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可在中国部分地区设立专业采购中心

外商可在中国部分地区设立专业采购中心

一、外商可在中国部分地区兴办专业采购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张堂云[1](2019)在《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WTO《政府采购协议》(简称GPA)是WTO管辖的一项诸边贸易协议,由各缔约方自愿签署,旨在促进政府采购自由化和国际化。加入GPA是为了履行中国对WTO的承诺,自2007年年底向WTO提交加入GPA申请书以来,中国已提交了6份出价清单。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更是向世界宣告要“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GPA进程”。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作为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用于保护国内经济。加入GPA将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政府采购市场提供入场券的同时,也意味着会面临政府采购信息泄密、政府采购市场被瓜分和政府采购功能削弱等安全威胁。伴随着加入GPA进程的加快,确保政府采购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国内外现有政府采购安全研究略显单一,缺乏系统性,围绕加入GPA对现有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亟待展开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在深入阐释政府采购安全内涵以及政府采购安全维度、设计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测度指标体系、剖析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尝试基于系统视角构建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保障机制。遵循“理论阐释——实证检验——对策探索”的基本思路,利用“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运行”的自行调研数据、全国层面、省层面及产业层面的宏观统计数据、WTO官方网站数据、OECD国民账户数据、中企联和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数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以及中国政府采购网站发布的资料等,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法律文本比较法、调研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和联立方程模型等方法,对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界定了政府采购安全的内涵,阐释了政府采购安全构成及内在逻辑。在缕析安全和政府采购概念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把政府采购安全界定为“在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政府采购主体在实施政府采购行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抵抗外来冲击,以确保政府采购功能目标能够不受侵害,并得以最大程度实现的客观状态”。政府采购安全的本质是对政府采购相关主体利益的维护,相关利益的多维诉求属性决定了政府采购安全必须是一个涵盖多维目标的体系结构,在综合归纳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把政府采购安全细分为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政策功能安全,并对这种细分进行了理论阐释。其次,对中国政府采购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试图全面考察中国政府采购的客观状态。在制度层面,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采管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全链条采购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在市场层面,采购总规模持续增长,货物、服务和工程三类项目的采购总量呈上升的趋势,采购结构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了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建立了以招投标为主,包含竞争性谈判、询价等多元化的采购方式;在实践中,构建了反腐倡廉、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效。第三,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对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程度进行了刻画,还分析了冲击形成的原因。政府采购安全评价在加入GPA前和加入GPA后是不一样的,加入GPA前是对政府采购面临安全冲击的预测性评价,而加入GPA后是对政府采购安全度的监测。在加入GPA前,政府采购制度安全主要通过国内政府采购制度与GPA规制在核心条款上的差异甚至是冲突进行刻画;政府采购市场安全从名义开放程度、“本土偏好”程度和国际竞争力三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进行衡量;政府采购功能安全主要是通过GPA规制的政策空间与中国出价清单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排除来刻画。据此对加入GPA前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进行预测性评价发现,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与GPA在价值目标、基本原则、适应范围、采购方式和救济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政府采购名义开放程度高、“本土偏好”程度低、产业国际竞争力尤其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与GPA缔约方相差甚远。造成上述安全冲击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与GPA存在差距、市场开放机会不均等、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空间受限、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匮乏,以及中国的国货意识淡薄等。针对加入GPA后政府采购安全度的监测,本研究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国外供应商投诉率”等在内的13个三级指标,并根据专家评定基于AHP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第四,探索性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利用微观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梳理、归纳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功能安全影响因素,以及三种安全内在的逻辑关系,创新性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囿于数据的限制,本研究利用自行调研的微观数据,构建多元回归和联立方程模型,对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因素、机制及政府采购安全各维度的交互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明晰的政府采购主体责任、健全的供应商约束机制和规范的政府采购流程,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度。(2)企业国际竞争力、政府采购电子化水平、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体系、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掌握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情况的详细程度,对政府采购市场安全具有正向影响。(3)政府采购功能目标、实施细则、政策功能的责任部门设置及政策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均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产生明显正向影响。(4)政府采购市场安全与制度安全、制度安全与功能安全、市场安全和政策功能安全均存在双向联动关系,除了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负向影响外,其他均为正向影响。(5)三种安全的交互影响关系在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东、中、西三个区域制度安全与政策功能安全存在双向正影响,但中部地区的影响要大于东西部地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市场安全对政策功能安全有正向影响,均不显着;西部地区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正向影响,而东、中部地区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负向影响。(5)针对是否列入GPA出价清单而言,列入GPA出价清单对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功能安全三者调节效应大于未列入GPA出价清单的地区。最后,构建集制度、市场和功能三位一体的政府采购安全保障体系。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针对加入GPA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结合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结论,在借鉴GPA缔约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政府采购安全总目标,建议:在制度层面,需要树立“物有所值”的政府采购制度目标理念,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范政府采购管理流程,争取参与国际采购规制制定的话语权;在市场层面,需要调整出价策略,谨慎国有企业出价范围,积极参与国际政府采购市场竞争,积累国际采购经验,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在政策功能层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调整政策功能,完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恢复政府采购技术创新政策功能。除此之外,政府采购安全保障还离不开国际化的政府采购专业人才。

