系统组成及转导机制
        2.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二元调控系统种类及功能
        2.2 KdpDE二元调控系统结构与转导机制
        2.3 KdpDE二元调控系统功能与调控机制
    3.大肠杆菌III型分泌系统2
        3.1 ETT2分布与功能
        3.2 ETT2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3.3 转录调节子YgeK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TCS及 ETT2 基因簇鉴定与分析
    1.1 引言
    1.2 测序菌株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菌DNA提取
        1.3.2 核酸浓度检测
        1.3.3 测序文库制备
        1.3.4 原始下机数据处理
        1.3.5 基因组拼接
        1.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1.3.7 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
        1.3.8 血清型鉴定
        1.3.9 菌株进化分析
        1.3.10 毒力因子鉴定
        1.3.11 大肠杆菌TCS比对
        1.3.12 大肠杆菌ETT2基因簇比对
        1.3.13 不同大肠杆菌间ETT2转录因子氨基酸分析
    1.4 结果与分析
        1.4.1 APEC基因组组装信息
        1.4.2 APEC多位点序列分型
        1.4.3 APEC血清型鉴定
        1.4.4 大肠杆菌进化关系
        1.4.5 APEC毒力基因情况
        1.4.6 APEC中TCS编码情况
        1.4.7 APEC中ETT2基因簇分布情况
        1.4.8 转录因子YgeK氨基酸序列分析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章 KdpDE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菌株
        2.2.2 引物序列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和实验试剂的配制
        2.3.2 制备AE17感受态细胞
        2.3.3 质粒提取
        2.3.4 电转pKD46质粒
        2.3.5 制备AE17-pkD46感受态细胞
        2.3.6 AE17基因组提取
        2.3.7 DNA凝胶回收
        2.3.8 KdpDE缺失株的构建及验证
        2.3.9 KdpDE回复株的构建及验证
        2.3.10 生长曲线的测定
        2.3.11 细菌RNA提取
        2.3.12 转录组学测序
        2.3.1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3.14 荧光定量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2.3.15 透射电镜观察细菌形态
        2.3.16 运动性检测
        2.3.17 血清杀菌实验
        2.3.18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2.3.19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KdpDE缺失株及回复株鉴定
        2.4.2 KdpDE不影响APEC生长曲线
        2.4.3 KdpDE转录组分析
        2.4.4 KdpDE调节APEC鞭毛相关基因转录水平
        2.4.5 KdpDE影响APEC鞭毛形成
        2.4.6 KdpDE缺失导致APEC运动能力降低
        2.4.7 KdpDE统影响APEC抗血清杀菌能力
        2.4.8 KdpDE上调APEC致病性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转录因子YgeK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
        3.2.2 引物序列
        3.2.3 实验试剂
        3.2.4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和实验试剂的配制
        3.3.2 制备AE81感受态细胞
        3.3.3 提取质粒
        3.3.4 电转pKD46质粒至AE81感受态细胞
        3.3.5 制备AE81-pKD46感受态细胞
        3.3.6 AE81基因组提取
        3.3.7 DNA凝胶回收
        3.3.8 缺失株的构建及验证
        3.3.9 回复株构建及验证
        3.3.10 生长曲线测定
        3.3.11 透射电镜观察细菌表面形态
        3.3.12 运动性实验
        3.3.13 生物被膜实验
        3.3.1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被膜
        3.3.15 H_2O_2压力实验
        3.3.16 抗血清杀菌能力测定
        3.3.17 细菌粘附能力测定
        3.3.18 胞外蛋白抽提
        3.3.19 SDS-PAGE蛋白胶
        3.3.20 样品提取及浓度检测
        3.3.21 质谱检测
        3.3.22 原始质谱数据
        3.3.23 致病力测定
        3.3.24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YgeK不影响APEC生长
        3.4.2 YgeK影响APEC菌体表面结构和运动能力
        3.4.3 YgeK影响APEC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3.4.4 YgeK影响APEC的H_2O_2敏感性
        3.4.5 YgeK影响APEC毒力相关基因表达
        3.4.6 YgeK影响APEC血清抗性
        3.4.7 YgeK上调APEC黏附DF-1细胞的能力
        3.4.8 胞外蛋白SDS-PAGE检测
        3.4.9 胞外蛋白定量
        3.4.10 胞外差异蛋白GO分类
        3.4.11 YgeK影响APEC致病力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YgeK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调控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测序菌株
        4.2.2 测序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RNA提取及测序文库的制备
        4.3.2 参考基因组比对
        4.3.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3.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3.5 GO富集分析
        4.3.6 Pathway富集分析
        4.3.7 蛋白提取
        4.3.8 蛋白提取质控
        4.3.9 蛋白酶解
        4.3.10 蛋白质iTRAQ定量
        4.3.11 蛋白质组学分析
        4.3.12 联合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AE81和AE81ΔygeK的转录谱分析
        4.4.2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4.4.3 KEGG分类
        4.4.4 AE81和AE81Δyge K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4.4.5 差异蛋白GO功能通路分析
        4.4.6 差异蛋白Pathway注释分析
        4.4.7 关联数量统计表达量关联分析
        4.4.8 GO富集关联分析
        4.4.9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奶牛乳房炎生乳中大肠杆菌耐药性、毒力基因和基因分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奶牛乳房炎