许小玲[2](2015)在《多元互动中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逻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福利转型、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以及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及专业化的推进,中国社会工作机构获得了迅速发展。理论上,基于需方市场推动成立的社会工作机构在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上被赋予众望,成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新的福利提供体。然而,诸多报道以及笔者的亲身经历呈现的是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困难重重。本项研究以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做了什么”以及“怎么做”来解答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逻辑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以国家与社会现实关系为背景,以资源理论为分析视角,从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的逻辑起点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开始,以福利三角和福利多元主义为基础建立研究框架,围绕机构与政府、市场、社会的互动考察影响机构生存的结构性因素,揭示机构生存逻辑从需要导向向资源导向演变的作用机制。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试图从福利权入手构建多元主体互动的出发原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想的资源交换结构从而推动需要导向生存逻辑的形成,为社会工作机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项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文献法等方法收集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得出主要的研究结论: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在总量不断上升的表面繁荣下掩盖的是其发展中的步履艰难,而资源匮乏是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策略行为的首要因素;各种策略行为在缓解机构资源匮乏的同时也促使机构目标进行了置换与错位;运作于由市场、社会和政府构成的组织场域中机构,在多重压力和矛盾关系的压迫下最终从需要导向的生存逻辑转向资源导向的生存逻辑,掩盖在资源表象下的权力是形塑机构资源导向生存逻辑的重要力量。研究发现,在资源匮乏困境下,民办社会工作机构通过各种变通策略来开源节流,减少来自外部环境的制约。在争资跑项中,通过私人关系的运用和以万变应不变等策略来套取更多的资源;在日常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本上通过厉行节约来减少资源使用;在服务过程中,通过服务中的数字游戏、案主奶油化等投机化策略来节约资源,完成指标考核。这些策略行为有些虽然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但是由于其能有效应对资源匾乏的困境,因此成为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实际的运作逻辑。但是这些策略行为也使机构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性质变异和目标置换的倾向,机构在实际运作中呈现出形式上的名实相符和实质上的名实分离的特征。机构的生存逻辑开始慢慢从需要导向转向资源导向。机构的策略生存不是单方一己之力的结果,而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行动主体相互影响,共同形塑的结果。既有不成熟的市场、较低的社会认可度以及不健全的社会服务供给体系是机构与市场资源互动不畅的根本;捐赠资格、社会认同的合法性以及不成熟的公民责任意识是机构与社会资源互动不畅的根本;各级政府不同的组织目标、相关政府部门的资源能力以及组织内部整合度等因素都影响了他们之间的资源互动。在这种环境下,运作于三元结构中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不得不同时应对资源匮乏与机构价值目标的矛盾、资源匮乏与政府高指标之间的矛盾,在这些诸多关系与矛盾中,机构与政府修辞性伙伴关系得以形成。修辞性伙伴关系的形成过程是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在需要导向与资源导向中进行挣扎的过程,也是权力介入后生存逻辑演变的过程。可以说,资源导向的生存逻辑是机构在既有组织场域中理性选择的结果,这种生存逻辑之下资源作为实现价值目标的工具变成了最终的目标,替代了原有专业价值引领下的需要。基于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实际运作逻辑,本文认为,理想的生存逻辑依赖于理想的资源交换结构。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机构资源导向的生存逻辑,必须以需要为导向,以权利观为福利价值理念,以服务质量提升为目标构建机构理想的资源交换结构。在这一框架下调整服务供给中不同主体的权利、责任及资源交换原则。此外,从政策层面,优化环境,统筹监管体系,强化市场,规范政府购买是首要目标,同时,应增强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能力,将其建设成为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新的福利提供体,推动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实现。

潘同人[3](2014)在《嵌入关系:中国招商引资中的政府与市场》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与西方的市场经济,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形成的路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政府用政策建构出来的。因此,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鲜明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能用凯恩斯主义来解释,也不能完全用东亚发展型国家的理论来解释。理解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只能基于中国实践来进行理论建构。招商引资是政府与市场的重要结合点。在实践中,招商引资既是市场行为,又是政府行为。对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政府职能定位的思考,不可避免要触及对政府招商引资活动的评价。如果说招商引资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那么如何理解这种干预,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对于中国政府招商引资的思考主要有两种研究路径,一种是经济学的研究路径,主要关注招商引资的效率问题,用量化方法实现了对投资环境的测量和评价,为政府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提出政策建议;另一种是政治学的研究路径,主要侧重于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职责体系和角色定位,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讨论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权责边界,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中国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具体而言,主要关注以下方面:政府招商引资行为的存在形态,即政府是如何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的,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形成了什么样的职责体系;政府招商引资行为的理论思考,即招商引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总体特征,政府招商引资行为的动力机制,政府招商引资行为的基本功能,政府招商引资行为的负面效应;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转型与发展,即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下,政府如何调整招商引资的工作思路,如何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质量。针对这些问题,从政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着重探讨政府招商引资的行为策略,兼顾招商引资的效率维度,争取获得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对策分析成果。本文的基本假设是,招商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但中国政府为了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而嵌入其中。政府在多重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以不同的方式嵌入招商引资活动,发挥了政治支持、组织协调、统筹规划、载体建构功能,为市场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政府和市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形成的“嵌入关系”也具有局限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下,应该转变政府的招商引资职能,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转型与发展。