        1.1 乳房炎临床症状
        1.2 乳房炎诱因
        1.3 乳房炎的影响
        1.4 乳房炎的治疗
    2. 大肠杆菌
        2.1 大肠杆菌概况
        2.2 大肠杆菌的危害
        2.3 大肠杆菌与乳房炎
    3. 大肠杆菌耐药性
        3.1 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
        3.2 对喹诺酮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
        3.3 对四环素药物的耐药性
    4.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
        4.1 肠道内致病大肠杆菌
        4.2 肠道外致病大肠杆菌
    5. 基因分型
        5.1 系统发育分型
        5.2 eae分型
        5.3 O血清型
    6.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意义
        6.3 研究内容
        6.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奶牛乳房炎生乳中大肠杆菌耐药性、毒力基因的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2.3 大肠杆菌耐药表型检测
        2.4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
        2.5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3. 结果
        3.1 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3.2 大肠杆菌耐药结果
        3.3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结果
        3.4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生乳中大肠杆菌基因分型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系统发育组分型
        2.3 eae分型
        2.4 O血清型分型
    3. 结果
        3.1 系统发育组分型结果
        3.2 O血清型分型结果
        3.3 eae分型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ETT2转录调节因子YqeⅠ调控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文献综述
    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1.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危害
        1.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
        1.2.1. 鞭毛结构功能
        1.2.2. 生物被膜的结构功能
    2. Ⅲ型分泌系统
    3. Ⅲ型分泌系统2
        3.1. ETT2的流行与分布
        3.2. ETT2的功能
        3.3. ETT2转录因子
    4. 转录组学技术应用
    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技术路线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试验细胞载体
        2.1.3. 试验动物
        2.1.4. 主要试剂及耗材
        2.1.5.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2.1.6.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引物设计
        2.2.2. YqeⅠ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检测
        2.2.3. 目的菌株YqeⅠ基因测序及结构分析
        2.2.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E81ΔYqeⅠ缺失株构建
        2.2.5.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E81-C-YqeⅠ回复株的构建
        2.2.6.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7. 运动能力的检测
        2.2.8. 透射电镜观察鞭毛形态
        2.2.9. 生物被膜成膜能力的结晶紫检测
        2.2.10. 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被膜
        2.2.11. 药敏试验
        2.2.12. 基于转录组学测序筛选受YqeⅠ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
        2.2.13. 溶血性试验
        2.2.14. 血清杀菌试验
        2.2.15. DF-1细胞黏附能力检测
        2.2.16. 组织载菌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YqeⅠ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检测及功能预测
        3.1.1. YqeⅠ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检测
        3.1.2. 目的菌株YqeⅠ基因测序及结构分析
    3.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YqeⅠ基因缺失株和回复株的构建
        3.2.1. 缺失株的构建
        3.2.2. 回复株的构建
    3.3. YqeⅠ缺失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3.1.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2. 运动能力的检测
        3.3.3. 透射电镜观察鞭毛的形态
        3.3.4. 生物被膜成膜能力的检测
        3.3.5. 生物被膜扫描电镜的观察
        3.3.6. AE81和AE81ΔYqeⅠ缺失株药敏试验
    3.4. 基于转录组学技术筛选受YqeⅠ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
        3.4.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散点图
        3.4.2. KEGG通路分析
        3.4.3. GO富集分析
        3.4.4. 鞭毛调控通路差异基因分泌
        3.4.5. 生物被膜调控通路差异基因分析
        3.4.6. 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数据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
    3.5. 检测YqeⅠ缺失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作用的影响
        3.5.1. 溶血性试验
        3.5.2. 血清杀菌试验
        3.5.3. DF-1细胞黏附能力检测
        3.5.4. 组织载菌量
    附表
4. 讨论
    4.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YqeⅠ基因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YqeⅠ基因基于RNA-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4.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YqeⅠ基因对致病性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ETT2转录因子eivF调控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文献综述