本文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视角出发,提出中国政府与市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形成“嵌入关系”的理论假设,并对“嵌入关系”这一概念进行可操作化研究。先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梳理了招商引资活动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了世界和中国招商引资活动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对招商引资活动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后,本文利用行为分析的方法,研究“嵌入关系的”存在形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政府嵌入招商引资活动的行为特征,在宏观层面从发展战略、制度框架、资本引导的角度分析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在中观层面从项目规划、优惠政策、政务环境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的自主探索,在微观层面从信息平台、招商运作、投资服务的角度分析招商部门的具体实施。而后对“嵌入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从概念阐释、时空背景、结构分析、运行逻辑的角度总结了“嵌入关系”的基本特征,从国际驱动力、财税驱动力、政绩驱动力、技术驱动力的角度分析了“嵌入关系”的动力机制,进而提出“嵌入关系”具有政治支持、组织协调、统筹规划、载体建构四种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又概括了“嵌入关系”的五种负面效应,即数量崇拜、效益缺失、土地浪费、政策依赖、管理乏力。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政府的招商引资活动进行了经验分析和比较分析,以便总结招商引资的地方经验和国际经验。经验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地方招商引资的组织体系,二是招商引资的地区实践,三是招商引资的园区经验。在地区层面,本文选取了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山东半岛地区。在园区层面,本文选取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园区的具体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职能和行为策略上的差异,从而深刻的认识“嵌入关系”的复杂性。“嵌入关系”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在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但它们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侧重点却各不相同。总体来看,在市场发育程度的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嵌入”招商引资的范围相对狭窄,“嵌入”的方式也较为间接,政府在招商引资中主要依靠各种专业机构和中介机构来完成微观层面的市场行为。而在市场发育程度的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嵌入”招商引资的范围相对广泛,“嵌入”的方式也较为直接,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对各种专业机构和中介机构利用较少,政府将行政资源直接投入到微观经济领域。在经验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招商引资工作转型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认为应该以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转型和发展,调整招商引资工作的总体思路,从“整体嵌入”向“局部嵌入”转变,从“直接嵌入”向“间接嵌入”转变。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要转变招商理念、加强投资监管、优化投资环境、强化项目引导、发展中介机构、改革考核机制、推动政策合作。

丘志力,王琦[4](2012)在《第四章 广东宝玉石资源与珠宝产业化》文中研究表明第一节广东的宝玉石资源宝玉石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经过琢磨、雕刻后可以成为首饰或工艺品的材料。其中玉石是指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观、耐久、稀少和工艺价值的矿物集合体。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强省的广东,同时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珠宝首饰制造的基地和流通环节的重要集散地。珠宝产业早已成为广东省深圳市、广州市番禺区和

赵韬[5](2011)在《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保税区是我国开放程度较高的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自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至今二十年过去了,保税区担当起了中国对外的桥梁与窗口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引进了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实现了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和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调整与升级等目标。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对外发展战略由外向型转为开放型,保税区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全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与借鉴;第四和五章在分析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特点、功能、类型及其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保税区的功能转型思路和发展模式;第六和七章以沈阳保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发展背景、机遇、历程,运用区域增长理论和区域优势理论、SWOT进行分析,应用数量经济学模型和弹性系数法对保税区内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沈阳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模式;第八章为全文总结与展望。本文通过对保税区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借鉴国内外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入系统地探讨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升级路径和发展模式,提出促进保税区功能升级和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这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以促进保税区继续发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我国保税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升级发展、功能转型的发展模式研究,探索沈阳近海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成沈阳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及模式选择。在区域经济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基础上,以系统的发展观对保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作用加以分析和量化,进行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为提升我国保税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而服务。

河南省人民政府[6](2011)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豫政[2011]3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2011年1月23日经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蒋晓建[7](2009)在《项目管理理论在开发区产业集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国在开发区开发实践中,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指导,以至于造成开发区的规划、政策、土地、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工作不能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本文以开发区产业集聚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用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和项目整体管理的理念,以政策和土地价格为控制调整因素,全面阐述“项目化”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全过程管理。