技术路线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菌株与载体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1.4 培养基和相关试剂的配制
        2.1.5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目的基因的检测
        2.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ivF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2.2.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回复株AE81ΔeivF-comp的构建
        2.2.5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ivF基因缺失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3.1.1 目的基因的检测
        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ivF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鉴定
        3.2.1 带有Cm+基因的eivF缺失株的鉴定
        3.2.2 APEC eivF缺失株的鉴定
    3.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ivF基因回复株的构建与鉴定
    3.4 eivF基因对APEC生物学特性影响
        3.4.1 生长曲线的测定
        3.4.2 药物敏感试验
        3.4.3 运动能力的检测
        3.4.4 透射电镜观察鞭毛形态
        3.4.5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
        3.4.6 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被膜形态
        3.4.7 过氧化氢敏感能力检测
        3.4.8 耐酸能力检测
    3.5 基于RNA-Seq技术筛选受eivF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
        3.5.1 测序质量评估
        3.5.2 基因组比对结果
        3.5.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5.4 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3.5.5 KEGG富集分析
        3.5.6 SNP和InDel检测
        3.5.7 筛选eivF基因调控鞭毛和生物被膜信号通路差异表达基因
        3.5.8 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差异表达基因
    3.6 eivF基因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力的影响
        3.6.1 溶血性试验
        3.6.2 血清杀菌实验
        3.6.3 鸡胚成纤维细胞黏附能力检测
        3.6.4 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黏附基因转录水平
        3.6.5 体内分布试验
4 讨论
    4.1 目的菌株的筛选及生物学分析
    4.2 eivF基因缺失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3 基于RNA-Seq筛选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ivF基因缺失株差异表达基因
    4.4 eivF基因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力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毒力相关分子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1.1 大肠杆菌的概述
    1.2 大肠杆菌的耐药研究
    1.3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
    1.4 ExPEC的遗传进化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大肠杆菌来源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方法
        2.2.1 菌株的鉴定
        2.2.2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2.2.3 药敏试验
        2.2.4 菌株测序
        2.2.5 MLST分型
        2.2.6 耐药基因检测
        2.2.7 毒力基因检测
        2.2.8 系统发生树构建
        2.2.9 统计分析
    2.3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ExPEC菌株的流行病学分析
        3.1.1 患者的年龄分布
        3.1.2 ExPEC的样本来源分布
    3.2 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
        3.2.1 761株ExPEC菌株属于7个克隆群
        3.2.2 不同克隆群在不同医院的分布
    3.3 克隆群菌株药敏试验结果
        3.3.1 324株克隆群菌株耐药情况
        3.3.2 不同克隆群的耐药情况
        3.3.3 ExPEC菌株多耐药情况
        3.3.4 不同克隆群ExPEC菌株的多耐药差异
    3.4 324株ExPEC菌株的MLST分型
    3.5 324株ExPEC菌株系统发生树和耐药基因
    3.6 ExPEC菌株所携带的毒力因子
4 讨论
    4.1 ExPEC的流行病学特征
    4.2 不同进化枝ExPEC的分子特征
    4.3 ExPEC的多重耐药及其耐药谱
    4.4 不同克隆群抗生素耐药率差别较大
    4.5 各克隆群毒力基因、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
5 创新性与局限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流行分布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8)鸡源大肠杆菌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大肠杆菌概述
        1.1 生物学特性
        1.2 生化特性
        1.3 血清型
        1.4 致病性
        1.5 致病机理
        1.6 大肠杆菌耐药性
    2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
        2.1 黏附相关基因
        2.2 侵袭及毒素相关基因
        2.3 抗血清存活因子相关基因
        2.4 铁转运相关基因
    3 噬菌体概述
        3.1 噬菌体研究的发展史
        3.2 噬菌体的结构及分类
        3.3 噬菌体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鸡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样品
        1.2 试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
        2.2 大肠杆菌的鉴定
        2.3 大肠杆菌的血清型鉴定
        2.4 大肠杆菌的菌种保存
    3 试验结果
        3.1 大肠杆菌的分离结果
        3.2 大肠杆菌的鉴定结果
        3.3 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鸡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样品
        1.2 试验动物
        1.3 试验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2.2 攻毒大肠杆菌菌株的选取及制备
        2.3 鸡胚致病性试验
    3 试验结果
        3.1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2 鸡胚致病性试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样品