全文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中关于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过程管理及项目资源管理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概略阐述我国开发区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与类型以及产业集聚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把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工作视为一个“巨型项目”,系统分析了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外部发展环境、内部形成过程、资源调控措施等系列要点,明确指出了开发区产业集聚过程具有“项目性”特点,提出了用项目整体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科学地、系统地指导和推进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工作,为项目管理理论在开发区等形式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还以上海金山市级工业区为案例,对其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开发管理方式及成效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阐述了调整规划后新成立的金山工业区运用项目整体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导产业集聚工作的关键环节及其显着成效,说明了把开发区产业集聚工作当作“项目”进行整体管理运作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并对进一步优化我国开发区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管理方法,推进我国开发区在新形势下的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林坚[8](200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李博[9](2009)在《长春市发展东北亚总部基地战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总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提档升级的结果,发展总部经济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种新经济形式。总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各大城市发展规划的热点之一,总部经济的发展特点、模式及途径也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目前,全国很多大中城市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加以实践,在不同的区域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本文通过国内外总部经济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总结出了总部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主要的影响因素。以东北亚地区的高速发展为背景,结合长春市的发展规划及基础条件,分析了长春建设成为东北亚总部基地的可行性,通过地理区位、社会经济、政府政策、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多重因素评估得出长春市是发展成为东北亚总部基地的最优选择。根据长春的基础条件,结合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确立了长春发展东北亚总部基地的长期计划:第一阶段(现阶段),区域性总部与全国级总部混合阶段,以发展生产性总部基地为目标;第二阶段,国家级总部与国际性总部混合阶段,依托生产性总部基地的基础,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总部经济集聚区,构建国际性的东北亚总部基地。最后本文还针对发展总部基地过程中所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帮助长春市更顺利地发展成为东北亚总部基地。本文的主旨是依据总部经济理论和各地的发展经验,结合长春市实际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特色,找准定位,创新举措,探索和发展适合长春市区域特色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许树辉[10](2009)在《基于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空间组织研究》文中认为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市场机遇和竞争压力,使得基于供应链的竞争模式成为当前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站在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层面上研究企业空间组织问题,对于越来越融入全球化网络之中的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供应链竞争取代单个企业竞争为前提,以企业内部研发、采购、生产、组装、销售和企业外部一、二级供应商作为研究范围,沿着供应链区位嵌入----供应链本地化----供应链全球化的成长轨迹,展开企业空间组织研究。全文分为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包括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章,主要从供应链嵌入视角尝试构建企业空间组织的理论框架;实证部分包括第六和第七章,以汽车制造企业及其在广州布局的日本丰田企业作为案例,研究汽车制造企业的空间组织,验证理论假设,得出结论。第一章,根据国内外发展现实、以及已有相关研究综述,提出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明确本文研究的思路框架。第二章,在回顾总结企业空间组织以及供应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归纳梳理供应链在不同时代的组织形态及其特征,进而提出企业空间组织理论研究的供应链嵌入视角架构。第三章,在论述企业区位选择的传统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供应链嵌入视角下的企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其战略导向。第四章,根据原子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供应链区位嵌入及其供应链本地化的特征归纳,分析企业供应链由本地化走向集群的演变过程和动力机制、以及供应链本地化集群的基本类型。第五章,根据企业全球战略驱动下企业空间组织由封闭的本地化集群走向开放的全球化网络过程,研究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形成、分工、空间结构及其网络治理。第六章,作为实证研究之一,以欧、美、同汽车制造业集群为例,分析汽车制造业由供应链本地化集群走向全球化、并最终在全球形成“多核式供应链网络”的空间扩张轨迹,探讨全球汽车供应链网络中的企业分工与治理模式。第七章,作为实证研究之二,对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由局部嵌入到逐步深度嵌入中国市场的历程进行梳理,分析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嵌入中国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及其在华供应链空间组织的本地化集群趋势。进一步,以丰田公司作为个案,分析其布局、嵌入广州的动力因素、在广东省域内的供应链空间组织模式、对地方汽车产业的影响以及其供应链走向全球化的成长路径。第八章,作为全文的“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以及后续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的内容。通过理论部分的探索,从中发现:企业区位嵌入开始于供应链的节点嵌入,本地化组织是企业供应链集群的基础,企业由供应链本地化集群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是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在新兴市场上的复制与衍生过程。企业空间扩张的最高组织形态——全球供应链网络,是基于供应链节点、供应链本地化集群以及供应链本地化集群之间的供应链联结而成的网络。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演变为供应链竞争的当今时代,随着供应链关键要素(如领导企业)区位嵌入及其空间组织的进一步拓展,企业供应链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具体表现为由点(供应链试嵌入)→线(供应链局部嵌入)→集群(供应链深度嵌入、供应链本地化)→网络(供应链区域化、供应链全球化)的递进过程。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发现:在汽车制造企业区位嵌入过程中,供应链集聚因素起到重要作用,领导企业跨区域投资的成功示范最终导致其原有供应链中的一、二级供应商和竞争性企业的跟随性嵌入,并催生了本地供应商的大量涌现,由此,一个供应链本地化集群会伴随领导企业(或其子公司)的区位嵌入而逐渐形成和成长。在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汽车制造企业采用的是一种依赖于母国已构建的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在海外市场衍生出若干新的供应链本地化集群的空间扩张模式。这一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在当地区域市场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与其母国集群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供应链联系。因此,跨国汽车公司空间组织,就是以其母国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及其在海外衍生出来的若干个集群作为基本框架,并由众多供应链节点作为构成要素的供应链联结网络。

二、外商可在中国部分地区兴办专业采购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商可在中国部分地区兴办专业采购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内容、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安全
        二、GPA框架
        三、政府采购
        四、政府采购安全
    第二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理论依据
        一、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理论