        1.2 试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2.2 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2.3 噬菌体最佳保存温度的探究
    3 试验结果
        3.1 大肠杆菌噬菌体分离纯化结果
        3.2 噬菌体生物学特性测定
        3.3 噬菌体最佳保存温度的探究
    4 分析与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宿主谱与覆盖率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样品
        1.2 试验试剂
        1.3 试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噬菌体宿主谱的测定
        2.2 噬菌体混合制剂的覆盖率
    3 试验结果
        3.1 噬菌体的裂解谱
        3.2 噬菌体混合制剂的覆盖率
    4 分析与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四川部分地区腹泻家兔大肠杆菌及其毒力因子的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肠杆菌特性
        1.1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2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1.3 大肠杆菌基因组多样性
    2 大肠杆菌的鉴定
        2.1 16S rR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2.2 大肠杆菌特异性基因鉴定
    3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
        3.1 毒力岛
        3.1.1 LEE毒力岛
        3.1.2 HPI毒力岛
        3.2 肠毒素
        3.3 志贺毒素
        3.4 菌毛黏附素
        3.5 侵袭因子
        3.6 肠聚集性大肠杆菌相关毒力因子
    4 细菌分型技术
        4.1 细菌分型技术进展
        4.2 PFGE在细菌分子分型中的应用
        4.2.1 PFGE技术概要
        4.2.2 PFGE技术应用现状与技术评价
        4.3 MLST在细菌分子分型中的应用
        4.3.1 MLST技术概要
        4.3.2 MLST技术应用现状与技术评价
第二章 家兔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毒力基因检测
    1 材料
        1.1 病料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细菌的分离纯化
        2.3 细菌的PCR鉴定
        2.3.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3.2 DNA模板的制备
        2.3.3 大肠杆菌菌种的PCR鉴定
        2.4 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检测
        2.4.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4.2 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检测
        2.4.3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3.1.1 选择培养基鉴定与形态学观察
        3.1.2 菌株PCR鉴定及分离情况
        3.2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与分析
        3.2.3 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3.2.4 毒力基因型的分布
        3.2.5 毒力基因分布统计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家兔大肠杆菌的分子分型
    1 材料
        1.1 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大肠杆菌MLST
        2.1.1 DNA模板的制备
        2.1.2 PCR扩增产物测序
        2.1.3 管家基因序列号及序列型的获取
        2.1.4 管家基因序列的分析
        2.2 大肠杆菌PFGE
        2.2.1 细菌培养
        2.2.2 凝胶块的制备
        2.2.3 细菌的裂解
        2.2.4 裂解后胶块的洗涤
        2.2.5 凝胶块内DNA以XbaI限制性酶切
        2.2.6 灌制电泳胶
        2.2.7 电泳
        2.2.8 电泳图像的获取和聚类分析
    3 结果
        3.1 MLST结果
        3.1.1 菌株管家基因序列号及序列型的获取
        3.1.2 管家基因序列的分析
        3.2 PFGE分型结果
        3.3 PFGE分型-MLST-毒力基因综合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DHEA对小鼠抵抗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部分缩写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1 EHEC O157:H7的起源与进化
        2 EHEC O157:H7病原学
        2.1 形态学与培养特性
        2.2 生化特性
        2.3 抗逆性
        3 EHEC O157:H7流行病学
        3.1 传染源
        3.2 传播途径
        3.3 易感人群
        3.4 全球流行现状
        4 EHEC O157:H7的致病机理
        4.1 志贺毒素
        4.2 LEE致病岛
        4.3 质粒pO157
        5 EHEC O157:H7的防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脱氢表雄酮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1 脱氢表雄酮的发现
        2 DHEA的合成、代谢与分布
        2.1 肾上腺中DHEA的合成与代谢
        2.2 脑部DHEA的合成与代谢
        3 DHEA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3.1 DHEA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3.2 DHEA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3.3 DHEA与抗衰老作用
        3.4 DHEA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5 DHEA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6 DHEA对骨质代谢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NF-κB与MAPK信号通路及其与炎症的关系
        1 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与炎症关系研究进展
        1.1 NF-κB信号通路
        1.2 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机制
        1.3 NF-κB与免疫的关系
        2 MAP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及其与炎症的关系
        2.1 MAPK信号通路概述
        2.2 MAPK通路的调节
        2.3 MAPK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DHEA对小鼠抵抗E. coli O157:H7感染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试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E.coli O157:H7致病力测定