        二、国际贸易中国家利益理论
        三、演化博弈理论
        四、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五、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政府采购安全构成的理论阐释
        二、政府采购安全的实现路径
        三、政府采购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作用机理与假说
        一、政府采购制度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二、政府采购市场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三、政府采购功能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四、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的内在机理及假说
第二章 中国政府采购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与发展
        一、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演变历程
        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运行流程
        三、采管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四、全链条的政府采购监管体制
    第二节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发展现状
        一、政府采购市场规模
        二、政府采购市场结构
        三、政府采购的主要模式
        四、政府采购的常用方式
        五、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程度
    第三节 中国政府采购功能现状及实践效果
        一、政府采购资源配置功能效应
        二、购买社会公平的政策功能效果
        三、维护国家安全政策功能实践
第三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制度安全冲击
        一、政府采购目标价值的冲击
        二、政府采购基本原则的冲击
        三、政府采购适应范围的冲击
        四、政府采购方式的冲击
        五、政府采购救济制度的冲击
    第二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市场安全冲击
        一、政府采购名义开放程度
        二、政府采购的“本土偏好”程度
        三、中国与GPA缔约方国际竞争力比较
    第三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政策功能安全冲击
        一、GPA规制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界定
        二、中国出价清单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安排
        三、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冲击维度与程度
        四、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冲击的典型案例
    第四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安全冲击的原因
        一、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
        二、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机会不均等
        三、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空间有限
        四、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匮乏
        五、政府采购国货意识谈薄
第四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开展问卷调查
    第二节 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特征分析
        二、问卷的统计性描述
    第三节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第四节 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一、基准模型设定
        二、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三、是否列入GPA清单的调节效应
        四、联立方程实证检验
        五、实证研究结论
第五章 GPA缔约方维护政府采购安全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GPA缔约方政府采购制度体系
        一、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
        二、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建设
        三、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
    第二节 GPA缔约方维护政府采购市场安全的举措
        一、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出价策略
        二、以“国家安全”为由歧视其他国家产品
        三、设置国际贸易隐形壁垒
        四、GPA缔约方国政府采购市场实际开放程度
    第三节 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践
        一、GPA缔约方中央采购实体的作用分析
        二、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构成及分布特征
        三、GPA缔约方实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GPA缔约方确保政府采购安全的经验借鉴
        一、完善政府采购法律与制度体系
        二、增强政府采购市场国际风险防范能力
        三、注重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与GPA规制的契合
第六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的体系构建
    第一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目标定位
        一、政府采购安全总目标
        二、政府采购安全具体目标
    第二节 构建开放式现代化的政府采购制度
        一、树立“物有所值”的政府采购制度目标理念
        二、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
        三、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制度
        四、主动参与国际政府采购规制的制定
    第三节 增强政府采购市场风险防范能力
        一、合理调整GPA出价清单策略
        二、积极开拓国际政府采购市场
        三、提升本土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四、培育政府采购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第四节 GPA框架下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现策略
        一、以问题为导向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进行顶层设计
        二、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施细则
        三、设置“国货标准”等隐形贸易壁垒
        四、恢复实施技术创新政策功能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致谢

(2)多元互动中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国社会发展与福利转型
        二、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职业化推进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述评
    第一节 理论综述
        一、资源理论
        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第二节 国家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研究
        一、国外国家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研究及启迪
        二、国内国家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研究及反思
    第三节 社会组织生存策略相关研究
        一、民办社会组织生存策略
        二、官办社会组织环境适应策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分析思路和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多元资料收集方法
        三、资料分析及整合方法
        四、研究伦理
    第三节 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与样态
    第一节 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1996年—2003年
        二、初发阶段:2004年—2008年
        三、快发阶段:2009年—2014年
    第二节 社会工作机构的分化与多样化
        一、政府主导内生型社会工作机构
        二、政府支持合作型社会工作机构
        三、准市场导向自发型社会工作机构
    第三节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困境
        一、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困境类型
        二、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困境之核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源“节”流:资源匮乏下民办社工机构策略行为
    第一节 争资跑项
        一、作为资源的私人关系
        二、以万变应不变
    第二节 厉行节约
        一、行政管理中的节约
        二、人员使用上的节约
    第三节 服务递送中的投机化
        一、服务中的数字游戏
        二、案主奶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元互动:民办社工机构策略行为生成的结构因素
    第一节 不成熟的服务市场与民办社工机构生存逻辑
        一、潜在需要尚未变成现实需要
        二、较低的社会认可度
        三、不健全的社会服务供给体系
    第二节 发育不良的市民社会与民办社工机构生存逻辑
        一、获取捐赠的资格合法性
        二、获得认同的社会合法性
        三、不成熟的公民责任意识
    第三节 官僚服务型政府与民办社工机构生存逻辑
        一、各级政府不同的组织目标
        二、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源能力
        三、组织内部结构及整合程度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源导向:民办社工机构的生存逻辑
    第一节 民办社工机构的二元生存逻辑
        一、需要导向:机构生存的基础与价值所在
        二、资源导向:机构需要导向实现的工具
    第二节 民办社工机构生存逻辑的现实形塑:资源与权力
        一、政府与机构:一种修辞性伙伴关系的形成
        二、依附或自主:民办社工机构实践中的艰难争取
        三、资源导向:民办社工机构生存逻辑的理性选择
        四、权力:民办社工机构生存逻辑形塑的力量
    第三节 民办社工机构生存逻辑的理想形塑:权利、需要与资源
        一、从“权力观”到“权利观”的转变
        二、民办社工机构资源交换结构的理想建构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社会工作机构的生存样态
        二、民办社工机构资源匮乏的策略行为
        三、民办社工机构策略行为的结构因素
        四、民办社工机构生存逻辑的多元形塑
    第二节 相关讨论
        一、福利供给中的责任定位与责任边界
        二、从资源导向到适度需要导向的转变
    第三节 政策建议
        一、培育扶持,增强社工机构服务能力
        二、优化环境,统筹立法监督管理体系
        三、强化市场,规范完善政府购买行为
    第四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议题
        一、本研究的局限
        二、未来研究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 深度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附录2 一般访谈名单
附录3 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4 深度访谈个案摘选

(3)嵌入关系:中国招商引资中的政府与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写作思路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问题、基本假设和技术路线
        三、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研究工作的限度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政府职能研究
        二、“发展型国家”研究
        三、“招商引资”研究
        四、领导人的“招商引资”思想
        五、小结
第二章 招商引资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世界招商引资的发展历程
        一、自由贸易区和自由港阶段
        二、出口加工区阶段
        三、转型升级阶段
        四、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国招商引资的发展历程
        一、探索起步阶段
        二、快速推进阶段
        三、调整优化阶段
        四、发展趋势
第三章 行为分析:嵌入关系的存在形态
    第一节 宏观嵌入: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
        一、发展战略的权衡与选择
        二、制度框架的建构与创新
        三、资本引导的谋算与实现
    第二节 中观嵌入:地方政府的自主探索
        一、项目规划的制定与调整
        二、优惠政策的承诺与落实
        三、政务环境的优化与重塑
    第三节 微观嵌入:招商部门的具体实施
        一、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维护
        二、招商运作的领导与推进
        三、投资服务的加强与完善
第四章 经验研究:招商引资的地方叙事
    第一节 招商引资的组织体系
        一、机构建设
        二、职责定位
        三、业务运作
    第二节 招商引资的地区经验
        一、长三角地区:政府引领型
        二、珠三角地区:市场驱动型
        三、环渤海地区:高端侧重型
        四、山东半岛地区:跨国并购型
    第三节 招商引资的园区实践
        一、产业集聚招商:上海张江
        二、专业化招商:青岛开发区
        三、产业承接招商:合肥开发区
        四、总结与思考
第五章 比较研究:招商引资的国际视野
    第一节 国外招商引资体系建设
        一、国外招商引资机构的组织模式
        二、国外招商引资机构的运行特点
    第二节 美国的招商引资
        一、发展计划
        二、提供优质服务
        三、发展集群经济
        四、控制区域竞争
        五、借鉴意义
    第三节 新加坡的招商引资
        一、国情概述
        二、发展历程
        三、行为策略
        四、借鉴意义
    第四节 规律性认识:嵌入关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六章 嵌入关系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嵌入关系的总体特征
        一、概念阐释
        二、时空背景
        三、结构分析
        四、运行逻辑
    第二节 嵌入关系的动力机制
        一、外部驱动力:招商引资的国际竞争
        二、政绩驱动力:干部考核机制与府际竞争
        三、财税驱动力:分税制与应对财政压力
        四、技术驱动力: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给
    第三节 嵌入关系的功能分析
        一、政治支持
        二、组织协调
        三、统筹规划
        四、载体建构
    第四节 嵌入关系的负面效应
        一、数量崇拜
        二、效益缺失
        三、土地浪费
        四、政策依赖
        五、管理乏力
第七章 转型与发展:中国招商引资的变革之道
    第一节 招商引资工作转型与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由“整体嵌入”向“局部嵌入”转变
        二、由“直接嵌入”向“间接嵌入”转变
    第二节 招商引资工作转型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科学招商
        二、加强投资监管
        三、优化投资环境
        四、强化项目引导
        五、开展政策合作
结语
附录:招商干部访谈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期刊
    三、英文文献
后记
个人简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要求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
        1.1.2 保税区的发展是中国参与全球化战略的迫切要求
        1.1.3 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深远影响的迫切要求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有关自由贸易区发展理论的研究
        1.3.2 自由贸易区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1.3.3 关税配额与对外贸易区法律和规定方面的研究
        1.3.4 保税区功能定位问题的研究
        1.3.5 保税区向自由港区转型的研究
        1.3.6 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
        1.3.7 简要评论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保税区
        2.1.2 出口加工区
        2.1.3 保税物流中心
        2.1.4 保税物流园区
        2.1.5 保税港区
        2.1.6 综合保税区
        2.1.7 自由贸易区
    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1 区域经济增长
        2.2.2 增长极理论
    2.3 区域优势理论
        2.3.1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2.3.2 生产要素禀赋优势
        2.3.3 综合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发展及经验借鉴
    3.1 自由贸易区特点、功能与类型
        3.1.1 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3.1.2 自由贸易区的功能
        3.1.3 自由贸易区的类型
    3.2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3.2.1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
        3.2.2 自由贸易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3.2.3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