        1.5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1.6 样品采集
        1.7 小肠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1.8 脾脏指数的测定
        1.9 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测定
        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E.coli O157:H7感染小鼠半数致死量(LD_(50))
        2.2 DHEA灌胃对小鼠体增重和采食量的影响
        2.3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死亡率的影响
        2.4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体增重的影响
        2.5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腹腔液细菌浓度的影响
        2.6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2.7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脏免疫指数的影响
        2.8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脏中LDH和ACP活性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DHEA对小鼠抵抗E.coli O157:H7感染作用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试验动物及处理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脾脏iNOS活性的测定
        1.5 血清NO含量和iNOS活性的测定
        1.6 脾脏中细胞因子mRNA表达分析
        1.6.1 总RNA提取
        1.6.2 反转录
        1.6.3 引物设计合成
        1.6.4 Real-Time PCR
        1.7 脾脏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测定
        1.8 MAPK和NF-κB通路蛋白表达分析
        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脏iNOS活性的影响
        2.2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血清NO含量和iNOS活性的影响
        2.3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脏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2.4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组织中IFN-γ和IL-4含量的影响
        2.5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MAPK和NF-κB通路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DHEA调节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抗E.coli O157:H7感染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试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
        1.5 DHEA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
        1.6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损伤的影响
        1.7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噬菌作用的影响
        1.8 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分析
        1.9 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iNOS和COX-2蛋白表达分析
        1.10 p38 MAPK和NF-κB通路蛋白表达分析
        1.11 SB203580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
        1.12 SB203580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1.13 SB203580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p38 MAPK和NF-κB通路蛋白表达影响分析
        1.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HEA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
        2.2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
        2.3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噬菌作用的影响
        2.4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2.5 DHEA对iNOS和COX-2表达的影响
        2.6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腹腔巨噬细胞p38 MAPK和NF-κB通路的影响
        2.7 SB203580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
        2.8 SB203580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2.9 DHEA或SB203580对E.coli O157:H7感染的腹腔巨噬细胞p38 MAPK和NF-κB通路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D]. 张立伟.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奶牛粪源大肠杆菌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D]. 江婉琳.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KdpDE与YgeK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D]. 薛媚.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5)
  • [4]奶牛乳房炎生乳中大肠杆菌耐药性、毒力基因和基因分型的研究[D]. 兰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5)
  • [5]ETT2转录调节因子YqeⅠ调控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研究[D]. 肖亚婷.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6]ETT2转录因子eivF调控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的机制研究[D]. 傅丹丹.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 [7]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毒力相关分子特征[D]. 罗魁. 郑州大学, 2020(02)
  • [8]鸡源大肠杆菌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D]. 王俊丽. 聊城大学, 2020(08)
  • [9]四川部分地区腹泻家兔大肠杆菌及其毒力因子的流行特征分析[D]. 王世震.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DHEA对小鼠抵抗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赵金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