    3.3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3.3.1 美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3.2 西欧的自由港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3.3 韩国自由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3.4 我国台湾自由区发展经验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保税区的发展现状分析
    4.1 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
    4.2 我国保税区发展的特点
    4.3 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定位
        4.3.1 保税物流
        4.3.2 一般贸易
        4.3.3 出口加工
        4.3.4 展示展览
        4.3.5 国际采购、分拨和配送
        4.3.6 国际中转
        4.3.7 售后服务
        4.3.8 检测维修
        4.3.9 配套业务服务
        4.3.10 科技研发
    4.4 我国保税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4.4.1 保税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4.2 保税区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效应
        4.4.3 贸易与物流促进效应
        4.4.4 资本形成效应
        4.4.5 社会效应
    4.5 保税区对区外经济影响的定量估算
    4.6 我国保税区发展中的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保税区的功能转型及发展模式
    5.1 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的客观趋势
        5.1.1 保税区功能的演化过程
        5.1.2 保税区现有功能
        5.1.3 经济全球化下对保税区功能转型的必然要求
    5.2 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5.2.1 保税区功能与产业结构类型的关系
        5.2.2 保税功能转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5.3 我国保税区功能的重新定位
        5.3.1 功能定位原则
        5.3.2 功能重新转型的方向
    5.4 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后的发展模式
        5.4.1 扩展区内服务业功能
        5.4.2 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5.4.3 实施贸易自由化的运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实证分析
    6.1 沈阳综合保税区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6.1.1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背景
        6.1.2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6.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形成和发展
        6.2.1 沈阳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
        6.2.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形成
        6.2.3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区位分析
        6.2.4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产业特征分析
    6.3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周边经济环境分析
        6.3.1 沈阳近海经济区经济情况分析
        6.3.2 大沈阳经济区情况分析
        6.3.3 辽宁省经济情况分析
    6.4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SWOT分析
        6.4.1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SWOT分析
        6.4.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竞争状况
    6.5 沈阳综合保税区业务量预测
        6.5.1 沈阳市对外贸易总额预测
        6.5.2 沈阳市出口加工贸易的需求预测
        6.5.3 保税物流需求预测
        6.5.4 沈阳国际性展示展览的需求预测
        6.5.5 综合保税业务需求预测
    6.6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实证分析
        6.6.1 综合保税区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带动效应分析
        6.6.2 对GDP贡献的实证分析
        6.6.3 对税收贡献的实证分析
        6.6.4 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量关系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
    7.1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战略发展目标
    7.2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产业规划及功能确定
        7.2.1 沈阳综合保税区产业规划思想
        7.2.2 目标产业的确定
        7.2.3 沈阳综合保税区产业功能布局规划
    7.3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7.3.1 系统动力学概念
        7.3.2 系统动力学的仿真一般步骤
        7.3.3 系统动力学的框架设计
        7.3.4 影响因素选取
        7.3.5 建立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
    7.4 沈阳综合保税区发展模式
        7.4.1 沈阳综合保税区分阶段发展模式及规划
        7.4.2 沈阳综合保税区运营方式
        7.4.3 沈阳综合保税区监管模式及实施方案
    7.5 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7)项目管理理论在开发区产业集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1.2.1 开发区发展的国际历程
        1.2.2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1.3 开发区的涵义、基本特征与主要类型
        1.3.1 开发区的涵义
        1.3.2 开发区的基本特征
        1.3.3 我国开发区的主要类型
第二章 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我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基本态势
    2.2 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基本解说理论
        2.2.1 外部经济理论
        2.2.2 集聚经济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新竞争理论
        2.2.5 空间经济学理论
    2.3 我国开发区嵌入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与制度背景
第三章 开发区产业集聚项目整体管理要素与流程分析
    3.1 开发区产业集聚的“项目性”特点
    3.2 开发区产业集聚项目管理要素分析
    3.3 开发区产业集聚项目整体管理流程分析
        3.3.1 项目整体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3.2 开发区产业集聚项目整体管理的一般过程
第四章 开发区产业集聚的项目计划制定
    4.1 开发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与制定步骤
        4.1.1 开发区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
        4.1.2 开发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4.1.3 开发区发展战略的制定步骤
    4.2 依据发展战略制定开发区总体规划
    4.3 依据总体规划制定开发区“三大规划”
        4.3.1 基础设施规划
        4.3.2 产业发展规划
        4.3.3 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章 开发区产业集聚的项目执行
    5.1 开发区土地开发与投资环境营造
        5.1.1 开发区土地注入与开发模式
        5.1.2 开发区投资环境的构成与营造
    5.2 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促进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形成
        5.2.1 明确招商引资对象
        5.2.2 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
        5.2.3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5.3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提升开发区产业集聚水平
        5.3.1 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专业的企业孵化器
        5.3.2 加强政策推动,建立相互依存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5.3.3 加强宣传引导,建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群发展的区域文化
第六章 开发区产业集聚的项目控制与评价
    6.1 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土地资源调控
        6.1.1 开发区土地供给调控
        6.1.2 开发区土地价格调控
    6.2 开发区产业集聚的政策资源调控
        6.2.1 税收优惠政策调控
        6.2.2 管理服务政策调控
    6.3 开发区产业集聚的项目评价
        6.3.1 开发区产业集聚评价指标系统设立的原则
        6.3.2 开发区产业集聚评价指标系统的构成
        6.3.3 开发区产业集聚评价指标系统的应用
第七章 上海金山工业区产业集聚项目整体管理案例分析
    7.1 上海金山工业区前后期变化背景
    7.2 上海金山工业区的项目启动与计划
        7.2.1 上海金山工业区的发展战略分析
        7.2.2 上海金山工业区的总体规划
        7.2.3 上海金山工业区三大专业规划
        7.2.4 上海金山工业区的分期开发规划
    7.3 上海金山工业区产业集聚的项目执行
        7.3.1 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设优良投资环境
        7.3.2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与科技孵化,迅速形成产业集聚
    7.4 上海金山工业区产业集聚的项目控制与评价
        7.4.1 实施“五定”项目准入标准,严格规范项目用地
        7.4.2 调控税费优惠尺度,鼓励优质项目落户
    7.5 上海金山工业区产业集聚项目整体开发管理的成效
第八章 结论
    8.1 开发区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8.2 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有利于提升开发区产业集聚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产业转移理论
第四节 博弈论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一、产业结构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一、区域分布
    二、区域演进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一、GDP总量大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四、投资成本低
    五、人才储备多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七、政策环境好
    八、区位条件优越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一、产业升级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一、基本格局
    二、区域定位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三、产业集群战略
    四、科技人才战略
    五、科技园区战略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二、合作生产模式
    三、良性竞争模式
    四、资源整合模式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长春市发展东北亚总部基地战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本文的基本内容和逻辑框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总部经济的基础理论
    2.1 总部经济概念及特征
    2.2 总部经济产生的机理
        2.2.1 企业的全球化与高度信息化
        2.2.2 市场经济的结果
    2.3 总部经济的理论研究现状
        2.3.1 国内关于总部经济的研究
        2.3.2 国外关于总部经济的研究
    2.4 总部经济的效应分析
        2.4.1 总部经济的效应
        2.4.2 总部经济发展对各地区的影响
第3章 长春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可行性
    3.1 长春与东北其他城市条件对比分析
    3.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发展总部经济的影响
    3.3 核心条件评价分析
        3.3.1 地理条件
        3.3.2 经济条件
        3.3.3 社会条件
        3.3.4 政府条件
    3.4 长春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必要性
第4章 长春市构建东北亚总部基地的战略研究
    4.1 长春市发展为东北亚总部的目标定位
    4.2 长春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基础
        4.2.1 信息交通条件
        4.2.2 服务业水平
        4.2.3 产业集聚程度
        4.2.4 中心商务区供给
        4.2.5 政策法律环境
        4.2.6 科研实力与人才资源
    4.3 长春市建立东北亚总部基地的规划
        4.3.1 东北亚总部基地的发展规划
        4.3.2 长春市发展成为东北亚总部基地的空间布局
第5章 长春市建立东北亚总部基地的对策
    5.1 树立正确的总部基地意识,完善管理方式
        5.1.1 转变总部基地只能在条件陈述区域发展的局域性意识
        5.1.2 完善总部经济的管理机制
    5.2 健全与改善法制化的市场经营环境
        5.2.1 软环境建设
        5.2.2 硬环境建设
    5.3 提升产业结构及建立合理布局
    5.4 加强现代化中央商务区的建设
    5.5 调整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同时兼顾自身收益
    5.6 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功能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0)基于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空间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及评析
    1.4 研究内容、框架、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供应链嵌入的企业空间组织理论构建
    2.1 企业空间组织与供应链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2.2 不同时代的供应链及其组织形式
    2.3 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空间组织研究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区位选择
    3.1 企业区位选择的传统影响因素
    3.2 供应链嵌入影响因素与企业区位选择
    3.3 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区位选择战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应链本地化与企业空间集聚
    4.1 从区位嵌入到供应链本地化
    4.2 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及其结构演化
    4.3 供应链本地化集群的驱动机制
    4.4 本节小结
第五章 供应链全球化与企业空间网络
    5.1 从本地化集群走向供应链全球化
    5.2 全球供应链网络空间组织
    5.3 全球供应链网络治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汽车制造业:从本地化集群到全球供应链网络
    6.1 汽车供应链本地化集群
    6.2 从本地化集群走向供应链全球化
    6.3 全球汽车供应链网络的出现
    6.4 全球汽车供应链网络分工与治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跨国汽车公司:从区位嵌入到供应链本地化集群
    7.1 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嵌入中国
    7.2 跨国汽车公司在华供应链本地化集群
    7.3 从区位嵌入到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广州丰田案例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四、外商可在中国部分地区兴办专业采购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D]. 张堂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2]多元互动中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逻辑研究[D]. 许小玲. 南京大学, 2015(01)
  • [3]嵌入关系:中国招商引资中的政府与市场[D]. 潘同人. 南开大学, 2014(04)
  • [4]第四章 广东宝玉石资源与珠宝产业化[A]. 丘志力,王琦. 山语清音——第二届地学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文集, 2012
  • [5]经济全球化下保税区的功能转型与发展模式研究[D]. 赵韬.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5)
  • [6]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1(12)
  • [7]项目管理理论在开发区产业集聚中的应用研究[D]. 蒋晓建.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8]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 厦门大学, 2009(11)
  • [9]长春市发展东北亚总部基地战略及对策研究[D]. 李博. 吉林大学, 2009(09)
  • [10]基于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空间组织研究[D]. 许树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外商可在中国部分地区设立专业采购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